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2:33:37

点击下载

作者:衣保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研究

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研究试读:

摘要

本书立足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可度量性,科学设计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评价指标,通过对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现状分析、联动发展不足的成因分析,提出推进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对策。从联动模式、经济社会和政府政策三个层面开展联动发展的战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首先,提出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必须发挥边境口岸的前沿优势和窗口作用,大胆创新跨境合作模式,提升开放水平,在对外合作的体制机制上勇于先行先试,力争在国际合作中实现突破;其次,探讨边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对策,提出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构想;最后,分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提出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沿边口岸开发开放战略、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俄跨境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战略、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与边疆安全战略,使本书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Abstract

On the premise that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quantifiable,this study works out a scientific index system to asses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order areas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hinterland,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reasons why it is lacking in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and examin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i.e. integrating patterns,society-economy and government policy. Firstly,in order for the border areas in Northeast China to open-up and develop,it is advisabl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its being the frontier and window,to innovate trans-territory cooperation patterns and expand the opening-up,to be the first mover in new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and to strive to achieve breakthrough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econdly,the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for border area’s economy and society to develop in coordination. A strategic vision of the ports’ 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 being in harmony with the societal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is drawn up in this study. Lastly,restraining ecological factors are analyzed,and it is prudent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to imp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above-mentioned argument,a series of strategies are formulated,demonstrating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The strategies are as follow: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border area in Northeast China,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China’s border area,Sino-Russian trans-territory economic cooperation strategy,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hang-Ji-Tu pilot zone,development and border security strategy for Tumenjiang River.

导论: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腹心之地,周边与蒙古国、俄罗斯、朝鲜有漫长的陆地边界,隔海与韩国、日本相望,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沿边地区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跨境区域合作全面展开,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自2009年以来,伴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的批准实施,《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已经启动,《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朝中罗先经济贸易地带和黄金坪岛经济地带共同开发计划纲要》等双边合作开发规划也开始实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的开放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目前,尽管东北亚局势复杂多变,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亚区域合作也在不断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经启动,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积极推进远东地区开发开放,朝鲜、蒙古国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态度也日趋积极。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和《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都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扩大对外开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在新的形势下,贯彻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规划,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利,推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满洲里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以及东北各地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在借港出海、跨境合作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实现沿边与腹地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具有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根据东北边疆地区以及东北亚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应该坚持腹地中心城市与边境口岸联动发展、在沿边地区推进跨境经济合作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加快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外开放战略下东北地区参与和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但是,在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除个别重要沿边城市外,近年来多数沿边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出现人口内迁、边境日益萧条等问题,沿边地区与腹地发展失衡的形势日趋严峻;周边地区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造成双边交往层次不深,地区形势不稳定,经贸往来过多地依赖资源性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沿边口岸城市的窗口作用发挥不足,缺少与内陆腹地的协调互动;等等。为了解决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实施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其战略意图是通过沿海带动内地,腹地中心城市支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为解决边疆与内地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东北沿边地区6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50多个口岸,其中中朝边境沿线的丹东、图们、圈河等口岸,以及中俄边境沿线的珲春、东宁、绥芬河、饶河、抚远、同江、黑河、满洲里等口岸都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经贸通道和窗口。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必须发挥边境口岸的前沿优势和窗口作用,大胆创新跨境合作模式,提升开放水平,在对外合作的体制机制上勇于先行先试,力争在国际合作中实现突破。通过支持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和内蒙古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落实《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和《朝中罗先经济贸易地带和黄金坪岛经济地带共同开发计划纲要》,是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重点。

伴随着开放度和自由度的提高,以及边境地区外来人流和物流的增加,边境地区的社会管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近年来,东北边疆地区非法越境、非法传教、跨境犯罪和非法婚姻现象日益增加,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因此,本书将深入边境地区,对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中存在的各种影响边疆社会稳定的因素展开深入调查,探讨边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对策,提出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构想。

