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22:35:42

点击下载

作者:冯建平吴丽华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

现代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试读:

前言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三大要素: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20世纪,微电子技术历经由真空管、电子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种高性能微处理器、显示设备、显示控制芯片和大容量存储器相继问世,为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硬件支持。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也由最初单纯的科学计算发展到数据处理,最终发展到今天的多媒体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使通信技术由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发展,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合一”成为大势所趋,这三者日新月异的发展共同构筑了当今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物质基础。21 世纪是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龙头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

多媒体(Multimedia)是图形、图像、声音、音效、动画等的组合,这种组合并不是将各种媒体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在它们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使其作用远远超过各种媒体单独使用的总和。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多媒体涵义的演进及其特征总结为以下6个方面:

一是直观性,能提供各种直观信息,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还能使人身临其境;

二是交互性,通过人—机互动、人—机—人互动方式直接参与活动,提供反馈信息;

三是集成性,将各种不同媒体所记载的符号和功能融为一体,并可自如地分解、组合;

四是可控性,可自如地控制、管理各种媒体的功能;

五是可编辑性,信息数字化,易于复制、修改;

六是非线性,以超文本、超媒体方式组织信息,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习惯。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人们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同时,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软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教学中,它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文、声、像等形式,直观、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数字化资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MCAI)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理论和实践已表明,决定MCAI 成效的关键是要有与各学科配套的、符合教学需要的、优质的多媒体CAI 课件。因此,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与制作多媒体CAI 课件是时代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是21 世纪教师的一种基本信息素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

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至少要涉及教育理论、计算机理论、美术理论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制作出一个高质量的课件,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指导,又要有比较全面的课件制作技术,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观。因此,本书阐述了多媒体CAI课件的相关理论、美学基础与常用制作技术。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述了现代课件制作技术与应用案例,反映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希望本书能为广大读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提供有力的帮助和启示。

本书分为9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为多媒体教学概论,介绍了多媒体教学特点及应用环境、多媒体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教学理论基础部分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特点,分别介绍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4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讨论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以及软件和硬件应用环境。

第2章为课件美学基础,介绍了美学及美学认知特点、课件构图美学设计和课件色彩艺术设计方法。在课件构图美学设计部分介绍了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和课件构图的美学设计风格和技巧;在课件色彩艺术设计部分介绍了色彩构成要素、色彩的视觉心理与表现力,以及色彩设计在课件中的作用。

第3章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方法,介绍了多媒体课件的定义及特征、多媒体课件基本类型、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课件系统结构的设计、多媒体创作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运行环境。在课件系统结构设计部分介绍了课件结构、封面导言、教学设计、界面整体、交互界面和导航策略的具体设计方法。

第4章为多媒体课件素材采集与制作,介绍了多媒体素材的类型,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和影视素材等素材的方法、视频和音频素材的采集与制作方法,以及常用视频和音频的编辑软件。

第5章为PowerPoint 演示型课件制作,结合制作实例介绍了PowerPoint 基础知识、创建演示型课件文稿、课件幻灯片版面设计,以及设置课件动画效果和超链接设置方法。

第6章为Flash 动画型课件制作,介绍了Flash 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帧、元件与实例)、课件动画效果制作及播放和导出动画课件。在课件动画效果制作部分分别结合图层与时间轴的概念、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详细介绍了课件中运动动画、变形动画、遮罩动画、逐帧动画等动画效果的设置方法,以及用Flash制作交互型教学课件的方法。

第7章为Authorware 交互型课件制作,介绍了Authorware 基础知识、移动图标与动画效果、交互图标与交互控制、课件的导航结构与分支结构。在Authorware 交互控制部分结合综合应用实例,介绍了交互功能中的按钮、热区域、热对象、目标区、条件响应、文本交互、下拉菜单、时间、次数限制响应等交互图标与交互控制方法;并结合“框架”图标、“导航”图标的使用,介绍了导航结构与分支结构的Authorware 交互型课件的制作方法。

