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实务(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00:34:47

点击下载

作者:周阅,张倩 主编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实务(第2版)

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实务(第2版)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会计软件的操作应用和会计电算化后的管理。

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第二章为基本原理部分,主要讲述会计电算和会计软件相关的、必要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第三章至第八章为财务软件操作应用部分,主要以用友ERP-U8为例讲述账务、报表、往来、工资、固定资产、供应链等业务的处理方法,并有配套的以岗位能力为训练目的的实训案例;第九章为会计电算化管理部分,主要讲述会计电算化后的管理方法,包括会计电算化的组织及岗位、内部控制、使用与维护和档案管理;第十章为综合实训,方便实践教学时使用。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会计类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也可作为社会自学人士和从业人士的参考用书。

再版前言

21世纪,信息化的浪潮扑面而来,各行各业都面临信息化的冲击与洗礼。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社会领域的重要方面,使会计电算化进一步普及并向会计信息化方向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需求数量在稳步增长,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电算化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会计学、管理学、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等基础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会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现。这一切都表明,具备扎实过硬的会计电算化能力是新世纪会计从业人员的必备武器。

本书依据新企业会计准则,按照会计工作流程和岗位能力需求,结合用友ERP-U8组织编写。全书本着理论必要够用、技能扎实过硬的原则,充分贯彻“做中学”的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能力为本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是一部针对性和实用性极强的教材。本书各实践篇章均配有针对岗位的实训资料,并提供了系统的综合实训资料,能很好满足基于工作过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求。

本书具有如下特色:

1.依据新企业会计准则,按照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实际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本着电算理论必要够用、电算技能扎实过硬的原则组织编写。

2.较好地避免了有的教材偏重理论而对技能重视不够,导致实用性不强的问题;也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教材忽略理论而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困难的矛盾。即较好地解决了理论的深涩难懂和实践操作的手册化。

3.软件应用部分选择了成熟、应用广泛的用友软件ERP-U8为代表,这能使学生毕业后较快适应岗位需求。同时也注重了软件基本原理和功能的讲述,能较好地培训学生对不同财务软件的应变能力。

4.分岗位按流程开展实训,各实践篇章均配备了相应的实训案例,同时还配有综合实训的案例。

本书由周阅担任第一主编,张倩担任第二主编,张力、熊晓梅、张煜、唐影华、孙桂春担任副主编,刘小刚、郑丹华、庄晓欧参加了编写。全书由周阅负责设计体系结构和拟定编写大纲,并负责对全书进行修改、补充、统撰和最后审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各参编学校的领导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虽精心组织策划,严谨编撰,但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编写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与不足之处,恳请读者理解并批评、指正。编 者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章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特别是明确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会计的异同;掌握会计电算化、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等概念;理解认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为学好以后章节打下基础。能力目标

具备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特点、基本概念、与手工会计的比较以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认知能力。第一节 会计电算化的起源和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会计与国际接轨,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会计工作急需不断引入先进技术并提高自身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应对新形势变化的能力。一、会计电算化的起源(一)会计电算化的产生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用专门方法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的、完整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的目的在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的各项活动都体现为对信息的某种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有秩序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生成的过程:取得原始凭证,是信息的获得;原始凭证的审核,是信息特征的提取和确认;设置会计账户,是信息的分类;进行复式记账,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是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储存;成本计算,是对成本信息作进一步加工充实;账务检查和核对,是会计内部信息的反馈和控制;编制会计报表,是财务信息的显示与输出;依靠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则是人们根据信息反馈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节与控制。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高速、精确进行大量信息处理、计算和管理的电子设备。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迅速拓宽。会计电算化就是随之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处理会计信息的新方法。它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中的简称。一方面,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社会的概念,即许多单位的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均应用了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更新和发展的概念。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的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因此,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借助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通过对会计数据的收集、输入、加工、存储、输出等手段,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管理活动。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一)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会计单项业务处理阶段

会计单项业务处理阶段即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低级阶段(1954—1965年)。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开创了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的新起点。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只是模仿会计数据处理的手工方式,作简单的“账本搬家”,多用于处理那些数量大,计算简单而重复次数多的会计核算业务(如工资核算、材料日常收发等核算业务),一项具体业务对应于一个应用程序,主要采用单机用户。在此阶段,人们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用计算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费用,并没有改变会计数据处理的性质。

