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常见优良草种名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07:08:44

点击下载

作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恩施综合试验站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湖北省常见优良草种名录

湖北省常见优良草种名录试读:

编写说明

优良草种是提高牧草产量,增加农民收益,促进牧草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草地生态保护建设、草业经济发展和草食畜牧业生产的基础。

湖北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优越,适宜植物生长。为推广和普及优良草种栽培技术,发展湖北草业,我们组织编写了《湖北省常见优良草种名录》。全书分为

总论

、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述了湖北省自然条件、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草种资源情况;各论收录了湖北省常见牧草及草坪草47种,详细介绍了各草种的植物学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及其利用方式。

该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适合湖北及周边地区广大种草户、养殖户、基层畜牧技术推广者阅读参考。相信《湖北省常见优良草种名录》的出版,将对湖北省优良草种的推广利用及草地生态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偏差,诚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1年11月总论

一、湖北省自然环境条件概况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光、热、水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地理位置及土壤条件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经108°21′~116°07′,北纬29°05′~33°20′,与河南、陕西、重庆、湖南、江西、安徽六省接壤。全省东西长740.6千米,南北宽470.2千米,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地处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湖北省土壤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石灰(岩)土、红壤、黄壤及紫色土等,这8个土类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8.65%。其中水稻土占总耕地面积50.35%,潮土占19.03%,黄棕壤占14.54%,其他5个土类的面积均小于5%。(二)气候条件

湖北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1150~2245小时,辐射85~114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气温15 ~17℃,温度最高的7月份均温27 ~29℃;温度最低的1月份平均2 ~4℃。10℃以上的积温4000 ~5700℃;年平均降雨量为800 ~1600毫米,无霜期230 ~300天。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光、热、雨同季,南北气候兼备,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加上南北纬度相差4°15′,东西经度相差7°46′的地理位置差异及地面高低悬殊的垂直气候特征,造就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了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草地类型和牧草种质资源。湖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中国植物资源和植物种类最丰富的省区之一。

二、湖北省草地畜牧业概况

(一)草地畜牧业发展概况

湖北省有天然草地655.2万公顷,可利用面积507.1万公顷,丰富的草地资源为草食家畜提供了优良的饲草料,这也是湖北省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近20年来,湖北省牛、羊肉产量增长较快,如1990年,牛、羊肉总产量为2.41万吨,占畜牧业肉类总产量的1.6%,2008年达到26.88万吨,占整个畜牧业肉类产量的5.6%,所占比例较1990年增加4倍。自1990年到2008年,各草食家畜生产发展情况见表1。表1 湖北省主要年度草食家畜生产情况(万头/万只)1.牛

牛在湖北省农业和人民生活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按家畜单位(1头牛=1匹马=10只羊)计算,湖北省草食家畜中牛的饲养头数最多,2008年末存栏数317.50万头,其中役牛占70%左右。近年来,肉牛和奶牛发展较快,到2008年,牛肉产量18.76万吨,牛奶产量17.67万吨。2.马、驴、骡

在大家畜中,马、驴、骡主要用作劳役,其数量逐年减少,2008年三种家畜只有1.62万头,不足1990年三者数量的1/3。3.羊

羊在湖北省畜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养羊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08年湖北省羊存栏数387.63万只,其中山羊占总数99.8%。羊肉产量8.12万吨,占牛羊肉总产量的30.2%。绵羊毛产量0.60吨,山羊毛产量9.87吨。(二)草地畜牧业特点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给人类两大恩赐,一是豆科植物,二是反刍家畜”。前者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其根瘤是天然氮肥发生器;后者的瘤胃是天然发酵罐,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植物纤维转化为动物蛋白,这正是草地畜牧业的优势。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北过渡地带,水热同期,草地地上生物产量高,又有大面积冬闲田,适宜短期牧草栽培,同时家畜饲养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这些因素使湖北草地畜牧业具有下述特点。1.地理条件优越,草地生物产量高,载畜量大

湖北省地形复杂,有各种类型草地,适合饲养不同种类牲畜。光热充足,降雨丰富,牧草生长较快,草群密度达80%以上,草层高30~150厘米,生物产量高,单位面积草地载畜量较北方典型温带草原高1~3倍,且基本无严重的畜牧业自然灾害。2.草地畜牧业生产的主体是牛、羊生产

长期以来,湖北省主要靠养猪、养禽来解决人们肉蛋食品的需要,靠养牛来解决农田耕作的役力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以猪为主体的畜牧生产结构,以牛、羊为主体的草地畜牧业生产结构。据2008年统计,湖北省肉类总产量392.10万吨,其中猪肉292.15万吨,禽肉73.07万吨,牛肉18.76万吨,羊肉8.12万吨。整个畜牧业中仍以生猪为主体,牛、羊则几乎占了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全部。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耕牛向肉用牛方向发展,牛、羊肉产量持续稳步增加。近几年,奶牛生产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据2008年统计,牛奶产量17.67万吨,是2000年的三倍多。3.草地畜牧业由家庭饲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

长期以来,湖北省畜牧业是以家庭饲养牲畜为主的农区畜牧业,属于家庭种植业的补充和兼业,农民利用农作物的剩余产品,进行兼营性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山区,草地畜牧业基本上是粗放管理,养殖人员将牲畜赶到草地实行自由放牧,草地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近年来,随着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农民对草地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种草养畜”成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方式。养牛、养羊专业户数量逐年增加,大型养殖场(如千头、万头牛养殖场)也迅速发展。据统计,2008年末,牛、羊存栏数超过700万头,其中商品肉牛112.40万头,商品肉羊495.70万只,这标志着湖北省草地畜牧业生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从传统畜牧业向专业户、规模化、商品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该转化不但促进了湖北省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湖北省草种质资源概况