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与跨境合作中有一个重要的障碍性因素,就是双方的边境地区一般是生态敏感地带。近年来,中俄、中朝、中蒙之间的很多双边合作开发项目,都因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被搁置。环境问题是最易引起国际纠纷乃至冲突的因素,界河的任何一方因滥砍滥伐而引发水土流失,或者任何一方进行矿产开采或发展工业而导致界河污染,都会遭到对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反对。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目前中国在与东北亚周边国家的合作中,资源开发在经济合作中占很大比重,如中俄合作主要是开采俄方的森林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中蒙合作的重要领域是开采蒙古国的矿产资源,中国吉林省对朝鲜的投资也以矿产开采为大宗。在这种合作开发模式下,由于对方经常会产生我方掠夺其资源的想法,出于国内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民意压力,这种合作往往遭到很多质疑和阻碍。因此,在东北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与跨境合作中,必须分析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章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综述一相关概念1.“东北沿边地区”的地域范围

沿边地区是指我国具有法定国界、与外国国土相毗邻、沿国界线内侧分布并包括相应腹地范围的特定社会经济区域,是国家领土主权的有机载体。

本书研究的区域范围是我国东北部沿边地区(见图1-1),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即“东五盟市”: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的沿边地区。这4个省区陆地沿边口岸众多,这些口岸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大。本书即以这一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之间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内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策略等。图1-1 我国东北部沿边地区2.“沿边口岸”的含义

沿边口岸是供国内外不同国籍人口、物资、交通工具等出入境的设施及通道。目前国家的政策法律规定,我国沿边开放口岸分为两类: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一类口岸是指由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口岸);二类口岸是指由省级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编制的《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120个口岸,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其中一类口岸有87个,三大沿边开放区域——东北地区将建成面向东北亚等区域开放的重要枢纽,西北地区将建成面向中西亚开放的桥头堡,西南地区将建成主要面向[1]东盟、东南亚地区开放的重要通道。东北沿边地区开放口岸非常集中,东起丹东,西至二连浩特,共有30个国家级一类沿边开放口岸,占全国总数的近40%。具体情况如下。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边界线长3040公里,界江长约2300公里,共有25个开放口岸,其中17个已经成为旅游口岸,绥芬河、黑河、东宁、抚远边境的出入境游客量排在前4位。主要有黑河口岸、嘉荫口岸、萝北口岸、东宁口岸、密山口岸、佳木斯口岸、同江口岸、饶河口岸、虎林口岸、富锦口岸、逊克口岸、绥芬河口岸、呼玛口岸、孙吴口岸、绥滨口岸、抚远口岸、桦川口岸、齐齐哈尔口岸、哈尔滨水运口岸、哈尔滨航空口岸、哈尔滨铁路货运口岸、大兴安岭地区口岸,绥芬河口岸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其沿边口岸分布在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的地区。其中,吉林省与俄罗斯的边界线长232公里,与朝鲜隔鸭绿江、图们江相望,边界线长1106公里。共有15个沿边口岸,其中一类口岸有7个,还有11个临时过货点。15个运营中的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分别是长春航空口岸、延吉航空口岸、开山屯公路口岸、三合公路口岸、南坪公路口岸、古城里公路口岸、图们铁路口岸、图们公路口岸、珲春公路口岸、圈河公路口岸、沙坨子公路口岸、珲春铁路口岸、长白公路口岸、临江公路口岸、集安铁路口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珲春、图们等的口岸。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与朝鲜接壤,边界线长226公里。在2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上有13个口岸,其中最重要的是丹东口岸。丹东有铁路、水陆一类口岸,也是整个东北沿边地区唯一沿边、沿江和沿海的“三沿”口岸,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因此其地位也更加重要。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具有狭长的边界线,分别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内蒙古边界线长达4221公里,有5个盟、18个旗市分布在边境地

[2]区。其中,内蒙古东部与俄罗斯的边界线长达700公里,与蒙古国的边界线长达1300公里。内蒙古东部边界线上分布着一类口岸6个,在这些口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满洲里口岸。