2.会计数据综合处理阶段

会计数据综合处理阶段即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中级阶段(1965—1970年)。如工资核算、账务处理等一起构成会计核算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各类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处理,并用来控制某些会计核算子系统,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为内部控制、分析、预测和决策提供更为详尽、更为及时的会计信息。在这一阶段,整个数据处理基本上实现自动化。计算机的应用不仅代替了人工处理会计业务,而且开始以“管理工具”的面目出现在企业活动中。但是,会计数据处理仍是以处理为中心,处理技术仍是考虑的中心问题。每项业务数据仍对应于一个程序,同一数据在许多业务中多次出现。在作业处理方式上,不仅采用成批处理,而且使用了实时处理,进一步推动了会计处理向实时性、集中化发展。

上面两个阶段合称为电子数据处理阶段(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

3.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处理阶段,即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高级阶段(1970年以后)。

其主要特点是:在会计中普遍采用电算方式,并逐步建立起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随着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的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及应用,微机的研制成功并推广普及,以及供多用户使用的集中数据库的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的出现和投入使用,以及其他专门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了电算化的全面信息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在这个阶段,成批处理、实时处理同时应用,以原来的单项业务数据处理方式发展到以“数据”为中心,实现了“数据共享”,避免了重复劳动,从而能更快地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决策的依据。

4.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处理阶段。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模型库,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方案,其基本特征是:数据冗余度减到最小,数据可以无限扩张,有分布式终端,构造网络。如管理会计系统,各种经济模型处理等。

实际上,会计只有在MIS阶段才能算是真正的电算化。到DSS阶段,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为决策提供信息,提供经济模型,这是电算化的发展趋势。(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由于受各个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起步较晚。但随着微型电子计算机(以下简称微机)的诞生和使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单项开发起步,不少企业已经开发了会计电算化系统。这段历程也可分为四个阶段:

1.开始起步阶段(1983年以前)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生产的计算机,其中大部分是微机,并同时开发国产微机。1979年,财政部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重点试点单位,拨款500万元,从前民主德国进口了电子计算机,尝试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1981年8月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定名为“会计电算化”。这次会议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开始起步了。

这一阶段,会计电算化主要是理论研究和试验准备工作。其主要特点:一是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工作,最为普遍的是工资核算的电算化;二是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三是后期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

2.自发发展阶段(1983—1987年)

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全国掀起了一股应用计算机的热潮,微机及其技术逐步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得到应用,会计工作也不例外。1983年,上海市在上海市吴径化工厂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试点。自1984年起财政部科研所、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院校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采用工程化方法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和开发会计软件的少,多是单位各自为政,自行组织开发会计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二是会计软件多为专用定点软件,通用性、适应性差,盲目上马,浪费严重;三是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各种组织管理制度及其他控制措施,在宏观上,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与管理,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四是开始了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人才的培训工作;五是注重了会计电算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

3.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发展阶段(1987—1992年)

1987年1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小组,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走上了正轨。财政部颁发《关于国营企业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工作中的若干财务问题的规定》。1988年8月,在吉林市举行了首届全国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会上专门对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进行了研究。我国首家专业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和会计专用设备开发与推广应用的民办高科技企业“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在北京海淀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1989年,财政部颁发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财政部评审并通过先锋集团公司的凯利—先锋CP-800通用财会软件系统,这是首家通过财政部评审的商品化会计软件。1990年,财政部颁发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1991年、1992年财政部组织并通过了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协咨询服务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吉林长春市吉联会计电算化公司、北京卓越电子财务网络研究所、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京粤汉字电脑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华仪软件系统工程公司、福建省财税信息中心和天津大学信息与控制研究所10家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出现了一批会计电算化先进单位;二是会计软件的开发向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三是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许多地区和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和会计软件开发标准;四是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开始取得成果。

4.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以制度为主,会计软件开发以市场为主,企业会计电算化从单纯的软件应用到强调组织管理作用的阶段(1992年至今)。

