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05:07:36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下)

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下)试读: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 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 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 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 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 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 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 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 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 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 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 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 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 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 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 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 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 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 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 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 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 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 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 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 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 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 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 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 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 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 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 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 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 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 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 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 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 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 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 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 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 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和指挥家。1813年5月22日,生于德国的莱比锡。

瓦格纳父亲对演戏剧有狂热的爱好,母亲也有同样的兴趣。当他父亲病逝后,母亲改嫁,他的继父又是一个演员、作家。他们的生活兴趣和艺术素养,给8岁的瓦格纳以良好的影响。难怪他整天忙个不停,不是在搞音乐就是在搞戏剧。13岁时,他还利用空闲时间,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头12卷。他还是个莎士比亚迷,小小的年纪,已对莎翁的全部著作了如指掌。14岁的瓦格纳就模仿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一悲剧。关于这一悲剧,他自己曾这样说:“这部作品规模宏大,剧中共有42人,他们在进行中一一死去,结果最后一幕没有一个存活,不得已,只好让许多已死的人的幽灵,重新在舞台上出现。”瓦格纳,他有的是戏剧头脑。

当时,著名的歌剧作家韦伯,是小瓦格纳崇拜的对象。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洋洋大作,瓦格纳能够从头背到尾。每当他坐到钢琴旁,他能随心所欲地用多种指法,弹奏《自由射手》的序曲。他要像韦伯那样写歌剧,他要将自己的大悲剧写成歌剧。从哪里入手呢?于是,他从图书馆里借来大量作曲的课本,自己阅读消化。但是,梦想中的歌剧,依然没有写成。十几岁的瓦格纳,满脑子都是狂想,他开始结交一批江湖艺人甚至出入莱比锡的小赌场。他觉得自己需要钱,因为要用音乐来征服世界,就必须有钱。他梦想写一部最伟大的德国歌剧,还梦想能到意大利,在那儿写意大利歌剧;到法国,在那儿写法国歌剧。还有伦敦,还有全世界,无论哪里,瓦格纳将是惟一最伟大的歌剧大师。他的信心和抱负,确实感动了一些朋友,朋友们为他慷慨解囊。

有一次,瓦格纳在莱比锡的音乐会中,听到了贝多芬的音乐,他仿佛被唤醒了似的,内心充满了感动。这样一来,文学和戏剧的爱好之上还得加上音乐的爱好,他要做一个像贝多芬那样的真正的音乐家。他将给自己写的戏剧作曲,使之完美无缺。他要让戏剧和音乐,珠联璧合。听了这次音乐会后,他开始从师学习音乐理论,进步很快,同时还作了不少乐曲。20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威尔芝堡市剧场的合唱长,并写了歌剧《魔女》。21岁时,已改任马格特堡市剧场的音乐监督,创作了歌剧《禁止恋爱》。此间,他和剧场里美丽的女演员明娜恋爱,并于24岁时和她结了婚。

婚后的瓦格纳依然生活在贫困和失望之中。他对自己的天才充满信心,但却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他在创造新的音乐语言,他在向世界奉献美,而世界却报之以轻蔑,连妻子也喋喋不休地报怨。他愤怒地训斥妻子:“你的痛苦最后将在对我的赞誉声中得到报偿。”在苦闷贫困与烦躁之中,瓦格纳不停地向朋友借钱,瓦格纳夫妇负债累累。瓦格纳想:巴黎是歌剧家成名的地方,看来只有到巴黎去。为了躲避债主,为了寻找新的希望,1839年6月,瓦格纳带着妻子明娜,偷偷逃出俄罗斯国境,从里加的波罗的海镇逃往英国。这也是他们多次采用的逃避债务的方法。瓦格纳希望从伦敦转道巴黎,在那里,新的曙光将会降临。乘船在海上航行。20多天,遇到好几次风暴。有一次风浪太险,船只好在挪威的一个海港停泊避难。艰难的航程,在瓦格纳内心掀起巨大的波澜。他想起一个古老的传说“漂泊的荷兰人”,因为触怒上帝而遭驱逐,那个荷兰人只能在海上漂泊,漂泊,茫茫碧海,没有尽头。这次可怕的航海,为他后来创作《漂泊的荷兰人》提供了灵感。

到了伦敦,再渡海到巴黎。歌剧《利恩齐》已经脱稿,这是瓦格纳24岁时创作的成名作。可一开始巴黎人并未认识到《利恩齐》的价值。瓦格纳在巴黎东奔西走,寻求演出他的歌剧的剧场,然而巴黎各大剧场,都不肯接收他的剧本。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暂做乐谱商的助理,又当报馆的职员。其间,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瓦格纳正是在这困苦的生活中完成了另一部大作《漂泊的荷兰人》。

在巴黎度过了3年饥寒交迫的日子,瓦格纳个人的魄力和魅力给巴黎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42年,瓦格纳的歌剧《利恩齐》被接受公演,紧接着1843年上演了《漂泊的荷兰人》,1845年上演了《汤豪塞》,这才使得他的境况有所改变。

1842年,瓦格纳在英格兰人的首都做管弦乐队的指挥,生活有了保障。有一次,瓦格纳在伦敦“爱乐协会”指挥季节音乐,他指挥时不用总谱,全凭记忆指挥乐队演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当时人们大吃一惊,在他们眼中,瓦格纳仿佛就是一个英雄。不用说,这次指挥是非常成功的。

1842年春,因为生活有了保障,饱经沧桑的青年音乐家瓦格纳在阔别祖国3年后,第一次归国了。他在描绘归国的心情时写道:“我最初看见莱茵河,我这可怜的艺术家的眼中泻着热泪。我和祖国德意志是永远的知交了。”这个曾为逃债而东藏西躲的艺术家,此时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既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惭愧,也有功成名就的自豪,更多的还有返回祖国了却乡愁的欣慰。朋友们热烈地拥抱了他,他们知道,瓦格纳是这样的艺术家,他创作新的音乐,需要金钱、美酒和女人来鼓动他的创作激情。瓦格纳慷慨地挥霍朋友们的赞助,同时也折磨着自己的妻子,但他是天才,朋友们尽可能地原谅了他。

