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调养食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06:46:29

点击下载

作者:王惟恒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风后遗症调养食方

中风后遗症调养食方试读:

前言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近年来,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80%的患者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即中风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中风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以及蛛网膜下隙出血等病种,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失语,口眼歪斜,吞咽困难,智能障碍(思维迟钝、联想困难、记忆减退),烦躁抑郁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调养,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方法。家中有了中风患者,一日三餐如何安排便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如中风患者病情已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时,应服用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浓米汤、豆浆、牛奶、新鲜蔬菜汁和果汁等。若中风患者神志清醒,但进食时有时发生呛咳,则应给予糊状饮食,如蒸蛋羹、肉末菜末稠粥、肉末菜末烂面条、牛奶冲藕粉、水果等。中风患者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膳食为主。应限制动物脂肪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防止血中胆固醇浓度升高而加重动脉硬化。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中风后遗症调养食方》一书针对中风患者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提供了各种简便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食方,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药膳调治和家庭康复,都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作用。

愿中风后遗症患者早日康复!王惟恒2008年5月

上篇

什么是中风?

提起中风,人们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说陌生,是因为人们对它缺乏全面了解,不识其“庐山真面目”。

其实,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患中风后,大部分患者都遗留下偏瘫、语言不利、肢体麻木、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

因这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数变”、“变化莫测”,古代医家称之为“中风”。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根据各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及不同表现,一般把中风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出血性中风,也称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及蛛网膜下隙出血;另一类为缺血性中风,也称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叫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栓塞及腔隙脑梗死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中风以缺血性多见,脑梗死占59.2%~85%,脑出血一般在20%以下。我国曾调查了280例中风患者,其中蛛网膜下隙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脑出血所占比例显然比国外高。

中风的根源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由于脑血管壁的粥样硬化,可致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形成夹层动脉瘤。在各种诱因(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用力过猛、血压升高等)影响下,血管破裂或堵塞,使脑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形成脑组织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中风症状。

一旦发生中风,病情一般均较严重。经过积极抢救而幸存的患者,约有半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

中风的危害有哪些?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中风与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已构成人类3大死亡原因。

中风的危害突出表现在“四高一多”。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1)发病率高

世界上每年中风的发病率平均约为200/10万。日本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290人发生中风。据流行病学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各地年均发病率为219/10万。推算下来,我国每年有近300多万人发生中风。该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从50岁开始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增高,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加、中风发病率会越来越高。(2)死亡率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57个国家统计,有40个国家将中风列为前3位死亡原因。我国中风死亡率为116/10万,占全部死因的第二位。据推算,我国每年死于中风者约为130万以上,中风病死率约为45%。中风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每增加5岁,中风死亡率约增加一倍。如果第二次复发,其死亡率要比第一次更高。(3)致残率高

中风最为可怕的特点是高致残率,一旦得病,或生命不保,或瘫痪在床,其危害甚至要超过癌症、心脏病等疾病。在我国,经抢救存活的患者中,50%~80%留有不同程度的致残性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智能减退、关节僵硬、挛缩等,甚至出现痴呆。其中约有75%的患者丧失劳动能力,有16%的患者长期卧床或住院,有66%的患者需人帮助料理生活,有10%~20%的患者可基本痊愈。中风后遗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家庭、社会带来压力和负担。(4)复发率高

据统计,经抢救存活的中风患者中,在5年内复发率达20%~47%,而以在1年内复发最为多见。如果忽视了高血压的控制、心脏病的治疗、脑动脉硬化的治疗及其他诱因的防范等,则中风复发的可能性更大。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5)并发症多

因中风后遗症患者抵抗力低下,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这些病症随时都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中医学是怎样认识中风的?

“中风”一词来源于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内经》。那时,我们的祖先经常把人体的疾病表现与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为疾病命名。由于这类疾病起病急骤,表现多端、变化迅速,如同自然界的风,起于顷刻之间、变于瞬息之时、拂云助浪、变化莫测,因此命名为“中风”。《内经》中的“仆击偏枯”,即是中风症状最早的描述,意思是说,患者发生了突然跌仆、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症状。《时病论》指出:“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聚然而至也。”犹如“风性善行数变”,比喻其发病急,变化快。《内经》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有密切关系。《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痿厥,气满气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这些论述验之于临床,基本是正确的。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在唐以前多局限于从“外因”分析。《内经》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以其能统诸风;诸眩晕皆属于风,即无风不作眩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认为中风系风邪所致,所中部位不同,症状各异。

唐宋以后则产生“内风”之说。唐《外台秘要》认为中风乃因“失于养生”,风系内生。至金元时代,关于中风的病因有较多论述,如刘河涧主张“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而朱丹溪则认为是“湿痰生热”。

总之,阴阳平衡失调,阴虚而致肝阳上亢、火盛化风、气血上逆、痰浊阻窍,是导致中风的原因。

什么是脑出血?

