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民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09:17:40

点击下载

作者:倪青义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美的民居

精美的民居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东方古城堡——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和20世纪初期的逐渐成熟,一直延续至今。它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为福建客家人所建,因此又称“客家土楼”。福建土楼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迁徙而来的客家人

■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故又称赵政,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军事统帅。他是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他派兵60万“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福建、江西和广东边境入抵广东的揭阳山,直抵广东省的兴宁、海丰两县。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次派兵50万“南戍五岭”,平定岭南后,他设立了龙川县,由平定岭南的副将赵佗任龙川县令。之后,赵佗又主持南海郡事。■ 赵佗(约前240年~前137年),汉族,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人,秦朝著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赵佗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百越 是我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浙、闽、粤、桂等地,因其部落众多,故总称为“百越”。越,即粤,古代粤和越通用,也指百越居住的地方,也叫“百粤”“诸越”。

公元前204年,为了防止中原战乱祸及岭南,赵佗在岭南建立了南越国,并自封为南越武王。赵佗在任龙川县令和建立南越国时,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岭南百越人过去野蛮落后的风俗。他施行“与越杂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

赵佗还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成为南迁到此地的第一批北方移民。当地人称这些南迁到此的中原汉人为客家人,以此来区别这里原有的居民。

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的缝补浆洗问题上书朝廷,要求拨3000名北方妇女到此,结果朝廷拨给了5000名。

于是,朝廷拨给的妇女和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组成了家庭,成了这里最早的客家先民。■ 黄巢(820年~884年),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由他领导的大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李唐王朝,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历史继续向前发展。五胡乱华 是我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的与中华正统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5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

至西晋时期,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这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和氐等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当时人们称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为胡人。

这些胡人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

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把农田用来放牧牛羊,抢掠汉人来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又一次大举南迁,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了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两百万之多。

至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诈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

不久,就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驰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多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王仙芝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濮州人,贩私盐时奔走各地,为抗拒官府查缉,练功习武。攻郓州,袭沂州,推动农民反抗斗争迅猛发展,到十一月,农民起义军“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在黄梅,王仙芝义军被曾元裕包围,经过激战,义军5万余人英勇牺牲,在突围中王仙芝不幸战死。

战乱所及,唯有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东东北还是一块平静之地,于是,这些客家先民,也就是第一次南迁到此的汉民中的大部分,又南迁到了这些地带定居。

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南迁,延续至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北宋都城开封,于1127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也就是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当时随高宗一起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

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再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江西、福建和广东交界处,成了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 福建南靖土楼福佬民系 福佬民系是古闽越后裔融合于汉族的一支,其文化特质既有别于作为南越遗裔的广府民系,更与自称为中原汉族世胄的客家民系迥异,具有丰富的风俗文化内涵,而且对东南亚诸岛土著文化产生过显著影响,有着广东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群落。

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广东省东部的梅州和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对福建地区而言,从308年起,中原汉人开始大规模进入,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和胡八姓。进入福建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福建省西部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也就是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省永定县是纯客家县,这里的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代,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客家人。

客家人勤劳又勇敢,适应能力强,他们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了这片蛮荒之地,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建筑遮阳避雨的栖身之所。■ 土楼建筑群■ 集防卫与居住为一体的福建土楼客家民系 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民系最集中的地区是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广东东北部交界的三角地区,这三角地区被称为客家大本营。客家民系是两支源流汇合而成的。一支源流是南迁汉族,在客家民系的源流汇合中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支是当地的土著。

他们凭着灵巧有力的双手,用山区盛产的竹、木、茅草、泥土和石块等搭盖起简陋低矮的竹篱茅屋,既防风避雨,又抵暑御寒,在此建家立业,虽远离战乱的中原,但他们对战争仍心有余悸。

战争提升了他们的防卫心理,又因为朝政腐败、社会动乱、群盗流窜,迫使分散在群山之中的客家人聚集而居,联合防卫外敌。而这样的居所最起码要有相当大的空间,足以容纳整个家族并具有相当强大的防卫功能。

