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07:20:5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绪 论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答:管理的性质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发展生产力、指挥生产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管理所维护的政治和社会阶级不同。

③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不仅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即监督和指挥生产的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维护生产关系运行,即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社会属性,这便是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因此二者间具有统一性。(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①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科学是人们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和百余年的探索、总结、归纳、检验,从实践中抽象概括出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和方法,因而管理具有科学性。

②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人的复杂性、社会性要求管理者要掌握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发挥创造性,灵活地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体现了管理的艺术性。

③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忽视管理的科学性,只强调管理的艺术性,将会使艺术性变为随意性;反之,忽视艺术性,管理科学则成为僵死的教条。总之,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应是和谐的统一。

2.关于管理的职能有哪几种观点?

答:关于管理的职能包括以下几种观点:(1)1916年,法国实业家亨利·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职能说,认为管理者需履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职能。(2)20世纪30年代,戴维斯等提出三职能说,认为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控制。(3)30年代同期,古利克提出了七职能说,认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人事、沟通其部分。(4)50年代,哈罗德·孔茨提出管理的五职能说,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五项职能。(5)70年代以后,学术界将管理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职能。

3.德鲁克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答:1955年,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提出“管理者的角色”概念,大致分为三类:(1)管理一个组织,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①管理者首先需要确定组织存在的目的、组织要达到的目标并确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

②管理者需要使组织通过各种管理活动获取资源或最大利润;

③管理者要保证组织“为社会服务”和为自身发展“创造顾客”。(2)管理管理者

由于组织工作的任务有抽象和具体之别,加之管理者的能力和精力等因素的限制,组织设计分为不同的层次,最基本的管理层次可以划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三个层次,处于每个层次上的管理者与上层管理者之间一般都存在科层隶属关系。上层管理者要监督和管理下层管理者。上层管理者都负有如下的职责:①主导和影响下层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积极工作和努力奋斗;②构建适合的组织结构;③培养管理者的团队合作精神;⑤培训下层管理者,使其管理工作的技能得到提高。(3)管理员工和工作

这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管理者需要认识两个趋势,①管理的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管理的工作性质也是不断变化的,工作的承担者既有体力劳动者,也有脑力劳动者,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者的数量大大增加,因而管理的方式需要探索;②处理好与各级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要求管理者要正确认识人的特性,人是复杂的,人具有个体差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对人性有正确的认识,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4.明茨伯格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答:20世纪60年代末期,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的新理论,他把管理者的特定的管理行为定义为管理者的角色,提出了管理者扮演的三大类型、十种角色的理论。

(1)人际关系类角色。这种类型具体表现为三种角色,即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①挂名首脑要履行组织与外界交往如主持签约、接待来访等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②领导者角色是与下属沟通和建立关系,激励和培训员工,具体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

③联络者的角色是保持同外界的接触和联系网络,从事发感谢信、外部委员会工作和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

(2)信息传递类角色。属于接收和传递信息,以便充当所在组织的神经中枢的角色。它具体表现为三种角色,即监察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①监察者角色是寻求和收集影响组织发展的内外信息的角色;

②传播者角色是要把组织的内外信息传达给组织有关成员的角色;

③发言人角色是把组织的某些信息向外界宣布的角色。

(3)决策制定类角色。是做出事关组织生存发展的重大决策的角色。它具体表现为四种角色,即发起者角色(或企业家角色)、麻烦处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①发起者角色是充当改革和创新的发起者、设计者和鼓动者的角色;

②麻烦处理者是当组织遇到重大的难以预料的困难时采取纠正行动的角色;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是充当分配组织各种资源的角色;

④谈判者角色是作为组织的代表负责对外谈判事宜。

5.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主要表现为:(1)不论是政府、非政府组织,还是工商组织,都要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从这一点上说的确有相似性。(2)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后者是为了个体利益。(3)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价值目标不同。前者的价值目标具有多元并列性,如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公平、正义、效率、安全、秩序等;后者的价值目标相对单一,主要是经济目标。(4)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权力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公共权力或公共权力的授权,后者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及由此产生的委托经营管理权。(5)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活动方式不同。前者要接受公众监督,后者则受产权所有者监督。(6)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远不如工商管理的效率意识强。(7)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强调责任胜过工商管理。(8)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工商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9)公共管理在复杂性上要超过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包括了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10)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追求的效益不同。公共管理尤重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工商管理更重经济效益。

