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21:42:52

点击下载

作者:孙朦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资治通鉴中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

资治通鉴中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试读:

前言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

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读不厌”,但又深感史籍之冗杂,且多为断代史,不便参阅,为此他决定动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书,并确定此书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记载战国、秦朝历史的《通志》呈进朝廷,获得赏识,并受诏设局续编。宋神宗曾专听司马光进读书稿,并御撰书序,以示鼓励。元丰七年(1084年),全书完成,历时19年之久。《资治通鉴》全书卷帙浩繁,共294卷,《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l0卷,《晋纪》40卷,《宋纪》l6卷,《齐纪》l0卷,《梁纪》22卷,《陈纪》l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另外,还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计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的青睐,被视为必读之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说:“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清康熙皇帝也讲:“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资治通鉴》更是爱不释手,一生通读多遍,并指出:“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为帮助当代读者了解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积淀,陶冶情操,我们精心组织推出《〈资治通鉴〉中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一书。

本书辑录了原著中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篇章,按时间顺序,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形式整理成独立完整的故事,以突出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使读者在品味其中人物的行事风格中汲取经验,以史为鉴。《〈资治通鉴〉中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编排形式新颖、独特,语言诙谐、幽默,您可以通过书中各类故事的阅读,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获得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并从中学习、借鉴、领悟到古人的处事风采和交际妙招,为自己当下的人生之路开启新的智慧之窗。

战国纪

战国时期,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即自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起,到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止,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十分混乱的阶段,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节点。“战国纪”所记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士为知己者死

豫让曰:“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资治通鉴》第一卷

豫让,是春秋时候晋国人,他曾经侍奉过晋国的权臣范氏和中行氏,都没有得到过重用,后来他又投靠晋国的另一位权臣智伯,智伯给他很高的礼遇。后来智伯去讨伐赵襄子,赵襄子联合晋国的另外两家权臣,打败了智伯,并把他的土地瓜分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逃亡到山中的豫让听到智伯被杀的消息,便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待我这么好,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报仇而死,死了也有脸去见他!”

豫让化装成因罪服劳役的人,暗藏匕首,混进赵襄子的府邸,假装给厕所刷墙,以找机会暗杀赵襄子。

赵襄子来上厕所时,豫让便想下手,谁知赵襄子颇为警觉,见豫让形迹可疑,便叫人把他抓起来审问,搜出了他身上的匕首。豫让见身份已暴露,便大声道:“我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的手下要杀了他,赵襄子摆手道:“以后我多加小心,离他远点儿就是了。而且,智伯死了,没有后人,豫让敢来为他报仇,也算是个仁义之人啊。”于是就把豫让给放了。

豫让虽然被释放,却还是没有放弃刺杀赵襄子的念头。他在自己身上涂上漆,使得浑身长了毒疮,又吞吃了火炭,把嗓子烫哑了,形貌大变,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来,他又去刺杀赵襄子。豫让藏在赵襄子每天必经的桥下,过了一会儿,赵襄子和他的随从们果然走了过来。豫让正要动手,赵襄子的马发觉桥下有人,惊得前蹄腾空,险些将赵襄子摔下来。豫让见形迹又暴露了,便跳出来,赵襄子道:“这肯定是豫让!”

赵襄子的手下将豫让团团围住,赵襄子质问豫让道:“你先前不是还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他们两人都是被智伯杀掉的,你不去为他们报仇,反倒还给智伯做事。现在智伯死了,你又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找我报仇呢?”

豫让道:“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普通人看待,我也就像普通人那样对待他们,而智伯却拿我当天下无双的人才,我也就像一个人才那样来报答他!”

赵襄子闻言叹道:“豫让啊!我对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回我可不放你了!”示意侍卫们动手杀他!

豫让叫道:“且慢!”

赵襄子叫住侍卫们,道:“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豫让道:“上一次你放了我,天下人都听说了你的贤名,今天你杀了我,我无话可说。不过,我在死前有一个要求:你把身上穿的衣服让我刺几下,就算是已经报了仇,这样我就虽死无憾了!”

于是赵襄子就把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一剑将衣服斩为两截,高叫道:“我死后可以有面目去见智伯了!”说罢,伏剑自杀!

当时的志士听说了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情,都深为感动,不过这种为君尽忠死难的愚忠思想在今天却不宜提倡。

正如豫让所说的“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他除了有“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这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

古代侠士,完全不像今人“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着追求甚至献出生命。

士为知己者死,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我们从他们身上,要明白做人的真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欲和世俗的升华和辉煌。

聂政刺侠累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资治通鉴》第七卷

聂政是一位很有名的勇士,他因为杀了人,便带着他的母亲和姐姐从故乡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

韩国有个严仲子,他是韩国的高官,因为和韩国宰相侠累结怨,害怕被杀,于是就逃离韩国。他怀恨在心,就到处找替自己杀侠累的人。到了齐国,听说聂政是个勇士,就去找他,聂政本来避而不见,后来看到严仲子很有诚意,就见了他。

严仲子摆酒席宴请聂政和他的老母,席问,严仲子捧出百两黄金,赠予聂母作为寿礼。聂政大惊,再三谢绝。严仲子屏退众人,对聂政说明来意。聂政道:“我因为要侍奉老母,所以才跟市井之徒们混在一起,做个小商贩,而现在我母亲还在世,所以我还不能答应您。”

后来,聂政的母亲去世了,聂政安葬了母亲,便脱下丧服,对人道:“唉!我只不过是个卖肉的,严仲子这样一位有身份的人,不远千里来和我结交,又拿出很多钱来给我母亲做寿,他对我可真是好啊,我能无动于衷吗?先前我没有答应为他做事,是因为母亲还在世,现在母亲已经去世,该是我为他效命的时候了。”

聂政就去找严仲子,道:“现在我母亲已经去世,我再也没有什么牵挂,可以为您效力了,您要杀谁?”严仲子见聂政愿意为自己卖命,精神为之一振,便告诉了聂政自己与侠累的恩怨,并道:“我派人和您一起去!”聂政摇头道:“现在咱们要刺杀的是韩国的宰相,官高位显,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份泄密的危险,还是我一个人去!”

