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01:16:35

点击下载

作者:周治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勤俭故事

勤俭故事试读:

前 言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典故在今天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家族不断壮大,是因为它语言凝炼、涵义丰富,每个典故的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或扣人心弦、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或耐人寻味、或沁人心脾的故事。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依据《词海》解释:一是典制和掌故;二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偏重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典故运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一是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人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二是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三是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籍中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含义的异同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浩如烟瀚的典故大家庭中,很多典故虽然大家用惯熟习了,但往往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平时在阅读、写作等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典故的典源和释义。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活学活用,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掌握丰富的中华典故吧!

本套书全部精选中华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亲情故事》、《感恩故事》、《美德故事》、《爱心故事》、《心灵故事》、《修养故事》、《勤俭故事》、《习惯故事》、《处世故事》、《交际故事》、《读书故事》、《学习故事》、《成长故事》、《哲理故事》、《励志故事》、《爱国故事》、《军事故事》、《英雄故事》、《智慧故事》、《谋略故事》,每个典故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炼,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本书编委会2009年1月

分我杯羹

分给我一杯肉羹。引申为分享利益。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之争时,项羽本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想法设下鸿门宴,地点在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但未能如愿。过了一段时间,项羽占据了秦都咸阳杀掉了秦降王子婴。自称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汉二年春,刘邦在平定了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之后,率大军讨伐项羽,被项羽打败,父亲和妻子吕后也被楚军活捉。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城中,危急万分,不得不率一小队人马逃逸。此后,刘邦率领从韩信手中接过的军队,继续同项羽对峙。项羽因后方被彭越的军队干扰,绝了军粮,无法迅速击溃刘邦,心里很急。他就在军中放置了一个高高的切菜板,将刘邦的父亲按在上面,对刘邦说:“你今日要是再不退兵的话,我就把你的父亲煮着吃了!”

刘邦却回答说:“我与你项羽曾经一起拥戴过楚怀王,并且相约为兄弟,所以我的父亲也等于是你的父亲。你如今果真要煮着吃了我父亲的话,那你就分我一杯羹吧!”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恼火极了,真的想立刻把刘邦的父亲杀掉。但他的叔父项伯劝他说:“争天下的人着眼于大事,是决不会顾个人小家的。你现在把刘邦的父亲杀掉了,不会有什么好处,只能增加他的仇恨。”

项羽思忖:如果我真的杀掉了刘邦的父亲,一方面,对汉军来说,刘邦是大义灭亲,为大业而不顾亲情,因而会更加效忠,另一方面,显得我不够光明正大,严重的可动摇军心,万万不可。最后,项羽终于没有杀掉刘邦的父亲。

计功行赏

考定功绩,给予奖赏。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在东汉末年,会稽余姚出了个名人,叫虞翻,他忠厚耿直,学识渊博,颇有些名气。会稽太守王朗听说后很是赏识,召来并任之功曹。

孙策征讨会稽,虞翻知道孙策深受百姓拥戴,就劝王朗不要与孙策对抗。王朗不听,结果失败了,只好逃亡。孙策占领会稽后,仍让虞翻当功曹,并以友相待。

后来,孙策打算夺取豫章。华歆当时任豫章郡太守。孙策想如果与华歆动武的话,一方面于自己实力有损,另一方面又听说华歆是个明智之人。于是想到让华歆来献诚,理由是于百姓不利,伤及无辜。便派了虞翻前去游说。

虞翻奉命前往。到豫章后,虞翻问华歆:“听说您和王府君(王朗)齐名,我虽在东边,也非常敬重您。”

华欲答道:“我不如王会稽。”

虞翻趁机问:“不知道豫章兵力和会稽相比怎么样?”

华歆答:“大大不如。”

虞翻于是道:“孙将军智谋盖世,用兵如神,平定会稽的情况您一定听说了。您要守一座孤城,力量悬殊,孙将军的大军离这儿很近了,不早早打算,恐怕后悔来不及呀!”终于说动华歆答应投诚。

孙策顺利地占领豫章后,便计功行赏,特别褒奖了虞翻,并说:“您还是以功曹的身份作我的‘萧何’,镇守会稽吧。”

心劳日拙

“心劳日拙”讽刺了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此典出自《谐语》。

苏东坡说:有一个贫穷汉,晚上睡觉连一领宽阔的草垫席子都没有。他想,与其露着脚,还不如露着手,于是他便假装对人们说:“您看我们,有一时一刻离开笔砚的时候吗?即使在睡觉的时候,我们的手指也还像笔一样露在外面。”

贫穷汉有个儿子不懂事。人们问他:“你们家每天晚上盖什么睡觉呀?”他立刻回答说:“盖草垫席子。”贫穷汉嫌太寒酸,就把孩子打了一顿,又告诉他说:“以后如果有人再问你这个问题,就说是‘盖被子’!”

有一天,贫穷汉出外会见客人,有一根垫席的茅草挂在他的胡子上。儿子急忙跟在身后叫嚷着说:“赶快把你脸上的被子拿下来!”——这就是所谓“作伪心劳日拙”的例证呀。

徐福求药

“徐福求药”比喻专做些荒诞不经之事。

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芾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希望自己创下的基业能够永远传下去。他知道死最终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就在骊山建造大坟墓。坟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余,坟墓中有宫殿及百官位次,珠玉珍宝,不计其数。他又希望可以不死,因而召集方士求神仙,浪费大量财物,寻找长生不老的奇药。

有一次,齐人徐福等人上书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仙人们居住在那里。徐芾请求进行斋戒,带着童男童女去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秦始皇答应了,于是派遣徐芾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驶进茫茫的大海,去寻求仙人奇药。

那么,徐福真的能找到仙药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汉书·郊祀志》记载说: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神山,传说位于渤海中,离人世并不远,曾经有人到达过,诸位仙人和不死药都在仙山上。仙山上的物品、禽兽等都是白的,宫殿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还没有到达仙山时,远远望去,仙山宛如云霞一般;到达仙山时,仙山却在茫茫的海水之下;靠近仙山,灾祸马上就会到来,狂风席卷航船而去,从未有人登上仙山!又据《括地志》记载说,仙山名叫亶洲,位于东海之中,秦始皇派徐福带领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居住在此洲,共数万家。

燕雀处屋

“燕雀处屋”的这个典故告诫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此典出自《孔丛子·论势》。

燕雀在屋檐下营巢筑窝,安了家。它们子母相哺,怡然自得,自以为安逸舒适、永无忧虑了。

一天,烟囱冒出来的火苗窜上了房顶,檩椽慢慢被烧着了。而燕雀还是若无其事,一如往常,不知大祸就要来临了。

无下箸处

“无下箸处”其意是说没有值得一吃的东西。《晋书·何曾传》:“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通“宴”)见,不食大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西晋大臣何曾(公元199~278年),字颖考,晋代陈国阳夏人,父亲何夔,在魏国曾任太仆、阳武亭侯。何曾在青年时代就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博闻强记,与同郡的袁侃齐名天下。三国时期,何曾在魏国当过司徒,参与了很多争权夺利的政治活动。西晋建立后,何曾任丞相、太傅等官。

