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马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04:13:34

点击下载

作者:史玉柱,冯仑,任志强,刘永好,江南春,李静,吴鹰,沈国军,沈南鹏,张纪中,赵薇,郭广昌,优米网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近观马云

近观马云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近观马云

作者:史玉柱,冯仑,任志强,刘永好,江南春,李静,吴鹰,沈国军,沈南鹏,张纪中,赵薇,郭广昌,优米网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4-12-01

ISBN:9787807699224

本书由上海读客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2000年马云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1999年马云和蔡崇信在杭州西湖游船上。2001年,第二届“西湖论剑”结束后,马云和嘉宾们合影。2003年马云在与阿里巴巴创业团队的聚会中表演侧撑。2004年马云在澳大利亚的海滩上练太极。2005年马云与克林顿同游西湖。2005年,第五届“西湖论剑”结束后,马云和嘉宾们合影。2007年马云登上《财富》杂志封面。2009年马云在办公室。2006年第三届国际Web2.0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马云与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2007年马云作为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的特约嘉宾出席APEC会议。2009年马云在“淘宝大会”上表演太极拳。2010年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施瓦辛格与马云西湖论剑。2013年“双十一”。2013年马云卸任CEO,在杭州的黄龙体育场,照片中从左起依次为郭广昌、陆兆禧、马云、柳传志2013年淘宝10周年庆典上,“潮人”马云登台身着黑色圆边帽、大黑框眼镜、银色上衣和黑色七分裤,倾情演唱。马云与史玉柱共同庆生。2013年太极禅开幕典礼。2014年马云在阿里云年会上。2014年,马云入股恒大足球俱乐部,在签约仪式上与许家印合影。2014年9月19日马云在前往纽交所的路上。参加阿里巴巴纽交所IPO的高管团队合影。参加阿里巴巴纽交所IPO的高管团队合影。2014年9月19日,8位敲钟人(阿里巴巴生态角色代表)敲响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钟。2014年9月19日11:53分,阿里巴巴第一笔交易诞生,马云敲下交易钟。阿里巴巴30位合伙人之马云。阿里巴巴30位合伙人之蔡崇信,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阿里巴巴30位合伙人之彭蕾,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才官,兼任蚂蚁金服集团首席执行官。

01 史玉柱 马云有伟大的战略眼光

在中国,可以说在战略思考上,基本上没有人赶得上马云。战略,先要看战术,看每一步的时候,它那一步看似有可能是臭棋,但是你要往后多看个十步二十步,有可能那一步棋就是很妙的一着。作者简介史玉柱,1962年出生,安徽怀远人。当今中国商界最具争议和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中国营销进程的亲历者和推动者。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弃政从商。2013年4月宣布退隐江湖,现专注于慈善和投资。

初识马云

我认识马云很早,以前是认识马云的,但没打过交道,属于见面点头那种。最开始感觉马云有点空谈,但是后来打过交道之后,我以前以为他空谈的那些东西,最后他居然都将其实现了,那就说明他不是空谈。

真正跟他有交往其实就是2006年参加《赢在中国》的时候。因为一起当评委,那个时候算是开始有交往,关系真正开始好,也就是那时候才开始的。

在《赢在中国》里,要面对不同类型的选手。我们那时候是三个评委,每个人都要现场去判断选手,事先啥资料都没有。后来我就发现马云的判断——就是看人——应该是三个人里面最准的;点评也应该是最深刻的,所以那时候我才开始真正地由衷地敬佩他,开始交上了朋友。

参加节目以后,我跟他交往就比较多了,还有两次我们参加《赢在中国》评委组,我们两个一起去的机场,有一天飞机晚点,我们两个就在候机楼聊了挺长时间。

从《赢在中国》之后我们接触就很多了,基本上就是有机会就会见个面。比如说有时候他到北京出差,他也知道我在北京出差就会约我一起去吃饭;我在上海的时候,也会约着他来上海一起吃饭,聊聊天。包括他参加的一些社会活动,也会叫上我。

马云的战略思考是全中国最好的

在节目里,我在问问题的时候,更多地侧重于战术方面的;马云基本上问的角度,评判的角度,是从那个战略、文化等等这些角度出发的,我觉得他更深入一些。

在中国,可以说在战略思考上,基本上没有人赶得上马云。其实战略,就跟下围棋一样。战略,先要看战术,看每一步的时候,它那一步看似有可能是臭棋,但是你要往后多看个十步二十步,有可能那一步棋就是很妙的一着。因为马云会下围棋,他围棋下得还是挺好的。怎么学的围棋,他还给我讲过故事。

他说他大学寝室有一个人下围棋很牛,但他不会下,他就猛学了一阵,最后他大学同寝室的那个人就再下不过他了,后来他大学同班同学推荐说,郊区有一个老头下围棋是远近闻名的,他就去找了那个老头下,星期天跑到人家家里面去了。但那个老头不在家,他儿子在,一个少年,十四五岁。马云跟那个少年下了,结果输得一塌糊涂。然后马云回去又苦练,接着可能就拜了老头为师,最后就超越师傅了。

这个事他是当个故事说的,他不一定说百分之百的就这么准,我也记得不一定百分之百。因为他当故事说,当时说去郊区找这个老头,一路下着雨,他骑个自行车,淋得像落汤鸡,我就记得他当时渲染得挺多的。

因为马云会下围棋,所以他布局布得确实非常好。阿里巴巴近七八年来,他很多布局曝光了。这些布局,他以前也跟朋友说过,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其实都不理解他当时为什么要这么走,为什么这个棋子要下在这儿,但是事后证明确实下得非常成功。

不是每个战术都是成功的,并不一定每个动作都是很完美的。但是因为他的战略是正确的,所以基本上看他这几年做的每件事都做成了,阿里做得很漂亮。现在正在布的一些局,我相信未来也会非常好。

至于说马云是怎么想到这些布局的呢,我觉得其实是他的团队、他的高管和他本人,我相信他的布局都是他们在内部争吵,激烈的争吵震荡出来的。我也相信外界对他的帮助不大,他内部的“高手”很多,内部人才济济,再加上他本人大局观又强,又很聪明。所以我觉得基本上是他们在一起商量出来的。

