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 CS6数码照片处理案例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16:36:12

点击下载

作者:陈川川 黄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Photoshop CS6数码照片处理案例教程

Photoshop CS6数码照片处理案例教程试读:

前言

在数码摄影时代,能够拍摄照片已经变得轻而易举,不论是专业的单反照相机,还是入门的卡片机,还是手中的手机,都能够拍摄出高水准的摄影作品。但很多人拥有高端的数码照相机却拍不出好作品,第一个原因是缺乏对自己照相机的认识和摄影的技巧,第二个原因是没有使用后期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或者处理的水平有限。可见高水准的摄影作品既需要高超的摄影技巧,也需要熟练使用后期处理软件的能力。

摄影技巧的提高主要是在了解摄影设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拍摄者的想法和意图。摄影师在追求最新、最炫目的摄影器材的同时,更要明白对于拍摄的想法、构图、色彩、光线的运用才是决定摄影作品水平的根本要素。

照片后期处理实践项目复杂而多变,只有全面地了解照片的特性才能合理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照片处理软件。不过精通照片后期处理软件,并不等于能够熟练地对照片进行处理。本书主要针对照片在后期处理中常见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讲解。书中介绍的后期处理技法,结合了企业工作项目的具体需求,也是众多一线教师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方法的总结。通过学习,读者可以举一反三,加强对数码照片的认识,建立自己的数码照片调整观,从而将照片的处理技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本书内容共分7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摄影的基础知识,对照片的形成和影响照片的几个重大因素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以提高读者在照片处理时对照片的认识。第2章主要介绍照片的基本调节方法,是后期照片处理的第一个阶段。第3章主要介绍对照片存在的一些瑕疵进行美化处理。第4章主要介绍对照片中人物的精细化处理,也称为对人物的美容。第5章主要介绍对照片颜色进行处理,不同的颜色渲染出不同的情感,让照片充满感情色彩。第6章主要是对照片的一些特效进行添加,给画面预设和添加一些情境。第7章主要是对于一些实用技法的综合运用,在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项目会在此章节中做详尽的介绍。

本书的介绍过程和次序完全按照企业工作流程进行编写,第2章和第3章介绍照片处理流程中的粗修,在影楼中一般是一个人负责。第4章和第5章介绍照片的精修,完成这四个流程后,照片的水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第6章和第7章主要介绍创设意境和版式设计,重在激发读者的创造力。

本书由陈川川、黄志任主编,张梦菲、鲁嵩嵩任副主编。第1章由陈川川、张梦菲编写,第2章由黄志编写,第3章和第6章由吴丽艳编写,第4章由张丹清编写,第5章由胡晓巍、彭蒙恩、陈伟编写,第7章由鲁嵩嵩编写。参与编写的作者都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能力的一线教师。

本书所有素材资源均可在中国铁道出版社的天勤教学网(www.51eds.com)下载。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2016年5月第1章未雨绸缪——数码摄影基础知识1.1认识数码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按用途分为:单反照相机,卡片照相机,长焦照相机和家用照相机等,如图1-1所示。

图 1-11.1.1 数码照相机的结构

数码照相机是由镜头、CCD(感光器件)、A/D(模/数转换器)、MPU(微处理器)、内置存储器、LCD(液晶显示器)、PC卡(可移动存储器)和接口(计算机接口、电视机接口)等部分组成,通常它们都安装在数码照相机的内部,当然也有一些数码照相机的液晶显示器与机身分离。

数码照相机中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按下快门时,镜头将光线会聚到感光器件CCD(电荷耦合器件)上,CCD是半导体器件,它代替了普通照相机中胶卷的位置,它的功能是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这样,就得到了对应于拍摄景物的电子图像,但是它还不能马上被送去计算机处理,还需要按照计算机的要求进行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ADC(模数转换器)器件用来执行转换工作。接下来MPU(微处理器)对数字信号进行压缩并转化为特定的图像格式,例如JPEG格式。最后,图像文件被存储在内置存储器中。至此,数码照相机的主要工作已经完成,剩下要做的是通过LCD(液晶显示器)查看拍摄到的照片。有一些数码照相机为扩大存储容量而使用可移动存储器(如PC卡)。此外,还提供了连接到计算机和电视机的接口。下面,来详细地介绍照相机的结构。(1)镜头部分

镜头部分包括镜片组和镜筒以及镜头内部的驱动马达等,还包括光圈系统。

数码照相机的镜头由多片镜片组成,材质分为玻璃与塑料两类。

照相机镜头的焦距是镜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了被摄物在成像介质(胶片或CCD等)上成像的大小,也就是相当于物和像的比例尺。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的所成的像大,镜头焦距短的所成的像小。根据用途的不同,照相机镜头的焦距相差非常大,有短到几毫米,十几毫米的,也有长达几米的,较常见的有8mm,15mm,24mm,28mm,35mm,50mm,85mm,105mm,135mm,200mm,400mm,600mm,1200mm等,还有长达2500mm的超长焦望远镜头,如图1-2和图1-3所示。

图 1-2

图 1-3(2)机身部分

机身部分主要是指机器框架,即机身是超薄的还是壮硕型的,还包括各种操作按钮。

照相机的机身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是照相机的灵魂部分,包含许多成像系统,也是区分照相机性能差异的一个重要标准。单反照相机的级别划分一般为:低端入门级、中级、准专业级、专业级。例如,佳能500D、尼康D3000是低端入门级机,佳能50D、尼康D90是中级机,佳能5D MARK II、尼康D700是准专业级机,佳能1DS MARK3、尼康D3X是专业级机。

