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能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3:28:39

点击下载

作者:刘船洋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反本能2

反本能2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反本能2作者:刘船洋排版:李洪达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4-01ISBN:9787545536690本书由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对抗人性弱点,实现阶层跃迁

有一次我参加线下活动,有听众问我:“你从小就很自律吗?”

我使劲儿摇了摇头。刚开始写作时,我并不是一名自律达人,反而非常不自律,熬夜刷剧、早晨赖床、做事拖延……所以,我尝试学习有关时间管理的知识,以此帮助我变得自律一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时间管理并没有想象中简单,想要解决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只依靠一个方法或一个理论是很难实现的。想要改变,就必须通过一系列方法的组合运用,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探索和创造,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方法的运用,而是探索和创造。

我个人的时间管理是从坚持早睡早起开始的,最初我写了一篇关于早起的文章,很荣幸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各类大号纷纷转载,全网阅读量达100多万。

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到早起氛围的重要性,推荐大家加入早起团,督促自己早起,毕竟本性使然,当我们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时,便会不自觉地偷懒。后来应读者要求,我自己也创办了一个早起团,一期21天,到现在有近2000人加入早起团接受挑战。

谈到早起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督促大家早睡早起,虽然这的确是早起团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够通过21天的锻炼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早睡早起固然好,但每个人的生物钟不一样,每个人的工作性质更是不同,时间管理并不是机械化的理论和方法,它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要知道,任何时候,理论和方法都是为人服务的,当你尝试一段时间后,发现该方法并不适合你,又何必和自己较真呢?

后来,我发现只是进行时间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改变的需求,很多时候问题得不到解决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缺乏精力和固化的思考模式。所以,我的写作方向逐渐延伸到诸多领域,最终,我发现改变的本质就是在与人性做抗争、与本能做斗争。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我们只有看透自己,才能看清未来,而“看透自己”就是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缺陷的过程。我们唯有从自身的弱点出发,逐一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后,才能真正养成好习惯,掌握诸多实用的成长技能。

物理学上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叫作“吓尿指数”。它是由未来学家库兹韦尔所提出的,意思是把一个生活在过去的人带到未来的某个时代,如果他被那个时代的交通、科技、生活状况吓尿的话,那么这两个时代之间的差值便是吓尿指数。

比如山顶洞人穿越到唐朝,肯定会被吓尿,但如果唐朝的人穿越到清朝,不适应感就没有那么强烈,而一个清朝人穿越到现在,可能不仅是吓尿,吓死的可能性都有。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穿越到未来多久会被吓尿呢?具体答案我们都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差值将会越来越小。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急剧膨胀,人类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一个大专学历的人就可以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果就业期间不出大的纰漏就可以做到退休。但现在别说专科学历,本科生出去求职都显得有点捉襟见肘,“铁饭碗”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面对竞争和急剧的变化,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想要在未来保持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至于学什么,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前者能帮助你在专业领域内站稳脚跟,而后者是人人需要学会的技能,比如时间管理、精力管理,这些技能一旦习得,便会持续产生复利效应,即使你换个岗位,它们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

那么,如何习得这些技能,便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以大多数人头疼的拖延症为开端,和大家一起深入了解拖延症的起因与危害,然后用“四大力”的方法帮助大家逐渐战胜拖延症。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每次看“干货”类的文章都会觉得收获颇丰,但执行起来却总是发现有各种问题,不是难以开始行动,就是很难坚持下去,这是由学习的不系统性造成的。比如,一些时间管理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始行动,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发现后期的坚持很难,最终只能放弃,又或者是在坚持的过程中,专注力不够,效率依旧低下。

所以,系统地学习战胜拖延症的方法才是关键,用决胜力唤起我们行动的力量,用启动力迈出行动的第一步;而当行动开始后,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做到持续行动以及如何高质量地行动,这时候我们就要从持续力和专注力入手,丢掉三分钟热度,变身自律达人。

决胜力、启动力、持续力,再到专注力,四大力层层递进,最终我们便可以实现持续性的高质量行动,和拖延症彻底说再见。

谈到时间管理,有很多人会觉得它很机械,认为它的目标就是把人打造成机器人,为了效率不停地奔波,追求无时无刻地工作。

时间管理发展到今天,早已抛弃了效率至上的观念,转而追求个体自由的发展。说到底时间管理只是一个方法、一项技能,为了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充实我们的生活而已。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管理变得越来越冗杂,有许多种说法。

比如我们常说的“三只青蛙”,不明白的人对此会一头雾水,时间管理和青蛙怎么会扯到一起?其实它指的是每日待办的三件事,之后该方法又被扩展成ABCDE法则(将事按重要、一般,分ABCDE的法则),但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这本书中,很多理论我们会直接从源头讲起,让大家掌握其核心,从而避免掉入名词的陷阱。

除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也是本书的重点,我们不会只停留在说它们的好处上,而是更多地从如何帮助大家实现早睡早起和如何更好地坚持运动入手,实实在在地让精力管理的方法落地,以此助力我们更好地生活。

雷军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如果一个人思维固化、格局太小,便很容易陷入低效率的努力中,虽然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但却没什么实际成果。

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很重要,但当格局有限、思考的方式存在重大问题时,学习再多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知识都无济于事。因此,本书将有大量篇幅集中在如何科学地做出选择以及培养眼界方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实用的进阶方法,比如面对信息洪流,我们该如何辩证地学习,又该如何系统性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要知道,越是能够反本能的人,往往越容易快速进阶。第一章自我管理——为什么我们习惯把事情往后拖

人为什么会拖延?如果仅用时间管理的各类工具去解决,只治标不治本,无法根除。

不如换个角度,从认识拖延症开始,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帮助你迈出行动的第一步,进而努力做到坚持行动,并实现高质量的坚持行动。在这个向上的过程中,一个更好的自己正在朝你走来。战胜拖延症,先从认识它开始什么是拖延症

