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苏菲的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23:30:27

点击下载

作者:孙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苏菲的世界

图解苏菲的世界试读:

哲学原来这么有意思

乔斯坦·贾德,北欧挪威作家,自成为作家后,笔耕不辍,平均一年就有一部作品问世。但综观贾德的所有作品,其影响力最深、反响最大的当属哲学启蒙小说《苏菲的世界》,一经出版即风靡全球,贾德本人也凭借这本书获得了世界性声誉,跻身世界级作家行列,被称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是挪威继1990年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汉姆之后最成功的本土作家。

无论是贾德的《喂,有人在吗?》,还是《橙色女孩》,或者《纸牌的秘密》,甚至是《苏菲的世界》本身,我们可以发现,贾德都在很执着地论证和灌输一件事情,那就是:世界和生命是多么神奇!而平凡的世人总是无视它们,很可悲。他想要人们从混沌中醒来,睁大眼睛看清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和生命本身的意义。《苏菲的世界》把西方哲学史融进一部类似侦探的小说里,不得不说这是贾德最独到的一点,他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启发无数读者对于个体生命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虽其被称为启蒙书,但在原版中,我们仍旧能看到不少艰涩之处,不懂之理。那么,如果完全是一个哲学门外汉,如何才能让他在较短的时间里即可明白某位哲学家的思想抑或整部西方哲学史?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图解苏菲的世界》在《苏菲的世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图解,力图给大家一本人人都能读懂和学习的西方哲学史。《图解苏菲的世界》在原版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改进。首先,设置了阅读导航和导读,让读者一翻开这部书,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这部书的结构与设置,及其要探讨的主题,让人一目了然。其次,增配了大量精美图片,左边文字,右边图片,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有一种美感,更能在美感中轻易地洞悉艰深的哲理,还能举一反三,可谓一举三得。再者,不同时期的章节排列,不同章节的人物排列和不同人物的小节分布,时间、人物及人物的思想,简单明了,使人读来犹如哲学字典,条目清晰,娓娓道来。

编者在原文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尤其是贾德对一些思想的简单明了解读。甚至将他在书中举的例子做成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尤其在情节导读方面,编者一改原版的冗长叙述,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概述,保留其主要的有趣的情节,让读者既没有读原版的耗时繁琐,但亦能感受到原版中遍布的好奇和兴味,且不失童趣。

整部书从原版的530多页缩减至不到300页,取其精华,有助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且毫无压力。《图解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很简洁明了的哲学入门读物,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给你一本哲学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编者谨识2015年5月导 读乔斯坦·贾德与《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名列全球十大作家之一,其作品始终致力于对浩瀚宇宙和个体生命的追寻。走进他的《苏菲的世界》,你会发现作者构思之奇巧、叙述之生动和生命之美好。而这本《图解苏菲的世界》,精美的图片和简单的哲理论述,更能让你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本章要点

贾德:全球十大作家之一《苏菲的世界》: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1 乔斯坦·贾德全球十大作家之一北欧知名作家。凭借其哲学启蒙小说《苏菲的世界》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被称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是挪威最成功的本土作家。

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1952年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父亲科努特(Knut)是奥斯陆一所6年制专校的校长,母亲英尔·玛格丽特·贾德(Inger Margrethe Gaarder)是位兼写儿童读物的教师。乔斯坦·贾德进入奥斯陆大学后,主修斯堪的纳维亚语,研读哲学、神学与文学。其后10年在芬兰一所高中学校教授哲学。

1974年贾德结婚并开始写作,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贾德谈人生》,后来又写了两本儿童读物,紧接着出版的《纸牌的秘密》荣获了1990年挪威文学评论家奖及文化与科学事务部文学奖。1991年出版的哲学启蒙小说《苏菲的世界》风靡世界,而乔斯坦·贾德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跻身世界级作家行列,被称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成为挪威继1990年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汉姆之后最成功的本土作家。

乔斯坦·贾德的作品致力于对人生意义与终极关怀的探索与思考。综观贾德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贾德擅长从青少年的角度进行创作,例如《苏菲的世界》中的苏菲,年仅14岁;《纸牌的秘密》一书的主角汉斯·托马斯刚满12岁,另外像《青蛙城堡》、《喂,有人在吗?》(编者注:有的版本翻译为《我从外星来》)等作品也或多或少是为孩子而创作的,这一点与其他作家不同。

自《苏菲的世界》之后,乔斯坦·贾德的作品风靡挪威,也畅销世界其他国家。不仅如此,他还热心公益事业。1997年贾德和妻子西瑞·丹尼维格共同创办了“苏菲基金会”,旨在促进环境发展。每年颁发一次的“苏菲奖”奖金高达10万美元,奖励那些“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独特方案并将之付诸实践的组织和个人”。

自《苏菲的世界》取得成功后,乔斯坦·贾德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现与妻子及两个儿子定居奥斯陆。贾德及其作品认识贾德