聂政便一个人拎着宝剑来到了韩国,他打听到相府的所在地,来到相府的大门口。当时,侠累就坐在堂上,许多侍卫手持长短兵器在他周围保护着他。

聂政见守卫森严,并无惧色,拔出宝剑,冲入相府!侠累的侍卫们见状大惊,慌忙上前拦截,聂政大呼向前,左杀右砍,连杀几十人,杀到侠累身边,一剑将侠累刺死!

聂政杀了侠累,见侍卫越拥越多,势难脱身,把心一横,用剑毁伤了自己的脸,剜出了自己的双眼,再剖腹而亡!

韩国国君把聂政的尸体曝露在大街上示众,重金悬赏知情的人,但很久都没有人来认尸。聂政的姐姐聂荌听说了这件事,心里怀疑,想道:“难道是我的弟弟吗?”她便急忙赶到韩国,到大街上示众的地方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荌悲痛至极,扑到聂政的尸体上大哭,说道:“他就是我的弟弟聂政啊!”

围观的人问她道:“你弟弟杀死了我们的宰相,这是大罪,现在韩王重金悬赏知情的人,夫人您不知道吗?”

聂荌悲泣道:“我知道。可先前,我们的母亲还在世,我又没有出嫁,我弟弟为了供养我们,所以才辱没了自己,甘心做一个小商贩。现在,母亲去世了,我也出嫁了,他再没有了后顾之忧,而严仲子又待他那样好,他就为严仲子把命给丢了!可他因为我还在世,怕连累我,才把自己的尸身毁成这个样子,我又怎么能因为怕死,而让我的好弟弟的英名泯灭了呢?”围观的人听了,都惊诧不已。聂荌又哭喊道:“天哪!老天爷呀!”便倒在了聂政的尸身旁死去了。

这件事在当时流传得很广,听到的人都称颂聂政是位义士,聂荌是位烈女。的确,聂政英雄!何谓英雄?其大忠大孝大仁并且大义,大忠,忠之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大孝,孝顺母亲。大仁,其毁容自杀而切断韩国追查凶手的根源,为了不让其他人遭殃。大义,其对严仲子的义气可谓用命报答了。加上其绝顶的武功,所以才配称为英雄。聂荌节烈,其作为在女子里面绝无仅有,在男子里面又能找出几个呢?聂氏一门真的让后世赞叹。

聂政刺侠累的故事不单说明聂政有能力,就是他的姐姐也是烈性女子。假使聂政果真知道他的姐姐没有含忍的性格,不顾惜露尸于外的苦难,一定要越过千里的艰难险阻来公开他的姓名,以致姐弟二人一同死在韩国的街市,那他也未必敢对严仲子以身相许。严仲子也可以说是识人,才能够赢得贤士!

淳于髡智慧超群

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作《白虎议奏》,名儒丁鸿、楼望、成封、桓郁、班固、贾逵及广平王羡皆与焉。固,超之兄也。——《资治通鉴》第四十六卷

淳于髡是齐威王的一位大臣,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机智诙谐,能说会道,曾多次用幽默的语言劝谏齐威王。

齐威王有一段时间喜欢猜谜玩乐,纵情声色,不理国事,一切都扔给大臣们去办理,大臣们也把国事弄得乱七八糟。列国见齐国政局混乱,认为有机可乘,于是都来侵略齐国,国家危在旦夕。大臣们焦急万分,可都不敢去向齐威王劝谏。

唯独淳于髡去见威王,见了威王,他不提国家大事,却出个谜语让威王猜。他道:“大王的宫廷里有只大鸟,好几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齐威王一听,便知道淳于髡在以猜谜语为名,劝谏自己,他豪情万丈地道:“这只鸟,要么不飞,一飞就直冲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惊世人!”

齐威王一反常态,将官员们都召集起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他又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让他们奋勇出击。自此,威王励精图治,国势日盛。诸国见齐国日渐强大,怕齐国来犯,连忙把侵占的齐国国土都交还了回来,从此,齐威王称雄超过了30年。后来“一鸣惊人”,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一下子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有一年,楚国大规模出兵侵略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搬请救兵。可是让他随身带去送给赵国的礼品却很微薄,淳于髡见状,仰天大笑,竟把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见状大惊,问道:“你笑什么?”

淳于髡道:“刚才我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老农,他拿着一个猪肘子和一杯酒,祭奉田神,说道:‘求田神保佑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装都装不下!’我看他想得到的那么多,可拿出来的却那么少,所以才笑他!”