之后,《利恩齐》歌剧在德累斯顿公演了,受到了观众的喝彩和欢迎。同时,他又被任为德累斯顿宫廷剧场的乐长。现在,音乐爱好者们能够常听到歌剧《汤豪塞》了。1848年,瓦格纳完成了歌剧《罗恩格林》,其中的《星之歌》、《婚礼合唱》,当时就流传开了。1849年,瓦格纳投身到席卷德国的革命风暴中。置身5月暴动的漩涡,瓦格纳显得特别活跃。骚乱首先从德累斯顿开始,灾难深重的穷苦人暴动了。当时革命党以十字教育会的塔楼为据点,夜中举火为信号,天明即向国王的军队开炮。瓦格纳亲自登楼,撞钟响应革命,并帮助散发革命党的传单,聚众发表革命演说。当普鲁士军队侵入德累斯顿后,革命终于失败。瓦格纳被指控鼓动革命,军队发通缉令逮捕瓦格纳,路口和大街还悬挂着通缉瓦格纳的命令与照片。瓦格纳被迫出逃,他先去魏玛李斯特那里,任歌剧指挥。李斯特立即将瓦格纳置于自己保护之下,他们还成了好朋友。李斯特作为成名的大音乐家,还特地在魏玛上演瓦格纳的作品,他为传播这个青年音乐家的作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由于李斯特的极力推崇,瓦格纳作品演出非常成功,观众开始认为,能够受李斯特重视的作曲家,必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瓦格纳在魏玛度过了几天愉快的日子。从李斯特口中说出来的真挚的赞颂,令瓦格纳心花怒放。这么多年来,有谁能真正了解瓦格纳的音乐呢?只有李斯特是自己的知音。两个音乐家,热切而愉快地切磋着。瓦格纳痛快淋漓地打开了话匣。他说,贝多芬已经为器乐下了定论,下一步将是用诗来丰富音乐了。瓦格纳要向世界呈献一种乐诗,或者说是一种音乐剧。李斯特兴奋地倾听着。瓦格纳说:“单是字句并不足以表现最高级的诗。字句是根,音乐是花。好比一棵美丽完整的植物,根部的诗句元气充沛,花朵的音乐绚烂多姿。”瓦格纳和李斯特探讨歌剧存在的困难和各种能够实施的可行性。瓦格纳说:“从前的作曲家认为歌剧纯属音乐作品,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好的歌剧乐曲与歌词同样重要。我要自己写歌剧,自己作曲,自己写词。这种完美的歌剧,应该叫它音乐剧。”

然而,追捕瓦格纳的人已注意到他的行迹,只是慑于李斯特的名望,未敢贸然下手。两个音乐家不得不暂时分手。瓦格纳化装成马车夫,在李斯特的帮助下,乘着马车悄悄逃出国境。瓦格纳离开德国,去巴黎,又去瑞士,过着流亡的生活。

因为生活与思想的急剧变化,瓦格纳在瑞士避难期间,他的文学事业比音乐上的活动更多。为记述自己作品的理想,他作了《艺术与革命》、《将来的艺术作品》、《艺术与气候》等论文。这些论文逐一在报纸上发表。其间,李斯特给瓦格纳的事业以大力的支持,并多次寄钱给他。之后,他又到了维也纳,寄宿在友人家里。这个友人就是高贵而富有的奥托·威森东克,他自愿充当瓦格纳的保护人,并在自己的土地上为瓦格纳建造了一座小别墅。瓦格纳夫妇与奥托夫妇相处十分融洽,在这种友好的环境下,尤其是奥托的妻子马蒂尔德对瓦格纳很有感情,这种感情激发了瓦格纳创作的灵感,一组大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构思,正在瓦格纳脑海中形成。这是四部歌剧组成的,完成这一巨型歌剧,前后花费了瓦格纳25年的时间。与此同时,瓦格纳还为奥托的诗谱写了许多优美的歌曲。瓦格纳与马蒂尔德的情感正在逐级上升,为了报答马蒂尔德的情感,瓦格纳在构思《尼伯龙根的指环》之余,还创作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是瓦格纳最伟大的一部歌剧。明娜对丈夫的行为强烈不满,1858年,她截取了丈夫给马蒂尔德的一封信,两家人都弄得非常尴尬。于是,瓦格纳去了威尼斯,然后又去了巴黎。在巴黎,瓦格纳的歌剧《汤豪塞》于1861年被赶下了舞台。瓦格纳债台高筑,感情也绝望了。

瓦格纳51岁了,他的名声仍然不大,他的生活极端贫困。1864年,瓦格纳获得了没有预料到的帮助。那时,德国尚未统一,有许多小国家,一个18岁的王子路德维希登基做了巴伐利亚的国王。他就是路德维希二世,一个酷爱音乐达到入迷程度的人。瓦格纳出版了一部杰出的大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要上演这庞大的音乐剧,耗资巨大,普通戏院不肯接受。瓦格纳不无感叹地在剧本的扉页上写道:“哪位君王能够将此剧付诸上演呢?”路德维希还是王子时,就被这句话所打动,他对自己说,有朝一日,他一登王位,就立即告诉瓦格纳,有个真正的君王赏识他的天才。当路德维希登基之后,他立即派了一位大臣去寻找瓦格纳。

这位钦差大臣带着国王的使命,到处寻找瓦格纳。当时瓦格纳负了一身债,因为怕吃官司,到处躲债去了。国王求贤若渴,钦差大臣不敢怠慢,他费了好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瓦格纳。他把国王的照片和红宝石戒指交给瓦格纳,并对瓦格纳说:“国王见你心切,诚心诚意,有如宝石之坚。”这可真像个童话故事,但这的确是真实的。当瓦格纳——一个落魄的年逾半百的音乐家,到达慕尼黑觐见18岁的国王时,国王表达了自己对瓦格纳及其作品的钦慕之情。这是两个雄心勃勃的人,一个在音乐王国里抱负不凡,一个在世俗王国里踌躇满志,是不同寻常的抱负,引起了国王和音乐家的共鸣。年轻的国王替瓦格纳还了债,请他作宫廷乐长,年俸为1200格尔屯银币,此外还在修塔堡湖畔,特建一座湖滨别墅供他愉快地生活和创作。

由于国王创造的奇迹,瓦格纳可以实现他的创作夙愿了。他非常感谢国王的恩典。在慕尼黑,瓦格纳的歌剧开始定期上演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名歌手》的上演,更加巩固了音乐家的名声。但是,瓦格纳的性格仍然浮动不定,此时,他爱上了李斯特的女儿科西玛。科西玛是他忠实的朋友、热情的支持者兼钢琴家汉斯的妻子。《尼伯龙根的指环》尚未上演,他的恋爱事件已成了公开的丑闻,这给他的对手找到攻击他的把柄,虽有国王的庇护,他还是不得不暂时离开慕尼黑。他决定带着科西玛,打破一切世俗的常规,私奔而去。他们同居了好几年,在明娜去世后,科西玛也和丈夫汉斯离了婚,这一对情人的关系才得到法律的认可。那是1870年8月25日,瓦格纳57岁,科西玛33岁,他们在教堂举行了婚礼。两人的婚姻是幸福的,那年的圣诞节,瓦格纳在他妻子卧室外的楼梯上,演奏了优美动听的《齐格弗里特牧歌》。