什么是拖延症?专业解释为:因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有人说今年的计划就是搞定去年那些原定于前年的安排,不为别的,只为兑现大前年要完成大大前年计划的承诺。虽然是个段子,但对不少人而言,拖延症绝对算是自己成长路上巨大的绊脚石。

不少人认为拖延症是没有时间观念和偷懒的表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引起拖延的原因有很多,没有时间观念只是其中之一。至于懒,不过是人性使然,任何努力向上的过程都会充满艰辛,因为努力本身就是一件“反人类”的事情,人们在做选择时,出于趋利避害、追求安逸的本能,会习惯性地选择一些简单的事情来做,拖延也就随之产生了。

想要战胜拖延症,就需要先从了解它开始。

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都表示自己患有拖延症,甚至不乏名人,比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他在《胡适日记》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这就是所有拖延症患者的真实写照,颓废中夹杂着一时的雄心壮志,等热度过去,继续颓废。

虽然人们把重度拖延的情况称为拖延症,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不必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学着拥抱拖延症,并在熟悉它的过程中尝试改变。造成拖延症的原因

拖延症是在与人性对抗,试着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读它或许更加有效。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拖延?总的来说,造成拖延的原因有三大类,分别是缺乏热情、追求完美以及坏习惯的作祟。

1.缺乏热情是最可怕的,一个对生活没有激情、对未来没有期望、对人生没有规划的人,又怎么可能活得斗志昂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2.追求完美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很多追求完美的人是因为害怕失败,才缩手缩脚,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3.坏习惯的作祟。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由过去的经历造就的,不可能说现在是一个拖延的人,在过去却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

想要改变,就得对症下药。改变前不妨先问问自己,导致你拖延的原因属于哪一类呢, 又或者是哪几类呢?拖延症的危害

拖延症最直接的危害是耽误事。拖延症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诱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虽然表面看来拖延症浪费掉的是时间,实际上是错过了成长的机会。当意识不到拖延带给自身的危害时,改变就很难发生。它会让人在潜意识里觉得拖延并没有什么危害,而这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会让人变成温水里的青蛙。

拖延症使工作时间无限延长,效率低下;在拖延的过程中还容易滋生出大量负面情绪。正如《战胜拖延症》的作者皮切尔所说:“看似拖延时我们逃避了痛苦,得到一时的享受,事实上拖延的过程也是很煎熬的。”

此外,拖延症令人变得自卑、怯懦,甚至自暴自弃。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拒绝了一切成长,久而久之便会怀疑和否定自己,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拖延症还会导致信用体系崩塌,人际成本上升。你的工作质量和工作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持续提交低质量的报告,就会丧失别人对你的信任,机会也就离你越来越远。

上学时,我们学校的外教老师在开学时就要求每组学员在期末提交一个短视频。可期末考试展示时,其他小组的作品都做得非常精彩,丝毫不亚于专业水准,我们小组提交上去的却是一个一镜到底的录像。几个人以宿舍蓝色的窗帘为背景,站成一排,对着手机摄像头合唱了一首英文歌。

整个学期,我们小组人员都凑不齐,不是这个室友今天有事外出,就是那个室友明天要回趟家。一学期的时间,大家都没能好好坐在一起讨论下短视频的内容及制作分工。

就这样一拖再拖,到了考试的前一天,我们火急火燎地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搞定了全部内容,质量可想而知。拖延症也有好处

虽然拖延的危害有很多,但凡事有利有弊,拖延症给人带来的并不全是坏处,也是有好处的。

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研究发现,有拖延症的患者更具有创造力。他们认为,大多数人一开始想出的点子都是普通的,很难出彩,而拖延会让一个人的思维漂浮不定,从而产生更多的灵感,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当然,单纯的拖延并不会产生任何创造力。在拖延的过程中,为目标的达成做着“无心”的准备,这种看似低效率的准备,其实对结果大有裨益。

比如写文章,当确定主题后立即开始书写时,成品质量往往不高,灵感会带来好的选题,但很难形成体系,写出来的文章容易散。所以我通常都会在写作前和读者聊上一阵子,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在聊天的过程中,脑子里浮现的全都是关于文章主题的内容,聊天的话题也会往主题上靠,最终在聊天中收获新的启发。

此外对于剁手党而言,也需要有点拖延症,毕竟冲动性消费的人有很多。

认识拖延症后,就要从不同的角度,系统性地摆脱拖延症,变身自律达人,产生1+1>2的效果。决胜力:唤醒行动的力量清楚自己的诉求

导致拖延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缺乏行动热情,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

上课只为考试,上班只为挣钱,连吃饭也仅仅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补充身体必要的能量而已。这话听起来没什么不对,但却有着一种深深的颓废感,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按照既定的规则走完所有行程,不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可这个千百年来都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你前进的方向。

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或许过于宏大,可能一时没有答案。那就试着缩小范围,从兴趣开始说起。毕竟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拥有行动的力量。

古往今来,歌颂兴趣的名言不在少数,它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人这一生,能有几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很幸福。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假兴趣给蒙蔽了。这里所说的“假兴趣”是指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对它的了解只是你固有知识体系的猜想。

每一位结束高考的考生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该选什么专业?

