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我们喝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03:58:03

点击下载

作者:孙常福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谁为我们喝彩

谁为我们喝彩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隐居的许由

离现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那时候的君主是由老百姓选出来的,他们之所以能够被选上,是因为他们既能干,又公正,能够勤勤恳恳地为大家办事情。所以,在那时候,当君主是一件苦差事,既没有什么特殊的享受,还要白天黑夜地奔忙。

当时,有一位君主叫作尧,他对待老百姓非常仁厚,做每件事都要先替老百姓打算,而自己却吃野菜羹,穿最贱的鹿皮衣。他居住和办公的“宫”,除了大一些以外,也和老百姓的房子没有多大区别。在尧的治理下,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生活得非常愉快。

可是,尧到了晚年,有一件事很让他伤脑筋。他想到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精力越来越不行,是该找个人来接替自己的时候了,可是一时间还找不到合适的人。

那个叫虞舜的小伙子虽然很不错,但毕竟还太年轻。前些日子,尧刚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作妻子,希望她们能帮助舜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使舜将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人才。不过,眼下舜还年轻,远水解不了近渴啊,必须立刻开始寻找接班人。否则,自己一旦躺倒,老百姓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办了。

第二天,尧就把大臣们都叫来,对他们说:“现在我已经老了,好多事情我办起来已经力不从心。虽然说新君主要老百姓来选,可咱们做公仆的,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候选人,百姓才好选择呀。几年前,我曾经请那位叫巢父的高人来接替我,可他不愿意,以后就不知躲到哪里去了。现在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吗?”

大臣们议论纷纷,因为这是选择新的君主,必须才干和品德都好的人才能胜任。所以谁也不敢贸然推荐。过了一会,老臣羲和忽然说:“听说许由这人很有才干,可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不知道是否名副其实。”

尧猛地一拍大腿,叫道:“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怎么把这位高人给忘掉了!”

大臣们也纷纷赞成,都说这人名气很大,应该把他请来,看看他能否胜任。尧当即决定派人去请许由。

可是,派去请许由的人接二连三地失望而回,他们说,许由一听说是请他去接尧的班,就话都不说,就把他们打发走了。于是,尧决定亲自去找许由。

尧找到许由家里,一看许由,原来是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身材不高,却长得挺精神,只是态度很高傲。

尧谦恭地对许由说:“许先生,俗话讲得好,日月已经升上天空,一支火把还想发出光亮,这不是太困难了吗?春雨已经降临,还要靠担水去浇灌,不是白费力气吗?先生您就如同日月,如同春雨,一旦站出来,必然会天下大治。可是现在我还有劳无益地占着君位,实在问心有愧。请先生为百姓着想,代替我来君临天下吧!”

许由冷笑一声答道:“您不要再说了,我是不会当什么君主的。您治理天下多年,已经挺有成绩了。这时候让我来代替您,难道是让别人来议论我是求虚名的人吗?要说我这人哪,就是只求实际,不图虚名。”

尧连忙说:“您为百姓而治天下,怎么会有人说您求虚名呢?人们只会赞扬您为百姓献身呀!”“您怎么不明白我的意思呢!我对这种赞扬一点也不感兴趣。您见到鹪鹩这种鸟吗?它在深林中做巢,有一根树枝也就满足了;还有我们这里的鼹鼠,它喜欢饮河水,只要能喝饱一肚子河水,它就别无所求了。我也是如此,只要能够温饱就心满意足了。您说天下需要人去治理,这是你们的事情,与我毫无关系。打个比方说吧,厨师不做饭了,祭师即使饿着,也不会代替厨师去做饭的。”

不管尧怎么恳请,许由就是不答应,尧只好扫兴地回到都城。几天之后,有人来报告,说许由怕尧再去请他,不知跑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

许由跑到哪里去了呢?其实,他没走多远,就在颍水河对岸的箕山脚下住了下来。很快,就有人把许由的新地址告诉了尧。

尧想:许由这样谦虚,不正是有真才实学的表现吗?我还是要想办法请他出来接替我。一下子办不到,我就分两步走。于是,他派人去请许由来当九州长的职务。

当时,中国就称为“九州”。“九州长”实际上就是管理整个国家的负责人,只不过名义上不叫君主罢了。尧希望这样可以使许由答应出山,来治理国家。没想到,派去的人刚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许由就把耳朵捂起来,脸上一副痛苦的样子,嘴里不住地喊:“您不要说了!不要说了!这些话简直把我的耳朵都弄脏了!您回去告诉尧,叫他死了这份心。我许由一生不图虚名,只求安安乐乐。清闲自在地活着。快走!快走!”

