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心理学 做个好妈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02:34:14

点击下载

作者:石赟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好心理学 做个好妈妈

学好心理学 做个好妈妈试读: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都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教的,我们家孩子现在简直没办法说了,不只是学习差,其他各方面也没一样好的。”孩子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这到底是谁的责任?真的就应该单纯去追究老师的责任吗?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父母的素质和采取的教育方法,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人生。”很多人都将教育比作一棵树,如果教育真是一棵树,那么这棵树就一定少不了家庭教育这个发达的根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谓“孩子成长的奠基石”。如果没有方法得当的家庭教育这块奠基石,孩子的成长就会歪歪扭扭。

而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妈妈。妈妈们整日面对懵懵懂懂、乱跑乱跳、不断惹事的孩子,身体上的疲惫暂且不说,单是那操不完的心就已经让人苦不堪言了。为此,很多妈妈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太不听话,太让人费神。

其实,对大多数认为孩子不听话的妈妈们来讲,与其说她们没完没了的操心和烦恼是由孩子所致,还不如说她们从来就没想过:教育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妈妈意识到了这点,并且走进了孩子的内心,肯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愿意耐心与孩子平等地交流,相信每一位妈妈都不会有太多的烦恼。

做妈妈是幸福的!了解了孩子的内心,掌握了孩子的心理,看着孩子在自己恰当的教育之下,逐渐长成一棵笔直的参天大树,妈妈们会从内心深处透出一股欣喜之情,那种心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但是对一位妈妈来说,尤其是对初为人母的人来说,往往缺乏教子经验,必须不断地学习,以确保能够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让孩子能够健康、愉快地成长。本书就是正处于困惑中以及迫切想要学习的妈妈的好伙伴。

本书从第三者的角度,就多多妈在多多的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通过多多妈在日常生活中,对亲戚、同事、同学甚至对路人的教子方法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提出了绝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当然,再多的方法也无法穷尽一位家长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是当你真正透过一些问题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后,相信家长们就不会再有“教子难”的感叹了。衷心希望你在此书的陪伴下,能够少些操心和无奈,多收获幸福和欣慰!

第一章 这样让孩子敞开心扉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顺畅,或者孩子根本就不和家长说自己的心事,导致家长无法掌握孩子的心理。其实让孩子敞开心扉并不难,只要家长尊重他、信任他、给他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相信每个家长都能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一位妈妈带着幼小的儿子去逛商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妈妈神采奕奕,兴致十足。可是儿子却十分不情愿地跟着妈妈往前走,当再一次听到妈妈兴致勃勃地说这不错、那也不错时,儿子停住了脚步,嘟着小嘴,说什么也不肯跟着妈妈走了。妈妈心里充满了疑惑,于是就蹲下来问孩子:“儿子,你是累了,还是饿了?”儿子不回答,只是嘟着小嘴不动弹。妈妈在哄他时,无意中抬头发现:在她的四周都是大人们匆忙奔走的腿脚和很高的柜台外壁,而柜台里琳琅满目、绚丽多彩的商品,儿子根本没办法看到。她突然间明白了儿子不愿跟自己走的原因。

成人与孩子沟通的钥匙,不仅掌握在孩子的手中,父母的手中也有一把,父母要想和孩子沟通,需要学会一件事——经常从孩子的观点出发思考问题,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决定事情,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不仅可以处于孩子的角度,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蹲下来”最直接的理解是妈妈蹲下来,亲切地对孩子说:“怎么啦?来,告诉妈妈。”而从深层意义上说,“蹲下来”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份平等交流的诚意,孩子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因此他更容易接受。当然,作为妈妈,更应该懂得洞悉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意愿。

多多妈初为人母,在孩子能够独立做事后,也曾遇到过多次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但有时无论怎么说他,他都不听,依旧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这让多多妈有些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多多妈突然从同事那里了解了“蹲下”与孩子交流的奥妙,以后每次多多不听话都难不倒她了。多多妈的同事罗杰有一对可爱的女儿。在多多小的时候,一次,多多妈带着多多和罗杰一家一同去超市,罗杰4岁的女儿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了。罗杰赶忙过去在车门口蹲下,两只手握住女儿的双手,尽量让自己的脸正对女儿的脸,而目光也正好可以直视孩子,接着她诚恳地说:“宝贝儿,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是不是?”她的小女儿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擦了一下眼泪,扭头就钻进了汽车里,并挨着姐姐坐下了。多多妈很好奇,本来很不高兴的孩子怎么突然在她一句话的影响下就不哭了呢?但是因为要开车,多多妈也没有问罗杰。买完东西,大家从超市里出来,时间还早,刚好附近有一个大公园,多多妈就带着多多和罗杰母女一起去公园里坐会儿。三个孩子在一起跑跑跳跳,玩得很开心。最大的姐姐突然要求去湖边看戏水的鸭子。这时候多多不小心绊了一跤,哇哇大哭起来,说什么也不去玩了,一定要妈妈抱才行,弄得多多妈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罗杰再一次蹲了下来,亲切地拉着多多的小手说:“多多,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对不对?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绊一下没关系的,是不是?来,现在再感觉一下,还疼吗?”这时候,多多妈也学着在一旁蹲下来,面对着多多说:“是的,儿子,你已经是个4岁的大男孩了,对吗?”没想到这么一来,多多一下子就收住眼泪,又跟着姐妹俩去玩了。这时,多多妈禁不住和罗杰谈起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罗杰说:“在我小的时候,我一犯错,我爸妈就蹲下来同我说话,这让我觉得他们很重视我,所以我感到很温暖。其实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只不过他们的个头比我们成年人要矮一些,只要我们蹲下来同他们说话,他们就一定能感受到温暖与尊重。”多多妈牢牢记住了从罗杰那里学到的这招,以后只要多多不听话,她就会蹲下来给他陈明利害关系,而多多很容易就“妥协”了,可谓屡试不爽。

与其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指东指西,不如蹲下来好好地和孩子说话。家长蹲下来与孩子处于同一高度说话,与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家长认真而又亲切的态度。而蹲下来,即使脾气再暴躁的家长也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地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而不是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施威和大声呵斥。

水只能在两头高度差不多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管道一头高、一头低,水只能从高处流向低处。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一样,父母总是高高在上,大呼小叫,孩子永远也感受不到平等与尊重,而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双方才有可能平等地进行交流。

只有主动的,有自尊的童年才是快乐的童年。孩子想得到他人尊重的感觉一点不比成人少。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的和谐气氛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幸运。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

信任是最好的鼓励

人人都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孩子也一样。而孩子更希望被自己的父母信任。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信任,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促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一次,多多妈坐公交车时,在车上听到两位母亲聊天,其中一个正在谈自己的女儿,她说:“你说怪不怪,我这闺女你越是管她,她越不上进,现在我试着不管她了,她倒有进步了。以前一放假我就要不停地催促她写作业,每次都是直到最后一刻她才开始急匆匆地写。这段时间我忙工作也顾不上她,却发现她反倒很积极了,放假第一时间先完成作业。”“以前她上学,我们每天都得接送,现在不但不用我们接送了,而且还可以自己跟同学去市里的图书馆,回来还跟我说他们看到了很多喜欢的书,希望我能资助她。当我问她怎么突然有这么大的变化时,你猜她怎么跟我说?”另一位妈妈反问道:“怎么说?”“她说我都10岁了,你们从来就不相信我,我跟你们说学校离家很近,我自己就可以上学、放学,可你们一定要送我,害得很多同学都笑话我。我的作业其实每次都可以做完,我也想在第一时间就写作业。可是还没等我将书掏出来呢,你们就开始唠叨了,这明显就是不信任我!所以我就偏不写。你说这孩子是不是很奇怪。不过也怪我们太宠她了,不敢放手,现在想想,信任孩子反倒让她长大了不少……”

两位妈妈一路聊着,多多妈听着听着,突然想起了毕加索的故事,就是因为这个故事,才让她对多多充满了信任,敢于放手让多多独立做事。很小的时候,毕加索就显示出了很高的艺术天赋,他不仅能做出惟妙惟肖的剪纸,还能画出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因此,左邻右舍都称赞他为天才。但就是这样一个被人称为天才的人,对于上课学习却异常反感。他不喜欢上课,尤其是枯燥无味的数学。他曾跟父亲说:“一加一等于二,可是二加一等于几,我根本就没有去想过。其实我也想算出来,我也很努力地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最后都不能成功。”也就是因为在数学课上连最简单的算术题都不会做,毕加索经常成为同学们捉弄的对象,“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一天当中,毕加索不知要被同学问多少次、羞辱多少次,而且每次看到他发愣的样子时,同学们就会爆发出一阵阵的哈哈大笑。不仅同学们如此,甚至连老师也认为毕加索是一个低能的孩子,因此他们经常在毕加索的父母面前,描述毕加索的“痴呆”症状。为此,毕加索的母亲都觉得没脸见人了。可是毕加索的父亲却从来不曾怀疑过儿子,他对毕加索说:“虽然你不会算术,但这并不代表你就是他们说的低能,相信你自己,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面对父亲的信任,毕加索重新拾回了勇气和信心,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了绘画方面。渐渐地,才华横溢的图画让他慢慢地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低能”。但是,同学和老师们的嘲讽并没有因为他有精湛的画工而停息,反而愈加猛烈。为此,小毕加索脆弱的内心受到了重创,一层阴影总是挥之不去,他变得很少说话了,平时也不愿意再同小伙伴一起去玩耍了。此时,父亲看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为了保护儿子的自尊心,也为了增强儿子的自信心,他每天都会坚持送儿子去上学,并且一到教室,他就将画笔等工具放在毕加索的课桌上。父亲的支持给了毕加索强有力的心理依靠,在那个阶段,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就再也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了。因此,每次送毕加索上学时,父亲必须给出会亲自并准时来接他回家的承诺,毕加索才会恋恋不舍地让父亲回家。就这样,毕加索慢慢地长大了,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同时也成了人们印象中的“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孩子在不断成长的道路中,需要父母的信任。信任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鼓励,也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助推器。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因此,父母永远都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而是要他跟自己比。同时,也不要盲目地听取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而是要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给予他信任。毕加索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和信任,恐怕会一直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此在他人的嘲笑和羞辱中埋没自己的绘画天赋。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追求信任的普遍心理,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在家庭中,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作为子女,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有着特殊的信任,他们往往会将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生活上的启蒙老师和榜样,甚至有时还会将父母当做挚友。同时,他们也特别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信任,希望能够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父母的信任才能让他们感到真实、可靠,让他们感到被重视与被尊重。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早晨上学前,父母总是会不停地提醒孩子带这带那,而越是提醒,孩子越是丢三落四;而那些一天到晚不停唠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父母,慢慢地会发现本来上进的孩子却越来越不争气……这些都是不信任孩子造成的后果。

也有不少父母,当孩子犯错时就不再允许他说话,而只是从表面现象上来断定是非,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以此来惩罚孩子。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而且如此的不信任很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失衡,使其想以说谎的形式欺瞒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同时也能让他们真正地切身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涩。而孩子也会在父母信任的目光和言语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就算失败了,他们也会在父母的鼓励和肯定中从摔倒的地方勇敢地爬起来,直到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办公室门口摆着一个漂亮的鱼缸。十几条5厘米左右的小金鱼在鱼缸里自由地游来游去,开心地嬉戏着,一直过了很长时间。进进出出的人几乎都会因为这些美丽的鱼而驻足停留。一天,董事长的儿子在玩耍中不小心打破了鱼缸,小鱼们可怜巴巴地在地上挣扎着苟延残喘。人们看没有地方放置它们,就顺手将它们捡起来投进了院中的喷水池里。一个月后,新的鱼缸买回来了,人们再去捞那十几条小金鱼时,发现它们已经不再是最初的小鱼了,而是都长成了约10厘米长的大金鱼。

从小小的鱼缸到比鱼缸大出不知多少倍的喷水池,小鱼们有了充分活动的空间,从而也得到了充分成长的空间。后来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用在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中,并得出了有名的“鱼缸法则”。就是说,要想让孩子成长得更快(当然这里不是说身高长得快),就不要将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内,而应该让他们的成长有更自由的空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在父母当中,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如果妈妈对孩子管得太多太死,将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把孩子弄得就如同火柴盒里样式统一的火柴一般,不给他们自由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在成长的过程中看不到一丁点希望,这样导致的结果甚至会比责骂、羞辱孩子更糟糕。多多的表姐桃桃就是一个这样被教大的孩子。桃桃妈妈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凡事都做了规定,一旦没有按规定办,桃桃就会受到妈妈的责怪。在生活方面,桃桃的妈妈从来不让桃桃自己拿主意。就像上街买东西这样的事情,一切都得听她的安排,哪怕是桃桃很喜欢的衣服,如果她感觉不合适,就一定不会给桃桃买。桃桃都上初中了,妈妈依然不给她一分钱,她所有的开销都得向妈妈征求意见,而且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才能从妈妈那里拿到钱。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每人要向班里交20元钱,桃桃回家和妈妈说,妈妈在看到班主任的证明后,才将钱交给了桃桃。这让桃桃在同学们面前很没有面子。对于桃桃的交友,妈妈也会严格限定,从上小学开始,妈妈就告诉她不许和男生交往,就连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家的小男孩,妈妈也不允许他们交往。学习上就更不用说了,桃桃妈凭借着自己的硕士学历,认为按照自己的思路一定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因此,从上幼儿园开始,桃桃妈就对桃桃的所有时间做了计划,除了每天放学后在幼儿园有一个小时的提高学习外,周六日她还给桃桃报了琴艺和舞蹈班,当其他小朋友都在户外开心地嬉戏时,桃桃却一个人敲击着琴键、练习着枯燥的舞蹈动作。上小学以后就更不用说了,各种辅导班一应俱全,以至于桃桃每天除了上课、睡觉、吃饭之外,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和“辅导”为伴。但是严格的规定与时间安排并没有给桃桃妈带来多大的惊喜,虽然桃桃在初中以前学习还不错,但是上了高中后,桃桃就再没有学习的激情了,无论妈妈怎么在后面逼着她、赶着她,她都无法将心思再投入到学习中。她开始跟妈妈对着干,编出各种理由和借口来敷衍妈妈,甚至有时候还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像不回家,跟着同学去网吧通宵玩游戏。虽然妈妈的呵斥声不绝于耳,但一直没能起到什么效果,高考失利的桃桃最终选择了一所不起眼的私立学校。桃桃妈经常将自己教育失败的例子拿出来说给多多妈听,希望她不要像自己一样,管孩子太多太死,最后受伤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自己。