国王对瓦格纳的支持一如既往,他计划开演瓦格纳的全部作品,并决定建造露天剧场,以适应瓦格纳作品的上演,尤其是《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上演。当瓦格纳迁居瑞士日内瓦时,国王令人将四万格尔屯银币打了一大包裹,封装在货车上,由卫兵专程护送到瓦格纳的住地。此举给瓦格纳精神带来的兴奋不亚于物质上的援助。

瓦格纳一生中,最宏伟的一个计划,就是在德国的中部拜垒特建造一个舞台节目歌剧院,专门用来上演大型歌剧四部曲《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便让全德国人民都可以前来观赏。瓦格纳向欧洲募捐经费,终于建成一个大剧场。在克服许多困难,度过了多次经济危机之后,4部歌剧第一次于1876年8月全部上演,瓦格纳参加了第三部的演出,这是国王8年之后又一次见到他。国王对瓦格纳说,拜垒特是德国的一个壮举。这年瓦格纳63岁。《尼伯龙根的指环》一剧,由《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特》、《众神的黄昏》4部歌剧组成。这是瓦格纳天才的不朽的纪念碑;也是他将两种艺术——音乐和诗歌联姻的创举。4部歌剧4日演毕,其盛状可使人想像到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的祭演。

大哲学家尼采对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乐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还试着在钢琴上演奏。尼采很久就想和瓦格纳相见,直到8年后,在1868年,尼采25岁的时候,方和瓦格纳相见。尼采寄给朋友的书信中详细记述他和大音乐家瓦格纳最初会面的情形。他说:“明日是我和瓦格纳预约的日子,其间的时间,真像在梦中过去。还有一件欢喜的事,我的新衣服已经缝好,明日可以穿新衣服去拜访瓦格纳了……”这天,青年的尼采第一次会见当时56岁的大歌剧家瓦格纳。这次,瓦格纳询问尼采为什么喜欢他的歌剧。瓦格纳谈到各处公演时,和他理想的演出效果相差甚远。于是他亲自弹奏歌剧《名歌手》中的重要部分给尼采听。谈话时又转到哲学上。尼采说:“瓦格纳是元气十足而快活的人。他说话很快,富于理智。他和友人共座时,精神异常愉快。”此后音乐家瓦格纳和青年哲学家便经常交游。瓦格纳成为他崇拜的偶像。

李斯特是这样形容瓦格纳的,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有一次,我去看看他,精神是出于狂喜,他抽泣、大笑、喧闹,至少折磨了一刻钟。”瓦格纳的朋友爱德华·舒尔说:“瓦格纳变化多端的性格,就像老虎一样跳来跳去,像马儿般地嘶鸣。他在激动的时候,说起话来声音尖锐,随心所欲,满口胡言。在这种时刻,他仿佛是一种摆脱了枷锁的自然人……对他的话稍一反驳就会惹得他火冒三丈。”另一位朋友也有类似的记述:“他总是一跳而起,亲热地抱着或吻着这位歌手,或是高兴得在沙发上竖蜻蜓;或是爬到钢琴下面,再跳到琴上,或是跑到花园里,欢天喜地往树上爬去。”瓦格纳仿佛是一个吸力强大的磁场,朋友们不可抗拒他的魅力,但又受不了他的冲撞。瓦格纳是个令人惊异的人物——天才横溢、性格疯狂。在他的身上,一大堆矛盾不可调和地堆集在一起。他是一个基督教徒,同时也是一个异教徒;是一个爱国人士,也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主张禁欲,又是个淫色之徒;他极力赞扬穷人的美德,而自己却极尽享受之能事;他对别人漠不关心,却非常惊异别人对他冷漠;垂暮之年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从那一天起,他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必须吃素。

瓦格纳晚年过着愉快的生活,依靠国王的资助,他为自己和科西玛修建了一座梦寐以求的叫做温夫里德的别墅。瓦格纳感到奢侈生活对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他在客厅里装饰了“白色的薄纱……玫瑰色的丝绸……黄色的软缎……天花板全部蒙上饰有花边的缎子……马海毛织物的坐垫……窗子、镜子、油画,都挂上色彩不同的绸缎。”而在这一切装饰之中,瓦格纳愁眉苦脸,穿着朱红色裤子,向前来造访他的人歌颂自我克制的美德。可他转而又说:“香水、绸服、盐浴,是一个艺术家必不可少的。”尽管瓦格纳最后是债台高筑,但他在欧洲还是颇负盛名的大音乐家。

1882年,瓦格纳完成他的最后一部宗教作品,《帕西发尔》。当时只准在拜垒特上演,直到版权期满,世界各地剧院经理都可以自由上演此剧了。1881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柏林上演,1882年又在伦敦上演。古稀之年的瓦格纳,又移居意大利的威尼斯,并常到郊外广场散步,1883年2月12日,因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这位71岁的音乐剧首创者与世长辞了。

勃拉姆斯

作为古典主义回光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于1833年生于德国的汉堡。他的父亲是汉堡市剧场的低音提琴师。因为家境贫苦,童年的教育只能在家由父亲担任,有时还要给当地的水手们弹弹琴,挣点钱以贴家用。

父亲是从生活的艰难困苦中闯过来的人,深知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学习条件。当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音乐天赋时,他便决心不遗余力,创造一切条件来培养小勃拉姆斯。母亲是个跛子,她比父亲大17岁,是个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她的烹饪技术极为高明,她的手指灵巧,长于针黹。勃拉姆斯父母恩爱和睦,因而能让孩子们在道德美好的气氛中长大。尽管贫民窟里散发着各种难闻的气味,但勃拉姆斯家清贫的小屋却打扫得窗明几净。父母善于安排生活,家里养着几只会唱歌的鸟儿。每当晨曦初起,或逢月色明媚,小鸟都要啼试婉转圆润的歌喉,这就是勃拉姆斯听到的最初欢乐的歌曲。父母记着家中每个人的生日,良辰佳节,举家即开怀畅饮;烛光摇曳,布丁烤得又香又脆;父亲喝葡萄酒,母亲和孩子们喝蛋酒;醉颜红酡之际,孩子们又唱又舞,小勃拉姆斯忙得最欢,他边唱边跳,还即兴弹琴给全家伴奏。

父亲是个乐天的人,经常和儿子一块弹钢琴二重奏。小勃拉姆斯技艺进步很快,并被亲友们公认为神童。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作曲,还常给咖啡馆的小乐队编点进行曲和舞曲,以此赚点钱来补贴家庭生活。父亲为了赚钱养家,常在夏夜组织几个人露天演出,勃拉姆斯也为父亲的演奏写点小曲。由于家里很穷,每个人都得努力去干活。小勃拉姆斯说,他清早起来擦鞋的时候,乐曲的灵感就已经来了。幼年时的勃拉姆斯就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因为看中他的音乐才华,有个乐团经理极想带他到美国去作一次巡回演出:这是一件挣钱的事,勃拉姆斯父母想到绿花花的美钞,不禁怦然心动。激动之余的父母,最终在金钱和儿子的前途之间作了冷静而理智的选择,让儿子留在汉堡去学习。“噢,金钱,战胜它的诱惑是多么困难,”勃拉姆斯的父亲叹了一口气,“但是,孩子的前途更重要!”