阅读材料  4个“大盖帽”为何管不了一棵豆芽菜?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食品安全问题步入法制化轨道。仅去年一年,各地就查处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8人,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余万家。2011年4月,上海的 “染色馒头”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向食品安全。近年来,地沟油、毒火锅、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香精大米问题食品五花八门,触目惊心。某市发现了“药水豆芽”,记者举报投诉,打了一圈电话,竟被4个部门推了回来:质监部门称自己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市场上的豆芽归工商部门管理;工商部门称豆芽是初级农产品,应该归农业部门管;农业部门称没有拘留资格,很多违法商贩在检验结果出来前就逃跑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则称,自己只负责检测饭店或食堂里做好的饭菜食品。安全监管乱象丛生,其背后的根源何在?目前,我国采取了分段监管和品种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实际工作中确实也存在一些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和空白并存等问题。“出了问题,到底谁管?”《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为解决多头管理的协调问题,2010年2月,国务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意在加强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为搞好分段监管衔接,2010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在上海、大连等10个城市启动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说,“该体系是为了使各流通节点的信息互联互通,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实现肉菜质量安全的全过程无缝隙监管”。食品安全监管的乱象还根源于管理标准不统一、惩治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食品安全标准的不统一、不完整,或多种标准冲突,不仅困扰着执法者,也让守法的企业茫然无措。为解决标准问题,2009年11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正式组建,组织对食品中的甲醛、铝、镉、硼砂/硼酸、食盐加碘以及野生蘑菇中的尼古丁、紫砂煲中的有害物质、婴幼儿奶粉中的性激素等开展风险评估。2010年1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成立。当年,共组织审议通过了24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目前已公布标准l72项,其中包括68项乳品、l02项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2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含66种农药),即将公布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预包装食品标签、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一批重要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到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省、市、县三级监测点组成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共监测了67种食品、12.4万份样品,为客观评估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惩治力度,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具有保证食品安全的法定义务。但现行法律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恶意违法行为的震慑力较小,特别是对于一些主观故意违法但危害后果轻微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量刑,如何实现惩戒的目的,还需要在今后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时进一步细化。关于监管问题,监管不到位也使《食品安全法》的震慑力大打折扣。目前,我国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约46.2万个,而全国质监系统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监管的行政人员6210人,人均监管74个生产单位。而且绝大多数监管人员不是专业人员,缺少专业知识,无法监管到位;甚至有无编人员从事执法工作,也影响行政执法的合法性。

治理食品安全乱象,除了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地方立法的配套支持也十分重要。我国对企业食品生产监管已有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但对作为监管难点的小作坊,只有宁夏、重庆等地完成了相应的地方立法。这不利于提升整个食品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建议督促地方人大加快立法进程。

思考题

1.结合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差异。

2.结合案例分析公共管理的特点。

3.从管理的角度看,你认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1.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差异主要包括:(1)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后者是为了个体利益。质监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农业部门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分管不同的环节。(2)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管理手段不同。前者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部门通过《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以达到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后者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3)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权力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公共权力或公共权力的授权,后者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及由此产生的委托经营管理权。(4)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价值目标不同。前者的价值目标具有多元并列性,如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公平、正义、效率、安全、秩序等;后者的价值目标相对单一,主要是经济目标。

2.公共管理包括政府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向特定区域内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或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作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公共管理部门,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文件实现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并接受公众监督。

3.从管理的角度看,我认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我国采取了分段监管和品种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和空白并存等问题。(2)食品安全标准的不统一、不完整,或多种标准冲突。这不仅困扰着执法者,也让守法的企业茫然无措。(3)惩治力度不够。现行法律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恶意违法行为的震慑力较小,特别是对于一些主观故意违法但危害后果轻微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量刑,如何实现惩戒的目的,还需要在今后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时进一步细化。(4)监管不到位。这也使《食品安全法》的震慑力大打折扣。目前,我国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约46.2万个,而全国质监系统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监管的行政人员6210人,人均监管74个生产单位。而且绝大多数监管人员不是专业人员,缺少专业知识,无法监管到位;甚至有无编人员从事执法工作,也影响行政执法的合法性。(5)治理食品安全乱象,除了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地方立法的配套支持也十分重要。我国对企业食品生产监管已有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但对作为监管难点的小作坊,只有宁夏、重庆等地完成了相应的地方立法。这不利于提升整个食品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建议督促地方人大加快立法进程。

第二章 管理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的内容及贡献是什么?

答:(1)古典管理理论的内容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官僚行政组织理论。具体内容有:①科学管理理论是指由弗雷德里克·W·泰罗创立的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效率;②管理过程理论是主要由法国的法约尔加以研究的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法约尔把管理看作一组普遍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③官僚行政组织理论是指主要研究组织理论的管理理论,其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2)古典管理理论对管理实践的主要贡献有:

①古典管理学派首要的贡献是指明了管理是有组织社会的一个特殊的要素。古典管理应是根据一些管理人员能够掌握的原则来实施的,而且,通过科学方法能够发现这些原则。这些原则奠定了管理科学的基础。

②古典管理学派明确提出了管理的基本职能。这给培训管理人员提供了依据,也为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③古典管理学派发展了许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为现代管理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霍桑试验的结论及意义是什么?