如今的家长都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都想让儿子成龙、女儿成凤,恨不得用全部时间来培养孩子。除了让孩子按时上学外,在节假日期间,各种辅导班更是一应俱全,弄得孩子疲惫不堪不说,却往往根本就学不进去。而且在生活上,他们不许孩子做这做那,最后弄得孩子就像个木偶一样。但是木偶一旦有了灵魂,生出的反叛心理足以让人难以消受。

英国心理专家曾指出,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良好的休息和能量储备。然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多安排,却往往是在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为此,专家呼吁,家长应给予孩子自由,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虚度光阴”。

资深心理学讲师理查德·拉里曾指出:“一定时间的‘逃离’和创造力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无聊的时候,无聊和‘虚度光阴’能让孩子充分休息。”

为此,妈妈要让孩子从小就有一定的独处时间和自娱自乐的自由,多给他们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独立而健康地成长。

让孩子“听话”要有度

娇娇4岁的时候已经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在众人面前爱表现,对大人的批评,高兴时也许会接受,不高兴时一定会大声抗议。妈妈送娇娇去幼儿园没几天,幼儿园的老师就严肃地反映说:“娇娇这孩子可得在家好好管管了,要不然,她这种个性很难适应我们幼儿园的生活,这样会害了她,得赶紧让她学会‘听话’。”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每天去幼儿园接孩子时,家长在等孩子时问老师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在园里听话吗?”而当接到孩子时,又会问:“今天听老师的话了吗?”在很多情况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老师,都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或许是因为听话的孩子总是方便管理。

听话就是好孩子,而不听话真的就是坏孩子吗?多多妈可不这么认为。多多妈从来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对将要进幼儿园的孩子千叮咛万嘱咐,好像说多少遍“要听话”都不够似的。她怕孩子太“听话”,反而成了人云亦云的“木头”,她见过多多的表姐桃桃在妈妈“听话”要求的束缚下的表现,她不能再让多多成为另外一个“桃桃”。因此自从多多会说话以来,多是她听多多的话,而她最常说的一个字就是“好”。多多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由他自己决定,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到哪儿玩、跟谁玩、怎么玩,如果多多妈感觉这些都在多多的能力范围内,而且不会影响多多的思想品德,那么她就会不假思索地说“好”。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感觉多多妈太放纵孩子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是只有多多妈知道,多多虽然“不听话”,但他却不会胡搅蛮缠、撒泼耍赖,而是懂得讲理,是个有主见、有个性,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孩子。但是自从多多上了幼儿园之后,多多妈发现他开始闷闷不乐起来,而且回家后大人跟他说话,他就像没听见似的不给予回应。多多妈意识到多多心里有事,于是利用睡觉前给多多讲故事的机会适时地插入一句:“在幼儿园好不好?”本来多多妈还想多问几句,但多多一下子就回答说:“不好。”妈妈赶紧问他:“为什么不好呢?能跟妈妈说说吗?”于是多多嘟着小嘴说:“老师说我不是好孩子,她也不给我贴画。”听到这里,多多妈的心里“咯噔”一下,不知道多多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事。她试探着问多多:“为什么老师说你不是好孩子呢?”“我没有及时按老师说的‘脚并齐,手背后’,老师说脚并不齐,手不背后,就不是好孩子,所以她也没给我贴画。”“你是不是认为即使脚并不齐、手不背后也是好孩子呢?”“是,所以我就没有按照老师说的做。妈妈,我是坏孩子吗?”“多多当然不是坏孩子。你的想法是对的,就算没有做到‘脚并齐,手背后’,你也是好孩子。不过在幼儿园里,老师需要小朋友统一行为,她想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听她的话,这样便于她管理,否则这个小朋友往东,那个小朋友往西,她就没有办法教了。所以,你以后会配合老师的工作,按照老师的规范去做,对不对?”听了妈妈的一番话,多多不太明白,他连连说着:“可是……可是……”似乎是想要表达什么,但又没有合适的语言。“你是想说老师说你不是好孩子,这样不对是不是?”“是。”“其实老师只是想要求小朋友按照她的规范去做,你明天也按照老师的规范做,最后老师一定会奖励你漂亮的贴画的。”多多略有疑惑似的“哦”了一声,似乎对妈妈的说辞还不太相信,然后就在妈妈讲故事的过程中安静地睡着了。第二天,多多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向妈妈报告老师给他贴画了,说他按照老师的规范做了。“听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无条件服从”“不允许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这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副精神枷锁,将孩子的思想牢牢地套住了!看看身边那些按照“听话”的标准教出来的孩子,虽然他们温顺乖巧,不会给家长惹一点麻烦,但是他们却不懂得自立自主,盲从、怯懦、谨小慎微,我们只能为他们的“听话”感到惋惜。

把“听话”当成评判好孩子的标准,从而与叛逆、“不听话”对立起来,这是不妥当的。从儿童心理学来讲,无论孩子太听话,还是太过叛逆、“不听话”,都属于不正常的表现。因此,不管是开篇幼儿园老师向娇娇家长反映的情况,还是多多妈及时了解情况,解开多多“好孩子”的困惑,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对孩子的培养需要把握一个“度”。

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不可取;而对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也是不妥当的。孩子年龄越小,受环境影响越大,他们缺乏经验,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才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需要“听话”,听话就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少受伤害。

然而孩子又是一个主动探索的个体,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什么事情都听话,那么他就失去了探索、选择以及尝试的机会。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他们有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如果家长还一味地让孩子听话,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家长们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需要向多多妈那样,让孩子“听话”有度。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将孩子真正看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要将孩子看成是被控制的对象。家长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同时还要规范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校正,让他明白哪些时候需要“听话”,哪些时候可以自己做主,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是非”观念,从此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多给孩子一些赞扬和鼓励

一位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学艺3个月后,徒弟正式上岗了。徒弟很快就给第一位顾客理完了发,顾客抬头照照镜子说:“这头发理得也太长了吧。”徒弟站在一旁不知该说什么。此时,师傅在一旁笑着向顾客解释说:“头发长点,藏而不露,让人显得含蓄。这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了师傅的话,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神色,开心而去。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站在一旁让顾客自己照照镜子。“头发剪得太短了。”顾客埋怨地说。徒弟还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此时,一旁的师傅又笑着解释说:“头发短点,显得您精神、厚道,让人倍感亲切、朴实。”顾客听师傅这么一说,同样很开心地走了。徒弟很快就给第三位顾客理完了发,此时顾客一边掏着钱,一边笑着说:“这么快就剪好了呀。”言外之意是说徒弟有故意敷衍之嫌。徒弟听着他的话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答复。一旁的师傅又笑了:“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速战速决,为的就是给您节约宝贵的时间啊。”顾客听后也高兴而去。一天的工作终于结束了,徒弟怯怯地走过去问师傅:“师傅,其实每次都是我的问题,可是您为什么处处都在替我说话呢?”师傅宽厚地笑道:“我之所以这样说,一来是讨顾客喜欢,没有谁不爱听赞美之词;二来你刚开始上岗,万事开头难,我这样说也是对你的鼓励和鞭策,希望你以后把活儿做得更漂亮。”徒弟听完师傅的话很感动,从此以后,他越发刻苦地学艺,最终成了技艺精湛的一代名师。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理发效应”,它深刻地揭示了赞美的力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赞美。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赫洛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挑选出来的平时成绩差不多的孩子分成了4组:一组归为统制类,一组归为赞赏类,一组归为斥责类,一组归为忽视类。4组孩子需要连续做三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每组孩子的得分大致相同;而第二天赞赏组的孩子就出现了领先的优势;到了第三天,赞赏组孩子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其他三组孩子的成绩。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赫洛克觉得原因在于赞赏组的孩子认为:父母赞赏我们,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所以,我们要加倍地努力,争取最后的胜利。

每个人都希望被赞美,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喜欢被赞美,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是源自他们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一旦满足了他们的这种精神需求,他们就会充满自信和动力。一次去公园里散步,多多妈看到一位母亲正在教训自己的儿子:“你怎么这么笨,真是一无是处,连那么点的小孩子都斗不过,白长这么大了。”孩子看上去也就七八岁的模样,看着一个已经远去的不断回头的四五岁大的孩子,多多妈猜想或许他们曾经进行了某种“较量”。孩子听着妈妈的数落,一声不吭地低着头,之后便默默地跟在妈妈身后回家了。

看着那个男孩自卑的样子,多多妈有些心疼,她很想跟那位母亲说孩子需要的是赞扬和鼓励,而不是“冷水”,但是苦于不认识对方,只好作罢。同时,她也想起了那个因为妈妈的赞扬和鼓励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男孩。一位年轻的妈妈在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时,幼儿园的老师气愤地对她说:“您家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啊?可能有多动症,在椅子上连三分钟也坐不了。我建议您最好带他上医院看看。”在回家的路上,孩子问妈妈:“妈妈,老师都对你说了些什么呀?”她摸摸儿子的头,轻轻地一笑,说:“老师夸奖你了,她说你刚来幼儿园时在椅子上连一分钟也坐不了,但是现在能坐三分钟了。我的宝宝进步了,其他孩子的妈妈都非常羡慕我呢。”妈妈第二次参加儿子的家长会,是在儿子上小学时。老师说:“数学考试,您儿子只考了10分。我们怀疑您儿子在智力上有障碍,因此,建议您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在回家的路上,妈妈骑着车泪如雨下,然而回到家,当儿子再次问起她老师说了什么时,她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你是个好孩子,只要再细心一点,一定可以赶上你的同桌。”说完,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突然亮了起来,一直沮丧着的脸也舒展开来。这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三碗饭。第二天上学时,儿子比哪天起得都早。妈妈第三次参加儿子的家长会,是在儿子上初中时。这次,她一直都在担心听到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但让她奇怪的是,整个家长会结束了,老师也没有点她儿子的名字。临走时,她去问老师,老师对她说:“就你儿子现在的成绩来看,恐怕考重点高中还是有点危险的。”听到这句话,她十分惊喜,因为对儿子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进步啊!当她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走出校门时,发现儿子在不远处等她,于是她走过去扶着儿子的肩膀,高兴地说:“老师对你充满了期待,她说只要你再努把力,考上重点高中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儿子听了脸上浮起了开心的笑容。从此以后,他信心倍增,中考结束后,他果然考上了重点高中。就这样,在妈妈不断的夸赞声中,高考结束的儿子收到了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他把录取通知书捧到妈妈面前时,他哭着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知道在每次开家长会时,老师都向您反映了我一大堆的不是,可是您却没有抛弃我,始终如一地相信我,还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和赞扬。您知道吗?正是您的鼓励和赞扬才让我有了向上的信心和动力。”

这就是那个男孩的成长历程,如果换做是公园里的那位妈妈,或许这个男孩要永远低着头自卑地走路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赞美越多,优点越多;批评越多,缺点越多。因此,父母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赞美,不要总是将批评挂在嘴上。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所以,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做得好,就将赞美的语言大声地说出来吧!

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孩子,你应该这样……”“孩子,你应该那样……”做父母的似乎已经习惯了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妥当,也习惯了帮孩子做出一切决定。然而令诸多家长苦恼的是,他们费尽了口舌、费尽了心神,最终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耐烦、逃避、应付,甚至是逆反心理。这是怎么回事呢?

篮球明星乔丹的妈妈曾深有感触地说:“让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让他们自己做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设计的不同的发展道路。”若想让孩子快乐地生活与学习,家长就要尊重孩子,放开手脚,不再做孩子的指挥官,让孩子自己做主,选择自己的路。一次,多多妈与几个多年没见的同学带着各自的小孩到事先约定好的一家中餐馆吃饭。到了餐馆,服务员给每个小孩都分发了两支蜡笔和一大张游戏纸。游戏纸的正面是游戏,反面则是与大人的餐点不同的西式餐点,上面有汉堡、薯条、比萨、沙拉、意大利面等,而且其中还有几样这家餐馆的儿童特色食品。多多爱吃比萨,当多多妈将儿童食物名称给他念了一遍后,他就大声地说要比萨。另外一位同学则认为来到这家餐馆就应该尝尝这里的特色食品,而想吃比萨则可以到比萨店去吃。于是就对多多妈说:“还是给他点个以前没有吃过的吧,没有吃过,他肯定会觉得新奇而高兴。”多多妈听了同学的话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就扭头给多多推荐上面的几种特色食品。令她没想到的是,多多竟不为之所动,还是坚持要比萨。而且在他的带动下,刚刚要吃特色食品的同学的女儿也坚决要比萨。但是,这位同学认准了来这家餐馆就要吃一些特色食品,因此一直试图说服孩子:“以后我们可以到比萨店专门吃比萨,我也可以在家里给你烤着吃啊。现在在这家餐馆我们就要尝尝不同的食物,或许你会更喜欢呢。”但女孩却嘟着嘴,一定要吃比萨。不料同学依旧不罢休,小声劝女儿说:“今天你尝尝妈妈给你点的餐,肯定比比萨好吃得多。”此时,另外两位同学的孩子听到多多他们要比萨,也跟着点了比萨。服务员过来点餐了,大家都为自己的孩子点了比萨,只有想让孩子尝一下特色餐的同学还在跟孩子进行“拉锯”战。最后,为了不让服务员等太久,这位同学大声说:“就按我的意思,点一份儿童特色餐。”话一出,她的女儿“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大家好不容易才劝住她不再哭了。大家的饭菜都上来了,多多和其他两个孩子大口吃着比萨,而被妈妈强行点了儿童特色餐的孩子却一直嘟着嘴不肯吃,虽然在家长眼中,她面前的餐饭要比比萨好吃得多。