每年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都会收到很多类似的提问,一般我会反问他们自己有什么想法。

其中,有一个学弟的回答很典型。他说:“我想学计算机,因为以后都是计算机的天下;或者学经济学,这样以后就能在外企“呼风唤雨”;统计学也不错,听别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毕业后一定很好找工作。”

听他说这么多,仿佛看到了上学时的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不过是由学科名称想象得来的,等到真正进入大学,有了切身的体会后才发现,对自己当初的兴趣早已没了兴趣。

很多时候,人们的兴趣爱好只是一种不了解真实情况下的冲动,它确实可以唤起人们对一件事的热情,但仅限于启蒙阶段。

所以,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前,首先应该多接触它、了解它,在实践中获得足够的认知,才能真正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培养正向思考的能力

想要唤醒行动的力量,还需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社会心理学家艾莉森·莱德伍德曾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实验:

她随机选了两组人让他们评价一种手术。她对第一组强调手术的正面效果(70%的成功率);她对第二组强调手术的负面影响(30%的失败率)。实验结果是,第一组人肯定了该手术的方案,而第二组人则选择反对。

接下来艾莉森对这两组人改变了说法,对第一组人说:“手术有30%的可能失败。”结果这些人就改变了想法,不再认同手术方案。然后对第二组人强调,这个手术其实还有70%的成功率,远高于30%的失败可能,但是和第一组不同的是,第二组人保持了原有的反对意见。

研究结果表现的差异,反映出人类思考模式转换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同一件事,当一开始从负面角度去想时,人们就很难再关注好的一面,从而丢失了更多可能性,离想要的结果就会越来越远。

所以抱怨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人把过多的注意力浪费在那些糟糕的事情上。为了减少抱怨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在第一时间正向思考的能力。

不要总把“这太难了,这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负能量语句挂在嘴边。可以说“累”,但一定不要说“我不行”,及时给自己灌输正能量,可以帮助我们恢复斗志,重新鼓起行动的力量。优劣穷尽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试试优劣穷尽法。我大学学的是理科,但我的兴趣爱好是写文章,所以学数学这件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折磨。

刚开始我对统计学非常抵触,我不明白学这些复杂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有什么意义,但后来因为一次无意的列举让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把它称为“优劣穷尽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件事情可以带给自己的好处和坏处通通写出来。

我曾用此方法激发过自己对各类事情的兴趣,例如消除对统计专业的误解,激发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学习英语的热情。

以前我对学英语极度恐惧,小县城出生的我,口语一塌糊涂,从来不敢张口讲英语,但这却是我们的必考科目。

于是我拿出一张纸,在左边写下学习英语可以带给我的全部好处。当我列举完的时候,看到因为学好英语可以带来的好处时,便有了行动的力量,甚至开始爱上英语;接着就是列举坏处,本以为我会列举出几十条不喜欢英语的原因,但写到第四条时就没有什么可写的了,相反,看着纸的左边轻轻松松列出来的十多条好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学英语原来如此美妙。

每当我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时,我就会看看这张纸,每看一次就会多一点力量。

总之,想要唤醒行动的力量,首先要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接着从兴趣爱好入手找到前进的方向,同时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少一点抱怨,用优劣穷尽法激发前进的热情。

改变虽是一段漫长的路程,但正如《鹤林玉露》里的一句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找点不自在,与懒惰做斗争,不可自暴自弃。启动力:迈出行动第一步养成微习惯

当有了行动的力量,唤起必胜的信念,就到了迈出第一步的时刻。

人们总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其实骨感的不是现实,而是你的行动。“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讽刺的就是那些只会说,却从不肯行动的人。

目标再伟大,计划再周全,落实不到位就都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迈出行动的第一步时不要急着制订出完美的计划,不妨先从养成微习惯开始。

微习惯和平时所说的习惯不同,微习惯重点强调的是“微”,即简单或微小的意思。每天坚持1个俯卧撑,每天背1个单词,每天读2页书或者写50个字……这些都是微习惯。

微习惯为什么会有效?请你现在摸一下自己的鼻子或者伸一下懒腰。你有没有发现,你好像并没有拒绝,你真的已经开始按照这个建议在做,这就是微习惯的神奇所在。因为微习惯坚持的事情如同摸鼻子一样简单,完成事项的代价极低,对其抵触情绪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自然也就踏入了实现目标的第一步——开始行动。

Dione是我的一名读者,她每天都坚持早起、跑步、背单词,是位标准的自律达人,但半年前,她还是一名懒癌患者。

回顾整个历程,她说自己的改变只是源于当初一次傻傻地坚持。对她而言,相比早起、跑步,背英语单词就会轻松许多,所以她便从背单词的习惯入手,每天坚持背10个单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别小看这10个单词,凭借每日的坚持,Dione的英语成绩没过多久便有了突破性的上升。

通过背单词一事,Dione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变得更加自信。之后她又开始挑战早起、尝试跑步,人生也因为坚持背单词这个微习惯而开启了新的篇章。

非洲流行这样一句谚语:“怎样吃掉一头大象?一次一小口。”每天坚持背100个单词或许会让你心生胆怯,不如从一开始计划每天只背5个单词,降低执行的阻力,让其简单到只需在等电梯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

而想要获取初始的启动力,就不妨先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起,然后再挑战其他习惯。科学地制订计划

虽然不建议大家在一开始就急着制订计划,但不可否认,一个好计划可以帮人们找到行动的突破口。良好的行动力加上科学的计划便会让人们加速朝目标前进。

如何科学地制订计划?

60多年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找到了解决方案——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SMART原则自从被提出后,就一直被看作是制订计划的经典法则。

SMART原则将计划一共分为五个维度,即: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必须具有明确的期限(Time-based)。

一个合格的计划,五个维度缺一不可。一、SMART原则一 S(Specific)——明确性

很多时候,人们设定的目标没有实现,也许不是因为执行计划的力度不够,而是因为目标设定得太含糊,不够明确。

要用明确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到的效果。就比如体型较胖的朋友声称要减肥、变瘦,但“减肥”和“瘦”一类的字眼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衡量标准,目标不够明确。

正确的做法是制订非常清楚的计划,计划在多长时间内减重几斤几两。二、SMART原则二 M(Measurable)——衡量性

看看你的计划是否可以被清晰地呈现。还拿减肥这件事来说。

秤对于减肥的朋友而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每一天的效果都可以通过它得到清晰明确的反馈。三、SMART原则三 A(Attainable)——可实现性