如果要投入摄影队伍,先要选定一部适合自己使用的数码单反机身,从入门到中阶的产品都是可以考虑的对象,如图1-4所示。

图 1-4(3)传感器系统

传感器系统主要是指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如图1-5和图1-6所示,它由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能把光线转变成电荷,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压缩以后由照相机内部的闪速存储器或内置硬盘卡保存,因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并借助于计算机的处理手段,根据需要来修改图像。CCD由许多感光单位组成,通常以百万像素为单位。当CCD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每个感光单位会将电荷反映在组件上,所有的感光单位所产生的信号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CCD和传统底片相比更接近于人眼对视觉的工作方式。只不过,人眼的视网膜是由负责光强度感应的干细胞和色彩感应的锥细胞分工合作组成视觉感应。CCD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大致的形状和运作方式都已经定型。CCD主要是由类似马赛克的网格、聚光镜片及垫于最底下的电子线路矩阵所组成。目前生产CCD的公司有:Sony、Philps、Kodak、Matsushita、Fuji和Sharp等。

图 1-5

图 1-6(4)取景器

取景器(View finder)是摄影者观察想要拍摄的景物的“窗口”,如图1-7所示。下面介绍4种数码照相机常用的取景器。

图 1-7

光学取景器:小型数码照相机上的光学取景器由一组简单的光学元件组成,这套元件与镜头的光学系统相连,让光学取景器中的影像与进入镜头的影像同步相连。这种取景器体积小巧,但最大的问题是有取景误差。取景器通常置于镜头上方,从光学取景器上看到的影像跟镜头投射在传感器上的影像是不同的,在短距离拍摄中,这种“视差”就更为明显了。一般的光学取景器只能让用户看到镜头实际覆盖范围的80%~90%。如果想准确取景,还是使用无视差的LCD比较好。戴眼镜的用户在使用光学取景器的时候最好看一下取景器旁是否有屈光度调节,如果有的话会方便一些。

非专业数码照相机的LCD取景:小型数码照相机的LCD取景让用户能实时观察到想拍摄的影像,这个影像与镜头投射在CCD上的影像是相同的,不会有视差产生。这种取景方式又称TTL(Through-The-Lens,通过镜头取景)。但使用LCD取景很耗电,而且在阳光猛烈的时候,很难看到LCD上的画面。另外,数码单反照相机上的LCD并不作取景用,它只能让用户拍摄后在LCD上观看照片和操作菜单,当然数码单反照相机有自己特有的取景方式,这将在下文介绍。

数码单反照相机上的光学取景器(TTL):同样是使用光学取景器的数码单反照相机是没有取景视差的,因为它的光学取景器比小型数码照相机的精密,而且它的原理是把一块反光镜和菱镜连到传感器上,镜头投射到传感器上的影像就是TTL上看到的影像。当摄影者按下快门的时候,反光镜便会弹起,光线通过镜头进入传感器,传感器开始曝光。由于传感器的限制,多数数码单反照相机的LCD只能用来观看照片回放而不能用于取景拍摄。在数码单反照相机光学取景器的旁边通常还会有一块小小的LCD,用于显示照相机的各项设定及状态,如光圈快门、曝光补偿、白平衡等。

小型数码照相机上的EVF电子取景:电子取景其实是把LCD上的画面传送到数码照相机的电子取景器上,因此从EVF看到的影像和镜头投射到CCD上的影像是相同的,而且与LCD上的影像同步。EVF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镜头上方一块很小的LCD,它让用户能更精确地取景,特别是在强光下也不用担心取景困难。EVF吸收了数码单反照相机TTL取景器的众多优点,比如没有视差,但是装有EVF的照相机就不能再装光学取景器了。(5)快门系统

快门(Shutter)是照相机上控制感光片有效曝光时间的一种装置,如图1-8所示。目前的数码照相机快门包括电子快门、机械快门和B门。

图 1-8

首先介绍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的区别。二者控制快门的原理不同,如电子快门,是用电路控制快门线圈磁铁的原理来控制快门时间的,齿轮与连动零件大多为塑料材质;机械快门控制快门的原理是齿轮带动控制时间,连动与齿轮为铜与铁的材质居多。另外,前者受到风沙的侵袭容易损坏,后者虽也怕风沙的侵蚀,但是清洁方便。

当需要超过1s曝光时间时,就要用到B门。使用B门的时候,快门释放按钮按下,快门便长时间开启,直至松开释放按钮,快门才会关闭。这是专门为长曝光设定的快门。

快门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为了保护照相机内的感光器件,不至于曝光,快门总是关闭的;拍摄时,调整好快门速度后,只要按住照相机的快门释放按钮(也就是拍照的按钮),在快门开启与闭合的间隙间,让光线通过摄影镜头,使照相机内的感光片获得正确的曝光,光穿过快门进入感光器件,写入记忆卡。

至于单反照相机常见的B门功能,虽然可由用户自由决定曝光时间的长短,拍摄弹性更高,不过目前大多数的消费性数码照相机都还不能支持,最多提供如2s、8s、16s等较慢速度的默认值。

完善的快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够准确调控曝光时间,这一点是照相机快门的最基本的作用;

二是有足够高的快门速度,以利于拍摄高速动作或有效控制景深;

三是能长时间曝光,即应设有T门或B门;

