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巅峰之作(套装共3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6:56:02

点击下载

作者:(法)勒庞,裴玲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学巅峰之作(套装共3册)

心理学巅峰之作(套装共3册)试读:

前言

01 博弈是一种游戏策略,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 破悉对方心理,采取有效的策略,实现某种利益从妥协中建立规则,实现利益分享的公正博弈不是一个人的游戏,要有理性而非感情用事可以改变的博弈结局,完全取决于参与者的策略02 破解囚徒困境,走出零和游戏 背叛还是同盟,个人利益还是最大收益,如何抉择?不幸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该如何应对?第3条道路:在对抗和屈从之间寻找另一种解决之道即使竞争双方是理性的、自私的,合作依然可以出现哈丁公用地悲剧:一个多方参与的囚徒困境大部分人合作,小部分人背叛,如何约束?03 纳什均衡:最优策略,但不一定是最优结果 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设法对双方进行协调均衡点唯一时,谁态度最强硬,谁就会占领主导权在潜在的契约关系下,共谋并达成默契纳什均衡不一定是最优结果,而是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04 斗鸡博弈:冲突中进与退的智慧 势均力敌,狭路相逢时,该进攻,还是该撤退?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示弱和妥协也许是最好的方法僵持太久徒然耗费精力,犹豫不决只会丧失主动权如果耗不起,不妨向对方晓明利害,争取让其主动退出放不下面子去示弱,只会让结果更糟糕做最后的赢家,而不是当胜利后的烈士调整姿态,站到敌人的身边去,把敌人变成朋友05 智猪博弈:谁才是聪明的猪 为什么大猪愿意跑着踩踏板,而小猪却在旁等待多干活的不一定多得,不干活的却照样生活的好弱势一方要学会等待,在等待中把握时机弱势一方不妨去搭强者的便车,以坐享其成寻找“贵人”帮助自己,借助他人的力量壮大自己证券投资与智猪博弈:庄家抬轿,中小散户搭便车企业竞争与智猪博弈:强者有强者的攻略,弱者有弱者的对策智猪博弈与激励机制设计:让“小猪”和“大猪”和睦相处06 信息博弈:博的就是信息筹码 现实生活中,博弈各方对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藏好自己的底牌,制造虚假信息,迷惑对方主动把自己的信息透露出去,吓退对方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弃优选劣权威的信息有时候也是虚假的,我们应有所鉴别所罗门王的智慧:如何提取和甄别信息信息博弈在战争中的应用:尽最大可能了解敌人的信息信息博弈在商战中的应用:信息竞争力强弱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07 枪手博弈:强弱对阵与胜败结局 多人博弈,最强者却不一定是胜利者如果不想被当成攻击目标,就应收起锋芒,保持低调结盟的最佳策略:最强者应与最弱者建立同盟先发制人、主动出击,不要让机会白白错过08 重复博弈:失信已不单是个道德问题 从一次性博弈走向重复博弈,诚信反而变得更有利可图如何建立科学的交易机制以破解诚信危机约束失信行为的有效对策:一报还一报延迟满足:为追求长远利益,宁愿舍弃眼前的小利09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法则 对抗不足取,交际中的负和博弈会让两败俱伤何必非要吃掉一方,分出个谁输谁赢来?把人际关系变成一种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人际关系从负和走向正和: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保持恰当的距离,维护人际博弈的纳什均衡互助共存,恰恰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途径10 职场生活中的博弈学运用 职场如同江湖,博弈智慧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与同事之间的博弈:该做“大猪”还是“小猪”?为什么有时候积极表现却适得其反?为什么成了上司的“心腹”却最先被解职?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囚徒困境:薪酬是最核心的博弈点员工该跳槽还是留任,企业该许可还是挽留,两难选择,何去何从?自己与自己的重复博弈:把握职业发展规律,革新自我,不进则退返回总目录前言

时下有一句话特别流行: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是啊,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坎不好过,有一些难题不好解决。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你的想法经常被人误解?为什么别人的想法你却琢磨不透?为什么跟人交往总是那么难呢?

你甚至会想: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或者根本就不讨人喜欢?

这么想着想着,慢慢地心理上就开始不平衡了。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一方面,现在人们交际接触日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大家普遍都感到与人交往不容易;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这么大,个人心理上的失衡就更容易产生了。

所以,就要懂一点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呢?其实,说简单一点,心理学一个是研究别人的心理,另一个就是研究自己的心理。研究别人的心理是为了在交际中“知人知面”,让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获得有利的结果;研究自己的心理,说穿了,就是自我心理的调解,抚慰自己的内心,抛弃不良的情绪,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创造美好人生。

那么,什么是博弈呢?博弈就是在平等的对局中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博弈”作为一个概念过于专业,而作为一项技能,却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通俗地讲,博弈就是指在游戏中的一种选择策略。生活中的很多事就像一场“游戏”,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何选择的难题,小到跟同事讨论今天中餐去哪家饭馆吃,大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几乎每一个人类行为都离不开博弈的概念。你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价值的人,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

本书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博弈原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平常可能遇到的各色心理现象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并提供了各种独特有效的应对策略,教你巧妙运用人类共通的行为准则与心理机制,以四两拨千金的神奇招数,征服人心、化解冲突、发挥个人魅力与影响力,平衡自我心态,轻松享受快意人生!01博弈是一种游戏策略,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破悉对方心理,采取有效的策略,实现某种利益

因为受到某种利益追求的驱动,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之间才会参与博弈。事实上,所有的博弈都起源于利益的争夺,利益的争夺是形成博弈的基础。

博弈的各方参与者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利益的多少来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如围棋对局的双方是在争夺棋盘上的空间,战争的目的经常是为了争夺领土,古罗马竞技场中角斗士是为了争夺两人中仅有的一个生存权,武林中人的决斗常常是为了争夺名誉,而股市中人们所争的更实在,就是金钱。

