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08:14:16

点击下载

作者:姜达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学生经济学

中学生经济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学生经济学作者:姜达洋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4-30ISBN:9787300208114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经济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社会热点问题背后都可以看到经济利益的争夺,因而这些问题被纳入经济问题的范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过经济的视角,也许我们可以穿透很多热点问题的重重迷雾,看清很多别人看不到的问题,这也许就是有太多人希望了解、学习经济学的原因之所在了。

然而,对于很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经济学教育的朋友而言,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似乎过于庞大,分析方法似乎也过于复杂,复杂的经济学模型更是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这也使得对于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知识的读者而言,经济学似乎像天书一样难以理解。

可是,在经济社会,不了解经济,就更加容易被经济生活所抛弃。因此,很多朋友还是渴望学习和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的,特别是:到底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经济学都有些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上述的一系列看似简单而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更是很多朋友所希望能够了解的最为基础的经济学知识。

本章正是希望用最为浅显的文字,帮助大家认识经济学,了解经济学,学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从而为系统地学习经济学知识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学能够保证我们发财吗?

在现代社会中,相信大家都对经济这个名词并不陌生,无论是高楼大厦中西装革履的金融新贵,还是在街头巷尾摆摊设点的小商小摊,抑或忙于在家操持家务、含饴弄孙的大爷大妈,兴致来了都会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一些经济热点话题高谈阔论,侃侃而谈。

经济已经渗透到我们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而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哪怕是再清高,再不屑于谈钱的人,也不可能独立地生活在与经济毫无瓜葛的世外桃源之中。然而,到底什么是经济?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对于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的普通大众而言,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回答。

也许很多学习经济学的人期望通过了解经济,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命脉,或者精确把握股市、外汇等投资市场的价格变动,以便增加自己的财富。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揭示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另一方面又歪曲了经济学的本质内涵。

准确地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科学。无论是我们个人的收入增长、企业的利润分配、国民经济的增长、国民财富的分配以及国家之间的合作协作关系的构建,都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因此,普通老百姓所关注的菜价、退休工资,或者股民所急切希望了解的股市价格变动其实都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无论是统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政府官员,还是华尔街手握重金的银行家,抑或街头路边做小生意的小商小贩,通常都会明白一些经济规律和经济常识,当然这样的经济知识可能来源于他们系统的学习,也可能脱离书本知识而纯粹来源于个人的经验总结。

边框概念: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在逻辑学中,如果从A条件一定可以推导出B条件,则可以称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区别。如A条件为人活着,B条件是为人类提供水分,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A——人活着,就一定能够推导出B——他必须得到足够的水分,因此,A——人活着是B——得到足够的水分的充分条件,而B——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水分也就此成为A——人活着的必要条件。

然而,仅凭着喝水,而没有空气、食物或者其他生活必需物资,人类也无法生存,因此,从B——为人类提供水分,并不一定能够保证A——人活着,从B无法倒推得到A,这时,我们就说,B——为人类提供足够的水分是A——人活着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因此,从逻辑上来说,了解经济学是看懂经济发展态势,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实现自身财富增值的必要条件。但是,令很多人失望的是,经济学并不是帮助大众发财的灵丹妙药,并不是学习经济学就一定能够帮助您发家致富,准确地说,经济学并不是人们增进财富的充分条件。

事实上,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固然有大卫·李嘉图、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这样名闻天下、投资收益颇丰的知名经济学家,但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在自身的理财、投资经历中的表现却并不比那些中国股市中听风就是雨的大妈们表现得更为出色。

在很多人看来,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应该是经济学已经学到极致了。似乎这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应该能比我们普通人更清楚地看透经济运行规律。然而,即使是一些以金融投资见长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时也会在投资中遭遇滑铁卢。

也许很多人并没有听过默顿和舒尔茨的名字,但是对于很多金融投资业内人士而言,他们绝对是金融投资领域里的顶级大佬了。他们二人所建立的期权定价模型是现代金融学的基础,而且他们据此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创始人。

想必很多民众都会认为,既然他们对金融市场有如此深的研究,那么他们的投资效益必然相当不错,投资的风险当然也就更低了。在创立初期,这家公司的年投资回报率长期在20%以上,甚至连续二年超过40%,因此的确也得到了很多普通投资者的追捧。

然而,就在默顿和舒尔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二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一下子,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遭受了巨大的亏损,甚至一度到了破产的边缘。最后在美联储的干预之下,它被摩根和美林两家华尔街知名投资银行收购,即使这样,默顿和舒尔茨多年以来的专业名誉全都化为了笑话。

从这一方面而言,如果您希望看懂经济,提升自身的经济素养、经济敏感度和未来的经济掌控能力,不妨继续深读本书,并从中获得经济知识,而如果您仅仅希望通过学习经济学,帮助自己快速发家致富的话,那么,很遗憾,本书将让您失望,而且,坦白地说,没有任何一本经济类图书可以传授您发财的捷径,您完全可以合上本书,把时间花在其他您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二、经济学的基本分类

对于很多不了解经济学的人来说,经济学似乎是一门极为深奥、极为复杂的学科,在全球经济领域中,各国为追求本国利益而进行的经济协作或贸易争端,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宏观管理政策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与市场竞争、收益亏损,甚至关系到每个普通百姓的物价问题、收入增长、养老保险,或者是众多投资者所关注的股市波动和银行利息调整,莫不都被纳入经济学的框架之内。

