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03:05:27

点击下载

作者:吴昊之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试读:

前言

历史学家眼中,河流就是人类文明的生命线。幼发拉底河和在底格里斯河如同两条生命之树,创造了美索不达米亚这片肥沃的平原。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从广义上讲包括伊拉克和叙利亚所在的地区,狭义上则仅指伊拉克地区,由巴比伦尼亚和亚述组成。巴比伦尼亚又可以细分为阿卡德地区和苏美尔地区,而两河文明最早就产生于后者。

两河文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由于巴比伦时期的辉煌成就,人们把这个文明称作“巴比伦文明”。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苏美尔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文明,而巴比伦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苏美尔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当然,今天我们所讲的巴比伦文明是广义的,它包括了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所有民族创造的文明。“巴比伦文明”距离今天已经非常久远,它大约是距今6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附近一系列城市文明的总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凭借智慧和劳动,整合、熔炼、创新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并把灿烂的文化一步步推向顶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乌尔城邦遗址,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产生了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修建了最早的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写就了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它囊括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科学发明,铸就了人类历史上最璀璨的文明。千年之后的今天,当人们用现代科技来审视古巴比伦文明时依然为之惊叹不已。

然而,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巴比伦文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经过数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文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古老文明才得以重见天日。那么,我们就跟随考古研究的足迹,走入古巴比伦的历史,阅读其刻在泥版上的文化,见证其取得的卓越成就、了解其创制的政治形态,感受其多姿多彩的生活,聆听其虔诚的宗教信仰。一路采撷,将这一灿烂的文明画卷徐徐打开。

第一篇 巴比伦的千年兴衰

时至今日,曾经璀璨耀眼的两河文明已被埋没在滚滚黄沙之中,但是在那些破败的山包上,依然残存着昔日的辉煌,还在见证昔日的过往。在美索不达米亚这片土地上,不仅仅生活着巴比伦人,还生活着苏美尔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他们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奏响了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乐章。在这里,不同的王朝和国家时兴时灭,彼此交替,在相互的斗争和交融中,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就。雕刻精美的古巴比伦城门

第一章 文明的诞生

“天堂”美索不达米亚

在古老的历史中,文明的发祥总是和河流密切相关。古巴比伦文明也不例外。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绵延的河流成了人类最古老文明的摇篮,这两条河流冲击出了一片肥沃的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巴比伦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这一好听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是古希腊人起的。古希腊语“美索”是“中间”或者“两者之间”的意思,“不达米亚”指的是“河”。因此,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语中是“两河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流指的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它们冲击出了大片的沃土肥田,成就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在圣经《旧约》里,这里被称为“天堂”。这是一个人人向往,并愿意在此居住的地方。传说《圣经》里的“伊甸园”就在这里。“伊甸”在古苏美尔语中是“平原”或“草原”的意思。不过很遗憾,在今天的两河流域,不论是在气候上,还是在自然条件上,都与犹太人和希腊人的描述大相径庭。有学者认为,古拉伽什王国境内就是伊甸园所在的地方。不错,在那里是有一块被称作伊甸的土地,并且为了争夺这块水草丰美之地,拉伽什和宿敌温玛混战了20多年。

在圣经故事里,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在第一天的时候,他把白天和黑夜分开了。第二天,他创造了穹窿,把天空、大地、海洋分开。有了白天和黑夜,也有了大地和海洋,但是还没有生命,于是上帝在第三天创造了各种植物,使大地生机蓬勃,籽实累累。没有喘息的时刻,上帝紧接着在第四天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并让太阳统治白天,月亮和星星统治黑夜,还制定了日期、节气。在第五天的时候,上帝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大小鱼类及飞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有了,上帝感觉还是少了些什么,于是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在第六天创造了人类,并让人类成为万物的统治者。第七天的时候,上帝觉得世间万物创造得差不多了,自己也累了,于是他停止了工作,去休息了。于是把第七天定为安息日。上帝用黏土创造了第一个人,把气息吹进他的鼻孔,使他成了一个有灵性的人。上帝给他取名为亚当,并为他建造了一个非常美丽的花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伊甸园。上帝安排亚当住了进去。伊甸园被人们誉为天堂,景色非常迷人,常年生长着茂密、葱绿的树木,树上的果实香甜可口,花朵飘香,到处生机勃勃。这就是《圣经》中描绘的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这块神奇的土地让人流连忘返,静静地焕发着悠久的、令人不可抗拒的魅力。在这块土地上,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先后在这里兴起,各种民族的文明在这里碰撞,流光溢彩,耀眼夺目。这里也是各种文明的熔炉,数千年来把各种文明汇总、融合,将最有魅力的文明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更迭,这一文明早已被掩埋在历史的风沙里。庆幸的是,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发掘,使得它的神秘面纱得以揭开。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两河流域进入石器时代。在沙马拉文化和哈拉夫文化时期,有居民开始在这里定居,两河流域逐渐过渡到“蛮荒时代”。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之间,两河流域进入埃利都-乌贝德文化时期,两河流域开始过渡到文明时代。

文明的“拓荒者”

大约在200多年前,“四大文明古国”这种说法还没有出现。那时,人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只有埃及、希腊和中国这三个国家。人们根本不知道其实还有一个古老文明的存在,那就是巴比伦文明。在公元前5500年,一个古代文明开始诞生,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创造了最早的文字……这个文明延续了千余年,并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是古巴比伦文明。

考古挖掘已经证明,两河流域文明的最早创立者不是巴比伦人,而是苏美尔人。苏美尔人凭借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比如他们创造了文字体系、宗教和法律,建造了宏伟的建筑群,建立了发达的农业和商品经济,并把美索不达米亚带入了文明时代。可以说,他们是巴比伦文明的真正“拓荒者”。

苏美尔人在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像著名学者S.N.克莱默在他著名的《历史从苏美尔开始》这本书中列举的那样。苏美尔民族首创了世界历史上27个“第一”。这些“第一”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面的苏美尔人。现在把这27个“第一”全部列举出来,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苏美尔民族的智慧。(1)最早的学校。(2)最早的献媚事例。(3)最早的少年犯罪事例。(4)最早的“神经战”。(5)最早的两院制议会。(6)最早的史学家。(7)最早的减税事件。(8)最早的“摩西”法典。(9)最早的判例。(10)最早的药典。(11)最早的农历。(12)最早的遮阴树栽植试验。(13)最早的宇宙演化论和宇宙论。(14)最早的伦理标准。(15)最早的“约伯”。(16)最早的格言和谚语。(17)最早的动物寓言。(18)最早的文学论争。(19)最早的类似《圣经》中的事件。(20)最早的“挪亚”。(21)最早的复活故事。(22)最早的“圣乔治”。(23)最早的文学移植。(24)人类最早的英雄时代。(25)最早的情歌。(26)最早的图书馆目录。(27)人类最早的黄金时代。

我们在看这些的时候,会为苏美尔人的智慧所折服。那么,苏美尔人起源于哪里?从考古发掘的苏美尔时期的雕像和种种遗迹来看,苏美尔人长得矮胖、脑袋是圆的、鼻子直直的、眼睛大大的,只是前额有些后倾。苏美尔人一般不喜欢留须发,须发者一般把上唇胡须剃掉。他们的这种人种特征和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居民并不是很相像。因此,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苏美尔人不是两河流域的真正居民。自古以来,关于苏美尔人的起源就众说纷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争论,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有几种说法:

1.高原说

苏美尔人可能是由崇山峻岭中过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出土的一些最早的苏美尔建筑物上,我们看到它们都是用木材建造的。而木材一般只能在树木茂盛的地方才被使用。但是,这与苏美尔人的神话传说却发生了矛盾。

2.大海说

苏美尔人可能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来到这块土地的。但是,我们在苏美尔女王舒伯-亚德的陪葬品中却只发现两只约0.6米的小船模型。这种小船是不可能在大海上航行的。

3.印度河河谷说

苏美尔人可能来自印度河河谷。在那里发掘出了一个古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中有几个长方形的印章。这几个印章不论从制作外观上,还是从图案风格上来看,都与苏美尔的古城遗址中被挖掘出来的遗迹十分相似。但是,令人费解的是,一个古老民族或国家,有必要迁徙到这么远的地方?

4.外星人说

苏美尔人可能是外星人。因为苏美尔人塑造的神与人完全不同,每个神都和一个星星有关,而且他们所画的星星与现在的星星很不一样。

5.蒙古人说

苏美尔人可能来自蒙古。因为在他们的语言中有很多的蒙古语音。

虽然,关于苏美尔民族的起源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单就发现这一古老民族的存在来说,已称得上是考古学上最灿烂的成果之一。

19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恩斯特·沙尔采在两河流域第一次发现了一处遗迹。在这块遗迹上,发现了一些石雕残片,经过反复推敲、求证,这些石雕残片被证实制作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后来史密斯在破译《吉尔伽美什》史诗时提供了一个更古老文化存在的佐证,那个逃过洪水之劫的祖先的后人,极有可能是苏美尔人。这为揭开苏美人是这块土地上最早的拓荒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进入了一个高潮,其中就有对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诸城的挖掘。英国考古学家列奥纳德·伍利的发掘,向世人证明了苏美尔文化的确存在。

伍利在苏美尔古城遗址中找到了16座属于早期乌尔王朝的王陵,这也是最有意义的发现。在这些王陵中,出土的随葬品让人惊叹不已。伍利在舒伯·亚德女王的墓中发现了两只船的模型,一只是铜的,一只是银的,长度均为0.6米。除此之外,最有价值的是女王的头饰。在一套假发上有三个花环,这些花环都是用天青石和玛瑙做成的,最下面的花环挂着金环,中间的花环挂着用金子制成的树叶,最上面的花环则饰有直立的金柳叶和金花。最奇妙的是,还有一个五齿梳插在假发中间,点缀着金花和天青石,非常漂亮。

