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广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04:32:37

点击下载

作者:洪广祥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洪广祥

洪广祥试读:

前言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有着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内涵深厚的理论基础,行之有效的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的干预手段,以及注重临床实践的务实风格,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当前,中国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度,确定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但是,要发展中医首先是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准确把握中医药的发展精髓和深刻内涵,继承其宝贵知识和经验,并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和共同责任。

继承包括书本经验的继承(前人经验)与临床经验的继承(现代人经验)两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唯一的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中医药出版社始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所要求的,要把中医药出版社办成“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而不懈努力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编辑出版后,又策划了《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医家的遴选本着“著名”、“临床家”的两大原则。“著名”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3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为标准。“临床家”是指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有医疗特色与专长者。

本丛书正文主要分4部分,即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诊余漫话及年谱。

医家小传主要介绍医家经历,着重介绍从医的经历及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专病论治以中医的病证或西医的病名统医论、医话、医案几部分内容,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把与某一病证相关的医论、医话、医案放在一起,使读者对这一病证的经验有清晰全面的了解,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了解这一病证辨证、治疗的独特经验。

本丛书的最大特点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医家最擅长治疗的病种上面,而且独特经验不厌其详、大篇幅地介绍,医家的用药、用方特点重点介绍,写出了真正临床有效的东西,写出了“干货”。

诊余漫话则主要是医家们的读书体会、用药心得等。

年谱则按照时间顺序,将医家经历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逐年逐月列出。

本丛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现代著名临床家的临床经验,并介绍了其从医过程,是现代中医学术发展概况的反映,它带有浓浓的时代色彩。本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对现代著名临床家经验的梳理,也为人们学习、继承乃至发展中医学术奠定了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1月洪广祥先生1992年应法国欧洲中医药大学邀请赴法国讲学和医疗1995年应美国传统中医药学院邀请赴美国讲学1998年应比利时中医药大学邀请赴比利时讲学1997年应马来西亚中华中医学院邀请赴马来西亚讲学与朱良春老先生亲切交谈医家小传

洪广祥先生农历戊寅年(1938年)腊月初八诞生于被称之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县清华街(祖籍石岭村),过去这里虽然山川秀美,却受血吸虫病磨s难,“万户萧疏,千村霹雳”,正是这种环境激发了许多奋起之辈,洪先生为其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先生身出平民家庭,双亲均患老慢支,死于肺心病。揪心的病痛使他自幼萌发从医的愿望,直至后来他成为全国中医呼吸专业创始人之一,并参加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发动领导的防治老慢支科研工作,以至他出任江西省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老慢支课题组负责人和他在呼吸病领域的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同行的高度重视。这无不与他早年的经历和理想追求有关。

世界上最快乐的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洪先生天赋甚高,0型血,属虎相, 自幼他不甘落后,争当第一,身上总有那么一股虎虎生气,具有壮志凌云的豪情。他有句名言:“我是矮子,但我要做矮子中的高子”,正是这鲜明的自强自立个性,促成了他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优秀品格,为创造辉煌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真正给他从医机遇的是他的两个远房舅舅,他们均是婺源知名中医。他亲眼目睹中医不仅能治病,而且可以治大病,受人尊敬,并且生活富足,良医济世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先生15岁时在继续接受基础文化教育的同时,父亲就将他托付给舅舅从医和侍诊,从此他如鱼得水,忘情医学。熟读《汤头方歌》、《药性赋》、《医宗必读》以及《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名著。195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江西唯一的中医学府——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西中医学院前身)深造,后又边工作边学习,继续就读于江西医学院医疗专修科,攻读西医4年,以求学术上实现中西贯通。

先生智商与情商兼而有之,特别是情商给了他许多发展机遇。年轻时他就秉承大医,博采众方,鞭自赶超,虚心争取他们的指导。我国著名中医董建华、路志正、任继学、颜德馨、朱良春、万友生、张海峰等诸多老先生,不仅是先生学术上的导师,而且还是感情上的朋友,有的已成至交。这为洪先生成为一代新名医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洪先生在学术上强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医教研中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客观疗效为依据,信守辨证原则,创新思维方式,治学之认真,攀登之执着,从医几十年来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30年没有回过一趟老家,披星戴月、忘我工作、孜孜以求,将青春与热血实现成就大医的理想,奉献给中医学的发展。有书载:洪先生“生平厚功强中医,探究新学志不移,救死扶伤与时进,蜚声医界书第一”。中国最著名的《瞭望》周刊曾以“新一代名中医的奉献——记著名肺系病和疑难病专家洪广祥”对其高度评价,称洪先生不仅学术精湛,而且理解病人,同情病人,慕名前来应诊的病人来自海内外。每当他上门诊,许多患者为挂上一个早号,清晨四五点钟就来排队,天热时有些人就在诊室外的大厅里铺着草席等候挂号,生怕错过良机。患者感慨:“找到洪广祥,治愈有希望!”1992年洪先生应邀赴法国讲学,在尼尔赫省一个大型报告厅讲授中医药对人类健康所起的作用,中医药对国际医学发展的影响,讲着讲着,这位东方学者似乎把200多双蓝眼睛领到了伟大中医药宝库的迷宫。据国际电讯,由于洪先生的讲学影响,欧洲中医联合会专门召开了一次以法国为主的跨国会议,建议各国对传统医学政策进行调整,以促进中医药在全世界的传播。以后美国、比利时、马来西亚等国也先后多次邀请他去授学传道,听课学者无不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所吸引,无不为洪先生渊博的学术所动情。有一次国内学术会议,洪先生的即席发言深深感动了《中医杂志》编辑部的负责人,以后该杂志多次向他约稿,其观点新论,引领了中医学术发展,受到全国同行的普遍赞许。

