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的青春 向上的奋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21:51:09

点击下载

作者:林少波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向下的青春 向上的奋斗

向下的青春 向上的奋斗试读:

其 他

我相信在群星当中有一颗星星,引领我的生命,穿越不可知的黑暗。——泰戈尔心灵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只要你的内心够强大,到哪都不害怕。——献给奋斗在追梦路上的人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向下的青春向上的奋斗/林少波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6

ISBN 978-7-5021-9065-1

Ⅰ.向… Ⅱ.林… Ⅲ.成功心理-青年读物 Ⅳ.B848.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87645号向下的青春向上的奋斗林少波 著

出版发行: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2区1号 100011)

网址:www.petropub.com.cn

编辑:(010)64523607 营销部:(010)64523623

经销:全国新华书店

印刷:北京天宇万达印刷有限公司

2012年6月第1版 2012年6月第1次印刷

710×1000毫米 开本:1/16 印张:16.75

字数:288千字

定价:29.80元(如出现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发行部负责调换)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序言十年

十年前,一个青葱小毛孩从南方一个小岛来北京求学,把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年青春,献给了这座城市。

与大学好友在网上聊天,他问我:十年来你人生最大的感慨是什么?我竟然一时语噎。十年一觉北京梦,换来了什么?以前真没系统地、认真地思考过。是我融入了北京,还是北京接纳了我?

在这样夜风轻轻吹拂的晚上,我想,在这座城市里,有很多十年的追梦人都会回想起记忆中无数个不眠的日夜和狂热激情的青春。

十年前,刚刚到北京,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十年后,奋斗在北京,走在灯如繁星的广场上,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异乡人。

十年,异乡人青春已朽。

十年,北京城繁华更茂。

的确,当我们提到北京,总是会自然地给附带上“首都”二字。这座城市伴随着“首都”这个身份符号,被编进了许多政治意味十足的歌曲里,传唱全国,以致许多人虽然从未到过北京,但大都会哼上两句:“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欢迎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同时,很多人也编织起了一个闪着金光的、属于自己的“北京梦”。

媒体人李承鹏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要实现最高梦想就得到北京。叫北平的时候,还可以选择去南京、广州、重庆、微山湖以及延安。现在的首都聚集的不仅是权力和资源,还聚集了各行业的成功概率。三个月前连我妈请的小保姆都毅然离开四川来到北京,临走前她很憧憬,洋气地化了一个烟熏妆,就像当年我庄严地理了一刺猬头……”

这,就是北京,让人又爱又恨的北京。

高昂的生活成本和高速的生活节奏,其实何止北京?上海、广州……乃至一些二线城市,也是如此。左手是渴望宜居,右手是盼望宜业。左手右手同在努力,可始终握不到一起,彼此都只能在试探中捕捉对方的气息。前者属于“幸福”,后者代表“成功”。想要生活幸福又事业成功的完美,似乎总是很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口号。可是,城市真的让我们生活更美好了吗?无数人纠结、纠缠、揪心。

到底是继续坚持,还是选择离开?

万家灯火,哪一盏属于我?千里寻梦,为谁辛苦为谁忙?

爱恨交缠间,苦怨纠结处。退一步也许离幸福不远,进一步也许自己就是天。

两年前,我也这样纠结过,在进与退之间做艰难的抉择。

在那个抉择时刻,我遇到了一位前辈,当我把我的困惑向他求解时,他没正面回答,而是给了我几个问句。“人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难道你想前三十年先享受,后三十年再来奋斗?”“大城市生存不容易,但至少机会流向相对公平,小城市若无背景,难道不更难?”“你当年高考填报北京的学校,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在这座城市实现你的梦想吗?”“即使离开,也要骄傲地离开,你已经足够强大到哪座小城市主动来邀请你了吗?”

这四个问句,让我想起了比尔·盖茨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不会在乎你的自尊,这个世界期望你先做出成绩,再去强调自己的感受。”是啊,不要说没有人看不起你,因为大家都忙得没时间看你。你自己不强大,就不要抱怨社会不公平。

同时,这四个问句让我整整想了一个晚上,思考了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担当。

桥的价值在于能承载,人的价值在于能担当。担当价值千金,担当任重千钧。人生在担当中成长,在担当中前行,在担当中辉煌。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必须担当。

国家纵有万千不完善,我们不能说移民就移民。

城市纵有百般不完美,我们不能说离开就离开。

工作纵有各种不顺心,我们不能说辞职就辞职。

婚姻纵有许多不如意,我们不能说分手就分手。

这就是担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我想,担当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正能量——不当逃兵。不当国家的逃兵,不当城市的逃兵,不当职场的逃兵,不当婚姻的逃兵。

有人曾经开玩笑说:“林老师,你是一个超有正能量的人,头上有光环呢!”我笑笑答之:“这是因为我的内心阳光,所以头上自然有光圈环绕。你也可以做到!”我们都还年轻,我们都有勇气,我们都充满着希望。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微笑,黑暗挡不住黎明的来到。人生可能会“陷入绝境”,但也可以“绝处逢生”,然后再“渐入佳境”。

青春,经不起等待;奋斗,停不下脚步。

心不限,路无限。

吾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心灵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

只要你的内心够强大,到哪里都不怕!

同样的《十年》,虽然陈奕迅版本的更流行,但我更喜欢刘德华版本的。

年青的风不爱屏与障/它带我去反叛浪荡……狂想总教这心头痒/当我有翅膀会尽力闯/我每一个十年/许多难忘的片段/当转眼回头望一遍/已经很远/记那一个十年/仿佛无时不见面……我踏实路前面每寸方/便一步一步攀上/人生可当首歌谣唱/总唱到醉人美丽地方……

如果你即将闯荡大城市,那么祝福你,在你眼前展开的是一幅精彩的人生画卷。

如果你正在坚守大城市,那么祝愿你,在你手中把握的是一场充实的生命旅程。

如果你已经远离大城市,那么祝贺你,在你心里缅怀的是一段闪亮的岁月时光。

十年,可以是一段平庸的岁月,也可以是一段精彩的时光。选择权与决定权完全在自己的手里。

谁能带你到达那个“美丽地方”?只有你自己。2012年4月第一章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一张录取通知书,使很多从小地方来的孩子踏进了大城市。本以为一朝跃龙门、凤凰涅槃千般好,但残酷的现实却是:毕业了、工作了,苦恼才刚刚开始——买楼太贵、养车太累、工作太忙、压力过大、竞争太烈……这些成了大多数都市外乡人的不能承受之“重”。凤凰无传奇,落水不如鸡

