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基础科技知识(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9:25:07

点击下载

作者:冯文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坦克基础科技知识(下)

坦克基础科技知识(下)试读:

前言

坦克是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具有“陆战之王”的美称,通常装有一门火炮和多门自动武器,有的带有穿甲弹,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极强的装甲防护能力和突击能力,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

战车则是用于陆上战斗的车辆,与坦克配合并支持坦克作战,还执行作战指挥、后勤支援、物资运输等军事任务,具有广泛军事用途。战车与坦克一样同属于装甲车辆大家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步兵战车的作战性能越来越先进。揭开现代坦克与战车的神秘面纱,让你感到极强的震撼性。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特别是武器的科学技术十分具有超前性,往往引领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飞速发展。

因此,要普及广大读者的科学知识,首先应从武器科技知识着手,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最新科技知识和深入的军事爱好,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与和平意识,能储备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批高新技术用于军事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传统的战争方式已经过时了,但是,人民战争的观念不能丢。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战争仍然具有存在的意义,如信息战、网络战等一些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民群众中的技术群体会大有作为的,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并投入到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列中来。

坦克与战车是基础的武器种类,我们学习坦克与战车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学得武器的有关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基础军事素质,也可以增强我们基本的军事科学知识。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则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武器发展的形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使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以作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丛书,包括《坦克基础科技知识》、《现代坦克科技知识》、《主战坦克科技知识》、《特种坦克科技知识》、《各国坦克科技知识》、《现代军车科技知识》、《步兵战车科技知识》、《扫雷战车科技知识》、《装甲车辆科技知识》、《特种车辆科技知识》共10册,每册全面介绍了相应坦克与战车种类的研制、发展、型号、性能、用途等情况,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科普性和前沿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现代坦克与战车科学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鼠式超重型坦克

制造历程

1942年6月8日,德国著名的坦克设计师波尔舍博士在会见希特勒的时候提出发展超重型坦克,希特勒当日即任命波尔舍为总设计师,研制一种安装有128毫米或150毫米火炮的超级重型坦克,这就是“鼠”式坦克的来历。

1943年1月12日,德国陆军兵器局召集了各有关厂家下达研制任务,参加研制的厂家有:克虏伯公司,西门子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斯可达公司和阿尔凯特公司等,有阿尔凯特公司负责总装任务。

1943年12月23日,在阿尔凯特公司的试验跑道上进行了“鼠”1坦克的行驶试验,获得成功,不过当时炮塔没有浇铸,用的是55吨的混凝土炮塔作为替代品。

1944年1月10日,该样车被运到斯图加特附近的博普林根试验场,进行了更广泛的试验,除了悬挂装置强度不够和出现一些其他的小故障外,都还令人满意。

但是它的最大速度只有22公里/小时,持续速度只有13公里/小时。随后希特勒命令波尔舍博士在1944年6月之前制造出有炮塔的装有武器的完整“鼠”式坦克。

1944年3月20日,第二辆样车“鼠”2式坦克的车体被运到了博普林根,不过其他的部件直到6月9日才全部运到,并开始新的试验。

1944年10月,“鼠”1坦克和“鼠”2坦克都被运到柏林郊区的库麦斯道夫试验场作进一步的试验,试验开始不久,“鼠”2式样车由于发动机和发电机轴匹配不当,发生了柴油机曲轴损坏的严重故障,而新制造的发动机直到1945年3月才运到库麦斯道夫,组装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随后不久德国就战败了。“鼠”式超重型坦克只生产了两辆样车,还有9辆正在生产过程中。原计划生产150辆,但是由于二战的进程,基本上“鼠”式坦克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鼠”1坦克装上了炮塔,炮塔上装有一门128毫米的火炮和一门并列75毫米火炮,动力装置是MB509汽油机,车体表面涂三色迷彩。“鼠”2坦克未装炮塔,动力装置为MB517柴油机,表面涂两色迷彩。这两辆样车在德国投降前并没有参加最后的战斗,在苏军最后攻克柏林前,德军把这两辆样车都炸毁了。苏军在战后将各处缴获的车体部件拼凑成一辆完整的“鼠”式坦克。“鼠”式坦克火力强大,防护坚固,但是它极差的机动能力几乎使它只能在原地作为固定的火力点,而且生产的比较晚,数量也很少,根本无法挽救第三帝国必然灭亡的命运。

尽管希特勒狂热地要求,但是“鼠”式和其它计划中的坦克还是没能在二战结束以前投入战场使用。其开发史可追溯至德国陆军在战前对俄国T-35A、B和C型重型坦克的调查报告,另外还有传闻说俄国人正在发展一种重达100吨的坦克,这种看似威力无比的“陆地战列舰”深深地吸引住了希特勒。