第8章为微软WFP 课件制作,介绍了微软公司的Expression Blend 4 软件的特点、安装和Expression Blend 4设计界面、WPF对象操作、WPF项目设计基础和故事板动画的设计方法。在Expression Blend 4设计界面部分介绍了5种面板功能(“工具”面板、“控制”面板、“属性”面板、“对象和时间线”面板、“结果”面板);在WPF 项目设计基础部分介绍了创建WPF 项目应用程序、画笔栏与绘制工具和控件的使用;在故事板动画的设计部分介绍了创建故事板、连续关键帧动画、路径动画和缓动曲线动画的制作方法。

第9章为E-Learning课件与虚拟仿真课件开发,介绍了现代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应用与展望,基于Internet 的交互式开放学习型课件的开发和应用,阐述分析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虚拟仿真型课件的开发和应用。

作者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制作多媒体CAI课件的工具很多,而且各有各的技术和应用优势。本书只是详细介绍了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 和WFP 这几款代表性的课件制作开发软件。这是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是目前比较流行而且广受用户欢迎的软件。PowerPoint 作为微软公司Office 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非常普及,它适合于每一位中小学教师的电子教案。Flash是这几年发展最快的一个软件,它从最初的网络动画制作工具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动画软件,在课件制作领域具有独特的个性。Authorware 是多媒体行业的元老,功能非常强大,具有很好的交互性,目前市面上很多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都是由它开发的。微软公司最近推出的基于桌面的富媒体设计软件(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WPF),是针对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富互联网应用)诞生的,在这个开发环境中进行色彩设计、动画设计、2D和3D图形展示和界面交互设计显得非常方便,引起众多RIA设计人员的关注。从多媒体应用设计角度来说,WPF 比很多历史性软件,如Authorware 等功能强大,操作也不复杂。从数据处理的项目设计角度说,WPF同时有强大的多媒体表现和数据交换功能,给数据处理环境面目一新的体验。

本书的出版从实际需求出发,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学研究成果、近年来主持的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QJI11522),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612121)和参加海口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010017)等项目资助,以及长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计算机作品比赛和课件作品制作的经验总结。在此特别感谢海南师范大学的领导与同事们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各种疏漏和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作者联系方式:8fjp@163.com。作者2012年12月30日于海口  第1章多媒体教学概论

当前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跟不上现代教育前进的步伐。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了如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成为了当前世界范围内整体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实践证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1 概述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这里媒体(Medium)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语言、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二是指存储信息的载体,如CD-ROM、磁带、磁盘、VCD、网页等。今天,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完善,使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家庭生活娱乐等领域。

随着计算机音频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以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各种新的多媒体芯片技术,以及实现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同步协调的核心软件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计算机不仅能处理各种文字信息(如文字、数字、数据库等),而且还能处理各种声音信息(如语音、音乐、音频、音响效果等)和图像信息(如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并以比特流的形式对它们进行输入、输出、编辑、存储等处理。由此文字、声音和图像信息间的根本差别将逐渐消失,它们共同组成了广义的数据概念,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信息。

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1.1.1 多媒体教学的内涵

对多媒体教学的内涵定义,人们一直争论颇多。从历史上看,多媒体教学是沿着两条不同线索发展而来的:一条是以模型、图表及基于视听技术的视听媒体(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及其组合(复合媒体)为特征的视听教学;另一条是在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初衷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由此出现了多种涵义的多媒体教学定义,如复合媒体教学、多媒体组合教学、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视听教育

1906年视觉教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公司出版的《视觉教育》一书中,到1919年前后发展到其巅峰,并逐渐开始被教育界普遍接受。视听教学是在视觉教学(Visual Instruction)和听觉教学(Audio Instruction)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视听教学对学校教育的大规模影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科技成果如照相技术、幻灯、无声电影等被引进了教育领域,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成果。研究视觉媒体教育应用的“视觉教育”(Visual Education)运动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对新媒体应用的研究,这10年间视觉教育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英国、美国等兴起了基于无线电广播的播音教育,研究听觉媒体教育应用的“听觉教育”(Audio Education)运动兴起。1924年,有声电影出现了。随着无线电广播和有声电影在教育中的推广和应用,人们开始兴起对具有视听双重特征媒体的“视听教育”(Visual-Audio Education)进行研究。进入50年代以后,电视、语言实验室等更现代化的视听媒体被用于教学领域,各种各样的更现代化的视听媒体(如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录音、电影、电视等)在教育中开始大量使用。