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称为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我们常说的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因与高血压病有直接关系,故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这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

据流行病学调查,大约每年10万人中约有24人首次发生脑出血。本病的发生与高血压的关系最为密切,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几率较高。脑出血的患者中有高血压者约占80%~95%。此外,少数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以外的其他病因所引起,又称为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由于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出血,称为原发性脑出血,其他原因(如外伤、血液病等)所致的脑出血,则称之为继发性脑出血。

脑出血的常见原因是高血压。由于长期的高血压,脑内小动脉形成粟粒样大小的瘤体扩张。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微小动脉瘤就会破裂而发生脑出血。长期的高血压还可使脑小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管壁脆性增强,更易破裂出血。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也是脑出血的常见原因。凡是能使血压骤然升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活动、饮酒过度、大便用力等,都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

脑出血可以发生在脑实质的任何部位,可以单发,也可为多发。但大多数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多为单发。其好发部位为内囊、基底节,其次是外囊、额叶。脑干和小脑较少见。

脑出血发病多较突然,病程进展迅速。严重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恶化。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和大小便失禁,并可有头痛和血压升高。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两种。①全脑症状:多由脑出血、水肿和颅内压升高所致,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昏迷等。②局灶症状:为血破入脑实质后所致的定位症状,如中枢性偏瘫、面瘫、失语及偏身感觉障碍。

由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不同,临床预后也不同。如果出血量较大,出血波及到脑室,可形成脑疝,或并发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后果严重,死亡率较高。遇到上述情况要高度重视,积极进行抢救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高血压患者为何易发生脑出血?

高血压病与脑出血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脑出血是在原有高血压病变基础上,血压进一步骤然升高所致,所以有高血压性脑出血之称。

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并不足以引起血液外溢。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出血的重要病理基础。有80%以上的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因此又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之称。

脑出血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人到老年血管常会发生硬化,持续的高血压更容易导致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出现脂肪玻璃样变,从而削弱血管壁的强度。加上脑血管壁的结构比较薄弱,血管中层肌细胞少,缺乏外弹力层,动脉外膜不发达,容易造成脑内小动脉壁发生局限性扩张,形成粟粒性微动脉瘤。当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血压骤然升高,即可造成脑内小血管破裂出血。也就是说,高血压既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又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潜藏着发生脑出血的两大病理基础,一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二是微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脑血管特殊病理性变化。就像埋下了两颗脑出血的“定时炸弹”,一旦血压骤升,就易发生脑出血。这也说明高血压是脑出血的最主要原因,脑出血是高血压的最严重后果或并发症。

积极有效地防治高血压,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措施。

血压不高就不会发生脑出血吗?

不少人认为,只要血压不高,就不会发生脑出血。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高血压并不是引起脑出血的唯一原因。

近年的资料表明,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有日渐增多的趋势,应当引起重视。

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因很多,包括大家熟悉的脑血管畸形、脑肿瘤、血液病等,还有脑淀粉样血管病、酒精中毒、抗凝药、溶栓药等,都可能引起脑出血。这些正是近年非高血压性脑出血明显增多的原因。

脑淀粉样血管病是非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见病因。研究人员证实,在11例老年人脑出血病例中,有7例是由大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其基本病变是淀粉样物质沉积在脑内动脉血管壁的中层及外膜,病变血管发生球样改变,形成动脉瘤、玻璃样变性和纤维素性坏死,以致破裂出血。出血多在脑皮质浅层及软脑膜,深部少见。

因此,人们不能只把脑出血和高血压联系在一起。那些酗酒、吸毒及滥用成瘾药的年轻人,尽管血压不高,但也同样存在着脑出血的危险性。

脑出血的早期信号有哪些?

总的来说,脑出血一般起病较急,发病时间只有数分钟或数小时,但还是有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起病初期会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异常情况,即预兆性的前驱表现。在发生脑出血的患者中,50%有先兆症状。先兆症状出现后的第一年内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很大,尤其在两个月内最为危险。一旦高血压病患者出现这些先兆表现,就预示着脑出血即将发生,或已进入脑出血的前驱阶段。这时如仔细观察,可及时发现异常。患者尽快到医院进行治疗,便能控制疾病发展,从而避免严重后果。

归纳起来,常见的脑出血的先兆症状有:

①突然感到一侧身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手中持物掉落,并有嘴歪、流涎、走路不稳的表现。

②与人交谈时突然讲不出话来,或吐字含糊不清,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③暂时性视物模糊,以后可自行恢复正常,或出现失明。

④突然感到头晕,觉得周围景物旋转,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这些表现可以短暂地出现一次,也可以反复出现或逐渐加重。

当出现上述先兆症状时,患者既要高度重视,又不能过度紧张、惊慌失措。情绪要镇静,避免因血压波动而加重病情。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并详细告诉医生已出现的预兆表现,以便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顾名思义,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脑出血后,血液在脑内形成凝血块,可形成为脑血肿。由于脑血肿的占位及压迫,影响脑的血液循环,从而产生颅压增高和脑水肿。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昏迷及偏瘫等共性症状。但因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并非都是一样的。(1)内囊出血

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昏迷,对侧肢体完全弛缓性偏瘫。头和眼转向出血的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状。同时还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此称为内囊损害三偏综合征。另外,病侧瞳孔放大。(2)桥脑出血

起病急,意识很快丧失,呈深度昏迷,伴有呕吐、高热,病侧面肌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呈中枢性瘫痪,头转向病灶侧,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3)小脑出血

起病急,突然出现后枕部疼痛,常伴眩晕、频繁呕吐及共济失调,脑膜刺激征呈阳性,很快进入昏迷。(4)脑室出血

患者躁动不安,昏迷逐渐加深,呼吸不均匀,体温时高时低,两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躯干可呈角弓反张,有时出现肢体抽动及瞳孔缩小等。(5)丘脑出血