等来人走远了,许由才把捂耳朵的手放下来,嘴里还在嘟囔着:“这些追求虚名的世俗之人啊,真叫我没办法。要我当什么九州长?这话听起来就叫人恶心!”

他一边说,一边不住地用手掏着耳朵,越掏越觉得耳朵被那些话弄脏了。“不行,我得去把耳朵洗洗。”于是他站起身,带上一顿干粮,锁上房门,走出来,向颍水河方向走去。一边走,还一边掏着耳朵。

路上有人看见许由这副怪样子,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回答说:“嗨,别提了,尧派人来请我去当什么九州长,这些话真是俗不可耐,弄脏了我的耳朵,我要到颍水河边洗洗耳朵!”

人们听许由这么说,都觉得奇怪:怎么还有听人说话把耳朵听脏了的事呢?于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议论纷纷,都摸不透许由的心思。

许由走了几十里路,来到颍水河边,他拣了块干净地方蹲下来,从河里捧起清凉的水来洗耳朵,先洗左边,又洗右边。洗了一会,他抬起头来,发现这里静悄悄地,一个人也没有。就停下来,打算歇息一会。忽然,他听见有人从远处走过来,越走越近,许由连忙又低下头去洗耳朵。

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许由身后响起来:“这位老弟在干什么呀?”

许由回头一看,见是一位须发皆白的红脸老人站在那里,手里还牵着一头小牛犊。许由看这老人不像一个普通人,就又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不料,老人听完之后,哈哈大笑,笑得连胸前的白胡子都抖动起来了。这下子把许由搞得莫名其妙,连忙问老人为何发笑,老人却不回答,只顾牵着小牛犊向河的上游走去,一路走,还在一路笑着。

许由忽然想起,有人曾告诉我,这附近的山里隐居着一位老人,就是当年拒绝尧请他去当君主的巢父。这位老人在山中的大树上建了个小木屋,就像鸟巢一样。所以大家都称他“巢父”。

许由连忙追上去问道:“莫非您就是那位德高望重的巢父老先生吗?”

老人仍然在笑,也不回答许由,只顾走路。许由又跑到老人前面,拦住去路,说道:“老先生只顾大笑,难道没有什么可以指教我的吗?”

老人这才停住笑,说:“我是在笑你啊!你就是那个许由吧!我原来听说你这人德行不错,可没想到,你也是个表里不一,追求虚名的人啊!”

许由不禁打了个愣:“您怎么会这么想呢?”“你不必抵赖,你如果真是那么不愿当君主,干脆早点躲进深山,隐姓埋名不就完了吗?可你呢,还在外面招摇过市,想让人们都知道尧是怎样恳求你,而你又是多么清高地拒绝他。这只能说明你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内心并不真正清高,只不过想骗取世人对你的敬佩罢了!”

说完,老人牵着小牛犊走,临走还说:“嗨,真晦气!好不容易下一次山,又碰上这么个虚伪的家伙,你怕尧的话脏了你的耳朵,我还怕你洗耳朵的水脏了我这小牛犊的嘴唇呢!小牛啊,你忍一忍,咱们到河上游去饮水吧,这里的水不干净了!”

这番话说得许由满面羞愧,无地自容,他知道,这老人一定就是巢父老先生了。他望着老人的背影鞠了一躬,说道:“承蒙您的教诲,我知道错了。”

第二天,许由就卷起铺盖,进山隐居去了,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山,一直到老死在山上。

一颗仁慈的心

那是有一次,鲁国国君孟孙带领随从进山打猎,秦西巴跟随左右。打猎途中,孟孙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非常高兴,便命令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宫中,以供日后玩赏。

秦西巴抱着小鹿走在回宫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在身后,不停地哀号,叫声十分凄惨。

秦西巴明白了,这是一对母子。他动了怜悯之心,就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顾危险,冲到小鹿身边,亲切地舔着小鹿。然后,两只鹿撒腿跑进了林子,转眼就不见了。

孟孙打猎归来,得知秦西巴放走了小鹿,顿时火冒三丈,将秦西巴赶出宫门。过了一年,孟孙的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孟孙要为儿子找一位好老师。

许多有名望的人都来向孟孙推荐老师。孟孙一一接见了这些人,但觉得都不是十分满意。

正闷闷不乐的时候,孟孙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赶出宫去的秦西巴,立即命人去寻找秦西巴,把他请回宫,让他当太子的老师。

大臣们对孟孙的做法很不理解,问道:“秦西巴当年自作主张,放走了大王钟爱的鹿,得罪了大王。现在大王您反而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