伍利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对乌尔遗址冲击层的考证,最后作出了一个大胆且重要的结论: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最早创造者。他们的土地曾被淹没过,正如《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伍利说:“这些出土文物证实了《圣经》中的洪水,诺亚方舟的故事是真实的。我敢断定,诺亚的后代就是当时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

伍利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在他之前,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仅仅依靠零星的神话与传奇。他的工作,表明了苏美尔这个古老文化的存在。

苏美尔发展历程

苏美尔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文明,而巴比伦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一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在讲述巴比伦文明的时候,要先从苏美尔文明讲起。

大约公元前4300年,苏美尔进入铜石并用的时代,开始了氏族社会向文明过渡的过程,历经埃利都-乌贝德文化时期、乌鲁克时期和捷姆迷连特·那色时期。

在埃利都-乌贝德文化时期,苏美尔人已经掌握了初步的人工灌溉技术。由于两河洪水经常泛滥,聪明的苏美尔人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分析,摸清了河水泛滥的规律,从而利用此规律,从事灌溉生产。畜牧业和渔猎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苏美尔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骨器,铜器也开始使用了。苏美尔人还掌握了简单的制陶技术。居民当时的住房是用泥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房子。在埃利都遗址,发现了一些泥砖神庙,它们建在高大台基上。据此推测,可能是为了防止河水的蔓延。这些泥砖神庙与芦苇小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氏族社会的分化。在墓中,发现了一座左手执一根泥制棍棒的男性雕像。经考古学家证实,这座男像可能是氏族部落的军事首领,其手中的棍棒代表了权力。通过这一点,也表明,苏美尔人进入了军事民主制时期。

在埃利都-乌贝德文化时期之后,还有两个重要的文化时期,那就是乌鲁克时期和捷姆迷连特·那色时期。在乌鲁克时期,灌溉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时,普遍使用铜器,在陶器制作上也普遍使用陶轮,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的步伐加快。在乌鲁克遗址出土了一座石膏瓶,上面的浮雕再现了两大阶级对立的场景。神庙建造得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重视祭祀。乌鲁克遗址的“镶锥宫”的庭院用红、白、黑三色修饰的,在庭院的北边有两级阶梯是通往高大台基上的柱厅。这座神庙结构复杂,明显是为氏族统治阶层服务的。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化和阶级的分化,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居民开始迁往大的村落,并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大的居民中心慢慢发展为城市或小镇。这种由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表明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逐渐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此时还出现了最早的文字,在出土的一块石板上面,刻有一些图画符号和线性符号。

在捷姆迷连特·那色时期,文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被广泛地使用在各个领域。在经济文书中,男奴和女奴的称呼也不一样。男奴被称作“尼塔库尔”,意思是外邦的男人;女奴被称作“姆鲁斯·库尔”,意思是外邦的女人。这也说明了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俘。除此之外,在神庙祭司里,还常常提到“恩”(最高祭司,统治者),“恩·萨尔”(最高女祭司)。显然这些人的地位高于平民,应该是属于氏族贵族或官吏这一阶层。此时在两河流域南部,形成了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尼普尔、基什、西帕尔等十几个奴隶制城邦。

在捷姆迷连特·那色时期之后,历史就进入了苏美尔早王朝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苏美尔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奴隶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到了后期,战争愈演愈烈,基什、乌鲁克等诸邦先后称霸。基什王表西里姆当上霸主后,为了化干戈为玉帛,曾经试着调和与拉伽什与乌玛之间的边界冲突。但是随着拉伽什势力的强大,这种调和越来越起不到作用。拉伽什王乌尔南什的铭文中曾这样说道:“地尔姆的船从外国带给他作为贡物的木材。”这充分说明他掌控了波斯湾以外的地区。安纳吐姆是“后浪推前浪”,超过了他祖父,征服了更多的城邦,被誉为“纳姆·卢伽尔”,意思就是苏美尔各邦之霸主。到了早王朝末期,在两河流域的南部,两大军事同盟形成对峙,其中南方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霸主,北方以基什为霸主。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也宣告着统一趋势的到来。

在城邦称霸战争过程中,城邦内部也并不是一片太平,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长期的战事造成生灵涂炭,大批公民失去土地,很多平民无家可归,露宿街头,很多人被冻死、饿死,人口急剧锐减。根据不完全统计,拉伽什王恩铁美那执掌政权的时候,拉伽什有3600名公民。随着王权的扩大,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不断扩大,尤其是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冰火不容。在拉伽什城邦,乌尔南竹王朝末王恩南纳社门统治只有四年,就被不满意他的统治的高级祭司恩涅塔尔吉推翻。恩涅塔尔吉和他的儿子卢伽尔安达上台后,并没有维护祭司贵族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甚至是变本加厉。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卢伽尔安达不仅侵占了神庙财产,还向高级祭司征收贡税,就连参加神庙建设的劳动者也不放过,广大平民更不用说。卢伽尔安达的横征暴敛,加剧了拉伽什城邦的社会矛盾,也惹怒了祭司。在民愤交加下,其统治摇摇欲坠。

在这种形势下,乌鲁卡基那利用自己的身份,瞅准时机,推翻了卢伽尔安达的统治,执掌政权。上台之后,为了平息民愤,缓和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废除卢伽尔安达时期的一些措施。乌鲁卡基那改革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缓和城邦内部的矛盾,加强城邦政权。为了安抚人心,他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措施,但这些措施的实行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触动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同时,乌鲁卡基那废除了向祭司征收重税的规定,把神庙地产归还神庙,维护了祭司集团的利益。不可否认,乌鲁卡基那采取的那些措施如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对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这次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在乌鲁卡基那执政第八年的时候,就被迫下台。其原因是当时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率军入侵拉伽什,毁灭性地洗劫了这座城市。此后,卢伽尔扎吉西想统一苏美尔,连接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败了一些小城邦。在卢伽尔扎吉西统治时期,北方的阿卡德兴起并逐渐壮大起来,击败了卢伽尔扎吉西,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

闪族人登场

阿卡德人在两河流域文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曾统一了两河流域,开创了闪米特人在两河流域的历史。

公元前30世纪初,一个沙漠游牧部落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来到了两河流域的北部。他们的语言是闪米特语,在阿卡德建立了国家,这些人后来被称作“阿卡德人”。他们与当地的居民长相很不一样,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脸长鼻钩、蓄有黑色胡须,而且英勇善战。公元前2371年左右,阿卡德人在萨尔贡一世的领导下进入苏美尔人的乌鲁克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他们定都阿卡德即后来的巴比伦城。统一王国的建立给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带来新的发展,并继续创造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历史。

阿卡德王国的创立者萨尔贡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关于他的身世,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4世纪,幼发拉底河畔的基什。有一天,基什王宫的挑水夫在河边挑水时发现河中漂着一个涂有沥青的芦苇筐,筐内装有一个嗷嗷待哺的男婴。挑水夫可怜这个男孩,把他从筐内抱出来,收养了他。而谁会想到这个被抛弃的、随时可能葬身河底的弃婴长大后会成为著名的国王呢?传说他本来出生在幼发拉底河畔的阿吉利那尼城。母亲是一位高级祭司,由于当时王国规定女祭司是不允许怀孕生子的,母亲无奈,只好偷偷地把他放在芦苇筐内,祈祷得到上天的帮助。在挑水夫的细心照顾和培养下,他当上了国王的园丁,后来得到国王乌尔萨巴巴的赏识,成为了国王的一位近臣,职位是持杯者。持杯者是当时的高级官吏,负责国王日常的起居饮食和宫廷大事的处理。有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在爱神的帮助下取代了国王,登上了国王的宝座。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梦被国王知道了,国王很害怕,惶惶不安,担心他会篡夺王位,于是千方百计想要置他于死地。据说在爱神的帮助下,萨尔贡几次都将临头的灾难化险为夷。最后,在种种伎俩均不奏效的情况下,国王乌尔萨巴巴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他派萨尔贡给乌鲁克国王卢加尔扎吉西送一封信,而信的内容恰恰暗示卢加尔扎吉西见到信后把信使杀掉。这一次又得到了爱神的帮助,大难不死的萨尔贡逃脱了灾难。后来,在一次战役中,乌尔萨巴巴向卢加尔扎吉西投降,国王的卖国行为遭到了人民的一致谴责和抗议。萨尔贡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乘机反击,在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国王的统治,自己坐上了国王的宝座。萨尔贡上台后,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他先后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随后向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区以及地中海东岸地带进军,降伏乌尔,征伐拉伽什,几乎将苏美尔城市毁于一旦,他还远征东方的埃兰,掠取苏萨等城市。由于他的功绩显赫,他自诩为“天下四方之王”。在征伐和建立国家的过程中,他们摒弃了很多以前的游牧生活方式,并逐渐向苏美尔人学习,接受他们的文化,学习并发萨尔贡一世展了楔形文字,采用了他们的日历、度量衡、数字系统和管理方法。于是,阿卡德人渐渐淡忘了昔日沙漠的游牧生涯,淡忘了马背上的武艺,渐渐被拥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所同化,在文化上也最终被先进文化的持有者所征服,逐渐与苏美尔人融为一体。

然而,萨尔贡对苏美尔-阿卡德地区的统治是建立在强权武力上的,因此统治基础并不是非常牢固。在他统治后期,各地一度出现叛乱,反叛者曾一度把阿卡德城包围。在阿卡德王国最后一位国王那拉姆·辛统治结束后,阿卡德人失去了他们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霸主地位,阿卡德王国很快由盛转衰。苏美尔人的不断反抗,再加上库提人和阿摩利人的入侵,在这种内外打击的情况下,公元前2191年,阿卡德王国被另一支闪族游牧民库提人所灭掉。

