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兴衰五十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0:22:24

点击下载

作者:吴奇霖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蜀汉兴衰五十年

蜀汉兴衰五十年试读:

序言一

我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大概由于这个原因,吴奇霖以《蜀汉兴衰五十年》征序于我。奇霖是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我最初以为,00后的新一代对三国史的兴趣,大概是受到《麻辣三国》等以三国为主题的网络小说,以及“三国杀”等网游的影响,不过是追逐文化娱乐,未必有时间和耐心阅读陈寿《三国志》,甚至是罗贯中一百二十回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待坐下来翻读他的《蜀汉兴衰五十年》,我的观念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刷新。

奇霖对三国霸史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传世史籍认真解读基础上的。他的阅读面涉及《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乃至裴松之注所引部分已佚三国文献(如陈寿《益部耆旧传》),以文献记载为线索,加入自己的分析、思考,以章节体结构,设问作答的方式,展开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的三国历史画面。奇霖还没有到接受一定史学训练、进行学术写作的年龄,但在行文中表现出了超前的学术“自觉”,体现在:

第一,注意到三国史研究的一些代表性观点及论著,并运用于本书对三国历史走向的论说中。如从本地、外来政治集团的斗争来解读刘璋治蜀失败、刘备入蜀的原因,解读刘备、诸葛亮治蜀的策略;在诸葛亮的南中统治策略、刘备托孤李严等问题的分析中,也吸纳成说,富有深刻性。

第二, 三国历史分析中涉及不少年代、职官名、地名、人名,作者对汉晋职官制度及人文地理有基本了解,在行文中,凡涉及某帝年号,皆标明公元纪年;涉及三国地名,皆标明今地名;对州牧、别驾、督邮等职官及职掌亦有较规范的表述。

第三,在遵循史籍叙述及前人研究观点基础上,能够有所思考,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如对刘备战败后不回成都,驻守白帝城原因的分析;对刘璋治蜀的评价;对刘蜀统治集团中参与“蜀科”创设者身份的爬梳等,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难能可贵。

全书语言明白晓畅,叙事娓娓道来,有伏笔、设问等,前后呼应。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汇,生动活泼,令人忍俊不禁。《蜀汉兴衰五十年》,作为三国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小花,值得读者朋友们关注。我也希望奇霖能再接再厉,茁壮成长!

是为序。张荣强2017年12月8日于北京

张荣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所所长

序言二

我出生在三国故地赤壁,算得上一位资深的三国迷。几十年来,我读过无数篇(部)关于三国文史的著述,一次一次地被那种众说纷纭的洪流裹挟。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人们一方面对《三国演义》津津乐道,一方面又习惯于指责《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历史在哪里呢?他们认为在《三国志》里面。但究其事实,《三国志》里面的记载,其实也是疑窦丛生的。

毫无疑问,《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看过《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全名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以我的研究,罗贯中掌握的史料,比当今学者要丰富得多。我因此判断,学者们对罗贯中的指责,不过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罢了。在沉默多年以后,我越来越倾向于认同《三国演义》的历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并且将会用一些文章和言论来讲述其中少有人知的细节问题。

现在,我要推荐的这部《蜀汉兴衰五十年》,其实也在指责《三国演义》。但这部作品的视角颇是独特,它的重点不是战争,也不是文学,而是政治。如果给它一个学术上的定义,应该属于历史政治学的范畴。我看过一些讨论蜀汉政治问题的文章,但能够像《蜀汉兴衰五十年》这样系统和细致地叙说蜀汉政治问题的著述,我却是第一次看到。例如蜀汉各派系的政治博弈,姜维在蜀汉的政治身份,还有对三国史学真伪和蜀汉“国不置史”的质疑,这些分析鞭辟入里,语言也很老到。作为一个学者,我知道历史著作是可以当镜子使用的,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模样来。我以为《蜀汉兴衰五十年》的作者吴奇霖,至少在四十岁以上,阅历丰富,而且谙熟于中国的政治生活。

但接下来听到的消息让我大吃一惊。《蜀汉兴衰五十年》的作者吴奇霖,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据说,在他四岁时就迷上了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52集动画片,开始对三国这个时代产生兴趣。小学一年级,妈妈给他买了一本文白对照的《三国志》。到了二年级寒假,爸爸又给他买了一本文言文版的《三国志》。接着,他又阅读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并且先后涉猎《史记》《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甚至还创作了一部漫画作品《恶搞疯三国》。2016年9月,吴奇霖上了六年级,在爸爸的鼓励下开始撰写这部《蜀汉兴衰五十年》。他自己表示:“在写作中,已经从一开始的专心研究‘是什么’转变成了‘为什么’,并尝试探索其中的历史规律。”用一句网络语言,我简直要对这个十二岁的少年说:“请接受我的膝盖!”

从陈寿到裴松之,从罗贯中到毛宗岗,从易中天到吴奇霖,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三国吗?唉,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哪!也许这就是三国的魅力之所在,从表面上看它是历史、是历史小说,而事实上却跟每一个讲述者纠缠不清。《蜀汉兴衰五十年》,真的值得一看。作者吴奇霖的学术前景,亦可谓是气象万千。我因此为之赞,为之序。2017年12月10日于三国石阳城遗址

成君忆,管理学专家、历史学者,著有《水煮三国》《管理三国志》等多部作品引子刘备为何托孤李严?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先主刘备病逝于永安,时年六十三岁,谥曰昭烈皇帝。五月,十七岁的太子刘禅继位,是为后主。

在这里,还要先讲讲之前的猇亭之战。

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被东吴的吕蒙偷袭、军败身死,荆州南部就全归了孙权。所以刘备在正式称帝后的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立刻统兵攻打孙权,意欲夺回荆州。事实上,这个荆州根本说不上是三家中任何一家的,因为曹魏一直占有荆州北部,荆州南部则一直在刘备和孙权二家之间争夺分割。

刘备在猇亭与东吴大都督陆逊相持了数月,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的闰六月,陆逊火烧汉军连营,刘备大败,死者上万。从此整个荆州南部就一直掌握在孙权手上。而刘备的地盘则只剩下益州了。

刘备战败后,退到鱼复县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便不再往回走,改鱼复县为永安县,在此养病。我认为他不回到蜀汉首都成都的原因有三:

其一,他得了下痢,后来又转为其他疾病,无法承受从鱼复县到成都的遥远路途,于是就留在这儿养病。而他病情加重大概是因为他这几年受到的打击过于严重,手足死了(关羽、张飞),义子杀了(刘封),人才没了(法正、孟达、黄忠、马超、刘巴、许靖、黄权等),地盘丢了(荆州数郡),战斗败了(猇亭之战),而且猇亭之战后蜀吴两国边境线就从未变过了,蜀汉丧失了向东发展的空间。此等接连打击,人的身体能不垮吗?刘备不回成都,这是主要原因。

其二,为了震慑孙权,鱼复县是猇亭之战后刘备和孙权领土的边界线,若以一个孙权眼中的无名之辈镇守,附近的吴将李异和刘阿岂不就打过来了?当然,陆逊因为怕魏帝曹丕乘机来袭,以至于两面受敌,所以只派了李异和刘阿跟踪刘备,没有发大军前来。《三国志·先主传》为传主刘备美言,其实并没有起到震慑孙权的作用。

其三,赵云、秦宓、黄权等人在刘备伐吴前都进行了劝阻,诸葛亮也持反对意见。猇亭战败,刘备受奇耻大辱,自然不愿回到成都面对群臣。当然,这个原因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冬,刘备和孙权正式恢复联系,和平共处。当然这个联盟的不稳定性后面将有专文分析。这是因为秋九月魏举兵征吴,孙权担心两面受敌,在十月就立刻求和于刘备,同时自定年号“黄武”,算是表明自己不再向曹魏称臣。

刘备得知曹魏大举入侵的消息后给陆逊写信,问他自己能不能再次伐吴。当然这只能是玩笑话。陆逊都知道刘备此时根本没有再次出兵的实力,刘备自己怎会不知道?