像案例中多多妈的同学一样,如果一味地只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忽视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就慢慢地被扼杀了。孩子自有孩子的主张,如果家长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不仅会让他感受到被尊重,还会让孩子在内心深处积聚生活的自信心。

场景一在少年宫里,一个小男孩懒洋洋地拿着乒乓球拍和乒乓球,面带困倦之意。而他的妈妈却在一旁低声命令说:“把球拍拿平,球放上去,赶紧练习。”然而疲倦的儿子似乎像是在跟母亲作对,总是拿不好球拍,球一次次地落到了地上。妈妈一次次地正着孩子的手腕,并且不停地数落着孩子,但依旧没有效果。过了一会儿,也许是妈妈失去了耐心,就让孩子坐了下来。可刚坐下一小会儿,孩子就靠着妈妈的肩膀睡着了。

场景二长城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抛开了家人的管束,一个人不停地向着最高的地方跑去。任凭妈妈在后面大声地喊叫,他都不理会,完全沉浸在自己“胜利”的快乐中。待家人赶上他后,还没等他向大家炫耀他的“成功”,妈妈的两个巴掌已经重重地打到他的屁股上了。“怎么叫你就是不听,这么多人,丢了怎么办,我们到哪里去找你……”一顿打骂过后,小男孩流下了茫然的泪水。

场景三在商场里,一位父亲刚为孩子买了一套福娃。孩子爱不释手,紧紧地抱在胸前,甚至都没舍得打开包装。这时,站在一旁的父亲严厉地说:“一个也不许弄丢、弄坏了,一定要看管好你的玩具。”

看过这些场景,你认为这几位家长像孩子的父母,还是更像高高在上的“指挥官”呢?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没有错,担心孩子的安危也没有错,但是家长往往只顾考虑自己的主观感受,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歌德曾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将永远是个奴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了自己成熟的看法和选择,他们不想再做父母的附属品。因此,家长要学会适时地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做主,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孩子喜欢做某件事,只要不超出一定的范围,父母就不要横加阻挠。而孩子不愿做某件事时,父母也先不要烦恼、着急,而是要先弄清楚孩子真正的想法和选择,看他们对你的安排是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如果不是,就要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

曾经有人说,如果有“世界上最辛苦的人排行榜”,那么天下的父母绝对高居榜首。这话一点没错,有很多父母都娇惯孩子,总感觉他们这也做不了,那也做不成,没有父母就不行,于是就事事为孩子考虑周到,而不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最终娇惯出一个个没有主见的“低能孩子”。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可取的。家长应该给孩子规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

停下来,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常常听到家长抱怨:“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孩子大了,主意也多了,什么事都不愿意跟我们讲。”“现在这孩子啊,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你想让他做点事简直比登天还难啊!”这些问题反映了什么呢?首先就是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其次是孩子不愿意对父母说心里话。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是“不听也不说”。难怪一些家长会着急。但是,为什么孩子会与家长产生如此大的隔阂呢?其中,不善于倾听孩子的话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

很多时候,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时,经常会长篇大论地进行说教,但往往说教越多,效果越差,孩子反而在父母面前保持缄默了。其实,智慧的家长,与其做高明的说教者,不如做高明的倾听者。教育孩子,只有方法是不够的,你不停地给孩子灌输一些大道理,孩子终有一天会厌烦,就像《说唱脸谱》里唱的那样:就算是山珍海味,总吃也会烦。你的道理虽然都是正确的,但总是不停地对孩子讲,孩子能每次都甘心情愿地听你说,或者按照你的意愿去与你合作吗?因此,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一定要学会一些相应的沟通技巧。倾听就是其中的一种。多多妈就很注意倾听孩子说话。从多多刚咿呀学语时开始,多多妈就开始与他不断地“对话”,一直到多多长大,多多妈始终保持着倾听多多讲话的习惯。在多多还在上幼儿园时,他经常会不停地跟妈妈唠叨一些他在幼儿园里的见闻,比如谁早上入园时哭了、谁中午不睡觉了……虽然多多妈上了一天的班感觉很累,但是每次她都认真而耐心地听多多完整地讲给她听,甚至有时候多多会追到厨房或卫生间去讲给妈妈听,妈妈从来不拒绝,只要多多想说,她就一定会满足他的意愿,并且会及时地给予回应。虽然有时候真的没话可说,多多妈也会用“嗯”“啊”等作回应,鼓励多多继续说下去。上小学后,虽然多多有了更多的作业,但他还是愿意将心里话讲给妈妈听。就这样,在倾听中,多多渐渐长大了,而多多妈一直都幸福地感受着由儿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欣慰。

倾听孩子说话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当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变得不爱说话了,或是和你说话显得很紧张,或是在听你讲话时表现得漫不经心,这时你就应该意识到:你是不是不曾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如果是,那么你就必须马上改变自己,否则,孩子只能离你越来越“远”。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倾听。因此,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要善于倾听,不仅要有倾听的耐心、倾听的激情,更要学会倾听的艺术。

1.表现出听的兴趣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最让他扫兴的话莫过于“我早就知道了。”如此的一句话,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或者孩子还没说两句,家长就开始显出不耐烦的表情了,并且说:“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没时间听你瞎说,该干吗干吗去!”孩子本来十足的兴致瞬间就被家长的几句话一扫而光。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想和家长说什么了。家长关心孩子,不应该只是关心他的生活起居,最重要的还是关心孩子在成长道路中的一些见解和想法,由此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不管你正在做什么、忙什么,都要先停下来听孩子的诉说。

2.表现出倾听的耐心

在很多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并非他所想的,只是一种情绪发泄,因此,这时候孩子经常会“口不择言”。也有些时候,孩子说话缺乏逻辑性,因此父母听起来似乎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果这时,父母仅凭孩子的一两句话就对他做出判断,是很难做到公正、公平和正确的。因此,家长在听孩子说话时不能急躁,不要只听了孩子的一两句话就大发雷霆,也不要对孩子的话妄加指责。否则,会让孩子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再跟你说话。与其让孩子失去说话的信心,还不如耐心地等一下。

3.将你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把你的关注态度传达给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知道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认真听了。例如在倾听孩子说话时,简单地给予回应,如“太好了!”“我的想法和你一样。”“真是这样吗?”“是吗?太好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回应性的话语能让孩子感受到了你对他的话产生了兴趣。或者用一些简单的表情,比如微笑、吃惊的样子来回应孩子的话题,也能让孩子感到你的关注态度。但假如你在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总是板着脸,不说一句话,漫不经心,就会让孩子感到十分失望。慢慢地,他也就不再想跟你说什么了。研究表明,一些在课堂上发呆、不注意听讲、不爱发言的孩子,大多是缺少好的听众的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语言魅力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信心。

总之,在生活中孩子一旦有了不正常的表现,例如闷闷不乐、大哭大闹、发脾气、不讲道理等,家长一定要记住:在孩子“非正常”的表现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常的理由!所以,当孩子表现“不正常”,不愿意与父母合作时,父母应当通过倾听,给孩子最好的关注,以帮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会欣赏孩子

作家叶兆言在讲述他与女儿之间的故事时提到,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身为父亲的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而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他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女儿出国留学前把自己的日记本交给他,他在认真阅读后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最后他满怀愧疚地说:“小女曾说过,我这个当作家的父亲让她在还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先教她学会了批评,这一点真让我汗颜。”

叶兆言面对女儿的“批评”感到汗颜,身为父母的我们在看到叶兆言的自责时,是不是同样感到汗颜呢?

如果你走在一群妈妈中间,听一下她们的谈话,你会发现,她们更多的是在谈论自己孩子的缺点,而谈论自己孩子优点的却寥寥无几。一项调查表明:家长普遍能一口气说上十几条孩子的缺点,但对于孩子的优点却总是在支吾半天后,最多说出一两条。难道这还不够令家长们汗颜吗?多多妈一次要出门时,正好碰上了楼上的邻居送儿子去上学。一边走,邻居一边责骂儿子:“你怎么这么笨,连那么简单的题都不会,都是你不认真的原因。你怎么就不向青青学学呢,你看他多踏实,学习多好啊!真是笨到家了,我小时候可比你强多了!”就这样,多多妈和他们一起走到楼下,那位邻居毫不隐讳地数落着儿子。下楼后大家朝着各自的方向走去,虽然走出了很远,但多多妈依然能听到那位邻居数落儿子的声音。

多多妈一边走一边思索着,她想着如果当时这样教育多多,多多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呢?她想象不出。这时,曾经教育多多的画面又重新浮上了她的脑海。多多上小学一年级了,爸爸经常责备他做作业拖拉,而且碰到问题不懂得自己解决。爸爸是个很好强的人,他希望儿子也能像自己一样好强。一天,多多刚做完作业,书桌上铅笔、橡皮、书本等放得乱七八糟。爸爸在旁边一边收拾,一边“教育”:“你看你,做作业拖拉不说,做完也不知道自己整理,弄得书桌乱糟糟的。别人家的孩子肯定不是这样的,你说我这么好强的人,怎么会有你这么一个没出息的儿子!”这是爸爸第一次说重话,而多多在爸爸的“教育”中一声不吭,眼泪汪汪地低下了头。多多妈看到了这个情景,赶忙示意多多爸停止收拾和批评,她轻轻地走到多多身边,蹲下来拉着他的小手温和地说:“妈妈知道多多是个有能力的孩子,上次多多自己把书包整理得很好。多多不用爸爸帮忙,自己就可以把书桌整理干净的,对不对?”多多含着泪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妈妈,这时候多多妈赶忙用一个支持的微笑回答了他。接下来出现的情景让爸爸大为惊讶,多多竟然马上走到书桌前,很快就将书桌收拾好了,而且所有的东西没有一样放错地方的。不仅如此,最后他还熟练地用抹布将书桌的桌面仔细地擦了一遍,看上去俨然就是个理家能手。多多妈立即暗示多多爸表扬儿子,此时爸爸将多多抱在怀里,高兴地说:“原来多多这么棒呢,是爸爸错怪多多了!”“那我还是没出息的人吗?”“当然不是,多多最棒了。”或许是因为平时很少听到爸爸欣赏与肯定的话语,爸爸的这几句话一出口,立刻就让多多变了个人似的,他“主动请缨”道:“爸爸,以后整理书桌和书房的事情,就交给我来做吧,还有我的书包,你们再也不要给我整理了,我要自己整理!”听到这儿,多多爸和多多妈会心地一笑。

虽然鼓励孩子、欣赏孩子不是说一句“你最棒了”这么简单,但有时候家长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随意指出几名学生(这些学生平时的成绩很一般),对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天赋,非常聪明。没想到从这以后,这些孩子果真表现得越来越聪明,并且在若干年后都成了有成就的人。原来,老师在罗森塔尔的影响下,经常鼓励和夸奖这些孩子,一次次地强化了孩子的自信,从而让他们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常说,说话要拐个弯,注意说话的艺术:直白的话,委婉地说;严肃的话,风趣地说;批评的话,赞扬地说。特别是教育的语言更应该如此:“逆耳就不易入耳,不易入耳,便不易入心,不易入心,何以利行?何不拐个弯,使忠言变得顺耳一些,再顺耳一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知道,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会不会运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

第二章 从生活习惯找出心理症结

孩子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中,很多时候都投射着一种心理,只是有些妈妈对此不以为然,甚至当孩子出现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时,妈妈们还大声怒斥,致使孩子的不良习惯越来越严重。“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孩子的生活习惯,妈妈们要善于读懂孩子的心理,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

不追着喂,孩子一样能吃好饭

在家庭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家长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喂孩子吃饭,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更是将喂孩子吃饭视为“打仗”,追着、央求着,但孩子就是不理会。

多多家的邻居张大妈就经常为能喂进孙子晓晓一口饭,而跟他进行较量。晓晓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已经快4岁了,其他同龄的小朋友都去上幼儿园了,可是晓晓还不会自己吃饭,只好待在家里,每天都需要妈妈或奶奶喂,不但要喂,还必须要奶奶或妈妈在后面追赶着喂他,每次“较量”下来,奶奶或妈妈都感觉很累。后来多多妈与张大妈聊天,才得知晓晓快两岁了,妈妈还在喂他,说他自己吃饭根本吃不到嘴里去。后来晓晓对吃饭更不上心了,甚至一吃饭就去做别的事情,好像吃饭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为了让他高兴,大人们就经常在饭桌上堆放很多玩具,以吸引晓晓的注意力,希望他能够坐在饭桌旁好好地吃饭。但就算是喂进一口饭,晓晓也总是含着不下咽,晓晓妈很生气,于是就斥责他,吓唬他,可这样做不但没有效果,晓晓甚至还变本加厉了——一见妈妈将饭碗端来,他就开始跑。没办法,为了晓晓的身体,妈妈不得不每次都在后面追赶着喂给他吃。一顿饭吃下来,总得个把小时才够,弄得吃饭就像打仗似的,晓晓妈每次都被折腾得疲惫不堪。等晓晓妈去上班,而张大妈来和晓晓一家人一起住以后,晓晓更是不拿吃饭当回事了,无论张大妈怎么哄、怎么劝,晓晓就像没听见一样,哪怕张大妈夹菜的手已经疼了,菜也已经凉了,晓晓就当没看见。有时即便是有想吃饭的意思,能够到饭桌前坐一会儿,也是用小勺子将饭从一个碗舀到另一个碗中,根本就不往嘴里送。张大妈刚数落几句,晓晓立刻就说要告诉妈妈,弄得张大妈不知该怎么办好。张大妈怕晓晓饿坏了,因此就天天在非用餐时间给晓晓加餐,饼干、面包、牛奶等一股脑儿地堆到晓晓面前。而自从有了零食,晓晓更是不吃饭了。但是晓晓妈说孩子吃太多零食对身体不好,张大妈只得又不停地追着宝贝孙子喂饭了。

