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轶事——100篇从医背后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20:47:29

点击下载

作者:徐长江,田晓青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生轶事——100篇从医背后的故事

医生轶事——100篇从医背后的故事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医生轶事:100篇从医背后的故事/徐长江,田晓青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5405-2

Ⅰ.①医… Ⅱ.①徐…②田… Ⅲ.①医药卫生人员-工作概况 Ⅳ.①R1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54392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医生轶事——100篇从医背后的故事主  编:徐长江 田晓青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9年3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405-2策划编辑:贾旭责任编辑:贾旭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作者名单

(按作者首字母音序)

边忠苹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兵团第一师医院

巴立杰 巴州蒙医医院

陈大春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陈 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陈勤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陈卫春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常 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蔡 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陈建玉 江苏省人民医院

李 诚 江苏省人民医院

陈 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成运芬 江苏省人民医院

迟鲁艳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

丁彬彬 湖南省株洲中心医院

邓玖征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邓硕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郭景龙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

郭江水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

关银银 山东省省立医院

华一兵 江苏省人民医院

海兴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胡晓霞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

黄春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黄郁媚 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黄河银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何向明 浙江省肿瘤医院

洪建国 解放军第302医院

江欣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孔凡铭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罗 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李树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宝宝 山东省省立医院

李闪闪 江苏省人民医院

李麟荪 江苏省人民医院

李子海 南京市第二医院

李双拾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

李 凌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春梅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黎 艳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刘嘉玲 江苏省人民医院

刘爱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刘 佳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陆品红 江苏省人民医院

陆 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马 强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梅松政 四川省古蔺县观文政诊所

孟小丽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

宁 雪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倪洪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仇丽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邱湘玲 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

亓建红 山东省省立医院

任丽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瑞 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施 春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

施海彬 江苏省人民医院

尚晓斌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邵月春 齐齐哈尔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孙朋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医院

田 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唐江红 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陶科伟 浙江省绍兴市第七医院

王懿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锋耀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传染病医院

吴 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翁月莲 浙江省绍兴市第七医院

万里红 江苏省人民医院

吴桃峰 苏州市立医院

王 淼 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王美莲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63号

王 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修晓丽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史志办公室

薛继辉 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薛 梅 空军总医院

薛 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许啸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谢伟琴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肖 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叶 舟 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叶 蓉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

殷玉娇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殷春英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

杨晓燕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杨 宇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应彦路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岳继鹏 河南济源济钢医院

于秋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余显斌 陕西省商洛市山阴县山阳中学

张德光 重庆市开县康桥医院

张雨雨 湖南省株洲中心医院

张颖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张 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 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洪宪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张 瑜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张 玮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支莹莹 江苏省人民医院

朱慧苏 广东省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

朱 全 江苏省人民医院

周 晓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

赵序利 山东省省立医院

赵 娜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钟医生钟爱一生的那件事(代序)

记得曾经有一句广告语说:“80岁的年龄50岁的心脏!”我觉得自己目前就是这个状态。按出生日期来说,我今年已经81岁了,已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耄耋老人,但我自己感觉我的身体状态才50岁。我现在每天仍然正常上下班——作科研、出门诊、带研究生等,工作之余每周还保持3~4天运动,能在跑步机上跑25分钟,随后在双杠上一口气做20个杠上撑起,在单杠上连续做10个引体向上……到了这个年龄还能拥有这样的体能,有赖于我所钟爱的体育运动。

受父母亲影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从1955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至今,我在医学领域学习工作了60余年,将救死扶伤作为我毕生努力奋斗的目标。但我对运动的爱好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我喜欢竞技运动,那个时候还没有锻炼的概念,什么运动都喜欢,游泳、跑步、踢足球、打篮球等,我比较突出的是跑步。因为跑步快,在足球比赛中我踢前锋。1955年我考入北京医学院,虽然学习紧张,但我始终坚持运动,在大学期间,我的110米栏的成绩是15.09秒;400米栏是57.01秒。基于此,在1958年我大学三年级时,被抽调到北京市专业体育队备战1959年的全国运动会。在这届运动会上,我以54.02秒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的全国男子400米栏的记录。1960年,北京市体委想调我去做专业运动员,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运动队的伙食要比大学好得多,但我考虑,基于我的体质和身材,再努力拼搏,也可能只是取得一个亚洲的最好水平,而无法企及国际水平。于是,我选择留在北医继续上学,同时坚持我喜爱的竞技运动。1961年我获得北京市运动会男子十项全能亚军。时至今日,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有几项由我创下的运动纪录未被打破。

以前锻炼只是自己喜欢,因为锻炼后有充沛的精力,心情愉悦。后来,我慢慢体会到运动的好处,就慢慢变成了自觉的锻炼,再后来就成为了习惯。所以,不论在我读书期间,还是后来工作;不论是在大学从事基础研究,还是后来临床工作;不论是在国外进修深造,还是在国内出差开会,我始终坚持运动。只要有几分钟、十几分钟空闲,我就会抓紧时间运动,没有场地和运动器材,我就因地制宜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对我来说,锻炼和吃饭一样,同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现在还在临床一线工作,跟普通医生一样,看门诊、查房、会诊、带研究生、科研以及参加一些会议等,空闲时间很少。所以,现在较多的是在家锻炼,这样节省时间。一个星期大约有三次或者四次健身,一般在下班回家吃晚饭前。我家有一个跑步机,一般是快走后跑步,前后约25分钟。跑完了做上肢运动,我在家里安了一个单杠,用来做引体向上(主要锻炼背阔肌和肱二头肌),也做了一个简单的双杆,做杠上撑起(主要锻炼胸大肌和肱三头肌),还会做仰卧起坐锻炼腰腹,以及用拉力器做各种拉力锻炼。竞走跑步主要锻炼下肢、内脏,引体向上、杠上撑起、仰卧起坐主要锻炼上肢力量,这样全身肌肉都有锻炼到,加起来一次锻炼40~50分钟。我也喜欢游泳,因为现在时间不允许,有时候全家一两周会出去游一次。只要有时间,我都会保持这样的运动。以前喜欢打篮球,现在就打的少了,不能参加大运动量的比赛,因为年纪大了还是要注意,对抗性的运动比较少了。我现在还是喜欢一些快速的运动,省时间,可能将来再老一些游泳会是主要的运动项目。