差不多此时,辅汉将军、犍为太守李严被刘备召来永安宫,提拔为尚书令。

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因为被丞相诸葛亮厌恶,又听说刘备重病,立刻造反,向成都出兵。三月时攻克临邛城并烧城,当时诸葛亮去了永安看望刘备,幸好蜀郡太守杨洪命令将军陈曶和郑绰调动太子刘禅的亲兵征讨黄元,否则蜀汉政权就危险了。黄元战败,顺长江向益州南部前进,被自己的亲兵绑起来交给汉军,在成都被执行了死刑。黄元被诸葛亮厌恶是因为他“素性残暴,无他恩信”,并非诸葛亮嫉贤妒能。后来他被自己的亲兵绑起来就是因为他的这个性格特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的二月,诸葛亮从成都赶往永安,看望刘备,其实也是因为刘备自知命不久矣,欲托孤于诸葛亮。为什么那个李严在诸葛亮之前就被召往永安了呢?难道刘备更信任李严吗?不。诸葛亮身为丞相,每天日理万机,一时半会儿不能离开成都。而李严比较清闲,可以随时去永安。

三月,刘备在永安宫将蜀汉江山和太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 刘备为什么要托孤?

刘备前半生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四十七岁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一起打江山,五十四岁才占领益州,好不容易六十一岁称帝了,结果第二年就兵败猇亭、病入膏肓。刘备自知不久于人世,而此时太子刘禅才十七岁,国家也内忧外患,自然需要有大臣来辅佐刘禅管理朝政。虽然托孤只是帝王在去世前把儿子托付给别人,但刘备的托孤并不仅仅是把儿子托付给大臣,也是将蜀汉的江山、国家的命运托付给大臣。同时,兴复汉室、讨伐曹魏的大业,也传承到了群臣手上。▲ 李严是谁?

诸葛亮被托孤很正常,身为当朝丞相,总管全国政务,而且多年前为刘备制定了战略蓝图,在平定益州时也有功劳,托孤于忠心耿耿的他自然没问题。但是刘备托孤诸葛亮的同时又托孤于李严就不太正常了。如果只是要一个武将的话,为何不用赵云、魏延?这李严是哪里冒出来的?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少年时担任郡里的吏员,以才能闻名。其任职的最后一年应该是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中的一年。后来荆州牧刘表让他在整个荆州历练了一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发生赤壁之战时,李严正在担任秭归县的长官,于是他往西投奔了比较近的益州牧刘璋。刘璋让他当成都令,他再一次以才能闻名。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正在与刘璋交战,刘备势如破竹,前方的涪县被攻破,于是刘璋任命李严为护军,前去绵竹御敌。可李严到前线就立刻投降了刘备,刘备任命李严为裨将军。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成都被围,刘璋投降,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李严修整犍为的交通,兴土木修建壮丽的建筑。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广汉郡郪县的豪强马秦、高胜等人造反,手下有几万人,打到了犍为郡资中县,逼近成都。当时刘备正在汉中,李严没有请求政府增加自己的兵力,而是自己带着郡里的五千士兵打败了他们,马秦、高胜等人被斩首,他们手下的人都恢复了民籍,没有再过多追究。犍为郡又有少数民族首领高定命令手下围困新道县,李严立刻前往救援,敌人大败逃走。因他立下这些大功,加官辅汉将军,依然是犍为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犍为郡武阳县出现了黄龙,李严为此立庙作碑,为后来刘备称帝造势。《隶续》中收录了李严所立石碑,名为《黄龙甘露碑》,碑侧有“时太守南阳李严”。出土的一些直百五铢钱背后有阳文“为”字,应该是犍为郡所铸。刘备在武阳县籍田(天子亲自象征性耕田),也应与李严有关。

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能够被刘表、刘璋和刘备赏识,才能绝对很强。他以五千人大败数万人(数字可能有夸张),可见他军事能力也很强。而他先后出任的不仅仅是将军,更多的是地方长官,又“以才干称”,理民的能力肯定也很不错。诸葛亮就说过他处理公务就像流水一样顺畅,决定取舍很果断。而且李严在曹操南下时没有投降,体现出了他的志向节操。这就是清代学者何焯所说的“荆土归(曹)操,(李)严独西奔,似有志操;理民治戎,干略亦优,是故取之。”他为刘备称帝造势立碑,帮助铸造五铢钱,帮助地方平叛能体现出他对于刘备的绝对忠诚,因此刘备信任他。至于李严的缺点,目前还没有显露,我们等到废李严案的考证时再说。▲ 刘备为何托孤李严?

刘备托孤于李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李严军事能力和理民能力都很强,并非赵云、魏延等更偏向军事;二是托孤于李严有稳定入蜀的外地人士人心的作用。

益州原先的政治格局是刘焉与益州本土人士的斗争。刘焉手下的东州士即是入蜀避难的人士,具有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刘备入蜀,“荆楚人贵”,益州本地人的利益遭到损害,对外来政权和外地士人都非常不满。

刘备刚生病,益州人黄元就造反了,因此,他怕到时候新君继位,某些早就图谋不轨的益州人会趁机政变,颠覆蜀汉这个外来政权,所以必须提前拉拢安抚刘璋旧部的人心,这样才不至于像刘璋那样众叛亲离。李严有军事才能还有平叛经验更是其特殊所在。

益州原先的政治格局对蜀汉造成了很大影响,这还要从益州牧刘焉、刘璋说起。第一章蜀地前传

应该说,三国历史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了。在三国历史之中,因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大家最熟悉的是蜀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让我们记忆深刻。但是,你真的了解这段历史吗?我们先从蜀汉昭烈皇帝刘备讲起。刘备巧取豪夺得荆州

刘备字玄德,是幽州涿郡涿县人(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关于他的出身有多种说法,他或许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或许是临邑侯刘让或刘复的后代(沈家本认为或是中山靖王之子临乐侯刘光之后)。中山靖王之后是蜀汉官方的说法,临邑侯之后是魏国人鱼豢《典略》的说法。《三国演义》中称刘备是皇叔的说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族谱推算,刘备是汉景帝的十八世孙,而根据《后汉书》推算,汉献帝是汉景帝的十五世孙,那汉献帝就是刘备的曾祖父(辈分),刘备怎么可能是“皇叔”呢?可见《三国演义》的描述和这个族谱是经不起考证的。

