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学术研究(201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8:57:30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学术研究(2012)

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学术研究(2012)试读:

财税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

浅谈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

安秀梅 曹雪姣(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

一、财政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背景

财政学是一门汇合了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的交叉型学科。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财政学所研究的内容既包含宏观理论、政策领域,又涉及微观实务领域。一直以来,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育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财税高层次人才。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目前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高校培育的学生往往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社会存在着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此外,为应对金融危机,自2010年来多家财经类院校陆续开始扩招财政学专业型硕士,而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数额逐步减少,整个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需求、教学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财政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的变化给整个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需求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和“以研究为主要特征”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人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而人才发展的基础靠教育。而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中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技术含量高的高端岗位难以找到能胜任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要求包括财政学在内的各学科要不断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二)完善教学培养机制的迫切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单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目标,存在着教师主宰、主体缺失、知能脱节等弊端,无助于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课程设置的模式化、教师授课方式的单一化、培养方案缺乏适应性、考核评估缺乏科学性等。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完善学生的教学培养机制。(三)适应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变化的需要

从长远来看,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是培育应用能力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9年起,多所大学纷纷开始扩大硕士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型硕士的招生,财政学专业型硕士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财政学专业型硕士招生人数日益增多,而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在逐渐缩减,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将为整个财政学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之前单纯对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修改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工作。

二、当前财政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是重中之重,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问题。财政学这一学科自开设以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国内约有7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政学专业。随着公务员考试的备受关注,报考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人数逐步增多,财政学专业也跟着迅速发展起来。在急速发展的同时,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没有伴随着其招生数量的增加而提高,多数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社会竞争力。学校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并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院校将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财税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中指出,在专业素养方面,硕士研究生需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相关学科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具备从事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但就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往往存在着理论基础掌握不牢固、专门技能掌握不熟练、对相关领域一知半解等现象,同时从近年来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来看,从事相关财税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少,这说明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二)培养方案长期不变,不与时俱进

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一般长期保持不变,未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培养方案都在培养目标、具体要求、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课程设置与学分设置、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科研要求、论文答辩、毕业与学位授予等方面做出了一般性的规定。然而,伴随着财政学专业型硕士的扩招,许多院校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仍然按照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进行。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无论是从培养目标还是培养方法上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贸然套用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将非常不利于专业型硕士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应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并未列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学校在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方面一直处于职能缺位状态。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教育,加之学习期限较短(一般为两年),学生对未来发展往往不知所措,存在严重的随波逐流现象。(三)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时间较短

目前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学校规定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东北财经大学规定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5年,除此之外,大多数院校规定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两年的学制使得学校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安排在一年级,学生从二年级起陆续开始忙着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还没有把知识消化完就忙着要走出校门。凡事欲速则不达,两年速成的硕士生的品质往往比不上三年制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其社会竞争能力也会略逊一筹。(四)课程设置过于古板,针对性不强

通过比较多所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我们发现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多采取学时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且对必修课与选修课有具体的学分要求,学生只需完成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的学分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对学术型硕士来说,学生接触更多的是理论性课程,而对学科前沿接触得较少;而对专业型硕士来说,学生极少能够接触到实务操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与很多院校不同,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推陈出新,发起了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课,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研究生论坛,掌握本学科的前沿论题和发展动态,并提交文献调研和论文报告,从而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制性的科研课程任务将有利于强化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此外,财政学硕士研究生存在很多跨学科的考生,他们往往对财政基础理论掌握不牢固,传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模式很难为其打造全面的知识框架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根据专业的要求采取先修课的方式对跨学科考取本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补修课程安排。(五)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多所院校在培养方案中提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课堂教学(含授课、讨论)为主,但就课堂开设的具体实施过程来讲,课堂的大部分都是讲授式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极少存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种填鸭式教学将磨灭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和具体实务操作的主动性,不利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六)考核评估不科学