如属一侧丘脑出血,且出血量较少时,表现为对侧轻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身体感觉障碍明显。如果出血量大,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则呕吐咖啡样物,次数频繁呈喷射状,且有多尿、尿糖、四肢瘫痪、双眼向鼻尖注视等症状。病情往往危重,预后不好。(6)脑叶出血

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除头痛、呕吐外,不同脑叶的出血还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则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脑叶出血一般症状均略轻些,预后相对较好。

脑出血应急处理措施有哪些?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因血压突然升高,致使脑内微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由于颅腔容积有限,脑血管破裂出血后就会压迫脑组织,引起脑功能障碍。

脑出血较为典型的表现有:一侧的肢体突然麻木、无力或瘫痪。这时患者常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跌倒,或手中的物品突然掉地,还会口角歪斜、流口水、语言含糊不清或失语,有的还有头痛、呕吐、视觉模糊、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现象。

医疗实践证明,脑出血的早期救治原则应以“就地处理,就近治疗,减少颠簸,密切观察”为宜。首先,家属不要紧张慌乱,可让患者平躺下来,保持安静。急性期不要频繁地搬动、折腾患者。患者自己的心情也不要过于紧张,更不宜自行活动。否则,血压升高或明显波动,可使脑出血的程度加重或再次出血。患者昏迷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解开衣领,松开腰带,摘去口腔中的假牙,随时去除掉口腔中的呕吐物及分泌物。这时,不宜喂水、喂药,以免发生呛咳、误吸,引起肺部感染。

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检查。如用手电筒观察患者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如有可能应测量血压,如收缩压超过150毫米汞柱(20千帕),可以给患者舌下含服硝苯地平(心痛定)1片(10毫克)。

打120急救电话,寻求帮助,询问并听从医生指导。有条件者都应呼叫救护车来运送患者,尽快将患者送往有条件的医院。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以到附近医院抢救为宜,以免丧失抢救时机。

搬运患者时方法要得当。正确的方法是:2~3人同时用力,一人托住患者的头部和肩部,使头部不要受到震动或过分扭曲,另一人托住患者的背部和臀部。如果还有一人,则要托起患者腰部和腿。三人一起用力,平抬患者移至硬木板床或担架上,切勿抱、拖、背、扛患者。

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降低颅内压

脑出血患者的脑内血肿与脑水肿是导致颅内压增高的两大因素,应积极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常用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滴,一般宜6~8小时一次,或给予50%葡萄糖60毫升静注,每6小时一次。甘露醇作用时间只能维持4小时左右,且有反跳现象,故宜在甘露醇液中加入地塞米松,一则加强消除脑水肿,二则防止反跳。用药1周后迅速停用,以防消化道出血、感染及电解质紊乱等。(2)调整血压

脑出血多在血压增高的情况下发病。起病后由于颅内压增高,脑内小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因此机体通过自动调节机制,使血压进一步增高,以保证脑组织供血。但血压过高有可能发生再次出血和促发脑疝,危及生命,故应适当应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平时水平或略高一点。但是血压也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影响心、肾功能。随着颅内压的下降及脑水肿的减轻,代偿性增高的血压亦会逐渐下降,(3)止血和防止再出血

一般认为,止血药对脑实质出血无效,但对蛛网膜下隙出血有一定帮助。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出血急性期有纤溶系统亢进,故主张早期用止血药以5~7天为限。(4)维持营养和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患者由于呕吐、昏迷,不能进食,或用脱水剂而使液体大量丢失,极易引起水和电解质失衡。对意识不清而不能进食者,应鼻饲进食,每日补液1 500~2 000毫升,补钠5克,补钾2~3克。出血多者,可适当增补液体量。(5)预防并发症

脑出血容易合并肺部感染、急性心肌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故应提高警惕,积极防范。有资料表明,高血压性脑出血者,单纯死于出血者仅占4%,而绝大多数死于并发症。因此,提高对并发症的认识,并进行积极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6)外科治疗

脑出血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解除脑组织受压,挽救生命和争取神经功能恢复。较大的血肿经内科治疗后,病情仍继续发展者,宜在未引起脑疝前手术。若年龄较轻,意识障碍不重,在经药物治疗无效、病情趋向恶化时,应及时手术。如出现瞳孔不等大和颅内压增高症状时,提示有血肿形成,也应紧急进行手术。常用手术方式为开颅清除血肿,或颅骨钻孔穿刺引流术。目前,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消除术已比较成熟,具有操作简单、价格适中、效果良好的特点。

如何防止脑出血复发?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俗语对脑血管病患者来说是不准确的。国内某医院对一组脑血管患者进行了16年的随访观察,发现病后1年内复发者占28%,3年内复发者占51%。因此,必须明白:中风治好了仍然有可能复发!

复发性脑出血对脑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脑的自身修复能力更差,其致死率和致残率更高。一般脑出血幸存者只注意后遗症的治疗和康复,放松了对脑出血复发的防治。导致第一次脑出血的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和糖尿病等致病因素,并没能得到完全消除,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还在发展。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至今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那么,怎样预防脑出血复发呢?

