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装备003(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20:31:31

点击下载

作者:指文战甲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单兵装备003

单兵装备003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单兵装备003作者:指文战甲工作室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0-01ISBN:9787516810514本书由重庆指文化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进入20世纪后,昔日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已逐渐步入暮年,但作为当时世界列强中的佼佼者,大英帝国仍然建立有较完善的军事工业体系和领先的单兵武器装备体系。一战结束后,英国人在单兵轻武器方面发展相对缓慢,直到二战爆发前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很多英制轻武器仍然停留在一战水平,或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些许改进,这些武经典器装备包括了米尔斯手榴弹与枪榴弹、韦伯利转轮手枪、李·恩菲尔德手动枪机步枪、维克斯·马克沁水冷式机枪等。这些老式步兵武器在二战中伴随大英帝国的部队南征北战,为二战反法斯西战争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甚至在二战结束后的20年时间里,依然在英军的各类武装行动中建立功勋。与此同时,面对敌国坦克装甲武器的快速发展,英国人也快速设计出威力不俗、令北非意大利部队闻风丧胆的博伊斯反坦克步枪,以及采用空心装药和抛射原理的单兵与班组用抛射器,单兵反坦克抛射器(PIAT)也在二战后期成为了英军和其他英联邦部队单兵反坦克武器的代表作。

在《单兵装备002》中,介绍了英国步兵班组的主要支援火力——“布伦”式轻机枪,本辑的前两篇文章则选取了二战时期英军与英联邦部队使用的两类具有代表性的步兵武器,即以米尔斯手雷为核心的英制手榴弹和枪榴弹体系,以及以博伊斯反坦克枪和PIAT抛射器为代表的英军班组反坦克武器体系。在接下来几辑中,笔者还将陆续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及英联邦国家装备使用的另外几种经典单兵武器装备。夺命石榴英国早期手榴弹与枪榴弹发展史作者/潘晓滨

手榴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初期中国军队使用的“震天雷”,而西方国家直到15世纪中期才开始应用这种武器,手榴弹的英文名称“Grenade”来源于西班牙语“Granada”,原意为“石榴”。在16世纪和17世纪欧洲大陆发生的战争中,原始的手榴弹由进行防御作战的掷弹兵负责向敌人的进攻方阵投掷。在英国军队的编制中,掷弹兵的历史同样悠久,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英国军队中的滑膛枪手事实上已经转变为手榴弹投掷手。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中,由于大兵团运动战取代了传统的攻防战,手榴弹逐渐从各国近代军队中淡出。在欧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低潮期后,20世纪初在远东地区爆发的日俄战争使得欧洲列强们重新认识到手榴弹的重要性,并争先发展自己的现代制式手榴弹。早期英制手榴弹与枪榴弹发展概述

1908年,英国第一款制式手榴弹——1号手榴弹问世,在1914年爆发并持续长达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手榴弹的近亲枪榴弹也被诸列强应用于实战,而英国方面先后独立设计生产了60多款手榴弹和枪榴弹。一战爆发时,英国人生产的手榴弹并不足以装备全部英军和英联邦部队,直到1915年,在西欧堑壕内奋战的英军士兵仍然不能大量装备由本土兵工厂批量生产的制式手榴弹,一些部队甚至使用在铁皮罐内塞入火棉和废金属后简易改装而成的手榴弹替代品。这种窘况直到著名的米尔斯手榴弹大量装备后才逐渐改观,截止1918年底,米尔斯手榴弹的总产量为7500万枚。该弹的革新之处在于用自击发引信取代了老式的外部拉火引信,使用时只需拔掉保险销投出即可。为此,一战中的英军步兵营成立了专门的“特殊武器排”(即掷弹兵排),携带大量手榴弹的英军掷弹兵被步兵兄弟们称作“爆破手”(Bombers)。每个编入特殊武器排的掷弹兵只需进行78小时的新兵训练,包括手榴弹投掷操练和刺刀格斗训练。英军训练部门教授新兵的投掷技巧过于精细呆板,据一战中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加拿大皇家高地团第42步兵营特殊武器排掷弹兵汤姆·蒂纳森(Tom Dinesen)回忆,新兵训练中采用的分解式投掷动作包括左脚前倾、身体向后微躬、右手握持手榴弹高举向后伸展、左臂向前举起作为投掷方向指示标、右脚成角度右膝弯曲站立等诸多要领。现代军迷扮演的18世纪英国掷弹兵。1916年5月,英军第8步兵营配属的掷弹兵排留下的合影。