在阿卡德王国灭亡后,古提人只能算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一位匆匆过客,他们在当地建立统治并不完整,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古提人王国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此后,苏美尔人重整战鼓,再次控制了美索不达米亚。当然,这只是一时的回光返照,历史的车轮是任何人都抵挡不住的。约在公元前2120年,苏美尔文明开始复兴,乌鲁克王逐渐摆脱了古提人的统治。在公元前2113年,乌鲁克大将乌尔纳姆反叛,战胜了乌鲁克王,在乌尔建都,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统一了两河流域,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

乌尔第三王朝统一的根基并不牢固,实际上他们是松散的联邦制,伊比辛即位后,周边各国起义不断,再加上外敌入侵,可谓内忧外患。公元前2006年,最后一个苏美尔人建立的国家被来自东部的埃兰所灭亡。苏美尔民族渐渐从历史上消失,苏美尔人也逐渐被世人遗忘,闪族人登上历史舞台,并继承了苏美尔人的文明成果,建立了两个巴比伦王国和亚述王国,并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推向高峰。

第二章 古巴比伦王国的沉浮

崛起的王国

巴比伦人是一个复杂的名词,它包括苏美尔人、闪米特人、古提人、阿摩利人、伽西特人……即在巴比伦尼亚最早建立统一国家的民族。

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今天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公元前十九世纪,阿摩利人消灭了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开创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古巴比伦王国。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阿摩利人在南部建立了伊新和拉尔萨王国,在北部则建立了玛里和埃什努萨王国。约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苏谟布姆在巴比伦建国,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最初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但是由于阿摩利人在此建了国家,它的地理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阿摩利人以巴比伦为中心,大展拳脚,四处征讨,最后终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在此还要交代一下,历史上曾存在着两个巴比伦帝国,而阿摩利人建立的帝国是第一个巴比伦帝国,为了与第二个巴比伦帝国区分,因此称它为“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标志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进入第二个重要阶段。古巴比伦王国经过数代国王的励精图治、发愤图强而日益强大。到汉谟拉比王时,已可与其他国家并驾齐驱,一争高下了。

汉谟拉比汉是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任国王,他是巴比伦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可以说是他缔造了巴比伦帝国。据泥版文书记载,他是一位胸怀大志、聪明能干的国王。他登上王位后,雄心万丈,力图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建立一个强大的王国。在巩固好自己的统治地位后,就开始着手向外扩张。他雄心勃勃,信心百倍。汉谟拉比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即各个击破。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掉了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手,灭掉了拉尔撒。最后他又回枪直奔马里,马里被迫俯首称臣。除了北方的亚述,他还统治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部分地区。他自称“苏美尔-阿卡德之王”、“巴比伦之王”、“四方之王”、“巴比伦的太阳”。在他的统治下,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除了创建中央集权制度外,汉谟拉比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体系和一支优良的常备军。他专门派总督管理较大的地区,行政长官管理城市和较小的地区,各司其职。在军队上,他给予士兵大量土地,并提高他们的地位,独掌军权,一切听从他的指挥。他的这种专制还表现在经济上的控制,国家对地方统一征收各种赋税,并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利设施。他极其重视水利建设。在他的指挥下,开凿了沟通基什和波斯湾的运河,从而使大片荒地成为千里沃野,使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总之,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他创造了一个西亚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帝国。除此之外,汉谟拉比还把所有的大权独揽一身。为了加强统治的力度,他自封为天神的后代,声称是接受天神的旨意来掌管人间的统治。我们通过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汉谟拉比和各地长官的来往信件中看出,汉谟拉比事必躬亲,即使是地方事务,比如修建运河、建造码头等事情,他也要过问、操心,任何事情都要得到他的批准才能实行。在汉谟拉比在位的40多年中,他反而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修建神庙、殿堂和塑造神像。在这些事汉谟拉比接受权杖仪式图情上,法律也显得非常重要。于是,汉谟拉比命令大臣搜集苏美尔、阿卡德各城邦的法律条文,并对它们加以修改,按照阿摩利人的习惯法,制定出一部法典,此后又不断添加、增补,这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繁盛后陨落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高峰,也有低谷。汉谟拉比采用了各种办法巩固他的统治,但仍然没能维持多久。在他死后,古巴比伦王国局势由盛而衰,开始走下坡路,内外交困。约在公元前1595年,来自小亚半岛的赫梯人长驱直入两河流域,攻占巴比伦城,将巴比伦洗劫一空,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赫梯人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在《旧约全书》中有好几处曾提到赫梯人,但他们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也许是因为他们经常四处征战,游荡不安的缘故。赫梯人喜欢征战,他们曾将国土扩展到安纳托利亚中部,也就是今天土耳其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废墟遗址。他们不辞辛劳,挥师南下500公里,袭击并洗劫了巴比伦城,使巴比伦王国灭亡。

按理说,赫梯人灭掉巴比伦王国后,应该执掌政权,但是宫廷内部的一场纠纷让赫梯人不得不放弃巴比伦城,从而让喀西特人乘机在巴比伦城建立了喀西特王朝,史称“巴比伦第三王朝”。

从一些零星的资料了解到,喀西特人统治时期,曾一度控制了亚述人,并且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东南部的埃兰和苏萨。巴比伦第三王朝与埃及新王国、赫梯王国一同成为近东地区的三大强国,并与之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的巴比伦处于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阶段。

喀西特人继承了古巴比伦的文化传统,使用古巴比伦的文字,信奉古巴比伦的神灵,使古巴比伦文化得到了延续。

其后,随着喀西特巴比伦的衰落,亚述人乘机入侵,控制了巴比伦第三王朝。虽然最终喀西特人夺回了政权,但是此时的埃及日益强大,在埃及的不断进攻下,巴比伦受到沉重打击。公元前1158年,埃兰人俘虏了他们的国王,王国就此灭亡。

此后的数百年里,巴比伦尼亚一直处于分裂和混乱的阶段,先后兴起伊辛第二王朝、海国第二王朝和巴兰王朝,同时还并存着许多小国。约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这一地区再一次受到外来民族的入侵和统治。公元前8世纪中期,阿拉美亚人入侵,并在巴比伦尼亚建立统治。公元前729年,亚述人征服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

第三章 崇尚武力的亚述王国

蓄积待发的亚述

亚述,古代西亚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新亚述时期版图辽阔,北起乌拉尔图,东南抵达埃兰,西到地中海沿岸,西南到埃及北界。亚述王国农业发达,盛产各种金属,再加上位于古代西亚各国的主要商路上,战略位置重要,逐渐发展成强大的奴隶制帝国。亚述历史大约有一千多年,可以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三个重要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20世纪,亚述各城邦处于乌尔第三王朝的统治之下。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亚述崛起,曾一度占领过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和底格里斯河东部的一些地区,在亚述的兴起中作用最大的是沙姆希·阿达德。他把亚述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向西直达地中海东岸。

亚述第一次成为亚洲西部强大的国家,但汉谟拉比建立起来的巴比伦王国彻底摧毁了亚述人刚刚萌生的霸权念头,亚述沦为巴比伦的附属。巴比伦衰落后,亚述本可以再次崛起,无奈时机不到。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幼发拉底河东岸的米坦尼王国兴起,又成了亚述的强敌,米坦尼征服了亚洲西部许多地区,并打败了亚述。亚述再一次成为了米坦尼王国的藩属。米坦尼人占领亚述后,大肆掠夺,甚至连城门拆下来运回到首都。古亚述时期至此宣告结束。

公元前1400年左右,米坦尼遭到赫梯人的沉重打击,此后便一蹶不振。亚述趁此时机宣布独立,揭开了中期亚述的历史篇章。亚述统治者励精图治,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公元前1365年,乌巴利特一世继位,亚述走上复兴的道路。在乌巴利特一世的带领下,亚述人同仇敌忾,击败了米坦尼。此后,亚述统治者继续向外扩张。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一世公然对赫梯开战,并击败赫梯帝国。他向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巴比伦第四王朝发动了进攻,占领了整个两河流域,还把首都从阿淑尔城迁往图库尔蒂·尼努尔塔镇。

中亚述时期,政体已过渡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国王有了专属自己的官吏,不再受长老会议的限制。国家也有了常备军。常备军主要由自由民组成。大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高利贷者及大奴隶主阶级组成统治阶级,奴隶阶级除了包括战俘和外地买来的奴隶外,还包括债务奴隶。

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一世统治时期,亚述曾经强大过。他们征服了巴比伦,向西延伸到地中海海岸。提格拉·帕拉萨一世不仅仅是一位国王,还是一位伟大的猎人。据说,他曾经徒步猎获过120头狮子,乘车猎获800头狮子。他猎国就如同猎狮那样,一块石碑曾这样记载:“我征亚当斯,其民自山中出,俯伏我膝下。”这位国君,四处东征西讨,在征服赫梯亚美尼亚及40个小国后夺取了巴比伦,声威浩大,吓得埃及人也来敬献礼品。每次出征前,他都要大修神庙。亚述的神也很奇怪,它对于供品,只关心是否有人上贡,从来不问是从哪里来的。

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是一位有名的君主。他编练大军,东征西伐,先后征服了亚美尼亚、叙利亚、巴比伦、埃及等地区,使帝国版图扩展到高加索,向西延伸到尼罗河附近。

公元前11世纪,亚述遭到阿拉米人的进攻,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后来阿拉米人对亚述的进攻减少了,亚述人此时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在公元前9世纪前半期,在纳西尔帕二世的领导下,亚述人攻占了阿拉米人的城邦,并沉重地打击了乌拉尔图王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像国。

残忍的亚述帝国

历史学家认为,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把亚述王国变成了亚述帝国。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原是一名军事将领,通过武力夺得王位。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改组军队,开始实行募兵制。他把常备军分为多个兵种,如工兵、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等,可以说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军事体制。

