曲苑音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0:22:06

点击下载

作者:高宇飞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曲苑音坛

曲苑音坛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曲苑音坛作者:高宇飞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29728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曲苑音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地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声韵铿锵评话

说唱是我国民间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叙事的一种艺术体裁。这种艺术形式集音乐、表演和戏剧情节为一身,深受百姓喜欢,具有良好的娱乐功能。评话类曲种是说唱艺术中重要的种类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蕴含丰富,方法上只说不唱,单凭说来品评人物,论述历史。

随着历史文化的更替、演进,评话类曲种在地域分布、表演特征及流派发展等方面有了诸多的分化,可分为评书、苏州评话、福州评话、扬州评话、湖北评话、四川评话等。口头讲说历史故事的评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复杂,多个诸侯国为了称霸一方,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当时的诸子百家也积极游说诸侯,他们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获得诸侯们的认可和支持,以达到发展壮大自己实力的目的。在诸子百家的这些论说中,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像“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这成为早期评书的雏形。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评书最终得以形成,并延续下来。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古代又称为“说话”,是一种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至宋代时开始广泛流行。形式上通常由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评书表演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讲说历史

及现代故事。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评书是“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在南方,评书多称为“评话”,也有称“评词”的,广东粤语地区俗称“讲古”。

在北方,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评书大约形成于明代之前,■评书所用的道具是以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

到了明代,北方评书已臻于成熟。在明末清初,评书名家辈出,柳敬亭是其中的佼佼者。关于他的生平经历,清代沈龙翔在《柳敬亭传》中记载道:

敬亭名逢春,字敬亭,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本姓曹,泰州曹家庄人也。李公三才开府泰州,缉地方不法,长吏以逢春应,时年十七八岁一恶少耳。开府轻其罪,乃出亡,云泰兴,佣于某,久之意不乐,遂去。游四方,至宁国,醉卧敬亭山下,垂柳拂其身,遂慨然曰:“吾今姓柳矣,即号敬亭可乎?”于是名逢春,号敬亭焉。偶闻市中说弹词,心好之,辄习其说,遂以说闻。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诸子百家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其思想不但影响了我国,甚至影响到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柳敬亭从师善于说书的莫后光,颇得真传,擅长说《水浒》、《三国演义》、《精忠岳传》等,技艺卓绝,炉火纯青。《春酒堂文集·杂忆七传柳敬亭》载:癸巳借敬亭于虞山,听其说数目,见汉壮缪,见唐李郭,见宋鄂、蕲二王,剑戟刀槊,钲鼓起伏,髑髅模糊,跳掷绕座,四壁阴风旋不已,予发肃然指,几欲下拜,不见敬亭。西河大鼓 北方较为典范的鼓■说书雕塑书暨鼓曲形式,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期流行于河北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没有弦索伴奏,演员自击简板和书鼓说唱。

在观众眼前,但见说书人物,不见说书艺人,像莫后光说的:“听者倘然若有见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说书说到这般境界,可谓出神入化。

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

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作“弦子书”的“说唱”艺人。后来,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后来,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醒木 也叫惊堂木,在评书讲说中使用的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儿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醒木”。■评书表演

评书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

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为“摆砌末”。■《封神榜》年画

对主要情节要精心设计“摆砌末”,巧妙地把书中需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摆”在观众眼前,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引起欣赏的兴趣。韵文 有韵的文体,与散文相对。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如诗、赋、词、曲和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格律是指一系列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

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这称作“赋赞”。“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

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垛句”也叫“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

在故事说演上,为吸引听众,要把制造悬念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基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如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

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

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市井 含有“街市、市场”之意。它所产生的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市井文化反映了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

评书有众多的行业术语,如:“使短家伙的”是指说评书,“丘山”是指《精忠传》,“浑水子”是指《于公案》,“丑官儿”是指《施公案》,“神册子”是指《封神榜》,“大黑脸”是指《包公案》,“提搂把子”是指书馆伙计,“择毛儿”意思是观众为说书人指正,“浑碟子”意思是外省人用乡音说书等。