据统计,我国东北沿边地区共分布着50多个口岸,其中一类口岸30个、二类口岸20多个,这些口岸构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体系(见表1-1)。在这些口岸中,规模较大、开发开放程度较高的有黑河、绥芬河、东宁、珲春、丹东、满洲里等10多个不同类型[3]的口岸。以这些口岸为中心,形成了中国东北地区沿边口岸群。本书将结合各口岸的实际情况,以地域性差异为突破口,选择几个重点沿边口岸地区开展针对性研究,如辽宁省的丹东,吉林省的延边,黑龙江省的绥芬河、东宁、黑河等,试图通过对这些沿边地区与各自腹地之间的联动发展展开论述,探讨我国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等。3.“腹地”的含义“腹地”的原意是港口集散物资的地域,又称“吸引地区”“吸引范围”“背后地”等。后来,“腹地”的含义逐渐扩大到与港口有密切联系的附近陆地区域。例如,荷兰鹿特丹港的腹地覆盖了欧洲大陆的半数国家;上海港的广义经济腹地是长江流域,包括川、渝、湘、鄂、苏、浙、沪等在内的众多省市。腹地是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表1-1 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体系一览

随着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科的发展,“腹地”的含义逐渐扩大和完善。在区域经济学中,“腹地”是指某个经济中心的毗邻地区,受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中心城市提供资源要素和产品市场,接受中心城市的文化渗透和公共服务。如果没有腹地,经济中心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样,如果没有经济中心,也就无所谓经济腹地。

本书所提到的“腹地”即扩展延伸后的含义。在研究我国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时,“腹地”是指与沿边地区相对应的内地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腹地”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地域范围,因此有广义上的腹地和狭义上的腹地。从广义上讲,我国东北地区的每个开放口岸都是以整个东北地区为腹地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而从狭义上讲,腹地又存在一种“边界”效应,是指“起决定性[4]支撑作用和联系作用的经济腹地”。我国东北地区的沿边口岸呈现明显的省域化特点,如丹东港的主要腹地是以辽中南尤其是沈阳地区为主的经济区域,牡丹江市的绥芬河、东宁等沿边口岸的经济腹地主要是以哈尔滨、牡丹江等为主的黑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因此,为了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本书研究的“腹地”是指狭义上的腹地。4.“联动发展”的含义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两大趋势的共同点是不同经济体之间联动趋势的增强。通过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充分流动,在不断深化的合作背景下构筑整体利益框架,并在此利益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协调、密切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和调整机制来谋求各方利益最大化,是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基本含义。

在“联动发展”的概念提出之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的区域发展策略。本书认为,“联动发展”的概念与二者有所区别。“协调”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和谐”“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学术界对区域协调发展含义的探讨很多,各种定义既存在一定的共识,又有明显的分歧。彭荣胜(2006)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区域经济高效增长以及区域之间[5]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范围内并逐渐收敛。“一体化发展”通常是指地理位置相邻或经济特征相似的经济主体之间,通过统一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协调政策管理,改变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的状态,逐步融为一体的过程,是区域之间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高度体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与“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在含义上有紧密联系,三者有相通甚至相同的地方,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

具体而言,“联动发展”是指以地理上相邻、经济上密切相关的区域为依托,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指导,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导向,以基础设施对接为基础,通过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有效配置,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地区间的信息交流,建立地区间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发展”是相对宽泛和初级的阶段;“联动发展”是对“协调发展”的进一步完善和明确,较“协调发展”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体化发展”是最高阶段,“协调发展”和“联动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三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体现了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特点,而区[6]域“联动发展”是一个“中观”概念,更具有具体性和针对性。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是一个相邻区域之间相互整合的交互系统,其具体实现形式可以从区域发展整合程度、区域发展协调程度和[7]区域发展可持续程度等方面来研究。这个系统能够带来区域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提升,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网络系统,包含一系列紧密相连的制度安排。区域经济联动包括区域之间的功能协调、区域在空间上的集聚、区域之间的互动加强和集约发展等。总之,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含义不同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区域发展程度。二相关经济理论1.区域分工理论

早期的区域分工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等。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主[8]张在国际贸易中按照绝对成本的大小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合作。根据这一理论,在商品生产各方面均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将不能通过国际贸易改变自身状况。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基于资本和劳动力不能在国家间完全自由流动的观点,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将使各国的收益增

