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最优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05:32:35

点击下载

作者:赵莉娟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的孩子最优秀

我的孩子最优秀试读:

前言

孩子在一个就家庭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是越来越重要了,有天晚上,电视上播出一期采访著名演员李少华的访谈节目,她是带着自己的老伴和孙女去的,小孙女伶俐而憨厚,李少华在和她的互动中说,你是咱们家的什么,小女孩低声说“中心”,然后是一脸的幸福和满足。作为一个妈妈,我对这个“中心”的理解是很具体的。

现在的小孩子大多数都是在“计划生育”下出生的,从准备怀孕到十月怀胎,再到哺育、培养……每一个阶段都倾注了家人的心血。对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往往是六个大人关注一个孩子,孩子自然成为家中理所当然的“中心”!

我们爱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更希望孩子出类拔萃,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是人之常情!而且现在也有条件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时代给孩子带来的幸运。然而,在发掘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能力以及各种技能才艺的时候,我们却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及对孩子的品性和素养方面的教育。

即在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和猜疑技能培养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天性、情感、性格、品性的尊重和培养。我国的国学教育,非常注重品行的培养,也积累了大量的思想精华。这本书的内容正是以国学教育中的基本思想生发出来的,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文字和事例与家长们一起来探讨家庭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

不注重天性和品性的家庭教育可以说就是在舍本而逐末,是没有效率也没有意义的。因为教育必须是在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需要下进行,并且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为出发点和目的的。然而,现实却让人堪忧。很多家长看似爱孩子,却从来不懂得尊重孩子;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对于做人的基本素质却很少在意;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的能力给孩子报很多的培训班,等等。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只能是不快乐的、呆板的、自私的、甚至素质低下的。

诚然,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其实很多家长也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发现身边的很多父母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求索。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小小的帮助和启发。第一章让孩子成为卓越的社会人

概述:“忠恕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一种处世哲学,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即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他人,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家长忽视了对于孩子“忠恕”的教育,而是用所谓的“聪明的处事”、“多一点心眼”、“不吃亏”的观点来教育孩子。而聪明的父母会教育孩子忠厚、实在,多为他人着想,甚至是吃点亏也无所谓,这样的孩子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能够承担起重任。第一节社会规范人人都要遵守“忠恕”之道能够很好地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在生活中最具体、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每个人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这是保障个人权利不受侵害的基本要素。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所在群体的社会规范,因为一旦社会秩序被打乱,个人的权利也就无法得到保障。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在一些公众场合肆无忌惮地大声说话、唱歌,没用的东西随手乱丢。还有的将偷窃作为一种乐趣,总是喜欢顺手牵羊地拿走一些看似不值钱的小东西,这些都是不遵守社会规范的、自私的表现。又如酒后不能开车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交通规则,可偏偏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违反这个规则。结果可想而知,频繁的酒后驾车事故,以及无数因此遭遇灾难的家庭已经给那些无知的人们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教育孩子,遵守社会的规范。这既是履行一个社会人的职责,同时也是自身权利的有效保障。

让孩子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是要孩子认识社会规范。首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家庭也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原则,不能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一些不合规矩的行为家长一定要适时制止。另外,在带孩子外出时,要时时提醒孩子什么是应该的。

由于孩子对遵守行为规范的意义并不理解,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在成人影响与要求下去做的。即使你的孩子虽然有些行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但这些行为往往缺少自觉性和稳定性,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训练。首先,要给孩子立点规矩,这些规矩可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如,对人有礼貌,不吵闹,不打人、骂人,不拿他人东西,不折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等。这些事情在成人眼里是小事琐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与遵守公共纪律、维护法纪,成为有道德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学习社会行为规范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在对孩子立规矩的时候,父母要与孩子共同遵守规矩,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是否符合规范,使自己成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典范,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对不符合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礼节等行为加以调控。不说违背社会公德的话,不做违背社会法纪的事,使其言行在孩子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中产生积极效应。同时,家庭要形成维护社会规范的气氛。对于孩子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要充分赞扬和鼓励,而对不文明、违背社会风俗、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要严肃纠正。让孩子觉得遵守社会规范是光荣的,而破坏社会道德规范是耻辱的,孩子在这一氛围中必然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对社会规范的认知能力。

最后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以及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孩子主动遵守社会规范。父母要用爱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打骂和惩罚,使孩子逐渐形成控制能力,养成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应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既给孩子以慈爱,又要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而不用惩罚。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相互尊重,树立民主的家风,给孩子创设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等,对培养孩子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大有益处。第二节为他人着想的人更幸福“忠恕”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情愿的也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孩子,他们往往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根本不会考虑事情的结果会不会影响他人,或者侵犯到他人的利益。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加上生活条件优越,更滋长了他们娇气、骄傲、任性、固执甚至蛮横的性格特点。他们往往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甚至大动“干戈”。因此,对少年儿童实施思想教育,首先要让他们学会为他人着想。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的世界,因此,我们的生活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别人的生活,反之,别人也影响到我们。懂得生活,懂得为别人着想,人与人之间才会融洽相处,快乐地生活。理解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胸怀。为别人着想的人,处处受尊敬,而一个只为自己打算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让人瞧不起。