威王一听就明白了,淳于髡是说自己拿出来的礼物太轻,赵国肯定会不满意,他也觉得自己的做法欠妥,便把礼品的数量增加了十几倍,丰厚无比。淳于髡这才动身前往赵国。赵国国君对礼物很满意,便借给了齐国大批兵马。楚国探得这个消息,自知抵敌不过,忙连夜撤退了,齐国又一次转危为安。

又一次,齐威王派淳于髡献一只天鹅给楚王,可天鹅在半道上飞跑了,淳于髡并不惊慌,他在路上想好了一套说辞,提着空笼子来到楚国。

淳于髡见了楚王,道:“齐王派我来给您献天鹅,可路上经过水塘,我见天鹅渴了就放它去喝水,谁知道让它给飞了。我想自杀谢罪吧,可恐怕让别人说您因为一只鸟逼得人自杀了。这天鹅是长毛的东西,和它相像的有的是,我原打算买一只别的鸟代替它,可那又是不讲信用蒙骗您了。我又想逃亡到别国去,可又怕耽误了我们两国国君交好的大事,所以,我就来请罪,甘愿领受您的惩罚!”

楚王听了淳于髡这一套花言巧语,甚为赏识,道:“好啊,齐国竟有这样的诚实之士!”便重赏了淳于髡,赐物的价值比那飞走的天鹅还要贵重一倍。淳于髡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把一件坏事变成了好事!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体生卒时间不详,然与邹忌同时,略长于孟子,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尽管淳于髡出身卑微,又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得到了齐国几代君主的尊宠和器重。淳于髡由贱而贵,固然和齐国长期奉行“举贤尚功”的统治政策有关,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才干。

西门豹治邺

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资治通鉴》第一卷

西门豹是战国时魏国的一位官员,他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当太守时,果断地处理了“‘河伯’娶妻”这一危害地方的迷信行为,因为他的做法颇为幽默机智,所以这一事迹被司马迁收入《滑稽列传》。

当时,西门豹到邺上任伊始,就召集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详细询问当地民众的疾苦,长者回答道:“因为常给‘河伯’娶妻,所以这里才这么穷苦!”

西门豹大奇,便细问其故。原来,当地经常发大水,所以乡绅、县吏们就为这个征收很重的赋税,每年都征到好几百万钱,拿出二三十万,让巫师、巫婆挑选出本地品貌出众的少女,给“河伯”当妻子,说这样就能免除水灾,余下的钱便被他们一起分掉了。每次为“河伯”娶妻,在迎娶的当日,都要大张旗鼓地隆重进行。他们把少女打扮得漂漂亮亮,游行十几天,然后搭起席床,让少女坐在上面,放在水中任其漂流,顺流漂出数十里后,少女便被河水吞没,乡绅、县吏、巫师们便说“河伯”已经把少女娶走了。因此,当地凡是家中有女儿的人,都怕女儿被选中给“河伯”做妻子,大多逃往外地他乡。钱要得多,人逃得多,水患又除不掉,所以本地自然就越来越贫困萧条了。

西门豹是个不信神的人,他一听就知道,所谓“河伯”娶妻,是当地乡绅、县吏和巫师们联合起来耍的花招,他们为了敛取钱财,竟不惜借迷信来搜刮民众,残害生灵。他想了想,心里便有了主意。西门豹对长者们道:“等到下一次为‘河伯’娶妻时,你们让乡绅、县吏、巫师都到河边来,我也去为新媳妇送行!”

到了那一天,西门豹来到河边,当地的大小官吏和头面人物也都来了,四周围观的老百姓也有几千人,西门豹一见那巫师,原来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巫婆,身后跟着十几个女徒弟。“娶亲”仪式即将开始,西门豹道:“把新媳妇叫过来,我要看看她漂亮不漂亮!”

有人把将敬献给“河伯”的少女唤出,领到西门豹面前。西门豹一见,便故意道:“这个女子不够漂亮,麻烦大巫婆去报告‘河伯’,我另外再找一位漂亮的女子,过两天就送去!”言罢,不由分说,便让手下把大巫婆抱起来扔进了河里。

西门豹假作等候,过了一会儿,又道:“大巫婆怎么这么久还没回来?来,派个弟子去催催她!”又让手下把巫婆的一个女弟子扔进了河里。一连扔了三个弟子,西门豹道:“这些弟子都是女人,说不清楚话,麻烦几位乡绅去催催吧!”又命人把几个乡绅都扔进了河里!

西门豹又像煞有介事地站在河边,假意等候,县吏等其他官员都体如筛糠,魂飞魄散,生怕下一个轮到自己。一会儿,西门豹道:“他们都不回来,怎么办呢?”又打算把县吏和另一位有钱人扔下去,这两人吓得魂飞天外,面如死灰,赶紧跪下连连叩头,把额头都叩出了血。西门豹便道:“那就再等一会儿吧!”一会儿,西门豹道:“你们起来吧!看来‘河伯’是把客人留得太久了,咱们都回去吧!”便率人离去了,从此以后,再没人敢提为“河伯”娶妻之事了!