评书中这样的行业术语有很多,形象直观,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市井文学特色。■《三国演义》插图

评书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口头文学 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其内容可以包括诗歌、故事等。在民间口头文学中,打油诗、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是数量最多的三类,如我国很多民间传说就是由口头文学慢慢成型的。

传统评书有《精忠传》、《封神榜》、《施公案》、《明英烈》、《三国演义》、《包公案》、《小五义》、《杨家将演义》等。这些都是长篇大书。《三国演义》是评书中的重头戏,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100年间历史,描述了领导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

说书家以独特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演义和评说。因为说书人文化水平不同,艺术功力不同,表现上也有所不同,因而呈现出书坛三国百花齐放的局面。■《杨家将》壁画

明代初年,产生了一部描写杨家将的中篇小说,书名就叫《杨家将》,是讲史类的“袍带书”,其中有些事实有史可查,有些则真假相混。明代中期,又有文人把民间传说、话本、戏文中的杨家将故事集中起来,编成长篇小说。

清代晚期,许多说书艺人将杨家将故事改编成评书、鼓书,代代传唱。评书和鼓书中的《杨家将》又名《盗马金枪》,主要描写杨继业、杨延昭、杨宗宝三代英雄的传奇故事。

传统评书多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它汇集了群众的智慧,既是历代评书艺人的心血结晶,也是群众性的艺术创作成果。它通过“册子”和口传心授方法流传下来。“册子”也叫“梁子”,是一部书的详细提纲。

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对一部书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在“评议”方面,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评书艺人既是演员又是作者,他们的表演过程,往往就是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过程。

评书有众多的流派,各种流派的表演特征不同。流行于北方地区的评书,大约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认为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北京后改说评书,并于1735年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阅读链接柳敬亭是说书第一大家,祖籍江苏南通余西场,生于江苏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柳敬亭15岁时因触犯当时法律而流落在外,以说书为业。后渡江南下,改姓柳,名逢春,号敬亭,因面部长了许多麻子,人称“柳麻子”。在上海云间得到莫后光的指点,书艺大进。柳敬亭说书技艺很高。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对柳敬亭说书有生动描绘:“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乌悲暮骸。亡国之恨,檀板之声无绝。”以方言讲故事的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

苏州评话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约在明末清初形成。明万历年间戏曲作家李玉的《清忠谱》中,有一段描写苏州露天说书的情节,其中说书人的说白中已用了苏州方言:【字字双】[丑扮老男上]闾门好汉我为头,名旧。飞鸿六顺好拳头,传授。赌场到处惯拈头,打就。人人认得老扒头,年幼。白:自家姑苏城外有名的周文元便是。少年无赖,独霸一方。城中玄妙观前,有一个李海泉,说得好岳传,被我请他在此间李王庙前开设书场,每日倒有一二千钱拉下。除了他吃饭书钱,其余剩下的,尽够我买酒吃、赌场玩耍。昨日说过金兀术破鄜延州了,他说今日要说童贯起兵,甚是热闹。此时日已过午,不免催促他来,撑起布逢,聚人开说则个。正是:要知千古兴亡事,须听当场评话来。■《水浒传》人物吴语 我国七大方言之一,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经过商周春秋至今的3000多年历史变迁,底蕴深厚。在我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等地。和官话相比,吴语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诸多字音与古代韵书吻合。

这是明代末期在苏州演出的说书艺人在说官话的基础上添加当地土语的记载。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期,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苏州评话中,第一人称语言称“表”。艺人们在说表的同时,发展了一些新技法,如张汉明说的《水浒》,虽角色繁多,他却能把这些人物的不同腔调、不同的生活动作进■表演雕塑行形象的模仿和细致的描绘,惟妙惟肖;对于马蹄声的模仿也是一个绝技,能表现出是快马、慢马,行走于沙地上的马,或是飞奔于雪地里的马。昆曲 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江苏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期独领剧坛近三百年,清中期后衰落。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张汉明的弟子姚士章不仅继承了张汉明的书艺,还向昆曲学习,吸收了昆曲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经常听书的人常说,听姚士章的书,如案头清供的盆景,精巧有致,逗人喜爱。