人们既然要生活,就需要消耗资源,而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谁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这时就会产生竞争。竞争需要有一个具体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一旦找到了这种形式,竞争各方之间就会走到一起开始一场博弈。

而一场博弈的构成需要哪些要素呢?我们可以从一个日常生活的小例子来解释。

一对男女下班回到家中,吃了晚饭准备看电视。一个频道在播放男士喜爱的英超足球赛,而另一个频道在播放女士喜爱的韩国爱情剧。但是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机。这样,一场争夺遥控器的博弈就展开了。

从这个很平常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其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在博弈中存在一个必需的条件,即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环境中作决策。博弈者的身边充斥着其他有主观能动性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其他博弈者的选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互动关系自然会对博弈各方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有时会直接影响博弈的结果。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只有一方回到家,那么博弈就不会产生。

其二,博弈要有参与各方争夺的资源或收益。这里的资源指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如矿山、石油、土地、水资源等,还包括了各种社会资源,如人脉、信誉、学历、职位等。人们之所以参与博弈是受到利益的吸引,预期将来所获得利益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博弈的吸引力和参与者的关注程度。因此,也可以说凡是自己主观需要的就是资源,主观不需要的就不能对自己构成资源。在上面的案例中,资源或收益并不是电视机的所有权,而是在某一段时间里的使用权。如果夫妻双方对于足球和爱情剧都没有特别偏好的话,那么哪一个节目都不会成为其争夺的资源。

其三,参与者有自己能够选择的策略。所谓策略,指的是直接、实用地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方式,通常也称之为计策,它是博弈参与者所选择的手段方法。博弈论中的策略,是对局势和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局势特征,找出其中关键因素,为达到最重要的目标而进行的手段选择。博弈论中的策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以直接对整个局势造成重大的影响。在上面的例子中,夫妻双方都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来解决眼前的困局,那就是他们各自的策略。

其四,参与者拥有一定量的信息。信息是博弈论中的重要内容。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夫妻俩都没有从电视预报中获得信息;如果丈夫不知道有一个频道有足球赛,或是妻子不知道有一个频道会播放自己喜爱的爱情剧,那么,他们之间的博弈也不会产生。

博弈就是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与既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选择策略并实施,从而得到某种结果的过程。一场男女伴侣博弈过后,所出现的情况不外乎以下3种:一是两人争执不下,于是干脆关掉电视机,谁都别看;二是男士看足球赛,妻子到其他地方去看爱情剧,或是女士看爱情剧,男士到其他地方看足球赛;三是其中一方说服另一方,两人同看足球赛或同看爱情剧。

从“男女伴侣博弈”的模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博弈归根结底就是利益之争;一场博弈的过程简而化之就是,利用各种讯息破获对方的心思,也就是要先吃透对手,然后权衡利弊智慧地出招,获得收益。博弈论要点:

人既处于一个社会团体之中,各自的利益诉求肯定会有差异,博弈应运而生。简单地说,一场博弈就是参与者利用各种讯息破获对方的心思,也就是要先吃透对手,然后权衡利弊智慧地出招,获得收益。从妥协中建立规则,实现利益分享的公正

博弈既然源于对利益的追求,也许你会想,这不是在教人耍心计吗?是不是谈博弈过于功利了点?其实不然,博弈未必不能取得好的结果。参照过去所有的经验来看,真正的公平来自于博弈。公平公正的社会契约不是圣贤的功劳,而是经过充分的博弈,博弈的各方经过利益权衡,最终妥协签订的。

在社会的很多领域上,没有博弈,就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效率均衡,就没有利益增进。美国著名的思想家约翰·杰伊有句名言:“历史表明,将正义运送到每个人的家门口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何以一种有益的方式做到这一点,就远不是那么清楚的了。”是的,如何把正义、公平、财富等利益运送到每个人的家门口,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依然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先看经济领域。我们今天享受的丰富的物质生活,都是来源于自由市场的竞争,同样也是博弈的结果。亚当·斯密在1776年所发表的经典之作《原富》,其中关于自私行为与市场运作的两段,是经济学上被引用得最多的名言:“很多时候,一个人会需要兄弟朋友的帮助,但假如他真的要依靠他们的仁慈之心,他将会失望。倘若在需求中他能引起对方的利己之心,从而证明帮助他人是对自己有益的事,那么这个人的成功机会较大。任何人向他人提出任何形式的交易建议,都是这样想:给我所需要的,我就会给你所需要的——这是每一个交易建议的含义,而我们从这种互利的办法中,所获的会比我们所需的更多。我们的晚餐不是得自屠夫、酿酒商人,或面包师傅的仁慈之心,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利益特别关注。我们认为他们给我们供应,并非行善,而是为了他们的自利。所以,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运用自己的资本来争取最大的利益。一般而言,他不会有意图为公众服务,也不自知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他关心的仅是自己的安全、自己的利益。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做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的大。”

再来看政治领域,西方政治所谓的民主也是博弈的结果。尽管美国的民主政治并非像某些人鼓吹的那么完美,但立国几百年的实践,还是可以说明这个体制有很多可取之处。美国的民主制度最为关键的基础是1787年的制宪会议。参与该会议的55位代表都是当时的有识之士,但是他们并不是圣人,这是一个集体博弈的例子。一方面,他们富有远见,希望创造新的政府形态以避免两件事的发生,一是独裁,他们早就受够了英国王室的专制;二是混乱,大伙儿一致认为这比独裁还要糟。他们建立复杂的制衡制,目的就是试图在两个极端中寻找平衡点,消弭大小州之间的差异。但同时每个人又代表着各自的集团利益,在政治、经济利益分配方面各有立场,争吵不休。最终形成的美国宪法可说是“远见”和“妥协”的综合成果。事实上,很难说究竟是前者的远见卓识,还是后者的争权夺利对美国的政治体制贡献更大。