吃饭是每个人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但为什么有时候想让孩子吃口饭就那么困难呢?多多妈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多多长这么大,除了在很小的时候需要人喂,自从会用勺子和筷子后,就再也没让人喂过。从多多刚会用手抓东西吃时,多多妈就尽量让他自己吃,虽然弄得到处都是,但是多多妈从来没有呵斥过他,也从来没表现得不耐烦。每次当多多将食物成功地送入口中后,多多妈都会用赞赏的目光给他鼓励,或者说几句赞美的话,让多多下次吃饭时依旧能够认真。而且随着多多的成长,多多妈还专门让多多爸给多多准备了一把小餐椅。每次吃饭,多多妈都规定他坐在小餐椅上安静地将自己的饭菜吃完,并且在吃饭时,饭桌周围从来不摆放多多的玩具,电视也必须是在吃饭前或吃过饭后才能看。多多也没有晓晓那么多的零食,他的零食只有水果和牛奶。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多多偶尔也会要他们手中拿着的零食,多多妈在大家面前不好说什么,就会给他买,可一旦回到家,多多妈就会跟多多讲吃零食的害处,从而使多多专注地吃饭。

自从与张大妈聊天后,多多妈似乎明白了她们为什么会为了让晓晓吃饭弄得如此疲惫,这与晓晓的妈妈及奶奶的做法有很大关系,细究起来,无非有以下几点:

1.家长嫌麻烦

本该到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的阶段了,但妈妈却嫌孩子将饭粒弄得到处都是,需要收拾不说,孩子半天也吃不了几口饭,如果等他将一顿饭吃完,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因此,有些妈妈就不给孩子独立吃饭的机会,完全由自己或是家里的其他人代劳。谁都想“饭来张口”,孩子当然也愿意接受,但是当习惯养成之后,孩子就不愿意自己吃饭了。

2.家长溺爱

如今,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父母和长辈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到吃饭的时间了,为了能够让孩子多吃点,吃得更健壮些,家长不是连哄带骗,让孩子张嘴吃饭,就是拿来一些好玩的玩具让孩子高兴,不管怎样,只要孩子能稍稍张口,家长能够将“恭候多时”的一勺饭送到孩子的口中,就会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有的家长纯粹是用玩具或动画片等做诱饵,为的就是让孩子安静地坐下来,然后伺机将饭喂到孩子嘴里。孩子没有了自主吃饭的权利,久而久之,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意识:吃饭是大人的事,不关我的事,我不愿意吃就不吃。

3.给孩子太多零食

如今,几元钱甚至是几十元钱的零食对家长来说不算什么,因此只要孩子想吃,家长就会买。甚至有些家长因为自己以前没有吃过这么多的好吃的,就不断地给孩子买。零食的味道一般都比自家做的饭菜味重,孩子们都很喜欢吃。

即使是最初自己会用勺子或筷子吃饭的孩子,被零食“浸染”的时间一长,也会把主食搁一边了。而且就算孩子想吃饭,但因为零食吃得太多,到正点吃饭时一点饥饿感也没有,他又怎么可能吃得进饭呢?

4.不当的“利诱”让孩子对吃饭反感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点饭,会用一些有诱惑力的条件来“利诱”孩子,比如有的家长说:“你多吃点饭,我就带你去游乐场!”“你吃饭我就给你买旱冰鞋,不吃就不买。”但是“利诱”之后,却不能付诸实际,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因感到受骗而不愿意吃饭。

无论是哪位妈妈,对孩子的吃饭问题都很关注,当孩子自己不吃饭,一定要让人喂,或者干脆就不吃时,妈妈都会很着急。可是面对孩子不吃饭的问题,到底该怎么办呢?

1.改变烹调的方式方法

妈妈多掌握一些烹调的技巧,当发现孩子不喜欢吃某样东西时,可以变换花样给孩子做,做到色香味俱全。

而且还可以将食物做成孩子喜欢的形状,比如小动物的形状、小蘑菇的形状等。

2.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

很多家长见孩子不吃饭,就强迫他吃,甚至打骂、恐吓孩子,这些做法都不可取。

好孩子都是在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吃饭也是一样,一味地强迫、打骂和恐吓,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很容易从此就不再愿意吃饭。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吃,家长可以先依照他的意思,不让他吃,但是气氛一定要保持愉悦。等饿一两顿之后,孩子感到饥饿自然就会自己张罗着吃饭。

3.坚决不给孩子吃零食

虽然现在物质生活很丰富,但还是坚决不能给孩子吃零食,当然水果或奶制品类的食物除外。

就算孩子吃得少,也尽量让他吃自家做的饭菜,尤其是在开饭前,一定不要让孩子吃零食。

另外,家长要少带孩子去超市,否则那些美味的食品很容易让孩子流连忘返。

当然,如果想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很好的就餐习惯,家长们还需要像多多妈一样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不要“利诱”孩子。

每个孩子都可以独自睡觉

一次多多妈在去看一位同学时,发现几年没见的同学憔悴不已,而且已见明显的“苍老感”。在聊天中才得知,这一切都是因为同学的宝贝女儿。同学的女儿菲儿已经8岁了,虽然其他各方面都还不错,但每天晚上睡觉一定要妈妈在身边才可以,否则就会哭闹。菲儿不像其他人那样,听一首催眠曲、一段小故事就可以睡着了,她每次都要妈妈哄一两个小时才肯睡。每天吃完晚饭,妈妈帮菲儿洗漱好后,便带她上床,给她讲故事、说儿歌,此时的菲儿显得无比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又是蹦跳,一点睡意都没有,每次都是妈妈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了,但菲儿还在大叫着:“妈妈,再讲一个。”大部分孩子在晚上八九点钟就睡觉了,然而菲儿总会在晚上十点或十一点才睡觉,如果哪天妈妈有事不哄她睡,她就会坚持到十二点,哪怕困得连说话声音都变了,但她依然硬撑着,直到妈妈上床睡觉的那一刻。

当多多妈问同学为什么会让孩子养成这个习惯时,同学告诉多多妈,菲儿自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一直没有和她分床睡过觉。原来,从菲儿刚懂事开始,半夜里只要是醒来听不到妈妈的声音,或者看不到妈妈的身影,她就会立刻哭叫起来,一定要妈妈陪在旁边拍拍她,然后嘴里念叨着“妈妈在,宝宝睡觉”之类的话,菲儿才会安然入睡。有时甚至还要妈妈抱着才肯再次入睡,哪怕妈妈只是去一趟卫生间,也会让菲儿哭上半天。菲儿的爸爸多次要求老婆锻炼孩子独立睡觉的习惯,但妈妈总认为菲儿是由于年龄小才这样恋人,为此她一直都对菲儿呵护有加。每天她都坚持哄菲儿睡觉,虽然感觉很累,但看到菲儿在健康成长,她就感到很欣慰。尽管中间有好几次同学都想让菲儿独自在她的房间里睡觉,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了,不是因为菲儿半夜啼哭,同学不忍,就是菲儿根本就不自己睡,以至于到8岁了,眼看就要上小学了,她还不敢一个人睡觉。多多妈听到这里,不无感慨,她劝告同学说:“孩子离开父母生活是迟早的事,你总不可能呵护和照顾孩子一生一世吧?你要给孩子提供食物、衣服和温暖的房间,但同时还应该培养她独自生活的能力。就算孩子独自一个人睡觉会有些害怕,但我们一样要鼓励孩子不要退却,要让孩子勇敢面对才是啊。”在多多妈的建议下,同学决定狠下心来,和孩子分开睡。过了一段时间,同学开心地给多多妈打电话,说菲儿总算能独自睡觉了。

独自睡觉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只是自己学着睡觉,同时他还会自己盖被子、自己起床穿衣服等。也就是说,随着孩子能独自睡觉,他的独立性格也开始慢慢地建立起来。

3~5岁是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最佳年龄,如果此时家长还继续让孩子睡在身边,孩子会很自然地把这种“依赖”看成是必然。很多家长此时还没有让孩子独自睡觉,一般都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心疼孩子,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主要是因为心里有种恐惧和焦虑感,害怕在房间内出现“鬼怪”之类的东西,不敢关灯,害怕黑暗,缺乏安全感,而与父母同睡,则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

很多家长不忍让孩子一个人承受恐惧心理,于是就不让孩子独自睡觉。

2.方法不对

有些家长认为该让孩子独自睡觉了,于是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也不管他是不是害怕,就强制性地让孩子独自睡在一个屋里。孩子因为感到孤独、害怕,尝试过一个晚上,或者仅是一两个小时后,就再也不自己睡觉了。

3.犹犹豫豫

有些家长想让孩子独自睡觉,但又不忍心,于是就犹犹豫豫,以至于孩子很大了还不敢独自睡觉。即使已经决定让孩子独自睡觉了,但家长依然不放心,先是哄孩子睡着,半夜听到孩子有动静,又赶紧过去看,看到蹬踹被子等现象,即便重新给孩子盖上,还是怕孩子冻着,于是就又将孩子抱到身边。这种犹豫的做法只会导致孩子独自睡觉失败。

其实多多妈在多多还很小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多多还在满月时,多多妈就开始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一个人睡在小床里,但是跟大人睡在一个屋里。

等到多多三岁多时,多多妈就让他到自己的房间睡了,而且多多特别喜欢一个人睡。

如果孩子已经五六岁,甚至都七八岁了还黏着父母一起睡,这时候家长就要根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有效的方法,逐渐让孩子适应一个人在房间内睡觉的环境。但是家长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循序渐进——先分床睡、再分房睡。

如果孩子真的不敢到他的房间里去睡,可以先在父母的床边上放一张床,让孩子独自睡在那张床上。分床睡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等孩子在自己的床上睡习惯了,家长再锻炼孩子睡在自己的房间里。

首先将孩子的房间布置一番,让房间温馨而有童趣,在墙上贴一些孩子喜欢的图画或照片,将孩子平时最喜欢的玩具放在床头上,以陪伴孩子。

慢慢地,孩子就会因为喜欢房间的环境而让恐惧感渐渐消失。但是妈妈需要注意,每天晚上在孩子睡觉前,可以多陪他一会儿,以给孩子充分的关怀和爱抚,使孩子感到安全和温暖。时间长了,孩子就能一个人睡觉了。

孩子懒惰,多是家长的原因

如今,很多孩子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孩子的惰性也就形成了,对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一天,一位同事向多多妈抱怨说她的孩子很懒,虽然现在已经10岁了,但吃完饭仍然是碗一推,立刻走人,别说是洗碗,就是帮妈妈收拾一下桌子都不可能。而且很多时候,就连他自己的事情也要大人代劳。脏衣服由妈妈洗,自行车的车胎没气了由爸爸打气,就连每次放完假开学时,书包都要由妈妈整理。同事说她其实都习惯这些了,以前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心疼孩子,不让孩子动手,即使孩子想亲自动手,也因为不想让他给大人添麻烦而制止他;后来上学后,孩子每天都起早去上学,晚上回来又有很多的家庭作业,这已经让孩子头大了,再让他做家务也于心不忍。但是那天去邻居家才发现,她8岁的孩子很会做家务,不仅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连拖地这样的事情都会跟妈妈抢着干。同事说以前没觉得什么,现在突然这么一比较,又想到如果孩子再大一些还是如此懒惰,还能有什么出息啊!

多多妈听后很理解同事的担忧,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优秀呢?而回想起多多小时候那股爱劳动的劲儿,多多妈的心里还是倍感欣慰的。多多刚3岁时就已经有帮着妈妈做事的意识了。那时候只要妈妈一劳动,他立刻就跟在妈妈身后大喊着:“妈妈,我来帮你吧!”多多妈很高兴儿子能帮自己,她从来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嫌麻烦(很多时候,孩子帮的都是“倒忙”,家长已经很累了还需要打扫孩子搞乱的“战场”)。多多妈洗衣服,多多抢着要洗,这时候她就将多多的小袜子丢给他洗,往往是妈妈将所有的衣服都洗好了,多多还在“认真”地洗着他的袜子;妈妈拖地时,他也想拖,于是妈妈就将大大的拖布给他,虽然他还拿不动拖布,但他还是会使劲地拽着拖布在地上留下一道擦过的痕迹;妈妈择菜,多多也要帮忙,但往往是将好的丢在垃圾桶里,而将烂的、坏的兴冲冲地拿出来给妈妈,那时候多多妈没有责备多多,只是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妈妈包饺子时,多多一定要自己拿块面学着妈妈擀皮,跟妈妈抢着擀面杖,并且一定要在擀出的薄厚不均的皮里包上馅,多多妈就帮他将馅放好,任由他随便捏出一个“饺子”形……

想到这里,多多妈又想起同事的孩子,孩子都是妈妈的心头肉,没有哪个妈妈不疼孩子的。

孩子懒惰、不爱劳动,很多时候都是家长的原因。当孩子还小时,总是喜欢跟在大人身后想帮大人干点什么事,小时候的他们都将劳动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但是很多家长却一次次地给他们泼冷水:“毛手毛脚的,能干得了什么?别帮倒忙了,一边玩去!”就这样将孩子爱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打消了;有些家长因为家里就一个孩子,倍加呵护,别说是做家务,就连孩子自己的事情都替他包办了,总认为孩子还小,不能干太多的体力活。其实这样一来,毁掉的却是孩子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还有一些家长不经意的教训话语让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劳动是卑下的,比如有的家长会说:“再不好好读书,长大后就让你去扫大街。”

孩子本来对劳动很积极,但经家长这样一说,就感觉劳动不仅没有意义,甚至还会被人唾弃,孩子又怎么能热爱劳动呢?如果不趁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爱劳动的品质,长大后就很难纠正他懒惰的习性了。

看着同事紧蹙的眉头,多多妈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自己曾看过的一个故事,她将这个故事讲给了同事听,希望能够帮助同事改掉她的孩子懒惰的毛病。