①长期不懈地监控高血压,是防治脑出血的最重要措施。脑出血复发的原因,主要是血压持续增高或急剧波动。控制高血压对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发生过脑出血的患者在病后应每个月到医院复诊一次,每周至少测量一两次血压,同时应坚持服用降压药。通过积极治疗,可减少中风复发率。

②定期监控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和糖尿病,以减缓脑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发展。

③控制膳食中胆固醇的摄入量。日常膳食宜清淡,忌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平时饮食要注意少吃甜食、猪油、奶油、肥肉、蛋黄、动物内脏;多吃豆类、豆制品及蔬菜和水果。每餐不要吃得过饱。

④适当参加健身锻炼。健身锻炼能增强体质,减轻体重,防止过胖。

⑤注意情绪稳定,劳逸结合,保证有充足的睡眠。过度的兴奋与悲伤都可能诱发脑出血或蛛网膜下隙出血。

⑥戒掉烟酒嗜好。吸烟是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大量饮酒极易发生脑出血。

特别提醒:有脑出血病史者,当又出现肢体麻木、语言不清、嗜睡呆滞、头痛、眩晕、呕吐等症状时,应想到脑出血复发的可能。患者不要自行前往医院就医,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以免走路活动增加脑出血量,加重病情。

有的患者原有症状没有加重,但突然出现新的症状,或对侧健肢也有瘫痪,则提示脑部其他部位也出了问题,也属于中风复发,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什么叫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它是在血管壁本身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凝血而形成。长期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使动脉壁逐渐增厚,管腔变窄,管壁表面粗糙并失去了弹性。血液流经此处时速度变慢,以至停滞,发生凝血并形成血栓。心脏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流速度缓慢、血压突然降低或血液黏度增高,也可导致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的死亡率较脑出血低得多,而且由于梗塞灶周围可以建立侧支循环,大多数患者在一定时间内,神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大面积脑梗死由于脑组织损害较重,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常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有些患者则形成植物人或遗留下肢体偏瘫等严重并发症。

脑血管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血管病变。常见的血管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硬化,还有血管发育异常。其二是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病变处的内膜粗糙,使血液中的血小板易于附着、积聚以及释放更多的五羟色胺等化学物质。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可使血液黏度增加,致血流速度减慢。其三是血液动力学改变。脑血流量的调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血压的改变是影响脑局部血流量的重要因素。

另外,高血压病史或家庭史、心电图异常、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和喜食肥肉等,也是脑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脑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最新的疾病分类将脑血栓形成定名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脂过高、高血压以及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脂过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过高有关,也与生活方式、营养和遗传因素有关。如食物中含脂肪(肥肉、油脂)、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等)过多;体力活动过少;肥胖、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或家族史等。最新的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与载脂蛋白等基因突变有关。载脂蛋白是一种与脂肪代谢有关的蛋白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疾病,发生在不同的器官便产生相应的疾病。如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就会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主要在供应脑部的大、中动脉,最容易发生的部位在颈部颈总动脉分叉处、椎动脉进入颅腔处,以及基底动脉起始和分叉处。由于血管内膜破溃,脂质沉积形成斑块,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沉积在斑块上面并发生机化,造成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导致脑供血不足。如果病变进一步发展,血管腔严重狭窄甚至完全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这根血管供血区的脑细胞便可发生缺血坏死。

各种动脉炎症,如感染性动脉炎、胶原病性动脉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也容易导致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有何特点?

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至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患者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人在白天发病,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等前驱症状。

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患者表现为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大多数患者神志清楚,头痛、呕吐者较少见,但若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形成大面积脑梗死时,病情较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

归纳起来,脑血栓形成有如下特点:

①常在睡眠时或早晨醒来发现偏瘫。这是因为睡眠中(特别是后半夜)血压下降明显,血流缓慢,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此时最易发生脑缺血。因此,夜间起床应当在醒来后先静卧半分钟,再下地。

②白天起病者一般症状较轻,多数无昏迷。发病过程比出血性脑血管病缓慢。

③脑血栓形成的病死率要比脑出血低70%左右。但大片或多发性脑梗死可引起神经系统机能的严重障碍,常不易恢复,常留有不少后遗症。

怎样应用阿司匹林抗血栓?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动脉硬化、血小板功能亢进、血栓形成所致。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经常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对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

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降低50%以上。英国《柳叶刀》杂志报道,缺血性中风患者发作期服用2~4周阿斯匹林,即可使死亡率或中风复发率下降11%。使用阿司匹林抗血栓,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和用药方法。(1)准确掌握适应证

适应证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死、高血压伴脑血管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慢性心房颤动、冠脉搭桥术后、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2)正确掌握用法用量

用法:治疗脑梗死,开始剂量是每日1克,如出现胃肠道反应,改为每日325毫克。预防血栓形成,最佳剂量是50毫克,每日1次,长期服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应与潘生丁联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与抗凝剂联用。(3)严格掌握禁忌证

有消化性溃疡病史、上消化道出血史、上消化道穿孔史、出血性疾病史、近期脑出血史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妇女,支气管哮喘患者,手术前一周内,均属禁用之列。

特别提醒:口服阿司匹林可导致胃黏膜损伤,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定期监测大便潜血。如出现大便潜血阳性、呕血、皮肤瘀点、紫癜,应停用。

不能用复方阿司匹林代替阿司匹林抗血栓。为减轻药物对胃的刺激,应选择肠溶剂型,在餐后服药,不宜空腹服药。服硫糖铝可减轻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害。阿司匹林不宜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同服,用药期间不宜饮酒。高血压病患者用阿司匹林抗血栓,应严格控制和密切观察血压,以防发生脑出血。

脑血栓形成有哪些治疗措施?