对于一个体重65公斤、身高1.6米的姑娘而言,计划1个月减重2.5公斤左右是一个很合理的目标。但不少减肥心切的姑娘,经常把目标定得很高。比如1个月减掉15公斤,2个月减掉25公斤等。恨不得睡一觉就能立刻瘦到理想的体重,可惜往往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达到)有时甚至会因为减肥过度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四、SMART原则四 R(Relevant)——相关性

就是思考当前计划与其他计划是否关联。

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都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减肥可以归为对身材的管理,属于通用需求。

而和通用需求相似的还有临界知识,该词是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出的。他说,诸如时间管理、复利效应、二八法则的原理都属于临界知识,学习它们基本可以和每一个人的人生大目标相吻合。

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就不需要在一些相对专业的知识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五、SMART原则五 T(Time-based)——时限性

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不妨尝试提前设定计划截止(完成)日期的办法,给自己一定压力,从而保证全身心的投入。

以上便是SMART原则的具体使用步骤,你学会了吗?

总结一下,想要迈出行动的第一步,关键在于打消对行动的恐惧。开始行动前,不要给自己增添过多的束缚,而是聚焦在“行动”二字上。至于行动质量的好坏,以及行动持续时间的长久,暂时不在考虑范围内,先尝试用微习惯的方法,帮助自己进入行动的状态之中。等逐渐养成说做就做的好习惯后,便需要用SMART原则,从计划的五个维度提高行动的质量,把握行动的方向,避免南辕北辙的窘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持久力:丢掉三分钟热度把人生当成一场游戏来打

很多人并不缺乏启动力,因为兴趣能够让他们快速地投入一件事情中,但同时也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埃尔德·沙菲尔曾在《稀缺》一书中分享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是糖尿病患者。众所周知,糖尿病在以前算是绝症,可能会致人昏迷、失明、截肢甚至是死亡。幸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糖尿病已经在人类的控制范围之内,如果定期用药,就能够有效预防它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但时至今日,仍有数百万人因为不能坚持服药而死亡。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即使面对死亡,但只要是慢性的,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忽略,更何况那些“痛苦”的学习过程呢。毅力确实重要,但毅力还不至于起决定性作用,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一套适合自己的反馈机制。

为什么有的人通宵打游戏都不会疲惫,难道只是因为这件事很有趣,会让他(她)更放松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她)有一套更科学的反馈机制。

游戏爱好者都喜欢做任务,尤其是主线任务。击败一个Boss,经验条就可以有明确的数值提升,偶尔还能捡到一些稀缺的装备。这就是游戏里的反馈机制,倘若取消经验条的反馈,只在升级的时候反馈给你,玩游戏的人必定会少一大半。

正是因为击败一个Boss经验条就可以有所提升,让人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反馈,所以才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缺少反馈机制的游戏注定不成气候,同理,缺少反馈机制的人生也极易陷入迷茫,萎靡不振。

换一个角度,把人生当成一场游戏来打,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找到属于自己的反馈机制

有人说:“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但如果坚持某件事一直失败,你还有勇气坚持到底吗?

不少朋友会和我讨论一些写作技巧,以前我鼓励那些写文章一直没有突破的朋友:你们一定要坚持写,阅读量是次要的,文章是为自己而写,千万不要被阅读量给绑架了。现在想跟那些人说声抱歉,因为这句话太鸡汤,鸡汤到忽视了这一切成绩背后的核心因素。

为什么会这样说?今天我再回过头看我的写作之路,我能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天生爱写作,只是因为某个写作平台特有的推荐机制,让每一位新人都有机会崭露头角,获得推荐。

我在很多平台上都有发表文章,但最终只保留了三个平台,说好听一点叫“断舍离”。专注核心平台,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其他平台上我的文章的阅读量太低了。

坚持一个月后,当阅读量没有丝毫长进,评论转发也寥寥无几时,我便逐渐丧失信心,选择放弃。但很快,以阅读量为主要反馈的弊端就凸显出来。时间一长,阅读量、评论这些外界的反馈令我身心疲惫,文章阅读量上不去,我的情绪也跟着陷入低迷。《拯救大兵瑞恩》中扮演瑞恩的马特·达蒙曾说:“如果你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外界反馈上,你注定幸福不了。”如同马特·达蒙所言,我把自己写作的动力建立在外界的阅读量上,很多时候并没有获得幸福感,于是我决定调整写作的反馈指标。

当我不再纠结于阅读量和关注量,而是关注每篇文章写完后自己是否真的有收获时,我便不再迷茫。所以想要写作的人们,如果一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彻底理清某个知识点,它就是成功的,就是一次正面的反馈,你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最终,调整反馈指标后的我,开始享受写作。打通人生这场游戏的第一关,就是找到一个或多个能够带给自己正向反馈的指标。反馈机制的四要素

学霸为什么越学越有劲?是因为整个教育环境给了他们一个大的反馈机制——考试。

在普通人眼里考试令人头疼,可在学霸眼里考试不过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考试为他们带来成就感、获得奖学金、得到家长的称赞,这份成就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激情。而其他不能通过学习建立正向反馈的同学,则将兴趣转向其他领域,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反馈机制。

创作了风靡全球的《呆伯特》的作者亚当斯曾说:我们的激情是随着成功而增加的,成功带来的激情,多于激情带来的成功。

人终归要找到一件值得自己炫耀,可以带给自己力量的东西,否则就真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只剩下一副躯壳。

想要持续获得激情的关键,在于不断地获取正面反馈、创造成功。当学会创造成功,学会持续性地获得正面反馈时,你就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除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反馈指标,建立正确的反馈机制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反馈的及时性

很多事情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到反馈的,反馈时间越长的项目,坚持下去的难度也越大,如果这中间没有“成功”来创造激情,便很难坚持下去。