凤凰在我们心中一直是非常美好的动物,凤凰浴火重生的画面也是那么让人激情澎湃,那种对梦想的追求精神真是鼓舞人心。本以为这样人生就圆满了,谁能料到在大都市里,“凤凰”们不仅不能翱翔九天,反而还要继续奔跑,甚至跌落水里,连只“草鸡”都不如,实在是可悲可叹。

变味了的“凤凰”

在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500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痛苦和恩怨情仇,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重生。垂死的凤凰投入火中,在火中浴火重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成为美丽辉煌永生的火凤凰。这个典故蕴含了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著精神。这就是凤凰涅槃的故事。

2010年,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个词语特别火:凤凰男。

凤凰男,顾名思义,“山沟里飞出个金凤凰”,指的是那些出身贫寒(特指出身农村,也包括出身于经济不发达的小城镇),几经辛苦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男子。

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走出了贫瘠的山村,和城市人一样努力一样打拼,然而还是承受着那鄙视的眼光和背后的指指点点,被人称之为凤凰男,心理的压力又有谁能理解?

想当初,我第一次听到“凤凰男”的说法时,以为是好话呢!在我心里,凤凰可是传说中代表吉祥宝贵的仙鸟儿啊,当然应该是好词了!可是,看了网上一些报道之后才知道,在某些人的心里、眼里、嘴里,“凤凰男”中的凤凰早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含义!

登录各大网站社区的页面,常会有各类大大的标题,其中“凤凰男”三字出现的频率可谓相当的高!只不过,一般都是说什么“凤凰男的穷亲戚”、“遭遇极品凤凰男”、“凤凰老公的极品农村爹妈”、“嫁人绝不嫁凤凰男”,等等,诸如此类。这些标题哪一个是夸人的?

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其中最快、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学习知识,考上大学。这条道路是最有效也是最昂贵的:对家人甚至全村人来说,他们挣钱不容易,大多只是单纯地种地,因而增加收入的方式仅仅是全家人省吃俭用长达十几年;对他本人来说,童年时要放弃玩耍的快乐时光,全身心投入学习。刚从农村出来初到城市的大学里,要经历的生活是非常痛苦的,环境的变化带来种种不适应,贫困使其在宿舍被盗时成为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与时尚的绝缘使其被嘲笑“落伍”。

对于凤凰的出身,有多种描述:鸡窝里生的、麻雀变的、浴火时规避了成烧鸡的风险腾空出世的……总之,每一种说法都与卑微、苦难相关。将在农村困苦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有为青年比作鸡窝里飞出的凤凰,大概就源于这番解读吧!可是,当他们通过奋斗在这个城市浴火重生后,却发现,自己不仅不能翱翔于天空,反而又跌入了水里。落水的凤凰不如草鸡,那种尴尬与酸楚有谁知?

谁在找“凤凰男”的茬儿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关于“凤凰男”的故事:

高考结束那年,一家老小办了几桌子酒席,然后扬眉吐气地送赵维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那时,他高考全市第一,拿到北京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信心满怀,踌躇满志。

但是,当赵维搬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地铁站里摸不着头脑地转了半个多小时也找不到出口的时候,起初那些兴奋全都像被针戳了的气球一样瘪了。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问一个工作人员,对方瞅了他半天,说出一句话:“听不懂你说什么。”那是赵维生平第一次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方言而感到羞愧。

这种羞愧后来伴随赵维很长一段时间。第一次跟同学去KFC,不知道点什么也就罢了,连水龙头都不会用,当时还一个劲儿地想:怎么没有开关呢?第一次用电话卡,怎么都拨不通,后来才知道把卡号和密码搞混了。再比如,头一遭听到同学说起耐克、阿迪,还以为是哪位偶像……这些现在看来是很搞笑的事,但当时的确曾深深挫伤过赵维的自尊。

还有一件事让赵维印象特别深刻。刚入大学时,学校进行了一次英语考试,按水平分出ABC班上课。赵维的英语成绩一向不错,但当他说了两句结结巴巴的口语后,老师就直接给了他个大大的C。只有曾经站在云端的人才知道跌进谷底是多么可怕!那一刻赵维就是这种心情。从那之后他很久都不敢开口说英语,即使在课上被老师提问,他也缄默不语。直到有一次,他在做兼职的过程中,用那口结结巴巴的英语为老外指了路,才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大学毕业后又要面对求职难关。在此之前,赵维从没想到,一个人的身份也会成为无法逾越的障碍。他记得自己千辛万苦挤进人群递上的简历转眼就被扔了回来:“不符合条件。”“为什么?我就是这个专业毕业的。”招聘人员烦躁地指指宣传板:“北京户口,我们只招北京户口!看清楚了再投!”赵维顿时傻了眼,一下子被挤出了人群,好像退潮后被留在岸滩上的鱼,艰难地呼吸,翻着白眼。

……

当时看完这个故事,我很受感触。我的家乡在福建沿海,从小倒是见过不少世面。不过当年到了偌大的北京城,的确还是有点心虚的感觉。幸运的是,不管是事业还是婚姻,我很幸福。但是,又有谁知道还有多少年轻人还在上演着这样的悲剧呢?

我相信,“凤凰男”是聪明的、善良的,更是努力的。但是,为什么在社会上会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呢?跟他们相处,常常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力不从心的压抑,而“凤凰男”自己好像也活得越来越累。这究竟是为什么,究竟是谁在找“凤凰男”的茬儿呢?