勃拉姆斯依然在自己艰难的学业中勤奋学习。汉堡的老师们待他很好,他们懂得怎样对孩子因材施教。勃拉姆斯进步很快,不久就掌握了根据一个主旋律弹出各种变奏曲的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他还培养了对日尔曼民歌的爱好。少年的勃拉姆斯,犹如东方的朝阳,但谁也没有料到,一件极偶然的事件,差点葬送了这位少年音乐家的天才。一天,勃拉姆斯去参加一个音乐会,当他兴高采烈地走在大街上时,不觉被一块石头绊倒。不幸的事发生了,一辆飞驰而来的马车,恰好从倒在地上的勃拉姆斯的胸口轧过去,勃拉姆斯受了重伤,惊呆了的马车夫笨手笨脚地搬起这个受伤的孩子,人们将奄奄一息的勃拉姆斯送进了医院。幸亏抢救及时,勃拉姆斯给救活了。令人惊奇的是,少年勃拉姆斯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而且长得很结实。

10岁那年,勃拉姆斯第一次登台,弹奏他自己根据一首民歌创作的变奏曲,受到汉堡市听众的赞赏和欢迎。12岁又拜马克森为师学习音乐。马克森是一位极其严格的教师,他教勃拉姆斯学习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勃拉姆斯能掌握无比高超的音乐技巧,就是得力于马克森严格的教育的结果。13岁肘,他就担任了一个酒吧间的钢琴师。他埋头弹琴,常常彻夜不眠地工作。为了让他通宵达旦地弹琴,酒馆老板拿酒刺激他,“职业女郎”拉他坐到她们的腿上,并对他百般勾引。在这种污浊的气氛中,他那脆弱幼小的心灵,仿佛就要窒息了。他得为维护自己的纯洁而与丑恶的环境作战,不论命运怎样安排,对艺术对美的追求,使勃拉姆斯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他像小小的荷花挣脱出污浊的水面,少年时代的勃拉姆斯已崭露出喜人的尖尖之角。

20岁时,他跟雷门义作音乐旅行,举行演奏会。当时雷门义是小提琴家,勃拉姆斯为他作钢琴伴奏。有一次演出前,突然发现钢琴低了半个音,怎么办呢?找人来调律已经来不及,音乐会既不能延迟,更不能不开。聪明、熟练的勃拉姆斯,当即决定照原来的乐谱,通篇弹高半个音,他竟得心应手地完成了任务。当时弹的就是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克雷孟模范曲》,姚亚钦当时听了,大为惊叹。所以,当他远游的时候,姚亚钦给他大力宣传,以壮行色。

勃拉姆斯高超的技艺,立刻得到了观众的承认。当时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他深深地被勃拉姆斯的音乐才能所打动,并主动给李斯特写了封介绍信,推荐青年钢琴家勃拉姆斯。李斯特当时在魏玛,是德国音乐界的一派首领,青年音乐家若想在音乐界获得成功,首先必须得到李斯特的认可。勃拉姆斯拿着约阿希姆的信直奔魏玛,李斯特见信后,非常愉快地对勃拉姆斯表示欢迎。李斯特请勃拉姆斯弹钢琴,但是,腼腆的勃拉姆斯没有勇气在这位举世闻名的钢琴家面前弹琴。李斯特便把勃拉姆斯带来的乐谱拿过来亲自弹奏,尽管乐谱几经改动,看不清楚,但李斯特却毫无差错地弹下来了,这使勃拉姆斯惊叹不已。接着,李斯特为勃拉姆斯弹了自己的b小调奏鸣曲,当他满怀激情地弹到动人心弦的段落,回过头来看看勃拉姆斯的反应时,却意外地发现年轻的来访者竟然坐在那里安静地睡着了。李斯特极为恼火,他愤怒地一甩琴盖,急步离开了房间。对这件事,李斯特与勃拉姆斯都守口如瓶,谁也未曾透露过其中详尽的细节,但从那次会面以后,李斯特同勃拉姆斯的关系就再也没有好转过。

约阿希姆深为勃拉姆斯惋惜,他又满怀极大的热情,要将勃拉姆斯介绍给舒曼。他认为,要是舒曼这位浪漫派音乐大师能为勃拉姆斯说几句话,那会对勃拉姆斯的前途大有好处。勃拉姆斯被天才和权威们的头衔吓怕了,他想去向舒曼请教,又极怕受到冷遇,可约阿希姆的好意又不可推辞,于是,他悄悄地来到舒曼家中,像一个行路人,冒失地闯到人家要求给杯水喝似的。可他发现,舒曼是如此和蔼,绝不像他想像中的那样——是一个盛气凌人的老怪物,一个不可一世的音乐权威。于是勃拉姆斯在钢琴前面坐下来,刚刚弹了几个音符,舒曼即热情高涨地对他说:“等一等,克拉拉一定得来听听。”说完,即将妻子请了进来。勃拉姆斯弹奏的时候,舒曼的眼里饱含泪水,他聆听着《升f小调奏鸣曲》,那梦一般的旋律,那柔和的变奏,那即兴演奏的灵感,是他本人直到44岁从来没能达到的。一股父亲般强烈的慷慨之情,从舒曼心中迸发出来,他立志要忠于这个来自汉堡贫民窟的青年,他似乎意识到,勃拉姆斯将会把他的艺术理想,带向一个更高、更美、更为持久的境界中去。