何曾的性情喜好奢侈豪华,喜欢追求华贵侈靡。他的帷帐、车马和服饰都极其华丽;他的饮食美味都胜过帝王。每次参与御前宴会,他不吃大官准备的食物,皇帝就叫他取自家食物吃。蒸饼上不开裂成十字纹的就不吃。他每天饮食要花费一万钱,还说饮食不好,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

梧树不善

“梧树不善”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用谎言欺骗别人,一定会被人识破。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遇合》:“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邻父有一位邻居的院子里有棵枯死的梧桐树。邻父告诉他说:“这棵梧桐树预兆不吉利。”于是邻居便立即把梧桐树砍倒了。

邻父于是到邻居家请求邻居把梧桐树给他当柴禾烧。邻居听了,非常不高兴,说:“邻居居心这样险恶,怎么好做邻居呢?”

邻父的这种卑劣手段,完全是利欲熏心所致,要不要讨取烧火柴,不应该编造梧桐树吉祥不吉祥的谎言。

先炊者先餐

“先炊者先餐”意思是:谁先煮饭谁先吃。“先炊者先餐”的这个典故比喻凡事应有个先来后到的意思。

此典出自《聊斋志异·寄生》:“谚云:‘先炊者先餐。’”

大名府有个姓张的富人,他的女儿名叫五可,她非常漂亮而且聪明,一天她去上坟,路上遇见一个名叫王寄生的秀才,回去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母亲。她母亲听她语气是看中了寄生,就请媒婆于媪去探听对方的状况。哪知王寄生因从未见过五可,不愿凭媒人一句话就允婚。这日王寄生梦见一女郎穿松花色细褶绣裙,比神仙还美,问她姓名,她说:“我就是五可啊!”正握手亲近,忽然醒了,而她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大奇,于是请于媪来,想见见五可。于媪和他约定,第二天午后想法把五可引出门来,让他看个清楚。第二天,王寄生去了,一看,五可容貌衣裙竟和梦中所见一样,喜出望外,于是决定派媒人去求婚。谁知媒人回来说:五可刚刚和邻村张家订婚。寄生懊丧之极,病倒了,瘦得只剩把骨头。恰恰这时,于媪忽然来了,看他病成这个样子,惊讶的问道:“怎么忽然病了呢?”寄生泪下,述说失望之苦。于媪笑道:“呆子,前些时人家求上门来你不要,现在又想人家。不过现在一切还不太晚。五可订婚,只是口头商订,并没有文约,谚云:‘先炊者先餐。’你立刻去下聘礼,写婚约,准成!”寄生大喜,病立即好了,去下聘果然成功。结婚后,五可说:“我曾做梦,梦到你家,今天一看,房子竟和梦中无异。”两人一算时间,正是寄生梦见五可的同一天。于是问到五可为什么说已和张家订了婚,害得他大病一场。五可说:“那你为什么当时不答应婚姻呢?要知道因为你的拒绝,我也大病了一场啊!难道就不许我也报复你一次吗?”寄生大为感动,从此夫妇过着美满的生活。

象箸玉杯

“象箸玉杯”表示用象牙做筷子,用玉石做酒杯,借以形容生活的极度奢侈。

此典出自《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以土金邢,必将犀玉之杯。”

从前殷纣王用象牙做筷子,他的太师箕子为此非常忧虑。箕子认为:有了象著筷子,就不会再用土瓷羹器了,必定要用犀玉作杯,这样才能相配;有了象箸玉杯,就不能再盛普通的食品了,而必须盛以旄象豹胎;吃食都这样讲究,住茅屋穿短褂子就当然不行了,那就必须要锦衣九重了,广室高台了。有人问箕子为什么这样为纣王担忧。他说:“这样下去多么危险啊,我怕因此而走向灭亡啊!”果然不出箕子所料,没有多久,纣王公然就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于是殷朝就灭亡了。

心居魏阙

“心居魏阙”形容身处江湖,心中仍思念朝廷。

此典出自《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公子名牟,封于中山,因此人们称他为中山公子牟。有一次,他对魏国的贤人瞻子说:“我在江湖之中隐遁,而心里却思念着朝廷的荣华富贵,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瞻子回答道:“看重生命!看重生命就会淡泊于名利,这样就不会再思念朝廷的荣华富贵了。”

中山公子牟说:“我虽然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却不能控制自己。”

瞻子回答道:“不能控制就放纵它,这样精神上就无所憎恶了。不能控制自己就强逼自己不放纵,这叫做双重损伤,双重损伤的人,不会长寿的。”

魏公子牟,是大国的公子,他到江湖上隐居要比平常百姓有很多的困难。虽然他没有达到道义的要求,可是他却有清高的志向,足以激励那些贪求名利的普通人了。

羊裘在念

这则典故说明偶得意外之财,便天天想入非非,冀得重获,是迂上加迂。

此典出自《迂仙别记》。

乡里有个小偷,有一天晚上去窥探迂公的卧室,这时迂公恰好回家碰上了,小偷大吃一惊,丢下他身上穿着的羊皮袄就慌忙逃跑了。迂公拾起羊皮袄,非常高兴。

从那以后,迂公心里天天念着羊皮袄事件。每次进城,虽然到半夜三更,他也一定要回家。到了家门口,看到门庭安然无事,总是皱起眉头叹息着说:“为什么没有小偷呢?”

夜狸取鸡

这则典故比喻讥讽要钱不要命的人。

此典出自《郁离子》。

郁离子居住在山中,夜里有只野猫偷吃了他的鸡,他就追,结果没有追上。第二天,随从的人在野猫进来的地方装上捕兽工具,用鸡作诱饵。当天晚上野猫就被捉住了。野猫的身子被绳索捆住了,而它的口和脚却还在那里捉鸡,一面抢一面夺,一直到死都不肯放弃那只鸡。

郁离子叹了一口气说:“人们一味地追求钱财货利的,正像这只野猫一样呀!”

