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针灸治急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02:17:25

点击下载

作者:苗子庆,苗卫萍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单穴针灸治急症

单穴针灸治急症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单穴针灸治急症/苗子庆,苗卫萍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20135-3

Ⅰ.①单… Ⅱ.①苗… ②苗… Ⅲ.①急性病-针灸疗法 Ⅳ.①R24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08190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单穴针灸治急症

编  著:苗子庆 苗卫萍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5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0135-3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李剑光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苗子庆简介

苗子庆,生于1937年,主任医师,教授,原德州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德州市名中医,山东针灸学会理事,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德州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并开展单穴治疗急症的研究。曾获市级科研成果7项,并获得“头痛治疗仪”、“治疗癫痫的胶囊与制作方法”等5项国家专利,其中头痛治疗仪获“中国爱迪生杯”金奖,出版有《养生保健功》(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骨质增生防治功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专著,发表《颈胃综合征》、《交感型颈椎病与慢性胃炎关系的研究》等医学论文84篇,承担主持“骨刺宁治疗骨质增生和实验研究”等七项课题研究,其中五项经专家鉴定居国内先进水平。序《内经》指出:“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又指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盛,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经络联属于脏腑,经穴是脏腑的信息之点,其病刺某经之穴,经内脏的调节而祛除病邪,这就是经穴的功能。古代先人圣贤的这一发明实在是太伟大了。

凡刺之法,有巧运神机之妙,经刺、巨刺、缪刺之外,又有马丹阳刺法、回阳九针刺法、子午流注刺法、灵龟八法刺法等,大多属于单穴刺法。

苗子庆先生,主任医师,我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原所长,长期从事针灸单刺穴位的研究,几十年以来,拓宽了治疗方法,治好了若多急症与难症,并特撰《单穴针灸治急症》一书。

余审之,认为匠心独运,独出心裁,治法巧妙,若非娴于针法者,何克有成?推而广之,不可胜用也。余乐而为之序。孙朝宗2011年9月16日前 言

针灸临床,单穴治病,效果较好,文献报道,屡见不鲜。但单穴治疗急症、疑难杂证、将其医案,编汇成书,尚属罕见。为了展示单穴治疗急症、疑难病症的临床特点,拓展其诊治方法及独到之处,笔者总结了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精心编撰了这部新颖、实用、并富有时代气息的专著。

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单穴治疗急症、疑难杂症,积累了上百例临床验案资料,发现疗效奇特,尤其是急症,快者针刺一两次,缓者三五次,多可症状缓解或消失,有的获愈,随访多年不易复发。单穴治疗急症,病种明确,针对性强,病程越短,疗效越高。笔者体会,越是急难病症,越适合单穴治疗。患者痛苦少,经济、简便,安全易行,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简、便、廉、验”的特色。针灸是中医的精粹,而单穴治疗急症、疑难病症,可谓中医治病的绝活、绝招。

本书力求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融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用于各级中医、中西结合临床工作者,对广大患者朋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成书之际,受到中医、针灸界专家、教授、老友鼓励和支持,尤其是我省名老中医孙朝宗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一并深表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诚属难免,期望同道勿吝指教、斧正。苗子庆2011年9月16日第一章 单穴治急症概述

针灸治病,最早源于单穴治病。经过历代发展,逐渐形成配伍处方治病。单穴治病,具有经济简便,操作方便,见效迅速,治病广泛,疗效肯定,无副作用的优势,因此受到历代医家的认可。

急症是指突然发生的和意外损伤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一些慢性病突然发作或加剧,或虽然属于慢性病,但仍在持续发生的病痛等,如果不给予适当的紧急治疗,可以产生不可想象的后果,甚至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

单穴治疗急症,是在单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单穴治疗急症,用毫针疗法、三棱针挑刺法、耳针疗法、灸法,能起到积极的救治作用。一针一穴,一病一证,只要辨证准确,取穴得当,运用得法,对多种急性疼痛、炎症、急危重病证,针刺后可起到立竿见影之效果。如果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将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和水平。

为什么选单穴治疗急症?首先根据急症的特点,发病突然,病程短,病种单纯,一病一证,一般无兼证,不需配伍他穴,实践证明,某些病种的治疗,配穴越多反而降低疗效。其二,单穴治疗急症,疗效突出,针刺1次后,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如果按疗程巩固治疗,治愈率将会大大提高。因此单穴治疗急症是其他某些药物所不能代替的。其三,主要是针对病情的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单穴和针刺方法,从而达到救治的目的。

1972年4月,为推广快速针灸疗法,我们巡回医疗队在赴山东陵县工作时,其中有2个特殊病案,给予了笔者重要启示。

病案1:王某,女,42岁,农民。头痛发作2天,当地医生针灸治疗,头痛无减反增剧,急邀余会诊(1972年4月26日)。病史由情志不遂引起,当时患者呈焦急状态,头面部、上肢行针四十余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左寸关弦大,证为肝阳偏亢,风动作痛。令将诸针去除,余急取耳针肝穴针刺。用泻法捻转,针后头痛即刻消失。

病案2:苗某,男,32岁,医生,1972年4月24日初诊。颈背左侧疼痛2天。两天前,夜间睡觉姿势不良,加受凉,晨起发觉颈背疼痛,转颈活动、说话因疼痛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诊断为落枕。证为风寒入络,不通则痛,治宜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取后溪穴针刺,用泻法捻转,约一分钟,颈背疼痛即刻消失。后未再反复。

验案1说明,针刺治疗,不在取穴多少,关键在疗效。针四十余穴未效,而针一穴获愈,说明取穴越少,见效越快,疗效越高;取穴越多,病不去,反增剧。临床发现,取穴越多,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都能相继出现,如果协同效应多于拮抗效应,则出现见效快,疗效高;如果拮抗效应多于协同效应,则疗效差,甚至无疗效。本案即是例证。