既然是游戏,就会有自己的规则。生活这个博弈游戏自然也是如此,这就是法律、道德和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和惯例,等等。当然,这些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况的改变和人们的要求不断修修补补,但是只要规则存在,你就必须遵循它,否则就要大吃苦头。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仅老实遵守规则的人拥护着公平,那些企图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人对于公平同样做出了贡献。有些人会想,如果我能一下子弄到一大笔钱,为什么还要一分一分地挣?应该说,这种不劳而获的心理是普遍的,可是为什么贪污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行为呢?因为贪污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与其冒险捞到一大笔钱,最后却蹲监狱,还不如谨慎地获取够用的钱享受在位的风光。这个警醒——违背规则将被严惩不贷——也从反面强化着社会公平。

好莱坞大片看的多了,你可能会羡慕那些银行大盗,他们经常表现出超常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可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家告诉我们:抢劫银行可能是最不划算的人类行为之一。其成功率之低、风险之大、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之多,简直令人怀疑还要做这事的人是否具备正常人的理智。

根据一项统计表明,每1000起这类案件中,真正得手的只有110起,而且抢到的钱也少得可怜。正因为如此,一位犯罪学专家甚至说,银行大盗们不该被送进监狱,而是该被送进疯人院。

不遵循规则甚至犯罪为什么不是好买卖?风险太大算一个,不利于财富积累算一个,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也算一个。这些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一点:作为个人,试图挑战规则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利益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纷争。在每个涉及利益的领域,需要博弈的陀螺转动起来。在利益纷争面前,公平博弈,最终达成妥协的利益是最大利益;大处如是,小处如斯,概莫例外。社会公平来自于博弈,而不公平依然存在,源自博弈的不充分。博弈论要点:

每一个公平正义结果的获得,都需要利益双方或多方的妥协与博弈。人们之所以遵守象征着公平的某种规则,是因为这符合共同利益;人们不敢打破这个规则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代价太大。博弈不是一个人的游戏,要有理性而非感情用事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基本的假定,即所有的博弈参与者都是理性的,这个“理性的参与者”也就是经济学术语所谓“理性经济人”。博弈论中的“理性经济人”,是指博弈的参与者都是绝对理性的,其参与博弈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理性的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也就是在环境已知的条件下,采取一定的行为,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收益。

社会竞争激烈,对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要做一个理性人才能生存下去。人要生存,必须要同周围的人交际。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要想让自己不受损失,就需要充分运用博弈论,对事情进行周详考虑,做出恰当的选择。

在人生、事业不顺的时候,如何能够快速突破困境呢?找到合理的策略是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这个策略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点上,而这个基点又必须是建立在对前途及周围所处环境等多方考虑基础上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博弈论认为在存在利益冲突的竞争中,竞争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人的抉择,每个参与人都企图预测其他人的可能抉择,以确定自己的最佳对策。如果你不够理性,喜欢感情用事,你就不可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

如今,博弈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能够正确使用博弈论必能达到所要的效果。博弈论是一种工具,它与经济学中的其他理论一样,并没有为你的某个具体问题提供一个你可以操作的具体答案或做法,仅仅是为你提供一种分析方法,摆明一个思路。它可以有助于你做出正确的决策,但决不是给你一个现成的决策。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重要的是运用博弈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理性地运用博弈论呢?

在运用博弈论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维,如果是我会怎么办,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对方有哪几种可能的策略,采用哪一种策略的可能性最大,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二是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即首先确定自己希望最后达到什么目标,然后从这个结果倒后研究,找出自己现在应该做出哪种选择,才能以最低的代价达到既定的目标。

关于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我们以山羊博弈来说明。山羊博弈说的是,有两只山羊从对面走上了只能过一只山羊的独木桥,谁也过不去。结果有四种可能性:两只山羊谁也不让谁,对峙在那里,或者两者相斗,这两种可能性的结局一样——两败俱伤,这是谁也不愿意的。有两种可能是一退一进,但退者有损失(丢面子或消耗体力),谁退谁进呢?双方都不愿退,也知道对方不愿退。但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如何愿意退呢?如果进的一方给退的一方以补偿(比如给若干捆干草),只要这种补偿可以与损失相当,就会有愿意退者。如果双方都换位思考,它们可以就补偿进行谈判,最后造成以补偿换通让的协议,问题就解决了。要达成协议,双方必须都换位思考。考虑自己得到多少补偿才愿意退,并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对方。博弈中经常有妥协,双方能换位思考就可以较容易地达成协议。只从自己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不愿退,又不想给对方一定的补偿,僵局就难以打破。

关于“向前展望,倒后推理”,我们继续用恋爱博弈来说明。比如相爱的两个人,爱好并不同,男的爱看足球,他愿意女的陪他看足球,女的爱看芭蕾舞,她愿意男的陪她看芭蕾舞。恰好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和一场同样精彩的芭蕾舞同时进行。如果他们分别去看足球赛和芭蕾舞双方都会索然无味。这时双方博弈就是要使对方服从自己。这是双方的最终目标。有了目标,再去看如何实现。较为现实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可信的威胁,告诉对方如不跟去就另找朋友;第二种是领先策略,即先买下票再告对方,使对方不得不从;第三种也可以通过谈判给予补偿,答应给对方什么礼品,或下次一定跟对方,等等。在这三种策略中哪一种最好呢?这就取决于自身的条件。如果一方的条件明显优于另一方,可信的威胁就是成本最小的方法。如果双方条件相等,就可以在第二、三中选一种。对各方来说,领先策略成本最小(无须补偿),如不行再谈补偿之事。这种从目标出发,找出可能的策略,然后再确定某一种策略的做法,是在运用博弈论分析各种问题时常采用的,体现了以最低成本实现既定目标的经济学精神。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博弈最终要达成一个理想的结果,依赖双方的理性思考。很多人误以为做一个理性人就是要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千方百计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管他人死活。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没有错,但是不考虑对手的情况则不足以取。博弈始终是多方的事情,不是你一个人的游戏。“理性”不代表置他人于死地,换位思考对方的想法,这也是理性的表现。博弈论要点:

博弈的参与者应该是绝对理性的,其参与博弈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理性的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也就是在环境已知的条件下,采取一定的行为,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改变的博弈结局,完全取决于参与者的策略

博弈是一场游戏,既然是游戏,总有结局,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有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者得-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在博弈论中,这种情形被称为“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强调博弈中甲方的收益,必然是乙方的损失,各博弈方得益之和恰好为零。有一则关于狐狸与狼的寓言可以形象地解释零和博弈的原理了.

