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您正确用药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17:19:01

点击下载

作者:梁润英,郭宏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专家教您正确用药茶

专家教您正确用药茶试读:

前言

“十三五”时期,祖国传统医药文化建设适逢难得的发展机遇,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党和政府将中医药的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激发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无疑将进一步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和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中医药特色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作用。中医药注重整体观、追求天人合一、重视治未病、讲究辨证论治,符合当今医学发展的方向,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传统特质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医养生学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长期指导着人们的养生保健和临床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并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常常采用针灸、推拿、刮痧、拔罐、中药外治、药膳、药茶等方法,达到内外并治、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养生保健、维护健康的目的。

药茶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创制并逐步丰富完善的一种中医养生方法。具有预防保健,滋补养生,疾病调理以及促病康复的作用。药茶以其取材简单,调配方便,针对性强,灵活度大,疗效确切,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当今,药茶种类繁多,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如何根据自身体质选择药茶,正确运用药茶,真正发挥其调理养生以及预防疾病的作用;对于多种病症来说,如何结合疾病辨证施茶,促病早日康复,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药茶具有药食两用、以茶代药,服用方便的特点,同时药茶以中草药和茶叶配伍而成,纯天然、无污染,符合现代人的喜欢饮茶心理,满足安全、口感、功能、养生大众保健意愿和生活需求。中医药博大精深,茶文化源远流长,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应用到茶文化当中,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治病,突出个体化饮茶,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本书的特点一是根据体质不同、个体饮茶有别;二是疾病饮茶分证型,当辨性质、病种不一针对性更强。书中列举了历代名人茶饮诗词,使饮茶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趣味性。全书主题鲜明新颖,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图文并茂,直观表达,雅俗共赏、浅显易懂。读者可以按照书中的介绍,自制药茶,达到防病祛疾养生保健的目的。

本书主要内容共分五篇:第一篇介绍药茶的起源、作用、药茶制作及注意事项;第二篇讲体质类别,重点讲药茶在体质调理中的作用;第三篇药茶养生调体质;第四篇茶疗祛疾保健康;第五篇茶言茶语。

感谢编写过程中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指导王国斌教授的亲自指导!感谢“王国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参与!感谢河南现代医学研究院和郑州新华中医院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编写工作的各位老师!梁润英2017年8月第一篇 药茶一 药茶的起源

药茶,作为传统医学瑰宝中的一大部分,同针灸、推拿、导引、气功等一样,即是指用含有茶叶或不含有茶叶的单一或多种药物的组成,以饮茶的方式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形式。它是充分反映中医“防未病”思想的一种产物,其应用历史非常悠久。

那么,药茶的应用一定是要以茶的使用为基础,故而当在谈及药茶的源始之前,就一定要仔细谈一谈茶的由始。在远古时期,其实并未有“茶”这一个字,但不能明确地说当时便是没有今天的“茶”这一物品。

我们以字形为切入点来看的话,“茶”在古代汉语中并没有这个字体。而是从东汉时期由“荼”发展,而逐渐出现了“茶”字。在西汉时期的《毛诗正义》之中,有“荼,苦菜”一条的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也有一条记载,说“苦菜,一名荼草,一名选,味苦,寒,无毒……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那这是不是以后的“茶”呢?其实,笔者认为并非这样。在东汉许慎所作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之中,有“荼,苦荼也,从艸,余声,同都切”,在梁时的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把“苦菜”列入到了“菜部”,然而在其注文之中却提起“疑此为今茗也”故而可以看出,在这里的“荼”与草本有关。

在唐代的官方修著的《新修本草》之中,便是对陶氏所惑提出了新的看法,注称曰“谨按,苦菜,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异名也。陶谓茗,茗乃木类,殊非菜蔬。”该书在木部列出了“茗”与菜部的“苦菜”,将这两种事物明确的区别开来。另外在《尔雅·释木》之中也有这么一句条文“槚,苦荼。”从这句话之中,可以明确的看出,这里的苦荼与前面所言的苦菜是明显不同的。至唐代时期,陆羽写了我国的第一部茶经专著,里面记载了一些茶的异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蔎,是见于《茶经·七之事》引用西汉扬雄《方言》中的一句话,其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而对于“荈”字,笔者认为是在流传过程之中由于“苦菜”与“茶”的互用而在此误用。“荈”,我们可见于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里“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在这里,将“荈”作为一种药物而言,既然是作为药物来讲,那么其实更倾向于为神农所载之苦菜。另外,我们在《说文解字》里也可以找到对于“茗”的解释,其中说“茗,荼芽也。从艸,名聲。莫迥切。”而茶叶,便是采摘茶树的嫩叶所制成。故而,茶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饮食习惯等形成了不同的别名,异名,也有不少由于最初的名称,而将另外之物品当作是茶的。

总之,笔者认为在今人之书所言的茶与神农氏有关,实际是为谬误的。神农氏所说的苦菜,其实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苦苣,苦苣亦有别名为苦菜,据后世多家本草所述的作用,也是可推断出来的。那么可以在目前的古代文献,明确单独把今天的茶这一物作为单一条目列举的是在《新修本草》之中,但是可以推测出茶在东汉时期已经产生,为人们所利用。

当茶为人们所利用之后,逐渐产生了含茶或以饮茶的形式而出现的一些药茶。我们最早可以找到的一个例证是三国时期张辑所著的《广雅》之中。“荆巴间采茶做饼,则成米膏出之,若饮,需先炙令色赤,以汤活覆之,用葱、姜毛之,其可醒酒,使不眠。”这是药茶的一个起源,以原来的单一生茶叶,转变成茶叶的制作加上葱姜,这为以后药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在各个繁盛年间所著作的本草及养生类书籍之中,大多都可见到一些与药茶相关的记载。

