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兴衰三百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05:44:52

点击下载

作者:刘仲华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朝兴衰三百年

清朝兴衰三百年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清朝兴衰三百年/刘仲华著.—北京:中华书局,2019.11

ISBN 978-7-101-14171-9

Ⅰ.清… Ⅱ.刘… Ⅲ.中国历史-研究-清代 Ⅳ.K249.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22433号书  名 清朝兴衰三百年著  者 刘仲华责任编辑 李洪超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http://www.zhbc.com.cnE-mail:zhbc@zhbc.com.cn印  刷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厂版  次 2019年11月北京第1版2019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规  格 开本/710×1000毫米 1/16印张13 1/2  插页2 字数190千字印  数 1-8000册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4171-9定  价 36.00元刘仲华

1973年生,新疆焉耆县人。历史学博士,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清代学术文化史、北京史研究。著有《清代诸子 学研究》《汉宋之间:翁方纲学术思想研究》《世 变、士风与清代京籍士人学术》,编著有《北 京教育史》《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研究》《一本 书读懂清朝》等。(1583—1626)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后金

万历十一年(1583),这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明朝这位年满二十周岁、刚刚大婚的万历皇帝正抖擞精神,准备励精图治;这又是绝望而仇恨的一年,远在东北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的祖、父不幸双双冤死在明军刀下,而努尔哈赤只能凭借自己微弱的力量为祖、父报仇,凶手能否找到,没人知道;这是平淡而乏味的一年,风调雨顺,没有轰动性新闻,几乎没人知道东北女真这位酋长的遭遇,然而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未来的铺垫,谁能保证这些无人关心、无人知晓的小事不会成为日后天翻地覆的历史诱因呢?1 努尔哈赤为报仇起兵

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刚刚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凭借祖父留下的十三副铠甲,全部兵力不足百人,宣布起兵,进攻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预知消息后,携妻子逃往嘉班。努尔哈赤克取图伦城,凯旋而归。明朝中央政府对东北女真地区实行分化的管理政策,见惯了各部落首领之间的恩怨仇杀,努尔哈赤攻占图伦城,为祖、父报仇这种司空见惯的事也并未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努尔哈赤为何要追杀尼堪外兰?两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天命汗努尔哈赤吉服像

部落争斗 原来三个月之前,即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颇有野心的女真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引导明兵进攻位于古勒山寨的阿台。这位阿台,就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阿台的女儿嫁塔克世,努尔哈赤为其所生。而阿台的妻子又是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长子礼敦之女。阿台与努尔哈赤一家可谓亲上加亲,关系非同一般。觉昌安得知古勒山寨被围困,唯恐自己疼爱的孙女遭遇不测,便率领儿子塔克世前往援救。

古勒山寨易守难攻,明兵久攻不克。很有野心当建州主的尼堪外兰为了邀功,便协助明军前往招抚。他来到寨门口,对里面喊话:“天朝大兵既然来此,岂有放弃而退兵之理?你们不如把阿台杀掉,归顺天朝。李将军有令,谁能杀阿台,就答应他当此城的城主。”城中人信以为真,便杀阿台,向明军投降。城陷之日,明军统帅李成梁违背诺言,阿台部下尽遭屠戮。尼堪外兰还唆使明兵杀害了前来援救孙女的觉昌安、塔克世父子。

决意复仇 得知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被杀害,努尔哈赤悲痛欲绝,责问明边官:“祖、父无罪,何故杀之?”明官解释说这完全是误杀。作为补偿,朝廷命努尔哈赤承袭都指挥使职衔,并颁发授权敕书。朝廷本想是让这件事就这样过去,可经过多方了解的努尔哈赤心里清楚:尼堪外兰才是其祖、父冤死的罪魁祸首。尼堪外兰倚仗中央政府支持,势力坐大。面对困难,势单力薄的努尔哈赤依然决心复仇,并以弱小力量攻取了图伦城,但仇人尼堪外兰却逃之夭夭。

