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木家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07:17:47

点击下载

作者:王秀林 苏春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进红木家具

走进红木家具试读:

序 在悟中完善 在悟中成长

1999年从龙顺成中式家具厂退休后,我整天无所事事,很不适应退休生活,总想找点事做。于是我带着自制的木头样板和部分传统榫卯结构,骑自行车到北京的各大公园“摆地摊”,义务宣讲红木家具知识,陶然亭、玉渊潭、景山等很多公园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同时,我在女儿的帮助下还学会了上网,被网友称为圈里的“时尚小老头儿”。几年下来,从未中断的宣讲和上网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也丰富了自己的红木知识,在给别人讲解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义务宣传红木文化知识自制宣传手册自制宣传手册义务宣传红木文化知识义务宣传红木文化知识

慢慢地,有人慕名而来找我修复家具,在这一过程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家具损毁情况和修复难题。 2002年,我接到北京虎坊桥明源家具店一个修复黄花梨案子的活儿,这个案子的面心已经开裂,但是由于面抹头的用料是“五花头”材质,即木材的纹理像树瘤一样缠绕在一起,再加上长期缺乏保养和不适宜的使用环境,这个案子再也不能拆开进行修复了。拆不开我怎么修理?这可难住我了。我骑车去了香山鬼见愁,爬到山顶时我突然想起了恩师刘洪来给我讲过的火柴棍变五角星的故事,令我茅塞顿开。于是我马上骑车回家,午饭都顾不上吃——我利用水的张力原理成功修复了这件家具,“收缝法”从此诞生。为了验证自己的发明,我又到公园专门揽收这样的家具免费进行修复,同时留下了客户的电话,每年打电话询问一次是否开裂,至今已有十多年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家具又开裂了。

为了进一步保证收缝法不受环境的影响,使修复的家具延长寿命,我到中山公园观察松树上流出的松香。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凡是松树被截掉枝杈的部位就会有松香溢出,溢出的松香封闭了管孔,松树就不会出现炸心和开裂的情况。由此让我联想到了烫蜡工艺,我开始走近蜂农,白天骑摩托车到西山跟蜂农在一起,给蜂农买饭、带酒,向其学习脱蜂蜜、割蜡等工艺,顺便请教了制作蜂蜡的一些知识。就这样,我学会了自制蜂蜡,随后又自己研制了脱糖工艺。后来我又在烫蜡工艺中按适当比例加入了松香,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收缝法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我又发明了“扩张法”和“校正法”。

通过修复古旧家具和研究其破损的原因,我悟到了在传统的榫卯结构下要顺应木性的道理。根据这个原理新制作的红木家具在多年后仍具有可修复性。随后,我独自创造了新的榫卯结构,继而有了《纹理与结构》论著的成果。后来,我又依次发明了“馒头去污法”“鸡蛋皮去污法”“特种米醋去漆法”“去虫法”“金丝楠木作去污法”及烫蜡工艺等。与蜂农合影蜂农提蜡

随着修复家具的材质的多样化,引发了我对木性的研究。我从电视中看到过山西悬空寺的报道,随后我论述其木质结构的文章被多家杂志刊登。后来我带徒弟到山西悬空寺、应县木塔、佛光寺进行实地考察,查看了它们各自的损毁程度和它们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由此验证了我对木性的最初认识,即木作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的第三章对这一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007年,我接受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的邀请,担任了“电视超人”木作比赛的评委,并参与了节目的策划和录制。同年,我第一次登上了有国内其他专家一起参与的古典家具论坛,并先后参加了常熟、济南、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河北、北京、凭祥、东兴、南宁、仙游、浦寨、北海、山东等地的诸多论坛。

我悟通了人性与木性的原理,推动了自己心态的不断提升。自2007年7月14日“秀林工作室”成立起,我们修复了大量的各种损毁状态的古旧家具,免费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红木爱好者的咨询不计其数,被广大的红木文化爱好者亲切地称为“娘家人”。近几年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伦理的退步,它反映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我无力斥责这种现象,但是我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对这些文化内涵进行正面宣传;与此同时,我也对红木制作业中偷工减料、缺榫短卯的作假现象进行了不点名的揭露,并依据自然科学的原理,通过敲击手段揭露社会上存在的作假现象。这是我为宣传古典家具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回归所尽的绵薄之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对一些不良社会行为的鄙视。在我竭尽全力为此大声疾呼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得罪了一小部分商人。今天再悟人性与木性,我深感自己的做法效果不佳,言语过于尖锐,性格更是过于耿直。树木在遭遇恶劣环境时能够曲身而过,之后仍向上生长。我们宣传正能量也应当如同树木生长一样,要适应环境、讲究策略,从而获取最佳效果。由此看来,“悟”贯穿人的一生。