在正常情况下,科学的考核标准应当使学生的考核成绩处于正态分布状态。但就目前课程考核情况来说,课程考核往往采取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种形式,然而无论采取哪种考试方式学生的通过率都非常高,这意味着学校的督导教学工作并没有做到位,课程考核评估标准缺乏科学性。课程考核很少不通过加之一些教师讲授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对课程教学愈加不重视,上课出勤率低。同时,教学工作中往往只重视课程考核,而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目前西南财经大学的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了硕士研究生要参与课程的中期考核,即综合能力测试,但就大多数院校而言,综合能力测试只列入博士生教育工作议程,还未在硕士研究生中实施,从而降低了硕士生考核的难度,也降低了学生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深化财政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建议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深化财政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建立健全教学考核评估制度。结合目前财政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研究生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一)建立全过程的教学监控机制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建议引入全过程的监控机制,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三个环节。首先对已制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进行监督检查,及时了解培养计划能否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其次,在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做好适时控制工作,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最后,对培养计划的实施结果进行考察评价,及时反馈结果,对培养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具体来说,学校应成立研究生教学质量督导小组,学院也应配备相应的组织机构,督导组要经常深入课堂,了解实际教学情况。要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并将来自不同角度的评价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于及时改正和进步。(二)结合实际,完善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随着财政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招生结构的变化,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计划越来越少,专业型硕士不断扩招。表1为几所财经类院校近年来财政学学术型硕士招生和专业型硕士招生的对比情况。表1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招生对比情况表数据来源:各院校研究生部网站。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院校出现了对于专业型硕士扩招而对于学术型硕士缩招的情况。招生规模、招生结构的变化对教学工作的目标、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各院校需要审时度势,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及时制定出适合的培养方案。

1.关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

第一,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育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有读博意向的、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或研究性工作的人才。第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计划应偏重于宏观理论性研究,就财政学作为交叉型学科的特性来说,在课程设置上应引入一些伦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的课程以及学术前沿内容,提高学术型硕士的知识底蕴,同时汇合相关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给整个财政学专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对跨专业考取学术型硕士的学生应当加强其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其充实自身的理论体系。第三,将学术型硕士作为博士的重点发展对象,从硕士阶段耐心培养挖掘其科研能力,积极发展学术型硕士硕博连读的培养计划。第四,学校与财政、税收等相关政府部门合作,让学术型硕士通过实习接触到更为具体的财政、税务实务,使其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其实践能力。

2.关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

第一,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育应用型人才,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往往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财税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因此专业型硕士的招生应当更多地定位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第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计划应偏重于实务性操作。实务操作往往是建立在实务理论的基础上,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当引入更多的微观管理类课程,如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收学,同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会计、财务及税务处理,使其具备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第三,学校与相关中介性机构组织合作,让专业型硕士通过去相应的事务所实习进一步深化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提高其具体的实务操作能力。

此外,我们建议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培养方案之中。学校要开设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点,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另一方面通过邀请名企HR点评模拟面试、相关人员传授面试技巧等方法提高学生应对面试的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三)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期限

根据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的不同,我们建议将财政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期限延长至三年,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术型硕士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学校尽可以将全部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这样硕士研究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或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学校可以将第二学年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合理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计划、实习计划、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的学习计划以及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出相应的准备。学生通过第二学年的学习、实习往往能够发现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从而帮助其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第三学年,一部分学术型硕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一部分学术型硕士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所有硕士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学校顺利毕业。(四)完善目前的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的掌握

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应将财政学的基础理论与当前的财政学前沿相结合,我们认为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当把学术讲座纳入课程的强制性计划,并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督促学生培养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同时,我们建议在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中加入先修课的内容,以帮助跨学科考入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弥补其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但先修课的考核不计入课程设置的学分中。(五)授课方式应注重传授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该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开展互动式教学。要用科学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不仅掌握、运用知识,更要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育学生科研创新精神。我们建议硕士研究生的授课应采取传授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传授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研讨式教学在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自学能力的同时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有利于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合作,从而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六)完善目前的学生考核评估标准,引入学生的综合能力测试

进一步提高学生考试通过门槛,加强对各门课程的平时考核力度,通过出勤率、平时测验、平时作业等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教师应使期末测试的结果达到一定的正态分布水平,从而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估标准。我们建议在完成课程的全部考核后对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学术型硕士进行综合能力的测试。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质、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考核程序包括研究生的自我鉴定,课程学习和文献阅读的笔试,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面试,考核小组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做出是否同意其进入下一阶段培养的决定。综合能力测试将进一步提高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要求,有利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完善研究生教育势在必行的工作之一。它对授课教师和学生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者都提出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晓琴:“全日制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2。

