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好家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12:03:4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共沈阳市和平区委员会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故事好家风

好故事好家风试读:

出版说明

|

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全民阅读”,并会同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今年,时值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周年之际,迎来了辽宁省第五届全民读书节,阅读对我们来说显得更加富有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远低于世界文化强国,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人均阅读数量、阅读习惯,还是阅读设施及服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核心和关键,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程,是关乎国家未来、民族素质的大事。因此,提升全民阅读水平,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书香辽宁”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辽宁的工作,组委会在第五届读书节到来之际,组织辽宁出版集团精心策划、编辑,采用统一标识、统一版式、统一封面设计的方式,推出了这套精品佳作——“书香辽宁丛书”,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理论、红色传记、文学作品、国学经典、科普读物五个方面,共60个品种。这些书立意高,内容新,可读性强,不仅为读者节省了从浩瀚书海里挑选的时间成本,同时也将历经岁月检验的经典著作再度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呈现了经典与时尚高度结合的特点。

作为辽宁省的重要文化企业之一,辽宁出版集团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集团的出版方向,多年来,出版了大批导向正确、服务大局、传播学术、雅俗共赏的优秀图书,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读书节的准备时间虽然紧张,但是辽宁出版集团的同志们紧锣密鼓,高起点布局,精心组织策划,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本套丛书的出版工作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带动辽沈大地的火热阅读季,像春风一般,滋润万物,乐享万家,同时,为这片黑土地播下书香的种子,为不久的将来书香四溢奠定良好的根基。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曾经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创造过无数举世瞩目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年3月份,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再次指出,全面振兴决心不能动摇。不久前,中央又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由此可见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希望以读书节为契机,以更多类似“书香辽宁丛书”的好书为媒介,促使辽沈大地上的更多人都能成为爱书人、读书人。涓滴凝聚,汇流成海,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创新意识,这一切必将在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雄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辽宁省第五届全民读书节组委会2016年4月

讲好家的故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每个人的“小家”提到与国家、天下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确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遵循。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那一抹乡愁,正是这份浓浓的家国情怀。从个人到国家乃至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纽带,父母长辈融化在爱之中的家教家风,是最能融入我们血脉的东西,是我们心灵所系的最好的分子载体,是最有助于涵养正确价值观的原初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这一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往往通过言传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

当前,辽宁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发展,迫切需要在全社会汇集起强大的凝聚力和正能量,而优良的家教家风正是最基础、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和载体,将润物无声地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意志和自觉行动。省委书记李希同志指出:家庭好,国家强,民族兴。要努力把家的故事讲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成果转化为爱家乡、促振兴的有力精神引领和价值支撑。按照省委的要求,去年以来,省直新闻出版单位大力开展了抓好家风宣传教育,各地区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开展了“家文化”系列活动,这些宣传教育和系列活动,全方位、立体化打造了辽宁“家文化”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以来,沈阳市和平区委大力开展“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主题活动,在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这次沈阳市和平区委组织编写的“家国情怀”书系,就是辽宁“家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这是一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该书系遴选出13个优秀社区故事、50多个家庭故事,带着时代的鲜度、生活的温度和教育的力度,用百姓话、身边事,还原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形象、生动、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力地促进了家国情怀在优良的家教家风中的传承、延续和光大。“家国情怀”书系的出版,必将在全省上下进一步推动“家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良好风尚。

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的文明传承,需要一个个家庭正能量的汇聚,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决定着国家的气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而人民有信仰要从一家一户做起,从家教家风做起,因为家教家风就是一种对道德力量和规则最基本的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教家风从历史走来,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无不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务实精神,“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行事风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想信念……这些在中华民族辉煌发展史中凝聚出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这些丰富的精神给养和深厚的家教家风,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明辨是非、坚守原则,不至于迷失方向;能让我们以国为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核心价值观;能让我们遵守职业公德、社会道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营造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社会环境;能让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国家的繁荣不懈努力迎难而上……家教家风这种强烈的道德感召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息息相关,通过它能够很好地协调好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身教重于言传,具体强于抽象。作为最能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家教家风大多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灵。我们把家教家风作为微观载体,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鲜活,成为贴近群众、带着温度、生动活泼的精神追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从而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通过家教家风这个“小切口”,我们把宏大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得具象了、丰满了、生动了,这样才能真正接地气、见效果,引导人们在弘扬家教家风中“修身养德”。

家教家风,是一个家庭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最深层次的民生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优良的家教家风,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尤其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独特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结构变化导致的传统家教家风资源流失,成年人教育传统的缺失以及电子产品对家庭日常交流时间的挤压,来自精神层面的给养越来越少。精神是物质的高级阶段,特别是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服务社会、与祖国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最重要、最长远、最深层次的民生。当前,群众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应该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迈进,尤其要鼓励青少年“心有榜样”,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追求。“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倡导和培育优良的家教家风,让千家万户的日子越过越好。

家教家风是展示社会风尚的基本平台,是体现沈阳国际大都市风范的人文内容。只有将区域的良好风气与千家万户的共同价值追求相互融合起来,才能在全社会激发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作为沈阳市的中心城区,和平区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多年的历史积淀孕育、造就、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一代一代和平人不仅为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如何在已有的家教家风基础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升华出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沈阳建设国际大都市应有的视野和胸怀,最大限度地彰显其丰厚的道德资源和人文价值,把好家教好家风传承下去,在社会上发酵,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鉴于此,和平区于2015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主题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我们通过家教家风进庭院、进楼道、进家庭等载体,先后组织主题活动2000余场,参与群众50万人次,首批评选出先进社区10余个,优秀楼院100余个,廉洁之家、仁义之家、诚信之家、敬业之家、孝善之家、勤学之家典型家庭1000余个。我们将这些最真实亲切、最富感染力的家教家风,渗透到每个家庭、每个庭院、每个社区,形成了浓郁的“家”文化,广大干部的精气神更足了,社区庭院更美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群众幸福感增强了。