工兵的拿手好戏是挖掘地道,派精锐部队由地道偷偷潜入城内,就好像空投,城池必破无疑。如果开挖地道行不通的话,工兵就会另想办法,他们就会堆筑堡垒,堆到与对方城墙一般高,这样步兵可以顺利进入城内,与敌人展开搏斗。亚述工兵是独立的工兵兵种,他们无所不能,除了挖掘地道、堆筑城堡外,如果在进军途中,遇到山,就开路;遇到水,就搭桥;在宿营休息的时候,负责修筑兵营。那时,没有钢筋水泥,工兵怎样遇水搭桥呢?这个问题难不倒聪明的亚述人。他们先把皮囊吹满气,用皮囊渡河,然后把这些皮囊联合起来放置在河面上。为了方便渡河,他们还会在这些皮囊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树枝,简直就是一座军用浮桥。这种浮桥,不仅士兵能顺利通过,即使是兵车也能畅通无阻。

除工兵外,亚述军队里还有许多种兵种,比如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这些不同兵种的士兵不是胡乱组成的,而是依据社会地位的高低组成。可以这样说,一个兵种的士兵在社会上的地位几乎一样或差不多。比如充任战车兵和骑兵的人往往地位非常高,一般是由贵族充当。此外其他兵种的士兵大多是由农民来担当。

从数量上来看,步兵数量最多,它是亚述军队的基本力量,这些步兵在战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步兵一般由弓箭手、盾牌手、长枪手和标枪手组成。重装步兵一般全身护甲,头戴尖顶盔,手持盾、矛,佩戴短剑。轻装步兵一般不穿护甲,有的甚至不戴头盔,不过有专门的持盾的士兵保护他们。轻装步兵专门拉弓射箭,投石掷枪。在与敌军作战时,排成密集的作战图:最前面是5辆战车,紧跟其后的是排成一列的15名骑兵,最后是25名重装步兵。在两侧和后面放置50名轻装步兵。每辆战车上,一般有4名战车员,他们各司其职,1人驾车,1人攻击,另外两个人手持盾牌专门用来作掩护。作战也有方略,首先让战车和骑兵进攻,看到敌方招架不住时,步兵队快速出击。重装步兵首当其冲,他们不用担心敌人射来的箭,因为他们全身护甲,手拿盾。轻装步兵紧随其后,配合作战。他们的武器是箭和石弹,他们的威力让敌人难以招架。如果敌人不得不退守城内,意图凭借强大的城墙抵抗。亚述士兵也有办法,他们会像攻陷大马士革那样,运用投石机和攻城器来对付敌人。

战车兵、骑兵和步兵之间的数量也是有一定比例的。他们一般是这样安排的:1辆战车、10名骑兵和200名步兵配合作战。在战略上,亚述军队讲究配合,团结作战。哪个兵种先上,哪个兵种紧随其后,都有严密的规划和部署。军中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侦察和间谍活动的人员。他们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获取敌方作战部署,并会散布一些谣言,迷惑敌方,让其在心理上输掉几分。

在很长时间里,亚述军队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大规模地对外扩张,打败了亚述的死对头乌拉尔图,占领了整个叙利亚地区,兼并了巴比伦。至此,亚述在西亚的霸主地位得以确定。

在一块石碑的铭文中,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以胜利者的口吻记载道:“我率勇士,远征居赫姆。陷城池、获珍宝,无可计数。敢反抗者,我必焚其城,烧成灰烬。”

萨尔贡二世继位后,继续发动对外扩张,被后世称为“亚述的巴比伦”。他先后打败了以色列、埃及,残酷压制了叙利亚和腓尼基等地的起义,推动了亚述帝国进入鼎盛时期。

辛那赫里布是萨尔贡二世的长子,也为亚述帝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继位后,力图超越先父战绩,镇压了由腓尼基人、犹太人和巴比伦尼亚组织的起义,可谓功不可没。或许是因为痛恨巴比伦城的繁华奢侈,也有可能是嫉妒,辛那赫里布一举将巴比伦烧成灰烬,夷为平地。

伊萨尔哈东统治时,继续发挥强势的作风,一鼓作气攻下了孟菲斯城,这也使得伊萨尔哈东获得“上下埃及之王和埃塞俄比亚之王”的称号。埃及人臣服在亚述的统治下,并且每年让埃及人进献180公斤黄金和9吨白银。后来,埃及摆脱了亚述的统治,重新独立。阿萨尔哈东为了争取巴比伦人,还重建了巴比伦城。在他的作为下,亚述的疆域扩展到西亚、北非,几乎囊括了整个文明世界。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令亚述神成为了最高神。伊萨尔哈东去世后,亚述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亚述霸权的建立可以说天时、地利和人和的综合。亚述当时的生产力非常高,拥有大量的自由公社居民和战士阶层,还有先进的军事体制。当然,亚述帝国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并不是很太平。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征服地区与亚述统治者的斗争日益激化,而且在叙利亚、腓尼基、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时不时地有不堪忍受压迫的平民起来暴动,帝国统治并不是固若金汤。

帝国最后一个国王,亚述巴尼拔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曾多次带兵出征,镇压各地的起义,但也未能阻止帝国衰落的脚步。约在公元前1000年初,进入两河流域南端的迦勒底人的势力日益强大,亚述帝国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迦勒底人在他们的首领那波帕拉萨尔领导下,在公元前626年占领了巴比伦。为了尽快消灭亚述帝国,迦勒底人与米底人结成了反亚述同盟。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和米底人联合作战,攻陷了亚述著名的阿淑尔和尼尼微城,彻底摧毁了亚述军队的主力,使其受到重创。后来亚述土地被米底和巴比伦瓜分。

血腥的狮穴

亚述人崇尚武力并且非常残忍,杀人如麻。他们骨子里流淌着杀戮的基因。在亚述帝国统治下,每一天都会有很多流血事件发生。我们先来看看几幕血腥的场景:一个国王大摇大摆地走出城门,凶残地将被俘首领的眼睛用短剑刺瞎,这还不够,还用绳子穿透这个俘虏的嘴唇,用力地拉扯着;这个国王命令将战败的国王剥皮,这还不够解恨,把他的身体扔进火炉里;这个国王还命令把这个战败国家的贵族们活活剁成肉块,用来制作一顿美味的佳肴,让人们知道他多么会惩罚自己的敌人……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不仅仅是这位国王,不管是他之前的还是之后的国王都以强暴、残忍著称。人们把他们建立的帝国称为“狮穴”。亚述人除了杀戮俘虏之外,还经常猎杀狮子等大型动物

亚述国王对不肯投降而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和人民,很是恼怒,报复手段极为残忍,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攻下城市之后,他们就展开杀戮,残酷地对待城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敲碎他们的脑袋,割断他们的喉咙,放火烧掉他们的房子,让他们无家可归,还要把他们的财产统统抢光,并掳走他们的妻子和儿女。

公元前743年,亚述军队一举拿下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中军民拼死抵抗,不肯投降。破城之后,亚述士兵疯狂展开杀戮。将斩下的头颅,堆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小山。亚述士兵还把被俘的战俘,绑在上端削尖的木桩上,让他们受尽折磨,慢慢在痛苦中死去。对于孩子,亚述人也毫不心慈手软,统统杀光。城中所有的贵重物品、奇珍异宝,都被抢光。亚述军队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把这些物品运回亚述,以此来展现自己的“伟绩”。

亚述帝国的建立可以说充满了血腥和杀戮。亚述人可能天生骨子里就流淌着残暴的血液,他们每攻占一座城市,都要彰显自己的残暴天性,不是洗劫所有的城市,就是杀光所有的人。国王纳西尔帕二世曾得意地夸耀自己的“战功”:“我用敌人的尸体堆满山谷,直到顶峰;我砍掉他们的首级,用他们的人头装饰城墙;我把他们的房屋付之一炬;我在大城门前建筑了一道墙,包上一层由反叛首领身上剥下来的皮;我把一些人活着砌在墙里,把另一些人沿墙活着插在尖木桩上并且斩首。”包括纳西尔帕二世在内的亚述国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以杀人为乐。他们屠杀战俘时,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如让战俘跪成一排,让刽子手在背后用棍棒一个一个地砸碎战俘的头颅。士兵把斩首的人头带回登记,作为论功行赏的依据。如果是敌人主要首领的头颅,会有更加残忍血腥的情景发生。他们先把这些头颅在军营示众,然后进行防腐处理,保存起来,或是做成装饰品,悬挂在国王花园里的树枝上。

亚述军队所到之处,都会疯狂地烧杀抢掠,让所到之处不仅成为一座空城,还要对它进行破坏。巴比伦、大马士革、撒玛利亚、孟菲斯等名城被他们攻占后,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萨尔贡二世率领部队打败了乌拉尔图国王鲁萨一世的军队,攻占了穆萨希尔。亚述士兵像强盗似的洗劫了宫殿的金银财宝,俘虏2万多人,抢光了居民的一切值钱东西,甚至连神像也作为战利品被抢走了。当鲁萨一世听到穆萨希尔只剩下一座空城时,特别是作为国家象征的神像也被掠走的消息时,悲愤交加,再加上不甘心再受亚述士兵的羞辱,亲手用短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稳定被征服的地区,亚述统治者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对待。一种是向这些地区派驻大量军队,让他们驻守,并采取高压政策威胁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另一种是干脆将居民统统迁走,分散到其他被征服地区,然后让亚述人屯垦这些空余下来的土地。如果亚述人手不够,就会将另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迁来耕种。迁移时,尽量使各种语言和不同身份的人互相混杂,让他们联合不起来,没有实力和能力抗争。为了便于军事调遣和加强联系,亚述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开辟了宽广的驰道,它们以亚述为中心,呈现辐射的形状,延伸到四面八方。路面很结实,全是用石块砌成的。那时已经有了路标,亚述人每隔一定的距离,便设置一个路标。而且在道路上,每隔一段便有。遇到重要情况或十分紧急的情况,就用点火传递信息。这些办法在古代中国也曾使用过。后来这些办法被波斯人学会,并传给了罗马人。