有一种婚姻叫“门不当户不对”“凤凰男”衍生出了一个新词——“孔雀女”。于是,有关“凤凰男”与“孔雀女”的故事也在上演着。

18岁的她恋爱了,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浪漫美好:男孩一次现场制作蛋挞,蛋挞上别致地点缀了一颗葡萄干,特意推荐给女孩:“这是公主蛋挞,我觉得很适合你。”很自然,女孩成了幸福的“蛋挞公主”,而镶有葡萄干的公主蛋挞也甜蜜了她整整4年。

美好的事情似乎注定结局不会完美。毕业后,女孩把男孩带回家,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你只是一个做点心的,我女儿是大学生,你能给她幸福吗?”女孩的父母毫不客气地将男孩拒之门外。之后,女孩被锁在家里,禁止与男孩见面。

故事讲到这里,结局似乎已经昭然。难能可贵的是,男孩在答应离开女孩时,向她父母提出了这样的条件:必须允许他了解女孩以后的情况。于是,在女孩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男孩经常打电话来询问。起初是一周一个电话,渐渐地,女孩恋爱了,直至结婚生子,男孩才开始半年打一个电话。几个月前,男孩的最后一通电话才说要考虑开始一段婚姻了。

这样的结局让人颇为心酸,静心一想,又很是平常。中国的历史上这种“棒打鸳鸯”的悲剧已不止一次发生了。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张生与崔莺莺,抑或是现实生活里芸芸众生,“凤凰男”与“孔雀女”的悲剧一直在上演。“凤凰男”们虽出身平凡,但往往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踏实质朴的他们,同样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一片天空。而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子们,若不思进取,纵使有万贯家财,也迟早会散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金钱已蒙蔽了许多人的眼睛。金龟婿、钻石王老五让许多人趋之若鹜,排场面子也愈发变得重要。大学校园里原本纯洁的恋爱,也被拜金主义侵染。女生之间相互攀比,恋爱所需的巨额花销让男生们倍感压力,更有许多人只能望而却步。抛开那些被金钱腐朽了的价值观,我们更应该发掘的是人内在的闪光点。一双可以创造财富的手,远比一堆钱有价值;而一颗真心,则远胜过一件价格不菲的礼物。

当“孔雀女”遭遇“凤凰男”,如果人们不再爱慕虚荣,不再一味拜金,那么结局一定是美好的。

逐梦心语

其实,每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都会产生自卑的心态,这一点和城市比农村繁华没有必然的关系。如果把一个城市孩子送到农村生活,他可能也会为自己不会爬树、干农活而感到自卑。因此,我觉得社会应该给“凤凰男”这个群体更多的包容。

抱怨不如改变,不公平肯定存在,想要改变,就用自己的智慧去踏平。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无法改变的,这才是生活的法则。成就一只凤凰的,不是地点的变换,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涅槃。浴火重生的凤凰才能真正飞上最高的天空!众“奴”加身,三“族”鼎立

我们早已摆脱奴役几十年,没想到又让各种新的东西给奴役了;我们推翻“三座大山”半个多世纪,如今又有“三族鼎立”压着我们。何其苦,何其难!对于大部分都市外乡人来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时候像一句空话,而“适应在城市,过美好的生活”则是离他们更近的奋斗主题。

为何我们的幸福总是被奴役?

曾经,有人写信给总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之后就有了新版本:房价真高,房奴真苦,房地产业真危险。“房奴”一词大概出处于此,成了近几年来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在“房奴”成功登陆后,“车奴”、“证奴”……便接踵而来。于是,“奴”时代到来了。“奴”时髦了起来,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新“奴”。

那么,“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新华字典》有三种解释:年轻女子自称;像对待奴隶一样使用;旧社会中受压迫剥削、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等政治权利的人。现在诸多的“奴”又是什么意思呢?当然不是上面说的三种解释。我的理解是:人成了物质的奴隶,物质成了左右人的东西。人因为需求这些物质(当然也包括金钱)而用自己的财产作为交换,但自己的财力又不及或者说远不及买到这些物质,那么,为了交够所需钱财,就必须努力工作,挣钱还债,不能懈怠,并且剥夺了很多享受的自由,忍辱负重,于是谓之“奴”。

我们来看几种“奴”:

房奴,是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房奴们的购房行为,已经影响到家庭的教育支出、医药费支出和赡养老人等,使得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的压抑。房奴这个名词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

卡奴,是指一个人使用大量的现金卡、信用卡,但负担不出缴款金额或是以卡养卡、以债养账等消费方式,这个人永远都是一身债,一直在还利息钱。卡奴这个词首先出现在台湾,各家银行为了推广自己的信用卡,办信用卡的手续很简单,而且鼓励年轻人办信用卡,有的人把这张信用卡用透支了,为了还款,就去另一家银行办信用卡去还这个银行的债。依次类推,就被信用卡所奴役。

孩奴,是一个新名词,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赚钱,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当上了孩奴的人,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

节奴,指为重大节日消费、交际而饱受压力的人。很多传统节日,目前有了更多的世俗和功利色彩。节日期间送礼之风流传已久,但是现如今送礼却变了味道,过去人们更看重“送”的情意,现在人们却越来越看重“礼”的分量,有许多人为了一些节日送礼甚至要花掉几个月积攒下来的工资。因此,现在很多人害怕过节,人们生活在这样变了味道的“礼尚往来文化”下,产生“节奴”。

近年来,房价高、就业难等社会问题的加剧,使独生子女为主的80后、90后一代生存压力骤然增大,许多人心里充满疲惫、焦虑乃至崩溃。

有人曾对中国现代化成果作如下概括:经济成长上,轻舟已过万重山;幸福指数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这种观点虽有失公允,但未必不能对当下“奴”族产生的原因阐释一二。以幸福指数匮乏和人被“奴”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就像注了水的猪肉一样让人无法放心。

被“奴”役的幸福感是一种社会病,要根除这种社会病,必须改变当下社会这种“为经济而经济、为财富而财富”的发展观念,以人为本,将提升人的幸福指数作为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切实目标。

我们都是高智商的弱势群体

近几年来,有几个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迅速红了起来,它们就是“校漂族”、“啃老族”和“蚁族”。这几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校漂族”,指的是大学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仍然滞留在学校周围的人群。他们生活在曾经熟悉的环境中,不愿踏入社会就业,漂流在原来就读的校园周围以达到自己理想目标的人群。有人对北京、广州、武汉、郑州等地十几所重点和普通高校毕业班所做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据相关统计,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空前的680万人,以此数字推算,今天出现的新“校漂族”,差不多有100万人。“校漂族”,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沉重问题。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曾有一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帮“啃老族”的生活状态,说的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而谜底就是“啃老族”。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在这三个词语里,“蚁族”所面临的现实显然更为残酷,这个词的发明者、北京大学博士后廉思说:“其实是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一个形象的代名词,他们有的毕业于名牌高校,但更多来自地方和民办高校;拿着1000元左右的工资,在集体宿舍中租着每月300元的床位,每天吃两顿饭,到工作单位要坐两个小时以上的公交车。绝大多数从事保险推销、餐饮服务、电子器材销售等低收入工作。有的完全处于失业状态。他们生活条件非常差,缺乏社会保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