[2]王凯伟,周波:“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三联动’”,《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第12期。

[3]华卫红,马东堂:“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年第4期。

[4]任兵:“优化文科硕士生课程结构全力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年第2期。

[5] 谢桂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我国高校税收教学改革探讨

曹建新 黄尔妮(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中外企业迫切需要精通税收知识的专业人员处理各项税收事务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是,第一,能同时通晓税收业务的企业财会人员为数不多,或仅能应对低层次的税收核算和纳税申报事项,熟知如何规避涉税风险、进行有效税收策划以及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的高级税收人才严重缺乏;第二,社会中介机构的日益兴起使得具备税务代理资质的人才需求也产生了较大的缺口;第三,电子商务等新兴交易方式对传统的征税方式和税收管理体系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财政与税务、安检法等政府部门的人员更替也需要与时俱进的人才储备,去应付日益增多的新型涉税犯罪。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针对问题提出的某些政策建议可能更具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二、文献综述

对于财政学教学研究的学者比较多,对于税收的教学研究还比较少,从教学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有:费兰玲(2010)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等出发,提出了科学设置和完善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采用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三个对策建议。魏永辉(2011)从实践教学和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强调了税法实务操作能力的重要性,认为税法虽然不直接决定会计处理,但因其与会计实务密切相关,因而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执业技能有很大影响。而且,在许多小企业的财务工作中,税法实务操作能力甚至比会计能力还要重要。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很强的会计实践能力,还需要具备过硬的税法知识及操作能力才能胜任工作。类似的,施刚(2009)发现高职院校税收课程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理论与实践操作脱节、税收与会计分录脱节等现象,认为应增加税收课程的探讨,举例教学与采例教学相结合,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杨会芳(2010)也提出,我国高校税收教学存在着思想观念淡薄、教学改革缓慢、教师素质低下、教学方式简单、手段落后等突出问题。应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对税收教学改革重要性的再认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整体推进税收教学改革步伐;强化学习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税收教师的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确保高校税收教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促进我国高校税收教学改革全面开展。

还有其他学者从其他角度对税收教学研究进行探讨,比如任松华(2010)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认为税收是财会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偏重于对税法的理解和各税种的计算,其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郑文芳(2011)以案例的形式,针对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未受到重视,学生缺乏税务实际操作能力的情况,以企业办税流程为主线来设计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情境导入实践问题→预备知识热身活动→学生分组职业活动→成果交流与评价”的模式,使得学生在情境性活动中获得实践能力。童元松(2009)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对税收的教学进行外扩,指出在税收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税种和条款的必要性与功能;还可以借鉴他国的环保立法经验,指导学生设计有利于环保的税制结构,从而提高渗透环保教育的效果。

本文同时借鉴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教学评价理论,布鲁姆等人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主要分别是有关知识、理智能力和技能,兴趣、态度、价值,对材料客体的操作等三个方面的目标。用外显行为来陈述教学目标的连续性、积累性、层次性和超越性。布鲁姆的教学评价理论提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个概念,可以直观地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价。所谓诊断性评价,是指为了了解学生在此前的学习状况,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后和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有效地开展所计划的教学活动。它一般由前提条件测验(是否具备学习能力)和事前测验(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的掌握程度)组成。诊断性评价旨在调查学生在学习上的经验、积极性、理解程度等,明确学生对学习的准备情况和适应性等,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形成性评价(分为教学进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单元形成性评价和学期、学年的形成性评价)是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检查前一段时间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下一段教学的目标、进度和方法等,是一种中途评价调整。形成性评价并不只是为了检查而进行检查,更重要的是根据检查所反馈的结果修正后续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形成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师的教学。总结性评价是指一段时期的教学结束之后检查特定单元的教学或者特定时期的教学等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而总括性地进行评价。如果检查发现学生对某些重要内容还没有掌握,则对其进行辅导直至其掌握;如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全部学习内容则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总结性评价是一种最终的“查缺补漏”行为评价。评价是重要的,教学结果的好坏必须有个论断评判才能继续找出缺漏,完善教育过程,这特别依赖于教导方也就是教师的自我审核检讨和学习。

