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部大开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09:00:23

点击下载

作者:赵明仁,周治滨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解读西部大开发

解读西部大开发试读:

引言:西部大开发总瞩

“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拿事实来说话》(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摘自《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一、西部大开发大事记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2000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开工“十大工程”,即宁西铁路、渝怀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机场建设、重庆轻轨、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30万吨钾肥工程、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等。

·2000年11月8日,“西电东送”全面启动。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奠定基础、加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化三个阶段。

·2001年6月29日,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开工建设。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9年12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

·2010年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后十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扩大内需,促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计划2010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23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6822亿元。

二、相关数据

1.从2000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同期增速,占各地区生产总值加总数比重从17.1%上升至18.5%。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国经济增速前5位的省份有4个在西部,西部经济增速高于东部2.8个百分点。

2.2000—2009年,西部大开发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20项,投资总规模2.2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完成了送电到乡、油路到县等建设任务。

3.西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只有53.3万公里,2009年达147.7万公里。青藏铁路的通车,填补了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省区的空白。西部12个干线机场和30个支线机场实施了大规模改扩建,新建21个支线机场,缩短了西部与其他地区的距离。

4.退耕还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造林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效果最为显著的重大生态工程,十年来退耕还林累计实施4.03亿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效保护了13.9亿亩森林资源,占全国森林的60%,新增森林面积950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27亿亩,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0.32%上升到17.05%,大气释尘量减少。此外,国家还实施了草原保护与建设、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保项目,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5.西部地区的就业人口2008年达到2亿人,比2000年增加2229万人。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3%。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累计对西部地区安排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1994亿元。

6.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投入西部地区的扶贫资金累计达到598.1亿元,西部贫困发生率下降10.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535.3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8万人。

7.十年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9%。仅西部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总量,就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间完成投资总和的5.4倍。近20万家东部企业踊跃西进创业,投资总额达3万亿元。

8.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扩大内需,促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计划2010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23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6822亿元。23项新开工重点工程分别是:①沪昆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②成都至贵阳铁路乐山至贵阳段。③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西安至江油段。④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⑤成都至重庆客运专线。⑥云南大理至丽江公路。⑦新疆库车至阿克苏公路。⑧甘肃雷家角(陕甘界)至西峰公路。⑨贵州贵阳机场改扩建。⑩西部支线机场建设。⑪;广西防城港核电一期工程。⑫;四川大渡河猴子岩和雅砻江桐子林水电站。⑬;西部光伏电站建设。⑭;西部风电基地建设。⑮;西部农网改造升级工程。⑯;内蒙古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二期工程。⑰;新疆大井矿区南露天煤矿一期工程。⑱;青藏直流联网工程。⑲;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工程。⑳;贵州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㉑;西藏旁多水利枢纽。㉒;内蒙古海勃湾水利枢纽。㉓;新疆兵团肯斯瓦特水利枢纽。

——数据摘自:①《开局良好 基础坚实——西部大开发十年成就回顾》,2010年7月5日,新华社,记者刘铮、郑晓奕、江国成;②任仲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支点”——写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人民日报》,2010年7月5日。

第一篇:充分认识开发成就 深入总结开发经验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后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后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中央作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吹响了西部新一轮全面开发开放的前进号角。发展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面临大好形势和重大机遇,要统筹谋划,科学定位,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拼搏实干,努力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谱写四川跨越发展新篇章。

一、加快发展 科学发展 推进发展新跨越

发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特征和不同要求。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主要是西部地区发展滞后。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是全国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过去十年我省发展成就显著,主要是从西部大开发一开始就立足加快发展,确立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没有加快发展,就不可能跟上全国发展步伐;没有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就难以持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坚定不移地推进跨越式发展。(一)坚持加快发展,注重开发速度