孟孙笑了笑,说:“秦西巴不但学问好,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只小鹿都生怜悯之心,宁可自己获罪也不愿伤害动物的母子。现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终于被国君理解了。

一个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人,不仅能够关爱别人,还能够影响感化别人,这是孟孙决定再次重用秦西巴的原因。孟孙希望他教育出一个德智兼备的太子。所谓“积德行善”,就是教育人们带着一颗仁慈善良的心做事。

伍举与声子两代世交

那是在春秋的时候,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很好的朋友。两家之间交往也很密切,他们的儿子伍举和声子从小相识,两代世交,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伍举长大后,娶了王子牟的女儿为妻。此后王子牟因犯法获罪,逃亡到国外去。这件事株连了伍举,伍举被迫逃往国外。他觉得晋国很安全,于是夜以继日地赶路去投奔晋国。

在一天拂晓,伍举很早起身,背起简单的行装出发了。当他路过新郑郊外的时候,忽听背后有人叫他。回头一看,不禁又惊又喜。原来叫他的人是声子。这两位从小相亲而多年不见的好朋友,竟会在异国的土地上突然相逢,彼此都感到十分高兴。

于是,他们就折下路边的荆条铺在地上,相对而坐,同时拿出干粮来边吃边谈。伍举更是百感交集,想起了过去的往事;而如今,有家不能回,流浪在外,不禁眼圈红了。

声子便问他:“兄长,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伍举听到这,泪水涌出,便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告诉给声子。他哭着说:“岳父的事情,我并不了解。我完全是无辜的,今天又被迫离开楚国,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家园!”

声子听了,对朋友的遭遇非常同情,就安慰他说:“兄长,你去吧,这次我也要到晋国去,正好和你同行。你先暂时在晋国住下来,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重新回到楚国!现在你要振作精神,以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当时,晋、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经常发生战争。在伍举投奔晋国后不久,声子被派到晋、楚两国去调节两国之间的关系。

声子在晋国办完公事以后,就高兴地去看望伍举,并对他说:“兄长,回国的时机快要到了,你耐心地等着听我的好消息吧!”伍举紧紧握着声子的双手,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声子告别伍举后来到楚国。他始终记着伍举的事,寻找一切机会帮助伍举。有一天,令尹子木问他:“晋国的大夫中人才多不多?”

声子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便说:“多得很!个个才华出众,楚国是根本比不上的。”

子木问:“他们是怎么物色到的?”

声子说:“用不着物色,这些人都是从楚国跑过去的。”

子木奇怪地问:“楚国的人怎么肯为晋国所用呢?”

声子说:“楚国用刑太滥,有才能的贤人经常无辜得罪,都逃亡到晋国去。”

声子接着说:“现在楚国的贤大夫伍举就是被迫出走的,他的岳父王子牟犯了法,本来同他毫不相干,却诬枉他,伍举无法申辩,只好逃亡到晋国去。如果他假手晋国来报私仇,楚国就休想太平了。”

子木听罢,心里十分惊慌,马上请楚康王赦免伍举,并宣布增加他的爵禄,派人到晋国去接他回来。伍举明了这一切,都是声子的功劳,只有声子帮助他,才使他终于回到了楚国。伍举对声子非常感激,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此后,他们两家世代亲近和睦,伍举和声子的友谊,也流传后世,传为佳话。

齐灵公率先垂范

那是在春秋时期,齐国君灵公有个坏毛病,就是喜欢宫女们女扮男装。由于灵公有这个爱好,齐国上下就都效仿起来。很快,整个齐国所有的妇女,不论老少,都穿上了男装。这种风气搞得整个国家乱七八糟、乌烟瘴气。

灵公发现这个问题,便派官吏前去禁止,说:“如果再有女扮男装的,给我撕破她的衣服!”不久,在齐国到处都可以看到女人的衣服被撕破了,但是女扮男装的风气仍然禁止不了。

有一天,晏子拜见灵公。灵公问他:“我派官吏禁止女扮男装,违者就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被撕衣断带的人到处都有,可是女扮男装的风气还是制止不了,这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说:“你在宫内鼓励,宫外禁止,正像店外挂着牛头,店内卖的却是马肉一样啊!君王要禁止女扮男装,只要在宫内禁绝,那么,宫外的妇女谁还敢再违抗呢!”

