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1:35:0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导 论

0.1 复习笔记

1.世界经济的内涵

世界经济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这一概念时,应当明确以下三点:(1)世界经济不是世界上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或机械合成,而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或结为一体。(2)世界经济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动和发展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3)不能将世界经济(World Economy)与国际经济(International Economy)等同,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其内涵有很大区别。

2.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

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其内涵有很大区别。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国际经济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关系作为研究主体;世界经济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揭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及变化规律。(2)国际经济是从国家的经济利益出发,描述那种实际上与不等价交换相联系的国际分工形态;世界经济考察世界范围的生产诸关系及其相适应的交换诸关系。(3)国际经济以民族国家国民经济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国家关系就没有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世界经济作为全球性的经济实体,即使在国家消亡之后,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所改变的只是这一经济实体的性质、形态和结构。

3.世界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世界经济学(World Economics,本书称“世界经济概论”)与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体现为:(1)世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世界经济的特殊矛盾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2)世界经济学研究的是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在内的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政策,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①国际贸易纯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②国际金融理论;③有关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的理论,以及对跨国公司的分析等。

4.世界经济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在世界经济学这门学科中,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对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进程、生产要素的世界分布、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变化进行研究。(2)对将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起来的渠道、形式和手段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进行研究。(3)对作为世界经济整体有机组成部分的各种经济制度、体制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4)对推动或阻碍世界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进行研究。

0.2 课后习题详解(略)

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一篇 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与历程

第1章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1.1 复习笔记

一、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2)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

①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

②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技术、产业、市场的质量和规模等。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分工这两个主要决定因素中,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但自然条件只有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导致种类繁多的人工合成替代产品的出现,以及现有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国际分工中自然条件发挥作用的领域将会愈来愈小。

2.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1)国际分工的性质

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现存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至今为止,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决定着现存的国际分工性质。(2)国际分工的作用

与国际分工的性质相适应,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国际扩张所引起的国际分工,具有以下两重作用:

①国际分工作为社会分工的国际化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它把广大的农业国家引向工业文明,使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有利于发挥参与分工国家各自的经济优势,进而促进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

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分工,因其强制性和掠夺性,常被国际资本用作控制和剥削广大落后国家的途径和工具,导致国际分工的不平等。

3.国际分工的形式

国际分工有多种形式,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可进行以下不同的分类:(1)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②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国际分工;③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分工。上述三类分工反映着国际分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不同层次。(2)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和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两种形式。(3)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②“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③“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二、世界市场

1.世界市场的含义

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对于世界市场的含义,需重点了解以下两点:(1)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

2.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世界市场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一般说来,世界市场的统一性有以下三个主要标志:①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②商品和资本的自由转移;③“一种商品一个价格”的规律经常存在。其中,第三点被认为是世界市场统一性最重要的标志。(2)竞争性

竞争性主要表现为商品国际交换中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3)扩展性

世界市场的扩展性,源于工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扩张性。从特征上看,世界市场的扩展性主要有以下两大标志:①世界市场容量的扩充,表现为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②世界市场依存度的增强,表现为世界出口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大。

3.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

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主要有以下六种:(1)国际价格机制

国际价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世界市场的价格机制具有把不同国家的国别价值统一为单一国际价值的功能;②世界市场国际商品交换同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③国际价格机制调节着世界经济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④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引起价格围绕着均衡价格上下波动,积极地反作用于各国、各产业间的资源配置。(2)关税率机制

关税率机制对世界市场的运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国际贸易来说,关税是调节进出口的基本手段,影响商品的进出口。(3)资本收益率机制

各国资本收益率的差异是引起资本跨国流动的基本动因,也是世界市场运行的重要机制。资本收益率机制,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调节了资本的供求关系,提高了资本的利用率。(4)汇率机制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变动是世界市场商品和资本流动的重要机制。各国为实现本国宏观经济目标和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总是要确定目标汇率,通过汇率变动的机制达到预期的目的。(5)资源配置机制

资源配置机制是世界市场发展变化的作用机制。资源配置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世界市场的国际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会促使一国国内资源向利润率较高或出口创汇的外贸部门移动,间接地增加了世界范围内该部门的资源总量,实现了资源在世界不同部门间的重新配置;②资源用以生产并通过产品进出口实现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直接流动。(6)传导机制