在姚士章说书的清同光年间,苏州评话完全改用了苏州方言说书,这是苏州评话史上的一大转折。改用土话,使说书人与听书人的距离缩短了,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极大欢迎。

后来又有姚士章的弟子王效松进一步发扬苏州评话的精髓,经过如此众多的评话艺人的创造,至清代末年,苏州评话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表演规模,并成为了以“说”、“噱”、“演”为主要特色的说表艺术。

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

苏州评话中,第一人称语言称表,其表称为代言。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起叙事作用。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只说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诵的一小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散文 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引子是说书人的书情介绍或点题。韵白是韵文的表或白,或铺叙情节,或总结前段书情。

苏州评话多为一人独说,称为“单档”,有时也有两人说,称为“双档”。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分说书人自己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

说书人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作“起角色”。■表演雕塑■评话表演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方、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叫“外插花”。与此相类似,用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叫“小卖”。

苏州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手面 曲艺术语。评弹等曲种演唱中所作的捋须、抖袖、拨闩开门、上马下马、舞刀挽弓等动作。用以刻画人物形象和交代故事情节,与戏曲中的“身段”大致相同。由于表演者不化妆,因此这些动作都是虚拟的。

比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作“活口”。

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称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称为“慢口”。

还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或以起某个角色见长,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美称。

后来,苏州评话的“说法”进行了改革,有两种改革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苏州评话要“姓”评,要以说为主,要讲究语言的通俗、生动、风趣,有时代色彩。

另一种意见认为,苏州评话要以演为主,要充分运用各种书坛上的艺术手段,如说、噱、演、手面、角色开打、方言、八技,以及扇子、醒木、手帕、茶壶、茶杯、话筒等。要立得多,坐得少;演得多,表得少;动得多,静得少。方言 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方言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评话表演

这两种改革意见,经过实践,大体形成了两种新的“说法”特色:一种是在评话表演中加“情”的因素,做到“情”、“劲”交融。一种是根据听众心理需求,革新“说法”,老书新说,常说常新。这两种“说法”各有特色,都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评话表演的场所

苏州评话的传统节目约有50多部,主要包括讲史性和侠义性的。讲史性的有《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等,俗称“长靠书”,又称“着甲书”。《三国》在苏州评话书目中历史最早、最具代表性,经历代艺人的传承和不断发展、丰富,并据艺人所说内容的不同,形成了“前《三国》”、“后《三国》”的格局。

后有学者根据艺人的口述将其整理成《三国》苏州评话作品,它的意义在于对苏州评话艺术进行了很好的保存。《英烈》是苏州评话又一部历史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长篇书目,是根据演义小说《英烈传》经历代艺人的加工创造形成的,较原来的小说已有了较大的改动。

全书情节紧张,关子紧扣,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场景描绘细腻,情节叙述合理,人物刻画鲜明,有“小《三国》”之称。成名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评话艺人林汉扬是最早说《英烈》的。

侠义性的有《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俗称“短打书”。除了讲史性和侠义性的以外,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济公传》是长篇评话,最早演出者是清道光年间艺人张松亭,故事是根据清代郭小亭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小说《水浒传》有一百单八将,而苏州评话《水浒》着重以鲁智深、武松、宋江、林冲、晁盖、石秀、卢俊义等七位英雄为主线说演。公案书 即公案小说,我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由宋话本公案类演义而成,大多以描写各种各样的案情以及破案为主。公案小说盛行于明清,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公案小说是清代的《三侠五义》。先秦两汉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的传记,是公案小说的先导。■《三国演义》插图

苏州评话的节目形态多属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演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通常一部书能连说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有的可说长达一年半载。