不论是“校漂族”、“啃老族”,还是“蚁族”,它们指的是当前年轻人,特别是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的几种生活观念和生活状态。我在这里把它们统称“三族”。这种三“族”鼎立的现象虽然不见得所有人都经历过,也不大可能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但是却折射出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生存现状与困楚,特别是在都市外乡人的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智商高却很弱势,处于社会的底层,摆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而是迷茫、焦虑和各种不确定性。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尊严离我们有多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团拜会和两会中向全国人民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广大百姓心中升起了浓浓暖意。特别是“生活得更有尊严”令人振奋的同时,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可是如何实现更有尊严的生活,特别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外乡人,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问题都不能保证的前提下,尊严怎样能更好地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类只有在生理、心理、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达到满足后,才会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实社会中,物价飞涨、房价高涨,奋斗一辈子的外乡人,仍处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状态中,甚至连租住条件好一点的公寓的机会都没有。

我遇见的大多数在北京的朋友,都不承认自己过的是有尊严的生活。在高房价的压力下,在沙尘暴的摧残中,在钩心斗角的官场上,在没日没夜的加班中,所谓的“尊严”和“体面”正一点一点地离我们远去。在北京工作的外乡人,图的似乎只是一个“名”——寒窗苦读多年后终于在神圣的首都立足了,图的也许只是一个习惯——既然已经开始在这里工作了,就只能“被坚持”下去了,再加上巨大的淹没成本,怎么算都无法狠心抛弃一切就此离去。于是,庞大的“蚁族”群体在北京生存了下来。

一个在社会底层为生活心力交瘁挣扎不休的外乡人,当跟别人谈论自己的尊严时,多少会让人有点唏嘘,也更可能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这些大城市生活,为了得到自己一点正当的利益,还要点头哈腰一副乞讨相以得到别人的怜悯。

在电视剧《外乡人》中,到上海谋生的包工头谢长发为了给流落在外的朋友办一张暂住证,低三下四帮房管科科长出国的女儿搬东西。本来一件简单正常的事,科长不同意,也只能丢掉面子厚着脸皮去求人;当上交办暂住证的身份证不见了,科长更是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搜身来寻找身份证,急需要用身份证的老谢,不惜在众人面前脱掉衣服来带头表清白。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搜身表清白的行为,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在现实社会严酷的考验下,一个身在异乡的外地人,只要求得基本生活问题解决,有点积蓄以防急用,大概也不再敢奢求什么。在权力的压迫下,谢长发甚至莫名地替基建科科长背负罪名,锒铛入狱,只因为科长手里还有关系着自己日后生活的20万元的工程尾款。为了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谢长发默默地成了替罪羊,坐了三年牢。尊严在这个外地人的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更是能经常听到本地人对外地人的评头论足。当然,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留在这里继续着奋斗和梦想。也许,只有在梦想里才能感到一丝丝的安慰,才能看到悄悄的一线光。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年轻人还是会潮水般涌到这里,为了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愿意到尘埃里去打拼,支撑着这个城市的建设和繁荣。

从这个城市的中心,不断有铿锵之声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尊严”的承诺鼓舞激励着亿万百姓在坚持、在忍耐。于是,我们又满怀期望地在等待、在努力。为梦想终于实现的那一天,我们不禁自问:外乡人离尊严到底有多远?

逐梦心语“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依然有坚强,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依然还在幻想……”这歌词并不高深也不煽情,但在距离北京市区2小时车程的唐家岭村,“蚁族”们将这首由两名北漂“蚁族”原创的歌曲《蚁族之歌》视为精神象征。

我们被冠以各种“族”、各种“奴”,其实这些都是社会对这个群体的一种定义与理解。对于自身来说,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现状才是最关键的。你的人生不能被别人定义,只能靠自己来书写!想摆脱身上的“枷锁”,至少你得挣脱,不用力、不努力,枷锁不但会与你不离不弃,反而会越来越紧。我们如此无能为力:三十未立,父母已老

压力不小,钞票太少,结婚还早,年纪不小,父母已老……承担着“三十而立”使命的80后们,其实大多数还站在立与未立的十字路口:年轻得一无所有。三十而立,挺立?卧倒?还是爬行?

现实扑面而来,梦想流离失所“我们都已经长大,好多梦正要飞……”2010年央视春晚上重新联袂演出的“小虎队”将80后从现实带回童年又残酷拉回现实。80后们在台下掩面而泣,与其说是记起童年而落泪,不如说是在与童年做一场告别的仪式。痛苦的不是过去,而是记忆。80后哽咽着说他们是“老虎队”,因为比照着镜子里的自己发现大家都老了。他们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今天他们却自诩为“痛苦的一代”。恣情流淌的泪水为逝去的青春,更为难以承担的成长。

有报道称,领跑进入30岁的80后当中有近六成“薪酬不高,工作不满,存款空空,无房无车”;也有调查显示,步入30岁的80后当中有近四成仍是单身人士,甚至有不少尚无确定的恋爱关系。到了30岁,愁着买不起房子,愁着还没成家,愁着梦想还未实现,当很多人生大事都还没有着落的时候,紧随而来的感觉就会是“不寒而栗”。

关于30岁的男人,积极向上的一句话是“三十而立”,不那么积极的一句话是“人过三十日过午”。30岁,已经成了男人的一个重要人生关口。调查显示,信用卡、手机、名牌服装、人寿保险等的拥有率在30岁男人这一年龄段最高。这一类时尚用品被描摹为成功男人的形象包装,体现着男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水平。然而,调查也显示,这个年龄也是男人们追求时尚的最后辉煌。对于大多数而立之年的男人来说,梦想开始褪色,危机已经显现。他们似乎是家庭的核心和希望,不过,他们也更像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找不到可以宣泄内心恐惧的地方,甚至连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都变得如此的真实而卑微:一份不稳定的工作、一套可以称作“家”的房子、一个可以允许自己失败的妻子、一个可爱的孩子……