为了满足希特勒的这个兴趣,克虏伯公司早在1941年就接到了陆军武器局的命令,发展一种类似俄国人的100吨坦克那样的战车。于是克虏伯公司的设计师们做了大量的110、130、150及170吨级坦克的发展研究,但是始终没有一种走出图纸阶段而变为实车。

因为它们的笨重的大块头,所以这些超重型战车的第一个代号就称为“猛犸”,后来为了迷惑敌人的情报,又改称为“鼠”式。

好像对已经超负荷运转的德国军工产业熟视无睹似的,希特勒在1942年3月21日亦同样命令保时捷公司设计一种100吨的战车,这种大坦克被称为“保时捷鼠式”。

1942年5月,希特勒再次要求用最高速度进行特大型坦克的开发,同时他认为将重量减至70吨是错误的,而增至120吨最佳。在他的观点中,坦克上后中的装甲和一门高性能的火炮比机动性更为重要。

1942年12月,保时捷教授和克虏伯公司的穆勒博士呈交给希特勒一份关于“鼠”式坦克生产的预备工作状况报告。产量力争达到每个月五辆,在克虏伯公司生产。

1943年1月,希特勒把参与与竞争的克虏伯公司和保时捷公司的设计进行了比较之后,决定采用“保时捷鼠式”法案,并赞成使用128毫米KWK主炮。

1943年5月1日,“鼠”式的木制全尺寸模型向希特勒作了展示,最后他同意将其投入生产,并下达了150辆的定单。但到了1943年10月,希特勒原来的150辆定货又被取消了。

第一辆原型车制造出来后,全车重量达到了150吨,由于要满足希特勒对更厚重装甲的一再要求,最后装甲的厚度达到了惊人的240毫米,而“虎王”坦克的正面装甲也只有150毫米。而且全重一步一步增加到了188吨。

机构设计

“鼠”式的电器设备由西门子公司制造,戴勒姆-奔驰公司制造发动机。履带由斯可达公司提供,车体、炮塔和武器的制造由克虏伯公司负责,最后是阿尔卡特公司负责整车组装。

与一般的坦克比较起来,它更像是个移动的碉堡,要使这个怪物动起来需要解决许多困难的技术问题,但是天才的保时捷教授和他的工作组合理地解决了这些难题。

1943年12月24日,阿尔卡特公司完成了第一辆原型车的装配,但是这辆车没有装上炮塔,它被用于广泛的测试项目。

在测试中,“鼠”式由于其巨大的重量和推重比问题显得行动非常地迟缓,但相对于它的尺寸来说已经是非常地灵活。

这第一辆“鼠”式的原型车代号为V1,装有一台由戴勒姆-奔驰DB603型航空发动机发展改进而成的DB509型汽油发动机,它没能达到计划中的20公里/小时的时速,测试中证明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也只能达到13公里/小时。还有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撑“鼠”式的重量,悬挂系统也必须改进。

另外就是“鼠”式本身的重量问题了,几乎没有桥梁能够承受它的重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鼠”式装上了一套潜渡通气筒,这样就使它能够用潜渡方式涉过最深为八米的河流。

后来,V1号原型车安装了一个重量和真炮塔一样的假炮塔继续测试。测试中的V1号车喷上了迷彩伪装,并画上了红色五角星和共产党的镰刀锤子党徽来伪装成一辆被缴获的苏联坦克。

1944年3月,与V1号车在细节上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的V2号“鼠”式也基本完工。刚开始没有发电机,到44年才装上去。

1944年9月克虏伯开始制造V2号车的炮塔,但直到1944年6月才完工交货装上V2号车进行测试。

克虏伯为V2号车的炮塔上安装了一门128毫米L/55主炮和一门同轴75毫米L/36.5副炮,还有一挺7.92毫米MG34机枪,为“鼠”式提供了非常凶猛的火力。“鼠”式的主炮能够在3500米的距离击穿盟军谢尔曼、克伦威尔、丘吉尔、T-34/85和JS-2坦克的前、侧和后部所有装甲。炮塔上还安装了先进的火炮测距仪,但是由于主要部件的短缺最后也没能全部安装完成。

V1号车本来是大要装上克虏伯制造的第二个炮塔,但是这个炮塔直到战争结束都没能完工,所以它从始至终都保留了那个假炮塔,1944年7月25日,克虏伯报告称有两台车体即将完工,另外还有两台稍后也可完成。

但是到了7月27日,克虏伯被命令将这四台车体拆毁。8月19日,保时捷公司通知克虏伯公司,说他们已经接到命令停止在“鼠”式项目上再作更进一步的工作。

虽然如此,“鼠”式V2号原型车还是在1944年9月开始了它的测试。V2号车上安装的是与V1号车不同的梅巴赫MB517型柴油发动机,驾驶系统也使用了一套更先进的电传动系统。