经过了唐代之前的战乱,当到了唐统时期,由于结束了战乱的国家局面,国家的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经济力量逐渐雄厚,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稳步提升,这时期不仅产生了许多外来药物,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也为药茶的发展起到了衔接的作用。

孙思邈整理唐代以前医学经验为大成的《千金要方》中载有“竹茹芦根茶“等10首药茶方,例如在《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 治诸风方·风痱第五》中记载了竹沥汤。这个汤剂是由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一起组成的。这个方中没有茶叶,然而在这前面记载它的饮用方法却是“凡欲医此病,知先后次第,不得温投汤药以失机宜,非但杀人,因兹遂为痼疾,亦既得之,当先进三味竹沥饮,少似有胜于常,更进汤也。”这是以饮茶的形式先在服用汤剂的时候饮用,继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故而这也是在药茶的范围之内。其余的也都大类此用,例如还有杏仁饮子、犀角人参饮子、芦根饮子等,在所载的众多药方之中有10首药茶方剂与前代所载甚少的书籍相比,这也是体现了药茶在唐代时期的逐步发展。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为中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记载“桑叶,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又“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这里不仅提到了茶的饮用,而且也提到不可用陈茶饮用之。另外在唐代咎殷的《食医心鉴》中记载“治水气皮肤痒及明,枳壳一两,柞末,如茶法煎,呷之。”这是以单独的一味药物当作茶叶的饮用方法来饮用。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也给予茶叶很高的评价,认为茶叶“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另外在《本草拾遗》也记载了木槿花,可以“主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五代《日华子本草》也记载木模花“作汤代茶吃,治风”。在这些唐代文章中关于药茶的记载,可以认知道药茶在唐代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可谓是以后药茶发展坚定的基石。在王焘的《外太秘要》中所记载的代茶新饮方,详细地记载了一个药茶的制作方法,用途和适应证。方见于下:

黄芪、通草(各二斤),茯苓、干姜、干葛根(各一斤),桑根白皮(一斤),鼠粘根(三斤,湿加一斤),生干地黄、枸杞根(洗)、忍冬(十二月采枝茎叶,阴干,湿加五两)、薏苡仁(各十两),菝葜(八两),麦门冬(去芯)葳蕤(各五两),上十四味,并拣择,取州土坚实上者,刮削如法,然后秤大斤两,各各别捣,以马尾罗筛之。搅令匀调,重筛,务令相入,不令偏,并别取黄白楮皮白皮根相兼细切,煮取浓汁,和溲,令硬软得所,更于臼中捣,别作一竹棬子,围阔二寸半,厚二分以下,临时斟量大小厚薄作之,此亦无定。众手依摸捻成饼子,中心穿孔,日暴干。百馀饼为一穿,即以葛蔓为绳贯之。竹作篾亦得,挂之通风阴处妙。若须煮用,以炭火上炙令香熟,勿令焦,臼中捣末,任随时取足,煎以代茶,大都浓薄量之,著少盐煮之,频扬之,即滑美,著盐、橘皮、荜拨亦佳。除风破气,理丹石,补腰脚,聪耳明目,坚骨长肉,缓筋骨,通腠理。头脑闭闷,眼睛疼痛,心虚脚弱,不能行步,其效不可言。若患脚气、肺气、疝气、咳嗽,入口即愈。患消中、消渴尤验。主疗既多,不复一一具说,但服之立取其验。禅居高士特宜多饮,畅腑脏,调适血脉。少服益多,心力无劳,饥饱饮之甚良。若腊月腊日合之,十年不败。

代茶,顾名思义,就是代替以茶叶为冲泡物品的茶来饮用的一种形式。上文载中国最早的食疗本草专著孟诜的《食疗本草》中,“桑叶,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这里便是已经逐渐有了代茶的影子。代茶,它便是从这里发源,但此时并未有“代茶”这个名字。直到王焘以代茶新饮方的出现,一个复合的代茶方剂便逐渐为人们开拓出一种新的以药茶为形式的保健方式。

之后,在公元992年,由宋代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著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正式刊行,其书97卷中就有药茶诸方一节,收药茶方剂8首,方载于下:(1)治伤寒头痛壮热,葱豉茶方,葱白三茎,去须、豉半两、荆芥一分、薄荷三十叶、栀子仁五枚、石膏三两、捣碎、茶末三钱、紫笋茶上,上以水二大盏,煎取一大盏,去滓,下茶末,更煎四五沸,分二度服。(2)治伤寒头疼烦热,石膏茶方。石膏二两,捣末紫笋茶碾为末上以水一中盏,先煎石膏末三钱,煎至五分,去滓,点茶服之。(3)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薄荷茶方。薄荷三十叶,生姜一分,人参半两,去芦头,石膏一两,捣碎,麻黄半两,去根节,上件药剉,先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点茶热服之。(4)治宿滞冷气,及止泻痢,硫黄茶方。硫黄三钱,细研,紫笋茶三钱末,诃黎勒皮三钱上件药相和令匀,以水依常法煎茶稍热服之。(5)治肠风,槐芽茶方。嫩槐芽,采取蒸过火焙,如作茶法每旋取碾为末,一依煎茶法,不计时候,服一小盏,兼疗诸风极效。(6)治风及气补暖,萝藦茶方。上萝藦叶,夏采蒸熟,如造茶法,火焙干。每旋取碾为末,一依煎茶法,不计时候服。(7)治肠风,兼去脏腑风湿,皂荚芽茶方。嫩皂荚芽,蒸过火焙,如造茶法。每旋取碾为末,一依煎茶法,不计时候。入盐花亦佳。(8)治风补暖,石楠芽茶方。嫩石楠芽,采蒸熟火焙,如造茶法。每旋取碾为末,煎法如茶服之。