答:(1)霍桑试验的过程及各部分结论:

①工场照明试验(1924—1927年),是有关车间照明变化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的试验。研究的结论是,工作场所的照明情况对生产率影响很少,甚至没有什么影响。

②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是有关工作时间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的试验。试验的结论是,无论物质条件好坏,对生产率很少或没有多大影响。

③大规模的访问和调查(1928--1931年),是为了了解工人的工作态度和思想感情而进行的全厂范围的谈话阶段。试验的结论是,监督工作、士气和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任何一位员工的绩效都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④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年),是起作用的社会组织的试验与分析。这个阶段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工作小组为每个成员规定了合理的工作定额。每个职工在其集体中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奖励工资计划有更为重要的作用。(2)梅奥在霍桑试验中的结论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和需求,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②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具有双重作用。

③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士气”来提高效率。(3)霍桑试验的意义在于它使人们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生理、物质等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个结论弥补了科学管理学派忽视人的因素的弊端;在于它大大推动了关于对工作场所中人的因素问题的研究。从历史的观点看,不论霍桑试验在学术上是否严谨,以及其结论是否得到证实,它都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它激起了对人的因素的研究,开始使管理者对人的因素问题给予重视,并且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

3.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与贡献是什么?

答:(1)现代管理理论包括11个学派,其特点是学派众多、风格迥异、相互融合影响,大大丰富了人类管理思想宝库。

①管理过程学派。致力于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②经验或案例学派。主张管理普遍性的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对过去经验的研究应以探索管理的基本规律为主,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原始素材”上是危险的;③社会合作系统学派。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④人际关系学派。多数该学派的学者都受过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他们用社会科学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人与人之间及个人的各种现象;⑤群体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侧重于研究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而不是研究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⑥社会技术系统学派。提出,在管理实践中,必须把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的协调;⑦决策理论学派认为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因此应集中研究决策问题;⑧管理科学学派。开拓了管理学的全新研究领域,使管理从以往定性的描述走向了定量的预测阶段;⑨沟通(信息)中心学派。这一学派同决策理论学派关系密切;⑩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的理论建立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之上,它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⑪权变学派。其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条件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2)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实践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强调系统化管理。即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②重视定量分析。尽管管理涉及的问题不是完全可以依靠量化分析解决的,但在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中运用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确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对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重视人的因素。管理的要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管理目标要依赖人才能实现,而人的需求和行为又与组织和管理的需求存在着许多差异,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必须使组织中人的行为和需求尽量与组织保持一致。这就需要研究人的需求和行为,尽可能满足人们合理的需求,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④重视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非正式组织可以促进正式组织的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非正式组织又可以破坏正式组织的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重视非正式组织,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对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

⑤重视信息和沟通工作。信息是组织管理的资源和不可缺少的要素,管理离开信息就寸步难行,信息工作必须重视。

⑥管理的权变观点。现代管理的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因此,主张从实际出发,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采取适当的管理观念、技术和方法。

⑦管理的技术系统的观点。现代管理理论认识到管理绩效不仅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态度及其关系,而且取决于人们工作所处的技术环境。

4.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政府行政管理的改进有何意义?

答: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组织通过树立“坚持不断地改进”的理念,强烈关注每个与组织的产品和服务打交道的顾客的需求,精确地度量组织作业中的每个关键变量,坚持不断地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改进组织每项工作的质量,从而使组织获取高绩效的过程。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于政府行政管理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质量,可以使得政府更加关注民众的愿望,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

5.学习型组织理论如何应用于政府机构建设?

答:学习型组织是一种“高柔性、扁平化的组织”,是一种善于应变,能不断学习、创新,不断自我超越的组织。

政府机构应该采用学习型组织的观点,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高柔化、扁平化的组织,让自己更加善于应变,能不断学习、创新,不断自我超越。

阅读材料  管理理论真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海伦、汉克、乔、萨利四个人都是美国西南金属制品公司的管理人员。海伦和乔负责产品销售,汉克和萨利负责生产。他们刚参加过在大学举办的为期两天的管理培训班。在培训班里主要学习了权变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和一些有关职工激励方面的内容。他们对所学的理论有不同的看法,现正展开激烈的争论。乔首先说,“我认为社会系统理论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是很有用的。例如,如果生产工人偷工减料或做手脚的话,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话,就会影响到我们的产品销售。系统理论中讲的环境影响与我们公司的情况很相似。我的意思是,在目前这种经济环境中一个公司会受到环境的极大影响。在油价暴涨时期,我们当时还能控制自己的公司。现在呢?我们要想在销售方面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艰苦的战斗。这方面的艰苦,你们大概都深有体会吧?”