一天晚上,狐狸踱步来到了水井旁,低头俯身看至井底水面上月亮的影子,它认为那是一块大奶酪。这只饿得发昏的狐狸跨进一只吊桶下到了井底,把与之相连的另一只吊桶升到了井面。下得井来,它才明白这“奶酪”是吃不得的,自己已铸成大错,处境十分不利,长期下去就只有等死了。如果没有另一个饥饿的替死鬼来打这月亮的主意,以同样的方式,落得同样悲惨的下场,而把它从眼下窘迫的境地换出来,它怎能指望再活着回到地面上去呢?

两天两夜过去了,没有一只动物光顾水井。时间一分一秒地不断流逝,银色的上弦月出现了。沮丧的狐狸正无计可施时,刚好一只口渴的狼途经此地,狐狸不禁喜上眉梢,它对狼打招呼道:“喂,伙计,我免费招待你一顿美餐,你看怎么样?”看到被吸引住了,狐狸于是指着井底的月亮对狼说:“你看到这个了吗?这可是块十分好吃的奶酪,这是家畜森林之神福纳用奶牛伊娥的奶做出来的。假如神王朱庇特病了,只要尝到这美味可口的食物都会胃口顿开。我已吃掉了这奶酪的那一半,剩下这一半也够你吃一顿的了。就请委屈你钻到我特意为你准备好的桶里下到井里来吧。”狐狸尽量把故事编得天衣无缝,这只狼果然中了它的奸计。狼下到井里,它的重量使狐狸升到了井口,这只被困两天的狐狸终于得救了。

以上故事中狐狸和狼所进行的博弈就是零和博弈。狐狸和狼一只在上面,一只在下面,下面的这一只想上去,就得想办法让上面的一只下来,狐狸的生意味着狼的死。零和博弈原理揭示的实质是这种博弈的输赢双方的博弈总成绩永远是零。

在社会生活中有太多的情况与零和博弈有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喜悦常常建立在失败者的痛苦之上,胜利者的光荣背后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与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

大多数体育运动都属于一方胜一方负的情形,如乒乓球、羽毛球、百米跑等,一个人不可能在一个项目中做到在自己不失利的情况下帮助对方获胜。

股票交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人们投资股市,是渴望在炒买炒卖中赚取差额以获得投资回报,这样,当一个人在股市上赚到钱时,意味着别人因此受了损失。也就是说,在股市中输钱者所输钱的总和等于赢钱者所赢钱的总和,总负数与总盈数相加的结果为零。

赌场是“零和游戏”,因为赌来赌去,钱并没有增加,只是从一个人的兜里到了另一个人的兜里。在“零和博弈”之外还有“非零和博弈”。所谓非零和博弈,是既有对抗又有合作的博弈。在这种状况时,自己的所得并不与他人的所失的大小相等,连自己的幸福也未必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即使伤害他人也可能“损人不利己”,所以博弈双方存在“双赢”的可能,进而合作。各参与者的目标不完全对立,对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候参与者只按本身的利害关系单方面做出决策,有时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其结局收益总和是可变的,参与者可以同时有所得或有所失。譬如,在恋爱中一方受伤的时候,对方并不是一定得到满足,也有可能双方一起获得精神的满足,也有可能双方一起受伤。通常,彼此精神的损益不是零和的。

具体来说,非零和博弈又分为正和博弈和负和博弈两种。在上述的寓言故事中,如果狐狸看到狼在井口,心想我在井里受罪,你也别想舒服,他不是欺骗狼坐在桶里下来,而是让狼跳下来,那么最终结局将是狼和狐狸都身陷井中不能自拔。这种两败俱伤的非零和博弈,我们称之为负和博弈。反之,如果狼明白狐狸掉到了井里,动了恻隐之心,搬来一块石头放到上面的桶中,完全可以利用石头的重量把狐狸拉上来。或者,如果狐狸担心狼没有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通过欺骗到达井口以后,再用石头把狼再拉上来。这两种方式的结局是两个参与者都到了井上面,那么双方进行的就是一种正和博弈。

由此可见,博弈的结局是可变的,是零和还是非零和完全取决于参与者的策略。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人博弈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拥有博弈智慧的人,就可以掌握主动权,决定事情最终的结果。博弈论要点:

博弈的结局有3种:零和、负和与正和。最后究竟产生了何种结局,完全取决于参与者的策略。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人博弈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拥有博弈智慧的人,就可以掌握主动权,决定事情最终的结果。02破解囚徒困境,走出零和游戏背叛还是同盟,个人利益还是最大收益,如何抉择?