也许有人会问,你这几十年如一日的运动锻炼,只是爱好吗?我要说,体育锻炼的意义,不只体现在身体上,还体现在对人的思想素质和人生品格的塑造上。我深深感受到体育对我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重要意义,它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年轻时参加竞技运动给我带来特别大的好处是思想、意志品质方面。和所有运动员一样,参加比赛,我总是要争取最好,这就造就我成为一个力争上游的人。但比赛不可能总是赢,常有失败,于是就加强锻炼,改进方法。就跑步而言,培养了我不服输、力争上游的品质,我觉得这对后来追求事业成功影响相当大。其次,在大学期间我是业余运动员,要兼顾学习和锻炼,就要学会怎样提高效率,集中精神。因为我训练需要时间,比别的同学读书时间少,所以我要想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好书,这样逼着我去合理运用时间,高效率地学习和工作。跑步比赛就是分秒必争,记得在1958年为了参加全运会,我脱产训练了一年,400米中栏跑快了4秒,那已经是大跃进了。训练真正提高了我的时间观念。在比赛中要珍惜几秒钟,为什么平时工作、学习就不能珍惜一分一秒?第三,竞技运动还培养了我的团队精神,像参加接力及足球比赛,必须要团队密切协作,才能取得胜利。而在日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中,也特别需要团队合作。除了上述三点,更重要的是运动培养了我很强的抗挫能力,造就了一种比较阳光的性格。有比较好的体质,常常看到的是阳光、光明的一面,这个很重要。自己身体好,遇到一些挫折不会倒下,下次再来。我的一生可以说历经坎坷,但我能坚持下来,并在事业和生活中不断进取,可以说运动的贡献不可小觑。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学论坛报》合作出版《医生轶事》一书,请医护人员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或自己亲历的那些饶有趣味、情节生动、人物性情丰满、具有一定引导价值的故事,表现医务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幸福感,展示医护人员阳光、自信而又不乏温情、充满正能量的工作和生活,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王虹主委邀请我为该书写序,应该书之景,写一点自己锻炼的故事及心得,代为序吧。2017年10月

编者的话

医生轶事,医生叙事,叙从前之事,叙当下之事;叙学医糗事,叙从医憾事;叙老师之恩,叙同窗之乐;叙医患之情,叙家人之愧……。

2016年6月,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医院文化委”)与《中国医学论坛报》联合在医护人员中征集“医生轶事”,在短短四个月里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医护人员讲述的400余篇有爱、有情、有趣、有悲、有感、有悟的故事。医院文化委和中国医学论坛报社邀请从事医院文化相关研究专家及媒体代表逐一审读,评选出100余篇优秀故事,汇集成册出版《医生轶事——100篇从医背后的故事》。这是医院文化委与《中国医学论坛报》联合编辑出版的第二本“临床叙事”文集(第一本为《真情沟通——100篇医患沟通的故事》已于2015年出版)。我们之所以连续征集出版“临床叙事”文集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其一,在国家大力倡导“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我们认识到,讲好医院的故事、讲好医生的故事是树立和提升医务工作者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是揭开医院神秘面纱和促进公众了解医护人员的重要渠道。医院从来就是一个不缺乏故事的地方。我们通过“医生轶事”征文,请医护人员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或自己亲历的那些饶有趣味、情节生动、人物性情丰满、具有一定价值引导作用的故事,来表现医务人员职业自豪感、幸福感,展示医护人员阳光、自信而又不乏温情、充满正能量的工作和生活,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的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响应。参加征文的有还在“规培”中每天24小时不离医院的医生,也有已经退休多年却从未离开临床工作的耄耋老者,有边城小镇的“村医”,也有三甲医院的大专家,更有众多临床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把自身亲历的或发生在身边的那些感人的、有趣的、贴近临床并诠释生命意义和人性主题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看到了小医生的大情怀,大医生的小心思,看到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包容,也看到了医生的反思与感悟。我们要把这些故事传播出去,要把这些真实的,感动自己同时感动他人的故事,无需修饰、也不经雕琢地传播出来。通过这些故事来向全社会展示医务人员的真正形象,是医护人员的责任、义务,也是医院文化工作者和我们媒体人的责任、义务。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故事展示的医务人员形象,也就是中国好医生的形象。

其二,叙事医学在当今国际医学人文领域方兴未艾,在美英等国家已经推广应用,而在国内多是理论学术探讨,真正运用于临床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医院。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的实践表明,将叙事医学通过临床叙事、叙事病历、医患共同叙事等形式在临床开展,不仅可以使患者受益,改善医患关系,医生也更容易获得患者的信任,并通过叙事进行反思以完善自己的医疗行为。可以说叙事医学是一种医患双赢的医学人文实践。不信,你可以阅读《医生轶事——100篇从医背后的故事》《真情沟通——100篇医患沟通的故事》等临床叙事著作,从中去细细品味。虽然叙事医学、临床叙事、叙事病历等名词术语医护人员还不熟悉,但在医院并不缺乏讲述临床故事的医生护士。如果你留意他们,你就会发现,这些爱记录、善于总结临床故事的医护人员,在理解医学本质、处理医患关系等方面一定有他独到之处。我们征集这些故事,择优汇集成书,不仅希望它成为展示医务人员生活、工作、精神、情怀的一个载体,成为医患相互理解、信任的一座小桥,同时也希望临床叙事实践成为开启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的一把钥匙,培育医生人文素质的一块试验田。相信会有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想记录他们的临床故事,但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两本文集可以成为很好的临床叙事参考书。

最后,衷心感谢所有参与“医生轶事”征文的作者!感谢钟南山院士百忙之中拨冗为本书作序!特别感谢山东省立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广东省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疆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对征文工作的大力支持。田晓青2017年10月一 医生轶事

热腾腾的面上了桌,老叶吃饭简直“神速”,我们还没动几下筷子,他起身说到“你们慢慢吃,手术等着我呢”。语音未落,便起身离开了,我再次追问说:你这样的心情,还能做手术吗?他终于笑了笑说:“到了台上,就什么都不想了……”——“到了台上,就什么都不想了……”