萨利插话说:“你的意思我已经知道了。我们的确有过艰苦的时期,但是我不认为这与社会系统理论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内在联系。我们曾在这种经济系统中受到过伤害。当然,你可以认为这与系统理论是一致的。但是我并不认为我们就有采用社会系统理论的必要。我的意思是,如果每个东西都是一个系统,而所有的系统都能对某一个系统产生影响的话,我们又怎么能预见到这些影响所带来的后果呢?所以,我认为权变理论更适用于我们。如果你说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话,系统理论又能帮我们什么忙呢?”海伦对他们这样的讨论表示有不同的看法。她说:“对社会系统理论我还没有很好地考虑。但是,我认为权变理论对我们是很有用的。虽然我们以前也经常采用权变理论,但是我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在运用权变理论。例如,我有一些顾客是家庭主妇,我听到她们经常讨论关于孩子和如何度过周末之类的问题,从她们的谈话中我就知道她们要采购什么东西了。顾客也不希望我们‘逼’他们去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我认为,如果我们花上一两个小时与他们自由交谈的话,那肯定会扩大我们的销售量。但是,我也碰到一些截然不同的顾客,他们一定要我向他们推荐产品,要我替他们在购货中做主。这些人也经常到我这里来走走,但不是闲谈,而是做生意。因此,你们可以看到,我每天都在运用权变理论来对付不同的顾客呢。为了适应形势,我经常都在改变销售方式和风格,许多销售人员都是这样做的。”

汉克显得有些激动地插话说:“我不懂这些被大肆宣传的理论是什么东西。但是,关于社会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问题,我同意萨利的观点。教授们都把自己的理论吹得天花乱坠,他们的理论听起来很好,但是他们的理论却无助于我们的管理实际。对于培训班上讲的激励要素问题我也不同意。我认为泰勒在很久以前就对激励问题有了正确的论述。要激励工人,就是要根据他们所做的工作付给他们报酬。如果工人什么也没有做,则就用不着付任何报酬。你们和我一样清楚,人们只是为钱工作,钱就是最好的激励。”

思考题

1.你认为谁的观点更可信?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2.如果你是海伦,你怎样使萨利接受系统理论?

3.你认为汉克关于激励问题的看法正确吗?他的观点是属于哪一种管理理论的观点?

答:1.(1)乔和海伦的观点更可信。

①乔并没有否定权变理论,他只强调社会系统理论,而且他的说法也有道理,比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必影响成本,进而影响销售,工人偷工减料,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最终将会影响产品的销售。

②海伦的观点没有否定社会系统理论,她强调了权变理论,组织要随外界变化而变化,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必须随机应变,不断改变自己的应对策略。(2)他们几个人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

①乔强调社会系统理论的重要性,而没有提及权变理论;

②萨利认为在系统理论中受过伤害,不再相信这个理论的作用,而是转向权变理论;

③海伦认为权变理论有用,但是她还没考虑过社会系统理论,她强调权变理论的应用;

④汉克不相信理论,认为理论没有用,只相信实际应用,并且认为金钱是激励的惟一有效方法。

2.萨利首先不认为实际情况和社会系统理论是一致的,不相信理论和实际的相似或者重合性,进一步,萨利假设即使是一致的,也没有必要采用社会系统理论,因为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预测的。如果我是海伦,我会把理论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做一个比较,让其明白理论也是在实际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让其明白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接着,我会给萨利讲一些实际的案例,系统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而不是不可预测的,用一些简明的因果逻辑关系讲清楚系统的重要性,系统与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进而让其明白权变的必要性。

3.(1)我认为汉克关于激励问题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汉克认为工人工作只是为了金钱,想让工人工作,付报酬就可以了,不工作就不用付报酬。而实际中,工人工作的意愿和努力程度还和很多其他因素相关,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生理、物质等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汉克的观点是不正确的。(2)汉克的观点属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金钱激励,他根据工人的表现而付给不同的工人不同的报酬。

第三章 计 划

1.计划制定过程必须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制定计划?