验案2说明,单穴治疗急病,见效快,疗效高,力专效宏。关键在于落枕病程短,发病急,无兼证,因此,不会产生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由于针刺一次获愈,所以不需协同效应增效。

以上两个病案提示:单穴治疗急症,见效快,效果显著。从此笔者不断探索研究单穴治疗急症,不断扩大治疗病种,自今40余年,扩大病种上百种,由单一的内科逐渐扩展到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第一节 单穴治疗急症的优势与特色一、疗效独特

单穴治疗急症,突出一个“急”字,突出一证一穴,一穴一证。突出疗效,一针见效。《医学指南》曰:“一针中的,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所先。”对单穴治病一针见效的评价很高。“一根银针,起死回生,穴位一处,可力拔千金”。进一步阐述单穴治疗急症的精粹所在。但并非所有的急症单穴治疗一一神奇,这要根据病情而定。一般情况下,发病时间短,病情较轻,患者年轻、体质好,可治疗1次获愈,占30%以上,显效40%以上;对于急危重患者,要按疗程治疗,必要时,配合药物或配合其他疗法治疗,以提高疗效;对于晚期患者,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二、器具简便,别具特色

单穴治疗急症,笔者一般情况下以毫针治疗为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用毫针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而用三棱针挑刺治疗,却取得了神奇的效果。如用三棱针挑刺三阴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1次痛经消失,第2个周期到来之前3天,又重复治疗1次,痛经未再复发;挑刺背部胃俞穴,治疗神经性呕吐、急性胃肠炎,均取得了1次获愈的效果,因此挑刺治疗某些病种,效果强于毫针治疗。临床还发现,用灸法治疗某些急症,如带状疱疹,用毫针治疗数天,效果不理想,而用艾条悬灸治疗,却取得了1次治愈的效果,说明毫针、三棱针、灸法在治疗急症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和特色,但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三、治疗及时,经济简便

单穴治疗急症,要求治疗及时,以免贻误时机,但单穴治疗急症的长处,是它不受时间、地点、仪器设备、药物等条件的限制。使用针具简便,随时随地,进行应急治疗,更不需要住院、输液,因此单穴治疗急症,不论是从效果,还是从经济开支,都是某些现代治疗所不能代替的。四、适应证广泛,无副作用

单穴治疗急症,由于疗效神奇,经济简便、安全,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支持,同时,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多、治疗适应证也越来越广,由原来的单一内科病种,如感冒、咳嗽、胃痛、腹泻等,逐渐扩展到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病种。而且治疗的病种,由病情轻或一般,逐渐转移到急危重病种或急性疑难病症。有人说,中医治病有“绝招”、“绝活”。我们认为,中医针灸是其中之一,而单穴治疗急症尤为突出。

如治疗一位45岁的神经性头痛患者,头痛多年,中西医多方治疗未能控制发作。笔者选择单穴针刺臂三焦穴(经验穴),用平补平泻法治疗1次,10余年未复发,2009年因情志不遂复发1次,用上法重复治疗1次,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又如治疗王某,54岁,偏头痛2年,服用脑清片治疗维持,笔者选择单穴针刺后溪穴,用烧山火补法治疗1次,6年未复发,2009年复发1次,又用上法治疗1次,随访至今,一直未复发。第二节 单穴治疗急症的取穴原则

单穴治疗急症,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取穴是关键。根据病情的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或针刺方法,并要掌握穴位的功用及其主治,还要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选择适当的穴位,为单穴治疗急症打下基础。为此,必须要掌握针灸的取穴原则,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刺激体表单位的腧穴,调节相应的经络,使失常的脏腑及经络功能恢复正常。其要点如下:

1.病在左治右 如急性左侧乳突炎疼痛,取右侧后溪穴针刺,用泻法捻转。

2.病在右治左 如急性右侧腕关节扭伤,取左侧养老穴针刺,用泻法捻转。

3.病在上治下 如头痛头晕,血压突然升高,取两侧太冲穴针刺,用泻法捻转。

4.病在下治上 如跟骨痛,取同侧大陵穴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捻转。

5.病在两侧,治两侧 如颈椎病,头痛头晕,颈背酸累,取两侧后溪穴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治疗。

6.病在中部,治两侧 如急性胃痛,取两侧内关穴针刺,用泻法捻转治疗。

7.病属全身,可随证取穴 如昏迷、癫痫等。

以上规范、原则,适用于肘、膝关节以下远距离部位取穴,重在提高疗效,恢复经络平衡。第二章 技术操作要点

单穴治疗急症,使用多种方法,其中有毫针疗法、三棱针挑刺疗法、灸法、耳针疗法,以上诸法用于急症,取得了某些药物所不能代替的效果。其技术操作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节 毫  针

多年来,我们用毫针治疗急症的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病种上百种。主要包括:①各种疼痛引起的疾病,如头痛、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等;②各种炎症引起的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喉炎、胆囊炎、阑尾炎、胃肠炎等;③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如癔症发作、更年期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等;④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疼痛等;⑤过敏性疾病,变应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咽炎等;⑥外伤引起的疾病,关节扭伤,颈腰椎间盘突出等;⑦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如痛风性关节炎等;⑧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如肩周炎、落枕、面瘫等。笔者操作经验主要有:一、进针三快一慢法

三快是指进针快,得气快,出针快;一慢是指捻转要缓慢进行。

进针快:一般采用拇、食指夹持住针身下端,中指尖抵住穴位,当拇、食指用力下压,找准穴位,将针尖快速刺入皮下,用单手或双手配合,快速下推,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在数秒钟内完成。