(一)草地资源概况

湖北省拥有天然草地面积655.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4.96%,其中可利用面积为507.1万公顷,理论载畜量547万个黄牛单位;2007年全省累计种草保留面积23.4万公顷,其中人工种草10.9万公顷,改良草地11.9万公顷,累计草地围栏面积1.65万公顷。

从草地规模上看,全省67公顷以上的成片草地3028片,可利用面积202.2万公顷,其中667公顷以上的连片草地55片,面积48.6万公顷;3333公顷至6667公顷的有81片,面积27.5万公顷。从草地垂直分布来看,海拔1200米以上的可利用草地面积54.76万公顷;800~1200米的有46.65万公顷;500~800米的有54.61万公顷;500米以下的有49.74万公顷。从草地分布上看,以恩施州、十堰市面积最大,分别占全省可利用面积的16.3%和14.5%。从草地类型看,农林迹(零星草地)居多,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9.54%;天然草地主要以热性草丛、热性灌草丛、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为主,有少量低山草甸及山地草甸。(二)牧草种质资源概况

复杂多样的地形和丰富的草地资源,造就了湖北省牧草植物的多样化。据《湖北植物志》统计,湖北省野生及常见栽培种子植物3928种,分属于170科1140属,其中可饲用牧草与饲料作物951种(野生种880,栽培种71),分隶于74科,占全国可饲用植物资源的14.2%(全国共有有饲用价值的牧草6703种,分隶于246科1545属)。湖北省牧草资源见表2。表2 湖北省可饲用植物资源统计表(三)湖北省栽培草种概况

牧草的生长和分布受自然条件、农牧业经济结构以及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湖北省地处过渡带,冷暖季牧草均能生长。早在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农业厅畜牧局和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就开展了湖北地区适宜草种的引进工作,根据各草种生长情况将湖北省划分为六个牧草区,即江汉平原区(白三叶、苇状羊茅为主)、鄂中北区(白三叶、苇状羊茅、紫花苜蓿为主)、鄂东北区(白三叶、红三叶、苇状羊茅为主)、鄂东南区(白三叶、苇状羊茅为主)、鄂西南区(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为主)以及鄂西北区(白三叶、红三叶、苇状羊茅为主)。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牛、羊养殖场越来越多,对牧草饲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天然草地已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人工栽培草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目前,湖北地区主要栽培的牧草有多花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高丹草、杂交狼尾草、饲用玉米等草种,其中栽培最广泛的草种是多花黑麦草,它是牛、羊、兔以及鱼的优良饲料;而白三叶和红三叶多用于草地改良,可增加草群中豆科牧草数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杂交狼尾草及饲用玉米主要做青贮饲料,满足牲畜对冬季饲草的需求。近几年,湖北省引进并栽培了许多优良草种和品种,这些牧草为家畜提供了优质饲草料,满足生产上的需要,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各论

第一部分优良牧草一、禾本科(一)多花黑麦草

学名:Lolium multiflorum Lam.

英文名:Italian Ryegrass

别名:意大利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1.起源与分布

多花黑麦草原产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小亚细亚等地。13世纪在意大利北部最早种植,后传播到其他国家,在英国、美国、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温带湿润地区广泛种植。在我国,适宜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种植,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有大面积栽培,是南方各省利用冬闲田种植牧草的首选草种之一。2.植物学特征

多花黑麦草是禾本科黑麦草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根系较浅,须根密集,主要分布在0~15厘米的土层中。疏丛型,秆直立,株高80~120厘米。叶鞘疏松,叶片长10 ~30厘米,宽3~5毫米,深绿,叶背面光滑并有光泽。穗状花序,长10 ~20厘米,宽5~8毫米,含10~15小花;颖质较硬,外稃质较薄,芒细弱,内外稃等长。种子扁平,有芒,土黄色,千粒重1.8~3.2克。3.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昼夜温度为27℃/12℃时生长最快,夏季炎热生长不良,大于35℃时生长受阻,甚至枯死。不耐寒,在长江流域可安全越冬,-10℃植株会受冻死亡。喜壤土,也适宜黏壤土,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为6~7。在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的地区生长最好,但忌积水。分蘖能力强,再生性好,不耐低刈,留茬高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过高则影响产量。湖北地区多在冬季稻田空闲时种植多花黑麦草,一般播种时间为9 ~10月,来年4月底抽穗,6月上旬种子成熟,种子落粒可自繁。全年可刈割鲜草4~6次,为畜、禽、鱼等提供营养丰富的青绿饲料。4.栽培技术

播前精细整地,做到地面平整,土块细碎,以利出苗,可施有机肥每亩2000~3000千克作底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一般秋播,湖北地区以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种最好,最迟不超过10月底,适宜的播种期是保证全年牧草高产的一个重要措施。也可春播,但植株很快拔节抽穗,鲜草产量低,利用期短。播种方式有条播和撒播,播种量单播时每亩1.0~1.5千克,行距20~30厘米,播深1.5 ~2厘米,如撒播可适当增加播量。多花黑麦草喜施氮肥,可在分蘖期或每次刈割后每亩追施氮肥4~5千克,如能结合灌溉,效果更好。多花黑麦草种子易脱落,故成熟时务必及时收获,种子亩产50~100千克。5.营养价值和利用方式

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食。早期收获叶量丰富,抽穗以后茎秆比重增加,抽穗初期茎叶比(1∶0.50)~(1∶0.66),延迟刈割茎叶比为1∶0.35。叶丛期因秆少叶多,营养丰富,品质佳,粗蛋白含量可达13.66%。