三、我国高校税收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枯燥

教学模式一般是以以下顺序开始的:介绍每一税种的基本要素,然后以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计税依据为重点,计算出应纳税额后再简要讲解纳税环节、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及减免税等。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变成机械的做题,信息量大且不够系统,内容琐碎,使得税收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学生易丧失兴趣。(二)脱离实践

即便是学生熟悉或掌握了税收理论知识后能够进行纳税核算,但由于缺乏税收实务操作的机会,使得他们理解上还是和现实有所脱节,而缺乏实践操作的税收更为复杂。但是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还是有困难的,如果是建立实验室,需要不菲的经费开通和维持,如果是到社会上亲身体验,靠学生自身的能力可能难以保证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实践实习,如果是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对于一些资源紧张的院校来说无疑是个难题,哪些企业愿意合作,如何合作,如何做到双赢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教材更新缓慢

税收教材的改革改编是高校税收教学改革的基础,是影响高校税收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税收教材基本上是多年没有改编的,而且在内容编写上基本与财政税收学没有本质区别。此外,还存在着跟不上我国税收法律完善与发展的步伐、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化脱轨、教材设计枯燥没有创新等问题。(四)教学师资质量有待改进

高校税收教师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先辈力量不够与时俱进,师资队伍在年龄、知识等结构上不尽合理,以及教师偏研究不重教学,不认真对学生的知识教授负责,一味地自我搞研究等情况,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我国高校税收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基于布卢姆教学理论的税收教学改革的建议

通过借鉴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教学评价理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如图1所示):图1 基于布卢姆教学理论的税收教学改革(一)从课堂教学方面

一是强制性的压力。让学生自己做课堂汇报,做presentation讲PPT,给学生自学和展示的压力,教师即时作点评补充,这样学生才真正地学到东西,有在课堂上表达、“演独角戏”的压力才会去好好吸收知识,不然只听不做不练,甚至上课做其他事情,根本学不进去。二是从内在地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单一的像讲解计算题一样的教授税收知识非常枯燥,在其他环节中,比如税收目的,对其进行国际性的比较,进而使学生对各国的国情有初步的了解,为什么他国收取我国不收取该税种;比如环保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兴趣,多问为什么;比如燃油税、英国的垃圾税,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相关的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税种建议;甚至可以举行辩论赛,使课堂灵活生动有趣。(二)从实践的方面

一是校内实践——实践教学实验室。鉴于资源有限,各大学院高校可以通过灵活合作,共同建立实验室,让各校学生交错时间轮流使用实验室参与实验,这样就极大地拓展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以及学生的使用覆盖率。实验室应配备实验资料、税务软件和税法教学光盘,提供正常实践教学、税务软件操作演示以及学生手工模拟实训、岗位实训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可以认识不同纳税人及其应当办理的各种涉税法律业务事项;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如何为各类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代理、纳税审核代理等业务(王秀敏,2011)。二是校外实践。第一,可以向当地税务部门寻找帮助取得支持。纳税申报是由税务部门管理的,很多报税业务更新很快,因此要想达到好的实践效果,必须取得当地税务部门的支持。例如,增值税发票的开具需要通过税务部门认可的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运用数字密码和电子存储技术管理专用发票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开具,金税卡、IC卡、读卡器等专用设备校内实验室不可能具备,通过这些设备以及一般纳税人的指定账号才能开具专用发票,所以增值税发票的开具与认证流程还需要税务部门的讲解演示才能让学生了解。此外可以定期聘请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到院校为学生讲解,也可以每次组织一定人数的学生直接到税务大厅现场听取讲解。第二,建立实践基地。会计以及报税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财务工作的敏感性和机密性使得实习单位因怕单位财务资料外泄等原因而较难达到实训效果。可以探索“对口就业”的模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把学生送出实习的同时保留着毕业后到该企业就业的大前提,这样企业可以把实习生当“自己人”来培养,让学生学到更加实质性的内容,当然前提是得学生企业双方同意,有签订协议等保障权益的措施。通过顶岗实践安排学生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兼职指导教师与业务能手的带领下,进入企业从事税款汇算清缴工作。(三)教材改进