故事是这样的:格蕾·施吕特是一位4个8~14岁孩子的母亲。虽然孩子都上学了,也早已经有了自理能力,但这些孩子每天除了上学以外,其他的时间就只会看电视和玩游戏,从来不肯帮妈妈干活,就连他们的作业也要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催促才能勉强完成。格蕾·施吕特严重感觉到了孩子的懒惰习性,同时她也很清楚其危害性,为此她想要彻底根除孩子们的这一不良习惯。这天,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发现,妈妈的屋门前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4个大字:“妈妈罢工”。孩子们感觉很奇怪,便急匆匆地去问妈妈到底是怎么回事。格蕾·施吕特看着几个急切想知道答案的孩子,故意气愤地说:“我每天不仅要工作挣钱,而且还要做全家人的饭,还要洗全家人的脏衣服,妈妈很累、很辛苦,但你们从来没有觉得妈妈做的事重要,也从来没想过要帮助妈妈,甚至你们做功课还要妈妈催促很多遍。因此从现在开始,妈妈要罢工。你们想吃饭就自己去做,想穿干净的衣服就自己去洗,想争取好成绩就自己主动完成作业。”格蕾·施吕特说到做到,接下来她真的不再给孩子们做饭,真的不再帮孩子们洗衣服,也不再催促孩子们写作业。直到妈妈罢工后,孩子们才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从劳动中体会到了快乐。他们将自己七手八脚做出来的饭给妈妈吃,将洗好的衣服拿过来让妈妈检验是否干净。通过劳动,他们明白了,除了电视和游戏以外,他们可以通过做很多事情得到快乐。为此他们都爱上了劳动,并且都争抢着要做最好的。

同事很认真地听完了这个故事。没过几天,她又来找多多妈聊天,但这次她不再紧蹙眉头,而是舒展了笑颜,对多多妈说:“你知道吗?回家后我就按照故事中的方法也罢了一次工,你猜怎么着,这几天不仅孩子变得勤快了,就连他爸爸的懒腰也伸开了,父子俩抢着拖地、洗衣服。不过孩子在要求自己做饭时,我还是很担心,但是还好,他突然变得虚心起来,虽然显得很笨拙,但一直在向我请教。第一次只是煮了几包方便面,虽然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我们在吃的时候都很开心,尤其是我儿子,那天吃的是最多的一次。后来他还敢用刀切菜了。”

劳动不仅是孩子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乐趣,家长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但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就不要大包大揽,一定要给孩子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孩子在三四岁时尤其喜欢帮助大人做一些事情,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做些他感兴趣的事,哪怕纯粹是帮“倒忙”,也千万不要怕麻烦,更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就给他泼冷水。不仅要让孩子做,还要鼓励孩子做好,时间长了,爱劳动的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好动就一定是“多动症”吗

“宝宝太好动了,整日都安静不下来,是不是有多动症?”

经常会有家长向医生咨询这样的问题。其实,孩子多动并不见得就是多动症,多动症是一种行为异常的表现,是一种疾病,有着严格的临床指征,因而很多孩子的多动或许只是因为调皮。已经上了小学的浩浩,今天又被老师打电话通知家长了:上课不认真听讲,手上有太多的小动作,不是转笔,就是用手指敲桌子;上课东摇西晃,东瞧西看;在书上乱涂乱画,老师的笔记从来不记,但是每次课外活动他倒是第一个冲出去。老师建议家长带浩浩到医院检查一下是不是患了“多动症”。听到这个消息的浩浩妈很气愤,但同时也很担心:难道我儿子真的是多动症吗?浩浩自从上了小学后,浩浩妈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接到学校的电话,大多是说浩浩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坐不住,哪怕是在上课时也一样,弄得其他孩子也跟着不好好听课。当浩浩妈质问浩浩时,没想到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我根本就不是多动症,为什么老师会说我是多动症,我就是专门跟他捣乱,就是不让他好好讲课。”浩浩妈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希望儿子真的不是多动症。周末浩浩妈带着他去看医生,经过诊断,医生对浩浩妈说:“孩子一切正常,没有什么异常。平时不要见孩子活泼好动就说他是多动症,其实大多数孩子的多动表现只是因调皮引起的。”听了医生的话,浩浩妈总算是放下心来,她想浩浩之所以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会搞一些小动作,应该是他的反叛心理在作祟。她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改变浩浩的反叛心理。果然,经过妈妈的教育,浩浩逐渐改掉了上课不认真听讲、搞小动作的习惯,老师也很少再给浩浩的妈妈打电话了。

生活中,由于孩子的“多动”,很多家长会给孩子妄自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其实,小动作多并不一定是多动症惹的祸,心情焦虑等其他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引起多动。现在独生子女玩伴少,接受教育过早,干涉性管教过多,这些因素都可能会让孩子的神经系统长时间处于警觉状态,为转移紧张的情绪,有些孩子就会通过不停地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因此,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动不动就说孩子有多动症。

给孩子乱贴“多动症”的标签很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真正患多动症的孩子数量并不多,在国际上多动症的发病率在6%~10%,中国学龄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4.31%~5.83%。一旦这些“疑似”多动症的孩子被送进医院贴上“标签”后,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危害会很大。

真正的“多动症”是一种在医学上被称为“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疾病表现,与一般的调皮完全是两回事。儿童多动综合征患儿主要有以下特征性的表现:(1)手或脚不停地动,或在座位上扭动,很难安静下来。(2)在强制性必须坐好的前提下,也很难静坐在座位上。(3)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分散注意力。(4)在集体活动或游戏时,不能耐心地等待轮转。(5)别人的问话尚未结束,便立即抢着回答。(6)不按他人的指示做事情(并非故意违抗或不理解)。(7)在做功课或玩耍时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8)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无终。(9)不能安静地玩耍。(10)说话太多。(11)常常打断他人的活动或干扰他人学习、工作。(12)别人对他说话,他往往没有听进去。(13)学习时的必需物品,如书、作业本、铅笔等常常丢失在学校或家中。(14)往往不顾可能发生的后果参加危险活动。例如,不加以观察就跑到马路当中。(15)心神不定,情感脆弱,性情急躁,易发脾气。

而调皮的孩子则能够做到注意力集中。虽然他在很多时候显得很好动,但一旦遇到他喜欢的事情,比如看动画片或者漫画书时,他则能立刻安静下来,并专心致志地投入,有时候还会讨厌他人的打扰;调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调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乱吵乱闹。

孩子多动有多种原因,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自查。(1)孩子发育不是很好,比较好动。(2)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3)孩子不喜欢新的环境,如新的同桌,或者新换的老师等。(4)平时是不是只关注孩子的缺点而抹杀了孩子的优点。(5)孩子有不愉快的体验。比如孩子上课不认真,老师当众批评他,经常被父母打骂,缺乏母爱或父爱等,都有可能引起多动。

因此,改善孩子多动的习惯,就需要家长来配合孩子。(1)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找到孩子多动的原因。(2)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要懂得收敛自己的坏脾气,即便孩子真犯了错,也应尽量通过讲道理来达到教育的目的。(3)不要盲目地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否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做事磨蹭从心解决

多多的小表妹佳佳虽然上小学了,但却是个出了名的“小磨蹭”,做起事来慢吞吞的样子着实让人心急。一次,多多妈来多多的小姨家串门,刚一进门就听见她在大喊:“两个小时都过去了,还没收拾好吗?”原来小姨知道多多妈要来,一大早就催促佳佳快点起床,然后将她自己的物品收拾好,以迎接多多妈,但已经十点多了,她还没有收拾好。后来多多的小姨说,佳佳不管是吃饭、穿衣服还是做其他的事,如画画儿、写字、做游戏等,都是磨磨蹭蹭的,每次都是边玩边干,从来也不着急。佳佳在上幼儿园时也是这样,大人越是着急上班,她越是赖床不起,虽然早已经睡醒了,但就是躺在那里不穿衣服。好不容易坐起来,还在那儿玩她喜欢的玩具,似乎父母一遍遍的催促跟她一点关系也没有。到刷牙、洗脸的环节时,佳佳更是磨蹭,经常是喊了四五遍,还站在洗脸盆旁边发愣,要不就使劲对着镜子做鬼脸,在镜子上画画儿。刷牙、洗脸的过程,如果不催促,怎么也需要十几二十分钟。就连晚上洗脚也一样,每次不洗半个小时不算完;洗澡就更慢了,自从她自己会洗澡后,你越是在外面喊,她越不出来,一定要在卫生间里玩够了才算,让她开门也不开。让她完成老师留的作业(都是很简单的一些认、读、写的作业),她嘴上答应得很好,但一拿过作业本,不是双眼盯着电视看,就是手里还拿着吃的东西,催促多遍之后,还是要等到睡觉时才能写完。多多的小姨也曾试了很多方法,希望能够改正佳佳这个做事磨蹭的坏毛病,但一直都不见什么效果。

多多妈听了佳佳妈的话后,感慨地说:“多多小时候也是一样,不过现在好多了。对付孩子的磨蹭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越管她越磨蹭。”接着多多妈就将自己纠正多多做事磨蹭的毛病的过程讲给了佳佳妈听。原来多多小时候也很磨蹭,经常受到责备,并且还要忍受姥姥的唠叨。但是,不管家长催促、责骂,还是奚落,就是不见他有丝毫改变。后来多多妈为了纠正他磨蹭的毛病,开始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来她发现多多的磨蹭与姥姥、姥爷的溺爱和事事包办有很大关系。之所以孩子会不着急,是因为他心里有数:“反正有人帮我干这些事。”或者他心里会想:“反正大人比我还急。”这正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他总认为他要做的一切不是自己的事,为别人做事的孩子是不会着急的。另外,多多那时候还不认识钟表的时间,还没有形成时间观念。想到这些,多多妈开始想办法帮助多多改掉磨蹭的坏习惯。她首先开始培养多多的独立性,凡是多多自己的事情都由他自己去做。另外,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交由他做,以增强他的责任感。多多妈经常会让多多去厨房里拿全家人的碗筷,吃完饭后还要帮忙收拾碗筷。多多妈不再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他写作业,而是让他自己主动去完成,因为一旦完不成,老师就不会给他发漂亮的贴画,等到第二次再留作业他就会主动完成。同时,多多妈还仔细地教多多认时间,帮助他认识时间的价值。并且耐心地向多多讲解了磨蹭导致时间浪费的危害性。虽然那时候多多似懂非懂,但对改变他的磨蹭毛病却很有效,有时候多多早晨醒了,见爸爸妈妈还没有起床,他还会催促父母。

多多妈通过加强多多的责任意识以及教多多认识时间的价值,帮助他纠正了磨蹭的毛病。在改变孩子磨蹭的毛病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多给孩子鼓励。经过教育、引导,孩子如果有了改进,比如早上不再赖床、穿衣服的速度比之前快了很多等,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以让他继续保持不磨蹭的习惯。(2)如果用了很多办法还是无法改变孩子磨蹭的毛病,不妨让孩子为磨蹭付出相应的代价,让他们真正意识到磨蹭最终害的是自己。比如多次提醒孩子后,孩子依然磨磨蹭蹭,赖床不起,这时候家长可以表现出不着急的模样,也不去帮他,任由他磨蹭,最后让他体会迟到的滋味。这点对于上了小学的孩子更适用。(3)不责备、打骂。很多性急的家长见孩子磨蹭,就会扯开嗓门大嚷,不停地对孩子进行责备,甚至有些家长还会打骂孩子。虽然这样做暂时可能会让孩子速度快一点,但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这种责备和打骂还很有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对家长的催促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有些孩子干脆就让自己更磨蹭,故意拖延时间来与家长反抗。尤其是稍大一些的孩子在家长的责备声和打骂行为下,很容易跟家长对着干。(4)让他及时体会到速度快的好处。举个例子来说,对于平时总是写作业磨蹭的孩子,家长可以告诉他,因为他的磨蹭,他玩的时间就没剩多少了,如果他能够很快并且很好地完成作业,他就会有更多玩的时间,而且在玩时还会感觉十分痛快、开心。一般情况下,只要认识到不磨蹭的好处,孩子都愿意加快速度。

孩子乱花钱,多是家长惹的祸

孩子乱花钱成了不少家长的头疼事,但是面对各类吃的、玩的、用的物品,家长却不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乱花钱的毛病。

最近,多多妈的同事萌萌妈就正在为女儿不断向自己要钱犯愁呢。一天中午休息时,萌萌妈问多多妈,多多小的时候是不是也很会花钱。多多妈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话,而是反问了一句:“你家萌萌是不是很会花钱啊?”“可不是嘛,真让我犯愁,你说她现在才五岁多,一个月零花钱最少要几百块钱。不过也是因为我们太惯她了。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直到4岁上幼儿园我们才把她接到身边来。她是个在蜜罐中泡大的孩子,又是个典型的‘小公主’,在她爷爷、奶奶家,简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任性。“现在接回来了,看到她要这要那乱花钱,想管吧,她爷爷、奶奶又不让管。这不昨天晚上她爸爸忍无可忍,打了她一下,她就大哭起来,而且还躺在地上不起来。看到她这个样子,她爸爸更是生气,又要打她,这时她爷爷怒气冲冲地从屋里出来,说:‘你个浑小子,就会打孩子,孩子这么小,亏你下得了手。’一边骂她爸爸一边还哄着他的宝贝孙女。“最后他爸爸只好罢手。你说这样下去,我们该怎么办啊?从此以后,她更会肆无忌惮地要钱花,我真是愁啊。”