我们进到一间茅草房内,一位患左侧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壮年农民,在炕头上正喘着粗气,他高烧不退,肿大的扁桃体快堵住声门,呈窒息状,情况十分紧急。他已经是第二次犯病了,需要立即切开放脓,但我没有足够长的小刀。此前,病人家属已经用粗铁丝打造一把长的“尖刀”,只需要我帮他捅开脓肿。——赤脚医生的“炕头手术”

救治患儿,挽救生命,这是儿科医生的本职,是我原以为的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一份工作而已,随时可以放弃。然而这一次,我的宝贝们让我从患儿家长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医生的重要性,白衣天使当之无愧!——儿科医生和孩子妈妈1.我的老师赵自普

李麟荪

据说赵自普主任早期是内科医生,由于他太聪明而同时兼作胸部透视,成为优秀的呼吸科大夫,以后放射科发展了,他作改放射科医生。

他扎实的解剖知识与准确的影像判断力,使我非常敬佩。他善于清楚简明地表达思想,让学者容易接受。上课时不急不慢、没有废话,每次下课铃响时,他的最后一句话也结束了。有一次学术大会,他不可能到场,就做成录像带,不急不慢地准点结束。

他善意待人,乐于助人,没有架子,与年轻医师关系良好。有时候我们敲他竹杠,夏天要他请客,他总是乐于掏钱,一支冷冷的冰棍(4分钱)对于我们来说是暖暖的感情,既是物质上也是感情上的奢侈品。所以我们都乐于与他一起工作。

但是“文化大革命”那时很无情,据说每次都会批判他,却又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从不整别人,也从不背后讲人坏话,更没见他对党与政府有什么不满之处。他始终小心、谨慎地而且幽默、愉快地生活着。

他是我这辈子见到过最聪明的人。据说有一天他在旧货摊上挑了两样东西,同去的科内同事不知道这有什么用,他却用“百雀羚”(一种扁圆形的化妆品)盒子,装上淘来的照相机镜头做成了实用的照相机,还用另一样东西做成一个电子钟。他能指导眼镜片老师傅为自己磨一副很难配的眼镜。我亲眼看到的是他自己选配零件,按图纸装了电视机,后来我也效仿他的图纸装了一个,装好后却放不出正常图像,他问了情况,晚饭后到我家看了图像,从右口袋取出了一个零件,叫我换上,马上图像跳出来了,又从左口袋拿出一个零件换上,立马图像与声音都非常好。他笑着走了,当然这两个零件也就送给我了。一时间住在医院的小朋友们都到我家来看电视,人太多了,我只好把电视机面对窗外的空地放,于是空地上挤满了人。多年后我去美国见到林桂芳院长的儿子,他还回忆当时他也是免费观众之一。

逐渐地科学、业务又被重视,我借用科秘书的权限每周安排他给我们新调来的人讲一次课,他总是义务为我们认真讲课,对迅速提高我科诊断水平起到极大的作用。现在尚健在也已退休的历申儿、张思全、朱瑞金与徐淑慈教授一定也对此记忆犹新。这时开始有了学术交流,一天赵主任讲课,他居然用普通手电筒,用凸透镜聚焦光线制成一个非激光的箭头状光标,指着要注意的地方,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讲课用的“激光”指示器。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常被怀疑为“敌人”。“文革”时上面两位主任先后都被批斗了,记得有一次在华水礼堂开全院批斗大会,为了起到震慑作用,大会把老知识分子排在台上,由红卫兵点名,点到的要回音“到”,报到赵老师时,他揪着自己的头发跳到台前并高喊“到”,一时搞得哄堂大笑,连主持人也不能自控。笑完后企图以威力压服他,于是说:“赵自普!你不老实,干嘛这样?”没想到他镇静地回答:“牛鬼蛇神都应该被揪出来,你们没人揪,我就自己揪,表示我很老实。”这一下又是一阵大笑,让全院的革命群众都乐的不可开交,一个庄严肃穆的批斗大会此后始终没严肃得起来。我当时不在场,听到别人介绍后,我从内心佩服他那种坦然乐观的心态。上面二位主任当然都没有问题,但在当时那种历史状态下,这种乐观精神对我教育很深,我自己估量,如果我也被斗,我也许会绝望,也许会恨群众,我可能做不到他那样对自己的信任之外对群众是如此之信任。从他身上我学习到一个人如何对待在顺水与逆水中的心态。“文革”使我逐渐地进一步看淡名利、看淡地位、看清人情,明白世故,我开始学习不卑不亢待人,做我该做的事,一辈子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该做的事情上。

后来我还听说,他们(都是五六十岁)被派到外科楼大厅搬动一个很重的大木箱,由于箱子很重无法移动,这时赵主任叫大家等他一下,但见他端来一盆水,朝水磨石地上泼去,然后与大家一起推,果然摩擦力小了,很轻易地把重物移动到规定的地方。

这么聪明、善良、知识丰富又肯钻研的人,如能安定地把智慧用在专业上,一定会做出重大贡献。事实上,我们科里的眼球异物定位方法,就是他研究出来的。这是很难的,不仅仅因为病人在照片时与手术时会转动眼球,造成定位不准,尤其是异物小,这种三维的定位很难,而他研究的方法只要照两张片就可以解决问题。又如:为了诊断难产,他对胎儿头与母体骨盆的测量也有很实用的研究,这一技术唯他独强。反正,只要科里需要动脑筋的事,少不了他。

由于长期与射线的接触,他最终因放射线损害而去世。他的一生给了我太多的影响与感受,是我最崇敬的老师之一。

这里我只想对我们的年轻朋友说,现在你们有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你们可以专心从事医疗与科研,不必担心其他的压力,你们是否应该追求些正确的方向?你们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为这个国家与我们的人民做些什么!从哪些方面去超越你们的老师的老师,让他们在遥远的时空里看到我们,由于他们曾经的努力而有一代一代的新人在超越一代一代的老师而感到欣慰。2.老殷二、三事

华一兵

江苏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殷长军教授因病离去,很是伤感。我虽不与他一个科室,但由于住在一个小区,时常有接触,无话不谈。他虽然是一位严谨的外科专家与学者,但不乏风趣幽默,想到他生前的几件小事,反映了他日常生活的另一面,以资怀念。蚂蚁