这时候不妨将大目标拆成小目标,设立多个刺激点。

比如计划带父母出去旅游,预计需要5000元。可能刚开始时,趁着新鲜劲你能坚持攒几天的钱,但没过多久你发现离目标还是很遥远,就不免会抱怨:“什么时候才能攒够5000元啊?”一旦这个念头闪过,坚持便会变得异常艰难。

可是,如果你将攒够5000元拆分成几个小目标,12个月平均下来,每个月只需要攒下417元即可,每天只需要存14元。在完成这些小目标时就给自己一定的奖励,让自己保持兴奋感,创造新的激情,帮助自己进一步完成攒5000元的终极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切勿过大,不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反馈是一把双刃剑,正向的反馈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反向的反馈则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二、反馈的合理性

太远大的目标会让人看不到希望,所以需要把大目标分解成小而具体的目标,在阶段性突破时给予自己适当奖励。

这里要说的是“适当”的重要性。例如,在坚持跑步7天后奖励自己去电影院看一部感兴趣的电影。这个做法是合理的,但奖励自己一次马尔代夫游就不合理了。

而且,奖励不可违背目标。比如目标是减肥,那么可以在坚持一个月的运动后,奖励自己一件漂亮的衣服,但绝不可以奖励自己一顿大餐。

在学着对自己好点的同时,也要学着对自己狠点。完成计划时别忘了表扬自己,但没能按时完成计划时,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惩罚。三、反馈的准确性

反馈及时了,但是反馈不准确又有什么用?所以,反馈的准确性也不能忽视。

反馈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我们自己去设定,整个系统也是由自己打造的,这就很容易造成“黑幕”。因为我们既是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

不低估自己的自制力,也别太高估;尽可能地抛开人为因素,是获取反馈信息准确性的重中之重。

对于一个演讲者来说,如果想快速取得进步,就对着镜子去练习,这样便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而不是“闭着”眼睛,全凭意念来评估自己的表现。

而更好的做法是拿一台录像机,拍下整个演讲的过程,然后找身边的朋友一起来做一次评判,听听他人的意见,集百家之长排万家之短。从而更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四、反馈的持续性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改造了一个箱子,箱子里有一个开关,只要饥饿的老鼠一按这个开关就会得到一粒粮食,久而久之,老鼠掌握了用开关取食的本领。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有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这一理论在人类身上同样适用。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

这一理论就是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卓越不是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所以在培养习惯的时候,别忘了将操作性条件反射机制纳入考虑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说:“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所以,我们在制订一个计划时,设置完奖惩机制后就务必要坚持,持续可带给自己及时、合理、准确的反馈。

以上就是反馈机制的四大要素。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就为你正在坚持做的事情拟定出一套科学的反馈机制吧。相信我,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专注力:提高行动的质量学会放弃

当开始行动并且能够坚持下去时,一个全新的自己就会朝你走来,不过需要注意行动的质量。

如何在同等时间产出更高的价值?除了待办事项本身具有的价值,还需要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也就是常说的提高专注力。

当下,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也变得越来越焦虑,恨不得把时间掰开来用。刷牙时一定要听书才会觉得心安;打扫卫生时也不忘打开视频课,提醒自己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吃饭时不忘打开手机,看两篇文章……然而正是这种无头苍蝇式的假勤奋,导致了注意力分散,做事的效率大大降低。

那些总说自己静不下心来的人,基本都在一边低效率地处理着当下的工作,一边焦虑着未完成的项目,结果是当前的任务没能按时完成,未来的工作也不能落实,徒增烦恼。

要相信,行动时的你已经在做着最正确的事,焦虑其他的事只会让你分心,降低行动的质量。

所以,有效提高专注力的第一步便是学会专注当下。就像乔布斯所言:“人们认为专注就是要对自己所专注的东西说YES。但恰恰相反,专注意味着要对上百个好点子说NO。”有效提高专注力的三个妙招

除了学会舍弃,想要有效提高专注力还需要结合使用以下三个方法。一、善用番茄闹钟

想要提高短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就不得不提番茄工作法,该方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提出的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因为其简单易行的特点深受时间管理者喜爱。

具体怎样操作呢?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其切分成数个30分钟的时段,25分钟专心工作,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短暂休息5分钟,坚持4个番茄闹钟就多休息一会儿。

比如写一篇文章大约需要4小时,那就是8个番茄闹钟,每写25分钟就起身活动5分钟,直到任务完成。

番茄工作法的使用范围有着明确的规定。首先,待办事项需要半小时以上的时间完成;其次,该事项需要静下心来完成,需要集中注意力。比如阅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的大纲都可以使用番茄闹钟来帮助完成,但如果是刷牙、领快递这类事情,利用琐碎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用番茄工作法解决就不太合适。

虽然很多朋友以前就听说过番茄工作法,但你有没有下面这种苦恼?

众所周知,写文章是一件需要灵感的工作,如果当自己文思泉涌时,番茄闹钟响起,你是该停下来休息5分钟,还是继续写作呢?很显然,灵感稍纵即逝,或许只是5分钟的休息放松,思路就会被打断。所以,完全照搬任何方法论都是行不通的,掌握其精髓,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择善而从”才是关键。

比起番茄闹钟,还有一个更好用的时间管理方法——15分钟法则。以每15分钟为一个小隔断,一个小时就是4个小隔断。在每个隔断开始的时候,你可以自由选择是工作还是休息,无论选择哪种,都要做够15分钟后再做其他选择。

15分钟工作法相比番茄闹钟有点短,但这也是它的优点,不容易让人产生压力。到了15分钟,也不需要强制休息,而是根据当前的状况选择继续或是处理其他事情,切换时间的成本小,效率更高。二、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尽力让自己身处安静的环境,如果难以实现,就要学会营造环境,比如戴上耳机以“屏蔽”那些干扰的声音。