[9]加。要素禀赋学说是由赫克歇尔与俄林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区域或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原因。[10]20世纪中期以来,区域分工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呈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日益受到学者和政府的关注。一体化理论主张不同主体之间在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开始一体化进程,实现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经济政策及管理机构的统一。一体化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11]是生产要素流动所形成的“经济集聚核心和经济扩散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过程。总之,区域分工及贸易理论为区域联动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是区域联动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2.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将“中心-外围”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学。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系统都由中心和外围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弗里德曼据此提出“核心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创造有利环境促进核心地区率先发展,并以此来带动落后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整体的共同发展。保罗·克鲁格曼结合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建立了“中心-外围”模型,分析了运输成本降低、规模经济效应和制造业集聚对[12]“中心-外围”体系的作用。“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新经济地理学派强调要改善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指出一个地区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综合成本会随交通干线的完善而降低,进而会改善区位条件,发展成为“点”增长极。“线状”分布的基础设施把众多的“点”增长极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经济增长“轴”。这一理论认为点轴开发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此外,还有在点轴开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开发理论”。该理论主张在点轴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点轴的分布,最终形成一种密切协调、有机互动的网络体系,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网络一体化态势。常见的空间结构理论还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等。总之,空间结构理论是联动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3.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沿边与腹地联动发展研究中,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理论、倒“U”形理论等都是重要理论来源。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13]发达地区》中建立了“循环累积模型”,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分析了“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两种机制。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相互作用,发达地区表现为一种螺旋上升的正反馈运动,不发达地区则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负反馈运动,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由此产生,逐步拉大了区域差异。在区域发展初期,“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缪尔达尔因此认为政府要通过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那些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然后利用“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赫尔希曼在《经济发展[14]战略》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尔希曼提出了“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的概念。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逐渐拉大区域差异,而“涓滴效应”则缩小区域差异。因此,赫尔希曼认为政府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干预,从而使得区域的发展能够彼此协调,避免区域发展差距过大。此外,威廉姆森提出倒“U”形理论,弗朗索瓦·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等等。4.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分为一般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和标准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一般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是以国内某区域为起点,向外进行经济贸易合作的。例如,王维平、赵玉华(2006)提出一国区域内部、区域与国内周边相邻区域之间、区域与国内远距离相关区域之间、区域与国际周边相邻区域之间、区域与国际远距离相关区域之间五个[15]层次的经济合作关系(见图1-2)。图1-2 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

标准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是将国家看作一个整体,以国家为单位向外进行经济贸易合作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组建关税同盟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对区域内国家产生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合作以后,成员方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导致的贸易规模扩大、相互出口产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经济福利的增加。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合作以后,成员方与高成本产品成员方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方与低成本产品非成员方之间的贸易造成的福利损失。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促进竞争效应和吸引外资三种。规模经济效应也称为市场扩大效应,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协议分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集团组建以后,不同经济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的大市场,企业摆脱了市场规模的限制,并通过协议使各成员方分享规模经济效益。促进竞争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建成以后,各国的企业从国内竞争转为面临区域内更多企业的竞争,各企业为了取得有利地位,必然加大研究开发的力度,以求降低成本,从而导致区内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吸引外资是指关税同盟建成以后,区外国家为了保持原来的市场和产品竞争优势,会选择将生产转移到区内,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外资通过区内设厂生产,绕开[16]区域经济同盟的壁垒限制,从而产生了大量资本,以吸引外资。

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可分为政治动因和经济动因。一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为了合理分配区域内部的资源,消除区域内部冲突的根源,维护区域内部的稳定,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的实力,以抗衡区域外部的势力,增强自身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这就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动因。一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另一个动因是为了获得区域经济合作的效益,如获取其他市场开放的利益、获取贸易创造效益、吸引外资进入以及利用优势互补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等。