教材的编制应该多添加案例使得内容更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如果目前实在没有更新的教材可以使用,可以引进其他辅助教材,因为税收学科同属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三大范畴,在税收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树立“大税收”理念是必要的,即税收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经济学范畴,还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张和泽),同样,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税收时,可以贴近该专业进行一些相关教材的挑选和教授。(四)教师教育培训

这一条线贯穿始终。一是从校内改进:第一,通过学习深造、教育培训以及出国攻读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教师素质教育培训,让教师走出去,加强与其他高校老师的纵横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了解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验,将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切实改变税收教师知识、年龄等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第二,要建立健全高校教师集体备课、资料共享、互相听课与经验交流等制度,让好的税收教学经验能互相交流普及。二是从校外引进专家授课。为促进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定期聘请校外会计专家为学生授课或开设讲座,例如聘请当地企业的财务主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会计师,甚至是已经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历届优秀毕业生等给学生授课,在校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知识技能缺陷可以被以实践经验见长的会计税法专家很好地弥补,同时也可以为专任教师与校外专家建立沟通平台,或者是构建交流网站,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费兰玲:“高职会计专业税收教学改革初探”,《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第27卷第5期。

[2]任松华:“激发学习兴趣,搞好税收教学”,《河南农业》,2010年第12期(下)。

[3]施刚:“浅议高职院校税收教学效果”,《北方经贸》,2009年第12期。

[4]童元松:“浅析在税收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第25卷第1期。

[5]魏永辉:“中专会计专业的《税收》实践教学”《中国外资》,2011年第14期。

[6]王秀敏:“会计专业《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3月上(总第412 期)。

[7]杨会芳:“我国高校税收教学改革研究”,《中国商界》,2010年第7期第202页。

[8]郑文芳:“例谈中职会计专业税收教学项目设计”,《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第3期。

[9]张和泽:“以铜陵学院为例研究高校税收类课程目标定位”。

国际化视野下的财政学教学改革探索

刘蓉 付志宇 文峰(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财政学科是西南财经大学历史最悠久,也是对国内财政学界影响较大的学科,曾是国务院最早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单位。进入21世纪以来,西南财经大学财政学科与时俱进,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以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为办学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西南财经大学财政学科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两个方面入手,解决了在国内外学术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的财政学教学内容更新与方法创新的问题。迄今为止,西南财经大学财政学科已经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先,以教师为上”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实施了教育部中长期规划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精神;首创了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维一体的教学改革方案,成为西部高校财政学专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教学单位;实施了教学主体与教学对象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海归教师比重在国内高校居于领先水平,参与国际交流的学生人数也在同类高校位列前茅;建立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了国际间交流合作,扩大了财政学专业教学的国际影响。

一、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长期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旧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国际国内财政工作实践发生转变的背景下如何将其归纳总结,进一步吸收进我们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急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国家财政实践已经摆脱传统的“收支平衡”理论模式转而采用西方的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背景下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教学内容?

第二,在财政学学术研究逐步脱离原有的定性分析与教条式引述经典著作模式的背景下如何引入数理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并反映到课堂教学中?

第三,在国际间财政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全球性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条件下如何使财政学教学队伍更新教学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

第四,在国际间大学同质化、全球性教学资源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如何推动财政学专业学生融入世界潮流,进入国际前沿,分享最先进教学成果?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

第一,我们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思想大讨论,统一财政学专业国际化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召开海归教师的经验交流会,访问国际合作院校,学习发达国家财经大学的先进做法。

第二,密切配合学校的教学范式转变改革大局,凝练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教学理念,并到国内相关兄弟院校交流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做到知己知彼,人一之我百之。

第三,结合专业建设优势,召开实务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听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设置新型课程体系,以期达到市场定做,供求均衡。

第四,通过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院地合作基地,主动进入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决策层,深度参与地方财政经济工作,为国际化教学改革提供一整套完整有序的制度保障。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财政学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首先,改革传统的教材使用单一化做法,克服长期以来使用自编教材的弊端,通过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引入国际通用的财政学内容,同时不规定学生使用指定教材,在每章提供参考书目自主选择,真正做到在统一财政学教学内容范围前提下实现教材国际化、多样化目标。

