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内敛,做事要方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11:07:21

点击下载

作者:孙颢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人要内敛,做事要方圆

做人要内敛,做事要方圆试读:

前言

内敛与方圆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做人与做事的艺术。要想善于把握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就需要我们懂得内敛做人的诀窍;要想如愿以偿地达成某种目的,就需要我们悉知方圆做事的技巧。

那么,内敛和方圆指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内敛就是低调而不张扬、谦逊而不骄傲、通达而不沉溺;方圆就是知进退、会取舍、懂圆融。如此兼顾两者,必将会使我们在生存的竞技场上迸发出无穷的威力。

英国大文豪毛姆曾说:“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这道出的其实就是一种内敛做人的修养。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把握内敛与方圆的要旨,经受住人生的各种历练和时代的考验,必须具备能承受挫折、失败、痛苦和寂寞的心理素质。内敛与方圆,正是一个人支撑竞争精神的支柱,不论遇到什么困苦,你终能伸屈自如、化危为安。

懂得内敛和方圆的人,才会懂得进退取舍,做到该放下时则放下。“放下”负累则潇洒。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委实太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旦“放不下”,则势必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 会内敛和懂方圆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心理定力,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和掌握了生活的定律:“当你经常被人指责的时候,说明你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真正认识你的人,除了你的朋友,就是你的对手,所以要重视自己的对手,因为他最早发现了你的过失;要感谢你的对手,因为他使你强大起来”

同时,也让我们记住诗人鲁藜的见解:把自己当做泥土吧!如果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会内敛和懂方圆的人,亦定然是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自信面对未来的人。这样的人生,一定是最智慧的人生!

第一章谦逊:态度好才能人缘好

谦逊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同时也是一种内敛做人的策略。任何人都不会对骄傲与狂妄之人产生好印象,更不愿与他们交往,为此,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受到人们的欢迎,并构建起良好的人脉。在谦逊中找回自己的坐标

子贡是孔子门中的恃才自傲者。他学识渊博,反应敏捷,口才出众,自以为是个全才,也非常希望像宓子贱那样,让孔子肯定自己为君子。孔子知道子贡有辩才又能尊师,认为子贡以后必成大器,但是他又看到子贡善辩而骄、多智少恕,只能称得上是一块瑚琏。瑚琏是宗庙的一种用来盛粮食的贵重华美的祭器。孔子借此比喻子贡还没有达到高级别的“器”,还需要继续加强修养。

恃才自傲者,通常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命不凡、肆无忌惮、目中无人。只要有机会标榜自己,就会抓住不放地大吹大擂、口出狂言,常会给人一种趾高气扬、傲慢无礼的感觉,仿佛周围人都是一些鼠目寸光、酒囊饭袋之辈,全不把他们放在眼下。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狂妄”。

狂妄与骄傲不同。骄傲,通常是对自己的长处自吹自擂,自高自大。尽管骄傲也有夸大的虚假成分,即夸大自己的长处,把自己说得花好桃好,但绝不会把自己夸大到肆无忌惮、恣意妄为的程度,也绝不会达到口出狂言、放肆无礼的程度;而狂妄则是极端地骄傲,完全是目中无人,得意时忘形,不得意时照样忘形。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很有才华,但他也很狂妄。当时,曹操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急欲招募一些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效力。求贤若渴的曹操听说祢衡有才,就想将他招为自己的属下,可祢衡却看不起曹操,不仅不肯来,还说了许多不敬的话。曹操知道后虽然十分生气,但因爱惜他的才华,就没有杀他。曹操听说祢衡会击鼓,便强令他到自己的麾下做一名鼓吏。

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就让祢衡击鼓,并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套青衣小帽。当祢衡穿着一身布衣来到席间时,从官大声呵斥:“你既是鼓吏,为什么不换衣服?”