有这样一个母亲,常常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喜欢帮助别人。一天晚上女儿写完作业,就将音响打开,说要跳会儿舞。妈妈听了,对女儿说不行。因为楼下的王爷爷有心脏病,需要安静地休息。再说,左邻右舍都需要休息,还是只看一遍吧,就别跳了。女儿听了极不情愿地坐了下来,静静地开始观摩动作。可就在这时候,楼上传来咚咚的声音,一听就知道是小孩子在蹦跳。女儿皱了皱眉头说:“妈妈,您听楼上的人家怎么也不管管自己的孩子啊,我上去说说他们去。”没想到这个母亲却说:“算了吧,楼上的孩子还小,肯定是喜欢蹦蹦跳跳了,再说小孩子只有蹦蹦跳跳才能健康。这都是小孩子的天性,你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大家都特别喜欢你。”“可是,妈妈,”女儿不解地说,“那这样我们不是吃亏了吗?”妈妈回答说:“我们并没有吃亏啊,你想想: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都能多为别人想一想,是不是会多一些和谐,少一些不必要的争吵和纠纷啊。”

这位母亲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她其实是将儒家思想中为人处事的道理非常鲜活地运用到了生活中。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欠缺的。在家中,我们的孩子是中心,到了外面更是教育他处处占上风,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在这样的教育下,每个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爱护、关心别人。长大后走向社会后,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越来越冷漠的根源。另外,我们说,多为别人着想并不是说不想自己,而是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时候,能够很好地考虑别人的利益。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因果联系的,能够为别人考虑的人,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爱,同样会得到很多的帮助。

被宠坏的孩子会不懂得考虑别人,同样缺乏爱的孩子也很容易变得自私,忽略别人的感受。著名教育家捷乐任斯基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是人的一种需要,对于孩子来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希望得到身边人的爱护。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依恋感、信任感。当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他们会从心里感到父母是为自己好,从而听从父母的教诲。反之,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叛逆,不愿意与人合作,缺乏安全感,甚至产生自私自利的行为。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在充满温馨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也会努力去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

总之,为他人着想,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懂得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必定可以赢得更多人的爱和支持。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给人方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关爱与幸福之中,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关心,这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第三节正直诚实的人是高贵的

正直的品质主要表现在:诚实,言行一致,富有同情心,待人真心真意,有正义感。“正直”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忠”的具体表现。国学教育启蒙经典中有很多对于正直的描述。现在有一些做父母的将自己孩子老实、本分的特点看成缺点,认为这种个性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却不知正直的禀性恰恰是社会和人们所需要的。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说过一句名言:“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

时下,一些人因贪小便宜而吃大亏者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利欲熏心,走向犯罪的道路。华而不实的人,只能暂时欺骗人们的眼睛,而正直善良才能长期取信于人。那么,怎样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呢?

可根据孩子的偶像崇拜心理,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例,引导孩子崇拜正直人物,作为偶像铭记心中,影响自己的言行。历史名人包拯、海瑞、文天祥,都是刚正不阿、气节高尚的典型。这些英雄人物,都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和教育。另外,还要引导孩子发现现实生活中正直的人群和行为。正直未必都发生在伟大的人物身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平凡的人和平凡的生活中。父母、爷爷、奶奶、邻居、同伴,凡孩子接触的世界,每时每刻,都有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人物出现。应注意发现这些人物和行为,以各种生动活泼、为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随时随地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

诚实正直的品质对孩子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家长认为,面对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培养孩子诚实正直品质就意味着让孩子心直口快,对人对事开诚布公,但结果往往使孩子很容易得罪人甚至吃亏。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在儿童期,特别是幼年阶段,其成长的主要养料就是真善美。我们要在保护孩子的前提下,让孩子继承可贵的品质。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一关键期里,心灵尽可能不受外界干扰而接受真善美的雨露滋润呢?

一位父亲在去幼儿园接儿子时,发现自己的儿子因看不惯班里一个强壮的孩子欺负一个弱小的孩子,正主动上前帮助弱小的孩子,以主持公道,结果自己也挨了几下拳脚。我想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受伤都会不忍心,甚至很多家长还会因此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而这位父亲却真诚地表扬了儿子勇敢的行为,并进一步教育孩子,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要敢于坚持。同时,对待小朋友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批评和帮助时,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如果自己有错,也应主动承担责任,以获得其他小朋友的同情和帮助。

这位父亲支持儿子坚持正义的做法,对孩子养成诚实正直的品质很有意义。同时他还告诉孩子,凡事要讲究一些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伤害。

正直的品质还要求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忘记带课本,于是就借了一个男生的。因为自己是课代表,怕老师批评起来没面子。结果老师发现那个男生没有带课本,就把他叫起来训话,我则吓得不敢出声。其间也想站起来承认是自己的过错,可是却始终没有站起来,而那个男同学却只字没有提没带课本的不是自己。我的心始终悬着,直到老师说下次注意,才渐渐平静下来。事后我把自己和那个同学的行为对比一番,觉得自己实在是无地自容。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场景和当时的心情,那个男生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关于正直和义气的课。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教育孩子诚实,家长应该首先做到忠诚老实。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都没能够表现出诚实正直品质,如,有的家长在买东西的时候明明发现人家多找了钱却不吭声,回家还不忘告诉家里人,这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做错事。生活的每一瞬间,都会对孩子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父母要以自身的优秀品质来影响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诚实、正直有高尚品质的人。言传和身教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第四节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NO