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不同类型,如从合作的性质看,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功能性合作、制度性合作和过渡型合作。功能性合作一般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以市场为主;制度性合作则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高级阶段,有政府参与及有效的制度做保障,合作变得更加成熟;过渡型合作介于两者之间,具有灵活性和涣散性的特点。从合作发展的程度看,可以划分为优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六种类型。比较典型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共同体和亚太经合组织。5.边境区经济合作理论

边境区经济合作是指毗邻国家在其边境接壤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其目的是就近利用边境区的区位优势,变潜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改变各自边境地区的经济滞后状态,从而增强边境区域的竞争优

[17]势。边界对边境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边界是两个经济地域系统的分界线,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往往集中体现在边境地区,如出于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考虑而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加之边界两侧国家的基础设施、海关规则、语言、文化等差异以及信息传输的障碍,会导致跨边界的商品、服务和资本难以自由流动,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和市场利用的效率,阻碍了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边界也是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接触面,边界两侧的边境区域经济交往具有天然的优势,会给边界两侧地区带来经济合作的机会。

边境区位是多种资源的结合体,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其中介效应和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地缘政治上的屏障正在转化为地缘经济的增长极。地缘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演变和区位利益的不断增加又会促进边境[18]地区的资源和企业产生集聚效应,边境区位利益是由对边境区位自然资源的开发、对外部要素(如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的集聚与优化重组的产出或增值等共同构成的,其形成与发展是以产业为基础、以产品为根本、以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和政府引导调控的综合[19]性产物。三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了很多颇有影响力的成果。整体上看,国内研究相对于国外研究,更多的是从实证的角度提出促进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即以分析个别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展开研究。而涉及沿边地区与腹地关系的研究时,则缺乏专门的论述。在研究方法上,侧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地区发展的现实数据和材料,解释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同时,也包含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对我国沿边地区的基本状况进行理论界定和总结梳理。总之,国内对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理论的研究在路径上往往直接从实际问题出发,着眼于政策需要,重在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而对沿边地区和腹地联动发展的研究则较少。1.对“联动发展”内涵、特征的研究

国内对“联动”的相关研究似乎从未停止过,但整体进展相对缓慢。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相关研究开始活跃并不断深入。慈廷光(1996)认为,区域经济横向联合包括“联合体”及“经济联系”两部分,不同区域在平等互利原则下,通过签订合同、[20]协议、章程等组织起来,建立经济联合体和相应的制度联系。王由礼(2003)通过对区域“联动”和区域“互动”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区域“联动”是以行政经济为基础的,主要依靠行政外力推动的区域经济交互系统;区域“互动”是区域“联动”的进一步演进,主[21]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实现。邓正琦、李碧宏(2009)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区域联动是“地域相连的不同区域之间包括居民、企业、社会中介、政府等,为满足相互需求,依据互利互惠的原则,共享资[22]源、信息、基础设施等”,以实现互动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有关“联动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尤其是在对国内相关区域的实证研究中,但针对东北地区联动发展的研究仍然偏少。2.对沿边口岸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总结

杨清震(2005)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边境贸易理论中的基础理论,认为边境城市特指在我国实行沿边开放的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有密切经贸往来的口岸城市,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界定,提出其经济功能[23]基本表现在商品集散、生产加工、经济互补、区域极化等方面。王燕祥、张丽君(2002)论证了西部边境城市对中国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价值,认为边境城市的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等特殊功能是实现区域整体发展的关键所在,提出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包括资源系统、人文系统和城镇人居生态环境系统等有机子系统的理论,这是边境城[24]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对沿边口岸经济发展的研究始终重视口岸地区与区域经济整体的关系,认为沿边口岸的经济发展对内部区域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研究还没有进一步提升到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程度。3.沿边地区发展与区域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罗淳、梁双陆(2008)分析了口岸城镇建设依托边贸经济发展对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及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机制,认为充分发挥边贸经济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边境口岸城镇的可持续发展。[25]韩玉玫、牛德林(2003)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沿边口岸展开研究,认为包括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在内,口岸城镇在东北沿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口岸群,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既有利于加快沿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发挥“兴边、富民、安邦、睦邻”的作用,对东北亚地区的融合与发展意义重大。[26]王丽明(2000)进一步指出口岸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东北地区陆路口岸资源的开发大大推动了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城市化[27]建设以及欧亚大陆桥建设。总之,沿边地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沿边地区与腹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沿边地区和腹地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研究创造了条件。4.边境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

