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供应链金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22:57:47

点击下载

作者:宋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试读:

前言

坐在电脑旁,感觉到整个思绪和气息已经悄然地平静了下来。眺望着楼前闪烁的灯光,听着窗外小区花园里儿童的嬉戏声,感受着夜晚瑟瑟的秋风,又到了北京的金秋时节,记得老舍先生曾说过:“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北平的秋天没有一样不令你满意的。”然而对我而言,在这个季节里,则是心力交瘁中夹杂着一丝欣慰和一份焦灼。欣慰来自对自己的一份交代,自去年完成《供应链金融》一书后,总觉得有很多不尽之处,加之中国伟大的实践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和发展,感到作为一名致力于研究中国现实的学者有责任和义务尽快地加以研究和反映。特别是上一本书出版后,得到很多朋友和读者的鼓励和厚爱,一直催促能否尽快完成本书,因此,春节除夕的夜晚,当爆竹声一浪接着一浪呼啸而至,绚丽的烟花划过窗前时,我则艰难地在电脑旁踌躇了一个多小时才写下了第一句话:“供应链金融是坚实地立足于实体经济中的产业而诞生出来的金融活动,是供应链与金融两个领域交叉产生的创新。”此后,一种兴奋和痛苦交织的情绪一直伴随左右,兴奋来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愉悦,而痛苦则来自连续半年的失眠与行眠立盹;而今,书稿终于完成,我也从这种混杂着兴奋与痛苦的状态中解脱了出来。然而,随着写作和研究的深入,一份焦灼感又油然而生。这一年多随着“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意识逐渐增强,供应链金融从原来不为人关注到一跃成为经济的热点,以至于最近几乎各行各业、各个企业都在宣称要从事供应链金融创新。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第一段经典文字:“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供应链金融本是通过产业供应链推动金融创新,同时又借助于金融活动优化供应链产业的循环过程。而今随着热浪来袭,一些变味甚至走样的“供应链金融”开始在产业实践活动中蔓延。在最近的一篇微信文章中,我提到如今出现了一种趁火打劫式的“供应链金融”, 个别大企业利用自身的垄断或优势地位,一方面占压供应商或者其他参与者的资金,另一方面凭借从银行获得的低利率资金,反过来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融资给被占压资金的中小企业,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流氓行径,是建立在损害整体供应链环境上的行为,违背了供应链金融的本来含义。更有甚者,在产业金融活动中假借供应链金融的名义从事着行骗欺诈的勾当,主要表现为四种典型的行为,即套利、套汇和套税(三套行为),重复仓单虚假仓单融资,自保自融,以及“一女多嫁”等,这些无疑都对供应链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和挑战。因此,在推进和发展供应链金融创新时,有必要重新认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产业供应链,没有产业供应链的合理、有效支撑,金融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真正从事和推进供应链金融就需要重构产业供应链。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分散、低端、低效的产业无法为产融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真正立足于产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就需要实现产业转型,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重构产业,将中小企业有机地融入产业网络体系中,形成能够共赢和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确立起有效的产业规则和信用,金融才有发展的空间。否则在产业秩序和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的状况下,空谈供应链金融,只会走样变形。二是金融要回归理性思维,放弃短期获取暴利和巨大回报的冲动,真正服务于产业活动,用金融推动产业发展,实现金融和产业的双向循环和进步,而不是把产业看作杀鸡取卵的鸡,把资金作为引诱鸡进笼子的诱饵。目前有一种现象,有些金融机构认为只要有资金,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就能将产业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圈养进来,开展借贷,然后利用平台从事资本运作,以求一本万利,这是一种典型的投机思维,由于缺乏真正产业服务的理念,终究会产生新的金融危机和灾难。

因此,供应链金融在中国能够真正有效、有序的发展,就需要各就其位、各取其利、各得其所。各就其位指的是产业和金融功能清晰、定位明确,而不是相互混淆、互相倾轧。产业和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两翼,各自成为对方依托的基础,需要良好的产业和金融秩序做保障;相反,如果相互之间功能模糊,产业企业金融异化(即产业企业不踏踏实实从事产业创新和运营,而是幻想从金融活动中谋求暴利)、金融机构产业异化(即金融机构利用虚构产业话题,博取资本利益),供应链金融就成了南柯一梦的游戏。各取其利是指各自获得正常的利益,让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降低整个供应链运营中的交易成本,加速现金流,而不是利用企业的资金困难,假借供应链金融盘剥中小企业。各得其所是指产业和金融有效融合,促进产业实现竞争力提升、结构转型,而金融又能有坚实的资产和信用依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以上正是本书试图实现的目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产业供应链服务化条件下的服务外包决策与风险管理”(71272155)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群“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创业机会与资源开发行为研究”(71232011)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完成,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香港冯氏集团的张家敏先生、林至颖先生以及卢慧玲女士,创捷供应链的文建君先生、万联网的蔡宇江先生、华润河南医药的袁现明先生、海尔供应链金融的杨红星先生、怡亚通的邱普女士和陈伟民先生、平安银行的梁超杰先生、鲜易供应链的朱献福先生等众多企业家朋友,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智慧,激发了我思维的火花。我的博士生卢强、杨璇、陈思杰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帮助。此外,我的家人长期以来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使我能完全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几乎所有的时间包括周末和假期都投入到了工作或本书的写作中,可以说,没有他们始终如一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曹沁颖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方兴未艾又具挑战的研究课题和领域,因作者能力的局限,特别是该领域的迅猛发展,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第1章 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质与发展

