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养育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12:30:46

点击下载

作者:周正,左丽娟,张丽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子的养育智慧

老子的养育智慧试读:

代序

《道德经》是全人类的伟大遗产,是老子留给后人的一份神秘而瑰丽的财富。谁都无法界定老子是哲学家、科学家亦或心理学家……老子属于所有时代,属于所有学科。

自古以来,《道德经》被打上晦涩难懂的符号,对《道德经》的注释从未间断。解析《道德经》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没有哲学、心理学、医学等相互融合的知识背景,就无从谈起与老子的精神融合;而不懂老子,便无法真正解析《道德经》。

心理学家周正教授带着人们的疑惑,跨越时空,穿行于老子的精神世界,心神交汇地破译出《道德经》深藏的智慧密码。周教授在书中以素描的方式引领人们,从“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感悟家庭教育、父母榜样的力量;让家长豁然开朗于“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找到孩子的立命之本;从而帮助家长体会“人人生而有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不偏不倚,以万事皆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孩子,像孩子一样用纯真的心态看待世界。

本书对《道德经》的解析与读者以往所读迥然不同,不止其文笔,更在于其天马行空、收放自如的状态。周正教授以其洒脱、自在、深入浅出的表达,还原了《道德经》的真实面貌,妙趣横生地折射出老子治家、处世、教育孩子的绝世智慧。它犹如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不时激起点点涟漪;它又犹如初春树尖的新芽,绽放出生命的活力,传递着智慧的律动。

在周正教授的解析下,我们读懂了老子的纯真、率性、智慧。圣人如婴!本书将指引我们,跟随周正教授回归至纯,一起打开《道德经》这扇无与伦比的智慧之门!左丽娟(荻兰)2016年初春于河南郑州第一篇『行不言之教』(上)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

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荣格先生,在读遍古今中外著作以后,认为老子是心理学的鼻祖。这个说法很让人迷惑,但是老子所讲的东西,我们用现代心理学角度去分析,果真如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对于老子提出的“行不言之教”,南怀瑾先生解释为:“万事以人教不如身教,光说不做或做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舌唇而已。”他的前半句说得很好!但是,后半句中“做而后说”为什么不行呢?做完之后我再说这件事,是已经先有结果了,还不行?邓小平都讲要先做后说嘛!另外,我们所说的不言之教,不仅仅是言传身教的意思,所以,“光说不做”是南怀瑾自己的发挥,可见,在他对《道德经》的注解中,属于个人经验性的东西比较多。

而唐玄宗对“行不言之教”的批注是:“无为之事,无事也。寄以事名,故云‘处’。不言之教,忘言也。寄以教名,故云‘行’也。”用现在的语言来直译:不言之教,就是忘掉语言——你在进行教育时,要先把语言给忘掉。唐玄宗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的理解有独到之处。较之南怀瑾,唐玄宗的眼光十分深远。

在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班杜拉先生认为:我们的孩子、我们人类的教育,甚至包括动物的教育,第一有效的方法,是“模仿”。模仿,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人类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使我们人类真正能够进步的主要原因,是本能——因而,言教、说教,没有用。

各项学习能力之间,比如语言能力和领悟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语言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人对于语言词汇的掌握和运用有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如苏格兰郊区的农夫,他们一辈子用到的语言词汇大概是600个;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用到6000个词汇;而一位教授,能用到60000个词汇,差别很大。同样都是说话,词汇量的大小并不影响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思考一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果不用语言,那用什么呢?

前面我们谈到唐玄宗对于这句话的御注批释:“无为之事”就是“无事”, “不言之教”就是忘掉你的语言,说得很精彩。把语言忘掉,那你还能怎么做?身体力行、去做孩子的榜样。一个功能废掉只能用另外一个功能,这就是代偿功能。往往我们易于理解的是,一个盲人,眼睛失去了视觉功能,他的听力便会比其他人敏锐许多。如果你教育子女,不用语言,那用什么?只有身教了!思考二为什么说,母亲如果只知道用语言来教育孩子,就一定会失败?

一位母亲必须不善于使用语言来教育子女;一位领导必须不善于使用语言来带领自己的团队。

不用语言带团队的领导,要用什么呢?就是领导自己本身,要用个人的影响力、场力,要用体制、机制、市场的力量……而仅仅靠说、发号施令,是不行的,因此,老总要慎言、少言。

有些妈妈就说了,孩子身上的问题就在那里,显而易见,如果你不给他指出来,那些问题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呢?

这就像两个陌生人在一起,可能会觉得很尴尬,为了打开彼此之间心理的隔阂,会故意找出一些话题来说,是一个道理。

我们要告诉这些妈妈们:孩子本来没有问题,是因为你想说话了、你想要行“言之教”了,他才有问题,这是孩子被有问题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你要说话了,你要找点说话的元素,就要去找孩子身上的“问题”,而你只要找,总能找到让你纠结的“问题”,这个后面慢慢分析。思考三想理解老子《道德经》的本意,一定要依据原文吗?

理解老子,我一向提倡一定要依据原文。不能过多地主观地去说文解字,必须要说准,更不能自我发挥。

对于老子,几千年前的圣人,他已经离我们那么远了,客观地了解老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诸子百家去了解等,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要真正理解老子的意思,要去解析老子,一定要合乎于道、符合《道德经》原文的意思。思考四圣人如何可以“不远行知天下、不出户知天下”?

如何理解两千年前的人和事以及两万年前的人和事?如何理解一万公里以外的人和事?老子也专门有解释。他在《道德经》里面讲过,“不窥牖知天下,不远行知天下,行甚远,越偏。”意思是,不用打开窗户,不用出远门,就可以知道天下之事。老子还讲过怎样去知道两万年以前,怎样去知道两万年以后。老子讲,“道”是无始无终,无前无后的。迎之首,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它是永恒的。道,是永恒而且不变的。

这又说到了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其中所蕴含的内涵可大可小。像我们常说的太极的“太”这个字一样,大可以大到无边,小也可以小到极限。但是该大的时候大、该小的时候小。道是永恒的、不变的。单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说是玄之又玄。

从古到今,人、事发生了许多变化。过去有赵飞燕、王昭君,现在有舒淇、章子怡。美永远存在,美的观念永恒不变,但是人是可以变的。那么如何理解两千年前的老子,如何知道“道”?老子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叫“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思考五“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母亲什么样,女儿就是什么样吗?