刘备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刘弘就去世了,他和母亲以卖草鞋为生。但是他年少时就有雄心壮志,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后来,天下大乱,刘备参与了平定黄巾军的战役,并当上了安喜县尉。但后来朝廷下令,以军功当县级官吏的都要被免职(据《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作者臭咸鱼考证,此事发生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这是因为汉灵帝想重振朝纲),这意味着刘备可能会被免职,而来正式遣散他们的督邮不接见刘备,刘备怒鞭督邮后弃官逃走。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来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起打天下,诸葛亮为他制定了建立国家的战略蓝图: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安抚夷戎,结好孙权。待天下有变时,从荆州和益州两路伐魏,平定天下。所以,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就开始图谋占领荆州和益州。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曹操占领的地盘),曹操任命的四郡太守金旋、韩玄、赵范、刘度望风而降,这四个郡就变成了刘备的地盘。同时,周瑜在北攻打南郡,攻克后将与四郡相邻的南郡南岸分给刘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死后,刘备因为嫌之前他给的地小了,向孙权“借”周瑜打下的南郡。因为周瑜的继任者鲁肃是支持孙刘联盟的,所以刘备就成功的“借”到了南郡的大部分。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故事原型。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夺取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双方谈和,刘备把长沙郡和桂阳郡分割给了孙权,也算是变相还了南郡。动荡纷争的益州政局

曹魏谋士郭嘉曾说:“汉末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益州的局势同样如此,益州牧刘焉、刘璋都采用了宽政,导致益州政局不稳,刘璋更是丢了益州。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是西汉鲁恭王的后代,官至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九卿之一)。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8年)时,他见天下大乱,不想参与进乱世的纷争,所以他提出了恢复州牧一职,并且自己去当交趾牧。但因为侍中董扶的谶语(隐语、预言)“益州有天子气”,所以申请去当了益州牧。

在出任益州牧期间,刘焉野心膨胀。他收编了从别处来蜀地的难民,组成了一支军队,为他们取名“东州士”。刘焉与五斗米教交好,派五斗米教教主张修和张鲁杀了汉中太守苏固,切断了益州与朝廷的联系。随后他以莫须有之罪杀了州中的十几个豪强。这让其他益州人很愤怒。所以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时,在欲得渔翁之利的太师董卓的鼓动下,益州从事豪强贾龙带头造反。刘焉利用少数民族青羌人和自己的东州士打败叛军,杀死了贾龙等人。

刘焉在打压了反抗的本土人士后更为嚣张,僭越私造了天子的乘舆车辆。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征西将军马腾和刘焉密谋袭取长安。后来密谋败露,因为刘焉的长子和次子在长安为官,所以他们被杀。他们的儿子被南阳人庞羲送回了益州。一场大火又烧了州治所绵竹。刘焉不得已把州治所迁回成都。因这两件倒霉事,刘焉悲痛万分,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背疮迸发而死。

刘焉非常迷信巫术,先相信了董扶的谶语,然后迷信五斗米教,任用张鲁。他还因为听说吴懿的妹妹将会富贵,于是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三子刘瑁。因此,陈寿在传末的评价中讽刺他。

我认为,刘焉当时采用的是儒家宽政,这源于他的儒士出身。虽然刘焉“立威刑”,但是这又与袁绍的“割剥富室,收考责钱”有何不同?所谓树立严厉的刑法,无非是使用莫须有之罪冤杀、乱杀罢了,树立了真正的刑法吗?他的统治其实“务行宽惠”,刑法只针对个别豪强,有何公平公正可言?

刘焉弄的这一套很有问题。豪强都不好惹,他一上来就冤杀了益州豪强中的十几人。这下贾龙自然会反。如果想要改掉汉朝宽政的弊病,就必须全面实行严厉的刑法,比如曹操。但是曹操“纠之以猛”,尽管相对公平公正,但是不讨人欢心。刘焉没胆量全盘改革,因为他实在害怕又有无数个贾龙出现。所以,他只能继续执行汉末的弊病政策。刘焉实行的刑法不过“文法羁縻”,靠一纸空文来束缚豪强罢了,没有丝毫实际效果。而且就算他有心再继续整治豪强,他的时间也不够了。毕竟来蜀六年,他就死了。

刘焉统治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他继承了汉末政治的弊病,只实行儒家宽政,又没有勇气和能力全盘改革。这为他的儿子刘璋执政埋下了祸根。

刘焉死后,本来继任的应该是三子刘瑁,但刘焉的旧部认为刘焉的四子刘璋做益州牧利于自己更好地掌握权力,(而且刘瑁或许是“庶孽之子”)于是一同上表让刘璋代替亡父担任益州牧。刘瑁则丧失了成为益州牧的机会。

刘璋字季玉,性格懦弱,温和仁厚,决断事情不果断。他刚继任就发生了两次益州人的叛乱,五斗米教教主张鲁(原教主张修被张鲁所杀,此事争议较大,不细说)也背叛了他。

当时东州士的纪律非常不好,经常抢劫、私闯民宅和暴动。刘璋柔和、没有威信,不能阻止东州士的暴行。大臣们对此都很不满。

所以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益州巴郡豪强赵韪联合其他益州豪强造反。赵韪是随刘焉入蜀的重臣,刘璋这下可谓众叛亲离了。但奇迹发生了,东州士拼死奋战,赵韪战败,退保江州后被部将杀死。

赵韪之死让另一重臣、防御张鲁的庞羲极为恐惧,他也开始准备造反。幸好汉昌县县长程畿坚决反对,他才与刘璋重归于好。

刘璋继任后,不仅继续实行宽政,连刘焉当年的那一点儿对个别豪强的严厉刑法都没有了。东州士经常抢劫、私闯民宅、暴动,刘璋却管不住。这让百姓们饱受煎熬苦难。

同时,益州豪强们依然嚣张,甚至得寸进尺。当时益州富庶,人们有着奢侈的习俗。做商人的,全家都穿华丽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红白之事都能让他们倾家荡产。于是成都县县令董和以身作则,粗衣素食,制定规矩,禁止严防任何人僭越或触犯法律。所以当地的风俗有所改善,人们都畏惧法律不敢触犯,同时非常敬爱董和。但是豪强们忌惮董和的严厉刑法,让刘璋把董和弄到处于益州边境的巴东郡管少数民族,成都的数千官吏、老百姓都挽留董和,于是刘璋让他继续在成都县当了两年县令。后来,刘璋还是按照豪强的意思把他弄去了南中,没想到董和用诚心对待南中人,这让南中蛮人们很敬重他、信任他。在生活上董和也以身作则,比如在《三国志·费祎传》中提到,他的儿子董允参加许靖儿子许钦的葬礼,只能乘坐鹿车(一种小车,不是鹿拉的车子),因为他们家里只有这样的小车,没有豪华车辆。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益州豪强们生活奢侈、厌恶刑法、忌惮清廉的好官,同时有着按照自己的意思命令刘璋干事儿的权力。就连公认的好官董和,在南中任益州太守时,也会对豪强们网开一面(可能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县令爨习(当地豪强)犯了法,他的侄子督邮李恢应该连坐免官,但是董和把他赦免了。