供应链金融是坚实地立足于实体经济中的产业而诞生出来的金融活动,是供应链与金融两个领域交叉产生的创新。长期以来,供应链一直被认为是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供应链本身非常强调通过生产、流通企业之间的相互有效衔接以降低供应链中的总成本。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企业层面的合作,更是生产流程、物流流程、销售流程和信息流程之间的全面打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供应链加强了企业之间一体化程度,从原有点对点对接,转变为全面的职能和流程对接。然而,当供应链中的物流与信息流整合已经被许多学者探讨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之时,供应链中的资金要素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

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模式隐含着对金融的高度需求,这是因为供应链模式有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大大提高了整个生产过程的财务成本:(1)由于更多的生产工序通过市场来协调,因而贸易总量和交易频率都有所提高;(2)已经成为供应链主要模式的赊销方式虽然表面上降低了核心大企业的财务成本,但却将资金需求压力推给了中小企业。原本被认为是辅助流程的资金流动问题,逐渐出现在资金相对短缺的中小企业身上,成为制约整个供应链发展的瓶颈。在整合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流时,资金流也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关注(Pfohl & Gomm, 2009;Hofmann,2005;Hofmann & Kotzab, 2010)。人们逐渐考虑是否有可能将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协同起来,优化供应链内部的资金配置,从而为供应链整体创造更大的价值。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以供应链真实贸易或物流为基础产生的供应链金融得到了迅猛发展。据国外研究机构Demica的统计显示(2014),从2011年到2013年,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年增长率为30%~40%;在2020年之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年增长速度将不会低于10%。在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供应链金融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15),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万亿元左右。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已成为目前企业变革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然而,如何深入理解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它与最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是什么关系?对供应链金融的认识经历了哪些变化?下一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这些都是今天需要加以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辨析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特定的微观金融范畴,它既不同于传统的银行借贷,也有别于风险投资等其他形态的金融活动,而是一种立足于产业供应链,根据供应链运营中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针对供应链参与者而展开的综合性金融活动。其目的是利用金融优化和夯实产业供应链,同时又依托产业供应链运营,产生金融的增值,从而促进产业供应链和各参与主体良性互动、持续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微观金融创新中,有些人将供应链金融与2013年中国出现的互联网金融混淆起来,甚至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表现形态,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这是因为,对于任何微观企业金融而言,无论什么样的金融创新,其核心都不过是一座“天平”(见图1—1)。天平的基座是风险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展现,这种不确定有可能来源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吴晓雄,2009),一旦金融活动脱离了对这些风险的识别、监控和管理,金融活动就会崩溃。天平的梁是信息。金融活动要能真正防范风险,其中的一个关键是信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及时,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从而产生较高的社会交易成本。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做到信息的及时、透明和对称,否则整个金融活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危机。这也正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提出的市场约束机制的核心,亦即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及时、可靠、全面、准确的信息,以便市场参与者据此做出判断。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机构应及时公开披露包括资本结构、风险敞口、资本充足比率、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等在内的信息(巴曙松,2003)。天平的柱是信用。“信用”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它表示价值交换之后产生的活动,主要体现为商业领域、金融领域和流通领域赊销、信贷等交易行为。简而言之,即是对借的偿还。金融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从产生伊始就和信用相伴相生,一旦这种信誉和能力丧失,金融活动就无法开展。在微观金融的“天平”中,其两端的砝码一边是“资金”,另一边是“资产”,只有这两端能很好地结合和平衡,微观金融的活力和效率才能得到体现,并且也能够真正促进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图1—1 微观金融创新的基本要素

互联网金融的特质与现状

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是由谢平等人(2014)提出的,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概念,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此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2015)将互联网金融界定为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自这一形态的金融形态出现后,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浪潮,并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微观金融创新,因为它改变了资金的来源,使得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这种认识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金融的本质在于资金融通,广义上说,跟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相关的都是金融,但是狭义的金融,一般仅指货币的融通。所谓货币融通,就是资金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融通转移的过程。这个转移的过程,一般主要表现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就是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而间接融资则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在信息完备、对称或者信用健全的状况下,直接融资使得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同时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信息的不完备是一种常态,加之企业需要资金提供的灵活性、安全性和规模性,直接融资很难真正成为重要的资金融通方式,相反间接融资则通过中介的保证和媒介作用,实现了资金融通的便捷、安全和规模性。但是传统的金融中介不仅割裂了资金供求双方,而且凭借其主导和优势地位,加大了资金供给的成本。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更为明显,诸如传统的商业银行凭借其独特的地位而获得了高额的资金借贷收益。根据中国服务业500强的报告,在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中,银行业利润的占比从2010年的54%跃升到了2015年的67%左右(见表1—1)。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改变着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也日益改变着金融中介机构在资金融通中的主导性地位,互联网不仅让信息不断透明化,使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对称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而且让社会的各种参与主体更加扁平化,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由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优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微观金融的创新。表1—1 银行业利润占中国服务业500强利润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2010—2015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整理。