其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深入讨论教学改革方向,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师间教学观摩等方式加深对财政学前沿问题的理解,将国际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指导下实现教研国际化、多元化目标。

最后,鼓励教师申报教改课题,撰写教改论文,通过项目制、小组制、校际合作制等形式鼓励教师将教改实践总结提炼,创造条件提供发表平台,并适度给予物质奖励,真正做到在充分调动教师教改积极性基础上实现教改国际化、多层化目标。(二)财政学教学方法的国际化

首先,摒弃传统的全中文教学,在本专业本科生率先实行课件与讲授双语教学改革,在某些具备条件的涉外专业也采用部分章节或辅助材料双语制,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听说能力,拓宽其国际视野。

其次,转变思维方式,引入数量分析方法,运用国际上成熟的理论模型解释中国的财政现象,在课堂作业与课程论文的安排上注重引导学生采用计量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思考现实问题,增长其国际见识。

最后,创新评价标准,采用动态考核模式,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在少量专业实行教师挂牌选课制,准许教师自主选用考核方式,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提高其国际化水准。(三)财政学教学主体的国际化

首先,大力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已有世界银行学院首席经济学家Anwar Shah,国际财政学会原主席Robin W.Boadway,国际著名行为经济学家Jack Knetsc,《公共经济杂志》主编Joel B.Slemrod,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特约研究员John Whalley,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徐永胜等到我校从事财政学课程短期教学。

其次,积极引进海归人才充实师资力量。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中海外取得博士学历者10人,占现有师资一半,且国别结构合理,分别来自美、英、加、澳、荷、西等国及我国台港地区的知名大学,为财政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最后,主动输送国内师资出国培训交流。财政学科与外国知名高校合作培训教师,组织教师到美国国会、白宫办公室、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访问,提高学校的开放程度,同时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已承办国际及两岸学术会议多次,且鼓励教师向国际学术机构提交论文参会,近年来每年均有教师代表在相关会议宣读论文。(四)财政学教学对象的国际化

首先,与国际合作院校联合培养学生。到今年6月底财政学专业学生已参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德拉威尔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杜伦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台湾高雄大学等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并取得学历回国。

其次,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财政学科的国际学术活动向包括本科生在内的所有在校生开放,目前已有学生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德国柏林财经政法大学、俄罗斯莫罗索夫国立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高校访问学习。

最后,接受外国来华交换生。财政学专业目前已接受来自俄罗斯、台湾、刚果等欧亚非各国(地区)的学生加入到本科专业的学习中,并与国内学生进行深入的合作。

四、教学改革的成效

我们进行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效果明显反映在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以体现:(一)学生积极从事科学论文写作发表

近年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每年公开发表论文近200篇,获得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资助3—4项,有近30篇本科生科研论文在《财税论坛》发表,每年征稿50篇左右本科生科学讨论会论文,20篇左右论文在本科生科学讨论会优秀论文集中刊出。同时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科学研究文献综述大赛,获得多类奖项。(二)学生广泛开展多层次课题研究

近年财政学专业本科生申报科研项目获得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评审成果显著,其中获评国家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15项,5项获得四川省质量工程“财政学专业综合改革”子项目立项。同时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创业大赛和本科生科研评比活动,在第六届本科生科研竞赛评比中财政学专业学生担任负责人的7个项目获得管理类、教育类奖项各一项。(三)学生快速融入国际学术合作交流

近年财政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或以交流为主要目的的自费留学人数达到24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参观访问人数达到10余人。(四)学生踊跃参与各类专业实践学习与竞赛

近年财政学专业本科生在学院统一安排下,到川渝两地的33家政府部门、非盈利机构、企业实习,了解财政工作的实际运作规律,同时主动报名参与全国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