综上,在《太平圣惠方》出现的药茶已经是多种形式,并且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治疗的方式也是更加多种多样。此时,一样看不到以单一茶叶为治疗药物的方法,但是使用更多其他的药物以饮茶的形式来治疗。尤其是后四首方的服用时辰是“不计时候”的,也就是说这是继王焘以后,代茶的又一个新的发展。

公元1078年,由宋代太医局编成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中也有药茶的专篇介绍,其中的“川芎茶调散”一方可称得上是较早出现的成品药茶。见于下:

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白芷、甘草(炙)、羌活(各二两),荆芥(去梗)、川芎(各四两),细辛(去芦,一两),防风(一两半),薄荷(叶,不见火,八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

从这首方剂上来看,它也是以饮茶的形式,来冲服药散,借助茶的作用,最后来综合调节。

另外,在宋代陈直所著的保健养生《寿亲养老方》中也记载有药茶方剂,或者说是代茶方剂。分别是苍耳茶和槐茶方。方见于下:

食治老人风冷痹,筋脉缓急,苍耳茶方苍耳子(二升,熟杵为末)上每日煎服之,代茶常服,极治风热,明目。

食治老人,热风下血,明目益气,除邪,治齿疼,利脏腑,顺气,槐茶方槐叶(嫩者,五斤,蒸令熟,为片,晒干作茶,捣罗为末)上每日煎如茶法,服之,恒益,除风尤佳。

另外,在宋政和年间撰成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中载有大量的民间经验方,也同样有应用药茶的经验。综上而看,宋代的药茶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的时期,出现了成品的药茶剂型,有多种形式的饮用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不仅在大型官修方书中有所记载,在保健养生类书籍中同样也有记载。

宋代之后,由于元朝蒙古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这一时期的药茶与前代略有所不同。例如在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较为集中地记载了枸杞茶、玉磨茶、金字茶、范殿帅茶等。以枸杞茶为例,其曰:

枸杞五斗,水淘洗净,去浮麦,焙干,用白布筒净,去蒂萼黑色,选拣红熟者,先用雀舌茶展溲碾子,茶芽不用,次碾枸杞为细末。每日空心用匙头,入酥油搅匀,温酒调下,白汤亦可(忌与酪同食)。

可以看出,由于蒙古人的饮食习惯,所以在这些药茶之中会加以酥油、酪品等制品,这也增加的药茶的丰富性和多彩性,在养生保健上也算是独特的一笔。另外在元代纱图穆苏撰著的《瑞竹堂经验方》一书中还载有治痰喘病的药茶方。

到了明代,便是有了另外一部大型方书《普济方》。在《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九·食治门》这里专门列设了“药茶”篇,载有药茶方9首。其中上八首分别是采用由宋代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著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中的方剂,第九首另收集之。他们分别就是:(1)葱豉茶方:

出自《圣惠方》。治伤寒头痛壮热。葱白三茎,去须、豉半两、荆芥一分、薄荷三十叶、栀子仁五枚、石膏三两、捣碎、茶末三钱、紫笋茶上,右以水二大盏,煎取一大盏,去滓,下茶末,更煎四五沸,分二度服。(2)薄荷茶方:

出自《圣惠方》。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薄荷三十叶,生姜一分,人参半两,去芦头,石膏一两,捣碎,麻黄半两,去根节,右件药剉,先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点茶热服之。(3)硫黄茶方:

出自《圣济总录》。治宿滞冷气,及止泻痢。硫黄三钱,细研,紫笋茶三钱末,诃黎勒皮三钱,右相和令匀,以水依常法煎茶稍热服之。(4)石膏茶方:

出自《圣惠方》。治伤寒头疼烦热。石膏二两捣末,紫笋茶碾为末右以水一中盏,先煎石膏末三钱,煎至五分,去滓,点茶服之。(5)槐芽茶方:

治肠风。嫩槐芽,采取蒸过火焙,如作茶法每旋取碾为末,一依煎茶法,不计时候,服一小盏,兼疗诸风极效。(6)萝藦茶方:

出自《圣惠方》。治风及气补暖。用萝藦叶,夏采蒸熟,如造茶法,火焙干。每旋取碾为末,一依煎茶法,不计时候服。(7)皂荚芽茶方:

出自《圣惠方》。治肠风,兼去脏腑风湿。用嫩皂荚芽,采蒸过火,焙干如造茶法。每旋取碾为末,一依煎茶法,不计时候服。入盐花亦佳。(8)石楠芽茶方:

出自《圣惠方》。治风补暖。用嫩石楠芽,采蒸熟火焙,如造茶法。每旋取碾为末,煎法如茶服之。(9)治好食生茶本草方:

用川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桐子大,茶下十丸。

另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多首药茶方,并论述了茶叶的药性、功用等。在这个时期,由于本草学知识的快速发展,对于茶叶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多种的茶叶形式,以及药茶的方剂。清代以后,药茶的内容、试用范围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药茶的发展,从最初东汉时期的单一使用茶叶治病,到后来出现多种不同品种的茶叶,多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再加上有其他药物的服用,以饮茶的形式,或者是以饮茶的形式来冲服等都使得药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扎土生根,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中医治疗上独特的瑰宝。二 药茶的作用

药茶以取材简易,调配方便,针对性强,灵活度大,疗效确切,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在临床上运用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一)药茶的作用◇ 1.养生滋补

