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15:37:06

点击下载

作者:钟大辉杨光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政与税收

财政与税收试读:

前言

目前,财政与税收这门课程的教材较少,而且仅有的几本教材中又有一些是2011年以前编写的,2011年以后国家重新制定和修订了很多税收及管理法规,新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使得一些教材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尤其满足不了高等教育教学的需要。虽然也有一些教材是2011年以后编写的,但主要面向的是高职高专,而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材是少之又少。故而编者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编写了这本教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税收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对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如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的提高、增值税转型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我国的税制改革新形势也要求教材的编写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最新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的改革动向,以适应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本教材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本科教学,包括金融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等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

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第一,探索更为清楚、合理的逻辑结构;第二,探讨应用型本科以及教学型本科教材理论与实务结合的尺度。

本教材的结构体系:结构清晰,直接将财政与税收分为两篇。财政部分是按照概述→收入→支出→预算→财政政策的主线来编写的;税收部分则是在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征税类别来编写的。

本教材的写作特点:理论与例题及案例充分结合,且每章后都配有习题以供学习参考使用;同时,教材中适量添加了图片和表格等,力求更加生动。

本教材由钟大辉、杨光任主编,李范英、张丹、张大庆任副主编。全书共分两篇十二章,具体编写分工为:钟大辉、赵悦、韩扬编写第十章、第十二章;杨光编写第一章、第八章;李范英编写第六章、第七章;张丹编写第三章、第五章;张大庆、常春水编写第九章、第十一章。王春赢、柏文静编写第二章;王银龙编写第四章,全书最后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李延霞教授主审。

本教材编撰团队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一线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时期对应用型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编写过程中,同时参考并吸纳了很多同类教材、著作和论文等相关研究成果,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出,特作说明并表示感谢,并向所列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对在本教材编写出版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编辑和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领导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同行指正。希望同行专家及读者在使用本书时,关注税收制度的变化,将最新的税制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编者2015年11月第一章 财政概论学习目标

了解财政现象、市场、政府与财政的基本内容,熟悉市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掌握财政的基本概念、财政的特征以及财政的基本职能,理解财政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

财政的特征;市场失灵的特征;财政基本职能的内涵、内容以及实现职能的财政手段

[本章难点]

财政的基本职能以及三大职能在我国的具体体现导入案例

一个车牌号要卖11万元,一盘翡翠饺子要卖3万元,两瓶可乐690元,杭州一家酒店的年夜饭19.8万元一桌。2006年2月4日,南京某珠宝店推出“天价”金碗每只238 888元。中国社会尚未全面达到小康水平,但“天价”商品如潮水般地涌来,冲击着人们的神经。面对众多的“天价”,人们不禁会问:中国到底富不富?哪些人有钱?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年收入刚刚超过1 000美元的“温饱线”。根据国际通用的贫富差距指标——基尼系数,中国2004年年底已经达到0.457 7,超过了国际通用的0.4的安全水平,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不小。换句话说,“天价”车牌号、“天价”年夜饭、黄金书、金碗等均与普通人无关;普通人或生活在最低生活标准线附近的贫穷者需要的是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的收入不高,购买力有限。

问题:公平分配的标准是什么?财政应如何在实现公平分配中发挥作用?第一节 财政及其特征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财政(一)财政现象

在当今社会,说起“财政”,人们并不陌生,财政问题和财政现象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时时处处都存在着财政现象。每个社会成员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与财政发生联系。在不断享受财政活动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人们也常常会对某些财政问题表示困惑。

例如,一个国家必须得有军队、公安、司法、国防才能保障其安全,此外,还需要有机关、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其主要靠财政拨款来维持和发展。

再如,发电站、煤矿、桥梁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等的修建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支出。(二)财政活动

社会经济生活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都能涉及一些财政活动。所谓财政活动,首先表现为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不仅与各级政府的职能相统一,也与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热点经济问题紧密联系。财政活动还表现为财政收入。二、财政的产生与发展(一)财政的产生