洪先生尤其擅长内科呼吸疾病和内科疑难病症的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有丰富的临床见树。在国内同行中率先提出“痰瘀伏肺为哮喘反复发作的宿根”,“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以及“治肺不远温”等新学说,并应用这些理论研究开发出国家三类新中药蠲哮片、冬菀止咳颗粒以及咳喘固本冲剂等,深受国内外患者的欢迎。洪先生临床四诊详细,谨守病机,辨证确切,用药灵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并且善学巧用,创新璀臻。如他通过悉心研究,大胆地把《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阳和汤,以及张仲景用于治疗肠痈的经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移植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临床收到良好疗效。又如以桂枝汤为基础演变的益气护卫汤、温阳护卫汤;以补中益气汤方加减演变的补元汤等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收到满意疗效。再如他大胆运用“五积散”这一古代“荒方”治愈了多例“无名高热”病人,使“荒方”屡建奇功。正是他灵巧善用,独辟蹊径,不仅为中医“古方新用”拓宽了新视野,而且为中药学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洪先生学验俱丰,德艺双馨。先后获国家专利局发明专利3个,研制国家三类新中药2个,其中治疗支气管哮喘新中药——蠲哮片,获中国发明协会和香港国际华人发明博览会金奖。主编、副主编或协编专著10多部,发表论文近百篇,参编的《中医大辞典》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培养20名呼吸内科硕士、博士研究生;高徒2名秉承师德,发扬师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学术带头人。

洪先生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先后任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执江西中医药发展之牛耳。现任该院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医内科学会常务理事、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中医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顾问。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国家著名中医药专家,1992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他国际著名知识分子和著名医学专家称号。无论是行政还是行医,聪明才智和敬业精神,他把两者发挥得相得益彰,才干凸现。担任大学党委书记,他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善于谋略。如他提出的“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一手抓合格人才培养,一手抓经济自我发展”的办学方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办学提供了经验。办学经验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他所领导的江西中医学院为全国首次受表彰的30所院校之一,是唯一受表彰的地方院校,洪先生也受到了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特别是江中制药厂的发展与他的正确决策紧密联系在一起,该厂史诗般的业绩来自洪先生敢为人先的非凡魅力和胆识。

洪先生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优秀的人品,丰硕的业绩,使他在社会上拥有很高声誉,成为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保健医生,并先后被推荐为江西省七届政协委员、江西省九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江西省第九、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今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约,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拟将洪先生学术及临床经验编入《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以将他的学术经验发扬光大,激励后学,充分体现了我国中医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精神的实践光芒。

洪先生已近古稀之年,但仍气血尚盛,壮志不已。“我以我血荐岐黄”,他说愿与全国同行在中医学领域,为弘扬中医学再干上20年、30年。他始终以一颗沸腾、炽热的心追求事业,热爱生活。现在能开车、会电脑、能上网,还是一颗年轻的心,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达真专病论治咳 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之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若咳与嗽分别言之,则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痰声多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对咳嗽的证候特征,隋代《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支咳、胆咳、厥阴咳等。明代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

咳嗽既是独立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二、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从调护正气着眼。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三、分证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多表现为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方有三拗汤合止嗽散、冬菀止咳汤(经验方)。常用药有麻黄、荆芥、杏仁、紫菀、白前、百部、陈皮、桔梗、甘草等。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衣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黏稠, 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2)风热犯肺:多表现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常用方有桑菊饮或麻杏甘石汤。常用药有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或加生石膏清肺泻热;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黄凉血止血;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3)风燥伤肺:多表现为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常用方有桑杏汤等。常用药有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等。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泻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多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常用方有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有法半夏、陈皮、茯苓、厚朴、苍术、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等。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咳嗽甚者加干姜、细辛或款冬花、紫菀、矮地茶等温肺化痰以止咳;脾虚证候明显者加生黄芪、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或咳喘固本煎(经验方)以资调理。(2)痰热郁肺:多表现为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常用方有清金化痰汤等。常用药有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贝母、瓜蒌、桔梗、陈皮、甘草、麦冬。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白毛夏枯草、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3)肝火犯肺:多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常用方有黛蛤散、黄芩泻白散。常用药有青黛、海蛤壳、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枇杷叶、丹皮、栀子等。胸闷气逆,加葶苈子、瓜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黏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竹沥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子养阴生津敛肺。(4)肺阴亏耗:多表现为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常用方有沙参麦冬汤等。常用药有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生扁豆、冬桑叶、甘草、百合、百部等。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30g以泻肺清热。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天浆壳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四、典型病案

例一 杨某,男,26岁,2002年2月18日初诊。

患者一周前下乡访友,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流清涕,微恶风寒,咳嗽声重,痰稀白不畅,胸闷咽痒, 口不渴。自服维C银翘片、枇杷止咳露、感冒咳嗽冲剂等,症状未减,咳嗽仍频,遂来门诊治疗。主诉症状如前述,舌质淡红,舌苔白微腻,脉浮弦滑。证属外感风寒,肺失宣畅。治拟疏散风寒,宣肺止咳。方用冬菀止咳汤(经验方):生麻黄10g,生姜10g,细辛3g,紫菀10g,款冬花10g,法半夏10g,苍耳子10g,辛夷花10g。水煎服,5剂,每日1剂,嘱按时前来复诊。

复诊:患者诉服药1剂后咳嗽顿减,诸症明显减轻,服完5剂咳嗽已愈,感冒症状诸失。要求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

例二 李某,男,46岁,2002年11月6日初诊。

患慢性支气管炎6年,受寒或冬季发作明显。前5天因感受风寒咳嗽发作,在西医院就诊,服用罗红霉素、枇杷止咳糖浆等咳嗽未见减轻,而来中医院呼吸科门诊治疗。

证见咳嗽频作,痰稀白,咳痰不畅,鼻音重浊,胸部满闷,喉间痰声明显, 口不渴,微恶风寒,不发热。平素怯寒,易感冒。舌质偏红暗,舌苔白微黄腻,脉浮弦滑,右寸脉细滑弱,右关弦滑。