一狐之腋

“一狐之腋”比喻珍贵的物品。

此典出自《史记·赵世家》:“大夫无罪。吴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

春秋末期,有一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国君掌权,但实权通常操在一些有势力的卿和士大夫手中。晋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公元前511年至475年,晋国的国君是晋定公,然而大权却掌握在赵鞅、范氏、中行氏这些卿的手中。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发生了内讧。在内讧中,赵鞅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扩大自己的封地,为以后建立赵国奠定了基础。

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他是一个机智谋略、善于用人处事的贵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在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国军队时,赵鞅誓师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结果鼓舞了军心,激励了士气,战争大获全胜。

赵鞅手下有一个大臣叫周舍。此人为人耿直,常常坦率地向赵鞅提意见,声称自己愿意做一个“鄂鄂之臣”(鄂读è,鄂鄂:直言争辩时的神态),因而很得赵鞅的赏识。后来,周舍死了,赵鞅非常难过,每次上朝都流露出不悦的神情。大夫们见此情形,都来问是不是自己办了什么错事得罪了他。赵鞅说:你们没有得罪我。但是,我听说,一千只羊的皮也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皮值钱,现在朝廷之上,只是听到你们唯唯诺诺的顺从,听不到周舍据理直谏的声音了,因此我才闷闷不乐。

一斛凉州

“一斛凉州”的意思是,用一斛酒换了个凉州刺史,人们用它形容以贿赂的手段求取官职。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伯郎,姓孟,名他,东汉扶风人。汉灵帝时期,宦官中常侍张让独揽朝政,张让家里的监奴主管家事,权威很大。孟他(伯郎)求官不成,就以家里的全部财产贿赂张让家里的监奴,与他们处好关系,几年就把家产都用尽了。监奴们不好意思,问孟他有什么要求,孟他回答说:“只想请你们拜拜我。”监奴们因为长期受孟他的恩惠,都答应了。当时宾客求见张让的非常多,张让家的门前常有数百辆车,有的等了好多天也得不到通报。有一天,孟他最后赶到,众监奴见他来了,都迎着孟他的车子跪拜,赶快让他的车子进去。众宾客见此情景都大吃一惊,以为孟他与张让有深交,都争相把珍稀宝物献给孟他。孟他得到这些财宝之后,都拿去贿赂张让,张让非常欣喜。孟他又送给张让一斛葡萄美酒,张让就叫孟他当上了凉州刺史。

一毛不拔

形容非常吝啬自私。

此典出自《孟子·尽心篇》:“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杨子就是杨朱,战国时代的卫国人,字子居,是当时的思想家。由于他那种利己的学说不受人重视,因此他的生平也没有被记载,有人说他曾拜老子为师,也有人说他的出生还在墨子之后;他的著作没有传下来,只零星的见于《列子》、《孟子》等书。正由于“兼爱”受到大家的欢迎,“为我”受到大家的鄙弃,所以墨子的学说流传数千年,杨子的学说却被埋没在污泥中。

一钱落职

这则典故说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此意指任何处事行为。

此典出自《谐铎》。

南昌有一个男子,是国子监的助教,赴任住在京城。有一天,他偶然路过延寿寺街,看见书铺子里有一个少年,正在数钱买一部《吕氏春秋》。恰好有一个钱落在地上,此人就偷偷地用脚踩着,等少年走去,就俯身把钱拾起来。旁边坐着一个老汉,对这事注视了很久,忽然起身来拜问他的姓名,然后冷笑一声就走了。

后来,这个男子以上舍生名义,入了誉录馆,请见选官,得到了江苏常熟知县的职位。他准备好行装去赴任,投了一张名帐去求见上司官员。当时,潜庵汤公任江苏巡抚,男子十次求见都没有见上。官衙的巡捕传下汤公的命令,叫这个男子不要去赴任了,因为他的名字已经挂进被检举弹劾的公文中去了!这个男子便问他是因为什么事情被弹劾的?答道:“是贪污!”此男子私下思念:自己尚未赴任,哪里得来的赃款?内中必有差错,就急忙想进去当面陈述。巡捕入内禀告,再度传下汤公的命令道:“你不记得当年书铺子里的事情吗?当秀才的时候,尚且一钱如命;如今侥幸当了地方官,岂不要伸手到人家口袋里去偷盗,成为乌纱帽下面的盗贼吗?请你立即解下系官印的丝带滚吧,不要让你经过的路中上哭声遍地吧!”这个男子才想起从前拜问他姓名的人,就是这位汤老爷,于是羞惭地罢官而去。

唉,还没赴任当官就被弹劾,也是一件出人意外的事情。把它记下来,作为对细小行为不检点的人的鉴戒吧!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这个典故比喻一天不劳动,一天便没饭吃。

此典出自《夜客丛书》二九回:“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寺有个老和尚名叫怀海禅师,他非常热爱劳动。种菜、种田的时候,他总是比别人做得多。众和尚看他年纪这么大了,又是整个庙的方丈(和尚庙的主管人叫方丈),都劝他少干一些,他不听。有一天又要劳动了,大家提前就把怀海禅师的劳动工具偷偷藏了起来,让他无法去劳动。哪知怀海禅师整整一天不吃不喝,到处寻找,大殿、食堂、楼上、地窖什么地方都找遍了,累得更厉害了,从那以后,全寺传遍了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事,再也不敢不让他去劳动了。

以备不生

这个典故的主旨,是人不可有私心。有了私心,便容易不辨真伪,一意孤行了。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遇合》。

有个女子要出嫁,有人告诉她的父母说:“嫁人不一定能生儿子。可以设法在外面偷偷存藏一些衣服财物,以便准备着不生儿子被休回来。”

她的父母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便叫女儿常常把衣服财物偷藏在外面。

婆婆公公知道了这件事,说:“给我家做媳妇,却有外心,这样的媳妇要不得!”因而便休了她。

这女子的父母,还认为给自己出主意的人是对他们忠诚,一辈子感谢他,却不问女儿被休的原因是什么。

予取予求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天下没有鹬蚌兼得之美事,有付出才有收获。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大夫叫申侯,因为能说会道,阿谀奉承楚文王,楚文王非常宠信他。但他却是一个专爱贪利而永不知足的人,楚国的人都对他恨之入骨。后来楚文王病得快要死了,便将申候叫来,把最好的玉赐给他,并对他说:“只有我最了解你,你贪爱财利,而且永远不觉得满足,从我这里要了这样又求那样,但我并没有加你的罪。将来楚国的君主可不能这样待你了,他们会要判你的罪的。我死后,你必须马上离开楚国,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没法收容你的。”楚文王死后,申候立刻出奔到郑国。最后被郑文公给杀了。

鱼目混珠

“鱼目混珠”的意思是说,鱼眼眼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

此典出自《玉清经》:“鱼目岂为珠,蓬篙不成。”

传说从前有一个人,名叫满愿,他买了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又大又圆,光彩夺目,惹人喜爱。满愿把这颗非常珍贵的珍珠,精心地收藏起来。满愿有个邻居,名叫寿量。有一次,他拾到一个鱼眼珠,自以为是颗珍珠,于是也精心地收藏起来。