粗略看上去,经济学似乎包罗万象,内容众多,从研究领域来看,国际经济关系、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策略、个人理财与投资,所有这些与资本、收益、财富等相关的研究问题,都可以划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从学科上来说,经济学更可以被划为金融学、国际贸易、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众多的学科门类。似乎我们很难用很简单的文字去归纳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但是实际上,在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我们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分类方式,那就是把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边框概念:

微观经济理论往往研究的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个具体的微观个体,比如说,每一名消费者、每一个企业,以及这些微观具体的结合。

宏观经济理论则从国家,甚至从世界的视角,研究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政策选择去实现自己的政策意图。

从研究目标上来看,微观经济学关注于在稀缺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资源的配置决策,怎样才能最有效率地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而宏观经济学则关注于发展问题,它更多地研究一个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选择,才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或者才能够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

简单地来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给你一块已知固定大小的蛋糕,你要能够把它分配给大家,使得大家对你的分配方式满意,其核心问题是分配方案;而宏观经济学则是要把蛋糕做大,它关注的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能够得到更多的蛋糕,它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

三、资源的稀缺性与微观经济学

如果深入地去研究这两种理论的区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基础的巨大差异就更值得我们关注了。微观经济理论往往建立在一个简单的理论假设前提下,那就是资源是稀缺的。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才导致经济学家需要考虑如何进行有限资源的调配,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最大的价值。

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像神笔马良一样可以随便画出任何一种物品的神笔,那就意味着,对于我们而言,生活就不再面临有限的资源约束,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将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到底如何使用资源,或者说是更好地利用资源,还是随意地浪费资源,其实已经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了。既然资源是无穷的,那么即使浪费资源也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过,因此,去研究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当然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悖论,就是水与钻石的价值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是离不开水的,如果缺少足够的水的供应,人类也就无法生存,这也意味着水对于人类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与水相对,尽管很多爱美的女士把拥有一小枚能够代表永恒感情的钻石视为人生的至高追求,但是事实上,钻石除了能够用作简单的装饰,它的真实的经济价值是相当有限的。有了钻石,并不代表生活质量就有了巨大的提升,而缺少钻石,也不代表人生就因此而不完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水对于人类的实际价值是远大于钻石的。然而,大家都知道,在实际生活中,水很便宜,而钻石却相当昂贵,二者之间的市场价值与它们对人类的实际价值是完全不对等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价值的背离呢?图1—1水里的钻石

其实上面的水与钻石悖论的解释正归结于刚才所说的资源的稀缺性上。大家都知道,在现代社会中,水是相对丰富的,无论是江河湖海,或者是自来水供应,都能够保证我们可以轻易地获得充足的水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并不是非常稀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不会深入地去考虑怎么利用水才最科学,效率最高。而尽管钻石的用途并不多,它对人类的贡献也不高,但是由于它的资源分布不均衡,每年全世界钻石的开采量是非常少的,因此它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稀缺性来。

而另一方面,经济资源往往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比如水,不仅可以用来饮用,也可以用来做清洁工作,浇灌植物,或者放满游泳池供人游泳,然而,这些不同用途对于人而言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当一种资源表现出稀缺性时,人们就会在它的不同的用途之间认真进行权衡,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好处的用途,从而决定这些资源的配置方案。比如说,由于钻石的稀缺性,当人们获得一枚宝贵的钻石时,决不会拿它当小石子去打水漂,而是小心谨慎地打磨用于制作首饰,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钻石给自己带来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钻石的经济价值显然就大得多了。

在作者小的时候,在很多学生中非常流行一种玩俄罗斯方块的小型手掌型游戏机。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而言,这种游戏机是很珍贵的,很少有家庭会舍得给孩子购买这样的游戏机,因此,在学生之中,这种游戏机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稀缺性,很多学生会想方设法讨好那些拥有这种游戏机的同学,以求他们能够把游戏机借给自己玩几盘。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种游戏机已经非常便宜了,即使家境普通的中学生,也能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购买一台专供自己游戏。然而,奇怪的是,同样是这款游戏机,以前需要你争我抢才能够得到几分钟的游戏时间,现在有了自己的游戏机,很多学生反而不愿意再玩了。有些家长把它归结于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而实际上,这恰恰仍然是反映了资源的稀缺性的改变,导致了商品的经济价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很多朋友小的时候,如果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父母经常给自己一些好吃的,好玩的,自己反而不愿意吃,不愿意玩。然而,奇怪的是,当自己到朋友家做客时,见到别的小朋友吃一些其实很普通的东西,或者玩很普通的玩具,自己反而会哭着闹着也想要,而全部忘记在自己的家里,其实也有这些东西,而且自己根本不在乎。也许有人会把这种行为归结于人性的自私,而实际上,在作者看来,它更像人的本性中对于资源稀缺性的争夺。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某位游客在沙漠中旅游,由于迷路已经被困在沙漠中多日,手上只剩下一小壶清水,在这种情况下,水就变成稀缺的了,他决不会拿这仅剩的生命的保证去洗脸洗脚,或者浇灌植物,而会尽量节约地用于自己的饮用,以延续自己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您拿一大袋钻石去和这位游客交换饮水,在不能确定未来能否获得饮用水的情况下,这位游客也不会用这看上去极为廉价的饮用水去交换看上去价值不菲的钻石。在稀缺的情况下,由于水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要意义,水的价值当然远高于无用的钻石。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由于稀缺性所造成价值悖论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都呼吸着空气,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缺少空气。然而在很多人看来,空气是无穷的,因此,空气通常并不具有经济价值。然而,由于大气污染,在现代中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雾霾,清洁透亮的空气已经成为一种稀缺商品了,因此才会有人尝试开发空气罐头,从一些环境优雅、空气清新的地区采集空气,运到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去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没有经济价值的清洁空气已经转变为一种有价的商品,持有者不会再随意去浪费这种稀缺的资源。而造成上述变化的恰恰又是资源的稀缺性。