答:(1)计划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SWOT分析尤其适用于战略计划的制定,而对于那些较低层次的作业性质的计划工作,往往并不需要作如此复杂的分析,但即使如此,也要对组织内部的资源与外部关系作出基本的判断;

②应设法寻找比较好的途径,并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形成计划方案,而不应该过分追求过多的备选方案,以免浪费精力和影响对有价值的备选方案的分析,但也不要搞单一方案,这样没有选择性;

③当可供的选择方案不是一个时,管理者应首先确定一个较佳方案作为计划方案,而把其他几个方案作为备选方案,一旦计划实施的条件有变,管理者能够从容应对,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2)计划的制定方法:

计划由一系列活动构成,主要有分析状况、确立目标、确定前提条件、拟订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拟订派生计划和编制预算。具体步骤如图3-1所示。

图3-1  计划的过程

①分析状况。计划工作的前提是对组织状况的分析,即对组织过去的情况、现有的条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对组织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对组织当前所处状况做出评估,即SWOT分析。SWOT分析是指对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比较。SWOT分析有助于管理者了解组织的基本状况,并在外部和内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预测。SWOT分析尤其适用于战略计划的制定,而对于那些较低层次的作业性质的计划工作,往往并不需要作如此复杂的分析。但即便如此,还是要对组织内部的资源与外部关系做出基本的判断。

②确立目标。目标是组织期望达到的最终结果,既有总目标,又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这些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目标构成了一个目标的系统。因此,在确定目标时要考虑纵向目标与横向目标的关系,建立起纵横协调的目标系统。

③确定前提条件。计划的前提条件有内部前提条件和外部前提条件之分,内部前提条件多具有可控性,外部前提条件多具有不可控性,如果可控性多于不可控性,计划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计划实现的可能性就小。

④拟订备选方案。计划方案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是指挥和协调组织活动的工作文件,它可以使组织成员明确为达成组织目标需要采取的工作步骤。

⑤评价备选方案。评价方案是选择方案的前提,评价的标准是计划的前提条件和目标,根据标准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利弊,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

⑥选择方案。这是制定计划的关键一步,也是决策的实质性阶段。企业组织往往依据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效益高、成本低的方案,政府组织往往依据公平或效率进行选择。

⑦拟订派生计划。派生计划就是总计划下的分计划。

⑧编制预算。实质是资源的分配计划,是把计划转变成数字化的计划。

2.目标管理的内容是什么?其优点与缺点是什么?

答:(1)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的宗旨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者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完成。”“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他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都完成了企业的分目标,整个企业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企业管理者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目标管理的构成要素有四个: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反馈绩效。

①明确目标。也就是目标不仅要简明扼要,而且要转换成定量的目标,以便度量和计算。

②参与决策。即上级与下级共同参与选择决定各相应层次目标,通过管理者与组织成员的上下协商,逐级制定出整体组织目标、经营单位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

③规定期限。目标管理强调目标完成的时间期限,针对每一个目标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④反馈绩效。目标管理寻求不断地将目标完成的情况反馈给组织成员,以便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2)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管理者定期检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来确定对组织成员的奖励;

②目标管理的目标明确;

③上级与下级共同参与选择并决定各相应层次的目标;

④目标管理强调目标完成的时间期限;

⑤目标管理不断地将目标完成的情况反馈给组织成员,以便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3)目标管理的缺点:

①管理者对目标管理的含义和运用方法缺乏深刻认识,因而在运用中不能完全按目标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造成目标管理失效;

②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存在多种障碍。

③目标管理中使用的目标都是短期目标。为防止短期行为对组织长远发展的不利影响,高层管理者必须从长期目标的角度提出总目标和制定目标的指导方针,以指导短期目标的制定;

④缺乏灵活性。目标管理的依据是各层级目标,因而目标不能轻易变更,必须具有稳定性。当管理环境发生变化,受目标管理的约束,不愿修改原有目标,因而容易对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3.战略管理的程序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1)战略管理的分为六个步骤:

①确立宗旨、目标和远景。

②外部环境分析。组织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者的战略选择,成功的战略管理都建立在对环境的准确分析基础上。环境分析的目的是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诸如组织身临其境的市场竞争的焦点,即将出台的政策法规对组织发展的潜在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国家宏观经济和技术发展态势等。

③内部优势和劣势分析。

在进行外部环境分析的同时,还要对组织内部主要职能部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使战略决策者对组织的技术储备、资源储备和职能部门的运营水平有全面的了解。

④SWOT分析与战略形成。

在高层管理者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后,战略决策者获得了有关组织整体、事业部和职能战略形成所需要的信息。将机遇、威胁、优势、劣势分析整合起来就是SWOT分析。它帮助管理者掌握组织的实际情况,并在外部和内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做出组织各层次的战略选择。