边境贸易理论是开展沿边地区研究的必要内容,在开放经济背景下,沿边地区发展的动力不仅来自内部腹地的推动和支持,而且来自外部经济发展的间接带动。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变化。迟庆林(2001)系统梳理了边境贸易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边境贸易开始谈起,继而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贸易的新特点和新内容。[28]于国政(2008)对中俄边境口岸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中俄边境口岸经济区建设势在必行,并探讨了构建边境口岸体系存在的问题[29]及解决对策。目前对边境贸易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针对不同国家展开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研究,在此不再举例说明。东北地区有着绵长的陆路边境线,随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沿边地区的对外经贸往来职能将得到强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边境贸易是加强沿边地区与腹地联系的纽带,这种观点也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肯定。5.促进沿边地区与腹地发展的政策研究

有关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具体某一个地区或沿边口岸而展开的,这种研究倾向于分析现实的问题和障碍,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各类沿边地区都展开了很多类似的研究。金昭(2000)认为,以边境贸易为主的沿边开放格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为此提出了“满洲里边境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主张进一步强[30]化满洲里作为沿边开放口岸的功能定位。马伊双(2007)肯定了边境贸易对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认为目前新疆边境贸易发展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新疆对外贸易水平的政策[31]建议。李靖宇、于潇(2007)分析了“东边道”经济带对东北经[32]济区的意义,提出了完整的政策规划和制度安排。这种类型的研究成果很多,对东北地区的研究也非常多。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为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其中很多对策建议都有很大的可行性。这些研究成果有丰富的“联动发展”内涵,从中可以得出很多关于联动发展的启示。6.沿边地区与腹地关系问题的研究

沿边地区与腹地关系问题的研究很早便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但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和总结的很少。近年来,这种研究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沿边开发开放研究中。杨家文、周一星(2001)提出“虚拟腹地”的概念,通过分析进出口商品流向,定量描述口岸对内影响力,确定口岸相对地位,分析了沿边口岸群与腹地的经济联[33]系特征。吴昊(2010)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研究中,提出探索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明确提出通过吉林省“长春、吉林、延边”两市一州的一体化开发,探索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并将这种联动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到省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34]的联动协调上。这种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肯定,表现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这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李刚(2010)从理论的层面进一步提出了沿边地区与腹地互动发展的概念,以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系统论为基础,初步分析了互动合作的机制,并建议通过建立政府间互动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布局以及推进沿边口岸与沿海口岸互补等措施,促进[35]沿边地区与腹地的整体发展。虽然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研究思路近年来受到了高度重视,但理论方面的系统梳理和研究仍相对匮乏。7.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综述在论文的相关理论梳理部分做了详细介绍。与国内相比,国外相关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更多,理论系统更加成熟。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产物。虽然区域“联动发展”的理念相对较新,目前关于区域“联动发展”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但还是能够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丛林”里找到一些借鉴,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联动发展”理念的理解。国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主要有区域分工协作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通过对这些理论中相关内容的梳理,可以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提供众多宝贵的理论支撑。尤其是区域分工协作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极化理论和扩散理论等。系统论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在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研究中也将运用到这一理论。

[1] 任志华:《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发展战略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第11~12页。

[2] 张庆辉:《内蒙古口岸经济地理特征》,《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20~124页。

[3] 韩玉玫、牛德林:《论陆路口岸在我国东北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87页。

[4] 杨家文、周一星:《虚拟腹地:中国大陆口岸地位的度量与解释》,《人文地理》2001年第6期,第2页。

[5] 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新见解》,《学术交流》2009年第3期,第103页。

[6] 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第2~4页。

[7]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第29~40页。

[8]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第6~31页。

[9]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62,第108~128页。

[10] 李小建:《全新框架的〈经济地理学〉》,《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第5期,第36页。

[11] 安筱鹏:《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代财经》2003年第6期,第17~20页。

[12]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Vol.99,No.3,pp.483-499.