得气快:当毫针刺入皮下,针刺到位,出现酸、胀、麻、痛等针感,需要时提插捻转或向下推进,采用虚实补泻手法,达到一定针感,可快速出针。

出针快:快速出针。

一慢:捻转时要求相对缓慢,根据证的虚实寒热,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捻转一般要求缓慢进行。

三快一慢法是根据单穴治疗急症的特点和需要——急症急治,短平快所设。一般急症发病快,治疗快,抢救患者争分夺秒,每个环节,都应突出快的特点。二、增强气感的方法

单穴治疗急症的毫针针刺中,加强针感的手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因此如何加强针感的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1.调气法

针刺之所以能治病,因其具有调气的作用,“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以上论述了气在针刺中的重要意义。针感的效果,除了决定于医者的功底、操作技巧的熟练程度外,还要重视针刺时要加意念,意到气到,气至病所,使针尖指向患处,用捻转控制方向,便可大大增强气感的效果。

2.对应取穴针刺法

临床实践可知,如果一侧肢体风寒疼痛,在同侧取穴针感差;如果在健侧肢体取穴,即刻扭转乾坤,针感增强,症状即刻消失,效果截然不同。所以针刺时,为了增强气感,坚持对应取穴,病在左治右,病在右治左,病在上治下,病在下治上。

3.捻转时间加长法

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针刺捻转时间短,针感差或不显著,如果捻转时间加长,则气感显著增强。如一侧面瘫疼痛麻木,针同侧外关穴,得气后捻转,捻转1分钟,患侧面部变化不明显,捻转增加到2分钟,患处面部稍有温热感,增加到3分钟,面部温热感增强,疼痛麻木减轻或缓解。所以针刺短时间内针感差时,要坚持捻转时间加长,以提高治疗效果。

4.快速提插法

快速提插法,是指针刺一定的深度后,采取上下、进退的运针方法。一般说来,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刺激量大。反之,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刺激量就小。单穴治疗急症,要求气感强,见效快。快速提插法,即要求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短,刺激量大。临床实践发现,采用快速提插法,没有气感,可在数秒钟出现气感,有了气感,可大大增强,临床效果大大提高。如一男患者,左手臂麻木,有冷凉感,针刺右侧外关穴,进针一定深度后,没有气感,而用快速提插法,2~3秒即产生气感,用补法捻转约1分钟,左前臂产生热感,冷凉感即刻消失,仍有麻木感,又用快速提插法,麻木感随即减轻,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1小时,用快速提插法4次,前臂麻木感逐渐消失。

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常常遇到捻转时间加长,针感仍不显著,用快速提插法,针感显著增强,症状短时间内减轻或消失,如一女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右侧上肢前臂麻木,针刺左侧外关穴,用补法捻转,捻转2分钟,麻木未变化,采用快速提插捻转法,针感明显增强,麻木数秒钟内即感减轻。在捻转中,不断加用快速提插法,症状消失较快。

快速提插法和捻转法,在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应用,可增强气感,提高临床效果。

快速提插法,可适用于顽固性疾病,如半身不遂、产后风湿疼痛等针感不明显的疾病。快速提插刺激量大,激发经络之气,促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脏腑、肢体功能作用大。三、针刺补泻操作特点

单穴治疗急症的针刺补泻操作,要适应急症,《备急千金要方》明确指出:“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由此可知,针刺补泻,是针刺治病的关键环节,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单穴治疗急症的治疗原则。单穴治疗急症最常用的补泻手法为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1.捻转补泻法

即下针后,拇食指向前向后来回捻转操作的方法,为捻转法。拇食指向前捻转角度大,力量重,为补法,应产生热感;拇食指向后捻转角度大,力量重,为泻法,应产生凉感。

2.提插补泻法

以插为主,向里进针,扶持正气,由浅层向深层进针为插;由深层向浅层退针为提,反复上下提插,操作的行针方法,为提插法。针后得气,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平补平泻法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其操作方法为平补平泻法。用于虚实夹杂之证。四、针刺补泻手法的应用要点

1.突出法随证变

针刺补泻手法,不论补法、泻法,先由证而定,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虚实夹杂者用平补平泻法。如果辨证不准确,虚实不明,无论用补法或泻法,均无针对性,直接影响疗效的提高。辨证准确无误,为定补泻手法奠定基础。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侧耳后疼痛不已,夜间增重,不能入眠,辨证为实证,取健侧后溪穴,用泻法捻转,捻转约1分钟,耳后疼痛即刻缓解,晚上入睡安详,面瘫症状有所减轻。

2.动态观察

在针刺中或留针期间,要注意动态观察,如果出现针刺效果不理想,症状不减,应随时变化针刺手法,如以前用补法,改为泻法,常常立竿见影,症状即刻消失。如一头晕患者,按补法捻转1~2分钟,头晕仍不减,改为泻法,约1分钟,头晕即刻消失。

3.补泻手法时限灵活掌握

一般针刺治疗中,初期实证居多,多用泻法;中期多为虚实夹杂证,多用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多用补法。但究竟泻法用多长时间,补法用多长时间,平补平泻用多长时间,查阅文献,未见规定。实践认为以证变定时间。数秒钟、数分钟甚至数小时不等,如果证变补泻时间就应改变。如一男患者,感冒、头痛畏寒、汗出、鼻塞、流涕、咽痛,为虚证感冒。针刺外关穴,用补法捻转,约1分钟,全身有发热感,头部欲出汗,头痛、畏寒即刻缓解;转用泻法捻转,约30秒,咽痛消失,鼻塞、流涕随之减轻;转用平补平泻法捻转,约30秒,鼻腔畅通,未再流涕,前后2~3分钟,感冒诸症消失,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随着症状的改善或消失,手法应及时转换,故收效显著。进一步说明,补泻手法的时间长短,应随着治疗中证的变化而随时改变。第二节 三棱针