2016年2月22日到26日在辽宁美术馆举办的以“家的味道”为主题的首届沈阳市和平区“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图片展,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以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民风的氛围正在形成,家教家风已成为和平区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品牌。

我们将擦亮“家”文化品牌,把千家万户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区域的良好风气相互融合起来。目前,结合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向毛丰美同志学习”活动,我们把“家”文化延伸到作风建设之中,在全区深入开展了“机关抓作风、社区抓家风、行业抓行风、学校抓校风”的活动,促进形成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和“妈妈式”服务的营商环境,让正能量在和平区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让良好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我们真诚地希望以此激发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凝聚起“家”文化的强大合力,让“品牌强区”发展战略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弘扬“和谐争第一,实干创唯一”的精神,落实“四个着力”要求,加快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国际商务中心和平台经济中心,早日建成东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区,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当先锋、打头阵。

愿我们在良好的家教家风中汲取道德的给养,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家国情怀在家教家风中延续传承、香飘万家。

沈阳市委常委、和平区委书记冯守权

重修家训

家训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自古以来,在塑造民族文化性格,延续传统道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家训,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伦理文化遗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批判继承传统家训,弘扬新时期的家训文化,对于塑造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维护人际关系和谐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沈阳市和平区组织开展了“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主题活动,晒家风,议家训,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和平区的居民,我也深受触动。浸润在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里,回想起家族传承至今的家风家规,可谓感慨良多。

我的祖父孙维恺,祖母吕淑贤,都是辽宁省岫岩县熟地村人。祖父是个能工巧匠,车钳铆电焊样样精通,还会照快相,配饮料,加之实在待人,很受亲友爱戴和邻里尊敬。祖母为人宽厚,正直善良,给人一种大家闺秀的印象,对全家上上下下的照顾都很周到,家里大事小情都能做主,堪称贤妻良母。

从我小时候在丹东老家记事开始,我的印象里,家境或殷实或清苦,生活或顺利或坎坷,二老始终恪守传统的为人处世之道,勤俭持家,教子有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虽非二老明文规定之家训,却是二老一生奉行并用以教育子嗣的门风,这一点从我的父亲及两位叔叔的名字上即可见一斑。我父亲名宝仁,二叔名宝义,三叔名宝礼。“仁、义、礼”这三个字就反映出祖父母的处世哲学及教育之道,要不是后来祖母又生了两个姑姑,我想我的父辈们每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仁义礼智信”。

2016年春节,我和往年一样又回到了故乡,大年初一,阖家团聚。饭桌上父辈们惯常地念及祖父母的谆谆教导,感怀孙氏一族淳朴家风,令我感慨良多。我从小在祖父祖母身边长大,父辈们的感怀于我而言,可谓感同身受。18岁考上东北工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留校工作,在沈阳生活的日子已经远远超过了故乡,这35年来我虽搬了几次家,但没有离开过和平区,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和平人了。联想到这次和平区家训教育,深感也要为自己这个家族后代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我遂提议重修孙氏家训,得到父亲、二叔、三叔、姑姑及一众家人的热烈响应。重修家训一事迅速提上日程,由我主持征集梳理。经由几番雕琢,并在家族微信群里多次征求老少爷们的意见,最终形成五句40字之“孙维恺家训——为人仁义,处事明礼;从政勤勉,经商厚道;治学严谨,子嗣守敬;持家和睦,亲友互助;家国至上,行稳致远”。

这五句家训考虑到对传统家训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兼顾现代人阅读理解之习惯,更为了便于记忆和推广,我又对家训以半文半白的语体进行了引义,并印发给每个家庭。

一曰“为人仁义,处事明礼”。人生在世,不外乎为人与处事。为人要仁义,仁义乃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做人就要有仁爱之心,追求正义,宽厚正直,性情善良。处事要明礼,礼即规矩,亦即仪节。《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处事交往,要做到长幼有序,遵规守纪,大方得体。

二曰“从政勤勉,经商厚道”。若以职业论,盖以从政和经商为众。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勤为为政之本,廉为为政之德。从政,就要牢记宗旨,勤勉务实,廉洁自律,永葆本色。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商要厚道,诚信乃厚道之本。以义取利,诚信经营,老板厚道,员工地道,方为生财之道。

三曰“治学严谨,子嗣守敬”。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书香门第,荫泽后人。探求知识,研究学问,离不开严谨二字。治学,应锲而不舍,坚持真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子孙后代应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涵养与致知不可偏废,做到学问精进,谦恭有礼。

四曰“持家和睦,亲友互助”。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持家之道,在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劳俭朴,家和方能万事兴。家族日旺,亲友渐多,亲邻互助山成玉,乡里合作土变金。亲友邻里相处之道,在相互帮衬,彼此关照,守望相助,邻里团结。

五曰“家国至上,行稳致远”。国是家之国,家乃国之家。民为邦本,家为国基。对小家负责,对国家尽责,是为家国情怀。要常怀爱家之情、恪尽兴国之责。古有明训:戒急用忍、行稳致远。齐家治国,当秉承中庸之道,坚定信念,保持定力,脚踏实地,终成大器。

规而范之,训而戒之。谨以此家训,既传承孙氏家族之孝道,亦为后人规范成才之道,共同为实现伟大之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我看来,这五句家训的第一句讲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又嵌入了我的父亲和两个叔叔的名字。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追求正义,宽厚正直,性情善良。做事要长幼有序,遵规守纪,大方得体。

家训第二句讲的是职业操守。子孙后代无论是做公务员还是经商,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要勤勉务实,廉洁自律,诚信厚道。

家训第三句讲的是治学方法。不仅要求个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教育子孙后代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涵养与致知不可偏废,做到学问精进,谦恭有礼。

家训第四句讲的是家庭伦理、邻里道德。持家,要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劳俭朴,亲友邻里相处,要相互帮衬,彼此关照,守望相助,邻里团结。

