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4:51:1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0年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0年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50分)

1成本最小化法则

答:成本最小化法则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以最小成本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出,厂商应该购买各种投入,直到花费在每一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都相等时为止。

图1 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

图1中,有一条等产量曲线Q和三条等成本线AB、A′B′和A″B″。唯一的等产量曲线Q代表既定的产量。为了实现既定产量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即应满足MP/w=LMP/r。K

2停止营业点

答:停止营业点是指一个已经投入生产的企业,在短期生产中总有这样一点,当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大于这一点所代表的产量时,仍可以继续生产,小于这一点所代表的产量时,就只好关闭。该点就是企业的停止营业点。

一个已经投入生产的企业是否必须关闭的条件在于它关闭后的亏损与生产时的亏损哪种情况更大。如果关闭后的亏损比生产时的亏损更大,则应继续生产;如果生产时的亏损比关闭后的亏损更大,则必须关闭。实际上关闭后也是有亏损的,其亏损就是固定成本。因此,是否关闭就视生产时的亏损是否大于固定成本,若不大于,就可继续生产;若大于,就必须停止营业。企业的停止营业点可用图2说明:图中E点即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就是企业停止营业点。

图2 停止营业点

3效用可能性边界

答:效用可能性边界也称为效用可能性曲线,是在交易的一般均衡条件下个人所获得的各种效用水平的组合点的轨迹,概括了社会既定资源与消费者偏好下全部消费的最优点。

图3 效用可能性曲线

图3中,横轴U表示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纵轴U表示消费者BAB的效用水平。曲线UU′为效用可能性曲线。由于在最优效用水平组合中,两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反方向变化,故对应的效用可能性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是,由于效用水平的高低本来就是一个序数概念,效用可能性曲线的位置及凹凸性等无法得知。

效用可能性曲线UU′将整个效用空间划分为三个互不相交的组成部分。在UU′的右上方区域,是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无法达到的,故可以看成是“效用不可能”区域;在UU′的左下方区域,是“无效率”区域;UU′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所有最优效用水平组合的集合。

4自然垄断

答:自然垄断是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在传统意义上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自然垄断的一个特征是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因为,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使得固定成本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相对小,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产量的水平上仍然是下降的。例如,供电、供水和电信中的线路建设。

自然垄断同样存在着垄断低效率,所以需要政府管制。对自然垄断的政府管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边际成本定价法及其他定价法;②资本回报率管制。这些政府管制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自然垄断带来的低效率。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答: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用e表示需求交叉弹性XY系数,用∆Q表示X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P表示Y商品的价格的XY变化量,则需求交叉弹性公式为:

根据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若e>0,表明X商品和Y商品互为替XY代品;若e<0,表明X商品和Y商品互为互补品。XY

6转移支付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不计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作转让性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7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效应”

答: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效应”是指当劳动者的工资率得到提高时,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上升意味着实际收入的上升,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提供数量减少。

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这也是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背弯的形状的原因。

8奥肯定理

答:奥肯定理是指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理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理用公式表示为:*(y-y)/y=-α(u-u)。ff*

其中,y为实际产出,y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f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理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理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9公共品

答:公共品即公共物品,是供集体共同消费的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两个特性:(1)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2)非竞用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由于公共物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用性,所以能够从公共物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物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10结构性失业

答: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消费者趣味、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会新产生一些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人口的增长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

二、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假定收益递减规律永远成立,那么以下A、B、C、D四项叙述,各项分别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为什么?