灵公说:“有道理!”于是,禁止宫内女扮男装。没过多久,齐国上下再也没有妇女女扮男装了。

齐灵公在宫内提倡女扮男装,在宫外又禁止女扮男装,这明显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所谓上行下效,正人不正己,上层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下层的问题。所以,表里如一、率先垂范才是上层人物做人、做事的准则。

节俭治国的晏子

晏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他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晏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相对稳定的时代,各诸侯国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因此,各国统治者争相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

晏子则崇尚节俭,因勤俭节约而得到齐国的重用。他身为三朝宰相,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住在低矮的房屋,吃的是粗茶淡饭。

晏子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以自己的行动为表率,对当时的奢侈之风进行了坚决抵制。

晏子认为“俭”和“侈”是产生善恶的根源,尚俭是一种美德,提倡节俭可以促进善,杜绝奢侈则能够除去恶,涤荡社会风气。

有一次,晏婴出使晋国。晋国的大夫叔向见晏婴的装束很寒酸,感到颇为不解,就在酒席宴上委婉地问道:“请问先生,节俭与吝啬有什么区别?”

晏婴明白叔向的用意,所以认真地答道:“节俭是君子的品德,吝啬是小人的恶德。衡量财物的多寡,有计划地加以使用,富贵时不过分地囤积,贫困时不向人借贷,不放纵私欲、奢侈浪费,时刻念及百姓的疾苦,这就是节俭。如果积财自享而不想到赈济百姓,即使一掷千金,也是吝啬。”

叔向听了肃然起敬,再不敢再以貌取人小视晏婴了。

…“节俭是君子的品德,吝啬是小人的恶德。”晏子的话说得多好啊!其实,节俭不仅是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如果统治者对国家没有责任感,挥霍无度。那么,当危难和饥荒到来的时候,国家就会陷入没有力量来抗击灾难,人民就可能遭受巨大的苦难。

孔子求教杜三娘

那是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子贡、子路等人去陈国。当时正值春日,桃红柳绿,师生几人一边赶路,一边观赏沿途风景。就在路过一片桑林的时候,他们看见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在那里采桑叶。

孔子诗兴大发,顺口吟了一句诗:“南枝窈窕北枝长”,话音未落,就听到那位采桑姑娘吟道:“夫子行陈必断粮。”

孔子和弟子都感到莫名其妙。只见采桑姑娘微微一笑,又高声吟道:“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

孔子和弟子都觉得采桑姑娘聪明过人,但不知她吟的诗究竟是什么意思,子贡很想去问个明白,但被孔子拦住了,他要急着赶路去陈国。孔子及弟子到了陈国受到冷遇,陈国人连饭都不给他们吃。他们又冷又饿,度过了难熬的一夜。

第二天,他们上朝拜见陈国国君。国君手里拿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孔子说:“听说你是个有学问的人,你能不能让丝线穿过这颗九曲明珠?”

九曲明珠就是珠子中间的孔弯弯曲曲地拐了九道弯。孔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把丝线穿过去。正在着急之时,孔子忽然想起采桑娘的诗,明白了采桑姑娘的诗的意思。他叫来子贡,吩咐子贡赶快去向那位采桑娘求教。…

子贡心急如火,忙沿着原路往回走,不久,便找到了那片桑林。可是采桑姑娘却不见了,子贡就在桑树林里来回找。

突然,子贡发现在两颗桑树中间堆着一堆土,在离这堆土不远的地方,又堆着三堆土,这四堆士,就像是一个谜。他脑子一转,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桑是木,木旁堆土,莫不是姑娘姓杜?旁边又放三堆土,这难道是三娘的意思?想到这里,他非常兴奋。

正好有个老者背着一捆柴走过来,子贡上前施礼,说:“请问,前面的村子里可有个叫杜三娘的姑娘?”

老者答道:“过了桥再往南就是杜家庄,一问便知。”

子贡顺着老者指的方向找到那位采桑姑娘,把孔子和弟子到陈国的遭遇都一一告诉了采桑姑娘,请求她告诉穿珠的办法。

杜三娘微笑着说:“这并不难,你先把丝线抹上点油脂,然后把丝线拴在蚂蚁的腰上,让蚂蚁慢慢爬进珠孔。如蚂蚁不肯爬,就用烟熏它,这样蚂蚁就带着丝线穿过珠孔。当它从珠孔爬出来时,丝线不就出来了吗?”