家训第五句讲的是理想信念。子孙后代要常怀爱家之情、恪尽兴国之责;要秉承中华传统美德,坚定信念,保持定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理想。

梳理好这五句40字家训,自己也有一点成就感。这个家训虽不及古人修齐治平之境界,亦难集历代先贤家训之大成,但却为家族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作为一名和平人,也感谢和平区“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主题活动给我带来的灵感,对下一代的教育有意义的工作,以后想到了就继续去做。

前几天,清明节回故乡给祖父祖母扫墓,家族再聚。我送给家族内各家的“礼物”,就是经由沈阳市著名书法家万建国先生题写并精心装裱的“孙维恺家训”。供家训于堂前,细数家规家风,详释家训之义,望众人能时时牢记、处处践行。长辈们听而赞之,后生们听而思之,家训文化在孙家焕发出勃勃生机。因为有了家训,使得这次家族聚会充满了浓浓的感恩之情,也使得这个清明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的“感恩节”。

作者系东北大学副校长 孙雷

廉洁之家如清风

正为本廉洁自律、明是非守法奉公,明礼正己、公正廉洁,清正廉洁之家,正气长存。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

红色教育传承人徐文涛

毫无疑问,大校军官徐文涛,是一位优秀的军人;更是一位内心激情似火、痴迷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传承人。他经过300多个日夜的努力,筹建起来全军唯一的一所战区级后勤史馆,并给部队首长、省市领导、大中小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等,作了1000多场精彩讲解,感动了近20万名的参观者。他的名字和身影,频繁地出现在电视里、报刊上和网络中。如今,他退休六年了,仍然风雨不误,不拿一分钱报酬,始终坚守着沈阳军区后勤史馆这块阵地,传播着红色教育,感动着千百万人的心灵。

他说,“知恩知足心态好,爱党爱军感情深。我拿着国家俸禄,花着纳税人的钱,我感恩,我自然要回报于社会。虽然退休了,但我还在追求着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只要我身体行,只要组织需要、社会需要,我会当一辈子红色传人!”

由于东北战区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作用,沈阳军区的后勤史,既是东北战区党史、军史的缩影,又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背景下,2004年,他受命筹建沈阳军区后勤史馆。没有建展馆的经验,没有历史资料和文物,眼前只有一座废弃的旧食堂,和首长交给他的一把钥匙,还有一个和他即将并肩作战的士兵,其他一切为零。刚毅的徐文涛,坚信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认真比聪明更重要。他怀揣认真这两个字,心里勾勒出来了一幅未来史馆的宏伟蓝图,画面要气势恢宏,先声夺人,内容要震撼,史料要经典完整,解说词要精彩,思想要大胆,全程各个部分都要体现震撼人、鼓舞人的要素。这将是一座人们爱看、爱听、爱来,传播红色文化的高标准后勤史馆!太原街街道环宇社区徐文涛为青年军人讲军史

面对眼前数不清的困难,他亲力亲为,毫无怨言。施工期间,他到建材市场斤斤计较地跟人砍价。建筑材料买回来了,他当上了小工。装修完成了,又和小战士一起设计刻制安装展板,一整天的忙。有时忙得忘了吃饭,经常是三天两头的不回家,躺在办公室就睡着了,且睡眠不足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为了节约资金,他把史馆“当日子过”,按当初预算,建这个史馆至少需要1500万元,可他只用了500多万元就把史馆建成了。这是靠他养成的抠细节,算小账,能省则省的习惯,一点一点地节省下来的。史馆的策划、设计、管理、解说、保洁、维修等数项工作,都是他领着一个小战士完成的。这样下来,史馆的管理费用,每年至少节省20万元。开馆10年来,仅这一项就节约近100万元。为了建成史馆,他精打细算,呕心沥血。曾先后走访了数百位老前辈,挑灯阅读了几千万字的历史史料,一天24小时,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他的思维在燃烧,有时刚睡着,突然灵感来了,有了新想法,马上拿起小本子,把灵感偶得记录下来……无论在任何场合,只要他听别人说哪有军事方面的资料和文物,眼睛就立刻放光,不管费多少劲、求多少人,也要去尽力地收集。他知道,文物最能体现真实,是历史最好的证人,是不动声色的叙述,是史馆最重要的文化力量。徐文涛女儿帮父亲制作课件

一天,徐文涛在《沈阳日报》上,看到了一条沈阳重型机器厂退休工人李洪儒,想给自己手中的历史文物找个家的消息,心头一阵地兴奋,立刻赶了过去。由于地址不清,他在铁西十四路一带敲百家门,问百个人,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老人家。进屋后,他先给老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说明了来意,并简单地向老人介绍了后勤史馆的筹建情况,老人很是感动,就这样得到了老人无偿的捐赠。这是11张1945年的时候,在白色恐怖中,我军把一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寄藏在李洪儒家,李家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这批武器,待解放军分批分期取走后,留下的收条,它真实地见证和记录了当年我军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历史,弥足珍贵。在徐文涛获得这些文物之后,又先后有14家单位找到老人,希望收藏这些收条,老人不无遗憾地告诉他们说,你们来晚了。

为了了解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需要反复走访知情者数十人;为了求证一段权威的历史资料,需要去档案馆或相关部门查阅档案数十数百份。有一次,在某机关单位,他在几十麻袋人家废弃的文件中淘金寻宝。忙碌了30多个小时,翻拣出来了一大沓子让他兴奋异常的宝贝。布满了灰尘的脸上,让流淌着的热汗,画出了一道道泥沟,即使这样,他的心里还是高兴极了,那是一份满足感、成就感。

截止到目前为止,他一共搜集到了几百件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物,毛主席的手书电报稿、陈云的大衣、九一八事变地图、中国疆域变迁图等等……这是一笔何等宝贵的财富呀。

现今,当参观的人们步入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鲜活、生动、飘荡着的红领巾图形的东北地形图。洒脱、前卫,创意新颖,既具象了史馆本体的规范,也抽象地昭示了史馆的灵活和外延。