西门豹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遂颁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西门豹引漳十二渠,以漳河为水源,始建于战国前期,比李冰所筑的“都江堰”还早160多年,是我国见诸文字记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引水渠系统工程。

西门豹可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狠狠惩治了这群利用迷信坑害百姓的人。后来,西门豹发动邺县的百姓大举兴修水利,彻底根治了水患,并引水灌溉了田地,大大地造福了百姓,很久之后,当地的百姓还在感念西门豹的功绩。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战国初年第一个大型引水渠系统。本文通过西门豹在邺县破除迷信和兴修水利两件事,宣扬了破除迷信的思想,歌颂了西门豹在政治上的远见,与腐朽势力做斗争的智谋、勇敢和治理邺县的历史功绩。

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

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资治通鉴》第一卷

庄子名周,蒙(在今河南商丘)人,生活的年代约与孟子同时或稍晚,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庄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曾做过蒙国的漆园小吏,同时他与楚威王也有过密切的往来关系,后也来往于赵、魏这些大国之间,与这些诸侯交往甚密,但诸侯及其大臣们大多对他都不很重视,没有把他当作心腹和知心朋友。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他说:“道这个东西,有感情,也有信义可言,而没有形状可以揣摩,因而其核心应该是心平气和的无为,它可以被流传,但却不可以完全地接受,可以学到道的精神,却无法看见道是一个怎样有形有色的东西;人类从根源上讲,没有天也没有地,天地浑然一体,无法割裂开来,这是从人类存在以前就天然存在的东西,人力无法改变它。”他又说:“道是在太极之上的东西,它比太极还要高深得多;在六极的底下而又比六极深了好多,是比天地还要长久,比任何自然的东西还要古老的东西。”

他解释说,“道”是无处不在的,它甚至存在于蝼蚁、梯稗、瓦壁、屎溺等看似卑微的事物中。同时,它又是变动不停留的,可以是花草、青苔、蝴蝶、老虎,是马、人,而“人又是顺着道的指引而生存的”。因此,庄子认为,和“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性比较起来,人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某一瞬间的存在形式。所以,人世间的生老、寿夭、福祸、荣辱,丝毫不值得日夜为之去计较。

庄子的妻子不幸死了,庄子蹲在地上,一面敲着瓦盆,一面唱歌。有个邻居觉得他太无情了,于是把他告到惠子那里。惠子批评庄周说:“结发妻子与你形影相伴了这么多年,你对她的死非但不悲伤反而敲盆而歌,这是很不对的!”

庄子回答惠子说:“宇宙间本来就没有生,也无所谓形和气,以后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生又变而到死,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一样。现在,我的妻子正安然地回到宇宙这个大自然中去,我为啥要为她伤心痛苦呢?”惠子哑口无言。

一次,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来了两个楚王的使者请他去做官。庄子对使者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3000多年了,楚王把它珍藏在庙堂之上。就这个龟来说,是愿意死后使它的骨甲得到珍重,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呢?”使者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你们回去吧。”庄子说,“我宁愿做个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的龟。”庄子就这样回绝了楚王的盛情。他这种视生不如死、视富贵不如在泥土中拖尾爬行的思想,以及对生死、贵贱的看法,似乎很超脱,其实是他在现实斗争中失败后无可奈何的哀鸣。

庄子家境贫寒,他曾到监河侯那里借过半斗粮食,但却视权贵如粪土,不追求功名利禄。

一次,庄子去见魏王,翻遍衣柜也没找出一件像样的衣服,于是穿着其中一件最新的衣服去见魏王。魏王看到他衣服上的补丁说:“先生怎么这么狼狈?”庄子回答说:“处在现在这样一个上昏下乱的时代,怎能不狼狈呢?”对魏王进行了有力的讥讽。

庄子广泛传播自己的“无为”思想,尽管他生活在贫困交加的情况下,还是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巨著——《庄子》。这部书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文字优美、生动、绘声绘色,在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庄子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思想精华,对“道”的观点、态度,以一个个小故事加以阐发。其文笔优美,想象丰富,比喻生动,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来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成语“庖丁解牛”、“东施效颦”、“朝三暮四”等皆出于此书。“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我国古人独有的概念,已经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融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更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处世方式,甚至被统治者消化、吸收、改造、利用,成为一种治国之策。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疆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天下从风。——《资治通鉴》第十八卷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于社会下层,以墨为姓。据说,墨姓本来是孤竹君的后人,姓墨台,后来才改姓单字墨。

墨子具有丰富的科技知识,与当时有名的工匠公输班齐名。一次,他花了3年时间用木料做成了一个“飞鸢”在天上飞行了一天才落下来。另外,他还能用很细小的木块、木条,做成“车辖”,能够载重30石。传世《墨子》一书中的《经》、《经说》,还探讨了诸如光学、力学、数学等方面的问题。

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由于他与孔子的学术见解不一致,便离开了儒学,创立了墨家学派。当时,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齐名,成为显学。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的学说思想是比较接近劳动人民的,当时的贵族说他的学说是“贱人之所为”,荀子也批评他的学说是“役夫之道”。

墨子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提出了“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等主张。墨子对其弟子说:“凡是到某一国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个人才学,结合所在国的特点,应有所作为。如果国家处于纷乱、国君昏庸无道,那么就要让这个国家的执政者尊重、重用有才能的人,尽量让大家保持一致意见,要互相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如果这个国家很贫穷,那么,就告诉这个国家的执政者要节俭、节约,不要搞厚葬;如果这个国家的执政者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那么就告诉他不要过分沉湎于声色犬马,而应担负起治理国家的使命;如果这个国家处于荒远的地方,人们没有礼节,那么就告诉他们要知道尊重上天,要祭祀鬼神;如果这个国家经常发动侵略战争,那么就告诉他们的国君,要知道爱护每一个人,要知道不发动战争是正确的,是行道义。”

墨子学说的中心是“兼爱”,“兼爱”就是提倡无差别的爱。墨子认为当时社会一切祸害,如“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舌小家”,“强之劫弱”,“寡为众暴,诈之谋愚,贵之傲贱”,“为人君者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今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贱”,都是由“别”引起的缘故。