财政并非自古就有,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社会生产活动非常简单。劳动资料直接来源于大自然,人们也只能够取得非常有限的社会产品。为维系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特别是为了劳动力再生产的延续,人们对有限的劳动成果必须平均分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除了满足社会成员最低生活保障的需求之外,还出现了剩余产品。生产工具的改善也使得原本需要很多社会成员共同参加的社会生产活动通过少数或者个别成员的劳动就可以实现,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出现促进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剩余产品出现后,逐步产生了私有制。私有制的产生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阶级的分化,形成了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的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的阶级,最早出现的是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阶级产生之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需要建立一种专政的统治工具,国家也就随之出现,国家产生后,必然需要建立包括军队、警察、监狱和国家政权机构在内的一系列国家机器。国家机器的存在是国家生存所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即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因此,财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二)财政的发展

财政产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国家形态的不断更迭,财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各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国家财政。

1. 奴隶制国家的财政形式

奴隶制国家的财政形式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部分。

奴隶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有:①王室土地收入。王室土地收入即国王强制奴隶从事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等劳动成果。②军赋收入。军赋收入即为保证战争和供养维持军队需要而征集的各种财务。③掠夺收入和贡物收入。掠夺收入是指在战争中掠夺的所有财务;贡物收入包括诸侯及王公大臣的贡赋以及被征服的国家交纳的贡品。④捐税收入。捐税收入主要有从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那里征收的各种捐税。

奴隶制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有:①王室贵族支出。这包括王室贵族成员的生活消费,例如吃、穿、住以及赏赐、宴请宾客、建造宫殿等。②战争军事支出。③王室官员祭祀支出。④各种俸禄支出。⑤农业、水利等生产性支出。

奴隶制国家财政收支基本上采取力役和实物的形式,国家财政以直接剥削奴隶劳动的收入为主。

2. 封建制国家的财政

封建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有:①农田捐赋收入。②官产收入。③盐铁官营专卖收入。④特权收入。

封建制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有:①军事支出。军事支出是封建制国家的重要支出。②王室贵族费用支出。这项支出在封建制国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③维持国家机构开支。④文化及教育支出。这项支出在封建制国家中占有较小的比重。⑤宗教支出。⑥生产工程建设性支出。

封建制国家财政收支基本上采取实物形式与货币形式并存,并有力役形式。农业取得的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并产生了国家预算。

3. 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有:①各种税收。税收是资本主义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②债务收入。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采用发行公债的形式取得财政收入。③上缴国有企业利润收入。

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有:①军事支出。军事支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②国家管理经费支出。这包括行政、立法、司法三方面的管理费用。③文教科卫支出。④各项福利支出。⑤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性支出。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支全面采取货币形式,发行国债、实行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成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经常的和比较隐蔽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财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4. 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建立和发展(1)新民主主义财政的建立。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建立,归根溯源,要从1927年建立红色根据地开始。历史上每一次革命都会使社会的各项活动尤其是政治运动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立以后,为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和根据地经济极端困难的需要,新民主主义财政建立起来了。其特点主要是:①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民交纳的公粮。②财政支出主要为革命战争提供保障,此外也有一部分用于发展经济和社会建设。③财政管理基本上是分散的,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统一的制度。(2)社会主义财政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相应的,财政的性质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新民主主义财政过渡到了社会主义财政。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建设和修复任务,国库空虚,经济基础薄弱,需要有足够的财政保障。但在当时,人民政权却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国家财政存在着巨额赤字,金融物价剧烈波动。为此,国家财政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主要有:编制新中国第一个概算、打击投机资本、统一财经工作、调整工商业、贯彻“三边”方针。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战,人民政府终于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取得了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伟大胜利,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各项指标都有大幅度增长。物价完全稳定了下来,很多商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财政收支实现了平衡,并略有结余。三、财政的概念及其特征(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关于财政的概念,我国学术界在长期探讨和争鸣中,对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有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学说,各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探索了财政的内涵和外延,各自有鲜明的中心论点,但各派之间并不是绝对排斥的。主要有“国家分配论”“社会再生产说”“剩余产品价值分配论”“社会共同需要说”“价值分配说”“公共财政”等观点,目前,已经基本确立了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即“国家分配论”)的主流地位。(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1.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财政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原始社会没有国家,也就没有财政。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在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产生了国家,国家产生后,要行使职能,就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而它本身并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为了满足需要就必须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分配和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这种特殊的分配行为就是财政。与其他分配不同,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

2. 财政分配的对象——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社会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被消费掉了,没有剩余,只存在一般的平均分配。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基础。这就使财政从一般产品分配中独立出来,专门为国家行使职能提供物质基础。