新闻链接

雾霾天气下的空气罐头

近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在华北地区,雾霾的经常性出现已经使得这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代表着空气中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含量的PM2.5,原来只是一个专业的科学名词,而只在实验室中为少数专业人士所熟知。然而,伴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代表空气中尘埃数量的PM2.5已经成为很多普通老百姓所关注的日常环境指标。PM2.5的长期居高不下,更使得很多雾霾严重地区的呼吸道、肺部感染、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

清新的空气已经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从人们唾手可得的无价值物品,而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2012年,素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就放言要推出空气罐头,出售新鲜空气。空气罐头的创意第一次被民众所关注。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贵州代表团讨论时,风趣幽默地建议空气清新的贵州可以卖空气罐头,空气罐头再次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话题。此后不久,贵州省就宣布着手研究启动空气罐头商品化方案,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能够在很多空气质量不佳的城市的超市中,看到空气罐头的身影。图1—2空气罐头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经济学家认为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因此,每一个微观经济主体——个人或者企业,都不可能永远、无偿地获取各种资源,只能付出一定代价才可能获得。在存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人们不会毫无顾虑地随意浪费这种有价的资源,而会认真权衡资源的不同用途,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以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四、众合悖论与宏观经济学

在宏观经济理论中,我们关注的已经不再是单个的个人或企业,而是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也许有人会说,国家和个人不都是简单的决策主体吗?他们的决策行为应该很类似的啊,怎么会有什么大的差异呢?

事实上,在决策过程中,整体比个体的决策要复杂得多,整体并不单纯是若干个体的简单加总,而要复杂得多。比如说,当我们开车行进在一条车流量较大的道路上时,如果所有人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老老实实地开车,那么,某一个聪明人选择连续变道,连续超车,就会相对容易,他也就能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他的旅程。可是,如果所有的车都选择随意变道,随意超车,相信很快道路就会乱成一锅粥,出现交通堵塞,甚至严重的交通事故,此时连正常的汽车通行都无法保证了,这才是真正的欲速则不达,这也就是交通部门不惜花费巨额成本,设置交通信号设施,维护交通秩序的原因所在。显然,在开车决策中,个体的超车或违反交通规则是聪明、合理的选择,可是,当所有人都采取这种所谓聪明的法子的时候,反而大家的利益都会因此受到伤害,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众合悖论”。

其实,这样的众合悖论在宏观经济学中是非常常见的。对于每一个微观主体而言,节约是一种美德,我们赚钱后,除去日常的必要开支之外,把剩下的收入攒起来,或者投资出去,就可以保证我们未来的消费能力,或者应对一些事先没想到的意外事故。可是如果一个国家中每一个人都拥有节俭的美德时,所有人都压缩自己的消费,增加储蓄,那么,社会的消费能力就会急剧降低,我们就会发现,社会经济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将大量积压,而销售不出去,继而导致企业效益下滑,甚至众多企业倒闭,国民经济也会因此陷入危机。一种我们所歌颂的美德却因此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这恰恰反映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复杂性。

通过对经济学的系统学习,掌握现代西方经济思想,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宏观经济分析,做大蛋糕,另一方面,我们还能够在微观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最合理地分配蛋糕,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从学习经济学中得到收获!第二节经济学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一、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产生

经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颖的学科。说它古老,经济这个名词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色诺芬在他的名著《经济论》中最早创造出这个名词,这也是经济这个概念最早见诸文字的记载。但是在色诺芬的时代,即使是色诺芬这样的大学者都对经济没有清楚的概念,因此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系统的思索,更谈不上对经济这个名词进行准确界定了。在色诺芬的思想中,经济的含义更类似于现代的理财的概念,它强调当时的统治阶级——奴隶主阶级的家庭管理,关注于奴隶主们应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从而实现自身财富的增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在古老的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自然经济始终是各国封建经济的主要形态,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格局也决定了无论家庭、村镇还是国邦都可以自给自足,而不需要过多地与他人或者他国发展贸易,因此更多处于封闭的状态,这也就是老子所期待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境界。在这种封建自然经济下,自然也就没有研究财富与分配的需求了。

因此,在色诺芬之后,尽管有很多哲人、学者针对自己所处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对统治阶级如何增加社会财富,维护其统治的长治久安发表着自己的观点,但这些思想和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思想差异非常明显。在现代知识体系中,这些经济思维可能更多被视为一种哲学思想,或者政治学思想,而且其中包含着很多极为深刻的经济思维,这也使得对于经济的研究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程。