祢衡马上就明白了,这是曹操在整自己,于是不慌不忙地脱了外衣,又脱下内衣,最后就当着满堂宾客,一丝不挂地裸身而立,然后才慢慢地换上曹操为他准备的鼓吏装束,击了一通《渔阳三弄》。曹操再三容忍,始终没有发作。

曹操并没有死心,又一次备下盛宴,要召见祢衡,并准备好好款待他,可狂傲的祢衡并不领情,还手执木杖,站在营门外大骂。看到这样的情况,曹操的从官都要求曹操杀了他,曹操这一次也很生气,但为了自己的名声,只得说:“我要杀祢衡,就像踩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只是因为这个人有点虚名,我如果杀了他,天下之人定会以为我不能容他。不如把他送给刘表,看刘表怎么处置他吧?”

刘表当时正做荆州的太守,他很明白曹操的意图,就是想借他的手除掉祢衡。他也不愿落个杀才士的恶名,不得已,只好将祢衡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

黄祖可不像曹操、刘表那样有心计,他的脾气很暴躁,也不图那种爱才的美名,碰到像祢衡这样的狂妄之人,自然是与他水火不容。

一次,黄祖在一艘大船上宴请宾客,祢衡出言不逊,黄祖呵斥他,祢衡竟然盯着黄祖的脸说:“你整天绷着一张老脸,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你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呢?”

黄祖可没曹操那样的雅量,一气之下,便将他斩首了。这就是祢衡狂妄的最终下场。

如祢衡一般狂妄的人,在历史上有很多。三国时期的杨修,是有名的聪明人,但最终落得让曹操“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的悲惨结局,究其原因,乃是“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可以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空负聪明而无智慧;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聪明人,但他对为臣之道很不精通,缺少政治智慧,恃才放旷,最后落得功成身死的下场。

有些错误是在无知中产生的,还有些错误是由我们的骄傲自大引发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评判事物的标尺就会失衡,所以,即便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也不应该自鸣得意和沾沾自喜。

不论是属于意外的幸运,还是经过长期奋斗而终于取得的成功,心中充满巨大的快乐,以致一时间欣喜若狂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生中还有什么比成功更值得高兴的事情呢?但是如果一个人因一次成功,从此就一直这么欣喜若狂,自以为高人一等,到处显耀自夸,总是表现出一种优胜者的得意忘形和骄傲自满,人们虽然不至于说他是疯子,大概也绝不会敬佩他,而只会鄙视他。

如果自鸣得意者只是有一种优胜者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能以此感觉而不停顿地勇敢向前奋进,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可以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功。但是一般来说,不谦虚的人,很难把自己的感觉控制在这个境界。恰恰相反,他只是自以为很了不起,而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现实生活中,就不乏“狂妄”者:他对工作和学习都不怎么认真,取得的成绩当然也就比不过那些努力踏实的人,但他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总认为别人花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时间多,所以成绩比自己好,对别人取得好成绩非但不服气,反而硬要“狂妄”地认为自己就是比别人强。这种“狂妄”,是完全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狂妄”,是完全不理智也不现实的“狂妄”,其实质就是“极端盲目的自高自大”。这种“狂妄”,无论对我们的任何工作和学习,都不会有任何好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狂妄”者还确实不少,它不但给“狂妄”者自身造成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狂妄”者周围的人群和团体,乃至社会和人民造成巨大危害。这种“狂妄”如此之危害,肯定是要不得的,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不应该有它的位置。

欲成大事,则应遇事多思考,全面地分析问题,不可自恃聪明,不可轻视每一个对手,不可错过每一个细节,不可放过每一个机会。

面向未来,才能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学识渊博的浮士德所大声宣称的“我永远不能满足自己”,就是一句不断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誓言。海德格尔的超越理论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迪价值,他在竭力张扬“亲在”,即“人生在世”、“在世界之中”的前提下,对自我的必然被超越、自我如何被超越,做出了深刻的思辨,概括了超越的三条途径——实际上是超越的三个方面,即超越世界、超越他人、超越现实。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我放在这样一个不断被拷问、不断被超越的境地,我们就会迎来“一个比一个更美丽动人的自我”,使我们的生命总是呈现为一种全新的状态。这样,一切自鸣得意、骄傲自满和高人一等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最后使我们不得不在谦逊中找回自己的坐标。