要谈博弈论,便不得不讲到“囚徒困境”。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讲演时,他用两个囚犯的故事,将当时专家们正研究的一类博弈论问题,作了形象化的解释。从此以后,类似的博弈问题便有了一个专门名称——“囚徒困境”。

塔克的囚犯故事大概是这样讲的:

某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侦案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甲和乙,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都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东西。

警方虽怀疑他们作案,但却没有掌握确切的证据,于是便将两人进行隔离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与甲和乙单独谈话。检察官分别对他们两个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1年刑期。但是,根据控辩交易制度,如果你坦白并揭发同伙杀人的罪行,我将判你无罪释放,但你的同伙要被判30年。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30年,他被判无罪释放。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15年。”

那么,甲和乙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且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的最佳策略。因为自己坦白交代,而对方抵赖的话,还可以期望得到无罪释放,即使对方也坦白交代,至多也只判15年。而如果自己选择抵赖,对方选择坦白的话,那么自己就得坐30年牢,而对方却会被无罪释放,这显然是最不划算的。出于同样的动机,彼此会考虑到对方选择抵赖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所以谁也不会去冒这个险。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都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就不会出现。

这就是经典的“囚徒困境”。以整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的情况较佳。但两人均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两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囚徒困境”被看成是博弈论的代表性案例,不仅因为其简单易懂,还在于它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

囚徒困境结局的出现,都是源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现代社会中,虽然许多人都明白“背叛”并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收益,却仍然要选择“背叛”,也都是利益使然。

现实中,很容易可以找到囚徒困境的例子。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理性”,例如会对经济造成损坏等。

两个行业顶尖的大公司打广告战也是一种囚徒困境的例子。若二者同时期发出质量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但若不提高广告质量,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此二公司可以有两种选择:互相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增加广告开支,设法提升广告的质量,压倒对方。若二公司不信任对方,无法合作,背叛成为支配性策略时,二公司将陷入广告战,而广告成本的增加损害了二公司的收益,这就陷入了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要互相竞争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是较为困难的,多数都会陷入囚徒困境中。

囚徒困境理论告诉我们,囚徒欲想获得最大利益,唯有订立“攻守同盟”,相互抵赖,但其前提条件是:双方的交流不存在阻隔,并且双方的关系是反复博弈而非一次性的。博弈论要点:

为什么会出现囚徒困境?主要还是源于人们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囚徒困境是理性的人类社会活动最形象的比喻。它准确地抓住了人性的不信任和需要相互防范的一面。正因为彼此的不信任和防范,现实中生活中许多人都明白“背叛”并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收益,却仍然会选择“背叛”。不幸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该如何应对?

囚徒困境理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道理:如果你总是想赢对方,结果可能得不偿失。因为对方也会全力反击,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而且,敌对一旦形成,双方都难以全身而退。这个时候,即使双方都没有继续对抗下去的意愿,可还是只能咬牙坚持。这真是对人类理性的一大嘲弄。

那么,当陷入了囚徒困境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博弈专家通常有以下三个建议:

首先,不要嫉妒。人们习惯于考虑零和对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赢,另一个就输。为了能赢,参赛者必须在大部分时间里比对手做得更好。要认识到生活中的博弈大多数情况都是非零和的。双方可以都做得很好,也可以都做得很差。双方的合作是可能的,但并不是总能实现。

在博弈中,人们倾向于采用相对的标准,这个标准经常把对方的成功与自己的成功对立起来。这种标准导致了嫉妒,嫉妒导致企图抵消对方已经得到的优势。在囚徒困境的形式下,抵消对方优势只能通过背叛来实现,但是背叛会导致更多的背叛和对双方的惩罚。因此嫉妒是自我毁灭。

要求自己比对方做得好不是一个很好的标准,除非你的目的是消灭对方。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一个非零和的世界里,你没有必要非得比对方做得更好,特别当你要和许多不同的对手打交道时更是这样。只要你自己能做得好就没有理由去嫉妒对方的成功。这一点对于职场人士颇有警示意义。在求职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往往希望自己表现得比同批人优秀;看到别人条件很好,还来跟自己抢这个职位会很嫉恨。在升职的关头,年轻人更是喜欢抢风头,表现出众;如果遇到优秀的竞争对手出现,就会因嫉妒而做出很多小动作破坏。事实上这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而企业也未必就只要“优秀”的人,他们更需要的是适合的人。你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别人比自己厉害就起情绪。

其次,不要首先背叛。只要对方合作,你也合作,就会有好处。当然,你可以尝试更保险的方式,即先背叛直到对方合作,才开始合作。然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有风险的策略,因为你的最初的背叛就可能引起对方的报复,并使你处于要么被占便宜要么双方背叛的两难境地。如果你惩罚对方的报复,这种反应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如果你宽恕了对方,你就得冒被欺负的风险。即使你能避免这些长远问题,对你的最初背叛的当下报复会使你希望自己从一开始就应该是善良的。

最后,不要耍小聪明。在囚徒困境的情况下人们喜欢耍小聪明,然而复杂的策略并不比简单的规则做得更好。事实上,这些策略的共同问题是,使用一些复杂的方法来推断对方,而这些推断常常是错误的。一部分问题是对方经常用试探性的背叛来表明它不会被引诱而合作,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些策略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行为会引起对方的变化。对方对你的行为是有反应的,对力将把你的行为看作你是否回报合作的信号。因此,你自己的行为将会反射到你的身上。

试图使得分最大化的策略把对方看作环境的一个不变的部分而忽略了相互的作用,不管他们在有限的假设下所做的算计是多么的聪明。如果你离开双方相互适应的简单原则,那么你的聪明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另一个过分聪明的方式是使用“永久报复”的策略,这个策略只要对方合作它就合作,但是一旦对方背叛一次,自己就决不合作。由于这个策略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在与其他善良的策略相遇时,将会获得很好的结局,并且与那些完全随机的策略相遇时也不错。但在与那些偶尔背叛但准备一旦受惩罚就撤回的策略相比,它太快放弃了合作。“永久报复”看起来似乎很聪明,因为它为避免背叛提供了最大的激励,但是它为了自己的利益显得太严厉了。