这一年是1853年,勃拉姆斯20岁,与舒曼夫妇的相识,是他音乐天才发展进程中迈出的最关键的一步。舒曼把勃拉姆斯介绍给最优秀的音乐界人士。他给一位出版商写信,请出版商一定要发表勃拉姆斯的作品。他还在《新音乐报》上撰写《新的道路》,称赞勃拉姆斯是一个很有创见的天才。舒曼夫妇经常一星期举办一次音乐会,勃拉姆斯不仅成了他们家的座上客,而且也成了舒曼心上的宠儿。音乐界人士交口称赞勃拉姆斯是个难得的后起之秀。勃拉姆斯演奏舒曼的作品,极其出色。由于受到舒曼这位音乐巨匠的奖掖,勃拉姆斯的进步更为惊人,毫无疑义,一个青年音乐家,能受到前辈音乐家的夸奖、指点与影响,肯定获益匪浅。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勃拉姆斯和舒曼的音乐作品有许多共同之处,勃拉姆斯是接过舒曼手中的火炬,将它举得更高、更远、更明媚。

舒曼夫人克拉拉是个高贵、美丽、才华出众的女性,她待勃拉姆斯像待自己的儿子,勃拉姆斯也把舒曼夫人当作自己的母亲。不久,舒曼得病住进了精神病院,他不仅把他的音乐,也把他的家庭、子女和妻子,全部托付给勃拉姆斯这个他衷心喜爱的青年人。在舒曼长期生病期间和逝世之后,是勃拉姆斯给舒曼一家带来了安慰。每当克拉拉过于悲伤的时候,勃拉姆斯便竭尽全力来减轻悲剧带给她的重创,他坐到钢琴前面,以音乐来抚慰她那哀痛的心灵。还是在舒曼离开人世之前,勃拉姆斯到医院去看他。有一次,舒曼突然认出了勃拉姆斯,在这短暂的清醒片刻,他们一起谈音乐,谈他们对舒曼全家人的共同感情……面对这个音乐大师奄奄一息的病体,勃拉姆斯只得在心头充满悲哀!舒曼是他崇拜的音乐家,是他真心喜爱的朋友,是他亲近的恩人和慈父,可是面对病中的舒曼,他又爱莫能助。这是多么漫长的煎熬与折磨,病在舒曼身上,而痛却在每个亲人的心头。生离死别,令21岁的勃拉姆斯大有历尽沧桑之感。可他必须坚强,必须忍住泪水。他经常陪伴克拉拉·舒曼在莱茵河畔作长距离散步,他称克拉拉为“亲爱的母亲”,他们像母子,又像一对朋友。勃拉姆斯的热情和忠诚,勃拉姆斯的天才和青春,只有克拉拉最为理解和爱惜。

23岁时,勃拉姆斯已名声大振,他接受了宫廷音乐会和李比·德特莫尔德王子的合唱团指挥的职务。他为合唱团创作了大量优美的合唱歌曲,这些歌曲,时至今日依然非常流行。25岁时,勃拉姆斯发表了第一首钢琴协奏曲,但这首协奏曲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舒曼夫人克拉拉为这首协奏曲,在全德国作巡回演出,才使它渐渐出了名。克拉拉不愧为优秀的钢琴家,在她后期孤独的生活里,她常在欧洲各地作音乐旅行,既演奏丈夫舒曼的音乐,也演奏她忠实的朋友勃拉姆斯的作品。替他们向全欧洲扬名。勃拉姆斯和克拉拉都非常珍惜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后来勃拉姆斯离开了克拉拉,但他总是写信给克拉拉,讲述他的成功与失望,讲述他的追求和理想。克拉拉则尽可能帮他修改作品,谈她对他的作品的感受喜爱,以此来作为她的答复。

勃拉姆斯既指挥又作曲,30岁时来到维也纳,专事创作。他的作品开始总是不太受欢迎,因为他的作品演奏起来比较困难。他在作品中总是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勃拉姆斯看来,音乐尽管有种种足以引起美感的外衣,但它最能表现的却是思想。只有最具批判眼光的有识之士,才可能同时掌握音乐的灵魂与形体。他认为,音乐主要是一种智力活动,一种以思想为基础的美的上层建筑。基于这种认识,再加上他纯熟的创作技巧,使得他的作品艰深奥妙,难以理解。但是,人们一旦同他的作品有较深的接触,就会被那无比优美的旋律和无限深刻的内容所感动。

1865年,勃拉姆斯母亲去世,他立即赶回汉堡,料理母亲的丧事。亲人的故去,令勃拉姆斯异常悲痛,于是他为母亲写一首安魂曲——《德意志安魂曲》。勃拉姆斯35岁时完成这部作品,被公认是继贝多芬之后最高成就的合唱曲。一般说安魂曲的歌词取自圣经经文,在罗马天主教堂为悼念死者而作,这种安魂曲即是安魂弥撒。勃拉姆斯的安魂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安魂曲。传统的安魂曲是用拉丁语写歌词,而他的《德意志安魂曲》却改用德语作歌词,内容也是从德语圣经中选出来的。在这部作品中,他精心构思,发挥了他全部的创作技巧,洋溢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因而能深深打动听众的心。从这时起,勃拉姆斯的艺术日臻完善,并且形成了一种哲理。勃拉姆斯本人,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流的作曲家。

勃拉姆斯最欣赏大诗人歌德说的一句话:“我们是独创性的,因为我们一无所知。”他虽然学习古典主义音乐大师巴赫、贝多芬,却不为古典主义所笼罩;虽然,他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然而他的作品不装腔,不做势,是最有个性的作品。他的音乐像他的人一样,气质厚重,严肃沉冥,自成一家。

勃拉姆斯对论战是很有风度的。当时德国乐坛发生论战,一边是维新的瓦格纳派,一边是保守的勃拉姆斯派。据说勃拉姆斯对此论战并不感兴趣。因为他对瓦格纳是尊重的。当时,他还保存着瓦格纳的手稿。而骂勃拉姆斯的是伏尔夫,他经常对勃拉姆斯攻击。可是,当勃拉姆斯看到那些攻击的文章毫不介意。有一次,就是伏尔夫听到勃拉姆斯的新歌《永恒的爱》,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当看到伏尔夫称赞他的新歌时,勃拉姆斯笑了一笑说:“谁也是不能信赖到底的,连他也说起我的好话来了。”由此,可以窥见他的待人风度了。

1876年他的《第一交响乐》公开演奏,有的评论家说:“总算我们有了第十部交响乐!”那意思说它是贝多芬死后的第一部交响曲。那时勃拉姆斯的名声已传遍国外,1877年英国剑桥大学赠他名誉博士学位;1886年普鲁士政府颁给他勋章;1889年他被选为汉堡的荣誉市民。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说:“一个人不到50岁,无法了解勃拉姆斯的音乐。”勃拉姆斯经历人世的贫穷,冷落和挫折,到43岁的中年才完成他的《第一交响乐》。他的一生创作了4部交响曲、11部室内乐、还有模范曲、协奏曲、变奏曲、狂想曲、幻想曲、夜曲等,声乐方面有《挽歌》、《哈尔慈狂想曲》、《圣母颂》等等及合唱曲。