牢记自满招损

即使成名成家也要谦和礼让,一方面,名是相对的,知识是无止境的,满招损,谦受益;另一方面,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别人也不会理你那一套。《王阳明全集》卷八中这样写道:“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因此狷狂必忍,否则害人害己。

如何忍傲忍狂,王阳明认为:狷狂、傲慢的反面是谦逊,谦逊是对症之药,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狷狂之害,发自内心地谦和。自我克制,审明进退,常常能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虚以处己,下礼以待人。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忍狂制傲,方可成大事。

如果一个人骄傲自满、狂妄自大、道德不修,即便是亲近的人,也会厌恶你,离你远去。古代像禹、汤这样道德高尚的人,尚怀自满招损的恐惧,那么普通人,德量与之相比差得更远,怎么能够不去克制自己的狂妄、自满之心呢?

但是,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呢?关羽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但也有自满之风。他出师北进,俘虏了魏国将军于禁,并将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樊城。

镇守陆口的吴国大将吕蒙回到建业,称病要休养,陆逊去看望他。两个人谈论起国事兵事,陆逊说:“关羽节节胜利,经常侵凌别人,现在他又立下了大功,就更加自负自满,又听说你生了病,对我们的防范就有可能松懈下来。他一心只想讨伐魏国,如果此时我们出其不意地进攻,肯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后来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前去陆口镇守。

年轻的陆逊一到陆口,马上给关羽写信:“前不久您巧袭魏军,只用了极小的代价,便获得了很大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敌军大败,对我们盟国也是十分有利的。我刚来这里任职,没有经验,学识也浅薄,一直很敬仰您,故恳请指教。”又吹捧关羽说:“以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所立的战功、韩信在灭赵中所用的计策,也无法与将军您相比。”

这些吹捧使关羽大意自满,对吴国放心了,而陆逊暗中加紧准备,条件具备后,大军到达,便立刻攻下了蜀中要地南郡,擒杀了关羽。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劳和成绩,也会丧失掉。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

用你的虚心,成全别人的好胜心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聪明与优越;如果你想得到朋友,就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自己更聪明优越。”罗西法古毕竟是大哲学家,简单的一句话,就精确地道破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也掌握住了人们在面对别人的优势与能力时的微妙心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根据心理学家分析,当自己表现得比朋友更聪明和优越时,朋友就会感到自卑和压抑;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收敛与谦虚一点,让朋友感觉到自己比较重要时,他就会对你和颜悦色,也不会对你心存嫉妒了。

亨莉小姐现在是纽约人事局最有人缘的介绍顾问,但是,她也曾经是一个让同事们羡慕、嫉妒,甚至讨厌的人。原因是,她刚到公司的时候,最喜欢吹嘘自己以前在工作方面的成绩,以及自己的每一个成功的地方。同事们对她的自我吹嘘感到非常讨厌,尽管她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为此,亨莉小姐很是烦恼了一段时间。

最后,亨莉小姐甚至无法在公司里继续工作了,所以,她不得不向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请教。拿破仑·希尔在听了她的讲述之后,认真地说:“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隐藏自己的聪明,以及你所有优越的地方。”

拿破仑·希尔继而说道:“他们之所以不喜欢你,仅仅就是因为你比他们更聪明,或者说你常常拿自己的聪明向他们展示。在他们的眼中,你的行为就是故意炫耀自己,他们心里难以接受。”亨莉小姐听后恍然大悟。

她回去后就严格按照拿破仑·希尔的话要求自己,在公司几乎不谈自己的聪明以及那些曾经的成功;相反,她非常认真地倾听公司其他人口若悬河的谈论。很快,公司的同事们就改变了对她的态度,慢慢地,她成了公司最有人缘的人。

不要让别人觉得你比他更聪明,这样,你就能得到更多的朋友,还会减少竞争对手,避免产生与人不必要的争斗。

比如,他人和你有一样的某种特长,对方和你比赛,你必须让他一步,即使他人的技术敌不过你,你也得让对方获得胜利。但是,也不能一味地退让,一味退让便表现不出你的真实本领,或许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对你产生无足轻重的心理。