行走装置由斯柯达公司设计,宽达1100毫米的履带由12个托带轮支撑。当所有的舱门都关闭起来时,有一套空调系统为成员供氧。“鼠”式在运输时,是装在一种特别制造的28轮铁路运输车上,这种运输车是由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家工厂制造。

从1944年的1月中旬至10月初,“鼠”式原型车的测试先是在库默斯多夫的装甲车辆实验场进行,后来又转到伯布林根的保时捷实验场。

由于发动机故障和盟军对德国工厂的空袭造成的生产延误,似的测试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很久。在测试过程中,一旦某辆“鼠”式发生了故障的话,就要由另外那辆“鼠”式来拖拽才能使其移动。

另外,德国人还曾计划利用“鼠”式的底盘装上一个装有两门88毫米Flak43高射炮的炮塔,但这个计划也没能变为现实。驱动系统

V1号“鼠”式坦克的履带由汽油-电动原理驱动,保时捷教授在早期项目中已经使用过这种他首创的驱动方式。

一台1080马力直列12缸的戴勒姆-奔驰汽油发动机通过一个间接变速箱向发电机提供能量,发动机产生的电力再用于驱动两个电动机,电动机带动行动齿轮使车辆动起来。而V2号“鼠”式是采用了柴油以及电动的驱动方式。武器“鼠”式主炮是一门由128毫米高射炮发展而成的加农炮,还有一门与主炮同轴的75毫米L/44KWK副炮。

近距离防御武器是一挺MG34机枪,另外在炮塔两侧和后部还各有一个射击孔,车组成员可以用一支手枪通过此孔向外射击。

无奈的结局

到战争结束之时,大约有九辆“鼠”式的原型车处于不同的完成状态,除了V1和V2号车以外,其它都没有进入组装阶段。

根据保时捷公司的一些资料显示,希特勒本来打算把“鼠”式用于西线的大西洋防线上担任封堵防线缺口的任务,在那里担任这样的任务对于它有限的行程和机动性来说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

虽然有些资料说V2号原型车在库默斯多夫曾作为防御武器进行过战斗,而且战斗中V2号原型车在战斗面对了数十辆T-34和KV系列坦克的近距离围攻。

在的近距离的围攻中V2号原型车纹丝不动,并一举击毁了好几辆坦克,但最后由于炮塔故障被机警的苏军士兵俘虏。但最通常的说法是V2号原型车被人引爆在了库默斯多夫的试车场上,也有相应的照片为证。

战争结束的时候,在埃森的克虏伯工厂里找到了接近完成的V1号原型车的炮塔和V3号原型车的车体。

总而言之,“鼠”式是一种有趣的设计产物,但由于它可怜的机动能力和巨大的重量,使得它注定缺乏实战价值,把它作为一座移动碉堡来使用更胜于作为一种超级坦克的用途。

一辆全部装配完成的“鼠”式被苏军运回了国内,1951至1952年在库宾卡进行测试,它是由V2号车的炮塔和V1号车的车体组合而成。至今仍陈列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装甲兵博物馆内。

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是一种重量在40吨以上的超大型作战坦克。远远望去很像一座会移动的“钢铁堡垒”,任凭轻型火炮的轰击,它照样横冲直撞。战斗时,它既要用猛烈的炮火掩护中小型坦克进攻,又要完成摧毁敌方坦克、自行火炮和各种障碍物及防御工事等任务。

与其他坦克相比,它不仅身体特别肥大,而且炮管也最长,身上披的装甲外衣也最厚,甚至连裹在履带内的轮子数量也最多。正因为如此,它行动起来也就相当困难,缺乏灵活性。

以前,法国人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曾制造了一种速度低、防护能力很强的重型坦克。它的重量达到74吨,而最大速度只有13千米/时。这种重型坦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尽了风头。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主战坦克发展很快,许多性能都远远超过了它,所以,现只有极少数国家配备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即“K·伏罗希洛夫”坦克,由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的女婿,设计师科琴领导研制。以1937年制造的SMK双炮塔样车为基础,在1939年制造出KV双炮塔重型坦克,原本使用弹簧悬挂但后来改为扭杆悬挂,在1939年入侵芬兰时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

1940年KV-1坦克投产,它只有一个炮塔,部分车辆加装了螺栓固定的附加装甲。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至1943年底KV型都是苏联重型坦克编队的中坚。在发展到KV-9后,出现了全新的KV-85,它是T-34/85和JS系列的概念车。KV系列虽然装甲厚实但机动性和火炮威力都不理想。KV-1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研制的,主要用于对付当时德军PzKpfwⅢ和PzKpfwⅣ中型坦克。1939年2月开始研制,同年4月,苏联国防委员会批准了该坦克的样车定型。

1940年2月,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了243辆。到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前一共生产了636辆。

1941年9月,迫于前线形势,基洛夫工厂迁往位于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与当地的拖拉机厂等工厂合并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坦克制造厂,人们称为坦克城。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坦克城一共生产了13500辆KV系列坦克和自行火炮。