视听教育(Visual-Audio Education)指的是依据教育理论,运用多种媒体,充分发挥视听感官的功能,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具体而言,视听教育是指运用照片、图表、模型、标本、仪器、录音唱片、广播、电视、电影等视听手段进行教学、教育活动,以及直接由视觉、听觉获得知识的教学活动。随着视听教育的广泛开展,出现了相关的视听教育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二者不可偏废。

2.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在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机器的设想最早是由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1924年,普莱西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首次展示了这种以练习材料进行自动教学的机器。由于普莱西的工作部分地受困于文化的惰性,因此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教育界积极的反应。

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依据其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提出适用于机器教学的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思想;1957年~1958年标志着程序教学复活时代的开始,但是程序机器的机械性特征难以灵活地解决程序化学习材料的呈现和反馈问题,制约了程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于1946年2月10日宣布研制成功第一台计算机之后,计算机经历了由专业计算机向通用计算机,由实验室样机到市场化的商业应用历程。1958年,IBM设计出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标志着CAI的开始。

60年代中期,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62年至1967年,由于美国政府及军事部门的支持,导致了一批CAI 项目的开发及应用,如为人们所熟知的PLATO、TICCIT 等。这些教学系统的设计思想已明显地超越了教学机器的限制,教学形式包括模拟和游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今天的智能化CAI就是上述这类教学系统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与此同时,MIT人工智能研究所的西摩• 佩帕特开发的Logo 程序语言,标志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另一个分支的形成,将计算机用作认知工具,培养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它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思想。

到80年代,学者们提出了将计算机作为工具的观点,主张让学生学会按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由此,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人类学习过程研究的日益深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如表1-1所示。表1-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开始出现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为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

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3.现代多媒体教学

90年代起,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始终受到两个方面的直接挑战:首先,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中多媒体概念、多媒体系统、多媒体方法的涵义、特性也在不断演进中。其次,多媒体终端(如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教学平台再次将早期多媒体教学的两条轨道融合起来。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所以,多媒体教学通常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可控性,如图1-1所示。图1-1 多媒体教学1.1.2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作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载体的现代教学技术,目前已逐渐成为主流的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超媒体浏览方式

传统的阅读,不论是书本报刊还是影音录像,都是以线性方式组织内容,而人的思维常常是跳跃的、联想的。计算机可以提供超媒体的链接方式,使得人们完全可以从主观、从兴趣出发,进行跳跃式的浏览,按照人的思维习惯组织信息。

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存储大量信息,并可按不同的信息分类建立多媒体教学素材库。例如,可按教学所需的图片、录音、教案、习题、模拟实验用具、参考文献等分类建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教室又是一个实验室、语音室、资料室和图书馆。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师只需坐在教师机前,就可以快捷检索信息,将大量多媒体教学素材集中展示到每台学生机上,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机共享上述所有资源。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和高密度信息的教学方式,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表现力强

多媒体信息除了有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外,还可以创造出MIDI 音乐、图像、动画这些新型的信息载体。采用这种多媒体进行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影响。

传统教育手段只能用录音、录像教材来辅助文字教材进行教学。现在的多媒体的信息符号有文本、图形、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有静止的、运动的,分散的、合成的,视觉的、听觉的。这些媒体信息形式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的结合体。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等。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来表现,克服了其他媒体单一表现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多媒体教学网络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共享多媒体信息,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在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上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3.交互性好

交互性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特色之一。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人机交互手段,使得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需要、兴趣和爱好,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做出主动的、适应自身情况的积极选择。使得教学模式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师生对话向人机对话转变,大大改进了传统的教学风格。