在这个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宏观管理与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逐步走向成熟,全国商品化会计软件厂家与商品化会计软件如雨后春笋,全面发展。但逐步淘汰,品牌集中在十余个上面。通过省级及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大量增长,会计软件的水平稳步提高。财政部于1994年颁发了《代理记账管理暂行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6年颁布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法规,使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系统化。中国会计学会中青年会计电算化分会于1993年3月成立,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成长已成规模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得到总结。首届全国会计电算化成果展览会于1994年9月在京举行,充分展示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丰硕成果。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对会计电算化的宏观管理已在向以调控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以前以上级推广软件及单位自行开发为主的会计电算化模式,在商品化会计软件及其厂家的成熟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已逐步减弱,以购置商品化软件,以及与商品化软件厂家联合开发的应用模式增强;三是在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正由过去的强调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逐步向强调电算化后的组织与管理,会计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等方向发展;四是以提高会计应用水平的会计电算化基础培训工作正在风行;五是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或手段的代理记账、会计电算化咨询等业务正在兴起。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1)从管理制度来看,与手工会计制度融为一体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将全面形成。随着宏观管理工作的逐步开展,经验的积累,会计软件的开发、评审、应用验收的规范,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人员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正逐步完善。(2)从软件产业来看,会计电算化不仅需要一个好的软件,还需要一个好的服务。因此在软件市场上将建立并健全一套规范化、产品化、网络化的服务体系,满足用户的需求。(3)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深度来看,会计信息系统将从会计核算型向会计管理决策型转化;从仅仅满足模拟手工的操作方式向管理决策方式转化。基于会计核算的新型会计管理决策软件不断涌现,确定合理的库存、合理的生产量、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应收账款、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等企业决策层关心的事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都将得到解决。(4)从会计信息系统的广度来看,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部的其他管理子系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大大地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做到数据共享、数据一致,为企业管理决策层提供信息服务。这时会计信息系统只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不仅仅从其他子系统采集数据加工,同时也为其他子系统提供必要的数据来源。(5)从技术上来看,随着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将发展为网络会计。企业间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审计、电子交易、电子结算、电子查询、发布信息等操作。所有的企业都将成为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形成一条条跨企业的电子链。第二节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一、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一)数据和信息(1)数据是用来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特征等的符号。归纳起来可分两类:一类是数值化的数据,如十进制数据,二进制数据等;另一类是非数值化的数据,如文字、图形、声音等。(2)信息是数据加工处理以后得到的结果,这一结果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它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各种事物的集合。

信息和数据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人们混淆。数据强调对事实的客观记录;信息强调与人们决策活动的密切联系。在实际工作中,数据和信息往往很难严格区分。这是因为在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经过处理和加工得到的信息,往往又成为再次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原料——数据。信息和数据的这种交替过程存在于数据处理的各个领域。(3)数据处理是指为了一定目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并加工成有用信息的过程。数据处理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方法有手工、机械和电子处理三种方式。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在规模、效率、质量等方面是不同的,但其基本的工作环节大体相同:

①数据的收集和输入。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检验。目的是将时间和空间上分散的数据收集起来以备使用。这是数据加工的基础,必须保证收集的数据完整和准确。没有足够的数据收集就不可能有完整的信息输出。

②数据的存储。包括对原始数据、中间处理结果和最终处理结果的存储,以便再次加工和查询使用。

③数据的加工。包括对数据的分类、汇总、排序、检索、计算、更新等处理过程。它是数据处理的中心环节。

④数据的传送和输出。包括将数据从一个系统(部门、地区)传送到另一个系统(部门、地区),也包括系统内各子系统间数据的相互传送,或把最终结果移交给用户。这是数据处理的目的。(二)系统和系统的基本构成

1.系统及其特点

系统是指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整体。例如:文教系统、卫生系统、国民经济系统等。企业是由一系列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部门组成的为实现产品生产、销售的系统。企业这个系统又可分为若干子系统,如生产管理、会计、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工艺技术、人事劳资等,会计子系统又可分为会计核算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等。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①独立性。每个系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它与周围环境之间有明确界限,但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②整体性。系统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即相对独立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③目标性。系统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分工不同,活动目标却是相同的。

④层次性。一个系统由若干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称为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可分成更小的子系统。因此系统是可分的,相互之间又可有机结合具有结构上的层次性。

2.系统基本构成及相互关系

系统的基本构成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系统的周围环境。这是组成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每个系统有它的特定目标和功能,这是区别各个系统的主要标志。为了完成系统的特定目标,每个系统有它确定的功能结构,这些功能结构各自完成系统的一部分工作。各功能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协同工作,以实现系统的整体目标。任何系统都处于特定环境中,系统必然要与外部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受到环境变化的制约和影响。对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环境对系统的影响,这点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尤为重要。(三)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数据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渠道获得的,记录在“单、证、账、表”上的各种原始会计资料。其来源广泛,既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各种资料,也有企业外部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资料。会计数据繁多,这不光是指每个会计期间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更重要的是会计数据是一种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进行,而源源不断产生并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的数据。由于会计业务处理的特点,会计数据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会计信息是指按会计特有的处理方法对数据经过处理后产生的,为会计管理及经济管理所需要的一部分经济信息。主要有三类:它们是财务信息、定向信息和决策信息。财务信息反映财务上过去所发生的一切情况;定向信息是为管理所需要的特定信息;决策信息是指对未来具有预测性的信息,如会计预算后所得的一系列信息。由于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及时是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二、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是企业组织内部一个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传输的系统。它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原始凭证上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加工、汇总,从价值角度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描述,并提供给相关信息需求者。