当然,在人们许多的事务中,一个使用复杂策略的人可以向对方解释每一个选择的理由。然而,问题出现了:对方可能怀疑所提供的这些理由,在这个情况下对方将认为不值得有任何反应,对方会把一个显得不可预测的策略看作是不可改造的,结果自然还是导致背叛。博弈论要点:

记住这3点:首先,不要嫉妒;其次,不要首先背叛;最后,不要耍小聪明。第3条道路:在对抗和屈从之间寻找另一种解决之道

在现实博弈事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难选择的囚徒困境。但是我们的选择未必就要局限在两种选择之中,因为人的思路是活的。思路打开,我们就可以找到第3条道路。

比如,面对权威,我们选择屈从则放弃了自尊,选择自尊就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寻求一条新的道路,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

当遇到两难困境时,只要我们多一份理性的思考,就一定能找到第3条路。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想到。在对抗和屈从之间寻找另一种解决之道才是最聪明的。

某个星期天,小梁工作的公司因要对模具部门的工模进行盘点而安排了加班。小梁是盘点的主要负责人,事先就对盘点事项作了详细的安排,一上班就和同事们一起在闷热的车间里忙忙碌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工作。不知什么时候,部门经理来到车间,看了小梁的工作步骤后断然说:“停下来,停下来!”然后又指点他应该如何如何,小梁跟经理解释说自己的方法是怎样怎样的,这也是他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并且大家都已熟悉了这种方法,工作进行得很好,经理的指示虽好,但用于模具盘点不合适。经理听后立即阴沉了脸,非常冷静地命令小梁必须按他说的要求去做。因为经理的指示里含有明显的漏洞,小梁当然觉得自己有理,就据理力争,一场激烈的争吵于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最后,小梁对经理说,既然你那么坚持,那你就让他们按你说的去做吧,我不想这样做,说完小梁就离开了车间。

由于经理的提议在实际工作中根本行不通,最后还是遵循了小梁的方法。事情过去后,小梁还是像以前一样工作,经理也没有再提什么。这件事似乎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只是每逢公司有加薪或晋升的机会时,小梁总是靠边站。

当小梁又一次与经理在办公定门口碰面时,经理意味深长的眼光,才让小梁猛然醒悟到:其实这件事情还没有过去,至少对经理而言是如此。于是,小梁选择了离开。

离开公司的那天,小梁平静地跟经理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原因,然后客气地相互祝愿。但临走的一刻,他还是忍不住问经理:我一次次地晋升无望是不是因为那件事。经理先是摇了摇头,后又肯定地点了点头,有点尴尬地说:“你要记住,没有哪个上司愿意被人顶撞,哪怕是只有一次!”

其实,当初小梁的方法是正确的,最后经理还是采用了他的方法,但是在实施经理的提议之前,经理并不知道自己的方法行不通,经理只知道手下要服从命令。其实,小梁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去解决,比如不要当着众人的面说经理的方法行不通,让经理下不来台,也可以按经理说的去做,等到行不通时经理自然就知道自己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但小梁却没有理智地去思考,特别是没有把工作原则与处世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为工作的成绩就是一切,在不恰当的场所贸然地对抗上司,并发生争吵,这是非常致命的。小梁与晋升加薪无缘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了。

生活中,有许多像小梁这样的人,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与自己的上级公然对抗,他们只知道有这么一句话:“做人若没有一点认真的念头,便白做了,事事无成。”却不知道还有另外一句:“处世若没有一点圆滑的机智,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在生活和工作中,认真是必需的,但是若认真过了头,没有一点圆滑机智,往往只凭一时的冲动行事,就会让自己的前途戛然而止。面对强势之人,一味地与之对抗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屈从也显得有损自己的尊严。那么,要想避免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又想坚持自己的原则,那就要先摆出一种屈服的姿态,在对抗与屈从之间寻找另一条出路,在给足别人面子的同时又捍卫了自己的权益。

卡耐基说:“无论对方的才智如何,都不要存在靠争论改变任何人的想法。从争论中获胜的唯一秘诀是避免争论。”真理都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过多的争论。要花费心思的是用怎样的行动来坚持真理。博弈论要点:

要想避免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又想坚持自己的原则,那就要先摆出一种屈服的姿态,在对抗与屈从之间寻找另一条出路,在给足别人面子的同时又捍卫了自己的权益。即使竞争双方是理性的、自私的,合作依然可以出现

在囚徒困境中,双方相互抵赖是最有利的选择,这似乎宣判了合作可能性的死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合作从古至今却从未停止过。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在现实中的博弈,与在游戏模型中是不同的。在生活中,人们打交道通常不是一次性的,往往需要多次和同一群对象博弈。因此,在逻辑上得到完美证明的囚徒困境,并不能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选择。

在生活中,人与人的博弈不是孤立的,你可能一直都把另一个人踩在脚下,但是这也可能导致你们都生活得很糟,那么,把别人踩在脚下就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了。囚徒困境其实也还有其他行之有效的策略可供人们选择。

为了验证这一点,罗伯特·艾克斯劳德在其著作《合作的演进》一书中描述过一个计算机的竞赛:

选择14种策略在200次囚徒困境的博弈中与对方争斗。计算机中的竞赛结果表明,合作是可以出现的,即使竞争双方是理性的、自私的。这个胜出的策略就是“针锋相对”策略,这一策略着眼于合作,从合作出发,而不是相互背叛。几轮博弈之后,各方的策略就会明了起来,为对方所知晓和了解。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陷入囚徒困境时,并不一定要拼得两败俱伤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

比如,自2000年“美的”宣布进入微波炉行业后,“格兰仕”即针锋相对地以20亿元的大手笔进入空调和电冰箱行业,这两大家电企业的争斗陷入了僵局。如何看待双方目前已进入白热化的角逐,运用博弈论的原理分析认为:“格兰仕”与“美的”的博弈将分两个阶段进行,当双方在经过了激烈的、非合作的、针锋相对的竞争,将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之后,双方有可能或有必要串谋起来瓜分市场,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双赢。