多花黑麦草适宜刈割青饲,在湖北地区,亩产鲜草3000 ~5000千克,在高水肥条件下可达6000千克。如喂羊、兔、鹅、鱼类等,在草层高度达30~40厘米时,即可割草利用,最好边喂边割,以免浪费。也可放牧利用,多与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红三叶(Trifolium pretens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等混播;另外也可与玉米、水稻、高粱等轮作。如青贮或制作干草,则在抽穗至开花期利用。6.品种或品系

多花黑麦草的品种较多,适宜湖北地区栽培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勒普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 cv. Lipo):较早的一个引进品种,植高110厘米左右,耐热性较强,亦较耐寒、耐湿;晚熟,生育期比一般多花黑麦草长;苗期生长快,分蘖早且多;再生性强、耐刈、耐牧,产量高、品质好,产青草90000~105000千克/公顷。(2)赣选1号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 cv. Ganxuan No.1):育成品种,株高120~130厘米,茎秆粗壮,叶量大,披而不散。生育期180~293天,再生力强,抽穗成熟整齐一致,抗病性适应性均强,各种土壤都能种植。品质优,柔嫩多汁,适口性好,鲜草产量60000~105000千克/公顷。(3)赣饲3号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 cv. Gansi No.3):育成品种,四倍体,株高120 ~158厘米。茎秆粗壮,叶片较宽,叶色浓绿,分蘖多。该品种冬性较强,耐热性较好,喜水肥。干草产量17500~19000千克/公顷。(4)盐城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 cv. Yancheng):地方品种,株高中等,叶片较短,耐盐碱能力较强,耐湿,耐寒,病虫害少。再生性强,但耐热性差,夏季高温超过35℃时,植株易枯死。(5)蓝天堂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 cv. Blue Heaven):引种品种,四倍体,株高150~165厘米,耐寒、耐酸性土壤,抗倒伏,综合抗病能力强。年产干草11000~12000千克/公顷。(6)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 cv. Changjiang No.2):育成品种,四倍体,分蘖多,株高可达165~180厘米,叶色较深,再生性强,抽穗成熟整齐一致。年均干草产量10000~13000千克/公顷。(7)钻石T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 cv. Diamond T):引进品种,四倍体,生长迅速,平均分蘖60个,抗倒伏,株高155~170厘米。幼苗能耐1~3低温,高抗秆锈病和褐斑病,年产干草约12000千克/公顷。(8)特高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 cv. Tetragold):引进品种,四倍体,株高160~170厘米,苗期生长快,分蘖数多达80个左右,叶量丰富,鲜草产量一般达76000千克/公顷。(二)多年生黑麦草

学名:Lolium Perenne L.

英文名:Perennial Ryegrass

别名:黑麦草1.起源与分布

原产西南欧、北非及亚洲西南。17世纪70年代英国首先种植,目前在欧洲、新西兰、北美和澳大利亚沿海和高地广泛栽培利用。20世纪7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进30多个品种试种,在长江流域表现良好,云贵高原和浙江、湖南、四川的山区都已大面积种植。2.植物学特征

多年生黑麦草是禾本科黑麦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细弱的根状茎,须根发达;疏丛型,质地柔软,植株基部常斜卧,高50~100厘米。叶鞘疏松,通常比节间短,叶舌较小。叶片条形,长10~25厘米,宽3~6毫米,深绿,柔软,有微毛。穗状花序,外稃披针形,内外稃等长,脊有短纤毛。种子扁平,无芒,千粒重1.5克。3.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在夏季凉爽、冬季不太寒冷、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的地区生长。生长最适温度20℃,不耐炎热,气温达35℃以上生长受阻,39~40℃时,植株枯萎或全株死亡。在我国南方夏季炎热高温的地区,越夏困难,但在夏季凉爽的山区,生长较好。抗寒性差,-15℃的低温生长受阻。喜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或黏土,也可在微酸性土壤生长,适宜土壤pH值6.0~7.0。再生能力强,刈割后再生较快,可长出更多新枝。4.栽培技术

播前精细整地,保持良好的土壤水分,结合耕翻施足有机肥作底肥,一般亩施过磷酸钙10 ~15千克,有机肥1500 ~3000千克。在湖北高海拔地区可春播或夏播,播种方式可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15~30厘米,播种量每亩1千克,播深1.5~2厘米。建植人工草地宜撒播,每亩播量可增加到1.5千克。在湖北高海拔地区,多年生黑麦草最适宜与白三叶、红三叶混播,也可与鸭茅、苇状羊茅及豆科牧草组成多元混播草地。

多年生黑麦草分蘖能力强,再生速度快,若水肥充足,青草产量可大幅提高。在草地管理中,要注意适当追肥,尤其是要注意追速效氮肥,在分蘖期和每次刈割后追施尿素,全年每亩施量为8~12千克,除此之外,也要及时补充钾和磷肥。如有灌溉条件,在分蘖、拔节和抽穗期适当灌水,增产效果显著。另外,苗期应及时中耕锄草,以加强对杂草的竞争能力。用于收获种子的多年生黑麦草适宜条播,行距以30厘米为宜,因其种子极易脱落,成熟时要及时采收。5.营养价值和利用方式

多年生黑麦草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食。早期收获叶量丰富,质地柔嫩,适宜调制成优质干草。营养生长期长,植株茂盛,营养期品质好,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分析,烘干草样中各成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为:粗蛋白质18.6%,粗脂肪4.1%,粗纤维20.1%,无氮浸出物43.4%,粗灰分13.8%,钙0.46%,磷0.35%。

在湖北省多年生黑麦草多在高山地区种植,利用方式以放牧为主,当草层高度20厘米左右即可。也可刈割鲜草直接饲喂家畜,或在开花初期刈割晒制干草,是冬春季节良好的牧草。播种第一年生长快,产草量高,适宜作3~4年短期草地利用。一般亩产鲜草3000~4000千克,多者可达5000千克。6.品种或品系

卓越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 cv. Eminent):引进品种,四倍体,茎秆直立,株高85 ~100厘米,质地柔软,叶量丰富。建植迅速,持久性好,当年生长快,产草量高。综合抗病能力强,高抗锈病。年干草产量约11000~15000千克/公顷。(三)鸭茅

学名:Dactylis glomerata L.