看到妈妈什么样子,就知道她的女儿是什么样子。现在说娶媳妇要先看她的娘,那是绝对有道理的!比如说荻兰如果有一个女儿,肯定也是乖巧、懂事、贤惠、有灵性、知书达理,绝对不会跟丈夫作对。但假如说,孙二娘生了个女儿,谁敢要?肯定也是开黑店的。一般都是这样,得其母而知其子。

老子又讲:“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看到他的母体,便能找到他的子体。我们有的时候看到头,有的时候看到尾,要么看到母,要么看到子,对不对?那么“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看到一个女孩子,我们知道她既是母,也是子。看到这个女孩子,就知道她的母亲对她的教育一定是民主的,与她的关系肯定是稳定的,母亲对她肯定是呵护的。但如果是从小被扔到了伊拉克,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她可能就是腰挎冲锋枪,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了。

所以,看到这个“子”,也可以知道他的“母”。按老子讲的意思,你就“没身不殆”。因为,以今可以推史,以史可以推终。

一定是这样。

而且老子讲的这个观点,实际上我们举个例子,很简单。比如桌上的这个茶杯,我们看到这个杯子,就知道它一定有模子,通过这个杯子可以重新创造出它的模子,这个杯子属于“子”;我们可以把它的模子做出来,在模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再创造出新的杯子,这叫作“没身不殆”。思考六在生活中出现危险时,作为父亲应该怎么办?

从“善之为善,美之为美”到“行不言之教”,我们看到,还是唐玄宗批注得更好一些。接下来我们举例子,什么叫作行不言之教?

举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例子:一天,毛泽东正在家里写作,他们家的保姆急匆匆地跑过来说:“润之!润之!毛岸青和毛岸英在那边玩玻璃呢!要不了一会儿啊,肯定就该把手给划了,赶紧去看看吧!我管不住,他们太调皮了!”保姆这样的反应,表明她是爱自己照看的孩子们的,也是在尽职尽责地工作。

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父亲一定会立即前去干涉,说:“不要再玩玻璃了!”“万一碰伤手指头怎么办?”“刺烂了还得包扎!”等等,会讲很多话,所谓教育。如果孩子们不听话,甚至还有可能招致一顿打骂。

这是现在很多家长的常态,看到什么说什么,嘴碎得很,还总是振振有词:“问题明明在那儿啊,我们看见干吗不说?”“说话多,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好!”

看毛泽东是怎么做的,理解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成为一代伟人!

毛泽东走过去一看,院子里,毛岸青、毛岸英两个人正拿着碎玻璃片,在那里追逐嬉闹,很危险。

毛泽东就在旁边站住了,一句话没说,点了根烟在门口抽起来。

保姆跟过来一看又急了:“润之,叫你过来,是让你说他们、管他们、教育他们的,你光站在那儿干吗啊!”

毛泽东笑而不答,旁若无人地看热闹。连保姆都看不下去了:“润之,你怎么回事?你是亲爹吗?”毛泽东还是不说话。思考七如果你的孩子处在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如果爷爷奶奶、保姆阿姨在旁边插手,你又该怎么办?

这还只是一位保姆呢,要是爷爷奶奶在跟前早就受不了了。

毛泽东真的就像唐玄宗说的那样,“忘掉语言”,只是拿着烟在一旁抽。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嬉闹之中的两个孩子,不知道是谁不小心割破了手指,霎时鲜血如注。

显而易见,孩子们在玩危险系数很高的东西,如果不制止的话,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是必然的。这时候,有人就会说了:“看看!明知道他会把手划破,你干嘛不去制止呢?为什么还要让他玩呢?”

这就是我们不能成为伟人的原因。

毛泽东一看,把烟一掐,走过去了:“手划破了?”“爸爸,划破了!”“疼不疼?”“疼!”“下次还玩不玩?”“不玩了。”

这种深入骨髓的体验,会让孩子牢记一生。

毛泽东就站在旁边,等着他们划破手指,之后,再说这段话。

如何评价毛泽东这位父亲的做法?

有人会说:“高人!”“高水平!”也有人仍然接受不了:“虽然道理是这样的,可换成是自己的孩子,谁能‘狠心’做到?”

当孩子可能面临危险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家长、亲人,甚至只是作为旁观者,都忍不住要帮孩子一把、所谓“提醒”。这行的是“言之教”。

而毛泽东真正做到了“忘掉语言”。思考八当孩子说“不玩了”,算不算达到目的?

当然不算。

保姆立刻跑过来指责毛泽东:“你是什么爹啊!明知道要划破手,你还站那看笑话!非让他划破手!”

现实生活中,这是很平常的场景。如果一个妈妈如此冷若冰霜、旁若无人地看着孩子们这样玩,肯定旁边会有人站出来“充满正义感”地指责她:“哪有像你这样当娘的!”

老子曾经讲过:“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什么意思呢——“道”,是深刻的,不是表面的,它和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是一个范畴,它深埋在我们眼睛看不到的规律当中。一句话:“道”是不能被眼睛看到的。这也是第一章讲到的“道可道,非常道”。

你不能只凭眼睛去看孩子在干吗,而要看到孩子做这件事情的背后、本质是什么。思考九如果只凭眼睛看,你只能看见孩子正在干什么,这是表象;还要能看到孩子做这件事情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有很多家长也会说了:“周教授怎么这么讲!”就像保姆说毛泽东一样:“润之!怎么敢这么做?明明知道孩子玩玻璃会划破手!”

一定会有这样的朋友、父母、家长,说这样的话,秉承这样的观点。他们觉得自己很正义,“我是为你的孩子着想!”“我的确是在为你的孩子着想啊!作为一个旁人,我都能体会孩子的切肤之痛,作为他们的父母,你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

只能说,这些人,跟这个保姆一样,爱孩子爱得看似真切,却很肤浅。“保姆”这一类的“爱”,只是爱孩子的现象、表象,她们不爱孩子的未来和前途,不爱孩子的本质。思考十怎样的爱,才是爱孩子的本质?怎样的做法,才是爱孩子的未来和前途?

下面几句简单的对话,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老子“不言之教”的精髓,也恰到好处地显示了毛泽东的本事,他问保姆:“你说,我应该怎么办?”