如愿以偿 同年八月,努尔哈赤向嘉班城进发。得到消息的尼堪外兰又弃城逃脱。在努尔哈赤不停追杀仇人的过程中,明廷持观望态度,既不干涉努尔哈赤的行动,也不给尼堪外兰提供帮助。

万历十四年(1586),历经三年追杀的努尔哈赤虽然还是未能抓获尼堪外兰,但在这个过程中,其力量却得以迅速壮大,从原先起兵时的不满百人,已经形成千人左右的一支精干队伍。

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向鄂勒珲进军,昼夜奔驰,直抵城下,发起猛攻,攻下城池,然而寻遍全城,仍不见尼堪外兰的踪影。经审讯几名俘虏后,得 知疲于奔命的尼堪外兰已经逃入明朝边境,并被明朝边臣保护了起来。为了不引起大的震动,努尔哈赤命手下干将斋萨率领四十名精兵进入明边,索要尼堪外兰。无路可走的尼堪外兰束手就擒,当场被处死。赫图阿拉汗王殿遗址

历经四年追杀,仇人授首就戮,努尔哈赤复仇,终于如愿以偿。其间虽然困难重重,数次险遭不测,但历经摸爬滚打,努尔哈赤的力量与当初起兵时已经绝非同日而语,他俨然已经是建州女真(明朝时期女真分为三大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的老大。虽然说不上功成名就,但已经完成当初心愿的他是返回赫图阿拉老家,继续做他的都指挥使,还是另有所图?2 抓住机遇,统一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以弱小力量起兵,抓住各种时机,剿抚并用,力量迅速壮大,一跃成为建州女真中最强大的势力。

人怕出名猪怕壮,努尔哈赤的强大引起了其他各部的提防。万历二十一年(1593)六月,海西女真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联合发兵,偷袭努尔哈赤所属瑚布察寨。努尔哈赤率兵出击,凯旋而归。海西联军偷袭建州失败,更加恼羞成怒。九月,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以及科尔沁部等九部兵马,分三路入犯建州,大有一举荡平之势。得知九部联军来战,努尔哈赤枕戈待旦,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术,又在古勒山大败九部联军。不仅保卫了建州,而且改变了与海西诸部的力量对比。

努尔哈赤为攻灭海西四部,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一方面,继续与海西四部中较强大的叶赫、乌拉二部维持关系,另一方面,把攻击矛头指向实力较弱的哈达、辉发。在海西四部中,努尔哈赤首先攻灭哈达部。接着是辉发部。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努尔哈赤以拜音达礼两次“兵助叶赫”和“背约不娶”为借口,亲自统兵征辉发。努尔哈赤生俘辉发部首领拜音达礼父子,一并杀死,屠其兵,尽徙其民。然后是叶赫部。万历三十二年(1604)正月,努尔哈赤率兵往攻,克叶赫二城,收人畜二千余,海西女真基本被纳入努尔哈赤麾下。万历四十七年(1619),努尔哈赤率军征叶赫,叶赫灭亡。对于东海女真,努尔哈赤由近而远,先易后难,采取了北进和西进的策略。《满洲实录》之“太祖大败九部兵”

努尔哈赤在征服过程中,将被征服的各部部众迁徙到浑河流域,为便于管理和军事活动,建立了牛录固山制度。万历二十九年(1601),对传统的牛录制度加以改造,每牛录壮丁三百人,设牛录额真管辖。在牛录基础上逐步编成黄、红、蓝、白四固山(旗)。随着队伍的扩大,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增设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固山,合称八固山(即八旗)。牛录固山制(后称八旗制度)的建立,使散漫的女真人从此被组织起来,军事力量得以加强,社会政治权力由分散趋向集中,从而为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政治条件。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诸贝勒的拥戴下,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时年五十八岁。

天命三年,即万历四十六年(1618)正月,努尔哈赤宣布“今岁必征明”。三月,命八旗将士治甲胄,修军器,做战前准备,并决定出兵进攻抚顺城。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步骑二万出征。临行前书写“七大恨”,祭 告天地,宣布不承认与明朝的附属关系,起兵反明。这是对明廷的宣战书,也是对女真人民的动员令。一个是蓬勃兴起、势如破竹的新生力量,一个是内忧外患、弊端丛生的没落政权,但在未来的角力中,究竟鹿死谁手,依然难料。八旗演练图“七大恨”木刻揭榜3 群雄争霸,努尔哈赤凭什么脱颖而出

努尔哈赤以弱小力量起兵,何以能够在群雄争斗中脱颖而出?他是如何逐步统一女真各部的?