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满足,不能迁就和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成长变化得很快,假如只是一味事事顺着孩子,会使孩子变得自私、无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懂得与他人合作。因此,父母要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可以为所欲为,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不曾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应施以理智的爱,学会对孩子说“不”。

有这样一个男孩,他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由妈妈一个人带。由于没有爸爸的爱,在妈妈眼里孩子很可怜,为了补偿这个缺陷,妈妈总是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也感觉到了这点,甚至有时候还会利用妈妈的弱点要这要那。一旦要求被拒绝,孩子就会大发雷霆、哭闹不止。而妈妈一看到孩子生气就心疼,总觉得欠了他点什么,也就总是顺他的心思去做。

有一次,妈妈做完饭对孩子说:“宝贝,吃饭了。”孩子问:“今天吃什么?妈妈。”当听说是牛排和蔬菜沙拉时,孩子有点不愿意了,他嘟囔着说:“妈妈,我要出去吃比萨。”妈妈问他饭已经做好了,为什么要出去吃比萨呢?孩子的回答是:“我不喜欢吃你做的牛排。我现在就要去,走啊,快点。”面对孩子的要求,妈妈觉得很无奈,只好跟他商量说:“妈妈太累了宝贝,我们明天再去吧。”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不行!现在就去!”说着孩子跺起脚来。“妈妈今天实在是太累了,咱们以后有机会再去吃比萨吧?”妈妈继续解释着。可孩子的态度却越来越强硬:“我现在就要去,现在!”之后任凭妈妈怎么请求,孩子都丝毫听不进去了,又哭又叫又闹,甚至还对妈妈进行拳打脚踢。最后妈妈屈服了,把牛排和沙拉放进冰箱,带着孩子去吃比萨。

家里有小孩子的人,对这样的场景恐怕再熟悉不过。就是家长一次次这样的妥协使孩子认为只要哭闹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严重影响了他思索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会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埋下可怕的隐患,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怎么可能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呢?更别说爱别人,为他人着想了。

那么,怎样预防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绝后的极端行为呢?首先家长要言出必践,树立威信。

满足孩子所有合理的需要是父母的爱和责任,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也是父母的爱和责任。

对孩子承诺的一定兑现,对孩子禁止的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自己情绪好或者事情小,就迁就孩子。这样才能建立父母的威信以及和孩子相处的规则,让孩子明确地感到父母言出必践。

父母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千万不能太过粗暴。循循善诱,充分地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最好是在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后,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一味地数落、责怪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另外,还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一旦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绝,往往会以哭闹要挟,这时建议父母们冷处理。父母会说,看他那样哭闹实在是不忍心,算了,还是顺着他吧。实际上这样一个“不忍心”无意中会使孩子认定固执、哭闹还是管用的。这样通常滋长了孩子的气焰,降低了父母的威信,使孩子学会了下次还要如法炮制,养成难以纠正的任性、不讲理的坏习惯。所以,一经拒绝,就要坚持到底,不管孩子怎么哭闹。孩子因无理要求被拒绝而发泄几次,对他的健康并不会有多大影响。

如果孩子哭闹的厉害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解决,利用孩子注意力不稳定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将他的注意力引到别的事情上,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放弃原来的行为或愿望。但从长远来讲,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确立规则。

最后,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并且让孩子感到我们对孩子的爱,使孩子懂得这样做不是针对他。比如,不买奢侈品或者多余的玩具,是为了保证有经济能力维持孩子以及全家的正常开支。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如果孩子情绪一直很低落或激动就暂时让他冷静一下,等到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再进行教育。第五节孩子,让我们一起自省“忠恕”思想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善于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归咎于别人。儒家很重视自省,并且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不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也曾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这是孔子的自我反省。

人若想少犯错,就要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改正。家长往往很纳闷为什么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屡教不改?问题就在于在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的问题上,我们往往局限于指出孩子的错误,却忽略了让孩子反思为什么会犯这个错,以及这个错误带来的后果。更有甚者,一旦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抱怨就是打骂,甚至采取不闻不问的冷暴力对待孩子,使得孩子越来越逆反。孩子如果不懂得反思,是不可能从根源上认识到错误的。而等孩子犯了错再来让孩子反省,显然也是下策。只有让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就懂得反躬自省,并渐渐形成一种习惯,孩子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犯错,面对别人指出的错误也才会虚心接受,生活中也才会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要想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犯错,必须加强对孩子的自省教育,让自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孩子学会自省呢?家长应该注重如下方面:其一,给孩子灌输反省意识。有意识地让孩子思考一下每天哪些方面是做得好的,哪些方面是做得不到位的。时间长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就显示出来了。其二,善于利用孩子犯错的契机。但要注意的是,任何教育,缺乏有效的沟通,其目的都是不可能达到的。而当孩子犯错时,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效沟通就更加重要,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往往是火冒三丈,孩子担心害怕,在这两种情绪的碰撞之中,是很难达到有效沟通的。所以,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受情绪影响而变成对孩子的抱怨和责骂,在抱怨和责骂中孩子是不可能有效接收信息的。孩子在自己的错误面前,往往顾虑最多的就是父母会如何处理我,会如何看待我?所以,家长要在教育过程中给孩子渗透一个信息:虽然父母对孩子犯错很遗憾,但父母并没有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只要改正了错误,以后不再犯,还是父母的好孩子。同时,父母一定要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引发孩子对自己的错误产生原因的反思,进而引导孩子寻找改正错误的途径。