加快发展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要义。缩小东西部差距,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困难与矛盾是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其实质是东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差异长期累积的结果。发展是当前解决我省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关键。要缩小东西部差距,必须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要缩小城乡差距,必须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更需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当前,我省的发展水平在人均关键指标上依然低于西部平均水平。加快发展势在必行。加快发展是“本”:只有依靠加快发展,才能在一个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展开经济结构调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的破除才能够实现;加快发展是“源”:只有依靠加快发展,才能在一个更有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中培育经济增长极,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才会形成可持续机制;加快发展是“径”:只有依靠加快发展,才能在一个更为坚实的经济实力基础上致力于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推进区域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进而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公平与和谐。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经济发展水平比较(1)土地面积、年末人口占比(2)经济总量与产业(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4)居民收入(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四川统计年鉴(2010)》)

加快发展是过去十年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最大成功经验。过去十年的西部开发是我省加快发展的十年,是奋斗的十年,也是追赶的十年,更是跨越的十年。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上看,这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经济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受惠最多的十年。十年的发展,我省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整体处于工业化初期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我省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于2007年超万亿元,是全国第九个跨过万亿元门槛的省份;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较1999年有大幅度的提高。回顾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发现,我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的长足进步,只有在经济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十年发展的成就来之不易。只有坚持过去发展的成功经验,“快”字当头,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促发展,加快追赶步伐,加大跨越幅度,才能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再铸辉煌。四川十年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成就(人民网专访四川省长蒋巨峰,摘编)

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以后,我们确定了在五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基础设施,二是生态建设,三是结构调整,四是科教兴川,五是改革开放,我们通常的说法叫做“做好五篇文章”。经过十年的努力,四川在西部大开发当中取得了长足进步,成效比较明显。我们从西部大开发之初的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到现在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十年当中取得的成效最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们省的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第二,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第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我想这三条是我们十年西部大开发最突出的成果。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乘势而上,在今后十年中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争取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174398/178235/178852/index.html。)

加快发展是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现四川跨越式发展的最大保障。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省委贯彻落实意见的形成,为我省未来十年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在充分肯定过去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工业化初级阶段特征极为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因此,必须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和灾区发展振兴等重大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我省当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为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如何认识当前四川的省情?“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全面推进“两个加快”,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势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重大民生工程为抓手,大力改善民生;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攻方向,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为“十二五”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我省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4.2%,与东部沿海省市的差距仍在拉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全书同)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86.6%,城镇化率比全国低7.9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

——产业竞争力不强。我省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不高,优势产业带动作用不强,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全国低3.9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低5.8个百分点。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3.1∶1,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城乡发展的差距仍在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均GDP最低的市(州)仅为最高的1/5,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占比大,尤其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发展落后,全省仍有36个国贫县、400多万贫困人口。

——改善民生任务艰巨。我省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就业、收入分配、劳动关系、住房、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

——开放合作不充分。我省地处内陆,对外开放相对滞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模较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开放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全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1%,全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1%,实际利用外资仅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资料来源:《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二)贯彻科学发展,提升开发质量

加快发展是根本途径,科学发展是基本保证。这既是过去十年的成功经验,也是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过去十年的实践证明,要贯彻科学发展,提升开发质量,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工夫。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创新驱动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内生型增长,落实统筹兼顾以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深化结构调整以增强区域经济的生态化增长,坚持民生为本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过去十年既是加快发展的十年,也是我省经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十年。一方面,过去十年我省致力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按照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现有产业结构升级,坚持为现有产业注入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内涵,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重视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以改革促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基本动力,加快建立有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化进程的体制机制。

科教与创新竞争力是指在一定的科技和教育支撑环境下,通过从事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等科技活动,反映出的一个国家(地区)的科技和教育基础状况、科技投入、教育投入、产出状况以及科技潜力,同时,它反映该国家(地区)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推动能力。