世界市场的传导机制是指某些经济现象(如景气、衰退、失业、通货膨胀等)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渠道从一个国家传导和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并对该国经济产生作用的过程。

4.世界市场的内容和结构(1)世界市场的内容

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领域:①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②国际资本流通领域。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是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3)国际货币流通领域。国际货币流通领域是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2)世界市场的结构

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三、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世界经济是个经济范畴,同时也是个历史范畴。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是和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和资本输出的增长密切相关的。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1.世界经济萌芽期(15世纪末16世纪初~18世纪中后期)

由西欧封建社会的危机以及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东西方贸易的恶化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好了地理上的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促进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西欧殖民者运用暴力或超经济强制等手段在亚、非、拉美地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发展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本国和国外市场生产的近代奴隶制度,建立起以国际分工为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

2.世界经济初步形成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1)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由于机器的广泛采用,工业内部的分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分离出许多独立的工业部门。分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产量的大幅增加,使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基地。大规模生产所需的原料已非本国生产的原料所能满足,它的产品也非本国的市场所能容纳。于是,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纳入国际分工之中。(2)世界市场的形成

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市场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它随着地理大发现而产生,随着工业社会的出现而形成。机器大工业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好了条件:

①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锐利武器;

②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

③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内容不断丰富。(3)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已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它区别于早期世界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①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②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③19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再生产周期已按着统一的世界市场机制同步运行;④19世纪交通工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⑤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被纳入世界市场的国家日益增多。

3.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期(19世纪70年代后)

第二次科技革命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使交通运输和通信业获得巨大发展;(2)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3)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样,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四、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

1.20世纪世界经济动荡的表现

20世纪,世界经济动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

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的商品市场运行,具有以下特点:①国际贸易增长极慢甚至出现停滞,大大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②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关税战、贸易战不断升级。(2)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国际化总的特点是:①资本跨国流动的速度放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②主要经济大国资本输出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③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期,并加紧了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步伐。(3)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

20世纪初,以英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陷于崩溃;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各国先后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度的全线崩溃,宣告了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最终瓦解。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使国际金融领域逐渐分裂为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货币集团林立与相互对抗愈演愈烈,货币战、汇率战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2.20世纪世界经济动荡的原因

20世纪前50年是世界经济动荡不定和各国正常经济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的50年。造成这种状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的加深,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严重影响

1914~1918年和1939~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空前浩劫。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规模地摧毁了作为社会生产基本要素的劳动力,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和基础设施,对世界生产力的破坏十分严重;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卷入国家的数量、规模以及造成破坏的程度远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互相采取敌视的战略和政策,扰乱了世界经济秩序。(2)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

1920~1921年、1929~1933年和1937~1938年频繁地发生了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大危机。在这次大危机中,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社会生产力破坏严重,生产大幅度下降,从而进一步阻碍股市发展并产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导致资本主义政治危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内外矛盾,搅乱了资本主义的平静和稳定,使受西方国家统治的世界经济体系失去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五、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其中,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制衡状态;世界经济中心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1.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第一个称雄世界的是荷兰。在17世纪中叶,荷兰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殖民强国。然而,依靠商业资本建立起来的经济优势和世界霸权地位是不牢靠的,很快荷兰让位于继起的工业资本强大的英国。

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末这300年间,英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圈地运动”实现了对农民的彻底剥夺,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2)以毛纺织业为主的工场手工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为过渡到机器大生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3)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前提。(4)英国先后战胜荷兰等竞争者,取得了海上霸权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5)以印度和北美为中心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开辟了国外市场,掠取了巨额财富,积累了为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充足的货币资本。

尽管从19世纪后半叶起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已超过英国,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在工业生产总值和一些主要工业品产量上被美国和德国所超过,但其在世界金融、贸易、海运以及传统出口工业品生产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仍是世界金融中心。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维持了18世纪到19世纪两个世纪之久。