对于在大都市奋斗的外乡人,这样的梦想更加奢侈。

城中村和城郊村的出租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是大都市对弱势者的恩赐。弱势者借此得以歇脚和喘息,换得时间来打拼,赢得在大都市更好的生活和前途。其实,他们都是怀着希冀的人,只是暂时没有找到用武之地大展拳脚。他们孤身勇闯大都市,比许多凭关系就业的人、自认不行而退守家乡的人更有勇气;他们对古老而鲜活、庞大而凶险的大都市,有着撕心裂肺的爱;他们在一天天变老,城市却依然年轻。“我在这欢笑我在这哭泣,我在这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祈祷我在这迷惘,我在这寻找我在这追求。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我希望人们把我埋葬在这里,在这忘了感觉到我在存在,在这有太多有我眷恋的东西……”——汪峰的《北京北京》,唱的就是这种情结。

梦想破灭、危机凸显的时候,回眸一望百感交集,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这样写道:好多年前,我在京郊插队时,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长得走不完。我心里紧绷绷,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也不知走完了路以后干什么。路边全是高高的杨树,风过处无数落叶就如一场黄金雨从天顶飘落。风声呼啸,时紧时松。风把道沟里的落叶吹出来,像金色的潮水涌过路面。我一个人走着,前后不见一个人……是的,很多年前,路总是很长,我们总是展望,三十而立,再也不敢展望了,低头赶路,哪有时间抬头?

赡养父母,力不从心

龙应台曾写道:“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挡风遮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白驹过隙,岁月如烟。当我们迈向30岁时,也会发现我们的父母在逐渐变老,这来得有点让我们猝不及防。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从不给我们喘息的机会,当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父母已经老了。“变老”与“死亡”,更具有残酷性和真实性。

我身在北京,父母却远在南方。以前上大学还有寒假和暑假,现在就只有过年的时候回去。最多也就一年回一次,甚至两年回一次。有一天,我躺在床上一算。我一年回一次家,父母亲差不多60岁了,如果他们能活到90岁,我和他们还有30次的见面机会;每次回家最多住三天,那么留给我和父母亲的时间只有90天了。曾经想着带他们去看看世界,但是,他们日渐衰老,我却无能为力,每次给家里寄钱都像是一次赎罪。我还有兄弟姐妹,有时即使我不回去,他们回去了也还好。然而,大部分80后都是独生子女,在很多父母心里,其实是非常矛盾的。既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外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又渴望他们能多回来甚至回家乡和自己住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他们习惯了那个地方的人和物,到了大城市根本住不惯,比坐牢还难受。因此,我们只能这样两地相望。

有一则新闻刺激了公众的神经:九成80后无法养父母!调查显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42%的人表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无法互通;37.7%的人表示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

对于都市外乡人来说,承受着心理上的焦灼和物质上的压力的双重煎熬。有这样一个案例:

阿杰毕业于某本科院校,现就职于一家投资公司,月入过万,女朋友每月工资也有三四千元,两个人加起来收入本也不算低,然而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潇洒:白手起家的他们凭这几年的储蓄,终于具备了做房奴的“资格”,但每个月要负担4500元的房贷;工作地点离家远且搭车不方便,他们今年贷款买了一辆车,一年内还清,每个月要还5000多元;为了以后的工作,他们准备接下来报读MBA,两年下来至少得准备十万……更重要的是,双方的父母都在偏远的小县城,如今有的留在家里,有的还辛辛苦苦在外打工,都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医疗保险,养父母的压力自然落在他们身上。虽然父母现在身体尚算健康,也体谅儿女的压力,没有向他们提出要求,但作为儿女出来工作了,怎么也得开始承担责任吧?他们每年不定期会给各自父母寄钱,平时也买一些东西寄回家。这样下来,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不敢去旅游,因为开销太大;看着商场里的高档商品很喜欢却不敢买;由于手头没钱,婚期也一推再推……

想到未来,阿杰更感到无奈而沉重:“父母老了以后,很可能至少有一方要和我们一起住,现在房子太小了。未来几年我们想生小孩,到时上有老下有小,一想起就头痛……”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这对于在大都市里辛苦地打拼着的年轻人来说,俨然成了“家有一老,如有一熬”。

在我们未成年时,父母抚养我们是理所应当的;当父母年迈时,我们赡养父母也是天经地义的。赡养父母,是一个人作为社会人最起码的素质,没有“条件”可讲。我们从大学校门出来后,进入社会,开始上班,一天天成长,父母也在一年年衰老,赡养他们是我们所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然而,曾经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养儿防老”成为空谈。赡养老人的负担确实很重,这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生活上。一旦老人面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时,过去有兄弟姐妹可以轮流照顾,但如今只有一对夫妻,而且小两口都不在父母身边,很难实现照顾。另外,老人还有心理情感方面的需求,子女对他们的心理慰藉作用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的。因此,如何在父母的实质性照料和心理慰藉方面尽到孝心,这可能是我们感到更加力不从心的地方。

立,应该是人格心智的建立

不管是结婚生子、奋斗事业还是赡养父母,对于80后这代人来说,“三十而立”既是被赋予的使命,也是自我成长的一种需求。

从没有一代人,像他们这样自幼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呵护与审视;从没有一代人,像他们这样饱受争议,并被贴过无数标签;从没有一代人,像他们这样生于最富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也从没有一代人,自他们以后,“出生年代+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代际符号。

孔子可能也想不到在千年之后,他说的个人生命题会被与这代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既然事关一个流传千年的人生命题,我们不妨追本溯源看看孔老夫子当初是怎么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显然,孔子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不同人生阶段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强调的是随着年岁与阅历增长,个人精神世界的嬗变,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自觉把握生命历程的形而上的命题。具体到“三十而立”,取历代诸家比较认同的释义,说的是在学有所成的基础上,人格心智的成熟。这里的“立”,是指精神的自立,即对社会现实、人生目标、处世行事等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非像现在有些人那样,把“三十而立”与“有房有车、结婚生子”画等号。照此形而下的物化标准,30岁的孔子当时还一无所有。

其实,“三十未立”如果用现代的职业术语来说,是一种“成就恐慌”。“成就恐慌”是年龄恐慌症的一种具体表现,通常是指年龄在25~40岁的职场人,对于自己职场表现欠佳、事业未成的一种焦虑。这种焦虑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于年龄的慌张,认为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都在22岁左右,如果再考个研究生,毕业时就是二十五六岁。一般来说,从完成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必须3~5年的时间,这样算下来,叫如今的我们如何就能拥有成就呢?