遗憾的是,在前几年互联网金融野蛮发展的过程中,上述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反而带来了很多新的风险控制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大多数的企业主要开展的是P2P(Peer to Peer),即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但正是这种P2P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当平台从众多的投资者那里筹集了资金之后,究竟将资金用在了什么地方,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不透明的,甚至某些P2P为了追逐高额回报,反而充当了掠夺实体经济的野蛮人,做起高利贷生意,或者将资金投入股市或其他投机业务。即便是有些平台声称投入了实体产业,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务智能和大数据支撑的条件下,这些不过是招摇过市的幌子而已。除此之外,除了极少数规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大多数P2P平台很少有备付金,或去做资金托管,而是干脆直接做资金池,其所谓的创新不过是“非法集资互联网化”而已。正是这样一种状况,才导致了大量的P2P出现了跑路现象,从而在中国出现了“没有跑得最快,只有跑得更快”现象。2014年倒闭和跑路的平台有338家,2015年跃升到了800多家(见图1—2)。其中寿命最短的为半天,最长的也不过2个多月。台州的恒金贷,注册资金5 000万元,上午上线,下午就跑路;深圳的元一创投,上线运营仅1天,平台老板就携投资人的钱款潜逃;紧跟其后的是上线两天就跑路的银银贷、龙华贷与上线3天就跑路的福翔创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监管不到位,互联网金融平台鱼龙混杂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特殊情况造就,即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的无序状态,造成了如今的获客成本急剧上升,行业平均直接的获客成本已从2014年末的800~1 000元上升至1 500元以上,如果算上品牌建设摊销、客户留存,综合获客成本已达到3 000元,个别平台甚至高达5 000元。此外,从2014年11月到2015年8月,央行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各类利率都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而对于网贷行业的综合收益率而言,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已从2014年11月的16.3%下降至2015年9月的12.63%。如果从P2P收益率最高的2013年7月(26.35%)算起,整个网贷行业的综合收益率在26个月里下跌了超过50%。因此,如果没有好的资产项目,就必然会产生倒闭或跑路现象。大多数中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处于发展的初期,管理财务不规范导致信用不足,再加上多数产业低端化、产能过剩,使得优秀或良好资产在当今中国相当重要而又稀缺,因此,即便规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不过是创新了资金端,是通过新的资金渠道去寻觅好的资产,一旦不能真正掌握资产的状况或者信息,天平的基座就会崩溃。图1—2 2015年P2P问题平台发生数

供应链金融的特质

与互联网金融不同,供应链金融首先要紧扣资产端,用好的资产去对接资金,这样信息、信用和风险控制才有较好的着陆点。供应链金融之所以具有独特性,就在于其管理要素、流程和结构既不同于互联网金融也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银行借贷(见表1—2),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成长性中小企业因为经营不稳定、信用不足、资产欠缺等因素导致的融资难问题。

首先,在管理要素上,传统的银行借贷以“好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对企业以往的财务信息进行静态分析,依据对授信主体的孤立评价做出信贷决策。因此,从实质上讲,作为借贷方的传统金融机构并没有真正地把握中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从而产生了如今较高的坏账率。这是因为中小微企业的财务往往非常不规范,甚至有些企业还备有多套报表以达到欺诈的目的。另外,即便是真实的财务报表,在经济波动的状况下,也不能代表良好的市场和未来。而供应链金融评估的是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加强了债项本身的结构控制,其金融性行为既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又源于实体经济的状况控制金融活动中的风险,也就是说,在把握整个供应链运营中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基础上,才产生资金在供应链中的有效流动。因而,供应链金融把结构性的信息作为信用建立和评价的基础。

其次,在管理业务流程上,传统的银行借贷是一种简单的资金借贷关系,以一个或几个生硬、机械的产品“水平式”地覆盖不同细分市场及交易链条上的各个节点、各个交易主体需求。而供应链金融是根据交易对手、行业规则、商品特点、市场价格、运输安排等交易条件,为供应链上不同交易层次和交易地位的交易主体度身定制的专业金融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根据各交易主体在供应链中的资源、能力、上下游的关系密度、所处的位置等来决定融资量、融资周期和融资利率。因此,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融资,更是流程优化方案和成本降低方案,在帮助中小微企业优化产业运行的同时,实现了融资和其他金融性服务。

最后,在管理组织结构上,传统的银行借贷参与主体一般只有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和中小企业双方,有些也需要第三方担保人的参与,也就是说,其组织结构是两方的,最多是三方。而在供应链金融中,不仅有金融机构、融资企业,还包括供应链上的参与企业、其他服务型企业,以及第三方与第四方物流企业,亦即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网络生态式的组织场域,参与各方在这个网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且各得其所。表1—2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银行借贷之间的差异

当然,应当看到的是,尽管供应链金融通过资产端来对接资金端,从而通过信息的把握和信用的建立,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但是事实上不可能所有的中小微企业都可以进入供应链金融的行列,这是因为如果企业缺乏相应的竞争力,并且难以与其他组织建构起完整、闭合的供应链体系,那么信息的对称就很难实现,金融也就无从谈起。因而,只有那些“三无但是三有”的中小微企业才能真正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对象。“三无”是中小微企业的普遍现象,即无充足资金、无良好资产、无强大信誉,如果这些现象都不存在,企业将会很容易从传统的借贷渠道中获得资金,但是由于中小微企业的特质所决定,这些现象往往很难解决。尽管多数中小微存在“三无”现象,但是必须具备“三有”,即有良好的技术(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有充足的订单(有市场,具有开疆拓土、维系客户的能力),有切实可行的理想(能搭建具有创业精神的团队,探索清晰可行的商业模式和发展途径)。所以,供应链金融不仅要抓住物质性的供应链结构,而且要牢牢把握软性的供应链参与者,从而推动产业和金融的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由上述供应链金融的特质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思路不同,它是通过产业活动的组织和生态建立,去实现资金融通,并且最终达到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良好结合,而不是单纯地通过去金融中介实现资金供求的对接。因此,产业生态的建立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至关重要。