总之,亚述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可以说大费脑筋。但亚述的人们早就发出了愤怒的诅咒,希望狮穴能够早日崩溃,注定了亚述灭亡的命运。

崇尚武力之谜

亚述,来源于亚述尔。亚述尔是当地居民之神。后来在建城时,就用这个神名命名了这座城市,后来就用它来代指整个国家。亚述尔为亚述古都,但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临近沙漠,非常酷热,又有巴比伦这个强大的邻居,很容易受到侵扰,因此不久迁都到尼尼微。尼尼微这个名字也是源于神的名。尼尼微之于亚述,相当于伊什塔尔之于巴比伦。尼尼微极盛时期可谓繁荣,光住在那里的人们就有30万。亚述巴尼拔时代,西亚君主朝贡的络绎不绝。

亚述人民有闪族人和非闪族人两种。亚述人属于闪族人,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闪族人,而是与非闪族人融合的一支。在人种中仍保留着闪族的特征,比如,脸是长的,鼻子是钩的,胡须很多,皮肤很黑,崇尚武力。

有一种说法认为亚述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战争的艺术。此话不假,亚述时期留下的浮雕足以说明这一点。亚述人喜欢战争,喜欢流血,他们见到血就很兴奋。亚述人之所以能迅速称霸美索不达米亚,与它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无关系。亚述军事力量的强大与亚述人的军事理念和军事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亚述人的观念中,军事就等同于国家,国家支撑着军队和对外扩张。他们的作战技术非常先进,兵种极为完备,而且他们在作战时,能把这些兵种巧妙结合,让他们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可以说,亚述人天生就是一个军事天才,再加上铁器的应用,使战争的威力更加强大,更加威猛。当然,还有一个外部因素需要注意。在公元前11世纪前期,亚述人的强邻埃及帝国已经衰落,而赫梯王国早已经被摧毁,至于南方的巴比伦王国,更是失去了往日的霸气。东临的波斯和米泰,当时还没有崛起,够不上威胁。虽然有乌拉图雄踞北部,但对迅速崛起的亚述,只能望尘莫及了。因而亚述能迅速横扫美索不达米亚就不足为奇了。

亚述人勇猛、凶悍,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历史记载中,他们所到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评论他们功劳,是以斩获敌人的首级多少为标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刺激士兵奋勇杀敌的好方法。士兵为了能得到更大的功劳,甘愿拿生命做赌注。对待战俘,他们也不会心慈手软,大多斩首。对待战败一方的首领和贵族,处置更令人毛骨悚然:割耳割鼻、断手断脚、挑破筋骨、五马分尸等等,令人触目惊心。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敌方为了诋毁,而编造出来的。其实不是,而是来自亚述人自己史官的记载。这也是亚述人崇尚武力、热衷武力的一个有力证据。

亚述人何以成为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美国文化史教授伯恩斯长期研究亚述文化,曾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是这样阐述的:亚述人是一支非常出色的带有武士精神的民族,这不是因为他们在种族上不同于其他的闪族人,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环境造成的。亚述人的国土有限,又经常遭受到周边敌对民族的侵扰。在这种内外生死危机下,他们不得不让自己强大起来,因此形成了尚武好战的习性和侵略扩张的野心。

销声匿迹

亚述人为何在亚述帝国最强盛时走向灭亡?历史学家也百思不得其解,做出了种种解释。据说,在亚述最后一个国王亚述巴尼拔统治时,就显示出了预兆。亚述巴尼拔得了一种怪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他经常向神祈祷:“神啊,请你怜悯我这个罪人,使我重见天日。”但是,神并没有怜悯他,反而让他饱受疾病的困扰。有人说,他的死,预示着亚述帝国的陨落。

纵观亚述历史,亚述帝国就是在血腥掠夺,对外征服,武力镇压下建立的。他们凭借幅员辽阔,军力强大,作战勇敢,对外大肆掠夺、征服。亚述军队到了哪里,哪里就成为一片残骸。城镇被毁,财物被掠夺、居民有的被杀戮,有的被掳走,成片的土地被遗弃,所过之处都是一片破败的景象。亚述人的统治极其残暴,也激起了被征服地区的人们的反抗。

当时的文献也描述了亚述军队的残暴,如亚述国王纳西尔帕二世,在一块铭文中,他无不骄傲地叙述道:“在我俘获的俘虏中,有些被付之一炬,有些我放他们生路。放生的人,有的被砍掉双手、有的被割掉鼻子、耳朵和手指。我还挖去他们的眼睛,他们中年轻的男女被我统统烧死。”

亚述的最后一位国王亚述巴尼拔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是位有作为的国王。但是,在他身上同样继承了先辈们的残忍。一块石碑记载了他平定伊拉蒙的“战绩”:“经过1个月零25天的行军,我到达了伊拉蒙。在那里,我在他们的田地上播撒了荆棘的种子。所有伊拉蒙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是高高在上,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牲畜,还是钱财,我都统统掳来了。我只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让伊拉蒙成为了一片废墟。我相信,在那里除了一片寂静,什么也没有了。”

尽管伊拉蒙成为了一片废墟,可亚述巴尼拔并不解恨。在举行庆功宴的时候,他将伊拉蒙王的头挂在高杆上,让所有的客人观看;对待伊拉蒙统帅丹纳努极为残忍,竟把他的皮活生生地剥下;为了以儆效尤、杀鸡给猴看,对待丹纳努的弟弟则更是惨无人道,不仅把头砍掉、分尸,还把尸体剁成肉酱,拿到全国去示众,恐吓那些试图反抗的人们。

亚述帝国统治的地域太辽阔了,民族也很复杂,有埃塞俄比亚人、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米迪亚人等。也许在亚述君王的眼里,只有这样才是控制这些人的最好方法。且不论这些办法是对还是错,帝国终究还是安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他的统治下表面一片太平。遗憾的是,在他统治后期,亚述帝国开始瓦解,摇摇欲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亚述巴尼拔不惜把反抗亚述统治地区的居民,无论老人,妇女,还是孩子统统杀掉。他曾9次出征,镇压各地的起义,但已不能挽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亚述帝国。

亚述本土的贫民、奴隶以及被征服地区的人们,早就对亚述统治失去了信心,甚至诅咒它早点灭亡。被征服地区的人们也不断反抗亚述的统治。这时,两河流域南端的迦勒底人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攻占巴比伦城,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即新巴比伦王国。后来,为了联合反对亚述,新巴比伦王国与米底结成反亚述同盟,先后攻占亚述城和尼尼微城。在尼尼微陷落之时,亚述国王萨拉克为了不被抓,竟放火烧了王宫,自己也投火自尽。几年之后,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联军又在卡赫美什打败了埃及法老支持的亚述残余势力。此后,亚述就彻底销声匿迹了。

第四章 新巴比伦王国

巴比伦之囚——犹太人的劫数

新巴比伦王国又称迦勒底王国,大约处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公元前626年,居住在巴比伦地区南部的迦勒底人,联手攻陷了亚述的都城尼尼微,亚述灭亡。那波帕萨尔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

尼布甲尼撒是新巴比伦王国中最著名的国王。他从小就机智勇敢,聪明伶俐,那波帕萨尔非常喜爱他,随军作战,都要把他带在身旁。由于常年跟随父亲作战,并在战斗中常常身先士卒,因而深得将士的拥护。由于那波帕萨尔年老多病,很多次战役都是由尼布甲尼撒指挥的,这也给了他锻炼的机会,使他迅速成长起来。

新巴比伦王国与埃及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发生了摩擦,并处于下风,被迫放弃了一些地区。老国王那波帕萨尔不甘心被埃及牵制,命令尼布甲尼撒与埃及决一死战。公元前605年春天,尼布甲尼撒二世亲自率领部队在卡尔赫米什与埃及进行了生死决战。他们瞅准战机,抢占先机,率先渡河,沿着西岸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除此之外,还将埃及人逃跑的后路堵死了。战斗打得很艰难,新巴比伦王国的士兵在尼布甲尼撒的率领下,就像发了疯的狮子冲向敌人的队伍中。在猛烈的进攻下,埃及军队乱了阵脚,只顾逃命。尼布甲尼撒下令必须全部歼灭,战士一鼓作气,不顾劳累,继续追击,终于将埃及军队全歼。

老国王那波帕拉沙尔去世时,尼布甲尼撒不在身旁。得知老国王去世的消息后,他立即带着卫队一刻没有停息地赶回巴比伦城。他担心有人乘机篡位,国内发生动荡。回到巴比伦城之后,尼布甲尼撒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大臣们都希望他能继任王位,都在等着他回来。众望所归,尼布甲尼撒登上了王位,并得到各个城市的承认。

继承王位之后,尼布甲尼撒并没有停止进攻的步伐。不久,就对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些小国发动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大马士革、西顿、推罗以及犹太的国王在强烈的进攻下被迫屈服。

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二世与埃及再次交战,这次双方损失都很大。新巴比伦军队见难以取得胜利,只得见好就收。趁此时机,臣服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犹太国王约雅敬“背叛”了新巴比伦王国,转而与埃及站在了一起。

尼布甲尼撒二世得知犹太国王投降,非常气恼,立下毒誓定要踏平耶路撒冷。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终于时机来了,公元前598年底,犹太国王约雅敬去世,他的儿子约雅斤继承王位。尼布甲尼撒二世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耶路撒冷进军。两个月的艰难决斗,双方一直僵持,也没有分出胜负。就在这时,犹太内部出现了分歧,一方坚决要与新巴比伦决裂,而另一方不想再与巴比伦作对。最终亲巴比伦派占了上风,在他们的推动和谋划下,犹太国王约雅斤没有办法只好带着所有的大臣一起被迫投降。尼布甲尼撒二世终于报了仇,特别高兴。为了以儆效尤,他废黜了约雅斤,册封约雅斤的叔叔为犹太王,并亲自给他取名西底家,让他成为新巴比伦国王的傀儡。犹太王室的大部分成员和能工巧匠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沦为巴比伦人的奴隶。除此之外,尼布甲尼撒二世还大肆洗劫了耶路撒冷的神庙。