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利用教学示范、语音对话等功能;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则可以上机练习;利用监控管理功能,可以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利用电子举手功能,学生可以方便地提问;利用辅导答疑功能,教师可以进行“手把手”个别指导;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问题也可以在全班进行示范等。

4.网络化教学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正在进入网络教学阶段。随着信息基础工程的大力建设,网络教学必将进一步发展,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形式。传统模式的教学体制受到严峻挑战并渐渐淘汰,新机制下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并已渐成规模。在现代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讲授、演示、分析、讨论、观察、实验、练习等综合动作的过程。教师将课件发布于网上,供随时下载、浏览。生动直观的画面附以动画、录像,学生一目了然,并可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选择重点内容,反复学习。利用网络可以布置、提交、批改作业,进行在线答疑。师生之间还可通过聊天软件、Email等进行问题讨论。

综合上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其呈现的优势主要如下。(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2)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3)交互性。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4)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5)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6)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7)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8)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1.1.3 多媒体教学的呈现方式

现代多媒体教学具体呈现为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白板、增强现实技术、游戏化学习、基于手势的计算、学习分析、大学开放课程、云计算学习等。

1.电子课本

电子课本是以主体教材为基础,对教材内容及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等实现教材内容的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教材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如图1-2所示。图1-2 电子课本

电子课本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问题提示、图文介绍、动画演示、真人实景示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强化记忆,从而轻松地攻破知识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电子课本,在让教材“活”起来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设计了各种实用的学习工具,例如书签、学习笔记、标注和学习记录。学习者可以在重点的页码上加入书签,供下次学习时检索;可以实时记录学习笔记,写下学习心得的点点滴滴,同时还可以在疑难重点的内容上进行标注。学习网将自动生成学习记录,方便学习者查阅自己的学习进度,并为以后形成科学的学习评价做好数据储备。当然,还有诸如荧光笔、橡皮擦、调色板等学习辅助工具。

2.电子白板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黑板形式的不断发展,从传统的黑板到电子复印式白板,再到今天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块“数字化黑板”,如图1-3所示。图1-3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

在“数字化黑板”这一演变过程中,近年来出现了多媒体投影教学。它与传统的黑板比较,确实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集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形式。但是,多媒体大屏幕投影教学也出现了许多缺陷,为此学校的课堂教学迫切地需要一种能集黑板和多媒体投影之所长于一身的“数字化黑板”。它既能方便地引入和呈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又能根据需要随时增减调整内容;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个人魅力,又能增强师生参与和互动的新型教学设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多媒体投影教学功能的对比如表1-2所示。表1-2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多媒体投影教学功能的比较表

交互式电子白板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教育的特点,在结合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真正将信息化带进了普通课堂和日常教学活动中。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已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入课堂,作为常规的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教学过程体现出如下的优势。(1)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非常紧密,完全符合传统的教学习惯。使用者可以自由地走动,无论是写板书,还是进行课件演示,或是对计算机进行操控,都可以在白板上完成,不必局限于计算机控制台。(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除了可以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即时注释外,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3)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直接进行板书,做教学内容批注,书写内容可以瞬间擦除,无需传统黑板擦。如果不擦除,电子白板就可以保存所有操作的历史记录。(4)教师可以方便地利用电子白板本身所带的模板进行教学设计,方便地调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如三角尺、圆规、直尺、量角器,使得教师在备课、制图等方面省时省力。通过网络功能,教师还能进行集体备课,可以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

3.电子课桌

未来学校都将采用超强功能的电子课桌,将使学生从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得到放松。上课坐在座位前,按动开关,桌面就会自动翻转,并且正好停留在学生适合浏览的角度,桌面就是一台超屏的显示器,完全可以用手指在屏幕上完成各种操作任务,还有超强的语音指令功能,如图1-4所示。图1-4 电子课桌