另外,一般来讲,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和犯错误,总能找出家长方面的原因。出现这些情况,可以说不是家长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对头,就是孩子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父母的不良影响。如果家长自己也能够参与进来一起反思,就可以营造出家庭反思的氛围,这样,孩子就会更乐于接受教育,对孩子的自省教育就会相对容易很多。

所以,出现问题后,在孩子反思的同时,家长也应当进行一番“自我反思”:问题出现在哪里,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必要时进行自我批评,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出今后的改进办法和努力的方向。当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或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根源。在检查自己责任的同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反思还可以淡化因突发事件引起的紧张气氛,减弱两代人的心理抗衡,有助于实现家庭教育的预期效果。第六节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受欢迎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中学,总有些孩子是不受欢迎的,其实他们也没有什么品质问题,可偏偏就是没有人缘。很多人认为,孩子在和同伴们玩耍的过程中,吵吵嘴、闹闹别扭都是正常的,的确偶尔一两次是无所谓的,但长期这样,就说明孩子的交际方式出了问题,做父母的一定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男孩,和学校里其他孩子总是玩不长,常常是开始时玩得高高兴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风云突变,闹别扭了。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最后的结局都是不欢而散。渐渐的这个孩子被孤立了起来,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得火热时,只有他自己在一旁呆呆看着。爸爸妈妈了解了以后,每天都嘱咐他要他好好和大家和睦相处,每到这时孩子总是满脸委屈,“我没做错什么,可他们老是不和我玩。”

与人交往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一种本能,随着一天天长大,与他人和社会接触的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交技巧和正确的社交心理,仅靠那些出自本能的交往方式,就会时常因无法发挥作用而陷入交际障碍的泥潭。所以,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加强交际锻炼,使孩子成为人见人爱、受人欢迎的人,而不是一个有交流障碍、孤独、自卑,富有攻击性的人。

孩子不受欢迎多半是由于长期的骄纵而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交往中不懂得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因此要想孩子得到伙伴的认可并融入其中,就要教会孩子体察他人的情绪,顾及他人感受,这正是“忠恕”之道所要求的内容。为此,父母要在生活当中培养孩子观察他人表情、语气、语调,从中捕捉对方是高兴还是反感的体验。可以在陪孩子散步、逛街时多观看周围人的举止,让他猜测对方的心态是平和、兴奋、不悦还是伤心,从中获得揣摩他人情绪的信息,运用在交际中,不做有悖他人心意的事,不说令人反感、受伤害的话。

教会孩子处理和同伴的矛盾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因为交往经验匮乏,加上喜欢冲动,常以自我为中心,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当孩子发生争执时,首先应反省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指责对方,要以谦和的态度正视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重新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这才是正确面对矛盾时的交往方式。而一味地指责对方,或者采取报复行为,只会将自己推进失去快乐、失去友谊的死胡同,进而使自己孤立无援。

换位思考可以帮助孩子很好思考问题,感受自己说话办事的方式对别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比如孩子如果富有攻击性,就引导他想一想如果被攻击的是自己,那你心里会怎样想?他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你的谅解?你是不是觉得他应该向你真诚道歉?这样,当孩子出现这类失误时,就能理解别人的心情,很体贴地做出让别人原谅的举止来,以后也会主动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最后,当孩子发生交往冲突时,家长不要过于袒护自己的孩子,而是要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他在今后客观、独立地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会因此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要教育孩子在交往中多使用礼貌用语,在发生交往风波时,无论对方是对是错,都要保持礼貌和风度,自己错了就要道歉,如果是别人错了,只要是真诚的道歉就给予宽容和谅解。这种谦虚谨慎不是懦夫的表现,而是一种宽宏大量的美好品质。第二章诚信的世界需要我们来营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诸多国学经典中反复出现的概念。不管是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还是在与人交往中,都需要诚信。古人云:人无信而不立,业无信而不兴。

我们绝不能让诚信在我们青少年一代手中丧失!第一节诚信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石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即使在现代社会,正直、诚信也依然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在人类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然而,就目前的种种社会现象而言,诚信已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功利主义正在大行其道。从全国知名品牌的产假售假到假中医假道士的招摇撞骗再到随处可见的欺骗式行乞,人若不讲诚信,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所以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希望在未来一代人的身上看到一个崭新的社会风貌。

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不单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同时也会对他人的权利造成一定的伤害。一个缺失诚信的人,是无法担当其社会重任的,甚至还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人为灾难。所以孔子说:“信则人任焉。”曾经有人在企业经理人员中做过这样一个问卷式调查,题目有两个:一是“你最愿意结交什么样的人”,二是:“你最不愿意结交什么样的人”。调查结果是:在“最愿意结交”的人中,“正直诚信的人”排在了第一位;在“最不愿结交”的人中,“不正直不守信的人”排在了第一位。可见,诚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没有诚信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的,更不要提委以重任了。你想如果企业任用了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把大笔资金交给他,结果他却携款而逃,是不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情?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油坊的老板。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了,留下来的是一本厚厚的账本,上面记着在经营中所欠的账务。因为父亲的病,家中已几乎没有分文。村里的百姓都没指望还是小孩子的他还这笔账,但是这孩子却一一拜访了债主,希望他们宽限自己,并保证父亲留下的债务分文不少地还掉。人们当时就是觉得这个孩子懂事儿,可是没想到二十年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挑着油担子,跋山涉水,走村串巷,把父亲生前所欠的债务连本带息,分文不落地全还了。这件事情让周围的人都非常感动,如今他已开着油坊,人们都愿意到他那里去买油、换油,他们觉得和这样一个讲诚信的人打交道不会吃亏。