人体的衰老源于自身气血阴阳的慢慢衰退,药茶药性平和,无损胃气,可长期饮服,滋补阴阳气血,润物无声,对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大有裨益。所以药茶历来是中医养生滋补的重要方法,如《韩氏医通》所记载的“八仙茶”,便是益寿延龄的经典茶方。而且药茶加减灵活,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减,使效果更好,如益气多配用人参、黄芪、西洋参,养血多配用当归、白芍、大枣,滋阴多配用麦冬、沙参、生地黄、石斛,温阳多配用肉桂、干姜、生姜。◇ 2.疾病调养

慢性疾病患者及病术后者,若施以汤剂,虽疗效显著,但煎煮汤药繁琐不便,加之味多量大,增加胃肠负担,易致反胃、腹胀,使长期服用存在一定困难。而一般的丸、散、膏、丹虽适于长期服用,但毕竟作用过缓。若据病情选用针对性强的药茶,作用温和,不仅方便效显,且无壅滞胃气之弊,常服频饮,渐复正气,缓图其效,对疾病调养颇为相宜。◇ 3.预防保健

药茶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方法,尤其对预防瘟疫和预防中暑最为有效。瘟疫为急性传染病,此病预防十分重要。药茶配服方便,适于日常频饮;于瘟疫流行时节,酌情选用适宜的药茶方,日常频饮;对预防瘟疫具有积极意义。如验方“板蓝根茶”由板蓝根、大青叶、野菊花、金银花四味药组成,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清热解毒功专力大,为预防流行感冒首选茶方。中暑为夏季特有疾病,感受暑热之邪所致,发病较急,易于伤津耗气。饮用配伍金银花、薄荷、六一散等清凉祛暑类药茶,对该病具有未病先防及治轻防重之作用。而且夏季饮用凉茶,亦是老百姓颇为流行的生活习惯。◇ 4.病症治疗

药茶为一种治疾疗病的简易可靠的方法,历代医药学家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所著作中多有论述,载方甚多,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用于治疗呃逆的“竹茹芦根茶”(竹茹、芦根、生姜),《太平圣惠方》中用于调气安胎的“糯米黄芪饮茶”(糯米、黄芪、川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用于治疗小儿遗尿的乌药嫩叶煎饮代茶等。近代,更有根据药理学研究成果开发出的各种防癌、治癌茶和防辐射茶,对维护民众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5.现代医学对茶叶的认识和应用中认为茶叶常见功用有25种(1)助消化。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含有多个脏器,其消化功能与血液的运行、微循环、免疫密切相关。茶色素具有良好的改善血液微循环、促进血液运行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消化功能的运转,故而茶可以促进人体的消化。另外,茶叶中的一些生物碱可以使得神经系统兴奋,进一步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2)提神醒脑。

茶叶中也有一定的咖啡因,对于部分人群来说,咖啡因可以大量促进肾上激素垂体的活动,进一步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3)延年益寿,增强人体的适应能力。

茶,作为一种人们长期饮用的具有保健功效,可以延缓衰老和增加寿命作用的饮料。目前已经证明它产生这些作用主要缘于其中的各种维生素、茶多糖、茶氨酸、茶多酚等物质成分。另外,这还与茶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有关。(4)降血脂、减肥。

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很好的溶解脂肪,并且促进机体内脂类化合物的代谢,抑制胆固醇等的产生,故而可以减低血脂,达到减肥的目的。(5)保护牙齿。

茶叶可以保护牙齿,一方面由于其中含有氟化物,能够防止牙齿的牙釉质变质;另一方面可以抑制口腔内细菌,减少其增殖速率和分泌物的产生,进一步保护牙齿。(6)利尿、消肿。

茶多酚和茶叶中的一些生物碱如咖啡因、茶碱等,增多肾小球的过滤液,对肾脏尿液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7)抗菌消炎,抗病毒。

由于茶中含有茶多糖,据大量实验表明,茶多糖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部分功能以及激活部分免疫细胞、免疫成分的产生,如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等,故而茶可以起到抗菌消炎、抗病毒的作用。(8)降血压、防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高血压形成的原因大致可以为家族遗传、年龄增长、饮食结构不平衡以及精神环境的刺激等。而茶叶降血压,防高血压的作用主要是对由于饮食和精神刺激所产生的高血压,对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很好的降脂的作用,可以减少由于血管内脂质过多引起的动脉硬化等原因所造成的高血压。另外,由于血管紧张素增加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形成,而茶叶中的多种物质可以减少血管紧张素的产生,进而可以降低血压,防止高血压的产生。(9)抗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其形成原因主要由于高血压、高血脂、抽烟等,而茶叶具有良好的代谢脂类物质和降低血压的功能,故可以抗动脉硬化。(10)可治糖尿病。

据研究显示,茶多糖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而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人体内血糖病理性过高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故而,茶具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11)防治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其形成原因主要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由于茶叶具有很好的降压、降脂、降糖的作用,故而茶对防治冠心病也有着非常好的疗效。(12)抗辐射。

例如电视的辐射。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辐射的作用主要是由于其能够促进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排出体外,尤其与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相关。另外,由于茶叶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也可进一步修复破损细胞,促进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的排出。(13)安神、镇静、改善睡眠。

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茶氨酸能明显抑制由咖啡因引起的神经性兴奋,可以促进大脑和神经的生长等,进而适量饮茶可以对治疗某些睡眠障碍产生良好的作用。另外,茶氨酸会影响人体内多巴胺的释放,进一步影响人体情绪的变化,使人能够静气安神。(14)营养剂。