2012年10月,在广西凭祥,文化部的《中国文化报》记者对我进行采访时我说,我不是专家,请大家也不要叫我专家,我只是一个有良心的匠人。

迄今我已被多家媒体、杂志聘为专家顾问。我收徒弟20余人,不乏在制作和修复方面表现优秀的弟子,其中还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博士生。我现在连睡觉做梦都是红木这些事。记得有一次我和杨家居老师(中国木材国标第一起草人)到山东济南出席活动,当晚睡觉时说的梦话也是红木家具,把杨老吵醒了。他问我:“你怎么做梦都是这些?”

我意识到修复家具是保护历史、保护文化,更是一种传承,是一次次学习做人的过程。悟做人,悟中国家具文化!

什么叫红木文化?它体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古典红木家具文化与传承中国人的优秀品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参加论坛、培训、讲座时,总是把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与社会伦理、生活和道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木作文化就是中华文明传承中勇敢、勤劳、智慧的反映,让我们把中华龙的精神通过中国木作传承、发扬下去吧!这些家具不仅可供我们生活中使用,更多的是通过型、艺、韵、材的文化传承,教育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沿着“悟”这一法宝去发扬光大吧!

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以及红木文化的广大爱好者,在此我为你们对我的支持和促进致以深深的感谢。此外,还要感谢浙江的蜂农教授我脱蜡脱糖的工艺!

我十分感谢也十分怀念我的恩师——刘洪来,他在我当学徒时对我技艺上的教授和如何做人的教导,对我的后半生和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此,我感恩所有的人们,包括各个媒体,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厚爱!我只是一个匠人,我将用钻研、宣传和传承中国红木文化来报答大家。由于我的文化程度较低,书中难免有不到之处,恳请大家指正!王秀林

怀念我的师父

我的师父逝世已近二十周年了。每当回想起我的学徒过程,再看看我学艺至今所取得的成果,我就会想起这里面包含着的师父对徒弟的爱和他老人家的心血。

时至今日,在北京九十岁左右的老匠人中提起“小个儿刘”,仍然是无人不晓。

我师父有几手绝活儿:一点八米长的拼板缝只用十八厘米长的小刨,很快就能严上;凿透眼一气呵成,从不翻个儿;凿出来的枣核眼儿榫卯结构放在水里泡半天后再捞出来,既能打得开又能做到眼儿里不进水。回想起我做学徒的日子,师父从没有喝斥过我,碰到我干活时有错的地方都是用一句很简单的话给我指出来。当我想明白师父这句话的时候,不仅纠正了我这一个错误,而且会让我明白很多道理。比如说,我学严缝的时候,板都让我刮下很多了,但缝口就是不严,于是我去请教师父这是为什么。师父回答我:“哪儿严刮哪儿。”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体会了半年。最终我体会到,不只是在严板上,凡是缝口不严,不是有长的地方就是有短的地方;外边缝口不严,不是榫顶了就是有凿花垫在了缝口里;如果不是实严,就是在刹活的时候技术不到家,角度不对。师父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联想,延伸了我在其他工艺上的发挥。简单的几个字打开了我在结构上继续钻研的源泉。

我跟师父做学徒三年,出师后又继续跟师父在一起干了十年,在我师父病逝的前一个小时,他由昏迷中醒来,精神抖擞。我把师父从病床上扶起来,让他靠在我怀里。我流下了眼泪,思绪万千……这里有情,有父子般的深情;有愿,愿我师父能康复起来。这时候,师父把他保留的两手绝活告诉了我。二十分钟后我师父带着沧桑,在完成对徒弟的最后一次教导后闭上了双眼。我用眼泪送走了我的师父,可是师父十多年来的谆谆教诲、师父对徒弟的深情寄托却永久留在了我的心里。

师父有着崇高的人格,能够严于律己、善待徒弟。他对徒弟的包容鞭策着我走下去……“小个儿刘”师父——我的“爹”,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师父逝世二十周年!泣……

天地君亲师!