三棱针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多用于实证、热证、瘀血证、疼痛等。如高热、中暑、中风痹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痈疖初起、扭挫伤、疳证、痔疮、顽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其操作要点主要有: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2.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

3.一般出血量不宜过多,针刺血络的放血方法应避免伤及动脉。

4.三棱针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注意体位要舒适,让患者不要过于紧张,以避免发生晕针。

5.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本法。第三节 灸  法

灸法是利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对穴位进行烧灼、温熨及贴敷,借灸火的热力及艾材施灸过程中释放的物质以及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来刺激经络腧穴,从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它能治疗一些针刺疗效不理想的病证,或结合针刺来提高疗效。《医学入门·针灸》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与针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灸法具有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等作用。因为灸法具有医疗保健的特点,所以是针灸治病法中的又一精华所在。

因施灸的原料不同,治疗的范围和适应证也有所不同。温经散寒临床上可用于风寒湿痹和寒邪为患所致胃脘痛、腹痛、腹泻、痢疾等病证;扶阳固脱临床上多用于各种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子宫下垂、崩漏、带下等病证;消瘀散结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等病证,如急性乳腺炎早期、瘰疬、瘿瘤等;引热外行可用于某些急性热性病,如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甲沟炎等。灸法分类及操作方法如下:一、艾炷灸

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增加黏附性,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当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因施灸后皮肤不致起疱,不留瘢痕,故名。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风湿顽痹等。二、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用柔软的纸卷成条状,长约20cm,直径约1.5cm,点燃施灸。分温和灸、雀啄灸两种。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在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2.雀啄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的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

3.温针灸

系针刺与艾灸结合之法。即针刺后,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或以艾条烤针柄或针身,使热力通过针身转入体内。目前用此法者较多。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至燃尽,除去灰烬,每穴每次可施灸1~3壮,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1.灸法的先后顺序

一般情况,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就壮数而分,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分,现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如脱肛的灸治,先灸长强穴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先灸下而后灸上。

2.灸法的补泻

灸法的补泻,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艾灸补法是在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缓缓燃尽为止,以补其虚;艾灸泻法是在点燃艾炷后,一口快速吹旺艾火,至燃尽,使艾火的热力迅速透达穴位深层,以泻邪气。

3.灸法的禁忌证

①禁忌穴位、部位:一般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部位均不宜使用,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宜愈合。②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或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灸法。对于体质虚弱者,灸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施灸并及时处理。③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④施灸过程中要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

4.灸后处理

在施灸过程中,如果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可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任其自然吸收,可不留后遗症;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再灸疮化脓期间,疮面局部勿用手搔抓,应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以防止感染。第四节 耳  针

耳针法是指在相应的耳穴上,采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达到诊治疾病的方法。耳穴治疗急症,范围广泛,操作方便,对急症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耳穴治疗急症操作简便,见效迅速,埋针压丸,疗效持久。耳的生理解剖表明,耳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神经末梢,一旦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一定的穴位,就会出现强烈的针感和特殊的治疗反应。如一痛经患者,辨证为虚寒者,用毫针针刺子宫穴,用补法捻转,不仅耳部出现热感,而少腹子宫处也出现温热感,疼痛在数秒钟内即可消失。如一外伤性斜视患儿,男,3岁,用埋针法治疗,取眼穴、肝穴针刺,每日按压两次,5天换一次,治疗两次,恢复正常。因此,耳穴治疗急症具有操作简便、见效迅速、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不论埋针还是压丸,一日揉按数次,均可起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安全方便。如患者侯某,女,78岁,患脑梗死2次,遗有头痛头晕、头沉、头脑不清亮、腰膝酸软、口干舌燥、倦怠乏力,舌红苔净,脉寸关弦,尺沉弱,证为肝肾两虚。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故头痛、头晕、头脑不清亮,治宜滋阴补肾,益髓海,选耳背肾压丸治疗,用莱菔子胶布固定,当日头痛、头晕减轻,坚持每日压丸3次,每次2~3分钟,5天压丸交换一次,共两次,头脑清亮,头痛缓解。

本法治疗范围广,主要包括:①对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扭挫伤等,均有较好的止痛作用。②对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胃肠炎、胆囊炎、盆腔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盆腔炎等,有较好的消炎止痛功效。③对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内分泌紊乱、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具有调整和促进恢复痊愈的效果。④对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变应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结肠炎、药疹等,具有脱敏、消炎、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⑤对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单纯性甲状腺肿等,具有改善症状等辅助治疗作用。⑥其他还可用于针刺麻醉,治疗乳汁减少、晕车晕船,有预防和保健作用。一、选穴原则

耳针处方选穴具有一定的原则,如按相应部位选穴、按中医辨证选穴、按西医学理论选穴和按临床经验选穴等,可以单独使用,亦可配合使用。

1.按相应部位选穴

当机体患病时,在耳郭的相应部位上有一定的敏感点,它便是本病的首选穴位,如胃痛取胃穴,眼病取眼穴,腰痛取腰穴等。

2.按中医辨证选穴

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进行辨证取穴,如耳鸣选肾穴,因“肾开窍于耳”;皮肤病选肺穴,因“肺主皮毛”。根据十二经脉循行及其病候选取穴位,如坐骨神经痛,取膀胱穴或胰胆穴,牙痛取大肠穴等。

3.按西医学理论选穴

耳穴中的一些穴名是根据西医学理论命名,如交感、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基本上与西医学理论相一致,故在选穴时应考虑其功能,如炎性疾病取肾上腺穴,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内脏痉挛取交感穴等。

4.按临床经验选穴

如神门穴有较明显的止痛镇静作用,耳尖穴对外感发热、血压偏高有较好的退热、降压效果。另外临床实践还发现,有些耳穴具有治疗本部位以外疾病的作用,如外生殖器穴可以治疗腰腿痛等。二、操作方法

1.耳穴探查法(1)压痛点探查法:

耳穴压痛点探测可用火柴棒或圆钝的三棱针上端部分或针柄的上端部分,压力均匀,对比性地查找压痛点,直至找到敏感的压痛处,即压痛点处,也就是要找的耳穴。缺点是准确性较差。(2)电测定法:

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较高的特点,根据耳穴反应点电阻低,导电性高的原理而制成各种小型晶体管良导电测定器。

2.耳穴刺激法

耳穴针刺方法较多,临床常用的有毫针法、埋针法、压丸法、穴位注射法等。(1)毫针法:

选定耳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0.5寸长不锈钢毫针,刺入穴位,有针感后捻转,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用平补平泻法。急症留针时间15~30分钟,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出针时,右手迅速垂直拔针,用消毒棉球按压针眼,以免出血。(2)埋针法:

是指用皮内针埋入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持续性刺激,巩固治疗,防止复发。使用时,耳穴皮肤常规消毒,将皮内针刺入穴位,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日自行按压2~3次,每次2~3分钟,5天为一疗程。(3)压丸法:

在耳穴表面,贴敷王不留籽、绿豆、白芥子等进行按压治疗的方法。临床上最常用的是王不留籽压丸法,先将王不留籽贴敷在0.5~0.7cm大小的胶布当中,然后贴敷在所选用的耳穴上,每次按压1~2分钟,每次贴一侧,3~7日换一次,双耳可交换使用。三、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防止耳郭感染。

2.耳针刺激疼痛重时,要注意防止晕针。

3.留针时间10~30分钟,慢性病可适当延长时间,扎针深度不穿透耳软骨。

4.有习惯流产史的孕妇,应禁针。

5.对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强刺。

第三章 常见急症的单穴治疗第一节 内 科 疾 病一、头痛

头痛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常见、多发症,其病理机制至今尚未清楚。中医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外感头痛是感受六淫之邪,邪气凝滞,阻抑清阳而致。内伤头痛是由七情内伤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所致。头痛种类很多,发病原因不一,因此临床辨证治疗各异。【辨证要点】

1.风寒头痛

感寒恶风,头痛连及项背,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2.风热头痛

头痛恶风,咽痛,咳嗽吐痰,口渴欲饮,常常发热,舌质淡红,苔微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倦,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脉濡细。

4.肝阳偏亢

头痛发胀,或呈搏动性,心烦易怒,夜眠不宁或胁痛,口干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

5.肾气亏虚

头痛有空空感,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常伴头晕,舌质淡红,脉沉细。

6.气血虚弱

头痛头晕,劳倦伤中,中气虚备,倦怠气短,纳减面,遇劳加重,休息减轻,说话音低,脉细无力。

7.瘀血阻络

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疼痛如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8.痰湿中阻

头痛头晕,沉困重浊,头脑不清,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细。【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

祛风散寒,化瘀通络,益气养血,补肾益髓,平肝潜阳,升清降浊,镇静止痛。

2.取穴原则

以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穴位为主,遵循“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理论取穴。

3.单穴取穴

第一穴:后溪穴,适于风寒、风热、风湿、瘀血阻络等证型。

第二穴:臂三焦穴,为经验穴,适于肝阳偏亢、瘀血阻络等证型。

第三穴:额中穴,为经验穴,适于肾气亏虚、风寒、风热、气血虚弱等证型。

4.治疗方法

用毫针治疗。【操作方法】

操作原则: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用平补平泻法。

后溪穴:微握拳,虎口朝下,紧贴桌面,后溪穴朝上。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后溪穴2~3寸,并透合谷穴,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烧山火补法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得气后,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

臂三焦穴(定位详见书末彩图)为经验穴,令患者取坐位,前臂伏于桌面,尺骨鹰嘴下3寸,尺桡骨之间,即为臂三焦穴。针刺时,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臂三焦穴2~3寸。得气后,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补法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

额中穴(定位详见书末彩图)为经验穴,在前发际正中,与印堂穴连线中点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平刺额中穴1~2寸,得气后,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捻转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病案举例】

验案1:偏头痛(风寒入络)

王某,男,64岁,工人。2002年9月16日初诊。

左侧偏头痛1年余,加重2天。头痛发作时,痛连项背,怕风、畏寒,遇冷加重,口不渴,饮食正常,两便尚调,疼痛呈发作性,2~3小时不治而愈,疼痛重时口服止痛片,多次治疗一直未除根。来诊时,左侧太阳穴处头痛为重,紧缩感,半边头及颈部也有疼痛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证为风寒侵袭,瘀阻络脉,不通则痛。治宜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选后溪穴单穴针刺。

令患者取坐位,右前臂平放于桌面,反握拳,虎口朝下,紧贴桌面,后溪穴朝上。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后溪穴2寸许,并透合谷穴,酸、胀、麻、木后,用烧山火补法捻转,轻至中度强度,持续捻转约2分钟,头部左半侧及颈背有热感,头痛即刻缓解。10分钟捻转1次,留针50分钟,此后左侧偏头痛随访6年内一直未反复。

6年后,即2008年6月16日,因开电扇时间过长,又引起左侧偏头痛,用上方重复治疗1次,至今3年余未复发。

按语:本案头痛为外感风寒所致,并呈发作性,每遇风寒发病,发病急,病程短。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偏头痛部位为其经络循经之处,风寒者以温经祛风散寒治之,故用烧山火补法治疗,针刺后头痛即刻缓解,随访多年未复发,效果显著。

验案2:血管神经性头痛(肝阳偏亢)