一个企业的正常发展离不开各类相关信息的及时收集、及时反映、及时回馈。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和使用的最终目标就是满足企业管理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加快,需要会计人员更加及时、有效地提供更多信息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参考。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往往采用总账、明细账的平行登记;编制科目汇总表等方法来相互印证、比对、实现。但也暴露出效率低、时效性差等问题。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及构成(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计算机运算的高速度、准确性以及海量存储弥补了人工核算的缺陷。原来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暴露出来的问题成就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当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计算机作为主要数据处理工具后,所形成的系统就称之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Compute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CAIS)。在这个系统中,凡是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都可由计算机来做,数据汇总、分类、计算、分析等工作也可由计算机承担,此外计算机还整理、存储、查询各种需转换成数据的文件、档案、资料等,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的大量原始数据,经由系统收集、整理、存储、传输,及时为管理提供各种信息。(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

会计电算化虽然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但人的因素更为重要,再加上会计数据、软件系统、会计规范就组成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1.计算机硬件配备

计算机硬件配备是指会计电算化所需硬件系统的构成模式。目前主要有单机系统、多用户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模式。

单机系统是指整个系统中只配置一台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所使用的计算机一般是微机,同一时刻只能供一个用户使用。单机系统具有投资规模小、见效快的特点。适合会计电算化初期或核算简单、经济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小型单位,但其可靠性比较差,不利于设备、数据共享。

多用户系统是指配置一台主机和多个终端,数据可由多个终端同时输入,主机对数据集中处理,可以很好地实现数据共享,提高了系统效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会计业务量大、地理分布集中、资金雄厚且具有一定维护力量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可选用多用户系统。

网络系统包括文件服务器(F/S)网络结构、客户机/服务器(C/S)网络结构和浏览器/Web服务器(B/S)网络体系。因为网络系统具有在网络范围内实现硬件、软件和数据的共享,传输速度快,易维护,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等优点,正被越来越多的实现电算化的单位采用。

2.软件系统

软件是一些程序的集合,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是根据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项任务的实际需要而研制开发的软件,即凡是为了解决某些具体的、实际的问题而开发和研制的各种程序,都可称为应用软件。会计软件就是一种应用软件,其具体内容将在第二章中详细介绍。

3.人员

一般地说,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三类人才: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系统操作员。系统管理员参与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与运行工作,主要负责电算化会计系统建立的组织与运行过程的管理工作,以保证系统的顺利建立和安全、有效运行。因此,系统管理员应熟悉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对系统开发和使用各阶段所需知识也应有基本的了解。系统维护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和软硬件维护的知识,同时还应具备熟悉会计系统的会计和管理的基本知识。系统操作员要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和熟练的会计业务,输入要准确、快速。

4.会计数据

会计数据是指记录会计事项的符号。在会计工作中,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等都属于会计数据。

5.会计规范

会计规范是指控制和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各种规章和制度。如: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等。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具体内容将在第九章中详细介绍。第三节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比较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可以是手工会计信息系统(H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HAIS),也可以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用CAIS取代HAIS,不仅是会计工作手段的提高,而且是会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现代化。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比较(一)会计信息系统

1.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就是利用人的手、眼、耳等作为输入器,用纸和笔把观察到的经济事项做记录,存储下来,以算盘、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按照本书前述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分类、计算、记录、分析、检查和编表等一系列数据处理工作。手工操作的速度,受到人们阅读速度、记录速度和运算速度的制约,一般比较缓慢。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操作手段,来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运用电子技术,编写出特定的指令程序,按照人们的意图分析、处理数据,并得到预期结果的计算工具。其特点是:①自动运算;②速度快、精度高;③具有记忆功能;④能连续工作;⑤具有选择、判断以及做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⑥具有多功能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因此,任何复杂的工作,只要可以简化为一系列的算术或逻辑运算,都可以迅速而准确地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这就是电子计算机的优势。

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账务处理流程的异同(1)数据处理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在HAIS中,会计业务的处理起点为原始凭证,终点为编制会计报表。而在CAIS中,会计业务的起点可以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或机制凭证,而终点为自动输出账簿和报表。(2)数据处理顺序不同。在HAIS中,会计核算程序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等。会计人员根据选择的核算程序将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工作量很大,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而在CAIS中,因计算机的特点,会计核算程序已无意义,所有账簿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3)数据存储介质不同。在HAIS中,会计数据存储在纸张上。而在CAIS中,会计数据存储在光盘和磁盘等磁性介质上。(4)对账的方式不同。在HAIS中,会计数据是根据复式记账原理,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登记总账和相关明细账的,然后定期将总账、明细账中的数据进行核对,如果总账和相关明细账的数据不相符,说明记账有错误。而在CAIS中,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所有账簿都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完成,一般登记的账簿不会出现错误,也就没有必要对账了。(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同点