以KV-1坦克为基础研制出多种改进型坦克,尤其是其中的KV-85重型坦克和KV-2型122毫米自行火炮很出名。KV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重要装备,该坦克曾参加对芬兰和德国的作战。

1940年,苏军一个装备KV-1坦克的坦克排参加了突破芬兰主要阵地的战斗,在战斗中,没有一辆KV-1坦克被击穿。苏德战争初期,在苏军和德军的交战中,KV系列重型坦克对阻止德军的进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系列坦克机动性较差,火炮威力也显得不足,在二战后期终于被IS系列重型坦克所取代。

KV-1坦克至苏德战争爆发,共生产636辆。卫国战争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绌,甚至于德国坦克在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还包括KV-2、KV-85等发展型号。

从总体性能上讲,除防御外KV-1的各项指标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

1943年,出现了装备85毫米炮的改进型KV坦克——KV85,但与T-34/85相比毫无出色之处,而且性能不及德国的“虎”式,因此苏联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渐让给了斯大林系列。

KV-85由于性能达不到要求,所以在生产130辆之后转产斯大林-2。KV-2200毫米榴弹炮,其硕大失衡的炮塔使其有“流动厕所”的“美称”。

KV-2重型坦克

概述

二战前夕,苏联西北方面军指挥部要求为4辆试验用的KV-1安装上152毫米的榴弹炮。两个星期后,一种新的试验车型设计完成了。

一开始设计者决定安装152毫米的mod1909/1930型榴弹炮,最终让现代的152毫米M-101938/1940型榴弹炮取代了它。新的更大的炮塔也被设计出来以适应这种重型炮,该炮塔被命名为MT-1。1941年初期,这种坦克被命名为KV-2。在这之前,KV-1被称为“装备小炮塔的坦克”,而KV-2被称为“装备大炮塔的坦克”。1940年2月10日,进行了第一次测试。当时苏联的设计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如此重型坦克的经验。他们在榴弹炮的炮身上安装一个小盖子,这个小盖子的作用是防尘以及弹片和子弹。在第一次射击的时候这个盖子被撕裂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

1940年,两辆KV-2坦克就被送至前线。不过据说在苏联卫国战争前KV-2并没有参加过战斗。这两辆KV-2坦克向已经被攻占的雕堡射击,射击效果很好。

1940年后期,KV-2重型坦克正式装备部队。苏军坦克兵喜欢称呼KV-2坦克为“大胆的人”。

生产过程中,坦克的炮塔被做过细微的改进并加装了DT机枪。缩短的M-10榴弹炮可以发射52公斤的高爆弹。海军的1915/28型半-穿甲弹KV-2也可以发射,不过这种炮弹一般只有苏军海军使用,而且库存很少。

KV-2的操作手册上还写着如何使用穿甲弹和反混凝土炮弹。KV-2坦克携带36发炮弹以及3087发机枪弹。六名乘员:坦克指挥员,火炮指挥员,第二火炮指挥员,炮手,驾驶员,无线电手。除了152毫米榴弹炮,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火炮曾被设计安装在KV-2上。

其中一种是长身管的106.7毫米GunZIS-6型炮。从1941年5月至6月,安装ZIS-6型炮的KV-2进行了工厂测试,之后又被送去进行ANIOP测试,不过失败了。主要问题是火炮的弹药,该炮所使用的炮弹很重不便于一个装填手操作。

1941年3月的时候,另外一种85毫米GunF-39型炮也试图安装在KV-2上并进行了测试,不过似乎之后这方面的记录便很难找了。

不过,KV-2坦克为了保留这些威力巨大的火炮和刀枪不入的装甲,也的确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由于车体一致,KV-2坦克继承了KV-1坦克在齿轮,传动系统及乘员舱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加上其重量的剧增,而传动装置则仍然采用未经改进的373千瓦V-12柴油机,所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KV-2坦克在作战时机动性的严重缺陷。

KV-2和KV-1一样在转动和底盘上有严重的缺陷。此外,大多数的KV-2坦克所携带的炮弹数量都不正常。尽管如此,KV-2坦克的出现还是给德军坦克手造成了可怕的心理恐惧。

当时除了88毫米高射炮,几乎没有任何武器能成功摧毁这种巨兽。下面有一段1941年6月25日德军第六装甲师第十一装甲团关于遭遇KV-2坦克的战斗日记:“早晨,第十一装甲团第二营沿着进军道路的右侧前进。整整一天,所有的部队都遭到俄军第二装甲师的进攻。不幸的是,俄国人的52吨重型坦克似乎对距离1米的射击毫无反应。

1.5米处射中它的炮弹不是无效便是被弹回,劳斯集群的先头部队已经被阻挡,其间,一辆俄军的重型坦克隔断了和劳斯集群之间的联络,为了和劳斯集群联系上,到了晚上,指挥官召来了88毫米高射炮对付这辆坦克,和105毫米火炮直瞄射击一样88毫米炮对它也无效。