因此,他要“兼以易别”。他说:“如果把父母、兄弟以及君王看成自己本身,那又怎会不孝敬呢?如果把自己的儿子、女儿以及臣子看作是自己本身,又怎能对他们不仁慈呢?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谁还去偷呢?把别人看成是自己本身,谁还会去抢劫别人呢?把别人的家园看成自己的家园,谁还会去兴风作浪呢?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谁还去进攻别国呢?所以说,如果大家相互友爱,那么天下就太平了,如果相互攻击,那么天下就会纷乱。”

但是墨子的这些进步主张没能被诸侯所采纳。

墨子认为,战争是最大的不相爱,所以他提出“非攻”,反对当时连绵不断的攻伐兼并战争。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是一个有着严格纪律的团体,首领称为“钜子”。凡是加入这一团体的人,都要服从他的指挥,其言行不得违背墨家的基本主张,否则就不承认他是墨者。服兵役的墨家弟子,在作战中表现突出,可以为国赴汤蹈火,死不回头。

有一次,楚国要进攻宋国,并请公输班制造了一批攻城的战具。墨子听说这个消息后,就派弟子禽滑厘等300人,带着他制造的器械到宋国去守城。他自己也从鲁国前往楚国去劝阻楚王,走了10天10夜,脚上长满了茧疱。到了楚国,他说服了楚王,还在楚王面前与公输班演习了攻守的各种战法,使公输班技穷认输。墨家这种“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精神,是被诸子各家所普遍承认的。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

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

墨子的学说思想,直至汉初仍有一定的影响,后来,墨家学派就衰落了。墨家学派对后世的侠义精神有一定的影响。

来来往往和氏璧

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资治通鉴》第四卷

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稀世之宝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很想得到它,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说希望用15座城池与赵国交换和氏璧。赵王和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对策:假如把和氏璧给了秦国,恐怕未必能得到秦国的15座城池,白白被骗上当;假如不给的话,又怕由此招致秦军侵略,因此,始终拿不定主意。于是想找个合适的人出使秦国,但一直没找到。

这时太监总管缪贤说:“可以让我的门客蔺相如去。”赵王问道:“你怎么知道他能胜任呢?”

缪贤回答说:“有一次我犯了罪,当时我想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劝我说:‘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说:‘有一次我跟随赵王和燕王在边境上会晤,燕王私下里握着我的手说希望和我成为朋友。’由此我知道燕王会收留我,所以我打算投奔他。蔺相如对我说:‘当时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您又是赵王手下的宠臣,所以燕王才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到燕国,燕国害怕赵国,肯定不会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交还给赵国。您不如光着背、背着斧子向大王请罪,说不定倒能获得宽恕。’我听从了他的劝告,幸好大王您开恩赦免了我的罪,所以我认为蔺相如是个贤人,足智多谋,应该担当得了这个使命。”

赵王一听,赶紧召见蔺相如,问他说:“秦王拿15座城池来换我的和氏璧,你看能不能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给不行。”赵王说:“如果秦王拿走了和氏璧而不给我们城池,我们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要求用城池换我们的璧,如果我们不答应,我们就会理亏;我们给他和氏璧,而秦王不给我们城池,那么理亏的就是秦国了。比较这两种情况,我们宁肯答应他而冒险被骗,也要叫他们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好,有道理,那谁能出使呢?”蔺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我可以带着璧出使秦国。秦国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我就把和氏璧交给秦王。他们不给我们城池,我保证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了。

秦王在章台宫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自己看完之后,又传给他的妃子和左右亲信们观赏,大家高呼万岁,向他祝贺。蔺相如看秦王没有用城池换璧的诚意,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玉璧上有一个斑点,让我指给您看。”秦王把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璧后退几步,站在一根柱子跟前,怒气冲冲地对秦王说:“您写信给赵王,说是想换我们的和氏璧,赵王召集大臣们商量给不给,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依仗着自己的强大,想用空话来骗我们的璧,所谓用来交换的15座城池,恐怕十有八九得不到’。大家都认为不能把和氏璧给秦国,但我觉得就算是平民百姓之间打交道都不用欺骗的手段,更何况一个大国呢?再说,既然是强大的秦国所喜欢的东西,我们不能为了这一块璧而损伤了和秦国的感情。于是赵王就沐浴斋戒了5天,然后派我出使秦国,郑重地把和氏璧交给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不就是尊重你们是大国,向你们表示敬意吗?可我到了秦国之后,您只在一个偏殿上接见我,表现得很傲慢;您拿到和氏璧后,又传给一群妃子看,简直是在戏弄我。我看您根本不打算给赵国15座城池,所以我就把璧拿了回来。你要是再逼我,我就连头带璧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他举起璧,眼睛斜瞅着柱子,像是就要往柱子上撞似的。

秦王怕他撞碎了玉璧,就连连道歉,请他千万别往柱子上撞,并赶紧召来负责的官员拿出地图,指着地图上的一片地区说,就把这里的15座城池划给赵国。蔺相如心里明白秦王只不过是做个样子,其实是不会真正给的。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闻名的珍宝,赵王害怕秦国,不敢不答应秦国的要求,所以把玉璧献给秦国。赵王在把璧送来之前,斋戒了5天,现在请大王您也斋戒5天,在王宫的正殿上安排隆重的典礼,那时我才能正式把璧献给您。”