战略部署一:合伙人制度

我和马云有时候会在一起谈战略,谈文化,比如他在准备实行合伙制之前,一次在三亚找我,跑到我住的酒店跟我说了有三四个小时,就是跟我讨论关于合伙制的问题。我觉得,其实他跟我说的时候,肯定在他们内部都讨论完了,都已经确定了,但即使确定了之后,他还会找我沟通,因为我毕竟也是管过上万人的队伍,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多一点。他是想看看我对这个事的评价,就是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然后完善一下他的思路。当时听他说,我就觉得非常好。最后他实施了,我觉得合伙制是很成功的。

对于这个“合伙人制度”我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中国最难处理的就是人,我觉得合伙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公司的骨干,这种制度解决了对他们的激励问题。在国际上凡是“人”占这个公司总资产比重非常大的企业,都会使用合伙制。比如像律师楼,那个楼可能是租的,但是真正最值钱的就是那帮律师,尤其高水平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一样,那这些往往都实行的合伙制。

合伙制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说,产生利润之后,首先是让合伙人先分这部分钱,然后才是股东。一般来讲,互联网企业跟律师楼,跟会计师楼其实是一样的,最核心的资产是人,所以互联网企业使用合伙制,我觉得应该是非常巧妙、非常高明的。

马云考虑合伙人制度,应该也是想要优待那些和他一起战斗的人。他不光是考虑了元老问题,其实也考虑了后来的这些水平很高的人。而且他每年还会“有进有出”。比如说三分之二的合伙人投票通过就可以淘汰出去几个人,或者引进多少人。

战略部署二:云计算

在中国,马云应该是最早布局云计算的。那时候外界还不知道,他和我说的时候,已经考虑得非常深了。等外界知道的时候,他的云计算已经做得很大了。现在他的优势就出来了,大数据时代,他一开始就走到前面去了。

一般来讲,他要跟我讨论的时候,他内部肯定讨论得差不多了,那时候其实他的出错率已经很低了,而我可能只是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

战略部署三:菜鸟物流

马云在做物流的时候,也和我聊过。应该是在做物流的一两年前,我觉得他脑子里面其实一直在想这个事情。他这个战略在布局上确实是很需要的,因为他跟我聊的时候说过,就是三五年之后,制约他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淘宝上大家的交易,会把中国的物流给瘫痪掉——这些包裹送不到。所以他布局了这个物流,其实是把这个产业链打得更通畅一些。

郭广昌和沈国军他们都参加了这个项目,其实他们参加是对的,因为马云的“做物流”,不是自己真正做物流,其实他就是征块地盖上仓库,然后建立物流管理系统,是别的物流公司来做物流。所以这个哪些人都参加了呢?一般来讲做地产的,比如沈国军、郭广昌,因为他们对土地的价值认识更深刻一些。

因为马云项目很大,所以需要大家投资。大家一起来做,这个确实非常好,我觉得他们投这个也的确挺有眼光的。

战略部署四:互联网金融

我比较多关注的,还是马云在小微金融服务成为单独的一个集团上,这一块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而且比地产的那一块要有价值得多。

这个服务原来只是一个产品,是支付宝的产品,后来成立了一个公司;现在一个公司还不行,马云还把它弄成了一个集团。阿里巴巴其实就是一个集团,所以小微金服集团(现已更名为“蚂蚁金服集团”)就不是在美国上市的那个集团里面。这一块将来它的市值会非常棒,肯定是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金融集团之一。

马云之前是找过我谈这个想法,不过他说的时候已经自己都想明白了。他说的时候,这个集团化概念就很强了。就是综合金融控股,之后除了银行,还能做保险、证券等一系列的服务。

很多人没看懂马云为什么搞金融,觉得怪,其实我觉得他是很顺其自然的。

马云其实不懂技术,他弄技术因为是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生态这个系统需要,所以他弄了技术。可是其实他也不懂金融,他也没玩过金融。但他之所以进去金融服务板块,是因为他下面的人懂。比方说,彭蕾。彭蕾虽然是做人力资源出身的,但其实她对金融的认识很深刻。

有一些“金融资深人士”,就是一些银行的高管、行长、副行长,他们对彭蕾的评价就是:“她非常懂,非常懂这个。而且她知道问题的实质在哪儿,开始以为她们不是搞金融的,后来发现彭蕾她们确实厉害,她们就应该搞金融。”这个评价很高,有很多传统金融领域里面的人都觉得做传统互联网的人肯定不懂金融,对金融的本质产品认识不深刻。这些金融的资深人士,对彭蕾这么评价,所以我觉得她们这个团队,应该确实很棒。

战略部署五:进军娱乐业

前面这些我们都能看得懂,先是阿里巴巴,B2B,然后到淘宝,淘宝之后要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里面肯定有支付宝,有支付这个环节,有支付宝和企业打交道,再做金融,借、贷,慢慢发展,这其实是一个电商系统,包括物流,这是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这是我们可能都能知道的。

但后面的一些事,很多人就讲,他们看不懂。比如说搞电影,比如说搞文化中国,搞什么医疗、环保之类,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马云以前的客户群只有几百万,后来几千万,现在几亿,他要想让这个生态圈再扩大的话,只是采取一些过去那些手段就不行了。过去的手段都用完了,然后再想维护这个人群,再想增加他的人群的话,娱乐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现在腾讯和阿里巴巴,都在发展娱乐业。他们两个同时在发展娱乐,也确实印证了娱乐业对于维护互联网企业的客户群有很大的帮助。

这个是马云对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哪怕电影最后不赚钱,其实对马云来讲,也都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的娱乐,未来又是一个大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也是个大发展趋势,娱乐又能赚钱,从战略布局来说,马云又需要这一块,我相信这个布局再过几年,大家就能看明白了。

现在看娱乐业这个布局有一点点游离,这个是大家可能都看不懂的一块。

战略部署六:移动产业

在移动战略里面,马云收购了很多公司,这些公司都是相互独立的,很多人认为这些公司没有形成一个合力,其实最后践行也像财务投资的感觉。

其实阿里巴巴基本上不搞财务投资,这一定是战略布局的需要。马云投资哪个公司,其实那个公司价值贵一点,便宜一点,对马云的全局影响并不大,这就是整个战略布局的需要。

你要看他某一个投资,有可能并不合算,比如说本来是个上市公司,他买的时候,控股了之后股价反而跌了,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投资是不合算的,但是你要看整个阿里巴巴的一个生态圈,其实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马云、支付宝、孙正义