勃拉姆斯50岁那年,创作了《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他把乐谱寄给了克拉拉,当时克拉拉的胳膊疼痛难忍,不得不让她的女儿弹钢琴部分,而她坚持亲自给勃拉姆斯写信,谈论“这首优美的奏鸣曲”。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间的感情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是很强烈的。1896年3月克拉拉患了严重的麻痹症,但她还设法写了几个潦草的字用以祝贺勃拉姆斯的生日。

勃拉姆斯一生未婚,他曾以一种解嘲的方式解释说:“如果一个作品失败了,他完全可以忍受过去;但是如果我被迫到我妻子那里去,看到她那询问的目光焦急地盯着我,而我又不得不承认这又是一场‘大灾难’,我无法忍受这种情景。”勃拉姆斯也间或地尝试一下恋爱的滋味,但是,结束总是“我爱你,可是我不能戴上婚姻的枷锁”。他的第一个恋人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女儿,名字叫阿加西,他们在郊外散步,在枝叶婆娑之间对唱小夜曲。阿加西有一双迷人的黑眼睛,一头柔软的黑头发。“我多么喜欢让我的手指在这样的秀发之间穿来穿去啊!”他对她说。他还写了一首弦乐六重奏,让第一和第二小提琴重复地发出她的名字:“阿—加—西”的声音。但是,勃拉姆斯永远是一个独身主义者,每当他爱上某一个人的时候,他的乐稿上就会增加一个新的不朽的片段。勃拉姆斯总是将恋爱的热情,升华为歌曲。他和阿加西分了手,但他们却做了要好的朋友。这种由恋爱而朋友的知交还有几个,这些人都成了勃拉姆斯的终生朋友,她们给他晚年的独身生活带来了慰藉。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的贵族人家教授音乐时,有个年轻的女子伊丽莎白,她与勃拉姆斯也有过一段恋情,后来伊丽莎白嫁了人,成了他最忠贞不渝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死后,还给他留下一大笔遗产。她让人把一盒乐谱送给勃拉姆斯,钱款就藏在其中。勃拉姆斯把钱款退了回去,他说,一定是有人把款子放错了地方。

勃拉姆斯长得高大结实,喜穿杂色衣服,打扮得像个流浪艺人。晚年的勃拉姆斯须发皆白,既像个隐士,又像个哲学家。年岁愈大,愈不修边幅。他很少打领结,裤子总是裤脚磨破了,吊在鞋子上面。朋友们常请裁缝为他裁一条长短合适的裤子,但勃拉姆斯拿到裤子以后,又把裤脚剪短一截,还是吊在鞋子上面,而他剪得并不准确,结果搞得一长一短。每当裤子破了,他就用火漆把裂缝粘住。

勃拉姆斯热爱自然,酷爱运动,尤其喜爱徒步旅行和爬越山岭。他常在海边游泳,爱潜水寻找由朋友扔到水里的钱币。热爱自然之外,他还热爱儿童,所以常和孩子们玩耍。有一次在瑞士,他背着一个朋友的5岁女儿走遍全城。一个美国妇女从意大利写信给她的友人说:“我们在多莫多索拉的旅馆走廊里看见勃拉姆斯,你猜他怎么着!他趴在地上,3个孩子爬在他背上,拿他当马骑!”走在街上他也经常停下来与孩子们说话,孩子们也总是围着他转。

1896年,勃拉姆斯63岁,舒曼的遗孀克拉拉死于法兰克福。勃拉姆斯闻讯后,急忙赶到车站,结果在匆忙中他竟乘上相反方向的火车,当他发现以后才立刻改换火车,克拉拉之死对勃拉姆斯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下葬时,由于勃拉姆斯过度悲伤而动弹不得。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心力交瘁的勃拉姆斯再也没有写什么作品。更为不幸的是他还患上了癌症,疾病严重地损害了勃拉姆斯的健康。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在埋葬了克拉拉一年以后离开了人间,享年64岁。

勃拉姆斯的葬礼是极为隆重的,他的遗体埋在维也纳中央墓地,葬在贝多芬与

舒伯特

的墓旁。

现在世界上的人们都已经认识到勃拉姆斯艺术的真正价值。音乐史上把他与巴赫和贝多芬并列。由于他们3人的名字都是B字开头,世人称他们为“三大B”。舒伯特

费朗兹·舒伯特是人们喜欢的奥地利作曲家。他于1797年出生在维也纳郊外一位小学教师的家庭里。虽然只活到31岁,但他在世界音乐史上却留下了600多首歌曲,成为浪漫派的首领,音乐上的“歌曲大王”。他那短促的生涯,有着很多动人的故事。

在学校读书时,舒伯特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除了上课就呆在宿舍里。由于他深度近视,甚至在睡着的时候,也戴着眼镜在脸上,有的孩子便乘他睡着时,摘去他的眼镜,看他醒来时慌慌张张的模样。老师们也认为舒伯特太过于严肃。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舒伯特具有非凡的才能和想像力,一致公认:“弗朗兹·舒伯特是学校里最好的歌手。”他有一副与众不同的甜润歌喉。在学校的乐队中,他是不可多得的小提琴手。舒伯特工作起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自动担负乐器调音的责任,每次演奏之前,他总是把乐谱散发在乐队成员的乐谱架上,连烛光照明的事,他也积极地去做。舒伯特不善言词,但动作麻利,做事一团和气,同学们都愿意和他亲近。

在求学时代,舒伯特异常勤奋。他喜爱弹奏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在维也纳,贝多芬是令舒伯特最尊敬的人。有一段时间,贝多芬出门散步,小舒伯特总是远远地跟在他的身后,瞻仰他的仪表、风姿,并因此而心潮激荡。他为能生活在贝多芬的音乐时代而自豪,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写出像贝多芬那样感人肺腑、鼓舞人心的音乐啊!