3.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要想真正理解财政分配的目的,就有必要了解财政学中的社会公共需要理论。(1)社会公共需要的含义和特征

人类社会的需要尽管多种多样,但从最终需要来看无非有两大类:私人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由代表政府的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如下:

第一,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不能将其分割成几个部分分别归某个人或集团消费。

第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某个集团或某个人享用这种产品并不排斥其他集团和个人享用这种产品。因此这种产品不付费或少付费。如航海中的灯塔、国道等。而私人产品付费后他人不能消费,如个人买一瓶汽水就会排斥其他人消费这瓶汽水。

第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在取得方式上具有非竞争性。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总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所引起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私人产品每增加一个则多一份成本,如蛋糕。(2)社会公共需要包括的范围和内容

第一,保证执行政权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需要。

第二,半社会公共需要。这就是介于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一些需要,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也要由国家集中分配来满足。

第三,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需要。如邮电、通信、民航、铁路以及市政建设,这些产品在使用上具有共同性的特点,不可能被单个企业独占,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社会主义国家这部分建设由政府出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某个企业集团也负担不起,大部分仍然由政府投资兴建。(3)社会公共需要是共同的、特殊的和历史的“共同的”是指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社会公共需要,它不会随着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特殊的”是指社会公共需要总是具体地存在于某种社会形态之中(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自己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如西方国家的一些福利是社会公共需要,但我国经济发展未达到,对我国来说就不是社会公共需要。像北欧一些国家,医疗、教育和养老(65岁以上)等是免费的。“历史的”是指社会公共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如对农业、工业和社会教育投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不同的。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两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财政是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因此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一、市场失灵及其表现(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又称市场缺乏效率,是指市场本身无法有效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引起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状况。换言之,当市场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而导致市场缺乏效率时,称为市场失灵。(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1. 公共物品和外部效应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劳务。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每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和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和劳务消费的减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或很难阻止其他人享用该产品,因为这种阻止要么在技术上做不到,要么阻止的成本高昂而无法真正实现,如海上建起的灯塔。而私人产品则具有排他性,比如,任何人想从商场不付款得到商品,售货员都可以阻止其消费该商品。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人更多地消费一种产品时并不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即在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内,原有消费者享用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由此获得的效用程度,并不会因新消费者的增加而有所减少或损失。每增加一个人享用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的特点,使得消费者可以不通过市场而免费享用该产品,产生“免费搭车”的问题,即由于人们享用某些产品或服务时并不减少其他人的享用,后者就可以不付费。同时由于其消费没有竞争性,个别消费者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利益的成本难以量化,从而使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很难向个别消费者收取合理的费用,因此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个别消费者之间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解决问题。课堂思考:我国当前铁路运营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吗?会不会导致火车票价过高,老百姓坐不起车?

2. 规模经济和自然垄断

一些自然垄断的行业,例如供电、电话、自来水等,在进行大规模经营时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这就是规模经济,一旦某个企业或集团占领了市场,实现了规模经营,就会阻碍潜在的竞争对手进入。同为新进入该行业的公司,由于生产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成本就会提高。因此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很容易形成垄断。

但是,垄断毕竟偏离了完全竞争,在给其他企业设置进入障碍的同时,垄断者往往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凭借自身的垄断优势削减产量、提高价格而谋求高额垄断利润,从而使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偏离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影响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经济的作用,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浪费社会资源。自然垄断行业的存在,使得生产和提供该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只有在较大规模下生产时才有利可图,一旦进入该行业的公司生产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成本会高于大企业,难以与大企业竞争。因此,在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特别容易形成自然垄断。因而,政府应该承担起维持市场有效竞争的责任。

3. 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具体到一个交易过程,是指供求双方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交易过程中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中逆向选择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如在一个旧车市场上,有多个潜在的买者和卖者,卖者知道自己的车的质量,但买者却只能通过观察了解该车的大体情况,并可能只愿意按照该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付出价格,这样将会导致高于平均质量的旧车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旧车进入市场。道德风险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签约时信息虽然是对称的,但签约后一方当事人却无法直接观察另一方当事人采取的行动,此时另一方当事人就有可能采取对对方不利的行为,即使合同可以建立在可观察的结果之上,也会出现双方都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这两种情况下,显然都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4. 收入分配不公平