从各省区市二级指标的排名变化来看,在科技基础与投入方面,四川一直保持第二的位置;在教育基础与投入方面,四川从1999年的第三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一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科教产出方面,四川的排名基本保持在第二到第三位之间;在高新技术方面,四川一直保持第一位,说明其高新技术实力在西部地区最强。(摘自《西部各省区市科教与创新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见《中国西部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统筹兼顾,持续增长。培育我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不在于某一特定产业的发展,也不在于区域经济体系中某一特定矛盾问题的解决。产业有繁荣期就有萧条期,旧的矛盾得到解决并不意味着新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依靠特定的产业、凭借一时的改革,并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塑造可持续的动力。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动力在于区域经济和社会体系存在恰当的体制机制,能够在发展的动态进程中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过去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这一机制的根本在于四个“统筹兼顾”:统筹城乡改革,兼顾三产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统筹省内区域发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统筹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高度重视和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四川区域经济建设成就:五大经济区崛起四川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四川目前已基本形成成都、攀西、川南、川东北、川西北等五大经济区,其经济运行特征如下。(1)从总体规模看,成都经济区经济总量最大,攀西经济区增长最快。2009年四川GDP为14151.3亿元,其中,成都经济区GDP为7102.5亿元,占全省的49.4%;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GDP规模最小,仅分别占全省的9.0%和1.5%。攀西经济区经济增长最快,2000—2009年GDP平均增速(现价,下同)为16.2%,比居于第二位的川南经济区高0.4个百分点。(2)从产业结构看,川南经济区第二产业比重最高,成都经济区产业结构最优。2009年川南经济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为55.1%,比川西北经济区(第二产业比重最低)高18.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7个百分点。成都经济区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为42.2%,居五大经济区之首,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3)从固定资产投资看,成都经济区投资规模最大,川西北经济区增幅最高。2009年成都经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31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52.4%,居五大经济区之首,是川东北经济区(居第二位)投资总额的2.6倍。川西北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最大,2000—2009年平均增速为38.1%,比川东北经济区(增速居第二位)高0.9个百分点。(4)从消费市场看,成都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大,川西北经济区增长缓慢。成都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增速均居五大经济区之首。2009年成都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860.2亿元,比2008年增长21.3%,占全省的比重为52.2%。川西北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所占比重偏低。2000—2009年平均增速仅为13.9%,远远低于其他四大经济区,其中2009年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0%,比2000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5)从居民收入看,成都经济区居民收入较高,川西北经济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成都经济区居民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其他四大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遍较低,2009年最高的地区广安只有13020元,仅比成都经济区的眉山仅高39元。川西北经济区居民收入差距最大。2009年甘孜和阿坝的城乡收入比分别为4.9和4.6,远远高于其他经济区。(6)从经济效益看,成都经济区财政收入最高,川西北经济区增长最快。2009年成都经济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90亿元,占全省的58.4%,居五大经济区之首,其中税收收入为353亿元,占全省的59.5%。川西北经济区增长最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1亿元,同比增长41.7%,其中全年实现税收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45.7%。

结构调整,绿色增长。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我省的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更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在过去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生态建设是主题。从实施的效果上看,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在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以结构调整为手段,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前提、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增长实践中,合理开发资源、切实保护环境。实践证明,只有在产业发展之初就充分考虑环境的可承受力,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将生态化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发展规划中,落实到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中,落实到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将来发展壮大的产业才能够实现生态化发展的目标。四川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四川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累计下达我省退耕还林任务1336.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316万亩,退牧还草工程75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7.5万亩,2.88亿亩天然林依法得到管护。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0.79%,比1999年提高6.05个百分点。建成污水处理厂75个,污水处理率达77%,垃圾处理厂69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5%。2008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7.4%,比200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其中,阿坝州红原县退牧还草工程生态效益重大,经济效益突出,是符合广大农牧民利益的德政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长远大计的生态工程,也是改变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致富工程。(资料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174398/176266/10691650.html。)