茶中具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的成分,能够为机体提供多种营养成分,故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充当营养剂。(15)美容作用。

人体处于外界之中,会受到紫外线的一定刺激。而紫外线是皮肤中自由基的主要来源。自由基可以使得皮肤衰老和皱纹的产生。据实验研究,茶多酚对紫外线有非常敏感的感知作用,可以并直接阻止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作用,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皮肤中的自由基,减缓皮肤的衰老和皱纹的产生。另外,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抗病毒的作用,可以减少由病毒或细菌等所造成的皮肤疾病。(16)防治贫血。

茶色素可以改善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并且可以改善血液微循环,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进一步起到防治贫血的目的。另外,由于机体内的造血组织对辐射非常敏感,造血组织容易受到损伤,可能导致贫血的产生。由于茶多酚、茶多糖具有抗辐射的作用,故而茶多酚对由于辐射所造成的贫血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17)抗疲劳、解疲劳的作用。

茶叶中的一些物质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茶色素等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些比较大的作用。EGCG可以延缓神经细胞衰老;茶色素可以改善血液微循环,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茶氨酸可以促进消除血液内乳酸的含量。综合来看,茶具有缓解疲劳的作用。(18)醒酒、解酒毒。

医学上将酒精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用茶来解毒,一般用于慢性的、症状轻微的酒精中毒。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主要涉及肝脏,其毒性会直接作用于心脏、肝脏、神经系统。据实验由于茶多酚具有修复酒精对肝脏的损伤并且促进肝脏代谢酒精,并且茶叶中的茶皂素可以减缓酒精的吸收,降低人体饮酒后乙醛的浓度,故而茶叶可以醒酒,解酒毒。(19)防癌、抗癌。

人体细胞发生癌变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刺激而产生,这其中无论是生物因素、化学因素还是物理因素,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促使机体产生癌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茶叶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便可以很好地消除自由基以发挥其抗癌、防癌作用。另外,茶叶还可以抑制癌变基因的表达、减少部分N-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等,这对防癌、抗癌也有一定的作用。(20)止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而其多是由于病毒、细菌感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而茶叶对肠道微生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杀灭或抑制肠道有害菌,进而调节肠道功能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21)解毒。

据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和茶黄素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抑制病菌增殖和其产生毒素的作用,尤其是对肠道中的有害细菌。并且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对产生的毒素还有很好的中和作用。另外,茶多酚对体内的一些过量金属离子和重金属离子的排出有促进作用。(22)抗结核病。

由于茶对人体的免疫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肺脏的运转,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抗结核病。(23)升高白细胞,治白细胞减少病。

茶多糖可以激发人体部分的免疫能力,减少白细胞凝结,促进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的增殖。茶多酚也可以保护人体的造血组织,进一步可以提高白细胞,降低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24)除异味、消口臭。

大部分口臭的病变部位是口腔。口腔中有未治疗的龋齿、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不正常解剖结构、牙龈炎、牙周炎及口腔黏膜病等造成口腔内细菌、食物残渣留存。深龋窝洞内、不良修复体悬突下常残存食物残渣和菌斑。细菌经过发酵分解就能产生臭味。而茶多酚对口腔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可以消除口腔内的异常气味。另外,茶氨酸也可与一些臭味分子结合进而可以除臭。(25)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

人体在代谢过程之中,会使得体液的酸碱平衡发生动态的变化,但始终保体液的pH在7.40,肺是排出体内挥发性酸的重要器官。血中CO分压增高时,便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加速CO排22出,降低血中的HCO浓度;血中CO分压降低时,呼吸就变慢变浅,232减少CO排出。肾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最强,一切非挥发性酸和过剩2的碳酸氢盐都必须经过肾脏排出。茶对肺和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而茶可以促进机体酸碱度平衡的协调。另外,茶叶中的一些生物碱能中和血液中的酸性代谢物也能起到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二)药茶的分类

药茶是将一种或者多种药物通过饮茶服用的形式,无论其中有无茶叶,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物组成成分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单一的茶叶、单一药物不含茶叶、单一药物含茶叶、多种药物不含茶叶、多种药物含有茶叶、花茶、代茶等。◇ 1.单一茶叶

据现代实验鉴定,茶叶中主要有C、H、O、N、P、K、S、Ca、Mg、Al、Cl、Na、Ba、Br等基本元素50多种,由它们所构成的化合物更是多达500多种。另外,茶叶中还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例如有Co、F、Fe、Zn、Cu等。在这些化合物之中目前已经确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化合物大致有茶多酚类、氨基酸类、元素类、茶色素类、茶多糖、茶皂类、生物碱,等等。大多数实验所证明的单一茶叶的作用主要有:杀菌抗病毒、抗癌、改善和调节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消除疲劳、预防并改善牙齿和骨骼健康、乌发明目等。以现在常饮用的单一茶叶分别叙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绿茶是生嫩茶叶没有经过很多的加工方法所制成的。所以它里面的成分大部分可以得以保留,发挥它们的作用。在清代陶承熹、王承勋辑刊于1759年的《经验方》中有绿茶煎这一方,该方有清心明目,止渴除烦,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消炎止痢的功效,这是应用单一绿茶制作的方。其制作是将绿茶100克,煮取浓汁300克,每次服100克,加醋10克,并且需要热饮,每日3次。红茶是新鲜茶叶在经过一般的加工以后还要进行完整发酵的一类茶叶,所以茶叶本身所含有的化合物会发生大量的反应进而产生多种其他的物质,进而可能有一些附加的作用,如对脾胃的保健作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迟钝所著的《民间方》中有糖蜜红茶饮,它的功效是温中健胃,助消化,可以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人。其制作方法是将红茶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盖温浸10分钟,再调入蜂蜜与红糖,趁热饮用。可以每日3剂,但需要饭前饮用。黑茶是在几种常见单一茶叶饮用中发酵程度最高的一个品种,在发酵过程中逐渐增强了它降血糖降血脂的功能,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心脑血管状态。乌龙茶不同于红茶,它很像是绿茶和红茶的结合体,由于没有红茶那么大程度的发酵,所以它既具有绿茶的一部分医疗保健作用,又同时具有红茶的一些医疗特点,而且具有很好的抗癌预防肿瘤的作用。黄茶是在绿茶的基础上有一些轻微的发酵,比乌龙茶的发酵力度还要小,所以对于身体虚弱的人也是非常适用,可以起到杀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最后就是人们饮用的花茶,因为花茶是结合鲜花和嫩茶两种香气的综合体,所以花与茶叶的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叶饮用的保健疗效。