CAIS与HAIS比较,两者有下列相同之处:

1.两者目标一致

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其最终目标都是为加强经营管理,辅助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而提供会计信息。

2.两者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会计理论是会计学科的结晶,会计方法是会计工作的总结。会计电算化会引起会计理论上和会计方法上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渐进型的,而不是突变型的。目前的会计电算化必须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3.两者都要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

会计法规是进行会计工作的法律依据;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会计不能置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于不顾,相反应当更严格地执行,从措施上、技术上杜绝可能的失误。

4.基本工作要求相同

两者都有以下的基本工作:(1)采集数据,予以输入;(2)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如排序、分类、计算和传递;(3)存储记录和资料;(4)制定各种程序,规定需要何种数据,于何时何地取得该项数据,以及如何使用和传递;(5)编制输出报表。实行会计电算化,由于使用了现代化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体制,报表输出被赋予了新的含义。(6)都必须按规定保存会计档案。会计档案是会计的重要历史资料,必须按照规定妥善保管。实行会计电算化,大部分会计档案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手工会计下纸质的会计档案变为磁性介质的会计档案,备份、复制与灭失均很容易,这就要求用更科学的方法,加强对会计档案的保管。(7)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相同。两个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HAIS是根据一定的会计核算程序编制出会计报表,CAIS通过计算机程序和会计软件来实现编制会计报表的任务。(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不同点

CAIS与HAIS比较,两者有下列不同之处:

1.处理工具的不同

HAIS中使用的运算工具是算盘、计算器等,工作量大,计算速度慢。CAIS中使用的运算工具是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整个数据过程基本上都由计算机来完成,人们只要输入原始数据便能得到相应的会计信息,工作量小,计算速度快。

2.信息载体的不同

HAIS中的信息都是以纸张为载体,占用空间大,保管不便,查找困难。CAIS中,除了必要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外,一般都用光盘、磁盘等磁性介质作为信息载体,占用空间小,保管容易,查找也便捷。

3.系统初始化不同

HAIS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特种日记账、明细账,登录余额等,较为简单。CAIS的初始化工作较为复杂,且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套的建立、用户及其权限的设置、软件运行环境的设置、编码方案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末级科目初始余额的输入、凭证类别的设置、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4.簿记规则不同

在HAIS中规定总账、日记账要用订本式账册,明细账一般用活页式账册;账簿记录中的错误要用画线更正法或红字冲销法、补充登记法来更正,账页中的空行、空页要用红线画销。而CAIS下打印输出的账页是折叠或带状的,与HAIS的账簿有明显的不同。错账更正方法与手工会计也有很多不同。为了保证审计的追踪线索不致中断,从而留下审计轨迹,HAIS规定:凡是已经记账的凭证数据不能更改,只能采用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更正,以便留下改动的痕迹。

5.账务处理程序不同

HAIS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形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等,对业务数据采用了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的操作方法,通过多人员、多环节进行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目的是为了简化会计核算手续,从而减少舞弊和差错。但都避免不了重复转抄与重复计算的根本弱点,伴随而来的是人员与环节的增多和差错的增多。在CAIS中,一般要根据文件的设置来确定,常用的是日记账文件核算形式和凭证文件的核算形式,在一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通常只采用一种核算形式对数据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和数据共享。

6.会计工作组织体制和人员不同

HAIS中会计部门一般分为若干会计工作岗位,如工资、材料、固定资产、成本等岗位,以进行专门的会计业务核算,设有专人负责记账、编制报表等工作。而在CAIS中,会计工作岗位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门的业务核算工作都由计算机来替代,只设置了数据录入、审核、维护等岗位。

在人员构成上,HAIS中均是会计专业人员。CAIS中的人员将由会计专业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或两者都懂的复合型人员构成。

7.内部控制方式不同

HAIS的内部控制依据会计流程进行严密的控制,如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等控制方式,而在CAIS中发生了较大变化,账证核对、账账核对不复存在,代之以更加严密的输入控制、权限控制、时序控制等。