供应链金融生态再解析

宋华(2015)曾经提出过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结构(见图1—3)。这里有必要重新加以强调和探讨。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产业环境生态;二是产业组织生态;三是产业要素生态。图1—3 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

资料来源:根据宋华《供应链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页图整理。

1.产业环境生态

产业环境生态指的是推动供应链金融的环境要素成熟度,包括制度和技术环境。制度环境是规范和调节供应链金融活动的管制、规范和文化性要素。换言之,如果相应的产业政策、法律和法规的环境不完善,或者出现制度真空,那么供应链金融创新活动很难实现持续有效的发展,这就要求规则的制定者能够与其他相关组织合作,在符合供应链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良好的制度体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几年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等新型微观金融业务的出现,出现了一种声音,即为了促进新型金融创新的发展,政府和管理机构不需要过多介入,应该让金融创新活动自由发展。显然,这一主张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一旦没有合理有效的法律和规则,整个金融活动就会混乱,不仅真正的金融创新企业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而且还会出现一些企业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从事投机业务,扰乱原本就脆弱的产业运营秩序,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诸如这些年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乱象,以及打着供应链金融创新名义行使套利套汇(carry trade)等行为都是有力的例证。制度环境生态建设的另一个方面是制度制定者和管理者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建立协调一致、标准化的规范体系。由于中国产业布局的多样化和企业供应链业务分布的异地化,制度的协调、统一和标准就成为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核心,没有协调、统一、标准化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供应链的顺利运行将会出现阻碍,金融活动会因为法律或政策的不一致或冲突产生风险。

除了制度环境外,技术环境的打造也是供应链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环境指的是供应链金融运营和发展的环境性或支撑性工具或手段,这些工具或手段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潜力。技术环境主要包括产业成熟度和集群程度、金融技术发展程度以及互联网、云计算等要素的运用程度。由于供应链金融是立足于产业运行基础上的金融活动,因此,产业的成熟和集群程度直接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产业成熟度意味着产业中的企业能建立起良好的能力,并且整个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而产业集群程度则反映了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不仅能形成有效的聚集,而且还能立足特定的产业,形成有机的配合和关联,从而深耕产业市场。金融技术发展程度指的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为了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交易效率而在金融交易手段、交易方法和物质条件方面发生的变化与革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金融手段和方法(诸如金融衍生工具、融资模式等)的变革,而且也包括因为技术性工具导致的革命,诸如最近出现的区块链技术就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革命性技术。区块链的概念首次在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提出(Nakamoto,2008),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使用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去维护一个完整的、分布式的、不可篡改的账本数据库的技术,该技术方案主要让参与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通过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block),每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的系统全部信息交流数据,并且生成数据指纹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链接(chain)下一个数据库块。因此,它是一种将传统加密技术和互联网分布式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全新的网络应用技术,重点是用于对各个设定的区块的成员身份验证及其资产和交易的确认,以及对不同区块之间成员的资产交易进行跨区块连续不断的认证和记录,由此形成区块之间相互勾连的区块链,确保交易真实性和记录完整性,严防人为的干预和弄虚作假。这一技术的出现,对金融活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能降低金融活动中的信任风险以及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而且其开放性鼓励协作和创新,能推动新型商业模式的形成。技术环境生态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型要素的运用程度,现代金融活动的创新离不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要素的支撑,这些要素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金融创新的程度。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

2.产业组织生态

在供应链金融活动中,产业组织生态非常重要。产业组织是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宋华(2015)将所有的参与主体分为四类:产业链上的成员、交易平台提供者、交易风险管理者和流动性提供者。

值得指出的是,产业链上的成员原来指的是供应链运营中的上下游(宋华,2015),但是如今这个概念又有了极大的发展,这是因为如今的供应链已从原来生产制造供应链完全转化为服务主导的供应链,或者说供应链运营已从技术层面走向商业模式层面,从而使得参与者越来越趋于广泛、多样化。从理论的视角看,在研究服务主导的供应链或者企业服务化的过程中,对主体结构的研究已经从双边(dyadic)关系(Sampson & Spring,2012;Selviaridis,Spring & Araujo,2013)转向了三边(triad)关系,即服务集成商、客户与子服务提供商(如加工者或合作方)之间的关系(Choi & Wu,2009; Li & Choi,2009a;Choi & Wu, 2009b;van der Valk & van Iwaarden,2011),最近几年进而转向了四边(tetradic)关系甚至网络(network)关系(Chakkol et al.,2014;Jaakkola & Hakanen,2013;Ford & Mouzas,2013;Gebauer, Paiola & Saccani,2013)。从实践的视角看,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包含了三层成员:一是核心利益相关方(core stakeholders,如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二是战略利益相关方(strategic stakeholders,如金融机构、品牌商等);三是环境利益相关方(environmental stakeholders,如海关、商检、税务等政府管理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等),这些成员共同构成了产业链上的参与者。