从对“三十未立”的误读,到“成就恐慌”的集体性焦虑,凸显了转型期难免出现的人生困惑。本来,随着价值观多元化,又面对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对纯真理想的坚守时有彷徨,是可以理解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舆论甚至更加浮躁。一直以来对80后的评判,从“垮掉一代”到“改革新人”的起落不定,无疑使这个情感脆弱的群体愈加无所适从。如今,又有学者在媒体上公开对“三十而立”作实用主义的功利性解释,全然不知这种媚俗迎合非但无助于80后积极面对人生难题,反而强化了他们的消极情绪。

其实,30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三十而立,并不是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恒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晰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

逐梦心语

每一代人的“30岁”都会不同。也许千帆过尽,当你用一个更开阔的时间坐标系来回望自己的人生,“30岁”于你,不过是人生旅途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驿站。但千百年来,当“三十而立”被世代相传,它就成为一道具有仪式感的密码——它提醒刚开始求学的人:前路漫漫,你准备怎样规划、把握自己的人生节奏?鞭策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人:一个自觉、内省的人生,即将就此充分展开,你准备好了吗?如果一个人20岁的时候还容易被人蛊惑、忽悠,但到了30岁,就已经不那么容易了。我想,这就是“三十而立”这个命题最重要的立意。孔子虽身处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他从不抱怨、发牢骚,相反他成了一位将上古文化遗产系统化、理性化的集大成者。

梦想如蝶,毛毛虫期待着明天有一双美丽的翅膀,但很多东西沉甸甸压在翅膀上,满负荷的梦想已经飞不起来。现实如蚁,我们这些大城市里的“蚁族”在残酷生活的道路上匍匐前行。痛苦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产生的。正因为对梦想抱有希望,所以我们在面对现实时才痛苦挣扎。三年化蛹,四年成蝶,隐形的翅膀一定会让你振翅高飞。爱情与面包,生存还是毁灭?

电影《情人》里有这么几句对白:一个中国男人问他身边的法国女人:“如果没有钱,你还会爱我吗?”女人回答:“我爱的是现在的你,有钱的!”中国男人张张嘴无话可说。我们坚信爱情是来自心灵,但谈恋爱、论婚嫁是要有经济基础和成本付出的。有一种爱叫放手,有时就是为了面包而放的手,不是吗?

没有钱,我们能爱多久?

我在天涯里曾经看过一个帖子,是一个叫“花之怒”的网友发的“没有钱,我们还能爱多久”。这个看似平常泛滥的帖子却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他们是大学时的恋人,历经千辛万苦,穿过层层阻挠才在一起,可是当他们真正在一起的时候,就要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

第一个月发工资我给她买了条围巾,买了份烤鸭和饺子,她却哭了,像个委屈的孩子在我怀里泣不成声……在寒冬的夜里,我们围着电暖器取暖,她作出忆苦思甜状靠在我的肩头,她美丽的大眼睛里的那种眼神让我感觉很忧伤……她说她给我看中了一套皮尔·卡丹西服,她说要把我打造成一个完美男人。可我知道,每次路过美容店的时候她都很忧伤,当我看到她那美丽的容颜因缺少保养而有些黯然的时候,我一下子感觉到了自己在这个社会里是多么渺小,惭愧呀,但却只能苦笑……我也去过她同事的家,那些漂亮房子里有着超大屏幕的投影电视,有着可以将整个人都埋进去的舒适的沙发,有浪漫的灯光,有红酒,甚至养着名贵的狗。女主人在炫耀着她的名牌服和价值昂贵的首饰,这一切,只是因为她找了个有钱的老公,面对满屋子的名牌,我偷偷地脸红了……从此她成了幸福但不快乐的女孩儿,她像我一样拼命地工作,望着她曾经天真单纯而今写满倦意的脸庞,我的心碎了……于是我拼命地挣钱,像牛一样勤耕不辍,拉着我们的感情前行。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因为我们有才华,因为我们很努力,但成功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偷偷地学会了喝酒、抽烟……在相处了两年七个月零十三天的那个晚上,她走了,留下一封让我心碎而又无奈的信,她说:“宝贝儿,我很爱你,你知道的,我很爱你!为了你,我可以什么都不顾,为了你,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你是我的一切,是我的幸福,可正是因为这份爱才让我决定离开你,我将所有的眼泪都留在了这间屋子里,我将所有的情谊都刻在了心里,可我不忍再看你为了让我过得好一点而不要命地工作,我不忍再看你在压力下日渐消瘦,你知道吗?每次你偷偷地喝酒回来,我的心都在痛啊!我很无奈,我们都很无奈,因为我不知道,没有钱,我们能爱多久……”“是啊!没有钱,我们能爱多久?”在她走后,我反复地吟念这句让人心酸的台词,眼泪再次无声地滑落……

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金钱至上的爱情是虚伪的爱情,完全是一种利用或是交易。纯真的爱情不需要交易,都是在付出。付出就需要回报,这是铁铮铮的现实。然而,没有金钱的爱情的确是困苦的,或多或少影响情感的稳定。对于在大都市里一起奋斗的年轻人来说,金钱不是爱情的主项,但金钱养育爱情,没有钱的爱情不容易走得更远。金钱是生存的基础,没有生存的前提,一切所谓的爱情都是虚幻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忧愁总是笼罩在心灵之上。人承受痛苦的能力也是有极限的,不是永久能够浸泡在痛苦中的。这就是都市外乡人在爱情与金钱上的纠结。

从“非诚勿扰”到“非城勿扰”

我看过一则新闻,说“京15条”的影响不止体现在房子上,已经潜移默化地转入相亲条件。很多人在择偶要求中,都增加了“北京户口”或“5年纳税证明”一项。在中山公园父母相亲会上,父母们在“推销”子女和寻找合适对象时,见面的第一句话最近都变成了“是北京户口吗?”要不就得追问有没有“5年纳税证明”。