子贡听了此话很高兴,向杜三娘道谢后,急速赶路。他很快回到了陈国,把这一切都告诉了孔子。孔子按照杜三娘教的办法,很顺利地把丝线穿过了九曲明珠,终于解答了陈国国君的难题。

这件事对孔子这位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触动很大。他十分感慨地说:“要不是杜三娘教我这个穿珠妙法,我们还不知受窘到什么程度呢!”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只有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那样,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才能为自己的成功打下基础。

魏文侯不负山野人之约

魏文侯魏斯是魏桓子之孙,封为魏文侯,从公元前445年封侯至公元前396年去世,在位执政49年。

周王朝末期,中央统治昏弱无能,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征战兼并领地,扩张势力,以期称王称霸。魏文侯为富国强邦广征英才贤士,辅佐成其霸业。

魏文侯言出必诺,并表现得非常虔诚。臣下魏成向他推荐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位贤德之士,魏文侯都拜为国师,留在身边随时请教。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宅时,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以示尊敬。

魏文侯虔诚敬贤的事迹传开后,四方贤德之士接踵归附。魏文侯的虔诚还表现在他能虚怀若谷,倾听臣下的劝谏。

有一天,魏文侯与国师田子方一起饮酒,乐师奏乐助兴,钟鼓琴瑟,管弦丝竹,好不热闹。忽然,魏文侯侧耳倾听少许,说:“编钟的乐声有些不协调,好像左边高。”田子方微微一笑,不以为然。

魏文侯十分诧异:“你笑什么?”

田子方躬身一揖,诚恳地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可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

魏文侯听罢,欣然接受,起身道谢,并称赞说:“国师您说得太对啦!我一定记住这些衷言。”魏文侯不仅对自己的臣子虔诚守信,就是对一般百姓也是言出必诺。

有一次,魏文侯大摆酒宴与群臣同乐,菜香酒醇,鼓乐喧天,君臣喝得意酣情浓,神彩飞扬。正欢乐间,外面风雨大作,见此情景,魏文侯放下玉爵,起身招呼侍臣备车。

左右群臣对国君的突然决定感到奇怪,不解地问:“我们君臣饮酒正在兴头上,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

魏文侯挥挥手,说:“郊外山野。”大家都疑惑地你瞅瞅我,我望望你,谁也不知道大王究竟要干什么。

魏文侯怕扫了群臣的兴头,于是耐心解释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今天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那边的会面约定。”说完登上车,亲自奔赴山野之中与相约之人见面,告诉他,今天下大雨不能去打猎,特来相告。

山野村长听后,很受感动,暗暗称赞,大王,真信人也!

宋弘教人诚实守信

宋弘在汉光武帝时,被提拔为负责监察、执法的中央高级长官。宋弘为官清正,尤其以诚实守信著称于世。

有一次,宋弘和沛国人桓谭交谈,见桓谭精通五经而不拘泥,批评俗儒而不乏真知灼见,很是敬佩,便推荐他当参政议政的议郎。

在桓谭前去上任时,宋弘语重心长地嘱咐桓谭说:“你可要知道,我举荐你,是想让你以正直之道辅佐君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不是叫你去做那些只博得君主欢心的小事。可千万不要忘记啊!”桓谭点头答应,并重复了宋弘的嘱咐。

光武帝听说桓谭擅长鼓琴,就让他弹琴,一而再,再而三。宋弘听说后,非常生气,派人把桓谭叫来。桓谭进屋,宋弘不给他让座,责备他说:“守信是人的重要美德。你曾亲口答应我,要以正直之道辅佐君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你竟然为讨好君主天天弹琴,耽误时光,空耗才华。你说是你自己改过,还是让我根据法律检举处罚你呢?”

桓谭认错说:“虽是圣上让我弹琴,但非故意,是因为不敢向圣上奏明自己的职责,才造成失信的!”宋弘便让他走了。

后来,光武帝大会群臣,叫桓谭弹琴。桓谭立时想起宋弘的话来,禁不住失去了常态。光武帝觉得奇怪,便问是怎么回事。宋弘离开座位,摘掉官帽说:“我向圣上推荐桓谭时,已经奏明了目的,就是希望他能以正直之道辅佐君主。而他呢,却叫您喜爱上了凡俗的音乐。他没有执行辅佐诺言,您没有履行用人的诺言。失信之过根源在我!我理应受到削职惩罚!”

光武帝听了恍然大悟,由奇怪变为惭愧,由生气变为高兴,立时向宋弘表示了歉意,说:“爱卿差矣,失信之过在我一人身上,与你们无关。”这件事使桓谭很受教育,后来他坚决反对荒谬虚伪的谶纬神学,几次差点被杀,都坚持不悔。

宋弘不仅严格要求别人,而且对自己更苛刻。他总是时刻约束自己言行一致。有一次,光武帝关心姐姐湖阳公主的婚事,细微地观察到她对宋弘有意。

于是,光武帝就先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召见了宋弘,试探道:“俗话说‘地位高了换朋友,钱财多了换妻子’,这是合乎人情的吧!”