(1)改善脑的血循环

采用扩容和血管扩张剂治疗,可以改善脑的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缩小梗死范围。常用的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烟酸、罂粟碱、维脑路通、654-2、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抗栓丸、已酮可可碱、培他定、西比灵等。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扩充血容量、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防止红细胞凝聚作用。(2)抗凝疗法

适用于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目的是为防止血栓扩延而加重病情。用抗凝疗法前,通常应该行脑CT检查,证明为缺血性病变。有出血倾向者,如活动性溃疡病、严重肝肾疾病者忌用。每日应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问及活动度。常用药为肝素、香豆素类。(3)溶栓疗法

常用链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用国产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每分钟50滴,每日1次,10天为l疗程。还有用蝮蛇抗栓酶颈动脉内给药的方法,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一般认为,溶栓药物应早期使用(脑血栓发病l天内,血栓富含水分,易溶解),见效快、疗程短。溶栓和抗凝疗法一样,要密切注意出血倾向,需由医生掌握使用。(4)防治脑水肿

常用的药物有三大类,即高渗液、利尿剂及自由基清除剂。

高渗液能起到高渗利尿脱水作用,常用甘露醇和甘油。20%甘露醇在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方面作用快,效果显著,且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而保护脑细胞。

利尿剂也有脱水、降血压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心功能不良者。常用的药物有安体舒通、速尿、利尿酸等。

缺氧后产生的自由基连锁反应,可使细胞膜发生过氧化损害,从而导致脑水肿和微循环障碍。所以应清除自由基。常用的药物如地塞米松、巴比妥类、维生素E、维生素C,氯丙嗪、甘露醇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等。(5)高压氧治疗

在脑梗死急性期用高压氧辅助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治疗是在密闭型加压舱内进行的,吸氧时间总共为90~1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6)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依据脉证判断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阴阳偏颇、气血盛衰,标本兼顾地进行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促进疾病康复。有研究资料表明,针灸可以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供氧,促进脑细胞恢复功能。最常用的为体针,根据瘫痪肢体选取穴位,结合补泻手法施术治疗。近些年来,头针被广泛地用于脑血栓的治疗。脑血栓若能早期进行针刺治疗,并予以适当功能锻炼,效果会更好些。

如何护理脑血栓患者?

脑血栓急性期须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如有心肺合并症者,必要时吸氧、补液。昏迷患者注意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翻身。对于正处于恢复期的脑血栓患者,家庭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首先应控制血压,积极做好血压的监测。发现高血压者,应遵医嘱服用降压药。

②创造良好的居室环境。居室朝南,室温以18℃~20℃为宜,湿度以60%为宜。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③衣着应柔软,冷暖适中。内衣最好为纯棉面料,透气性好,并勤换、勤洗。床铺整洁、干燥,经常晾晒和清洗。

④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应多食用粗纤维的食物。也可用番泻叶代茶或以开塞露通便。

⑤坚持患肢康复锻炼。

⑥家庭饮食护理应注意膳食营养全面。除保证蛋白质的供应外,还应经常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由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每日应吃些粗纤维食物。

如何防止脑血栓复发?

脑血栓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使用“回马枪”,卷土重来。其复发率高达11%~32%。复发率以1年以内为最高,占复发总病例的30%左右。经过一段治疗,血栓可以消失,脑组织供血得到恢复,临床症状即可消退。但本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因素仍然存在,即发生脑血栓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

因此,当这些因素进一步发展或机体的抗病力下降时,血栓很容易重新形成而复发。防止脑血栓复发,患者必须牢记以下几点:(1)继续认真地治疗原发病

这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治本措施。每个脑血栓患者住院时,医生都会查出其导致脑血栓的原发疾病,主要有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等。对上述疾病,必须认真治疗。

血压高者要用降压药,保持血压稳定,但不可降之过急。平时要控制钠盐摄入,控制体重,忌烟和酗酒。多做医疗体操,适当休息,调整心理。严守医嘱,服用抗高血压药,必要时联合用药,使血压缓慢降至正常水平。血压过低或波动过大,也可诱发脑血栓。

有心脏病者,应根据病情进行系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应采取低糖、高蛋白及纤维素饮食,控制食量。科学选择降糖药物,控制血糖,预防感染。

肥胖者应注重体育锻炼,调节膳食结构和食量,限制体重增加。(2)注意防止或避免诱发因素

据研究,受寒、过度劳累、感冒、脱水(严重呕吐或腹泻)、过度或长期紧张、饱食、酗酒及大量吸烟等,均可导致脑血栓的发生或复发。(3)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十分重要,不能单凭自我感觉。许多脑血栓患者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复发的。因此,必须每隔半年左右(最长不可超过1年)去医院复查一次。复查的项目应包括血压、血脂、血黏稠度、血糖、血胆固醇、眼底等,必要时可做头部CT检查。如果发生肢体麻木、运动失灵或无力、复视、持续性头痛、头晕、血压波动大、言语障碍及精神异常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切勿拖延。(4)加强自我保健

血压、血脂及血黏稠度与饮食关系密切,患者必须注意饮食调节。坚持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和低盐。适当地多吃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的瘦肉、鱼类、乳类和大豆制品,少吃动物脂肪。多吃新鲜蔬菜和新鲜水果。少饮酒,烈性酒应一滴不沾,浓茶、咖啡也不宜饮用。严格戒烟。合理选择药膳防治,如芹菜、荸荠、山楂、胡萝卜、菊花、桃仁、决明子、海蜇皮、淡菜、绿豆、荷叶等,既具有降压、降脂、活血通脉等药效作用,又可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严冬时节应注意防寒保暖。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时,每晚保持8小时睡眠。夏季应有午睡。娱乐要适度,切忌通宵达旦地玩牌。看电视也不宜连续时间过长,节目应有选择,不宜看情节紧张、场面惊险的镜头。为了稀释血液,降低血黏度,每天清晨应饮白开水一大杯。每日饮水量不应少于1 500毫升。(5)注意心理调节

保持良好、愉快的情绪有利于稳定和降低血压,也有助于血液流变学的稳定,对防止脑血栓复发十分有益。患者及其家属都应该把心理卫生当成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

什么是脑栓塞?