苏州评话的艺术表现以单线顺叙为主,用“未来先说、过去重提”的方法进行前后呼应,同时用不断设置“关子”的办法来制造悬念,吸引听众。■评话表演场所

经多年的发展,苏州评话形成各自风格特色不同的流派,如以《三国》、《英烈》、《济公传》三大书目就各自形成了特殊的四家。

说《三国》的四家是黄少鳞、唐再良、何绶良和郭少梅。黄少麟言辞纯洁,刻画人物逼真,有“活关公”之誉。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俗称阴历,又有夏历、汉历等名称。

唐再良对起角色、运用手势等评说技艺并不擅长,但因其古文功底好,自有一套演出风格。

何绶良则是将“发噱”发挥到淋漓尽致,趣味性十足。郭少梅单以说表来表述人物和书情,总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开书,到农历年底结束,是说《三国》艺人中用时最长的一位。

说《英烈》的四家是叶声扬、蒋一飞、许继祥和朱振扬。叶声扬说演时着重“味”和“趣”,能与台下听众进行感情交流,同时以噱为主。

蒋一飞以真功见长,他说《英烈》中气充沛,声音洪亮,有“活蒋忠”之称。许继祥的书路层次分明,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朱振扬说表比较正宗,一眼一板,自成一家。

说《济公传》的四家是范玉山、虞文伯、沈笑梅和陈浩然。范玉山模仿苏州西园罗汉堂里的济公形象,说表随机应变,撒的开,收得拢,人称“活济公”。

虞文伯仿照无锡泥人的济公造型,因他丹田充沛,不但有洪亮的阔音,还有独特的尖音,有“滑稽济公”之誉。

沈笑梅说演的济公语言俏皮,尤其表演吃醉的济公别具特色,因而听众称他为“吃醉济公”。陈浩然16岁即说《济公传》,用小嗓子发音起济公角色,既天真又幽默,被冠以“小济公”之名。阅读链接苏州评话艺人和其所说的书目是紧密联系的,艺人的知名度与其所说的书目更是分不开。有的艺人一辈子以钻研一部书、说演一部书为生。现在的诸多传统书目,就是靠这些艺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苏州评话早期没有演出的文本,每一部书都是靠说书艺人代代口耳相传,师徒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一般来讲,说书的艺人对所说的书目都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纲目。讲究唱说做花的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言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地及我国的台湾。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也流行福州评话。福州评话起于何时无法确定,据元代学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述,宋末元初,临安,即杭州,著名说书艺人丘机山来到福州讲书,以吟诵“诗赞”开篇,然后转入夹说夹吟的“正话”,最后又以诗赞作“结台吟”,并以“扇响钹”作间奏。有人认为这和唐代变文的结构形式十分相似,其结构顺序是:押座文、经题名目、正文、解座文,并据此认为福州评话是说唱变文的遗存。■评话表演的场所■评话表演塑像

另有人认为,福州评话与词话、钹子书有关。比较公认的是,福州评话与明末大说书家柳敬亭弟子居辅臣两次来福州说书传艺有密切关系。明末清初,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确曾两次到福州的双门楼,辅导苏州的评话艺人邱梧椿说《武松杀嫂》。

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末江南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不肯降清,南奔入福州,他所授门徒用福州话演唱,借历史故事评论时局,逐渐形成有说有唱的独特风格。

总之,福州评话最晚形成于明末,清初已经流行开来。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刻本《七星白纸马》来看,清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已经十分盛行了。

清道光年间以及其后,随着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商贸发展、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娱乐的需求。福州评话从艺人员大增,出现了一批著名艺人。

清末,福州评话由走乡串里、高台应聘逐渐走入书场、茶馆演出。在福州出现了一些有名的评话馆,如舌耕社、文榕轩等。《南村辍耕录》 有关元代史事的笔记,亦名《辍耕录》。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著。该书共30卷,585条,20余万字,记载了元代社会的掌故、典章、文物及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社会风俗、小说诗词等。■评话表演

福州评话演员多为一人,不用化装,不需布景,仅用一只铜钹、一块醒木、一把纸扇、一条手帕,搭一座高台摆一张桌子就可演出。钹 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我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钹用响铜制成,呈圆片形,中央半球形部分称碗或帽,碗根至钹边部分叫堂。碗顶钻孔,穿系皮绳、绸或布条,以便双手持握,两面为一副,相击后振动发音,声音宏亮,浑厚。