贾德是世界级的作家,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他的作品擅长以对话的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于个体生命、历史和浩瀚宇宙的探讨。《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挪威地图贾德贾德作品•1986年《贾德谈人生》•1996年《喂,有人在吗?》•1987年《没有肚脐的小孩》•1996年《主教的情人》•1988年《青蛙城堡》•1999年《玛雅》•1990年《纸牌的秘密》•2001年《马戏团的女儿》•1991年《苏菲的世界》•2003年《橙色女孩》•1992年《伊丽莎白的秘密》•2006年《将死》•1993年《Bibbi Bokkens的魔法图书•2006年《黄色的馆》Dwarves》•1993年《西西莉亚的世界》•2008年《比利牛斯山的城堡》2 《苏菲的世界》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目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该书已被译成56种语言,全球销售超过3亿册,获挪威、德国、西班牙等国图书大奖,成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乔斯坦·贾德首部被译成英语的著作,《苏菲的世界》一经出版,即成为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连续3年成为挪威最畅销图书,同时也长期雄踞丹麦、瑞典和德国等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截至1995年5月,该书德文版的销售已达120万册的天文数字,并且在日本一个月内即卖出50万本,成为1995年全球最畅销图书。

目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该书已被译成56种语言,全球销售超过3亿册,获挪威、德国、西班牙等国图书大奖,成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乔斯坦·贾德本人也因此书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跻身世界级作家行列。

在获奖纪录上,1991—1995年,《苏菲的世界》分别获得挪威“宋雅·赫格曼那斯(Sonja Hagemanns)童书奖”、德国《时报周刊》文学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获得意大利邦卡瑞拉奖(Bancarella)及菲莱以阿诺奖(Flaiano),在台湾则获选为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版1995年度十大好书,还曾荣获我国台湾省《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是全球顶级畅销书。《苏菲的世界》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它对哲学的叙述与传统学院大相径庭,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理论,而是以通俗化的语言和悬疑式的情节安排使人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来阅读,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演变搭上线,并且向我们显示哲学是有用的。因此它被广泛用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哲学入门教材。如今,《苏菲的世界》先后被改编为电影、音乐剧、棋类游戏,并以音像制品的形式上市,由此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可见一斑。名家评论

贾德《苏菲的世界》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德意志星期日汇报》《苏菲的世界》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美国《新闻周刊》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卓尔不群,同时他多年担任哲学教师的经历,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会产生枯燥厌烦的感觉。——马德兰·蓝格尔《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以西洋哲学史为题材的小说。读哲学史如读小说,真令人有兴奋、愉悦、不忍释卷之感,一扫此前钻研西洋哲学史的枯燥。——哲学教授 沈清松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将会陷入心灵之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本书在世界各地受欢迎的原因吧。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哲学教授 傅佩荣《苏菲的世界》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它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则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著名作家 南方朔第1章伊甸园:苏菲收到神秘的来信《苏菲的世界》开篇就提出了“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大问题,这也是哲学史上关于人生与宇宙的终极问题,它告诉了我们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本章要点

情节导读1:苏菲思考神秘的来信

永远的追问:“你是谁”

永远的追问:“世界从何而来”1 情节导读1苏菲思考神秘的来信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从此她的生活不再平静……

5月初的一天,14岁的少女苏菲和好朋友乔安一起放学回家,在信箱里发现了一封写给她的神秘信件,只有三个字:你是谁?

惊讶之余,这封信让她认真思考起来。她想如果她换了一个名字,她会变成别人吗?当她试着介绍自己“莉莉”时,结果发现像是在介绍别人一样;她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却发现她没有一点权利来选择自己的长相,她甚至不曾选择要做人!当她思考有关活着这件事时,她意识到对生命的思考必然会使人想到死亡,最后得出“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的结论。

在庆幸之余,苏菲再次返回查看信箱,结果又发现一封信,信上同样只有一个问题:世界从何而来?

这两封信使她头昏脑涨,苏菲决定到她最秘密的藏身之处,也是她自己的伊甸园——花园树篱中的小洞,坐下来思考。

苏菲知道这个世界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但是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是早就存在吗?但一个东西有可能原来就存在吗?她觉得不可思议,如果说太空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然而,上帝是从哪儿来的呢?是在某个时刻从无到有吗?因为即使上帝创造了万物,它也无法创造出它自己。

这两封信,给了她当头棒喝,使她突然脱离了日常生活,她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在仙子的魔棒挥舞之下,突然被赋予了生命的玩具娃娃,开始思考生命、宇宙这样的大谜题。

当苏菲第三次走向信箱,又发现了一张贴着挪威邮票并盖着“联合国部队”邮戳的风景明信片,收信人是苏菲,让她转交给席德,明信片署名“席德的父亲”,内容是祝女儿15岁生日快乐,但苏菲根本不认识席德,也找不到姓席的人。这一切都在她心中种下疑惑的种子,但她感觉写信的人、他提出的问题以及席德三者之间必然有所联系……神秘的来信

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在信箱里发现了两封神秘来信,由此开始了她的哲学思考……苏菲思考神秘的来信2 永远的追问“你是谁”我们不能够期望了解我们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了解一朵花或一只昆虫,但我们永远无法了解我们自己。

苏菲收到的第一封信问她“你是谁”,由此苏菲展开了一系列关于自己的追问。那我们呢,我们是否想过自己到底是谁?