2.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这些变化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提供了远距离传输的强大动力,带动了材料、信息及运输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使生产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钢铁生产、汽油内燃机等技术的出现迅速发展了钢铁、石油、汽车、化学等工业。这次技术革命,使美国经济得到了跳跃性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群雄崛起的局面。(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推行中立主义政策,既未受到战争的破坏,又借世界大战对商品和资金的巨大需求,获得了百年难遇的经济扩张机遇。(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初期仍长期执行中立政策,大做战争双方的生意,从而使经济又一次地获得了大发展,而其他国家却都遭到了严重打击,这表现在工业、对外贸易、资本输出、黄金储备等诸多方面。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确立更加树立了美国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

总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1.2 课后习题详解

1.怎样认识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答:(1)世界经济的含义

世界经济(World Economy)是各国(地区)经济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体系。或者说,世界经济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2)国际经济的含义

国际经济(International Economy)是指各国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国际经济以国家为出发点和单位,体现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商品交换,资本、技术和劳务交流等的经济关系。(3)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

①历史同步性。两者都要求国与国的联系密切,都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为前提。

②共同主体。两者都以国家为共同主体。

③两者都超越单一国家之上,受到如国际价值/价格规律等共同经济规律的支配。(4)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

①主体不同。相对于国际经济,世界经济主体还包括民族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等。

②对象不同。世界经济研究对象为全球性经济问题;国际经济研究对象为国际经济关系。

③抽象层次不同。相对于国际经济,世界经济更为抽象。

④存在的历史时期不同。国际经济是以民族国家国民经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国家关系就没有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世界经济作为全球性的经济实体,即使在国家消亡之后,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所改变的只是这一经济实体的性质、形态和结构。

2.怎样认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和作用?

答:(1)国际分工发展的历史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按照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国际分工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前资本主义时期。在这一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以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地域分工为主。

②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农业分离,产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最初分工。

③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发生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机器大工业生产,促成了英国和广大殖民地的宗主国和殖民地典型分工形式。

④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产生了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工业生产集中在欧美、日本,食品、原料集中在亚、非、拉国家,形成了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

⑤战后传统国际分工格局的巨变。在这一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崛起打破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格局。工业国家之间分工居主导地位,各国间部门内部分工增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分工在发展。(2)国际分工的作用

国际分工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国际分工作为社会分工的国际化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它把广大的农业国家引向工业文明,使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有利于发挥参与分工国家各自的经济优势,进而促进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分工,因其强制性和掠夺性,常被国际资本用作控制和剥削广大落后国家的途径和工具,导致国际分工的不平等。(3)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

①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

在这一发展阶段,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原先局限于地中海、波罗的海的贸易,扩展到大西洋。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欧洲、亚洲、美洲、非洲逐渐联系在一起,地区间的联系加强。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时期极力开辟海外市场的种种表现和贸易的跨国现象,并不是说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因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改造全世界。

②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60、70年代——世界市场扩展时期

在这一发展阶段,工业革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海外市场的扩大,商品需求的激增,提出了生产技术的变革要求,于是发生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及向其他国家的扩展,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各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此时期进入世界市场的商品发生重大变化,如棉纱、纺织机、铁制品、运输工具及各种工业半成品,还有各种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尽管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其经济已越来越按同一市场的运行机制运行。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

③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市场、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确立,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4)世界市场的作用

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首先,世界市场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其次,世界市场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最后,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3.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答: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1)世界经济萌芽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2)世界经济初步形成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3)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期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4.战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世界经济[对外经贸大学2006研]

答:世界经济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

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这一概念时,应当明确以下三点:①世界经济不是世界上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或机械合成,而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或结为一体;②世界经济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动和发展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③不能将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等同,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其内涵有很大区别。

2.国际分工[东北财大2001研]

答: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其中,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

3.垂直型国际分工[东北财大2003研]

答:“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即属于这种类型。其中,前者主要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附加价值的工业制成品,而后者则主要为前者提供技术水平和附加价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如农业原料、矿产原料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多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反映了双方在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悬殊差距,因而在分工形式上呈垂直型、纵向型。

4.水平型国际分工[东北财大2002研]