应该说,刘璋众叛亲离的根本原因是他治理不当、秩序混乱、民不聊生,既没有得到当地豪强势力的支持,也失去老百姓的人心,这就是失道寡助啊。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璋听说曹操将要攻打刘表,以中郎将河内人阴溥为使臣去访问朝廷。曹操上表,为刘璋增加官职振威将军,为刘瑁增加官职平寇将军。此时,刘瑁发狂而死,这可能是因为他十多年来心理的不平衡吧。

刘璋又派遣益州别驾从事(权力仅次于刺史的官员,平时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益州蜀郡人张肃向曹操送去三百个少数民族叟人组成的军队和很多礼物,曹操辟张肃为掾属,拜其为广汉太守并命之上任。

曹操拉拢刘璋是必须的。在征荆州之前,他还把南匈奴正式编入了汉朝,去幽州大败少数民族乌桓并将其迁到中原,顺便威慑并拉拢了割据辽东的公孙康,拉拢了马腾并令其放弃军队正式被架空,好像连张鲁都被拜了个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转机出现在赤壁之战前,刘璋派张松访问曹操时。刘备反客为主强占益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曹操拿下了荆州,刘璋因为惧怕,就派张松出使朝廷向曹操示好。这会儿曹操正在荆州追击刘备,心中无比自豪。所以张松来了以后,曹操没有礼遇他,给了他个县令的职务就把他打发走了。

骄傲自满是曹操此时最大的失误,他不仅因此在赤壁战败,更是把益州生生地送给了刘备。张松跟着刘璋没能发挥全部才干心里早就不爽了,这次去曹营如果曹操礼遇他的话也许就帮助曹丞相拿下益州了。可惜啊!

张松非常怨恨曹操,正好曹操又在赤壁大败,张松回去后就向刘璋大进谗言说丞相如何不好,强烈建议刘璋和刘备联合。于是刘璋派法正和孟达去和刘备交好并帮助刘备,又带去很多财宝。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扶风闹饥荒,法正与同乡好友孟达一起入蜀归降刘璋,但一直不受重用和礼遇,担任一个区区县令,后来是校尉,所以心里很不爽。张松也很不爽,两个人经常一块叹息。他们认为刘璋不是明主,一起商量迎接刘备入蜀。刘璋派法正去结交刘备则是张松的建议。

法正在饥荒时到益州,刘璋给他饭碗,也算是对他不错,可他想图谋更好的发展,为此不惜卖主,实在是不厚道。至于张松,身为益州二把手,因为对刘璋心怀不满,最后卖主求荣,更是相当不厚道。但这两个人也确实很有才能和智谋。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让司隶校尉钟繇以讨张鲁为名向西北进军以安抚关中众将。刘璋听说后很害怕曹操在灭掉张鲁之后就继续进军取得益州(毕竟和曹操的关系让张松给搅和了嘛)。张松说,曹操军力强大,纵横天下尚无可与之抗衡之人,如果在他拿下汉中后进军益州,还有谁可以抵挡呢?刘璋说自己还没有对策。张松说:“刘备是您亲戚,曹操的大敌,他善于用兵,让他讨伐张鲁,汉中必为我们掌握,益州变强,曹操就算来了也不能成功攻下益州。而且州中的大将庞乐和李异(当年杀赵韪者,后李异为吴将)等人都自持有功而不服管,有不臣之心。如果没有刘备,曹操将攻于外,将领和人民将叛于内,这样必会失败。”于是刘璋听从了他的建议,再一次派法正去刘备处迎接他入蜀。

注意,这时曹操的并非攻打张鲁这一点无人能识破,恐怕当年推断出曹操会南下的就是现在已经背叛的张松或者法正,可见他们智谋之强,而且张松还趁此时机让刘备能名正言顺地入蜀,高,实在是高。

后面的事情很简单,法正告知刘备自己与张松的计策,刘备大喜并同意。接着刘备入蜀,遵从庞统的中计(当时庞统献上、中、下三计),从与张鲁僵持的葭萌关南下斩白水军督杨怀、高沛,正式进攻蜀地,在雒城打了一年,庞统阵亡。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入蜀攻巴以缓解僵局。最后雒城攻破,刘备势如破竹,在成都派马超率兵震慑刘璋,十几天后刘璋投降。

在此,我们要深入探究的是刘璋麾下群臣对于刘备入蜀的态度。益州人誓死抵抗刘备

我们来看看刘璋的部下对刘备入蜀的态度。▲ 第一阶段:迎接刘备入蜀。

益州蜀郡人张松,东州士扶风人法正、孟达,策划了刘备取蜀的战略,张松被刘璋杀死,法正、孟达在刘备处幸免。法正官至尚书令,孟达被杀事见后文。

益州蜀郡人张肃得知弟弟张松的计策,向刘璋告密,刘璋杀了张松,后张肃下场不明。其子张表官至后将军、庲降都督。

益州巴西人黄权劝谏刘璋不可迎刘备,刘璋不听,后跟随刘璋降,官至镇北将军。猇亭战败,黄权降魏,家属不连坐。

益州广汉人王累以死谏刘璋不可迎刘备入蜀,刘璋不从。

益州巴郡人严颜在刘璋迎刘备入蜀时叹息,后张飞攻巴郡,严颜宁死不降,张飞尊敬他,引他为宾客。

东州士零陵刘巴曾被刘备忌恨,谏刘璋不可迎刘备。刘备取益州,刘巴辞谢罪负。后官至尚书令,事见后文。

益州广汉人彭羕,因被毁谤,被刘璋髠钳,贬为奴隶,于是去见庞统,得到重用。官至治中从事,后下狱死,事见后文。▲ 第二阶段:抵抗刘备攻蜀。

益州益州郡人李恢知刘璋必败,北上降刘备,刘备让他到汉中交好马超。后官至庲降都督,事见后文。

益州广汉人郑度在刘备进攻时献迁民、烧粮库、筑高垒、挖深沟之策,刘璋不听从并罢黜了他。刘备厌恶他,后下场不明。

东州士南阳人王连固守梓潼县不降,刘备认为他忠义,不强迫他投降。刘璋降,刘备重用王连,为司盐校尉,领蜀郡太守,事见后文。

益州蜀郡人张任战败两次被擒。刘备知道张任忠勇,想招降他,他宁死不降,刘备杀了他而叹息。

东州士陈留人吴懿战败投降,后为刘备所重用。刘备娶其妹。官至车骑将军,事见后文。

东州士南阳人李严、江夏人费观,拒刘备于绵竹,未战即降。费观官至江州都督,李严官至骠骑将军而被废,事见后文。

益州蜀郡人张裔,任帐下司马,抵挡张飞、诸葛亮,战败于柏下,退还成都。后刘璋降,为蜀郡太守。

东州士汝南人许靖,任蜀郡太守,刘备围成都,翻墙潜逃未遂。后刘璋降,为刘备重用,官至司徒。

益州广汉人朱叔贤,任蜀郡督邮,刘备围成都时图谋出城投降,被刘璋杀了。

东州士南阳人来敏,姐夫黄琬(东汉末司隶校尉)是刘焉母亲之侄,为刘璋宾客,后为刘备重用。

东州士河南人庞羲(御张鲁的任务可能被刘备取代),后刘璋降,官至左将军司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益州人坚决和刘备死磕的比较多,但也有例外(彭羕被打压,李恢有前科且重视势力,朱叔贤看刘璋形势不利)。东州士不反对刘备的比较多,但也有例外(刘巴与刘备原先有矛盾,王连忠义死守)。