经济学是一门新颖的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不久。长期以来,古代的经济研究更多地表现为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对于经济现象的零散思考,或者一些政治家出于维护自身统治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汇总,而缺乏对于这些古老的经济思想系统化的归纳与总结,也就难以被称为具有统一的逻辑框架与思维体系的科学,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之后,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才在欧洲诞生。从时间上来说,经济学的历史不过二百来年,与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乃至文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相比,它不过是一个小弟弟罢了。

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现代经济学的创立

1588年,英国在大西洋上打败了传统的海上霸主——拥有无敌舰队的西班牙,赢得了海上霸权,从而开始掌控世界商业,执全球经济之牛耳,并借此确立了自己在当时的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依靠坚船利炮,掌握海上霸权的英国开始在世界各地推行殖民扩张,从而把自己的商品输送到东至中国,西至加勒比海,南至非洲,北至波罗的海的广阔世界之中。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英国传统的家庭式经营模式与手工业制作工艺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了,也就在这一时期,在呢绒、棉纺织、造船、酿酒等产业部门,涌现出了众多的手工业工场,企业主通过雇用工人推行日趋细致的分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增长。

伴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发展,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人口迅速地从分散居住的村镇向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城市集中,借助经济上的霸权,新兴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他们渴望摆脱传统的封建经济制度的约束。

在一些手工工场的生产一线,很多技术工人凭借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在生产实践中推行工艺创新,发明或者改进效率更高的生产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了18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之中,工场手工业也逐渐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在很多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开始替代传统的封建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成分,社会也开始渴求能够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扫清封建残余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束缚,指导资本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新的思想理论,这也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一位年轻的道德哲学教授亚当·斯密开始深入思考社会分工、商品交换、国际贸易等在当时英国经济中已经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1776年3月9日,他所撰写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富论》出版了,这也被视为现代西方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人物介绍

亚当·斯密(1723—1790),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在他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中,最早最系统地论述了分工、货币、财富的分配与国际贸易等经济问题,他所倡导的“看不见的手”指导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建立于绝对成本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理论,更是厘清了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国与国的经济关系,扫除了此前的重商主义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阻碍,这些都确立了他在现代经济学发展历史中崇高的地位。图1—3亚当·斯密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不仅细致地分析了社会分工、货币、价值以及财富增长等传统的经济命题,他还创造性地提出,在自私自利的人性驱使下,在每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往往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作为政府并不需要采取各种管制性的经济政策,禁止人们做什么,或者鼓励人们做什么,只需要像守夜人一样,维护着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可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

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也许根本想不到,他揭示了现代经济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理论。即使到了今天,斯密所倡导的市场机制与市场功能的完善仍然是众多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研究主题。

出于保护市场机制的考虑,亚当·斯密确立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传统——经济自由主义。他提出,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就可以自动地对市场之中各种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产生影响,这也就能够保证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确定在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水平上,实现均衡,这也恰恰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无论是政府、个人还是企业干预市场运行的企图,只会扭曲市场价格信息的传导,阻碍社会财富的自然增长,以致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

在亚当·斯密之前,在英法等西欧发达国家所盛行的贸易思想叫作重商主义。因为在这一时期,在这些国家流通的货币都是由黄金铸造而成的,因此,在很多重商主义者看来,只有黄金才是财富,只有一个国家拥有的黄金多了,那才叫真正的经济增长,除了开采金矿这种最为简单的增加黄金的办法,要想增加一个国家的黄金,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外国人做生意,赚外国人的钱。但是贸易是双向性,如果一个国家拿黄金钱币去买外国人的商品,重商主义者只会注意到自己手上的黄金少了,却没有注意到,在进行进口贸易的同时,自己获得的商品多了,可以消费的商品数量也因此而增加了。既然只有黄金才是财富,那就意味着买外国人的商品,只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财富数量的减少。那么要想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增加黄金,增加财富,那就只能出口商品,赚外国人的钱,就绝对不能允许购买外国人的商品,让外国人赚自己的钱。

在重商主义盛行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各国都制定了很多经济政策,鼓励商品的出口,鼓励赚外国人的钱,同时,却通过极为严厉甚至残酷的法律,禁止本国人购买外国人的商品,让外国人赚自己的钱。可是,如果每一个国家都绝对限制购买外国的商品,那么国际贸易还可能开展得起来吗?因此,这种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极大地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开展,也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所痛恨的经济思想。《国富论》出版后,资产阶级总算扬眉吐气了,你看,斯密老师都告诉我们了,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你们政府限制贸易的做法只会阻碍经济发展,更加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利益,政府就赶紧把此前限制贸易的种种贸易政策都取消了吧,你们什么都不用做,也什么都别管,每天只要喝喝茶,看看报,就可以坐享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所带来的极大收益了。