第一章 木材的自然属性人性与木性——回性、弹性

我最初认识到的木材的自然属性(简称“木性”)还是通过将同样规格、同样材质、纹理各异的木块分别放置在微波炉和电冰箱一段时间后,观察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对木块变形和开裂的影响的实验中得到的。后来又将不同材质、相同规格的木块反复刷水、冷冻、加热,再刷水、冷冻、加热,从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对木性的认识。

结合多年来制作红木家具的经验,以及在古旧家具修复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我对木性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木性与家具的制作、保养和修复的关系。

我没有研究过植物学,但我认为绝大多数树木只要不是其自身树种基因所决定的,一般都会较直挺地向上生长。如龙爪槐,因形似龙爪而得名,这是由其自身的基因所决定的。木有九子,九子九性。这就如同一位母亲生了九个儿子,每个儿子都各不相同,但是相对而言小儿子一般都体弱。作为同一棵树,砍伐后成为圆木,它的树根、树干、树梢、树杈也是如此。树的根部重于中段,中段又重于树梢部位。这是因为它的生长过程和由下而上的养分供应排序,以及树龄的大小产生的比重差。农民兄弟经常劳作,所以肤色黑,体内所含黑色素多;树木也是一样,向阳面的色素多,背阴面次之。树木的生长过程是由根部吸收水分及养分向树梢供给,水分中所含的矿物质也随之供给。但矿物质的比重要大于水,因此越往高处树身所含金星就越少。有无金星、金星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土壤环境及地下矿物质的含量。人有长幼之分,而同一树种在相同环境中其高矮粗细也各不相同,树质的密度及比重也不相同。长者成熟,幼者稚嫩,这和人是一样的。长幼处事会有不同的方式,幼者有时会做出与长者完全相反的举动。在家具制作的选材中也同样会遇到这种情况。木材也有厚薄之分,当树木的直径大时,开出的板材将按其横截面顺纹理方向弯曲;树木直径小但厚度大的板材,也是顺纹理方向弯曲;但树木直径小且薄的时候,开出的板材在使用时会逆纹理方向弯曲。直径小厚度大的板材,顺纹理弯曲直径小且薄的板材,逆纹理弯曲

俗话说:“木分花梨紫檀,人分三六九等。”这指的是木材的品质不同。紫檀的木质纤维紧密,比重大,其木质纤维就如同人的卷花头一样交错生长,从而使紫檀这一树种相对于其他材质而言不易开裂走形,因此在雕刻中有“紫檀工”一说,这好比人的心理素质,但它的回性和弹性是一致的。一块薄板材,根部顺纹理弯曲,但是它的弯曲程度要小于树干和树梢部位,因此在攒面心板时就给我们提出了穿带与拼板在工艺上要有所区别的要求。这主要是由它的自身基因所决定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树种的管甬及纹理都相对顺直。如果生长环境非常恶劣,生长过程中不断遭遇强雷电和狂风暴雨的摧残,致使其在生长过程中扭曲变形,这样的树木,它的纹理也一定是变化无常的,如产自我国海南的油梨就是如此。黄花梨中的油梨生长在海拔200米以上的沼泽地带,所以其树干大的极少。油梨的纹理如行云流水般美丽,再加上树杈多,就形成了鬼脸,可以说油梨自古无大器。这就如同旧社会的贫苦百姓个子矮、肤色黑,但肌健很结实一样。

树木的生长过程是:由根部吸收水分和地下矿物质,通过树心管甬由下而上直达树冠,由树叶进行光合作用以促进树木生长。水分沿树木皮下进行补给,皮下白标长成心材;年复一年,树木逐渐长高长粗。当一棵树被伐倒后,树干中所含的水分则会由心材自上而下地流失,自身所含的水分称为“生成应力”。自来水管向上喷水,但关闭时它一定是由上至下的过程。树被伐倒后,其生长应力也如同自来水关闭过程一样自上而下进行挥发,这也是圆木自然干燥过程的开始。当然,将其锯成板材后,除了以上的流失方式以外也会从其他方向流失,但不管怎样都是以顺着管甬流失为主。水分的流失造成了依管甬纹理自然走向而产生的弯曲、走形或开裂,只是变形的程度因树种材质的密度不同而不同罢了。人如果呈倒栽葱状头冲下是坚持不了几分钟的,因为这样会使血液倒灌入大脑而造成头晕。木材和人一样,所以在制作家具时门边和腿子也要按其自然生长方向来选择纹理的使用,这不光是为了展现出纹理的漂亮,更是为了尊重木性,否则家具将来就会出现弯曲、开裂的情况。纹理方向选择使用不当,家具开裂纹理方向选择使用不当,家具弯曲