四是具有闪光同步拍摄的功能;

五是具有自拍的功能,以便于自拍或在无快门线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曝光时,使快门开启。(6)影像处理器

所谓影像处理器,就是固化到数码照相机主机板的一个大型的集成电路芯片,如图1-9所示。主要功能是在成像过程中对CCD(或CMOS)蓄积下的电荷信息进行处理,用于完成数码图像的压缩、显示和存储。

图 1-9

CCD在数码照相机的整个工作流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数码照相机之所以能够成像,除了镜头和感光元件之外,还有一个核心部件至关重要,那就是影像处理器。如果把镜头比作人眼睛中的晶状体,把感光器比作眼睛中的视网膜,那么影像处理器就可以看作大脑。镜头用来采集光线,感光器把采集到的光线转化成数字信号,而影像处理器则把这些数字信号加以处理,最终转化成图像。

在数码成像的工作流程中,镜头和感光元件的工作都是基础性的,影像处理器的工作则是决定性的。数码照相机最终能拍摄出什么样的图片,图片色彩的丰富性和饱和度、图片的整体层次感、图片效果的细腻程度、细节部分的表现力等,都要经过影像处理器的处理之后,才能展现出来。

除了对成像的决定性影响之外,影像处理器还有其他很多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影响照相机的整体操作响应速度,比如开机速度、对焦速度、拍摄间隔等。只有影像处理器保持正常、高效的运转,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处理完大量数据,进而提升照相机的操作响应速度。其次是影响照相机的电池续航能力,如果影像处理器的工作流程尽可能合理,那么就能减少很多电力的损耗,进而延长电池的续航能力。

影像处理器技术经过长期发展,相对已经成熟,各大照相机厂商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特色影像处理器作为一个卖点,并且为之单独命名。主流品牌影像处理器包括:

佳能:DIGIC Ⅱ、DIGIC Ⅲ、DIGIC 4数码影像处理器。

索尼:Bionz真实影像处理器。

奥林巴斯:TruePic Turbo、TruePic Ⅲ影像处理器。

富士:RP自然影像处理器。

松下:VENUS(维纳斯)Ⅱ代、Ⅲ代影像处理器。

卡西欧:EXILIM影像处理器。

尼康:EXPEED、EXPEED2、EXPEED 3图像处理器。

宾得:PRIME真实影像处理器。(7)存储设备

数码照相机中存储器的作用是保存数字图像数据,这如同胶卷记录光信号一样,不同的是存储器中的图像数据可以反复记录和删除,而胶卷只能记录一次。存储器可以分为内置存储器和可移动存储器,内置存储器为半导体存储器,安装在照相机内部,用于临时存储图像,当向计算机传送图像时须通过串行接口。它的缺点是存储满之后要及时向计算机转移图像文件,否则就无法再往里面存入图像数据。早期数码照相机多采用内置存储器,而新近开发的数码照相机更多地使用可移动存储器。可移动存储器可以是记忆棒、Secure Digital Memory卡、xD-PICTURE卡、Compact Flash卡、Smart Media卡等。这些存储器使用方便,拍摄完毕后可以取出更换,这样可以降低数码照相机的制造成本,增加应用的灵活性,并提高连续拍摄的性能。存储器保存图像的多少取决于存储器的容量(以GB为单位),以及图像质量和图像文件的大小(以MB为单位)。图像的质量越高,图像文件就越大,需要的存储空间就越多。显然,存储器的容量越大,能保存的图像就越多。一般情况下,数码照相机能保存10~200幅图像。这里介绍一些常用的存储设备。

①SM卡(Smart Media Card)。SM卡是由东芝公司在1995年11月发布的闪存卡,韩国的三星公司在1996年购买了生产和销售许可,这两家公司成为主要的SM卡厂商。SM卡最早的名字是SSFDC卡(Solid State Floppy Disk Card),1996年6月改名为SmartMedia,并成为东芝的注册商标,如图1-10所示。

SM卡曾经是市场上常见的微存储卡,一度在MP3播放器上非常流行。在2002年以前被广泛应用于数码产品中,如奥林巴斯的老款数码照相机以及富士的老款数码照相机多采用SM存储卡。但由于SM卡的控制电路是集成在数码产品中(比如数码照相机),这使得数码照相机的兼容性容易受到影响,所以目前新推出的数码照相机中都已经没有采用SM存储卡的产品了,SM卡也开始逐步地退出了存储卡历史的大舞台。

②xD卡(xD-PICTURE Card)。xD卡是由SM卡的推崇者——富士和奥林巴斯公司联合推出的专为数码照相机使用的小型存储卡,它采用单面18针接口,是目前体积最小的存储卡。xD取自于“Extreme Digital”,是“极限数字”的意思,如图1-11所示。

图 1-10

图 1-11

相比于其他闪存卡,它拥有众多的优势特点:袖珍的外形尺寸,外形尺寸为20mm×25mm×1.7mm,总体积只有0.85cm,重约为0.002kg,是目前世界上最为轻便、体积最小的数字闪存卡;优秀的兼容性,配合各式的读卡器,可以方便地与个人计算机连接;超大的存储容量,xD卡的理论最大容量可达8GB,具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不过,xD卡的最大劣势就是价格偏贵,是目前市场上价格最为昂贵的存储卡,相信随着技术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Xd卡的价格最终会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的。