答: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一般属于此种类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相似,产品的技术水平接近。它们之间通过世界市场而建立的劳动关系一般呈水平型、横向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型国际分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它不仅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还包括同产业之间产品的分工,甚至产品的加工程序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支持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也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5.混合型国际分工

答: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例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它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是垂直型的,从这些国家获取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对与自己发达程度相当的一些国家则是水平型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在欧盟内部特别典型。

6.世界市场[东北财大2002、2004、2007研]

答: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商品、劳务、外汇和信贷资本等的国际流通领域,即包括国际商品市场、国际劳务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体,即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即通常所说的国际商品市场。

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对世界市场含义的理解,需重点理解以下两点:①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②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

7.国际资本市场[东北财大1999研]

答:国际资本市场是指进行中长期国际资金交易的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资本市场可分为长期信贷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两种。其中,前者以证券交易所为代表。证券交易所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基本形式,在证券交易所里,国际资本以股票和债券的形式流通,买卖各方进行交易;后者以国际货币市场为代表。国际货币市场是国际短期信贷存放和流动的场所。

8.地理大发现[东北财大2003研]

答:地理大发现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航海探险,发现美洲新大陆和东西方新航路,以及完成环球航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统称。

促成远航探险活动的直接原因是欧洲经过地中海与东方进行贸易的路线受阻。而促成远航探险活动更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则在于:由于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封建主和商人都产生到东方寻求黄金的强烈要求;由鼎盛走向解体的西欧封建社会矛盾加深,封建专制王朝力图通过海外掠夺来弥补财政收入,维护其统治。

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后果是:①世界商品流通领域骤然扩大,商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商业资本大发展;②引起了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大规模增长;③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起了16世纪欧洲价格革命,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把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联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前全球各地区经济分立的局面,出现了世界性的市场;⑤世界主要商路的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大西洋沿岸国家葡、西、荷、英、法等国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9.圈地运动[东北财大2000、2001、2004研]

答:圈地运动是指领主用暴力或欺诈手段大规模强占农村公有地和农民份地,用栅栏或濠沟圈围起来,变成领主的大牧场或大农场的一系列活动。

自15世纪起,“圈地运动”历时近400年,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5世纪末到17世纪40年代,这个时期是圈占公有地;第二个时期是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中叶,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他们一方面将在革命中没收的国王和保皇党的土地按20年地租收入的价格大块出售,另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界定占很大比例的份地的私有产权,议会圈地时代开始。

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加速了英国等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0.世界经济格局

答: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世界经济的统一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如国家、集团或不同的经济制度、体系等)之间的力量对比、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这是由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是各个时期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因素。

11.世界经济多极化[东北财大1999研]

答:世界经济多极化是指与大国经济实力均衡化趋势相适应,世界逐步形成若干经济上大致势均力敌的国家及集团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格局。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上升为世界经济中的另一个新的中心,导致世界经济向两极格局演变。同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实力逐步增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继苏联之后成为世界经济中的又一极。8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成为第二经济大国,欧洲经济共同体进一步壮大,从而引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又一重大转折。当前,由于东欧的变化和苏联的解体,经济地位大大削弱。在资本主义世界则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多极格局。

二战后,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过程,也就是从以美国为惟一中心的格局,向多极格局演变的过程。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使世界经济秩序随之发生变化。它表明,由一个国家单方面“定夺”世界重要事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代之以多极格局中的相互依赖、相互竞争与相互协调。多极格局的形成,使若干力量中心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矛盾与利益的交错,决定了竞争与协调的并存。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将成为多极世界缓和经济冲突,扩大合作的重要因素,并将对未来各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简答题

1.二战后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外交学院2005研]

答:二战后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内分工逐步代替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

二战前,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生产国与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原材料生产国与制成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二战后,各国的生产表现为技术水平逐步接近下的差异产品生产和制造业内部各行业产品的生产。因而,国际分工也从以传统的产业间分工为主导变成以产业内分工为主导。(2)多层次产业内部分工日趋明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部门不断细分,新的工业部门不断涌现,产品生产日趋专门化,产生了多层次的生产分工,进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形成了多层次的国际分工格局。多层次的国际分工格局具体表现为部分国家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部分国家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另一部分国家主要生产农产品、燃料和原材料。(3)多种形式的部门内分工迅速发展