8.能否使会计发展为管理型方面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在HAIS中,会计人员成天应付手工的记账、算账、结账、报账,使会计工作停留在会计核算上,会计向管理型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而实行CAIS后,会计工作由计算机高效而精确地完成,使会计向管理型迅速发展。以会计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形成会计分析预测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等,从而使会计的职能得以转变和发展。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经过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由于电子计算机能够长时间大量存储数据,并能以极高的速度和准确性自动地进行运算和数据处理,从而打破了手工操作的局限性,可以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更为详细、更加及时的信息。

2.使会计数据处理规范化与标准化

计算机的高精度和准确性,保证了会计资料在计算机处理中的准确性,减少了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为记账、结账和生成报表等功能,都是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在内嵌控制功能的监控下进行的,因此,只要保证记账凭证这一数据源的正确性,就可保证其下游的各类账簿和会计报表数据的正确性。

3.采用了磁性介质存储会计信息

采用磁盘、光盘等磁性介质,以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方式保存数据和信息。它可以把一个企业的全年会计数据,压缩存储在一片薄薄的磁盘上。大大压缩了存储空间,而且还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传递。

4.拓展了会计数据的领域

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计算机能大量存储并易于调用,从广度上拓展了会计数据的领域。在已建立起的过去经营活动详细记录的基础上,通过适时处理,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当前经济活动的最新动态,而且还可以对未来经营方案进行预测,这就为日常管理、分析、预测和决策,随时提供可靠的依据

5.为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整个数据处理过程能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人们只需做一些辅助性的操作,而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对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和日常管理方面,更好地完成会计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

6.实现经济信息共享

网络财务管理软件,通过网络的形式以电子数据和电子信号迅速传递信息,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要;还可以使用卫星通信技术,以数字化形式传递各种经济信息,信息共享的能力大大提高。第四节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数据、会计信息和人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的结构。一、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纵向划分

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分解为会计核算处理子系统、会计信息分析子系统和会计决策支持子系统。会计核算处理子系统是用来处理日常经济业务和各种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它的重点在于强调会计手工作业的自动化。这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部分。会计信息分析子系统是根据积累的会计数据,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概括地分析。会计决策子系统是运用会计信息来为企业作决策的子系统。该子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对话功能,当我们将不确定因素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会为你求得答案,帮助我们做出决策。

在以上三个子系统中,会计核算处理子系统的工作量最大,数据处理最规范,越往后,处理的工作量越小,数据处理越不规范,不确定因素越大,形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金字塔结构。二、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横向划分

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横向看,一个实用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通常包括账务系统、购销存系统和管理与决策系统三部分,见图1-1。每部分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即功能模块组成。各部分或各子系统之间通过数据的接口,实现数据的相互传递。用户应该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子系统,并方便地、分期分批地进行组建和扩展。图1-1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示意图

1.账务系统

账务系统包括总账子系统、应收子系统、应付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资金管理子系统和报表子系统。

总账子系统是以凭证为原始依据,通过凭证输入和处理,完成记账、结账、银行对账、账簿查询、打印输出、系统服务及数据管理工作。应收子系统完成对应收账款的登记、核销工作,反映客户应收账款信息,进行账龄分析和坏账核算,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管理。工资子系统是以职工工资数据为基础,完成工资的计算、汇总、分配、代发、查询、打印等工作,并有自动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转账凭证等功能。固定资产子系统是完成存储和管理固定资产卡片、进行固定资产变动核算、自动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完成计提折旧、灵活查询、汇总、打印固定资产账表等工作的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是根据成本核算的要求,通过用户对成本核算的定义,对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自动对从其他系统传递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输出用户需要的成本核算结果。资金管理子系统是以银行提供的单据、企业内部单据、会计凭证为依据,记录资金业务以及涉及资金管理方面的业务,处理内外的收款、付款、转账等业务,提供计息管理,提供单据的查询情况及报表。报表子系统主要是根据会计数据完成各种会计报表的编制和汇总工作,生成各种内外部报表,根据报表数据生成各种分析表和分析图。

2.购销存系统

购销存系统主要包括采购子系统、存货子系统和销售子系统。

采购子系统是根据采购业务管理的需要,指定采购计划,对采购订单、采购到货、采购入库等状况进行全面管理,为采购部门和财务会计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帮助决策管理。有些商品化会计软件把采购子系统和应付子系统合为一体,即采购与应付子系统,能更好地实现采购与应付的链接。存货子系统是掌握存货的进销存动态情况,准确无误地将各类存货成本归集到成本项目和成本对象上,为企业成本核算提供依据,提供存货资金周转率和占用率的分析资料,为降低库存、资金积压,加速资金周转提供决策依据。销售子系统主要是对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销售利润进行核算,生成主营业务收入报表、产品销售明细账簿等会计信息,自动编制有关凭证,为总账子系统提供资料。有些商品化会计软件把销售子系统和应收子系统合为一体,即销售与应收子系统,能更好地实现销售与营收的链接。