电子桌面功能强大,本学期所要学习的所有课程内容,都收录在课桌的内存里,随时可以调取。电子课桌还为学生准备了同步录制音像的装置。上课时,首先启动录制开关,内置的录制装置就会弹出,只要向上提拉,把角度对着老师讲课的方向就可以了。这样,课堂上没消化理解的知识,还可以在课后观看老师的讲课录像。1.1.4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环境

1.计算机多功能教室

计算机多功能教室环境的基本构成有投影仪、大投影屏幕、实物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音响、中央控制系统等设备,如图1-5所示。通常是以中央控制设备为中心,将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音响等输入/输出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对声音、视频信号的快速切换。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计算机运行后,课件的画面效果通过控制设备将视频信号输入投影仪,然后投影在大屏幕上;同时,课件的声音也通过控制设备将音频信号输入音响设备播放。值得一提的是,投影机亮度要求至少在1000ANSI 流明以上。图1-5 计算机多功能教室

计算机多功能教室要求配置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将多种媒体设备连接并集成为系统,从而能清晰地显示计算机传输的或由计算机控制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同时要求有较高质量的音响效果,以满足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要求。多种媒体设备也可以由一个综合控制平台加以控制。控制箱通常被组装在讲台内,以便于管理和使用。像这样将现代教学媒体组合集成,并被统一控制的媒体化教室环境,就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环境。

该系统的教学功能主要有实物演示、计算机屏幕内容的同步显示、视音频录制与播放、多媒体教材创作与演示。

2.多媒体网络教室

将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或普通计算机教学环境中的计算机,与局域网、广域网或Internet 互连,就可以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如图1-6所示。图1-6 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主要包括学生计算机若干台、教师机、服务器、网络交换设备等,也可以配置投影仪等设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内,通过教学管理软件,可以使用一台教师机对学生机实现屏幕的锁定、教师屏幕信息的广播、远程控制、文件传输、电子举手、语音对话等丰富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个别化、小组等教学活动,也可以随时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

3.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课堂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也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的“课件”内容。不管是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还是错误的回答,只要在白板上操作,白板系统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的资料,从而生成教师每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记录。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资源型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撑。电子白板系统为每个学科准备了大量的学科素材和网上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应用资源库中的素材形成自己的教案,电子白板技术使教师应用资源库中的资源自动生成数字化教案的过程变得非常方便。电子白板操作系统扩展、丰富了传统计算机多媒体的工具,具有拖放功能、照相功能、隐藏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匹配功能、即时反馈功能等,更加提高了视觉效果,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如图1-7所示。图1-7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1.2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1.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共同特点:一是以刺激—反应(S-R)联结公式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解释原则,将一切心理现象归结为S-R联结的形成;二是强调学习发生在于外部强化,主张研究学习就在于研究其外部条件,而忽视学习内在过程和内部条件的研究。

1.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观点

最早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他认为:学习的本质是条件性的刺激与反应的牢固联结,提出著名的刺激—反应(S-R)联结公式。行为主义派别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桑代克,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即随着错误反应的不断减少,正确反应会逐渐增加,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桑代克根据“刺激—反应(S-R)”的联结,总结学习的三个基本定律,即准备律、反复练习律和效果律。到了20 世纪40年代斯金纳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指人类行为等条件反射受到强化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和行为形成的强化理论。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的原理来表示。这一阶段的多媒体教学注重学习过程的外显行为,而忽视学习者心理的内部作用。学习过程中,当我们将无条件刺激变换为有条件刺激时,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依据这种理论,一切知识和技能都是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相联系的结果。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教学的指导