民生为本,包容增长。过去十年西部大开发,城乡居民收入在快速的经济增长带动下有大幅度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首先,经济增长的过程产生了良好的就业效应。民生之本,业有所就。通过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就业的经济增长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其次着力解决亟须解决的民生问题。以民生为本,着力解决好与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最后,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针对落后地区和贫困人群,以扶贫工作统驭地区经济增长战略,让贫困群体能够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到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来。西部大开发十年四川就业结构变化(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三)实现跨越发展,积累开发优势

加快发展是根本途径,科学发展是基本保证,跨越发展是阶段性目标。与1999年的发展水平相比较,我省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在这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讲跨越式发展,我们不仅要讲发展,更要讲公平;不仅要讲经济总量,更对经济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着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强调培育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更关注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着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以公平促发展,构筑开发的环境优势。西部大开放,就是要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我们不仅要重视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更要注重缩小区域内部的差距。无论是我省五大经济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城乡差距,还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滞后,无不要求我们在加快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落后地区的发展。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本质。如果没有落后地区的发展,全省经济的增长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地区,就不是公平的经济增长,发展与民生也难以统一起来。过去的经验已经充分告诉我们,必须要切实培育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带动机制,必须要通过加大投入和必要的政策支持,加快落后地区发展。一个以公平为特征的经济增长过程,必将构筑开发的良好环境,有效地提高全省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四川5大经济区发展不平衡成都经济区发展最快——成都经济区经济发展最快·川东北经济区社会发展最优·川西北经济区生态环境最好

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共同构成了我省五大经济区。省统计局9月15日公布的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除成都经济区外,我省其余四大经济区综合经济实力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显示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据悉,此次评价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选取30个指标,构成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成都经济区综合评分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545点,在基础设施完善、科技人才汇集、综合发展水平等方面,明显高于其他经济区,是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川南经济区次之,但与第一名成都经济区的差距较大,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0789点。综合评分最低的川西北经济区,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0.4555点。

在经济水平上,除成都经济区外,攀西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表现抢眼,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社会发展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经济区有3个,位居第一的川东北经济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了1.0458点。

生态环境最好的“桂冠”,没有意外地属于川西北经济区。值得关注的是,五大经济区中,川东北、川南和攀西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得分均为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川南和攀西经济区与全省差距较大。(资料来源:2010年9月16日《四川日报》。)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创新促发展,构筑开发的知识优势。过去十年,我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省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我省的产业发展能不能取得质的突破,摆脱过去长期以来依赖资源开发输出的状态、进入到创新驱动、追求高附加值的轨道上,就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主体,我省经济的创新驱动才有坚实的基础。而在自主创新基础之上形成的产业才能在西部占据领头地位。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根本在于构筑开发的知识优势,只有具备了创新的知识,才可能会有创新的产业。西部大开发十年四川的产业竞争力变化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因而产业竞争力就成为该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作为西部经济大省,1999—2007年间产业静态竞争力稳居第一,优势明显。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雄厚的科技实力。西部大开发的十年间,四川省积极发挥和利用当地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已经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三次产业均居西部地区前列,第一、三产业排名更是始终稳居榜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摘自《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见《中国西部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实践,以变革促发展,构筑开发的制度优势。坚持改革开放,是我省在过去十年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通过改革,革除阻碍发展的体制因素,经济增长才能在一个有效的制度平台上展开;只有通过开放,排除传统封闭的盆地意识,认真引进来,积极走出去,以世界眼光看待本地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才能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下展开。只有变才有机遇,只有变才能发展,这是过去30年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西部大开发要实现战略的最终目的,一个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经济增长过程最终要实现发展成果由民众共享,就必须要深入推进改革发展实践,通过构筑开发的制度优势来保障新的发展观得以落实,新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二、解放思想 敢于突破 开辟发展新境界

西部大开发首先是思想大解放。观念理念一新,发展局面为之一变。跳出四川看四川,内陆盆地变发展高地,路网末梢变综合枢纽,突破的是狭窄视野和思维定势,赢得的是发展先机,打开的是发展局面。发展滞后,观念不能落后。必须坚持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发展大突破,确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发展思路,立足实际想办法、破难题、探新路,敢于打破“西部宿命”的自我束缚,敢于革除“恐高”、“怕快”的求稳心理,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干别人未干成的事,始终走在西部改革发展的最前列。(一)打破“西部宿命”,推动思想大解放