后来,有人生了病,需要用珍珠配药才能医治,于是就用很高的价钱到处购买珍珠。满愿知道后,就把自己珍藏的珍珠拿了出来,寿量也把自己珍藏的鱼眼珠拿了出来。满愿的珍珠,闪闪发光,耀眼夺目;寿量的鱼眼珠,虽然也很大很圆,但却黯淡无光。两个放在一起,立刻就能辨出真假。寿量把鱼的眼珠当作珍珠收藏、出卖,真是“鱼目混珠”。

越人溺鼠

“越人溺鼠”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凡事要有智谋。

此典出自《燕书》。

老鼠喜欢在夜里出来偷吃谷子。于是有个越人故意把谷子放在一个罐子里,任由老鼠去吃,不加理睬。于是老鼠便把它的同类招来,到罐子里吃谷子,每次都要饱餐一顿才离去。

有一天,越人把罐子里的谷子换成水,到了夜晚,老鼠又全都来了,一个接一个地跳进罐子里,结果全部被淹死了。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形容争权夺利,互相倾轧。

此典出自《国策·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战国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渐强大起来,并不断吞并一些国力较弱的小国。有一次,秦惠王召集张仪和大将司马错商讨攻打蜀国和韩国的问题。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则主张伐韩。秦惠王让他们各自说说其理由。

张仪说:“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攻占了韩国,就可以控制东周朝廷的大权,并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于蜀国,离秦国路途遥远,远途用兵,将会弄得兵困马乏、人民劳苦。即使攻占了,也得不到多大的好处。我听说,争名要在朝廷中,争利要在街市上。现在拥有黄河天堑的韩国和周王室,是天下的街市,大王不去争夺,而偏偏去争遥远的蜀国,如此一来,离秦国的王霸之业就远了。”

司马错不同意张仪的这些说法。他说:“我认为,攻取蜀国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蜀国土地肥沃,攻占了可以扩大我们的疆土;得到它的财物可以使我们更加富足。况且,攻占蜀国一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利益也没有关系。如果攻韩又危及周天子,必然会落下一个坏名声。这样,也不一定会得到什么利益,反而会落个坏名声,不如攻蜀。

秦惠王听了张仪和司马错的阐述,认为司马错说得更有道理,便于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灭掉了蜀国。

竹头木屑

“竹头木屑”比喻人心思缜密,极细小的事情不遗留,或者极细小的东西也不丢。

此典出自《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晋朝有一个叫陶侃的人,字士行,晋明帝时,官拜征西大将军。平日做事,必定尽力亲为,对于学问也有很深的研究;军事方面,也有优异的才能,所以当时有人将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有一次他督造大船,每天都亲自监督,见到工人锯下来的木屑和截短下来扔在地上的竹头,他都命令收拾起来,并且要求大家将这些废料放入储藏室里。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图,但又不敢问他。

第二年元旦,府衙举行庆祝朝会,恰巧年末那几天下了一场大雪,积雪盈尺,虽然经过了几天的晴天,太阳照晒,府衙门前的积雪还是没有溶化,地上泥泞不堪,非常难走。陶侃便叫人把储藏着的木屑取出来铺在地上,解决了行路的困难。又有一次,驸马都封(官名)桓温要去讨伐蜀地,预先制造了很多船只,船板锯好了,但缺少竹钉,没法把船身装起来,陶侃便叫人把藏着的竹头取出来送给桓温,削成竹钉,于是船便一艘艘地装起来了。

自投鼎俎

这则典故说明挑担鬼为什么会自投鼎俎?一是势力使然;一是名利使然。

此典出自《笑赞》:“挑担者不闻钟馗之所好耶?而自投鼎俎——此文种、韩信之流也。若少伯、子房,可谓智鬼矣。”

钟馗喜欢吃鬼,他的妹妹给他做生日,写了一个礼帖道:“酒一尊,鬼两个,送给哥哥剁肉馅吃;哥哥若是嫌礼物少,连挑担的算上共是三个鬼。”

钟馗便命令差役把三个鬼都送到厨房里去,让大师傅烹煮。

装在担子里的鬼看着挑担子的鬼说道:“我们死是本分,你却为什么挑这个担子来?”《赞》曰:挑担子的鬼难道没听说钟馗的嗜好吗?却来自投鼎俎——这是文种、韩信之流的人物呀;而像少伯、子房等人,可称之为智鬼了。

雀儿参政

“雀儿参政”形容低能的官员。

此典出自《金史·完颜合周传》。

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号为“金”。

金哀宗(完颜守绪)时期,金朝廷有一个大臣叫完颜合周。完颜合周任参知政事,是朝廷最高政务长官,品位比宰相低一些。完颜合周喜好做诗填词,他的语言卑俗,人们搜集他的话作为笑料。公元1232年,蒙古军前来进攻金朝,因为粮食短缺,金朝廷下令搜刮,强取豪夺。为此,完颜合周亲自草拟了《括粟榜文》,其中有“雀无翅儿不飞,蛇无头儿不行”的句子。其实,应当是“雀无翅而不飞,蛇无头而不行”,而完颜合周把“无”字写成“儿”字,僚属明知道有错也不敢更改。因此,从那以后,京城人都称他为“雀儿参政”。而金哀宗依旧毫不醒悟,还是那么重用他,以致败坏大事。

三石之弓

后人用“三石之弓”抨击那些自己本来能力不大,却爱听别人的吹嘘,毫无自知之明的人。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贵直论·壅塞》:“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这段话意思是说:齐宣王喜欢射箭,非常喜欢听别人夸赞他能使用强弓。他曾使用的不过是拉力三石的弓,故意拿给左右的臣子看,左右的臣子一个个试着拉,只拉开一半就停下来,都异口同声地说:“这弓拉力不下九石,除了大王谁能使用它?”

其实宣王所使用的不过是三石之弓,而终身自认为用的是九石之弓,这难道不可悲吗?