其一,时势造英雄,努尔哈赤首先顺应了统一的趋势。在此之前,十六世纪下半叶,海西哈达部首领王台汗一度统一海西全部和建州部分地区。但王台晚年为政昏聩,他死后,诸子争立,海西又陷于分裂。女真社会重现混乱的局面。明中叶以后,以建州三卫为核心的部落联盟经过重新分解组合,形成一系列新的地域集团:苏克苏浒河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哲陈部。一些传统的酋长家族在激烈角逐中衰落,代之以新起的部落显贵。其中,势力最大的是苏克苏浒河畔古埒城(又称古勒城)主王杲。王杲精明强悍,有才辩,通女真、蒙古、汉语。他经常率部侵掠明边,屡杀汉官。在明军的打击下,王杲被处死,建州女真又陷入混乱。海西部落联盟瓦解后,建州部落联盟代之而起。但建州部落联盟时间不长,又在明军打击下重陷纷乱涣散局面中。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年代里崛然奋起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把涣散的女真诸部统一在一起。

其二,努尔哈赤本人的正确策略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了与明朝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了与蒙古部的关系。努尔哈赤一开始并没有与明朝决裂,而是委曲求全,向明廷臣服,受封官职,甚至多次到北京入贡,争取明朝支持。始终保持对明廷的忠顺,凡有要事,明廷派使者前往宣谕,努尔哈赤无不恭谨从命。努尔哈赤还利用朝贡,让明朝廷以为他很恭顺。据统计,此前的二十余年间,努尔哈赤本人就曾八次向朝廷进贡。在朝廷看来,朝贡与否,是政治上反叛和臣属的标志;而努尔哈赤不断的朝贡也的确迷惑了明廷。明万历皇帝像

女真社会的成功崛起,还得益于努尔哈赤灵活处理与蒙古诸部的关系。在后金国迅速壮大的同时,毗邻的蒙古社会依旧是诸部各自为政,割据一方,努尔哈赤以联姻、馈赠、通商为手段,积极控制蒙古以为己用。万历四十年(1612),努尔哈赤闻科尔沁左翼首领明安女博尔济锦氏饶有丰姿,遣使往聘。明安辞却别部之请,把女儿嫁给建州女真。不久,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迎娶科尔沁左翼首领莽古思女博尔济锦氏为妻。此后,科尔沁左翼首领频频入朝,并以女妻努尔哈赤及诸子。

其三,周围的环境形势有利。此时明朝统治衰落,辽东局势一片混乱,这也是努尔哈赤得以崛起的重要条件。明朝之亡,始于神宗。万历十年(1582),即努尔哈赤起兵复仇的前一年,张居正去世,神宗亲政,政局急转直下。神宗根本不理朝政,一连二十年不上朝,所有奏章也不批答,只顾着自己的荒淫无耻的生活。他一次采办珠宝竟用银二千四百万两,相当于全国六年赋税的总额;他举行大婚,竟然动用了边防军费九万两。神宗还向全国派遣大批宦官充任矿监税使,到处公开掠夺百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他的影响下,官场贪污腐败,政治一片黑暗。种种虐政,造成了辽东大乱。比如充任辽东矿税监的高淮,到处搜刮,作恶多端。所到之处,军民受害,非死即徙,非徙即贫。辽人谚语:“辽人无脑,皆淮剜之;辽人无髓,皆淮吸之。”另一方面,镇守辽东的李成梁因年老而无所作为,他不仅与高淮狼狈为奸,逞凶作恶,而且对努尔哈赤起兵复仇重视不够,没有像对付王杲等女真首领那样大张挞伐,既没有阻止,也没有进行干预,这实际上是纵容,养虎为患。反过来,努尔哈赤充分利用明末衰败、辽东一片混乱的大好时机,马不停蹄,人不息肩,最终一步步坐大。《满洲实录》之“(喀尔喀蒙古)恩格德尔来上尊号”图