传统手工板斧与现代机械在砍伐树木时形成的横截面和心部的炸裂程度不同,如图所示。传统手工板斧伐木形成的横截面呈V字形,其管甬形成阶梯层次挥发水分,因此木心炸裂小;而用现代机械伐木时,横截面炸裂的现象则远多于前者。这就如同我们人一样,众人无序地由一扇门拥出,就会将门挤破且伤人。水分从横截面挥发就会造成炸心,而V字形横截面形成阶梯式的水分挥发,使炸心程度明显降低,从而增加了木材的出材率。无论将原材料锯解成哪种规格的板材,其自身都会含有一定的水分,这称之为“残余生长应力”。即使烘干后再制成家具,在日后的使用与保养中,甚至是许多年后的修复中,相关从业人员都会与残余生长应力所引发的原材料扭曲变形这一过程结下不解之缘。

这就是木材的自然属性,如同人岁数过大时由于自身营养的供给、吸收和骨骼老化、缺钙导致的驼背一样。人无论怎样也绝不会向后驼背,而是依骨骼的生理曲线弯曲。木材也是依纹理曲向弯曲,这也是木质结构的房屋在建筑和制作中选材的道理。如建造房屋所使用的房柁,直的就比弯的好;如果是弓形的,则一定要弓形向上使用,因为房顶的重量与房柁的向上弯曲恰好形成了反作用力,这样的建筑才坚固持久。左:机械砍伐 右:板斧砍伐

木料的选材与使用方法同对人的管理与使用是非常相似的。纪律和法律对人的行为有规范与约束的作用,而木作中的选材、纹理的使用以及榫卯结构和纹理的互补这一过程,就是约束木性与引导木性的过程。例如,穿带和穿带大小头的朝向要依据面心板的纹理而定,家具上的牙板牙条也要依据纹理的走向而定,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部件稳定不走形,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并推迟修复的时间。如同我们人平时注意有规律地生活就会减少得病的概率一样,在家具制作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对于人的尊敬是对每个人的权益、人格乃至个性而言的,我们对人的使用和管理是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在木作中同样要尊重木性、顺应木性,因材而异、量材而用,通过引导把它们的个性由消极变为积极,甚至可创造条件使其自身的缺点变成优势。例如,家具部件中的下牙板和牙条在选材中遇到纹理走向朝上时应该让纹理曲向朝上使用,这样在其木性发作时不但不会造成家具变形,反而可以借助合理的榫卯结构形成反作用力,使其更加牢固;反之就会变形,带动其他部件的走形或榫卯结构的松动。由此可见,合理、严紧的榫卯结构与纹理曲向相配合非常重要。人老了要驼背,木性也会依其自身的纹理曲向而弯曲。因此,在家具制作与今后的使用、保养中应始终遵循“尊重木性、顺应木性、引导木性、约束木性”这十六字令,这是家具长寿的秘诀。依纹理使用抄手穿带

木性与人性在其他许多地方也是极其相似的。人有骨、肉、毛细血管、动脉血管;木材也有管孔,分为主动脉及毛细血管。人有骨骼,骨骼有生理曲向;木材纹理也有其与生俱来的各种曲向纹理,有的似弯弓,有的似山峰起伏,有的又如行云流水般美丽,给人以大自然的美感,真是美不胜收。同样,夏季天热时人出汗后体内水分会缺失,木材遇热和干燥后水分同样也会蒸发,导致木材收缩。人缺钙后骨骼依生理曲向而驼背,木材按其纹理曲向而弯曲变形甚至开裂。人在生活劳作中力量的发挥必须符合骨骼弯曲的曲向,比如人负重时肩扛可以负重很大;木头也有“立木架千斤”之说。人上山时能背负的重量要大于怀里抱着的重量;木制扁担下悬纹理要大于上悬纹理的承重分量……木性随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是迟早要发作的,就好像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生病一样。要想使木材不成为炭材,就必须遵照上述的十六字令。任何油饰的方法都改变不了木性,只是拖延了它发作的时间而已。在家具制作中(尤其是使用红木等贵重木材时)使用了化学手段进行油饰处理,这些也都无一例外,只能延缓木性发作的时间。有些现代工艺因违背木性而造成了家具的不可修复或难以修复。十六字令中的“引导木性,约束木性”就是纹理与中国木作中榫卯结构的配合使用,这是一个互相制约又互相支撑的工艺过程。