综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保健之中可以用到单一的茶叶来冲服泡用,无论是用绿茶、乌龙茶来消食,消除疲劳,还是用红茶、黄茶补益脾胃,或者是用像绿茶煎、糖蜜红茶饮等这些的小方,代茶来饮用,最终都是要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身心素质,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健康,起到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的作用。◇ 2.单一药物

对于药茶中,那些采用只有一种药物来进行服用的,其实大多采用的是以茶送药的方式,或者是用该药的散、丸等形式最终以饮茶的方式得以进行治疗。由于药物众多,所能应用的药茶应该更多,但其实并非如此。那是由于在临床或者生活之中,单单只用一味药来治疗的很少,由于药物的疗效有限。所以很多时候,以单一药物为治疗的药茶,多是生活之中的常见药物,或者是以一些食药两用的药物为主,用这些药物所制成的药茶,由于不具有复杂的疗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服用,进而可以来调整自身身体的健康状况,来达到最终可以阳平阴秘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着一个单一药物的药茶。山腊梅茶,其单单只有山腊梅叶这一种药物。其用法是将山腊梅叶粉碎,过筛,加适量的黏合剂制粒,压制成100块,60℃以下干燥即得,每次一块,开水冲服。它可以驱风解表,清热解毒。在唐代孟诜所著的我国第一步食疗本草专著中还有牛蒡子茶,它也是只用到了牛蒡子这一味药。需要放于锅内小火炒至微微鼓起、外面呈现微微的黄色并且略有香气,取出放凉,研磨成细末。每次10克,用沸水冲泡,当茶饮用。可以祛风消肿,清肺利咽,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所导致的咽喉肿痛、咳嗽、鼻塞头痛等症状。在《玉樵医令》中也有一个连翘茶。需要连翘60克,仅仅需要煎汤便可。主要功效是解毒消斑,可用于各种皮肤病,热毒致斑等。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桑根白皮茶,是将桑根白皮的一层表皮轻轻刮去,冲洗干净,切成短节,用砂壶盛水煮沸,投入处理好的桑根白皮,稍微沸腾,然后饮用。它可以帮助痰饮浮胖患者利尿降压。另外,在《中药大辞典》中还记载有一个车前子茶。直接用沸水冲泡车前子,当茶饮用。可以降压利水,明目,祛痰止咳等。

总之,还有很多民间验方在古代医书上所记载的方剂,运用单一药物来当作代茶、药茶进行服用,有很多疗效,不能一一说明,需要对于不同的人,采用因时、因地、因人的思想去进行辨证,采用更简便的方式去给病人治疗,让病人服用方便,减少开支。◇ 3.单一药物加茶叶

由于茶叶本身具有一定的药物疗效,当再配合以其他的一些药物,组成复方时,便是有着更加丰富的疗效,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去调补身体中的偏离。茶叶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的功效,性凉,味甘苦。当再兼以其他药物的时候便是可以有很好的疗效。

例如在《百病家庭饮食疗法大全》中记载有蝉蜕茶,其中有蝉蜕5克,绿茶10克。将二者用沸水冲泡,可以清热利咽,疏散风热。在《饮食疗法》中记载有菊花龙井茶。菊花10克,龙井茶3克。共同放入到茶杯内,用热水冲泡后,饮用。可以疏散风热,清热明目。在《瑞竹堂经验方》中,记载了以乳香、茶叶各等分,鹿血适量,将乳香和茶叶共同研磨成的药末揉和成丸,以沸水冲泡,入鹿血服。可以温经散寒,消痛理气。另外,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巨著《本草纲目》之中也记载有这么一个方剂。僵蚕茶,以炒用的白僵蚕,研磨为末,与茶末混合,用沸水冲服,可以祛风安神,化痰平喘。在本方之中茶末可以化痰祛湿,兼白僵蚕主风湿口噤失音,疔毒风痰结滞,二者相行共同来用于治疗由于痰水瘀滞所造成的或喘或咳或不能眠。

总之,由于药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具有不同的疗效,再加上茶叶本身具有令人少眠、祛痰、清头目、消食等的作用,当一味药再加上茶叶的作用时,就具有多种多样的功效,在使用时需要更多地采用辨证论治的思想运用这些药剂,这样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4.多种药物不含茶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古时候有些药物制剂可以不再单一的以煎煮的方式来服用药物,也可以通过装填在袋中,用热水冲泡的方式来饮用。这样不仅使得服用药物更加便捷,而且也节约了很多成本。另外,当然也可以是多种药物煎煮而最终以饮茶的形式来服用。