最后,努尔哈赤策略得当,没有急于一口吃个胖子。努尔哈赤初起时,只是建州女真中一支弱小的力量。在建州内外,有许多强大的敌人。但他运用正确的策略,剿抚并用,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仅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把周围各部统一起来,建立八旗,从而为兴起奠定了基础。在征服海西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在向明廷表示臣服,与朝鲜、蒙古表示友善的同时,重点拉拢势力较强的叶赫、乌拉二部。努尔哈赤先是支持布占泰为乌拉首领,并娶其妹为妻;又与叶赫首领布杨古、锦台失联姻,椎牛刑马为盟,麻痹对手。同时,把攻击矛头指向实力较弱的哈达、辉发。万历二十七年(1599)九月,努尔哈赤以背盟为由,灭掉哈达部。三十五年(1607)九月,又以同样理由,消灭辉发部。(1643—1645)北京换了新皇帝

1644年,在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好几位皇帝,北京有明朝的崇祯皇帝,沈阳有清政权的顺治皇帝,西安有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成都有大西政权的张献忠,然而群雄逐鹿,究竟鹿死谁手呢?1 1644年,群雄逐鹿

顺治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随后向北京进兵。

崇祯被逼上吊 顺治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双方谈判破裂后,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打开正阳门,迎李自成军入城,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而死。李自成下令予以“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吴三桂像

吴三桂成为胜负手 尽管李自成进入北京,但最终没有笑到最后,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驻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就在李自成进攻北京、明朝廷摇摇欲坠的时候,崇祯皇帝急忙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令他勤王,急速回京救驾。吴三桂率领五万军队进京,途中听说北京已经陷落,便退回山海关,另做打算。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为防止吴三桂倒向清军,于是封侯吴氏父子,予以笼络,并在攻下居庸关之后,派降将唐通前去招降。据了解,清方当时也很重视吴三桂的这支军队,曾多次派人致书招降。

考虑到自己在京家小财产的安全,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抚。唐通接管山海关后,吴三桂便率部进京朝见李自成。抵达玉田时,他得到了农民军在北京“将吴总兵父吴襄夹打要银”以及刘宗敏夺其爱妾陈圆圆的消息。吴三桂大怒,“翻然复走山海关”,大败唐通守军,重新夺取了山海关。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消息后,便率刘宗敏、李过等六万人马,前去攻打山海关。吴三桂一方面派人出关向清军求援,一方面又派人西去,向农民军诈降,以争取时间,等待清军来助。

再说清军在决定进攻北京时,并没有直指山海关,而是准备从西经蓟州、密云等地绕道,扑向北京。四月十五日清晨,大军进至翁后,得知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遣使求救,要求清军前往山海关共同剿灭李自成。山海关

山海关决战 多尔衮一方面派学士詹霸、来衮赴锦州召汉军带红衣大炮向山海关进发,同时又派人探听虚实。此时吴三桂又派人来见多尔衮,递交了吴三桂的书信。在这封信里,吴三桂没有提任何条件,而是紧急要求清军入关。多尔衮见此书信,便下定决心,立即昼夜兼程,进发山海关。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与吴三桂联手大败李自成的军队。五月初二日,清军自通州进入北京城。一些投降过农民军的明官如王鳌永、沈惟炳、骆养性等也与各官一起在午门设立崇祯牌位,行礼哭临,准备恭迎吴三桂以及大清义师,以为他们奉还了崇祯太子,中兴大明。结果,他们迎来了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只好请其乘坐明朝皇帝才能使用的辇车进城,从长安门进宫,并在武英殿下辇升座,接受故明大小官员以及宦官七八千人的朝拜。