证属寒饮遏肺,风寒诱发,肺失宣肃。治宜温肺散寒,以宣肺止咳。方用温肺煎(经验方)加减:

生麻黄10g,细辛3g,法半夏10g,紫菀10g,款冬花15g,生姜10g,矮地茶20g,天浆壳15g,南杏仁10g,桔梗15g,青皮15g,陈皮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5剂,咳痰易出,咳减4/5,鼻道通畅,胸部憋闷已除,风寒外邪已去,改用益气护卫汤(经验方)加减,以益气护卫、扶正固本。

生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红枣6枚,炙甘草10g,防风15g,白术10g,路路通15g,矮地茶20g,天浆壳15g。

按:例一为风寒袭肺证。属西医急性支气管炎,由病毒感染所致。患者服用维C银翘片、枇杷露、感冒咳嗽冲剂不效,分析其处方组成,药性以辛凉清润为主。但本案证候表现为典型风寒袭肺证,只宜辛温疏散,宣肺止咳,不宜辛凉清润,遏敛肺气。这是本案用药不效和取效的关键所在。

冬菀止咳汤为我多年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风寒袭肺证的经验方。临床用于风寒咳嗽证疗效显著。该方的主要特点是根据风寒咳嗽的病机为风寒袭肺,肺失宣肃,以及“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门户”的理论组建方药,以达“肺鼻同治”,双向调节,相得益彰的止咳功效,填补了我国止咳中成药的设计空白。冬菀止咳汤已开发成为国家三类新中成药——冬菀止咳颗粒。经Ⅱ、Ⅲ期临床试验研究,显效率为72.1%,总有效率为95.1%。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冬菀止咳颗粒具有较强的镇咳、祛痰、抗炎、抗病毒、解热作用和一定的抗菌作用。冬菀止咳颗粒具有祛风散寒,宣肺止咳,肺鼻同治的显著功效。用于急性支气管炎的风寒咳嗽证。

例二为慢性支气管炎因感冒风寒而急性发作。本案患者平素怯寒易感,右寸脉细弱,可知其素体阳虚气弱;脉右寸滑,右关弦滑,说明其痰饮伏肺,脾虚痰盛;脉浮且微恶风寒,鼻声重浊,咳嗽咯痰加重,显然因风寒侵袭肺卫,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所致。痰饮、风寒均为阴邪,痰饮宜温,风寒宜散,病位在肺,“肺气郁闭”是其标实。“气阳虚弱”是其本虚。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故先温肺散寒,以宣肺止咳。温肺煎系笔者经验方,由麻黄、生姜、细辛、法半夏、紫菀、款冬花、矮地茶、天浆壳等组成。临床用于寒痰(饮)伏肺,风寒诱发所致的咳嗽证,疗效甚佳。如寒饮较盛者,可合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

方中矮地茶,又名平地木,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的全株。性平味辛微苦。有化痰止咳、利湿、活血功能。笔者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者。无论肺寒、肺热均可,单用或配伍其他药煎服,亦可作片剂使用。常用煎剂量为15~30g。无明显副作用。又因本品具有散瘀止血功用,临床也可用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的咳嗽咯血患者。既可镇咳又能止血。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全国攻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工作中,湖南医疗单位根据土家族用药经验,用本品治疗慢性气管炎,并进行了药理、药化和临床等方面的研究,从中找出了一种止咳成分——岩白菜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合成。研究证明,合成品与天然产物的疗效一致,并已用于临床治疗慢性气管炎。

天浆壳,为萝摩科植物萝摩的果壳。味甘、辛性温,入肺、肝经。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透疹功效。临床应用于咳嗽痰多、气喘等。常用于肺气不宣,咳嗽痰多、气喘等症。与百部配合可治疗百日咳。本品有宣肺透疹作用,故又可用于麻疹透发不畅之症。常与蝉衣、桑叶、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天浆壳宣肺止咳见长,故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气喘等症,与矮地茶相伍,止咳效果更佳。一般用量为10~15g。

以上二例均为外感风寒,肺失宣畅而引发的风寒咳嗽证。风寒郁肺、肺失宣肃为其基本病机。治疗用药均以宣散为主,故取效甚速。证之临床,外感咳嗽以感受风寒居多,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所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程钟龄《医学心悟》强调指出:“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尤其随着现代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夏季冷气的广泛使用,和冷饮食品的供应增多,外感咳嗽由于寒(风)邪所致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另外外感咳嗽以病毒感染引起者为多。从临床辨证看,西医所称的病毒感染,又以风寒的证候表现为主,治疗应辛温解表,温散肺寒,宣畅肺气以驱邪外出,切忌大队清热解毒、凉润遏肺的方药,以免闭门留寇!

例三 汪某,女,28岁,1990年3月10日初诊。

感冒咳嗽痰黄历时半月余,经用中西药效果不佳。初诊见呛咳阵作,咳声高亢,咽痒则咳,咯痰不畅,痰少黄白相兼,口干欲饮,胸胁牵引作痛,大便燥结。据述,胸片提示肺纹理增粗。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细胞数基本正常。

舌质偏红,苔腻黄白相兼,脉象浮细弦滑,左关弦细。

证属痰热郁肺,肺失宣肃,外感余邪留恋,兼挟肝气侮肺。治宜清热宣肺,清肝宁肺。方用麻杏甘石汤、千金苇茎汤合黛蛤散加减:生麻黄10g,南杏仁10g,生甘草10g,苇茎30g,黄芩10g,冬瓜仁30g,桑白皮10g,全瓜蒌30g,净青黛6g,海蛤壳20g,金荞麦2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5剂,咳嗽缓解,痰黄消除,大便通畅,胸胁痛已除,浮脉未现。效不更方,原方续服5剂复诊。