在飘逸的红领巾下侧开口处,“强大的后勤,胜利的保障”,10个大字,赫然醒目,这既是徐文涛提炼的全馆主题,也是对我军后勤工作的高度概括。

3个综合馆6个分馆那2000多幅图片、300多个冲击力震撼力极强的标题,那数万言激动人心的解说词,说振聋发聩、启人深思,一点也不过分。

徐文涛的每场解说,并非照本宣科,他会根据观众的身份特点,每一次都会临场发挥,组织起能引起观众共鸣的语言。他说,感动了一个领导,就感动了一个单位;感动了一个人,就感动了一个家庭。有时,他一天接待几个参观团,不停地解说,让他的嗓子直冒烟。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激情踊跃。观众们被展馆的内容感动了,也被徐文涛的精神感动了。看到他脸上流淌着的汗水,听着他有些嘶哑的声音,有人给他递上了洁白的手绢、面巾纸,有人还为他买来了矿泉水、饮料。情感的互动,思想在无声的交流,徐文涛和观众双方,在互相地感动着。

面对几百人的团队观众和面对几个人,甚至一个人的讲解,徐文涛下着同样的功夫,没有一次厚此薄彼。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是对自己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感动一个人容易,只有不放过任何机会,努力去做,才能感动众多的人。他知道,只有点燃观众心灵的火种,才能星火燎原,我们的“红色家园”才能日益壮大、永世传承……

一位药科大学的同学参观后写到,踏入史馆,我被那种强大的力量召唤着。伫立于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面前,才让我真真正正地了解到,原来,人民军队中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是那么的默默无闻,又是那么的崇高伟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在述说着他们的重要性。向亲爱的后勤部队的官兵们致敬。

几千条的留言,有老干部、有学生、有工人、有领导……各界人士都表达着一个心声,他们在深深地被感动着,珍惜今天,为了祖国,我能勇敢地挑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编后感言

红色的教育需要红色的传承人去发扬光大,这是对党和国家历史的延续。徐文涛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对年青人进行红色教育,竖起了一面红色的旗帜。本文人物徐文涛系沈阳市和平区环宇社区居民本文作者/姜焕彤

家风轶事

马绍先出生在书香世家。年少时,在父亲的熏陶下,酷爱读书。年少的他,每天起夜时,总会看见父亲,秉烛夜读。久而久之,马绍先对书产生了兴趣。

每每父亲走进书房,马绍先总是尾随身后,却不敢走进父亲的书房,只是隔窗翘首父亲读书,以解好奇之心!马绍先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嗜书如命,只要有书与他为伴,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对他来说,简直是“两眼一抹黑”,天长日久,家人送他个“书痴”的雅号。

当时,马家的家规非常严,闲杂人不得进书房。父亲虽嗜书如命,但他注意到马绍先这段时间,总是在书房外讨扰,闲暇时,他与妻子说了此事,并嘱咐妻子,他不在家时,则把书房门上锁,唯恐马绍先进书房弄坏书籍。书房被锁,马绍先一脸沮丧,不敢与母亲争执,乖乖躲在一旁,依着墙根生气。那个年代,屋里的内门,是两块木板组合成的,即使上了锁,只要用力推,就会嵌开一道缝隙,可窥视到书房里的一切。马绍先十分聪慧,时不时地跑到书房前,用小手用力推动木门,探着脖颈,往里窥看,以解“书瘾”,其样子十分搞笑!

有一天,马绍先做完功课,天色已晚,仍然不见父亲回来,他心生一计:乘机去书房窥探。当他蹑手蹑脚,来到书房门前,精神集中窥视时,父亲却悄悄地站在他身后,父亲没有责怪他,笑容可掬,善意地拍下马绍先肩膀,随即从兜里掏出钥匙,打开书房门,拽着马绍先的手,一同进入书房。一时间,马绍先感觉自己像在做梦,有些飘飘然,他像中举的“秀才”,围着大大的书柜,嗅着满屋的书香,那贪婪的态势,势必想把满屋的书籍,都吸进自己的腹中。父亲看到儿子如此爱书,胸怀之辽阔,心中窃喜,日后,他便与妻子商榷,由于儿子爱书,书房向马绍先开放,从此,马绍先成为书房的第二位“斋主”。南湖街道新世界花园社区马绍先家庭照

马绍先冠以“斋主”头衔后,便成了书房里的“常客”。一天傍晚,父亲把马绍先叫到身旁,语重心长道:“孩子,读书呀!如同做人一样,书的每一页内容,就是你生命的航道,只要你熟悉了生活航行的路线,人生的大船,才不会触礁!”父亲的施教,对于年少的马绍先来讲,理解得虽肤浅,但在他幼小心灵里,知道父亲是在爱护他!

鉴于马绍先读书能力,父亲向他推荐《千字文》、《百家姓》这类书籍。有了书读,马绍先心胸顿悦,感觉书房,就是自己“最快乐的地方”!

一天,马绍先在书房静读。突然听到母亲与父亲争吵。心想:父亲不是出差了吗?怎么会与母亲争吵?他悄悄来到父母亲居住的卧室外,隔着门细听,听了一会儿,便情不自禁地偷乐起来。原来:父亲出差,有急事,提前回家。然而,携身带的竹条箱,却遗忘在驿馆,则把爱不释手的旧书,安安全全地带回家!这才惹得母亲大发雷霆。

久而久之,马绍先对书也十分“痴迷”。从学堂回到家后,很少与小伙伴接触,一头钻进书房里。柳枝绽绿,春草铺地,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孩童们结伴在空地上玩耍,嬉闹的声音颇大,坐在书房里读书的马绍先,并没有理会孩童们的嬉闹,仍坐在硬板凳上,像一个饥饿的人,嚼着“喷香”的馍馍,那么贪婪!屋外,孩童们嬉闹的声音,像潮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而他仍然坐在书房一角,阅读书籍。

聪慧的马绍先,人虽小,看了一天的书,但却学会了以逸待劳。月牙爬上树梢时,夜静得很遥远,那种空旷,那种泼墨般的漆黑,成年人都会很惧怕,可是,马绍先独自一人,来到那片空地上,他蹦跳着,独享着孩童的那份天真、那份野性!