A.如果平均产量超过了边际产量,则平均产量一定上升。

B.如果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则平均产量一定达到最大。

C.当边际产量达到最大时,总产量也达到最大。

D.当总产量开始下降时,开始出现收益递减。

答:(1)A项叙述是错误的。理由如下:从图4中可以看出,就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而言,当MP>AP时,AP曲线是上升LLLLL的;当MP<AP时,AP曲线是下降的;当MP=AP时,AP曲线LLLLLL达到极大值。如图4所示,只要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一定下降。

图4 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2)B项叙述是正确的。理由见(1)分析。(3)C项叙述是错误的。理由如下:从图4中可以看出,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最大值点。(4)D项叙述是错误的。理由如下: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边际产量开始下降时,开始出现收益递减。

2在有折点的需求曲线的模型中,需求曲线在提价时和在降价时的价格弹性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答:在有折点的需求曲线的模型中,需求曲线在提价时和在降价时的价格弹性在折点上是不一样的。分析如下:

图5 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如图5所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此时需求价格弹性很大,其需求曲线比较平坦;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此时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其需求曲线比较陡峭。

3经济学中,“收入”与“财富”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收入分配不均”与“财富分配不均”有什么不同?

答:在经济学中,财富是指包括收入或“消费性服务”的一切源泉,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非人力资源财富和人力资源财富,其中人力资源财富即个人的赚钱能力,可以用永久收入来表示。收入则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实实在在的劳动报酬。因此,收入只是财富中人力资源财富的体现。另外,财富和收入之间存在存量和流量的关系。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由于“收入”和“财富”的概念不一样,因此“收入分配不均”与“财富分配不均”也有所不同。“收入分配不均”是指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报酬的不均等,存在差距。而“财富分配不均”是指财富报酬包括收入等人力资源财富在内的所有财富的分配不均等。因此可以看出,“财富”与“财富分配不均”两个概念要包括“收入”与“收入分配不均”两个概念。

4假定现在发生一起巨大的石油价格猛烈上升的冲击,政府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试分析一下政府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以及所产生的后果。

答:由于石油在国民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在国民生产的生产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重要的生产原料,因此巨大的石油价格猛烈上升的冲击将会引起经济社会总供给的减少,总供给曲线将会向左移动。(1)总供给冲击的影响及政府的反应

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后果可以由图6表示出来:如果短期总供给曲线SAS由于供给的冲击(农业歉收,石油价格上涨等)而向左移动,由SAS移到SAS,AD曲线不变,则均衡点由E移至E,价格1212由P上升至P,国民收入从y下降至y。从图6可以看出,由于实际1212国民收入y小于潜在国民收入y,经济处于萧条停滞状态,但是物价21水平却处于较高的水平,或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P,此时产出减少1和物价上涨。进一步说,SAS曲线向左偏离SAS的程度越大,失业21和通货膨胀也都会越为严重。在对不利冲击作出反应时,政府可以增加总需求来防止产出的下降,使总需求曲线右移。

图6 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后果(2)政府运用的政策工具及其后果

①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但在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下,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是无效的。这是因为,面对总产出水平的下降,政府采取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AD曲线向右移动达到新的均衡点,在新的均衡点上,产出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但是价格水平更高,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水平更高。如果政府采取紧缩性的总需求政策,此时产出水平更低。因此,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在解决滞胀的问题上是失效的,因为它不能使价格和产出同时达到均衡水平。

②针对滞胀状态,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同时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使得产出回到均衡水平,价格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

a.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增加产品供应量。

b.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c.降低税率,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

d.降低利率水平,增加消费和企业的投资。

三、计算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一垄断者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是常数:AC=MC=5;厂商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为:Q=53-P。(1)计算垄断者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产量及垄断者利润;(2)如果是在完全竞争,即P=MC情况下,这个产业的产出水平是多少?(3)计算在(2)时消费者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并计算垄断者的“无谓损失”值是多少?

解:(1)由厂商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可得反需求曲线方程为:P=53-Q。

垄断者的利润函数为:π=(53-Q)Q-5Q。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53-2Q-5=0。

解得:Q=24。

此时价格:P=53-Q=53-24=29;垄断者利润:π=TR-TC=24×29-24×5=576。(2)由题可知AC=MC=5,如果是在完全竞争,即P=MC情况下,则P=5,Q=53-5=48。(3)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图7。

图7 垄断和低效率

如图7所示,当市场为竞争性市场时,此时消费者所获得的剩余为三角形ABC的面积,即为:

垄断者的“无谓损失”为图7中小三角形abc的面积,即为:(29-5)×(48-24)/2=288。

2经济中物价水平为1.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2400亿元,货币供给量为600亿元。试求:(1)货币流通速度是多少?(2)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量增加到800亿元时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1)根据费雪方程Py=MV整理得货币的流通速度V=Py/M,代入数据得:

V=Py/M=2400×1.5/600=6(2)根据货币数量论,长期中,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的流通速度一般假定不变,因此当货币量增加到800亿元时,由费雪方程Py=MV的变形P=MV/y可知经济中的物价水平为P=MV/y=800×6/2400=2。

因此,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运用IS-LM模型分析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经济效应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答: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随之袭来时,外需的急剧减少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骤然下降,三驾马车之一的外需的下降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外需的减少使得出口型企业生产遇到困难,居民收入也随之减少,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积极性。市场信心不足使得投资不积极,这些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总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

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的运用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对财政支出和公债作出的决策。中央政府启动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关注,并且,中国政府此次还规定将2000亿资金在两会前亦即短短110天内投放于11个部委管辖的项目。不论是两年四万亿还是百日2000亿,其能救的还只是经济增速下滑过快的“急”,是一针强心剂。

如图8所示,目前政府向社会注入四万亿资金,会使IS曲线向右1上方移动到IS,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r上升到r,收入212从Y增加到Y。如果保持利率r不变,随着LM曲线的移动,收入水121平会从Y上升到Y。13

图8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但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直接会提高总需求和总收入,使货币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货币供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成本,使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挤出效应”,它将会削弱财政政策的效果。所以,政府投资需要做的应该是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把项目尽量投资在不会产生挤出效应的项目上,使政府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最大化。(2)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和控制信贷规模以实现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及发生的灾情,我国的货币政策总的方向是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我国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消费比重过低,导致内需不足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政策着力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格局。

中国十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的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投资与消费、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平衡,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夯实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使银行增加可贷资金逾3000亿元。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的降低贷款利率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希望可以遏制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倒闭潮,同时降低存款利率有助于促进国民消费,对企业来说也是个利好消息。

如图8所示,我国政府现阶段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由IS向右移到IS,利率水12平由r上升至r。为减少由于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挤出效应,政府可以12同时配合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移动LM曲线。如果LM曲线能从LM向右推移到LM,利率水平就能由r降至r。这样,在利率水平保1221持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就会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

2阐述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的主要思想并加以评论。

答: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因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奥斯特罗姆的主要思想

①奥斯特罗姆的基本思路

首先,她指出传统的分析公共事务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哈丁的公地悲剧(1968)、Dawes等人的囚徒困境(1973)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1965),但是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市场的就是政府的,而且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悲观的。

然后,她指出当前解决公共事务问题的途径或者以政府途径(利维坦)为唯一,或者以市场途径为唯一,单一的解决途径是有问题的,她怀疑仅仅在这样两种途径中寻找解决方法的思路的合理性。

最后,她从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上提出了通过自治组织管理公共物品的新途径,但同时她也不认为这是唯一的途径,因为不同的事物都可以有一种以上的管理机制,关键是取决于管理的效果、效益和公平。

②奥斯特罗姆的主要思想

a.共有资源自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奥斯特罗姆认为,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受到认知能力、信息不完全、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建立在“有限理性”假设基础上,她通过对地下水、灌溉、森林等共有资源的实证研究,以及其他学者对世界各地的牧场、渔业等治理的个案分析,发现存在许多当地民众自主治理的成功范例,这些成功的实例表明,在特定的制度条件下,自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这些条件包括共有资源的范围界定清晰、大多数人可以参与修改规则、冲突解决机制成本较低、民众具有最低限度的自组织权利等。除了制度因素以外,信任、互惠和声望等社会资本对民众的合作与集体行动也具有重要影响。