当然,我的名字叫×××,可是,那个×××又是谁呢?世界上有那么多×××,难道都是我吗?可见,名字并不是我的唯一专属。

若用长相来区分了一个人,那么,有另一个和我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是不是就是我呢?可见,长相也并不是我的唯一专属。

若用思想来区分了一个人,那么,和我想的一样的人是不是就是我呢?

人可以改名,长相会变,思想也随时会变,那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还是我吗?但别人都说那就是我,这又是为什么?

假如我与世隔绝,完全变了一个样,所有人就都不会认为我是我。所以,“我是谁”是一个主观认知的问题。

曾有人为《苏菲的世界》从思维层面划分出3个维度:苏菲所处的世界、上校所处的世界以及作者贾德所处的世界。然而在科学史上,关于维度的划分的确存在,而且一度十分流行。曾经有一个关于“维度”概念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在梦里周游不同的维度空间。在“三维”空间里,有长、宽、高,人只能在空间里移动;在“二维”(即“平面”)空间里,只有长、宽,所有人只能在平面上移动;在“一维”(即“直线”)空间里,只有长度,人们只能挤在一条直线上,进行左右移动。而在“零维”(即“点”)空间里只有一个人。他发现,每一个维度空间的人,都无法理解更高维度空间的存在,都认为自己所在的维度空间就是最自然、最合理的,不肯相信有比自己更高维的生物在注视着卑微的自己。就如同在“点”空间里的那个人,声称自己就是整个宇宙。认识你自己你是谁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今天我是谁?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个奇怪的问题。有谁会分不清楚今天自己是谁呢?但是请想一想,每天,我们都有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感受,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甚至每一天都有一个“不同”的你,你永远无法确定“你是谁”,其实,人最怕的就是不认识自己。名字可以变,长相也会变,思想也随时会变,那么,“我”到底是谁呢?有一个不变的“我”吗?3 永远的追问“世界从何而来”我们生活的世界从哪里来?是“诸神”创造的?“上帝”创造的?还是它原本就一直存在,或者在某一瞬间从无到有?

苏菲的第二封来信问她:世界从何而来?她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人真正知道,但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的确是应该问的。

在哲学出现之前,远古人民普遍认为世界是由诸神创造的,那么诸神又从何而来呢?他们认为有一位创世神创造了其他的神,并以此衍生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人们在这些神话故事中找到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种种疑惑问题的解答。

哲学出现后,对于世界从何而来,历史上第一批哲学家又有了不同的见解,他们批判以神话为主的世界观,开始从大自然本身寻求对世界的解答,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物质所组成,万物的生命也源于这些物质。有的认为是水,有的认为是空气,还有的认为是原子,等等。总之,对最早的哲学家而言,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

随着哲学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最初的推动者”,而上帝是一直存在的,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笛卡尔等都同意这种观点。

还有另一种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不可知论者”,他们认为用人类的理性证明不了这类事,可以用信仰来填补这个真空,由我们的信仰决定世界是来自上帝,或是本身就存在。

综观哲学史,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由于没有恒定的标准和外在的资料,人们一直没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况且,我们只是生活在宇宙中无数个星系中的一个太阳星系中,这个太阳星系中还有无数个星球,而地球只是其中渺小的一颗小星球而已。如此渺小的我们,未来某一天是否能够探索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认识我们的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

世界从何而来?虽然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如果你连你生活的地方都不去追问,你还能明白自己在历史上的根吗?只有对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心存好奇和敬畏,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追求生活,创造生命的价值!第2章魔术师的帽子:成为哲学家必须要有好奇心婴儿有好奇心,并不令人意外。成人呢?随着对各种社会规则的熟悉与适应,他们逐渐习惯了这个世界,不会再去问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丧失了对生命这种庞大、神秘事物的追问与好奇,他们在一个日复一日相同的社会中忙着日常生活的琐事,把世界当成理所当然的存在。本章要点

情节导读2:苏菲开始上哲学课程

哲学:弄清了哲学就弄清了一切

好奇心:不要过分习惯这个世界1 情节导读2苏菲开始上哲学课程苏菲自从收到神秘信件后,她开始发觉人们在生活中讨论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罢了,她越来越迫切希望再收到神秘的来信。