二战后,部门内的生产分工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①同一部门内的企业生产具有明显的非同质性,各生产者分别生产不同档次、不同设计的产品;②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具有明显的国别性,各国生产者分别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4)企业内部分工和国际分工密切结合

二战后,国际分工与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联系非常密切。现代国际分工突出表现为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为追求生产要素或资源的综合优势,将自己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或工序安排在不同生产要素优势或资源优势的国家进行,使国际分工成为企业内的生产分工或劳动分工。这种高度的企业内分工和国际分工紧密结合起来,使国际分工成为企业内分工的附属,实现了企业生产本身的国际化。(5)国际分工结构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

二战后,国际分工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后起国家不断填补先进国家转移出去的产业空间,形成了新的分工格局,国际分工结构的调整明显加快,跟不上这种调整速度的国家必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处于被动的境地。(6)各国生产的不完全专业化日趋明显

二战前,由于殖民体系的存在,各国的分工表现为强制性的完全专业化。二战后,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要求较为迫切;同时,经济发达的国家力图在新兴产业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选择战略产业。因此,各国的产业部门或行业跨度都大大增加,从而使国际分工呈现出不完全专业化的特征。

2.试述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答:(1)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多元性。世界经济以各国的国民经济为基础,各国在经济上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各国经济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发生变革,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这构成世界经济多元性的一面。

②立体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是不可逆转,但由于各国经济实力、发展战略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别,参与世界经济运行的程度是深浅不一的。各国商品、技术、资本各方面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使众多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经济活动联接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结合体。

③整体性。世界经济自20世纪初正式形成以来的近百年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走向一个整体的演进过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有所增强,但从大趋势看,它有利于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合作、相互往来的加深,因而必将推动世界经济向着一个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不断发展。(2)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①国际化。国际化是指各民族国家随着相互间贸易的发展,开始了市场的统一与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诸如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技术在国际间的流动。

②全球化。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化基础上,随着分工的深入和市场的扩大,各国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全球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推进。目前的世界经济正处于这一过程中。

③一体化。与全球化相比,一体化是世界经济更高的发展阶段,它意味着世界经济已完全融为一个整体。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各国经济表层化的相互依存,一体化则是在本质上达到了各国经济的充分融合。当代世界经济正朝着全方位的、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迈进。

三、论述题

试述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及趋势。[东北财大2001研]

答:(1)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①战后初期的美国单极世界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各个领域几乎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194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2,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的3/4。这时的世界可以说是美国的单极世界。

②美国的单极世界变成为美苏双极世界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首先遇到了苏联的挑战。战后,苏联经过1946~195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和1951~195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经济实力大增,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到196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45.1%,工业产值为美国的55%,农业产值为美国的70%,对外贸易额为美国的31.5%,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并在政治和军事上与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形成了美、苏这两个最强大国家的两极世界,即美、苏统治的世界。

③世界经济多极化——“一超多强时代”

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经济的严重下滑,使美、苏两霸统治世界的局面因之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经济大国。但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并未因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经济衰落而得到巩固,而是又受到了日本和西欧的挑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美国不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里的地位受到了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今欧盟)的挑战,而且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受到了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东盟国家和中国等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瞩目。

上述情况表明,战后以来,世界经济正在向多极化发展。所谓多极化,是指世界从以一两个国家为中心的世界走向多中心的世界。具体地说,就是从战后初期美国的单极走向美、苏两极,20世纪70年代后又从两极走向多极。无可否认,在21世纪初的今天,在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中,尚未动摇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美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还具有别国无法相比的实力,还是超级大国。但是,美国的这种地位已经不是继续上升和增强,而是在下降和削弱,而欧洲、日本、中国等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上升,已经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当然,世界经济并不因为走向多极化而趋于解体,相反,战后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正通过多种渠道加深经济交往、经济合作和经济融合,世界经济正沿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2)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

①多极化格局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被建立起来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就开始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多极化格局其实还没有形成。所谓多极,还只是一种趋势,更准确地说,还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一种要求、一种常常挂在嘴上的话语。