八月,顺治帝从沈阳迁都北京。九月十九日下午,顺治帝车驾从正阳门入宫,十月初一日,举行了即位登极的大礼。至此,北京真正换了新主人。但此时,因顺治帝年幼,主政的是摄政王多尔衮。2 多尔衮没有当上皇帝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关于他的死因,朝鲜方面披露说,他患有“风眩症”,症状为肝郁不舒。从皇太极死亡之速看,很可能是脑血栓引起的脑溢血。皇太极十二岁丧母,二十岁带兵打仗,三十五岁登基,在位十七年,享年五十二岁,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他的突然离世,引发了清廷内部的皇位之争。皇太极像

历代中原王朝的帝位继承,一般按嫡长原则进行。清朝肇兴辽东,制度初创,嗣君的继承并不遵循嫡长原则,也非由皇帝生前指定,而是由贵族诸王议立。皇太极尸骨未寒,为争夺皇位的拥立活动已经展开。皇太极的正黄、镶黄二旗大臣主张父亡子继,即由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为君,豪格本人又是正蓝旗旗主。豪格派固山额真何洛会、杨善寻求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济尔哈朗之父舒尔哈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弟,但舒尔哈齐本人以及济尔哈朗的三兄,却先后为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所害。济尔哈朗不愿卷入矛盾旋涡,他只是敷衍。多尔衮兄弟统帅的两白旗则主张立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甚至跪于多尔衮前,请即尊位。多尔衮审时度势,未敢贸然应允。双方处于僵持不下的紧张态势。

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多尔衮在崇政殿召集诸王大臣,再议册立事。会议开始,索尼和巴图鲁鳌拜首先提出立皇子。大贝勒代善提出,豪格是帝长子,当承大统。正白、镶白二旗将领坚决反对立豪格。阿济格、多铎则请以多尔衮嗣位。多尔衮犹豫未允。多铎又提出立自己,或者立长兄代善。多尔衮反对立多铎。代善也有自知之明,予以推辞。僵持之下,善于权变的多尔衮打破僵局。他提议立年幼的皇九子福临为帝,自己则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一折衷方案,为各方所接受。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即皇帝位于笃恭殿,行登极大典,颁诏大赦,以明年为顺治元年。多尔衮像

多尔衮、豪格未能入承帝位,主要是双方各具实力、互不相让的结果。多尔衮战时外出将兵,立有汗马功劳,平日参与议政,主持吏部,积累了处理国政的丰富经验,是宗室贵族中文武双全的难得人才。但是,他对帝位的觊觎终未能实现,并且违心地将拥立他的硕讬、阿达礼处死。尽管如 此,他并不是这场争斗的失败者,由于拥立六岁福临,一切实权掌握在他手中,他很快成为清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盛京皇宫的金銮殿——崇政殿

豪格作为皇长子,本来有希望继承帝位。皇太极死时他已三十六岁,比叔父多尔衮大三岁。他本人是正蓝旗旗主,还得到先帝名下正黄、镶黄二旗的坚决支持,拥有三个旗的强大实力;多尔衮只有正白、镶白两旗支持。代善父子掌有正红和镶红两旗,实际上当代善表示支持豪格时,已形成五比二的优势。何况,领有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一度表示支持他。然而,当胜利的天平已经向他倾斜时,他却向后退缩。福临即位,似乎是最好的结局,不仅避免了皇族内部两大势力的激烈冲突,维护了新兴政权的稳定,而且保证了多尔衮等人的权力,但双方积怨已深,又为私利所驱动,谁又能保证未来矛盾不会激化呢?3 李自成未能守住北京

李自成起义军先声夺人,占领北京,按说应该更有优势,但却节节败退,最后无奈放弃北京。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李自成的具体举措有问题。首先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犯了一个致命失误,即没能稳住吴三桂。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而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又是双方博弈天平上的重要砝码。可惜李自成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而且又采取了错误的举措。对于吴三桂的降而复叛的消息,李自成采取了火上浇油的做法,不仅让刘宗敏拘拿吴三桂之父吴襄,而且据说抢了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夺了吴家家产,这些都让吴三桂走投无路,只能投清。李自成像