之前网上很多人争论马云,说没有征求孙正义和杨致远的同意就把公司弄到自己的名下。其实任何一个人,他只要是名人,不管是企业界的、娱乐界的,还是哪一界,必然就有忠实粉丝,也有一批是他的死对头,马云也免不了。

在美国这么多上市公司,不都是那个结构吗,都是VIE(可变利益实体)结构。

那些争论的人又没有见过孙正义,怎么知道没经过对方同意呢?这个争论都是很多人自己定的,“假设没有经过对方同意就这么搞了”之类的,其实孙正义说过,他是同意的,杨致远那边也是同意的。

这个争论最初是先有个人说孙正义他们没同意,然后开始进行批判,所以这个基础就不成立。

如果这两个人有一个不同意,是做不成这个事的。董事会就过不了,董事会搞不了后面不都是没有了。我听过很多批判马云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以假设为前提的,这样的话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有个笑话,说邻居家最近买了一辆很好的跑车,然后问日本人怎么看,日本人就说我向他学习,他怎么发的财,怎么赚的钱。如果是美国人呢,就说我研究一下他这个赚钱方式。中国人就会说,那今天晚上我就把车给他砸了去。当然这是个笑话了。

在马云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尤其上市之后,他的个人财富用数字能衡量时,反对马云的人会更多。

其实马云对个人财富反而看得比较淡。我最近一次见他时,他就跟我讨论,因为他不能用公司的钱,所以在上完市之后,他要把个人的钱拿一部分去建个大学,就是“淘宝大学”。他和我说了很多,拿多少钱,这个大学准备怎么做,甚至还希望我能到大学去给他当教授。从这件事上,我觉得马云是“挥金如土”,因为他知道培养人很重要。

我觉得中国一批创业成功的人,其实财富观大部分都差不多。马云也是其中一个吧,也不能说他做的有什么特别,因为很多成功的人都是这样——当钱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看钱的后面不再是钞票、车子、房子,而就是一个衡量指标,就是个数字,反应不是那么太敏感。马云就是相对不那么敏感的,他也不会去算上完市之后到底有多少钱了。

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经营

马云也是一个向毛泽东学习很多的人。其实中国企业家用毛泽东思想的还挺多。毛泽东的思想,他的精髓,包括一些哲学思想、一些方法论,对于我们做企业,尤其是“打天下”的时候,确实很实用。

我们搞企业就是打天下。我要做一个产品,要开拓市场,首先,看毛泽东的轨迹,第一个要强调“马列主义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个就是他和王明、博古他们的差异,最后历史还是选择了毛泽东,抛弃了王明和博古,说明毛泽东这个是成功的。搞企业也是这样,不能照搬照抄书本知识,课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企业。

毛泽东在1947年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这个原则,其实有很多是很适合今天中国企业的。后来的解放战争,其实基本上都没有跳出他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个在《毛选》里面都有的。

比如说如果攻占一个城市的时候说“不打无把握之仗”,和敌人要打的话一定要有把握再打。毛泽东引用的应该是《孙子兵法》里面的话:“如果攻占一个城市的时候,必须要三到五倍于敌人才能围住;然后攻击的时候,又不能全面攻击,要选一两个突破点,主要的兵力用于这个方向。”

搞企业也是这样,你上一个项目,没有充分的把握,就是没有准备得很充足,没有把人才、资金、技术准备很充足,其实上项目是挺危险的。

毛泽东还有一句话是“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关键是要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点他就比蒋介石高明。蒋介石丢了一个城市,他就会很生气。我们这个共产党和国民党打的时候,丢了一个城池,毛泽东不在乎,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但是要歼灭对方一个旅,毛泽东就很开心。所以开始的时候,敌强我弱,解放战争,我们共产党就是靠这种“不计较城池,你要占城市我让给你,但是我就是抓住机会把你一个旅一个旅吃了”,后来一下双方力量就平衡了,最后解放军就超过了国民党的军队。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有生力量其实就是说我这个企业最关键的点。最关键的点是什么,就去抓那个。对于有些不太重要的,比如说像别人对你的评价问题,再比如你的企业的总资产,这些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你的利润情况怎么样。

很多现在成功的企业、企业家,尤其是打天下的创业者,去跟他聊毛泽东思想,但凡是人数规模比较多的企业,他们肯定都研究过,而且基本上都认可,大家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马云的用人之道

现在的企业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靠创业的老板自己亲自干活的;第二个阶段就是靠团队干活的,老板相对来说不冲到第一线了,只是指挥;到第三个阶段,其实就是靠文化了。这个是要企业规模和企业人数大到一定程度,大到老板已经指挥不动的时候,就是老板搞文化、制定规则,这个时候就只能看文化了。

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建立的文化非常好,能干的人能出得来,能到合适的位置,还能有很足的干劲。马云不断在培养他的团队,把团队下面人都快逼疯了,逼下面的人学习、研究、上进,还从外面再请人来,再逼。

他那个公司内部人才济济,不过我对他下面的人的了解,相对少一些,只是认识吧,认识几个,不是很多。他这个团队确实很棒,我认识一些人是因为曾经去给他的核心团队讲课,是马云让我去的,大概有个三四十人。

这个为什么不叫座谈叫讲课?他让我讲一下我这个脑白金从开始到后面怎么做起来的。其实可能想给他的团队增加一些营销方面的知识,马云很在乎他这个团队的成长。

其实马云的大多数决策,最初创立这个想法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下面的团队,他是最后拍板的人。他给下面的压力很大,你干得不好马上就撤你,他这一点做得很好,很不讲情面。

马云的员工都很亢奋,亢奋就意味着,他们在不断地思考,在干活,在交学费,这些人才会成长。那些80、85后,90后,再过几年也能出很多高管。

我刚刚做脑白金的时候,我学的其实主要来自于联想。联想其实是制造业,还不是互联网。制造业的经验,对其他传统行业也都是适合的,在当时联想应该算是最好的一个,我觉得是最实用的。但如果套在互联网的文化里,其实是有问题的:互联网是个轻资产,它是要靠一帮年轻人,靠一帮“疯子”去敢想、敢干,所以阿里巴巴的文化和传统文化,比如说和我的公司,和联想的企业文化,其实差异还是挺大的。

这些马云是怎么想到的呢?马云战略那么能干,文化也这么能干,两个都做得很好,他怎么想出来的呢?