③CF卡(Compact Flash Card)。CF卡是1994年由SanDisk公司率先推出的。它采用闪存(Flash)技术,是一种稳定的存储解决方案,不需要电池来维持其中存储的数据。对所保存的数据来说,CF卡比传统的磁盘驱动器安全性和保护性都更高,而且CF卡的用电量仅为小型磁盘驱动器的5%。这些优异的条件使得几年前众多数码照相机都选择CF卡作为其首选存储介质,其中尤其是以佳能公司作为代表,其产品采用了CF卡作为存储介质,如图1-12所示。

随着CF卡的发展,各种采用CF卡规格的非Flash Memory卡也开始出现,后来又发展出了CF+的规格,使CF卡的范围扩展到非Flash Memory的其他领域,包括其他I/O设备和磁盘存储器,以及一个更新物理规格的Type Ⅱ规格(IBM的Microdrive就是Type Ⅱ的CF卡)。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CF卡的一些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容量有限、体积较大、工作温度限制等(CF卡的工作温度一般是0~40摄氏度)。与其他种类的存储卡相比,CF卡的体积略微偏大,这也限制了使用CF卡的数码照相机体积,所以时下流行的数码照相机开始逐步放弃了CF卡而改用体积更为小巧、性能更加稳定的SD卡。

④MMC卡(Multi Media Card)。MMC卡由西门子公司和SanDisk公司于1997年共同推出,其目标主要是针对数码影像、音乐、手机、PDA、电子书、玩具等产品,比当年的SM既小又轻,它把存储单元和控制器一同做到了卡上,智能的控制器使得MMC保证兼容性和灵活性,如图1-13所示。

图 1-12

图 1-13

MMC被设计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数据平台和通信介质,它的接口设计非常简单:只有7针,接口成本低,相比之下Smart Media和Memory Stick的接口成本都比MMC高。MMC的操作电压为2.7~3.6V,写/读电流只有27mA和23mA,功耗比较低,适合长时间户外拍摄的需要。

⑤SD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SD卡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快闪记忆器的存储卡,由日本松下、东芝及美国SanDisk公司于1999年8月共同开发研制。其大小犹如一张邮票,内部结合了SanDisk快闪记忆卡控制与MLC(Multilevel Cell)技术和Toshiba(东芝)0.16u及0.13u的NAND技术,重量只有0.002kg,但却拥有高记忆容量、快速数据传输率、极大的移动灵活性以及很好的安全性,是目前市场上最为普及的存储卡类型,如图1-14所示。

图 1-14

SD卡是一体化固体介质,没有任何移动部分,所以不用担心机械运动的损坏。它的数据传送和物理规范由MMC发展而来,外形采用了与MMC厚度一样的导轨式设计,以使SD设备可以适合MMC大小和MMC差不多,尺寸为32mm×24mm×2.1mm。长宽和MMC一样,只是厚了0.7mm,以容纳更大容量的存储单元。SD卡与MMC卡保持着向上兼容,也就是说,MMC可以被新的SD设备存取,兼容性则取决于应用软件,但SD卡却不可以被MMC设备存取。

SD卡的结构能保证数字文件传送的安全性,也很容易重新格式化,所以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音乐、电影、新闻等多媒体文件都可以方便地保存到SD卡中。因此当前许多数码照相机都支持SD卡,松下是目前SD卡最主要的生产厂家,很多存储卡公司也都开发SD卡,它已经逐渐取代了CF卡的昔日地位。

⑥索尼记忆棒(Memory Stick)。索尼记忆棒是索尼公司开发研制的,和很多Flash Memory存储卡不同,Memory Stick规范是非公开的,没有什么标准化组织,采用了索尼自己的外形、协议、物理格式和版权保护技术,要使用它的规范就必须和索尼谈判签订许可。索尼记忆棒的发展经过了几个时期,即记忆棒(蓝条和白条)D、记忆棒DUO D双面2×128MB、记忆棒PRO D和记忆棒PRO Duo,凭借着索尼的强大品牌效应,记忆棒推出后,三星、爱华、三洋、卡西欧、富士通、奥林巴斯、夏普等一系列公司都已经表示了对此格式的支持。Memory Stick如图1-15所示。

图 1-15

除了外形小巧、具有极高稳定性和版权保护功能以及方便地使用于各种记忆棒系列产品等特点外,记忆棒的优势还在于索尼推出的大量利用该项技术的产品,如DV摄像机、数码照相机、VAIO个人电脑、彩色打印机、Walkman、IC录音机、LCD电视等,而PC卡转换器、并行出口转换器和USB读写器等全线附件使得记忆棒可轻松实现与PC及苹果机的连接。

随着PRO D和PRO Duo记忆棒的推出,当前的索尼记忆棒已经摆脱了最初的容量小、速度慢等的劣势,逐步开始和SD卡平起平坐,不过目前价格问题仍是阻碍记忆棒进一步发展的障碍。(8)LCD(液晶显示器)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为液晶显示屏,数码照相机使用的LCD与笔记本式计算机的液晶显示屏工作原理相同,只是尺寸较小,如图1-16所示。从种类上讲,LCD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DSTN-LCD(双层盒超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和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与DSTN相比,TFT的特点是亮度高,从各个角度观看都可以得到清晰的画面,因此数码照相机中大部分采用TFT-LCD。LCD的作用有三个:一为取景,二为显示,三为显示功能菜单。