事实上,在《国富论》的指导下,几乎所有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都从思想上扫清了重商主义的影响,而选择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贸易政策,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与发展,这又进一步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他的理论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巨大反响,确定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斯密的理论经过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经济学家的发展与完善,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从经济危机到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创立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问题出现了,按斯密一派的观点,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它可以自动实现对经济的调节,政府什么也不用干,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了。然而,自从资本主义经济诞生以来,一个顽疾就始终困扰着各国政府以及众多经济学家。每隔几年,在资本主义国家就会爆发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如果市场机制真如斯密和他的弟子们所说的那么完美,怎么会出现经济危机呢?斯密教导各国政府不要干预市场的运行,可是每次经济危机发生后,社会矛盾、阶级矛盾都会激化,政府如果真的听而任之、不闻不问的话,如果工人阶级起来闹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怎么办?可是如果政府干预市场运行,又违背了资本主义经济所信奉的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政府又得承担离经叛道而被舆论批评、政治对手攻击的风险。这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实践与它们奉为真理的经济理论之间出现了深深的裂痕,经济危机的经常性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迫切寻找一个能够指导它们管理经济、应对经济危机的新的理论体系,来缝补这条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裂纹。

1928年,一场巨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起源地西欧,到新兴的美国,从远东的中国、日本,到广袤的非洲,几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在承受着经济衰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的痛苦。起初,各国政府还是坚持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哲学,除了采取一些保护贸易政策,仍然硬挺着,尽量少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然而,一晃三四年过去了,这场大萧条仍然没有任何结束的意思,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复苏的迹象,到了这个时期,还是嘴硬,死咬着自由主义理论不放已经没有意义了,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思考重新构建一个思想框架,指导各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图1—4大萧条时期的失业工人

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正是在这部著作中,凯恩斯指出供给与需求其实并不是同时实现的,而是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分离,比如说一个企业在出售产品创造出市场供给之后,并不会立刻把所得到的所有货款都花掉,而会选择在其经营周期内,以支付工人工资、购买原材料等形式,有计划地慢慢花掉,这也很容易导致市场需求的不足,最终引起经济危机。既然市场机制并没有能力自发地保证市场供需的平衡,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政府就不应该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市场机制之上,完全可以通过政府花钱、政府消费的方式来补充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可以通过科学的政策工具的选择熨平由市场所造成的宏观经济动荡,这不仅不是违反市场规律的运作,反而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

人物介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现代宏观经济干预理论的创立者,他打破了传统市场机制理论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提出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催生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理论,从而推翻了古典经济学鼓吹市场价格机制作用,反对政策干预的理论体系,提出通过政府的财政干预,弥补私人消费与投资不足,实现供求平衡,推动经济增长的现代宏观经济干预理论。由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直接指导了西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选择,维持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凯恩斯被赞为“资本主义的救世主”,成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图1—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有了凯恩斯的理论,各国政府如果再干预经济,就不用再担心承受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指责了。你们看,是伟大的凯恩斯老师教导我现在去干预经济的,我采取一系统政策,不是在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而是在补充市场机制的不足。因此,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自诞生以来,就得到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也很快被应用到各国的宏观经济决策之中。凯恩斯也由此成为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中继亚当·斯密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四、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从政策选择上来看,凯恩斯坚持政府政策干预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是完全割裂的,甚至是对立的经济理论。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却创造性地把这两种理论纳入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也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西方经济理论的完整框架。

在对经济学只是一知半解的人看来,萨缪尔森只是单纯地把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宏观管理理论叠加了起来,似乎根本算不上伟大的创新,然而,在所有人都把这两种理论对立起来的时候,萨缪尔森能够敏锐地发现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勇敢地选择把它们结合起来,这的确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中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相信很多朋友都使用过一种简单的文具,在一支普通的铅笔之上,用薄铁皮箍着一块小的橡皮,当你在使用铅笔写错字时,就可以很方便地把笔倒过来,用另一头的橡皮擦去错误的地方,这是不是也是很简单的设计呢?可是有谁能够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前,在很多人看来,铅笔是铅笔,橡皮是橡皮,二者根本就没有关系。如果你要使用铅笔写字,本来就应该同时备上一块橡皮。可是聪明的美国画家李普曼在绘画时,发现每次他写错字,需要使用橡皮擦去错字时,总需要在桌面上乱七八糟的纸张、书本、文具中寻找橡皮,这往往需要浪费很多时间。李普曼灵机一动,自己找了一根小铅丝,把自己的橡皮绑在了铅笔上,这样,他再写错字,就可以立刻把笔倒过来使用橡皮了。李普曼发现自己的创意非常好用,于是就对此申请了专利,并将它向媒体展示、宣传。此后,这种带橡皮的铅笔很快就流行起来,只是铅笔厂每生产一支这样的铅笔,都必须向李普曼支付一笔专利费。既然每生产一支铅笔都得为这项专利付费,一些铅笔公司就考虑长痛不如短痛,直接收购这项专利,省却永久背上专利费的包袱。因此,在这项发明推出后不久,RABAR铅笔公司花费55万美元向李普曼买下了这项专利,而这笔钱在一百多年前的当时,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

萨缪尔森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中的伟大就好像带有橡皮的铅笔一样,看上去平淡无奇,说起来也很简单,但是它却摆脱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的束缚,创造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平淡中凸显了他的伟大,也正是他在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这一伟大的创举,为他在1970年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体现他的这一伟大经济思想的《经济学》教材,自1948年首次出版后,至今已经出版了19版,并被翻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俄文、中文、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直到今天还是许多高校经济学教材的重要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证明了他的伟大。第三节我们可以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经济学吗?