同时,学会收纳整理也很重要。在开始工作前花上3分钟清理办公桌,把一切无关物品都放置在一旁。平时也要养成收纳的好习惯,将不同物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避免工作时因寻找工具而分心。三、学会精力管理

吃好、睡好,保证充足的睡眠是提高效率的前提。身体都吃不消,怎么可能迎接每天艰巨的任务?早餐要认真对待,保证营养;晚上不要总是熬夜,长期熬夜很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

都说比时间管理更重要的是精力管理,其实两者相辅相成。能够在适当的时间段做适当的工作才是提高效率的核心要素。

不同的人精力的分配也是不同的,有人是“早起鸟”,有人是“夜猫子”。留心观察每天令你全身心投入的时间段集中在哪里,把最重要、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安排在这个时间段,不要盲目追随他人的作息时间。

比如早睡早起,虽然早睡早起可以增加很多工作的时间,对大多数人的身体也有诸多好处,但不少人却只是为了早起而早起,起床后没能真正投入工作和学习中去,这样的早起,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养足精神。

你是否真正高效利用了下班后的几小时?别急着“创造”时间,先学会“拉开”时间的宽度,提高利用时间的能力,能一个小时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用两个小时来完成。一款提高注意力的经典游戏

关于提高专注力的训练,有一个有趣的游戏——舒尔特方格,它被认为是全世界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科学的注意力训练法。

舒尔特方格是美国神经心理医生舒尔特发明的,最开始主要是用于训练飞行员的注意力,之后被民众普及到生活中。

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25个等面积的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1到25这25个阿拉伯数字。训练时,用手指按从1到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最终记录所用时间。

数完25个数字所用的时间越短,说明集中注意力的水平越高,因为在寻找目标数字时,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正是在这个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得到了强化。

据说一名专注力良好的成年人可以在8秒内完成,你呢?一场提高专注力的有趣挑战

两个小时能做什么?看一部电影、吃一顿大餐,又或是无聊地刷微博、看新闻。两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除了看电影、吃大餐等娱乐,还可以看一章节书,写一篇文章等。

人们常说现在是碎片化时代,社会的节奏太快,每个人的任务也很繁重、琐碎。但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外部事情的琐碎,而是因为网络的诱惑,我们很难集中精力处理完眼前的任务。

所以,想要提高专注力,不妨就尝试一下每天断网两小时的挑战。断网绝对不是说让自己回到原始状态,远离任何电子产品,而是在这两个小时内关闭网络,专注当下。至于在哪个时间段断网以及断网的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即可。

坚持带给人的改变也是悄然发生的,在坚持挑战的两个月时间里,自己读了10本书,并且每本都认真做了笔记。

两个小时,抽出一个小时用来阅读,坐下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再用剩下的一个小时,总结、反思当天的阅读成果,整理一下阅读笔记。

不管是阅读还是做其他事,都别忘了在这两个小时内抽出一定时间用来总结、反思。

一匹马跑得再快,如果方向不对,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而反思就是一个不断调整方向的过程,及时调整前行的方向,可以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更快到达目的地。

如果你晚上时间相对充足,愿不愿意从今天开始,尝试一下断网两小时呢?改变力:摆脱手机的束缚沉迷手机的三大主因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丰富的应用软件满足着人们的需求,甚至创造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让人们不出门便可以阅遍天下事。手机,这个原本用来帮助我们的工具,已经成为成长路上不可忽视的绊脚石。

每天起床,脸还没洗,便熟练地滑屏解锁,看几眼新闻,刷几条微博;吃饭时看手机,等车时看手机,上厕所不拿手机都会觉得少点什么;睡觉前,一刷朋友圈就停不下来,感觉放下手机就像是抛弃了全世界。

贪图一时享乐的我们正在遭受由此带来的痛苦,视力快速下降,黑眼圈加深,甚至颈椎病的症状也开始凸显。过度依赖手机除了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浪费了大量时间。

为什么很多人明知过度依赖手机对自己不利却无从改变?为什么大家无法完成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原因有三个:没有彻底明白眼前事情所带来的利弊;刺激过多,干扰项过多;旧习惯的束缚。没彻底明白眼前事情所带来的利弊

每当自己对一件事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便会拿出一张纸,写下这件事情可以带给我的所有好处。同理,摆脱对手机的依赖也一样,我试着列举摆脱它可以带给我的好处:

1.避免眼睛过度劳累;

2.避免腰肌劳损的进一步加剧;

3.赢得更多时间去阅读、写作、陪伴家人;

4.赢得更多睡眠时间,为精力恢复提供保障;

5.可以有效减少干扰,提高注意力;

…………

列举得越多,我就越有动力。当真正明白手机带来的危害,看清摆脱手机带来的好处后,我的改变之旅就开始了。刺激过多,干扰项过多

一声微信提醒便能让你放下手头的工作,一条APP的推送便让你忍不住查看手机,心里想的是只看一眼,可往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

大多数人使用手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以及获取信息的需求,虽然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时间需求、沟通需求、阅读需求、学习需求、工作需求和娱乐需求。

时间需求上,买一块手表便可以有效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沟通需求上,提前设置重要好友特别提醒,或者尽量采用打电话的方式也对摆脱手机有所帮助;针对阅读需求,习惯用Kindle或其他电子软件进行阅读;工作需求比较难办,但可以在办公时关闭其他一切无关的应用。

此外,还可以人为地减少干扰源和刺激。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床头;设置一个复杂的锁屏,增加解锁难度;出门不要带充电宝,从源头遏制自己使用手机的冲动;删掉多余的APP……旧习惯的束缚