长军与我住一个小区,有天晚上外出回家,很晚了,在门口碰到他,我揶揄他“这么晚哪儿鬼混去了?”“刚开完刀。”“这么玩命啊?”他嘿嘿一笑:“我是属蚂蚁的,一天不干活就难受。”打结

老殷的腔镜手术做得很漂亮,但打结是左手绕线的,与我们不同。有次路过他手术室,看他手术,问:“你怎么和大家打结不一样啊?”他笑笑:“大家都一样多没趣啊。”我出手术间时他叮嘱:“不要传给别人噢。”我说:“不行,马上就传。”但到现在也没传出去过,因为当时根本也没搞清他是怎么绕的。苹果5

老殷生病并没对他的人格魅力造成多大影响,他住院时我去看他,聊了一会后我要告辞了,他指着一堆苹果说“你带走”。我说不喜欢吃。他说,苹果5,你不喜欢啊?我只好拿走了。SCI

外科医生都会吐槽SCI,不好好开刀搞什么SCI啊。一天在手术室更衣间和他聊发SCI文章的事,他说以前我也不太理解,现在发现其实也很简单,把你自己平时做的事好好记录,好好总结,就能发很好的临床文章了。后来发现他说得对。3K党

与老殷在小区里碰到时几乎都是他开着车。有次在小区门口听到身后有汽车嘀嘀声,回头发现是他,就说:“怎么看到你时都在车里啊?”他笑着说:“你不知道我是3K(开)党啊?出门开车,上班开刀,周末开会。”把门卫都逗笑了。计算

我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盛泽分院工作时,有次去吴江一院看同学,正好碰到老殷也在吴江开刀,开完就一块儿吃饭。饭桌上吴江的医生说感谢殷教授来吴江指导,顺便问下殷老师全省你指导过多少医院啊?老殷就滔滔不绝地说去过这家这家,那家那家。我说你别讲了,讲完菜都凉了,你就说哪家没去过吧。他很认真地扳着手指头数了数说,好像还真没有。一桌人都笑喷了。3.“到了台上,就什么都不想了……”

杨晓燕

年味消尽,夜幕即将拉下,刚下手术台的老叶,还未来得及犒劳饥饿的胃,就被老同学拽着去打羽毛球。平日里,老叶性格特别随和,人缘很好,精力也很旺盛,周围同事都称他为“叶铁人”。匆匆更了衣,便去赴同学之约。

球馆里,锻炼身体的人真不少,老叶与同学也在开战,拼到第二局时,老同学突然一头栽到场地上,起初同学的妻子还以为他是滑倒或者摔倒了,都没反应过来,还不到一分钟的时刻,出于职业的敏感,老叶感觉不对劲,扔下球拍,一箭步跑到同学身边,同学已嘴唇发紫,他立即采取心肺复苏,嘴里喊着让旁边的人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这时站在一旁的同学妻子已经吓傻了,一时间还没有回过神来。但是球馆里只有他一个人是医生,在救护车没赶到的这个时段里,他必须要全力以赴抢救。救护车到了,他的手没有停下;进行气管插管时,他的手还是没有停下;上了救护车,他的手仍然没有停下;到了急诊诊室,监测仪报警声一直在响,患者的血压不断下降,心率越来越慢,血氧饱和度越来越低,他的手缓缓地放下。所有的抢救,还是没有挽留住老同学年轻的生命,他心里一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老叶全身上下被汗水浸湿,身上还穿着打球时那身半袖运动衣和运动短裤,此刻心里的温度如同夜晚中夹杂着的寒气,降到冰点。

二十多年的从医生涯,同学的瞬间离去,突然让他深深地体会到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他已经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台手术,挽救过多少患者,可是这次他真的被触动了。他一直回想着自己的施救过程,有没有疏漏或者不到位的地方,如果再快一秒钟,是不是就可以救下老同学……所有的“如果”,让他心里的“惋惜”变成“自责”。一个晚上,同学的突然离去让他想了很多很多,整夜未眠……。

第二天,还有两台手术等着他。中午已过下班时分,第一台手术顺利完成。这时他的胃已经开始叫喊了,他才发觉自己一直未吃东西。一个小时后,他还要接着做台手术。他努力说服自己,硬是从手术室走出来,一路上他一直摇着头叹着气,凑巧碰见了我和同事。熟知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性格,可这次他的表情和言谈举止,让我和同事一下就能看出他遇到什么事情了,沮丧的心情没有遮掩住他的那股子的热情、随和。“走,时间紧,我还要上手术,请你们吃碗面!”看他的神情,实在不好推却,但我们很想知道在老叶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发生到现在,他没来得及向任何人倾诉,不懂事的我掩饰不住内心的疑问,一再追问,他便把前一晚上发生的事情一一道了出来,口中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如果”,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生命怎么会这么脆弱,怎么说没就没了呢?”话到这里,这种事情如果发生任何人身上,心里估计会得难过好一阵子,哪里有心思去做其他事情。

热腾腾的面上了桌,老叶吃饭简直“神速”,我们还没动几下筷子,他起身说到“你们慢慢吃,手术等着我呢”。语音未落,便起身离开了。我再次追问说:你这样的心情,还能做手术吗?他终于笑了笑说:“到了台上,就什么都不想了……。”

原本还停留在那一系列“如果”的问题上,他这句话让我多了一分敬佩和感动。在医生的服务态度、工作精神尚不能令所有患者满意的今天,有的时候用尽全力,却得到的是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甚至是一些埋怨和不理解。但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业的尊重,这是每位医务工作者所不能丢失的!4.哑医坐诊

邱湘玲

春季是感冒的高发季节,我们科病人暴增,常围绕着感冒病人,哪能“独善其身”,我也不幸中招了,要命的是周五的晚上失声了。因为我们本来每周就只能休一天,如果要别人代班的话,就意味着他一天也不能休,显然我开不了这个口。

周六只好硬着头皮上班了,带着一个实习同学,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病人们都惊呆了:他们只听说过盲人按摩,哪里见过哑医坐诊这阵式。好在我的小帮手用长沙话来说是个灵泛伢子(就是聪明机灵的男性的意思)。每个病人进来他都会说:“不好意思,我们老师感冒了,说话不方便,请问你哪里不舒服?”有了他的铺垫我用笔和病人接下来的交流就轻松多了。