行为主义派别的代表桑代克的三个基本定律,即准备律、反复练习律和效果律,都对多媒体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1)用准备律指导多媒体教学。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发生和维持的内部动力。学生要长期有效地进行有意义学习,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有很强烈的学习动机的时候他才会有学习探索的动力。因此,在传授新知识之前,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习需要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首要的内部条件。新的学习需要首先产生好奇心。对学生而言,好奇心大都源自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需要学生解决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有一定的距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出现,只要难度适当,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多媒体教学中先让学生看一下新实例的运行结果,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并让其思考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要用到以前学的什么知识,且迅速回忆一下所学过的相关内容,这样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2)用反复练习律指导多媒体教学。在讲授新课的过程或者是讲授新课之后,要让学生适当地练习,并且可以做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用练习律指导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训练的时间。练习的时间间隔越短,效果越好。如记忆外语单词,有人做过实验,学习者在初次记住一定量后,如果在两小时之内进行复习,则保持在90%以上;如果在10 小时后进行复习,则保持率在60%左右;而24 小时后则降到了25%左右,一周后则保持率为零。可见及时练习的重要性。例如,在信息技术操作课程的学习最好就是一边讲一边练习,并且让学生有大量练习的机会,这样学生学习的效果就要好得多。(3)用效果律指导多媒体教学。当人们接受到某种刺激,例如,学习中的某个问题时,将会引起一定的反应。当这种刺激与反应的结合并发或伴随着某种烦恼的情况时,这种结合将会削弱,我们称这种规律为效果律。这就是说,愉快的学习行为比不愉快的学习行为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同样,在利用练习律时,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效果律是三个定律中重要的一个,大量的研究表明,表扬和奖励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学生在最初学习时,特别是对计算机操作不太熟练时,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对学生一定要有一个适当的鼓励。当学生能完成简单的一个步骤时,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赞扬。

根据行为主义S-R 理论,在多媒体教学时首先必须考虑如何根据学习内容,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予学生合适而有效的刺激。1.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源自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形成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突然领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实现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共同特点:一是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情境的领悟或认知而形成认知结构;二是主张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部条件。

1.认知主义的“同化顺应”观点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外在强化作用不是产生学习变化的原因,内在动机和学习本身内在的强化作用才是产生学习变化的主要因素。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派重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识结构说。他认为作为认识的主体,人们在认识周围环境,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人们是以一定的认知结构去认识和适应周围环境的。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去解释周围事物,并将外部事物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同化过程。学习是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多次反复,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皮亚杰将行为主义的S-R公式改造为S-AT-R,其中T表示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A则表示同化。

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布鲁姆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提出认知发现说。他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反应,而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个学派还系统地阐述了认知结构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采用一定手段有意控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清晰性和可辨别程度等,对于有效地学习和解决问题是有作用的。

8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家都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理论来解释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与处理的过程。学习过程的信息处理模型是用信息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复杂行为的,它吸收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格式塔认知心理学的精华,并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人工智能方面。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教学的指导

认知学习理论既强调外在的客观因素,也强调学生内在主观因素,重点放在两者的结合上。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便于将外在的客观事物的关系内化成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该理论特别强调基本概念的形成,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强调概念与命题、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因此,概念分类清晰、命题逻辑关系合理的学习材料,就成为学生认知活动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认知学习理论可对多媒体教学提供以下指导。(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3)多媒体教学内容中要根据事物的属性和关键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处理。这种分类处理既要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也要容易使学生形成概念。(4)多媒体教学的知识要逐步分化呈现,可由最一般、最广的概念开始,向具体内容分化。(5)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发现性。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提倡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1.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学习理论,在近年来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生看作信息加工的主体。

1.建构主义的“自主建构知识”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现代学习理论,它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知识,而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先前的经验有关,学习必然处在丰富的“情境”中,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是最有效的。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同,要达成共识的有效途径是“协商”、“会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生看成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其主要观点如下。(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2)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同化—顺应”的认知建构过程和“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同化和顺应是人们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内部心理发生的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同化的结果在数量上扩展了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顺应的完成重组了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3)强调学习环境对形成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提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4大要素。“情境”是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和环境。在一定情境下,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协作”是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好、平等的支援和帮助。—般认为,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会话”主要是指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学习成员之间的讨论与商榷。“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知识或学习主题的意义,即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Internet 网络的教学资源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以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教学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帮助促进同化、顺应两个认知过程的发生和完成,最终达到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方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致,因而也是最有前途的教学方式。但是它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很高,必须有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强有力支撑。而计算机有很强的模拟能力,方便了“情境”的建立和对外沟通。