一、经济学的假设分析方法

对于像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自然科学学科而言,实验研究方法对于整个学科的知识传承和学科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这些学科的研究过程中,通常会选择在实验室中,利用确定的实验材料,按照既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通过实验结果,推导出相应的实验结论。只要实验流程规范,同样的实验,无论进行多少次,得出的实验结果应该都是完全一样的。然而,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模仿这些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吗?

一个流行的笑话似乎可以揭示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这些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有一次,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一起结伴坐船出海游玩,结果遇上了大风浪,船沉了。可是,幸运的是他们都幸存下来了,他们趴在倒扣在海面的船板上,漂流到了一个荒岛。正当三个人又饿又渴的时候,他们无意中在海滩上发现另一起海难后被风浪吹上沙滩的一个铁皮罐头。可是三个人都不知道如何才能打开这个罐头。这时,物理学家提议,我们把罐头放在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再找一块小点儿的石头砸,应该就可以把罐头的外壳砸开一条口子,我们就可以吃到鲜美的罐头了。化学家反对,说用石头砸可能会把罐头给砸烂了,他提议,其实可以把罐头放在太阳底下暴晒,这样里面的食品遇热发酵就会膨胀,然后就能够把铁皮罐头顶开来了。这时,经济学家说话了:“其实,假设我们有一个罐头起子,我们只要把它放在罐头的边缘,然后略微一使劲,就可以很轻松地把这个罐头给打开了。”

当然,经济学家并不总是像笑话讽刺的这么荒诞,但是事实上,这个笑话也有着它特有的寓意,因为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有时也的确像上面笑话里的经济学家一样,他们常常会设想出一些非常严格,甚至并不完全符合事实的假设条件,以求最大限度地简化分析过程,在排除干扰影响的情况下,得出一个逻辑上完全准确但很多时候却并不一定符合实际的研究结论。

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通过严格的假设条件,简化分析过程的研究方法其实是有着其内在必然性的。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上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或者某些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政策选择,下至经济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人或企业的经济决策。而现代人作为社会人,是不可能脱离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经济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即使同样的经济决策,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政策结果。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像鲁宾逊一样,流放到荒岛,好让他们能够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环境中检验特定的经济决策的影响或者作用机理。我们更不可能拿一个国家做实验,去检验不同的经济政策的政策效果,因为这可能会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完全类似的实验条件下,一次一次地复制同样的实验内容,对于经济学研究而言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就必须选择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二、奥卡姆剃刀与主要矛盾的把握

在西方哲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叫作“奥卡姆剃刀”,它的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一个问题能够有多个解决方案,那么就应该选择最为简单的那个,这就有点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自然界总是选择最短的道路”的哲学内涵。在这个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一代代科学家总在寻求以最为简单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而在现代经济学中,奥卡姆剃刀被理解为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决策者需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解决最为根本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经济决策往往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每一个社会因素、经济因素都可能会对经济决策的效果产生影响,可是如果要在每次进行经济决策时,都把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那又会把问题复杂化,使人无从下手。正因为如此,在进行经济学分析的时候,往往只关注最为核心的问题,高举奥卡姆剃刀,有意识地把很多无关的干扰因素都忽略掉。

如果在排除干扰因素的前提下,通过逻辑分析可以得到一定的研究结论,经济学家就会逐步放宽研究前提,试着再增加一些干扰因素,看看会不会改变最终的结论。而在通常的研究过程中,如果一个经济原理在假定的完美的前提条件下能够得到验证的话,那么放宽研究前提,只会改变决策的最终效果,却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其结论,这也就使得经济学家开始习惯这样的研究逻辑。

比如说在研究国际贸易时,如果要考虑当前全世界的贸易类型、贸易结构等真实的经济现象的话,那么分析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将会非常多,这也会极大地增加贸易分析的难度。因此,在传统的经济分析中,经济学家首先只假定,全世界只存在两个国家,它们又只生产两种不同的产品,然后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分析这两个国家是否应该采取自由贸易,或者自由贸易对于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影响是什么样的。事实上,在得出上述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结论后,我们再把分析的前提修改为更多的国家,或者更多的商品种类,其实也并不会改变在最为简单的条件下得出的最终结论的科学性。

其实,除了经济学之外,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我们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方法得出研究结论,更不可能通过重复实验的方式,检验相同的研究结论。那么采取抽象的方法,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剥离出对于研究结论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而有意识地忽视其他因素对于研究结论的干扰,透过层层迷雾,看穿问题的实质,抓住主要矛盾,这反而是最为现实也最为可行的研究方法。

三、假设分析方法的致命缺陷

过于严格甚至完全脱离实际的假设条件,尽管可以从逻辑上帮助我们解释或者预测一些经济现象、经济问题,但是往往又会影响研究结论的科学性,这也导致了我们经常看到,针对同样的经济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由于设计了不同的假设前提,或者采用了不同的逻辑分析方法,最后往往能够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比如说,在现代经济之中,我们经常看到,让不同的经济学家预测未来的经济前景,通常就能够得到多个存在明显差异的结论,而当事实证明某一经济学家的预测错误时,这位经济学家更多会从假设前提方面解释为什么他的预测会和实际产生明显的偏差,看上去经济学家就处在不停地预测和不停地解释为什么自己预测失败的循环之中,这才使得经济学家成为很多人讽刺的对象。