b.共有资源治理的最优途径选择——共有资源自治。

奥斯特罗姆认为,拥有暴力的国家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共有资源享用者面临的搭便车难题,但国家管理固有的官僚化、无效率、寻租以及权力扩张倾向会带来另一个层面的集体行动难题,并最终削弱甚至摧毁民众的自治潜力;同时,对共有资源的私有化,可能会因个人无约束的行为而使资源本身损坏或者耗竭,更何况,有些共有资源(如地下水、海洋渔场等)很难被私有化。因之,由民众自主治理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对于许多公共物品,奥斯特罗姆不主张完全由国家控制和垄断,而是提出将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区分开来,即国家负责提供某种公共物品,而其生产则完全可以交由私人企业,从而引入市场竞争,提高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效率。

市场和共有资源的治理都可以由民众自主完成,不需要甚至不能由国家越俎代庖,否则将会损害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扭曲市场、破坏共有资源。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公正的司法等公共物品,而其他的事务则由民众根据事务的特性自主治理。

奥斯特罗姆的共有资源自治思路完全可以适用于社会中一般公共事务的治理,比如乡村、社区的治理,甚至更大共同体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治理。(2)评价

奥斯特罗姆被中国学术界所熟悉的,是其著名的公共政策著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书中针对“公地悲剧”“囚徒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等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从小规模公共资源问题入手,开创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创新制度理论,为面临“公地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为避免公共事务退化、保护公共事务、可持续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集体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5分,共20分)

1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指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种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但一般是办不到的。它是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传递的。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选择规则或选择程序能够同时满足两个假设和五个条件,这表明由个人选择合乎逻辑地转化为社会选择的过程包含巨大的困难。根据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同时,它还意味着不能从不同个人的偏好中合理地形成社会偏好。换句话说,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函数并不存在,这表明,福利经济学没有能彻底的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2外部负效用

答:外部负效用也就是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人的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成本,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就称为“外部不经济”。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外部经济可以分类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3沉淀成本

答:沉淀成本也称为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的支出。沉淀成本通常是可见的,但一旦发生以后,在作出经济决策之时经常被人们忽视。由于它是无法收回的,因而不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例如,一项按企业特定要求而设计的专用设备,假定该项设备仅能用于起初设计的用途,而不能转作他用,这项支出就属于沉淀成本。因为该设备别无他用,其机会成本为零。从而不应包括在企业成本之中。不管购置该设备的决策是否正确,这项支出已付诸东流,不应该影响当期的决策。

4需求交叉弹性的弧弹性系数和点弹性系数(请同时用公式表示)

答: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假定商品X的需求量Q是它的相关商品Y的价格P的函数,即QXYX=f(P),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价格弧弹性公式为:Y

式中,∆Q为商品X的需求量的变化量;∆P为相关商品Y的价格XY的变化量。

当X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Q和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量∆P均XY为无穷小时,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价格点弹性公式为:

5消费的“棘轮效应”

答: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美国科学家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了棘轮效应这一概念。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表现出的“消费上去容易下来难”的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他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6绿色GDP

答:绿色GDP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是指在名义GDP中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源消耗之后,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以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水平等。正因为GDP指标有这些局限性,在关于GDP的争论中,引入了绿色GDP的新概念。世界银行1997年开始利用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地区)的真实财富。尽管绿色GDP目前在核算上还存在不少技术难题,但这一设想的方向是正确的,也符合科学发展观。

7马歇尔—勒纳条件

答: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前提下,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这一结论首先由马歇尔提出,又经勒纳发挥,因此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η+η∣>1。其中,η表示出口需求价格弹性,η表示xmxm进口需求价格弹性。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弹性分析法的核心,也是一国是否采用货币贬值政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但马歇尔—勒纳条件是以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为前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这一假设显然并不存在。因此,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8黄金分割律

答: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此前提下,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了黄金分割律。

图1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在图1中,横轴表示稳态时的人均资本,纵轴表示与稳态相对应的人均产量、人均储蓄和人均消费。(n+d)k表示必需的投资。给定生产函数,一旦确定了相应的储蓄率s,储蓄函数就予以确定,从而就得到稳态下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因此,问题在于储蓄率的确定要使得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