解放思想是西部大开发的本质要求。没有具备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精神、具备现代市场经济理念、具备世界眼光的先行者,就不可能有崭新的发展局面。以加快落后地区发展为目标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解放思想。过去十年的西部大开发,就是解放思想的十年。我们消除了计划体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我们树立了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理念,我们坚定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推进我省经济发展的信念。回想过去,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发展的参与者有新理念,发展的模式才会发生变化,只有发展的参与者有新思维,发展的道路才会发生更替。

打破西部宿命,培育创新精神。有人认为,沿海地区发展经济起步早、基础好、机遇好、环境好、发展快,内陆地区发展经济起步晚、基础差、机遇差、环境差、发展慢。无论是从生产要素集聚状态还是产业发展水平而言,内陆地区均不如沿海地区。四川作为内陆省份,不靠海、不临江、也不沿边,无论怎么发展也无法赶上沿海地区。如果我们不以发展的眼光、静止地看问题,这样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如果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将四川经济的发展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在信息革命的背景下加以动态的考量,这样的观点就存在明显的错误:区域地理位置条件只能决定生产要素集聚的原初状态,并不必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只要我们能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变要素集聚状态,就有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积极影响。所谓“西部宿命”,就是将西部地区薄弱的经济发展环境条件无限扩大上升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静止地而非动态地看待发展问题。它只看到了限制我省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而没有认识到改变这些限制性条件恰好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本意。破除“西部宿命”,就是要以客观的姿态,重新审视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以创新的精神,重新规划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西部大开发十年四川物流大发展

全省各种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23.1万公里,比西部大开发前增加了一倍多;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188公里、在建里程2955公里,建成后通车里程将达到5100多公里。双流国际机场的客流量近年来一直稳居全国前5位,预计今年(2009年)可以达到2250万人,同时前不久还启用了第二跑道,成为全国第4个启用第二跑道的枢纽机场。

与此同时,四川物流迎来迅猛发展的时代,十年来保持年均21%的增长速度,到2009年,四川社会物流总额已达28153.9亿元。成都逐步构筑了连接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快速通道。铁路方面,现已开行以成都为始发站的整车铁路货运班列5条,集装箱铁路货运五定班列4条,铁路货运行包专列3条,铁路货运循环班列1条。航空方面,国内外有20多家航空公司通航成都,通航城市达到97个,其中国际城市25个,还开通了荷兰阿姆斯特丹、韩国首尔、泰国曼谷、新加坡、巴基斯坦卡拉奇等地的13条国际(地区)直飞航线;而公路上的交通网络更是遍布周边,开通了成都到宜宾、乐山、重庆等9个周边城市的城际公路货运班车。经过十年飞速发展,目前四川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有8000多家,建成和在建的物流园区80个,等级货运站490多个。截至2009年11月,全省有20家企业通过国家A级物流企业的认定,国家A级信用物流企业有8家,国家星级仓储物流企业4家,全国百强物流企业2家,纳入国家税收试点物流企业17家。(资料来源:《西部大开发:十年构筑立体网西部物流龙抬头》,《华西都市报》,2010年9月7日。)

破除盆地意识,树立苦干精神。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优良的农业作业条件,在农业经济时代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也形成了川人“小富即安”的盆地意识。当农业经济让位于工业经济、乡土文化让位于城市文明时,盆地意识就表现出了其负面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我省曾经围绕盆地意识进行过集中的探讨和深刻的反思。正是因陈袭旧、亦步亦趋的盆地意识影响,我们才视西部宿命论为当然,自我束缚、安之若素;正是畏首畏尾、不敢率为天下先的盆地意识影响,我们才缺乏创新精神,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过去十年的实践,我们从整体上已经冲破了盆地意识的束缚。已经明确,解放思想,首先就要破除盆地意识,须抛弃封闭、落后、守成、享乐的传统观念,树立苦干、实干精神,以开放、前沿、进取、爬坡的崭新姿态,引领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西部大开发,四川大开放