徐某,女,47岁,农民,2008年11月2日初诊。

头痛6~7个月,加重2天。6个多月以来,常常两侧太阳穴处疼痛,呈搏动性,重时眼眶、眼球、头顶胀痛,伴有恶心、欲吐,经常服止痛片治疗,服药当时有效,停药即容易复发。每当情绪紧张、劳累、失眠、生气时,可诱发头痛加重。一旦出汗,即大汗淋漓。心烦急躁,容易激动,饮食尚可,两便调。近2天因家事失眠,又头痛加重,前来就诊。形体俱丰,面色潮红,口干舌燥,头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左关弦大,尺脉沉弱。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更年期。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治宜平肝潜阳,熄风止痛,选丘墟穴单穴针刺。

令患者坐位或侧卧位,丘墟穴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寸半不锈钢毫针,直刺丘墟穴,酸胀麻感后,用泻法中度强度捻转,持续约1分钟,头痛即可缓解,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40分钟,连续3天,随访至2个月未复发。

按语:丘墟穴为足少阳胆经穴位。“经络所过,主病所及”,本案头痛,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所致,单刺丘墟穴,头痛获愈。因此,针刺丘墟穴,对肝阳偏亢,肝风欲动,实证头痛,用泻法治疗,有显著效果。由此可知,针刺丘墟穴,具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痛之功。治疗血管神经头痛,有较好的效果。

验案3:前额头痛(肝阳上亢,夹杂寒湿入络)

李某,女,62岁,农民,市东郊孝三店人,2008年10月8日初诊。

前额、头顶疼痛,伴头晕4~5年,加重1天。4年多来前额、头顶有压迫感,头痛头晕逐渐加重,头晕每日发作,晚上重,头痛每遇劳累、情绪抑郁、感冒诱发加重,西医CT检查未发现异常,血压、血糖、血脂均在正常范围。中西多医治疗,未见显效。昨天因生气,前额头痛,头晕,头顶压迫感,头脑不清亮,饮食、睡眠、大小便均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外有风寒湿邪侵及,内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瘀血阻滞,脑失所养。选额中穴(经验穴),单穴针刺。

取穴:在印堂穴与前额发际之间,即为额中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寸半毫针平刺额中穴,酸胀感后,用平补平泻法捻转,轻至中度强度,持续捻转约2分钟,头痛头晕减轻,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1小时,头痛头晕缓解,头脑清亮。第2天复诊,仍有头痛头晕感,但较前均轻,连续治疗5天,后2天改为补法捻转治疗,头痛头晕未再复发,头脑清亮,十分满意。

按语:额中穴,属于督脉穴,督脉贯脊属阳,主一身阳气,阳气虚,卫外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瘀血阻滞,脑失所养,发为本病。经络所过,主病所及,针刺额中穴,前额头痛头晕、头脑不清亮等症缓解消失,由此可知,额中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风除湿之功。

验案4:血管神经性头痛(肝气上逆、瘀血阻络)

刘某,女,58岁,教师,1998年7月26日初诊。

头痛4个月,加重1天。4个月来,经常头痛,无规律,每次发作,疼痛剧烈,伤心痛苦,恶心欲吐,每劳累紧张,心情抑郁而发病。德州市某医院确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每次头痛,吃谷维素、止痛片,多能缓解,但不除根。来诊前1天,因情志不遂头痛加重,两侧太阳穴为重,未感恶心,饮食睡眠尚可,两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左关弦大。证为肝气上逆,气血逆乱,瘀血阻络,不通则痛。选头痛臂三焦穴针刺治疗。

令患者取坐位,前臂伏于桌面,尺、桡骨间,尺骨外上粗隆下2寸,为臂三焦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毫针直刺该穴,酸胀麻木后,用泻法中度强度捻转,约30秒,头痛即缓解,留针1小时,每10分钟捻转1次。针后随访,10余年内未复发。2008年11月,因紧张劳累,头痛又发作1次,用上法重复治疗1次后,至今3年未反复。

按语:臂三焦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本案头痛多日,针刺臂三焦穴1次,多年未复发。说明臂三焦穴具有平肝潜阳,疏导气血,平衡阴阳,通络止痛之功。因此,针刺臂三焦穴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验案5:血管神经性头痛(情志不遂)

樊某,男,12岁,学生,2007年11月2日初诊。

头痛40余天。40多天来,常上午头痛,多次被迫停课回家治疗。头痛时,连及后枕部,恶心欲吐,呈搏动性,发作性,每因紧张、劳累、急躁诱发加重。先后去德州两个大医院住院,按脑炎治疗,无效;去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血管神经性疼痛,服用镇静安神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头痛发作。前来中医诊治。诊见头痛为两侧太阳穴处,跳痛,伴有恶心欲吐,眼胀,形体消瘦,精神紧张多动,饮食睡眠均可,两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为情志不遂,气血逆乱,清阳被阻,治疗疏导气血,平肝宁神,通络止痛,选头痛经验穴臂三焦穴针刺。

令患者坐位,前臂平伏于桌面,尺骨外上粗隆,尺桡骨间,即为臂三焦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臂三焦穴,下麻至手指,酸麻胀重,用泻法捻转,中度强度,约30秒,头痛即可缓解,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50分钟,后3次后改为平补平泻捻转。第二天复诊,头痛未复。第三天,头痛偶发1次,较前疼痛减轻。连针5天,头痛未复发,恢复上学,前后共治疗10次,随访4年,一直未反复。

按语:臂三焦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对头痛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而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因此,该穴有平肝降逆,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宁神止痛之功。本案头痛多日,中西多方治疗未效,而针刺臂三焦穴即刻缓解,最终获愈,再次证明,臂三焦穴治疗因生气着急,肝气上逆引起的头痛,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验案6:神经性头痛(肾虚头痛)