如图1所示,应选择一个储蓄率s,使得稳态下的k处,曲线f(k)的切线的斜率与必需的投资线的斜率相等。借用数学方法可知,应满*足:MPK(k)=(n+d)。即:当资本存量处在黄金法则水平上时,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加上人口增长率(并且,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加上技术进步率)。

一个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于黄金律所对应的稳态资本量。如果人们想要得到黄金律所对应的稳态资本存量。那么,就需要一种特定的储蓄率来支持它。

二、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就一个国家的长期情况来看,土地的供给曲线呈现(  )的状态。【答案】垂直【解析】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则土地所有者为实现效用最大化会将所有的土地全部提供出去,而无论土地价格是多少,对应的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2在(  )市场上,平均收益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是同一条直线。【答案】完全竞争【解析】完全竞争市场中,在每一销售水平上,厂商的销售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且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即有AR=MR=P。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

3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利用既定资源生产两种产品时,为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我们称之为(  )。【答案】边际转换率【解析】边际转换率是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4若使用一台机器生产产品A的利润收入为200元,现用它来生产产品B,所花费的人工费、材料费共计1000元,则用该机器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是(  )元。【答案】1200【解析】用该机器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为1000+200=1200(元)。

5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2,价格从1元上升至1.02元,会导致需求量(  )。【答案】下降4%【解析】需求的价格弧弹性公式为:e=-(∆Q/∆P)·(P/Q),则d∆Q/Q=-e·(∆P/P)=-2×(1.02-1)/1=-2×0.02=-0.04,即d需求量下降4%。

6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  )三个。【答案】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解析】宏观经济学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简记为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简记为PPI)。

7一国的GNP小于GDP,说明该国的国外净要素收入(  )零。【答案】小于【解析】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可表示为:GNP=GDP+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GDP+(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一国的GNP小于GDP,说明来自国外的生产要素收入小于对国外的生产要素支付,即该国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小于零。

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9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水平GDP增加(  )亿元。【答案】300【解析】边际储蓄倾向MPS为0.3,则投资乘数k=1/MPS=1/0.3,所以∆Y=∆I·k=90×1/0.3=300。

9美元贬值将会(  )美国出口并(  )美国进口。【答案】增加;降低【解析】美元贬值意味着美国商品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价格较低,竞争力上升,因此,商品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10假定挤出效应为零,边际消费倾向为80%,政府增加100万元支出和税收将使国民收入增加(  )万元。【答案】100【解析】平衡预算乘数为1,因此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与政府支出和税收增加的数量相等。

三、简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为“科斯定理”?并举例说明。

答:(1)科斯定理的内容

科斯定理的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明确,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按照这个定理,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也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换个说法,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内部化”,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2)举例说明

假设有一个工厂,它的烟囱冒出的烟尘使得居住在工厂附近的5户居民晒洗的衣服受到污染,由此造成的损失每户为75元,从而5户的损失总额为5×75=375元。再假设存在着两种治理办法:一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除尘器,其费用为150元;二是给每户居民提供一个烘干机,使他们不需要到外面去晒衣服。烘干机的费用为每户50元,5户的成本总和是250元。显而易见,在这两种解决办法中,第一种的成本低,因而代表着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按照科斯定理的含义,在上面的例子中,不论给予工厂以烟囱冒烟的权利,还是给予5户居民以晒衣服不受烟尘污染的权利(即上述的财产所有权的分配),只要工厂与5户居民协商时其协商费用(即上述的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市场机制(即自由进行交易)总是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结果(即采用安装除尘器的办法)。

2在下列生产函数中,各自分别属于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减?请给出判断过程。(K与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1)F(K,L)=K+2L2(2)F(K,L)=KL1/2(3)F(bK,bL)=(bF)(K,L)