⑤战略实施。

战略制定完成后,战略管理者的任务是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许多人认识到,光有好战略并不能确保成功,因为战略需要合理的组织结构、技术、人力资源、奖酬系统、信息系统、企业文化和领导风格等诸多方面的支持,而且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⑥战略控制。

这是战略管理的最后步骤,为此需要建立战略控制系统,它包括建立绩效评价标准、信息系统和具体的监督机制。(2)战略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只有好战略并不能确保成功,因为战略需要组织结构、技术、人力资源、奖酬系统、信息系统、企业文化和领导风格等诸多方面的支持,而且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确保战略计划的有效实施,必须采取一些保障措施。以下几项措施可供参考:

①应该以明确的语言文字描述战略任务,说明哪些事是必须做的,组织应该保持或创造哪些优势。

②要组织一些人评估组织实施战略计划的能力,注意发现和查找限制性因素,并把结果反馈给高层管理者。

③高层管理者就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政策规则,做出实施准备,并制定实施日程表。

④实施战略,在实施中注意向高层管理者反馈信息。

4.预测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进行预测?

答:(1)预测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预测既是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又是计划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预测能够为计划方案的优劣提供价值标准;

②预测是提高管理的预见性,减少管理的不确定性的一种手段;

③预测有助于促使各级管理者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并为应付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④预测有助于发现目前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工作的成败。(2)预测的程序:

①确定预测的目标、课题和任务。要明确为什么预测和预测什么,即预测的课题、目标、任务、对象和范围。

②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在资料收集工作完成后,还要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建立预测的分析模型。要根据不同的分析类型建立适当的分析模型。对于相关关系的因果分析,要依据有关经济理论,利用数理统计技术,建立回归模型或计量经济模型。对于时间序列的分析,要区分引起趋势变化、季节变化、周期性波动和随机波动的因素,抓住主要变化因素,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④进行预测分析。将实际数据输入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求出结果。

⑤评价预测结果。要将预测结果与定性分析的一般性结论进行对照,检验其合理性和可信程度。

⑥提交预测报告。预测步骤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分析程序,每一步的工作质量都对最后的预测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随意忽略某个步骤,都会给预测和计划工作带来严重后果。

5.影响科学决策的因素有哪些?常用的决策方法有哪些?

答:(1)影响科学决策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环境

每当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为适应新的变化,组织往往要做出新的决策选择。环境变化是决策产生的基础和主要原因。

②过去决策

组织的大多数决策是在过去决策的基础上做出的,过去决策的实施不仅造成了各种资源的消耗,而且改变了组织的内外环境,因此,大多数决策的特点之一是“非零起点”。

③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情感,它对组织决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因决策是建立在预测基础之上的,因此,决策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有的决策本身就是风险型决策或不确定型决策,决策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如果决策者有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决策便容易制定与执行,反之,决策难以制定与执行。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直接决定决策的有效与否。

⑤时间

有些时候,决策受时间约束,必须当机立断做出决策才能抓住机遇,而抓住机遇就意味着成功,反之,则失败。(2)常用的决策方法包括:

①组合排列法。该方法是从工作任务的不同组合排列中进行选择,以达到满意结果的决策方法。

②方案排除法。这是一种对多个决策方案进行同时选择的简便有效的方法。其做法是首先确定一个选择标准,依此标准排除不适合的方案;然后再确立第二个标准,并按照第二个标准排除不适合的方案;如果方案还多,可确立第三个标准,并依此标准排除不适合的方案……经过几个回合,最终剩余的方案就是满意方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不需要作复杂的定量分析,对决策者的认知能力要求也不高,因此是日常面临多种选择的决策中常用的方法。

③对演法。

这是一种在决策面临对立与冲突时让决策者进行角色互换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使难产的决策通过相互妥协和折中的方式做出,从而使决策者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达成一致。

④主观概率法。

概率是指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变量。概率可以分为客观概率与主观概率两种类型。客观概率是完全凭统计资料或实验、推理而求得的量。主观概率是决策者凭借自己的经验或预感估计出来的量。

⑤期望收益值法。

该方法是通过计算不同备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收益期望值的综合值——期望收益值,选择期望收益值的最大者为最佳方案。

⑥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是风险决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把方案的一连串因素按照它们的相互关系,用树状图来表示的一种图解。其构成为:决策点、方案分枝、自然状态点、概率分枝、结果点几个关键部分。

⑦乐观原则。

也称为大中取大原则、最佳收益值原则。乐观原则是指决策者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未来会出现最佳的自然状态,无论采用何种方案都会取得最好结果。决策时选择最佳状态下的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佳方案。

⑧悲观原则。

也称为小中取大原则。悲观原则是指决策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认为未来肯定会出现最差的自然状态,无论采用何种方案都可能取得该方案的最小收益值。决策时选择最差状态下收益值中最大值的方案作为最佳方案。