因此,你和对方比赛时,应该施展你的相当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得知你并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再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予对方。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费过很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相当轻松,对你也有敬佩之心。

不过在安排破绽时,必须要自然得当,千万不要让对方看出这是你故意使他胜利,否则便感觉你这个人非常的虚伪。所面临的困境,是起初你还能以理智自持,比赛到后来,感情一时冲动,好胜心勃发,不肯再做让步,也是经常会出现的事。或在有意无意之间,无论在神情上、语气上还是在举止上,不免流露出故意让步的意思,那就白费心机了。

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反之,有一部分人真理在握,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常常是由于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所造成的,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叽叽喳喳,一个活得自然潇洒。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都是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如果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掉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常常为一些非原则问题、鸡毛蒜皮的问题争得不亦乐乎,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越是这样的人,越对甘拜下风的人瞧不顺眼。

时下里流行一句话:“玩深沉。”实际上,在这种场合玩点深沉,正显示了一个人大度绰约的风姿。争强好胜者未必能够掌握真理,而谦和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更不用谈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了,根本不值得称雄。假如你有理,却表现得十分谦逊,常常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

别以为自己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总把自己看得太重,而偏偏又把别人看得太轻。总以为自己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一心想干大事、创大业;总以为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唯独自己最行。一旦失败,就会牢骚满腹,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精彩。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心理容易失衡,个性往往脆弱却盛气凌人,容易变得孤立无援,停滞不前。

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常常使人生表现得难以理智:总以为自己了不起,不是凡间俗胎,恰似神仙降临,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总以为自己是个能工巧匠,别人不行,唯有自己最行;总以为自己的工作成绩最大,记功评奖应该放到自己头上,稍不遂意,骂爹骂娘……

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容易使自己心理失衡、个性脆弱、意志薄弱;容易使自己独断骄横、跋扈傲慢、停滞不前。

看轻自己,是一种风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把自己看轻,需要淡泊的志向、旷达的胸怀、冷静的思索。

善于把自己看轻的人,总把自己看成普通的人,处处尊重别人;总觉得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始终是个小学生;即使自己贡献最大,也不居功自傲;处处委曲求全,为人谦虚和蔼。

把自己看轻,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它是光明磊落的心灵折射,它是无私心灵的反映,它是正直、坦诚心灵的流露。

把自己看轻,绝不是去鄙视自己,绝不是去压抑自己,绝不是去埋没自己,绝不是要你去说违心的话,绝不是要你去做违心的事,绝不是要你去理不愿理的烦恼。相反,它能使你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把自己看轻,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种经营;也不是鄙视自己、压抑自己、埋怨自己,也不要你去说违心话,做违心事。相反,看轻自己,能使你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

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布思·塔金顿,有一次应邀参加红十字会举办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会上,一个小女孩让布思·塔金顿签名,布思·塔金顿欣然地接受了,他想,自己这么有名,小女孩肯定会喜欢他的签名,但当小女孩看到他签的名字不是自己崇拜的明星的时候,小女孩当场就把布思·塔金顿的留言和名字擦得一干二净。布思·塔金顿当时很受打击,那一刻,他所有的自负和骄傲便瞬间化为泡影。从此以后,他开始时时刻刻地告诫自己:无论自己多么出色,都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名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平凡之辈?或许,你所听到的那些夸赞你的话语,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中需要的一句台词而已。等游戏结束,你应该马上清醒,摆正自己。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只不过是在扮演生活中的一个角色罢了。曲终人散后,卸下所有的妆,你会发现剩下的只有满身的疲倦,所有的掌声、鲜花、微笑,都只不过是游戏中必备的道具罢了。

为人处世,不妨看轻自己,生活中就会多几分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看轻自己:在家庭中,不妨看轻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一言九鼎”的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与爱人和睦相处;在事业上,即使春风得意,也不妨看轻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众人之上的“楚霸王”,这样才能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盟友,听取更多有益于事业发展的意见;在朋友圈子里,不妨看轻自己,才能结识到推心置腹的哥们儿,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总之,把自己看轻,才能成为天使,飞越坎坎坷坷,拥有和谐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有人把自己看重的地方很多,而把自己看轻的地方很少;看重自己的东西很多,而看轻自己的东西很少。