例如在《伤寒论》中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袋泡茶。它使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打磨成粉装填在特制的茶袋中,以热水浸泡,直接饮用便可。又如在《圣济总录》中有一个赤小豆茶。它的药物组成是赤小豆、桑白皮、紫苏、生姜。它的煎服方法需要把这些药物加上水小火炖煮,直至赤小豆熟透。最后饮用汤液,或者同时兼服食用赤小豆。具有健脾利湿、温化水饮的作用。另外,在《济生方》里有一个柿蒂茶,它的药物组成有柿蒂、丁香、生姜三味药物。需要煎取汤汁,进而服用。可以起到降逆平呕、温补中焦的作用。

其实,现在大多数的药物采用的服用方法便是此种,用水煎用来取汁液来服用,或者是直接制成药物冲服的颗粒,用热水来冲服,最后冲泡完或直接用药煎服取汁基本差不多。在这里也只是从众多的方剂之中选取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种类型的具体情况。◇ 5.多种药物含茶叶

多种药物中含有茶叶,或者茶叶末来煎用的话,茶叶可以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或者起到茶叶本身清热明目、使人少眠等作用。历代乃至当代的书之中记载有非常多的药剂中含有茶叶,这里选用一些来说明。

例如在《太平圣惠方》之中的硫黄茶。它的药物组成以硫黄、一诃子皮、紫笋茶为主。在用药时,需要先把硫黄研磨为药末,再将这三味药放在一起加热水煎之,可以达到温补肾阳、祛寒止痛的作用。在明代陈嘉谟撰刊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撮要便览本草蒙筌》之中记载有一个百药煎茶。它的药物组成是五倍子、绿茶、酵糟。它的饮用方法比较复杂,需要将五倍子捣烂和茶叶,加酵糟,发酵,等到有菌毛出现时,切块,晒干。最后用水冲服,可以达到润肺化痰,降火止渴的作用。另外,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邪派张从也记载了一个药剂,三分茶,摘录于下:

茶(二钱)、蜜(二两)、荞麦面(四两)

上以新水一大碗,约打千余数。连饮之。饮毕,良久,下气不可停,人喘自止。

饮用三分茶中热水冲泡荞麦面、茶以及蜂蜜,可以治疗咳嗽,亦可平喘。

在《中医药膳学》中还载有例如银菊茶、参梅甘草茶,等等。就不再一一赘述。◇ 6.代茶

自从有了代茶之后,人们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发展,明清时期产生形成了大量的代茶方。如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就有大量的代茶方。这些方剂不仅仅书上记载的很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有大量的验方、效方,为居民的生活保健,提高居民的幸福程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例如:

清热理气代茶饮方:甘菊三钱、霜桑叶三钱、橘红一钱五分、鲜芦根二枝切碎、建粬二钱炒、炒枳壳一钱五分 炒谷芽三钱,水煎,温服。

清热止嗽代茶饮方:甘菊二钱、霜桑叶二钱、广皮一钱、枇杷叶二钱炙包煎、生地一钱五分、焦枳壳一钱五分、酒芩一钱、鲜芦根二枝切碎,水煎,温服。

代茶,作为药茶中的一种,具有方便,快捷,保健养生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通过长期饮用适合个人体质的代茶饮,一方面可以调节自身体质,通过后天的药茶的调节,将个人体质从偏性体质变成阴阳平和质的体质,既不会阳亢火旺,也不阴寒内盛,为自身的健康保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7.花茶

由于某些花,本身就是既可以食用,并且可以入药,如玫瑰可以理气解郁、和血散瘀,百合可以补中益气、滋阴养血,又如槐花可以凉血降火、清泻肝火,等等;菊花,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味苦,平”,可以用来“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沸水冲泡一些单一的花苞或者花朵来调理自身的健康状况。

综上,药茶的作用其实数不胜数,无论是单一的茶叶,单一的花茶还是多种药物的代茶,和其他类型的药茶都有非常多的作用。绿茶、红茶、黄茶等茶叶以及玫瑰、百合等花朵都有着自身的偏性。药茶一方面可以如同日常煎服药茶那样短期服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自身体质长期服用。通过查阅多本资料,和各种各样药物的配伍组合,所形成的作用也是很多,与药物组成的方剂作用也是大差不差,最重要的是可以从药茶之中学习到注重日常食药两用的生活方式,毒副作用小的草物在日常生活之中随时祛除人体内的邪气,并非是等到“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地步;起到药茶保健养生的作用,而非是治病救人的作用。三 药茶的原料筛选以及制作(一)药茶原料的筛选

药茶,就是由一种或者多种,含有茶叶或者不含茶叶的药物以饮茶的形式来服用的剂型。这两者在远古时期就是作为两种药物来发挥作用,并且此时所用的茶叶也是生茶叶,并非是经过一系列的制作过程得到的茶叶,后来逐渐发展,我国最早的国家本草著作唐代的本草专著《新修本草》中明确记载了茶叶的作用之后,人们才逐渐开始将药物和茶叶放在一起治疗。那么,谈及原料的筛选就要从茶叶的筛选以及药物的筛选这两个方面分别来具体谈述。