秦王心想如果要硬抢和氏璧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就答应斋戒5天,把蔺相如安排在国宾馆住下。蔺相如估计尽管秦王答应了斋戒,但最后肯定会违背盟约,不会给赵国城池的,于是就派遣他的随从换上粗布衣服,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回到了赵国。

秦王斋戒了5天以后,果真在宫殿上安排了隆重的仪式,派人带领蔺相如走上大殿。蔺相如进殿后,对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没有哪一位信守诺言。我实在怕被您骗了而辜负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先回赵国了,估计现在已经到了。不过,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只需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王就立即派我捧着和氏璧给您送来了。凭着你们强大的国力,只要你们先把15座城池划给赵国,赵国敢不给您璧而得罪您吗?我知道欺骗了大王您,已犯了死罪,我甘愿被扔到烧开水的大锅里受极刑,请您和大臣们仔细商量商量吧!”

秦王和大臣们吃惊地互相看了看,全都哭笑不得,站在两边的武士走向前要把蔺相如拉下去处以极刑,倒是秦王很明智地说:“即使杀掉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倒破坏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还是好好地招待他,送他回国,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和氏璧欺骗我们秦国吗?”于是就在大殿上按照礼仪接见了蔺相如,典礼结束后又把他平安送回赵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为了表彰他的机智与才干,拜他为卿,最后秦国一直没割给赵国15座城池,赵国也没有给秦国和氏璧。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睚眦必报的范雎

凡党人死者百余人,妻子皆徙边,天下豪桀及儒学有行义者,宦官一切指为党人。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资治通鉴》第五十六卷

范雎是秦昭王的重要谋臣,在秦国征服六国的大业中做出重要贡献。在他发迹之前,曾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过得甚为狼狈。

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就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还送给他百两金子和一些牛羊做见面礼,却被范雎坚决地推辞了。因为这件事,须贾怀疑范雎暗中串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就向丞相魏齐告发。魏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下令严刑拷问范雎,打得他肋骨断了几根,门牙也掉了几颗。范雎只好装死,看守便用席子卷起他,扔在厕所里。所幸范雎没有死,他化名张禄,逃出魏国,到了秦国。

范雎历尽艰险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秦国的实权掌握在宣太后和她的兄弟穰侯魏冉手里。范雎给秦昭王上了道奏章,秦王约定日子,准备在离宫接见他。

走到半道上,范雎瞧见秦王的车马来了,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毫不回避。秦王身边护驾的侍从大声喊道:“大王来了。”范雎冷冷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秦王这时也听见范雎在那儿嘟囔:“只听说秦国有太后和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这句话正说到了秦王的心坎上。他赶紧把范雎请到宫里,屏退左右,然后和他单独交谈。

秦王跪下请教范雎说:“先生要如何教导我呢?”范雎只是“嗯、嗯”了两声。秦王又向范雎求教,可是范雎只是含含糊糊地答应着,就不再说什么了。像这样请了三次,秦王有些着急了,诚恳地说:“我请先生来,是真心诚意地向您请教。请先生不要忌讳什么,只管照直说。”秦王的这番话给范雎吃了颗定心丸,便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多,士兵又都十分勇敢,要想统治诸侯,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15年来却没有什么成就,这说明一方面丞相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另一方面大王您也有失策的地方啊!”秦王很好奇,问道:“我有什么失策的地方呢?”这时范雎发现有人躲在旁边偷听,他不敢提到宫里的事,就先说秦国对外的策略。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攻打齐国,就算能获胜,也没法把两国连起来呀,所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秦王一听,很有兴趣地问:“什么是‘远交近攻’呀?”范雎解释道:“对离我们远的国家,比如齐国,要暂时与他们交好,先把一些邻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才能扩大秦国的土地,真正做到得寸则王有寸地,得尺则王有尺地,今舍近攻远,不亦谬乎!所以先把韩、魏两国兼并了,消灭齐国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矣。”秦王听了,连连点头称是,说:“秦国真要能打下六国,统一天下,就多亏先生了。”秦王拜范雎为上卿,并且按照他的谋划,把魏国、韩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不久,范雎又对秦王说:“太后和穰侯独揽大权,根本不把您放在眼里。现在朝廷官员和您的左右侍从都是丞相穰侯的人,他们又都只为自己打算,丝毫不为您和秦国着想,我真是替您担心啊!”秦王于是下决心废除太后的权力,又收回了穰侯的相印,然后拜范雎为丞相,封地在应(今河南宝丰西南),号为应侯。

魏王感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威胁,非常害怕。魏国丞相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派须贾到秦国来求和。范雎听说须贾到了秦国,便换了一身破旧的衣服去见他。须贾一见到范雎,吓了一跳,问:“范雎,你难道没死吗?”范雎说:“托您的福,我还活着。”须贾又问:“您在秦国,没有游说秦王吗?”须贾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很了解范雎的能力,想探听一下虚实。范雎当然明白须贾的用意,便回答说:“没有,我是从魏国逃命出来的,哪敢再提什么谋略呀。”须贾见他衣服单薄,人冻得直哆嗦,心里有些可怜他,就叫随从拿出一件茧绸大褂给他穿上,并且留他一起吃饭。

吃完饭后须贾又问道:“听说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张禄,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什么人能够为我引见一下?”范雎说:“我家主人倒是跟他挺熟的,我可以带您去,让他引见您。”须贾高兴地说:“那太好了,只是我的马病了,车轮也坏了,没有马车,叫我怎么出门呢?”范雎说:“这好办,我去为您借辆马车。”