一战时期,枪榴弹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更加适合堑壕战中远距离投射,参战各国争相发展自己的制式枪榴弹。英国人除了研制独立型号枪榴弹之外,还将制式手榴弹改装为枪榴弹使用,如在23号米尔斯手榴弹上直接安装钢棒,由李·恩菲尔德步枪使用空包弹进行发射,但这种改装模式并没有延续下来,因为榴弹发射的精度有限,而且增加的膛压很容易使步枪炸膛。由于编制过于呆板,1917年,特殊武器排被撤销,掷弹兵们分派到普通步兵排中,每个步兵排包括1个手榴弹分队、1个枪榴弹分队、2个来福枪分队和1个刘易斯轻机枪分队。1918年,这一编制再次变革,手榴弹和枪榴弹不再作为特种武器装备特殊人员,而是配发给普通的来福枪分队。

1939年英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军方研制了1号至66号手榴弹和枪榴弹,其中只有36M号“米尔斯手雷”在二战期间仍然服役于英军和英联邦部队,为了更好地弄清英国手榴弹和枪榴弹装备的发展沿革,本节将对二战前英制手榴弹和枪榴弹的主要型号进行梳理。

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英军驻远东地区观察员向陆军部提交了一份阐述手榴弹军事价值重要性的报告,并引起了英军高层的重视,设计工作交由位于伍尔维奇的皇家军械厂负责。为此,英国人专门采购了若干种日军使用的长柄式手榴弹样品,并交由皇家军械厂进行参考。1908年7月6日,吸收日本长柄式手榴弹设计特点的英制样品被官方正式命名为1号手榴弹,子型号包括Mark Ⅰ、Mark Ⅱ和Mark Ⅲ

(1)型。一战爆发后,面对1号手榴弹的严重短缺,英国陆军部决定重新采用曾于1907年否定的民间设计——“黑尔”手榴弹。该型手榴弹由英国火棉火药公司(Cotton Powder Company)设计师马丁·黑尔(Marten Hale)设计,由于英国陆军拒绝采用,这家民营公司决定在海外推销自己的设计,并成功赢得了墨西哥政府的大订单,还根据墨方的要求改进出可由7毫米和8毫米口径步枪发射的枪榴弹,因此早期型号的黑尔枪榴弹也被称作“墨西哥样式”枪榴弹。1915年2月,黑尔手榴弹及枪榴弹正式进入英军服役,并被命名为2号手榴弹/枪榴弹,后于1920年退役。英国最早采用的1号手榴弹组图,从上之下依次为:1号Mk Ⅰ型教练用手榴弹;1号Mk Ⅱ型手榴弹;1号Mk Ⅲ型手榴弹。英制2号“黑尔”手榴弹及枪榴弹系列型号,从上至下依次为:适用于7毫米口径步枪的“墨西哥样式”黑尔枪榴弹;一战中英国陆军采用的2号Mk Ⅰ型枪榴弹;一战中英国陆军采用的2号Mk Ⅱ型手榴弹,该型手榴弹稍加改进后也曾装备到皇家飞行军团,由飞行员在低空进行投掷。

无论是1号手榴弹还是2号手榴弹,均采用工艺复杂的独立式撞针引信,而且在英国本土只有少数工厂可以生产,限制了这两款手榴弹的批量装备。与此同时,黑尔的长棒式枪榴弹改装设计得到了军方的高度重视。1915年中期,2号枪榴弹的后续型号3号枪榴弹问世,该型号也被称作黑尔枪榴弹,但由于同样采用复杂的引信装置和过分敏感的撞击火帽,很快被后续型号所取代。3号枪榴弹的近亲4号枪榴弹专门为皇家海军而设计,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3号枪榴弹是一款针对人员的破片杀伤型号,弹体采用网格状铸铁制成,而4号枪榴弹则是一款聚能装药型号,专门用于攻击拦阻气球和飞艇,弹体为光滑圆柱体,由黄铜材料制成。3号MkⅠ(上)与Mk Ⅱ(下)型枪榴弹。4号MkⅠ型枪榴弹。