生灵涂炭

“生灵涂炭”形容老百姓极端困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此典出自《晋书·苻丕传》:“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天未亡秦,社稷有奉。主上圣德恢弘,道侔光武,所在宅心,天人归属,必当隆中兴之功,复配天之美。”

公元383年,前秦国的君主率军攻打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前秦国从此一蹶不振。后燕、后秦等国乘机攻打前秦,国都长安被围困。

公元385年苻坚退到五将山,后秦的君王姚苌派将军吴忠把五将山团团围住。苻坚的士兵见大势已去,都纷纷溃散逃走了,只剩下十多个亲兵跟着苻坚。苻坚神色自若,叫人送来食物,边吃边等待吴忠到来。不一会儿,吴忠来到了,把苻坚绑住,带回新平,单独囚禁在一间屋子里。姚苌向苻坚要传国玺,苻坚瞪起眼睛,说:“五胡次序,没有你们羌人的名字。你这个小羌人胆敢威逼天子,我怎能把传国玺给你?”他骂不绝口,只求一死。于是姚苌下令在新平的佛寺中把苻坚勒死了。当时,苻坚四十八岁。

苻坚有一个长庶子,叫苻丕,字永叔,自幼聪慧好学,通晓经史,又学过兵法,其文韬武略不亚于叔叔苻融,也跟着苻坚打了不少仗。苻坚死后,幽州刺史王永劝苻丕即任皇位,苻丕答应了,遂于当年在晋阳即位。

后来,苻丕任王永为左丞相。王永主张报仇雪耻,向各州郡发下文书,说:“先帝(苻坚)死在贼人姚苌的手里,京都长安穷困,成为敌人的巢穴,天下凋敝冷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困苦不堪。幸亏天不亡秦,国家有了接班人。如今君主圣明贤德,气度恢弘,道比光武帝刘秀,所在归心,天下归顺,一定会创出秦国中兴的大功,堪配天意之美。”

王永号召天下人齐心协力,报效国家,与仇敌们决一死战。不久,苻丕的军队在孙丘谷打败了姚苌的左将军姚方成、镇远将军强京,出了一口怨气。

十室九空

“十室九空”形容灾荒、战乱或苛捐杂税造成百姓贫困、颠沛流离的悲惨景象。

此典出自《宋史·余靖传》:“今自西陲用兵,国帑虚竭,民亡储蓄,十室九空。陛下若勤劳罪己,忧人之忧,则四民安居,海内蒙福。如不恤民病,广事浮费,奉佛求福,非天下所望也。”

北宋大臣余靖,青年时就以才华出众著称,他当过县尉、知县、秘书丞。上书言事,颇有学识,又被提拔为集贤院校理,修订班固《汉书》等典籍。

当时,革新派范仲淹因上书言事而遭贬斥,谏官御史都没有人敢替他求情。余靖上书说:“范仲淹因弹劾大臣而获罪,这是不应该的。如果他的话不符合皇上的心意,那么皇上听也可以,不听也可以,怎么能给范仲淹治罪呢?这样一来,可能天下人都不敢开口说话了。”不料,余靖也因此被降了职。当时欧阳修、尹洙等有名人物都因替范仲淹说情而遭贬,余靖也因此名声在外了。庆历年间,宋仁宗(赵祯)决心改革弊制,增设谏官,任命余靖为右正言。

有一次,开宝寺灵感塔发生火灾,有人传言说,灵感塔中的佛舍利不但没有被烧毁,而且闪闪发光呢。他们乘机蛊惑人心,想重修灵感塔,弄得宋仁宗也犹豫不决。余靖上书说:“臣听说,自古以来的贤能帝王,都能勤劳俭朴,推行德政,感化天下人心。即使发生了苦难,也能顺利度过。如今自从在西部边境用兵以来,国库空虚,财力耗尽,百姓没有积蓄,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如果陛下奋发图强,痛改自己的过失,忧天下人之所忧,那么,四方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天下人就会蒙受陛下的恩泽。如果不体恤百姓的疾苦,事事挥霍浪费,用修复佛塔、供奉佛舍利的办法祁求天下太平,这不是天下人所希望的。有人说,佛舍利经大火焚烧还没有被烧坏,这不是神异之事吗?这种说法是荒诞的。佛舍利本来就埋藏在土中,大火根本烧不到它,又怎么会烧坏呢?又有人说佛舍利都能发出奇异的光泽,必定有神灵庇护,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如果说神仙有灵,可是却连一个佛塔都保护不了,被大火烧毁了,又怎能靠神仙来保护天下百姓呢?”

水深火热

“水深火热”比喻百姓生活陷入极度痛苦的境地。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我国古代很多有学问的人都善于用譬喻来讽喻君王的言行、措施和他所代表的制度。战国时,孟子便曾以水深火热比喻当时各国的苛政。一次,他在回答刚刚伐燕获胜的齐宣王提出的问题时说:“齐这个大国攻打燕这个大国,燕国百姓反而提酒送菜的欢迎齐军,这正说明那里的百姓迫切要求摆脱燕国统治下的般的苦难日子而已。”

桃园打鸟

“桃园打鸟”这个故事讲述了统治者残暴无道,忠臣屡屡劝谏,反而招来杀身之祸,被迫逃亡。

此典出自《史记·晋世家》。

晋灵公长大了,却只知道吃喝玩乐,把国家大事都推给赵盾去处理。赵盾一心一意想恢复文公的霸业,对晋灵公的怠忽职守,非常不满,便常常阴沉着脸。晋灵公对他又恼又怕,巴不得他离开朝堂,免得一天听他三次训话。只有大夫屠岸贾最能讨他欢心,叫他精神百倍。

屠岸贾就像晋灵公肚子里的蛔虫,把他看得一清二楚,只要晋灵公心机一动,他一定会料到八九分。他替这个贪玩的国君造了一座花园,叫“桃园”。桃园里砌了一座高台,四面围着栏杆,登台一眼望去,全城的房屋和街道都尽收眼底。晋灵公和屠岸贾两个人经常在那儿玩乐。有时候他们拿着弹弓打鸟,比赛谁的手快、眼明;有时候喝酒、唱歌,还叫宫女们上台跳舞助兴。一些老百姓也在园外凑热闹,目瞪口呆地瞧着园内的欢乐景象。有一天,晋灵公发觉园外的人比园里的鸟儿更多,一时心血来潮,对屠岸贾说:“我们整天打鸟也没什么意思,今天换个新花样吧!咱们用弹弓来打人怎么样?打中眼睛,算是十分;打中耳朵,八分;打中脑袋,五分;打中身体,一分;打不着人的,罚酒一杯。”屠岸贾当然拍手赞成。于是他们张起弹弓,往园子外的人群中打去,直打得老百姓乱叫乱逃,各自捂着伤处喊疼嚷痛。晋灵公忍不住哈哈大笑,打人比打鸟有趣多了。

赵盾和士会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就进宫去见晋灵公。晋灵公还没出来,他们就看见两名宫女抬着一个箩筐,从箩筐里露出一只人手来。赵盾、士会急忙走过去一看,原来里面装着一堆肢解了的尸体。赵盾问她们:“这是从哪儿来的?”她们说:“这是厨子老二。因为他没把熊掌煮熟,主公大发脾气。”赵盾转头对士会说:“他把人的生命当草芥一般看待,简直太过分了!”士会说:“还是让我先去劝劝他吧!如果他不听我的劝告,您再来。”士会进去了。晋灵公一看见他,就挥挥手说:“哎,你别说了!从今以后,我改过就是了。”士会瞧他这么坦白,反而不好意思再多说话了。