马绍先的举动,父亲看在眼里。每每他夜里出去时,就会跟在他身后,用慈父的爱保护着他。为正确引导马绍先学习,一天,午饭过后,父亲把马绍先揽在怀里,亲昵地说:“孩子,读书,是件好事!但你不能成为‘呆秀才’啊!学习要懂得方式方法!”

父亲提到“秀才”一词,马绍先感到很新鲜,他聪慧地问父亲:“什么是‘秀才’啊!”

父亲长长地喘息一下,接续道:“‘秀才’,别称‘茂才’,是指优秀的学者。你的祖父,就是清末年间的‘秀才’。”

马绍先听了父亲的叙述,眼前一亮,接着问父亲:“祖父叫什么名字?”

父亲很骄傲地说:“你的祖父叫马文学,号仙训,他一生为人正直,嗜好读书,清朝光绪十四年间,在营口(三国时期称‘辽口’,也称‘没沟营’,清朝末改为营口)同善堂就职。同善堂是一个慈善机构,下设养老院、孤儿所,收容一些没有生活能力的人!”

马绍先插嘴又问:“祖父与你在一起待的时间多吗?”

父亲叹了一口气,答道:“同善堂,建于五台子(营口很早的地方),纵深的四合大套院,古朴青砖垒砌的长趟瓦房,给人一种温暖和亲切之感!你祖父除了施善救人外,闲暇时不忘抓紧时间读书。他也十分讲究学习方法,当读书劳累了的时候,就尽兴挥毫!”

家教家风的传承,使马绍先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他十分欣赏这句格言,积德百年元气,读书三代雅士多。新中国成立后,他与教师出身的妻子陈雅杰结婚。目前,马绍先全家八口人,多年来,他不忘父亲“家教家风”的传承,对孩子言传身教,八口人之家,有五位大学生,沿袭了马氏家族代代都是读书人的夙愿。南湖街道新世界花园社区马绍先夫妇和老伙伴结婚周年纪念照

时光流逝,白驹过隙。马绍先已过耄耋之年,他一生秉承“诚实做人,敬业做事,夫妻和睦,尊老爱小,勤学教子”的家训,为后人树立了楷模!正是——恪守家风家训,勤学书海苦作舟,诚信真实做人,留得清白在人间。编后感言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故事,这个家庭的故事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博览了中国文化与历史,从书中吸取了良好的家风,让人称赞读书三代雅士多。本文人物系沈阳市和平区新世纪花园社区居民本文作者/金川

这个家庭的故事,你知道吗?

2014年5月15日,站在“第九届全国五好家庭表彰大会”颁奖台上的王巧珍和她老伴朱本荣,心潮起伏,激动无比,幸福的泪水盈满眼眶。“全国五好家庭”的殊荣,相比王巧珍个人荣获的那些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工会积极分子等“国字头”荣誉,更为意义重大。因为这背后隐匿着一个家庭的故事……

现年77岁的王巧珍,原为北市百货大楼家电商场经理。虽已退休16载,但在沈阳商业系统这位当年的“销售大王”,仍然是“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获得那么多国家级荣誉暂且不表,王巧珍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连任四届沈阳市人大代表、三届沈阳市人大常委,能够参政议政这一条足以证明一切了。

王巧珍远近驰名,她81岁的老伴朱本荣也非等闲。朱老先生,原为沈阳市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沈阳市先进工作者。他们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女儿、女婿都是中共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荣誉满满。大女儿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任护士,曾在部队立三等功;大女婿是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小女儿在沈阳中兴大厦做财务工作;小女婿在东软集团工作,是沈阳市劳动模范。

王巧珍一家子都是中共党员,几十年如一日对党忠诚,信仰不变。她常说:“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既要有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又要积极认真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王巧珍所在的沈阳北市百货大楼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王巧珍积极投身到时代洪流之中。她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早上三点多钟来到单位,晚上九十点钟才下班回家,不分节假日,从不休息,一年献工一千二百多个小时,一天完成几天的营业额。她长年累月在本职岗位辛勤耕耘,为单位经济效益好转和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集贤街道太平里社区王巧珍家庭照

老伴朱本荣,一名优秀党务工作者,沈阳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却还兼管着学校计划生育工作。当时全市在基层做计生工作的只有他一个男同志,对此他一点说法没有,欣然接受尽职尽责。曾有人半开玩笑说:“一个大老爷们,管哪门子计划生育!”“男同志做计生工作,这活儿可有难度啊!”他却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是一名党员,组织上安排的工作就应当愉快接受,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他除了上传下达计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还要具体到同单位同事一起到计划外怀孕的老师家里做思想工作,取得成效。

刚改革开放那阵子,王巧珍所在的北市百货大楼与所有单位一样,迎来了巨大变革,工作变得异常忙碌。王巧珍以店为家,长年累月不休息,不分白天黑夜,把全部精力都花费在工作上。操持家务、照顾孩子这种本该女人的活儿,自然而然落在丈夫身上。王巧珍也很内疚,她问爱人:“我总这么不顾家地忙单位的事儿,你不会有意见吧?”老朱爽快地回答:“你只管放心干,家务活你就甭伸手了!”老朱嘴上答得痛快,心里很是心疼妻子,每天天不亮就上班走了,晚上十点多才回来。只有照顾好家和孩子,才是对妻子最大的支持和疼爱!老朱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任何一个成功的男人或女人,他们背后肯定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另一半……