范雎回去把马车赶来,又亲自为须贾驾车,驶进秦国相府。认识范雎的人,都赶忙避开,须贾觉得很奇怪。到了丞相府门口,范雎对须贾说:“您在这里等着我,我先进去通报一声。”须贾在门外等了半天,也不见范雎出来,就问守门的说:“范雎为什么还不出来呢?”那人答道:“哪儿来的什么范雎,刚才进去的就是咱们的丞相张禄。”须贾这才明白范雎就是张禄,立刻吓出一身冷汗,他跪在地上,爬进了门,一直爬到范雎面前说:“我须贾瞎了眼,对不起丞相,犯了重罪,随您怎么处置我。”范雎说:“你有三条罪状。你诬陷我出卖魏国,这是第一条罪状;当魏齐把我扔在厕所里,侮辱我时,你竟然不制止,这是第二条罪状;你喝醉了酒,还往我身上撒尿,你怎么这么狠心呀,这是第三条罪状。”

说到这里,范雎的语气突然又缓和下来,说:“不过你今天见到我时,给了我这件褂子穿,还留我吃饭,总算还有点人情味儿。看在这件事的分上,我饶你不死。”范雎于是让须贾离开相府,自己则进宫去请求秦王把须贾驱逐回国。

须贾到范雎那儿去辞行。范雎大摆宴席,把各国的使节都请了来,一起坐在堂上,却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着喂马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囚徒像喂马一样喂他吃。范雎狠狠地说:“回去告诉魏王,快拿魏齐的人头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带兵血洗大梁。”须贾回到魏国,把这件事告诉了魏齐。魏齐很害怕,先是逃到赵国,后来实在走投无路,就自杀了。

范雎发达以后,不忘羞辱须贾一番,以泄心头之恨。成语“睚眦必报”就是这么来的。睚眦必报,作为成语,其原意就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现在一般比喻心胸极狭窄的人。

睚眦必报与人们常说的锱铢必较一样,都是贬义词,指一丝一毫都要计较,一点点小怨仇都要报复,其实做人不可以小肚鸡肠、心胸狭隘。

毛遂自荐

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等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从而归,至于赵,曰:“胜不敢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为上客。——《资治通鉴》第五卷

战国时有四个著名的公子:齐有孟尝君田文,赵有平原君赵胜,魏有信陵君魏无忌,楚有春申君黄歇,他们都以礼贤下士、善待宾客、广罗人才而闻名于世。

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和孝成王时候的人,出任赵国的丞相。公元前259年,秦国派上大夫王陵率兵围攻邯郸,赵王委任平原君谋求与楚合纵抗秦。平原君召集门客,对他们说:“这次去楚国合纵,最好能以言辞说动楚王,实在不行,也可与楚王歃血为盟,以求信任,务必要完成合纵的使命。士无须外求,从我的门客中选派20人前去即可。”谁知挑选了一阵子,只选出19个合适的人才,另一个再也挑不出来了。这时有一个叫毛遂的门客,走上前来,对平原君自荐说:“与楚合纵的20人未满,我愿充任一个。”平原君说:“先生您到我门下做食客几年了?”毛遂说:“3年了。”平原君笑道:“有贤能的人在世上,就好比把锥子放进布袋里,它的尖一下子便露了出来。如今您到我门下已经3年了,我从未听到有人称颂您有什么才能,我甚至对您都没有一点印象,说明您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您是去不得的,请留下吧。”毛遂说:“臣今日请您把我这锥子放进布袋里去!您要是早这样做,我这锥子早就扎破布袋,整个露在外面,何止只是一个锥尖!”平原君听了,大为叹服,便准许毛遂一同前去,另外19个人互相递眼色,差点没笑出声来。

毛遂到了楚国,一路上与其他19个人论辩商谈,令那19个人十分佩服。平原君与楚王商谈合纵之事,从早上开始,直到中午都没有结果。19个人对毛遂说:“先生,轮到您了。”毛遂便手按着剑柄登上了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益、弊端,两句话就能说明白,如今太阳出来就开始商议,到日至中天还没谈完,为什么?”

楚王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楚王呵斥道:“还不快退下!我在跟你主子谈事情,你来干什么?”毛遂按着剑上前说:“大王之所以如此高声地呵斥毛遂,是仗着楚国的兵多人多。如今我离您只有不到十步的距离,再多的人对您恐怕也是没用。您的命现在就在我手上。我的主子就在跟前,您干什么这么大声呵斥我?并且,我听说,得了天下的商汤起初只有70里土地,而文王使诸侯称臣时也不过只有区区百里疆壤,他们哪里是靠着人多兵多!他们能依靠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这就是他们的高明之处。楚国有5000里土地,百万精兵,这是足以称霸的资本,以楚的实力,恐怕整个天下都不是对手。秦将白起跟一个小流氓没什么两样,带着那么几万人,也敢来跟楚打,并且还居然一胜再胜,先是夺走了楚的鄢、郢二城,又放火烧了夷陵,最后还羞辱了您的先人!这百世洗不清的羞耻,连赵国都看不下去了,您难道一点都不在意吗?合纵是为楚的利益,不是为赵的利益!如今当着我主子的面,您斥骂我干什么呢?”