不久,埃及向巴勒斯坦地区发动了猛烈进攻。犹太国王西底家忘记了自己的誓言,积极响应埃及人。这时先知耶利米和一些亲巴比伦的犹太大臣站了出来,不同意西底家向埃及靠拢,劝他要和新巴比伦王国继续保持友谊,不要反抗尼布甲尼撒。但是,劝说无效。尼布甲尼撒对犹太国王出尔反尔非常气愤,亲自率领军队,对耶路撒冷发动了围攻。这次战斗持续了18个月,最终还是被攻陷。尼布甲尼撒二世对犹太国王这种行径,无比的痛恨,认为他违背了新巴比伦的众望,于是当着犹太国王西底家的面杀死了他的几个儿子,作为对他反叛的惩罚。惩罚并没有结束,西底家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眼睛被割去,用铜链锁着,来到巴比伦示众。耶路撒冷再次被洗劫。此时的耶路撒冷遭受到了巨大的毁灭,城墙被拆毁,神庙、王宫和许多民宅被焚烧。全城活着的居民几乎全被掳到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

这场苦难成了犹太人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在一首《被掳于巴比伦之哀歌》中曾这样唱道: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歌唱;强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对于犹太人来说,沦为“巴比伦之囚”是一次惨痛的经历。在《圣经·旧约全书》中就有对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和“巴比伦之囚”的记载。在书中,尼布甲尼撒被说成是上帝惩罚犹太人罪恶的工具。由于受到《旧约全书》的误导,一些人对待尼布甲尼撒的认识有失偏颇,认为他是一个不信神的征服者,野蛮而残暴。公正地说,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尼布甲尼撒是一位有才干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公共工程组织者。不管怎么说,他对新巴比伦王国的统一局面有着不可抹煞的功劳。可以说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在“巴比伦之囚”之后,尼布甲尼撒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称霸两河流域,下令攻打腓尼基城市推罗。推罗当时是重要的海港和商业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为了拿下这座城市,尼布甲尼撒攻打了13年。13年,新巴比伦的士兵远离家乡,奋战在异国他乡,备受煎熬。就在新巴比伦士兵忍无可忍的时候,推罗也坚持不住了,最终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推罗不得不投降。这时巴比伦士兵才得以返回家乡。

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不管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来说都比较繁华。为了显耀自己的伟大,显示自己的文功武治,尼布甲尼撒下令重修巴比伦城。他写道:“我下令修筑一道城墙,这样可以从东面护住巴比伦。此外,我还下令开凿了护城壕,用沥青和砖砌筑河岸,壕边垒砌像山一样高的护墙。城门非常牢靠,用松木制成,并用铜叶包裹。我命令士兵在海水涨潮的时候用海水将壕内灌满,这样想渡过壕沟就像渡过大海一样,对巴比伦构不成威胁。为了防止敌人越过壕沟,我还命令士兵在附近堆起土堆,在周围建起砖墙。我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城池打造得极为坚固,使巴比伦成为一座铜墙铁壁。”

爱情的见证——空中花园

人们一提到新巴比伦王国,首先会想到的便是空中花园。不错,空中花园可以说是其一个标志。在古老的巴比伦文明中,有很多令人津津乐道、浮想联翩的故事,其中就有“空中花园”。空中花园,又称悬园。提到它的名字,有人可能会认为是吊于空中。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个名字是对希腊文“paradeisos”的直译,即“梯形高台”上的花园。十六世纪的画家绘画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空中花园”让人神往,让人迷醉,关于它的美丽传说更是动人心弦。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公主安美依迪丝。安美依迪丝公主楚楚动人,貌若天仙,国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是不知为什么,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经常望着远方出神,闷闷不乐。尼布甲尼撒不知道缘故。公主对他说:“我的家乡山林茂密,花草丛生,景色宜人。可这里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也看不到葱绿的森林。我多么渴望能见到我们家乡景色啊!”原来公主对于常年不下雨的巴比伦的生活,非常不适应,一直在怀念故乡绿色的丘陵。尼布甲尼撒知道原因后,决定不惜人力和物力,花费大量财力在巴比伦建造一个花园,来取悦公主,以解公主的思乡之苦。

关于“空中花园”还有另一说法。公元前1世纪中叶,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在他的《历史文丛》这样记载,这座花园是亚述女王赛米拉米斯为了供自己玩乐而建造的。空中花园也许真有其园,但在历史上却找不到塞米拉米斯这个人,她是希腊传说中的亚述女王。空中花园有了这样的传说,更加让人觉得神秘。

这座花园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不远,大约只有100公里。它建在皇宫广场的中央,是一个高15公尺的四角椎体建筑,堆起长宽各400公尺的土丘,每层平台就是一个花园,层层累积,形成一个锦簇的花园,在上面栽满了从各地运来的奇花异草,在台阶上还铺上石板、芦草、沥青、硬砖及铅板等材料,目的是为了防止上层漏水,泥土的土层也很厚,也能够让大树扎根生长。

那么怎么保持水分的供给呢?很简单,聪明的工匠在花园的最上面建造了一个水槽,这样就可以通过水管,随时保证供给植物的水分。除此之外,还在花园的低洼部分,建了很多房间,就好像给房间搭成了一个水帘。就像《西游记》中的水帘洞那样。因此,即使在酷热的夏天,也会有丝丝清凉。

人们常这样说道:尼布甲尼撒的御花园,高大无比。跳动的喷泉浇灌高大树木的悬根。公元前3世纪菲罗曾记载“园中种满了奇珍异草,这就像山中的国家,有些部分层层叠叠。这些高大的树木枝叶繁茂,相互映衬。泉水如同玉树琼浆,高高流出。通过水管冲刷旋流,充沛的水汽滋润树根土壤,永远保持湿润。”这一巨大工程,再加上美丽的园林景色,公主终于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

它成功地采用了防止高层建筑渗水及供应各平台用水的供水系统,美索不达米亚这一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再加上空中花园距离幼发拉底河有一段距离,学者们认定在这里一定有完善的输水设备。

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从壮大与宽广来看,空中花园远远比不上尼布甲尼撒二世所修建的宫殿,但它也有那些宫殿所不及的。比如它的美丽、优雅,具有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帝国的灭亡

公元前55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突然暴死。这一死讯,来得太突然,出乎人的意料。巴比伦帝国的政局骤然恶化,许多人开始卷入争夺王位之战,在5年里换了3个国王。最后王权落在了尼布甲尼撒二世女婿拿波尼度手中。

传说在拿波尼度继位时,祭司马尔杜克曾托梦给他,让他重修月神欣在哈兰的庙宇。哈兰,是前叙利亚的城市,当时在米兰人手中。拿波尼度表示自己不能做到,也没有办法修葺。马尔杜克只好向他泄露天机说:“在不久的将来,米兰人不再是拿波尼度的威胁。”他宣称,“他们和他们的土地,以及支持他们的王都将消失,不复存在。三年后,我将让居鲁士驱逐他们。”

居鲁士是波斯的一位王子,后来他加入了一群反对米底国王的士兵团队,乘此时机,拿波尼度征服了米兰,开始重修月神在哈兰的庙宇。但这个月神是阿拉美亚人的月神,并不是巴比伦尼亚的月神,这让巴比伦祭司非常不满。而拿波尼度大肆收敛钱财,也引起巴比伦和其他城市的反抗。拿波尼度无心管理朝政,离开巴比伦达十年之久,把朝政交给他的儿子管理,朝中大臣对他非常不满,认为他弃国家而不顾,只想着自己。

波斯人灭了米底王国和小亚的吕底亚王国,使巴比伦尼亚处于被半包围的状态。公元前539年,居鲁士下令进攻巴比伦城,但拿波尼度并没有把波斯人放在眼里,当他听说居鲁士前来进攻时,非常轻敌,没有做一丝准备,反而嘲笑:“让他在巴比伦城下使劲地哭吧,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把城墙哭倒。”他自诩巴比伦城固若金汤,城外还有护城河,凭借天堑之险,他料想波斯军队奈何不得。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波斯军队只是利用国内反对他的巴比伦贵族,轻而易举便打开了城门,攻占了巴比伦城。

居鲁士看到这座城市时,曾大赞不已,决定把波斯帝国的首都迁到巴比伦城,并且宣称自己是“宇宙四方之王”。

波斯人的铁蹄所到之处,使两河流域很快成为它的囊中之物。巴比伦文明3500年的历程就此画上了句号,退出了历史舞台,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第二篇 刻在泥版上的文化

巴比伦文学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学的一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苏美尔和阿卡德文明时期。苏美尔人用自己创制的楔形文字保存下来不少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观念,表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这个神奇的国度,很早就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不仅有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摹写和拓制岩铭的复本

第一章 历史的记忆——楔形文字

神秘文字的起源

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大约在公元前3200年。之所以叫作楔形文字,是因为其笔画很像楔子。后来这种文字发展成表意和指意符号。慢慢地,这种文字被后来崛起的亚述人、巴比伦人和波斯人继承,逐渐成为音形结合的文字。苏美尔人为了书写方便,常把它们刻在石板上和泥版上,后人常称之为“不朽的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就有楔形文字,它是古代苏美尔人发明的。关于楔形文字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印娜娜是天上的女王、乌鲁克城的保护神。她是一个倔强、极具毅力的女神,想做的事情总会想尽办法做到。她在做乌鲁克城保护神的时候,住在阿普苏的天神安启已建造好苏美尔最古老的城市埃利都,并将最有价值的神圣礼仪藏在那里。印娜娜决定用尽一切手段得到全部礼仪,使她的城市享有不朽的文明。