近十年来,四川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贸易关系,有8个国家在川设立了领事机构,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628家,全球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已有145家在四川设立公司或办事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130亿美元;在对内区域合作上,累计引进省外国内资金8004亿元,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和到位的省外资金,分别是10年前的3倍多和60倍。由国家13个部委主办、西部12个省(市、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共同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十届,并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贸易合作平台、投资促进平台和外交平台。2009年10月举办的第十届西博会上,四川展示的产品涉及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四川在获得大量商品订单的同时,还签约投资项目1146个,签约投资额4705.3亿元。(资料来源:四川在线:http://special.scol.com.cn/10xibu/。)

消除计划思维,深化市场理念。十年的西部大开发,是市场机制取代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十年。正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的集聚与高级化才有了恰当的协调机制、产业的集中与升级才有了坚实的需求基础,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才有了可持续的动力机制。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一些领域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计划思维还影响着我们决策者的决策,计划体制的影响也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解放思想,就是要消除计划思维的影响,深化对市场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要明确,市场化改革是必须要坚持的正确改革道路。必须要深化市场理念,应该交给市场来做的事,政府不能干预;应当由政府来做的事,也不能以市场的名义来搪塞与推脱。过去十年四川的改革成果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下,四川改革领域不断拓展,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十年来,全省在国企改革、财税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和扩权强县试点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8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改制,50%的国有重点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8.2%增加到2008年的52.1%。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成都市提出的“全域成都”的发展理念具有重要创新意义,被国家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其城乡差距与东部省市大体相当。

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渐进开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已由1122项减少到目前的486项。审批时限平均提速37.9%,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所有这些,为企业投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资料来源:综合四川在线:http://special.scol.com.cn/10xibu/。)(二)革除“恐高”、“怕快”,引领发展大突破

走一条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的道路,以超越既往的发展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实现西部大开发目标的根本保证。过去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要引领西部改革发展的浪潮,实现发展大突破,须革除“恐高”意识,以更高的发展要求来衡量我们已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规划;须革除“怕快”心态,以创新的精神与科学的理念落实省委提出的加快发展要求;须革除“守成”思维,以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推进我省改革开放。