英文名:Orchardgrass

别名:果园草、鸡脚草1.起源与分布

原产欧洲西部及中部,1870年北美开始栽培,以后推广到整个大陆。目前欧洲各国、亚洲、非洲、大洋洲均有种植,在中国,青海、甘肃、陕西、吉林、江苏、湖北、四川及新疆等地有栽培。鸭茅在中国有野生种,分布于新疆天山山脉森林边缘地带、四川的邛崃山脉、凉山及岷山海拔1600~3100米的森林边缘,灌丛及山坡草地;散见于大兴安岭东南坡地。在湖北的巴东、兴山、神农架也有鸭茅的野生群落。2.植物学特征

鸭茅是禾本科鸭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疏丛型,上繁草,须根系,密布于10~30厘米的土层中,有时根系可达1米以上。植株直立或基部膝曲,株高70~120厘米。叶鞘无毛,通常闭合,达中部以上。幼叶折叠,长大后展开,叶色蓝绿,长20~30厘米,宽7~10毫米。圆锥花序,小穗多聚集于分枝的上部。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顶端有约1毫米的短芒。颖果长卵形,黄褐色,千粒重1克左右。3.生物学特性

喜湿润温凉气候,生长最适宜温度为昼/夜21℃/12℃,耐热性差,高于28℃时生长受阻,抗寒性中等,但其耐热性和耐寒性均较多年生黑麦草强。适宜种植的土壤范围较广,以肥沃的壤土或黏土最好,但在贫瘠干燥的土壤上也能得到较高产量。耐阴性强,适合间、混、套作,在果树、林间或高秆作物下种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略耐酸,不耐盐碱,对氮肥反应敏感,施用氮肥可提高产量和品质。鸭茅寿命较长,一般可存活5 ~6年,多者可达15年,以第二、第三年产草量最高。春季萌发早,发育极快。4.栽培技术

鸭茅种子较小,幼苗期生长较慢,要求精细整地,彻底除草。播种期南方各省区春秋皆可,但以秋播为好。秋播不迟于9月下旬,以防霜寒。播种量单播时每亩0.75 ~1.0千克。与红三叶、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混播时,在有灌溉条件下,每亩用量0.55~0.70千克,旱作区可适当增加播量。单播以条播为好,混播时撒播、条播均可,行距15 ~30厘米,播种宜浅,一般2 ~3厘米,较深影响出苗率。幼苗期应适当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每次刈割后都应适当追肥,氮肥尤为重要。

鸭茅以抽穗期刈割为宜,此时茎叶柔嫩,品质较好。收割过迟,纤维增多,品质下降,还会影响再生。割茬高度不能过低,否则将严重影响再生。如用于收获种子,氮肥不宜施用过多,因种子成熟时很易脱落,故应在蜡熟或穗梗变黄时收获。5.营养价值和利用方式

鸭茅草质柔嫩,牛、马、羊、兔等均喜食,柔嫩时还可喂猪。再生草叶多茎少,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可达18.4%,但其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开花期粗蛋白含量可下降到8.53%。

在湖北的草山草坡建植中,鸭茅首当其冲,该草适合放牧,当草层高度达25 ~30厘米时即可,但连续重牧,植株生长不良;但放牧不充分,则容易形成株丛,叶质变得粗糙而降低适口性,因此建议划区轮牧。鸭茅与白三叶、红三叶混播是优良的人工放牧草地。此外,鸭茅较强的耐阴性,经常建植在果园、林地,积累的大量根系残余物对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杂草滋生,提高土壤肥力有良好的作用。6.品种或品系

目前在国家草品种委员会中登记的鸭茅品种不多,适合湖北省种植的品种有安巴鸭茅、宝兴鸭茅和川东鸭茅。(1)安巴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 cv. Anba):引进品种,株高70~150厘米,最适生长温度为昼夜21/12℃,高于28℃时生长受阻,耐阴性强,平均干物质产量10000~12000千克/公顷。(2)宝兴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 cv. Baoxing):地方品种,株高150~170厘米,再生性强,年可刈割5~6次,在四川雅安、宝兴等地年均干草产量约11000千克/公顷。(3)川东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 cv. Chuandong):地方品种,株高90 ~140厘米,耐热、耐夏季伏旱,在夏季高温地区仍可越夏,再生性极强,在川中山区、川南丘陵区等地年均干物质产量达13000千克/公顷。(四)高粱苏丹草杂交种

学名:Sorghum. bicolor × Sorghum. sudanense

英文名:Sorghum × Sudangrass

别名:高丹草1.起源与分布

高丹草是根据杂种优势原理,采用高粱和苏丹草杂交,经多代选育,由第三届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新品种。中国曾自南斯拉夫、澳大利亚引种,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湖北省多用来饲养牛、羊和鱼。2.植物学特征