我国的匠人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深知这一原理。因此从建筑到建筑结构,乃至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以及部件依其自身纹理而选用,均没有离开这些最基本的原理。后面将讲到的榫卯结构的使用就是依据木性的自然属性而发明和完善的。

上面讲到了木材的生长过程和木性与人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木材有其自身的自然属性,即回性和弹性。

一、木材的回性

我们在生活中都接触过木头,使用实木家具的人也都遇到过老旧家具出现翘曲、开裂和变形的情况。就连我们一日三餐使用的木筷,也经常出现弯曲和变形的情况。我们居住的房屋中使用的木门经常会在雨季时出现门边变形、关不上门的情况;冬季又会出现门框之间缝隙加大、透风的情况。“针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我们只得在门框上加掩口条,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经家具厂锯解并烘干的木料,虽然经过了干湿度变化的反复,但同样会出现开裂和变形的情况。红木家具制造商虽然在制作罗汉床前对腿子进行了烘干,但有些到了消费者手中已有数月的家具仍然会开裂,这也是一直困扰着家具制造商的难题。

最近十几年,老旧房屋的拆迁比较多。上百年的老房架被拆下来后堆置在一边,虽然经过了一两个季节,但仍然会开裂和扭曲变形。在存世的老家具中,无论是白木家具还是红木家具,都同样存在着开裂、扭曲的情况。尤其是家具的面心板,近几年来收缩、开裂的现象更为突出。这些家具少则经过了几十年,多则上百年,木材的含水率按说已经很稳定了,为什么还会出现以上三种情况呢?

这些都说明了木材(不分树种)在干湿环境的变化中存在着“回性”。只是由于木材的密度不同,其回性的大小不同而已。更重要的是所有“回性”所造成的扭曲和开裂,都与木材自身纹理的走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的“回性”所引起的扭曲、开裂等变化与纹理的走向是那么的一致。顺着纹理弯曲的走向,水分在继续“沁入”又“挥发”,温度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一反复过程中,木材纹理的弯曲程度越来越大。这是由外界干湿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外因作用,是木性的反复——回性。这就是木材的自然属性——回性,即“湿涨干缩”。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学识渊博的书生与一个貌美贤惠的女子相亲。古时女子鲜有读书,彼此相见后,女子对书生十分爱慕,两人互有好感。这个书生给女子出了一道题:“我给你五根折弯的火柴棍,在不用手、不借助其他工具的情况下,将这五根折弯的火柴棍的五个折角凑在一个中心后,变成一个五角星。如果你能找到答案,那我们明日就在此时此地相见并订婚,否则就不用回来了。”

女子回家后冥思苦想,但想不出答案。约定的时间很快到了,女子怀着一种对书生的爱慕之情和对今后生活的美好憧憬,也为自己找不到答案而觉得懊恼……激动之中,急切的心情化成了热泪。泪水伴着姑娘复杂的心情,顺着双目凝视的视线,滴在五个折点聚集的火柴棍上。火柴棍好似非常理解女子的心情,代替书生吸收了这带着姑娘体温的珍贵泪水,沁入了书生的“血脉”里。火柴棍由折点向外扩张着,分叉支撑、分叉相交形成了五个夹角,最终形成了一个由五个“人”字组成的五角星。于是,姑娘奔跑着到了书生面前……一个小小的传说故事,读者们可以实验一下,既可体验爱情的幸福,也能体会一下木材随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火柴棍变五角星的过程(1)火柴棍变五角星的过程(2)火柴棍变五角星的过程(3)火柴棍变五角星的过程(4)