3.管理与决策系统

管理系统应具有经营监管、报告分析和业绩评价功能。决策支持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据库和决策模型向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会计信息,帮助决策者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进行量化分析和论证,对企业生产经营做出科学的决策。第五节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一、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基本条件

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基本条件包括转变思想观念、搞好基础工作、人才储备、资金必要性等。(一)转变思想观念

转变思想观念主要是指单位的领导、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必要性有正确的理解,不应对会计电算化有片面与错误的认识。只有有关人员对会计电算化有了正确的认识,会计电算化工作才能顺利、健康地发展;只有单位的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必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正确地领导这项工作的开展。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前提。

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和支持,是会计电算化成功的关键。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过程中,要调集相应的物资和人力资源,开展的初期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往往也会半路搁浅,无功而返。(二)搞好基础工作

搞好基础工作主要是指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合法化。对基础工作较差的单位应先进行基础工作的整顿。同时也应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也将促进基础工作的加强,推进财会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合法化,是一个改进管理的过程。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来说,良好的基础工作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稽核制度;(2)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其工作相适应;(3)主要原材料、能源消耗和工时耗用定额、费用开支等有标准或预算,并认真执行;(4)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签订、传递、汇集、反馈有统一要求和规范,做到真实、合法、完整、正确、清晰、及时;(5)物资出入库经过计量、检验,手续齐备;(6)发生的经济业务都取得或填制合法的原始凭证;(7)记账凭证及其填制符合会计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并经有关责任人员签章;(8)会计科目和核算内容符合会计制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9)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做到账、卡、物三相符,固定资产及折旧核算正确;(10)成本、销售、材料、产成品等的核算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核算正确;(11)应有财产清查制度,并严格执行。

除此以外,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会计科目、往来单位、人员、部门、产成品、材料等应有编码。编码应齐全、标准、规范,符合有关规定,便于计算机处理。在手工核算下,主要是重视名称,而不太重视编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处理信息、查询信息,主要通过编码进行,所以编码工作就非常重要。(2)应改变按“师傅教徒弟的办法”进行核算的做法。应严格按照标准会计制度进行各项会计核算工作。(3)应按统一的标准会计制度设计单位的会计制度。(4)各种账簿的设置应规范、适应计算机处理等。(三)人才储备

人才储备主要是指单位有开展会计电算化所需的人才。单位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方式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这里仅介绍选用商品化会计软件单位的人才需求。由于商品化会计软件厂家对客户提供的服务较多,目前我国的会计软件比较成熟,所以,对选用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单位,对人和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储备一批既懂计算机,又熟悉财会业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四)资金必要性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需一定的资金,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也不例外。但是,单位大小不同,对资金的需求不同;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方式不同,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同;开展电算化业务的规模大小、项目多少不同,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同。

会计电算化的费用一般包括:硬件费用、软件费用、准备费用、运行维护费用等,详情见表1-1。表1-1 会计电算化费用项目费用类型项  目备  注主机网络服务器、微机等终端机工作站或其他兼容机硬件费用外围设备打印机、UPS、交换机、路由器等环境成本房屋、地毯、空调等软件费用软件成本系统软件、会计软件(开发或购置)机房建设、改造装修、建设等准备费用安装及调试成本主机、空调、电源、UPS、软件培训费用开发与使用人员的培训维护费用维护人员的薪酬、所用工具、耗材等运行维护费用使用成本操作人员的薪酬、耗材等二、会计电算化实施的步骤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按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开展,即按下述步骤进行:可行性研究,会计电算化规划,编制实施计划,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电算化后的组织与管理体系。(一)会计电算化的可行性研究

会计电算化的可行性是指开展电算化工作的可能性和经济性,主要包括组织、技术、经济三方面。组织可行性是指单位内外环境是否为会计电算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技术可行性是指单位所能组织和拥有的技术力量能否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开展;经济可行性是指开展电算化工作所带来的有形效益与无形效益,与耗用成本的对比情况。

可行性分析一般按下述步骤进行:①进行初步调查;②据初步调查,确定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③确定约束因素,包括经济上、技术上、组织上的制约因素;④确定各种可选方案;⑤对各种可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主要是研究各种方案在经济上、技术上、组织上的可行性;⑥确定方案,推荐实施计划。(二)会计电算化规划