[13]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5,第57~132页。

[14] A.O.Hirscluman,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pp.58-87.

[15] 王维平、赵玉华:《开放经济下五个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延伸圈及其构建对策》,《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28页。

[16] 黄有爱:《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和启示》,《经济界》2006年第1期。

[17] 冯革群:《欧洲边境区合作模式探析——以上莱茵边境区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4期。

[18] 黎鹏:《CAFTA背景下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9] 王中昭、黎鹏:《边境区位利益博弈与企业行为效应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0] 慈廷光:《横向联合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前沿》1996年第3期,第19~20页。

[21] 王由礼:《论经济的区域联动与良性互动》,《江海学刊》2003年第6期,第59~62页。

[22] 邓正琦、李碧宏:《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46~67页。

[23] 杨清震:《中国边境贸易概论》,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第174~189页。

[24] 王燕祥、张丽君:《西部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第141~150页。

[25] 罗淳、梁双陆:《边贸经济与口岸城镇: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一个依托》,《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0期,第59~63页。

[26] 韩玉玫、牛德林:《论陆路口岸在我国东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87页。

[27] 王丽明:《略谈口岸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106~110页。

[28] 迟庆林:《边境贸易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第31~44页。

[29] 于国政:《中俄边境口岸体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第10~20页。

[30] 金昭:《兴边富民——设立满洲里边境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国际贸易》2000年第9期,第32~33页。

[31] 马伊双:《新疆边境贸易发展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5~20页。

[32] 李靖宇、于潇:《开发创建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的价值分析及建议》,《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6期,第108页。

[33] 杨家文、周一星:《虚拟腹地:中国大陆口岸地位的度量与解释》,《人文地理》2001年第6期,第2页。

[34] 吴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探索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9~14页。

[35] 李刚:《东北地区沿海沿边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思考》,《经济纵横》2010年第8期,第46~47页。第二章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战略一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评价指标设计

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研究是一个“中观”层面的研究,相较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宽泛性和一体化发展研究的总括性,联动发展研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这种研究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数据支撑。根据本书现状分析的研究需要,在广泛借鉴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收集大量相关数据,重点选取几个评价指标进行现状分析,使“联动发展”这种“中观”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立足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可度量性,本书提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涉及的核心评价内容在于关联互动,这种评价的关键在于重视经济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联动指标的总量与结构相平衡、地区表现的特殊性与统一性相统筹等。本书认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基本状况、推进过程、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是可测度和可量化的。本书将充分利用相关指标和数据,对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是选择指标。概括来说,这些指标必须能够包含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基本方面,如区域整合程度、协调发展程度和发展可持续程度等方面,能够从数量层面、质量层面以及空间层面等不同的方面来考察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状态。本书将充分收集、整理和运用各个沿边地区与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数据,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具体而言,这些数据资料包括各地区的经济总量、产业发展水平、就业状况、基础设施、政府政策措施等,以便反映区域发展整体状况的各个方面。

本书还选取一些特定评价指标,如产业地域联动水平、区域经济联系隶属度、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中心城市经济区位熵、外贸依存度等。运用这些指标,结合前文提到的各地区发展的基本数据,共同展现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现状。上述所列数据指标中,部分指标能够根据历年省、市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整理得出,部分指标需要利用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和模型进行计算,如以下所列几个指标。[1]1.产业地域联动水平

产业地域联动水平的计算公式为:ij11

其中,L为区域i和j之间的产业关联度;x、y为i和j两区域某一产业的产值占上级区域(如全国是各省的上级区域)该产业产值的比22重,x、y为i和j两区域某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占上级区域该产业从ij业人员数的比重;d为两地之间的交通距离;λ为权重参数,由于产业联动水平研究的核心是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故本书的λ是指欠发达地区某产业产值占上级区域该产业产值的比重。[2]2.区域经济联系隶属度

城市在促进东北地区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密切城乡联系以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用以下指标来测度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状况,该模型如下:ijij