突击队携带炸药试图去炸毁它的行动也失败了,因为它密集的机枪火力使我们不可能靠近这辆坦克。”

大多数的KV-2坦克都是因为故障而损失的。例如第41坦克师损失了33辆坦克中的22辆KV-2坦克,只有五辆是被敌人击毁的,其他17辆都是因为故障或者燃料耗尽而被抛弃。

1941年10月,KV-2坦克的生产被取消,苏联一共制造了334辆KV-2坦克。

技术研发

苏联KV系列重型坦克苏联重型坦克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处。主要还是西班牙内战的教训促使了苏联重型坦克的快速发展。在内战重苏联向国际纵队一方累计提供了331辆轻型坦克。

这些坦克以T-26为主,还有少量的BT-5。T-26是是按照英国的“维克斯”六吨坦克仿制的,采用了苏联设计的炮塔和45毫米火炮等武器,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BT-5是采用美国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快速坦克,主要用于侦察。它们尽管比起对手佛朗哥军队装备使用的意大利CV35,德国的I号坦克以及法国雷诺FT型坦克有很多优势,可是在面对野战炮,战防炮,甚至反坦克枪时,这些轻型坦克的装甲还是很容易被击穿。

T-26坦克首次在西班牙作战时,就有三辆被战防炮和步兵武器摧毁。在另一次战斗中,国际纵队一个装备40辆坦克的部队在炮火下遭受惨重损失。曾经有一门藏在教堂里的37毫米战防炮击毁了12辆以上的T-26坦克!国际纵队的坦克30%至40%的战损时战防炮造成的。

因此一位苏联的炮兵专家感慨:对战防炮阵地发起进攻的坦克的命运,不会比在开阔地向机枪阵地发起冲击的步兵好多少。

经过西班牙内战苏联认识到轻型坦克难以胜任战场上的主攻任务,只有重型坦克才可以担起这个重任。

所以苏联已经研制的T-32,T-35重型坦克开始受到重视,研制新型重型坦克也被提上日程。

20世纪30年代末期,各种各样反坦克武器的出现和德军Ⅲ、Ⅳ型坦克的运用,使苏联认识到T-35重型坦克已经落伍,因此,决定加紧研制新一代的重型坦克。

1938年,基洛夫工厂科京设计组提供了在SMK坦克基础上改进的单炮塔重型坦克,该坦克取名为KB,是当时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K·伏罗希洛夫名字的字头缩写。本文采用的是各国常用的英文缩写KV。

1939年12月19日,KV样车被批准为苏军的制式装备,定型时命名为KV-1重型坦克。

1940年2月,KV-1重型坦克开始批量生产,后来按年度区分为1939、1940、1941、1942年各型。到1942年前,共生产KV-1各型4247辆。

KV-1重型坦克的不足之处是装甲厚度和火炮威力显得不够,因此,1940年苏联决定紧急研制KV-2重型坦克,该坦克的车体采用KV样车的设计,安装了大型炮塔,采用大口径榴弹炮,实际上是一种自行火炮。

1940年2月,3辆KV-2坦克投入苏芬战争进行了试验。该车经改进后研制出KV-2/1940年型和KV-2/1941年型重型坦克。

苏联KV系列重型坦克1938年前后,苏联的两种试验车型SMK和T-100重型坦克开始试生产而且装备红军部队。这两种都是多炮塔重型坦克。

其中著名苏联坦克设计师科京主持设计的SMK“基洛夫”重型坦克主炮塔上装一门76.2毫米主炮,前下的副炮塔内装装一门45毫米炮,乘员七人,战斗全重55吨。T-100重型坦克也采用类似的主副炮塔的武器布局,乘员六人,战斗全重58吨,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

20世纪30年代末期,战争的风云笼罩欧洲。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对反坦克兵器的研究。1938年的德国研制出了PAK38式50毫米长身管反坦克炮。该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防炮之一。

在500米距离上能够击穿当时世界上所有现役坦克的装甲。同时纳粹德国还在继续研制更大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而当时苏联的SMK和T-100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只有20至60毫米,难以满足战场上的防护需要。

同时科京也意识到55吨已经是多炮塔坦克的设计上限了,无法再通过加厚装甲来提高防护了。这样只有单炮塔的布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获得更好的装甲和机动性。

1938年10月根据科京的建议,开始以SMK重型坦克为基础的新型单炮塔重型坦克的研制。1938年11月,军方批准试制这种新型单炮塔重型坦克。

1938年2月27日,苏联国防部第45号令正式决定启动该工程,并以克里木.伏罗希洛夫元帅(KV)的名字命名这种新式坦克。1939年9月1日,KV坦克的样车制造完成,单炮塔上装一门76.2毫米火炮和一门45毫米火炮以及一定7.62毫米DP机枪。