福州评话讲究唱、说、做、花,唱词多为七字句,常用的曲牌有《一枝花》、《滴滴金》、《浪淘沙》、《节节高》等。道白语言生动通俗,个性鲜明。

表演时唱词与说白交替,曲调优美,抑扬动听,并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以铙钹敲点和醒木击桌来加强气氛,扣人心弦。

福州评话中常穿插一些“花”。“花”指表演中的噱头,有“夹骨花”和“插花”之分。夹骨花是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中突出笑料,取得喜剧效果;插花则是穿插些与故事无关的小笑话。

福州评话的唱调分为序头、吟唱和诉牌3类。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诉牌指吟唱采用曲牌形式。

诉牌的曲调包括《高山流水》、《浪淘沙》、《连珠》、《滴滴金》、《泪句》等。诉牌的音乐性较强,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时使用,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另外,也还有一些结合故事情节采用的民谣曲调,如《贺年歌》、《真乌仔》、《三十六叫》、《五字叠》等。曲牌 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并保留下来,然后以此作依照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福州评话名家辈出,清道光时期,艺人阮红枣将他的书艺传给儿子阮乌枣,孙子阮澎湃、阮庆庆。阮氏评话世家与当时的邵氏闽剧世家在群众中很有影响,时人传有“阮家评话邵家戏”的民谚。

清末,福州评话艺术得到了较大发展,名家流派不断涌出。其时知名者,有被誉为“三鼎甲”“三总管”的阮庆庆、徐炳铨、赖德森;有被誉为“八部堂”的百宝营、黄菊亭、林细悌、徐天定、徐天生、林德康、高底三、细九作。“三总管”和“八部堂”的艺人们对福州评话艺术的发展从不同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阮庆庆创欢快跳跃的庆庆调,徐炳权创制了《平和调》、《滴滴金》等;百宝营自创激越高亢、行腔流畅、韵味独特的《百宝营调》。还有林细俤创的《波浪叠唱调》等。

这些艺人所创的唱调,使福州评话的吟诵腔愈加丰富优美。擅长武书文说的徐天生,击打铙钹为一绝,自创了许多钹点儿,其中以飞钹技巧最为精彩,被听众称为“飞钹仙师”。他与擅长讲武书的胞弟徐■评话表演天定被赞为“文武两状元”。

福州评话在伴奏乐器的形制、吟诵表演的方式、独特的曲本体裁和传统的话本题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称为古老曲艺的“活化石”。

福州评话的题材丰富多彩,主要分为历史故事的“长解”、武侠传奇的“短解”、半长短书、清官断案的公堂书、才子佳人的家庭书五种。■评话表演

长解书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等;短解书有《七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公案书有《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长泰十八命》等;家庭书有《甘国宝》、《双玉蝉》、《玉蝙蝠》等。

评话艺人们还将福州一带历任府县官中的包公式人物王少兰夫妇等智断公案的传说,编成“王公十八判”系列书目。

由于福州评话以高台演出为主要方式,观众是流动的,为此,艺人必须要在一至三场演出的时限内说完一个故事,因此,书目中以中短篇为主。

其话本也就具有结构严谨,情节发展不拖沓,不作大段铺叙,行书节奏快,不卖关子的特点。优秀的艺人还往往用即兴发挥的表演,调动听众的情绪。福州评话书目中有许多具有福建特点的方言俚语、民俗谚语,使当地观众倍感亲切。阅读链接清光绪年间,福州评话艺人队伍中出现了名叫叶三嫂的第一位女性艺人。叶三嫂登上书坛时已是少■评话表演妇,她说书清新雅致,吟唱优美,落落大方,台风高雅,令听众倾倒,使原先清一色男性的书坛顿然生辉,开创了女子说评话的先河。叶三嫂擅长的书目有《金玉奴》,其中《浪淘沙调》的吟唱尤为精彩,她的《百蝶香紫肩》、《珍珠串》也是受人欢迎的“家庭书”。自叶三嫂始,女性福州评话艺人成名者有被誉为福州评话“女中三杰云紫艳”的周云卿、郑紫英、陈艳玉等。说表动作传神的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淮扬评话、评词等,是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