永定随处都有的木材和生土,为这些客家人建造既能防卫又能居住的住所提供了条件。于是,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在定居地夯筑土墙,建筑土堡、土围,在当时人们称之为“土寨”。这些堡、寨已不是原来的军事建筑,而是军事用途与居宅合一的新型建筑,是后来永定土楼产生的基础。■ 福建永定土楼永定土楼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龙岩地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

随着生土夯墙技艺的进步,兼作围护和承重的外墙基部的厚度逐渐控制在1.5米以内,墙高则达到10米以上可建造三四层,再结合木构架,能够用比堡寨小得多的地盘获得更大的居住使用空间。

建筑结构和形制发生相应的变化,促使“堡宅合一”逐步演进为具有坚固、防卫等优点的多层居宅。被后人称为“永定土楼”的民居就这样诞生了。

由“堡宅合一”逐步演化而来的这一时期的土楼都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方形土楼,四向外墙既作为护围,又具承重作用。沿外墙内侧,运用抬梁式木构架与外墙共同构成房间,房间朝向楼内天井,房间外的回廊及二层以上的走廊为贯通全楼的通道。

土楼的土墙没有石基,底层墙厚1.7米至2米,房间都比较狭小,外墙一二层都不开窗,三层以上开极狭小的窗,全楼只开一座通向楼外的大门,大门用木框。土楼内几乎无装饰,屋顶为悬山式两坡瓦顶。

这时期的土楼,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立面造型等方面,就已显示出独特的风貌。

这一时期的永定土楼均建于元代至明代中叶。如建于元代奥杳日应楼和高头振兴楼,建于明代的洪坑崇裕楼、五云楼、洪坑南昌楼和古竹大旧德楼。阅读链接福建华安各地的土楼是典型的福佬民系土楼。封建社会是以土地私有为条件,人口增加必然向外拓展,开辟新的领地,有的是以家族为单元,举族而迁。为了拥有生存空间,适应新的生产、生活和防卫要求,需要一种既能适应家族共同居住条件。于是,福佬民系的世族早期从福建北部、福建中部向福建南部迁徙,他们选择适合当地特殊地理条件,就地取材,建筑土堡、兵寨,并在土寨形式演化下,逐步过渡到土楼的建筑形式。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随着海口开放、对外经济交流的发展,闽南地区经济有了重要进步,福佬民系世族经过十多代人的耕耘,家族人口急剧增加,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为了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模仿兵寨建筑的圆形、方形和府第式等丰富多彩的土楼应运而生。从记载时间看,华安至今保存完好的68座土楼都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而建筑的。

圆形土楼的出现

■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为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1478年,福建省永定建县,大大提高了永定的政治地位,给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长时间之后,客家人崇尚读书之风得到了发扬;另一方面,菲律宾的烟草从福建省漳州市传入永定,促使永定人种植烟草,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水平。■ 福建永定土楼康熙(1654年~1722年),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他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清康熙、乾隆年间,社会比较安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使“永定晒烟”独著于天下,本省各处及各省虽有晒烟,制成丝,色味皆不及,永定条丝烟荣获“烟魁”之誉,销路日广。

自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近200年间,永定条丝烟风行全国甚至海外,给永定人带来走南闯北、大开眼界的机缘,更带来了滚滚财源,造就了许许多多大小的富翁。

由此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土楼建筑进入了鼎盛时期,全县大小土楼群体遍地开花。

随着土楼建造数量激增和宅居质量要求日高,土楼建筑工艺步入成熟期。土墙从无石基进步到有石基,夯土版筑技术臻于炉火纯青,墙体厚度与高度之比已达极限,并创造出最富魅力的新造型,即圆形土楼,形成了包括方形、圆形、府第式和混合式等造型的土楼。■ 东歪西斜裕昌楼纸钱 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即与古代的铜钱相对应,指纸制的钱币,最早的纸币是我国的交子;另一种说法是指烧给死去人的一些仿造的纸币,也称作“冥币”,这种烧纸钱的习俗来自东汉,后流传至今。现多用后一种解释。