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研究

古建芹 张献国(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

我国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开设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非税论”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财政、税收工作被极度削弱,财税法规极不健全,财政成为政府的“出纳”,仅限于按计划要求被动地为政府活动提供资金,税务机关一再被简化。因而,财税人才的培养不被重视,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财税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财税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逐步增加。财政学专业很快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专业,发展迅速。据统计,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西藏、宁夏和海南之外的28个省区的68所高校设有财政学科,85所高校设有财政学专业。因此,研究高校财政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意义重大。

一、我国财政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及标准

由于我国高校一般都是由部委或地方政府建立的,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而明确,即为所属部委培养专门人才。我国各高校财政学专业也是如此。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对口培养”、“小口径教育”和“程式化教育”等特征明显,人才培养标准呈现“专业化”、“技能化”、“规范化”的特征。(一)我国财政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1.对口人才培养。

对口人才培养即为对口部委定量培养人才。就财政学专业来讲,就是对口为财税部门定量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没有特殊情况都可以而且必须进入财税部门就职,类似于眼下的“订单”培养模式。所不同的是,传统的对口人才培养要求所有的高校财政学专业都按照统一的订单、依照财税部门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是需求导向型的对口人才培养。

2.小口径教育。

对口培养使得财政学人才培养目标非常狭小和单一,就是满足财税部门的工作需要。由此导致财政学专业教学内容极为单纯和狭窄,除一些必须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都围绕财税部门的需要来安排,财税以外的知识基本被排除在专业教学的体系之外,形成典型的小口径人才培养模式。

3.程式化教育。

所有的财政学专业,不管是全国性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大体上都采取一个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所有学校的财政学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到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的安排等都基本相同,按一个模子培养人才。(二)我国财政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标准

1.专业化。

由于我国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原财政部所属院校财政学专业多年来遵循对口培养模式进行专业教育,为财税部门定量培养专业人才,按照需求导向培养财税人才。所以,我国各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第一就是专业化。

2.技能化。

由于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专业教学内容单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本围绕财税部门的需要设置。所以,我国各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即为技能化。要求培养的人才要能够熟练掌握从事财税工作的计算、统计等技能。

3.规范化。

财政学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出口首先是财税部门,财税部门的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体系。不管是全国性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都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列入教学内容当中,即要求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公务员要求的人才。

二、财政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历史地看,我国高校财政学专业为我国财税战线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面对新的社会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延续多年的财政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才培养出口单一,学生就业压力大

各高校财政学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仍然是为财税部门培养人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人数增加,大大超出财税部门的人才需求,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大部分地方财税部门的编制已经饱和,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严重超编。就财税人员年龄构成看,全国平均年龄约30岁左右,50岁以上的干部比例很低,未来单靠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远不能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今后财税系统的人员数量将逐步减少。财税专业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知之甚少,很难胜任其他工作,另谋他就困难。由此,造成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在传统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弱位”甚至“缺位”现象较为普遍:一是计算机应用、写作和专业外语课程相对薄弱,甚至空缺,而这些课程知识是适应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是专业学生“起飞”的翅膀;二是法学课程不足,一般院校财政学专业只开设法学原理、经济法概论,系统开设财政法、民商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学课程的院校不多。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功底,必然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其次,重视传统学科,而忽视边缘、交叉学科。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才能解决,这客观上要求打破各学科教学过于封闭的格局。就财政学专业来讲,除了讲授传统的财政税收课程以外,具有开拓价值的新兴边缘学科课程很少。而且,由于过于强调专业界限或师资力量等原因,包括财政学在内的各专业在课程建设和安排上,自我封闭现象严重,交叉、边缘学科的建设与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最后,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过分强调“小口径”专业教育,专业课的比重大、课时多,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面,也常出现各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问题,如财政学、税收学、财政支出分析、国家预算、国库管理等。课程体系过于庞大,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比较突出。(三)校际之间分工不明显,专业人才培养无特色

全国百余所高校设置有财政学专业,在办学层次上已经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但是,在本科教学上缺乏人才培养的横向分工。只要是财政学专业基本上都按一个大致统一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大都统一化和同一化。因此,不同高校财政学专业的教学资源和区位等方面的特色或相对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存在着教育资源的低效配置。由此导致人才培养没有特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财政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当然,随着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和通才人才培养理念的付诸实践,上述财政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然而,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标准到底是什么,是我们组织财政学专业教学、创新财政学专业人培养模式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三、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及过程改进的思考