图 1-16(9)输出接口

数码照相机的输出接口主要有计算机通信接口、连接电视机的视频接口和连接打印机的接口,如图1-17所示。常用的计算机通信接口有串行接口、并行接口、USB接口和SCSI接口。若使用红外线接口,则要为计算机安装相应的红外接收器及其驱动程序。如果数码照相机带有PCMCIA存储卡,那么可以将存储卡直接插入笔记本式计算机的PC卡插槽中。

图 1-17

知识拓展

通过本节的学习充分认识数码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和各个部分的结构及其作用,下面以佳能600D照相机为例通过图示的形式详细介绍照相机每部分和按钮的名称,如图1-18所示。

图 1-181.1.2 数码照相机的优点(1)拍摄成本低

数码照相机只要购买一张存储卡,就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并拍摄大量的照片,基本上不需要耗材上的费用。而传统照相机需要一部分前期投入,如购买胶卷、相纸等,对于一些不能独立完成冲洗的非专业人员,还需要到冲洗店进行冲洗,使用数码照相机就省去了这些麻烦。

以最常见的1000万像素数码照相机来说,采用标准质量压缩模式的JPG格式保存一张数码照片,其容量在2MB左右,这样算来一张1GB的存储卡就能保存超过数百张的照片,相当于传统照相机几个胶卷的总和,存储卡和胶卷如图1-19所示。如今市面上主流存储卡的容量已经达到64GB,其容量是惊人的。

图 1-19(2)所拍即所得

当使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完成后,可以马上看到结果,并将一些失败的作品随时删除,而传统照相机在拍摄后不能立刻看到效果,必须冲洗出来才能看到。(3)能拍摄出对比度较真实的照片

数码照相机在拍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节感光度来适应不同光线的拍摄环境,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细节。而在使用传统照相机时,用感光药水重显画面时,涉及许多复杂的因素,其成功率往往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经验、技术,以及相关的专业水平。(4)存放方便

使用数码照相机拍摄的相片可直接存入计算机硬盘中,可以随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且可以使用一些图形图像软件对其进行后期编辑处理,而冲洗出来的普通相片会因沾水而变色,因日久而褪色,不易进行分类保存。(5)携带方便

有些数码照相机造型较小巧,甚至可以像手机一样挂在腰上,这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许多便利。其造型如图1-20所示。

图 1-20(6)输出形式多样

数码照相机拍摄到的数码相片可以通过打印机打印输出,或者使用彩扩设备输出,还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发布。传统照相机所记录的影像是固化在胶片上的光学信号,必须在暗房里冲洗后才能显影。胶片大多使用彩扩机输出照片,其质量比较高,一般传统照相机拍摄的底片都可以扩放至16英寸(1英寸=0.0254m),如果使用高品质镜头的话,可以扩放至40英寸(1英寸=0.0254m)。当需要对图像进行处理时,可通过底片扫描仪把图像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但是扫描所得的图像质量会受到扫描仪精确程度的影响,从底片的冲洗、图像的数字化到照片的扩放,这中间要经过几个操作程序,而每个环节都会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

数码照相机获取的图像能够直接输入计算机,还可使用一些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后期编辑,由于图像是以数字的方式存储的,在与计算机等各种设备进行信息传输时,从理论上来讲图像质量是不会损失的。

数码照片的输出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照片打印机打印,照片输出的最大尺寸和质量主要取决于数码照相机的最高分辨率和技术含量。当然,打印机、墨水质量、照片打印纸、操作方法也会对其质量有所影响;另外一种是通过专业的数码彩扩设备输出,如柯达的诺日士数码彩扩机。前一种方式比较灵活、方便快捷,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输出满意的作品,但制作成本较高,输出尺寸较小;后一种方式输出的照片质量较高,输出尺寸也较大。1.2内置闪光灯

闪光灯主要的功能就是补光,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使用闪光灯可以增加曝光量以达到正常曝光的效果,但使用闪光灯也要注意对闪光灯的控制,如图1-21所示。

图 1-211.2.1 认识内置闪光灯

如今的数码照相机都带内置闪光灯,用起来非常方便,当用自动闪光模式拍照时,亮度不够时便自动闪光,以补助光线的不足,完成正确曝光任务。

在一般初练摄影者的眼里,只是在光亮不够时,用闪光灯提高亮度,达到正确曝光的目的。其实不然,这只是闪光灯用途之一。它的另外一个用途是用来做辅助光。比如在阳光下逆光拍摄人像,太阳的亮度很高,足够使CCD感光,用自动模式拍摄是不会自动闪光的,但拍出的效果却不理想,背景很亮,人脸却是黑的。如何改进这种效果呢?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提高脸部亮度,第二种是增加曝光量。第二种方法虽然可以改善黑脸效果,但是背景会曝光过度失去层次,故不可取。要提高脸部亮度,在没有反光板的情况下,这时闪光灯是很好的辅助光源。在阳光下拍摄用闪光灯有个前提条件,即照相机必须有程序自动曝光或手动曝光功能,或者叫强制闪光功能。加闪光补助后效果会好,人的脸部不黑了,还有明亮的轮廓光。如果采用侧光拍摄,不加闪光容易形成一半亮一半黑的阴阳脸,这是很不好的造型效果,如果在正面加闪光补助,既保持了侧光的立体效果,又增加了背光面的层次和皮肤质感。使照片增色不少。

用较慢的快门速度闪光拍摄,如以车流作为背景拍摄人像,把闪光灯调到后廉同步(即在关闭快门前的瞬间闪光),可以得到特殊的光流效果。正常闪光要调到廉前闪光(快门打开后闪光)。数码照相机的内置闪光灯功率较小,闪光的有效距离是有限的,一般为1~4m。如果超过闪光距离就需要外置闪光灯了。