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市场经济虽然是有效率的,但却很难兼顾公平,因为市场机制追求的是资源配置效率。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收入分配情况是由每个人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其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价格所决定的。由于每个人所拥有的体力、智力、天赋、资本等在质和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使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异很大,且有失公平。而且,这种收入悬殊情况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而市场机制对此却无力解决,这不仅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引发社会动荡,影响社会安定。因此,没有收入分配上的公平,就没有经济高效率的长久持续。课堂思考: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存在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如何进一步建设?二、政府干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理想条件下,市场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配置资源。但是,由于市场本身失灵,需要借助于政府来弥补市场缺陷实施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市场与政府各自配置资源的范围和程度,也影响着财政收支的规模和方向。(一)政府的经济作用

市场自身无法克服市场失灵问题,而由市场失灵所产生的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比较复杂的经济情况,典型的经济现象是经济危机,即通过经济危机来克服市场失灵的缺陷。但是,经济危机会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并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危害极大。这就需要政府介入或干预,以一种非市场机制的方式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借助于政府的力量,通过运用各种政策和措施来干预经济的运行,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见图1.1。图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二)政府失效

20世纪70年代后,各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政府失效问题的关注。

政府失效是一个和市场经济本身紧密联系的概念,指政府作为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的手段时,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和经济目标或给社会带来额外的福利损失。所以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相对应。

政府失效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政府干预失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如下:

1. 政府提供信息不充分

政府应提供如经济形势判断、气象预报、自然灾害预测等多方面的信息,因为这些都是引导经济运行的重要信息,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如果政府不能准确及时地了解广大人民的愿望,或误解了人们的行为,其提供的信息就可能不及时、不充分甚至失真。

2. 错误的政府决策

政府决策失误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的选择不当等。比如,提供居民出行便利的城市交通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可以有许多种决策方案(虽然公共交通属于标准的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举办,也可以由企业举办),是提倡私人购车还是发展公共交通,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缓解交通拥挤和方便居民;发展公共交通,是建设地铁还是建设地上轻轨,如何决策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是由政府包办还是吸引企业参与等。这些不仅仅是决策问题,更是效率问题。

3.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问题,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我们知道,政府干预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政府干预失效,是指政府干预不但不能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加重了市场失灵,进而损害了市场效率。财政职能的“越位”,是指本应当通过市场机制就能解决的事情,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强行人为地参与,如政府代替了市场职能,而热衷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某项投资。财政职能的“缺位”,是指应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如公共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等,这些都是政府干预失效或财政失职的表现。当然,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规范和转变,要靠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整体改革的逐步到位来实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4. 寻租行为

寻租的根源是政府。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而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包括旨在通过引入政府干预或者终止政府干预而获利的活动。寻租从根本上是与劳动和公平原则相违背的,也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害和浪费。它的主要特征是不经过相应的生产劳动而将社会公众财富转移到一部分人手中。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三、政府与市场的角色“政府应做的,就是财政要干的”,这并不是说政府可以为所欲为。政府应做和政府可能做的,这除了取决于政府的自身性质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外,还受政府与市场作用范围的制约。实际上,要想明确政府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就需要严格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范围。概括来说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从责任范围上看,政府所干预的活动的界限应在市场失灵领域内,而市场机制的调节应在政府失效的领域。第二,从作用的层次上看,政府活动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而市场经济主要在微观经济层面上。第三,从公平与效率准则的实现上,政府主要致力于社会公平,市场主要致力于社会效率提高。

具体来说,政府必须向社会提供个人或私人企业不愿或不可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必须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必须向社会提供诸如公共教育等个人或私人企业所承受不了而社会效益往往大于个人利益的公共服务;必须提供或者帮助提供那些市场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如食物和药品等商品的质量管理;必须对那些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且具有垄断性的企业加以适当的调节,以确保公众利益不受侵犯;必须负责生产那些私人企业不能生产的或不能以同等效率生产的公共产品,如邮政;必须将核武器与原子弹等有关国家安全的产品生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必须运用税收减免、优惠贷款与补贴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手段,来促进那些社会需要的新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应当承担起社会保障、制定最低工资法以及消除企业间竞争过度等职能,保证每个公民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使他们免除经济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或不必要的风险;必须采取反垄断法等措施,以限制社会经济权力在个人手中的集中和产业的垄断;必须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方面的服务;必须运用主观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保证国民经济的充分就业;应该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对付来自他国的武力威胁与军事侵略;必须建立全国安全网,以防范国家经济风险和外来金融冲击等。第三节 财政的职能