火柴棍变成五角星的过程,是干缩湿涨的典型表现,依据的正是水的张力这一原理。木材回性的原理就是张力缩小或扩大的反映,家具的木材也正是通过水的张力这一原理得以回性的。我们可用木制筷子和竹制筷子做一个试验,当然用红木也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直观的效果,但由于红木密度大,反应相对要慢一些。我们把筷子刷水后放在风能吹到的地方,几分钟后可以感觉到筷子变粗糙并起了毛刺,这就是通过湿度的变化使木性发生了回性,它的木质纤维毛刺开始抬头。作为红木木材,尽管它的密度比这些竹子大,但木性的共同特点——回性,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在湿度的反复变化下,如果单纯使用高标号的沙纸干磨,尽管当时也很光滑,但在日后环境温、湿度的反复变化过程中,家具还是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影响家具整体包浆的形成过程。

二、木材的弹性

“小扁担,三尺三,中间宽,两头尖;上百斤,肩上担,担起担,两头颤;气不喘,腰不弯。”这是冀北地区人民对用扁担挑运物品情形的描述。这些地区用的扁担大多是木制的,由于木头的韧性和弹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在挑担时的承重被消化和吸收了一部分,从而减轻了挑担人的承重。木材的弹性在生活与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如木制的小桥。山西的悬空寺距地面60米高,建在悬崖上,悬在半空。1400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地震和雨水的侵蚀。近四十年来也发生了两次六级以上的地震,它都安然无恙。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山体滑坡,几百吨的泥石都没能让悬空寺受到损坏。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评价说:“横梁立柱,它们结合成了榫卯结构。这个榫卯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防震,它能吸收震能,我说它叫弹性结构。”古代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也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弹性结构除去其结构的科学性以外,与材质本身的弹性和性能也是分不开的。2006年12月16日,我在北京的一次红木爱好者交流会上,将白松按照榫的结构方向用小细绳捆了一个小桌的模型,但没有榫卯。我两次将这个模型摔在砖地上,模型两次被弹起,但没有变形或破碎。实验结果证明了“捆绑结构”与“弹性结构”的有效性。后来我和弟子又用白松木做了一个小罗汉床的模型,这个模型使用了榫卯结构,经过多次破坏性实验,也都安然无恙;最后是因为白松木材质软才使这一模型被损坏。这充分说明了木材的弹性与结构合理性的关系。山西悬空寺(1)

我到悬空寺进行了实地考察。悬空寺木结构房柁的横梁在纹理、弯曲走向和朝向的使用上都遵循了这一原理,合理地利用了木材纹理的走向;通过力学、几何学的原理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反弹力使栈道存世已有约一千五百年。榫卯结构和木材纹理走向的互补,是古建筑长寿的秘诀,也是我所说的“捆绑结构”与“弹性结构”的依据。弹性的力度大小与木材的纹理有很大的关联。古代用的木制弓箭就是利用弹性的反作用力将箭射出的。山西应县木塔就是因其在结构的选材上违背了这一原理,加之建筑环境所造成的问题,使得千年的塔身向东北倾斜了15度左右。山西悬空寺(2)

我认为在任何树种自然生长的过程中,水分和养分永远都是它的命脉,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疏密、走向不同的纹理。这些供养水分和养分的骨骼脉络,就如同人要经历少年、中年、老年的发展规律一样。人老了,由于供养机能的老化而导致腿脚不利索,腰弯背驼。老人的腰弯背驼和人的骨骼结构分不开,木材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人需要补钙,家具则需要经常补充水分。我们看到许多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家具存在抽涨缝和缝口严重加大的情况,保养不好的家具早已“散架”。尤其是现代居住环境的变化正在加剧这种情况的发生;清末民初的家具更有甚者(当然不是全部)。清末的许多家具损伤严重,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失传的工艺。因此在家具制作中,能否从力学和对抗力的角度配合合理的榫卯结构,是关系到家具能否“逸我百年”的关键。

综上所述,木材的含水率在家具的制作和使用中随干湿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将直接影响家具的寿命。无论是木材还是家具,既不能没有“水分”,又不能让“水分”超越其使用环境;木材没有了水分就是炭材,其生命也就终止了。所谓保养家具,就是要让家具所用板材的含水率适应其使用环境;同时这也证明了水的张力在家具制作、保养和修复中所起到的巨大而又神奇的作用。由此可以说木性和人性大有相同之处,木性的弹性与回性是所有木材的共性。“龙有九子,九子九性”,这是对人性的比喻。木性同样有个性,且与人性相近。人体的强壮与否可反映在脸色、毛发等多个方面;一棵树的强壮与否同样可以反映在它的粗细、枝叶等方面。一棵树其树身部位的材质总要优于树梢,其色素含量也有差异;一棵树的向阳面与背阴面,其树皮外观的纹理密度不同,材质与色素也有差异。难道这与人的养生不是一样吗?人有老幼,树有粗细;同科同属不同龄,树木粗细不同,也会出现与人一样的“代沟”。长者与幼者的思维差异会导致他们对同一件事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同种木材的粗细不同,在木性方面的反应就会不同。因此,深入了解木性的共性和个性对于木作工艺十分重要。对于充分利用木材的出材率而言,合理地发挥、利用木性十分重要。这就是形、艺、韵、材中的材文化。弓箭(1)弓箭(2)树木向阳生长