3号枪榴弹的后续型号中先后出现了20号、24号和35号枪榴弹,这几款枪榴弹仍然秉承黑尔的细长圆柱形弹体和长棒式设计,20号枪榴弹与3号相比,仅仅是简化了弹尾部的弹翼设计,两款子型号MarkⅠ和Mark Ⅱ型分别采用继承自3号样式的网格铸铁和简化型环形楞纹设计。24号枪榴弹在20号的基础上采用降低敏感性的撞击火帽,此外24号的两款子型号MarkⅠ和Mark Ⅱ型的弹体分别采用继承自20号MarkⅠ样式的网格铸铁和简化的光滑圆柱面设计。35号枪榴弹是黑尔样式系列枪榴弹的最终完善型,采用了改良自7.7毫米弹壳的火帽和撞针更短的碰炸引信,弹体仍然为简化的光滑圆柱面设计。虽然一战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仍然采用长棒式设计的39号“斯图瓦特”实验型碰炸引信枪榴弹以及44号大尺寸高爆弹头装药的实验型反坦克枪榴弹,但黑尔的长棒式枪榴弹已经逐渐让位于采用杯形发射器发射的36号“米尔斯手雷”枪榴弹。采用网格形弹体的20号Mk Ⅰ型(上)与环形楞纹设计的20号Mk Ⅱ型枪榴弹(下)。采用环形楞纹弹体的24号Mk Ⅰ型(上)与采用光滑圆柱体弹体的24号Mk Ⅱ型枪榴弹(下)。采用大装药弹头的44号Mk Ⅰ型反坦克枪榴弹。采用改良引信装置设计的的35号Mk Ⅰ(上)与采用实验型碰炸引信的39号Mk Ⅰ型(下)枪榴弹。

另外一款应用长棒式设计的制式枪榴弹为1916年服役、1922年退役的17号枪榴弹,该型枪榴弹因其碰炸引信的形状而获得了“男士礼帽”的绰号。22号“大苹果”长棒式枪榴弹于1917年服役,采用网格形铸铁设计的弹体宛如一个倒立的玉米,有Mark Ⅰ和Mark Ⅱ两种子型号。25号“桑斯特”长棒式枪榴弹曾在一些实验型部队投入使用,枪榴弹采用螺纹状锥形弹体和特殊的碰炸引信。30号“哈姆瑞斯”长棒式枪榴弹使用了多向着发引信和简易铸铁壳弹体,弹头内部采用了便宜的6号民用雷管作为引爆装置。特种用途长棒式枪榴弹包括31号昼间用单色信号弹和32号夜间用单色信号弹两种,均由普通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进行发射。1918年9月问世的38号步枪发射信号弹是一款夜间用多星信号弹,可以发射红-绿-红,或白-红-白多星信号。

与枪榴弹平行发展的是诸多形态各异的新式手榴弹,尽管米尔斯手榴弹问世后占据了英国制式手榴弹的主体地位,但受产能限制、战场形势和简化设计的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该弹无法完全满足英军的需要,于是其他类型的手榴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继1号和2号手榴弹之后,长柄式手榴弹仅仅出现了被戏称为“毛刷”的12号长柄手榴弹,以及由伍尔维奇皇家军械厂根据1号手榴弹改良而来的19号长柄手榴弹,前者采用金属簧压式撞针引信,而后者采用了敏感的弹头部碰炸引信。长柄式手榴弹并不是英制手榴弹发展的主流,此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淡出制式手榴弹的装备序列。装药类型不同的22号Mk Ⅰ(上)和Mk Ⅱ型(下)长棒式枪榴弹。由普通枪榴弹发展而来的步枪射信号弹,从上至下依次为31号昼间用单色弹、32号夜间用单色弹和38号夜间用三色多星信号弹。采用特殊弹体外形和碰炸引信的17号、25号和30号长棒式枪榴弹。上图为12号“毛刷”长柄式手榴弹,下图为皇家军械厂改进的19号长柄手榴弹。采用双层圆柱筒设计的英制手榴弹,从左至右依次为:a.6号Mk Ⅰ轻量型手榴弹;b.7号Mk Ⅰ重量型手榴弹;c.41号Mk Ⅰ型纸筒手榴弹。采用贝蒂样式简易设计的英制手榴弹,从左至右依次为:d.贝蒂手榴弹应急型;e.13号Mk Ⅰ轻量型手榴弹;f.14号Mk Ⅰ重量型手榴弹。