神学校从不教作曲,舒伯特也无从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可他已开始像模像样地作曲了。他躲在宿舍里,有时就趴在烛光摇曳的床头,写下一首幻想曲,一首12个乐章的钢琴二重奏,一首序曲,两首弦乐四重奏和一首奏鸣曲。作曲的时候,他很少使用钢琴,他说,这会打断他的思路。有时候,他仅仅用手指敲打着书桌或床沿,仿佛在试弹一个片段,至于音响的效果,他已了然于心。舒伯特作曲速度很快,而且不费什么力气,作完之后,无需重新润色修饰。他的这种作曲方法,与贝多芬千锤百炼、追求至善至美的作曲很不相同。舒伯特的创作,完全凭激情和灵感自然的流露,他把自己的乐思记下来,却又每每符合音乐理论的要求。同学们都非常惊异,他随手写在五线谱纸上的,竟是一支支悦耳动听的歌曲。每天散步的时候,舒伯特总是和同学们离得远远的,低着头,背着手,手指不停地动着,好像在弹着钢琴。他的一张面孔,富于多变的表情,很少说话,但言必中的,而且在平静中有一种十足的幽默感。舒伯特在创作上完全靠自我奋斗,没有人教他作曲,他作了,而且他的作品立即被同学们竞相传抄,这表明他是一个天才。令人遗憾的是,在舒伯特的天才生涯中,缺少的正是这种必要的教育。

舒伯特酷爱写作,可他没有钱买五线谱纸,于是他就把旧纸、旧信封翻过来,画成谱纸练习创作。舒伯特十分欣赏自己这个小小的“发明”,经常高兴地向朋友们说:“有五线谱纸啦!”

到16岁时,舒伯特开始变声,因此,这个矮胖和蔼的小伙子,只有退出童声合唱团,离开神学校。那时,他报名服义务兵役,没有被录取。因为他贫血,身高不够,而且“瞎得像只蝙蝠”。他参加了3次应征体检,3次都被退了回来。“歌曲之王”当然不是一块打仗材料。音乐才是他惟一的事业,这是命中注定的!在后来,当他回顾自己所走的人生之路时,他说:“我把内心的感情全部献给了这个世界。”

舒伯特回到家中,父亲严厉地问他:“难道你就这样闲泡在家里吗?”要混饱肚子,总得有个工作,有个职业。第二年,舒伯特到父亲工作的学校担任助理教师,教孩子ABC。可他虽然身在学校,却满头脑充满了音乐创作的灵感。工作之余,他创作了《纺线女》、《野玫瑰》等,近200余首歌曲和五部交响曲。对教学工作,舒伯特毫无兴趣,每天下班回家,总是猛力地把校门“嘭”地关上。到后来,他觉得学校简直就是牢房,他再也呆不下去了。舒伯特终于离开了学校。从此,他成了自由自在的音乐家。

在舒伯特的一生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他最重视朋友之间的感情。友谊成了他生命中巨大的精神支柱。学生时代,一位叫斯科贝尔的青年也无私地帮助过他。斯科贝尔看过舒伯特的一些手稿,他深为舒伯特的作品而感动,当他得悉作曲家的生活困窘时,就去拜访了青年作曲家,便说:“来和我一块儿生活吧!我照顾你。”于是,舒伯特就跟斯科贝尔一同走了。舒伯特随心所欲地写作,年复一年地作曲,到25岁时,他的生活依然艰苦而贫困,斯科贝尔还要养活自己的兄弟,舒伯特不能长期依靠他生活。当然,还有其他许多朋友在共同帮助他。在他离开父亲的学校以后,朋友们就极力设法为他出版歌集,但他们无力去说服出版商,去出版一个无名小辈的作品。因此,舒伯特优美动听的作品,一直鲜为人知。

舒伯特的朋友不算多,但许多好朋友都崇拜他,大家亲热地喊他“胖子”,并乐意为他提供免费住宿的地方。他们都和舒伯特一样,对音乐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舒伯特还有一个兴趣,就是喜爱咬着烟斗,不停地抽烟。当人们给舒伯特介绍一个新朋友时,他总是低声问道:“他会啥?”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一个朋友介绍他认识了艾斯特哈基伯爵,伯爵请舒伯特担任子女的音乐教师。可是这个贵族家庭的成员,生性呆板,缺乏艺术热情和想像力,音乐只是他们茶余饭后的生活点缀。对这一点,舒伯特毫不留情地忠告伯爵:“别浪费时间了,你们家没有谁是玩钢琴的材料。”舒伯特辞去了音乐教师的职务,躲回自己的斗室,与他那堆放得乱七八糟的乐谱为伴,既不要为富人家的筵席伴奏,也不要听贵族之家无聊的闲谈。他咬着烟斗,沉湎在自己的幻想里,享受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自在惬意。

幸好,舒伯特一位同学的父亲有一间大屋子,他们经常在那儿举办舒伯特作品音乐会,并设法选印一首最好的歌,在音乐会上演唱,把歌纸卖给听众,以扩大影响。第一首印出的歌是《伊尔王》,由舒伯特的朋友演唱。这位朋友嗓子好,有戏剧性唱腔,唱罢之后,听众大为赞赏,当场就卖了100多张歌纸。这就为下次音乐会筹集了钱去印刷别的歌。就这样,靠朋友们的帮助,舒伯特一边卖歌纸,一边创作,来实践他的伟大的艺术理想。

舒伯特,19世纪文明世界的大作曲家,生活是贫困的,常常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一次,他饥饿难熬,虽然明知身无分文,却不由自主地进一家饭店。舒伯特举目张望,渴望能找到一个朋友,可是,非常失望。无奈之际,他发现一张桌子上有份报纸,上面登了一首小诗。舒伯特细读之后,便在餐桌的菜单上谱成歌曲,递交店主,求赐了一份可怜的土豆烤牛肉。据说,在舒伯特逝世30年后,这个曲谱手稿已传到法国巴黎,竟在一家拍卖行里以4万法郎的高价售出。这曲谱便是著名的《摇篮曲》。舒伯特虽然生活穷困潦倒,难得有收入,然而,当囊中有钱的时候,就帮助友人,从不吝啬。他往往挟了几首歌曲稿到出版商那里卖一点钱,就欣然归来,呼朋捎侣,同去听音乐会,或到饭店里饱饮一顿。

舒伯特是勤奋的天才作曲家。他常常手执歌德、海涅、莎士比亚等的诗作,在室内徘徊,突然伏案,在纸上疾书,几分钟就完成了一首名曲。因为自己没有钢琴,立刻挟了歌谱跑到附近的小学校借钢琴弹,歌唱给朋友们听。他晚上常常戴着眼镜就宿,一醒即起,伏案作曲,连盥洗、更衣都忘却。有时正与朋友说话,忽然乐思涌起,就一面说话,一面疾书。《听啊!云雀》15分钟作成。他只要通读一首诗,头脑中就流出很美丽的旋律。有的评论家说他的歌曲不是“作出来的”,是“流出来”的。虽然所有的作曲家都富有灵感,而舒伯特的灵感更为活泼自然。他的音乐简直像泉水似的从内心涌现出来,灵感突现时,他甚至来不及把它记下来。舒伯特从少年时代起,对歌曲创作就驾驭自如,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他创作的歌曲都源于灵感,而落笔之后,又极其自然,犹如出水芙蓉,不事雕饰。