现在是由过去组成的,或者说是由习惯组成的。改变即是与坏习惯做斗争的过程。

倘若每天用手机背单词,用来阅读经典书籍你会感觉不适吗?答案是否定的,而且,你应该会非常开心,因为你知道,你在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那些真正引起人们不安、焦虑的原因,是人们对娱乐需求的过度满足。刷剧、刷微博、刷朋友圈,包括和陌生人闲聊都属于娱乐需求,正是因为人们在这些项目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产出却极低,所以人们渴望改变。

当习惯养成时,改变就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是如此。

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者查尔斯·杜希格提出了一个模型,叫作habit loop,翻译过来为“习惯养成模型”。该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Cue(提示)、Routine(惯例)和Reward(回报)。

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习惯行为,那么是什么“提示”触发了人们使用手机的行为?很多人的答案是想要打发时间,让自己放松,这便是“提示”。玩手机就是“惯例”,以及使用后感受到的片刻放松便是所能得到的“回报”。

改变的核心就在于替换惯例。“想要寻求放松、想要打发时间”的需求不能被忽视,但除了使用手机,我们还应该寻找更合适的宣泄方式。比如运动,但因为太过单一,很多时候难以完全满足大家对娱乐的需求,所以改变的过程便异常困难。

想要打发时间多半是因为没有目标,这时候除了运动,不妨培养一个积极的兴趣爱好,寻找一个替代品,这样便可以有效减少花费在娱乐需求上的时间。我个人的兴趣是写作,把刷剧的时间用来码字,把刷微博的时间用来修改初稿,把那些低效产出的时间变得更加高效。

改变虽然困难,但唯有改变,才可能成功。成长的道路上注定布满荆棘,但又正如三毛所言:“偶尔抱怨一次,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地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适应力:打造自律的生活记录生活

什么是自律的人?

在我看来自律的人就是能够抵御各种诱惑,说干就干的人。简单说就是没有拖延症的人,是一个能够主动掌控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推着往前走的人。

每个人拖延的原因不尽相同,或许有人是对工作的恐惧,又或是被手机困扰,被坏习惯所牵绊,说不定还会因为对家的想念而整日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工作的效率。所以在改变之前,不妨先用心观察自己一周。把每一次导致自己拖延的原因都及时记录下来。在这一周内,不要着急做任何改变,如实地记录现有生活状态即可。

按照此方法,一周过去后,我发现自己曾存在以下问题:

1.睡前疯狂刷微博,经常到晚上11点还在玩手机,没有早睡的意识;

2.早晨闹铃响后,不自觉地赖床导致状态不佳;

3.没有计划时,总是不自觉地发呆,有计划时,又对一些计划的抵触情绪极大,不自觉地拖延(常见形式:看手机、睡觉、磨蹭);

4.在综艺节目上花费过多时间,一度到了“综艺荒”的地步;

5.睡前喜欢吃零食,晚上10点多还叫外卖。尤其是辛辣食物,以致晚上睡觉,胃里翻江倒海,最终导致严重失眠;

…………

总结下来,导致我不够自律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缺乏必要的规划、过多的诱惑、精力的不足。

所以对我而言,一切改变就围绕以上三点来进行,而对大家来说,就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导致拖延的三大症状症状一:缺乏必要的规划。

周末时,当自己没有明确的计划时,便会忍不住偷懒,不是一觉睡到自然醒,就是下午磨磨蹭蹭刷综艺节目,看电影,一眨眼的工夫便到了周一,什么正事都没做。

观察自己一周后我发现,很多时候自己都处于一种不知道该做什么的状态,又或者是对待办事项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迟迟不愿意行动。解决方法:善用“日程计划表”和“目标拆分法”。

针对不知道做什么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列出一张“日程计划表”即可,它类似于上学时的课程表,虽然看起来很机械,但对我的帮助却是极大的。

此外,当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还可以试试“备选清单表”,它是专门用来“打发时间”的。

里面列举了一些耗费时间但不费脑的工作。比如整理电脑文档,删减手机相册,清理长时间不联系的微信好友,整理衣柜,打扫卫生……

当自己无事可做或者太累想要休息时,便可以拿出“备选清单表”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虽然与专注核心计划比起来产出会比较低,但和习惯性地刷微博、看综艺节目相比,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备选清单表”的待办事项不宜过多,3~5个即可,避免因为选择焦虑而浪费更多的时间。

而对待办事项比较抵触的问题,处理起来便比较棘手,仔细观察后我发现,问题出在计划的制订上。突出表现就是目标太大,缺乏必要的分解步骤。

比如新书定稿这件事,我最早的计划表上只有“新书定稿”四个字,然而这样的计划太大,实施起来便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就会不自觉地偷懒、磨洋工。

很多时候,找到问题所在,解决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拆分目标。将大计划拆分成一个个小计划,虽然事情还是那件事,但抵触的情绪已经少了许多。症状二:被过多的诱惑牵制。

刚上大学那会儿,就听学长说寝室不是学习的地方,但我偏偏不信,整天猫在寝室里,以为可以按部就班地学习、阅读,但最终现实告诉我:too young too simple!

寝室里的诱惑实在太多,室友打游戏的声音、聊天的声音,甚至是另外一个室友默默看电视剧都会影响我的学习。

独居生活以后,虽然没有了室友们的干扰,但诱惑依旧没有减少,其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手机、iPad。

我是《武林外传》的铁杆粉丝,每天下班回去都会习惯性地打开iPad看上一集,吃饭时也会不自觉地刷综艺节目,结果是30分钟内就可以吃完的晚餐,每次都要磨蹭1个小时,倘若看的是电影,就又要多浪费1个小时的时间。解决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我们想要完成一项需要专注的工作时,将手机放远,把网络关掉。比如我在写作时,就关掉QQ和微信,避免社交上的干扰。工作的时候绝不趴在床上,避免因为情绪上的懈怠而造成效率低下。

虽然环境会对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既然有事物会偷走注意力,就一定有事物能帮助你找回注意力。