于是,她决定冒险亲自去会一会天神安启。印娜娜是一位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女子,安启从远处看见她婀娜多姿地走过来,便对其倾心不已。安启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远方来客。望着妩媚的印娜娜,安启心旌摇荡,神魂颠倒,不停地劝印娜娜多喝酒,自己也喝得满脸绯红。印娜娜见时机成熟,向安启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此时的安启神志不清,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了印娜娜。印娜娜没有想到安启会如此爽快地答应。她不敢在此久留,担心安启酒醒后会反悔,收回自己的承诺。印娜娜小心翼翼地把全部礼品装上天舟,扬长而去。这些礼物包括:神权、王权、不朽的王冠、王位、伟大的神圣地位、神对万物的关照权、大洪水、上天庭与下地狱的自由、祭司的多种职能、伺奉天庭的神妓、音乐与乐器等技术、木工铁匠的手艺、写作、真理、真诚、正直、善良、格言与智慧、好话与坏话、判断与决定、英雄与力量、伪造、敌对、骚乱、城市的毁灭与惩罚、左边是数字4,右边是象形文字,符号代表物品旗帜、指令、壮年、富饶等等,其中就包括了为后世流传的楔形文字。

这种神秘的文字到底起源于哪里?我们追随历史的足迹,探寻其发现的历程。

首先要追溯到15世纪,意大利人巴布洛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设拉子旅游时,在寺庙残破不堪的墙壁上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从未见过的字体。这些字体在外形上有的像钉子,有的像打尖用的木楔,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横卧着,有的则斜放着,有的尖头朝上,有的则朝下。巴布洛非常疑惑,不清楚这是什么,但下意识里觉得这些字体肯定别具意义。回到意大利后他便向人们描述所见到的这些奇怪的字体,希望能解开心中的谜团。很遗憾,没有人对巴布洛所说的事情感兴趣,都认为他在信口雌黄。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古老的楔形文字。

一个世纪后,又是一个意大利人瓦莱来到了设拉子,瓦莱发现这些文字后,断定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他把墙壁上的字体抄了下来,并带回了欧洲。后来瓦莱在游历伊拉克古代遗址时,再一次看见了这些刻在泥版上的字体。他当下断定,这应该是古代西亚人的文字。

通过对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发掘,以及对大量泥版文献成功的译读,人们知道了楔形文字是由古代苏美尔人发明,阿卡德人加以继承和改造的一种古老的文字体系。这种独特文字经过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的继承和传播,让西亚其他地方都知晓了这种文字。

但是,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两种观点争执不下:

一种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独特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目前比较认可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坚持这一观点。

当然,也有学者持不同的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该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前苏联科学院比较认同这一观点,他们在编《世界通史》这本书时就明确表明。书中这样记载:“两河流域各族人民对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4千纪中叶,文字的胚胎就出现了。当时为了更好地进行行政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文字的胚胎变成了真正的文字。”

持这两种观点的学者都很难说服对方,而且一直僵持着,坚持认同自己的观点。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种新的观点兴起,让楔形文字的起源再次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考古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令世人吃惊的观点,推测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即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这一观点犹如一颗原子弹在学术界引起了新一轮的争论。

苏美尔学专家通过常年对楔形文字的研究,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泥版文书记载中有大量的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这位苏美尔学专家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苏美尔文明与这颗星有极大的关联。这一假设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专家们的证实。

对于楔形文字的起源问题,自然科学的探索可以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见解。但是,也遭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很难想象,一颗新星的爆发能有创造人类文明的威力。通过考古发现,美索不达米亚人确实认为文字很神圣,对待文字的态度也很敬畏、虔诚。文字在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弥漫着一种神秘的色彩,比如,他们会佩戴刻有文字的护身符,即使在神庙或宫殿也搁置一些文字的泥版。

楔形文字的演变

楔形文字,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语cuneiform,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古代西亚所使用的文字,有的刻在石头上,有的刻在泥版上,有的刻在泥砖上,笔画十分像楔形,也有点类似钉头或箭头,因此也被称作“钉头文字”或“箭头字”。

当人类刚刚诞生时,面对的就是浩瀚无边的宇宙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因此,文字最初都是采用象形这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为图画符号,只有这样才能直观地把对外界的感受表达出来。楔形文字的发展,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大同小异,都是经历了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愈来愈频繁,要表达的东西也很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原始的图画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人们便对文字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简化图形,即部分代替整体;另一方面引申符号的意义,比如“足”除代表“脚”的意思外,还代表“站立”、“行走”的意思,“犁”除有“一种耕田的工具”的意思外,还用来表明“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随着文字的广泛应用,象形文字慢慢就发展成表意文字。

在表意文字的基础上,发展成表词音节文字,即表意符号被发音符号代替,同声的词就用一个字符表示。当然,一个符号也可以代表一种声音。后来开始使用发音符号,发音符号比表意符号又前进了一步,首先表现在减少了符号的数目,其次是发音符号还可以表达图形符号无法表达的介词、副词、小品词及词格、词首、词尾等文法和语法结构。经过这些发展演变,苏美尔的文字体系逐渐完备,象形符号逐渐被楔形文字代替,楔形文字就这样创立了。

那么,为什么叫楔形文字呢?原来他们的文字最早是写在泥版上的。在书写时需要用芦苇角或木棒角按压,这些芦苇角、木棒会在按压的地方留下印痕,这些印痕比较宽,也比较深,抽出时留下的印痕则比较细,也比较窄。由于这种文字在开始书写时比较粗,而末尾部分比较细,就像木楔一样,因此称它为“楔形文字”。

后来,人们书写的方向也有变化。刚开始书写文字时人们都是从右到左、自上而下的,这样书写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就是已经写好的字符会被刻字的手抹掉。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楔形文字的传播

楔形文字的创立是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它对周围地区的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民族把这种文字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使楔形文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楔形文字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地区传播,较早借用楔形文字的是埃兰人。与苏美尔人一样,埃兰人也是古西亚最古老的一支民族。从公元前3000年中叶起,埃兰人与苏美尔及后来的巴比伦联系增多。在阿卡德文字的影响下,埃兰文字具有了楔形文字的雏形。埃兰人还借用阿卡德语来书写文件。随着埃兰文越来越语音化,它基本上变成了语音文字。

楔形文字还对赫梯人产生了影响。赫梯人居住在小亚细亚以及亚述和巴比伦尼亚以西的地区。他们不仅在文字上深受巴比伦的影响,还在文化上和文学上深受影响。如他们继承了巴比伦人的宗教、神话文学和医学等。

叙利亚的乌加里特人也继承了楔形文字,他们在楔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演化了一种纯字母文字。乌加里特是一座港口城市,也是古代众多使用西闪米特语的小国家的中心。乌加里特文字是近东地区最古老的字母文字,总共由30个符号组成。它既没有表意符号,也没有限定符号或部首符号。乌加里特人已经知道按字母顺序来排列闪米特字母表,这种字母顺序后来被欧洲人所袭用。

最后一种是古波斯楔形文字,是波斯人在亚述——巴比伦楔形文字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文字。古波斯人居住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东的地区,也就是相当于现代伊朗地区,其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波斯人在创立自己的文字体系时,不仅采用了巴比伦楔形文字的外形,还向他们借鉴了音节问题。只是在外形上相似,在其他方面很少有相似处。古波斯文实际上是一种不彻底的字母文字,它由36个字母符号组成,其中包括3个孤立的元音符号和33个音节符号。在较晚时期,还曾使用了几个表意符号。古波斯楔形文字的应用范围很窄,主要用于记载国事。后来这种文字随着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国后消失。

巴比伦楔形文字传播之所以这么宽广,影响之所以这么深远,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巴比伦王国和亚述王国是两河流域最强盛的国家,在当时的中东地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周围的民族或国家必定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作为文字,必定会受到重视。其次,文字本身的特点也便于传播。一方面楔形文字的书写材料和工具,即泥版和芦苇不仅取材方便,容易获得,而且造价低廉,经久耐用;另一方面是亚述——巴比伦文字体系在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因而受到广泛的应用。

破译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学者纷纷投入到楔形文字的破译工作上。他们首先从波斯人的楔形文字入手,因为波斯语言到现在还存在,只是文字写法有些不同,但并不会妨碍我们的破解。在贝希斯顿铭文中,有三种对照的楔形文字,分别为波斯、埃兰和巴比伦。这块铭文记载的是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平定内乱,重新统一的一些情况。正是依赖这个,H.C.罗林森成功释读了波斯楔形文字。

但是,谁会相信,破解楔形文字是来自一个赌注。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这样的:1802年,德国哥廷根的一位27岁的希腊文教师格罗特芬德在同朋友聚会时喝醉了酒,他吹牛,说自己能破译困扰人们多年的楔形文字。朋友们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开玩笑。为了证明自己能破译楔形文字,格罗特芬德便与他们打赌。

酒醒后的格罗特芬德知道自己吹牛吹过头了,但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了不被朋友笑话,他只能硬着头皮研究自己手中仅有的几份波斯波利斯的铭文摹本,希望能破译楔形文字。

格罗特芬德尝试多种办法后,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以某王的名字和王衔套用这些文字,会怎么样?于是立马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他以波斯王薛西斯的“薛西斯、王中王、国王大流士之子、某某之子”的句式去套波斯波里斯第一组楔文。出乎意料的是,这10个波斯的楔形文字被解读出来了。格罗特芬德喜出望外地跳了起来:成功了!