在他贫困的生活里,舒伯特静静地以音乐来发泄那深切的哀愁。有一位朋友问他怎么能作出这么多歌曲,他回答说:“我是每日作曲的。一曲作完,一曲又开始。”所以,他18岁的时候,已经作了144首歌曲。乐曲像流水一般,源源不绝地从他的笔尖流出。今天,我们时常在音乐会上听到的富有强烈戏剧情绪的歌曲《魔王》,就是舒伯特18岁时用歌德的诗谱成的。那动人旋律,像镜子一样照出诗的姿态。泉水般的乐句,不停地流泻,到后来,连舒伯特自己都记不清写了多少作品。有一次,他把新作的歌曲送给一个朋友。过了两星期之后,又去访问他的朋友,听见这朋友正在唱这歌曲,舒伯特听了之后,似乎很感动,问他的朋友:“这歌曲很不坏呢!是谁作的?”舒伯特16岁以前的作品,大部分没有下落,当然无法计算。仅后来的15年,就作了600多首珍贵歌曲。其他还有交响曲、钢琴曲、歌剧,以及最著名的《未完成交响曲》等400多件作品。

舒伯特向出版界送去了歌曲《魔王》,却被退了回来。舒伯特就像那个发着高烧的孩子,命运之父骑在马上,他抱着舒伯特,在雾气雨点的夜色中奔驰……孩子说:“父亲,你听到了吗?你听到了那美丽迷人的歌唱吗?”父亲说:“孩子,不用担心,那是风吹树叶的声音。”而魔王却恶狠狠地说:“下来!下来!我就要把你抓过来!”出版界的门路堵死了。于是,几个热心的朋友,找人印了100本舒伯特歌曲集,很快就销售一空。维也纳的几个出版商表示愿意再版发行舒伯特歌曲集。他们糊弄这个不懂生意经的歌王,以300元左右的低价,买去了这些歌曲及插图的全部版权。舒伯特急于弄到一点钱,用来照顾肚皮,他完全忘了将来还可以抽版税的事。也许,他低估了自己的才华,他没有料到他的歌曲会掀起那么大的热潮。两年之后,他的出版商,仅仅靠一首歌曲——《流浪者》——的出版发行就牟利百万。而舒伯特依然戴着眼镜,清风两袖,人若饿鬼。舒伯特只能做一个无冕的歌王,一个挨饿受穷的歌王。对于这个年轻的歌王来说,凭音乐赚钱显然不是他的职业。

更有趣的是,在舒伯特一生中,他始终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才华与力量究竟在哪里。他对于自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歌曲作者这一事实,只是抱着淡漠的态度。作曲在他是如此简单,一首歌曲挥手即写成,写完了他就把谱子扔到抽屉或布满灰尘的废纸篓里,是被朋友们拿去了,或是被扫帚清除了,舒伯特才不去理会哩。每当他聆听巴赫和

亨德尔

这类大作曲家的音乐时,他常常要扼腕叹息,往往激动得嘴巴要发紫发青。显然,舒伯特把音乐事业看得太重,而他对音乐又是如此虔诚,以至于他认为自己的歌曲,只不过是些雕虫小技罢了。

舒伯特的抱负是创作歌剧。他带着羡慕的眼光看着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因为罗西尼的音乐天才使自己名利双收。从前的大音乐家亨德尔和莫扎特,都曾在歌剧中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舒伯特跃跃欲试,决心借助歌剧的力量,刷新自己的经济和名望。这对一个湮没无闻的艺术家来说,舒伯特的强烈的表现欲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在不停地创作,但他囊中无钱;虽然他写的作品优美绝伦,但无人问津。在这个纷嚷喧嚣的世界中,舒伯特始终生活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好像他不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好像他仅仅是个埋在灰尘中的古代音乐家。舒伯特不甘心,他要向世界释放他天才的能量。他要抓住一切机遇向这个世界证明他的存在!这就是舒伯特为何要像唐·吉诃德那样,不顾一切地冲向歌剧这架“大风车”的原因。

炎炎的夏日,舒伯特坐在闷热的斗室里,写呀,写呀。饿了,他就啃一块面包,喝一杯清水。有时,连水和面包都没有。不是因为没有钱,就是因为他不愿停下笔为肚皮服务。长时间的伏案,累得他腰不能直,双目肿痛。偏着头去看曲谱,弄得嘴巴都歪斜了!汗水不停地淌,稿纸也被濡湿了。可恨的是,蚊叮虫咬,灯泡的黄光像鬼火。房东要不着房租,就摔盆掼碗,撵他滚蛋!“舒伯特,你得挺住。”舒伯特在内心中告诫自己。他还用一张小纸条,抄上卢梭的一句格言:“重要的是行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一改自己漫无边际,喜爱幻想,兴笔写来的创作习惯。时光不再,得及时努力!

终于,舒伯特写了一部轻歌剧《双生兄弟》。这部歌剧只演了6场,观众和新闻界反应冷淡。批评家认为,歌剧里有些纯抒情的片段是十分优美的,但就整个来说,这部歌剧缺少舞台上所需要的戏剧性。舒伯特理想的额头上,碰了一个大包。但他不甘就此罢休,他还想向前冲刺。他又着手写了一部题材严肃的歌剧——《魔琴》。然而,反响更加冷淡。看来舒伯特的天才,在歌剧的胡同里,他的力气使错了地方。舒伯特失败了。他伤心,他失望,他连哭泣的眼泪都没有。于是,他又回到歌曲创作上,一首又一首歌曲,诉说他失望的情怀。舒伯特长歌当哭,他的朋友们聆听着,聆听着青年歌王的歌曲,既为他的命运悲哀,又为他的才华骄傲!

世界就像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扮演了一个角色。可是,舒伯特,你扮演了怎样的一个角色呢?为什么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舒伯特惆怅而苦闷,音乐已不能抒发尽他内心的愤懑,烟斗也无法把一腔的愁绪化作云烟。他贪起了杯口之物,而借酒浇愁愁更愁!巴伐利亚的啤酒把他醉倒在酒吧里,朋友们来找他,他也只是心不在焉地打声招呼:“喂,你好。”就这样,把世间的一切都打发走了。他依然在作曲,不停地作曲,有酒就更能作曲。他无所用心地在那里写呀写呀,简直达到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境界。

1823年,26岁的舒伯特,染上了一种可怕的病症。从那以后,病痛的痛苦,把他扔到绝望的边缘,他开始有点自暴自弃了。他说:“一个人的健康再也不可以恢复了……他的种种美好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一般音乐家都有丰富的恋爱史,而舒伯特的一生却没有什么恋爱记录。仿佛他是爱情世界的特例。若是有人问他恋爱的经过,他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