看完这则新闻,我不禁为现在的年轻人感到有些心酸:本来在结婚生子的年龄被高高在上的房价已经压迫得不堪重负,可是没想到高房价的传导效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现实。如今,那些还没有找到对象或者说正在谈男女朋友的外乡年轻人们,又要面临一次资格大比拼:你有北京户口吗?你有资格在北京买房子吗?你能买得起北京的房子吗?如果这三个相亲的充分必要条件中,你一个都不具备或仅仅具备其中之一甚至之二——对不起,您请自便吧。

如果说“非诚勿扰”里的“诚”是“诚意”,那现在已经演变为“非城勿扰”,“城市”的“城”,大城市,北京城,城市户口……没有这个“城”,就没资格买房子,就没有资格去相亲,就别想找到你中意的另一半……

来自吉林的马祥收入不算少,经过努力奋斗,现在是北京一家公司的产品经理。原本马祥对自己的条件还是相当有自信的,他认为自己是一只潜力股,所以一直期待能有一双慧眼可以看到他。然而“没有北京户口,没有5年纳税证明”这一条却让马祥感到生活很迷茫。以前他还鄙夷身边的一些朋友找对象只看重对方的外在条件,现在的他也开始对女方条件有所要求甚至希望女孩拥有北京户口。当然,马祥也想过回到老家。所以他希望另一半与他是一个城市或一个省份的,这样真有一天熬不住了,他们可以一起回家。

说起来有点极端,其实却是每个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的现实,北京户口在“京15条”出来之后,一夜之间成了珍贵的稀缺资源,当然,北京户口一直也很稀缺。在这样一个找对象都得问对方是否有“5年纳税证明”的时代里,年轻人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青春理想应该如何安放,在什么地方安放,的确让人感觉有点头疼。

纵观“京15条”,给我们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对非北京籍人的排挤。这个词可能不太恰当,但字里行间的冷冰冰和政策的某些不合理性,却让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感觉很受伤,京城大,定居不容易,不是在纸面上,而是在活生生的现实中。

相亲择偶看纳税能否满5年,这或许是个花边性质的社会新闻,但充满喜感的新闻背后,却是诸多年轻人梦想的丧失和对现实的怯懦低头,这样的苍白会让我们看不清未来。

恐婚,别样心酸

在《围城》一书中,钱锺书写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段话早已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一群患上“婚姻恐惧症”的男男女女,便把婚姻看做铜墙铁壁、深不可测的围城,甘愿在城外支帐篷甚至当个露水夫妻,打死也不进“城”。

其实,爱情进行得莺歌燕舞,谈到结婚就死机,也不是一辈子想单身,可就是对结婚没把握。如今,“恐婚”已经成为都市男女的流行暗语,在伤人与伤己的同时,其实有着别样的心酸。在现代社会,都市人结婚除了情感、性格因素,结婚成本、生活条件、生存压力是他们不得不直面的先决条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在5521名参与调查的读者中,有22.3%的人认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45.7%的人表示身边有“恐婚族”。

都市人恐婚首先是因为结婚成本过高。网上广为流传的“全国各大城市结婚成本”的帖子颇能说明问题。如果结婚包括“有车、有房、有存款”,外带婚纱照、酒宴、蜜月旅行,各大城市“讨老婆”的成本分别为:上海140万元,北京106万元,杭州115万元,武汉45万元。这样的结婚预算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人的结婚压力。

我觉得,城市中的年轻人多“恐婚”,其实主要不是害怕独立,也不是担心可能离婚。男女结婚组成稳定家庭,需要一定物质条件为基础。而现在城市里的高房价,多数年轻人只能“望房兴叹”。当然,夫妻真正有感情,租房也能甜蜜生活。可是,租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租房结婚的话,孩子的出生、抚养和上学,都会是相当棘手的难题,更何况租房也并不便宜。

电视剧《金婚》中,佟志和文丽是收入普通的工薪阶层,有四个孩子要负担,可总是吵架的夫妻俩,却携手相伴了几十年。对此,一般都认为是爱情或责任的力量使然,但在我看来,让他们家庭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有单位分给的住房。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佟志和文丽需要不吃不喝几十年去供房,他们会否也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在应该成家的时候“恐婚”,结了婚也不“相信未来”呢?

恐婚,更重要源于对未来不确定生活的一种心理焦虑。这种生活不稳定所产生的生存焦虑,正好与结婚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相冲突。想想看,房价扑朔迷离,股市上蹿下跳,经济走势前途未明,工作饭碗能否安保,在对未来生活不可预期的情况下,不贸然、不冲动、不盲目自然为“恐婚一族”的无奈抑或明智选择。

逐梦心语

尽管社会对物质、经济等外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相信我们还是最注重感情投入这一发自心灵的标准。再美的容貌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袭,再富有的男人也无法保障一定能提供给你最稳定的生活。尤其是现今社会,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波动都将很大。能找到经济条件好又彼此相爱的人当然最好,但是现实毕竟很残酷,抱怨无益。要么就坚定地相信对方,两个人一起努力坚持改变现状;要么就一开始做好决定,做好选择。

在我看来,或许这个人在北京无房无车,不过当他回到二线城市却会成为当地的佼佼者,颇有作为;或许此人目前不具备给你稳定生活的条件,可是他有工作的能力,当社会条件发生改变,这只潜力股会发展得很好。全面地看待对方,而不是着眼于眼前的硬性条件。

无论你是如何安排自己未来的生活,选择一个与你有共同志向和生活目标的伴侣是最佳选择。只有这样,不论走到哪里,你们才会永远不离不弃。真正的爱情不是任何物质可以给予的,需要真正的心灵相通,而限量版的“婚姻”更需要心灵匹配的两个人共同去经营。跑不赢刘翔,也跑不赢CPI

2010年让全民都知道了CPI,三个字母组合起来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俗称“物价”;2010年给全民普及了一个经济术语:通胀。“通胀就是通通都涨价!”于是“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油你去”、“煤超风”、“绵里藏针”成为2011年的网络热词,彰显了国人面对物价“赤裸裸”上涨势态所表现出来的调侃与无奈。