保姆:“你应该当时就告诉他们玩玻璃会划到手。”

毛泽东:“我一告诉他们,他们就不玩了。”

保姆:“那不就好了!”

毛泽东:“等我们一走,他们就又该玩了。如果是我们俩不在家的时候,他们玩玻璃,偷偷摸摸地玩,或者出去玩,手划破了回来又不敢说,伤口就很容易感染,出血就会更多。”

保姆听了,一下子就不吭气了,这个保姆醒悟了。

毛泽东接着说:“再有,我告诉你,现在我们正好在家。这个小孩子啊,他有探索性。他在探索的过程中,走错路啊,迷路啊,找不着方向啊……都很正常,甚至是摔下山沟啊,扎上刺啊,有的时候碰壁啊,都是很正常的,你就应该让他去尝试。”

对于孩子们的意义就在于:尝试了以后,尽管有时候他会受伤、会流血,会付出一些代价,但是,首先一点,他知道了:大人对孩子没有限制,他可以去尝试,我们给他一个可以去尝试、探索的环境。其次,万一孩子出现了他无法自己处理的事情,大人这时候在现场,我们可以去帮助他解决、处理,即使是流血了,也可以做到不让伤口感染。

因此,毛泽东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子课:“行不言之教”。什么叫不言?看见孩子拿着玻璃把手划烂,都不要说话!

让他划烂,为他包扎。

不是不管,而是气魄!关键是我们在周围关注着他,并不是让他处在一个无人看管的状态。作为父母,我们只是做好孩子的后备,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让孩子自动自发地自悟,让孩子自省,去不断尝试。同时,也让孩子知道:他尝试的成功与否,是一个让他全面成长的机会和过程;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是会有保障的。

也就是说,我们给孩子搭建了一个平台,貌似不近人情,实际很近人情。真爱孩子的教育方式,必然是着眼于孩子未来的成功、健康、幸福。爱孩子的未来和前途,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深圳华为公司有一句这样的话,叫作“无情才是真有情”。所以,不言之教更有用,无情才是真有情。

行不言之教,老子说到了,主席做到了,那么我们呢?周正亲子语录1.把语言忘掉,做孩子的榜样。2.妈妈如果只知道用语言来教育孩子,就一定会失败。3.真爱孩子的教育方式,必然是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健康、幸福和成功。4.镇定,观察,管住自己的嘴,少说话。5.父母只需做好孩子的后备,放手让孩子去主动尝试。6.不言之教更有用,无情才是真有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篇『行不言之教』(下)自信是健康人格的源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

上一篇,我们首次谈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的“行不言之教”。其中,有关毛泽东教子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有朋友们提出疑问:毛泽东是一代伟人,我们毕竟是普普通通的人,如何能有伟人的眼光、胸襟与气魄?

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人人皆为王”“心大为王”,世界上是不分高低上下的。平凡的人和伟人是一样的,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相通的。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家庭,他们在教子方面,跟伟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有句话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经常会用一些方式方法,但是却不知道其中奥妙何在。就像有很多家庭和谐幸福,夫妻关系融洽,亲子关系良好。这些家庭,如果你问他们用了什么方法,他们也未必会总结出来相应的规律。原因恰恰在于:他们合于道。

说到“不言之教”在现实教育当中的应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和诸葛亮唱对手戏的——司马懿。思考一显而易见,司马懿是成功者。但为何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而人们对司马懿的评价却乏善可陈呢?

诸葛亮,终其一生,把蜀国给丢了。司马懿,最后把三国合于他的晋。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明显有别,后者可以称为“不动声色”;与之相较,前者行事风格则可以形容为“咋咋呼呼”。

女人一般喜欢不动声色的男人,还是喜欢咋咋呼呼的男人?不动声色,做成事了;不动声色,搞定一切了。喜欢哪种?

这么说,女人一般喜欢诸葛亮,还是喜欢司马懿呢?当然是后者。所以说,凡是学诸葛亮的,都是不识大体。

不可否认,很多人喜欢诸葛亮,一提起诸葛亮,所谓“智慧的化身”“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舌战群儒”“骂死王朗”……一个男人能把别人骂死!你想象一下诸葛亮的形象:站在战场上,像周星驰在电影里面的角色一样,把人骂死!假如你是旁观者,你会喜欢那个骂人的人吗?

作为一个正常人,你会敬而远之。所以,实际上,这种人,他是没有价值的。

推崇诸葛亮的人还会质疑: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善于用计啊!空城计、草船借箭……

谁会喜欢善于用计的人?

真正的圣人是不用计的,是不计而成的。司马懿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伟大到什么程度?他在与诸葛亮交战的过程中,在诸葛亮六出岐山中,有一仗走的是陈仓。这一战中,诸葛亮率领大军三十万,而司马懿仅派三千人,就把诸葛亮给赶跑了。

有兴趣的话,还是多去看看有关司马懿的一些东西。在中国历史上,司马懿打败诸葛亮,他是以高效率而著称的,并且很低调。

你会发现,甚至困惑:从结果上看,司马懿确实是一个低调的人,一个成功的人。而诸葛亮这样对比来看,他是一个高调做事,却成事不足的人。可是诸葛亮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是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而司马懿,似乎关注度不高?

我们接下来看一看司马懿怎么行不言之教。

诸葛亮和司马懿交战,老是诸葛亮挑战,司马懿不战。所以,许多人都以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实际上,司马懿才是完全照着老子所说的无为而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我就看着你蹦跶,让你自取灭亡。”

有一天,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这一回,诸葛亮给司马懿写了一封挑战书,上面是这么写的——诸葛亮这个激将法用得很好:“司马中堂,你身为中原大将,率百万军马不敢与我一决雌雄,甘守土窟,与娘们何异?既送妇女缟素之服,如你愿意。若你还有男人胸怀,请立下战书;如是娘们,请穿上。”

这就是泼妇骂街了:“司马懿,你就是个娘们,你就是个笨蛋、软蛋,你就不敢出来。”这个“窟”是什么,就是老鼠躲在洞里面,不敢出来。我现在给你妇人缟素,巾帼缟素,巾帼是指外衣,缟素是指内衣。意思是,我把女人内衣给你送去,你要是不敢出来,你就穿了衣服待在屋里吧!