⑨乐观系数原则。

也称赫威茨法则。决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估计和判断设最好的乐观权值为a[o,1],最差状态下的悲观权值为1-a,用a和1-a作为最佳和最差状态下的权重,以此求出各个方案的损益加权值。

⑩后悔值原则。也称萨维奇法则,它是减少决策者后悔程度的有效方法。

阅读材料  深圳“十一五”总体规划起草过程

2006年3月26日,深圳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以高票获得通过。

深圳市在中央和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奋力开拓,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创造出了现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十一五”期间,深圳面临着重大机遇,也要应对空前的挑战。高增长和紧约束是深圳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粗放型特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及其消费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二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结构性风险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乏力,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和联动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不足。因此,改革创新是当前深圳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为此,深圳市发改委提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绝不使用惯性思维的主张。

2005年底的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对深圳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是深圳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的关键时期。“十一五”工作的核心是要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下工夫,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推进特区内外协调发展,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未来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为市政府制定深圳“十一五”总体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石。为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市委书记李鸿忠反复强调:“十一五”规划是事关深圳经济社会未来5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谋划好未来5年的发展。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使“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集中各方智慧、科学民主决策、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他表示:“要通过制定‘十一五’规划,深化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八次、十一次全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凝聚全市上下的共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围绕“发展”和“创新”两大主题,凸显“效益”与“和谐”两大内容,这是深圳未来5年发展的主旋律。按照“四个下降”、“三个提高”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多次征求各方意见,制定出台了《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市政府审议通过后,这一指标体系成为“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和编制依据。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起草小组积极调研,耐心推敲,反复修改。数十次易其稿,思路一次比一次清晰:

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到底定为多少才算合理?每一个数据的设定,均经过缜密测算,反复小心论证。有关部门的同志提出,能耗指标就定增量减少多少比例就行了,只要增量下降,就能说明我们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效益深圳方面取得了成绩。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形成了共识,能耗、水耗、万元GDP建设用地等调控指标,不仅关系到深圳的可持续发展和宏观效益,更是直接衡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成果。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增量减少就达到目的了,而是要确保能耗的绝对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深圳到底要建成怎样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这是必须解答的问题。基于对未来发展态势深刻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为深圳的发展找准精确的坐标和定位:国际高科技城市、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会展中心、国际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国际旅游城市。“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一系列征求意见会,充分吸取各方面的智慧。市人大、市政协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多次组织代表、委员调研、讨论,为规划编制提供宝贵意见,为深圳“十一五”发展建言献策。每一次座谈会,李鸿忠、许宗衡、李德成等市领导都亲自出席。座谈会上,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市政协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总商会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政府各部门、各区负责人,踊跃提出意见和建议。谈起深圳“十一五”规划的形成过程,市发展改革局负责人总结了这样几个特点:(1)动手时间早。国家发改委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会一结束,深圳就正式启动了“十一五”规划编制调研工作。而此前,有关部门已经开展了五年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力求“缜密编制,评估先行”。市发改局向市政府提交了7份评估报告,连同市、区其他部门完成的规划评估报告共31份,为“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打下了初步基础。2004年3月,市政府印发工作方案,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2)重视程度高。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前后召开了不下l5次会议,部署“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成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及阵容庞大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市人大、市政协多次召开专题议政会,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3)编制法制化。为了让规划制定更加民主、科学,市政府在2006年2月首次制定发布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发展规划的编制程序必须经过前期调研、文本起草、衔接沟通、公开咨询、专家论证和审批发布六个步骤,将规划编制工作引入法制化轨道。(4)各方沟通频繁。市政府领导和市发改局,先后9次参加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有关会议,汇报深圳市“十一五”规划思路、进展情况等,并以市政府和市发改局名义先后6次上报深圳市规划,为纳入省及国家规划做好衔接。(5)多方征求意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人大、政协、老干部、党外人士等各方面的征求意见会、专题讨论会。市发改局还召开了5次“十一五”规划思路分领域座谈会、3场专题座谈会和一场协调会,与80多个部门、协会及大量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分析问题,研讨思路,听取意见。同时,向市人大、市政协分别两次汇报规划思路与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各部门在市政府常务会上提出书面反馈的意见有27条,采纳修改或部分采纳的有l9条。(6)借鉴外地经验。市发改局除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规划方法和科学发展观集中培训外,还专门赴浙江、江苏、上海及广州、杭州、苏州、昆山等地取经,学习借鉴外省市“十一五”规划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市发改局、环保局等部门还同赴香港科技大学学习调研,就深港两地“十一五”期间在区域发展、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展开研讨。(7)借助“外脑”。为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社会参与度,市发改局提出了“1+12”项涉及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的“十一五”规划重大前期研究课题,并于2004年3月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回应,共收到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在内的投标书81份,最终有38家单位入围。一年后,《深圳市发展战略研究(2005--2020年)》、《深圳与国际化城市比较研究》、《深圳市适度人口容量与人口调控政策研究报告》等成果出炉。这些报告以“跳出深圳看深圳”的视野,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为我市“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提供了系统性的基础支撑。专家评价说,规划课题公开招标是深圳“部门决策向社会决策、封闭性决策向公开性决策的重大转变”。(8)广泛吸收民意。在规划起草过程中,有关部门持续举行了数十场社会各界意见咨询会。为充分反映群众的意愿,市发改局通过在电视、报刊上刊登公告,在部门网站上设置“十一五”规划专栏,在全市范围开展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并设专门办公室,统一处理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通过网上留言、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提出建议。市政府在市民中心西厅专设“十一五”规划草案公示主展场,在全市六区设立分展场,每天派专人接待参观群众、收集意见。同时,在部门网站开设了网上展厅。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使规划一步步由构想变成草案。2005年12月,《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起草完成。2006年1月2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十一五”总体规划(草案)。2006年3月17日,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十一五”总体规划(草案)。