在现实生活当中,信任与合作很少达到如此两难的境地,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合作都是一种随处可见的现象。

比如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OPEC)的成立,本身就是要限制各石油生产国的产量,以保持石油价格,以便获取利润,是合作的产物。OPEC之所以能够成立,各组织成员国之间之所以能够合作,是因为囚徒困境如果是一次性博弈的话,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得到纳什均衡解,但如果是多次博弈,人们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性,囚徒困境就有可能破解,合作就有可能达成。

不论是经典的历史案例,还是著名的现代博弈,其结果都表明,要想使合作成为多次博弈的均衡解,博弈的一方(最好是实力更强的一方)必须主动通过可信的承诺,向另一方表示合作的善意,努力把这个善意表达清楚,并传达出去。如果该困境同时涉及多个对手,则要在博弈对手中形成声誉,并用心地维护这个声誉。博弈论要点:

面对“囚徒困境”,如果你认为今后将难以与对方相遇,如果你不太关心自己未来的利益,那么,你可以选择背叛,而不用担心未来的后果。但如果你认为未来是重要的,你还关心自己未来的利益,你就要考虑以合作的方式来破解这种困境。哈丁公用地悲剧:一个多方参与的囚徒困境

在囚徒困境中,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双方获利最大;相反,其中一个人的背叛会使双方的利益受损。而现实的博弈参与者往往很多,在多方参与的囚徒困境中,集体性背叛有时候会带来很可怕的悲剧。

为了证明这一点,美国一位教授让自己班上的学生进行一个博弈游戏,这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博弈。游戏规则如下:

假设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家企业,现在他必须决定自己应该1:生产高质量商品来帮助维持较高价格,还是2:生产假货来通过别人所失换取自己所得。根据愿意选择1的学生总数,将收入分给每个学生。

假设全体27名学生一开始都打算选择1,那么他们各得1.08美元。假设有一个人打算偷偷改变决定,选择2,那么,选择1的学生就有26名,各得1.04美元,比原来少了4美分,但那个改变主意的学生就能得到1.54美元,比原来多了46美分。

实际上,不管最初选择1的学生总数是多少,结果都是一样,选择2是一个优势策略。每一个改选2的学生都会多得46美分,同时会使他的26个同学分别少得4美分,结果全班收入会少得58美分。等到全体学生一致选择自私的策略,尽可能使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他们将各得50美分。反过来,假如他们联合起来,协同行动,不惜将个人的收益减至最小,他们将各得1.08美元。

演练这个博弈的时候,起初不允许集体讨论,后来允许一点讨论,以便达成“合谋”,结果愿意合作而选择1的学生总数从3到14不等。在最后的一次带有协议的博弈里,选择1的学生总数是4,全体学生的总收益是15.82美元,比全体学生成功合作可以得到的收益少了13.34美元。

如果你仅仅把这个游戏当成一个游戏或者一种博弈模型就大错特错了,这个游戏在现实中也很有代表性。加勒特·詹姆斯·哈丁提出的著名的公用品悲剧就是一例。

说的是一个古老的英国村庄,有一片向一切牧民开放的牧场。当牧民养牛的数量超过草地承受的能力时,过度放牧就会导致草地逐渐耗尽。尽管草地的毁灭最终会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损害,但每个人计算的仅仅是自己增加一头牛的收益会高出自己所付的成本,因而会尽可能地增加牧牛的数量。这使得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共同损害着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最大利益。最终结果可能是所有的牧民的牛均饿死。

这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也称为“哈丁公用地悲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公用品悲剧是指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财产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再例如渔业,公海中的鱼是属于公共的,而在本身不滥捕其他人也滥捕的思想下,渔民会没有节制地大捞特捞,结果海洋生态破坏,渔民的生计也受影响(共同背叛的结果)。

哈丁在另外一篇重要而具影响力的文章中提到,不加限制的个人选择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

在一个信奉公民自由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无限制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从而毁灭将成为大家不能逃脱的命运。

哈丁按照这一思路讨论了人口爆炸、污染、过度捕捞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等问题。他的结论是,世界各地的人民必须意识到,有必要限制个人做出这些选择的自由,接受某种“一致赞成的共同约束”。

对公用地悲剧的防止有两种办法:一是在制度上,二是在道德约束上。

所谓制度的方法,即建立中心文化的权力机构,无论这种机构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私人对公用地的拥有,即处置便是在使用权利。

例如,在河水污染问题上,每个企业都会为了使自身收益最大化而无限制地向公共河流中排放污水,每个个人也会因为只考虑自己的方便而向河水中乱扔污物。对此,公共管理机构或是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将河水的清污费用“内化”为企业的成本,或是通过制裁措施增加个人污染河水的成本。没有这样的公共管理措施,公共河流就会像前面所说的公用牧场一样被人们共同破坏掉。

不同情况下,公用地悲剧可能成为一个多人囚徒困境(每一个人都养了太多的牛)或一个超出负荷的问题(太多人都想做畜牧者)。

经济学家最喜欢的解决方案是确立产权,这也是15,16世纪在英格兰真实出现的事情:公有土地被围起来,落入当地贵族或地主手里。主人可以收取放牧费,使其租金收人最大化,而减少对土地的使用。此举改善了整体经济效率,却同时也改变了收入的分配:放牧费使主人更富有,使牧人更贫穷。

这一规定在其他场合并不适用。公海的产权很难在缺少一个国际政府的前提下确定和执行,控制携带污染物的空气从一个国家飘向另一个国家也是一个难题。基于同样的理由,捕鲸和酸雨问题都要借助更直接的控制才能处理,但建立一个必要的国际协议却很不容易。