马云自己琢磨过,如果一个干部在管一个部门,管满了24个月以后,他的激情就会下降,所以马云一般不超过两年,就会把整个部门打乱一次。该换岗的换岗,该拆散的拆散,该合并的合并。

其实这个他琢磨得比较透,要是传统企业就不敢那么干,因为一打乱了就全乱了,而互联网企业不怕。所以互联网企业更加需要创新,更需要那些第一次听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然后不断完善,很多时候最后就实现了。

阿里上市中的马云

马云最忙的时候应该是在上市之前以及刚上完市这段时间,一旦上完市之后,马云应该没有以前那么忙了。对马云来说,我觉得他重点管的还是战略、方向性的东西;第二就是管人,他会管核心干部,再加上合理的考核机制,所以他现在很多细节其实是不管的。对日常事务,其实马云管的还是越来越少,但是马云也很苦恼,因为政策和法规上有一些阻碍。

这个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中国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很重视,要管住“政府的手”。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制度太多了,就是这个不准,那个不准的东西太多了,从改革开放前就有,改革开放后又不断地增加。不过现在政府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在调整。

第二个,是“惯性”,就是政府对老百姓,对一些弱势群体想多保护一些,然后想干预一些企业行为。这个已经形成惯性了,所以像新生事物出来的时候,他们因为惯性的存在,可能就想多去干预一些。这个本意是好的,就是企业做事挺难的,做一件事十几个部门都过来说不许。

有一天马云跟我说,平均两三天就有一个工作组进驻他公司,是各个部门的,中央一级的、省一级的、市一级的,纵向的、横向的,涉及到三四十个部门,就是查他有没有违规,或者他下一步的工作是不是可能会违规之类的。

不过马云还是很抗压的,最多压力大的时候,发两句牢骚也就过去了,他还是很坚强的。

我也相信马云是不会违规的,因为他刚开始的时候,就要求下面的人,严格按照规矩来。比如我举一个例子。那时候淘宝还不大的时候,很多人通过淘宝充值,这样马云就有了很多流动资金,在银行存了很多钱。存钱就有了利息,但马云讲:“这个利息一定不能动,因为这个利息不是我们的。”

一般的企业存钱,这个利息当然是企业的了,或者说,这个利息动用不了,那我借给别人,让它生钱还是可以的吧。这是常规理解,但马云研究过法规,应该说这个利息不知道谁的,所以按照法规上是不能领取的,马云不明确这个利息是他的,所以告诉员工这个利息不能动。

他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他也会这么要求下面的人不能够违规,而且要违规还会追究员工的责任。他管得还是挺严的,这跟他的指导思想有关,就是一切东西要安全第一,不能违规。

阿里上市给创业者的启示

马云强调过:“你刚创业的时候,很小的时候,别去空谈那些战略。首先要想你的产品、你的服务是什么,你把这个东西做好,就是不要空想。”

不仅创业者应该学马云,大企业家更应该学,因为马云是一个大的标杆,像马云这种标杆很少。

中国的电子商务,在世界上本来是没我们一席之地的,人家都说美国怎么怎么,阿里巴巴一上市之后,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做得最大的、最先进的、走到世界最前面的是中国的电子商务,而不是美国。在这方面,马云对中国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马云很谦虚

马云做大了之后,自我膨胀的感觉肯定是有的,毕竟马云是人不是神。但是他有时候话说一半自己就刹住了,因为他有两面性。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一面,比如说光棍节“双十一”的活动,量很大,他就很开心地在那儿说,但是说一半就刹住了,因为另外理智的一面告诉他,这个事不能骄傲。

不过他炫耀的不多,所以我也没多少机会泼他冷水。他那个光棍节的数据,我们看了都目瞪口呆,也没有理由去泼冷水。

总结

刚认识马云的时候,当时我问他2004年的数据的时候,阿里巴巴年收入是3.59个亿,现在也可以查出来的,因为有报表,招股说明书里能看出来;2006年,在香港上市前的财报是13亿多,其实那个并不大,为什么阿里巴巴的发展这么快,像坐了火箭似的?

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也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会有这种情形。而且中国就只有一个马云,要是换个人,那当时有公司三个亿可能到现在也就只能做到三十亿,足见马云的功底非常深厚。另外他这个思想,我觉得也是有高度的。

看着马云,我们应该反思,但是想让中国每个企业家都成为马云,是不可能的,第二个马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现呢。扫一扫,看视频

02 冯仑 马云讲很多道理,但不怎么装

马云表达的那个状态非常好;再一个,他跟人讲话的时候,非常之自信,而且有感染力,对未来非常有信心,也始终在讲未来。他表达的时候一直有这种坚定性和对未来的洞察力,以及对一件事情毋庸置疑的自信。这种力量实际上让人听完以后,没有怀疑的余地。作者简介冯仑他是商界思想家,带领万通前进20年,守正出奇,践行理想,筑梦踏实;他是民营企业的布道者,体察历史,探究现实,勤于思考,乐于分享;他是社会公益的先行者,从学习国外先进到成立万通公益基金会,发起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知行合一;他是一个平和的人,有着智者光辉和仁者魅力;他又是一个行者,穿越阿富汗直面战乱,跋涉非洲草原与猛兽对谈,深入不丹行修幸福,徒步戈壁锤炼意志,骑行宝岛丰满理想;他,就是冯仑。

曾经想写马云

如果有机会,可以更多表达的话,我觉得可以让很多朋友来讲讲马云的不同侧面。大家一起描述一个完整的、生动的、真实的共同朋友,一定会更有趣。因为每个朋友看他的角度都不一样。

我原来想在《理想丰满》里写马云。后来因为在《野蛮生长》里写了牟其中,写了王石,我发现写书这个事,在很公开地写一些人的时候,尤其写一些同时代的人的时候,尺寸挺难把握。我写《野蛮生长》还涉及到一些其他人,后来有一个“其他人”还差点起诉我。