高丹草是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入土可达200厘米,茎直立,粗壮,株高200~300厘米,分蘖数2~6个,叶片肥大,长又宽,叶色深绿,有叶10 ~19个片,圆锥花序,种子颜色和千粒重以品种而异。3.生物学特性

高丹草为喜温植物,春季生长较慢,夏季高温季节生长迅速。种子最低发芽温度为8~10℃,27~32℃时生长速度最快。对土壤要求不严,无论沙壤土、微酸性土和轻度盐碱地均可种植,但以排水良好、肥沃壤土为最好。短日照植物,不耐阴,生长过程需要充足的光照。对霜冻敏感,0℃时幼嫩部分会受冻害。耐贫瘠,但肥料充足可获高产。4.栽培技术

在播种前旋耕除草,因高丹草属需肥较高植物,因此播种前应施足底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好,每亩可施2000 ~3000千克,前茬种植过高丹草的地块,不建议再使用。在湖北地区一般春播,时间以4~5月为好,也可夏播,但宜早。播种量每亩2.5 ~3千克,条播,行距为20~30厘米,播种深度1.5~3.0厘米,沙质土壤稍深一些,黏土稍浅一些。因苗期生长较慢,需要加强管理,及时除草和中耕。高丹草只有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获得高产,因此在分蘖期和每次刈割后每亩施尿素5 ~10千克,酸性太强的土壤可通过施石灰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5.营养价值和利用方式

高丹草再生性强,产草量高,主要用于青饲、生产干草和青贮。种植后高度在50厘米前,不要进行放牧或青饲,另外在土壤特别干旱或肥力不足以及气温较低的条件下都要特别注意氢氰酸中毒。一般在株高70 ~120厘米时进行刈割,过早产量偏低,过晚茎秆老化影响再生。为保证鲜草全年高产,每次刈割不能留茬太低,一般留茬高度以10 ~15厘米为宜,要保证地面上留有1~2个节。如青贮,以乳熟后期为好,但如生长期长,也可先利用1~2次鲜草之后再青贮,全年鲜草产量每亩可达9000 ~10000千克。6.品种或品系(1)乐食高丹草(Sorghum bicolor × S. sudanense cv. Everlush):引进品种,株高250 ~400厘米,有叶10 ~15片,单株分蘖4 ~8个,茎秆纤细,叶茎比高,晚熟品种,鲜草产量每亩可达7000千克。(2)皖草2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 × S. sudanense cv. Wan-cao No.2):育成品种,株高250~280厘米,叶片17~19个,分蘖力中等,每亩产鲜草10000千克以上,鲜草茎叶氢氰酸含量低,宜鲜喂。(2)皖草3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 × S. sudanense cv. Wan-cao No.3):育成品种,株高290厘米左右,分蘖数2~6个,叶片数15~19个,再生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可刈割2~6次,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年干草产量每亩可达2000千克。(五)苇状羊茅

学名: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英文名:Tall Fescue

别名:苇状狐茅、高羊茅1.起源与分布

原产西欧,在北美从西部干旱区到东部湿润区广泛栽培。我国20世纪70年代从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美国引进,在黑龙江、山东、北京、江苏、江西、湖北等地都能适应,特别在温暖湿润地区,生长旺盛,中国新疆有野生种。2.植物学特征

苇状羊茅是禾本科羊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疏丛型,上繁草,株高80~150厘米。根系发达、致密,主要分布在10~15厘米的土层中。叶条形,长30~50厘米,宽6~10毫米。圆锥花序开展,长20~30厘米,着生多个小穗;小穗卵形,常淡绿色。颖果内外稃贴生,不分离,深灰或棕褐色,千粒重2.51克。3.生物学特性

苇状羊茅能在多种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中生长,适应性广。抗寒耐热,冬季-15℃的条件下也可安全越冬,夏季38℃的高温仍可生长。在湖北钟祥的试验表明,在高温干旱条件下连续5年,苇状羊茅越夏率都达100%,居所有供试材料之首。除沙土和轻质土壤外,苇状羊茅可在多种类型的土壤上生长,有一定的耐盐能力。但苇状羊茅最适宜在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和海拔1500米以下的温暖湿润地区生长,尤其在肥沃、潮湿、黏重的土壤上生长茂盛。4.栽培技术

较易建植,播前精细整地,清除杂草,为获高产,每亩可施过磷酸钙30千克,碳酸氢铵15千克。在春季或秋季均可播种,以秋播为宜,但时间不宜过迟,一般掌握使幼苗越冬时达到分蘖期即可,以利越冬。单播每亩用种0.75 ~1.25千克,条播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如与白三叶混播,用种0.5~1千克。在湖北低山丘陵地区9~10月播种,12 ~19天出苗,一个月左右出现分蘖,第二年4月中旬到5月下旬抽穗,5月下旬到6月上旬种子成熟。种子成熟后植株仍保持青绿,仅于8、9月份出现部分枯死现象,10月初恢复生长,全年青绿期10个月左右。苗期生长缓慢,应注意中耕除草,有条件可在越冬前追施磷肥。5.营养价值和利用方式

苇状羊茅植株高大,枝叶茂盛,生长迅速,再生性强,营养价值高,为多种家畜喜食。每年可刈割3 ~4次,亩产鲜草4000 ~5000千克。为确保品质,刈割应在抽穗期进行,据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抽穗期采样分析,干物质含量为18.5%。也适宜放牧利用,如可利用头茬草刈割晒制干草,再生草进行放牧。如以收获种子为目的,则应在种子将成熟时及时收割脱粒,每亩产种子35~50千克。6.品种与品系