2007年爆发了自1928年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可是值得关注的是,居然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够提前预见到本次危机,他们更多承担的工作是在危机后,从理论上、逻辑上深入分析危机的产生原因、传导机制,提出应对策略。经济学家的这些后知后觉的工作却是很多并不了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普通民众所不关注的,后者更希望学习经济学后能够让他们预测股市的涨跌、收入的增减、经济的兴衰,然而,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中,通过假设前提,省略非关键因素,进行逻辑推导的经济研究方法,却很难精确做到这一点。

必须强调的是,尽管经济学的研究必须依赖于非常严格的假设前提,研究出来的结论通常也不会完全符合经济的实际,但这并不代表经济学研究的不严谨或者不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经济学没有办法像自然科学一样,可以在排除干扰的前提下,进行重复性的实验。而且经济学分析的假设前提,也并不是外行人所想象的那样随意假设,经济学家在设定假设前提时会细致地判断整个经济分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洞察出最为核心的问题,而选择将其他次要因素、次要问题暂且搁置。

此外,由于不可能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经济理论,因此整个经济学的分析都必须建立在非常严密的逻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推导、逻辑分析,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核心的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这个原理与规律固然得益于前面所说的严格的假设前提,但并不代表着其中没有科学性,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放松了假设前提,按照这种严密的逻辑分析,其中的结论仍然有效。之所以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测失败,还在于经济发展并不像物理实验一样在标准化的环境中进行,经济环境与经济因素也时时处于变化之中,而任何一个经济因素的变动,又会通过不同的机制反映到经济分析的过程之中,从而改变这些经济分析结论的有效性。我们不可能让社会经济静止,去等待我们一遍一遍地重复同样的经济现象,这才是经济分析所面临的最为困难的挑战。

经济学;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稀缺性;众合悖论;看不见的手;重商主义;假设条件;奥卡姆剃刀;逻辑分析

1.试着说出经济学对于市场功能的理解的演进历程。

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试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进理解政府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职能。

3.你认为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还是由它的稀缺性决定的?

4.经济学的研究通常建立在很多假设前提的基础之上,这是不是就代表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不科学?第二章分工与贸易

引言: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无论是我们日常的商品交换,还是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其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为什么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多地提倡自给自足,关注于经济体自身的独立性,倡导人的自力更生美德,而在现代社会中,团结协作却更多地被提及?是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促使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的形成,而这种分工协作又是如何推动着现代全球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WTO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倡导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然而,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却从来没有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如何理解经济理论上的自由贸易与政策实践中的保护贸易之间的对立统一?在现代全球经济之中,国与国之间的协作关系到底应该如何建立并发展?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理解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将是本章所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一节李娜应该自己做家务吗?

一、李娜是网球明星还是家庭主妇?

曾经两夺大满贯冠军的李娜已经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了。作为一名网球明星,李娜在球场上打破了所谓中国人不擅长网球运动的偏见,用她在竞技场上一次又一次的精彩表现给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网球爱好者都带来了美好的享受。凭借在球场上的优越表现,李娜也赢得了众多品牌的青睐,打开电视,我们可以在运动装、牛奶、保险等多个知名品牌的广告中看到她的飒爽英姿,当然,众多的广告代言也为李娜带来了不菲的广告代言收入。图2—1网球场上的李娜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向是男主外、女主内,这就意味着,在家庭中,通常应该是由女性操持家务,而男性则更多在外奔波,辛勤赚钱。无论在球场上表现多么卓越,李娜仍然是一名中国女性,那么她是否也应该像其他中国家庭妇女一样,把较多的时间用于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呢?

李娜的丈夫姜山也曾经是一名优秀的网球运动员,也曾经在球场上赢得很多重要的奖项,可是当李娜表现出更强的潜质后,姜山逐渐退出了网坛,而更多的时间,他身居幕后,以李娜的教练、陪练或者团队成员的角色,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姜山从网球运动员到李娜陪练角色的转变,是否又有着什么样的经济学中的必然呢?

其实,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可以被归结到社会分工这一经济学的基础命题之上。李娜与姜山在家庭和工作之中的分工关系,其实完全可以用经济学的分工原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从自力更生到团结协作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美德。的确,自力更生,摆脱对于他人的依赖心理,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一个组织,都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但是,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社会里,团结协作其实比自力更生更为重要。

从自力更生到团结协作的认识的变化,其实也正是伴随着经济学对于分工的认识的深化而进行的。在传统的自然经济中,人们一般都是通过自给自足来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尽管也存在活跃的商品交换,但是,对于一般家庭而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人们只是通过商品交换以换取那些自己无法提供的产品,对于自己有能力生产的产品,他们总是选择由自己来供给,这也就导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在自然经济体制下,经济体的规模都很小,不同的个人或者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极为松散,这在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商品生产的进一步扩大。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发现,通过合理的劳动分工,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比如说,现在有100亩地,分给100个农民进行耕种。如果选择分给每个农民1亩地,由他承担这块地上的所有农活,比如说,播种、锄草、浇灌、收割等日常工作,这就是传统的自然经济的分工方法。而按照现代经济发展的思维,我们则可以委派不同的人专门从事特定的工作流程,比如在播种、锄草、浇灌、收割和其他农业劳动方面各指派25个农民专门从事单一的劳动。