2006年3月22日,规划草案正式提交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继续对“十一五”规划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反复讨论,提出了不少修订完善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建议,是规划最后一次修订的主要依据。市政协委员、市发改局副局长沈毅说,“十一五”规划是一次民主、创新的决策,是一个收集、总结、归纳的过程。现在大家看到的总体规划5万多字,是从25项重点专项规划、43项行业部门规划、6项区级规划共计380多万字,以及3500多条方方面面的意见中衔接吸收、归纳提炼出来的。

思考题

1.深圳市政府的规划制定过程有什么特点?

2.深圳市政府的规划制定体现了哪些决策原则?

3.规划作为计划的一种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仍然是重要的?

答:1.(1)动手时间早。国家发改委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会一结束,深圳就正式启动了“十一五”规划编制调研工作。(2)重视程度高。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前后召开了不下15次会议,部署“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成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及阵容庞大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市人大、市政协多次召开专题议政会,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3)编制法制化。为了让规划制定更加民主、科学,市政府在2006年2月首次制定发布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发展规划的编制程序必须经过前期调研、文本起草、衔接沟通、公开咨询、专家论证和审批发布六个步骤,将规划编制工作引入法制化轨道。(4)各方沟通频繁。市政府领导和市发改局,先后9次参加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有关会议,汇报深圳市“十一五”规划思路、进展情况等,并以市政府和市发改局名义先后6次上报深圳市规划,为纳入省及国家规划做好衔接。(5)多方征求意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人大、政协、老干部、党外人士等各方面的征求意见会、专题讨论会。市发改局还召开了5次“十一五”规划思路分领域座谈会、3场专题座谈会和一场协调会,与80多个部门、协会及大量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分析问题,研讨思路,听取意见。同时,向市人大、市政协分别两次汇报规划思路与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各部门在市政府常务会上提出书面反馈的意见有27条,采纳修改或部分采纳的有19条。(6)借鉴外地经验。市发改局除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规划方法和科学发展观集中培训外,还专门赴浙江、江苏、上海及广州、杭州、苏州、昆山等地取经,学习借鉴外省市“十一五”规划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市发改局、环保局等部门还同赴香港科技大学学习调研,就深港两地“十一五”期间在区域发展、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展开研讨。。(7)借助“外脑”。为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社会参与度,市发改局提出了“1+12”项涉及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的“十一五”规划重大前期研究课题,并于2004年3月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回应。一年后,《深圳市发展战略研究(2005—2020年)》、《深圳与国际化城市比较研究》、《深圳市适度人口容量与人口调控政策研究报告》等成果出炉。专家评价说,规划课题公开招标是深圳“部门决策向社会决策、封闭性决策向公开性决策的重大转变”。(8)广泛吸收民意。在规划起草过程中,有关部门持续举行了数十场社会各界意见咨询会。为充分反映群众的意愿,市发改局通过在电视、报刊上刊登公告,在部门网站上设置“十一五”规划专栏,在全市范围开展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并设专门办公室,统一处理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通过网上留言、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提出建议。市政府在市民中心西厅专设“十一五”规划草案公示主展场,在全市六区设立分展场,每天派专人接待参观群众、收集意见。同时,在部门网站开设了网上展厅。

2.深圳市政府的规划制定体现了以下原则:(1)信息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前提,也是决策成功的保证。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