再考究这些人的身份,反对刘备的张肃是蜀郡大族;严颜是巴郡临江大族;黄权是巴西阆中大族;张任明摆着出身寒门;广汉新都人王累可能与广汉郪县王氏有关但他本人并非大族,广汉绵竹人郑度可能与广汉新都郑氏有关但他本人也并非大族,他的计策则是无差别将地方的豪强或人民的财富全部销毁。支持刘备或者说不反对刘备的李恢有益州郡大族爨氏作为后台,吴懿的妹夫是刘璋的哥哥,费观是刘璋的女婿,李严被刘璋重用。可见就算是同样行动(支持或不支持刘备)的人也有很大区别,其目的也各不相同。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简单粗暴地以“益州”“东州”或大族、寒门为界限去区分不同人物立场是一个有严重错误的举动。

但总归还是要分析一下这些人物的。与刘璋有矛盾的张松、法正、彭羕之类不必多说。大族中唯一支持刘备的李恢是看在刘备更可能成功的情况下支持刘备的。但刘璋的两位姻亲吴懿和费观如墙头草投降刘备则有点不对头,但也能看出是为了富贵与生命安全。受重用的李严投降亦然,要翻墙投降的许靖亦然。

可以看出,支持刘璋的多是大族与益州本地人,支持刘备的虽有刘璋的亲信但全为了生存与利益。益州大族经历过刘焉入蜀的磨难,本地百姓也被东州士劫掠,益州人对于外来者就不怎么欢迎了。尤其是当刘备对益州人的行动无法预测的情况下。而投降刘备的费观、李严与许靖本就是外地人避难入蜀,其在蜀地的发展本就以生存为基础,故而觉得生存与利益更加重要,并没有张任似的骨气。东州士与这些外来的士人顶多算同样为了生存,无法称得上是什么团体,更说不上是所谓“东州政治集团”。▲ 刘璋为什么会失败呢?

其一,他的智力、决断能力与治理能力不够,第一个错误决断是他听了益州人的谗言以至于与张鲁和五斗米教绝交。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宗教对政权的威胁是巨大的。第二个错误决断就是他听信了张松之言,与曹操绝交并迎刘备入蜀,直接导致蜀地易主。

其二,刘璋用人存在失误。他让张松、法正和彭羕心生怨念,任用庞乐、李异让他们功高震主,对于吴懿、费观等人过度信任,对于正确的意见无法采纳。

其三,他本人性格懦弱、温和而仁厚。以至于他实行儒家宽政,纵容了益州豪强和外来流民,让他们胡作非为。所以他执政期间,蜀地的政治腐败黑暗。这可以说是根本原因。

但刘璋也不是完全没有优点可言的,他的温和、仁厚就是汉末其他军阀所不能做到的。刘备围成都时,本来刘璋还有两年的粮食和精兵三万,完全能坚持很长一段时间,城中的将领、军队和人民都愿意誓死守城。可是刘璋在十几天后就选择了投降。

他说:“我们父子在益州二十七年,对老百姓没有任何恩德可言,现在战争打了三年,以至于百姓受苦,都是我的原因,我怎么能安心呢?(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以璋故也。何以能安?)”

接着,他打开城门出城投降,群臣莫不痛哭流涕。

这时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不知五十年后刘禅若知刘璋此时之言,当羞愧掩面、恨不能藏身地下乎?

我认为,刘璋对老百姓的仁厚,是汉末这种乱世最缺少的珍贵品质,尽管他没有其他群雄的智谋和韬略,但他依然值得今人尊敬,就像二三十年前的幽州牧刘虞一样。

刘备为了彻底消除刘璋的威胁,把刘璋迁到了荆州南郡的公安县。为稳定益州人心,他又将刘璋的财物和曹操给刘璋的振威将军印绶尽数归还给刘璋。建安二十四年末(公元220年),孙权杀关羽、取荆州,刘璋被孙权任命为益州牧,在秭归生活,不久去世。长子刘循在蜀为官,次子刘阐在吴为官。刘备治蜀的用人策略▲ 益州人为何对刘备不满?

刘备入蜀之后,首先想到要把成都的房子和成都城外的园地分给诸将,这明显损害了益州人民和益州大族的利益,所以赵云立刻反对,刘备也听从了他的劝告。但是将士们都冲向仓库,将物资和钱财洗劫一空。由于刘备事前没有考虑周全,在将士们抢了仓库之后,只让将士把粮食和蜀锦归还了,大部分物资没有收回。这导致军队的物资严重不足,于是刘巴提出建议:制造直百五铢钱(一枚新币等于一百枚旧币),以此剥削人民的财富。接着他又统一物价(直百五铢引起的通货膨胀),由官方管理市场。几个月后,府库财富充裕。宋代洪遵研究钱币的著作《泉志》提到,刘备所铸的直百五铢钱重八铢,却能当成一百枚五铢钱用(虽然汉末五铢钱也注水,没有五铢重了),钱币明显贬值了。这实质上是对民众财富的掠夺。

为了让军费得到补充,府库被抢的损失能被弥补,刘备还出台了一个经济政策:设立盐府,设置盐府校尉(司盐校尉)来垄断盐铁的经营。这也算是重视经济的表现。在大臣们的经营下,盐府的收入很多,有益于国家财政开支。

蜀中人民真的感觉非常累。从杨洪在汉中之战时说的“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就可见一斑。后来长水校尉廖立说“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敝”,但也可见在盐府里王连等官员的搜刮下,百姓的生活更困难了。

在某个大旱的时间段,刘备实行了全面禁酒,凡家里有酒具者会得到与酿酒者同样的惩罚。后来幸好有简雍巧妙滑稽的进谏,才得以让有酒具者幸免处罚。

不过这么一折腾,益州人自然非常不满,钱都让你给缩水了,酒也不让喝了,盐铁也给垄断了,生活不好了。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任用益州人以稳定人心。▲ 刘备怎样重用刘璋旧部?

刘备用人的主要策略是大举任用刘璋旧部,这样用人就是为了“慰蜀士大夫之心”。

之前劝刘璋不要迎刘备入蜀的黄权成了偏将军(后来对刘备十分忠诚),杀了张松泄露秘密的张肃的儿子在刘禅时也被任命为庲降都督。就连战败的敌将张任,刘备也试图招降。《三国志·先主传》就说,刘备任用刘璋旧部董和、黄权、李严等人;任用刘璋的亲戚吴懿、费观等人;还任用刘璋打击的彭羕和自己曾经的仇人刘巴。对不同来历的人才,刘备都“处之显任,尽其器能”。

陈寿列举刘璋旧部时把董和列为首位。他与诸葛亮一起管理刘备府中的事务,去世后被诸葛亮推崇,让群臣学习他。

刘备提拔法正当了蜀郡太守,相当于直接掌控了益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刘备十分相信他的谋略不会失误,诸葛亮的建议都没有他的建议管用。法正死后还得到当时最大的殊荣:刘备在世时唯一一个有谥号的大臣。对他的死,刘备痛哭流涕数日,只比庞统之死的“言则流涕”差一点。