苇状羊茅属温带型牧草,自1980年以来,湖北省从美国、荷兰引进近20种苇状羊茅品种,有阿隆德(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Aronde)、拉巴(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Raba)、巴塞尔(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Barcel)、法恩(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Fawn)等,其中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申报的法恩苇状羊茅于1987年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苇状羊茅在湖北中低山丘陵区人工草地的建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湖北省多年生草种区划图中,苇状羊茅在江汉平原、鄂中北、鄂东北、鄂东南、鄂西北均适宜种植。(1)法恩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Faen):引进品种,长寿多年生牧草。植株较高大,分蘖多。侵占性较草地羊茅强。生活力强,适应性广。在长江中下游低海拔的丘陵、山地、平原地区,因夏季有高温伏旱,土壤酸瘠,一般草种难以建植和持久利用,该品种在上述地区是改良天然草地、建植人工草地的良好当家草种。耐牧、耐践踏,适宜春季放牧利用。产草量较其他苇状羊茅品种高。每亩产干草600~800千克,种子60~800千克。(2)盐城牛尾草(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Yancheng):地方品种,秆粗硬,分蘖多,一般有30~40株,株高80~110厘米,耐盐碱,在pH值为9.5的土壤上生长良好。利用年限长,每亩产鲜草1500千克左右。(3)长江1号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Changjiang No.1):育成品种,疏丛型,株高80 ~130厘米,叶量丰富。耐热,在夏季伏旱高温42℃以上仍生长良好,越夏性好,全年无明显枯黄期。在四川洪雅、广元等地年干物质产量为1000千克左右。(六)杂交狼尾草

学名:Pennisetum americanum × P. Purpureum cv.23A × N51

英文名:Pennisetum1.起源与分布

杂交狼尾草是美洲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 L. Leeke Tift23A)和象草(P. Purpureum Schumach. N51)的杂交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1980年江苏省从美国引进种子,湖北省在1987年从江苏省引进试种,现已遍及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广西等地,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夏季种植的一个重要草种。2.植物学特征

杂交狼尾草为禾本科狼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一般3.5米左右,最高可达4.0米以上。须根发达,主要分布在0~20厘米土层内,下部茎节有气生根。秆圆柱形,株型明显松散。叶长60~80厘米,宽2.5厘米,叶深绿色,叶缘粗糙,叶面光滑或疏被细毛,中肋明显,叶鞘光滑无毛,与叶片连接处有紫纹。圆锥花序密集呈穗状,黄褐色,长20~30厘米,穗径2~3厘米。因不能形成花粉,或者雌蕊发育不良,一般不结实。3.生物学特性

因杂交狼尾草的亲本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最适宜它的生长。在日均温达15℃开始生长,25~30℃时生长最快。耐高温,在35℃以上的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耐低温能力差,当气温低于10℃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低于0℃的时间稍长就会出现植株受冻死亡。抗旱能力强,耐湿,在武汉地区即使在干旱少雨季节,仍可获得较高生物量,其根部淹水数月也不致死亡。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黏质土壤最为适宜。4.栽培技术

杂交狼尾草主要通过根、茎无性繁殖、利用。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且排灌方便的土地,旋耕平整,一般每亩施2000千克左右有机肥作基肥,之后因地而异开3 ~4米宽的厢。在湖北地区,当平均气温达15℃左右时,即可将保种用的根、茎进行移栽或扦插。选择生长100天以上的茎作种茎,按行距50~60厘米,株距20厘米进行种植,栽时将带有节的茎切成段,将有节的部分插入土中1~2厘米。也可分根移栽,此方法成活率高,移栽密度可稀一些,一般行距60厘米,株距40厘米。栽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杂交狼尾草对氮肥需求量大,当幼苗第3~4片叶子长出时,每亩施尿素3千克。在植株高度达40厘米左右时,再追肥一次,每亩施尿素4~5千克,结合中耕可促进植株分蘖。每次刈割后也要及时追肥,施量为每亩10~15千克。5.营养价值和利用方式

杂交狼尾草基本上综合了象草高产和美洲狼尾草适口性好的优点。在湖北省,可作牛、羊的青饲料,一般在株高100 ~130厘米时进行刈割,可刈割5 ~6次;如作鱼、兔、鹅等畜禽的青饲料,在60~80厘米进行刈割。留茬高度10~15厘米,切忌齐地刈割,否则会影响再生,一般亩产鲜草8000 ~10000千克。除青刈外,也可晒制干草或调制青贮料,但应掌握最后一次刈割在初霜期来临的前一个星期进行,留茬高度50~60厘米,并采取保暖措施,以利植株越冬。杂交狼尾草营养价值较高,对其利用最好在早期,时间太迟草质变得粗糙,抽穗后牛羊将会拒食。6.品种与品系

目前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杂交狼尾草品种有3种,均适宜在湖北地区种植,现介绍如下:(1)邦德1号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 × P. Purpu-reum cv. Bangde No.1):育成品种,株高3.5米左右,分蘖数26个,稀植时可达100 ~200个。耐干旱,再生性好,抗倒伏。叶片多,草质好,干草产量每亩1400~1650千克。(2)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 × P. Purpureum):引进品种,株高约3.5米,每株分蘖10多个,在一定条件下可抽穗。耐盐碱能力强,抗倒伏,病虫害少,高温条件下,产草量高,鲜草产量每亩7300~10000千克。(3)热研4号王草(Pennisetum americanum × P. Purpureum cv. Reyan No.4):引进品种,株高1.5~4.5米,不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性广,可耐pH值为4.5 ~5.0的酸性土壤。叶量大,产草量高,在海南一般每亩干物质为1000~4000千克。(七)象草