建于元末明初的裕昌楼,位于福建漳州市书洋乡下板察村。在书洋乡下板察的大山里,自古全是幽幽老林,偏僻边远,少有兵荒马乱,因此,这里便成了山里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然而,山深林密,常有虎豹豺狼横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同在山间蛰居的刘、罗、张、唐、范姓族人,共商合建高楼聚居。他们规定楼内分为5个单元,设5道楼梯,由每个姓氏出资各建一个单元。

建楼统一规划,泥水匠和木匠统一后由各姓人家轮流供饭和照料,山区人建土楼并非一两年方可竣工,主人对待师傅便有如自家人一样。时日久了,便不如初时那么细心周到了。

有一天,就在两家交接供饭的那个傍晚,山里出现寒流,冻得人们手脚发麻。那时,供完一轮饭的一家,以为没事,便安心早睡,另一家准备明日早起煮饭,也天一黑就钻入被窝入睡了。榫头 指器物两边分别利用凹凸相接的凸出的部分,凹下去的地方称为榫眼。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笋头”。在我国古代木艺大多采用榫接方式。若榫接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谁知,冷得难以入眠的几位木匠师傅,干脆披上衣裳到工地挥斧舞刨加班干活取暖。他们本想主人会送来热腾腾的夜宵,不料时过半夜仍没见动静。

这时,饥肠辘辘的师傅们便有了些埋怨,便分工匆匆锯了几个榫头,凿了几个榫眼,便叹息着钻入了冰冷的被窝里。

不知是木匠师傅夜里饿得精神差,还是有意作弄,加班做出来的榫头都太小、榫眼都太大,凑起来便都松松垮垮的。到了立柱架梁时,他们便一根一根凑上去,一时也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后来,当楼建到了第七层,瓦片还没有盖完时,一群外乡人到楼后山上扫墓祭祖,燃放了不少鞭炮,又烧了许多纸钱,忽然刮来一阵风,引火烧掉了七楼椽子和木柱,盖上去的瓦片也全塌落破碎。■ 梁、柱都歪斜的裕昌楼椽 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古代的椽子是以木刨成圆柱形装配于檐底,使单调平淡的檐底增加立体和华实的视觉感。在每条上椽的顶端都雕以万字彩画,下椽顶端则雕以弯月形彩画。

火熄灭后,楼主人都嫌七楼晦气,于是,决定连六楼一起拆掉,就在五楼重新盖瓦,并在楼内又盖了一座厅堂和一圈平房,祈盼“楼包厝代代富,厝外楼子孙贤”。

5层圆楼盖顶后,还要等墙体基本干透,才能铺松木楼板,隔各户房间,一般要等过一两年。这期间,新楼空荡荡,少有人管。

不知过了多久,土墙干得很坚实,而椽、梁、柱都全都变得歪歪斜斜,似有倾倒散架倒落的危险。

这时,木匠师傅领完工钱早已回家去了,主人干瞪眼,谁也说不出怎么会歪斜的所以然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多数人认为是哪一家对木匠照料不周,加上拆除六七两层的震动所致。那交接供饭的两户人家忽然想起那个寒夜,好不后悔,都很自责,让大家汲取教训。又过了一年,见楼内的椽、梁、柱全都坚实牢靠,楼身都没歪,各姓人家便开始在各自单元隔间抹壁安装门窗,并陆续入楼居住,新楼便变得热闹起来了。■ 福建圆形土楼■被称为东歪西斜楼的裕昌楼