CPI啊,您慢些走

CPI全称为Consumer Priice Index,中文意思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其反映的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动力价格所统计出来的一个指标,其作用是对通货膨胀水平的一个量化体现。通俗地说,现在我们吃的、喝的、用的一些物品,很多价格都在涨,那到底涨多少呢?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尺来衡量,这个标尺就是CPI。

CPI作为一个固定的价格指数,不反映商品质量的改进或者下降,对于新产品也不加考虑,它所考量的只是和居民生活相关的一些商品及劳务价格。

当CPI升幅过大的时候,表明居民生活成本较之以前变高,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增加,那么相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你的收入实际是降低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说去年你得到100元没有花掉,而今年CPI上升了5%,那么你现在用这100元其实只能买到相当于去年95元就能买到的商品及劳务服务。因此,CPI的大幅上涨,即最通俗的说法“涨价”。CPI的连续上涨,让人们感到很大的压力。

阿敏在家是独生女,上班出入写字楼,走起路来一阵香风飘过,月薪在5000元左右。在别人眼里,27岁的阿敏是白领一族,幸福指数五星。但最近,阿敏的幸福感却直线下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乱花钱了”。

几年前,阿敏大学毕业后,应聘至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工作,工作业绩非常突出,月薪在5000元左右。那时候的阿敏在别人看来,花钱总是大手大脚,看中一件七八百元的衣服,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但现在,她经常去一些小店里买几十块钱一件的衣服。

工资已经有好几年没涨了,而物价却在不停地涨。有一次,她看中一双靴子,标价1500元,看了标签,阿敏就偃旗息鼓了,她不敢买。而三年前,同样品牌、类似款式的靴子,一双800多元就搞定了。

阿敏打算买一套房子,最好是一楼,带个院子。这一段时间,她和老公一起,在市区询问了多家房产公司。可是,没有一家便宜的,与前几年相比,房价翻了两番,一些生活用品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但相对应的,她的工资却没有涨,仍然徘徊在5000元左右。这样算来,她一年的工资全攒下来,也买不了几平方米。阿敏很后悔,当初没有趁房价低时按揭一套。

近年来,CPI如同脱缰野马一般,一路狂奔上涨,令几乎所有人尤其是普通百姓目瞪口呆。CPI随着其数值连续不断地升高,已经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地被它牵动着,人民币升值了、粮价涨了、肉价涨了、油价涨了、房价涨了,似乎一切都在上涨!人们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财富在缩水。

的确如此,你可以不喜欢运动,但你的财富一辈子都在赛跑,这是一场长达几十年的“马拉松”,这场比赛悄无声息,甚至不管你愿不愿意参加,而你的对手就是CPI。

大葱都吃不起了,让我们情何以堪!

CPI计算体系是1993年确立的,但一直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2007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了3%的CPI目标。这一底线,也被认为是央行加息的“警戒线”。

2012年3月,关于CPI的上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有两件事。

一件是油价。我在微博上看到很多类似这样的感慨:“曾经20号听到油价上涨的噩耗!昨晚新闻报道,国际油价暴跌。都是‘内牛满面’啊!怎么国内油价刚一上涨,国际油价就下跌了呢?期待国内油价22天后下调”……

另一件是大葱。继“蒜你狠”、“姜你军”之后,“向钱葱”登场。许多城市的大葱价格飙升,北京和济南等地花10元钱仅能买到两根大葱。北京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的大葱批发价格达到了每斤4元以上,而2011年同期,每斤才合几分钱。在济南的批发市场上,2011年这个时候每公斤大葱的价格为2.4元至2.8元,但到了2012年3月每公斤的价格达到6.6元。而零售市场及超市,葱价达到每公斤近10元甚至更高。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往年走势不同,2012年2月中旬以来全国大葱价格持续上涨。与2月10日相比,3月14日全国大葱价格上涨22.9%。全国大葱价格同比涨幅不断扩大,3月14日价格同比上涨66.7%。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物价指数重回“三”时代,但进入3月,以大葱为首的蔬菜价格集体上涨,加剧了人们对通胀抬头的担忧。

事实上,大葱价格高涨只是一个例子,实质是新一轮的物价上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月上旬数据,与3月下旬相比,蔬菜价格强劲反弹。其中,大白菜价格反弹11.8%至218元/公斤;芹菜价格上涨6.6%至5.80元/公斤;黄瓜涨2.0%至7.53元/公斤;西红柿涨4.9%至7.06元/公斤;豆角涨6.8%至11.93元/公斤;土豆涨0.3%至3.12元/公斤;油菜价格回升1.4%至5.87元/公斤。

2012年3月22日,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张前荣在《上海证券报》上刊载文章指出,综合多方面因素预测,3月份我国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也就是CPI,或在3.4%左右,正利率有望继续维持。虽然比起201 1年有所回落,但是物价的上涨,仍然让我们的生活倍感压力。

什么都在涨,就是工资不涨。怎么办?

高物价时代,我们如何应对

物价并非“点儿大”的事,都是关乎“幸福感”的大事。高物价“劫持”了大众的幸福感,我们怎么办?

近段时间,各种省钱秘籍在网络上飞速走红,聪明的网民们冠以“抠抠族”、“券券族”、“海囤族”等新名称依旧活得逍遥自在。他们认为,省钱归省钱,绝不能省掉生活品质。即便在物价飞涨的年代,吃喝玩乐该怎么着还得怎么着,只需你动点脑筋,给生活加入一点秘籍就行……

1.“抠抠族”

在网上输入“抠抠族”,得到的解释是:“一分钱掰两半儿花”,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共同之处就是“抠”。不过,“抠抠族”们绝非是贫困族,也不是守财奴,他们只是精打细算,更好地配置“有数”的金钱,爱使用折扣券、爱拼车拼饭、爱搜罗促销信息是“抠抠族”们的显著特点。

2.“券券族”

时下不少人在消费前会掏出一份优惠券,用美食优惠券就餐,凭打折信息购物,“券券族”们手拿各式各样的优惠券过上了自己的“券生活”。“券券族”们出门前定会上网打印一份优惠券或下载电子券在手机上,凭着这些券就能在餐厅、商场、景区获得满额优惠或者直接打折的待遇。伴随着优惠券的种类不断增多,“无券不欢”的心理也越来越强势,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学生纷纷投入“券券族”大军。

3.“特搜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