之后我写《理想丰满》,本来也想写马云,或者写柳传志,写一个比较典型性的企业家,但是最终我放弃了,而是写了俩90后小孩,我觉得这玩意儿不要紧了吧。我跟这两个典型的90后聊天,聊到些什么,大概能表明他们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看法就可以了。所以在《理想丰满》里,我换了个角度。

有力量的表达者

我其实想不起究竟什么时候第一次见马云。两个人认识很久了,有时候突然被问起这个问题,一下子还是想不起来。但具体要说第一次见马云是做什么事,那大概是好多年以前,在西湖边的“西湖论剑”。“西湖论剑”是马云他们做的一个论坛。当时除了他,还有几个做互联网的,只有我是外行。

当时是几个人一起去杭州,离现在大概有八九年的样子,那应该是我第一次见到马云。但是我知道马云是相当早之前的。“相当早”的原因是大概十多年前,我们万通有一部分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业务,当时是王功权在管。那时候王功权投了内地的“易趣”——易趣实际上是拷贝美国的eBay——所以他之后就经常跟我唠叨,说他这个投资的竞争对手有一个叫淘宝,是一个叫马云的人在做这个事。

后来有一些网商大会,我和马云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他了,我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表达者,马云表达的那个状态非常好;再一个,他跟人讲话的时候,非常之自信,而且有感染力,对未来非常有信心,也始终在讲未来。

总的来说,我对马云是先闻其名,后来才见到他,再后来又一起做了些活动,让我逐渐感觉到这个瘦瘦的身体里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就是我对马云最初的一个印象。

马云有种让人毋庸置疑的自信

我喜欢听马云讲,为什么喜欢听他讲呢?

因为他在讲未来的时候有那种坚定性,他表达的时候一直有这种坚定性和对未来的洞察力,以及对一件事情毋庸置疑的自信。这种力量实际上让人听完以后,没有怀疑的余地。

另外,我讲事情会讲很多,实际上是想给大家很多角度的启发;马云给人讲,相当于给你打开了一扇门,你只管往前走,你不会怀疑。

但听我讲就发现“门”挺多,你自己还得琢磨从哪个门进去,哪个门出来,所以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听完他讲,你会觉得要跟他走,听完我讲觉得,“哎呦,原来事情是这样的,我还得琢磨琢磨。”我也许讲的很多是让人停下来,而他讲的很多是让人一直往前走。当然语言风格、习惯那都是不重要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听完以后的感觉。

有时候去杭州,会去阿里巴巴跟他聊聊,偶尔也会去参加阿里巴巴的活动,有的时候一天的活动,但他会演讲好多次,中间休息有时候也会讲。

不光是我,我发现其他一起去的朋友,都很认真地听;每一次听完马云讲的以后,我们都觉得很有紧迫感,感觉一定要往那个方向去,再不往那个方向去就可能错过一个前进的机会。这可能就是马云表达感染力之强的最好体现吧。

马云不装

我最欣赏和钦佩马云的哪个特质呢?就是在非常自信表达的过程中,他不装。

他讲过很多道理,但是你会觉得这个道理,他是发自内心讲的。我知道还有一些人可能也讲同一个道理,但同样的道理被马云讲出来,你觉得他真没装,是这么回事。

比如他讲“股东第三”。这是一般人不敢讲的,去路演的时候都是股东第一,但他就是真讲这个,“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有些人讲这个事的时候,不够坦率,可能想:“现在反正路演,先把这个投资人打点好了再说,当然是股东第一”,马云就是不装,他坚持客户第一,他这样想,就这么做,并且就要说出来。

马云非常之坦诚,非常之直率,非常之不装。即使在朋友之间,他认为你有什么事情,就会直接说出来,会把你的“上衣”扒掉,毫不留情地给你留个底裤。他不是真扒你衣服,而是从语言上就把你扒光了。

很多人不大容易做到这些,马云事业能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真诚、直率,而且对未来执着的追求。

人一装成本就会很高。比如说一个人大冬天穿个棉袄,这叫“装”还是叫“保暖”,有时候分不清楚。但你夏天穿个棉袄,大家一看就是“装”。夏天穿一点点这叫“不装”,穿多了就叫“装”,而且大家很清楚,这个人大夏天穿棉袄,要么是身体确实病了,要么就是装的,一定是有什么别的企图。

形式和内容恰到好处,这个时候你给大家的感觉是真实自然的。马云在所有的表达当中,并不是捡你喜欢的讲,他是捡他自己认为正确的,甚至可能你不喜欢,但他觉得对你有帮助的讲。这是按照古代人说,这叫“诤友”。诤友就是能够不管你有什么感受,说一些真实的话出来,然后帮助到你。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哥们儿”的状态。

有人说我说话也不装,比马云更稍微“圆润”一点,这可能也是我失败的地方。而且我岁数大点,吃过的亏比他多点。所以我语言也比较直白,但我会比他略微世故一点。

我的人生经验导致,可能在有些事情上我太过照顾到方方面面。说得好一点叫“世故”,说得不好一点就是“原则性不是特别强”。但我觉得马云,包括王石、柳传志,他们身上都有这个特点,他们和朋友讲话,你即使不愿意听,但他认为是对的,都会直接表达出来。我好像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这就是差距了。

我们做的是“未来”,十年后见

在追求梦想这个问题上,其实这是很多企业家都共同有的特质。马云对于梦想的执着、坚持,我非常感同身受。原因也当然是我自己也是每天在为一个执着的梦想而奋斗。我看到过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马云在最初创办公司的时候,带着他的伙伴到长城照了一张照片,然后他讲:“要办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这个时候就是个“梦想”。但是经过了十几年,变成了“现实”。

其实我在创办初期也是这样,有天晚上,记得我跟王功权在海南的海边聊天,我们两个人回头一看后边好多工地。我们当时的梦想就是,这个城市的发展,有这么多房子,这些房子里如果有一栋大厦跟我们有关就好了,那时候其实我们什么都没有。若干年以后,我到了国贸,我们有一次碰面,突然发现国贸这一带我们哥几个建的房子还不少,跟我们有关的房子远不止一栋。