萌萌妈有些伤心地叙述着萌萌乱花钱但又不知道如何管的事。

多多妈看着萌萌妈这种无奈又伤心的表情,也很同情,随即便向她支了几招。

这几招是在教育多多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

1.教孩子攒钱多多上小学后,曾经也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很会和大人要东西,看到其他小朋友有的东西,自己没有,尤其是他喜欢的东西,他立刻就会向妈妈要。妈妈碍于面子或者拗不过多多,就给他买,但买过一次,就有下次。甚至有一次他缠着妈妈非要买电脑,说他的同学家就有,而且同学还会用电脑画画呢!买一台电脑的价钱不低,妈妈听后想发火,但转念一想,干脆将计就计!晚上,多多妈来到多多的房间,坐在他的床边,亲切地对他说:“儿子,你不是要买电脑吗,妈妈和爸爸都支持你。”“真的吗?”多多瞪着一双怀疑的眼睛问道。多多妈郑重地点点头。多多高兴地叫起来。“不过,我和你爸爸有个想法,现在咱们的开支有些大,因此买电脑需要咱们一起来买,你出一半钱,我和你爸爸出一半钱。”多多的高兴劲立刻就没有了,“可是我没有钱。”“你可以攒呀,平时把你吃零食和买玩具的钱都省下来,另外再加上你的压岁钱,你很快就能攒够了。”多多听了兴奋地点点头。从那天以后,多多还是会和父母要钱,但父母却很少见他买玩具和零食了。春节过后,多多收了一千多元钱的压岁钱,这下可把多多乐坏了。这天他兴高采烈地捧着一堆钱来找妈妈:“妈妈,帮我看看,够不够一半的钱。”多多妈数了数,有1356.2元钱,随即告诉多多说:“这些还远远不够,不过鉴于你没有乱花钱的表现,我们可以先帮你垫上,但这部分也是要还的哟。”多多听了很高兴,等电脑买回来后,他也没有再乱花钱,似乎已经明白了钱的重要性。

对很多不知道如何制止孩子乱花钱的家长来说,不妨试试多多妈这种让孩子在攒钱买喜欢的东西的过程中学会珍惜钱的方法。

2.教孩子学会理财在7岁时,多多有一次非要拉着妈妈给他买一套价格昂贵的玩具,当妈妈告诉他太贵时,他也不管,硬赖在商场里不想走。最后多多妈说改天再过来买,才勉强带着他回家了。回到家后,多多也不太高兴。为了避免多多以后继续要这要那,多多妈决定让他自己理财。她跟多多爸商量好,每个月只给多多50元钱,专门买学习用品和零食,而且和多多达成了协议,每次花的钱都用小本子记下来,不能透支,剩下的钱则可以攒起来买他喜欢的玩具。就这样两个星期过去了,一天,多多低着头、嘟着嘴慢腾腾地走到妈妈身边,摇着妈妈的肩膀说:“妈妈,我的零用钱花光了,但是我的练习本用完了。”妈妈听后让多多将他的记账本拿过来,发现上面记录的除了吃的就是玩的,但是挺详细的。这时多多妈说:“多多自己会花钱了,而且账记得也很清楚。”多多的头低得更深了,“不过好像都是买的吃的和玩具,妈妈可没说让你变成一个小馋猫啊。但既然是学习用品没有了,又因为是第一次,我们就破格给你,不过一定没有下次了。”又一个月过去了,多多主动将他的记账本交给妈妈,并且很自豪地说:“妈妈,你看这次我一点零食也没买。”多多妈接过后一看,真的是没买一点零食和水果,50元钱,多多只用了十几元钱,还剩下了三十多元呢。这时妈妈问多多:“你打算用剩下的钱做什么用啊?”“妈妈,我想买一个文曲星,我们班有的同学有,可以用来学习英语。”“好呀,看看,我们儿子这么快就学会理财了,妈妈真为你高兴。”

通过自己攒钱和花钱,多多认识到了钱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了珍惜钱,以后就再也没出现过乱花钱的现象。

萌萌妈听完多多妈帮助多多改变乱花钱习惯的经过后,回家也用相同的方法帮萌萌改掉了乱花钱的毛病。

如今物质丰富,孩子禁不住诱惑,很容易被自己喜欢的食品或玩具吸引,从而向大人要钱。

而且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无论是老人,还是父母,对孩子都呵护备至、宠爱有加,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很自然地就让孩子养成了爱花钱、乱花钱的毛病。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如果你还在为孩子乱花钱的问题感到头疼,不妨也像多多妈一样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吧。

咬指甲、吃手仅是不好的习惯吗

一天,多多妈去上班,在等车时,听到一位母亲在打电话,说6岁的女儿以前并不爱咬手指,但是最近两年却经常咬手指,而且还吃指甲,她的大拇指上的指甲经常被她咬得光秃秃的。似乎电话那头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位母亲聊了一会儿,便带着失望的心情挂断了电话。紧接着她又拨通了一个朋友的电话,说的还是同样的事情,很显然,她对女儿吃手的事情十分着急,但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多多妈听着这位母亲急切的话语,心里表示同情:每一位做妈妈的都不容易啊!她很想为这位母亲分忧,但无奈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孩子吃手的问题,因为多多即便是处于用嘴感知世界的阶段也很少吃手,稍大一些后就更没见过他吃手了。为此,多多妈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上了公交车。

没过多久,多多妈接到同学的电话,说大家要一起聚聚。

在聚会上,男同学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玩笑,而女同学们则更多的是在聊自己的孩子。在聊天中,有一位孩子刚5岁的同学过来问多多妈:“你家孩子到五六岁时有没有吃过手指啊?”“没有,不过那天我在等车时听到一位妈妈在向人了解这种现象的原因。你家孩子也咬手指吗?”“是啊,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真担心她心理上有什么问题。其实平时还没什么事,但是我们一嚷她,或者是晚上睡觉时,她总是咬手指。有一次我去学校接她,老师告诉我,中午其他的小朋友都睡觉,只有我们家孩子不停地咬手指和指甲,也不睡觉……”“你们家的孩子也咬手指吗?我们家菲儿当时也咬手指,不过后来不咬了。”菲儿的妈妈也凑过来说。“你们是怎么改掉她的习惯的?”同学迫切地问。“其实,她咬手指也是我们的原因。见她经常咬手指,我们带她去看了医生。当时医生听完我们的叙述后,直接就问我们平时有没有斥责孩子,有没有打骂过孩子。的确,那时候她做事情很慢,我们经常会呵斥她。医生告诉我们,她咬手指的现象很可能就是我们呵斥她造成的,这加重了她内心的紧张和焦虑。从医院回家后我们尽量不冲她发脾气,而且后来她做事的速度也快了不少,我们也很少会嚷她了。”“原来是这样。我们家孩子吃手指后,我也经常嚷她,而且有一次因为说了她半天也不起作用,还动手打了她,但是孩子吃手指的行为反倒越来越严重了。今天听你这么一说,我回家后也要改改我的脾气了。”

聚会结束了,多多妈在返回的路途中想起了上次在车站碰到的那位母亲,不知道她有没有找到女儿咬手指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在两三岁时吃手指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到了四五岁时,孩子还在吃手指,家长就应该注意了。如果四五岁时孩子仍然保持着吃手的习惯,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发展迟滞,想要改正会更困难。

有专家指出,家长给孩子压力过大,或者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都有可能出现咬手指和指甲的现象。例如平时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经常打骂、斥责孩子,孩子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吃手指则能让他们暂时排解心中的焦虑,同时会有一定的安全感。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很大了还吃手、咬指甲,家长要首先了解孩子吃手的状况,看他一般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吃手,以便查找孩子吃手的原因。比如有些孩子一见陌生人就吃手,这表明他心里紧张,只要排除孩子的紧张心理即可。

对于孩子吃手的现象,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1.行为忽视

如果发现孩子咬手指和指甲的行为并不是很严重,家长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不去提醒孩子他在咬手指,可以在他咬手指时安排他去做一件事情,将他的注意力移开。

2.父母要给予关注和爱

孩子咬手指和指甲大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家长要多从自身上找原因,看是不是平时对孩子过于严厉了。还要多陪陪孩子,多跟孩子进行交流,哪怕每天只有几分钟,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要用呵斥、打骂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3.告知孩子咬手指和指甲的害处

孩子经常咬手指和指甲有很多害处:影响口腔发育,影响牙齿发育,甚至还会促生蛀牙。家长可以用温和的语气将这些告知孩子。

陪写作业不可取

如今很多孩子写作业都要家长陪,不陪就不写,甚至有些老师也主张家长要陪孩子一起写作业。

但是这一现象并不被一些家长赞许,因为写作业本是孩子自己的事,为什么一定要家长陪呢?

家长自有家长的事情,孩子的事情原本就应该由他自己去完成。多多妈就一直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不干涉多多写作业。在多多刚上小学时的一次家长会上,多多妈就被老师告知要经常陪孩子做功课,而且多多的某位任课老师还特别要求家长每天给孩子检查作业。尽管很多家长都按照老师说的做了,但多多妈却没有这样做。回到家后,她既不陪多多写作业,也不刻意检查他的作业,除非他在某道题目上遇到了障碍,多多妈和多多爸才会给他一些提示。多多的父母不是不愿意管他,而是旨在培养多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在多多刚开始上小学时,也出现过不愿意写作业的情况。那时候,因为刚上一年级,多多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作业都感到新鲜,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那种兴奋劲就好像给他吃了一罐蜜似的。但是没过几天,他的新鲜劲就消失了,回家后不是先吃东西,就是打开电视看动画片,而作业却一直磨蹭着不去写。起初几天,多多爸和多多妈会提醒他写作业,但过了些时候,他们发现如果不提醒,多多干脆就忘了写作业。他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索性就不再提醒多多,直到让他自己想起来为止。那天,眼看都到睡觉的时间了,多多的作业一笔还没动,多多的父母虽然都很着急,但是都坚持着不去提醒他。终于在洗脚时,多多才大声地说:“呀,我忘写作业了,你们怎么也不提醒我呀?”说话间,眼泪已经流了下来。多多妈此时赶紧过来蹲在多多旁边,一边给他擦眼泪一边说:“儿子不哭,谁都有忘记事情的时候,就像我们大人因为忙忘记提醒你一样。现在就来想想怎么补上作业吧。”多多妈很巧妙地缓和了多多的情绪。“今天就晚睡一会儿吧,先把作业写完再睡。”多多爸补充道。多多本来很着急,脚都没擦就穿鞋往书房走,但没想到听完爸爸的话后,竟然又磨蹭起来,慢腾腾地走向书房。过了一会儿,多多妈进书房看多多的作业进展如何,却发现他根本就没写。原来他还在为爸爸那句“晚睡一会儿”发愁呢,却不知道越磨蹭,睡觉时间越晚。多多妈这时说:“你如果想今天写完,就晚睡会儿觉,如果不想今天写,我明天早上早点叫你起床;但是如果你实在不想写,那就别写了,明天到学校后,你就跟老师说你忘写了。”多多妈很明白,多多对老师有畏惧感,他不可能不交作业的。果然,多多立即就要求当天写完。到了休息的时间,多多爸和多多妈准备进屋睡觉了,他们简单地跟多多打了个招呼。多多看着将要睡觉的妈妈说:“妈妈,你们没有作业多好啊。”“我们也有作业啊,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我们的作业,我们也需要及时完成。”多多妈听完妈妈的话,轻轻“哦”了一声,就又埋头写作业了。因为平时都是多多差不多已经睡着时,多多的父母才去睡觉,因此只留下多多一个人,他们也有些不太放心,谁都没有睡,只是静静地听着书房的动静。等到多多完成作业,回他的房间睡觉后,多多的父母才踏实下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多多每天回家都是先做作业。虽然过一段时间又会出现忘记写作业的情况,但多多的父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让他写完的,一次也没有陪过。几次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出现忘写作业的现象了。

有些孩子自从上幼儿园那时起,就要求爸爸妈妈陪自己一起写作业,并且还不时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作品”,要父母看他是不是写得很好,手工是不是做得很好,上小学后更是一定要让爸爸或妈妈陪在身边才能完成作业,要不然就耍赖、撒娇。往往这时候家长就会不忍心,于是就会坐下来陪孩子写作业。时间长了,就养成了家长必须要陪孩子写作业的习惯。

要知道,家长陪写作业有一定的坏处:影响孩子写作业的专心程度;影响孩子写作业的速度;让孩子以为写作业是家长和他们共同的事情,这样会降低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在旁边不时地提醒与唠叨会影响孩子的心情。

因此家长坚决不能陪孩子写作业。

但需要注意的是,就算孩子突然有没写作业的现象,或者没有家长陪就不写,家长一定不能对孩子发脾气,否则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也不要随便替孩子做主,就像多多爸说多多可以晚一会儿再睡一样,让多多在心理上多了一些负担:困了也不能睡,只有写完作业才能睡!带着这种心理写作业,作业就真正成了负担。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将日记锁起来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生活、知识、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其自我意识、自尊意识在不断地增强,起初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逐渐被关闭,他们更愿意用日记或者其他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舒展自己的内心。但是家长们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水晶人”,是透明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让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秘密。

然而孩子却不这样想,他们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希望能自己处理私事。自从升入初中之后,李琳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不仅少了,还特意为自己写字台的抽屉加了一把精致的锁,而她每次写了日记后,就要将日记紧紧地锁在那个抽屉里。可就在那天学校临时放假回家后,李琳却发现妈妈正在偷看自己的日记。她气愤地嚷道:“你们为什么要偷看我的日记,难道你们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吗?我那么信赖你们,可是现在你们却让我如此失望!”面对李琳的突然回家和质问,李琳的妈妈不知所措,她支支吾吾地说:“你……你每天……那么神神秘秘地写日记,还找把锁锁得这么结实,我们心里当然犯嘀咕了……”“你凭什么要翻看,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我的秘密吗?”说着李琳一把抢过了日记,随即将它撕得粉碎。李琳的妈妈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其实日记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秘密,记录的只是李琳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快乐、有痛苦,有欣喜、有失望,有回忆、有理想……看着李琳疯狂撕日记的动作,妈妈陷入了痛苦之中,她知道自己打破了母女之间的平静生活,更破坏了李琳的平静生活。她恨自己不该看孩子的日记,不该对孩子有过多的猜测,但是一切都晚了,她愣愣地看着气急的李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从此以后,李琳再没有写过日记,她跟妈妈之间的关系渐渐地疏远了,自从妈妈看过她的日记后,她就很少跟妈妈说话了。在家里,她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保持沉默,或者一个人默默地看电视,或者一个人静静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想事情……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紧锁在抽屉里的小小日记本很让父母“迷恋”,他们渴望能从里面看到孩子的心声,读到藏在孩子心中的“秘密”。殊不知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并做出了这种行为,很容易破坏亲子之间融洽的关系。