在供应链金融中,所谓平台提供商是为风险承担者或者流动性提供者提供必要应用(诸如电子账单呈现与传递,即EIPP、应收应付等)或基础的主体,它促进了采购订单、票据、应付等文件在供应链买卖双方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换与信息整合,使相应的参与方能自动及时获取供应链交易过程和信用。这一主体是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平台提供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设计、运营和管理依托于供应链运营全过程的业务和信息,因此,所有供应链运营要素和信息的呈现和操作就成为了金融创新活动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平台提供商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深刻地理解并把握客户供应链业务和流程的能力。由于平台提供商为所有产业链成员提供的是信息呈现和集成服务,因此,需要了解和把握客户的业务结构、业务特征、业务流程和业务风险。二是集成多样化成员信息系统的能力,亦即平台服务提供者需要对接和集成其他成员系统,并且转化为统一、标准的单证、信息格式。三是清洗、整理、整合、分析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即能够将所有得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解析,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者或者流动性提供者实现商务智能化。

交易风险管理者能够根据平台提供者呈现出的整合信息,设计并运作供应链金融业务,即如何建构供应链金融的结构、流程和要素,并且决定向谁提供资金融通,用什么方式,何时融通,又如何监控并管理潜在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交易风险管理者既是供应链金融的操作者,同时也是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因为一旦金融业务的设计有缺陷,或者没有能够控制住相应的风险,该主体需要首先承担责任。

流动性提供者是直接提供金融资源的主体,也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由于流动性提供者是资金的拥有方和贷款方,因此,它需要参与确立资金融通的标准、流程,同时也要合理设计资金融通的结构和风险防范措施,以降低可能的潜在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流动性提供者与交易风险管理者的区别在于:交易风险管理者是最直接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和操作者,是风险的第一承担人,而流动性提供者主要是针对交易风险管理者提供统一的授信融通,因此,交易风险管理者本身就是流动性提供者防范风险的保障和基础。

在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生态系统中,平台提供商、风险管理者和流动性提供者既可能是分离的,也可能是结合的。一般而言,当金融机构从事供应链金融服务时,往往这三个角色融为一体(如平安银行的橙e网及其供应链金融服务案例)。而当产业企业从事供应链金融服务时,这三个角色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分离(如弘信物流的最新供应链金融发展案例)。

3.产业要素生态

由于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前提是供应链运营和管理,因此,其要素的完备程度就成为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关键。产业要素一般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经营活动中的要素,特别是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商流(即各类交易活动)和物流,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在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商流和物流密不可分,因为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单一的商流或物流都会使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巨大的风险,例如,如果没有完善的物流要素,仅仅是交易活动(亦即仅仅表现为采购或销售活动,而难以掌握库存、运输、分销状况),就有可能因为虚假贸易或伪造交易,使得金融活动蒙上阴影;同理,如果仅仅有单一的物流要素,而无法知晓交易状态,也有可能会因为利用商品在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实施套利套汇的行为。二是财务和金融要素,即所有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参与者是否具备完整、清晰、真实的财务、会计和金融要素。三是风险控制、管理要素,即是否具备良好的风险识别、监控、管理的体系,以及转移、化解潜在风险的手段。所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产业要素生态。

平安银行橙e网和供应链金融业务

平安银行作为国内业内最早提出并践行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其角色和地位逐步从原来传统的银行借贷,通过平台和生态的打造,向供应链金融演化。从其实践历程看,平安银行经历了几次业务上的转型与变革:第一次是从2000年到2008年,当时的深圳发展银行开始了M+1+N的金融活动,通过抓住“1”个核心企业,去批量开发经营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M、N,为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提供融资、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在内的金融服务。这一阶段是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尝试,突破了传统银行的窠臼,试图渗透到产业企业的供应链运营中。但是从理论上讲,这种模式是一种不稳定的供应链金融形态,因为深圳发展银行并没有真正把握产业企业的具体运营管理,而只是依托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开展业务,因而作为银行,其在金融生态中只是流动性提供者,本身既没有打造产业生态,也没有真正进入产业生态链中。第二次是从2009年到2012年,这一阶段的平安银行将原来线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搬到线上,试图利用互联网和IT 技术构建平台,链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包括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银行、物流服务商等,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的归集和整合,提供适应供应链全链条的在线融资、结算、投资理财等综合金融与增值服务。应当讲,这一时期平安银行试图从原来单一的流动性提供者逐步向风险管理者转变,通过互联网技术减少人工操作的成本和隐含的风险,同时由于多数业务通过线上平台来实现,银行可引入更多的合作方,实现多方在线协同,以及资金流、信息流的归集和整合。尽管这一时期平安银行开始了实质性的转型,但是严格意义上讲,仍然不是供应链金融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作为供应链金融的推动者,这一时期的平安银行并没有真正把握商流、物流的信息以及供应链全流程管理,因此,很难作为平台提供者而出现,同时风险管理也会变得非常艰巨。正因为如此,进入2013年,平安银行提出了他们称之为“3.0”的平台和供应链金融模式,即在组织架构上单独设立公司网络金融事业部——全行唯一的平台事业部,专职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推广,在平台建设上搭建了跨条线、跨部门的银行公共平台——橙e 网,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广结联盟,通过综合平台的建设,突破传统金融的边界。