苏菲没有告诉任何人有关神秘信件的事情,因为她肯定写信的人会再度来信。但她在学校变得很难专心听课,觉得大家讨论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罢了,连与好朋友乔安的游戏也失去兴趣了。放学回家后,她迫不及待打开信箱,找到写给她的信件,信封的背面写着“哲学课程。请小心轻放”,里面有三张打好字的纸。

苏菲拿着大信封躲到密洞中开始拆阅。寄信的陌生人(苏菲的哲学老师)在信中先是列举了几个事例向苏菲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告诉苏菲哲学就是当人们满足基本需求后每个人都有兴趣,每个人都需要的的东西,也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同时告诉苏菲探讨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并且说阅读别人的意见可以帮助建立自己对生命的看法。

读完信后,苏菲回到信箱又发现了另一封信。信中哲学老师告诉苏菲这门哲学课程将会以一小段一小段的形式出现。信中强调: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他把这个世界比喻为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来的一只白兔,白兔就是宇宙和这个世界,而人类就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大多数人则朝着兔子温暖舒适的皮毛深处向下爬,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而哲学家就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想将魔术师(我们的创造者)看个清楚的人,他们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哲学老师告诉苏菲他不希望苏菲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这也是他为她上这门哲学课的原因,他希望苏菲能有一颗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

读完信的苏菲很震惊,她把装着神秘来信的铁盒子藏在她的伊甸园里,然后努力思考,她明白这位哲学家救了她,将她从兔子的皮毛深处中途拦下来,将她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拯救出来。苏菲的母亲回来后,苏菲跟她进行最基本的哲学问题的探讨,然而母亲却怀疑她喝了什么药使她变得不对劲了!魔术师的礼帽魔术师的把戏

我们的世界就像魔术师从礼帽里变出来的大白兔……2 哲学弄清了哲学就弄清了一切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所谓哲学,指的是耶稣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在希腊演进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

哲学老师在信中告诉苏菲:哲学是当人们的基本需求满足后,人人都感兴趣和需要的东西。

哲学,意为“热爱智慧”。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所谓哲学,指的是耶稣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在希腊演进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也可以说,哲学是当人们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后,人人都需要和感兴趣的,即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的学问。

我们知道一个哲学问题的答案有成千上百,但直至今天,我们也无法寻找一些问题的确切答案。就像回答上帝是否存在这个哲学问题,我们都知道存在与不存在二者之间仅此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时至今日,它仍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在当代,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意识科学的独立和迅速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又发生了变化。哲学不再研究世界某一范围、领域的问题了,而是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的规律,如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的基本状态等问题。

总的来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涉及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研究对象、概念和内容,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是其他学科的总和。哲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受者的世界观。哲学、科学与神学哲学、科学、神学三者关系3 好奇心不要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人因为对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自然而然就提出一些哲学性的问题,而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哲学思考的过程。

苏菲打开信封,哲学老师在上面这样写道:苏菲,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产生疑问。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可见,不少哲学家认为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我们知道哲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本原、思维、存在等抽象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在谈论这样的问题呢?大多数人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我们自己的存在视为一种理所当然,几乎不曾向自己发问“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只是任凭自己淹没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里。

而小孩子呢?在刚有意识后,他可能对他周围的一切都非常好奇,即使他根本连话都不会说。随着对周围环境的熟悉,慢慢地,他也失去了曾经的好奇,和大人一样,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亘古不变的。因此,远在孩童学会如何讲话得体、如何从事哲学性的思考前,他已经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了。

而这正是哲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他们永远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孜孜不倦的好奇心,渴望揭开这个世界的神秘面纱,探索不为人知的秘密。

因此,艾伯特向苏菲强调:成为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每个人都应该有,人人都要学会做哲学家!像孩子一样保持好奇心孩子和成人不同的反应

爸爸、妈妈和孩子在厨房吃早餐,过了一会儿,妈妈去厨房拿果酱。这时,爸爸突然飞了起来,飘浮在屋顶上。母亲和孩子的反应之所以不同,就是与习惯有关。母亲已经知道人是不能飞的,而孩子仍然不确定在这个世界上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当人类成长时,慢慢习惯了世上的一切,也慢慢丧失了对世界的好奇心。而哲学家总是如孩童般,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第3章神话:善与恶的脆弱平衡在原始居民时候,无论东西方,神话的世界观一直存在。早期的人们由于对自然现象的种种疑惑和不解,便以神话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以此来说明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为何是这番面貌。本章要点

情节导读3:苏菲思考神话的世界观

北欧神话:神不是万能的,世界也不是永恒的

创世神话:冰与火之中诞生了巨人与诸神之祖

末世神话:诸神的黄昏来临,新世界开始建立1 情节导读3苏菲思考神话的世界观人类总是想为大自然的变迁寻求解释,他们在神话故事中找到了心中的答案,这就是在科学还没有产生之前神话出现的原因。