不久后有个傍晚,忽有一只老虎进入楼来,在楼下回廊走了一圈,又慢慢爬上二楼回廊走了一圈,才不声不响从后窗跳出去,始终不发虎威,不伤人畜。

说来也怪,老虎跳出楼外,却撑起前脚坐在山坡,细细看过圆楼后才轻轻吼了一声。

这一声,楼里人都听得分明,刘姓人家说,这是叫“好”声,为建楼祝贺,好事,而其余四姓人家却说,老虎入楼,有一次就会有两三次,日后定凶多吉少。

不久,罗、张、唐和范四姓人家一怕虎凶,二怕楼垮,便贱价把各自的单元房间卖给了刘家,自己迁往他乡定居去。

刘家置了全座圆楼后,对歪歪斜斜的梁柱进行认真观察研究,得出由于梁柱的相依、相靠、相接、相连才散不了,垮不倒。■ 福建圆形土楼五行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广泛地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水、木、火、土。认为大自然由5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5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于是这奇妙的歪斜,便成了楼里人齐心创新业、和和睦睦过日子的一面镜子,并在楼门贴上“裕及后昆克勤克俭成伟业,德承先世维忠维孝是良规”的对联作为楼训。还给圆楼取了寓意富裕昌盛的楼名“裕昌楼”,祈望子孙兴旺发达。

一年又一年,这良规楼训、梁柱哲理一直鼓舞着楼里人克勤克俭、有志有力、齐心成伟业。后来,这楼也有了另一个独特的名字——“东歪西斜楼”。

楼为五层结构,每层有54间大小相同的斧状房间,底层为厨房,家家厨房有一口深1米,宽0.5米的水井,井水清净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

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圆形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5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土楼从无石基到有石基有一个过渡期,其间或为半石基土墙,即其石基不高出地面,或沿墙根1米高左右加罩石裙遮护。如大约建于1530年的高东永固楼,其前后四面墙都有半石基。湖坑镇 湖坑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东南部。明、清时属金丰里,民国时称湖山联保,设中金区、第四区。建国后称南溪区、上金区、第三区。这里讲客家方言,是著名的土楼旅游区、侨台区、边区、老区。1999年被福建省定为“历史文化名镇”。

大概到了明末清初,由于水患频发,乾隆《永定县志》记载:“永定置县1478年至1618年间,共发生特别严重的水灾6次,冲毁房屋,溺死人畜无数。”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墙,才普遍采用石基。有了石基,土楼防洪抗潮能力大大增强。

土楼从方形到圆形是永定土楼建筑的创造性发展。高头承启楼是规模最大、环数最多、居民最多的圆楼,被誉为“圆楼之王”。此后,在永定东南部的古竹、高头、湖坑镇、大溪镇、岐岭镇和下洋镇等,圆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承启楼坐落在福建省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依山傍水,面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这里有数十座大大小小、或圆或方的土楼,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土楼画卷。■ 福建永定承启楼

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代1709年竣工,3代人经过83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建成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

相传在建造过程中,凡是夯墙时间均为晴天,直至下墙枋出水后,天才下雨,承启楼人有感于老天相助,所以又把承启楼称作“天助楼”。承启楼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楼体直径73米,全楼由4个同心圆环形建筑组成。

第一环承重土墙底层厚1.5米,至第四层土墙厚0.9米,楼高12.4米,分4层,每层又分72个开间。第二环高两层,每层40个房间。

第三环为一层平房,共32个房间。第四环为祖堂,是单层,共两间,比第三环略低。全楼呈现外高内低、逐环递减的样貌,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层次。

这一时期还出现许多扬名中外的土楼杰作,有建于清康熙末年的古竹五实楼、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坎市燕诒楼、建于1750年的业兴楼、建于1834年的洪坑奎聚楼、建于1835年的高陂裕隆楼、建于1838年的抚市永豪楼、建于1850年的遗经楼、建于1875年的永隆昌楼群、建于1880年的福裕楼、建于1886年的峰市华萼楼等。圆楼有湖坑环极楼、古竹深远楼和南溪衍香楼等。■承启楼内部建筑■ 湖坑环极楼阅读链接五福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相传明正德年间,永定湖余氏出了一位品貌出众的姑娘。姑娘小时候孤苦凄惨。一场灾难,父母双亡,留下姐弟两人相依为命。16岁时,余氏姑娘被举入宫,入宫即被选为贵妃,其亲弟自然成了国舅爷。过了几年,贵妃想念弟弟,皇上降旨召国舅爷入宫。尽管国舅爷对锦衣玉食十分满意,但毕竟久居山野,对宫中的繁文缛节甚为不惯,对宫中的丝竹管弦也不感兴趣,遂告辞还乡。然而,国舅爷又对皇宫非常留恋,出得宫门后频频回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皇上问其缘由,他回答说家中房屋矮小,没有京城宫殿那般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想想回去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宫殿了,因此想多看几眼一饱眼福。皇上听后,特恩准他回乡后可以兴建高楼深宅。这位国舅爷回到永定,果真建起了高大雄伟、宽敞明亮的五福楼。