后来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截止到1851年,学者们完全掌握了波斯语楔形文字的41个音节符号的读音和一个单词分隔符。然而,这些王衔铭文有着缺陷,不能解决古波斯词汇、语法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1835年,英国军官亨瑞·罗林森成为波斯库尔迪斯坦省总督的军事顾问。虽然他很年轻,只有25岁,但他非常优秀,不仅学习过波斯语,还学习过印地语、阿拉伯语等。1835年的一天,他来到波斯贝希斯敦。在这个小镇附近有一处巨大的楔形文字岩刻铭,为2000多年前雕刻而成。当时,波斯国王大流士下令在岩壁上雕刻浮雕和文字,以此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岩刻所在的位置比小镇高520米。除此之外,从岩刻脚下到铭文顶端是一个高104米、明显有人工痕迹的光滑表面,人们无法靠近铭文临摹。在这座浮雕上,表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在两位全副武装的波斯贵族陪伴下依弓而立,脚踩反叛者,傲视面前9个从头到脚被拴着绳索的反叛者。浮雕人物边上和底下的文字分别用3种楔形文字刻写着国王的丰功伟绩。

罗林森不愿意放弃这一发现,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个小镇摹写和拓制岩铭的复本。他做的这项工作非常危险,为了保护铭文,不知是谁在表面上涂上了一层保护膜。这层保护膜非常光滑,因而悬壁表面十分危险,一个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好在罗林森练过田径,他设法爬到了铭文岩面最底部,开始临摹铭文。对于最难到达的顶部区的铭文,他想出了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办法,他把梯子放在铭文区狭窄的底部边缘,如果梯子够不着的话,就用绳子捆好自己,把自己吊在空中。可以说,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书写、创造和发现。

有时,他也会雇用一个本地攀山男孩帮忙,让男孩小心翼翼地爬到铭文区上面,并把自己吊在空中,按照罗林森的指示拓印岩刻铭文。可想而知,为了破译文字,他们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

就这样,他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花费16年时间成功翻译出了这篇由3种语言书写的贝希斯敦铭文近景铭文。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是波斯王大流士记述自己平息叛乱、成为波斯帝国国王的记功岩刻。除此之外,他还成功破译出150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500个单词和数十个专有名词。与此同时,其他学者也在孜孜不倦地破译楔形文字。在所有人的辛苦研究下,人们终于成功释读了古老的楔形文字。罗林森的释读证明了两河流域古代居民的阿卡德语和两河流域现代居民的阿拉伯语同属于塞姆语系。他发表的贝希斯敦大流士的岩刻铭使许多学者可以投入释读楔形文字的国际研究。

由于格罗特芬德和罗林森等人的杰出贡献,楔形文字这一语言之谜才得以被揭开,学者们陆续破译了新巴比伦和亚述时代的楔形文字,然后是古巴比伦、阿卡德的楔形文字,最后才破译出了最难解、最原始的苏美尔楔形文字。

2001年,在伊拉克举行“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正是为了纪念楔形文字的诞生。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由苏美尔人发明,巴比伦人兴盛一时,其间传播繁衍达3000年之久,后来却逐渐失传。5000年后的今天,闪米特人的后裔仍为祖先发明的楔形文字感到自豪。

楔形文字的释读成功,为人类打开了认识两河流域数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大门,在此前后,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先后发掘出几十万块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泥版文书,通过对这些泥版文书的解读和研究,人们才知道,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

泥版文书的发明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特有的,其书写材料、书写工具和书写技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一独特的书写材料、工具和技巧与两河流域特有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两河流域附近几乎没有木材,石头更为缺乏,不可能像其他文明那样,把文字写在纸上或刻在石头上。但也有它的独特优势。那就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两河冲积平原的泥土。聪明的苏美尔人看到河流赋予的礼物——泥土,就独创了一种书写材料。因为这些泥土土质好、有黏性,他们创造性地把它制成泥版,当做书写材料。这种书写材料比起纸草、羊皮纸、木材等书写材料来,更方便取用,而且造价低廉,也坚固耐用、保存持久。其书写用的笔通常是用芦苇做成的,有时也用其他材料,如木材、兽骨等。

制作泥版的过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首先要把黏土使劲揉搓,使其黏性分布均匀,然后根据需要做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状。一般是一面平坦,另一面凸出。泥版做好后,就可以在上面书写了。在写之前,要先用细绳在上面划好格子,这样书写出来的文字才工整。接下来,就用芦苇笔或者其他的书写工具在泥版上刻字或画图。泥版的两面都可以刻字,通常先刻平坦的一面,再刻凸出来的一面。如果泥版比较小,可以把它拿在手上刻写,如果非常大,则可以把它放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这样书写起来效率比较高。当两面都写完了,就要把它晾干或者烧烤,只有经过这道工序,泥版才会坚硬、牢固,印刻在上面的文字或图案保存的时间才会长久。正因为这个缘故,泥版才会保存至今,我们才能知晓巴比伦文明的历史。像这样厚重的泥版,是没有办法装订的。那么,怎样辨别这些泥版书的顺序呢?这个问题不用担心,聪明的苏美尔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在每块泥版上都写好全书的标题和编号,而且下块泥版一般要重复上块泥版最后一行字,这样读者就能一目了然了。比如《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开始是“关于见过的一切人”,这句话就成为全书的标题。

经过晒干和烘烤的泥版不光坚固耐用,而且非常笨重,不像书籍可以轻松地保存下来,显得十分不方便。成套的泥版要用绳子捆起来,并要附上标示这些泥版内容的一小块泥版。一般是把它们放在架子上或书库里,也有的用篮子或泥坛、泥罐存放。如果要保存一些重要的文件或者需要保密的书信,就会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保存,即“信封泥版”。要用另一块泥版盖在印有重要文件的泥版上,再用软泥牢牢封住两块泥版的四边,在其上面盖上印章,以表其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在外部泥版的表面,刻上该文件的副本或内容概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泥版意外损坏或伪造和篡改。保密信件也是按照这种方法,即先把写信的泥版包上一层黏土,收信人收到信件后,只要把这层黏土剥掉就可以了。

除了泥版这种最主要的书写材料,还有石料、木板、象牙以及金属这些也曾当做书写材料。但是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局限,比如石料,虽然它最坚固耐用,但因其稀少,则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场合才能用上,如神庙或皇室,或作界碑。迄今为止发现的石刻,大部分是“皇家铭文”。也有在金属上刻写楔形文字的,但并不多见,只出现在青铜刀、剑、银碗或金板上。在这些金属上一般是刻写所有者或所献祭神的名字,文字也比较简短。

不朽的巴比伦

就这样,经过了两千年的尘封,在这之后,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最终把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泥版全部翻译了出来。这些泥版让我们可以重新领略到巴比伦的风采与辉煌。一段段历史从楔形文字中走出来,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尽管现在,人们习以为常地会用“巴比伦文明”来称呼那段悠久的文明,但实际上,多个民族间数千年的征战与杀戮,融合与交融构成了复杂的历史。

公元前9世纪的亚述浮雕是在一家英国不起眼的小食品店里发现的,当时已经被刷上了白色涂料,挂在墙上。然而,在1994年的伦敦的拍卖会上创造了最高的成交价格,曾轰动一时。浮雕上雕刻着长着翅膀的神灵手中托着有魔力的松果,与一位持杖背弓的皇宫宦官前后站立。这尊浮雕大概是表明要把这枚松果送给最伟大的国王。

集两河流域法律之大成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它被雕刻在巴比伦伊什塔尔城的城门上,公告天下,让所有的臣民都通晓这部法典。但你来到巴比伦,是不会看见的,因为考古学家曾经将这座城门的砖块按照编号拆下,运回到德国重新组装。这部最完整、最系统的巴比伦法律文献,是两河流域法律制度的代表作。这部法典用典雅的楔形文字,雕刻在一根石柱上,浮雕上还刻有主管司法的太阳神沙马什授予国王汉谟拉比权杖的场面,不过这根石柱现存于法国罗浮宫内。

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还叙述了人类早期大洪水的情景,这个故事与《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十分接近。现在的学者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圣经》中有关洪水的记载是从《吉尔伽美什》中演变出来的。那么,又怎样看待中国神话中所记载的大禹治水这个神话呢?人类早期的发展历史中有着许多微妙的联系,有时真是无法说清,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其他因素在里面,不得而知。但无论是楔形文字还是甲骨文,它们的诞生和发展,都预示着人类早期文明出现的先兆。

第二章 大放异彩的文学

苏美尔文学的黄金时代

随着苏美尔文字的出现,人类最早的文学和史学作品也随之产生了。亲自参加美索不达米亚城址发掘的功臣伍莱认为,如果仅仅以成就大小来评价人类的功绩,并且在考虑年代和环境的因素之外,应该认为苏美尔文化是最值得推崇的,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苏美尔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大概是史诗。史诗中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有《恩梅尔卡史诗》、《卢伽尔班达史诗》和《吉尔伽美什史诗》等。这些史诗都是歌颂乌鲁克第一王朝历代国王和苏美尔著名英雄的巨作。在两河流域文学中,除了壮丽的史诗外,还有动人的爱情诗。据说,下面这首诗是由舒辛国王选定的新娘在新年庆祝“圣婚”的过程中吟唱的,以泥版书的方式保存于伊斯坦布尔古代东方博物馆。现在把克莱默教授复原和译读的全诗摘录如下:新郎,亲亲,我的心,你的美貌甜如蜜,壮士,亲亲,我的心,你的美貌甜如蜜。你已迷住了我,让我不安地站在你面前,新郎哥,我甘愿被你带入洞房,你已迷住了我,让我不安地站在你面前,壮士哥,我甘愿被你带入洞房,新郎哥,让我亲吻你,我的香吻比蜜甜,在洞房里,充满柔情蜜意,让我们共享你的美貌,壮士哥,让我亲吻你,我的香吻比蜜甜。新郎哥,你已占有了我,告诉我的母亲,她将给你以佳肴,告诉我的父亲,他将给你以赠礼。你的精神,我知道如何振奋你的精神,新郎哥,与我同眠至天明,你的心,我知道如何取悦你的心,壮士哥,与我同眠至天明,你,因为你爱我,给我你亲吻的请求,我的君王之神,我的君王保护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