几天后,晋灵公没到朝堂去,又坐着车往桃园去了。赵盾急忙早一步赶到桃园门口等着,一瞧见晋灵公过来,就跪在地下。晋灵公很不高兴,说:“相国有事吗?”赵盾说:“主公游玩取乐,总得有个节制。怎么可以拿弹弓打人呢?厨子偶尔犯点小错也不能治死他呀!主公再这样继续下去,早晚都会出大事的。我怕主公、晋国会遭逢不幸,因此宁可得罪您,也要请您回去!”晋灵公低垂着头,眼睛凝视着鞋尖,说:“你去吧!这次让我玩玩,下次一定听你的,可以吧?”赵盾挡在大门口,坚持叫他回去。屠岸贾说:“相国劝主公,当然是出于一番好意。不过主公既然到了这儿,您就再让他就一次,有什么要紧的事,明天再说吧!”赵盾无可奈何,愤怒地瞪了瞪屠岸贾,侧身让他们进去了。

他们刚进入桃园,屠岸贾就跟晋灵公说:“唉!这可是最后一次玩呢。从明天起,您得关在宫里,受相国管教了!”晋灵公扯扯屠岸贾,说“求你赶紧想个办法啊!”屠岸贾冷笑一声,说:“嘿!有了,我家有个大力士叫鉏麑。我派他杀了赵盾,咱们就不必受他管了。”晋灵公说:“唔,就这么办吧!”

当天晚上,屠岸贾嘱咐鉏麑在五更上朝以前把赵盾刺死。于是鉏麑就在当夜潜入赵盾家的院子,躲藏在大树底下。过了四更天,天色还早,赵盾家的人已经起来预备车马,堂屋的门也推开了。他偷偷地看了一下,只见堂屋上燃着烛火,一位大臣已经穿好上朝的衣饰,坐在那儿等待黎明。鉏麑是有良心的汉子,内心不禁有几分感动。他再仔细观察堂屋的摆设,都是一些粗糙的家具,跟他心目中的相府完全不同。他心想:“这么忠诚敦厚的大臣,叫我怎么忍心下手呢?”他就跑到堂屋门口,高声地说:“相国,您听着:有人派我来刺杀您,我可不能丧尽天良,杀害好人。可是也许还会有人来下毒手,您一定要多留神啊!”说完转身就走。赵盾壮着胆子,追出去想问个明白。他还没张嘴,就听见那刺客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我杀了忠臣,自己就是不忠;如果不杀,对那派我来的人就是不信。像我这么不忠不信的人还有什么脸苟活着呢?”于是他朝一株大槐树猛撞过去,顿时当场死去。赵盾看得瞠目结舌。他随即吩咐属下的人趁着天还未大亮,把刺客尸首埋在槐树下面。

那天早上,赵盾依旧准时上朝,晋灵公和屠岸贾暗暗吃惊:莫非鉏麑出了差错?散朝以后,屠岸贾对晋灵公说:“我有一只猎狗,凶猛极了。要杀赵盾,就靠他了!”他又把详细办法说了一遍,乐得晋灵公拍手叫好。屠岸贾回家以后,做了一个稻草人,替它套上跟赵盾一模一样的衣服,又在稻草人的胸腔部位塞着羊肉。天天训练那只狗扑向稻草人,撕裂它胸脯,饱吃一顿。经过几天的训练,那只猎狗一瞧见那个稻草人,就毫不犹豫地扑过去,在稻草人的胸口上又抓又撕。

有一天,晋灵公召赵盾到宫里去喝酒,赵盾的家臣提弥明陪他同去。屠岸贾当然也在座,他说:“主公请相国喝酒,其他的人不准上来。”提弥明只好站在堂下。群臣连吃连喝,气氛倒还十分融洽。谈话当中,晋灵公忽然一再赞赏赵盾的宝剑,要他拔出来让他观看一番。按照规矩,做臣下的如果在国君面前拔出剑来,就等于犯了行刺国君的大罪。赵盾没有想到这一层。当他正要拔出宝剑的时候,提弥明在堂下急切地嚷着说:“且慢!主公面前不得无礼!”赵盾经他这一提醒,才知道这是他们的诡计,就怏怏不乐地起身告辞。提弥明怒容满面地搀着他出来。屠岸贾立刻放出那只猎狗去追赵盾。这只猎狗看到活的“稻草人”,就不由分说地扑过去。提弥明眼疾手快,发觉情况不对劲,赶紧挨过去,将那只猎狗的脖子一扭,当场结束了那条狗命。宫里顿时惊乱了起来。晋灵公大发雷霆,叫武士们去杀赵盾和提弥明。提弥明非常英勇,既要保护赵盾,又要还手抗敌;他杀了几名武士之后,终于也被杀了。剩下赵盾独自往前奔逃,武士们在后头紧追不舍。其中有个武士比别人跑得更快,三两步便追上了赵盾。赵盾瞧了他一眼,随即眼前发黑,一头栽到地上,一动也不动了。那个武士一把拉起赵盾,背着他就跑。

这时候赵盾的儿子赵朔,已经带着家丁来迎接他父亲。那个武士把赵盾安放在车上,就拔出刀来,准备跟国君的卫兵拼命。那帮卫兵看见赵家人多势众,就放弃追杀,掉头回去了。赵盾问那武士:“他们都要来杀害我,你怎么反而救我呢?你是谁呀?”他说:“相国难道忘了那个在路旁饿得奄奄一息的人了吗?”原来五年前赵盾打猎回来,看见路旁躺着一个人,以为是刺客,叫人把他抓来。那个人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赵盾问了他的情况,才知道他叫灵辄,在卫国游学三年,这次回来,穷得一无所有,已经饿了三天。赵盾很同情他,就给了他一些干粮和盘缠。后来灵辄做了卫灵公的卫士,常常想起赵盾的救命之恩。正巧屠岸贾唆使国君要杀害赵盾,灵辄就决意要救他的命。赵盾脱了险,就和他儿子投奔到国外去,他们本想带着灵辄一起走,可是灵辄早已不知去向了。

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比喻事情办成以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掉。

此典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赵王勾践的大夫范蠡,曾替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越国和吴国发生战争,越方军事失利时,范蠡劝勾践向吴王夫差暂时忍辱投降;等到时机成熟,形势有利时,又替勾践策划兴兵攻吴,结果越王复国报仇。对越国来说,范蠡确实是一个大功臣,本来可以在勾践复国后,享受荣华富贵,来补偿以往所付出的辛劳代价;但是范蠡没有这样做,宁愿舍弃了富贵荣华,自行引退,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后来,他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大夫文种,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