兄弟共建振成楼

太平天国时期,福建省永定县洪坑村林氏家族的第十九代人林在亭生有3个儿子,长子名德山,次子名仲山,三子名仁山。为避战乱,林在亭率三子到永定抚市镇的亲友家居住,并在这里刻苦学习打烟刀的手艺。

早在北宋年间,烟草便由菲律宾传入我国,时称瑞草,很快从广东南雄引进到了永定,随即成为永定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振成楼远景■ 永定土楼振成楼瑞草 古时,“瑞草”为茶的别称,寓意吉祥,瑞草吐芬芳。早在北宋年间,我国就从菲律宾引进烟草,当时就称“瑞草”,后从南雄地区引进永定县,又称南雄烟,那时烟草就成为该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林氏三兄弟看准了这个时机,他们抓住机遇,回家乡洪坑自行经营,以3个银元起家,办起了第一家烟刀厂,字号“日升”。

三兄弟肯吃苦,讲信用,经营有方,3年里先后在邻村创办了十多个厂。老大负责在各厂检验质量,老二负责采购,老三负责推销。

由于“日升”号烟刀工艺独特,价廉物美,产品畅销全国。三兄弟在广州和上海等城市设点推销,经过多年艰苦创业,终于成为乡里首屈一指的大富翁。

三兄弟致富后,四处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为乡邻做了不少公益事业,振福楼就是他们兄弟三人出资兴建的。

兄弟三人又花了20万大洋建造一座府第式的方形土楼,即福裕楼。按高中低三落、左中右三门三格布局,兄弟既可共居一楼,又可各自成一单元。■ 永定土楼内景张星炳 字叙墀,号粤生,河南固始人,光绪六年进士,翰林。1897年任汀州知府。1904年创办汀郡中学堂,并兼任总办官。他常到校巡视,勉励学生,以宏教育。在汀州10年为官,严饬吏治,爱民如子,政声卓异。据说,福裕楼就是由他设计的。

兄弟们事业发达,首先想到的是教育事业,因为当时农村落后,前后村都无学校。

兄弟三人分家后,老二仲山便在洪坑村口独资兴建了一所光汉学校,受到村民的称赞。

1903年,老三仁山在洪坑村头又独资兴建了一所古色古香、中西合璧式学校,也就是日新学堂,当时汀州府府太爷张星炳为学堂题字“林氏蒙学堂”。

学堂门上的对联是: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

之后老大和老二相继去世。1909年,老三仁山开始筹划兴建一座圆土楼,但是选定为楼址的土地,他只有一半的产权,另一半是他一个侄儿的,建楼的事就几度搁了下来。

1912年,老三仁山在未能建成圆楼的遗憾中离开了人世。老三仁山次子林鸿超,又名逊之,是清末时期的秀才,他一生研究易经,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为了继承父志,林鸿超亲自设计并邀集了叔伯数兄弟合资共建振成楼,历时5年,花费8万光洋,终于大功告成。振成楼的楼名是纪念上代祖宗富成公、丕振公父子而命名的。八卦图 即为表示八卦方位的图形符号。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我国传统信仰的终极真理,即“道”。八卦图衍生自我国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传为伏羲所作。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

走近振成楼,便可以看到门楣上有石刻的3个苍劲大字——“振成楼”,楼门联是“振纲立纪,成德达才”。

振成楼是一座八卦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的土楼。外环四层高16米,一共有184个房间,内环两层,有32个房间。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为八卦即八大单元,一卦设有一部楼梯,从一层通向四层。

每卦之间筑青砖隔火墙分开,但有拱门相通,如果关起门来,便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贯通,连成整体。