扬州评话形成于明末,发展于清初,到清代中期的时候,达到了极盛阶段。

清乾隆时期,扬州经济进入了有史以来最高峰,并成为当时的水陆交通枢纽。乾隆六次南巡,均在此设立行宫。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以及人口的集中,形成了扬州一个庞大的市民阶层。扬州评话在其时也就得到充分的发展。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对扬州评话的繁荣景象作了如下描述:郡中称绝技者,吴天绪《三国■评话表演所用的道具志》、徐广如《东汉》、王德山《水浒记》、高晋公《五美图》、浦天玉《清风闸》、房山年《玉蜻蜓》、曹天衡《善恶图》、顾进章《靖难故事》、邹必显《飞跎传》、谎陈四《扬州话》,皆独步一时。近今如王景山、陶景章、王朝干、张破头、谢寿子、陈达山、薛家洪、谌耀廷、倪兆芳、陈天恭。亦可追武前人。■评话表演画舫 装饰华丽的游船。舫是船的意思,而且常用来泛指小船,画舫就是装饰华丽的小船,一般用于在水面上荡漾游玩,方便观赏水中及两岸的景观,有时也用来宴饮。有时候画舫也指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园林水面上的建筑物,做法与真正的画舫较为相似,但是下部船体采用石料,所以像船而不能动,一般固定在比较开阔的岸边,也称不系舟。

当时有如此众多的著名艺人与书目,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艺人们在继承传统说书技艺后所进行的再创造,另一方面是受戏曲的影响。

当时扬州戏曲艺术极为发达,各戏曲剧种的诸多名班、著名艺人云集于此。一方面,说唱艺人可向戏曲学习艺术表现技法;另一方面,戏曲艺人改业说书,将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带到了扬州评话中来。从清代咸丰至光绪年间,扬州评话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突出表现是从艺艺人的迅速增加,这其中出现了几位集前人技艺之大成者。不同艺术流派的产生,为扬州评话沿流派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著名艺人有金国灿、龚午亭、邓光斗、宋承章、李国辉、蓝玉春等。行内流传“要听金国灿,不要吃中饭;要听龚午亭,吃饭莫打停”等俚语。龚午亭的■评话表演《青风闸》,邓光斗、宋承章的文武《水浒》;李国辉、蓝玉春的文武《三国》,均以流派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评话的丰富多彩与繁荣发展

除了苏州评话、福州评话、扬州评话外,湖北评话、四川评话、宜春评话也是比较重要的评话曲种。它们有着与苏州评话不同的艺术特色,同样丰富了我国评话曲艺宝库。

湖北评话是用湖北方言讲故事的一种评书形式。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

湖北评话约形成于清初,流行于湖北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与之相近的荆州、孝感、黄冈、宜昌等地区,也有一些艺人从事演出活动。湖北评书的兴起,据说是在明崇祯时期。1635年,湖北汉阳通判袁焻在夏口督修拦水长堤期间,有艺人胡某在民工、船夫中说书,很受欢迎。从此说书在那里打开了门户。还有一说是明将左良玉兵驻武昌,招江南大说书家柳敬亭为幕客,在军中说书。据清初诗人钱谦益诗《左宁南画像歌为柳敬亭作》载:■评话表演■民间说唱雕塑

宁南既老而被病,惟怏然一榻,柳生敬亭者善谈笑,军中呼为柳麻子,摇头鼓舌,诙谐杂出,每夕张灯高坐,谈说隋唐间遗事。宁南亲信之,出入卧内,未尝顷刻离也。明亡,柳曾在黄鹤楼等地说过书。

因为柳敬亭书艺非凡,所以南派说书艺人尊他为本行业始祖,称为“柳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