答:(1)F(λK,λL)=λK+2λL=λF(K,L),所以生产函数F(K,L)=K+2L属于规模报酬不变。2322(2)F(λK,λL)=(λK)λL=λKL>λKL=λF(K,L),所2以生产函数F(K,L)=KL属于规模报酬递增。1/21/21/2(3)F(bλK,bλL)=(bλF)(K,L)=λ(bF)(K,1/2L)<λ(bF)(K,L),所以生产函数F(bK,bL)=(bF)1/2(K,L)属于规模报酬递减。

3借助IS-LM-BP模型分析说明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否则汇率将存在变动的压力。

答:由于资本的完全流动,BP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这就意味着,只有在利率水平等于世界利率,即r=r时,该国才能实现国际w收支平衡。在任何其他利率水平上,资本流动都很剧烈以至于该国的国际收支无法实现均衡,在该国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前提下,这又迫使该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进行干预以保持原有的汇率水平。

图2 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图2中,初始均衡点为A点,货币扩张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到LM′,形成新的均衡点A′。在A′点,利率低于世界利率水平,发生大规模的国际收支赤字,存在使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下降的压力。为了稳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抛售外国货币,同时回笼本国货币。因此本国货币供给减少,结果使LM曲线从LM′向左移动。这一过程会持续到最初在A点的均衡得到恢复时为止。结果,最初的货币扩张被抵消了,货币政策无效。如果一国坚持货币扩张或紧缩的政策,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汇率必然面临着贬值或升值的压力。即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以达到其他两个目标。

4分析说明为什么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答: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投资支出乘数就越大,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产出增加固然增加,但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利率上升并挤出私人部门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因而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图3 IS曲线与挤出效应

在IS-LM模型中,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IS曲线就越平缓。如图3所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越大,这时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

四、计算各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设电力公司发电Q(千瓦小时)的总成本由下式给出:C(Q)=100Q+8000;电力的需求函数为:Q=1000-5P。D

要求:(1)如电力市场是垄断的,试求电力公司的产量(Q)、价格M(P)与利润(R);MM(2)改革后的电力市场呈开放竞争局面,但电力公司试图将竞争者排除在外,试问:电力公司将重新把产量(Q)和价格(P)都CC确定为何种水平时才能达到排除竞争者的目的?(3)如果政府不给电力公司任何补贴,在(2)情况下,消费者剩余是否已经达到了最大化?为什么?

解:(1)由电力需求函数可得反需求函数为P=(1000-Q)/5。

电力公司的利润函数为:R=PQ-TC=(1000-Q)·Q/5-M2(100Q+8000)=-Q/5+100Q-8000。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R/dQ=-2Q/5+100=0。M

解得:Q=250。M2

所以P=(1000-Q)/5=150,R=-250/5+100×250-MMM8000=4500。(2)改革后的电力市场呈开放竞争局面,但电力公司试图将竞争者排除在外,则此时利润必须为零,即有均衡条件为P=MC,则有(1000-Q)/5=100。

解得P=100,Q=500。CC(3)如果政府不给电力公司任何补贴,在(2)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已经达到了最大化。

因为此时,市场为完全竞争的,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不存在对消费者剩余的挤占,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

2假设货币需求L=0.2Y-10r,货币供给M=200,消费C=60+0.8Yd,税收T=100,投资I=150,政府支出G=100,求:(1)IS和LM方程、收入、利率和投资;(2)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收入、利率和投资会有什么变化?(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

解:(1)由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Y=C+I+G=60+0.8Yd+150+100=60+0.8(Y-T)+150+100=0.8Y+230

解得Y=1150,此即为IS方程。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0.2Y-10r=200。

整理得:Y=1000+50r,此即为LM方程。

联立IS方程和LM方程可得:均衡收入Y=1150,均衡利率r=3,投资I=150。(2)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即G=120,利用(1)计算方法可得新的IS方程为Y=1250。

联立新的IS方程和原有的LM方程可得:均衡收入Y=1250,均衡利率r=5,投资I=150。(3)不存在挤出效应。因为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政府支出的变化引起的利率的变化并没有引起投资的减少,所以挤出效应为零。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以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为例来分析“寻租”现象,并画图解释“纯损”与寻租带来的损失的关系。