研究财政职能的任务,是从理论上概括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财政职能的概括与分类对构建财政学的理论体系,确定财政学研究的内容、方向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财政理论界对财政职能的研究有不同的思路,因而有不同的表述。其实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一、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的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任何社会可用于生产的资源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是有限的,如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而这些资源要用来满足的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多样的,于是产生了如何在各种需求之间最优配置的问题。应该用何种方式做出资源配置的决策,政府应该如何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正是财政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现有的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进行合理调配,最终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配置职能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从微观层次上看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服务进行调整,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商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从宏观层次上看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可见,在市场经济中,财政既是分配者,又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二)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高效地配置资源作为头等重要的经济问题,而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经济学中,关于资源配置效率含义最严谨的解释,也是最常使用的解释是“帕累托效率”准则,是指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

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的配置状况不是最佳的,也是缺乏效率的。当然,“帕累托效率”准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现实中难以实现。

如前面所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具备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市场,会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均衡自发地形成一种资源配置最佳状态。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实现最优的效率状态,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预。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因此,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三)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在市场失灵领域内,政府财政所承担的优化资源配置职能是为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缺陷而存在的,其基本前提和要求是尽可能不影响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将资源配置于无法按付费原则经由市场配置的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

将资源配置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以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财政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首要内容。由于所有的公共物品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等特征,这一方面使其生产成本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回收,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不可能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另一方面,理性的消费者都寄希望于别人付费购买公共物品,而自己“免费搭车”,因此,公共物品的生产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其任务只能落到国家身上。财政的资源配置范围主要包括国防、外交、政府行政管理、社会治安安全、法律秩序、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公益性事业、环境保护等。

2. 将资源配置于具有垄断或自然垄断倾向,不宜由市场配置的非竞争性行业和部门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产品和行业不具备有效竞争的条件,而存在规模效益递增的情况,这就使市场竞争本身产生出垄断或自然垄断倾向。此外,有一些行业和产品天然存在竞争失效而应由国家直接控制的问题,上述垄断或自然垄断倾向符合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法则,但又反过来抑制市场竞争,妨碍市场效率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可见,对这些产品和行业,市场存在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的缺陷,这种缺陷应该通过政府对资源进行直接配置或间接引导和干预来弥补。

3. 将资源配置于具有高风险,且预期收益不确定,但对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开发、宇宙飞机等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它有投资大、研究与开发初期风险大、预期收益不确定等特点,因而是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投资的领域,这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对这些行业的投资责任。

4. 将资源配置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私人部门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和部门

农业、原材料、交通运输、能源等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但这些产业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收回相对缓慢的特点,因此,其投资不可能完全经由市场形成,而必须借助于政府财政力量来实现。财政通过直接投资或给予补贴等方式将资源直接或间接地配置于基础设施和部门,可以协调基础设施与加工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进而提供资源配置的宏观效益。(四)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1. 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

通过对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的调整,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做到一方面要保证满足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私人部门顺利发展的需要。我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预算内的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不能有效地保证理应由财政承担的重要投入,对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也缺乏力度,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科技进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不足,财政在支持经济建设特别是结构性调整方面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这些都是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弱化的表现。当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逐年下降转为逐年上升,但也要防止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过快,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高,以致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规定了当前对资源配置的要求:向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的地区和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倾斜。着力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支持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财政保障力度,加强政权建设。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求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是指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它表明政府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通过调整国家预算支出中的投资结构,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这种作用对发展中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曾经过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对经济增长形成了“瓶颈”制约,直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后才大有改观,今后仍然必须从财力上保证具有战略性的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4. 合理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通过财政投资、税收政策、国债和财政补贴等手段的运用,调节非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特别是按照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规划,引导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鼓励和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从而提高社会总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5.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于公用建筑和国防工程之类的不能回收的投资项目,财政拨款应视为这种工程的成本,力求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工程的高质量,甚至作为财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税收,也存在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问题。我国近年来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施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以及加强税收征管,都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效率的重大举措。课堂思考:现在的路灯大都是接电线的,社会的资源还没有向太阳能路灯转移,如果政府出钱,把路灯都改为太阳能路灯,那么厂家就会为了利益而把原来生产普通路灯的资源调拨到发展生产太阳能路灯上。问:这样的行为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哪一个职能?二、收入分配职能(一)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即集中组织收入,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分配;二是指对已经完成的各种分配的结果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调整或再分配,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公平分配一般来说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方面。所谓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要素收入应相对称,因为在经济活动中,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这些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等量的要素投入应获得等量的收入,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每个分配主体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同,质量也有差异,所拥有资源的稀缺程度也不同,再加上市场价格也可能存在偏差以及各种非竞争性因素的干扰,使得各分配主体获得的收入可能与其要素投入不相对称,存在一定的差距。当这种差距超出社会各阶层的接受程度时,就会导致社会不安定,经济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对收入进行调整和再分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就是要求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又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规则公平)强调要素的投入与要素的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这种公平与效率相一致。社会公平(包括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是将以上(市场)分配的偏差所造成的收入差距维持在各阶层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财政学探讨的是社会公平,因为前一个公平(经济公平)已由市场在交换中解决。(三)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之所以具有收入分配的职能,是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造成的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其内容包括:

1. 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如前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个人收入的分配尽管能体现效率准则的要求,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却难以兼顾社会公平。由于人们所拥有的财产不同、劳动力不同,就业机会、竞争条件存在差异,市场分配的结果会形成投资者与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之间、就业者与失业者、有劳动能力者与无劳动能力者之间收入份额的悬殊。这种悬殊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又是市场机制本身所难以克服的,因而需要政府财政来协调,从而使对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协调成为财政调节收入分配职能的首要内容。

2. 调节部门及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专业化协作经济。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要求,并相互牵制。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部门、各产业的特点不同,会引起其经营成本及利润率的差距,有些产业和部门会因其所具有的投入小、产出多的客观优势而从市场分配中获取较多的收入;有些产业和部门则会由于其天然存在的投资大、见效慢等特点而出现要素投入与所获报酬不对称的情况。按照市场法则,资源将流入收益率较高的部门和产业,进而破坏部门或产业间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健康发展,必须调节各部门和各产业的利润水平。

3. 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要素投入与要素报酬对等的原则,经济条件不同的地区之间会形成收入分配不均等的情况,进而导致居住在不同地区的社会成员所享受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悬殊,使生产要素流向收入高的地区,加剧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不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社会共同进步、人类福利普遍提高的要求。而对缩小差距的要求,市场又难以满足,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财政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来实现。

4. 调节企业利润水平

第一,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适度。应使政府税收既满足国家行使职能的财力需要,又要使企业有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和自我改造的能力。第二,企业的利润水平要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能力状况。(四)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在执行收入分配职能时,首先要划分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

政府和市场都要各负其责,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对此,财政不宜直接介入,更不能替代。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工资制度。即对由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以及相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进行规范,使公务员以及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标准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并参照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来确定,各种工资性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以及实物工资,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消费品的商品化。二是对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资金,财政应履行集中分配的职责,通过各种转移支付形式,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同等的待遇,实现社会化。属于财政分配职能范围的,财政应尽力做到公平分配。

2. 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对全社会各种收入进行强制性调节的分配形式,是财政实现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最常用的手段。通过间接税(如增值税),可以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可以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可以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可以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3. 规范工资制度

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4. 扩大转移性支付

转移性支付包括各种专项拨款、各种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将资金直接分配给特定的地区、单位和个人,通过提供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来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的程度。这样做,可以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体现社会公平。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一)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含义

经济稳定包含多重含义,即充分就业、物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并非指100%的就业率,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一部分人失业。由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任一时点上,总会有一部分人暂时脱离工作岗位处于待业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因而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物价稳定也不意味着物价冻结、物价上涨率为零,即使在经济运行正常时期,物价的轻度上升也是一个我们必须要接受的事实。所以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不发生物价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而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改善。发展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下降,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人才培训水平逐步提高,消除环境污染、贫困、失业、文盲、疾病等,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之所以能稳定经济并使之适度发展,也是因为市场存在缺陷,不能自动调节并稳定经济。市场机制在稳定经济并使之适度增长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范围、对象、内容方面调节和稳定经济。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具有周期性,往往会出现经济波动状况,会使供给和需求总水平稳定,而市场竞争又可能受外部干扰。财政的职能目标是保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物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稳定的物价和有利的国际收支平衡,尤其是适度的经济增长。(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财政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财政预算政策进行调节