范蠡在信中对文种说:“用来射鸟的弓,等到没有鸟时,人们会把弓收藏起来,对弓也没有什么损害;而用来猎兔的狗,在行猎时,或许会被凶猛的野兽伤害,等到兔子被捕杀后,主人更会把它杀掉吃肉,连性命也保不住。越王是可以与之共患难的人,而不可以与他共享乐。你为什么还不远离他呢?”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最后终被勾践所杀。

文恬武嬉

“文恬武嬉”形容文武官员贪图享乐,一点也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平淮西碑》:“相臣将臣,文恬武嬉。”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帝王中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个,从公元712年到公元756年,先后统治了四十五年。李隆基执政期间,先后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到开元末年,政治日趋腐败。李隆基本人则爱好声色,奢侈荒淫。同时,由于府兵制遭到破坏,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兵权在握,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玄宗逃亡四川。至德二年末(公元758年实)回长安,后来郁闷而死。

到了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又发动叛乱。公元817年,著名文学家韩愈随宰相裴度前往淮西平叛。叛乱平息以后,宪宗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以记述这件事。韩愈在碑文的开始,首先指出了淮西叛乱发生的根源:唐玄宗时,自恃国力强盛,荒淫奢侈。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但北方的人民却蒙受了巨大的灾难。由于皇上荒淫,朝中的文官只知安逸享乐,武将也只是追求声色犬马。这种风气如果延续下去,国家的前途便不堪设想了。

剖腹藏珠

“剖腹藏珠”比喻惜物伤身,轻重倒置。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西城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给大臣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西域有一个商人,偶然得到一颗珍贵的珍珠。这颗珍珠非常罕见,价值连城,商人也十分珍爱。他害怕珍珠被人偷去,放在哪里都不放心。后来,他想出一个“高明”的办法,把自己的肚子剖开,把珍珠藏在肚子里面,结果他一命呜呼。

唐太宗讲完这个故事后说道:“这个故事我是听别人讲的,你们说真会有这种人吗?”大臣们说:“也可能有。”

齐王赐药

这个故事用以说明:方法不对就会好心办坏事,正如药不对症一样。

此典出自《艾子杂说》。

艾子侍奉齐宣王。一天,朝见宣王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忧郁的神色。齐宣王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委。艾子回答道:“我不幸,我的孩子正在害病。我想把情况报告您并请个假,但又想到您身旁没有商量国事的人,所以来朝见您;但我心里却又惦念着孩子。”宣王说道:“你为什么不早点儿说呢?我有一个很好的药方,你的孩子吃下后,病很快就会好的。”说完他就把药方赐给艾子。艾子拜受了宣王的药物,并带回家给他的孩子吃了。辰时吃下去,巳时就死了。第二天,艾子去见宣王时,流露出一副悲痛的神情。宣王问明了缘故,非常忧伤地说道:“你死去了儿子,确实值得哀悼,现在我赐给你一些黄金,帮助你埋葬儿子。”艾子说道:“我那没有成年就死去了的孩子,不能承受您的赏赐;不过,我打算另外向您提出一个请求。”宣王急切地问道:“什么请求?”艾子说:“我只要求您赐给我前天让我孩子吃了并有了效果的药方。”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这则故事,用以比喻那些利用权势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想篡夺帝位,但又担心群臣不服,就想先试探一下。一天,赵高牵了一头鹿献给秦二世,对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您弄错了吧?把鹿说成了马。”赵高就问左右的官员们到底是鹿还是马。有的不敢吭声;有的竟说是马,用来讨好赵高;也有照实说是鹿的,赵高就背地里惩治了那些说真话的人。

至死不悟

“至死不悟”指的是到死都不醒悟。

此典出自唐代柳宗元《河东先生集·临江之麋(mí米)》:“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公元805年~815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辖境相当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和广西全州、灌阳等县地)任司马期间,根据民间传说,写过三篇寓言故事——《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故事,以麋、驴、鼠这些艺术形象,讽刺了那些为非作歹的藩镇、宦官和贵族大官僚以及他们的爪牙。其中的《临江之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临江(今江西清江县)有个人,有一次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驼鹿,就把它带回家来喂养。他家里的几只狗见了小鹿,都想吃掉它。主人十分生气,就把狗赶跑了。为了使狗鹿能和睦相处,他还把这只小鹿抱到几只狗的旁边,让狗亲近它。时间长了,狗和小鹿逐渐混熟了。小鹿忘记了自己是只鹿,以为狗是它的好朋友,便经常和狗一起玩。这几只狗虽然同鹿一块玩,但总是想吃掉它,只是害怕主人,便忍住了。三年过去了,这只受到主人宠爱的小鹿有一天自己出门去玩,遇见了别人家的几只狗。它还以为同自己家里的狗一样,便跑上去和它们玩。这些狗见了这只小鹿,既兴奋又生气,一拥而上吃掉了鹿,皮毛、骨头到处都是。可怜这只小鹿,一直到死,还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死的。

终南捷径

“终南捷径”比喻一种猎取功名富贵的特殊手法。后来也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

此典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

唐朝,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卢藏用,他中进士之后,急于想做官,便想出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跑到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起来。那时的人,都认为隐居的人必定是不慕名利而又有学问的读书人。于是卢藏用故意到终南山隐居,他这样做,果然引起长安城里的公卿们的注意,不久便礼聘他下山做了大官。后来又有一个隐者司马承祯,也在终南隐居,当朝的公卿也请他去做官,不过司马承祯却真是个淡泊的人,他不愿意做官,在长安住了几天,便要回山了。卢藏用送他出城,指着终南山对他说:“这座山真是有好处啊。”司马承祯冷笑道:“在我看来,终南山只不过是做官的捷径而已。”卢藏用明白司马承祯在嘲讽他,非常生气,但对他又无可奈何。

钟响磬鸣

“钟响磬鸣”这个典故用以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要科学地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此典出自《刘宾客嘉话录》。

洛阳一座寺院的僧房中有只磬,不论白天黑夜,没有人敲打它,它动不动就自己发出声响,僧人又奇怪又害怕,以致吓出病来。他请了许多江湖术士,想方设法去制止磬鸣,但都无济于事。

有个名叫曹绍夔的人,一向与僧人关系很好。他前来探望僧人的病情,僧人就告诉了他生病的原因。不一会儿,寺里正好敲击斋钟,磬又自己响起来。曹绍夔顿时明白过来,笑着对僧人说:“请明天摆下盛宴,我来为您制止磬的自鸣吧!”