诸葛亮经常搞这种方式。其中有一次,诸葛亮派了一个奸细写了一封信,跟司马懿说:“夜里来劫寨吧,诸葛亮这边没有防备,我做内应,举火为号。”诸葛亮那边天天搞这些玩意。

司马懿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看了半天,因为给他送信的那个人,是原来的魏将;而且写信的这个人,他也认识,是曹魏的手下。司马懿看了以后,决定率领大军去劫蜀寨。

司马懿真的率领大军,去劫寨了。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比方说从绵阳走到绵竹,行军途中一路走着,没人说话。从绵竹走到南充,忽然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开始说话了,他说:“父亲,你怎么能够凭一个所谓叛军的一纸文字就确定这件事是真实的呢?会不会有诈呢?”然后,司马师接着说:“依我之见,我们不要全部大军都去,我们派一个先头部队,带上一万人马,如果说到那一探,看到诸葛亮方面真的没有任何防备,蜀军都在那里睡大觉的话,我们再大军压上,将他们干掉。但是,如果说这是一计,他们有准备,那么先头部队进去以后会被包围、攻击,但我们整个大军就不会出问题。”

你们觉得司马师说的这个话怎么样?

有道理。

那为什么司马懿没有想出来呢?思考二一向行事谨慎缜密的司马懿,为何连这样基本的军事部署都没有提前预计到?他是故意不说出来的吗?他为什么甘愿冒风险却不提前指出其中有诈?

司马懿他这是干什么呢?这就是教育啊!要运用机会教育,要运用事实教育,要运用参与性的教育。

司马懿的确是有所设计。司马懿其实已经预计到,这其中有诈,但是他又故意不说,正像我们这一篇的主题一样:行不言之教。

什么叫作圣人之心?什么叫作教育?教育不是说教。司马懿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已经料到这里面有诈,他也想到了应该怎么办,但他不说。为什么不说呢?因为你一说,就证明你是对的;你一说,就证明是你高明;你一说,就证明他们是服从的;你一说,就证明他们是被动的。

各位读者,我再重复一遍:你一说,就证明你是正确的;你一说,就证明你是领导,你是高明的;你一说,就证明你是主动的,他们是服从的;你一说,就证明他们是被动的。“反正你什么都能说得对,我们什么都不想了。”——孩子就会变得被动,不积极,不思考,懒散。孩子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人,这一切还是由家长造成的,因为我们用这种方式来证明我们的聪明,我们的能力。

很多家长不停地在证明:我来教育你,我比你强;你是被我教育的,你比我笨。所以,有许多孩子就不愿意做自我探索了,因为有你们家长在这呢,出了任何事情你们都可以大包大揽,而且父母永远是正确的,不会出错,我干吗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个司马懿,他早已料到其中有问题,但是他不说。当然,若是等到真的跑到五丈原了,他的孩子,他的手下,还没有发现这个事,那他到时候就要说了。真到那个时候如果说全军处于危急境地,他就不能再放任不管了。也就是说,他心中已经做好准备,心中有数,在做有准备的事情。各个方面的情况他都已经预料到了,他是在等待这一时机的出现。

果然,司马师说话了,司马师一说,你们猜司马懿怎么说?“然也”,说得很对!你们看,连个实词都没有,全是虚词。因为司马懿已经把他的手下,他的孩子训练成了一种不要只看问题,而要提建议的状态。司马师直接把问题提出来,同时直接把建议都提出来了。

然后,按照司马师提出的方法去做。果然,那一万人到达那里,人家诸葛亮就是有埋伏。一下子,伏兵四起,后边大军一看,有伏兵,就不再去劫寨了,然后就挡住了诸葛亮的军队,双方就挡了一会儿,各自收兵。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决策,如果全军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对司马懿提出异议,那就麻烦了。然而每次都是你司马懿对,之后怎么办?可见,司马懿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激励他的孩子。

所以说,行不言之教的好处就是你可以让孩子们自我成长。

这一回去,通过这件事情——因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将军们都在现场——大家回去都会说,谁有本事?

司马师。

大家都说:司马师有本事,司马师有远见,司马师拯救魏军于危难,力挽狂澜。司马师的威望就立起来了,以后司马师率领军队出来自信不自信?

当然自信了!

他主动思考不主动思考?

肯定会主动思考,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

手下的人服不服他?

服!

这就叫作行不言之教。

在教育的技术层面,这些事情环环相扣,像行云流水一样,看似我们无意而为,其实可谓步步惊心。

在此过程中,家长们一说话,就阻断了孩子的主动思维。这些效果就都没有了。

孩子的自信,就是靠家长这样去做,才能够建立和成就起来的。什么叫自信?自信就是成就出来的。他没有这些成就,他哪来这些自信?他没有这些经历,他哪有这些经验?

只有那些没招的家长,总是在那抱怨:孩子没有自信、不敢站在人前。你说他越多,他就越没有自信。思考三父母是不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越俎代庖?这样就阻断了孩子主动思维的能力,继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

在心中有数的前提下,当孩子说得符合道、符合规律的时候,你就让他去做。做了以后,成就于他,这就是李世民讲的要归功于人。

在孩子主动去做事情的过程中,或者显示出了他的成就,或者碰了壁。这些都不可怕,因为碰壁也是自动自发,起码在做,起码在思考。孩子最可怕的是什么?你让他干什么,他干什么;你不让他干什么,他就不会动了。

因为碰壁是一个必然性。比如说,你要结婚,要找女朋友,有几个人是找到第一个人就能成的?所以,人必须有碰壁的能力。第一个不成追第二个,第二个不成追第三个,最后找到对的那个人。这个碰壁的能力,就是自我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家长一定要允许孩子主动去尝试。思考四成就孩子,成就老公,不正是成就自己吗?

从司马懿的“不言之教”来看,实际上,很多时候高效率的人正是因为他的“没有做”“没有说”,反而把机会和体会都留给了别人,反而成就了自己的家人、孩子。

一定要把成就留给孩子,一定要把成就留给老公。老公觉得我很有成就,见到这个女人我就有成就,你想想他不想见你吗?孩子一见到这个女人他就有成就,你想想他会离家出走吗?