有一次,小女儿患阑尾炎住院动手术。老朱把准备好的水果和食品放到桌子上,嘱咐妻子:“今天我出差,抽空你把这些东西给孩子送去吧!”王巧珍早早就出门了,忙碌一天把去医院看望女儿的事给忘了。晚上回到家才想起来,当她急匆匆赶到医院时,已是深夜,住院部大门紧锁,她只好回家。第二天早晨,王巧珍来到女儿的床前,孩子满眼委屈的泪水:“妈,你怎么总也不来看我呢?”这时,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人世间哪有母亲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不是妈不疼你,你是妈的好女儿,可妈是党员还是领导,单位有好多事需要妈去做啊!下次妈一定早早来看你!”望着鬓发霜染的妈妈,女儿只好把眼泪咽到肚里,在心里默默为妈妈祝福。

王巧珍和老朱都属于晚婚,婚后生了两个女孩。公婆封建思想重男轻女,就总对儿媳吹风:“孩子我们给带,你们再生一个男孩吧!”王巧珍笑呵呵地对公婆说:“你儿子是管计划生育的,他这关过了我就生。”其实,她心里早有“小九九”了,两个女儿两件贴身小棉袄,她和老伴一人一件,再则,作为党员国家干部,怎么可以带头破坏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呢!

别看王巧珍平时王巧珍忙得风风火火,但在对两个女儿的教育方面从不懈怠。生长在城市的女孩子,生活环境优越,容易滋长娇气。王巧珍就从小培养孩子艰苦朴素作风,孩子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捡别人穿剩的。年龄稍大一些就锻炼她们做家务,倒炉灰、抬水、洗衣服、剁鸡菜等。在学习上严要求,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孩子们订阅各种报刊,教育孩子树雄心、立大志,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现如今,孩子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

王巧珍有一个外孙子在美国硕博连读;一个外孙女考入加拿大一所名牌大学读硕士。可以说这是平时老两口最引以为豪的谈资,但王巧珍和老朱给两个晚辈立下了军令状:“出国学习可以,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但你们的根、你们的家、你们的亲人在中国,毕业后必须回国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这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但在普通的外表下蕴藏的是正义、爱国、善良、和谐、自律、奉献。正是这些满满的正能量,才能让王巧珍和朱本荣夫妻俩荣登全国五好家庭的颁奖台。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告诉我们:传扬家风家训,他们以及他们这个家庭做到了!编后感言

这个家庭名扬全国,让人称道。主人公王巧珍用毕生精力创造了服务行业模范家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家庭是社会最活跃的细胞。本文人物系沈阳市和平区太平里社区居民本文作者/孙文成

这个家庭元气厚

沈阳市和平区沈水湾街道滨河湾社区代理主任赵煜铖,是远近闻名的孝老爱亲的模范家庭。

和赵煜铖一见面,刚聊起他的父母,这个37岁朴实精干的中年男子便透着一股自豪和感激,他说:“如果没有父母尽心尽力的支持,自己不可能走进社区工作岗位,更不可能在生完第一个孩子后,再要第二胎。从自己记事到现在,从来没有听到过父母在抚养他们期间有一句抱怨的话。父亲和母亲在他心目中太伟大了。”

踏入赵煜铖父母家,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便映入眼帘:一只纯白色、健壮灵活的萨摩耶犬乖巧地蹭了蹭主人,用眼神和善地瞅着来人,这是赵煜铖为奶奶解闷在朋友处要的,是只叫“泡泡”的大型犬,三岁多的“泡泡”如今与奶奶形影不离。

此时,温暖的太阳光直射室内,61岁的父亲赵平坐在靠窗户跟前的摇椅上,正悠闲地看着报纸。这位1970年入伍的老兵,在部队宣传队吹笛子,爱好写作,还曾是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右边他91岁的奶奶赵张氏坐在小床上正纳着鞋垫,母亲李淑香坐在小凳子上,边喝着茶边与奶奶拉家常。见有人来,赵煜铖父母连忙起身,迎候着我们。我上前握住赵张氏老奶奶的手说:“奶奶,身子骨还硬朗吧?”赵奶奶用唐山话回答说:“现在托好政策的福,吃穿不愁,很好,很好!”沈水湾街道滨河湾社区赵煜铖和奶奶合影

说到家长里短的生活,赵奶奶和赵煜铖父母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赵奶奶原是河北省昌黎县人,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同老儿子一家迁移到小女儿户籍地沈阳定居。起初日子过得虽很艰苦,但是一家老小信奉“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的古训,用自己善良的心,朴实的行动,辛勤的劳作,用孝心传承,点点滴滴积累,终于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天地。

赵煜铖说,他这个家算得上长寿之家。太爷享年101岁,爷爷活了96岁,奶奶91岁,至今耳聪目明,还能干简单的家务,每天定时下楼遛狗。他妈妈李淑香接上了话茬:“如果说长寿之道,也没有别的。老辈人都是粗茶淡饭,看见晚辈总是眉开眼笑的,性格开朗,从来不生气,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耍钱。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不改习惯。”

再者,人得知足常乐,心要宽。赵煜铖家是失地农民动迁,2005年动迁回到现在的社区,按当时政策得到的动迁款较少,与有的人家相比,少了不只几倍,甚至十几倍,但他们仍然觉得知足。

说到家庭传承,赵煜铖的母亲李淑香很有感触:“老赵家的老少几代,为什么能够母慈子孝,也是上一代在做,下一代在看,没觉得有什么高尚的,难道父母养育了你,你不该尽孝吗?”我听了这些,不由得连连点头。

赵煜铖的太爷,活了101岁。当时是赵奶奶当儿媳妇,到后期,赵老太爷大便干燥,解不下来,儿媳用手慢慢抠,为了照顾赵老太爷,好几个月没脱衣服睡过觉,晚上一有动静,赶紧起来,又洗又擦,太爷干干净净离开这个世界。李淑香平静地叙述道。