第二天放学回家后,苏菲迫不及待打开信箱,除了收到在远方工作的父亲的信件外,她又收到一个棕色信封,苏菲拿着信跑进自己的密洞中开始阅读。

这封信里哲学老师先讲述了西方哲学的起源,在哲学家出现之前,人们在各种宗教中找到了他们心中问题的答案,而宗教的解释则是通过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希腊哲学家则是想证明这些神话上的解释是不合理的。

所谓神话就是关于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就在于解释为何生命是这番面貌。哲学老师向苏菲讲解了北欧神话中索尔与他的铁锤、索尔与巨人以及象征肥沃多产的女神芙瑞雅之间的故事,还有人类献祭的宗教仪式等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神话的作用便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例如季节变更或打雷下雨。

当荷马和赫西俄德将希腊神话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后,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便对希腊的神话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神话只不过是人们依照自己的样子想象出来的,因为神话里的天神与人类太过相似了,与人类一样自大、狡诈,并且认为如果牛、马会画图,一定也会把天神画成牛、马的模样。

随着政治与文化的关注度上升,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大不相同,“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也无须借助古代神话来提出哲学性问题。可以说,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求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读完信后,苏菲对此认真思考,当她试图以编故事的形式来解释大自然现象时,她明白了如果不是因为已经有了现成的解释,她也会相信自己编的故事的,这也就是人们总是试图为大自然的变迁寻求解释的理由。神话的记录者荷马荷马(Homēros)生平及生卒年月不可考。约公元前9—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相传记述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荷马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荷马史诗被称为欧洲文学的始祖,是西方古代文艺技巧高度发展的结晶。三千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这两部史诗,单就研究结果印成的书,就可以自成一个图书馆。赫西俄德赫西俄德(Hesiod)古希腊诗人,原籍小亚细亚,从小靠自耕为生,他可能生活在前8世纪。从前5世纪开始文学史家就开始争论赫西俄德和荷马谁生活得更早,今天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赫西俄德更早。以长诗《工作与时日》《神谱》闻名于后世,被称为“希腊训谕诗之父”。《工作与时日》包括许多忠告赫西俄德和理智的东西,它鼓励人们忠忱地工作生活,反对休闲和不公正。《神谱》描写的是宇宙和神的诞生,对家谱学来说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今天赫西俄德的作品是研究希腊神话、古希腊农业技术、天文学和记时的重要文献。2 北欧神话神不是万能的,世界也不是永恒的北欧神话是一个多神系统,神不是万能的,世界也不是永恒的,诸神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最早的北欧神话都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公元前,这种关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期的志怪传说,已在北欧的日耳曼部族里流传。到中世纪,冰岛学者用文字把它们记载下来。现在可以查考的主要有两部“埃达”:一是冰岛学者布林约尔夫·斯韦恩松于1643年发现的“前埃达”,或称“诗体埃达”,写作时间大概在9—13世纪之间;一是“后埃达”,或称“散文埃达”,由冰岛诗人斯诺里·斯图鲁松(1178—1241年)在13世纪初期写成。它是“前埃达”的诠释性著作。

北欧神话是个多神系统,大致上可分成四个体系:巨人(Giants)、诸神(Gods)、精灵(Elves)以及侏儒(Dwarves)。巨人是最早的生命,生出了诸神,但同时也是众神最大的敌人,可以将之理解为人格化的自然力量。精灵及侏儒属于半神,他们为神服务,属日耳曼地区的特殊创造。

北欧神话与希腊、埃及、印度及中国神话的风格都截然不同,北欧神话中的神不是万能的,世界也不是永恒的。而且北欧神话中的神都是神种和巨人种的混血,亦即善与恶的混合体,是不完备的、非纯种的。可以说,北欧神话更贴近现实。

北欧神话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如人类的创造。首先被创造出来的是女人,而且创造的材料不是大多数神话中所说的泥土,而是一根树枝。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处北极地区,终年寒冷,因此冰霜巨人在神话中的地位很高,常常令众神感到头痛不已。

北欧神话中,关于灭亡与重生的观点影响最大。不像其他神话体系,北欧神话中的神是不完美的,其本身也要面临灭亡的命运,如奥丁为了获得知识牺牲了左眼,被吊在树上九夜、饱受创伤后才得到了象征力量的长枪。但另一方面,北欧神话相信当万物消亡,新的生命将再次形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循环的。索尔与他的铁锤索尔的故事

在基督教传入挪威之前,人们相信索尔时常乘着一辆由两只山羊拉着的战车横越天空。他手拿一柄大锤,一挥动锤子就会电闪雷鸣,当天空电闪雷鸣时,就会下雨,雨对北欧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索尔被尊为象征肥沃、富饶的神。