这种新式坦克继承了SMK坦克单的车体外形,内部结构,悬挂系统,传动机构等。

1939年9月5日,KV坦克被运往莫斯科进行展示。一个月以后KV样车返回列宁格勒,就在准备进一步测试时,苏芬战争爆发了。KV重型坦克和SMK,T-100重型坦克一起编入红军第20重型坦克旅第91坦克营派往前线。

战绩

在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第二天,KV坦克即在立陶宛境内和德军坦克发生激战。当时驻守的苏联西北方面军司令F.I.库兹涅佐夫上将手里有两个兵力不足的机械化军:库尔金少将的第三机械化军拥有KV1、KV2坦克共52辆,而谢斯特巴洛夫少将的第12机械化军没有重型坦克。

因此第三机械化军被分为若干个战斗集群,有KV重型坦克的第二坦克师跟随第12机械化军前往多比萨河方向阻击正沿干道奇尔基特-夏维利亚大街前进的德军,而第五坦克师则急行军赶赴亚里多斯市郊。E.N.索利亚良钦少将的第二坦克师在夏维利亚大街和正在猛冲的德国第四装甲集群属下第六装甲师正面撞击,苏军的80辆BT快速坦克在20辆KV坦克和T34坦克的支援下发起进攻,德军主力为35吨轻型坦克和四号坦克。

当时第六装甲师上司第41装甲军军长莱因哈特将军事后回忆道:“这次迎击战中,我军的坦克中有1/3是四号坦克,我们的坦克像开上街道的怪物(KV坦克)进行三方向射击,根本没有用,我们的坦克象骨牌一样被打倒!”

德军开始调用炮兵轰击,但是KV坦克仍步步紧逼,一门德军150毫米榴弹炮在100米距离击中一辆KV坦克,它马上停下了,

但是正当德军庆祝胜利时,KV坦克再次启动,并且在目瞪口呆的德国炮兵面前压扁了榴弹炮,继续前进。

德军35吨坦克的37毫米炮等同于儿戏,而德军一直信赖的四号坦克的24倍口径75毫米火炮也对KV坦克不起作用,从这仗之后,37毫米炮在德军中得到了“敲门砖”的谐称,而四号坦克的短身管火炮被骂成“舒岑梅尔”。

一次街道战斗中,苏联第二坦克师共摧毁40辆德军坦克,压毁、击毁德军37毫米和105毫米以上火炮共40门,还有一个情况令人惊讶:第二坦克师的一些KV坦克事实上没有炮弹,开出来就是专门压火炮的!

为了和在拉斯叶尼亚北部的第12机械化军会合,第二坦克师在正午之前脱离战场,当时该师已经用完了几乎所有弹药、燃料,很多旧坦克开始出故障,为了分配备用燃料弹药和进行维修,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为了防止德第六装甲师的追赶,他们开始向多比萨河上游行军。

第六装甲师遂占领拉斯叶尼亚,并且在多比萨河构筑了两个以上的桥头堡。

为了打破这些桥头堡,第二坦克师准备进行反击,为了切断拉斯叶尼亚市内德军和河边德军的联系,师长索利亚良钦少将调拨一辆带足弹药的KV2坦克和一些步兵前往阻截。

德军的一个装甲营位于留得维莱北部的桥头堡,而另一个则在遥远的多比萨河下游,都装备35吨轻型坦克。

在6月23日下午,北部桥头堡的装甲营自作主张地认为苏军会发起背后袭击,因此调拨了第41坦克歼击营的一部分反坦克炮和第76炮兵营的105毫米榴弹炮防守自己的南侧。这时KV2插了进来,将这个营孤立在桥头堡一侧。

6月24日清晨,德军的救援纵队从拉斯叶尼亚市出发企图和桥头堡联系,KV2坦克首先击毁了12辆德军卡车,它挡住了通往两个桥头堡的道路,同时第二坦克师主力正在和北部桥头堡的德军发生血战,在得到KV2坦克第一次阻击胜利的报告后,第二坦克师士气大涨,攻势进一步加强。

德国第六装甲师立即呼叫友邻王牌部队,第一装甲师对阻挡道路的KV2坦克进行侧面袭击。

24日下午,第一装甲师派出六门崭新的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和精选炮手班组向KV2隐蔽前进,在550米距离架设阵地开炮猛轰,德军共射击七发,命中率100%,损害为零。KV2随后将这六门火炮全部摧毁。

德军决定使用更大的火炮,位于拉斯叶尼亚近郊的第298高射炮营的一门88毫米炮经过精心伪装后,由牵引车托曳接近KV2,为了隐藏自己,德国人躲在卡车残骸后面慢慢前进,但是KV2的乘员凭借直觉将炮塔一直跟随他们活动。