很多母亲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个好的女人,如果儿子在你面前很有成就感,他总在想:应该在我妈面前做点什么事。如果你的老公,每次在你面前也很有成就感,那还不一下班就赶快往家跑!相反,如果每次到家都很自卑,孩子一见到妈就是:“这回又考了倒数!”他都不敢回家;老公每次回家都很自卑,一回家都是:“老张的钱比你多啊!”“老李又买宝马了啊!”“小王都当处长了啊!”他的自信心被打击得荡然无存。

所以,老子讲“行不言之教”的目的,不要把什么事都揽在自己身上;更多的是,你要把机会给别人,让别人表达出来。

不言之教,除了教育以外,还有领导一说。老子的有些话你理解得越具体,他所能表达得就越有限,老子讲的是道,道是可以变化融通的。我们接下来,讲一讲不言之教在工作当中,在管理当中的意义。

一个企业一定要有“有言之教”:一个企业,一定要进行培训;一个企业,一定要有规章制度;一个企业,一定要有质量标准,这就叫“有言”。但是,这些东西,只能保证企业的运转和存在,不能保证企业的创新和动力。

因为制度是管理人的。制度是保证正常运转,但是不保证创造、不保证发展。“行不言之教”,才能保证发展。

制度一定要有,这是必需的,但是不要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一切,远远不够。因此,一个企业,一定要有“有言之教”。规章制度,讲得越明、越细、越清楚越好。同时一定要有“不言之教”。

我们把它跟家庭结合起来,对待孩子,你要有契约管理,这就是白纸黑字,是有言之教。除此以外,父母要行的是“不言之教”。《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性质是一样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说家好管、企业难管,那不一定。其实企业和家,你看从哪个角度,因为企业里面没有感情因素,你还好办。家里面还有很多感情因素,有时候狠手下不了。

管理上的“行不言之教”,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典范。典范中的典范,就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通用汽车公司有一个总裁,叫小斯隆。他在通用汽车做了30年总裁,你有没有听过哪个人在哪个电台当台长当了30年的?很少吧?他为什么能做30年,小斯隆有一个秘诀,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自打做总裁的那一天到做总裁的最后那一天,我没有发布过一个命令。”真正是跟老子的思想完全相同,行不言之教。

应该说,所有合道的,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合于道。为什么全世界对于老子的《道德经》都这么执迷,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讲这些东西!

具体怎么做?比如说,企业要发展,小斯隆上台以后,开发部提出来:我们现在面对丰田、大众这些企业竞争市场,还有面对本土的福特市场,我们通用汽车要创造既奢华又马力强劲的品质,我们准备造V12挡车。但这个V12挡车,要想使所有的钢铁都同步是比较困难的。小斯隆说:好,你们的建议很好,去做吧。

没有任何自己的意见在其中。因为别人已经有意见了,开发部肯定比总经理更懂技术。造了四个月,造不出来。后面就有人说:“总经理我们觉得V12造不出来,我们准备造直列12挡。直列12挡的马力可以要比V12逊一些,但它的协调性要好一些,更容易得手。”“那好,去造吧。”过了四个月,直12挡出来了。有人报告小斯隆,小斯隆就说了:“看,你们在直12挡中做出了成就,我当时就觉得你们通过不停的实验一定可以找出办法,看,现在这个东西可以走向市场了,这都是你们的英明远见!” 小斯隆从来都是这样,都是让对方说话,让对方提建议,然后让对方实施。“无为”实际上是“大为”。无为实际上是指:你无为让别人为;一个人不为,让全公司一万人为,这叫圣人行不言之教。周正亲子语录1.凡人和伟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一样的。2.教育不是说教。你一说,就证明你是对的;你一说,就证明你高明;你一说,就证明孩子是服从的;你一说,就证明孩子是被动的。3.行不言之教的好处就是:你可以让孩子自我成长。4.孩子的自信,靠家长成就出来。你说他越多,他就越没有自信。第三篇『生而弗有』顺应孩子的天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该怎么理解这样一句话呢?我们可以首先了解一下各位名家大家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

南怀瑾没有直接去解释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引申为:这个天地间的万物,他们都不辞劳苦地在造作。但造作了以后,虽然生长不已而并不据为己有,作了也不自恃有功于人,或自恃有功于天地。正因为天地万物如此这般,不自占为己有地在作为,反而使人们更尊敬、更体会自然的伟大,始终不能离开它,另谋生存。

唐玄宗的版本是: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令万物各自得其动作,而不辞谢于圣人也。令万物各遂其生,不为己有,各得所为而不负恃,如此,即太平之功成矣。犹当日慎一日,不敢宁居也。夫唯不敢宁居,而增修其德者,则忘功而功存,故不居而不去也。(简注:让万物随意运行生长,不必听命于圣人。让万物按照本性而生存,就能成就圣人的太平之功。圣人牢记这一原则,避免强行占有,使成就不能离己而去。)

陈鼓应的理解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可以引申为在社会生活中,老子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有占有的冲动。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生、为,即是顺着自然的状况去努力。然而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此老子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

邱岳注评: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横加干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舍但拒绝回报,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

首先,我们看南怀瑾的理解。老子说“无为”,怎么会劳苦呢?老子说的是:少为、无为、有效率地为。一说“不辞劳苦”,就不符合老子的意思了。他的解释实际上已经接近老子的原意了,他没有理解偏,但是太拗口,有反复论证的意思。

其次,唐玄宗理解这句话的水平很高。我们先讲其他人的解释,回过头来再说为什么唐玄宗的水平高。

陈鼓应老师对于《道德经》的注释,也是一直被作为典范,所以往往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建议看看陈鼓应老师的书。这主要是他写的是白话,另外他基本上是依据原文来解释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做于万物而不自恃己能。”这就是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他不像南怀瑾自我发挥,他尽量按原文的意思解释出来。

生不能有,功而不能居,就是要追求生,要追求功,但是不能居,不能占有。

我们来看看邱岳老师的一个注评:“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横加干扰。”说得好。“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这个更好了。“施舍但拒绝回报,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施舍拒绝回报,这句偏了。施舍不求回报,或是施舍任其回报这都可以。思考一“生而弗有”,你生的孩子不是你的。那么,他是谁的?“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理解?

一万个孩子,他们之所以产生,不是由你发动的。不能说你想,比如说,我今年二十五六岁了,我是个女孩子,我说要孩子,孩子就出来了吗?