神话里人类对雨的解释便是:索尔挥动锤子时就会下雨。索尔是北欧神话中负责掌管战争与农业的神。索尔的职责是保护诸神国度的安全与在人间巡视农作。北欧人相传每当雷雨交加时,就是索尔乘坐马车出来巡视,因此称呼索尔为“雷神”。在著名神话《史莱慕之诗》里,索尔的锤子被巨人偷走,索尔扮成新娘潜入巨人居住的地方,与巨人展开一系列的斗智斗勇,最后终于把锤子夺回来,并用锤子击杀了巨人之王史莱慕。因此每当干旱时候,人们总会说这是因为巨人把索尔的锤子偷走了。3 创世神话冰与火之中诞生了巨人与诸神之祖世界初开之际,一片混沌,在一个巨大的鸿沟里出现了冰与火两个世界,由此诞生了巨人和诸神的始祖。

在北欧神话中,世界初开之际,没有天也没有地,世界处于洪荒、混沌之中,混沌由两部分组成:一边是冰雪世界;一边是火焰之国。两个世界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在热气与寒冰的交错中,诞生了巨人之祖尤弥尔和一头名为欧德姆布拉的巨大母牛。

尤弥尔吃着欧德姆布拉分泌的奶水维生,而欧德姆布拉则舔食寒冰上的盐粒。有一天,从尤弥尔的双臂下面忽然生长出了一男一女两个巨人,两个巨人后来结合生下了智慧巨人密米尔和女巨人贝丝特拉,他的双足下面也生长出来了一个儿子,儿子后来也有了许多后代,所有出自尤弥尔的巨人们,都被称为霜的巨人。这是巨人的家族。

另外,在母牛的舔噬下,冰中则出现诸神之祖布利。布利生下包尔,包尔和女巨人贝丝特拉生下了奥丁、威利、维三位最早的神祇。后来,奥丁等三兄弟雄心勃勃,向尤弥尔发起挑战,杀死了尤弥尔,巨人族战败,剩下的巨人逃往约顿海姆,建立了巨人国,并继续与诸神为敌。

诸神拿尤弥尔的身体布置出大地和天空。尤弥尔的头颅化为天空,脑髓为云,身体成了大地,血液成为海洋,骨骼变成山脉,毛发变成树木。当尤弥尔尸身腐烂长出蛆,这些蛆就变成了精灵及侏儒。奥丁命四个具有怪力的侏儒支撑着天空的四角。尤弥尔的眉毛则被用来造成墙壁用来围住“中庭”(也叫米德加尔特,人类的世界)。

然后奥丁又从火焰国捕捉火焰,将它们化为星星、月亮、太阳,并订立了四季的运行。有一天,当奥丁、威利和维在海滩上散步的时候,海浪冲来了两截木头,一截是梣树,一截是榆树。他们将梣木雕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男人形状,而榆木则雕成一个女人的样子,男的取名“阿斯克”(Ask),女的叫作“恩布拉”(Embla)。奥丁给他们生命和灵魂,威利给他们理性与动作,维给他们感情、仪表和语言。这就是人类的始祖。世界之树

奥丁杀死巨人尤弥尔后,从尤弥尔的尸体上生长出来一棵大树,枝干遮天蔽日,这就是整个北欧神话的宇宙核心。

这棵大树有3个树根。一条通往神国,一条通向巨人国,一条通向死亡之国。3个树根连接着3股泉水,滋养着树根。4 末世神话诸神的黄昏来临,新世界开始建立诸神与巨人、怪物最终决战,诸神的末日到来,世界在毁灭后再次重建。

北欧神话的一大特色就是世界最终是会毁灭的,这就是“诸神的黄昏”。诸神的黄昏,是北欧神话传说中诸神与巨人、怪物最终决战,世界毁灭并且重生的世界末日。

这场灾难开始于光明之神巴尔德之死。这个万物与诸神的宠儿英俊而光彩四射,以至于世间的一切都对他发下了决不伤害他的誓言,但在洛奇的教唆下,却有一棵弱小的槲寄生没有对巴尔德发誓,最终在诸神的庆典上,黑暗之神霍德尔正是用它杀死了巴尔德。此后,在众神为巴尔德之死哭泣的时候,洛奇挑唆煤炭巨人没有为巴尔德垂泪,最终导致他无法回归神界,从此天地之间失去了光明。而“诸神的黄昏”,也随着他的死,无可避免地降临了。

首先是三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季,太阳失去了热力,四面八方都吹来了强劲的寒风。各个世界都爆发了可怕的战争:兄弟父子互相残杀,世风道德堕落败坏。接着又有三个更为黑暗而漫长的严冬,称为芬布尔之冬。在芬布尔之冬,春天、夏天和秋天都消失了,所有的日子都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天。