偶尔有爱调侃的长沙人调侃道:哟,医生也会生病呀?我心里想:难不成种粮食的人还不需要吃饭了呀?唉,既然这个职业和今天的失声都让我不能随便讲话,那就让我做一个安静的美医生吧,我好脾气地笑着。旁边便有侠义的病人说了:“那天有个病人说医生就活该被砍死,说这话的人真的没有良心,我觉得大多数医生都和这个医生一样好呢”。我对这个病人竖起大拇指表示赞同他的话。

想起网上有一句话非常形象地形容医生这个职业:其实,医生的工作就像警察一样,在每个人都要去的道路上维持着秩序,不让人插队,但所有人最终都是要到达那个地方的,砍死了维持秩序的人,只会让自己更快地走向那个终点。

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病房,我知道里面的值班医生收了很多病人,于是用沙哑的声音对她说:“你辛苦了。”她说:“你更辛苦呀,刚刚我收的一个病人对我说,你们那个门诊医生病得比我还重呢!”我们俩不由得相视大笑起来。5.我想和你谈“恋爱”

朱慧苏

这样喝的早茶,来得晚一些……

今天终于抓住机会勇敢尝试了一次表白——和一个阿姨搭讪,像朋友一样在外面喝茶聊天。这都是需要勇气的!避开医患身份、不是同龄人阶段、不是亲戚友人、没有利益关系,就只是单纯地想听你的故事;又或者想要获取和你一样的乐观心态、正能量传递;我说我很喜欢你!你如果有时间的话,能和我出去喝喝茶,吹吹风吗?阿姨很爽快地就答应了,还互相留了私人电话。她说可以啊!她经常和她的其她病友或者同事一起出去喝茶、周边旅游等。

每一次眼神交会、一样爱笑的你,我很喜欢。从第一眼看到你来我们科室,简洁的衣着打扮、说话声音轻柔、每次过来办入院都是那个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的你,一看就是文化素质高、自身修养好。但是由于你的职业原因,估计问事情的人和问事情的次数会相对比别人多一点。心想,你就是下一个出现在我日记中的人,我喜欢你。在你住院期间,每次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等你出院后再约你一起出去喝喝茶、聊聊天、吹吹水……而不是等到你再也不会回来医院复查体检的那一天。我希望我们能建立另一层关系,你不是病人,我也不是护士,我们是朋友。除了同学、同事、闺蜜、恋人、其他的利益关系外,我喜欢交朋友,特别是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交朋友,谁都不会喜欢和消极、悲观、易怒沾边的人交朋友吧?

好几次我都怕被拒绝,因为总是不经意间脑子里会冒出一些奇怪的idea(想法),我曾经和我的朋友提起过,但常常都是被否决,然后只能Pass(排除)掉一个又一个idea(想法)。以至于我总是畏畏缩缩,我不敢提出自己所谓的想法,总是把自己瞬间合成的某个想法都扼杀在萌芽状态。我想走进一个乐观向上的患者心里,能有如此好的心态,在我心里你早就治愈了。或许,在大众眼里,只有过来医院就医的人才是“有病”的,其实真正“有病”的人多了去了,但他们的“病态”在体检报告中是显示不出来的,这么一类人才是可怕的。有些人虽身患疾病,但他又没有病,坦然面对,积极治疗,认真生活,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有笑容,这才是完美人生啊!

医院里每天都有新生命诞生,也不乏有临终病人离去,这些都让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不要总是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来感慨,我也免不了俗,因为我总是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感慨,总是在面临一个即将逝去的灵魂而感慨。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在ICU门口的病人家属说,现在所有的什么都是无用,用不上,当自己在患者床边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才知道我们医务人员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能说些什么吗?安慰家属还是让逝者安息之类的话?谁都逃避不了死亡,万物消长、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都会面临这么一天,这是早晚的事!为什么我们不好好把握活着的人,在死亡来临之前,弄明白他们心里想些什么,畏惧后还有什么想要去做的事情呢?前提是我们要把心打开,或许我们还可以创造更多精彩的人生和璀璨的回忆!

记得有个老乡阿姨看到我经常会偷偷地问,说她以前从来没有生过什么大病小病,就连打针吃药都基本不怎么有过,怎么那么奇怪她要得这个病?还会偷偷问我,医院有没有和她一样得了这个病的人?为什么要“偷偷”呢?我知道我们这边暂时还无法开展“病友会”或者开展一些大的疾病宣传课程,让病人和家属们能自愿陪同来听课,目前更多人觉得自己生病是一件很难以启齿的事情,要保密,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生怕自己被贴上另类标签,生怕被歧视,被孤立、被怜悯……但愿以后更多人的思想观念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试着接受以后的“病友会”和“疾病预防课程”,生病与不生病的人都会聚在一起学习,健康生活。

有些病人也会说之前自己在大医院输液的时候,护士都会告诉她们不能调输液滴速,但是她们有些人会嫌输液滴速过慢,心里着急地总想早点输完,就会自己动手调快,相反还有些病人总以为我们给他输液滴速过快,以至于自己会手调慢了……然后我们夜班查房回来发现输液过快或者过慢,问病人有没有自己手调,她们是统一口径都不会承认,以至于我们也很无奈。因为我就遇过不少这种病人,听医生的话,护士的话就不怎么放心上了。这是有真实案例的,因为我身边就有这种亲戚朋友。她自己甚至很骄傲地和我炫耀她及她同房病友是如何和我们护士“玩游击游戏”的。我总是会很耐心地和她们反复强调一些事情,以至于同事们总会说我,别人一句话就能搞定的事,而我要花上几分钟。我知道这并不是优点,但这也只是针对个别依从性不高或者不遵医嘱的患者而已。我认为多次、反复强调总能起到一点效果吧。

见过更多的患者及家属都是一门心思的求医,当然,生存欲望高,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本能反应,但是我们不能就只是看病治病啊!为什么我们不在看病治病的同时,把生活过得更真实更紧切呢?总有人从患病到临终时,才会突然发现自己从开始知道自己病情以后就什么都停下来了,一门心思的只知道吃药打针求愈,而忘了生活的本身。这些都可以有选择性同步的,希望更多的人都明白的不要太迟。