后来,李淑香的公公到96岁时,也是拉不下大便,她就用开塞露帮公公解决痛苦,有时也用手抠。她从没有嫌脏嫌累,像照顾亲生父亲那样侍候公公。赵煜铖的爱人梅玲玲是名中医,也受婆婆感染。在爷爷病重后期,梅玲玲也到了怀孕后期,爷爷在门诊扎了10多次滴流后,手上静脉再也不好下针了,梅玲玲就拖着笨拙的身体,带爷爷去医院扎,坚持了一个多月,直到爷爷去世。

到了李淑香当家时,婆婆赵张氏也进入老年了,一家人的饮食也以软食、杂粮和清淡为主,其他人有什么需求,自己调整。一家人都没有怨言。“婆婆辛苦了一辈子,我们晚辈不应该这么做吗?”李淑香自言自语地反问。

以赵奶奶为首的长辈,用行动传承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她时常教导晚辈,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赵奶奶吃饭时看到谁把米粒掉到了桌子上,都要捡起来。家里面的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不轻易地丢弃。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平时做到人走灯灭,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只要家里没人就关掉一切电源,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滴水。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教育下,她的儿子孙子衣着朴素大方,从不大手大脚,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整个家庭也有了这样的好家风。编者感言

好的家风像春天般温暖,它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当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成员沐浴在这种和煦春风中的时候,这种家风的传承便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本文人物系沈阳市和平区滨河湾社区居民本文作者/周霞

不是因为没钱才勤俭持家

喻宝升今年65岁,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都信守着一个宗旨,那就是自己家的家风——“勤俭持家”。

喻宝升和老伴勤俭持家,真正做到低碳生活。平时就养成了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的习惯。平日里他们很少在饭馆就餐,并不是因为怕花钱,而是因为在家里做饭吃,吃多少,做多少,不浪费。在生活中注重勤俭。例如,原来织的毛衣现在不漂亮了,老伴就拆成毛线,织成脚垫、地毯,踩脏了还能洗,不用再买新的脚垫了。旧毛线还能打成毛毯继续用,不用买新毛毯;毛巾用过做抹布;用旧报纸折成纸盒装垃圾,尽量少用塑料袋;时刻提醒孩子:“我们有资格享受,没有资格浪费。”孩子们读过的课外读物,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孩子,遇到有受灾的事情,都积极参与捐助。他们全家的出行原则是,能走路的不骑车,能骑车的不开车。

家庭应该说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每一个家庭因人的性格、文化素养等方面因素的不同,各有各的不同风格。这些年一路走来,使喻宝升感悟到勤俭持家本身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其实更是给孩子做一个典范,生活中作为父母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在影响着你的孩子。南市场街道八卦街社区喻宝升家庭照

喻宝升有一儿一女。大女儿今年38岁,小儿子今年23岁。喻宝升记得小儿子在他10岁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年春节前,他用妈妈平时每次给他5角零花钱积攒下来的60元钱,给喻宝升买了一件礼物,当时让他感到很吃惊,他才10岁啊。从那以后,每年春节他都不忘给我买一件礼物。在他上初中的时候,他妈妈不小心把脚崴了,上下楼时,只要他在身边,肯定背着妈妈。不管陪妈妈到超市或者市场买东西,他都会主动帮忙拎着。在乘坐公交车时,他都会尊老爱幼,从来都是把座位让给其他乘客。

记得儿子在填报中考志愿时,他母亲根据他平时的学习成绩,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商量后决定花3万元让他择校进入沈阳铁路中学就读。报志愿那一天,他母亲几次打电话找他,让他报考铁中,他都有意不接母亲电话。最后,给喻宝升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我答应你和妈妈,我上高中不用你们给我多花一分钱,我的事让我自己做主,不用你们管。”看到这条短信,我告诉他母亲,儿子长大懂事了,由他自己选择吧,咱俩不要干扰他的决定了。

高中毕业后,儿子成功考上了沈阳工业大学。去年7月份从学校毕业,毕业一个月自己就找到了一份工作,到宁波中金石油化工厂上班。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一直到工作,没有让我们夫妻俩操太多心,没有多花一分钱。

下面再说说他的大女儿,她现在也已经为人母了。记得她小时候,也就三岁左右吧,喻宝升带她去副食商店买她喜欢的零食,需要花费一角五分钱,喻宝升故意给她一角四分,少给一分钱。便在旁边观察她,看着她用小手捧着一角四分钱,踮着小脚,喊卖货阿姨要买那个零食,售货员接过钱,数了一下,告诉她还差一分钱。她乖巧而着急地说:“阿姨,我就这些钱,你就卖给我呗。”售货员看着她乐了,告诉她别着急,回家管大人再要一分钱,然后再回来买。喻宝升从兜里掏出一分钱正准备递给孩子,这时一位与他差不多岁数的男同志看到这一幕,马上拿出一分钱给我的女儿,孩子马上非常懂事地对他说:“谢谢叔叔。”喻宝升本意是为培养孩子自己拿钱买东西的本领,没想到会看到这样一幕,让他感到非常欣慰。

记得女儿在她9岁那年,刚好上小学三年级。他们单位第一次分房,给了一个平房宿舍,位置在长江北街沙河子,地理位置较偏,当时她在和平一校上学,现医大一院斜对面。

那年冬天,沈阳下了一场大雪,他骑车下班很晚到家,发现他们俩还没回来,便赶快去车站接他们,结果在去的路上看到他们了,看到女儿冻得满脸通红,还乐呵呵地跟我讲等车和挤车的趣事。女儿成长经历很丰富,主要是小时候就练就了她吃苦、自力的能力。

女儿19岁时在商业城当营业员,当时做了两份工,早班在三楼卖皮鞋,中午一点下班,再跑到四楼卖针织品。她说年轻也不觉得累。记得上班第一个月开工资,她就请喻宝升和老伴到饭店吃饭。每月开资,她都会自己留下一些零花,余下的都交给妈妈。感觉孩子非常懂事,喻宝升夫妻很欣慰。