紧接着宇宙的支柱——世界之树顶上,神兽雄鹰发出声嘶力竭的最后预警,昭示一切的结局。

怪狼芬里尔的逃脱,毒龙掏空了世界之树的深根,海妖米德加尔的兴风作浪,各种恶魔的苏醒……都意味着这场战役无可避免,也注定众神必定失败。

但即使如此,北欧的众神依然坦率地面对这最终的结局。这场战役中,许多重要神祇如奥丁、索尔、弗雷、海姆达尔等都战死其中。“诸神的黄昏”后整个世界沉没在水底。然而最终世界复苏了,存活的神与两名人类重新建立了新世界。“诸神的黄昏”主要记录在诗体《埃达》与散文《埃达》中。奥丁诸神之王

北欧神话中的主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他创造了北欧的人类,掌管死亡、战斗、诗歌、魔法及智慧等。奥丁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眼是在为了喝到世界树下的智慧之泉的泉水时而自残的。神话中,奥丁用自己的长矛将其钉在世界之树上,苦苦煎熬了九天,最终学到了九首诗歌和十八种法术。因此,北欧神话中的神并不是万能的。第4章自然派哲学家:没有一件事物来自虚无早期希腊哲学家即“自然派哲学家”的课题与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等问题有关。他们从大自然本身而不是神话故事来研究了解周遭发生的事,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本章要点

情节导读4:苏菲学习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泰利斯: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的本原”

安纳克西曼德:无定是世界的本原

安那西梅尼斯:气是世界的本原

巴门尼德: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

赫拉克里特斯: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恩培窦可里斯:大自然的本原是土、气、火、水四个根

安纳萨哥拉斯:大自然由无数肉眼看不到的微粒组成

情节导读5:积木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德谟克里特斯:大自然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1 情节导读4苏菲学习以哲学的方式思考苏菲在读完哲学老师的信后,认识到“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那天下午,苏菲坐在秋千上正在思考哲学课与席德的关系时,母亲下班回来发现了一封写给苏菲的信,由于没有贴邮票,母亲以为是一封情书呢!苏菲为了不让母亲发现她接受一位完全陌生的人的函授教学而默认了。这次白色的小信封里写了三个问题:

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

水能变成酒吗?

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

苏菲把这三个问题想了整晚,直到第二天还在琢磨思索。

放学回家后,她像往常一样到信箱拿着信躲到密洞中去看。这封信里哲学老师告诉苏菲他们的哲学课将从古希腊一直讲到现代,但要想了解不同哲学家的思想,首先要明白他们的课题,即他们每个人关注、质疑的事项是什么,因为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会企图探讨哲学的所有领域。

接着哲学老师开始讲最早的希腊哲学家的观点,这些哲学家关注的是大自然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并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解答,而不是借神话故事来解释。因此又叫作“自然派哲学家”。他先介绍了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的理论,然后又讲了巴门尼德、赫拉克里特斯和恩培窦可里斯等人对大自然的观点。

读完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后,苏菲开始运用自己的常识而不是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来思考,她发现这门哲学课程很有趣,并得出“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的结论。苏菲的借口

看完哲学老师的信后,苏菲坐在秋千上开始思考哲学课程和席德之间的关系,直到母亲下班回来她仍旧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

母亲在花园另一边喊她,告诉她有一封写给她的信。为了不让母亲发现自己的小秘密,苏菲默认了这是一封写给自己的情书。然后上楼打开信封看了起来。2 泰利斯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的本原”泰利斯首先提出了“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个哲学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哲学老师在信中告诉苏菲,今天他们不再讲白兔了,要直接上课,而要讲的第一个哲学家就是来自米雷特斯的泰利斯。

泰利斯(约公元前624—约前547年)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出身于米利都的名门望族。据说他最早研究天文学,曾预言过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一次日食;传说由于主张在政治上和波斯联盟而使伊奥尼亚免除灭顶之灾;据说他在埃及时曾计算过金字塔的高度。他以渊博的学识被列为当时希腊“七贤”之一。

在哲学上,泰利斯首先摆脱用神创说去解释万物的产生,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其思想被视为西方哲学的开端。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其他一切都是由水造成的,甚至大地都是浮在水上的。之所以持这种观点,可能是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生命所需的许多因素都含有水分,热本身是从湿气中产生,而且万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也是潮湿的。在古希腊神话中,海神被视为创造万物的祖先,泰利斯将神话改造成哲学,从具体事物中寻找自然万物的统一性,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泰利斯曾宣称“万物中皆有神在”(物活论),我们不知道他所说的“神”是什么,但可以确定并非荷马神话中的天神。他的科学和哲学都很粗糙,但却能激发我们的思想与观察。泰利斯的发现泰利斯的宇宙模型对泰利斯来说,水是世界初始的基本元素,地球就漂在水上,海水在世界的尽头落入地狱之中。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丈量金字塔高度据说他在埃及时曾计算过金字塔的高度,他的方法是在他自己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的影子高度。他以渊博的学识被列为当时希腊“七贤”之一。3 安纳克西曼德无定是世界的本原安纳克西曼德是泰利斯的学生,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定,并提出了补偿原则。