其次,没能采取正确的统战措施。大顺政权既然继承了明王朝的“遗产”,就要避免重蹈崇祯朝廷的覆辙,理应在最大程度上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这类抢人妻妾、夺人家产的做法怎能不令官绅群体对李自成大失所望呢?李自成如果能够再高瞻远瞩些,放弃对官绅地主实行的追赃助饷,同时制定合理的赋税政策,缩小打击面,仅没收朱明王朝的内帑及宗室、国戚、勋贵、太监的家产,就可以临时解决军队和政权的经费。这样,李自成完全可以赢得绝大多数官绅的支持,从而结成共同对付清军的阵线。但是,李自成在政治上的短视使他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调整。

第三,在用人上也是失误多多。大顺政权的文官除牛金星、宋献策外,其他多是明朝降官。牛金星进入北京后,被胜利冲昏头脑,整日忙于筹备登基大典。宋献策本是江湖术士,缺少真正的深谋远虑。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员中,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可是大顺政权规定文官受武将节制,而且对投降过来的文臣并不重用,这显然是战略上的重大错误。

另一方面,李自成的战略部署严重失误,缺乏战略眼光。从万历末年起满洲势力就成为明廷的噩梦,为了抵御满洲势力的进犯,明朝廷多次从镇压农民军的前线抽调兵将。按理,李自成应当对迎战清军有所准备。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李自成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他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并不足以抵御清军大规模的进犯,其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以及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以后,兵力进一步分散。

占领北京以后,李自成身边的军队总数大约有十万人,加上明朝投降过来的军队,兵力也还可观。但是,李自成在大同留下了大将张天琳镇守,在真定委任了大将马重僖为节度使,惟独在山海关一带没有派遣嫡系大将去镇守,只是派几天前在居庸关投降的明朝总兵唐通率领原部八千兵马接管山海关防务。他既不派大顺军主力前往山海关一带布防,又把同清军作战最有经验和实力的吴三桂部调来北京,充分说明李自成对清军即将参加逐鹿中原的严峻形势认识不清。即使不发生吴三桂叛变,仅凭唐通八千兵马也绝对抵挡不住清军的进犯。

相比之下,清军则积极统战,大量招纳汉人官绅。看来,李自成不仅用人不当,而且战略失策,并最终导致了农民军的失败。(1644—1645)南明惨败,胜王败寇

清军进入北京后,多尔衮一方面立即追击农民军,另一方面令多铎直指南明临时政权。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被攻破,南明政权企图划江而治的幻想破灭,清朝也初步实现了对南中国的统一。1 扬州十日,史可法殉难

崇祯皇帝殉国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顺治二年(1645)三月初七日,多铎的兵马乘胜前进,兵分三路:一路由多铎自己统率,从虎牢关出;一路由固山额真拜尹图指挥,从龙门关出;一路由尚书韩岱统领,走南阳。二十二日,清军克归德(今河南商丘),南明的河南巡按凌被俘,不屈而死。四月初五日,多铎军经过十数天休整,再度出发南进,经亳州、泗州,直抵淮河,南明将领烧断淮河桥后逃走,清军则夜渡淮河。十八日,大军兵临扬州城下,南明弘光政权危在旦夕。

内斗不已 清军直指南京之际,弘光政权虽然开始恐慌,但并未有所举措。三月份有个自称崇祯太子的人来到南京。远在武昌的左良玉接连上疏,为“太子”争地位,其至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率军顺江而下。兵至九江时,左良玉病死,其子左梦庚统领队伍继续东来。这时清军已入安徽境内,史可法飞章告急,请求增援,文武臣僚大多请求弘光帝派兵防御淮扬一线,但马士英却抽调黄得功、刘良佐部抵御左军,致使守江北的史可法无兵可调。

扬州屠城 四月,清军大军兵临扬州城下,南明弘光政权已经危在旦夕。二十四日夜,清军开始攻城,扬州军民寡不敌众,二十五日即告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成,被俘后为多铎杀害,其他文武官吏殉难者在二百人以上。扬州城破之后,多铎借口扬州不接受招抚,下令屠城,数以万计的百姓死在清兵刀下。有人作诗曰:“此番流血又成川,杀戮不分老与少。城中流血迸城外,十家不得一家在。到此萧条人转稀,家家骨肉都狼狈。乱骨纷纷弃草根,黄云白日昼俱昏。仿佛精灵来此日,椒浆痛哭更招魂。”清军在扬州屠杀史可法像