革除“恐高”意识,以更高的发展要求来衡量我们已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所谓“恐高”,满足于当前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故步自封,不以现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来要求自己,不以发达地区的发展成就来对照自身存在的问题。“恐高”的根源在于不了解省情,只看到发展的成绩,没关注依然存在的问题;在于不了解国情,只看到四川一地的发展,没有放眼全国,看到各地发展的日新月异;在于不了解世界,只关心国内发展,没有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说到底,“恐高”意识是狭隘发展观的典型表现,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恐高”意识的弊害很大,是导致我省在过去发展中屡屡出现“上行慢于全国,下行快于全国”的重要因素之一。革除“恐高”意识,就是要直面我省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讲足,树立高标准发展理念;革除“恐高”意识,就是要放眼全国,以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来对照我们当前的发展方略。革除“恐高”意识,就是要放眼全世界,以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来规划我省未来的发展。西部各省份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比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革除“怕快”心态,以创新的精神与科学的理念落实省委提出的加快发展要求。过去十年的开发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须认识到,发展仍然是我省最大的课题,加快发展仍然是我省最大的任务。所谓“怕快”,就是凭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的臆测、以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与困难为借口,反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执行发展战略时一步三看,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时四平八稳。“怕快”心态的根源在于对我省经济发展中现存问题有过重认识,在于对发展这一解决问题手段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存在过轻理解,在于对以创新驱动的发展进程完全缺乏认识。这是一种发展悲观主义论调,其弊害在于主观上自动将发展打入另册,不在发展实践中解决发展问题,在主观上限制了人作为发展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客观上制约了发展手段的更替与发展模式的更新。革除“怕快”心态,就是要对我省发展面临的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既要重视问题的存在,又要在发展的动态进程中看待问题的解决;革除“怕快”心态,就是要充分认识发展作为改变经济社会落后状态手段的重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证明发展这一手段的有效性;革除“怕快”心态,就是要开阔视野,提高对创新型发展模式的认识与理解。以创新促发展,通过生产模式、营销模式乃至整个产业业态的主动调整,来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西部各省份近年经济增速比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革除“守成”思维,以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推进我省改革开放。过去十年的西部大开发,是改革的十年,是不断破除“守成”思想的十年。在西部大开发启动之初,说到经济发展,一种普遍的思维是,经济发展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产业培育与壮大,就是经济总量的扩张,至于说支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平台,这是已经在既往的改革中解决好的,无须再论。这是一种典型的“守成”思维,其根源在于只见发展问题的现象,不见问题背后的本质。纵览我省经济发展历程,无论是经济增长过程向经济发展过程的转变,无论是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界定,无论是发展与民生联系机制的确立,都需要在一个长期的不断改革进程中加以逐渐解决。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满足于过去改革的成就,囿于现行体制,是难以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的。实践表明革除“守成”思维,就是不回避问题,从体制的高度层面对看待现实的问题与矛盾;革除“守成”思维,就是做改革的先锋,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推动改革的进程;革除“守成”思维,就是拓展视野、更新观念,以变革的理念去建构一个更为公平的发展过程。四川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比较(1)地区生产总值(2)增长速度(3)综合经济竞争力

四川省的宏观经济实力的优势仍十分明显。其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由第八名提升到了第六名,市场化水平也由第四名提升到了第二名,尤其是经济总量水平仍高居西部第一,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高达10.505.3亿元,成为西部地区首个突破1万亿大关的省份。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其他省份发展速度很快。例如内蒙古,发展势头迅猛,其静态排名已位居西部第二,而且其增长速度在西部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充分表明内蒙古紧紧抓住了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使得它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四川作为西部地区第一大省,尽管当前优势明显,但这种优势正在逐步缩减,若其不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内蒙古将可能取代四川,在宏观经济综合实力指标上成为西部第一。(摘自《西部各省区市宏观经济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见《中国西部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三)探新路破难题,奏出开发最强音

过去十年的西部大开发,我们实现了发展的跨越,为我省经济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西部大开发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战略目标,在于我们以思想解放为突破口,以破解发展难题为切入点,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奏出了开发最强音。

增强信念促开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发展不是仅仅事关一时、一地的短期策略,而是涉及未来我省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可持续的长期战略。在发展目标面前,没有经济发达与落后之分,只有发展快慢之分、质量高低之分。要树立长期目标,须认识到,我省在过去十年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巩固发展基础、领跑西部,在于我们从来在战略选择上不把自己看做西部省份,而是将我省的发展水平与战略与发达地区相比,积极向国际先进水平学习。坚定发展信念,摈弃所有阻碍发展的传统的、僵化的错误观念,树立远大发展目标,变压力为动力,一心一意谋发展,真心实意促发展。以开发促发展 以发展促民生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四川省民生持续改善的十年。

十年来,四川省共投入扶贫资金1003亿元,解决了142.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530万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9.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从420万增至2023万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十年来,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年前的5478元增至13.904元,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4元增至4462元,年均增长9.2%。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十年前的43.9%降至4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9%降至42%。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近年来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0%以上,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工程。通过组织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富民安康工程、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等民生工程,422万名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资料来源:《四川日报》,2010年8月31日。)