刘璋手下那几个地位最高的花瓶(许靖、庞羲、射援等人),刘备也算是给足了面子。虽然刘备心里很讨厌那个打算翻城投降的许靖,但因为法正引“千金买骨”之典谏之,表明要任用有名望、掌握舆论的许靖才能招揽人才,刘备才任用他为高官。

至于剩下的刘璋旧部,如黄权、张裔、李恢、程畿、杨洪、刘巴、董允、吕乂、孟达、李严、罗蒙、王连、许慈、胡潜、孟光、来敏、邓芝、费观、吴懿等人,大多数都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当时,刘备还娶了吴懿的妹妹。一开始吴懿的妹妹是刘璋三兄刘瑁的夫人,后来刘瑁死了。刘备认为自己和刘瑁同族,把他的夫人变成自己的夫人有违礼法。法正却认为晋文公还娶了亲侄子晋怀公的妻子怀嬴都行。于是刘备就娶了吴夫人。值得一提的是,怀嬴嫁给晋文公其实是秦国和晋国的政治婚姻,而法正这么说就是为了暗示刘备要通过联姻让吴懿等刘璋旧部彻底放心。刘备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

还有一个有趣之处,刘备时期担任尚书令的法正、刘巴和李严都是东州士。制定法律《蜀科》主要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和李严五个人干的。其中法正、刘巴和李严都是刘璋旧部,而且是东州士。但其中没有一位益州人士。由此也能看出刘备对于东州士的拉拢和对于益州人的排挤(本来制定《蜀科》的原因就是“蜀土人士,专权自恣”)

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汉中王劝进表》劝刘备称王的大臣的名单中,在马超之后,就是许靖、庞羲和射援。许靖等人排在诸葛亮、关羽等人之前,是因为刘备想要稳定人心,拉拢刘璋旧部。▲ 刘备是如何打击益州顽抗分子的?

但同时打击益州顽抗分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一开始,刘备对待益州人是比较客气的。正如王仲荦先生所说,刘备对益州人“既有打击的一面,又有拉拢的一面”。但是蜀中不给刘备脸色的确实不少。

据曹魏谋士刘晔评价,刘备“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益州豪强的人心都没有被刘备控制。刘焉刘璋父子管理了那么多年,他们还不服,更别说刚来这儿的刘备。

还有一点比较可怕的是他们拥有重权和私人武装力量,随时有可能集体造反。比如前文提到的被李严平定的马秦、高胜之乱,就是益州本土豪强的叛乱。《华阳国志·蜀志》载“又有高、马家,世掌部曲”,可见二人的士兵都是他们家的私人军队。豪强们的私人武装力量实在太强了,就他们俩,区区一个县的大族,就弄出几万士兵(数字当属夸张),更别说整个益州了。

蜀郡人张裕是通过谶纬来表示抗议的。他是著名天文学家。刘备出兵汉中,张裕说不能争汉中,如果真的去打了,军队肯定失利。

张裕的预言是在胡扯,后来刘备在攻取汉中时是打赢了的。但他却变本加厉,私下跟人说,在庚子年汉室将被取代,刘备得到益州后九年就会失去益州。虽然他说的确实应验了(庚子年就是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刘备得到益州后九年就去世),但在当时这无疑是反动的语言,所以他必须死。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告,不顾益州人人心尚不稳定,将张裕处斩,并且在闹市暴尸。

至于李邈,我们在后文再说,毕竟这家伙作死是持之以恒的。

彭羕字永年,是广汉郡广汉县人。他在益州不得重用,而且还被人诽谤陷害,遭受髡刑,被贬为奴隶。正好此时刘备入蜀,他跑过去自我推销,刘备重用了他。因为他工作干得很不错,所以得到的赏识和待遇日益加厚。于是彭羕开始得意扬扬,行为嚣张。此时,诸葛亮和刘备都认为彭羕心高气傲,难以安分。所以将他贬为江阳太守,远离了成都这个政治中心。

彭羕听说要去很远的地方当太守,心里不高兴,就去拜访马超寻求支持。彭羕跟马超聊天时直接把刘备称作“老革”,还说只要自己于内,马超率兵于外,就可以平定天下。

马超作为凉州降将,仅仅是寄人篱下,没有任何靠山,原本就害怕刘备随时收拾自己。刘备对他也不信任,只给他几个虚衔,没有实际统领军队。彭羕倒好,直接要马超跟他造反!马超敢吗?昔日的英雄早已不复存在!彭羕怎么没有察觉呢?

马超害怕彭羕牵连自己,也为了向刘备示忠,就立刻上书叙述彭羕的言语。于是彭羕被逮捕,交给法律部门。彭羕被处死了。彭羕只是不慎口出狂言就被杀,可见刘备对于益州人的反对和反动是多么敏感。

在刘备称帝前,犍为郡南安县人费诗表示刘备在讨伐曹操成功之前先称帝会使“人心疑惑”,因此被贬为益部永昌从事。尚书令刘巴认为刘备着急称帝会失天下人心,与主簿雍茂进谏刘备,于是雍茂被刘备杀了。这些人所言是有道理的,刘备称帝确实太急而不得人心。

而李意其(期)是成都一个所谓神仙,“衍道行于人”。刘备将要东征攻打孙权时,请李意其告知他伐吴的凶吉。不曾想这神仙不给刘备脸,画了几十张兵马器杖,一下一下撕碎了。又画了一个人,挖坑埋了,接着就自己悠悠地走了。很多人都知道,这代表着刘备猇亭之战失败和病死白帝城。

如果去除掉他身上的鬼神、迷信因素,他这么干代表了蜀中不愿屈服于刘备的人士对刘备政权的抗议、诅咒和打压威势。

综上所述,部分益州人对刘备的态度强硬,宁死不屈,或者像李邈、彭羕被任用却不安分。而刘备自然不会重用他们,打压是必然的。

现在回到永安托孤现场,刘备将李严列为诸葛亮之外的第二位托孤大臣,是为了拉拢刘璋旧部人心并防范蜀人图谋不轨,大家也就能理解了。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十七岁的太子刘禅继位,诸葛亮开府治事(建立丞相府),任命李严为中都护、都督永安、假节(战争时有权直接斩杀违反军法者,与持节、使持节有时基本相同)。同时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兴”。

话不多说,诸葛亮治蜀的时代即将开始!第二章武侯治蜀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占领了益州。经过九年的统治,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时,刘备病逝。刘禅继位后,丞相诸葛亮主政。曹魏的文臣妄图和平演变蜀汉,南中的夷蛮纷纷造反,面对内忧外患,诸葛亮将如何是好?在坚决抗拒曹魏的和平演变和平定南中后,他开始北伐。

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一共北伐了六次,其中有五次是他亲自统帅。《三国演义》中的“六出祁山”是不准确的描述,因为北伐只有两次与祁山有关。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第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的规模相对较大。因为第一次北伐最有可能成功,所以第一次北伐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在本章节的末尾,还会对诸葛亮北伐为何无法成功进行分析。

在第四次北伐时,顾命大臣李严运粮不济,诸葛亮不得不在大胜的情况下撤军。李严的运粮不济是因为运粮环境还是他故意为之?李严被废的是他的什么性格特点和行为导致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治国策略值得我们分析。诸葛亮推行了哪些经济政策?诸葛亮的用人是否唯才是举?诸葛亮的法治得失是什么?