茶叶,一般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分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等。绿茶的发酵程度比较轻,黄茶、乌龙茶偏重,红茶发酵程度更重,根据药物的炮制的原理,茶叶的性质肯定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疾病阴阳属性的茶叶,根据“四气五味”理论进一步选择运用何种药物,如要用于清热解毒,降风熄火就要选择性质略属阴性,苦涩味明显的绿茶;用于温补中焦,驱散胃寒的就可以选择性质比较平和的黄茶或者是略有温补的红茶;用于调养由于少阳枢转不利所造成的疾病,同气相求就可采用同是选用半发酵的乌龙茶等。总之就是根据所要适用的症状,选择正确的茶叶来解决目前的症候所反映出来的疾病。对于花茶,首先确定所选择的花是何时采摘,具有什么样的药性,如菊花,由于秉受秋天的肃杀之气,其性质表示属阴,可以用于清头风,降火等;玫瑰,在清代的王式钰的《东皋草堂医案》中写道:“玫瑰花,即徘徊花,本草所不载,用之自西洋始。西洋取花蒸露,主治最多。予因谛其色之鲜红,臭之香甜,信其走血而入脾。用以治血瘀,如胸膈疼痛、经期酸楚等症,试而辄效。”又在由凌一揆主编的《中药学》中有:“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胁痛脘闷、胃脘胀痛等证。本品能行气解郁,疏肝和胃。”另外还可以“用于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以及损伤瘀痛等证。”所用的玫瑰都还是花骨朵之形态,尚未开放,所取的也是其生发升散的性质。总之无论是用茶叶还是花茶来作药茶,都需要辨别需要什么性质的药,用适合该患者的症候,选用合适的茶品来调理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药物,选用药物依然是要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和其五味来进行对证治疗,由于日常调理阴阳严重不平衡所造成的疾病大都采用药物治疗,在此就不再赘述关于药物的筛选问题。(二)药茶的制作

目前,在市场上常见的药茶种类主要分为将药物直接煎服、袋泡茶、速溶茶等。

对于直接煎服的药茶,就和煎药的方法步骤一样煎服,取汁便可服用;袋泡茶,顾名思义就是将茶叶和药物包装在纸袋中,直接用沸水冲服来服用的一种药茶类型,它具有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冲泡等特点;速溶茶,将药物和茶叶浸取液经浓缩,干燥之后所得到的可以用热水快速溶解成药汤的一种类型。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药水平也不断提高。药茶的成品制作,如一些散剂、袋泡茶、速溶剂等,在市场上可以非常容易购买到,这样大大方便了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除此之外,选用一些药物和茶叶,自行煎制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四 药茶的饮用及注意事项

茶叶,本身便在《唐本草》中明确记载了其药物的属性和主治。在和其他的药物进行配伍做成药茶,没有把握好药茶的偏性的时候,这种偏性的药茶可能对本身的健康造成影响,即选择正确适应于自身体质的药茶服用,避免最终造成寒者益寒,热者益热。在当下的季节里,选择切合自身体质的药茶,运用整体审查的思想来服用,最终达到调补阴阳的目的,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第二篇 体质一 体质的概念及源流(一)体质的概念“体”,指身体,“质”,指性质、本质。所谓体质,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所共同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的特性,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具体指:(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体型、身体姿态、营养状况等。(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即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及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工作效能。(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即身体在生活、劳动和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悬垂、支撑等运动能力。(4)心理状态:

包括本体感知觉能力、个性、人际关系、意志力、判断力等。(5)适应能力:

对外界环境以及抗寒耐暑的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质具有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是每个生命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中医对体质的认识是以生命个体为研究出发点,生理状态下主要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在病理状态下主要表现为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对病程发展的倾向性,通过对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的研究,形成系统的中医体质理论,起到对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的指导作用。影响人的体质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环境、营养、教育、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中医体质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起到了有助的作用,对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二)体质的源流

人们对体质的研究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纵观中西方文化流派众多。从西方来说,公元前400多年西方医学的奠基人,被尊为“医学之父”的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按体型与体力特征把人体分为弱型、强型、肥胖型与湿润型,认为人的机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组成的以不同的比例在人体内混合,从而使人具有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疾病的产生正是由四种液体的不平衡引起的,而体液的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这种对人的气质成因解释虽然并不正确,但是提出的气质类型的划分以及它的名称,却有其道理一直被沿用。

从东方来说关于人体体质的研究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建国后等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

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为中医体质学说产生的初期。其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周礼》:“一曰山林,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民晰而瘠。五曰原隰,其民肉丰而庳。”《吕氏春秋·尽数》亦有记载:“轻水所多秃与瘦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从中可以了解到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居住环境的不同使人的形态表现各有特点。

秦汉时期对体质有了初步的认识,首见于《内经》,在《灵枢·论痛》中记载“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素问·逆调论》记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记载: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灵枢·阴阳十五人》、《灵枢·通天》、《灵枢·逆顺肥瘦》、《灵枢·卫气失常》、《灵枢·寿夭刚柔》、《素问·血气形志》等多篇文献中也都对体质的分类、发病特点、治疗手段有所论述。

另外,汉·王充在《论蘅·气寿》中也指出:夫禀赋渥则其体强,禀赋薄则其体弱。此体质之强弱,即指体质,明确提出禀赋与体质的关系。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认为伤寒六病的发生,是由于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六种病理表现。临床上因体质寒、热、燥、湿、虚、实的偏颇,形成强人、羸人、盛人、虚弱家、素盛今瘦、旧有微溏、阳虚、其人本虚等体质的差异,以致疾病存在有发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不同。并认为即使在相同的致病条件下,由于体质的差异决定了是否发病,以及发病的类型、病位和病证的性质及转归等。由此可见,《伤寒杂病论》所论述的体质理论不仅较为系统地应用到了中医的体质分类,更指导了临床,蕴含有辨质论治的精神,使体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提高和发展,运用于临床学的各个方面,奠定了临床体质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不但从生理上对病人进行了区分,而且从病理上进行了划分,还提出了不同体质病人的禁忌,较之《内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中医体质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加深了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尤其是对特禀质体质、小儿体质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如:(1)晋代王叔和《脉经》所言:“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