②“一超诸强,多元争极”将是相当长时间里存在

国际战略格局的过渡性,为现有各大国、强国扩展自己的实力,调整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美国作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力量占据着极大的优势。虽然它的经济在连续十多年的增长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但它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仍然是最强的。无论就其实力还是影响来说,美国都处于“超级”或“超强”的地位,称其为一“极”,是名副其实的。其他一些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目前的实力和地位都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只能算“多强”或“诸强”。所以,目前的力量格局,大致是“一超诸强”或“一超多强”。

正因为多极化格局还未形成,所以,世界各种力量都在抓紧时机,发展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力量,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提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国或国家集团,客观上正在往“极”的方向上发展,极力争取得到“极”的地位。这样,就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

③在多极化的进程中,“单极”与“多极”是一对突出的、将会伴随始终的矛盾

在多极化的发展过程中,多极之间有着相当的竞争性,但主要的还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美国作为已有的一极,不仅力图巩固自己的地位,还希望利用一家独大的机会,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安全系数,增强对于世界的干预能力,从而巩固和发挥所谓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其他国家明显地感受到美国单边主义的气势和压力,各自的经济、政治等利益也不时地受到单边主义的侵害,因此对于世界的“单极”状态,或会不会成为“单极世界”,怀有深深的疑虑。其他各国都坚决反对世界单极化的倾向,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在不同程度上与美国发生着一些矛盾和冲突。所以,“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是当今世界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伴随着多极化进程,这种矛盾还会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存在下去。

第2章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成因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尚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权威性定义,各国学者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诠释。总括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具体一点说,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作为经济范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存在的一种状态,是由生产、贸易、投资、市场等一系列经济变量加速运动、各经济体紧密融合的实体;作为历史范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由初级向高级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世界经济作为一个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联系不断扩大和融合不断加深的过程,大体上经历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三个阶段。现在世界经济正从经济国际化阶段过渡到经济全球化阶段,即从国际化的世界经济发展为全球化的世界经济。(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不仅使国家的经济边界弱化,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经济主权不同程度地削弱、让渡和延伸。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经济正在让位给全球参与者共同构建的世界经济。(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不对称主要体现为:①地位不对称。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金融业都来自于发达国家;②决策权不对称。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③后果不对称。经济全球化的果实多为发达国家所享有,而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则大都由发展中国家来承受。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战后以来,促使经济加速全球化的因素主要有:(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科技革命一方面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使运输和通信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地球成了时空大为缩小的“村庄”,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的扩展打破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经济体系之间对立并存的局面,“两个平行市场”统一为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整体,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在贸易自由化方面,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导致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并使世界贸易组织作为管理、监督和实施这一体制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外汇管制的取消、资本账户的开放促进了投资的自由化;在金融自由化方面,金融制度、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创新风暴带来了金融的自由化。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者、组织者和载体。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加深了世界各地生产要素的利用和重组,其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更是直接联结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

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关贸总协定下的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扩展了贸易自由化,规范了世界贸易的规则;②战后运输和交易手段的进步及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和贸易信息网络的形成,提高了信息识别和更新的速度,带来了信息网络化。(2)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

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贸易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充分表明了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表明了在各国再生产过程中外国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大,同时也有助于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了金融资本的国际流动,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降低了资金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本的效率,为资本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投资和筹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带动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使发展中国家筹集发展资金变得更为容易,也有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2)货币流通的全球化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外汇管制的放宽和“电子货币”(信用卡)的流行,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3)投资活动的全球化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大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动态配置,发展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

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2)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3)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总的来说,跨国的人才流动和相互人才交流,开辟了各国和各民族人民直接接触的渠道,有助于相互学习和理解,有助于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

在全球工业化的浪潮中,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科技进步的累积,工业化结构已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日趋软化;许多发展中国家相继推行工业化发展战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工业结构紧随发达国家逐步升级;另一批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变化,又紧跟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后,形成了世界产业结构多层次的梯次发展格局。(2)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当今的国际分工正从传统的地域分工演变为全球性的网络分工。从国际分工的内容上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渐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特征的国际分工;从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为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向服务领域的分工发展;在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了产品的研发与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1)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类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