宋弘说:“不过我听说的是‘贫穷时候的朋友不能忘,一块度过贫苦生活的妻子决不能休弃’。”

光武帝回过头来,对着屏风说:“事情不成喽!”

了解宋弘的人都说:“宋弘确实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啊!”

邹长倩良言赠挚友

公孙宏是我国西汉时期有名的丞相,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公孙宏帮家里放猪很多年,直到他40多岁的时候,他才开始发愤读书,认真学习了儒家的经书《春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经典著作。

武帝初年,举贤良方正,公孙宏应试对策考第一名,拜为博士。要去长安时,公孙宏的近邻好友邹长倩,看他衣帽破旧,就脱下自己的衣服,鞋帽给他穿戴上,还赠送他干草一束、素丝一桄、扑满一个。

并分别题词说:“干草虽不值钱,但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古诗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意思是:送他一束干草,那人像玉石一样美丽。用此诗赠您,希望您贵不忘贱。“素丝一根一根地织成线,多少线积成了缕,多少缕积成了这一桄。这说明积少成多,积多成大。希望您不要认为是‘小善’而不去做啊!扑满是用土做的陶器,是用它装钱的。它的构造是有入口而没有出口。钱装满了,就把它摔破了取出钱来。因为钱贵重,而扑满不贵重。现在有些当官的收敛百姓的钱,聚而不散,将会得到扑满的下场,可要好好地警诫自己啊!”“保重吧,别后有山川的阻隔,风霜雨露的变迁,您谨慎从事,建功立业吧,我在家乡听候您的好消息!”

后来公孙宏当了汉武帝的宰相,被封为平津侯。他是打开东阁广纳贤明的人,他把自己应得的俸禄全拿出来招待宾客食用。自己和家人经常吃粗米穿布衣,不辜负好友的期望,不忘记好友的赠言。

王吉休妻和东邻伐树

那是在我国东汉宣帝时期,有一位谏议大夫叫王吉,这个人的秉性耿直,平时敢说敢谏。当时汉宣帝宠任外戚,外戚的子弟都做了官,还屡屡升职,而这些人基本上没有一个不荒淫奢侈、目中无人的。

王吉对这件事很生气,于是就上了一道奏章,建议皇上废除任命外戚子弟的办法。汉宣帝看了王吉的奏章,认为他太古板了,不但不采用他的意见,而且以后干脆不去理他了。

王吉碰了个软钉子,无心再为朝廷做事,便推说有病,辞官不干了。

王吉辞官后,在长安城租了一座房子居住。王吉的妻子对丈夫十分敬重,她每天都端来洗干净的大枣让王吉吃。起初王吉以为妻子是从街上买来的枣子,便心安理得地享用。

后来王吉才知道,原来是东边邻居家里有颗大枣树,枝叶茂盛,结满了果实,枝头长过墙这边来了,妻子每天从邻居家伸过来的树枝上摘的枣,给他吃的。

王吉是个十分正直,又注重团结的人。他知道了事情真相后非常生气,批评妻子不应该这样做,在盛怒之下,将妻子赶回娘家去了。

东边邻居家听说王吉为此事赶走了妻子,感到过意不去,就拿了把斧子想砍大枣树。街坊、邻居们纷纷出来调解,王吉只好听从众人的劝解,把妻子接回来了,东邻家也把斧子扔掉了。

王吉和东邻两家,从此更加友好相处了。街坊邻居对王吉和邻居注重邻里团结的美德很敬佩,于是编了一首歌儿来赞美他们,歌中唱道:“东家有树,王吉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朱晖守信义不忘重托

那是在东汉时,有位贤士叫朱晖,河南南阳人。他幼年时就失去了父母,是舅父收养了他。

朱晖在太学读书时,以人品高尚,团结友爱,受到同学们的敬重。特别是他不负朋友之托,恪守信义,照顾朋友家的事更是感人。

朱晖有个同学叫张堪,在一起读书时很敬重朱晖的人品。后来,张堪突然得了不治之症,自知不能治愈。有一天,他见到朱晖,便握着朱晖的手,很伤感地说:“我得了绝症,恐难久于人世,我死之后,希望你能帮助照顾我的妻子儿女。”朱晖安慰他,要他好好养病,但没有明确表示答应。

不久,张堪去世,朱晖为他料理丧事,并亲自去他家看望,见他家生活贫困,便每年派人给他妻子送去谷50斛,布5匹。朱晖的儿子朱颉对他父亲的行为不大理解,便问到:“父亲与张堪不过是一般的同学,为什么要这样热心照顾他的家庭呢?”