其实,家长想了解孩子的内心没什么错,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就谈不上与孩子交心。

但是家长在了解孩子的同时,首先要给予孩子信任,并且要让他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有关专家指出,孩子之所以将日记紧锁在抽屉里,与自己较强的自主、自立意识有关。而且如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就生长在孤独的家庭环境中,自然会出现一些“秘密”被写在日记本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在沟通中让孩子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敞开心扉,以保证孩子健康地成长。多多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写日记了,那时候的日记是老师留的作业,每天写100字左右。那会儿,多多的父母都能“欣赏”到多多的日记。但是多多到10岁时,就再也没让父母看过他的日记,他说日记是他的个人财产,父母没有权利看。当时多多的父母听完他的话相视一笑,都认为多多长大了,也开始维护自己的隐私了。但是他们也隐约地意识到,从此以后多多会将更多的心思记录在日记中,而少了与自己沟通的机会。虽然有些担心,但多多的父母还是尊重多多自己的做法,从来没有要求过看他的日记,也没有趁他不在时偷偷打开他的日记看。而且每次进多多的房间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推门而入,而是会轻轻地敲敲门,当多多应声后才进去。而且即使多多一个人在书房里写作业,多多的父母想进来也会事先敲门。但是他们并没有放松对多多的“监护”,他们在平时会细心地观察多多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如果发现多多有些不对劲,他们就想办法“介入”,从而让多多吐露心声。上四年级时的一天,多多回家后没有向妈妈打招呼就直接奔向了书房写日记。多多妈感觉有些不对劲,但是并没有点破。一会儿,多多从书房中出来了,表情似乎很紧张。多多妈心里也开始紧张起来,她不知道多多到底怎么了。多多爸回家后,多多妈对他说了一下多多的情况,为了让多多敞开心扉,他们两个人决定相互配合套出多多的心事。于是在吃晚饭时,多多妈故意说:“咱们今天都将自己的秘密说出来给彼此听好不好?”多多爸立即响应,但多多一下就否决了:“既然是秘密,怎么能公开呢?我不会讲我的秘密的。”“家里是不能有秘密的,跟家人讲没有关系。”于是多多爸和多多妈分别讲了自己的秘密。但多多就是不说。第二天、第三天过去了,多多每天回家还是很紧张的样子。第四天,为了撬开多多的嘴巴,多多妈决定牺牲自己的时间,陪多多一起打他最喜欢的羽毛球。一场羽毛球打下来,母子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多多感叹道:“真过瘾,妈妈你今天怎么想起来陪我打羽毛球了,你不是没有时间吗?”“是啊,可是妈妈看出来你这几天有心事,你不说,我怕把你憋坏了,所以就想出这个办法来帮你排解压力。”多多听了妈妈的话显然很感激妈妈,他客气地说了声“谢谢妈妈”,然后吞吞吐吐地说:“妈妈,其实……其实我感觉有秘密真的很难受,但是我又不能说。”“那你就不说吧,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事。”“我想我把它记在日记里就不难受了,可还是难受。”“那就说出来吧。”“可是……”多多似乎想告诉妈妈,但是又害怕什么。最后,多多还是跟妈妈说了:“妈妈,我告诉你,但是你一定不能告诉其他人,也包括爸爸。”“好。”又停顿了片刻,然后多多长出了口气说:“那天我在学校,发现我前面的同学偷拿了同桌的新自动铅笔。他同桌在到处寻找时,我并没有说出真相。但是今天他同桌的铅笔又找到了,应该是他又偷偷地放回去了吧。”听到多多吐出心声,多多妈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在之后每每发现多多有什么异常时,他们都先假装没发现似的,然后再慢慢地让多多自己说出来。

真正的日记只是写给自己看的,对外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而言都是绝对的禁区,父母应该很识趣地“止步”。日记里不管记录了什么,它对记日记的人来说都是神圣的,即使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去偷看日记,也是对这种“神圣感”的破坏,是对日记主人的心灵伤害。

因此,家长切不可偷看孩子的日记。

想了解孩子,以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应该讲究方法:用“预见性问题”给出忠告,用“商量性语气”去表达。而如果单靠偷看日记来掌握“证据”,只会加深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甚至生出仇恨心理和逆反心理。

你家的孩子也怕黑吗

很多孩子到十几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原因是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在黑暗的环境里睡觉,这让一些家长很困惑。其实在多多小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多多三岁半时,妈妈就让他一个人睡自己的房间了,其中没有过任何不适的感觉,除了最初几天由妈妈陪着他睡着外,其他的时间都是他自己睡,既不让人陪,也没有害怕的感觉。但令人意外的是,已经一个人睡了一年多的多多,突然不在自己的房间里睡了,说是房间里有怪物,还有魔鬼。多多的父母只好让他和他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熟睡之后,再把他抱到自己的房间里去。连续几天都是如此,但是在第五天时,多多竟然在半夜里跑进了父母的房间,还哭喊着说大怪物在追他。这让多多的父母也吓了一跳,赶紧让多多先钻进了他们的被窝。之后的几天,多多说什么也不到自己的房间去睡了。多多妈见这样也不是办法,多多一天天长大了,总要睡自己的房间,而且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谁都休息不好。为了打消孩子恐惧的心理,多多的父母开始查找原因。原来是因为多多之前一段时间看的动画片里有魔鬼和怪物,这让多多的头脑中有了鬼怪的形象。为此,多多妈为了让多多明白根本不存在鬼怪之类的东西,于是到晚上睡觉时还是坚持让多多睡他自己的房间,但是她会陪着他。当把灯熄灭后,多多再次说有怪物时,多多妈问他怪物在哪里,多多大致地指一指,然后又钻进被窝里。这时候多多妈打开灯,让他自己看他说的怪物是什么。灯打开了,多多也不害怕了,他环顾房间四周,确实没有怪物,而他刚刚指过的地方挂的却是他自己的衣服。“你看是不是没有怪物?”多多听完妈妈的话不好意思地笑笑。但是接连几天,多多还是不愿意一个人睡自己的房间,后来多多妈告诉他,他说的怪物只有在动画片中才有,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多多似乎认定鬼怪就是存在的,最后多多妈见他这么肯定,就对他说:“你看,第二天醒来你不是好好的吗?其实,即使魔鬼和怪物真的存在,他们也不会伤害我们,他们还会跟我们做朋友呢。”与此同时,多多妈还特别注意不再让多多看里面有鬼怪角色的动画片,而是尽量让他看一些明快且色彩艳丽的片子。渐渐地,多多又能一个人睡在自己的房间里了,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要求过和父母一起睡。

一般来说,孩子都有“恐惧心理”。随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懵懂到初步了解,所受到的外界干扰越来越多,黑暗、巨大、血腥的事物会给他们带来恐惧感,因此,他们会怕黑、怕巨大的声响、怕鬼怪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孩子对黑暗的恐惧大部分源于他们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分不清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想象黑暗中有鬼,有大灰狼等让他害怕的东西,所以在黑暗中,他容易把恐惧扩大化。

而且家长平时的一些言行,会在无形中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像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或者安静下来,就用一些恐怖的事物来吓唬孩子:“如果你不睡觉,怪物就找上门来了。”虽然家长并不是故意吓孩子,但孩子却已经对怪物产生了惧怕感。

还有些家长本身胆子小,时不时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受到惊吓的样子,这让孩子在无形中就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有些电视节目以及图书中有和鬼怪相关的事物,孩子看过一次或几次之后,就在心里有了鬼怪的形象,当独处或者在黑暗中时,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孩子长期处于怕黑、怕鬼怪的状态中,会影响他的个性发展。因此,在面对孩子的恐惧时,家长要及时从正面引导,逐步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嘲笑、奚落孩子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坚强勇敢、有独立性,但是当孩子表示有鬼怪等令他害怕的事物时,家长一定不能嘲笑或奚落孩子,不要说孩子是胆小鬼,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家长要将事情的真相尽量告诉孩子,让他尽快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2.找原因

当孩子说害怕时,家长要及时找到原因,了解孩子害怕的真正根源。有时候孩子会言行不一,从而会掩盖他真正害怕的事情,这时候家长更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以便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情。

3.多给孩子情感上的关怀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恐惧感,而父母经常搂抱孩子、对孩子进行爱抚,不仅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而且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消除恐惧心理。

4.给孩子慎重选择电视节目和图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外界事物越来越好奇,而且也更喜欢看电视节目及图书等。

家长需要慎重地为孩子选电视节目和图书,尽量避免让孩子看一些凶杀、恐怖以及鬼怪的片子,以免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特别是在睡觉前,更应该避免让孩子看这类节目。另外,家长在看自己喜欢的恐怖片时,也要注意避讳孩子,当孩子在场时尽量调到一个比较轻松愉快的频道上。

5.别用恐惧的事物吓唬孩子

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不全面,如果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经常用一些恐怖的事物来吓唬孩子,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恐惧心理。因此,家长应该多给予孩子积极向上的认知。

第三章 运用“心理武器”,做个快乐家长

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家长头疼不已却又不知所措。无奈之下,很多家长就用打骂等方式来“教训”孩子,以警示孩子不要再出现类似的行为,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其实,孩子所有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原因,家长只有找到了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家有“人来疯”怎么办

在生活中,一些平时在家里很听话的宝宝,却在家中来客人时变得异常兴奋,那种“疯”劲儿完全可以用一匹脱缰的小野马来形容——大吵大闹、撒娇耍赖不说,还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个,要不就是在屋里到处乱窜乱蹦,吵吵囔囔,敲敲打打,将屋子弄得乱七八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来疯”。“人来疯”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多多就曾经是一个“人来疯”,虽然现在的他显得很文静,来了客人也很懂礼貌,但是在他小的时候,一遇到家里来客人就如同没了约束一样。那时候家里一来客人,多多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家有个‘人来疯’,来了人,他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在多多4岁时,一次妈妈带自己的同学到家里玩。平时本来挺乖巧的多多见家里有客人来,高兴得直蹦高。客人还没坐定,妈妈本来想招呼同学,但是多多这会儿可忙了,一会儿用手使劲拽着妈妈,不让妈妈动,一会儿又转到妈妈后面,非要踩掉妈妈的鞋不可,这让妈妈在同学面前感觉很不自在。好不容易支开了多多,招呼同学坐下了,妈妈开始和同学聊天,谁知这时候多多偏要挤在三个人的沙发上“跳远”,而且偏偏要客人躲开,否则他跳时会碰到客人。妈妈只好不好意思地带客人先到窗前看一下小区内的风光。谁知,多多还不想一个人跳,一定要人观看,让人评判他跳得到底远不远。妈妈看不过去,只好吓唬他几句,但他依旧不听,最后一不小心从沙发上掉了下去。若是在平时,他早大哭起来了,但这次他不但没哭,还嘻嘻笑笑。然后他不在沙发上“跳远”了,跑进书房看书去了。妈妈见多多没事,也安静下来了,便又赶紧招呼客人坐下。谁知妈妈刚和同学说了两句话,多多又抱着一大摞书从书房中出来了,并且还将它们一本本地摆在地上,然后拿出一本他记得比较准的古诗书大声“朗诵”起来。一首还没朗诵完,就拿着书蹭到妈妈的同学身旁,问她会不会读。当客人读完后,他竟然还说她读得不对。这让妈妈很不好意思。时间慢慢过去了,妈妈本来想跟好久没见的同学好好聊聊天,但全被多多搅和了。这让妈妈很生气,一直在同学面前忍着的妈妈在同学走后严厉地警告多多,如果下次家里再来客人他还这样捣乱,一定不轻饶他。但是令妈妈没想到的是,等下一次家里来客人时,多多又犯了“疯”劲,这让一向在人前教子有方的多多妈觉得很没面子。

其实家长并不讨厌孩子“疯玩”,但是如果孩子的“疯”总是要在客人来时才“发作”,这不仅会让家长颜面无光,还会让客人很尴尬。那么,好端端的孩子为什么一到家里来客人时就会极端兴奋呢?其实这与孩子生长的环境是脱不了关系的。“人来疯”从理论上讲,可以算作孩子的一种正常心理活动,它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暗示:多给我一些关注吧!当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慢慢地增强以后,就开始想强烈地表现自己,并且想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人注意到自己。如今在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着一个“小皇帝”“小公主”转,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无论是谁,都对孩子的行为放任自流,一味地鼓励却不加以引导,因此在家庭中,孩子想让人注意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而一旦有陌生人来家里做客,为了引起客人的注意,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地引起客人的兴趣,因此就导致了“人来疯”的现象。

还有一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其行为举止都被父母严格地要求和限制,导致孩子想表现自己,却没有办法实现。这就使孩子产生了一种压抑心理。而当有客人来家时,他就想利用这个机会充分表现自己。