另外,诚信还是一剂心灵良药,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诚信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虚伪和欺骗是结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

诚信也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只有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以诚相待,诚实守信,才能和睦相处。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诚、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崩溃,很多家庭就是因为夫妻之间的不信任而走向破裂的。诚信是经商之魂,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前几年出现的假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出现,以及后来的三鹿奶粉事件,都是由于不诚信,而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很多受害的孩子至今都没有治愈。

诚信同样是为政之道,《左传》中记载:“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就是说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那么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要想基业长久,就必须做到“取信于民”。

综上所述,“诚信”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教育孩子做个诚信的人,期待诚信在未来的社会大放异彩。第二节请把诚信教给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我们要求孩子诚实,首先父母在平时与孩子接触中注意不要对孩子说谎,当孩子已经意识你可能说谎时,我们敢于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我们父母之间或我们与他人交往时,也要尽可能不当着孩子的面说谎。我们的体会是,你自己都做得不好还怎么来教育孩子呢。

孩子的诚信意识,是从他的人生经历中逐步看会学会的。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培养孩子诚信意识的第一任教师当然就是父母。孩子不诚信的行为起初往往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所以,要使孩子诚信,家长首先要做到对孩子诚信,说话算数。

为人父母的常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那就是“哄”孩子即带孩子。也会常常在孩子不乖的时候,编个瞎话骗孩子,这都是常有的事情。可以说,很多孩子是在家长的哄骗声中长大的。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对我们百分之百诚实吗?你在他儿童时期哄他、骗他,他在长大后第一个回报的就是你。骗你没商量,说谎话面不改色心不跳。常常听见父母抱怨,说自己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了,结果却被发现在网吧打游戏。问父母要了钱说是好朋友需要,却是为了一个奢侈的“赶时髦”。

培养孩子的诚信,首先要从父母开始。千万不能采取哄骗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绝对不是没有记忆的,你的每一个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我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说过一句话:“轻诺必寡信”。所以家长最好不要对孩子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必须兑现。这种“身教”是一种“潜教育”,他的作用是比任何说教都大得多的。

一个男孩这样描述他“被骗”的遭遇:“我妈妈常说,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可我写完了,妈妈却不让我出去玩了,说再让我做10道练习题再出去玩。还有,又一次我爸爸说,只要我考试得了100分,星期天就带我去公园玩。可我真的考了100分,爸爸却说他没时间。你说他们这样对吗?”

孩子的问题天真、直率,答案不言自明,正是家长们一次次的“说话不算数”,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也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而更加可怕的是孩子会从这些家长言行中得到一些经验:大人也是会失信的,自己不恪守承诺也是被允许的,为了达到目的,用许诺来骗一下对方也无妨。于是,孩子也学会了,他也会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重演父母曾经对待他的行为。所以,父母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误导了孩子。在国学启蒙经典中有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曾子之妻》的故事人尽皆知。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曾妻要上街逛逛,可是孩子哭闹着也要去,于是她就顺口对孩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好不好?”孩子听了信以为真,就不哭了。

曾妻逛街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曾子正准备杀猪,于是赶紧上前阻止,说自己只是跟孩子说说玩的。可曾子却说:“做父母的如果失信于孩子,就等于教给孩子也去欺骗。”说完,就把那猪杀了。

曾子的话非常富有哲理。父母的不诚信会直接导致孩子进行模仿,反之父母的诚信行为有利于孩子品质的培养。当孩子一旦形成诚的品质后,他们就不会在妈妈、老师、同学面前说话不算数或弄虚作假。

做人是需要成本的,而信誉就是做人的成本之一。希望我们年轻的父母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未成年的孩子多积累一些做人的成本,他将受益终身。第三节孩子的不诚实有因可循

孩子说谎,这恐怕是最令家长和教师厌恶和恼火的问题之一了。然而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不说谎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常常会因为各种主观原因而说谎。从另一方面讲,正因为孩子会撒谎我们才更有必要进行诚信教育。

对待撒谎的孩子,人们一般的态度是怒不可遏,不可饶恕。然而很多时候孩子撒谎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欺骗谁,家长如果一味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待,会加重孩子的隐瞒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孩子撒谎的真正原因,然后帮助孩子改正。

孩子的诚实教育要从小抓起,孩子的说谎行为越小越容易矫正。孩子不诚实的一个原因是要求得不到满足。作为家长,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他们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担心什么,需要什么呢?当了解到他心理状况和做事的特点后,我们要尽可能主动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如果孩子的合理要求能很好地得到满足,他就不会通过欺骗家长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确实不能满足的要求,我们主要对他耐心说服,说明原因,而不能简单地说不行。

很多孩子撒谎都是觉得做了错事,害怕父母责备。当发现孩子撒谎后,重要的是先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并且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导致孩子撒谎的。如果是因为孩子的原因,那就要进行细心的观察,逐渐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帮助孩子建立起诚实的习惯。