树木和人的生长过程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树木无论是长在山上还是海边,或是道路旁,首先要扎根,而在扎根的过程中树根总是追随着太阳的方向。向阳面的树根扎得最深最远,在吸收水分与营养的过程中,地表上二三十厘米处则又自然向背阳的方向弯曲,然后再向向阳面弯曲。一棵树的树冠同样也是向阳的方向大一些,这是追求阳光的光合作用而导致的自然现象。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树木的弯曲走向来辨别方向。

这又像我们在做健身运动时的一个动作形态,人和植物都是向阳的。然而朋友们可仔细观察道路两旁的树,其倾斜的方向是顺着车行驶的方向(当然不含新栽的树),这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们在路边行走或站立时,当汽车急驰而过,身体是否也会顺着汽车驶去的方向倾斜一下身体呢?这都说明生长中的树木和人是一样的道理: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影响着我们。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了我们的人文素质。树长歪了可量材而用,再不行还能造纸;可人要是歪了就废了!所不同的是人有思想、有思维,可以改造、改变以后的人性和素质,唯有这一点是木头与人的区别。但是木头的自然欠缺还可以通过人的加工使其呈现出极具艺术性的自然美。在向阳面有岩石或是被人为铺上了厚水泥的地方,树也同样会改变身姿。这就如同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身体状况一样。

如右图所示,人在左腿侧伸时腰部会反向弯曲;这和树木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情况一样,树根朝向太阳的一面扎得深,而树身的根部又朝相反的方向(背着太阳面)弯曲。这都充分说明了木性与人性相同,包括生长过程与生长环境对树木的成材,以及对人的成才的影响都是一个道理,生长情况会发生变化。众所周知,海南黄花梨—油梨生长在海拔200米以上的沼泽地带,生长在风口浪尖处,受尽了环境的摧残,但其纹理及鬼脸像行云流水般漂亮,这也证明了一点:树木纹理好看的,其生长环境一定是相对恶劣的。这是树木的残缺美,人们非常喜欢。但如果人在不良的环境下学坏,甚至变得道德沦丧,非但没有任何价值,还会被其他人所不齿,这是人与木的区别。树木生长与人在锻炼时姿态弯曲的情况相同

第二章 环境与家具

一、伐木、运输、锯解、烘干这一手工制作过程形成了木材的自然干燥期

1. 伐木

过去人们用板斧砍伐树木,经常是在距地面0.67米左右的高度将树的三面砍成V字形,之后利用重心的失衡,在树放倒的相反方向一斧定乾坤,将树伐倒。在这个时刻人们还要大声喊“顺山倒喽”,这其实就是在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通过这样砍伐的木材,在倒下的过程中不是把根材的树心拽过来一部分,就是留在树根上一部分,这样就在树干上形成了自然的倒三角形或V字形,从而形成了水分阶梯层次自然挥发的合理过程。大家都知道电影《地道战》中有句话:“水从哪来还让它回哪去。”树由根部吸收地下的水分,通过树心供应到树枝、树梢、树叶,通过光合作用转换成营养,再贴着树皮内层供应营养。由于光合作用,水从根部运输到树枝、树梢、树叶,就好比水管朝上直接喷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是这个道理。一棵树被放倒后,水分和营养顺管甬是由树梢向树根反向回流,尽管会有水分的流失,但大部分还是从树梢回流到树根并挥发。所以树木被砍伐后,它的梯次相对多时,树干底部炸裂的情况就少。而现在我们采用机械化的油锯砍伐树木时,树木的横截面被伐得非常平直,这就使得树干底部在水分挥发的过程中极易形成炸裂,且水分挥发相对要慢。砍伐后形成的V字形、三角形痕迹(1)砍伐后形成的V字形、三角形痕迹(2)机械砍伐人工砍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