家长都想让孩子在人前表现得很乖,因此当平时乖巧的孩子毫不顾忌地上蹦下跳,就像一个没人管的“野孩子”时,妈妈们又该如何做呢?大多数妈妈都会用各种方法来制止,但越是制止,孩子闹得越凶,于是呵斥、打骂便频频上演。然而结果却只会适得其反。多多妈在训斥了几次多多之后,发现训斥起不到任何效果,于是便改变了策略。每次在客人来之前和送走客人之后,多多妈都会摆事实、讲道理,与多多一起分析他当时的行为有哪些不妥之处,并且还给多多举例子,说如果多多的好朋友来家里玩,而妈妈一定要让多多陪自己玩,而不理好朋友,那好朋友会怎么想呢?与此同时,多多妈还教给他一些客人来时的礼貌与礼仪。虽然最初两次几乎毫无效果,但是接下来多多就慢慢地有所转变:他开始懂得在客人面前收敛自己了。看到多多有了进步的表现,多多妈还专门在与客人说话的间歇,提出让多多给大家表演一下跳远的项目。在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被妈妈告之先自己单独去玩一会儿后,多多很快就安静下来,并且听话地到一边去玩自己的玩具。“人来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想制止孩子的这一行为,平时就必须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1)不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平时放任孩子的行为,过分娇宠、放纵,都会导致孩子“我说了算”的心理。因此家长要懂得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能任由孩子我行我素,时间长了,孩子的自制力就会增强,在客人面前就不会显得太“活泼”。(2)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要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更应该告诉孩子怎么做,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每次在客人来之前,先给孩子打一支“预防针”,教给孩子应有的礼貌举止。如果孩子做得好,不要忘了及时表扬;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应适当地批评,并且再次强调正确的行为方式。(3)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像多多妈一样,在客人面前让孩子尽情地表现自己。当孩子表现结束之后,还要适时地用话语向他表明:接下来的时间是大人的时间,你自己到一边去好好玩。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不兴奋过头,又可以给孩子尊重。

如何应对爱唠叨的孩子

一天,朋友来找多多妈聊天,提起她四岁半的女儿时,显出了些许无奈,孩子哪里都好,就是有一点让人有些受不了:太爱唠叨了。一说起唠叨,一般都是老人的事,怎么小朋友也爱唠叨呢?这让多多妈有些不解。但朋友说这是事实,女儿就是太爱唠叨。在家里会不停地唠叨,大事小事她总爱操心:手机带了没有,眼镜戴了没有,煤气关了没有,门锁好了没有……而且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可,没有得到她满意的答案一定不罢休。家里来了客人,她招呼得有模有样,想让她在客人面前清净一会儿简直是奢望。在幼儿园里她也唠叨,总是替老师和小朋友操心:其他班级的老师来借东西,她总会说一句“你怎么不说谢谢呀”“用完了快还给我们啊”;如果有个小朋友故意推倒了另一个小朋友,她就会赶紧过去对那个小朋友说:“赶紧向他说‘对不起’!”要不然就是老师在让小朋友站队列时,她感觉有的小朋友没站好,就会赶紧过去给小朋友纠正,同时还唠叨半天。为此她都成了幼儿园的名人了。去接送孩子,与老师交流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老师说她话太多,也好管闲事,不论是自由活动还是课堂学习,总是管不住她的小嘴。有时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她在那边就接上了茬儿,而且还说得头头是道,让老师哭笑不得。

朋友为此很担心,她不知道女儿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长大后是不是还是这样爱唠叨。多多妈也很困惑,因为她在抚养多多的过程中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后来,多多妈认真地查了小孩爱唠叨的问题,发现孩子爱唠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很多时候家长为了忙自己的事会将孩子丢在一边,让他自己玩。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发现没有玩伴的痛苦,因此即使在大人都很忙碌时,他们也会通过不停地说话来引起大人的注意,以求自己能有一个玩伴。(2)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为了能够弄明白,他们会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十万个为什么”真的会在他们那里出现。一旦家长敷衍,孩子就会不停地追问,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然后又产生了新的为什么。(3)爱表现。有些孩子天生语言表达能力就超出一般同龄的孩子,为此他们以自己流利的话语为荣,经常在父母、小朋友和老师面前展现。(4)要求没有被允许。有些孩子在向家长提出某种要求后,家长如果不立即答应,孩子就会不断地提要求,嘴里不停地唠叨,直到家长答应了为止。但是接下来他很有可能还会有其他的要求。

面对爱唠叨的孩子,有以下几种应对办法:(1)如果孩子无休止地唠叨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但你又认为这种目的不能实现,那么家长就要坚持自己的决定,否则一旦满足孩子,就意味着你在鼓励他继续这样做。如果你真的无法忍受孩子唠叨的折磨,可以先暂时与孩子分离一会儿,将孩子交由其他人来看护,让你们双方都有一个平静下来的机会。(2)面对孩子的唠叨,你可以用冷静的语气反复重复你第一次说的话,不管说多少次,直到你的孩子停止唠叨为止。(3)尽量少使用“不”。在你可以同意时尽量说“是”,当你不能肯定时说“或许”吧,当你能够妥协时,给孩子一个“有条件的许可”,例如:“可以,你可以吃一块曲奇,但是要在吃完晚饭后。”(4)制定一个规矩:“如果我说‘或许吧’,而你还要再次问我,那么这个答案就自动变成‘不’了。”(5)一旦你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忽略孩子不停的唠叨。如果可以,最好走开,或者转身,这意味着“我没有听到”。如果孩子每说一次,你都会给他回应,就是在鼓励他说更多的话。

孩子害羞怎么办

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每当家里一来客人就赶紧往房间里躲,直到最后硬是被父母拽出来喊叔叔、阿姨好。都说性格是天生的,其实后天的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也很大。害羞是一种社交恐惧症,在孩子尤其是青少年当中普遍存在。害羞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性格倍感担心,害怕他们将来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但一时又不知该如何改变孩子害羞的状况。一天,多多妈带着多多去购物中心买衣服,不想在这里碰上了多年未见的老街坊张军和他的女儿。两位大人一通寒暄之后,分别介绍自己的孩子。多多很大方地叫着“叔叔好”,但是当张军介绍自己身边的女儿韵韵时,韵韵却不住地往爸爸的身后躲,而且还怯怯地笑着,说什么也不向多多妈打招呼。张军很不自在地说了句“没出息”,没想到韵韵听了张军的话不但一句话没说,还挣开他的手独自跑开了。多多妈带着多多继续去购物,一路上多多妈回想着自己小时候和韵韵一样害羞的情景。

孩子的害羞,其实只是对陌生的客人或环境产生的回应,虽然害羞不是什么大事,但也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妨碍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时间长了,害羞的孩子还会表现出内向、沉默、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等性格特征。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跨过害羞这道影响人际交往的障碍。

害羞是一种社交恐惧症。害羞的孩子在与人接触时总是在故意躲避什么,他们会感到浑身不舒服,想退却,有些孩子甚至不敢抬头、不敢说话,严重的甚至会立刻脸红或出满头的大汗。

具体来说,孩子害羞有多方面的原因:

1.遗传

据国外科学家的研究,有近四成的害羞者是由于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孕期中母亲身体与心理的压力造成了一些儿童的胆小和害羞。这类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紧张、拘束、不自然,感觉处处放不开,说话低声细语,有时还会出现结巴的情况。

2.缺少社会交往

有的家长很少带孩子出去玩耍,与人接触少,缺乏锻炼。现在的孩子由于居住环境的变化减少了与他人互动的机会,除了上学,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待在家里做功课或看电视,生活中缺少了同龄伙伴,社会接触面很窄,这就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知识、经验和技能。

3.家长管教过严

如果孩子一做错事,父母任意指责,管教过严,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会让孩子总是担心因为一件事情没有做好被家长责骂,为此做事情会患得患失、胆怯退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害羞。有这样一项调查,日本羞怯的人大约占60%,而以色列羞怯的人只占30%,究其原因,跟日本人从小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有关,他们让孩子从小接受一种“羞耻教育”,让孩子记住不能给自己的家族丢脸。这让孩子行事都谨小慎微,害羞的性格也就形成了。以色列的孩子则很少受责备,哪怕是失败了,因此他们很自信,也很胆大,很少有害羞的孩子。

4.包办过多,孩子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年轻的家长对孩子宠爱备至,处处心疼孩子,生怕孩子做不好而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让孩子很难有机会直接面对人或事,也很难有机会独立地去处理一些问题。在习惯了家庭生活之后,孩子在与外人接触时就显得胆怯和缄默,逐渐形成了害羞和内向的性格。

5.受过挫折

有些孩子曾经历过一些挫折,而这些挫折给他留下了不良的记忆,当再次遇到时,他就会有意退缩、回避,从而表现出害羞。

面对孩子的害羞情结,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帮助孩子化解。

1.多给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

尽量让孩子多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少让孩子自己在家里看电视或玩玩具。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一些胆大的小朋友的行为会影响害羞的小朋友,他们会向他模仿,慢慢地就会改变其害羞的毛病。另外,当家里来客人时,可以鼓励孩子招呼客人,让客人坐,给客人搬椅子等,还要鼓励孩子多与客人交流。除此之外,家长还要特意多带孩子去一些人多的场所,比如带孩子一起上街购物,鼓励孩子自己买东西,还要经常带孩子去邻居以及亲朋好友家串门。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摆脱对家长的依赖,从而改变害羞的习惯。

2.管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

对一些严厉管教孩子的家长来说,孩子要管,但一定不能太过严厉和苛刻。孩子是在做错事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家长要给孩子正确的指导,不要总是批评,要多尊重孩子的意见,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多给孩子赞扬和欣赏,少提孩子的缺点和短处,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孩子解开他的害羞情结。

3.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虽然孩子应该经受挫折教育,但一些孩子根本无法完成的事,家长要注意不让他去做,因为无法完成给孩子带来的挫折感会影响他的心理,让孩子感到自卑和害羞。因此让孩子做的事一定要在他的能力范围内,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好。

4.家长不要过于溺爱孩子

一些对孩子总是不放心、百般呵护的家长,一定要放开自己、放开孩子,要知道孩子终究是要脱离自己厚实的臂膀独自飞行的,总是将孩子庇护在臂弯下,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要放手让孩子去做他能够胜任的事情,一次次的成就感可以帮助孩子摆脱害羞情结。

孩子总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怎么办

借口是不想担负责任的托词,是不信守承诺的反映,是畏惧困难、不求上进的表现,它直接阻碍着一个人将来的成功。可是如今很多孩子找起借口来简直就是“专家”,他们一张嘴就是借口,做什么事情、犯什么错误都有托词。这让很多家长开始慨叹孩子责任感的缺失。一天吃完饭,多多妈让多多将她已经收拾好的碗筷送到厨房的洗碗盆中,早已经吃完饭到一边玩玩具的多多很不情愿地走过来捧起三个空碗就走,可是由于心不在焉,还没等他走进厨房,三只碗就从他的手里滑了下去,摔碎了。多多的父母闻声向这边看来,多多却撅起小嘴,看着妈妈说:“这碗太滑,我根本就拿不住,它们自己从我手里掉下去了。”多多的父母本以为多多会为自己打碎碗的行为懊悔,而且还准备要安慰他一番,可是没想到多多却为自己不小心打碎碗找了这样一个借口。“做错了事情就要知道认错,要承担责任而不是去找借口。”爸爸厉声说道。没想到多多一听爸爸的话,突然大哭起来,一边哭还一边说:“这碗就是太滑了才摔碎的,不是我的错。”

多多妈看看地上的碗,又看看大哭的多多,真是又心疼碗,又心疼多多。其实她也想像多多爸一样,因多多的找借口“教训”他一顿,但突然间她想起了很久以前读到的一个故事:一天,个子不高的杰克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喝,不想竟失手将奶瓶掉在了地上,牛奶立时流得满地都是。杰克吓呆了,直愣愣地站在那里看着满地的牛奶。杰克的妈妈听到响声后,立刻跑过来,看见满地的牛奶和倾倒的奶瓶,她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但是,她没有发火,而是对杰克说:“你还真行啊,小伙子!我还从来没在咱们家地上见过这么大的一个奶水坑呢。既然牛奶已经洒光了,你是不是可以在奶坑里玩一下呢?”杰克本来心里很害怕妈妈责骂自己,但是却听到妈妈这样说,心里的恐惧感一下子全消失了,立刻开心地在奶水坑里写起了字、画开了画。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过来说:“现在该物归原处了。你应该知道,每次出现这种局面时,都得由你自己来想办法把它清理干净。现在你是想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还是一把拖布来清理呢?你更喜欢哪一种呢?”杰克最后选了海绵,于是母子俩轻松地就将满地的牛奶清理干净了。自从那次以后,杰克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小心摔坏东西的情况。多多妈的脑海中快速地闪现着整个故事的画面,她突然意识到,应该利用这次多多摔破碗而又为自己找借口的机会让他明白,做错了事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找借口。于是她轻轻地走到多多身边,蹲下来对他说:“既然碗已经打碎了,我们就将这些碎片收拾起来吧。”本来还在大哭的多多听到妈妈这样说一下子就停止了哭泣。“不过妈妈现在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多多就自己将这些碎片收起来吧,一定要注意不要划到手。”多多本来认为平时很爱惜那套餐具的妈妈也会大声批评自己一顿,却没想到妈妈只是让他将打破的碎片收拾干净,于是他点点头,立即拿来工具收拾碎片。当多多将所有的碎片都收拾到垃圾桶中后,妈妈又蹲下来温和地对他说:“谁都有可能做错事,但是做了错事不能为自己找借口,而是要认识到错误。因为只有认识到错误,才能想到解决的办法,看能不能将错误弥补,如果确实不能弥补,就从中吸取教训,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说是不是?”多多连连点头。从那次以后,多多再也没有打碎过东西,虽然他还是会犯其他错误,但他已经不再为自己做的错事找借口了,而是每次都想着该怎样弥补错误。

孩子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的,不让孩子犯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孩子犯了错后,有些家长不是教他如何避免错误和弥补由错误造成的损失,而是一味地打骂、呵斥。久而久之,孩子再次犯错误时,就会先想着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以试图逃避家长的斥责。

孩子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家长确实应该重视起来,因为这是一种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孩子的责任意识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你的孩子还在不停地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你不妨利用下面的方法来达到教育和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1.家长做好表率作用

无论是家长犯错,还是一些其他的事情,家长应该说到做到,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任何借口。错了就承认错误;许诺了就一定要兑现诺言,不要用任何借口来搪塞,否则孩子就会跟家长学会找借口的行为。

2.引导孩子从自身上找原因

家长在教育和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力求实事求是。比如有些孩子明明是自己不注意被砖头绊了一跤,但家长为了让孩子忘记疼痛,就故意埋怨砖头,而且还煞有介事地用手去拍打砖头。这样时间一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