通过劳动分工,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现在农民只需要专业从事单一的劳动,他的工作熟练程度将大大加强,劳动生产率也会有明显提高。通过科学的劳动分工,一个相对复杂的产品的生产过程被细分为若干工序,每个人往往只需要从事某一项简单的工序的操作,甚至这也成为他一生的工作选择。由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人的所有工作都转变为某一项简单操作,从生理学上来说,分工以后,劳动者的单一的劳动行为将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导致了劳动的熟练程度会有较大的提升。因此,即使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专业从事某项工作的人的劳动效率也会比非专业人员高出很多,这其实就证明了专业分工对于效率提升的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同时从事多项不同的劳动,也将大大地增加在各项劳动之间的转移成本。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一个农民可能同时从事农田劳动与家庭手工劳作,那么当他在农田和家庭,或者其他不同工作场所之间进行转换时,往往需要在途中造成一定的时间损耗,即使两项工作转换的空间距离较小,造成的时间损耗不大,但是从一项工作转到另一项工作时,其工作的集中度都会有所下降,往往需要二三十分钟才可以重新集中精神。可是在封建生产方式下,当劳动者花费一定时间刚刚熟悉这项工作后,也许他就又需要转换到其他工作上去,因此,又需要重新熟悉新的工作。如果一个劳动者需要不停地在不同的工作之间进行转移,那么一方面,在工作衔接上会造成一定的时间损耗,而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劳动者工作的精神集中程度,从而影响他的工作效率。通过合理的劳动分工,劳动者只需要专门从事某一个简单的工作就可以了,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工作的熟练程度,还可以节约不同工作之间的转换时间和避免工作转换所造成的劳动效率的下降。

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分工可以促进机器的发明,从而更大程度地便利和简化劳动。在劳动分工下,每一个劳动者都只需要负责某一个单独的生产环节的劳动,那么当他把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单独的目标之上,而不需要再分散到其他事物或其他生产环节时,他就更有可能找出比较容易和比较迅捷地完成他的具体工作的方法。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的科技成果,主要都是由在当时的手工工场中从事相关工序工作的一线技术工人完成的,这一切在劳动分工相对欠缺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在前面所说的农业劳动中实施这样细致的专业化分工,我们将会发现,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将极大地提高,农民甚至会发现,其实每一个环节都不再需要25个劳动力,只要有5个专业人士利用一些相对先进的机器设备,就完全可以满足全部100亩土地的生产需要了,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进入制造业,或者其他经济部门。

在现代经济中,我们看到,在我国的一些相对落后的农业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把小块土地分给农户,由各个农户在自家的土地上进行所有相关的农耕劳作,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农民每年都忙忙碌碌,可是一年的劳动所得都很难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生活仍然陷入艰难困苦之中。而与之相对,在新疆、东北的一些大农场的专业化农业生产模式下,农场只需要指派少量的农民使用机械化的大型农业生产设备,就可以高效地在广阔的土地上,完成所有的农业生产劳动,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上述鲜明的对比恰恰说明了分工协作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三、劳动分工中的管理思想

很多朋友都看过卓别林的著名影片《摩登时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分工的细致化及其所造成影响。在这部著名的影片中,卓别林所扮演的技术工人的全部工作只是拧螺丝,而无需顾及其他生产环节的工作内容,这也培养了工人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升了他的工作效率。图2—2电影《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

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如何在工业生产中推行更为细致的劳动分工,优化工人的劳动流程,节约不必要的工作时间与生产效率的损耗,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一直都是西方企业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从泰罗制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对于工人的动作研究与协调合作的研究,再到现代管理学对于不同管理职能的分工都是按这条主线进行的。分工理论尽管在经济学发展初期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学的演化,它却逐渐被忽视,而在现代经济学领域并没有占据其应有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更为实际的管理学研究中却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宣扬分工能够促进效率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分工对劳动者工作的热情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正如《摩登时代》里面卓别林所扮演的工人由于长期只从事单调的拧螺丝工作,结果导致精神失常一样,现代管理科学研究发现,过于细化的工作往往会导致一个人由于长期从事某一单调的工作,而造成精神上的疲惫与厌烦,因此,近二十年来,在西方管理科学中,对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为了消除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消除单调工作导致的劳动者工作热情的下降,近些年来,一些知名跨国公司一方面进一步细化劳动分工,明确不同职位的不同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也推行大面积的轮岗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员工轮换到不同性质的其他工作岗位上,这样就可以在保证员工工作效率的基础上维持员工对工作的新鲜感,维持高涨的工作热情。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否定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分工可以提升劳动效率的结论,毕竟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劳动分工虽然较早期的封建社会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其分工的细致程度比起现代劳动分工仍然显得较粗,有时工人还必须负责相关的二到三个工序的操作,这样仍然存在工作节奏的变换与工作内容的微调,可以保证对于工作的热情,因此也很少出现职业倦怠。只是随着西方工业化的持续发展,以及机器生产在工业生产中的更为广泛的应用,专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工人的工作单调性才成为限制员工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四、为什么李娜不用做家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