楚王被他说得狼狈不堪,满头是汗,连说:“好,好,就听先生您的,楚愿意拿整个国家与赵合纵。”毛遂说:“合纵一事就此定了?”楚王说:“定了,定了。”毛遂便对楚王的左右侍臣说:“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拿着装有三牲之血的铜盘跪着端到楚王面前,说:“楚王、我主平原君、毛遂,三人当为合纵之事歃血为盟。”

合纵之事便当堂定了下来。毛遂走下来后,左手持着盘血,右手招呼那19个人,说:“合纵一事定了。你们这些庸人,正是事在人为,斗胆去做,没有不赢的。”

平原君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平原君深有感慨地说:“赵胜不敢再相看人才了!赵胜相看过的人才,多说上千,往少里说也有几百,自以为天下的有才之士不会漏过我的眼睛,而居然把毛先生给漏掉了!毛先生去了一趟楚国,使赵的气势威望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的三寸之舌,比百万军队还要厉害,赵胜再也不敢自以为善相人才了。”

从此,毛遂成为平原君赵胜的一等宾客。毛遂自荐的故事,至今仍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自荐要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自荐要克服胆怯的心理,勇于展现自身能力。

毛遂自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值得发扬。但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每件事情的本质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应根据所处对象的情况,灵活掌握、区别对待!不可遇事就盲目自荐,这样反而会得不偿失、贻笑大方。

廉颇老当益壮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资治通鉴》第四卷

战国后期,秦国已成为7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连续攻占了楚、魏、韩等国的大片国土。当时赵国因有几个良将守边,不断地抗击秦军的进犯,使得秦军想消灭赵国的野心多次落空。秦国认为赵国是它完成统一霸业的大障碍,发誓要攻下赵国。

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龅率领大军进攻赵国,一举攻下了赵国4座城池。翌年,秦又乘胜利之师去进攻赵国重镇长平。赵孝成王听到消息,忙派老将廉颇率兵阻击。

廉颇是一个有智有谋有勇的大将,他知道目前秦军气势正旺,不宜硬碰硬,便占嘉长平,坚守不战,以拖延时间来瓦解秦军。果然秦军多次猛攻均未能奏效,兵员、粮草也都消耗甚大,弄得秦军主帅焦躁不安,也军心涣散,对攻下长平失去了信心。

秦王知道不除掉廉颇,休想攻下赵国,便派人去赵国搞离间计,想使赵王撤换廉颇,派别的人去守边。

赵孝成王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他早就对廉颇不满,认为他坚守长平,不敢出战,是软弱无能、胆小无谋的表现,便撤换了廉颇,派书生赵括接替了廉颇。

廉颇知道君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一气之下,摔下战袍,到魏国去了。他对人说:“赵括只是一个死读兵书的小娃娃,他怎么能率兵打仗?赵国的军队非断送在他手里不可!”

果然,赵括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到长平后,改变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与秦军正面交锋,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使得赵军40万人马全部被断送,他自己也中箭而亡。廉颇听到这个消息,痛不欲生,号啕大哭了几天。赵孝成王这才后悔不该撤换廉颇,让赵军白白惨遭覆灭。

廉颇在魏国住着,心里还是一直怀念着赵国,为赵国的安危担心。他听说赵国好几次被秦军打败,心中闷闷不乐。有一天,忽然从赵国来了一位使者要见他,他高兴地把那个使者让进屋里,交谈起来。

原来,赵王也在想念廉颇,特地派使者到魏国看望这位老将,说如果他身体还健壮,准备再次让他统率军队。

使者说明来意,廉颇十分高兴,马上摆上酒饭,款待使者。这天,他的食欲特别好,吃了一斗米的干饭、十斤肉,还喝了酒。吃完饭,廉颇起身披甲戴盔,挥戈跃马在门前奔跑起来。他在马上拉开硬弓,表演了超人的骑射功夫,那样子,一点也不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将。

练武已毕,廉颇拉着使者的手说:“你看,我的武功不差吧?你回去对大王说,我廉颇没有忘了报效赵国呀!”

廉颇说着,眼圈都红了,使者安慰说:“老将军威风不减当年,我一定报告大王重用您。”

廉颇哪里知道,这个使者说的不是真心话。廉颇有个仇人叫郭开,郭开怕廉颇回来对自己不利,就事先买通了使者,叫他编了一套假话欺骗赵王。使者回来以后,昧着良心向赵王报告说:“老将军满面红光,吃得多喝得多,看上去倒是不错。可他毕竟老了,我在那儿待了一顿饭的工夫,就看他拉了3次屎。”

赵王听了,连连摇头叹气,往后就再也没有提起过廉颇。

廉颇左等右等,总不见赵王派人来召见自己,知道自己报效赵国的愿望落空了。

后来,楚王把他请去,给他优厚待遇,让他做将军,但廉颇心中只装着赵国,无意为楚国效力,还期待着有朝一日能率领赵国将士抗御强敌。

廉颇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最后带着满腔的忧国之愤,死在了楚国。

能吃在当时来说是考察一个人身体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而廉颇“虽老尚能饭五斗,然则一饭三遗矢焉”就是说廉颇虽然老了,但尚且能吃很多,不过在吃饭的过程中却几次大便,说明身体状况已不如从前。这种考察人、起用人的方式有待商榷。

图穷匕首见

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已首,使工以药粹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九卷

子楚死后,他的儿子即位,这就是秦王嬴政,他继承先帝的遗志,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池。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发誓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今河北涿州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的人头,现在樊於期正流亡在燕国,秦国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能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自刎而死。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仅13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的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那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就往外跑。

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追不舍。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的绕着大铜柱子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的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去召台阶下的武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