僧人虽然怀疑他的话,但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就尽力准备了丰盛的宴席。第二天,曹绍夔吃完饭后,从怀里拿出一把锉刀,将磬锉了几下就走了。从那以后,这只磬便不再自鸣了。

僧人去询问原因,曹绍夔说:“您的这只磬和寺院的钟频率相同,因此那边敲钟就能引起磬的共鸣。”僧人听了非常高兴,病也好起来了。

专横跋扈

“专横跋扈”的这个典故用以比喻一个人独断专行,蛮不讲理。

此典出自《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梁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东汉时,有个叫梁冀的人,是大将军梁商的儿子,字伯卓。为了篡权,他把两个妹妹送入宫中,做了汉顺帝(刘保)和汉桓帝(刘志)的皇后。梁冀的父亲梁商死后,还没来得及下葬,汉顺帝就拜梁冀为大将军。顺帝死后,冲帝尚在襁褓之中,梁冀的妹妹梁太后临朝执政。他们兄妹二人先后立了冲、质、桓三个皇帝,专断朝政近二十年。当时,朝廷上下全部是梁家的党羽。梁冀执政期间,骄奢横暴,独断专行,大兴土木,修建苑囿,并强迫数千名百姓为奴婢,称“自卖人”。

由于梁冀党羽满朝,残暴专横,皇帝和一些大臣既恨他又怕他。汉质帝(刘缵)常对大臣们说,梁冀是个“跋扈将军”。梁冀听到此话以后,恨得咬牙切齿,就派人在食物中放了毒药,毒死了质帝。后来,梁太后死去,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设计,诛灭了梁氏,梁冀自杀身亡。

如泣如诉

像哭泣像诉说,悲惨凄凉。

此典出自宋·苏轼《前赤壁赋》。

北宋时,苏东坡受人陷害,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初时他心情忧郁、烦闷,很不开心,但后来他变得开通起来,认为在这里可陶冶情操,忘却烦恼事。

一天,苏东坡带了三位朋友,放舟来到赤壁之下。江面清风徐来,涛声依旧,空中圆月朗照,洒下一片银光。大家边唱边聊,快乐非凡。苏东坡只觉得心旷神怡,飘飘欲仙,忘情之间,敲着船舷打着拍子,唱起歌来。一位朋友依着歌声吹萧应和。一吹一唱,十分和谐。

苏东坡听着呜呜的萧声,忽然觉得有点怪异,便停了歌,倾耳来听,这声音似怨恨,似爱慕,如泣如诉,余音凄切婉转,好像将断未断的一缕细丝,在夜空中袅袅远播。

苏东坡有点扫兴,他问这位吹萧的朋友:“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吹这样哀伤的调子呢?”

那朋友悲凄地回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么?想当初,曹操亲率大军,破荆州,下江陵,战船千里相连,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饮酒赋诗,何等的气概!这赤壁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如今他在哪里呢?可叹人生多么短暂!虽想永生不死,哪里能够!所以,我只得寄情于悲声之中啊!”

苏东坡开导朋友:“你看这江水,奔流不息,万物和我自己是互相拥有,无穷无尽的!再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非我所有,却任我观赏,尽情享受。你不觉得拥有整个世界,其乐无比吗?这样,你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苏东坡的一席话,使那位朋友原本沉抑的心情顿时被一股豪情冲淡,变得信心百倍,再度与大家欢笑起来。

东市朝衣

东市:汉代长安处决死犯之处;朝衣:古代官员上朝时所穿的礼服。指大臣无辜被杀。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在汉景帝执政期间,有个御史大夫叫晃错,他忠厚耿直,不畏权势,就诸候的罪行曾数次上书,以此来限制他们的权限,得到重用,令其修改法令。

晁错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登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家都在议论你,怨恨你,你这是何苦呢?”

晁错说:“我只能这样做。不这样,天子不会尊贵,天下不会安宁。”

晁父痛心地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

晁父劝告无效,无奈只身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在绝望中服毒自尽。

不久,吴楚一带的七个诸侯国果然发动叛乱,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

这时,与晁错不和的几个大臣乘机在景帝面前煽风点火,讲:“不杀晁错,天下不会太平。”

景帝早已失了主张,误以为一切祸乱全因晁错而起,于是下令让晁错穿着上朝的礼服处死在长安东市(东市朝衣)。

晁错死了以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率兵抵抗叛军。一次,他回京城面君报告军情,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吴楚叛军听到晁错死了退兵没有?”

邓公回答道这根本不可能,杀不杀晃错,他们都要出兵。他们痛恨晁错限制他们的权力。而晃晁却无辜惨死,可悲,可叹!邓公的话教景帝悔恨不已。

千金买骨

用重金去买良马之骨。比喻求贤若渴。

此典出自汉·刘向《战国策·燕策》。

在战国七雄之中,燕国最弱小,因而常受邻国欺侮。昭王即位后,想使国势强大起来,因此他励精图治,文治武力,想有一天报仇雪恨,但让他苦恼的是:燕国人才匮乏,缺少文武双全、勇猛无敌的良将。

一次,他问谋士郭隗:“燕国因弱小才被欺凌,主要是缺少人才。你看,用什么办法,能让天下有本领的人到燕国来施展才华呢?”

郭隗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君,非常喜欢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张贴告示,声称愿出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好马,但是几年以后,仍然没有买到。国君对此深感奇怪。有一个侍臣向国君表示,他愿意带一千两黄金到各地为国君买马。国王同意了。

侍臣从国都出发,走了好多地方才打听到千里马的线索,但待他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用五百两黄金买下那匹马的尸骨,带回来交给国君。国君一见被买回来的马骨头,觉得十分不理解,他问侍臣:“这就是你用五百金买回来的千里马?”

侍臣说:“是的,大王。”

国君问:“看来这确实是千里马的骨头,不然连半两黄金也不值。只是我不懂,莫非千里马与寻常马的骨头有什么特殊差别?请你告诉我,这些马骨头对我有什么用?”

侍臣说:“马骨头确实没用,我出这么大的价钱买下来,不过是向天下表示您真的喜欢千里马。连千里马的骨头,您都不惜重金收购,活的千里马,你会不要吗?我们只要在家坐等,一定会有人把千里马被送上门来。”

果然,没多久,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昭王问:“请先生说明白点,我怎样才能觅到良才呢?”

郭隗说:“你就拿我当马骨头好了。如果我被重用,还愁比我强百倍的人不来为您效力吗。”

昭王听了郭隗的话,马上修下黄金台,请郭隗居住,并拜他为师,给了很高的待遇。

消息传出后,各地人才纷纷来燕国效力。有从齐国赶来的辩士邹衍;从越国来的谋士剧辛,更重要的是离开魏国而来的大军事家乐毅,一时之间燕国人才云集。后来乐毅统领燕军打了几次漂亮仗,几乎灭了齐国。从此燕国军威大振,邻近强国再不敢轻易对燕国用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