用闪光灯拍摄夜景,拍摄时间很重要,黄昏拍摄最好,如果街灯很亮,或拍摄灯光效果也可在深夜拍摄。用慢门拍摄三脚架是必需的,用不同的速度试拍得到理想效果。

家用数码照相机的内置闪光灯的闪光模式有四种:(1)自动闪光

自动闪光可以自动判断拍摄现场的亮度是否达到正确曝光的要求,如果光亮不够就会自动闪光,弥补光的不足。(2)强制闪光

强制闪光为不管光亮够不够,都进行闪光,适用于室外逆光拍摄或室内拍摄辅助照明。(3)关闭闪光

关闭闪光是不管拍摄现场光亮如何都不进行闪光,适用于禁止闪光的场合。(4)防红眼闪光

防红眼闪光用于防止产生红眼。

闪光灯属于瞬间点光源,照度的强弱受照射距离影响,拍摄距离越近越强,越远越弱,若要拍摄比较远距离的景物需要使用高能量的外置闪光灯,比如佳能照相机配套的外置闪光灯。外置闪光灯的功率大,自然闪光照明的距离和范围也广一些。内置闪光灯无法调节闪光的方向,而外置闪光灯可以灵活地进行上下左右的调节,使用上更方便。不过,不是所有的数码照相机都可以配置外置闪光灯,数码照相机要具有热靴才能使用外闪。

在平时使用闪光灯的拍摄中,闪光灯一般直接对着被摄者,这样很容易造成阴影,而利用跳闪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跳闪是外闪中一个很常见的使用方法,是指闪光灯不直接对着被摄者,而是形成一定的角度。利用墙壁、天花板进行反光,也有的闪光灯自带很小的反光板,这样能使光线变得自然、柔和。1.2.2 内置闪光灯与外置闪光灯的区别

外置闪光灯就是独立的,自带电池仓,独立供电,与照相机的热靴相连,如图1-22所示。

图 1-22

外置闪光灯相对于内置闪光灯有以下几个优势:(1)功率大

外置闪光灯的闪光指数可以轻易超过50,而一般数码单反照相机内置闪光灯的闪光指数不超过12。闪光指数可以简单理解为,在ISO100、F1.0的情况下,闪光灯的有效距离。例如,如果闪光灯的闪光指数达到了58,那么在ISO100、镜头光圈为F1.0的情况下,闪光灯的有效距离就是58m。如果感光度提高或者光圈缩小,那么有效距离会相应地增大或者减小。可以看出,外置闪光灯功率更大、在舞台、会议等场合能更好地发挥作用。(2)回电快

外置闪光灯采用专用的电池供电,基本不消耗数码单反照相机主机的电池,所以回电很快,一次闪光后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便能重新闪光。而在一些同时需要闪光的场合,一般的内置闪光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3)布光方便

外置闪光灯的灯头可以多角度旋转,这样在布光上更加方便。通过合理的调节,可以使光线效果变得更加自然,不那么生硬。而内置闪光灯通常只有一个角度,闪光灯打开后,效果常常会变得不自然。用户还可以在外置闪光灯上加入柔光罩等各种设备去调节光强度,从而获得更自然的效果。

除此之外,某些高级闪光灯还能和数码单反照相机主机传递各种拍摄参数(如距离、色温等),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曝光以及还原色彩。某些高级的闪光灯还能实现多台联动闪光。这些都是内置闪光灯所不具备的。

总之,有了外置闪光灯,使用者就能更加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精彩创意。但是,外置闪光灯的价格也高,通常从1000~3000元不等。所以,是否选择外置闪光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财力酌情考虑。但并非所有数码单反照相机都带有内置闪光灯,若没有内置闪光灯,一个外置闪光灯是必备的。1.2.3 内置闪光灯柔光罩

闪光灯柔光罩就是罩在闪光灯前面的一个罩子(见图1-23),通过在闪光灯灯头上安装柔光罩,可以散射光线,创造出近乎无阴影的极端柔和的光线。把原来闪光灯直射刺眼的光线,透过半透明柔光罩,转化为柔和自然的漫射光,不会使被拍摄物体突出部位产生光斑,使被拍摄物体更加柔和自然。