朱晖说:“张堪生前把我当作知己,托我照顾他家,我就应该像知己一样照顾他的家人。”

朱晖还有一个同郡好友叫陈揖,他俩常在一起谈诗论文。后来,陈揖不幸离开人世,留下妻子和没有出世的婴儿,生活很困难。不久,儿子陈友来到了人间,他家的生活更加困难了。朱晖知道后,经常在经济上帮助他们。陈友自幼就聪敏好学,德才兼备,朱晖很喜爱他,决定把他培养成才。

后来,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听说朱晖人品高尚,学识渊博,便请他来府叙谈,果见朱晖仪态大方,谈吐风雅,桓虞极为敬重。便提出要用朱晖的儿子朱骈为府衙官吏。

朱晖想到好友陈揖的儿子陈友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生活难以自给,便说道:“小儿才疏学浅,难当重任,本郡书生陈友,家贫好学,德才俱佳,可以任用。”桓虞见朱晖举贤不举亲,深为敬佩。

过了几天,桓虞召见陈友,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陈友应付自如。桓虞见他才思敏捷,政见卓识,非常高兴,便委派为府中重要官吏。陈友勤奋好学,廉洁奉公,办事总是高人一筹,深得桓虞信赖。

从此,朱晖为朋友守信义的佳话也就在南阳传开了。

韩康卖药不二价

韩康是东汉京兆霸陵人,他是东汉的名医。韩康生性不爱出名,但医术高明且诚实不欺。他经常上山采药,并在长安的大街旁摆了个摊子,出售各种药品。

韩康卖药,实行明码标价,每种药品上都标明了价格,而且还在自己的药摊子旁挂了块布,上面写着“不二价”三个大字!

有一天,一个牙痛不止的老太婆前来买药。韩康虽然已经写明了“牙痛药一个钱两包”,然而,购物时总爱精打细算的老太婆,还是忍不住对已经在药摊旁标明“不二价”的韩康讨价还价:“一个钱卖给我三包好吧?”

只见韩康摆了摆手,严肃认真地说:“做生意,靠的是‘信用’。所以,我从不虚报价格占人家的便宜,也从不接受客人的砍价。我的药,全是货真价实的灵药,绝对童叟无欺!”老太婆见韩康口气这么坚决,知道再讲也砍不下价,就买了一个钱的牙痛药走了。

日复一日,韩康这个药摊“不二价”的消息就渐渐传开了。城里的居民经过仔细打听,才知道摆这个药摊的人,原来就是赫赫有名的韩康!

韩康的诚实,先前在城中就已经出了名。如今,大家既然知道了这个摆摊卖药的人就是韩康,于是,大家一有什么病就都到他这里来买药,而且,再也没有人尝试与他讲价了。

服膺于真实的诚信之道,将会拥有难以抗拒的魅力,从而能为自己实实在在地聚拢人气、创造声誉。因此,众多商家总标榜自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以获取顾客们对自己的信任。

这个故事表明:只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无论身在何处,总能赢得最多的瞩目。

诚信无私的阎敞

那是在东汉时期,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阎敞,一个叫第五常。两人来往密切,交情深厚。特别是阎敞,人品端正,诚信无私,深得第五常的敬重。

有一天,第五常来到阎敞家中,说道:“阎兄,小弟奉命调京城供职,路途遥远,且限日到京,行程匆促,钱物携带很不方便,我想将130万贯钱先寄放在兄长这里,以后再来取。您看行不行?”

阎敞满口答应,说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我一定代贤弟妥善保管。你什么时候来取都行。”于是,第五常就把130万贯钱送到了阎敞家中。阎敞当面把钱封存好。

第五常起程赴京那天,阎敞十里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第五常再三劝说留步,两人方依依惜别。临别时,第五常还说:“那笔钱阎兄如果需要用,您尽管用就是了。”

第五常到京后不久,京城突然爆发了一场瘟疫。第五常一家不幸染上此症,先后死去,只留下了他的一个小孙子。

第五常在临终前抖抖索索地拉着小孙子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你如果……能够……活下来,年纪……这么小,怎么……生活啊?我有……30万……贯钱,寄放在……家乡……你……阎敞爷爷……家中,你可以……取来……维持……生计。”

第五常去世了,他的孙子记住了他的话,知道他在家乡的阎敞爷爷家中寄放了30万贯钱,但当时年幼,路途又远,无法去取回这笔钱,只能靠他家在京的亲戚朋友周济度日。十几年过去了,第五常的小孙子长大了,这才返回故里。

为了安置家业,他想去找阎敞爷爷取回爷爷存放的钱,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这口说无凭,手中没有任何证据,这么多年过去了,能拿得到这笔钱吗?