三诊:患者肺系证候完全消除,无明显特殊不适,改用麦门冬汤以益气阴,善后调理。

按:本案初始为外感风寒,继而寒郁化热,肺气壅遏,肃降失常,上逆作咳。呛咳痰黄,咳声高亢为痰热壅肺所致。痰白咽痒脉浮显然为风寒余邪未清之缘故。呛咳伴胸胁作痛,舌红脉弦,亦为肝咳证候之一。患者为青年女性,易兼见肝气怫逆,上逆侮肺,故呛咳频作。

方选麻杏甘石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既可清热宣肺,外解余邪,又能清化痰热,肃肺宁咳。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畅,有助于肺气肃降,方中重用全瓜蒌、冬瓜仁,既可清痰热,又可肃肺通便,以顿挫痰热郁遏,肺气壅闭之势,使腑气通肺气降咳嗽止。

例四 陈某,女,46岁,1982年9月10日初诊。

禀性孤僻内向,柔弱寡欢,近因家事不遂,渐发胸闷,咳呛频作,咳引胁下作痛,呼吸急迫,烦躁易怒,咽喉干燥,渴欲饮冷,舌质偏红,舌边尤甚,舌苔薄黄少津,脉弦细劲。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粗,余无特殊发现。服西药不效。

证属气郁化火,横逆犯肺,肺失清肃。治当清肝泄火,肃肺止咳。

方用黛蛤散合丹栀四逆散加减:净青黛6g(布包入煎),海蛤壳20g,牡丹皮15g,生栀子10g,北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生甘草10g,南杏仁10g,枇杷叶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3剂后咳嗽顿减,服完7剂咳嗽消失,俱症悉除。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并嘱其注意调节心态,避免再次发作。

按:陈修园曰:“肺为脏腑之华盖,……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本案由于肝气郁久而产生的肝火,冲逆犯肺,肺失清肃,上逆而致咳呛频作,牵引两胁作痛,烦躁易怒,脉细弦劲,为“木火刑金”之证,即《素问·咳论》所说之“肝咳”。方用黛蛤散合丹栀四逆散,以清肝泄火,肃肺止咳。肝咳病本在肝,影响于肺,故发病时常先见肝病症状。肝气性升,风木易燃,肺为娇脏,不耐邪侵,故治肝咳之药最宜清凉潜降,切忌燥热升散。《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张景岳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五脏之咳乃各有其兼证耳”。由此说明,本案之肝咳,实际上体现其既有肺之咳嗽,又具有肝经之形证。但在辨证施治过程中,通过治肝而达到肃肺止咳,实现肝肺同治之目的。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例五 姜某,男,21岁,住院号106885,1982年9月29日入院。

病史摘要:不定期发热五月余。患者于同年5月某日外出淋雨后,次日出现高热恶寒,头痛鼻塞等症,在医务所服西药治疗症状减轻。至6月份出现低热,体温±37.6℃,发热前微感恶寒,当地医院从疟疾治疗,服药3天,体温降至正常,未查到疟原虫,约相隔1周左右又出现发热,恶寒甚,覆盖衣被则舒,当时未作治疗,寒热自解。8月份又出现上述类似症状,在县医院查抗“O”1250u,诊断为风湿热,经抗风湿治疗,症状仍有反复,故来我科住院治疗。

现症:偶有不规则低热,以午后明显, 自觉胸脘痞闷,口黏口甜,口微渴,不苦,略有咳嗽,近日痰中带血,色暗红,伴右胸隐痛,连及右背胀痛,背微恶寒,痰少色白而黏,平素怯寒,胃纳及二便均正常,无手足心发热。舌质偏暗,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化验检查:血红蛋白82%,白细胞10.0×109/ L,中性68%,淋巴24%,嗜酸性8%,类风湿因子阴性,抗“O”600u,大小便常规正常。血沉90mm/h,痰找抗酸杆菌阴性。

胸片报告:右上肺野炎症。

10月8日中医辨证属湿热郁肺,肺气失宣,拟宣化为主。方用枇杷叶10g,黄芩10g,连翘15g,杏仁10g, 菖蒲10g,丝瓜络10g,芦根30g,银花20g,薏苡仁15g,郁金10g,藕节30g,橘络5g。服药后咯血止,体温正常,症状好转。原方继续加减服用。

10月12日~28日复查,嗜酸性粒细胞11%,绝对计数0.528×109/L,血沉73mm/h。

10月25日复查,胸片提示右上肺炎吸收好转期(原本上肺片状阴影,已大部分吸收)。

11月11日复诊,根据患者反复发病已持续半年多,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超正常值数倍,肺部有炎症改变,考虑为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患者屡诉胸及背部酸痛,困倦乏力,精神不振,伴咳嗽咯痰,胸部憋闷,舌质红暗,舌苔厚腻黄白相兼,脉弦滑近数,证属痰湿伏肺,郁而化热,治以燥湿化痰清热。

方用:法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0g,生甘草5g,白芥子10g,黄芩10g,枳实3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土茯苓15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前检查:血沉72mm/h,白细胞7.2×109/L,中性70%,淋巴24%,嗜酸性粒细胞6%,直接计数1.25×109/L。

11月23日复诊:症状已基本消除。复查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0.2×109/L,血沉25mm/h,抗“O”400u。过敏原皮试:屋尘(+),棉絮(+),螨(++)。

12月1日出院,出院前再次复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症状缓解。

按:本案中医辨证属湿痰咳嗽范畴。西医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109/L时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范围较广,波及病症亦较多,其中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即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肺部浸润为特点。根据本病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吕弗琉综合征)。