走过振成楼的楼门厅,面前是二层的内环楼,门楣上刻着“里堂观型”4个字,出自当年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的手笔,意为“乡邻学习效仿的楷模”。楼主林鸿超在1913年做了北洋政府的参议员,曾与黎元洪共事,振成楼落成时黎元洪特地赠匾褒奖。■ 振成楼■ 永定土楼内景德辉楼 位于我国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是小型的3层方楼。至今保存完好。方楼内院中设置精致的围墙和厅廊,在方楼的中轴线上形成两个尺度宜人的小天井,空间既分隔又流通。这个方楼并非标准的方形,其正面的宽度比背面窄10多厘米,前窄后宽使整个平面微呈倒梯形,形如收谷子的簸箕。

穿过两环两重大门,便是全楼的核心:祖堂。这个宽敞明亮的祖堂大厅,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大厅,可供全楼人婚丧喜庆、聚会议事、接待宾客以及演戏观戏。

正门两边耸立4根圆形大石柱,象征灵魂接天的意思,屋顶呈三角形,酷似古希腊的雅典神庙。每根石柱高7米,周长1.5米,重达5吨,当时没有机械作业,全靠人工运进楼内并架构起来,实在令人叹服。

内、外环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恰好位于八卦的阴阳两极上。

东边水井处于阳极,相传建楼的初期,不少人常喝此井之水,后来都成了工匠师傅,故称为“智慧井”。

西边水井在阴极,水质清洌,犹如一面镜子,喝入口中则清爽甘甜,据说常饮此水会使皮肤娇嫩,头发变得更黑更亮,所以叫作“美容井”。

令人称奇的是,两井之间距离不过30米,同处一个水平面,水温、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却明显不同。当然你如果来到这里,最好两口井的水都喝它几口,熊掌与鱼得兼,没有比这更美的事情了。

楼里的镂空屏门、门上的木雕、螺旋形的铁栏杆,精致典雅,每一处都是完美的艺术品。楼里还有20多副楹联,其中后厅有一副脍炙人口的长联: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需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振成楼吸收了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为土楼建筑艺术开辟一个新境界,使之成为中西合璧的精品。在这一时期还有很多海外侨胞回乡兴建土楼,如德辉楼、永康楼和虎豹别墅等,都是各具特色的杰作。阅读链接形状独特的客家土楼,曾经被误为核弹发射井。1985年的一天,美国总统看到一份秘密报告:根据每天7次通过中国上空的KN22卫星报告,在我国福建省西南部的6000平方千米范围内有数千座不明性质建筑物,呈巨型蘑菇状,与核装置极为相似,这里很可能是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核基地。美国总统曾派情报人员贝克以摄影家的身份潜入永定乡村,进行实地拍照,才发现漫山遍野的“核基地”只不过是普通的客家土楼。返回美国后,贝克写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他写道:“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300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发现有1130多座各种类型的土楼,这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有圆、方、伞形等形状,每座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一般为三五层,十分坚固。从高角度俯视,往往被认为是有特殊用途的建筑,产生误解。”

世界遗产的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南靖县西部的书洋上坂村田螺坑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田螺坑村因地形像田螺,四周又群山高耸,中间地形低洼,形似坑而得名。■ 步云楼 田螺坑第一座土楼步云楼,是一座方形的土楼,内通廊式土木结构,占地面积906平方米,建筑面积1311平方米,高3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78间,有4部楼梯。取名步云,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步步高升,青云直上。

田螺坑土楼群的精美建筑组合,构成人文与自然巧妙之成的绝景。从远处眺望,它更像一朵绽开的梅花。5座土楼,依山附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它们与邻近的层层梯田呼应,叹为观止,成为后来南靖土楼的经典。

步云楼位于田螺坑土楼群的中部,为方形土楼,是黄氏第十二世黄启麟于1662年至1672年间所建。它是田螺坑的第一座土楼,位于“梅花”花心部位。土楼坐东北朝西南,楼高3层,每层26间,土木结构,内通廊式,承重墙以生土为主要原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