脑栓塞是指因异常的固态、液态、气态物体(被称作栓子)沿血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动脉管腔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该病占脑血管病的15%~20%。起病急骤,常于数秒钟至2~3分钟达到高峰。

脑栓塞的栓子种类很多。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都有可能进入血液,阻塞血管而诱发脑栓塞。心脏病是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心房扩大,心脏血流缓慢、淤滞,易使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当血流不规则或心房纤颤时,这种附壁血栓容易脱落形成栓子,发生脑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由于内膜或内膜下病变,细菌常附着在内膜上繁殖,与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等集结成细菌性赘生物,脱落后随血液进入颅内,也可发生脑栓塞。心肌梗死时,心房和心室内膜可受到损伤,而受伤的内膜易发生附壁血栓。在心房纤颤等因素的作用下,血栓脱落形成栓子,也常造成脑栓塞。另外,先天性心脏病、心脏黏液瘤、心脏手术等,也是造成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

非心源性的栓子,较常见的是脂肪栓子和空气栓子。当长骨骨折时或因骨折手术时,骨髓中的脂肪球进入血液,容易形成脂肪栓塞。气体栓子则常见于胸部、颈部开放性外伤及外科手术。

脑栓塞与脑血栓形成有何区别?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死。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其主要区别点在于:

①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②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进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

③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④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⑤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脑栓塞康复治疗应注意什么?

脑栓塞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对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发病的治疗;抗凝治疗;使用血管扩张剂;降血脂、降低血黏度;血管手术;对脑水肿及合并感染的治疗。

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是争分夺秒溶血栓。早期溶栓可拯救缺血性脑卒中的偏瘫肢体,故现代治疗的关键理念是进行超早期干预。临床试验证实:超早期(3小时内)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这种药物可以溶解血栓,挽救偏瘫的肢体。但是,即使在医疗设施先进、急诊体系发达、居民健康教育水平很高的美国,能够超早期得到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不到10%。在我国,由于多种因素,溶栓治疗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不到1%。一些患者对脑卒中急性救治的认识不足,导致院前耽搁时间过长,错过了超早期治疗的时机。

脑栓塞的治疗原则是要改善脑供血、防止再栓塞、消除脑水肿、保护脑功能。抗凝、溶栓等治疗措施多仅在发病的早期有作用,因此更强调早期治疗。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副作用较小)等抗凝剂,对早期的脑栓塞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因抗凝剂(尤其是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应用时应排除脑出血,并注意对患者血凝状态进行监测。溶栓类药物(如尿激梅、链激梅等)仅在早期发挥作用。用血管扩张剂及降血压的药物时,一定注意患者的血压,血压过低将会导致脑缺血进一步加重。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帮助降低血黏度,甘露醇等高渗脱水剂可缓解脑水肿,但应用时要注意患者的心脏功能、肾功能,以免顾此失彼。

由于相当数量的脑栓塞患者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因吞咽困难不能进食,若不给予鼻饲(经鼻插一管到胃,将食物直接注入胃内),营养状况和身体内新陈代谢都会很快出现新的问题。如果这样,即使对脑栓塞本身的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病情稳定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进行瘫痪肢体的康复锻炼,树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信心,配合医疗和康复工作。肌肉力量、感觉、语言等功能障碍恢复得快慢,因脑损害的程度不同而异。大多数人可在病后两周至半年内逐渐恢复。

什么是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有人统计,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达16%~66%。一般多发生于蛛网膜下隙出血后2~3天,7~10天达高峰,以后逐渐缓解。少数发生较晚(2周后),或持续时间较长(达数周至1个月)。个别发生于30分钟或1~2天内,即所谓急性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发生后,常出现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眼底水肿),意识障碍加重。患者由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或昏迷(早期脑血管痉挛多在2天内恢复)→清醒→昏迷(再次脑血管痉挛)。这种动态的意识变化是脑血管痉挛的突出特点。同时还常有不同程度的局灶性体征出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患者持续发热,周围血象白细胞持续增高。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痉挛,即可确诊为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隙出血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资料表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生活中要注意适当参加锻炼。体育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高密度脂蛋白,对脑血管痉挛有极重要的防治作用。保证摄入足量水分。饮水不足可使体内血液黏稠度增高,积聚的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选择具有预防脑血管痉挛作用的食物,如黄豆及其制品、洋葱、西红柿、芹菜、香菇、黑木耳、海带、紫菜、山楂、苹果、猕猴桃、大白菜。忌烟及烈性酒。长期大量吸烟,饮烈性酒,可促使脑血管痉挛。保持情绪稳定。长期精神紧张、激动,都可引起血管痉挛。

什么是蛛网膜下隙出血?