患者反复低热、咳嗽、胸痛,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109/L,胸片提示有炎症改变。经反复抗炎、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根据其症状特征,符合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的诊断。结合中医临证所见,病症缠绵不解,反复低热, 口黏口甜,胸脘痞闷,身体困倦,痰白而黏,咳嗽胸痛,舌苔黄白厚腻等,显然与患者淋雨冒感湿邪有关。病证初起可能为感湿而挟风寒,经治疗后风寒除,但湿邪留滞,渐而由表入里。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缠绵反复是其致病特点。

患者为青年男性,湿邪易从热化,湿与热合,更加胶着难解,故汪廷珍称其“半阴半阳”、“氤氲黏腻”。湿热犯肺,卫受邪郁,肺失宣肃,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症见发热(其热不扬),微恶风寒,咳嗽,胸痛, 口微渴,舌苔厚腻白黄相兼等。

从患者湿热证候分析,多为湿邪偏盛,且以湿邪在肺为主。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于0.4×109/L,符合吕弗琉综合征核心诊断指标。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病案在全程治疗中,始终以“湿热郁肺”辨证用药,前期以宣化为主,虽取得疗效,但病情依然反复,缠绵不愈,多次复查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居高不下,由此提示,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需针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问题寻找新的用药思路。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是: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超过正常值,是由许多原因引起的,因而其临床意义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它既有杀伤寄生虫和调节变态反应有利的一面,而其某些颗粒成分和脂氧化产物又有损伤正常组织的不利一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提示患过敏症或寄生虫病。本案显然与肺源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密切相关,属过敏症的范畴。患者发病和治疗长达半年余,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未能有效控制是病情迁延反复的关键所在。后期的治疗思路(即11月11日复诊)把重点放在抑制嗜酸性细胞增多这一关键问题上。根据已往的临床经验,过敏症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就其证候表现看,似乎与湿或湿热致病有密切关系。

11月11日复诊疏方,除常规应用二陈汤燥湿痰外,并加用了枳实、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以清利湿热。其中重用枳实30g,这是本次处方的一个显著特点。《神农本草经》载,枳实“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从其主治病症分析,枳实可治“皮肤苦痒”,类似现代皮肤风疹、风疱、团块等皮肤过敏性病症。药理实验研究提示,枳实对变态反应的影响甚为明显。枳实水煎液对鸡蛋白致敏大白鼠的离体肠管因加入特异性抗原引起的挛缩有抑制作用。枳实的水提液或醇提液均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对动物被动皮肤过敏(PCA)及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的抑制,枳实都显示出较强的抗过敏活性。这一实验结果,为《神农本草经》枳实可治“皮肤苦痒”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实验依据。同时,也说明枳实可治过敏性疾病。遗憾的是,近代中药方书已将这些宝贵的,甚至闪光的重要历史记载当作“垃圾”删除!由于枳实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高温煎煮时易挥发,故加大生药用量,以减少挥发油中有效成分的破坏。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等均有较强的利湿清热作用,用治各种瘙痒证候,其与大剂量枳实相配,强化了“清利湿热”的力度,有效遏制了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从湿热论治,从这个案例分析,枳实、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等,可能对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验证和研究。哮 病

哮病为肺系疾病中的常见病证,除新病初发外,多属病有“夙根”,如《景岳全书》指出:“喘有夙根,遇寒则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临证指南》称哮病为“宿哮”,系“沉痼之病”,因而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余在临床研究中,本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坚持实践、立足创新的治学宗旨,努力探索治疗哮病的规律和方药,以期提高哮病的临床疗效,现将临证心得介绍如下:一、哮病发病观

近代中医对哮病发病的认识,基本停留在《症因脉治·哮病》所说“哮病之因,痰饮内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和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学术观点。因此在治疗思路和方药上尚未有新的突破。西医学近20~30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对于哮喘病的本质有了更多了解和认识,形成了新的哮喘防治概念,促进了哮喘防治水平的提高。

临床实践提示,哮病发作因素错综复杂,往往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上述文献所述的观点,无疑是古代医家哮病治疗经验的总结,因此必须充分肯定。但应通过实践去发展,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理论上的创新,必然会在治疗思路和方药上带来新的突破。

我通过对哮病的防治研究,认为气阳虚弱是哮喘发作的重要内因,痰瘀伏肺是哮喘发作的夙根,外感六淫是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三者之间常相互伴随存在,有时属主要矛盾,有时为从属地位。从标本角度来看,外感六淫之邪为标,痰瘀伏肺和气阳虚弱为本,哮喘的发病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气阳虚弱是哮喘发作的内因

西医学认为,引起哮喘发作的内因主要是特应性过敏体质,具有遗传性。这方面的原因可能十分复杂,许多学者正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遗传因素固然在哮喘的发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具遗传因素者都会发生哮喘。