答:(1)现实生活中,垄断厂商通过向政府官员行贿,或者雇用律师向政府官员游说等等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这些就是“寻租”活动。它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益的产出,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

图4 垄断和低效率(2)垄断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如图4所示,竞争性厂商的产***量为q,价格为P,经济利润为0,消费者剩余为adP,总的经济福*利(生产者的经济利润加上消费者剩余)也等于adP;垄断厂商的产*量为q,价格为P,经济利润为bcPP,消费者剩余为bdP,总的mmmm*经济福利为bcPd。二者相比,垄断的总经济福利减少了,减少的数量等于图4中的小三角形abc,即“纯损”部分。(3)两种损失的关系

考虑到获得和维持垄断的过程,也就是考虑到寻租活动,经济损失要大得多,除了“纯损”部分,它还要包括图中垄断厂商的经济利*润即bcPP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甚至可能更多一些。m

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就单个的寻租者来说,他愿意花费在寻租活动上的代价不会超过垄断地位可能给他带来的好处,否则就不值得了。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单个寻租者的寻租代价要小于或者等于垄断利润。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争夺垄断地位的竞争非常激烈,寻租代价常常要接近甚至等于全部的垄断利润。这意味着,即使局限于考虑单个的寻租者,其寻租损失也往往大于传统垄断理论的“纯损”三角形。如果进一步考虑整个寻租市场,问题就更为严重。

2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分析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并结合现实解释为什么在劳动力市场会存在失业与工作岗位空位并存的冲突?

答:(1)对于什么是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有着一些不同的说法。通常认为,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发挥作用情况下应有的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这时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就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自然失业率又称为充分就业失业率。(2)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即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和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而这些人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愿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用工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工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

③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必然要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较多的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

④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都会影响到自然失业率的变化。

⑤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会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与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大结构性失业。(3)存在失业与工作岗位空位并存的原因

①由于劳动市场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结构性失业,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会存在失业与工作岗位空位并存的冲突。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当某些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出现增长时,可以经常看到各种职业或地区之间供求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往往“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造成的。

②劳动市场上的摩擦性失业导致失业与工作岗位空位并存。找到与劳动者的技巧和能力相吻合且按照劳动者的价值支付合理薪酬的岗位需要付出不菲的成本,从雇主的角度来看,这同样是成本高昂的。起初,所有应聘者看起来都大同小异,很难事先断定某人能否胜任这一工作,也无法确定能否找到愿意以更低的报酬接受这一工作的人。摩擦的相互寻觅过程可以让劳动市场变得失效。接受第一份招纳意向或聘请第一位应征者都可能意味着经济无法以最佳可能状态运转。现实中存在的博士生在开出租,而中学辍学生在管理核电站就是典型的例子。莫特森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和低流动性,可能会影响职工的就业意愿,低薪职务将无人问津,哪怕失业者也会憧憬更高薪的工作,而不是务实地作出选择。

③戴蒙德更多注重于经济政策理论的研究,如怎样通过适度增加或减少福利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以及将税收收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等等。有时候政府政策可以降低无效率的程度,而有时候却适得其反。发放失业救济可以避免工作者绝望之余接受一份不当的工作,但给予太高的失业救济金或更优越的失业保障制度可能会让找工作的时间跨度不必要地延长,使得市场上出现失业与工作岗位空位并存的现象。

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2分)

1经济模型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答:在经济模型中,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本身不能由模型解释。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可以被看成是外生变量。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内生变量值的变化。例如,在下面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Q=α-βP,Q=-δ+γP,Q=Q。dsds

Q和P是模型所要决定其数值的变量,称为内生变量。α、β、δ和γ的数值是由模型的外部条件所决定的,被称为外生变量,也被称为参数。外生变量α、β、δ和γ,将决定内生变量Q和P。