蛛网膜下隙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是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隙所致。

继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引起。

引起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血管瘤好发于脑底动脉交叉处,最易直接受到血流冲击。加上血管先天性发育不良,极易破裂出血。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一般认为30岁以前发病者,多为血管畸形;40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

蛛网膜下隙出血起病急骤,病前常无先兆,部分患者为活动状态下发病。发病后可出现剧烈头痛,多为撕裂样痛或剧烈胀痛。头痛部位多位于枕部,也可为全头痛。头痛的程度与出血量有关。因为大量的血液进入蛛网膜下隙,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颅内压增高,所以常伴有频繁呕吐。同时,血液刺激脑膜可产生颈部肌肉痉挛,使颈部活动受限,严重时出现颈项强直。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脑膜刺激征。

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是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三大主症。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或伴有抽搐及昏迷等。由于血液刺激了神经根,也常引起神经根刺激症状,如腰背疼痛等。个别患者还可出现小便困难及尿潴留。由于蛛网膜下隙出血不影响脑实质,所以,一般不引起肢体瘫痪。

中风后的康复治疗要掌握哪些要点?

中风患者经过医院救治幸存后,常遗留一些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家庭康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家属如能护理得当,就可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功能缺陷,尽可能恢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1)按摩患肢

按摩疗法能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从而防止或减轻肌肉、骨骼的废用性萎缩。患肢应处于功能位置。勿使肢体关节扭转、弯曲,防止关节挛缩。按摩前要用滑石粉涂于按摩的皮肤。对痉挛性瘫痪,按摩手法要轻,使其放松,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软瘫患者手法宜深而重,以刺激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性。常用手法为摩法、擦法和揉捏法。每日2次,每次30分钟。(2)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减轻肌肉痉挛。主要操作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小到大。每日2次,每次30分钟。(3)主动运动

主动运动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调节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主动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切不可操之过急。由于中风导致肢体功能活动降低,部分关节肌肉处于废退状态,患者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大多数人懒于活动。家属要督促和协助患者进行锻炼。从单个关节主动运动开始,直至多关节运动。运动时尽可能带动患肢一起活动。在进行坐、站、走功能训练时,家属要站在患者的患侧,协助其坐起、站立,行走时要求其尽量抬高患肢。(4)语言康复训练

对失语者,要进行口语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训练患者用喉部发出“啊啊”的声音。也可用咳嗽或用嘴吹气的方法诱导患者随着家属发音和说单词,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所教的内容应尽可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另外,让患者看电视、听广播等,给予听觉和视觉的刺激。

中风后为何要防止足下垂?

中风的患者多于病后1周内出现患侧足下垂,部分患者伴胀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影响足功能。一旦遗留足下垂后遗症,将造成永久性残疾。

首先,必须注意保持足部功能位置。当患者只能卧床时,无论平卧位还是侧卧位,都不能让足悬空,需要在足部置放一个软垫。平卧时患侧髋、膝屈曲,并使足踏于软垫上;侧卧位时患侧足下应置软垫,使其蹬实。睡眠时可采取布鞋疗法,即将患侧的布鞋垂直固定于患者的床栏杆上,每晚临睡时将患侧的足放进鞋内,每2~3小时从鞋内脱出一阵进行按摩,再将患足置于鞋内,直到可离床为止。患者的膝关节下方应置一小枕,使髋及膝关节各呈屈曲。再用一块挡板支撑起垂足,并解除盖被的压力,以防止下肢外旋和垂足。

其次,采用足部冷热交替疗法有良效。这是利用物理作用,使组织升温后再降温,从而达到促进炎症吸收、增加局部神经营养、缓解肌肉痉挛、减轻肿胀之目的。具体方法是先用38℃~40℃温水浸泡患足8~10分钟,再用15℃~20℃的冷水浸泡8~10分钟,反复交替3遍。每日2次,坚持1~2个月。

再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很重要。首先从被动锻炼开始,由医护人员或家属操作,从足踝关节到趾间关节,分别做屈曲和伸展活动。可配合按摩、推拿、揉捏等手法,刺激神经机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踝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手法要轻柔,用力由小渐大,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当患者肌力达2级以上水平时,可在被动活动之后进行主动足部屈伸活动。当患者能够站立时,不要急着训练走路,要先从站平台开始,直至能够用双足踏实地面、不发生倾斜后,方可进行行走训练。并注意步态,使步态符合生理要求。

当患肢痉挛状态缓解后(约在中风4周后),可对患肢行针刺和按摩疗法。针刺可对潜在神经反射起到刺激作用。上肢可选合谷、外关、曲池等穴位,下肢可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按摩时手法要注意调节,肌张力高时用安抚性质的按摩,肌张力低时予以揉搓按摩。

中风后康复锻炼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风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各种功能本已趋于衰退,如不及时康复就会致残。因此,必须及时开展现代化的康复治疗。

中风患者(除蛛网膜下隙出血外)一般在发病2周后即应开始训练,视患者的能力进行肢体活动锻炼,循序渐进。康复训练的原则是抑制异常的病理运动模式,建立及发展正常运动模式,抑制肌痉挛,促进精细、技巧性活动的重现,尽早做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及按摩,防止关节孪缩及足下垂。

中风患者发病后2年内都处于恢复期。此期间均应坚持言语功能、生活技巧的训练,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每锻炼某一部位肌肉,就应该使该肌肉连续多次受到所需要的一定强度的刺激,使之完成一定量的工作负荷,促使人体的组织和力量得到发展。在人体的组织和力量已完全适应某种刺激强度后,就必须再逐步适当增加刺激强度和负荷量。否则,进步就会停止。