每一个走近我生活的病患或朋友,只要我们之间有信任、有话题,那么我们可以谈谈人生、谈未来、诉烦恼。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心理方面这一块真的很重要。一个学生的心理或者想的是学习上的压力又或是情窦初开时的烦恼;一个刚毕业出来工作的大学生心理更多的是找工作和谈理想;一个生病的患者心理,刚开始也许会想着是不是我的检查报告出问题了……我常常让自己成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扮演者,是不是感觉我有多重人格分裂?其实我也只是想知道更多人中的更多种活法,特别是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后的另一个活法。突然想起一网红“励志整容婆婆”说:“我年轻过、你老过吗?”因为生病住院的人是患者本身,而一个无病无灾的人说要和他谈人生、谈未来,是不是有点可笑了?每一件事说得容易,做起来应该不会那么简单吧。可是开始着手做了,就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改变,总不会比不做之前差吧。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一个故事的开端,主角就是自己,朋友圈就是剧本人物,我甚至常常听到有些人说自己是个有故事的人,我只能呵呵了……因为在我看来,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都是带着剧本过来的,每一个今天的故事,都由明天编辑,谁都无法剧透!6.外科医生的骄傲

成运芬

殷长军教授还是撒手而去了,这位才华横溢、事业未竟的外科精英,尽管心底留下诸多遗憾,但是疾病最终还是无情地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所有的人都为他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

最初的痛惜和伤感过后,过去采访时那一幕一幕情形却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他那充满张力的性格,“狼一般”炯炯发光的眼神,谈及手术创新时那份骄傲和自豪,讲述和外国专家同时演示手术胜出时那孩子气的神情和纵情大笑,仍然会不时在脑海里上演、回荡,那么鲜活、真切。“是在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教室里演讲啊,当时,哇,很自豪啊!这里一年只请一两个人来讲,请来的只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上具有重大创新的人。”一提到2012年应邀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向世界顶级泌尿外科专家讲述自己团队在微创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殷教授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他毫不掩饰地张扬着一个中国医生此时的荣耀。

他是凭着精湛的腹腔镜手术技艺在一场场手术演示中震惊国内外同行,赢得一片喝彩声的。但当初他在国际学界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中国外科医生时,他看到的也是怀疑、不屑和冷淡。“外国人对技术权威非常尊重,才去时,他们看都不看我一眼。”他描述着2009年在马尼拉国际会议上的感受,一脸不乐意的较真表情,转而语调高亢起来,“我一看,嘿,你也不看什么人来了,Doctor殷!果然,等我开完刀就把他们镇住了,一起热烈鼓掌啊!”那是一次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演示,出场的都是各国的大佬级人物,殷教授和一位权威的美国教授就在面对面的两间手术室里分别做着两台同样的手术,“我做完了,没有感觉就做出来了,用了1小时5分钟,只出了50毫升血。哈哈,做完手术我就去看人家手术……”他孩子气地“幸灾乐祸”起来,“当地人开5个小时开不下来,老美开了3个小时。”“你和机器人没有区别。”手术结束后,美国教授主动和他握手,对他心服口服,甘拜下风。“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压力越大,手术做得越好。人家比赛紧张,我是越比赛效果越好。典型‘人来疯’式的。”自我陶醉中的殷教授脸上那调皮而自鸣得意的神情,让人忍俊不禁。

他的成功源于他的创新,“在我的脑子里,治疗疾病没有规则,创新就是为了解决临床上的问题,必须建立在对疾病、对病人、对机理的理解上为病人解决问题。”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将泌尿外科各种需“开大刀”的手术转换成切口小、痛苦少、恢复快的微创手术,并且不断伴随着精妙的创新。“睾丸肿瘤的淋巴结清扫,本来要开口,从剑突处开始打开,到腹部联合,很大的刀口,经腹腔做的;现在我用腹腔镜从后腹腔进去,打4个洞……”“以前开刀要把肾脏分解得面目全非,现在大部分的手术不需要了,只要CT告诉我小血管的位置,把这一支或两支直接分离出来,就完成手术了,奇妙无穷啊!”提起肾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这样的技术改进和满意的疗效,殷教授语气里是无比的享受。

……

2010年,在芝加哥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大会上,殷教授一个人就介绍了泌尿外科领域技术创新的4个热点和亮点。“过去,在世界泌尿外科大会上,一般都是外国人演示手术,结束后我们挤上去问这问那;而现在,情况完全反了过来——我们演示完手术,外国专家惊讶,不停地询问手术的细节。哈哈,这让我们由衷地自豪啊!”“我想做些事情改变全世界的观点,我们已经在改变了,还有好多事情想改变……”

够了,殷教授,安息吧!有这些已经足以证明你的学术成就了,足以让所有的同道为你而骄傲和自豪了!7.处女座男医生奚秋磊

江欣颖

一说到处女座,大家的小心脏开始颤动,这是一个被全宇宙“黑出翔”(网络用语,指黑一个人或某种东西黑的很到位,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星座,但是不管你们怎么大写加粗,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不太在乎的。

奚秋磊就是这样一个处女座男医生。他2014年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住院医师。

我和他约定上午10点在办公室见面,分针刚指向12,他便过来了。约莫1米77的大高个,身姿英挺,仿若修竹,轮廓分明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天蓝色的衬衫外边套上一件洁净的白大褂,给人的感觉很清新。

从和他的聊天中我感受到,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跟我们开玩笑说他自己有点强迫症,比如写病历,他不允许有任何一个字甚至标点符号的出错,每一份病历都会仔细检查,并会在脑中回顾病史。跟他一起搭班的护士有点“受不了”他,因为他实在是太“啰嗦”了,有些已交代的事情,他还是会反复叮嘱和确认,比如病人的术前药如何吃,去手术室要带什么物品……。

他还与我分享了一件在临床工作中印象非常深刻的事。那时他还在急诊科轮转,有天晚上来了个肠梗阻的病人,病人上腹痛已经超过24小时,但由于还未到开刀时机,所以只能临床观察。他想给病人用药缓解痛苦,又怕掩盖病情;不给病人用药,病人又太难受……他隔段时间就去问候病人:“现在感觉怎么样?”尽管心里明白自己做得完全符合诊疗常规,但是内心就是觉得很不安。其实医生能做的有时候非常有限,很多时候,只能安慰和帮助,并不能真正完全地治愈。就这样自我开解,内心稍稍安定了。但是,他暗下决心:在工作之外要多看书多钻研!