一战时期堑壕战的紧迫局势迫使前线官兵以及一些后方工厂自行研制了一些工艺简单的手榴弹,继官方采用5号“米尔斯手雷”之后,从6号至16号也实验应用了一系列简化生产工艺的手榴弹。6号、7号、8号和9号手榴弹均采用双层圆筒形设计,内筒装填炸药,而内外夹层之间用来装填作为杀伤破片的废金属铁屑等,事实证明,这种类型的手榴弹破片杀伤效果严重下降,事实上已经转变为一款聚能装药手榴弹,后来投入使用的41号手榴弹干脆采用双层纸筒包装,夹层放置碎木屑来替代铁屑。由英军前线军官贝蒂上尉(B·C·Battye)独立研制的“贝蒂”手榴弹是一款战场应急用手榴弹,该弹采用极其简单的圆柱形网格铸铁弹体,一根用于投掷前点燃的导火索直接与弹体内部的炸药相连。在贝蒂手榴弹的基础上,英军官方先后生产了13号轻型和14号重型简易手榴弹,二者均采用拉发摩擦引信,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前者采用钢制弹体,后者采用铸铁弹体。

英制手榴弹简化设计的另一个方向是球形炸弹以及尺寸偏小的卵式手榴弹。球形炸弹最早源自一战初期前线部队自行设计的“哈姆瑞斯”球形炸弹,即在球体钵形容器中装入炸药,在钵口留有导火索。受此影响,英国军方设计了15号球形手榴弹,球体采用一体式设计,直径76.2毫米,内装120克炸药。由于这种简易手榴弹的缓燃导火索很容易在欧洲和非洲殖民地战场受潮而无法点燃,因而英国人只将其投入到中东战场,在与土耳其军队的作战中使用。球形手榴弹的后续改良主要集中在引信装置上:21号“R式半球形弹”采用上下两个半球对合而成,引爆装置采用了5.58毫米边缘发火帽、14号缓燃导火索和8号大型雷管;28号球形催泪弹包括Mark Ⅰ和Mark Ⅱ两款子型号,前者采用拉发摩擦引信,后者采用由10.4毫米霰弹弹药底火改装而来的撞针引信;33号“E式半球形弹”仍然采用简易的缓燃导火索引爆,弹体采用上下两个半球对合而成,根据内部装药不同可以分为Mark Ⅰ型高爆弹和Mark Ⅱ型化学弹。采用球形炸弹设计的英制手榴弹,依次为:a.哈姆瑞斯原型弹;b.15号Mk Ⅰ型手榴弹;c.21号Mk Ⅰ型手榴弹;d.28号Mk Ⅰ型催泪弹;e.28号Mk Ⅱ型催泪弹;f.33号Mk Ⅰ型手榴弹;g.33号Mk Ⅱ型化学弹。

在卵形手榴弹的设计上,1915年5月,英国人最先设计了16号Mark Ⅰ型应急手榴弹。由于英国自产的米尔斯手榴弹产量不足,批量生产的16号卵式手榴弹专门提供给东线的俄军以及其他盟国军队使用,该型手榴弹采用拉发摩擦引信,延迟爆炸时间5秒。1918年2月出现的34号卵式手榴弹是英军正式采用第一款卵形手榴弹,子型号包括4款,其中Mark Ⅰ和Mark Ⅱ型略微呈现瓶状,而Mark Ⅲ和Mark Ⅳ型更加接近椭圆形。采用卵形设计的英制手榴弹,从左至右依次为16号Mk Ⅰ型、34号Mk Ⅱ型、34号Mk Ⅲ型和34号Mk Ⅳ型手榴弹。