学名: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

英文名:Napiergrass

别名:紫狼尾草1.起源与分布

象草原产非洲热带区域,我国20世纪30年代从印度、缅甸等国家引入广东、四川等地试种,现在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区)大面积种植。在湖北省近年来被广泛栽培,产草量高,管理粗放,利用期长,是我国南方家畜夏季优质饲料。2.植物学特征

象草是禾本科狼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系发达,主要集中在40厘米的土层。植株高大,在温暖潮湿季节,中下部的茎节能长出气生根。一般株高2 ~4米,高者可达5米以上。茎丛生,秆直立,有节,直径1~2厘米。分蘖能力强,通常达50 ~100个。叶互生,长40~100厘米,宽1~3厘米,中脉粗壮,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圆柱状,黄褐色或黄色,长20 ~30厘米,种子成熟时易脱落。3.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广,能耐短期轻霜,在武汉地区需适当保护方可越冬。当气温在12~14℃时开始生长,25~35℃时生长迅速,温度降低到8~10℃生长受抑,5℃以下停止生长,如土壤结冰则会冻死。对土壤要求不严,沙土、壤土、微碱性土壤以及贫瘠的酸性土壤、黏土都可种植,但以深厚肥沃的土壤最为适宜。由于象草产量高,再生力强,生长迅速,每年可多次刈割,且可连续利用数年,故对肥料要求较高,需施用大量有机肥和氮肥。耐旱性强,但只有充足的水分才能获得高产。

在武汉地区,象草3月底返青,生长期到11月份,其中5~8月生长最快,之后生长缓慢,据观测,象草在武汉地区不抽穗,也无开花结实现象,在生产上多采用无性繁殖。4.栽培技术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耕翻平整。在瘠薄缺肥的土壤,需施有机肥作底肥,一般每亩1500 ~2500千克。在生产上,一般采用茎秆进行无性繁殖。当气温稳定在15℃时,选择生长100天以上粗壮、无病虫的茎秆,3~4个芽切成一段,株距50~60厘米,种芽向上斜插,出土1~2厘米。或将种茎平放,芽向两侧,覆土5~7厘米。也可挖穴种植,穴深15~20厘米,种茎斜插,每穴1~2苗,每亩用种茎100~200千克。栽植后灌水,约10 ~15天长出幼叶。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适时灌溉和追肥,保证苗全苗壮并加速分蘖和生长。5.营养价值与利用方式

象草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高产牧草,年可刈割6~8次,一般每亩产鲜草5000 ~10000千克,高者可达15000 ~20000千克。当株高达100厘米时即可刈割,青刈高度以饲喂对象而异,饲喂奶牛或肉牛、羊等,在高度100 ~120厘米时利用,喂猪、兔、鹅、鱼时在60~80厘米左右,留茬高度20厘米左右。每次刈割后要及时中耕除草和施肥,以利再生。留种用的象草应减少刈割次数,保证贮藏前有100天以上的生长期,株高应在2米以上,在当地霜冻前砍倒进行贮藏。象草不仅产量高,而且利用年限较长,一般为3~5年,如栽培管理利用得当,可延长到5~6年。6.品种与品系

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的象草草种有以下几种,均可在湖北种植。(1)桂牧1号杂交象草(Pennisetum americanum × P. purpureum) × P. purpureum Schum. cv. Guimu No.1):育成品种,分蘖多,一般50~150个,最多达290个,株高350厘米,叶量大,适口性好,在广西、福建、湖南等地一般每亩鲜草产量12000~16000千克。(2)华南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 cv. Huanan):地方品种,株高2~3米,分蘖数25~40个。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不耐涝。再生速度快,抗病虫害力强,生物量大,每亩鲜草产量5000千克左右。(3)摩特矮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 cv. Mott):引进品种,株高1~1.5米,叶量大,占总量的85%以上。耐低温、抗病力强,管理较粗放,种植易成功,每亩鲜草产量8000千克左右。(4)德宏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 cv. Dehong):地方品种,须根系庞大,株高3 ~4米。适应性强,抗病性强,耐水淹,刈割后再生迅速,年产鲜草每亩1000千克左右。(八)苏丹草

学名: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

英文名:Sudangrass

别名:无1.起源与分布

原产非洲的苏丹高原,在非洲东北、尼罗河流域上游、埃及境内有野生苏丹草的分布。由非洲南部传入美国、巴西、阿根廷和印度。1915年传入澳大利亚,1914年原苏联试种,1921~1922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在我国种植时间几十年,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表现良好。2.植物学特征

苏丹草是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根系发达,入土深可达2米,根量的60% ~70%集中在0~50厘米土层内。株高2~3米,茎粗随密度不同而变化,一般为0.8~2厘米,直立,圆形光滑,中空,近地面茎节常产生不定根。分蘖能力强,数目因栽培条件不同而异,一般为20~30个。叶片宽线形,长45~60厘米,宽约4~4.5厘米,光滑,叶缘粗糙。圆锥花序,长30 ~50厘米,外稃先端具长1~2厘米膝曲的芒。颖果倒卵形,籽粒成熟后外壳颜色有黄色、红色、黑色,千粒重10~15克。3.生物学特性

喜温植物,不抗寒,怕霜冻。种子发芽最适温度20~30℃,最低温度8~10℃,幼苗期对低温较敏感,当气温下降到2~3℃时受冻害,长成的植株具有一定抗寒能力。苏丹草因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在年降雨量仅250毫米地区种植,也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在生长旺季,如严重缺水可影响产量,但雨水过多或土壤过湿生长不利,容易感染病害,尤其是锈病。苏丹草对土壤要求不严,无论沙壤土、重黏土、微酸性土壤或盐碱土均可种植。4.栽培技术