调整思维破难题。要加快发展,就要解决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难点与问题。思想的转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要破难题,首先就要调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发展问题,锁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问题,要以合作思维替代竞争思维,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来实现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内生增长问题,要以创新思维替代投入思维,通过大力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来塑造全省经济发展的“智芯”;针对农村问题,要以“三化”联动替代传统的城镇化思维,通过城乡统筹实践的深入推进来构筑应对“三农”问题的长期机制;针对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要以“经济平等”思维替代“收入平等”思维,通过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形成生态化发展的可持续基础;针对民生问题,要以“民富”思维替代“国富”思维,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来实现居民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的同步提高。这些思维,是过去十年西部大开发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凝练。

更新观念探新路。过去十年的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大发展、大跨越的时期。更新发展理念对于既往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我省发展路径至关重要。第一更新技术知识理念,把握现代技术发展趋势,坚持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工业经济的升级与转型。第二更新成本理念,将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囊括进发展成本中,综合评价发展的正面、负面效应,正确把握发展规律,促进科学发展。第三更新产业发展理念,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以工业为主导,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第四更新市场理念,进一步深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第五更新政绩理念,既强调经济发展,更重视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产业递进、发展模式转变的现代规律

三、把握大势 用好机遇 创造发展新优势

西部大开发蕴含发展大机遇,过去十年我们正是用好特殊支持政策,才办成了许多奠定四川长远发展基础的大事。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流动资源,只有醒得早、主动谋、跳起抓,才能抓得住、用得好,推动重大工作取得突破;机遇是相对的,只有应对得当、工作有力,才能把灾难变动力、危机变转机、坏事变好事、劣势变优势。错过一轮机遇,就会落后一个年代。大机遇就要谋大发展,放开手脚干大事,浓墨重彩谱新篇,千方百计把各方面支持转化为发展动力,不失时机增创发展新优势。(一)审时度势,把握发展大机遇

大开发蕴含大机遇。机遇是资源,只有把握住机遇才能做大事;机遇更是挑战,只有备于先、动于时、谋于势,才能用好资源;反之,如果不善备、不善动、不善谋,则无异于浪费资源。要用好机遇,首先就要认识机遇,只有做到体发展变局于先,察创新浪潮于前,才能审时度势,把握发展大机遇,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过去十年的发展正是我们把握时代变革的脉动,适时推动发展进程的结果。

深刻认知变化格局,高度重视投资拉动。过去十年的西部大开发,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展开的。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在客观上形成了产业、资源对西部地区的带动效应。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就成为我省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面对这样的机遇,我省必须以自身的变化来适应和应对。就经济增长而言,最大的变化也是必须要适应和实现的变化,就是下大力气改变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种种约束条件。通过落实国家的投资战略,我们迅速改善了我省的交通条件;通过大力发展新产业,我们培育了当前发展所需要的支柱产业;通过重点项目的建设,我们为四川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主导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投资的拉动,就不可能有我省经济建设今天的成就。1999—2009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资料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深刻认知政策调整,高度重视西部开发。过去十年,是国家对西部支持力度加大的十年,是西部后发优势在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下快速释放的十年。用好国家政策资源,是实现我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西部大开发与一般的区域发展政策相比较,政策的涵盖面更宽,含金量更高,针对性更强。西部地区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得到强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支持政策得到巩固,对西部地区社会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支持,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的支持也得到加强。我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必须要深刻认知政策调整,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深刻认知发展浪潮,高度重视信息革命。过去十年,是变革主导的时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在产业调整升级中,在企业做大做强中,只有做到以变革促发展,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变革是一个系统过程,技术变革仅仅是创新的一个环节。过去的经验证明,只有管理变革和组织变革能够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新的知识与技术才能转变为新的生产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只讲技术变革,没有市场激励为基础,变革的源泉会干涸,只讲管理变革和组织变革,依靠市场换技术,发展的动力将缺失。把握变革规律,认清变革趋势,是经济决策者应当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尽管技术变革领域千差万别,产业发展千姿百态,但最为成熟的、三种类型创新协调性最好、对于经济发展带动性最强的领域就是信息革命。高度重视信息革命对我省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影响,重视学习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成熟模式、探索信息化带动我省工业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是我省工业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