康复锻炼虽然要消耗人体的能量和养料,但引起的补偿更多,重建的功能也更强。补偿和重建都需要有足够的养料,这个过程是在人体休息(主要是在睡眠)时进行的。因此,锻炼的强度越大,需要的养料越多,休息质量也应越高。否则,就会疲劳过度,大大影响康复进程。

避免在康复锻炼中偏重多练某些部位,而忽视锻炼其他部位。要全面兼顾各关节、肌肉及各种不同功能。

特别提醒: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扭伤筋骨、撕伤肌肉和韧带等事故。在开始锻炼时,应先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应由家属在旁保护,以保证安全。

想要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不能缺课和中断,除非疲劳过度而特意休息几天。时断时续地锻炼,不能使被锻炼的部位产生适应性的反应。

康复锻炼中可做一些记录,并时常加以比较、分析和研究。总结一下对哪个动作反应较好或较差,哪段锻炼期间进步较快或较慢,从中找出改进锻炼的有效办法,以鼓舞自己不断进步。

饮食习惯与中风的发生有何关系?

(1)不良饮食习惯与中风

饮食与中风关系十分密切。《内经》中就有“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的记载。意思是说,过食肥甘厚味,可使人突然中风偏瘫。

食物中糖的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过多地摄入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在体内转化为甘油三酯,使血脂升高。长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所以每天摄入碳水化合物要适量,不宜过多。中老年人每餐主食只吃八成饱就可以了。

动物内脏、鱼子、肥肉等,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能使血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引起动脉硬化。

蛋白质饮食可延缓血管壁弹性减退的进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促使钠离子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中风的发生率。所以,对蛋白质饮食不必限制。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如果膳食中含盐量较高,则易引起高血压,进而导致中风。动物实验证实,盐能加速高血压的发展,并能增加中风的死亡率。据报道,在日本北海道地区,人们盐的摄入量相当大,每天15~20克以上。该地区84%的成人患高血压,而且中风的发病率也很高。我国北方有些地区也有类似情况。(2)过量饮酒与中风

统计表明,我国东北地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国之首,其原因可能与当地居民嗜酒者较多有关。大量饮酒可增加脑出血的机会,有关专家将饮酒列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告诫人们不要过量饮用含酒精浓度较高的烈性酒,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过量饮酒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大量饮酒后,血中酒精浓度半小时可以达到高峰。酒精不但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壁,使血管失去弹性,还能刺激肝脏,促进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合成,进而导致动脉硬化。硬化了的脑血管弹性减弱,管腔狭窄,容易形成脑血栓。脑动脉硬化的人过量饮酒后,血压突然升高,血管破裂,又容易发生脑出血。

过量饮酒可引起高血压。饮酒引起高血压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酒精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排出量增加有关。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易发因素。

过量饮酒还可影响凝血物质和血小板。长期大量饮酒影响肝脏功能,使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明显减退,进而引起某些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增加,血小板生成减少,使出血时间延长而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此外,饮酒后血液浓缩,有效的血容量和脑血流量减少,血液黏度增加,可促发脑血栓形成。

如果身体健康,适量地饮用一些浓度较低的黄酒、啤酒、葡萄酒却是无害的。据专家研究,经常少量饮酒(饮酒量大约控制在每天50克白酒或半升啤酒)的人血中高密度脂蛋白比不饮酒的人高,而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可以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3)吸烟与中风

吸烟可以引起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这是众所周知的。新近研究发现,吸烟与脑动脉硬化关系密切。资料证明,每天吸烟1~20支者,比不吸烟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大3.3倍;每天吸20支烟以上,比不吸烟者大5.6倍。30~40岁吸烟者,脑梗死的发病比不吸烟者高5倍;50~60岁吸烟者,脑梗死比不吸烟者高3倍。

烟草中含有200多种已知毒素。烟草中尼古丁含量为2%~5%,可以使血中一氧化碳升高,而含氧量大大降低,引起脑血管和脑组织缺氧。脑血管缺氧可使血管弹性降低,脑细胞缺氧,可使脑细胞坏死。尼古丁还可以使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引起高脂血症,促成动脉粥样硬化。它还能促进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血管痉挛而致高血压。持续高血压可促使脑内小动脉壁玻璃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坏死,故易导致脑出血。脉管腔狭窄及内皮损伤,使栓子停留和血栓形成具备了条件,故而易引发脑梗死。

因此,戒烟也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健康就不要吸烟”,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如何通过饮食调养预防中风?

预防中风的饮食原则是:低淀粉、低脂肪、低盐、高纤维、高矿物质。主食以五谷杂粮和蔬菜为主。多吃粗制米面,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维生素。每餐务必吃绿色蔬菜,品种应当多一些,能生吃最好生吃。动物性食品应限制食用。脂肪特别是胆固醇含量不高的奶类制品,是较理想的蛋白质来源。鱼类也是良好的蛋白质食品,其中的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有降胆固醇及抗凝血作用。适当食用豆类和菌藻类食物。豆类及其制品含蛋白质较多,并且也有降胆固醇作用。菌类食品包括蘑菇、香菇、木耳等,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藻类包括海带、紫菜等,可防止血栓形成。另外还需要控制食盐的摄取量。高血压的产生与过量食盐有关,而高血压又是中风的主要诱因之一。(1)多吃蔬菜防中风

新鲜蔬菜中含有大量纤维素和果胶,能降低胆固醇。所以要有充足的新鲜蔬菜,每天至少吃5种或更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