正如哈丁提到的那样,人口是一个更加艰巨的难题。决定要生几个孩子,似乎是做父母的个人自由,但是如果人们都倾向于多生小孩,就会造成人口爆炸的危机。现在很多人认识到:生育不是一种自由,.而是有限的权利。

可见,公共品问题一定要有人协调和管理,就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公共品是国防、教育、基础设施和其他政府部门。政府责无旁贷,要用好来自纳税人的钱,把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国防公安等事情做好。社区要有专人协调管理,把身边看起来很琐碎但是弄不好有损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事情做好。只有如此,才会走出“哈丁公用地”的悲剧。博弈论要点:

在面对共同利益的时候,最好能够制订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规则。这个规则的达成越早越好。双方都来遵守这个规则,在大家都认可的方式下,合理使用公共资源,这样对大家都好。大部分人合作,小部分人背叛,如何约束?

在上面我们谈了多人博弈的时候集体背叛的下场,而另外一种情况下——在集体博弈中,大部分人都在合作,而部分人选择了背叛,又该如何呢?

囚徒困境是个人理性冲突与集体理性冲突的经典情形。所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如果个人理性战胜了集体理性,那么对于个人来说是沾光的事情,而对于集体来说就是一件很倒霉的事情。滥竽充数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300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全在于自己的“聪明”。南郭先生敢于做假除了自身的胆识之外,关键还在于机制中的漏洞。他了解在当时的机制下,他的做法是不太容易“穿帮”的。而机制一变——继承王位的齐愍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发现老办法行不通时,他就溜之大吉了。

要避免南郭先生钻孔子,一方面约束机制要健全,另一方面依赖于每一位参与者的监督。博弈论要点:

如果个人理性战胜了集体理性,那么对于个人来说是沾光的事情,而对于集体来说就是一件很倒霉的事情。03纳什均衡:最优策略,但不一定是最优结果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设法对双方进行协调

2001年美国环球公司出品的电影《美丽心灵》,轰动一时,荣获第24届奥斯卡四项大奖。《美丽心灵》讲的是数学天才约翰·纳什的故事。约翰·纳什因此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一个名人。实际上,约翰·纳什早已成名,他是1994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他的研究领域虽然侧重数学和经济学,但在博弈学方面,亦不得不讲到他,那是因为他所提出的“纳什均衡”原理。美国经济学家罗杰·A·麦凯恩在他的著作《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一书中称“没有人对博弈论的贡献超过纳什”。约翰·纳什从囚徒困境发展出的“纳什均衡”在博弈论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什么是“纳什均衡”呢?纳什均衡是这样的一种博弈状态:对博弈参与人来说,给定对手选定的一个策略,则我选择的某个策略一定比选其他的策略好。纳什均衡的思想就这么简单:在博弈达到纳什均衡时,局中的每一个博弈者都不会因为为自己单独改变策略而获益。它是一个稳定的结果,就像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光滑的铁锅里,不论乒乓球的初始位置在哪里,但乒乓球最终都会停留在锅底,这时的锅底就可以被称为一个纳什均衡点。

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当你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尤其是与你关系亲密的人)发生冲突时,你要学会设法对其进行协调。如果现实不允许你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那么自己退而求次,总比让双方都什么也得不到要强得多。而且你在这次博弈中所失的,可能会在下次博弈中获得补偿。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阐释一下纳什均衡:

小郭与小李是一对恩爱中的夫妻,新婚的他们就面临“回谁家过春节”的选择。二人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平素都对父母非常孝顺。小郭希望回陕西老家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过春节,而小李则希望回江苏老家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过春节。有同事对一筹莫展的小李说:“那还不好办?‘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不就解决了?”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小郭与小李很恩爱,分开各自回家过春节,才是他们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形。这样一来,他们就将面临一场温情笼罩下的“博弈”。

假设二人回小郭家过春节,则小郭的满意度为10,而小李的满意度只有5;如果回小李家过春节,则小郭的满意度为5,而小李的满意度为10;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坚持各回各家,或者一赌气索性谁家也不去,则他们谁都过不好这个春节,满意度各自为0,甚至为负数。当然从常理推断,基本上不存在小李去小郭家过年、而小郭去小李家过年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在囚徒困境中,无论对方选择什么,我选择的这一个策略总是最有利的。可是我们在上面的这个博弈中,看不到哪一方有严格的优势策略:回陕西过年不是小郭的优势策略,因为如果小李坚持回江苏,他选回陕西的满意度只能为0,而选跟小李一起回江苏的满意度却还可以是5。也就是说,对小郭而言,不存在“无论小李是选择回陕西还是回江苏过年,我选回陕西(或回江苏)过年总是最好的策略”这一情况。同样的道理,小李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策略。在这个博弈中,小郭只能看小李回江苏过年的态度有多坚决,然后再据此选择自己的策略;小李也是如此。

双方都回陕西过年,或者双方都回江苏过年的选择就是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状态。对双方而言,单独改变策略没有好处。比如说两人约定一起回陕西过年,则小郭的满意度为10,而小李的满意度为5,如果此时小李单独改变主意自己回江苏了,变成自己和小郭各为0,对谁都没有好处;相反如果两人约定一起回江苏过年,则小李的满意度为10,而小郭的满意度为5,如果此时小郭单独改变主意自己回陕西过年,也变成自己与小李各为0,同样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两人一起去回陕西过年或者一起回江苏过年,才是稳定的博弈对局,也能取得一方绝对满意、另一方相对满意而非双方都不满意的结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博弈中,最佳的选择是:如果小郭坚持回陕西过年,那么小李最好也跟着回陕西过年;如果小李坚持回江苏过年,那么小郭最好也跟着回江苏过年。这种情形是符合现实生活的:当夫妻双方一方坚持己见的时候,另一方常常会迁就一些,做出让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