柔光罩一般分为直射式柔光罩、反射式柔光罩、扩散式柔光罩。

直射式柔光罩:指在闪光灯前方加一块透光的白布,使光源的面积增大(这叫柔光盒),这种柔光罩可以自己动手做;需要在室内使用,或者两人同时操作,便携性差。

反射式柔光罩:灯头朝上,利用一块45°倾斜的白色罩子把光线反射出去;需要在室内使用,或者两人同时操作,便携性差。

扩散式柔光罩:利用一个凸出的白的塑料盒,把光线扩散出去。从便携性上看,没有使用场地的限制,携带方便,套在遮光罩上即可,不占用空间,也几乎没有重量,便携性极强。

图 1-231.3白平衡

数码照相机一般都会有白平衡设置,通过调节照相机的白平衡可以在相同光线、相同场景下拍摄出不同色调的画面,如图1-24所示。

图 1-241.3.1 白平衡的概念

从字面上理解,白平衡就是白色的平衡,这涉及一些色彩学的知识。白色是指反射到人眼中的光线由于蓝、绿、红三种色光比例相同且具有一定的亮度所形成的视觉反应。白色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而这七种色光又是由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当一种光线中的三原色成分比例相同的时候,习惯上人们称为消色,黑、白、灰、金和银所反射的光都是消色。通俗地理解,白色是不含有色彩成分的亮度。人眼所见到的白色或其他颜色同物体本身的固有色、照相机光源的色温、物体的反射或透射特性、人眼的视觉感应等诸多因素有关,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有色光照射到消色物体时,物体反射光颜色与入射光颜色相同,即红光照射下的白色物体呈红色,两种以上有色光同时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物体颜色呈加色法效应,如红光和绿光同时照射白色物体时,该物体就呈黄色。当有色光照射到有色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呈减色法效应。如黄色物体在品红光照射下呈现红色,在青色光照射下呈现绿色,在蓝色光照射下呈现灰色或黑色。

许多人在使用数码照相机拍摄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日光灯的房间里拍摄的影像会显得发绿,在室内钨丝灯光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而在日光阴影处拍摄到的照片则莫名其妙地偏蓝,其原因就在于“白平衡”的设置,不同的白平衡在同一场景下会拍摄出不同色调的作品,如图1-25所示。

图 1-25

在了解白平衡之前还要搞清楚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色温。所谓色温,简而言之,就是定量地以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色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黑体物质,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1050~1150℃时,就变成黄色,温度继续升高会呈现蓝色。光源的颜色成分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是相对应的,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这个温度就用来表示某种色光的特性区别于其他,这就是色温。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色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例如,钨丝灯所发出的光由于色温较低表现为黄色调;不同的路灯也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天然气的火焰是蓝色的,原因是色温较高;正午阳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5600K,阴天更接近室内色温3200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的色温约为1000K。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色温越高,光色越偏蓝;色温越低则越偏红。某一种色光比其他色光的色温高时,说明该色光比其他色光偏蓝,反之则偏红;同样,当一种色光比其他色光偏蓝时说明该色光的色温偏高,反之偏低,如图1-24(a)所示。

以3200K和5600K色温条件下设置的蓝、绿、红感光平衡为例,当环境色温为3200K时,照相机色温滤光片放置在3200K,景物可以得到正确的色彩还原;当环境色温为5600K时,照相机色温滤光片放置在5600K,景物可以得到正确的色彩还原。当环境色温在3200K±1000K和5600K±1000K范围内,利用白平衡预置功能可以得到人眼可以接受的色彩还原,由于色温偏差不大,拍摄出的画面只呈现出细微的色彩变化。不同的生活环境本身会由于环境色和照明差异的影响而色彩基调不同,如果调白会使不同的环境呈现单一白光照明的效果,而利用白平衡预置则可以保留这种丰富的色彩变化,如图1-24(b)所示。1.3.2 白平衡的模式

一般照相机的白平衡有多种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场景拍摄,如自动白平衡、钨光白平衡、荧光白平衡、室内白平衡、手动调节,如图1-26所示。

图 1-26(1)自动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数码照相机的默认设置,照相机中有一个结构复杂的矩形图,它可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以此来达到白平衡调校。这种自动白平衡的准确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光线下拍摄时,效果较差,而且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偏蓝。(2)钨光灯白平衡

钨光白平衡又称“白炽光”或者“室内光”。设置一般用于灯泡照明的环境中(如家中),当照相机的白平衡系统感应到将不用闪光灯在这种环境中拍摄时,它就会开始决定白平衡的位置,不使用闪光灯在室内拍照时,需要使用这个设置。(3)荧光灯白平衡

荧光灯白平衡适合在荧光灯下作白平衡调节,因为荧光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冷白和暖白,因而有些照相机不止一种荧光白平衡调节。各个地方使用的荧光灯不同,荧光设置也不一样,摄影师必须确定照明是哪种荧光,使照相机进行效果最佳的白平衡设置。在所有的设置中,荧光设置是最难决定的,例如,有一些办公室和学校里使用多种荧光类型的组合,这里的荧光设置就非常难以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试拍。(4)室内白平衡

室内白平衡又称多云、阴天白平衡,适合把昏暗处的光线调至原色状态。并不是所有的数码照相机都有这种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白平衡系统在室外情况时处于最优状态,无须这些设置。但有些制造商在照相机上添加了特别的白平衡设置,这些白平衡的使用依照相机的不同而不同。(5)手动调节

手动调节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称,它们描述的是某些普通灯光情况下的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给照相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以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白点。但不同的白纸会有不同的白色,有些白纸可能稍微偏黄些,有些白纸可能稍稍偏白,而且光线会影响人们对“白色”的色感,怎样确定“真正的白色”?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随身携带一张标准的白色纸,拍摄时拿出来比较一下被摄体。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如果在室内拍摄中很难决定如何设置时,可以根据“参照”白纸设置白平衡。在没有白纸的时候,让照相机对准眼球认为是白色的物体进行调节。1.4测光

通过照相机准确的测光可以得到曝光正常的照片,照相机的测光模式一般分为中央平均测光、中央局部测光、点测光及评价测光四种,如图1-27所示。

图 1-271.4.1 测光的概念

测光,是计测合适曝光的过程。只有通过测光获得正确曝光,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照片。

数码照相机的测光系统一般是测定被摄对象反射回来的光亮度,又称反射式测光。测光方式按测光元件的安放位置不同一般可分为外测光和内测光两种方式。(1)外测光

在外测光方式中,测光元件与镜头的光路是各自独立的。这种测光方式广泛应用于平视取景镜头快门照相机中,它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一般不使用这种测光方式。(2)内测光