1.平安橙e网功能介绍

橙e 网于2014 年7 月在深圳发布,其功能主要包括“生意管家”、“网络融资”、“移动收款”和“行情资讯”,试图通过电商+金融+服务的模式,实现融平台服务、交易风险管理以及流动性管理为一体的供应链金融形态。具体讲,橙e网的主要功能是:(1)交易服务管理平台。针对供应链上部分客户群体的需求,平安银行创新推出了“电商+金融”的模式,即由银行搭建免费的生意管理平台(见图1—4),帮助产业互联网化过程中未被有效覆盖的客户群体高效便捷、零成本地管理从订单到仓储运输再到收付款的生意全流程。在此基础上,银行基于供应商或经销商在该行生意管家上留下的交易(订单)、物流(运单)、付款(收单)等信息,给予他们相应的授信额度。这一功能的宗旨在于,既解决部分客户群体由于信息化水平低而出现的交易管理混乱、效率低的问题,又解决他们由于轻资产、规模小而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图1—4 平安银行生意管家界面(2)银企信息管理和风控平台。借助橙e网,企业与上下游之间围绕交易而生成的订单(商流)、运单(物流)、收单(资金流)等信息都沉淀在平台上,这些数据对平安银行判断一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提供了依据,从而改变了过往传统模式下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信息获取的成本和承受的风险过高的局面。与此同时,平安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可由过往抓核心企业为风控核心,逐渐变为依据数据判断企业是否正常经营为风控核心。(3)数据交换的平台。目前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产业的互联网化,推进平台的建设。银行的平台与各类型的平台合作,可获取多样化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验证相互之间的勾稽关系,以此来证实企业主体的真实性和与交易对手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平安银行近来推行的平台联盟战略,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推进与各类型平台的合作(见图1—5)。例如,平安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了解商户的销售和结算流水数据;与从事税务相关服务的公司合作,了解企业的纳税和开票信息;与海关或外贸服务商合作,掌握企业出口货物的运输和通关情况;与第三方信息平台对接,获取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采购、销售、库存等数据。图1—5 平安银行平台对接设想图

2.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供应链协同平台合作推出商超供应贷

C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供应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和行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总部位于北京,设有上海分公司及深圳、苏州、宁波等多家分支机构。C 公司服务20 余家核心企业,为其提供财务供应链平台,主要解决供采双方之间的结算对账、发票开具及管理、应付账款生成、付款通知等与往来账款相关的线上协同服务,以期提高结算效率和费用可视度、降低发票退票率、加快资金周转。2013 年,平安银行与C 公司签署《供应链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全面合作,共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年11 月,双方系统实现对接,首个产品“商超供应贷”投产上线。“商超供应贷”是由平安银行和C 公司合作开发,专为国内商场百货、超市供应商定制的一款应收类融资产品。产品基于平安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C公司的财务供应链平台对接,及时了解和掌握商超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订单、收货、发票、付款等信息,并以一定的融资比例将认可的资产入池(见图1—6),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线上融资服务和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对银行而言,将C 平台上沉淀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用于额度审批、出账、预警等操作,能实现贷前、贷中流程的简化与优化以及贷后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降低银行风险和操作成本。同时,由于应收账款界定从收货阶段开始,供应商的授信额度比传统保理从发票开始的情形更高。最后,“商超供应贷”是基于商超供应商的日常经营信息和应收账款信息进行授信,无须企业提供额外的抵押物和担保,较好适应了中小企业普遍轻资产的局面。图1—6 平安银行商超供应贷方案

3.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与海关支付平台合作推出货代运费贷

D电子支付有限公司是国内企业公共电子支付行业的领先品牌,在B2B(企业对企业)和B2G(企业对政府)的电子支付业务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行业经验。D 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海关税费电子支付平台,为广大进出口企业提供海关税费电子支付服务,各家银行的“银关通”系统均需对接D 的系统。2014 年,平安银行与D 公司合作推出的“货代运费贷”产品是基于货代企业应收账款的“池”融资模式。产品通过分析税务和海关的大数据判断企业经营资质及业务真实性,为银行授信发放过程中的额度审批、出账、贷后预警等操作提供支撑,货代企业无须额外增加抵押和担保,就可通过平安银行橙e 网在线申请融资,平安银行凭借发票数据和货代企业在D 支付公司系统的交易信息,为其提供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支持。办理“货代运费贷”产品,货代企业只需在线向银行提供尚未付款的发票及对应的货运提单信息,平安银行即与D 支付公司内部进行数据交互验证,验证通过后向货代企业发放贷款(见图1—7)。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多部门配合联动,无须客户提供纸质合同、书面资料,简单快捷环保。该产品的推出有效缓解了货代企业普遍“轻资产、缺担保、无抵押、贷款难”的问题,降低了货代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图1—7 平安银行货代运费贷方案

平安银行橙e 平台通过与D 公司线上系统的对接,实现各方数据共享,以及贸易背景真实性和连续性的线上交叉核查,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中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开创了货代企业一揽子在线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实践。

4.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大型企业B2B 平台合作推出采购自由贷

H集团是全球大型家电的第一品牌,其名下拥有26 000 万多家经销商,在全国建立了90余个物流配送中心,2 000 多个二级配送站。G公司是H集团下的全资子公司,其核心业务是四网,即虚网、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的融合,通过虚实融合战略,为用户提供全流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融合的平台型业务。从深度上看,G公司在全国建立了7 600多家县级专卖店,26 000 个乡镇专卖店,19万个村级联络站,在中国2 800多个县建立了物流配送站,布局了17 000多家服务商,真正做到了“销售到村、送货到门、服务到户”,解决了三四级市场的配送难题。在广度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G公司的物流在全国有3 000多条客户配送专线、6 000多个服务网点,业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在全国串成一张送装同步的网,无论用户身在何地,都能实现在本地下单、异地送货。