有一个邻居的孩子向母亲要钱去买上美术课用的油画棒,妈妈给了孩子一张50元面值的人民币。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玩具店,他忍不住走了进去,禁不住诱惑花10块钱买了一个玩具。走出玩具店,孩子觉得自己这样做很不对,妈妈一定会生气发脾气。于是回家后他就对妈妈说自己在回来的路上不小心丢了10元钱。怎么可能只丢10元钱呢?要丢的话还不是全丢了啊?妈妈猜想孩子肯定是撒谎了。于是她揽住孩子的肩膀说,不会是丢了吧,你一向很细心的,你想想是不是买了其他东西自己却忘记了。

孩子明白妈妈肯定是猜到了,所以就惭愧地承认了。妈妈肯定了他的态度,同时也指出了他不该乱花钱。但是这一次她没有惩罚孩子,事后,这位家长也进行了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往往超出孩子心理水平,让孩子感到压力很大,实在没办法只好采取撒谎的方式来回避可能遭到的惩罚。

这位妈妈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在得知孩子撒谎的时候没有无情地戳穿,而是让孩子自己说出来,即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使孩子明白了不该撒谎的道理。同时还对自己的教育进行了很好的反思,找出了孩子撒谎的原因。

所以,当家长怀疑孩子说谎行为时,不能急躁,不要急于指责孩子在说谎,更不要“逼”孩子承认自己在说谎,否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或给他们造成“负强化”,使他们更加不敢说出实情。纵然是发现孩子确实在说谎,也不能“凶神恶煞”,相反,还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沟通,这样孩子才会逐渐消除心理障碍。当孩子向家长如实汇报,承认错误后,家长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同样对于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在态度上应该明显地和对待他说谎时的态度不同。错误是自然要批评的,这种批评可以让孩子明是非,是对他的人生负责。但另一方面,由于孩子承认了错误,所以不但不能加重责罚,还要对这种说实话、敢认错的行为给予表扬。这种表扬可以巩固孩子说实话的美德,同时,也是对孩子勇于改正错误的一种支持。第四节如何对待失信的孩子

守信守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活在世上,必然要同周围的人们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友情,是需要信用来维系的。人们痛恨尔虞我诈、轻诺寡信的行为。只有恪守信用的人,才有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很多孩子都不讲诚信,不遵守自己的诺言,而且,他们自己认识不到这是一种很严重的错误,还不以为然,这不得不说是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疏漏。

当然,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具有优秀的品质,但是面对不守承诺的孩子却也束手无措。有个父亲是这样对待孩子的不“诚信”行为的。

有个叫天泽的男孩,总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说过的话总是忘记。比如有时跟同学说好了周末去打羽毛球,可到了周末打球的事儿就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了。等别人打电话来问他到没到的时候,他还穿着便装在家看小说呢。打完球后,别人打电话过来问:“天泽,不是说好去打球的吗?你怎么没去?”他才晕晕乎乎地说:“哦,我……我下午有点事……”开始这样说,同学还信,可每次都这样,他的同学就渐渐不再相信他了,认为他是个说话不算数,没有诚信的人。当他再跟别人说:“咱们周末去打球吧!”得到的回答却是:“现在说没用,还是等周末你到了球场再说吧!”

天泽的父亲知道这个情况后,觉得很严重,并决心帮助天泽克服这个不守诺的缺点。几次言传教育,收效甚微,于是他打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也尝尝别人说话不算数、答应的事情办不到的滋味。于是,爸爸在家里也开始对天泽不守诺了。本来说好期末考试成绩有提高的话,就给天泽买一套轮滑装备。但是当天泽拿着期末考试的成绩单找到爸爸时,爸爸却说:“什么?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给你买的?你记错了吧?我没说过吧?”天泽只好很郁闷地走了。后来有一次,爸爸说带天泽出去旅游,结果却自己去了,天泽被彻底激怒了。事后他含着眼泪大吼着说:“爸爸,你现在怎么老骗人,说话一点儿都不算数,一点儿也不讲诚信。”看到天泽那么激动,爸爸反而平静地说:“说完了没有?看把你急的那样子。冷静一下好好想想,你自己在这一方面做得好不好?”天泽反驳说:“我怎么做得不好?”于是天泽的父亲便将孩子说话不算数的事例一一列举了出来。听爸爸把自己的事情都说出来了,天泽仔细想了想,确实是这样,自己确实没有做到信守守诺,难怪现在连同学都不相信自己了,自己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人相信了。看来对别人不守诺,真的很令别人生气和失望。

接着,父亲拿出了轮滑装备和出外旅游的飞机票,告诉天泽过去的不守承诺只是为了使他明白不讲诚信对别人的伤害。希望他以后成为一个讲诚信、说话算数的大丈夫。看到这些,天泽羞愧地低下头,他这次是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这位父亲的做法对于已经能够明辨事理的孩子来说是适用的。但是要让孩子学会诚实守信,还要更多的从正面引导。通常,孩子们总是没有想太多就说他们会如何如何。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讲信用。要让孩子明白:不守信,不守约,不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履行职责,就会耽误大家的工作和学习,影响到任务的完成和自己的信誉,还会使自己养成拖拉的坏习惯。只有学会守信,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