内测光方式是通过镜头来进行测光,即TTL测光,与摄影条件一致,在更换照相机镜头或摄影距离变化、加滤色镜时均能进行自动校正。目前几乎所有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都采用这种测光方式。

在拍摄时,摄影师半按快门,照相机启动TTL测光功能,入射光线通过照相机的镜头以及反光板折射,进入机身内置的测光感应器,这块测光感应器和CCD或者COMS的工作原理类似,将光信号转换为电子信号,再传递给照相机的处理器运算,得到一个合适的光圈值和快门值。用户完全按下快门,照相机按照处理器给出的光圈值和快门值自动拍摄。TTL测光最大的优势就是,TTL测光得到的通光量就是标准底片的曝光参数,如果照相机前面加装了滤镜,TTL测光得出的测光数值和不加滤镜时是不同的,用户此时不需要根据照相机加装的滤镜重新调节曝光补偿,只需要直接按下快门拍照即可。1.4.2 测光方式的分类

大多数数码照相机或传统照相机都具备中央平均测光、中央局部测光、点测光及评价测光等测光方式,如图1-27(a)所示。(1)中央重点平均测光

中央平均测光(简称:中央平均测光)是被采用最多的一种测光模式,几乎所有的照相机生产厂商都将中央平均测光作为照相机默认的测光方式,如图1-27(b)所示。

中央平均测光主要是考虑到一般摄影者习惯将拍摄主体,即需要准确曝光的东西放在取景器的中间,所以这部分拍摄内容是最重要的。因此负责测光的感光元件会将照相机的整体测光值有机地分开,中央部分的测光数据占绝大部分比例,而画面中央以外的测光数据作为小部分比例起到测光的辅助作用。经过照相机的处理器对这两个数值加权平均之后的比例就是拍摄的照相机测光数据。例如,尼康照相机采用的就是中央平均测光,尼康照相机的中央部分测光占整个测光比例的75%(这个比例依各家品牌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他非中央部分逐渐延伸至边缘的测光数据占25%的比例。在大多数拍摄情况下中央平均测光是一种非常实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测光模式,但是如果需要拍摄的主体不在画面的中央或者是在逆光条件下拍摄,中央平均测光就不适用了。中央平均测光是一种传统测光方式,大多数照相机的测光算法是重视画面中央约2/3的位置,另外对周围也予以某些程度的考虑。对于习惯使用中央平均测光的摄影者,用这种方式测光比使用多区评价测光方式更加容易控制效果,适用于拍摄个人旅游照片、特殊风景照片等。(2)中央部分测光

中央部分测光(又称:局部测光)和中央平均测光是两种不同的测光方式,中央平均测光是以中央区域为主、其他区域为辅助的测光方式,而中央部分测光则是只对画面中央的一块区域进行测光,测光范围是3%~12%,如图1-28所示。

图 1-28

中央部分测光模式适合一些光线比较复杂的场景,此时需要得到更准确的曝光,采用中央部分测光可以得到拍摄主体准确曝光的照片。中央部分测光可针对一些特殊的恶劣的拍摄环境应用,能更加确保照相机处理器计算出画面中央主要表现对象部分所需要的曝光量。在舞台、演出、逆光等场景中这种模式最为合适,不过由于分割测光(矩阵测光)模式的兴起,这种模式现在已经逐渐较少在照相机中出现。而佳能是坚持采用中央部分测光的厂商,一直到推出EOS 30V胶片照相机及EOS 20D数码单反照相机中都设计了9%区域的局部测光,这可以让没有点测光功能的照相机在拍摄一些光线复杂条件下的画面时减小光线对主体的影响。局部测光方式是对画面的某一局部进行测光。当被摄主体与背景有着强烈明暗反差,而且被摄主体所占画面的比例不大时,运用这种测光方式最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局部测光比中央平均测光方式准确,又不像点测光方式那样由于测光点太狭小需要一定测光经验才不容易失误。局部测光适用于拍摄特定条件下需要准确的测光,测光范围比点测光更大时。(3)点测光

中央平均测光虽然可以充分地表现整个画面的光线反应,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需要精准的小范围物体曝光准确时,中央平均测光就不那么理想,即使是局部测光有时范围也太大。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一些厂商研发出点测光(SPOT)模式来避免光线复杂条件下或逆光状态下环境光源对主体测光的影响。点测光的范围是以观景窗中央的一块极小范围区域作为曝光基准点,大多数点测光照相机的测光区域为1%~3%,照相机根据这个较窄区域测得的光线作为曝光依据,如图1-29所示。

图 1-29

点测光是一种相当准确的测光方式,但对于新手来说,却不容易掌握,错误的测光点所拍出来的画面不是过曝就是欠曝,造成严重的曝光误差。点测光的技巧还可以用在日益盛行的数字照相机微距拍摄时,让微距部分曝光更加准确。微距拍摄者初步可以选择画面的中间小区域来作为测光基准点。点测光在人像拍摄时也是一个好工具,可以准确地对人物局部(如脸部、眼睛)进行准确曝光。点测光只对很小的区域准确测光,区域外景物的明暗对测光无影响,所以测光精度很高,其用途主要是可对远处特定的小区域测光。掌握这种测光方式要求摄影者对所使用照相机的点测特性有一定了解,懂得选定反射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