其实很多事情心里有,嘴上讲,抬头迈步去做,结果就会有。首先得“心里有”,心里有嘴里才会讲出来,讲出来以后才能迈步去做,最后结果真的就有了。很多时候不是这个事情找不找你,而是你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坚持和梦想。我容易被马云感动的原因,在于他每次讲梦想的时候,我都在心里特别鼓掌,因为我觉得这是真的,我信这件事。

也可能有一些人不信“梦想”,觉得你说这个事就没人信,觉得你这事不靠谱。我记得前一段时间,马云特别讲到一个事,就是说:“我做的事是‘当时’没人说是对的,因为我都是做的‘未来’。那就十年以后见,八年以后见。”

这让我同样感同身受,我做“立体城市”,六年前开始,大家都说不靠谱,但我自己知道靠谱。然后我跟一起做的一个同事讲:“你就等着五年以后,这五年所有人都反对你,但每年都会减少,你就看减少多少;等到五年以后,所有的人都说你正确。就像你追一个女孩子,第一次追,她说你神经病,你每天都说‘我爱你’,不信你说五年、说十年,有一天你突然不说,她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怎么他不说了呢?我难道做错事了吗?’你就抱着这个状态,天天折腾。”后来过了三四年的时候,我问他们现在怎么样,他们说:“现在大家好像都还挺支持我们,不太有人怀疑了。”我说:“你看,比我们想象的还快。”我觉得,只要你坚持梦想,这事总会有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和马云有些惺惺相惜。很多企业家在谈到梦想的时候,眼睛都是放光的。马云尤其如此。

我现在在做房地产,也做一些创业的业务,我就看创业的年轻人他谈着事情时,对梦想激动不激动,他不能把自己搞激动了,我就觉得这事不靠谱。

你先得把自己搞定,搞激动,才能把别人感染,最后把别人搞定;把别人搞定,才能把这个世界摆平,这件事情才有可能做出来。

我们看到马云对梦想的执着的目光,所以他这个“老师”比我好。我在党校当老师的时候是教领导干部的,所以老是有一些话我不敢跟他们说,不敢教育他们。马云在梦想面前的执着和坚定性,确实很容易感染我。

马云的敌人趋于无形

我和马云都属于一旦确立了一个梦想,就会坚持下去,不管这个过程中别人怎么说的人——当年马云算是第一个把“互联网”带到中国来的人,但当时没有人相信他。所以今天当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人跟我讲难,我就觉得,如果都是不难的事情找你,你有那么好的运气吗?

一般来说,每一个创业者最开始的时候,难是很正常的,因为当时的格局是既定的了,你从“底下”长出来,就像一颗种子要发芽,一开始浮土会压着你;你稍微大一点,碎石子会压着你;你再大一点,大石块就会压着你;你更大的时候,大树就挡住你了;最后你也变成大树的时候,风可能会就把你吹倒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到最后风也是你的敌人,你会发现你越大,你的敌人越无形。

当你从一颗种子一直长成棵大树的过程中,你开始是和有形的人斗争、作对,他们来“破坏”你;当你成为一棵大树的时候,风必摧之,风是怎么样呢?风有丰富内容,有大王之风、有小臣之风,各种各样的风。

马云今天已经是一棵“大树”了,所以他面对的压力都不是我们常人能感觉到的,是“风”。风起于青萍之末,最后变成一个什么浊气也好,清气也好,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力量——这个风开始很柔弱,最后会变得很强硬。

台风到十二级的时候,你骑自行车撞都撞不过,台风会把你刮倒。我骑过一次自行车,撞上了十二级台风,那个风跟墙一样硬。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马云能够把企业办到今天这样,所面对的压力、对手和危险以及挑战,他都能一个一个地承受,我觉得这是他真的信这个梦想,他把梦想当真。他要不当真,就不可能有这么大毅力。而一旦有这样的毅力,他就能接受各种挑战,从小石子到石块,再到现在风的挑战。

阿里巴巴做成这样巨形企业以后,实际上压力和挑战是无形的,根本看不见,敌人在哪里也不知道。一个美国人跟我讲“我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所有人都和我一起笑,而马云今天的处境就是这样的。

大树根深也要适当妥协

马云现在作为一棵“大树”,面对着每天四面八方的风,日日夜夜,他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你去看大树怎么对付这个风,第一根要扎得深,这很简单。第二上半截要适当弯一点,这就是大树对风的态度。下盘根要扎得很深,但是在树梢,树的上半端要随着不断的风势稍微弯一点,也就是适当的妥协。而中间是不动的,这样才能保持不断。马云基本上就达到了这种所谓的柔软或者妥协的状态,因为所有的挑战,看不到的这些压力,我觉得目前马云都还化解了。如果没有化解,他也不能够上市,不能够进一步地得到这么多投资人的信任。作为一棵大树,始终要把握的就是这样,根要稳,要扎得深,同时要适当地妥协,这是大树教给我们的智慧。

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有发自内心的一个感受,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我的这些朋友里面,我最钦佩的有三个人:王石、柳传志还有马云,他们于我,给过很多激励,给过很多建议,在一些重要的时候也给过我一些启发,所以我非常感念。

人都是这样,近朱者赤,我还有很多这样好的企业家朋友,他们分布在企业家俱乐部、泰山会、华夏同学会等各个优秀组织中,这些朋友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实际上都是我发展当中学习和获得滋养的地方。只不过这三个人的个性比较鲜明,将他们作代表提出来。

实际上,除了他们三个以外,我觉得整个中国优秀的企业家,特别是现在年轻的、层出不穷的新创业者,未来都是我很大的一个学习的榜样,我也有很多需要跟他们讨教的地方,而且这些“需要”我觉得会越来越多。

只要我还在做事情,那就应该“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我周围有这么多好的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

我是有点“太过爱学习”,有时候学的有点多。那天有一个朋友说,你就是读书太多,知道的事儿太多。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知道的事太多就会有很多迟疑,就给自己留下的解释太多。所以我现在也会把目标聚焦一下,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一点,然后就能更坚定地把我身后的企业“万通”给办好,这样我会非常高兴。