气阳虚弱包括肺的气阳虚和卫的气阳虚,随着哮喘的反复发作和体质进一步下降,由肺卫的气阳虚可累及脾阳和肾阳虚。在一般情况下,以肺卫的气阳虚占主导地位。气阳虚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哮喘发作时,通常以半夜至凌晨最为严重。《内经》指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阳不胜阴,阴胜则静,阳失运行,肺气郁闭,上逆作喘。这与西医学认为,人体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在凌晨时血浆皮质激素下降到最低水平,故与在半夜至清晨易发生哮喘的观点是相吻合的。②大多数哮喘患者对气温的突然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对春秋季节,忽冷忽热的气候适应能力极差,稍一不慎就会伤风感冒,或当气温突然下降,气道受冷空气袭击,而诱发哮喘。这显然与气阳虚弱,卫气不足,呼吸道防御机能和免疫调节能力下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在气阳虚弱,温煦防御功能低下,机体正气不足时,才可使致病因子有可乘之机。③哮喘患者多有背冷怯寒,鼻头清冷,四肢不温,易自汗和易感冒,晨起流清涕等一派不同程度的气阳虚弱的证候表现。而且对温肺散寒和益气温阳药有着较强的耐受能力,很少出现化热化燥的副反应。我们在治疗热哮患者过程中,也强调“用药不避温”,应在温的基础上酌加清的药品,一般均以小青龙汤为基本方,酌加生石膏等,常可收到显著疗效。即使在缓解期,我们仍然遵循“治肺不远温”的原则,通用益气温阳护卫的方药也未见不良副反应,这较好地说明“气阳虚弱”是哮喘患者的重要内因。从某种意义来说,与西医治疗哮喘以应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最有效的抗炎药物有相似之处。正如有学者研究表明,运用温阳药可以抑制哮喘气道反应性的提高,维持气道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控制哮喘发作的目的。(二)痰瘀伏肺是哮喘发作的宿根《景岳全书》云“喘有夙根”,《临证指南医案》称哮病为“宿哮”。后世对哮病“宿根”的认识,多推崇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在治法上主张“专以去痰为先”。本人根据哮病反复发作的证候特点,认为宿痰伏肺,气机郁滞,不仅会导致津凝生痰,同时又因气郁痰滞影响血行,出现痰瘀不解的复杂局面。从痰与瘀的关系来说,痰可酿瘀,痰为瘀的基础,而瘀亦能变生痰水,形成因果循环。痰夹瘀血,结成窠臼,潜伏于肺,遂成哮证的“夙根”。如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及劳累等多种诱因,均可导致肺气宣降失常,而引起哮病发作。哮喘反复发作,极易损伤气津,痰液更加黏稠难出,窒塞肺络,瘀积不散,又易形成“痰栓”,出现顽痰胶固,进一步瘀塞气道,加重痰瘀气阻的病理变化,临床呈现以肺气上逆为标,痰瘀胶结为本的证候特点。

西医学近年来研究发现,气道变应性炎症(AAI)是哮喘发病的基础,气道高反应性(BHR)为哮喘的特征,在发生BHR的哮喘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它被激活后可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组胺、氧自由基、神经毒素等炎性介质,由此可导致气道上皮损伤破坏,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增厚,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瘀血、水肿、炎性分泌物增多(痰液),结果造成气道狭窄、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气道通气功能,这些符合“痰瘀气阻”的现代病理理论,说明哮喘发作普遍有痰瘀的病理现象存在。因此,确立“痰瘀伏肺”为哮病夙根的理论,在治疗上注重“治痰治瘀”,这对消除气道炎症(AAI)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BHR)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三)外感六淫是哮喘发作的诱因

外感,可以理解为诱发哮喘的外因,六淫则特别强调气候上的异常变化,六淫之邪可以诱发哮喘。据统计资料显示,哮喘的发作约有半数以上是集中在上半年的4~5月间,下半年的9~10月间,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倾向。六淫之中,更特别强调风寒。因为肺主皮毛,而风寒之邪又是首先侵犯皮毛之故。现代研究表明,寒冷空气刺激呼吸道,除减弱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外,还能通过反射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和分泌物排出困难,易于继发感染,加重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我们研究发现,外感风寒虽然是引起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据对100例患者发病诱因分析,以外感风寒为诱因者占74%,但半数以上患者却未出现头痛、鼻塞、身痛等一般常见外感表证,而仅有喘咳症状加重。我认为,这是由于患者气阳虚弱,卫外之气不固,“风寒直中手太阴肺”的缘故。余在辨证时,以右寸脉浮作为判定外感的依据之一。在治疗时通过“温散肺寒”,可以迅速使标证解除,达到缓解哮喘的目的。另一方面,外感风寒亦常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重要诱因。近年来,人们发现,呼吸道的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作有密切关系,小儿较成人更为明显。因此,确立外感六淫是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对提高哮喘防治效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哮病治疗观

许多学者研究证明,无论是发作期或缓解期哮喘患者的气道都不同程度存在着AAI。因此立足于消除AAI、降低BHR是防治哮喘的关键。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痰瘀气阻”是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病理基础,气阳虚弱和外感风寒又是激发哮喘的重要内因和外因,因此“涤痰祛瘀”、“温阳护卫”和“疏散外邪”是我治疗哮喘的基本治法。临床经验提示,它有利于消除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这对预防哮喘发作,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和消除哮喘症状,都有较好的临床防治效果。(一)涤痰祛瘀法

痰瘀为哮喘发作的夙根,因此涤痰祛瘀为哮喘的重要治法之一。笔者认为,发作期仍以肺实为主要矛盾。主张发作期重在治痰治瘀以平哮。如何治痰治瘀?根据中医理论和我的经验,一是要以“治气为先”。因为痰瘀的形成与肺气壅塞密切相关。气壅则津凝,成痰成饮。气不畅则血行涩滞而成瘀。由此可见,气壅为产生痰瘀的基础。根据“气顺痰易消”、“气行血自活”的经验,我提出了“治痰治瘀要以治气为先”的观点。我常以“苦降”作用的药物为重点,正如《内经》所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经验用药有葶苈子、青皮、陈皮、槟榔等。蠲哮汤为其代表方药,全方以疏利气机为目标,以消痰散瘀为目的。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对豚鼠实验性哮喘有显著保护作用,能明显增强离体豚鼠肺灌流量,松弛气管、支气管和肺条平滑肌,并有明显的祛痰和抗过敏作用,能抑制过敏性介质慢反应物质(SRS-A)的释放,是一种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新药。该方由葶苈子、青皮、陈皮、槟榔、大黄、生姜各10g,牡荆子、鬼箭羽各15g组成。幼儿剂量酌减。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3次,分上、下午及临睡前服用,连服7天。重症哮喘或哮喘持续状态,且体质尚好者,可日服2剂,水煎分4次服。哮喘基本缓解后,改为常规服药法。药后1~3日内,若解痰涎状黏液便,为疗效最佳的标志。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后,大便自然恢复常态。此方在一般情况下不必加减,如他症明显,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如寒痰哮可加干姜、细辛;兼表寒加生麻黄、苏叶;热痰哮加黄芩、鱼腥草;有过敏性鼻炎或其他过敏症状,加蝉衣、辛夷或白鲜皮、地肤子;大便不畅者,大黄宜生用后下;稀溏者,大黄宜熟用同煎,剂量不减。此方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哮喘持续状态;亦可用于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凡哮喘痰鸣辘辘,或喘咳胸满,痰多不利等肺气壅实为主要表现者,均可适用。全方着眼于疏利气机,故用葶苈子、青皮、陈皮、槟榔、牡荆子泻肺除壅,俾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消。肺与大肠相表里,哮病发作,多因肺气壅滞而致腑气不通,以致浊气不降而上逆,又加重肺气之壅滞,而使哮喘难以缓解,故方中伍大黄以通腑气,腑气通则肺气自降。鬼箭羽活血祛瘀,且具抗过敏作用,与逐瘀除壅之大黄相配,更能增强行瘀之力。哮病发作,多为外感诱发,伍生姜既可外散表寒,又可内散水饮,且能防葶苈子、大黄苦寒伤胃之弊。全方合用,共奏泻肺除壅、涤痰祛瘀、利气平喘之功。