其中,R为i、j两城市的产业联系度,P、P为i、j两城市的人口ijij数量,G、G为i、j两城市的工业生产总值,D为i、j两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通过下面的公式可以计算区域经济联系隶属度:ij

其中,F为各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相对于高等级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隶属度,n表示较i城市等级高的城市个数。[3]3.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σ

其中,v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系数,n为区域内的地区个i数,pcy为地区i的人均GDP,为这n个地区的人均GDP水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反映的是区域内部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因此,这一系数越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就越大。[4]4.中心城市经济区位熵

中心城市经济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R是指中心城市某一产业的区位熵,P是指城市某行业就业人口在该城市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MP是指该行业就业人口占全区域城市就业人口的比重。哈盖特提出的这一理论,成为研究城市产业专门化和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依据。如果区位熵大于1,则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该城市的经济区位熵越大,专业化水平也越高。由于我国东北腹地中心城市如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多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因此本书采用中心城市的第二产业区位熵来表示这些城市的经济区位熵。[5]5.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

本书涉及的外贸依存度是指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其中,N表示外贸依存度,E和I分别表示区域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GDP表示区域国内生产总值。本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同时也反映出国际市场对该地区产品的认可度较高。

其次是确定各指标标准值。研究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必须有一个衡量尺度。该衡量尺度应具有阶段性、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既要符合我国整体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又要适用于当前东北地区发展的现状,尤其要符合沿边地区与各自腹地之间的发展状况。这些都将在标准值确定的过程中给予充分考虑。

本书在确定指标目标值的过程中,主要参考的数据和标准有:国家统计局在党的十七大后制定发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部门数据表》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东北地区主要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各自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平均水平,等等。二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现状分析1.黑龙江省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分析

黑龙江省是国家沿边开放大省,与俄罗斯有约3000公里的边界线,同俄罗斯远东的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阿穆尔州和外贝加尔边疆区相邻。随着中俄经贸合作和边境旅游的发展,黑龙江省已获准对外开放口岸25个[其中河运口岸15个(哈尔滨、佳木斯、桦川、绥滨、富锦、同江、抚远、饶河、萝北、嘉荫、逊克、孙吴、黑河、呼玛、漠河)、公路口岸4个(东宁、绥芬河、密山、虎林)、航空口岸4个(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铁路口岸2个(绥芬河火车站、哈尔滨内陆港)]、边境经济合作区2个(1992年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1999年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开放区域优势明显,经贸合作基础坚实。多年来,俄罗斯一直是黑龙江省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据海关统计,2013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完成223.7亿美元,同比增长5.8%,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7.5%,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5.1%。其中,对俄出口完成69.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42.5%,占全国对俄出口总额的13.9%;自俄进口完成154.6亿美元,同比下降3.3%,占全省外贸进口总额的68.2%,占全国自俄进口总额的39%。2002~2013年,全省对俄贸易额合计为1189.7亿美元。2013年,全省口岸货运量完成2662万吨,同比增长5.4%;全省客运量完成298万人次,同比下降13.7%。

黑龙江省沿边地区由大兴安岭地区、黑河、鹤岗、伊春、佳木斯、鸡西、牡丹江等所辖的沿边地带组成。土地面积约为13.4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100多万人,包括密山、绥芬河、东宁等诸多沿边开放县市(见图2-1)。图2-1 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口岸

目前,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地区已经形成了依托沿边城镇,以对俄进出口为主的沿边开放格局。但从整体协调的角度来看,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地区依然是一个空间结构上分隔、封闭的地区,各开放口岸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各沿边口岸之间、口岸与腹地中心城市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机互动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沿边中心城市经济区位熵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截至2012年,黑龙江省沿边地区的城市体系中,人口在50万人及以上的城市有7个,即牡丹江、鸡西、佳木斯、鹤岗、伊春、双鸭山和黑河;人口为20万(含)~50万人的城市有6个,即密山、富锦、虎林、东宁、穆棱和萝北;人口为5万(含)~20万人的城市有9个,即呼玛、逊克、嘉荫、同江、抚远、饶河、孙吴、塔河和绥滨(见表2-1)。表2-1 黑龙江省沿边地区城镇状况统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