比如一张励志的海报,一个提醒你工作的闹铃或是帮助人专注的APP。海报某宝上2块钱一张,5张就能包邮;闹铃和APP一个手机就可以搞定,再搭配使用潮汐和Forest一类的APP,很快就可以让人进入心流状态。症状三:精力的不足。

上班前,斗志昂扬地计划了一大堆可以做的事情,比如更新自己的公众号、参加线下读书活动、坐高铁去周边小镇,等等。但上班后发现,每次下班就感觉身体被掏空,什么都不想做,只想瘫在沙发上,任何费脑子的事情都想一股脑儿地丢掉。公司中午只有1小时的午餐时间,经常没时间睡午觉,晚上回家后哈欠连天,精神状态极差。

但是早早地睡去又觉得好可惜,和绝大部分人一样,我近期的熬夜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病态的“不舍得”。手头的工作还有一堆,不甘心就这样睡去;白天没时间娱乐,想看一期综艺节目再睡。我给睡觉添加了太多的条件,以为自己晚睡就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但正如纪元老师所言:“每一位声称睡太早就是浪费时间的人,第二天早晨比谁都喜欢赖床!”

晚睡的直接危害就是早晨起不来,大学期间养成的早睡早起习惯也在独居生活中被打破,但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得到了恢复。解决方法:早睡早起。

良好的时间管理会让每一天变得井井有条,而优秀的精力管理可以帮助你以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挑战。

除了早睡早起,还不能忘了运动。跑步、俯卧撑、深蹲、平板支撑都可以,只要动起来,就是在改变。如果时间充裕的话,约上好友一起出门逛逛商场,吃顿大餐,有好看的电影就直接买票去看,会工作也要会休息。

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自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改进,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如果不踏出第一步,不做出改变的话,永远都是在原地打转。第二章时间管理——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

人一生当中需要掌握很多技能,一部分是专业的技能,帮助人们在专业的领域内站稳脚跟;还有一部分属于基础技能,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这些技能一旦习得,便会产生复利效应,帮助人们更好地工作、生活,而时间管理便是其中之一。工作太忙: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你总是没时间

很多人每天为了工作东奔西走,拿着微薄的薪水,没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时间吃早餐,没时间运动,没时间读书,没时间回家看望父母,没时间……

于是,有人问:“这样的生活,意义在哪里?”

意义如镜花水月,没有定量的标准。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每个人所追求的意义不相同,具体讨论意义在哪里便难免有失偏颇。

但真有没时间这回事吗?

人们习惯性地把没时间挂在嘴边,虽然鲁迅先生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内容还远没有到需要挤时间的程度,所以,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习惯性地逃避那些看起来并不轻松的事情罢了。

人一生当中需要掌握很多技能,一部分是专业的技能,帮助人们在专业的领域内站稳脚跟。还有一部分是基础技能,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这些技能一旦习得,便会产生复利效应,帮助人们更好地工作、生活,而时间管理便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复利效应?

爱因斯坦把它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 earns it ...he who doesn't ... pays it.”翻译过来就是:“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

一开始,复利只是经济学领域的知识。比如,当你拥有一笔5万元的存款时,放在银行采用单利的形式,按照10%的年利率来计算,7年之后,本金加利息一共是8.5万元。但如果采用复利的形式,相同时间、相同年利率的情况下,本金加利息一共有9.7万元。和单利相比,一共多出1.2万元,单纯和本金相比,几乎翻了一倍。

倘若将存款时间延长,本金增加,或者是年利率提高,复利的作用也就越明显,积累到某一个点后,便会出现指数级的增长。

其实,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技能都遵循复利效应。人们只要越早学习,越快学习也就可以更早收益,更快地享受到复利的神奇效果。因为复利效应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加强的过程,事情A会导致结果B,结果B反过来又加强A,如此循环往复,整体呈现出螺旋式快速迭代的形态。

所以,对时间管理而言,大家越早接触、越快掌握,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大。什么是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什么?

标准答案这样解释:通过事先规划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

时间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三次迭代,正式进入了4.0时代。

第一阶段的时间管理聚焦当下,主要目的是帮助使用者记清楚待办事项,避免遗忘。

第二阶段的时间管理则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规划未来,周计划、年度计划开始出现,在此阶段也出现了很多时间管理的工具。

第三阶段的时间管理开始加入重要性原则,人们不再是一味地完成工作,而是开始学会了取舍,会果断放弃不重要的事情,此外还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我们正处在时间管理的第四个阶段。时间管理看似已经过时,因为人们更加倾向于精力管理、个人管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时间管理作为个人管理的基础,仍然举足轻重。

虽然时间管理只是一种帮助人们成功的“手段”,是达成某项目标的催化剂,而且懂得时间管理也并不代表着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但一定会增加其成功的概率。时间管理的六大常见误区

学习时间管理固然好,但有一些朋友把时间管理看得太重,过度追求时间管理的技巧与方法,从而忽视了个人目标的建立。

比起什么都不懂,更糟糕的是脑海中存在大量错误的认知,方向错了,在行动时就可能闹出笑话。所以学习任何理论的第一步就是先把原有认知中的毒瘤(误区)给彻底清理干净。

对时间管理而言,最常见的毒瘤有六个,清除它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时间管理的本质。一、时间管理已经过时

有很多人说,时间是不能管理的,因为它不被人的意志所干涉,只会不停地流逝,我们能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所以他们认为时间管理是骗人的,时间管理已经过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疾病叫作慢性疲劳综合征,简称CFS。具体定义是连续6个月以上,感到原因不明的过度疲劳或身体不适。

其实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虽然名字叫作慢性疲劳综合征,但是它和单纯疲劳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埃博拉病毒和普通流感的差别。为了让人们重视对其的治疗,曾有一段时间,美国医学界将其重新命名为“系统劳累不耐受疾病”,简称SEID。

这样的名称看起来更可怕,与疾病的症状也更为相似,但结果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