在女儿上班几年后,她有了一个“爱好”,买新衣服。三天两头买新衣服,拿回家给她妈看,开始没觉得什么,后来她总买,她妈不高兴了,把她骂了。女儿委屈地跟喻宝升说:“我干的工作是服务行业,大家都是这样,穿得太差,跟不上潮流,会让大家瞧不起,条件好的,买的品牌衣服都是好几千块钱一件,我买的是山寨版的,一件才200多。”听后,喻宝升问老伴:“女儿买衣服管你要钱没?”她妈马上急眼说:“我才不会给她拿钱呢。”他说:“孩子拿自己的钱买衣服,净捡不贵的买,也算俭朴了。以后就不要管她这事了,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管太多反而让她对咱有反感。”这事过后,女儿还像以前一样,有什么事也不会瞒着咱们,遇到合适的衣服,也会给她妈买,孩子时常会想着爸妈。

现在,女儿时常到大连、长春、哈尔滨、深圳等地出差,练就了较强的工作能力。女儿也是每年春节都给喻宝升老两口各买一件羊毛衫,时常挂念着父母。

喻宝升的外孙女从小是由喻宝升和老伴带大的,在她身上,他们老两口付出很多。在家里,他们都叫她小朋友,和孩子相处,要放下家长的姿态,以一个朋友的心态与她相处,会发现孩子越长大越愿意跟你相处,有什么心里话也会跟你说。

在她六年级放暑假时,有一天,她在喻宝升家写作业,看到姥姥绣十字绣时不停地咳嗽,她马上下楼,一会儿回来时手里拿着从药店买回来的治咳嗽药,当时姥姥很感动,直夸她懂事了。

去年到宁波送儿子去工作单位报到,回沈阳后,喻宝升和老伴说:“三个孩子咱俩总算给养大了,今后咱俩就要相依为命了。”看到孩子们相处融洽,他俩感觉很幸福、很满足。

喻宝升全家人在一起总是感觉很开心,儿女辈、孙女辈都相处得很愉快,家里气氛很和谐,看似他们没大没小,喜欢直呼其名,但是同样也感觉这样很舒服,没有距离感。小辈与长辈可以玩在一起,笑在一起。正是这种相互平等、信任、祥和、幸福、温情的家庭生活,让我感悟到“热爱生活,勤俭持家”这种家风的重要意义。

喻宝升告诉我们说,他认为家庭应该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春雨,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编后感言

勤俭是一种美德,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会珍惜,懂得节俭,能创造良好的家庭风气,这既是家风,也应是国风。本文人物系沈阳市和平区八卦街社区居民本文作者/刘文祥

社区的老栗啊,你够格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栗宝林从小就受到母亲这样的教诲,“不要占别人的便宜,要善于帮助人”。正是这样一条严格的家训,让他从小就有了像母亲般一样的品德,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品德,让他走出了精彩的人生。

栗宝林,沈阳市和平区长白街道新加坡城社区居民,祖籍河北,1944年生于沈阳,自幼爱好书画,多才多艺。父母的影响及良好的教育,使他从小就树立了一种美好的品德,努力进取,积极向上。1962年正在读书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融入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两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部文书等工作。在战斗班成为全国典型,师里有名,军里有声,并被评为学习雷锋标兵。1969年调入了珍宝岛战役部队,使其军旅生涯更加精彩。1975年转业回到了沈阳,历任辽宁省机械厅办公室厅长秘书、工会主席、机关党委委员,后任省外经处处长,退休后回到社区。

栗宝林有一个可爱的家,贤惠的妻子,一双儿女。如今儿女都已成家,子孙满堂,其乐融融,现都事业有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打造了他们美好的品德,受到邻里及同志们的赞誉和社会的关注,打造着他们廉政与奉献的精神。长白街道新加坡城社区“最美奉献者”栗宝林全家福

作为新加坡城社区的一名居民,从2010年成立社区的那一天起,栗宝林便把自己的余生献给了社区,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区志愿者。几年下来,累计一万多小时,风雨不误,天天服务于社区,服务于民众中。这期间爱人支持,儿女支持,任劳任怨地奉献着,尽管这样还是有些人不理解。楼道里,园区的路上,常有人向栗宝林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栗老,上班去呀,社区给你开多少钱?你干点啥不好?”栗宝林总是笑哈哈地回答他们,没有工资,不开钱。寥寥数语,道出了栗宝林心系社区的情怀。栗宝林心灵手巧,爱好书画,多才多艺,也有一些人经常同栗宝林说,就凭你那手艺,现在得挣老了钱了。而事实上,栗宝林不但没有挣到一分钱,几年下来却掏空了自己的钱包,付出了太多的辛苦。栗宝林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每天一如既往地奉献着,似乎成了他的习惯,他感动着他的家庭,感动着这里的群众,感动着社区,也感动着这个社会,他是廉政的榜样,奉献的标兵。他说,我所做的一切,只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栗宝林作为一名退休干部,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社区建设,关注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因为他深爱着这个家园。

从一名国家干部,到一名普通居民,从一名共产党员到一名社区的普通志愿者,栗老没有得到什么,而他得到的是风里来雨里去,走遍社区的足迹和他那字里行间对党对群众的那份情意。栗宝林常说,我年龄虽然大了,但是我的心还年轻,我要发挥余热和能量。栗宝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成为社区志愿者以来,栗宝林利用自己精湛的书画特长,为社区组建了书画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近50人。当社区书记提出庭院建设、楼道文化时,栗宝林便站了出来给予支持,几十个日日夜夜,栗宝林利用自己的特长,亲手为社区绘制出一百多幅“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的宣传画布置在楼道和庭院中,为弘扬“家国情怀”做出了贡献。在这期间社区的领导,社区的同志们也给予他大力支持。他的廉洁奉献精神也深深地感动着这里的群众,感动着这个社区。

栗宝林从来不满足于工作现状,在社区成立“书画协会”基础上,又成立了国画班,积极举办其他文化活动,一分不收免费教学,他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学员。一位学员说:“我们在外面学习,每月要几千元,你还是收些学费吧。”栗宝林说:“我不能收,因为我是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