在接近到900米时,德军炮兵开始布设阵地,此时KV2连续两炮接连摧毁了德军火炮和牵引车。一些德军冲上来试图拖回伤兵,KV2的机枪顺便将他们也一并包销。

24日夜间,德军出动工兵:第57装甲工兵营的一个特遣队趁着夜幕匍匐前进,用双倍于通常用量的炸药对KV2车体进行爆破。KV2没有被摧毁,反而机枪猛烈扫射,德军无法抬头只得爬了回去,只有一个工兵前往确认爆炸效果,发现炸药虽然炸断了履带,但是对装甲丝毫没起作用,他在离开前用小型炸药包对KV2的152毫米火炮进行爆破,但同样收效甚微。

有必要提一下苏军主力最后的奋战:在德第六装甲师被一辆KV2弄得团团转的同时,扭回头赶来从东侧增援的德第一装甲师和苏第12机械化军、第二坦克师发生了大规模坦克会战。

第一装甲师作为德国陆军的精英,装备的全都是较好的3号、4号坦克,但是同样无法撼动KV坦克的装甲。

该师第一装甲团的一名士兵如此描述道:“6月24日,在通往列宁格勒的大路上遭遇了可怕的KV1和KV2坦克,我们连从800米距离开始射击,什么反应都没有。直到50米距离,我们的炮弹还是被弹飞,KV坦克根本不看我们,从我们身边开了过去攻击步兵。结果我们必须掉头在后面追赶!直到30米距离上,我们才能用Pzgr40钨芯穿甲弹从后面打破其中一些!”

但由于苏军大多为老旧的BT坦克和T26坦克,加上第六装甲师也在高地配置火炮和35吨坦克进行夹击,苏军最终在6月24日傍晚战败。

德军调查后记录当地共有29辆KV1和KV2坦克被摧毁,但大多是陷进软湿地区等技术原因,其中一辆被击中70炮以上,无一贯穿!而德军第113装甲掷弹团第37坦克歼击营的37毫米反坦克炮全部被压毁。

由于北侧的苏军已经失败,德第六装甲师派出一个35吨坦克排在6月25日从桥头堡出击,开到了那辆孤独的KV2驻守的十字路口,并隐藏在灌木丛中。

此时在十字路口另一侧,德军从拉斯叶尼亚市再次运来一门88毫米高炮,为了分散苏联坦克兵的注意力,35吨坦克排在后面不断地向它射击,正面的88毫米炮趁机进入位置并连续六炮命中KV2坦克。

坦克并没有燃烧,而35吨上的德国坦克兵纷纷跳下来确认战果,令他们大惊失色的是:六枚88毫米炮弹只有二枚击穿了KV2的装甲,另外确认到七个很浅的凹坑,这是50毫米炮弹留下的,而37毫米炮弹连一个坑都没有留下。

正当德军检查完毕登上KV2时,坦克炮塔开始旋转!结果德国兵不得不跟着炮塔一起跑,以免被机枪射中。最后,德军工兵撬开了KV2炮塔舱盖,投入几个手榴弹杀死了乘员.

虎式重型坦克

简介

虎式重型坦克即“虎Ⅰ”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制造的重型坦克。虎Ⅰ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为止。

在1943年3月虎Ⅰ坦克起初名为六型装甲战车。虎这个绰号是由斐迪南·保时捷所取的。虎Ⅰ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包括虎ⅠⅠ坦克和突击虎式突击炮。

虎式的乘员教范,虎式坦克乘员手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纪念品。

发展历史

1937年春季开始研发,开发过程几经周折。到1941年亨舍尔和其它三家竞争对手分别提交上一款35吨左右,配备75毫米火炮的坦克设计方案。然而,苏联T-34型坦克的诞生宣告了这些设计的过时。

据亨舍尔一位设计师埃尔温·阿德勒讲:“军事专家深为震惊,他们发现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竟无一款坦克能与T-34匹敌。”于是,定制标准立刻提高,包括车重增加到45吨,并配备一款88毫米火炮。

新坦克的原型车必须在1942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上亮相。由于研发时间有限,原先较轻的底盘设计被保

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压力,因而该车可靠程度、稳定性相对降低了。

不像豹式坦克,虎式坦克丝毫没有借鉴T-34坦克的设计经验:斜坡式装甲在防穿透方面的优势。但采用厚重、制造质量优良的直面装甲,实战中表现亦是毫不逊色。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亨舍尔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和VK3601的设计,而戴姆勒·奔驰的是基于早期VK3001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

最初,保时捷为戴姆勒·奔驰的VK4501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采用。1941年中期,亨舍尔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毫米KwK36L/56炮,安装保时捷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75毫米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因为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

1941年末,亨舍尔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1942年4月17日,生产出了它的样车。4月19日,亨舍尔和戴姆勒·奔驰的样车都运抵车站,然后行驶11公里到达车站,尽管途中不断出现事故。