我从马云身上学到挺多的,比如他对价值观的坚持。因为我们企业也有反省文化,也有我们自己的内训学校,也有我们自己内部的迷你MBA。马云跟我讲,他对价值观是坚持用一票否决制的,而且这个占KPI权重很重,等等。对我来说,我非常同意这样的一个做法,所以也对自己的企业加大权重考核、坚持价值观。万通的价值观是要“守正出奇”,“以正合,以奇胜”。

有一次马云让我去参加他们一个活动,让我看阿里人怎么改变自己,当时马云请的演讲者是阿里巴巴的CEO卫哲,请他讲进入阿里几年之后的一个改变,讲对职业经理人的看法,我都很受启发。

我的公司也是对职业经理人有一个考核和内部培养,我们怎么能够把握一个分寸,不迷信职业经理人的流程?听了马云和阿里巴巴员工的故事,我还是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内部员工成长、培养自己的职业经理人切入为好。

和马云的这些交流让我很受启发,所以隔一段我们都会聚聚一起探讨聊聊。

马云给出的信号非常清晰

在企业管理上,我和马云最大的区别其实是性格区别。万通如果说存在最需要改进的“缺陷”,应该是在速度、执行上。这其实跟我个性的缺陷有关系。

马云他很坚定,他给出的信号会非常清晰,也包括王石,包括老柳。即使他们平时朋友之间做事,给的信号、给大家的边界也都很清楚,所以大家都跟着往那儿走,效率就会高。比如说柳传志每次出门就不许司机迟到,那是很清晰的。

而我跟大家说了以后,大家如果不做,我有时候内心也就原谅了。这个“边界”,就不是一个生与死之间的边界。要说这件事情非常清晰,给的边界应该是“你不这么做我就踹死你”。我基本上是先不做,等一下,慢慢想明白再做。这样跟随我的团队,他们得到的正面压力不够。

在企业管理中,“问责”我做得也不够坚决。比起他马云、王石来说,我的企业在执行方面,在坚定性方面,就像一个战队在执行任务的坚定性上会很迟疑,动作比较慢,所以错过一些机会,致使发展的速度和我的预期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光有梦想、光坚定不行。论毅力大家都很坚定,但具体到一件事情的管理上,我就很难做到“零容忍”,这个是我的缺陷。

举个例子,我跟老柳好多年以前老讲这个故事,我们俩在香格里拉吃饭谈事,谈完事出来以后到门口,我就打电话叫司机,而柳传志一到门口,车就开过来了。他就说:“小冯,这个要管理。司机的工作就是得盯着门。你出来不用着急,你想什么时候出来就什么时候出来,而不用出来的时候再打电话找司机。”这个差距,我就记得特别深刻。

柳总在每一个小事情上都这么坚持管理的准确性、原则性。当然,联想管得很好。而我对司机这块的要求就是,晚点就晚点,也无所谓,打个电话差个五分钟、十分钟没什么大事,就这么着吧。也不批评,也不要求。但如果公司中其他事情也类似这样,给大家的“缝”就会特别大,这个队伍带得就不够整齐、不够坚定。

万通将每年9月13日定为“公司反省日”,从董事长、总经理到基层员工,都可以对公司内部管理、文化、发展提出批评、建议,进行自我反省,这个反省文化已经坚持了20多年,最近我自己也在反省。在做很多调整,要改变组织和人事的架构,要把这个缺陷克服掉。我也应该改变自己。

项目不分大小,执着坚定如一

马云对一件事情的执着和认真,我印象很深刻。

我们有一次去不丹旅行,当时在不丹安排了一家机构,是我们大概十七八个朋友一起投资的一家旅行机构,叫“太美”。这家机构非常小。在这个过程中,马云给他们开会,给他们讲商业模式,讲愿景,讲要求。当时去的还有沈国军、我,好多人,都是投资人,但我们好像就不关心这个事,而马云却花了很长时间给他们讲。沈国军也没上心,我也没上心,大家只是玩,但是马云不因为这个投资量小而放弃对它的认真。这个是有差距的。我对这件事处理得就比较弹性,跟我的性格有关,觉得大家高兴就行了。但那一次,马云有一个晚上加一个白天,都一直在跟那个团队交流。

另外,比如说壹基金在创办的时候,马云跟李连杰,也为创办的事谈了好几宿,谈价值观、理念,都是一种特别认真执着的态度。

我也认真也执着,但如果马云做到十分,我最多做到六分。还有一些人,比如像任正非,他军人出身,可能一瞪眼,别人就做到七分了。

我的很多员工非常喜欢我的这种心软、宽容,但是这样事就耽误了。就是说大家很喜欢我,都觉得这人挺好,也不批评人,但是除非我撞上大运了,公司的经理人执行力很强,而且也很有责任心,能把事情坚定地去执行,那我就撞上运气了。

我们早期六个人的时候,我跟王功权、潘石屹就属于相互配合的。因为他们俩执行很坚定,说话非常清晰,我们只要一商量,这个事方向清楚了,那效果就出来了。如果我的一个合作的伙伴,跟我的性格也差不多,那可不就是耽误事了吗?

我和马云都喜欢表达

马云脑子里有根弦永远是绷在那儿的,可能也正是这种性格上的互补,所以我跟马云比较融洽。有一些企业家比较深沉,思考时间很长,做得很远,但是不愿意表达出来,而我和马云都是比较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大家互相交流分享的类型。马云属于很愿意表达,很愿意跟大家分享,我觉得跟他当过老师有很大关系。我正好也是比较愿意表达的人,也愿意分享,所以我们在一起聊天还是非常开心的。

记得我俩有一次一起坐飞机,本来是想要休息,但是正好在飞机上换到一起,结果一路上一直在那儿聊天。所以我和马云还有一些朋友一起旅行的时候都不会寂寞。我是被生活蹂躏得比较久,所以很多屌丝习惯、屌丝语言。以前这些东西要放在老一辈人看,都属于不太正经的表达,有了互联网了以后,大家反而很能接受屌丝语言,而且都可以说了。要搁在三十年、四十年前,你见一个陌生人都叫“亲”,这是有问题的。