会计电算化规划是对近几年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有效地、分步骤地实现这个目标而作的规划。它实质上是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中长期规划,是对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所作的一个总体可行性研究。规划其一般以五年为宜:第一年的计划应该相当可靠;第二年的计划应比较可靠;第三年以后的计划可以粗略和概括一些,计划至少要根据每年的情况变化调整一次,以使计划符合实际。

会计电算化规划一般按下述步骤进行:①研究确定单位的总体目标和会计部门的局部目标;②综合考查会计电算化的环境制约,包括经济、技术、组织等单位内部制约与上级主管部门、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等外部制约;③确定会计电算化的总体目标,确定近几年内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④分析确定单位的会计信息需求,即确定输入/输出什么信息,确定需要哪些数据接口标准;⑤确定所要建立系统的总体结构,可用数据流程图、功能图、层次图、数据结构图等工具来表示;⑥确定所要建立系统的资源需求,包括硬件、软件、人力、其他日常支出等;⑦制定会计电算化总体目标的分步骤实施规划,即将总体目标结合单位现有的条件,确定分步实施计划;⑧选择实现的有效途径;⑨确定实施计划,即最后确定当前所要建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实施计划。(三)编制实施计划

编制实施计划主要是根据确定的目标和会计电算化规划,确定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安排和工作的时间表。一般应根据选择的实施方式来确定。(四)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组织人力、财力、物力,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电算化规划与实施计划的具体落实。(五)建立电算化后的组织与管理体系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仅仅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程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对单位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有效地运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得实施电算化后的会计工作水平有根本性的提高,会计部门参与分析、控制、管理、决策的职能和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这就要求建立电算化后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电算化后会计部门的组织主要是指电算化的单位组织机构的调整,以及各项职能、职责的重新划分。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的管理,一方面是指怎样运行,怎样更好地运行已建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一系列制度和控制措施;另一方面是指电算化后,会计部门如何积极参与单位的预测、决策、控制等管理活动,当好领导的参谋。在此,需说明的是,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实质上是密不可分的,组织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进行的管理工作又是以组织为基础,管理的好坏又首先取决于组织的好坏。复习思考题

1.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什么?

2.什么是会计电算化?怎样理解它的发展趋势?

3.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4.电算化会计和手工会计有何异同?

5.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从纵向分为哪几个部分?简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6.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从横向划分为哪几部分?其中财务部分一般应包括哪些子系统?

7.会计电算化实施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第二章会计软件知识目标

掌握会计软件的概念;理解会计软件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的分类。

熟悉账务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

熟悉报表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

掌握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概念、特点;熟悉商品化会计软件的选择原则。

理解ERP的概念;了解ERP的作用和主要模块;掌握ERP软件与会计软件的关系。能力目标

能利用会计软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为基层单位选择适合单位实际需要的会计软件。具备熟练辨别一个基层单位所操作的软件是会计软件还是ERP软件的技能。第一节 会计软件概述一、会计软件的概念

会计软件又称为财务软件,是由开发人员根据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会计法规,利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开发编制的、用来完成会计工作的一种应用软件,包括采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制的一系列指挥计算机完成会计工作的程序代码和有关的文档技术资料。

会计软件用于配合计算机完成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的会计管理和会计辅助决策等工作,如日常核算、量本利分析、投资决策等工作。配备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软件是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根本保证;学好、用好会计软件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前提。二、会计软件的分类

会计软件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1.会计软件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会计核算软件、会计管理软件和会计决策软件(1)会计核算软件是用于完成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会计软件,主要对业务数据进行录入、处理、存储、输出等,也就是替代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会计核算型软件一般包括账务处理模块、工资核算模块、材料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成本核算模块、往来核算模块、出纳模块和报表编制等模块。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软件都属于会计核算型软件。(2)会计管理软件是用于完成会计管理控制工作的会计软件,它是在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辅助核算和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资金筹集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等模块。(3)会计决策软件是用于帮助决策者进行经营决策和预测工作的会计软件,它是会计软件的最高阶段。主要在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基础上增加了投资决策、产品生产与定价、量本利分析等模块。

2.会计软件按使用范围不同可分为通用会计软件和专用会计软件(1)通用会计软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会计软件。通用会计软件又分为全通用会计软件和行业性通用会计软件。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化软件一般为通用软件,如,金蝶财务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等就属于通用会计软件。

通用会计软件的特点是不含或含有较少的会计核算规则与管理方法。其优点在于它实质上是一个工具,由用户自己输入会计核算规则,使会计软件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具有真正的通用性。其缺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