刘某,女,48岁,工人,2008年10月22日初诊。

头痛2年,加重2天余。2年来,时时头痛,并有头空虚感,常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有时失眠,畏寒肢冷,颈背酸累,发紧板硬,近2天,因劳累、紧张,头痛加重,两侧太阳穴处有搏动感,加重时恶心欲吐,休息减轻,多处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每头痛时服用止痛片缓解,但不除根,前来中医诊治。诊见形体消瘦、手脚冷凉,仍头痛、头晕、耳鸣、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两尺沉细。证为肾气虚,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清阳不升,故为头痛、头晕、耳鸣。治宜补肾、益髓、升清阳。选额中穴针刺。

令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半不锈钢毫针平刺额中穴,得气后用补法轻度捻转,1~2分钟头痛头晕即可缓解,耳鸣消失,头轻眼亮。每15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每日针刺1次,连针5次,头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逐渐消失,随访半年,一直未反复。

按语:本案头痛头晕,头部空虚感,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失眠健忘,每劳累、紧张、失眠等情况下加重,休息后减轻,结合脉诊,诊为肾气虚头痛,用经验穴额中穴针刺治疗,长期随访未反复。额中穴属于督脉穴,与任脉相表里,贯脊属肾,针刺额中穴,头痛获愈,说明额中穴具有补肾益髓,强督实卫之功,清阳升,故头痛自止。因此,针刺额中穴对肾气虚引起的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验案7:神经性头痛(气虚头痛)

刘某,女,33岁,工人,吴桥县城,2008年6月27日初诊。

头痛2年,加重2天。两年来常头痛头晕,初为两侧太阳穴处头痛,后连及整个头痛,每劳累、紧张头胀痛加重。近2天来,因失眠头痛又加重,伴有心悸怔忡,食纳不振,面色白,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证为气虚头痛,治宜急治标,缓治本,先取头痛经验穴臂三焦穴针刺,针刺3次后,头痛缓解,后针足三里穴,用补法治疗5次,随访2个月,头痛未再反复。

按语:本例头痛,因劳累、失眠诱发。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表虚卫弱,气血不足则头痛。气虚是本,头痛是标,先针刺臂三焦穴,头痛缓解,后用补法针刺足三里,补中益气治本,中气足,清阳升,表实卫强,自能卫外,标本兼治,祛邪扶正,头痛自止。因此,臂三焦穴对气虚引起的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验案8:神经性头痛(少阳风火)

徐某,女,47岁,农民,2008年11月2日初诊。

头痛6个月,加重2天。常因情绪波动、劳累紧张诱发头痛,多在两侧太阳穴处,并且头痛剧烈,呈搏动性,并有眼眶疼、眼球胀、恶心欲吐,口渴不欲饮,口苦纳减。近2天,头痛发作,心烦急躁,容易激动,睡着后头痛减轻,有时症状可消失,医院诊为神经性头痛,中医药久治,至今未能控制发作。舌质淡红,苔薄黄,左关弦大。证为少阳肝火加肝气上逆,治宜平肝清胆,降逆止痛,取丘墟穴针刺。

令患者坐位或仰卧,丘墟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寸半不锈钢毫针,直刺丘墟穴,深约0.8寸,针感下麻至足趾,用泻法捻转,约1分钟,头痛即可缓解,留针45分钟,每15分钟捻转1次。每日治疗1次,连针6天,随访2年,头痛未反复。

按语:本案头痛特点为头痛两侧剧烈,伴有头痛头晕,恶心欲吐,烦躁口苦,眼眶疼,眼球胀,脉左关弦大,证为少阳胆火偏胜,火盛生风,循经上逆所致,单刺丘墟穴,头痛获愈。因此,丘墟穴具有清降胆火,平肝降逆,熄风止痛之功,对少阳胆火引起的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验案9:血管神经性头痛(阳明风火)

许某,男,56岁,德州市皮革厂工人,2008年11月12日初诊。

头痛2年,加重2天。2年来常因情志不遂导致头痛,持续2~3小时,甚至数日,出汗、恶风、畏冷、怕冷、前额热灼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某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头痛,中西久医未能控制,每天靠服止痛片维持,头痛逐渐加重,并头后侧出现疼痛包块,随着头痛加重包块增大,如果头痛减轻,头痛包块随着减小或消失。2天前,就诊时头痛发作,头面出汗,前额热灼感,口干舌燥,大便2~3天未解,情绪激动,烦躁不安,头后包块如枣大,触之疼痛,边缘清楚,活动。舌质淡红,津乏,苔微黄,脉弦滑。此为阳明经空虚,风火之邪,乘虚而入,以致阳明经风火头痛,治宜清泄阳明经热,散风火之邪,取丰隆穴针刺。

令患者坐位或仰卧位,丰隆穴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直刺丰隆穴,深约1寸半,下麻至脚趾,上转至膝上,用泻法中度刺激捻转,约1分钟头痛即刻缓解,心烦急躁随之转安,留针60分钟,每15分钟捻转1次,每日1次,针3次后头痛未发,巩固3次随访2年未复发。

按语: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穴。本案前额热灼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苔微黄,脉弦滑为阳明经火盛而致,用泻法针刺丰隆穴获愈。由此可知丰隆穴具有清胃泻腑,祛阳明风火之邪之功,因此,对阳明经风火引起的头痛,疗效确切。

验案10:神经性头痛(督脉风热)

黄某,女,53岁,农民,河北故城县曹庄村,2008年11月26日初诊。

头痛1年余,加重2天。1年来,生气引起头顶、枕部疼痛,伴有炙热感,每次疼痛发作,用冷水洗患处并用手捂住,疼痛即消失,一天发作数次,每生气、劳累、紧张而诱发加重,在衡水市某医院诊为神经性头痛,治疗未见效。就诊时头顶痛,伴有发热,颈背发紧发板,颈部活动受限。近2天,因生气、失眠,头痛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左关弦大。证为督脉风热之邪侵袭,加肝气上逆,督脉瘀阻,气血不通而头痛,选额中穴针刺。