二是要以温通为主。因为痰瘀均为阴邪,“非温不化”。根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的观点,我常选用的祛痰药有皂荚、白芥子、干姜、法半夏等,常选用的行瘀药有川芎、红花、桃仁、桂枝等。三是要重视软坚涤痰。哮喘反复发作,尤其是长期使用激素和哮喘持续发作不解的患者,极易出现气津损伤,痰液更加黏稠难出, 日久而成“痰栓”,顽痰胶固,加剧气道瘀塞,致使哮喘更难缓解,因此“软坚涤痰”常成为顽固性哮喘的重要治法,临床有很好的效果。我常选用礞石、海蛤壳、海浮石、白芥子等。古方滚痰丸(《证治准绳·类方》)很值得临床重视,尤其对于气道壅塞较重,表现以痰阻气壅,腑气不畅的哮喘持续不解者,疗效更佳。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痰瘀郁久极易化热,临床可兼见苔黄、舌红(暗),痰黄稠,或大便结等热化证候,此时既要重视清泄郁热,但用药又不宜过于苦寒。因为这种热象是在痰瘀阴邪的基础上化生的,其病理本质仍为“阴寒”,故不宜过于苦寒泄热,而应在祛痰行瘀的基础上,适当使用苦寒泄热药,我常选用黄芩和大黄,或配合辛寒泄热的生石膏,这样既有利于涤除痰瘀,又兼顾了清泄郁热,可达标本同治的目的。(二)温阳护卫法

气阳虚弱,卫气不固,抗邪和调节能力低下,是哮喘患者反复发作的重要内因。因此,温阳护卫法是预防和减少哮喘发作的重要治法。这里所指的温阳是温补气阳,尤其是卫阳,因为卫阳是机体抗邪的第一道防线,是调节和防卫诱发哮喘发作因素的重要屏障,卫阳的强弱是直接关系哮喘发病的关键环节。根据肺主皮毛和开窍于鼻的理论,温补肺的气阳为温阳护卫的基础。又肾阳为全身阳气的根本,肺肾为母子关系,肾气强则肺气充,因此配合温补肾的气阳,有助于肺的气阳的充实。卫气能直接防卫病邪对机体的损害,同时又能调节和适应自然界致病因子对人体的影响。因此提高卫气的防卫和调节能力,对哮喘患者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基于上述观点,我创制了益气护卫汤,该方由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方加减组成。药用生黄芪、防风、白术、仙茅、仙灵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如阳虚偏重者,仙茅、仙灵脾易补骨脂、胡芦巴为温阳护卫汤。诸药共奏温阳益气、调和营卫、振奋真元之效,达到增强御邪和抗敏能力,提高机体免疫调节能力,增强呼吸道对环境中刺激因子的适应性,控制和减少哮喘发作的目的。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温阳益气护卫汤,能明显改善哮喘豚鼠全身机能状态,能有效地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延长哮喘潜伏期。(三)疏散外邪法

所谓疏散外邪,是指疏风解表、解表散寒和温肺散寒等治法。这是根据哮喘发作常以外感六淫之邪,尤其是以风寒为主要诱因而设立的。疏风解表,主要用于感受风邪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如鼻痒、咽痒、眼痒、喷嚏多、脉浮等,常用药有荆芥、薄荷、苏叶、蝉衣、白鲜皮、地肤子等。解表散寒,主要用于以外感表证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痛身痛,无汗,脉紧等,常用药有麻黄、桂枝、葛根、辛夷花、苍耳子等。温肺散寒,主要用于寒邪“直中手太阴肺”,但表证并不突出,而是以肺寒症状为中心,如哮喘发作,咳嗽加重,声音重浊,痰白清稀,舌苔白,脉浮弦滑等,常用药有麻黄、干姜、细辛、法半夏等。小青龙汤可作为温肺散寒的基本方,这里需要强调指出,小青龙汤在支气管哮喘中的运用与研究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实验也表明,小青龙汤煎剂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能明显抑制嗜酸性细胞的生存及其脱颗粒,小青龙汤中还含有某种能抑制浆细胞或大淋巴细胞产生的物质,并能直接或间接地刺激机体产生某种抑制因子,使血清IgE浓度下降,故《日本汉方医学精华》谓:“支气管哮喘,无论发作与否,皆可用本方。”由此可见,小青龙汤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哮喘发作因外感六淫而诱发者,必须重视疏散外邪以安内,常可收到邪去喘平的效果。临床实践提示,有的哮喘患者由一般发作而演变为持续状态,甚或合并严重肺部感染致使病情危笃,多数原因是由于外邪未能及时疏解,以致郁而化热,或寒邪郁遏,肺气郁闭,致使哮喘持续不解。因此,及时疏散外邪,有利于肺气宣畅,可有效阻断病势发展,迅速解除哮喘症状。三、全程温法治疗哮病的经验