苏菲的哲学老师接着说起自然派的第二个哲学家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安纳克西曼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的学生。无定说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世界由“无定”所构成),即生成万物的本原是无定的,混沌的,它既没有具体的性质,也没有任何具体的形状,还没有固定的大小。“无定”没有开端,它是无限的、永恒的而且无尽的,世界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简而言之,万物的生成是“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乃复归于“无定”。但那并不是泰利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实质。由此可见他不像泰利斯那样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补偿原则“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安纳克西曼德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作“补偿原则”。例如世界上的火、土和水应该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每种元素都永远在企图扩大自己的领土,然而有一种必然性或者自然律永远地在校正着这种平衡。只要有了火,就会有灰烬,灰烬就是土。他把水或火这种特殊物质的消长比喻为人类社会中的善恶报应。例如,无论是冷或热,都不会永远胜过对方,而是每一方都“付出补偿”,以便在它们之间维持平衡。

安纳克西曼德的这种说法,显然只是一种猜测和想象,但却是最早试图用物质本身来说明宇宙起源和状况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这种原始进化论是与传统宗教相对立的,显示了循环往复的因果观,也是能量与动量守恒定律的萌芽。因此他是非常伟大的。安纳克西曼德人物介绍

安纳克西曼德(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他是古希腊哲学创始人泰利斯的学生。来自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地米雷特斯。与其老师一样将古代东方的科学介绍到希腊。人物贡献安纳克西曼德4 安那西梅尼斯气是世界的本原安那西梅尼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认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

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鼎盛期为公元前546—前545年),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学者,是安纳克西曼德的学生。他继承了前两位米利都学派哲学家的传统,也是该学派最后一位哲学家。

苏菲的哲学老师认为安那西梅尼斯一定熟知泰利斯的关于水的理论。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因为水是空气凝结后形成的;并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有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米利都学派是重要的,并不是因为它的成就,而是因为它所尝试的东西。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几乎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泰利斯、安那克西曼德和安那西梅尼斯都是来自米雷特斯的哲学家,他们的思考可以认为是科学的假说,但是很少表现出夹杂有任何不恰当的神人同体的愿望和道德的观念。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很有启示性的,而且他们的努力也鼓舞了后来的研究者。气本原说

安那西梅尼斯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他说基质是气,灵魂是气,火是稀薄化了的气;当凝聚的时候,气就先变为水,如果再凝聚的时候就变为土,最后就变为石头。这种理论的优点是可以使不同的实质之间的一切区别都转化为量的区别,完全取决于凝聚的程度如何。因此他主张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其实安那西梅尼斯的“气本原说”与泰利斯的理论相差不远,他们都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必定是由一种基本物质造成的,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哲学家对自然的探索求真精神,同时他们的努力也鼓舞了后代的研究者们。5 巴门尼德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巴门尼德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事物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讲完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后,哲学老师告诉苏菲,这三位哲学家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然而,一种物质又怎么会突然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接着便说起了巴门尼德的理论。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540—前480年),爱利亚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巴门尼德是一位理性主义者,坚决相信人的理智,认为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的泉源。他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世上的万物是亘古长存的。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事物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当然,透过感官,巴门尼德察觉到事物的确会发生变化,但他认为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我们的理智不符。他认为一个哲学家的使命就是要揭穿各种形式的“感官幻象”。因此可以说巴门尼德从理性的角度认为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因此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一种物质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吗?

米雷特斯的哲学家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然而,这一种基本物质怎么会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呢?巴门尼德则说,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很显然,白水除了变成冰块或水蒸气之外,永远不能变成西瓜。因此从某方面来说,巴门尼德的说法是正确的,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巴门尼德思想的意义

巴门尼德的哲学不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6 赫拉克里特斯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赫拉克里特斯认为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艾伯特还告诉苏菲,与巴门尼德同时代的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前480年)与巴门尼德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恒常变化(或流动)事实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里特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所规定的。这是赫拉克里特斯学说的本质,它是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的继承和深入的发展。

赫拉克里特斯还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们从未尝过饥饿的痛苦,饱足时就不会感到愉悦。他相信在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赫拉克里特斯经常用logos(意为“理性”)这个希腊字来替代“神”一词。他相信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不过,赫拉克里特斯认为,大多数人还是依照个人的理性来生活。总而言之,他瞧不起其他的人。他说:“大多数人的意见就像儿戏一般。”所以,赫拉克里特斯在大自然不断变迁与对比的现象中看出了一个“一致性”。他认为“普遍的理性”或“普遍法则”是所有人都具备,而且以之作为行事准则的。没有任何事物静止不变

赫拉克里特斯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里河流的不同并不是指河与河之间的区别。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第一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里特斯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他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里特斯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