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时,第一,要求设计真实的环境、情境,让学生经历与实际世界相类似的挑战,保持学习者的认知要求,实景写真、虚拟教室、虚拟学伴是很好的多媒体教学形式。第二,为学习者“协商”、“会话”创造条件,比如QQ 就是一个在互联网中“协商”、“会话”的好软件。第三,为学习者提供有援助的学习环境,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直接给答案,而是给工具、指导、咨询和示范。比如,多媒体课件中的帮助系统、源程序的显示都能给自学者带来很大方便。1.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的“情感、人格和自我意识”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将人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因此,人本主义强调学习的基本原则必须是尊重学生,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观念,必须相信人都能教育自己,并认为学习就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三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即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二是全面性,即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个性等方面;三是渗透性,即学习不单是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教学的指导

一般的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偏重知识本身的设计,即偏重于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而人本主义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则更注重人的需求,注重人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注重“人”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地位,认为多媒体教学不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工具,而是使人充分发展或自我实现的一种条件。

运用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设计多媒体教学时,第一,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将学生看成活生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第二,重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情感具有附载凝结信息的功能。感知事物时,情感因素的介入可以强化感知的力度,推动表象的形成。而表象一旦染上情感色彩,就会获得鲜活的生命。我们可以从适当渲染教育的“情景”、合理地夸张表现教育的“情绪”等方面入手。多媒体教学也必须可以自由舒畅地表达情感,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渠道。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要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第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甚至可以创设一个教学过程的“探索”和“形成”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全神贯注的情感投入打下一个行之有效的物化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情境,比如,背景音乐的适当加入就可以创设愉快轻松的情境。这种情境会使学生进入放松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诱发其巨大的潜能,使其学习效果大为增强。1.3 多媒体教学模式1.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包括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其中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功能主要有:一是计算机的运算(Computation)能力、提供即时交互(Interactive)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二是利用存储媒体的巨大容量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协助学生学习;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处理文字、影音、图像,提供多媒体(Multimedia)信息、利用计算机连接互联网提供无限的数字通信和信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教学课程的目的、任务整合(Integrative)在同一教学(学习)过程中。其整合的结果是教育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我国著名的教育技术学者何克抗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过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即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有可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3.2 多媒体教学的三种模式

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性,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如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因此,从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就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的要素来支持学习。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融入其他各个领域的同时,也融入教学领域,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了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形成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的变化;是由传统要素中的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改变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等4 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这4 个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分别如下。(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2)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教材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从其他途径(例如图书馆、资料室及网络)获取各种知识。(4)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由此形成的稳定的多媒体教学结构,又称为教学模式。这里形成的多媒体教学三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

图1-8、图1-9 和图1-10 分别示出了这三种教学模式。图1-8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图1-9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图1-10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三种教学模式可以看出,任何系统都是由“要素”组成,但不是若干要素的简单组合与堆砌,而是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有机整体即是系统的结构。在考虑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中,不仅要从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本身的性质、特点去分析,更要从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去分析,如“教师与学生”关系、“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师、生与教学媒体”的关系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关系等去分析。

表1-3 列出了三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只有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理解认识三种教学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表1-3 三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比较1.4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研究人员都在致力于研究将学校教学和网络优势相结合,形成一个既适合学习者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同时兼备学校教学那样的气氛,有教师的引导、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充满人情味的学习环境。由此,就产生了网上虚拟学校和虚拟教学环境。

1.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最新发展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在CBE、CAI、CMI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些新的专用术语,可以反映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 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含义与CAI 的接近,但是CAL更强调计算机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 CAT(Computer-Assisted Training)计算机辅助训练,主要指计算机在职业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 CSCL(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强调利用计算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进行学习交流、小组讨论、小组课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

● E-Learning 电子化学习,也可以说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是信息化社会的一种新兴教育理念。它已经不是纯粹对传统教育的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