苏丹草因消耗土壤肥力较为严重,建议不宜连作。其根系发达,生长期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养分,因此深耕很有必要。选择土壤较为肥沃的地块,在湖北多雨地区最好开排水沟,旋耕前施足底肥,每亩施有机肥1000~2000千克,复合肥20~30千克。碎土平整,消除杂草。苏丹草栽培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茎叶作饲料,因此对播种期和利用期无严格限制,当表土10厘米处地温达12~14℃时即可播种。为保证整个夏季都有青绿饲料,建议采取分期播种的方法,每隔20~25天播一次。播种方法多为条播,行距40~50厘米,播深4~6厘米,播种量每亩2千克左右。幼苗生长缓慢,应注意中耕除草,干旱时适当浇水。每次刈割之后每亩应及时追施速效氮肥10千克左右,以提高再生草产量。苏丹草种子成长不一致,当大多数种子由绿转为褐色时则及时采收,每亩可收种子50~100千克。但因该草是风媒花,和高粱亲缘关系接近,自然状态下易发生杂交,为保证种子纯度,留种田必须和高粱相距40厘米以上。5.营养价值和利用方式

苏丹草营养价值较高,适口性好,各种牲畜都喜采食,也是鱼类的优质青饲料之一,亩产鲜草4000~5000千克,但该草到后期会因秸秆变硬而降低饲草质量。用于青饲料为目的的苏丹草宜在抽穗前营养期株高100厘米左右刈割,其茎秆含糖丰富。如用于调剂青贮饲料则以抽穗至开花时刈割最好。调制干草以开花期刈割为好。苏丹草幼苗期含氢氰酸,饲喂时要注意防止氢氰酸中毒,最好在株高达50 ~60厘米以上时利用,刈割后稍加晾晒,即可避免牲畜中毒。为提高苏丹草的品质和产草量,可与一年生豆科牧草混播,尤其作为奶牛青饲料轮刈利用时更为必要,利用时间应在豆科牧草现蕾时刈割,否则会影响豆科牧草的再生力。6.品种与品系(1)宁农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 cv. Ningnong):育成品种,株高2.5~3.2米,抗旱,耐盐,在宁夏中等肥力下,亩产干草700~900千克,种子产量达150千克。(2)奇台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 cv. Qitai):地方品种,株高2.1米,分蘖力强,鲜草产量高,在南方可刈割6茬以上,亩产鲜草5000~10000千克。(3)乌拉特1号(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 cv. Wulate No.1):育成品种,株高295厘米,分蘖能力强,再生性好,抗病能力强,在内蒙古地区栽培,亩产鲜草3200千克。(4)新苏2号(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 cv. Xinsu No.2):育成品种,株高2.2 ~2.7米,叶片较宽,在新疆亩产鲜草3500~6000千克。(5)盐池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 cv. Yanchi):育成品种,株高160 ~190厘米,抗寒,耐旱,生长期内降水>180毫米可正常生长结实。在灌水条件下可刈割5次,亩产干草700~1100千克。(6)内农1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 cv. Neinong No.1):育成品种,株高315 ~350厘米,抗旱,抗倒伏,再生力强,在内蒙古地区平均亩产鲜草6300千克。(7)乌拉特2号(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 cv. Wulate No.2):育成品种,株高290厘米,抗逆性强,再生性好,在内蒙古地区亩产鲜草产量3000千克。(九)墨西哥饲用玉米

学名:Euchlaena mexicana Schrad.

英文名:Teosinte

别名:墨西哥假蜀黍、假玉米1.起源与分布

原产中美洲的墨西哥和加勒比群岛及阿根廷。中美洲各国、美国、日本南部和印度等地均有栽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引入,在长江以南和华北地区种植。在湖北省,三峡库区栽培较多,是一种高产优质的饲料作物。2.植物学特征

墨西哥饲用玉米是禾本科假蜀黍属一年生禾草。须根发达,秆粗壮,直立,丛生,株高3.5米左右。叶片披针形,光滑无毛,叶色淡绿,叶脉明显,长90~120厘米,宽7~12厘米。单性花,雌雄同株,雄花为圆锥花序,着生茎秆顶部,分枝达20个左右,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花长在叶腋处,数量较多,距地面5~8节以上,每节着生一个雌穗,每株有7个左右,肉穗花序,花丝青红色。每穗产种子8粒左右,种子互生于主轴两侧,外有一层包苞叶庇护,种子纺锤形麻褐色,千粒重80克。3.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生长在海拔500米左右的平地。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5℃,生长最适温度为25 ~35℃。耐高温, 38℃高温下仍生长旺盛。不耐寒,气温降至1℃以下生长停滞, 0~1℃或遇霜冻死亡。对土壤要求不严,pH值适宜的范围是6.5~7.5。不耐涝,浸淹数日即可引起死亡。

墨西哥饲用玉米生长期长,分蘖期占全生长期的60%,分蘖能力强,一般单株分蘖可达15~30株,最高可达55株以上。在南方,3月中旬播种,9~10月开花,11月种子成熟,全生育期245天左右。分蘖的植株,开花晚,成熟期比主茎晚15天左右。4.栽培技术

选择平坦、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深耕15~20厘米,每亩施有机肥1500~2000千克作基肥。选种粒较大、整齐一致、无病害的种子进行播种。在湖北地区当地表温度达18 ~25℃时即可播种,时间约为3月中旬至4月。播种方式有条播或穴播,条播行距50厘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