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就不难实现。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两者并举,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 发挥财政“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原则上说,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存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机制本身就是欠缺的。

在收入方面,主要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在这种税制条件下,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企业和居民收入增加,适用税率相应提高,税收的增长幅度超过国民收入增长幅度,从而可以抑制经济过热;反之,当经济萧条时,企业和居民收入下降,适用税率相应降低,税收的降低幅度超过国民收入的降低幅度,从而可以刺激经济复苏。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其效应正好同税收相配合。经济高涨时,失业人数减少,转移性支出下降,对经济起抑制作用;反之,经济萧条时,失业人数增加,转移性支出上升,对经济复苏起刺激作用。

3. 加强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

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增长的最优结合。

4. 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定的环境。提高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文教、卫生支出的增长速度;同时,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出现过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现象。本章小结

1. 财政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政治条件,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即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2. 财政的一般特征: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且主要是剩余产品,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 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4.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公平性、非营利性、法制性。

5.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以及政府的干预。

6.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从而引起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市场失灵的表现:公共产品、外部效应、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不稳定。

7.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8. 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由“帕累托效率准则”来衡量。

9.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又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10.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同步训练

一、名词解释

财政 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 政府失灵 排他性 公共财政 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经济稳定职能

二、判断题

1. 财政产生的首要条件是政治条件。 ( )

2. 财政是一种特殊的分配与再分配关系。 ( )

3.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都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 )

4. 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条件是阶级的出现。 ( )

5. 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这样一些物品,它们满足我们的共同需要,在同一时间中可使多个个体获益,无须通过竞争来享用,这些物品称公共物品。 ( )

6. 税负不变是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目标之一。 ( )

三、问答题

1. 简述财政的一般特征。

2. 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表现。

3. 政府干预为什么会失效?

4. 试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5.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内容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6.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内容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7.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目标、内容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综合案例分析美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

美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以增强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20世纪3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对北部发达地区多征税,把增量部分转移支付给落后地区;对落后地区多留资金,积极培养其良性循环能力。通过实行相对独立的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为各州创造了有利的区域投资环境,如马里兰州的所得税税率是9%,伊利诺伊州则是3%,而阿拉斯加、佛罗里达、内华达、南达科他、得克萨斯、华盛顿和怀俄明7个州则完全不征收所得税。而且,各州之间的消费税也不同,一些州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来本州购买商品,以刺激本州商业的发展,降低消费税税率。

建立统一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联邦政府始终坚持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欠发达地区给予财政补助,以平衡各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20世纪80年代,北部地区个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被联邦财政再分配给其他地区。突出的是五大湖地区个人收入的6%净流出,南部地区的资金净流入约占其财政总收入的7%。据统计,1997年,联邦财政对落后地区的补助达到2 752亿美元,占联邦政府支出的比率达到16.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

直接利用军事拨款支持落后地区的工业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财政的军事拨款一直向南部和西部倾斜,使这两个地区持有的军火合同始终保持在40%以上,最高年份曾达到60%,加速了该地区经济增长,如1983年军工、军用企业共向国防部提供874.59亿美元的商品和劳务,西部和南部合计占53.7%。

财政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部和南部抓住美国大量军事工业转为民用的契机,在联邦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发展了宇航、原子能、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几个最著名的高新技术基地,如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北卡罗来纳的“三角研究区”、佛罗里达的“硅滩”、亚特兰大的计算机工业区等都位于西部和南部。

政府特设专款组建经济开发区,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20世纪60年代颁布的《地区再开发法》和《阿巴拉契亚山区开发法》,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经济。开发区(包括一些在开发区)由多个县或州组成,同时兼容一个“增长中心”,以使先进和落后地区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联邦财政为此特设专款,拨付贫困地区,用于受援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污染治理、兴建科学园区等。

政府出资建设基础设施,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利工程、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耗资多、风险大、工期长、收益不稳定,私人资本和地方政府一般不愿意涉及。因此,联邦政府采取统一规划、直接管理的方式,出面组织兴建跨州、跨县的水利工程和高速公路网,扶持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自1956年美国国会同意“州际和国防公路系统”后的15年间,政府耗资430亿美元建成了42 500多英里(1英里≈1.609千米)的高速公路,把全国90%的城市连接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