H集团从2015年开始,紧随产业互联网化的步伐,启动G公司下的B2B电商平台的建设。G公司的B2B平台的定位为集信息流、物流、现金流为一体的大型开放式服务平台。H集团的2 万多家经销商可在平台上在线下订单,发起在线融资申请,实现对订单、物流、资金等信息的跟踪。平安银行橙e 网与G公司的B2B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双方共享订单、物流、资金等信息,合作推出“采购自由贷”。采购自由贷极大降低了经销商的准入门槛,大幅简化了经销商的授信资料,对业务进行批量授信、批量开发。经销商无须抵押,免担保,只要和H 集团生意往来超过一年时间,不论经销商规模大小都可以向银行申请融资(见图1—8)。同时允许经销商随借随还,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借还款等操作都在线上完成。经销商从G公司的B2B 网站在线发起订单,到平安银行橙e 网网络融资平台完成贷款交易,最快只要6 分钟。图1—8 平安银行采购自由贷方案

5.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组织生态解析

通过以上平安银行橙e网和业务应用的介绍,可以看出,目前其所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正从传统的银行借贷业务转向基于组织生态的供应链金融(见图1—9)。从组织生态的结构上看,平安银行通过橙e网的建设和运营,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的交易信息和数据的沉淀和管理,并且为了保证这些信息数据的完整和真实性,与外部合作者(包括第三方支付、电商、物流、海关等)的平台对接,从而发挥了交易平台提供者的角色。与此同时,根据橙e网的信息数据,结合银行原有的征信体系,针对供应链上的主体提供定制化的融资解决方案,资金的来源也是平安银行自身的运营资金,因此,它同时起到了综合风险管理者和流动性提供者的作用。图1—9 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组织生态结构

弘信物流集团上糖网与供应链金融服务

与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不同,弘信物流集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最初是依托其与客户独特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良好的物流管理和服务渗透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宋华,2015,第7章),其生态的打造从组织结构上看是一种分离的状态,即除了白糖的供需双方外,弘信自身发挥了风险管理者的作用,但是资金来源仍然是商业银行的统一授信。进入2015年后,在供应链物流金融的基础上,弘信逐步通过白糖交易平台(即上糖网)的建设,向平台服务提供者转化。

1.上糖网及其主要功能

上糖网是弘信集团2015年7月投资的面向白糖终端用户的采购服务平台,该平台力图依托弘信线下的全国物流配送网络,通过“互联网+供应链整合”手段,协同糖厂、贸易商、期货公司、进口商、交易决策商,为用糖企业提供线上线下采购管理服务。该平台设计的功能包括:基于上糖网与国内糖厂的合作关系,向白糖使用客户提供进口糖与国内糖采购服务;根据客户白糖采购需求量,为客户推荐与上糖网有合作关系的通过质量认证的海外白糖供应商;协助客户在商务局办理进口许可证,并提供通关服务等。具体看,弘信集团的上糖网目前的主要服务模块有:(1)现货交易流程。亦即直接通过上糖网进行库存查询和现货交易,并且通过弘信完成物流配送,在此过程中由上糖网进行资金偿付和结算。具体流程如下(见图1—10):

第一,客户根据上糖网发布的现货价格和库存情况,选择客户所需要配送的地址,在线填写采购需求单或联系客服下单;第二,上糖网确认订单要素信息,制定最优方案并反馈客户;第三,双方签订合同;

第四,根据合同要求,客户在有效时间内付款;第五,合同生效,上糖网按照客户的收货计划进行配送;第六,客户签收确认,上糖网开具发票。图1—10 上糖网现货交易流程图(2)远期交易(forward exchange transaction)又称期汇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事先约定币种、金额、汇率、交割时间等交易条件,到期才进行实际交割的外汇交易。具体业务流程如下(见图1—11):

第一,签订框架合同;

第二,客户按采购计划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第三,客户选择合约,在线填写采购需求单或联系客服下单,上糖网根据客户的数量及价格要求,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或柳州白糖批发市场买入相应的合约;

第四,上糖网将操作结果反馈客户,确认订单生效;

第五,合约到期日前,客户支付剩余货款;

第六,弘信按照客户的收货计划进行配送;

第七,客户签收确认,上糖网开具发票。图1—11 上糖网远期交易流程图(3)进口交易。该交易流程指的是上糖网代理客户进行海外采购,并组织商品的物流、通关、配送等服务,实现代理采购与物流服务的结合。具体流程如下(见图1—12):

第一,客户在线填写进口糖需求单或联系客服下单;

第二,上糖网确认订单信息,制定合适的进口方案并反馈客户;

第三,签订代理服务合同;

第四,客户向海外供应商开具信用证;

第五,上糖网协助客户进行海外采购,并协助办理进口的相关事项;

第六,在货物到岸后,客户支付服务费;