在承诺别人之前一定要慎重,要三思而后行,要考虑它的可行性,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轻易许诺很容易导致失信于人。而一旦答应了的事情,就要尽量去做好。

在孩子做出承诺后,父母应该提醒孩子对诺言的责任,及时提醒孩子兑现诺言。不能因为被许诺的人似乎也不在意,就对自己的诺言放任自流。当孩子做出保证时,建议他写下来并且把它贴在一个醒目的地方,这样他就能够记住该做些什么了。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你一定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不是合理、能不能兑现。如果是合理的、能兑现的,你就认真地承诺,然后让孩子不断提醒自己履行承诺。万一因特殊情况没能履行承诺,失信于孩子,家长应及时向孩子说明情况或做出道歉,并和孩子一起商量用什么形式弥补,不能敷衍了事。对于那些根本就无法办到的事情,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要为了一时省事儿而哄骗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诺言是沉重的,许诺应十分谨慎。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父母便是在孩子诚信人生中播种的人,而只有不断地浇水、施肥才能使这颗种子开出美丽的花朵。第五节不为孩子粉饰世界

诚实的基本要求是不说谎,不骗人,但在复杂的社会和人生活动中,有时候为了达到一些善意的目的有必要采取一些“欺骗”的手段,人们称为“善意的谎言”。比如医生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以利于治病救人,往往向绝症病人隐瞒病情,编造一套谎话给病人,要告诉孩子这不是虚伪和不诚实,而是更高更深层次的诚实。只有智慧、德性和能力达到高度统一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高深层次的诚实美。

另外,社会上也的确存在着种种失信现象,如政府官员的瞒上欺下,执法部门的知法犯法,企业做假账,商人卖假货……甚至诱骗妇女儿童等等,这是诚信教育面临的最恶劣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才能让他们既保持真善的本性,又避免被一些不讲诚信的人伤害呢?

很多父母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不忍心将世界的阴暗面展现给孩子,许多家长甚至在孩子接触一些不好的现象时,用一些欺瞒性的语言一带而过。这实际上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让孩子活在象牙塔中,只能保证他一时的安全,只有让他看到真实的世界,然后再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如果在孩子的脑海里,世界就是一个讲究诚信的世界,那么一旦他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就很容易对社会感到失望。我们不能向孩子隐瞒真实、客观的社会,但是我们同样不能放弃我们教育的责任,我们必须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应该做的,什么是错的,不应该做的。当青少年面对不守诚信的成年人,当青少年的诚信信念受到无情的嘲弄,当孩子们因为遵守诚信而备受委屈,我们依然要教育孩子必须恪守诚信。

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友善、正直、诚实的人,但有一点更重要,我们却忘记了:友善、正直、诚实固然重要,但还要让他们学会对待不友善、不正直、不诚实,甚至要让他们学会对待人心的险恶和狡诈。我们有必要告诉孩子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的人利用别人的好心和善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但同时要避免受到伤害,对于那些利用自己善意的人,是没有必要讲“诚信”的。

要让孩子学会认识和对待这个真实的生活:有爱有恨,有歧视也有尊重,有丑陋也有美好,有残酷也有温暖。

教会孩子如何看待生活中残酷和丑陋的一面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中国家庭,我们惯于将孩子保护得严严实实的,不肯告诉他们生活的真相,这是我们理解的爱,或称之为呵护。其实,这样的爱护里却隐藏着不易觉察的残忍。孩子总有一天会面对社会,试想,当他面对真实的社会时,他简单的思维和脆弱的心灵该如何去面对。

所以,从小就让孩子看到社会的每一面,不可以去粉饰生活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必要的。让孩子了解些残酷的真相,尊重而不回避生活中本已有之的残酷,是对孩子的爱护和负责任,不要等到孩子为此付出代价才告诉他社会的复杂性。

著名作家刘墉就非常赞成让孩子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在他的一本书《靠自己去成功》中写到:“当有一天,她(刘墉的女儿)大了,要离开我,我会心疼,但不会不心安,因为我已经早早就把外面世界的门打开,让她看见好的,也见到坏的。”

其实,在动物界,为了使小动物能够尽快学会生存本领,动物妈妈都会让它们早一点接受外部环境的挑战。小狐狸刚生下来,毛还没干,还站不稳,狐狸妈妈就开始疯狂绝情地把自己的孩子往外赶。不管狂风或者暴雨,它们都要自己去面对生存的世界。

哪个孩子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让他经风雨见世面,远比在温室里对他的成长更有利。从这一点上说让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是对的,但是必须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有的父母倒是给了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但在孩子有所体验时,却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带来的结果甚至比把孩子关进一个封闭的世界更糟糕。这是真正的“纵容”,因为,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而且还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思想熏染,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在孩子困惑、迷茫的时候给孩子的信令点上一盏明灯。第六节诚信永远无小事

所以说,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无法真正融入社会的,只能被社会淘汰出局。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就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诚信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言出必行、实事求是的“真人”。