现在大家都宽容,表达的范围,选择的词汇都很多,表达的状态也比较轻松。我们是赶上个挺幸运的时代,在表达上没有太多的障碍,也有利于我们想法、经验都能够尽快地分享。

马云的英语是可以谈恋爱的

我和马云都是“泰山会”的成员,会里每年都有一段时间组织旅行。出国的时候,我英文还行,而马云的英语,是可以用来谈恋爱的英语。

我老开玩笑,说我的英语像五岁小孩,看见哥哥姐姐拉手,知道是拉手,不知道那是谈恋爱;马云的英语就是知道谈恋爱,而且还能说出来是恋爱,已经很自如了。我只是说懵懵懂懂的,好像是属于知道一点,又有点还不明白的这种感觉。日常的一些小事没问题,认真开会谈事儿是不行的。我们出去旅游,自己开会当然是中文,但是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偶尔也就马云可以抵挡一下,谁叫他曾经是英语老师呢。

马云也侠骨柔肠

马云的心胸非常开阔,很照顾朋友的感受,同时也很关照他的员工和他的家人,我觉得这个做得非常好。比如他上市,或者说有一个好的投资机会,有一个好玩的事,都愿意跟朋友分享。如果到了杭州约着吃饭,他会约到家里,和夫人一起。

马云很兼顾家庭,时常和太太一起,而不是像很多人都在外面跑,天天和朋友聊天,不着家。所以他说既然是朋友来了,可以在家吃饭。这是两者兼顾的一个方法。在很多企业家里,应该说马云算是很“侠骨柔肠”的一个人。

马云始终跟着年轻人在塑造未来

我和马云,一个是在互联网界做电商的,一个是做房地产的,其实分界还是挺大的,但是一路走来我们的交集越来越多。

我记得马云他们挺早就安排底下的人跟我们联系,就是他们要做一些互联网的社区。因为他发现了,现在年轻人住在一个社区,投递的包裹越来越多,这样的话,他就希望能够有这么个社区,一个小区里面有一个小的物流体系,一个小邮局,然后他就找我讨论怎么样来打造这个未来社区,这是他最初的想法。后来他们不断发展,现在做成了菜鸟物流。

马云始终是跟着年轻人的消费行为、生活习性以及他们的价值观、精神追求来不断塑造未来。他电商发展了以后,购物中心每年减少的面积是10%到15%。都挪哪儿去了?物流仓库增加了。这些变化都是他们造成的。

而且马云在一次电商的活动当中讲,要把房价往下打击。我当时就说,以后没准房价这事不是政府来定,而是未来的这一代年轻人来定的,是由网络所相关的这么多大众人群影响的。所以我们的市场也好,发展的业务模式也好,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动态。

2013年“双十一”,马云说淘宝当天收入是三百五十个亿,然后任总(任志强)给泼冷水说三百亿也就是几块地钱,而每一天全国平均的房屋销售量都超过一百五十个亿。

任总比我大七岁,我比马云大概大五岁,所以我在中间折中想了一下双方的不同观点。我认为,必须看到互联网电商对房地产,特别是商业不动产、社区巨大的一个影响力。但同时当下我们也要照顾到曾经的这些房地产原有的格局。所以这是个缓慢的变化,不是一天就能变过来的。

马云可能一下就说到了质变那一点,而任总还在量变的过程中。所以,我在他们两边看到了一些他们角度上的不同。

互联网+房地产:未来的虚拟开发商

马云和王健林打过一个亿的赌,我觉得现在结果都已经有了。王健林王总已经完全向电商“投降”了,整个万达集团和电商这一块的很多公司有了多方面的战略合作,他们已经有这个意向。

万通这边也有了一些互联网的合作。前两天还在研究,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跟房地产之间的这种结合和创新。我们最近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和努力,特别是定制了一个平台,把房子的制造过程完全放在网上,年轻人可以在网上自由地选择和定制不同的地块、不同城市、不同类型的房子。另外开发商也完全开放,传统的开发商在这个平台上,由实体的商家,变成了一个虚拟的商家。

我们在做这样一种变革的尝试,使房子的建筑过程,能够完全变得开放,很多人可以参与,而且很容易降低房子的成本,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服务,也能够更快地把这个房子造出来。

当然现在还只是开始,我希望能够在未来几年里,看到这个平台的成功。此外,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能会去马云的淘宝、天猫上卖房子。

马云的坚定直接更有利于商业谈判

马云很坚定、很直接的表达方式和我“四两拨千斤”的表达方式相比,从商业上、谈判的角度,马云更胜我一筹。

在公司这么多年,我发现自己不怎么会谈钱,为什么呢?因为我太能理解大家了,和马云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处理比较,我有时候妥协的有点多。这两种方式,是工作方法不同,马云这个性格的清晰和原则性,会让他去跟人谈事的时候也比较清晰。而我,说好听点吧,叫“圆容”,就是比较能够照顾到大家的想法。

但真正到商业利益上的时候,我有时候会不够坚持,所以我尽量避免直接去跟人谈钱,而是让团队去跟人谈,谈到坚持不下的时候,我再来发挥我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事怎么给它弄成。团队也知道,关键利益都是他们去谈,然后遇到困难、特别复杂的事情,我能够帮他们化解,这是我能够做的事情。所以大家的角色不一样。

我自己一个人是很难成功的,一定要有一个搭档去做。二十多年,我每一件事情做得好坏,都取决于跟谁搭档。但是马总、柳总、王总,他们比我能干,他们团队只要围着他转,就能够做得很好。我是一个人只有一半能力,还得再有一个人和我合起来,然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力,之后再让团队的人围着我们转,才能把事做成。

其实我说这些并不是因为我谦虚。“善处下者而驭上”,我知道自己低在哪儿。其实我心是想着很高的地方,人如果说不知道自己“低”在哪里,说明你根本不知道“高”是什么。

上市只是马云的又一次“创造”

阿里巴巴很牛,但是其实马云很不轻松,他要承受“无形的风”的压力。

阿里巴巴包括马云,从一颗小小的种子,然后现在已经发展成一棵大树,在纽交所上市,整个数额也是纽交所的一个“Big Deal”。现在很多人都说这个事意义非凡,我觉得阿里巴巴做的事情,叫做改变、创造。马云改变了我们很多行为方式,他创造了很多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业绩和未来,每天都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对他所能创造的变化,我从来都不怀疑,无非就是又改变了一次。

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这是一个巨大的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投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