1916年12月,英国最早的制式烟雾手榴弹问世,由于最初是作为枪榴弹设计的,因而27号MarkⅠ型枪榴弹在弹底安装了长棒,Mark Ⅱ型去除了长棒,可以用手投掷,或安装气密托盘后采用步枪的杯形发射器进行发射。弹体为圆筒形状,内部装填350克白磷,撞针引信由10.4毫米霰弹弹药底火改装而来,引信的延迟时间为6.5至7秒,27号烟雾手榴弹于1923年正式退役。27号的后继型37号烟雾手榴弹于1917年9月问世,其改良之处在于弹底部采用固定焊接的托盘,因而可以随时手掷或用步枪发射,该弹的子型号37号MarkⅠ型直到1935年7月才退役。早期英制烟雾手榴弹与枪榴弹,从左至右依次为:a.27号Mk Ⅰ型烟雾枪榴弹;b.27号Mk Ⅱ型烟雾手榴弹(教练型);c.37号Mk Ⅰ型烟雾手榴弹。二战时期的英制手榴弹与枪榴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一战时期使用的众多类型手榴弹中只有“米尔斯手雷”还在英军中服役。与其他许多进入二线国民警卫队服役的一战老式轻武器不同,米尔斯手榴弹与李·恩菲尔德1号Mark Ⅲ型步枪、维克斯Mark Ⅰ型水冷式中型机枪依然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和英联邦部队的一线武器。从5号、23号发展到36号手榴弹,“米尔斯手雷”是现代军用手榴弹发展阶段初期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了当时此类弹药发展的最高水平,在近、现代军用手榴弹的交替演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奠定了无柄手榴弹的基本模式。也正因如此,英国在单兵手掷弹药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与英国“米尔斯手雷”齐名的只有法国的F1手榴弹,该弹曾在一战时期的法国陆军中广泛使用,但在二战期间,由于法国很快战败,F1手榴弹的仿制型只能由美军和苏军发扬光大。二战时期,由于“米尔斯”系列手榴弹的名声太过响亮,往往成为英式手榴弹的代名词,以致掩盖了英国使用的其他一些著名手榴弹,例如战时研制的一系列应急用手榴弹,这些手榴弹大多是由民用物品改装而来的反坦克武器,例如由灯泡改装的67号反坦克手榴弹,外形类似暖水瓶的73号反坦克手榴弹,以及采用玻璃瓶弹体的76号自燃磷手榴弹等。英制“米尔斯手雷”系列型号的演变,从左至右依次为5号手榴弹(1915年列装)、23号手榴弹(1917年列装)、36号手榴弹(1918年列装)。

二战爆发后,英国人设计和使用的手榴弹和枪榴弹包括以下型号:

67号——采用灯泡玻璃外壳的应急型反坦克手榴弹;

68号——安装杯形发射器发射的托盘式空心装药反坦克枪榴弹;

69号——攻击型塑料手榴弹;

70号——实验型破片手榴弹;

71号——实验型破片手榴弹;

72号——采用玻璃外壳的应急型反坦克手榴弹;

73号——“热水瓶”反坦克手榴弹;

74号——应用碎甲原理的长柄式球体反坦克手榴弹;

75号——“霍金斯雷”反坦克手榴弹;

76号——“自燃白磷”应急式手榴弹;

77号——炸裂式烟雾手榴弹;

78号——应急用化学反坦克手榴弹(催泪弹);

79号——弥散式烟雾手榴弹;

80号——炸裂式烟雾手榴弹;

81号——炸裂与弥散式两用烟雾手榴弹;

82号——“盖蒙手雷”反坦克手榴弹;

83号——有色烟雾弥散式手榴弹;

84号——应急式球形手榴弹;

85号至89号——插头发射式枪榴弹;

90号至95号——英国人战后的手榴弹设计。5号、23号与36号防御型手榴弹“米尔斯手雷”