额中穴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平刺额中穴,得气后用泻法,中度刺激捻转,约1分钟头顶疼痛即刻缓解,热灼感消失,颈背发紧发板减轻,每15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每日1次,共治疗4次,随访2年未反复。

按语:额中穴属督脉经穴,经络所过,主病所及,头枕部风热头痛,针刺额中穴,用泻法捻转获愈。针刺额中穴具有清解督脉风热,活血通络止痛之功,对督脉风热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验案11:月经前头痛(肝肾不足)

李某,42岁,女,干部,2008年12月1日初诊。

月经前头痛2年,加重2天。每月经前2、3天开始头痛,初为一侧太阳穴头痛,逐渐加重,蔓延两侧、头顶及整个头部。每天发作数次,伴有两胁胀满,乳房胀痛,腰膝酸软,失眠健忘,容易心烦急躁,饮食尚可,两便调,月经时头痛即止,余症消失。月经有血块,疼痛。中西久治,未见效果。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为肝肾不足,肝郁气滞,肝气上逆,故头痛,治疗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选臂三焦穴针刺治疗。近2天头痛加重,虽未来月经,但乳房胀痛,两胁胀满,考虑要来月经之前兆,给予针刺。

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臂三焦穴,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捻转,每15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每日1次,针后第2天,月经即来,头痛即止,余症缓解,随访2年,头痛一直未复发。

按语:月经前头痛与月经前精神紧张、工作劳累、心情抑郁等有关。本案月经前头痛2年,针刺臂三焦穴获得治愈,说明臂三焦穴具有疏肝理气,调和气血,通利三焦,行气止痛之功,因此,对月经前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验案12:产后头痛(风寒所致)

张某,女,67岁,会计,2008年8月12日初诊。

头痛40余年,加重3天。产后10天,体虚加受风寒,引起右侧头痛,逐渐发展为左侧头痛,跳痛,伴恶心呕吐,右侧面部也痛,睡眠饮食尚可,两便调,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针灸、中药、西药未间断治疗,每受风寒、失眠、劳累等因素头痛加重,至今仍每日服用速效感冒胶囊、扑热息痛维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曾按臂三焦穴治疗,久治有效,仍不能控制发作,细审病情,产后体虚,风寒乘虚而入,气血不活而致。按风寒治疗,针刺后溪穴,取得效果。

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平刺左侧后溪穴,并透合谷穴,用烧山火补法捻转,持续捻转1~2分钟,右侧头、颈、面部有温热感,头痛即可消失,面部疼痛随之减轻,每15分钟捻转1次,共4次,诸症消除,后考虑病史较长,巩固治疗10余次,随访3个月,病情未反复。

验案13:外感头痛(风邪所致)

张某,男,36岁,2010年2月14日初诊。

头痛2天。10天前感冒1次,头痛、鼻塞、咽痛、轻度咳嗽,体温最高37.6℃。经社区服务站输液抗炎等治疗,感冒症状消除,而头痛时而发病,前额、头顶、左侧均疼痛。遇热则轻,受风、着凉头痛加重。来诊时,前额、枕部仍头痛头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证为外感头痛,治以扶正祛邪、清热解表,取额中穴针刺。

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平刺额中穴。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捻转,30~60秒,前额、枕部、头痛头沉即刻缓解。每15分钟捻转1次,共4次,每日治疗1次,巩固治疗2次,随访1年未再反复。

按语:本案为外感头痛,感冒获愈后,仍体虚,正气未复,风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针刺额中穴,1次症除。巩固2次,半年未复发。由此可知,额中穴治疗外感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额中穴属于督脉,督脉贯脊属肾,主一身之阳,因此,针刺额中穴具有强督实卫、扶正祛邪之功能,所以治疗外感头痛效果显著。

验案14:头痛(肝气亢盛)

王某,女,42岁,农民,1972年4月26日初诊。

头痛发作2天,当地医生针灸治疗,头痛无减反增剧,急邀余会诊。病史情志不遂引起,患者焦急状态,头面部、上肢行针四十余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左寸关弦大。证为肝阳偏亢,风动作痛。令将诸针去除,余急取耳针肝穴针刺。用泻法捻转,针后头痛即刻消失。【临证心得】

血管性神经性头痛,属于中医“头痛”范畴。时而发作,容易反复,顽固而疑难,多医治头痛,容易复发,疗效不满意,而我们用单穴针刺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通过14例头痛验案分析,总结了治疗头痛的3个经验穴位,指出了3个穴位的应用指征及功用。

验案1,针刺后溪穴治疗1次,6年未复发,6年后,因开电扇时间过长又反复1次,用上法重复治疗1次后,至今3年多未再复发。验案2,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针刺头痛经验穴臂三焦穴治疗1次,10余年未复发,今年因情志不遂,引起头痛发作,用上方重复治疗1次,至今随访3年多未再复发。验案5,血管神经性头痛,针刺头痛经验穴臂三焦穴,随访至今3年未反复。

在3个经验穴位中,其中2个穴位是在临床治疗中新发现的穴位,即属手少阳三焦经的臂三焦穴,属督脉经穴中的额中穴。对因风、因寒、因热引起的头痛,针刺后溪穴;对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少阳胆火风胜引起的头痛,针刺头痛经验穴臂三焦穴;对前额、头顶或头枕部引起的头痛选用额中穴;对风寒虚证引起的头痛,用烧山火补法治疗,对实证或热证引起的头痛,用泻法捻转,效果良好,根据病情虚实寒热或病程长短,实施补泻手法及巩固治疗次数,可达到长期不复发之效果。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对头痛患者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临床体验:针灸治疗头痛,取穴越多,疗效越不理想,取穴越少,疗效越显著,我们用单穴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能与单穴针刺,力专效宏,信息量集中,调整阴阳气血,激发潜能,促进头痛患者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的改善有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