不可能。

生而弗有,孩子是你生的,但不是你的。这句话大家肯定理解不了——我生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是谁的孩子?

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赋予了你生育的能力,你和你的孩子都是平等、同等的。

孩子不是你的,不能对他随心所欲。你去买个电视,那是你的,可以随便买卖、随便遥控它,换这个频道换那个频道;车是你的,属于你,但孩子不属于你。“我儿子”,你这么说是对的,他是由你而出,由你而生,生而弗有,他不归你所有。他不属于你,也就是说,你只是行使了这种能力,行使了繁衍的能力。

生而弗有,生归你生,但不归你拥有。

或者这么说,儿子是你我之子好呢,还是天之子好呢?

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是天之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之子。天之子多好啊,天赐、天赋、天使。

如果你仍然坚持说: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哪怕天的孩子也不如我自己的孩子好。这就是有了私心,这就是有了占有欲,如果一个人对孩子都有占有欲,对什么还会没有占有欲呢?

记住:你和你儿子只是先后的关系,先有你,然后有你儿子。但是,没有谁属于谁的关系。并不是说太阳出来了以后该月亮出来了,月亮就属于太阳,它们有先后顺序但是没有所属关系,是平等的。

孩子是大自然的,是上天的。孩子有自身的属性,有自己的天性,有其发展规律,按照老子的说法,你生而不要占有。

如此,你就得听他的,遵从天之子的发展规律。思考二孩子刷牙是你教会的吗?教一头猪刷牙试试,教100年能教会吗?

我们对于孩子的敬重,要像敬重“道”一样,像敬重他的自然规律一样。你的孩子是什么人,你就得让他变成什么人,而不是你想让他变成什么人。他是你儿子,你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你想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你想让他考重点,你想让他考一本,你想让他练钢琴,你想让他天天刷牙,你想让他洗澡……

有些家长会说:“这些都是为了孩子好呀!”

我来问问家长们:你的意思是说孩子连洗澡都不会?孩子连刷牙都不会?孩子洗澡也是你教的吗?孩子刷牙也是你教的吗?孩子尿尿也是你教的吗?

这就是下一句:“为而不恃。”

孩子自然会尿,孩子自然会去刷牙。你给了他食物,你给了他牙刷,但并不是你教会孩子吃饭的,并不是你教会孩子讲卫生的,人人都会讲卫生,这就叫“为而不恃”。这个事情是你做的,但不要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情,你就以为是你教会孩子的。

讲到这里,很多家长仍然一头雾水。我们就拿刷牙这件事情为例,家长们会理直气壮地说:“你不去教他如何使用牙刷吗?你不教他怎样上刷刷、下刷刷、左刷刷、右刷刷吗?”

说得很对,你应该为,为而不恃。

你就刷你的牙,等到了孩子三岁的时候,你的小姑娘就会跑过来,“妈妈你在干什么?”“我在刷牙。”“为什么要刷牙?”“因为刷了牙以后,牙就白。”“妈妈我也要牙白。”“你想牙白吗?”“我想牙白!”“那我明天给你买牙刷。”

第二天,你先不要买。

你的女儿肯定找你,“妈妈为什么不给我买牙刷!”“哎呀,忘了,咱俩一起去买吧?”“好吧,一起去买!”

买回来之后,“妈妈,告诉我怎么刷?”

——这个时候,家长的作用就可以启动了,现在就去教她怎样上刷刷、下刷刷、左刷刷、右刷刷。

因为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牙白,哪怕是土匪。随着生理年龄增长,人的向美之心就会慢慢表现出来。由于我们的孩子,天生具有模仿能力,你在那刷牙,孩子就会看,妈妈都在刷牙。所有的孩子天性对妈妈有依恋感,依恋是爱的一种表现,他就喜欢妈妈,想和妈妈一致,“那我也要刷牙!”

教孩子,孩子能学会,是因为孩子本来就具备这个能力。我们在开篇提到过,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天赋予他学习的能力。不是你教来的,这叫“为而不恃”。还是那句话,你找头猪试试?找条狗试试?你教它一万年,你能教会吗?思考三一定要照着孩子的本性去发展、成就孩子。

人们经常会说孩子,“你看,人家家庭教育得多好”“你看人家把孩子教得多好”……其实,那些家庭就是把孩子的天性给展现出来了。

唐玄宗讲,令万物各随其生,不为己有。就是让所有的孩子各随其生,这样的话就是让万物照着本性而生存,就是成就。我们讲得很清楚,千万要照着孩子的本性去发展,就能成就他。

如果你不照着孩子的本性,你说孩子是你的,你要他干什么他干什么,你要他按照你的模式和想法,而不是顺着孩子的本性,就会出现问题。在我提供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出现过许多这样的案例。

比如说,有一个孩子,当年高考是全省第一名,考完试以后,15天不说话。他的父母来找我说:“哎呀,高考完了,我儿子15天不说话了!”我问:“考得很差吗?”“不是啊,全省第一啊!”“全省第一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我们也很奇怪啊。”

我和孩子见了面,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了呢?”当然,与这样的孩子交流,你要有环境,要有让孩子说话的那种气氛。果然,孩子说话了。

孩子说:“我对得起他们了,他们要求我办的事我办成了。”

我说:“他们让你办什么事?”“不就是让我考一本吗?不就是让我给他们争光吗?不就是让我上清华北大吗?我现在不是考全省第一了吗?从此两清!我是你们的儿子,你们养我,你们对我好,我应该完成你们的心愿,好!从此两清,我上了重点大学,我考了全省第一,从此划清界限,从此谁也不理谁。”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个父母正好照着与老子的东西相反的方向做着:你是我生的,你得对着起我,我养你花了这么多精力,我为你付出很多心血,为了你,出国我都没出,为了你,晋职称我都没晋,为了你,咱本来准备再生一个孩子都没生,全是因为你,你得好好学习,你得对得起父母,你得像样儿。“好,现在我像样儿了。”孩子从此不跟他们说话了。

很多家长达不到老子讲的“功成而弗居”这个境界,他们真的以为:孩子,我是为你好啊,我让你上一本难道不好吗?难道我想让你出人头地、高人一等不好吗?我让你到电视台当主播难道不好吗?我让你当刘翔难道不好吗?