米尔斯手榴弹由来自英国桑德兰市的设计师威廉·米尔斯爵士(Sir William Mills)研发,并由设计师的姓氏“米尔斯”加以命名。1915年5月23日,早期生产的米尔斯手榴弹正式被英国军方定型为5号手榴弹,手榴弹总重量为700克,其中装药重量为60.2克,除了标准装药巴拉图炸药外,还可以填装阿芒拿尔炸药、贝尔炸药、二类硝铵铝粉炸药、阿贝力特炸药、希弗雷炸药或阿玛图炸药。采用不同装药的5号手榴弹都会涂有不同颜色的圆环标记,其中采用标配巴拉图炸药的5号手榴弹涂有标准的红色环,换用阿玛图炸药后涂有绿色环,换用阿芒拿尔或贝尔炸药的手榴弹涂有粉色环。一战结束后,5号手榴弹于1920年5月6日正式退役。5号米尔斯手榴弹,依次为:a.5号MkⅠ型手榴弹;b.5号投掷训练弹;c.5号教练弹;d.安装长棒的5号改枪榴弹实验型。

作为米尔斯手榴弹的第二款官方型号,23号手榴弹于1917年6月问世。应前线部队使用7.7毫米口径李·恩菲尔德步枪发射枪榴弹的要求,新式的23号榴弹在5号弹药的基础上实现了手榴弹和枪榴弹之间的通用互换。由于老式的5号手榴弹的底盖并不适合安装步枪发射用长棒,23号弹在生产过程中专门采用了留有中心孔的底盖,中心孔留有可以拧入长棒的螺纹,装有长棒的23号枪榴弹可以装入李·恩菲尔德步枪枪口处的刺刀发射篮,长棒插入到枪膛内,由空包弹进行击发。23号手榴弹的平均重量为750克,其中Mark Ⅰ型的装药类型为66克阿芒拿尔或硝铵铝粉炸药,Mark Ⅱ和Mark Ⅲ型分别采用希弗雷炸药和阿玛图炸药,长棒的标准长度为139.7毫米。鉴于枪榴弹远距离飞行用时较长,23号弹的延迟时间增加至6秒钟,其簧压握杆与5号相比进行了简化。此外,23号手榴弹的不同子型号间安装了不同规格的底盖,但全部可以插入钢棒改为枪榴弹使用。一战结束后,23号系列手榴弹于1921年2月正式退役。威廉·米尔斯爵士米尔斯手榴弹及其发明者威廉姆·米尔斯爵士(1856-1932)。

1856年4月24日,威廉·米尔斯爵士出生于英国港口城市桑德兰的南威克区,他的父亲是一位造船匠。受到父亲的影响,米尔斯成年后考取了船舶轮机一级工程师资质证书,因发明船舶用救生艇的挂接和脱离装置而获得1886年英国利物浦船舶博览会的发明金像奖。崭露头角的米尔斯后来来到英国伯明翰经商,并以自己的姓氏成立公司,专门生产汽车和飞机的铸铁配件。在一战初期,英军使用的手榴弹存在诸多缺陷,威廉姆爵士针对这些缺陷研制了自己的手榴弹,该弹采用中心管置簧压撞针和由保险销锁定的簧压握杆,在拔除保险销后4秒爆炸。军方很快认可了米尔斯爵士的设计,1915年早期,米尔斯爵士在伯明翰开办了米尔斯弹药厂,专门承接军方订单生产“米尔斯手雷”,这些手榴弹大批装备到英军和英联邦部队中,米尔斯本人因其在一战中对国家的贡献而在1922年被授予骑士爵位。涂有粉色环的5号MkⅠ型米尔斯手榴弹及其内部。23号米尔斯手榴弹,从左至右依次为:23号Mk Ⅰ型、23号Mk Ⅱ型、23号Mk Ⅲ型、23号Mk Ⅱ教练型。安装长棒改装为枪榴弹的23号Mk Ⅰ(左)和Mk Ⅱ(右)型弹药。作为榴弹发射枪使用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枪口处安装发射篮,底部安装M1907型刺刀用作支撑,安装长棒的23号枪榴弹由枪口处插入,发射篮抵住23号弹的簧压握杆,拔掉保险销后即可发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