保时捷和亨舍尔提交了样车,在面见希特勒之前于拉斯滕堡作了比较测试。最终采取了折衷方案,亨舍尔的基本架构被采用,而换装保时捷的炮塔。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1942年7月,在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戴姆勒·奔驰的样车被淘汰,而亨舍尔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亨舍尔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Ⅰ”,并且开始批量生产。

虎式坦克正式定名为六型装甲战车,批量生产开始于1942年8月。但是军方也同时订购了90辆保时捷设计的车体,加装固定战斗室改装为坦克歼击车使用,即人们常说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库尔斯克会战后,残存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进行了细节改装并加装了前机枪,于1944年2月27日被正式更名为“象式坦克歼击车”。

其中654重驱逐坦克大队还得到了一辆改装过的象式坦克歼击车,此车把固定战斗室改为了虎式坦克的活动炮塔,等于又重新拼出了一辆保时捷虎,估计这也是唯一的一辆实战用的保时捷虎。

虎式坦克被匆忙投入实战,其实最初的产品漏洞百出。因此,所有大小改动,都直接在生产环节上完成。最为显著的改动是后期型号降低了炮塔,并为乘员提供更为安全、较易于逃生的驾驶舱。为降低成本,防水能力和空气净化/调节系统被取消了。

虎Ⅰ在1942年8月开始生产,开始生产时平均每月25辆,而1944年4月已增长至每月104辆。增长的顶峰在1944年7月1日的671辆。

一般而言,它用了两次生产期生产虎Ⅰ和同期的德国坦克一样。当虎ⅠⅠ开始在1944年1月生产时,虎Ⅰ逐步淘汰。“虎Ⅰ”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是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Ⅰ”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Ⅰ”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Ⅰ”坦克。诺曼底登陆战中,一个上尉驾驶虎式坦克把一个纵队的英国坦克给干掉了。虽然虎式为纳粹德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它最终还是被“虎ⅠⅠ”所取代。虎式坦克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1944年4月,“虎Ⅰ”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Ⅰ”被装备到一些独立的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

1942年8月29日,“虎Ⅰ”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营一连。19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营的“虎Ⅰ”式坦克参战。

1945年四五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是虎式坦克依然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你在墙上画它,会把二战的盟军老兵给吓跑,足以见它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地位。

设计特色

虎式坦克的设计概念不同于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

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它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虎Ⅰ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着重火力和装甲的而适度牺牲机动性。

但事实上,虎Ⅰ的机动性只是没有提高,而和之前的Ⅲ号、Ⅳ号相同,也就是仍然拥有德国中型坦克的机动性,虽然比不上M4和T-34,却是全世界机动性最好的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3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没有计划生产。而真正刺激虎Ⅰ的出现是为了对付苏联T-34。

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Ⅳ号坦克,但虎Ⅰ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号坦克的两倍,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庞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吊系统。

虎Ⅰ坦克的车体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有135毫米厚,相较之下四号坦克车身前方只有80毫米的厚度而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7毫米厚,而虎Ⅰ坦克的两侧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装甲。

这样的厚度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挡绝大部分炮弹,尤其是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因为其135毫米炮盾和102毫米炮塔正面是重叠的,使得要从正面贯穿虎Ⅰ坦克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

同时,虎Ⅰ坦克的车顶也拥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的装甲,比当时任何其它国家的重型坦克顶部都厚,和大多数中型坦克的侧面差不多,能够抵挡远距离落下的大口径炮弹。

虎Ⅰ坦克大部分的装甲是垂直与其它结构相连接的,并采用了咬合连接形式,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结构性能。同时咬合的装甲块之间都采用了焊接,焊缝质量很高。

虎Ⅰ坦克对多数桥梁而言过重,因此它被设计可以涉水四米深。这要求特殊的机制来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枪必须被固定于前方位置并且密封。

而且在坦克后部需高高升起一只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辆虎Ⅰ坦克装有潜水系统,所有的后期型虎Ⅰ坦克都只能涉水两米。

虎Ⅰ坦克后部有个引擎室,两个可对流隔舱置于两侧,每个隔舱都有油箱、散热鳍片、散热风扇。引擎最初是设计使用一具21公升12汽缸迈巴赫HL210P45汽油引擎650匹马力,虽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动力不敷使用,这很快被升级了到HL230P4523公升700匹马力。

引擎为直列式汽缸,汽缸间角度约为60度,惯性启动器安置在右侧,也可穿过坦克后部的洞口透过链条驱动,引擎可透过车顶的舱口吊起。

汽油引擎在后部下方并连结前方的齿轮箱,11吨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给动力的液压驱动系统推动,即使如此,自转一圈需要一分钟。悬吊系统使用了16组扭力杆,为节省空间,负重轮摆臂一侧向前而另一侧向后,每只负重轮摆臂装有三个负重轮,提供更好的乘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