2准租金

答:准租金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一般来说,准地租是某些质量较高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超额收入。准租金可以用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来加以分析,如图1所示,假定产品价格为P,厂商将生0产Q。这时的可变总成本为面积OGBQ,它代表了厂商对为生产Q000所需的可变生产要素量而必须作出的支付。固定要素得到的则是剩余部分GPCB,就是准租金。0

图1 准租金

如果从准租金GPCB中减去固定总成本GDEB,则得到经济利润0DPCE。可见,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0

3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答: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又称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假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里昂惕夫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Q=min{L/u,K/v}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相对应的等产量曲线为L型,如图2所示。最优投入要素组合应满足:Q=L/u=K/v。

即最优投入要素组合为L型的拐点。其中,射线OR为扩展线。

图2 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4双边垄断

答:双边垄断是指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在要素市场上作为生产要素的买方也是垄断者。双边垄断是一种特殊的不常见的形式,即市场的买卖双方都是唯一的垄断者。在这样的市场中,一般买方垄断势力和卖方垄断势力可能相互抵消,买方垄断力的存在可能减弱了卖方垄断的效力,或者卖方垄断力的存在减弱了买方垄断的效力。而这种情况下的均衡也不同于完全竞争的结果。

如果出现双边垄断,究竟在什么样的价格上成交,成交量多少,具有不确定性,这只能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实力来决定。在双边垄断的情况下,讨价还价的结果可能是:买方垄断者倾向于价格由边际成本决定,而卖方垄断者则倾向于价格由边际价值决定。

二、填空(每题2分,共10分)

1帕累托最优条件包括了三项,即(  )。【答案】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2当个人的消费行为给他人带来利益,而消费者本人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补偿,这便产生了(  )。【答案】消费的外部经济

3经济学认为,土地的供给曲线的形状是(  )。【答案】一条垂直线

4当使用某种生产要素时,为了防止它转移到别的用途而必须支付的报酬叫做(  ),在总报酬中,超过这个部分的内容称为(  )。【答案】转移收入;经济租金

5在消费者的偏好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称为(  )。【答案】收入-消费曲线

三、简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在什么情况下,不存在一条确定的要素需求曲线?

答: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如果买方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者垄断市场,那么,不存在一条确定的要素需求曲线。

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描述厂商对某一生产要求的需求量与生产要素的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的曲线。

图3 既定要素价格下的多种需求量

借用图3进行分析,此时处于买方垄断。图3中,初始状况为W(L)和MFC,MFC与VMP共同决定了要素价格W和要素需求量L。00若要素供给曲线变动到W(L),从而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变动到1MFC,它与VMP决定了新的要素价格W和要素需求量L。由此可见,101现在对同一个要素价格W有两个不同的要素需求量L和L。因此,001在要素市场买方为垄断市场(非完全竞争市场也是如此)的时候,不存在确定的要素需求曲线。

2政府为了限制某一商品的消费,可对其征收货物税或者所得税,征收哪种税对消费者损失更大?为什么大部分商品征收货物税而不是所得税?

答:(1)相对而言,征货物税对消费者损失更大。分析如下:

原来的预算约束为:Px+Px=m。1122

如果按税率t对商品1的消费课税,预算约束就变为:(P+t)x11+Px=m。22**

假定消费者在新的预算约束下的最优选择为(x,x),则必满12**足:(P+t)x+Px=m。1122**

政府此时征得的税收为R=tx。1

如果政府征收相同数量的所得税,此时的预算约束为:Px+11**Px=m-R=m-tx。221

可以发现此预算线的斜率与不征税时的预算线斜率相同,并且此****预算线经过点(x,x)。在(x,x)点上,征收货物税的边际1212替代率为-(P+t)/P,但是所得税却可以按-P/P的比率进行交1212**换。这样,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就在(x,x)相交,这意味着预12**算线上可能有一些点比(x,x)更受消费者的偏好。如图4所示。12

图4 征税后的最优选择(2)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征收所得税时消费者可以调整自己的消费组合来提高自己的效用,此时商品x的消费量比征收货物税1时大。政府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商品的消费,因此大部分商品都征收货物税而不是所得税。

四、计算题(13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