第七,上糖网提供口岸到客户收货地点的配送服务。图1—12 上糖网进口交易流程

2.弘信供应链金融组织生态解析

通过上糖网这类交易平台的建立,弘信物流的供应链金融逐渐从原来单纯依托物流活动而开展的金融服务延伸到交易与物流并举的供应链金融。也就是说,原来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是通过控制和管理上下游之间的物流活动,针对上游糖厂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而如今作为综合服务商的弘信不仅仍然承担第三方物流的角色(即CDC和RDC基础上的物流服务与管理),而且同时还起到了媒介商品交易、管理交易过程以及信用、信息管理的作用(例如采购、远期交易等服务内容),其结果使得该企业逐渐成为了供应链金融组织生态中的交易平台提供者,并且依托平台沉淀的历史信用和数据,与流动性提供者(即银行)共同成为风险管理者,从而在管理物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有利于识别、分析和控制供应链金融中的潜在风险,巩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的地位。因此,在这一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组织生态结构有一定的分离(见图1—13),弘信集团通过商流和物流的结合,完全起到了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作用,但是流动性提供者仍然是银行,因为所有供应链融资的资金均来自银行的统一授信,而弘信与银行又共同发挥了综合风险管理者的角色。图1—13 弘信集团的供应链金融组织生态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要素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生态的日益成熟,一些新的创新要素开始渗透到了供应链的运行中,这些新的要素不仅使得供应链运营日益智能化和高效率,而且进一步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拓展和升级,使得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模式、风险管理和控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供应链金融与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物物相连的网络。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包括人与物、物与物)与网络(互联网或通信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李昀柏,2015)。很多研究者都指出,物联网的可视跟踪技术极大提高了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效率,并能有效地控制风险。例如,除了可视跟踪之外,物联网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快电子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从而提高IT系统柔性服务水平(丘永萍,2011)。此外,物联网能够辅助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加快贷款审批速度,提升贷后管理效率,检测质押物保管状态(肖燕飞,钟文彬,2012)。物联网除了能促进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效率外,也有观点认为物联网还能进一步拓展和巩固供应链金融的范围和生态体系,例如蒋相岚(2012)发现物流园区中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将对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三流合一,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及其灵活性,降低其运转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也就意味着,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服务于更多的企业。

在实践中,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对物联网的积极探索。2013年平安银行率先在品牌白酒存货业务中成功借助RFID技术进行押品溯源和追踪,提高了供应链的可视化程度,成功破解了白酒动产业务的品质管理难题。2014年平安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汽车物联网金融业务,实现了汽车监管业务的智能化升级。2015年平安银行把目光再次投向已经历深度调整的大宗商品行业。以正在试点的钢铁行业为例,平安银行联合感知集团引入感知罩等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管系统,在全国钢材交易的重点区域推进大型仓库的智能改造升级,实现了对动产存货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系统化、智能化管理,使客户、监管方和银行等各方参与者均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全面感知和监督动产存续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有效解决了动产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加入物联网后,在货物卸载过程中,重力传感器实时采集入库货物的重量,并传输至后台仓单管理平台。同时,定位设备实时监测和采集入库货物所存放的仓库位置信息,仓库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货物是否卸载至正确的库位及监测作业完成进度。系统通过自动比对前端设备采集的货物重量数据与录入的重量数据判断是否装卸完毕。如装卸完毕,则扫描设备对入库货物进行3D轮廓扫描,并将所采集信息传输至仓单管理平台。扫描完成后,仓单管理平台根据仓库位置、库位、货物信息绑定生成仓单,并对仓单锁定,激活报警服务。仓单处于锁定状态时,对仓单项下货物进行任何未经许可的操作时,系统将自动产生预警信息,同时将预警自动推送至移动监管端APP,库管员和银行人员及时收到预警并采取行动。

此外,平安银行还将致力于把普通仓单打造成具备标准仓单属性的“标准单”。这种新型仓单将具备唯一性和排他性特点,同时拥有标准化程度高、流通性强等诸多优势。首先,物联网技术使得仓单项下的实物被特定化,且仓单与实物之间可建立一种动态的、实时的对应关系。仓单甚至还可以绑定实物的三维空间坐标,使得仓单具备唯一性和排他性,从而有效解决现行仓单中存在的虚开仓单或重复开单等问题。其次,通过推动仓储企业按照国家标准生成国标仓单,倡导仓单格式和记载要素标准化,并推动仓单编号的生成规则规范化,仓单将成为特定实物的唯一“身份证”。在此基础上,再推动仓单在权威机构进行登记注册或认证,将显著提升仓单的信用度,实现仓单高效流通。如果说物联网监管解决了动产融资中的抵质押物管控难题,那么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动产统一登记平台有效支持的新型仓单,将从根本上解决动产重复抵质押问题。动产融资业务将迎来全新蜕变,传统的实物监管融资将逐步演变成更加规范、便捷、高效和安全的单证化融资。

供应链金融与大数据

供应链运营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关于大数据的理念及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在本书其他章节有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根据麦肯锡公司(2011)的定义,大数据是“超过了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捕获、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能力的数据集”,这一数据集的典型特点是数据量大(volume)、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数据增长快(velocity)以及数据经分析处理后具有很大价值(value)。

大数据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方面。大数据的应用拓宽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内涵,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供应链金融服务者可以分析和掌握平台会员的交易历史和交易习惯等信息,并对交易背后的物流信息进行跟踪分析,全面掌控平台和平台会员的交易行为,并通过这些信息给平台会员以融资支持。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成本和贷后管理成本。大数据能够帮助金融机构从源头开始跟踪押品信息,因此更容易辨别押品的权属,减少实地核查、单据交接等操作成本;通过对原产地标志的追溯,帮助金融机构掌握押品的品质,减少频繁的抽检工作;金融与核心企业的信息互动,甚至可以实现押品的去监管化,节约监管成本。大数据的应用提高了客户筛选和精准营销的能力,通过引入客户行为数据,将客户行为数据和银行资金信息数据、物流数据相结合,得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景视图,从而提高了金融机构客户筛选和精准营销的能力。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未来供应链金融将会朝着供应链参与企业、银行、行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物流企业等多方合作的平台模式方向发展。例如,平安银行旗下橙e网推出的税金贷产品便是商业银行在这一方向重点突破的范例。平安银行通过与某地区高新区管委会创新“银政”合作模式,根据高新区管委会搭建的“信用与金融服务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