那一天,阎敞正在书房里读书,忽然家人进来说,有一位青年公子求见。阎敞来到客厅一看,觉得似曾相识,又实在想不起是在什么地方见过,是不是真的见过?那青年拜见了阎敞,说起爷爷第五常,阎敞才知道他原来是五常贤弟的孙子。

阎敞闻听五常贤弟一家的不幸,回想起过去两个人的友情,百感交集,为朋友哀伤。第五常的孙子还没有启齿问钱的事,阎敞就说:“你的生计暂时不用发愁,你爷爷有130万贯钱寄放在我这里,你现在可以拿去用。”

第五常的孙子一听,着实吃了一惊——爷爷说的是30万,不是130万呀!于是,他将爷爷临终前的话说了一遍,问阎敞爷爷说:“您老人家是不是搞错了?没有那么多,只有30万。”

阎敞忙说:“没有错,没有错!孩子,我估摸是你爷爷在重病之际,头脑兴许不清醒,把话说错了。”

说着,忙到储藏室将第五常当年寄放的130万贯钱搬了出来,亲手交给了第五常的孙子。

第五常的孙子接过钱来,含泪告辞。他在想:阎敞爷爷不愧是我爷爷的好朋友。这真是钱财有数,诚信无价啊!

交友要交心,待人贵在诚,真诚地对待朋友,应该讲信用,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第五常奉调赴京履职时之所以将130万贯钱寄放在阎敞家中,就是因为他相信阎敞这位朋友,就是因为他知道这位朋友人品端正,诚信无私,而且后来发生的情况也确确实实证明了这一点。

正所谓:“钱财有数,诚信无价!”

不喜奢华的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崇尚节俭,不喜奢华,无论是做将军,还是做丞相,都始终如此。

曹操当了魏王后,吸取历朝亡国的教训,更是反复强调节俭。他规定后宫嫔妃与丫环,不能穿锦绣衣服。侍从大臣所穿鞋子,只准许漆一种颜色。这与民间百姓的穿着,并无两样。

曹操对自己要求更严。他使用的帷帐屏风,坏了补,补了坏,前后不知补了多少次,仍旧使用,床上铺着用了多年的褥子,连边都没有缝。

曹操每次指挥作战,攻城拔邑,会缴获许多珍宝奇玩。对这些战利品,曹操总把它全部赏给有功之臣;平时有各地进献的物品,曹操也把它分赐给众臣,从不一人独享。

曹操一辈子驰骋疆场,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但始终保持节俭,直到临死,仍留下遗言:“入殓时穿平常穿的衣服,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

曹操率先垂范,为将帅士卒树立了节俭的榜样。魏国能够在汉末群雄角逐的乱世中崛起,不仅与曹操的雄才大略有关,还与他喜节俭、杜绝奢靡有关。

裴潜东壁挂胡床

裴潜是三国时期的河东闻喜人,他很有才学。在曹操没有称王前,他就是曹府的谋士,很受曹操器重。曹操建立魏国后,任命裴潜担任了太守、刺史等职。

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裴潜被封为“关内侯”。到了魏明帝曹睿时,裴潜又被封为“清阳亭侯”。

虽说裴潜的地位如此显赫,可是他的生活却很节俭。他在兖州当刺史时,自己动手做了一把叫做“胡床”的可以折叠的椅子。后来,他离任时,把“胡床”挂在墙壁上,留给了下任。

裴潜不仅要求自己生活节俭,还严格要求家人。住在老家的裴夫人靠着编织壁障来养家糊口。壁障卖得好时,她和孩子每天能吃上一顿饭。若壁障卖不掉,她和孩子就只能饿肚子。

裴潜不仅对妻儿如此,对他的父母也是如此。有一次,裴潜的父亲去京城看他。裴潜只雇了一辆简陋的竹篷车,去迎接父亲。受裴潜的影响,他手下的官员也很节俭。他们出门办事,都是步行,从不坐车。

裴潜虽然贵为侯爵,但却是如此的俭朴,真是令人感叹。魏国在三国鼎立时期,国力一直为三国之首,其原因,除了曹操具有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外,还与该国官员的优秀素质有很大关系。

王羲之教子习字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还擅于画画儿。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王羲之很高兴地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扇面上。

由于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有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3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5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然后把一大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看过后,却一个劲地摇头,直到他看到一个“大”字时,脸上才现出了比较满意的表情,并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

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

母亲见献之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