读博期间,一位初中女学生家长的致谢信让他成为了复旦的“名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年暑假,他参加了“雷励”青年营组织的公益活动,活动包括去贵州为当地希望小学粉刷围墙、铺设小路等公益项目,以及野外徒步、悬崖速降等训练内容。在训练中,意外发生了:这名初二的女生从130米高的悬崖上重重摔落至地面!情况非常危急,奚秋磊飞速跑到事发地点抢救患者,并沉着、冷静地与各方联系,最终把她安全地护送至上海治疗。

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奚秋磊也一直和患者及家人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地安慰她,缓解她的思想压力。后来这个女孩恢复得很好,她和家人都非常感激奚秋磊。奚秋磊告诉我:“其实从她出事到回上海治疗,我一直很担心,倒不是担心她的生命,而是担心她的预后,因为我当时在现场,知道她肯定不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她恢复得这么好,我也很开心。她和她的家人对我非常信任,我也很信任她们,其实医患之间相互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有颜值的男医生,奚秋磊坦言平时对病人还是比较严肃的,但是,别看他表面上酷酷的,内心可“火热”着呢。在急诊值班的时候,医生办公室在一楼,病人输液在二楼,他会主动每隔半个小时上二楼去巡视一圈,这一趟趟的巡视,并非源于硬性规定,而是他内心对病人的牵挂。

普外科是一个非常繁忙的科室,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医生们的压力都非常大。当我问他平时怎么解压时,他笑笑说:“玩游戏。以前喜欢打篮球,现在膝盖不大好,所以只好用游戏来‘静养’。”

在不大熟悉的人面前,奚秋磊话不多,看起来像一枚安静的“美男子”,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性格其实比较外向,插科打诨、冷幽默随手拈来,偶尔还“毒舌”,被人戏称“神补刀”。据说,奚医生只吃一种口味的盖浇饭,口味非常专一哦!

在很多人眼里,医护人员都有点“处女座”情结:不停地洗手,反复地叮嘱病人各种注意事项,心细,明明内心非常担心你,可来你床边转一圈或者简单问两句就走了……。

其实,这些都是医生护士们的“职业病”,并不是他们天生就这样,而是源自于他们肩上的重任和心中的大爱,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他们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并通过“拘束”自己的行为习惯,把误差出现的概率降至最低。而也正是因为这份责任感,经历了无数的生离死别的他们习惯将自己的那份“善感”埋藏在心底,表现出来的是也许您会觉得“冷酷”的坚强,这份坚强的背后,却鲜为人知。8.赤脚医生的“炕头手术”

邓硕曾

我是年过八旬的一位老医生,记述自己从医生涯中一些有趣的事儿,与大家分享。炕头手术

1971年我在农村搞教育革命,带领几名赤脚医生走村串户,送医送药。我是一名麻醉科医生,也学会做些小手术。我想为方便病人,能否把小手术送到病人家中?我把两张长条炕桌的桌端对接起来当手术台,安置在明亮向阳的窗台前,利用阳光当“无影灯”。用老乡的大锅消毒器械和蒸敷料。手术时我跪在炕上,一跪就是1~2个小时。我们的手术不大,一律采用局麻,最大的是鞘膜积液翻转术和疝修补术。我连续做了十余例,效果都很好,深受老乡欢迎。

我的手术病人一律不用抗生素,也没有一例感染,术后我每天都去巡诊换药,7天拆线。我把炕头手术叫做家庭手术(home surgery),它比国外的日间手术(day case surgery)还早十余年。这是我难忘的创新之举。深夜出急诊

1970年,我在东北农村带教赤脚医生。一场大雪过后的晚上,白雪皑皑,月光下气温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在我和几名学员熟睡之际,忽然传来马蹄声和马的嘶叫声,原来是临近大队老乡请我们出诊,说病人极度呼吸困难,生命危急。我马上叫醒学员上路,马车在山路上迂回,问老乡还有多远?答曰不远,还有10多里地,但已经走了3个多小时,我们两脚冻得发麻,棉帽的“耳巴”上挂满了哈气的冰霜。最后,我们直到凌晨一点才到达。

我们进到一间茅草房内,一位患左侧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壮年农民,在炕头上正喘着粗气,他高热不退,肿大的扁桃体快堵住声门,呈窒息状,情况十分紧急。他已经是第二次犯病了,需要立即切开放脓,但我没有足够长的小刀。此前,病人家属已经用粗铁丝打造一把长的“尖刀”,只需要我帮他捅开脓肿。

我是麻醉医生对此病一无所知,但我在手电筒的光亮下,向病人口内深处捅开了脓包,放出了脓液,患者的呼吸立即改善。老乡们高兴极了,端出他家舍不得吃的大米招待我们,用“更生布”被为我保暖。第二天太阳出来时,患者已下地干活,并向我们离去的马车挥手。但我忘记告诉患者要尽早去医院摘除扁桃体,至今仍感到内疚。亲尝“麻沸散”

1970年,我在长春白求恩医大三院工作期间,一直很想从麻沸散中探寻中药麻醉的奥秘,但麻沸散是草药复方,早已失传,于是便通过有关书籍,咨询名老中医,最后锁定“麻沸散”配方为洋金花、川芎、川乌和草乌,并与药房商定了配方剂量。

那是一个冬日,天降大雪,吃罢午饭,全科开始熬制“麻沸散”,将上述中药熬成棕色糊状,我带头服用了小半碗,大约半个多小时药劲发作,我感到昏昏欲睡,接着辗转不安,失去定向,步态蹒跚,双侧瞳孔散大,出现复视。继而神志不清,出现谵妄。科里同事担心我出事,找来了我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因为我不能回家,安排我睡在值班室,并喂我一片苯巴比妥钠,让我镇静。但我自觉意识存在,试掐皮肤仍有痛觉。