你让我当刘翔,你知道我多高吗?我一米五啊!你让我上一本,你知不知道我数学才考32分啊!你让我像荻兰那样,你知不知道我说话都是这么说的:“功……成……不……弗……居”!我能成吗?

父母可能会说了,正因为你说话不清,所以你要练啊!你要让人知道你说话能说清啊!

好吧,我练,第一句“功……成”第二句“功成……弗居”我再怎么练,我就算说清楚了,也达不到主持人的那个水平。

这么做,就是违背了孩子的天性,违背了孩子的自然规律。

明确“孩子不是你的”,我们就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孩子不是你的,他是自然而出,他跟你仅仅是排序上的不同。我们在老天的面前都是平等的,那我们就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一旦拉平了,很多事就好办了——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尊重他。

你和你的孩子,你们俩都是天之子。

这就是唐玄宗所讲的,让万物随意运行,不必听命于家长,让世间万物照本性而生存,避免强行占有。思考四什么叫作“照本性而生存”?你家孩子是鱼、是鸟?

什么叫照本性而生存?比如鱼,就要让它在水里游,千万不能把它弄到岸上,一弄岸上,晒死了。比如鸟,就让它在天空翱翔,千万不能弄水里、弄油锅里更麻烦了,一炸成炸鸡了。如果是马,得让它经常出来跑跑,必须让它在原野上驰骋,千万不能把它天天关在马厩里面不让它跑。这些东西是它生理结构以及它的基因注定的。其实,人与人的差别是大于人与兽的差别的,你看人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但人的天性差别很大的。

我们来说一个“鱼应该在水里游”的例子。

2008年,中国承办奥运会,举世盛会,出了一个奇迹。有一个人,在一届奥运会上连获八枚金牌——菲尔普斯,他创造了奇迹。而且他的八个项目,成为他的一个专项,都是游泳的,别人有时候游一次第二天就瘫了,他游一次、再游一次、再游一次,没有任何问题。

菲尔普斯为什么能获得这么辉煌的成就?

因为他生下来,天性就不同,他的腿短,而且腿走路站立不稳,他小的时候经常绊倒。这个时候,如果按照我们的母亲的做法,要管理他:“孩子,你站都站不稳,走都走不稳,人生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你该怎么去求索?”

怎么办?可能就会去矫正他,不断地去求医问药,用各种方式,来弥补他的不足,去买点续段、枸杞等中药,试了不行。不行怎么办?再去想:怎么样把腿长得长一点?然后经常告诉孩子,你的腿不够长,要练,要长长;中药要吃,还要多吃。

家长肯定会被这个问题困扰: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的形体多标准!我这个孩子走路不稳当,发愁啊!

肯定有人又要说了:周教授,孩子有这问题能不解决吗?

孩子说不清楚话,怎么办?

上语言班,去训练。还得把舌系带给割了吧?这手术该做也得做啊!

如果菲尔普斯的妈妈这么做,就没有菲尔普斯了,因为他天天在研究秘方:如何把腿拉长。他妈妈一看见孩子的腿,就唉声叹气。菲尔普斯从小知道:我是一个残疾人,没有用,我走路走不稳,走路要小心翼翼。

一个男人连走路都要小心翼翼,怎么去闯荡天下?

菲尔普斯的妈妈,她就是天妈,什么是天妈?天妈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天妈就是一看孩子走不稳,她一量,大吃一惊,而且大惊失色、大喜过望——她孩子的手臂特别长,一量比别人要长很多,上下肢比例极不协调——这个妈妈说:“走,咱们去练游泳。”

菲尔普斯一进水里,如鱼得水,盛大狂欢。

因为他在路上走不稳,已经有点自卑了,虽然小孩子有时还不明显。但是,一到水里,他比谁都快。到了第二天他就说:“妈妈咱去游泳馆吧!”到了第三天说:“我不出来了!”因为他在水里,比谁都强,他一出水比谁都差。

因此他就亲近水、爱水、恋水,天分再加上训练——过去说刘备的臂过膝咱不知道——人家菲尔普斯达到这一点了,他的整个身体是在水中长成的。思考五妈妈不要有自己的想法,要以孩子的想法为想法。“上帝关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天妈,就是不要管那个关掉的,要找到那个打开的。而所有的孩子都是被关掉的孩子,但所有的孩子又都是被打开的孩子。比如说让我们去练游泳,最多就是像青蛙一样,绝对不会像菲尔普斯一样如出水蛟龙,绝对不可能,但是人家菲尔普斯天生就是如此。

关键是妈妈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慧心。所以,妈妈不能有自己的眼,而要有天眼。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讲到“圣人无常心,以天下之心为心”,什么意思?

作为妈妈来讲,你不能有自己的眼光,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要以儿子的想法为想法,以儿子的长处为长处,要以儿子的天性为天性。他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如果他是菲尔普斯,你千万不能想着把他变成刘翔,他变不成刘翔的。按照老子的意思来说,圣人也是凡人,只不过他有一颗遵循自然的心。

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圣人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像圣人一样去观察,有没有像圣人一样能够看准世界的心。

不要有一己之私,不要有执着心。你一定要随着天意,天的力量一定是大于人的力量的。

很多人都有一己之私,比如说我们很多家长已经私到什么程度——我不管孩子成不成才,不管孩子挣不挣钱,不管孩子有没有老婆,我不管孩子能不能生孩子……就给我考本科、考一本、读研!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小S没有了,大S也没有了,很多人都没有了。

小S、大S就是艺校毕业的。如果小S一毕业,父母说:“不行,你现在专升本”,专升本完了,“你再去读研”……等到小S出来,26岁了,28岁了,谁还请她做主持人啊?因为她身上小姑娘那个顽皮劲儿都已经消失掉了,小S靠的就是她这个小姑娘的顽皮劲儿。如果小S的妈妈说,“你不要那么风骚”,那小S完蛋了,“你怎么不像妈妈我呢,你看我多端庄”,那小S的代言就没有了,是不是?大S也没有了,因为大S年龄就更大了。

如果说刘翔的妈妈说了:“上一本,刘翔,跨栏过去有什么用,读一本!”那刘翔也没有了。

如果姚明的妈妈说:“孩儿啊,你连小学都没毕业,妈妈没脸见人啊!”那姚明完蛋了。

我们从姚明、刘翔、大S、小S、菲尔普斯身上看,很多妈妈你们都要知道了,实际上,你们的孩子本来都可以成才的,本来都是有天赋的,只是你们一句话就给把他打翻了。

我们生而有之,而且为而还要恃之,功成了还要居之。

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我们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吗?