很多人认为,只要在大事情上讲诚信就行了,平常的小事情马虎点无所谓。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部分都是一些小事情,正是许许多多的小事情组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事实上,一件小事往往能成为诚信风向标。银行向路人出借雨伞,条件是要还,但很少有伞复归;铁路部门提供一笔资金,帮助那些一时遇到难处的旅客,但钱借走后很少有人寄还……这些都是不诚信的表现。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能做到认真对待,诚实守信,那么,一定会形成一股“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新风气,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德国人对于诚信的恪守是出了名的。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在德国留学的外国学生,眼睁睁看着同来的几个同学都取得了德国护照,而他却屡次申请屡遭拒签。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多方打听,最终才从德国移民局了解到,原来他被拒绝的原因是在他的档案里有三次乘坐公共汽车没有买票的记录。

现在,一切都很明了,这个留学生与其说是因为区区三张车票而丢失了德国护照,不如说是因为缺少诚信的品质而受到了社会的惩罚。失信于人易,取信于人难。但愿这位留学生在这件事情后,能够吸取一定的教训。

另一件事情是在《读者文摘》看到的。1999年某天武汉某机关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德国某建筑设计院的邮件。因为这个机关在任的领导从来都没有和这家德国公司有过业务关系,所以收到这样的来信很是惊奇。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封用德文写的信,大意是:“贵单位所用办公大楼系我院1898年所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现已到期,请不要再使用!特此敬告。”

德国和美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比我国发达得多,他们却能如此登峰造极地遵守诚信,不能不令我们深思!而我们身边的一些不讲诚信的现象,也同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有一个投资者决定在某地区投资一个商业项目,为了了解内各地的真实情况这个投资者进行了一次“微服私访”,可是在他打车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他给出租车司机一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后,就先拿着手提袋下了车,可是没想到,司机却迅速发动马达,扬长而去。第二天,他宣布放弃了在此地的投资计划。“诚信无小事”这句话正是道出了诚信的教育和塑造上应持的态度,日常生活中没有多少大事,孩子对待大事的态度就是从小事上培养出来的。所以,孩子的一言一行都都需要家长的引导,不要因为是小事情就不要求。对于那些经常说谎、不守信的孩子,家长应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样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因为这种人得不到大家的信任,而且被人瞧不起。

在日常生活中要留意,孩子是不是有夸口的习惯,是不是会撒一些小谎。当孩子答应别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要提醒一下孩子,是不是能够完成,如果孩子答应了别人,就要让孩子尽量兑现自己的诺言,比如答应和同学一起参加什么活动,答应家人完成某个任务。如果孩子忘了要提醒他,如果孩子说了又办不到,那么一定要设法帮助他办到。

不要小看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孩子的良好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第三章打造“小绅士”和“小公主”

概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可以反映出他良好的素质,“礼”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得体的言行能够体现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范。然而目前来看,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许多孩子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聪明的父母绝对不会任由孩子充满“野性”,而是将孩子培养成真正的“绅士”和“公主”。第一节礼貌是一种“能力”“礼”是一个人能够融入社会、被社会所接纳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言行举止是否合乎“礼”的要求,《春秋左传》更有“文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之说,可见“礼仪”在我国文化中所居的地位之高。“礼”包括得体的言行和举止,并不是只会说几句客气话就够了,而是指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修养。然而,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涌入,片面、极端的自由被人们所接受,而传统的“礼”却几乎被遗忘了。甚至有些人认为太礼貌是一种虚伪,而随性、率真才是真的美。

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做家长的都比以前开明了许多,给孩子自由,甚至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认为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礼貌不礼貌那是小事情。也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其实,这些都是误解。为什么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管,脾气越来越大,即使是在公众场合也不给父母留一点面子,就是因为我们在满足孩子种种需要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而这种约束就是讲“礼”。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组图片,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和自己的妈妈去旅游,这时候孩子看到一个兜售玩具的小贩,就要求妈妈给买一个。妈妈告诉孩子,家里有类似的玩具了,再说,这里是旅游景点,什么东西都贵,咱们还是别买了。遭到拒绝的孩子开始有点恼怒,他拽着妈妈的胳膊说:“不行,你今天就得给我买。”妈妈央求着说:“孩子,这玩具真的没什么好玩儿的,玩儿不了几下就坏了。”说着妈妈挣脱了孩子的手,站在原地不动了,没想到,这下惹急了孩子,他顺手扯住妈妈的头发,问妈妈:“你买不买,说,你买不买?”妈妈的眼里含着泪,看着儿子,愤怒、失望、无奈都写在脸上,最后只好让儿子撒手,带着他去买了玩具。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是我相信很多家长都遭受过类似的无礼“待遇”。作为一个正常的人,都应该具备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礼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孩子小的时候,他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培养他的这种能力,让他做一个文明的而不是野蛮的人。

礼貌绝不仅仅是一些刻板的虚文假套,它是一个人修养和品位的体现,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部体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明礼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证”,是孩子一张无形的“教养名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礼貌是一个人利于社会的能力,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会被别人视为缺乏修养而受到排斥,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同事的尊重和友好的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而一个懂礼貌的人肯定更会受到周围人的接受和认可,不管他是成人还是小孩!列宁也说过:“礼貌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原则。”

在我们认清了礼貌的价值和重要之后,就不能再等闲视之了。我们必须培养孩子礼貌的言行,同时自身也要加强修养。孩子的文明礼仪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坏的习惯,改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家长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教导孩子从小讲文明、懂礼貌。从小节做起,使文明、礼貌成为一种习惯,融入我们的日常行为之中,逐渐升华成一种内在的涵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