晚上10时左右,我醒来不知时辰,起身前去病房探视当日麻醉手术后病人,但病房大门已锁,为此我大发脾气,使劲踹门。之后我回到值班室,倒头便睡,第二天醒来似乎一切正常。

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曼陀罗花就是洋金花,如果它是麻沸散的主药,为什么镇静作用如此不强?川乌、草乌是镇痛药,为什么自掐皮肤仍有疼痛?他们真的是华佗的麻沸散吗?因此麻沸散之谜仍有待破解。9.儿科医生和孩子妈妈

亓建红

2001年夏天,我在高考志愿书上毫不犹豫地写下山东大学医学院。救死扶伤、白衣天使,年轻的心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

2008年七月,结束了医学院漫长而紧张的学习及省立医院严格的培训后,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儿科医生。兴奋、激动难以掩饰。

工作伊始,面对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体会孩子们痊愈后的成就感,我很快乐,庆幸当初的选择,毫无怨言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劳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了儿科工作者的艰辛。

很多时候,华灯初上,合家欢笑时,你要留在科室加班直到深夜,你没有时间陪父母、爱人,面对他们,你愧疚。

很多时候,上级医师带领大家尽心尽力,尝试了现有的一切治疗方法,还是没能挽救患儿的生命,面对患儿慢慢闭上的双眼,你心痛。

很多时候,明明你已经努力压制所有的委屈与不满,善言善语与患儿家长沟通,尽心尽力为患儿救治,却还是要承受他们的谩骂与指责,甚至拳脚相加,你无助、心酸。

更现实的问题:你要承受与付出不成正比微薄的薪酬,还好,即使有很多钱,你也没时间消费,面对工资卡上的数字,你自嘲。

于是,我彷徨,内心纠结,这是我当初一心向往的职业吗?这是一份能给我带来幸福感、满足感的工作吗?显然不是。否则我为什么越来越厌恶,越来越想逃离?我想放弃。

2013年初,得知我成为一对双胞胎的准妈妈,我欣慰。短暂的幸福感过后,我又陷入了沉思:将来我会有足够的时间陪宝贝们吗?也许当他们生病需要陪伴时,他们的妈妈还得在医院抢救别人的孩子。我有足够的薪酬让他们过上无忧的生活吗?我甚至不能给他们宽敞舒适的住所,买不起他们心仪的玩具和食物。

所以,我是不是真的——该放弃?我陷入了无尽的烦恼与矛盾的选择中。

而我亲爱的天使们,他们似乎知道妈妈的心事,他们竟然早早来到人间,用自己的生命替妈妈做出了选择!

2013年7月4日傍晚,怀孕31周的我拖着疲惫而臃肿的身体下班回到家里。毫无征兆地胎膜早破了,羊水流出来。尽管我已提前复习了产科知识,尽管我已从事儿科工作5年,也在手术室为许多早产宝宝保驾护航,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我还是吓坏了,有那么几分钟,茫然不知所措。好在,我很快镇定下来,立即给我产科的同学和儿科的同事打电话求助。

那一天,我无比庆幸,我是一名医生,医院各个科室有我的同学,我感谢我亲爱的同学和同事们,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放弃了休息,他们把自己生病的孩子留在家里赶来医院,深夜在手术室陪我一起迎接我的两个早产宝贝。

孩子出生了,我听到了他们微弱的哭声,但是很快大宝不哭了,我感觉到我的同事们为他实施心肺复苏,甚至来不及看一眼,我的两个体重仅3斤的宝贝们就被我的同事迅速转运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我工作的地方。

于是,这一晚开始,我拥有了双重身份:一名儿科医生和两位患儿的母亲。于是,我内心开始了医生与患儿家属的对话。

作为一名医生,我可以理智地与患儿家长交待病情,讲述早产儿的并发症、治疗难度、后遗症,告诉他们虽然医学一直在进步,但早产儿发育不成熟,随时有生命危险,可能大家尽力了,孩子最终还是走了;是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抢救?

作为患儿母亲,情感却战胜了理智:我的孩子们不会离我而去,他们是我的天使,他们陪我经历了痛苦的孕期反应,他们是不想让我太累了,所以早早地来到世间,以减轻我的重负,我还没看他们一眼呢,他们会乖乖地待在暖箱里,一点点长大,直到我接他们回家,抱着他们,亲吻他们的脸颊。放弃抢救,怎么可能放弃?他们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有义务照顾他们,不顾一切。

剖宫产术后2天,我忍着疼痛,一步步挪到新生儿病房,我看到了我的孩子们:和其他早产儿一样,他们那么瘦小,那么虚弱,我的大宝贝吸着氧气,四肢不停地抖动。泪水涌出眼眶,摸着他们的小手,内心默默地为他们加油,快点好起来吧,宝贝们!

然而,我得到的是一个一个坏消息:他们喂养不耐受,腹胀,要继续禁食;他们不能离氧,可能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可能会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宝宝抽搐,颅内出血可能性大;他们发热了,感染难以控制……。

宝贝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我们是怎样度过的啊!他们在医院里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他们渐渐要成功了,病情趋于平稳了,开始吃奶了,恢复出生体重了;我在家里焦虑不安,常常不顾家人的阻拦去医院看望他们,顾不上身体恢复,落下许多病痛。然而,这又算什么呢,为了宝贝,我可以奉献生命的啊。

我了解新生儿科的医生和护士们,他们真正是一群白衣天使,他们深深地爱着所有的患儿们:以最精湛的医术为患儿制订诊疗方案,精细到0.1毫升液体;以最友好的态度对待患儿家属,给他们以安慰;以最娴熟的技术为患儿护理操作,不让孩子们多承受一点痛苦;以最轻柔的手法为他们擦拭身体,更换纸尿裤,胜似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善待每一位患儿,因为生命的神圣和珍贵。

救治患儿,挽救生命,这是儿科医生的本职,是我原以为的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一份工作而已,随时可以放弃。然而这一次,我的宝贝们让我从患儿家长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医生的重要性,白衣天使的当之无愧!

尊贵而唯一的生命面前,没有人会轻言放弃。面对挽救患儿生命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还会轻言放弃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