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及人才发展需要,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应该逐步由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综合型管理人才、专业型技术人才、技能型服务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在财政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教材体系建设及考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改革和改进,以实现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高标准、高素质。(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在现阶段,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是全方位的。对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来讲,首先要树立特色教育的理念,走出“程式化”粗放型教育的误区,真正把财政学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纳入特色教育的轨道;其次,要树立质量意识,把教学质量的好坏作为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再次,要树立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改变传统的狭隘的人才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确立教学活动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育观念的更新不仅仅是教学管理人员的事情,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专任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更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特色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1.强化基础课程。

如德育和职业道德课、经济应用数学、中文写作、计算机使用、经济学等。目前,在课程体系的前期改革中,基础课程的比重已经大大提高。但是,经济应用数学、中文写作等课程在有些院校仍未开出,其他基础课仍需在精化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2.精炼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主干课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素质的主要渠道,是体现财政学专业特色的系列课程。在课程体系的前期改革中,由于提高了基础课的比重,专业课的课时比重降低、课时缩减。因此,要确保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素质完整,在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要体现少而精的原则,所开设的专业主干课必须充分考虑财政专业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提炼各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协调各专业课程内容,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

3.扩大选修课程比例。

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鉴于此,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选修课程的建设。但在目前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选修课程数量偏少和质量不高的问题,特别是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明显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进一步扩大选修课的比重,可以考虑对各专业选修课实行全校通开,以加强专业教学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毕业后就业的需要,灵活地选择选修课。如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可以细化出公共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两个板块。税收社会学、税收行政学、税收心理学、区域财政学、民族财政学、财政信息学、改革财政学、发展财政学等,可以作为选修课或专题课开设。(三)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要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首先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重视教师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参与,重视课堂上教师的发挥,忽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考试一统背笔记”正是人们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形象描绘。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还是教师为中心,是区别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重要标准。传统教育把教育者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置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现代教育则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前提下,应区别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及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地组合起来,避免一种教学方法包打天下。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证明,交互式(即师生相互讨论、交流)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案例教学则更加直观、生动,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具体到各门课程来讲,理论课应加强启发式教学,在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和安排学生课堂讨论;业务课程则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当然,教学方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更新、整合教学方法。

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要求重视和改进课外辅助教学。按教学方式划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归于两个系统,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教学。我国高等教育在传统上并不重视课外教学。北京大学王义遒副校长认为“重课内、轻课外”是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不重视课外教学,课余时间基本上由学生自由支配,教师一方介入很少,组织程度较差,从而学生基本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导致课余时间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课外教学薄弱的局面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称的。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教学由于其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适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敢于创新的能力。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内很多大学都把课外辅助教学提上了教学管理的议程,如东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已经明确把课外辅助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落实到培养计划中,华东理工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把课外教学项目(隐性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与学生的学分成绩挂钩。课外辅助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四)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据2000年第7期《中国大学生》报道,现在大学生不爱买课本的现象较为普遍。每学期的期末,不少学生忙着向师兄师姐借课本已成为大学常见的情景。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首先在于教材的“无用”;其次是教材“超龄”服役、陈旧过时。长期以来,一般院校教材建设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材编写滞后、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不相匹配以及辅助教材缺乏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提高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下功夫加强教材建设。

第一,学校通过设立由各学科(或专业)专家组成的教材管理委员会,对正在使用、将要出版或使用的教材进行经常性的审查和监督。解决教材编写滞后和教材内容多少年一贯制问题,对内容陈旧和不合时宜的教材要坚决弃用。同时,指导教材编写计划的实施,缩短教材编写周期,使教材及时反映本领域最新成果和前沿性知识。

第二,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时更新优化教材内容。理论课程教材应有各种不同理论观点的介绍,反映本学科理论研究中的新成果、新问题和发展趋势,扩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认知面向,以提高学生的识辨能力。实务课程教材应突出本领域的基本实务知识和操作规范,反映本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状况,并增加案例型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第三,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的关系(以后者为重),避免相关课程教材内容大量重复的现象。教材编排哪些内容,要考虑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相对完整,更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和目的,考虑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