笔者在防治哮病过程中,强调“全程温法治疗哮病”的经验,并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贯穿中医药防治哮喘全过程。

西医从哮喘的气道变应性炎症机制出发,将糖皮质激素推到防治哮喘的第一线。临床实践证明,激素的使用确实提高了哮喘的缓解率,减少了复发,但长期应用有一定的副作用,包括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停药后病情反跳,即使长期使用吸入剂型也未能全部解决哮喘复发。另外,部分哮喘患者对激素有对抗性。因此如何更有效、安全地控制气道炎症,防止复发是防治哮喘的关键。

中医药防治哮喘有其特色和优势,但长期以来在哮喘理论和治疗思路的创新上进展不大,为了开拓思路,我全面研究了古代和近代防治哮病的用药规律和经验,并结合本人的科研实践,提出全程温法治疗哮病的见解。(一)全程应用温法的依据

应用温法和温药治疗咳喘病症无论古代和近代的医籍中记载颇多,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医圣张仲景,他是应用温法和温药治疗咳喘症的鼻祖。如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中,强调“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迄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咳喘的方剂中,使用温法和温药的比例高达90%以上。甚至在小柴胡汤证中,若兼见咳证者,也提出“加干姜五味子”。张仲景治疗咳喘的著名方剂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桂枝加朴杏汤等都是以温法为主轴的组方思路进行设计和择药的。麻杏石甘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等虽然是治邪热郁肺的喘证,但仍然坚持温清并用的原则,其中麻黄仍然是全方中的主导药,这充分体现了张仲景治咳喘用温法和温药的主体思路。

我们再从哮喘的发病特点和证候规律分析,也不难看出治疗哮喘全程用温法的依据。

依据一,哮喘发作时,通常以半夜至凌晨最为严重。《内经》指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阳不胜阴,阴胜则静,阳失运行,肺气郁闭,上逆作喘。这与西医学认为,人体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在凌晨时血浆皮质激素下降到最低水平,故在半夜至清晨易发生哮喘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提示血浆皮质激素的下降,与阳虚寒盛有关。同时,也可以认为,西药糖皮质激素其药性亦属于温药范畴。

依据二,哮喘患者多有背冷怯寒,鼻头清冷,四肢不温,易自汗和易感冒,晨起流清涕等一派程度不同的气阳虚弱证候表现。大多数哮喘患者对气温的突然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对春秋季节忽冷忽热的气候适应能力极差,稍一不慎就会伤风感冒,或当气温突然下降,气道受冷空气袭击而诱发哮喘。这显然与哮喘患者气阳虚弱,卫气不足,呼吸道防御机能和免疫调节能力下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说明气阳虚弱是哮喘患者体质的基本特征。

依据三,“痰瘀伏肺”为哮病反复发作宿根的观点, 目前已被同行接受。这不仅在哮喘发作期,即使在缓解期,也都普遍存在痰瘀现象。西医学的实验研究也认为,由于多种炎症细胞、炎性介质导致气道上皮损伤破坏,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增厚,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瘀血、水肿、炎性分泌物增多(痰液),结果造成气道狭窄、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气道通气功能。这些都与中医哮病“痰瘀气阻”的病机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痰瘀伏肺”是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病理基础。

依据四,外感风寒常为引发哮喘的重要诱因。我们对100例哮喘患者发病诱因分析,以外感风寒为诱因者占74%,但半数以上患者未出现常见的外感表证,而仅有喘咳症状加重。我个人认为,这是由于患者气阳虚弱,卫外之气不固,“风寒直中手太阴肺”的缘故。我在辨证时,以右寸脉浮作为判定外感的重要依据。临床经验证明,外感风寒病邪常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而引发哮喘的重要诱因。

依据五,从国内外应用中药防治哮喘的实践来看,小青龙汤在支气管哮喘中的运用与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它不仅对急性发作期有着非常显著的平喘效果,而且在哮喘间歇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说明确立全程温法治疗哮喘的提法符合临床用药实际,有着普遍的实用价值。

依据六,从各地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的用药经验来看,大多均选用附子、仙灵脾、仙茅、补骨脂、熟地、菟丝子、黄芪、党参、白术等温阳补益药。经验证明,用药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越巩固。如沈自尹等用温阳片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6年随访,结果142例中显效以上达56.3%,再次说明温法是哮喘缓解期的基本用药规律。

从上述所列六个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气阳虚弱为哮喘发作的重要内因。气阳虚弱包括肺的气阳虚和卫的气阳虚,随着病情发展,由肺卫的气阳虚可累及脾阳和肾阳虚。我认为,气阳虚弱是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发生基础;由于痰瘀伏肺,气道壅塞,肺失宣肃,严重影响通气功能,因此痰痰是引起气道高反应的重要病理基础;外感风寒之邪(含致敏因子)是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因,它不仅易引起继发感染,而且还能加重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因此确立温法为中医药治疗哮喘的全程治法,它将与西医全程“抗炎”治疗形成两大优势,如果两者能有机结合,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二)温法在防治哮喘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传统概念,温法,也叫温里法、祛寒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除,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素问》“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是温法的理论依据。

温法是针对寒病而设。寒病有实寒和虚寒之分,临床上常常是阳虚与寒邪并存,所以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

从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来看,急性发作期偏于实证,临床缓解期偏于虚证;哮喘反复发作极易形成虚实并存的局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