史公壮烈 扬州劫难后,社会上便流传着史可法之死的不同说法。有人说史可法于城破时出城逃生。有的说史可法是沉江而死。史可法是死还是逃亡,事关史可法的忠孝气节,不得不辨。一位曾被清军俘获的杨遇蕃说,他是安徽凤阳人,曾入史可法幕下,后被清军俘获。多铎兵临扬州城下时,命杨遇蕃指认史可法,劝其投降,杨遇蕃遂“劝其忍死救百姓”,以苍生为念。史可法厉骂拒绝,最终就义。满洲正黄旗人安珠护,在扬州时也曾经“亲见史阁部死”。由于史可法是在清军中被杀,因此很少有汉人亲眼看到,死后尸体又没有找到,结果“汉人不知,或诬以为遁去”。史可法之死毫无疑问,那些质疑史公者的说法对史可法的忠烈完全是一种亵渎!

李自成殉难 李自成农民军在山海关失败后,撤出北京,一路西撤。清军在阿济格、多铎、吴三桂等的率领下继续追击大顺军。顺治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多铎军抵潼关,调红衣大炮及步兵前来。二十九日,双方初次交手,刘宗敏初战失利;顺治二年正月初四日,刘芳亮、李自成与清兵再战,再失利;十一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击,农民军几度反击,都告败,李自成只得率主力撤回西安。次日,清军攻陷潼关,守将马世耀伪降被杀。潼关是进入陕西的门户,潼关不守,三秦难保。李自成在撤回西安之后,立即决定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向河南转移。

顺治二年初,李自成进入河南,阿济格军尾随而来,接着进入湖北。大顺军先后与追击的清军大战八次,均告失利,刘宗敏等被俘牺牲,牛金星、宋献策等投降,起义军遭到重大损失。五月初,李自成途经湖北通山县境内的九宫山,他先率二三十人前去观察地形,不料遭到当地程九伯的武装乡团袭击,由于大队遥远,救援不及,全部殉难。2 多铎挥兵占南京,江南士绅开城迎接

顺治二年(1645)五月初九日,清军攻下扬州后便部署渡江,五月五日抵长江北岸,当天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多铎令军中每人准备案板两张,火十把,又下令从民间搜索门栏桌椅以及扫帚,先用大块木板结成木筏,将扫帚紧系其上,待号令一下,浇油燃火,乘风放入江中,顺流而下,火光彻天。漂流到南岸,明军以为清兵大举渡江,发大炮轰击。但是风顺水急,愈击愈下,没有多久,明军炮药耗尽。多铎遂令全军自七里港登船渡江,蔽江而南。第二天一大早,清军抵达南岸,明军发觉,仓促应战,溃不成军。巡抚杨文骢率败军逃向苏州,总兵郑鸿逵、郑彩乘船逃往福建。清军一举拿下镇江,向南京进发。

初十日,南明弘光帝弃南京出逃。十五日,多铎率师入南京,南明勋戚文武迎降。据说,多铎入城之际,众多旧明官员争先恐后前来朝贺,还有很多人给清军送来了布帛、米面、熟食、茶叶、糖、酒、水果、烟等礼物,前后络绎不绝,举国若狂。至于普通民众,有的日夜搬家出逃,牵儿携女,哭声一片,有的闭门不出,惊恐不安。清人绘《得胜图》(表现多铎入南京的场景)

满族统治者入关之初,为了尽快地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缓解矛盾冲突,在推行剃发易服时,采取了听其自便的手段来笼络人心,这只是权宜之计。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先后摧毁大顺、弘光政权,清廷认为时机成熟了,于是第二次发布剃发令。六月,多尔衮刚接到占领南京的捷报,就立即命多铎“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至此,剃与不剃,已经变成了生和死的选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