本章节的最后将为大家浅析蜀汉大将魏延的死,《三国演义》固然是文学创作,《三国志》的记载也有其不实之处。权力之争黑暗无比,辅政重任谁人担当?蜀汉“危急存亡之秋”

蜀汉丞相诸葛亮非常心累。心累于内忧和外患。我们先讲讲外患。

刘备去世的那一年,也就是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禅没有等到第二年改元,直接把本年变成“建兴”元年。建兴二字有着复兴汉室的意味。为什么非要这么急匆匆地表明政治目的呢?

诸葛亮的意图非常明确,抵抗曹魏的和平演变,坚定兴复汉室的决心。▲ 曹魏是怎样发动和平演变的?

曹魏重臣王朗、贾诩向曹丕进言,平定蜀吴两国要“畏威效用,不占而定”“先文后武”“绥之以文德”,最好不要动武,和平演变才是上策。

而在刘备去世这年,曹魏文臣集体发起攻势。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都给诸葛亮寄去了书信,说天命在魏不在汉云云,希望蜀汉全国直接投降。曹魏司空王朗还给蜀汉太傅许靖写信,但他貌似不知许靖已经死了……

而诸葛亮也不含糊,直接写一篇《正议》来使曹魏放弃蜀汉投降的希望。该文中先骂曹操、曹丕,接着顺带捎上了浪费墨水的几位“苏、张”“驩兜”一样的老人家,最后坚决认为蜀汉绝对能取得天下。

曹魏除了让名士写书信劝降,还秘密派出使者劝降。根据刘禅投降曹魏时的表文,曹丕曾经派虎牙将军鲜于辅出使蜀汉,希望蜀汉能投降于大魏。可以肯定的是,这被诸葛亮给坚决否定了。

这一轮进攻失败,但曹魏没有放弃。既然诸葛亮如此坚定,干脆直接把矛头指向他。在第一次北伐后,魏帝曹叡发布诏书,说诸葛亮是个大坏蛋,老百姓都把他视作仇敌,接着猛夸大魏战胜了他,最后说巴蜀的老百姓们啊,你们都是被诸葛亮胁迫的啊,赶快投降吧。

真敢胡扯,把所有责任都推卸给诸葛亮,而且妄图用一篇文章就能让巴蜀的老百姓投降大魏,做梦吧?

刘备称帝后,益州牧的职位是空缺的,让人看起来蜀汉只有益州一个州,故不用设立州牧(只设立了中央的司隶校尉),“给人以保据一隅割据偏安之嫌”(饶胜文先生语)。所以诸葛亮在建兴二年(公元224年)领益州牧,恢复益州建制,表示大汉江山不仅仅有巴蜀。所带来的官吏繁复的问题,后文再解释。

接着是内忧:南中问题。在刘备去世前,益州人黄元就反了,刘禅继位后则是南中三郡都反了。所以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出征,平定南中。▲ 诸葛亮是如何平定南中的?

南中叛军主要由地方豪强和少数民族组成,通常被人们称为“南蛮”。一提到南蛮,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七擒孟获”。

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各种挖坑各种算计各种妙计整南蛮,而且“七擒孟获”一事是否存在目前都有疑问,毕竟诸葛亮春天出兵,秋天平定,前面还有一段时间在路上,而且孟获是雍闿的部将,并不是南中叛乱的老大。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七纵七擒是不太可能的。

简单来说,就是益州大族雍闿在益州郡(南中一郡,并非益州,后改名为建宁郡)反了,少数民族头子夷王高定在越嶲郡反了,牂牁太守朱褒在牂柯郡反了,南中四郡只剩下永昌一个郡在益州人吕凯为首的坚守之下没有反叛。而南中叛军都联合了东吴,可见此时的孙刘联盟也并不那么稳固。

朱褒一开始没正式叛乱,但李严派去南中的官员常房(《华阳国志》作常颀)在牂牁拷问朱褒的主簿并杀了他。朱褒大怒,杀了常房,正式叛乱。诸葛亮为了恢复国力没有立刻去平定南中,为了暂时安抚朱褒而杀了常房的儿子,把常房的弟弟迁徙到越嶲郡。等到国力恢复,诸葛亮立刻南征。

具体战斗过程就不展开讲了,结果就是夷王高定内斗斗死了雍闿,后来高定又因为没人救援战死,牂牁太守朱褒战死,雍闿部将孟获被生擒,不出半年南中就被平定。雍闿厉害,利用了夷蛮人,但是被夷蛮头子弄死了。

叛军内部的主要冲突来源于益州大族和夷蛮军队的不和,但具体情况我们不太清楚。诸葛亮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势如破竹地平定了反叛。所以,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诸葛亮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天出兵,秋天就彻底平定了南中。当然这也与平叛功臣李恢是南中人,熟悉本地地形有关。

我们还应该关注,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的治理举措。

为了削弱南中的实力,诸葛亮把原先的四郡分成了六郡,分散了南中各郡的权力。

接着诸葛亮把平南中的功臣马忠、李恢和吕凯任命为南中几个郡的太守,为了稳定南中人心,这三位都是益州人。虽然吕凯还没上任就被再次造反的南中人杀了。后来南中的长官也一直用的是益州人。直到刘禅用阎宇当庲降都督,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诸葛亮把南中少数民族强劲的士兵数万家迁到益州北部,组成“飞军”,纳入蜀军主力部队。至于南中少数民族那些羸弱的士兵,就分给南中大族当部曲。接着又让南中大姓用钱收买活跃在一线的反动分子,让这些家伙也变成他们的部曲,还给个一官半职,反动分子们贪财,渐渐不再反动了。

再然后,诸葛亮把南中有才能的人诸如爨习(李恢姑父,有违反法律的前科)、孟琰、孟获等人任命为政府官员,说是提拔人才,其实算是把当地的人才弄到朝中,让南中没有能人可以造反了,当然公开讲出去是不好的。《华阳国志》中是这么写的,不太客气的是《三国志》的说法“徙其豪帅于成都”,本心一目了然。

最后,诸葛亮从南中大族手里面拿走好多物资,如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和犀牛革。

而且诸葛亮不在南中安排外人镇守(镇守的长官上文说过,都是益州人),除了太守以外的官都用的是南中本地的豪帅。其一因为留人只能留士兵,士兵的粮食却是个问题,所以不能留兵,其二就是留外人会引起南中人仇恨,酿成祸患,其三因为不信任、惧怕留下的外人。这样减少了少数民族和朝廷的矛盾。渐渐南中安定了下来。“纲纪粗定,夷、汉粗安。”

这套组合拳高明啊!先削弱地盘,再改命政府官员统治,接着调走强兵留下弱兵,顺便让大族和平解决掉反动分子,再削弱当地人才数量,最后拿走一大堆军用物资,还用计安定人心。南中也确实再也闹不出什么动静了,而且顺带也为以后的北伐提供了士兵和军用物资,可谓一举多得。虽然诸葛亮大军刚撤南中就又反了(杀吕凯),但是李恢也很快平定了他们,如上文所说,把南中的豪帅都迁到了成都。但是南中人还是多次叛乱,似乎攻心之策也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不过有诸葛亮此次镇压,以后的叛乱都不算啥了。