把孩子当成天之子,尊重他,顺从他,发现他的优势,那就是符合老子的道。周正亲子语录1.大自然赋予了你生育的能力,你和孩子是平等的。2.你教孩子,孩子能学会,是因为孩子本来就具备这个能力。3.是鱼,就要让它在水里游;是鸟,就让它在天空翱翔;是马,必须要让它在原野上驰骋。4.妈妈不要有自己的想法,要以儿子的想法为想法,以儿子的长处为长处,以儿子的天性为前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篇『不尚贤』不评先进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我们首先来看看其他人对这句话的解释。

南怀瑾认为:孔子虽然不是特别推崇贤者,但却标榜君子;孟子非常明显地提出贤者和能者的重要性,所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贤能的结果千古难下定论,导致许多伪装的言行,南怀瑾还谈到贤与不贤的君子、小人之辩。人类社会的心理很怪,彼此喜欢“比周”,爱跟周围比。

南怀瑾这一段讲得有道理,老子这句话和很多人不一样。直到现在,我们身边很多的人,都喜欢评先进,都喜欢举贤能,都喜欢出人头地,都喜欢压住别人。南怀瑾指出,孔子实际上并不是喜欢举贤能,只是到孟子时代才明显,这一点他说得很清楚。“不尚贤,使民不争”,释得清的解释是:尚贤,好名也;名,争端也。寥寥几字,意思很明显:尚贤,就好出人头地,便会产生争端。蒋锡昌解释为:贤,多财也;不尚贤,犹不尚多财,指财物而言,不尚多财,则民不争。唐玄宗的批注是:尚贤则有迹,徇迹则争舆。使贤不肖各当其分,则不争矣。简注为:给贤者和不肖者都安排好合适其才能的位置,就不会产生纷争。

现在,就这些文献来看,我觉得还是唐玄宗水平高。思考一过去小学生分批佩戴红领巾,造成了很多心灵伤害。“不尚贤,使民不争”,直译过来的意思是:不尊崇所谓贤才异能之人,就可以做到使人民不争夺功名利禄。也就是说老子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人性本来朴素犹如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民的占有欲、追逐欲。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纯洁本性。印度有个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说孩子们都是落入凡尘的星星,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属于他的天性的部分。我们在一个班级当中给孩子们营造的氛围,可能未必是适合每一个孩子的。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喜欢评先进、举贤能,喜欢出人头地、压住别人,尤其到了年终,很多的企业单位、行业团体更是乐于进行各种评先表彰。对此,老子、孔子都持反对意见,“不尚贤,使民不争”,就是不推广贤人。

首先,从过去“佩戴红领巾”说起:小孩子高高兴兴背着书包进学校,过了两个月,学校分批发展少先队员,比如,给莹莹戴上红领巾,丽丽不能戴。丽丽就想:为什么我不能戴?老师告诉她:因为莹莹比你优秀,是好学生,你没有达到好学生的标准。小孩子还不谙世事的时候,突然被打上了“不是好学生”的标签,像源代码一样根深蒂固:原来,妈妈爱我是假的;原来,所有人说我好都是假的;到学校一比我不是好学生——这个标签会影响她一生。我们过去造成过很多这样的心灵伤害。因此,大概五到七年前,最早在北京,教委明令禁止小学生分批佩戴红领巾。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所有的小学生进校后都是统一戴红领巾了,这是进步。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也逐渐重视这样的理念:要尊重每一所学校,发展每一所学校,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孩子,不要再去评先进、搞重点,要平衡发展。思考二难道说,由于不评十佳动物,猫就不抓老鼠了?蚂蚁就不筑巢了?蜜蜂就不采蜜了?为什么蜂窝里没评过“最佳采蜜”的蜜蜂呢?

因为工蜂一定会去采蜜的。

这里面最可怕的是什么?这1000只工蜂里面,每个工蜂本来都是高高兴兴地飞来飞去,看看花朵、采采花蜜,人类还在歌唱它们,对不对?突然呢,比如说这里面有一只工蜂,由于它的遗传因素,或者生长环境、出生时间的原因,它一天能采20次,而其他工蜂只能采18次。事实上,可能是采18次的占90%,而采20次的仅占1%。

好,现在我们举贤:这只一天采蜜20次的阿曼达工蜂是第一名,我们要向它学习!本来这1000只工蜂都很高兴,一评先进,结果是999只都不高兴了。

90%的工蜂也各尽其能了,但是达不到目标,连十佳都进不了,你还混什么混?一比,人家都能采20次,我才能采18次,那我干脆不干了!实际上整体效益会下滑。对于人类而言、对于动物而言,能力分布一般都呈枣核状,中间大两头小,非要举贤的话,就是把能力居中的大多数打击掉了。

人世间运行着一个综合性的标准,学习好的人不一定能挣钱,挣钱的人并不一定学习好;数学好的人不一定将来就能做好工程师,工程师不一定数学就必然好;语文好的人不一定将来就能成为老师,老师不一定语文就必然好……人的成就和各种因素相联系,当你拿一种标准去衡量大家的时候,这个标准就是有问题的。因此我们不是没有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标准。

你不能拿盐的标准“含碘量多少”去衡量油——盐和油比,看谁是盐?那盐当然是盐了!油是油的标准,茶是茶的标准,茶就看咖啡因多少,酒就看酒精含量多少,你可不敢说,放在一起,看谁的碘含量多?那一下子酒成废物了。我们现在呢,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不懂。人可是比油盐酱醋茶的差别还要大啊,人可是比油盐酱醋茶的分类还要多啊,人可是比油盐酱醋茶之间的距离大得多啊!

所以,好的指标,是个性化的指标,一定要多元化。不多元化的标准,就会毁灭很多人,比如李逵、杨志。杨志在宋朝的时候,拿了一把大刀去打仗,最后获得了武状元。如果搁到现在,拿高考为标准,杨志就什么都不是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