诸葛亮也让南中渐渐脱离野蛮的原始社会。根据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就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的著作《滇载记》,南中的少数民族敬佩诸葛亮的品德,渐渐迁徙到平地居住,建造了城邑,开始发展农业生产。(“诸夷慕武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不过考虑到杨慎是个历史发明家,有着创造张飞书画作品的光辉事迹,所以此事存疑,有待考证。

而且《华阳国志》还提到诸葛亮为南中人画了很多画,其中就有南中人重视的巫鬼图腾,而且图画中也有两方友好发展之意(“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也算是在文化方面给予的帮助吧。

后来南中人都十分怀念诸葛亮,至今云南人民还在纪念诸葛亮的功勋,在他们眼中,诸葛亮就是神。贵州目前还有诸葛堰,是诸葛亮为了解决当地人饮水问题造的。就算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也改变不了诸葛亮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地位。

南中问题解决后,是时候干点正事了。这个正事就是北伐。▲ 诸葛亮为北伐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北伐,即是北上讨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当年诸葛亮在《草庐对》提出从荆州和秦川两路北伐,但现在蜀汉已经失去了荆州,分兵战略未实行就失败了。所以,诸葛亮只能从秦川北伐了。其目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了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必须打出这个响亮的口号。而诸葛亮进行北伐,一是出于对刘备恩情的感激,二是出于自己的职位应尽的责任。

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将李严从永安调到江州任江州都督,负责北伐的后勤工作。《华阳国志》载此地“县北有稻田,出御米”,所以要屯于此处。李严在这里修筑了大城。不过这件事的真实情况等到废李严时再详细分析。

这时诸葛亮也没闲着,他“治戎讲武”,《三国志》作者陈寿后来就评价他“治戎为长”,可见其治军能力优秀,而且他的军队在北伐时“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可见此言不虚。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带军队屯于汉中,准备北伐。恰好魏文帝曹丕这一年五月死了,曹丕的太子曹叡继位。诸葛亮在汉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在新君继位之际出兵。在这段时间,他联系当年叛蜀投魏的新城太守孟达反魏。这是诸葛亮吸引曹魏军队并借机除掉孟达的计策,后文再谈。

从平定南中到正式北伐的这几年间,蜀汉闭关锁境,发展农业,休养生息,积累财物,制造兵器(“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同时等待曹魏出现重大变故的时机(“待其挫”)。现在曹丕死了,北伐准备也差不多了,应该行动了。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正月,北伐正式开始!诸葛亮计杀孟达?▲ 孟达是谁?

孟达字子度,扶风人,其人“恃才好术”,“言行倾巧”。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的饥荒时,他和同郡好友法正一同南下投奔刘璋。后来和法正一同谋划迎刘备入蜀,成了刘备手下的宜都太守。因为他与主帅刘封发生矛盾,所以在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投降曹丕。后来重用他的曹丕死了,他又和魏兴太守申仪闹矛盾,所以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又叛魏,计划回归蜀汉。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时,孟达奉命北攻房陵郡,杀掉郡太守。接着又和从汉中赶来的刘备养子刘封合兵到达上庸城下,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刘封成为军队统帅就是因为刘备想要制衡孟达,这令孟达非常不爽。而且刘封头脑简单,与孟达多有冲突矛盾,这让孟达非常怨恨他。

同年关羽出兵襄樊,叫刘封和孟达赶紧发兵援助,他们却以刚打下地盘、人心尚不稳定、不能把士兵分出去救援为由拒绝了。因为此时豪强申氏兄弟没有完全顺从刘封和孟达,所以他们才会这么说,实属无奈,并非拥兵自重。后来关羽兵败阵亡,孟达意识到自己闯祸了。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法正病逝,孟达失去了蜀中的靠山。于是他在七月投靠了曹魏。他在曹魏很受重用,曹丕把上庸、房陵和西城三个郡合并成新城郡,封孟达为新城太守。孟达成了曹刘之间的一股势力,不过,曹丕在黄初七年(公元226年)的五月死了。孟达失去靠山,非常恐惧。恐惧何来?要知道孟达在新城可混得不好,有一个敌人一直坚持与他的对抗,那就是申仪。

申耽申仪兄弟本来是当地豪强,和五斗米教有勾结,后来被曹操封为上庸太守,突然刘封和孟达打过来,二人被迫投降。刘备则先把他们的家属迁到成都成为人质,再让申耽继续当上庸太守,申仪被封了西城太守。后来孟达、夏侯尚和徐晃来打刘封,申仪立刻投降,全然不顾在成都的家属。刘封战败后,申耽也投降。考虑到投降的积极性问题,申仪被封为魏兴太守,申耽却被赶去了南阳。申仪非常不满,怨恨孟达。

孟达开始与蜀汉联络想要回去(实际上在曹丕死前就开始联络了),于是申仪在旁边动不动就向皇帝打小报告,皇帝却不信,毕竟自己的父亲当年是非常信任孟达的,魏帝曹叡也是知道的。司马懿当时都督荆州、豫州军事,曾经派参军梁几多次暗中观察孟达,接着劝说孟达回到朝廷。孟达一看,这是要剥夺我的所有权力啊!于是就真反了,此时是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十二月底。

如果不这样做,他会真的造反吗?肯定会,因为他已经察觉到自己将会越来越不受信任,再不反就死定了。《晋书》中的说法则是孟达准备造反的时候,突然被晋宣帝(司马懿)的一封书信进行了一通忽悠,表明了朝廷对于你的信任,你这样做的不理智云云,于是孟达大喜,犹豫到底要不要投降,接着司马懿八天赶到,在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正月初把他杀了。

孟达被忽悠是有可能的。孟达准备反魏时给诸葛亮送去了玉珏、织成、障汗和苏合香,诸葛亮则派郭模诈降,告诉申仪孟达送诸葛亮之物寓意他要造反。申仪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写信时提到了郭模诈降,这可能让孟达丧失了对蜀汉的信任。但我觉得孟达依旧认为诸葛亮不会骗他,因为司马懿兵临城下之后,他还给诸葛亮写信。

孟达不急不忙正在准备防御措施时,司马懿就来了。孟达的城池临时准备的防御措施也还真管用,司马懿打了十六天,最后靠着极其丢脸的计策——收买城内人员(将军李辅和孟达的外甥邓贤)才攻下新城,杀掉孟达。▲ 诸葛亮计杀孟达?

孟达对诸葛亮是信任的。他不相信诸葛亮会不顾大局杀他全家。孟达收到诸葛亮的信以后,就立刻开始大量与诸葛亮通信,说要背叛曹魏。

陈寿这里微言大义,原文说的是孟达“辞欲叛魏”,“辞”说明孟达想要叛魏只是信里说的,写出诸葛亮其实不信任孟达。

蜀汉方面对于孟达不仅不信任,还满是欺骗与利用。先是李严让部将王冲诈降曹魏,试探孟达对诸葛亮以及整个蜀汉是否信任。接着是诸葛亮利用与孟达曾合作攻打东三郡的李严和自己一起写信欺骗孟达。上文还提到了诸葛亮派郭模诈降泄密。如果说郭模泄密只是为了逼孟达迅速决定造反出兵就有点蠢了。

诸葛亮为何会借刀杀人呢?仅仅因为不信任孟达,认为他反复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