我们是不是太在意自己的感觉?譬如,你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旁人哈哈大笑。当时你一定觉得很尴尬,认为全天下的人都在看着你,但是,如果你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事不过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插曲而已,有时甚至连插曲都算不上,他们哈哈一笑,一回头也就把这事给忘了。

在匆匆地走过的人生路途后,我们不过是路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对于自己第一次的参与、第一次的失败,完全可以一笑置之,不必过多地纠缠于失落的情绪之中,你的哭泣只会提醒别人:重新注意到你曾经的失败。你笑了,别人也就忘记了。

有句话说:“20岁时,我们总想改变别人对我们的看法;40岁时,我们顾虑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才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到我们。”这并非消极,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不妨学会看轻你自己,轻装上阵,没有负担地踏上漫漫征程,你的人生路途或许会更通畅。

一个自以为很有才华的人,一直得不到重用,为此,他愁肠百结,异常苦闷。有一天,他去质问上帝:“上帝,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上帝听了沉默不语,只是捡起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并把它扔到乱石堆中。上帝说:“你去找回我刚才扔掉的那个石子。”结果,这个人翻遍了乱石堆,却无功而返。这时候,上帝又取下了自己手上的那枚戒指,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扔到了乱石堆中,结果,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他要找的东西——那枚金光闪闪的戒指。上帝虽然没有再说什么,但是他却一下便省悟了:当自己还只不过是一颗石子,而不是块金光闪闪的金子时,就永远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有许多人都有和这位年轻人一样的心理,觉得自己是这个单位、这个部门里最重要的人物,哪里缺了自己就不行,就好像地球离开他就不能转动了一样。因为自己很重要,所以其他人必须以他为中心,围绕着他转。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地球离了谁都照常转动不误。

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看到自己的无知才是真知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渊博,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代表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代表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捷诺的回答:当你还小,呆在家的时候肯定不会感觉到世界之大,这时你是一只井底之蛙,但是,当你长大了,因为求学来到了其他省,你就会感觉到中国好大啊!后来,当你出了国,你又会感叹世界真大啊!而知识渊博的天文学家会感叹宇宙真大啊!就是这样,你接触的知识越多,学习的范围越广,你就越会发现自己知道得少了。

无论是谁,他所掌握的,都只是知识海洋里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然而在现实中,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以致希腊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弟子阿里斯塔克说:“从前,全希腊仅有7位智者,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当前,要找出7个自知无知的人却很不容易。”

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位年轻人正在宣讲“美德”,苏格拉底便装作无知者的模样,向年轻人请教说:“请问,什么是美德呢?”

那位年轻人不屑地答道:“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告诉你吧——不偷盗、不欺骗之类的品行就是美德。”

苏格拉底继续装作不解地问:“难道不偷盗就是美德吗?”

年轻人肯定地答道:“那当然啦!偷盗肯定是一种恶德。”

苏格拉底始终不紧不慢地说:“我在军队当兵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接受指挥官的命令,深夜潜入敌人的营地,把他们的兵力部署图偷出来了。请问,我的这种行为是美德还是恶德?”

那位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辩解道:“偷盗敌人的东西当然是美德。我刚才说的‘不偷盗’,是指‘不偷盗朋友的东西’,偷盗朋友的东西,那肯定是恶德!”

苏格拉底又说:“还有一次,我的一位好朋友遭到了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他对生活绝望了,于是买来一把尖刀,藏在枕头下边,准备夜深人静的时候,用它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在傍晚时分溜进他的卧室,把那把尖刀偷了出来,使他免于一死。请问,我的这种行为究竟是美德还是恶德?”

那位年轻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在“美德”这个问题上,只不过接受了传统的见解而没有深入地进行思考。

苏格拉底提出“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无知”,意思是说,人类所具有的聪明智慧,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许多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智慧。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以“智者”自居。真正有学识的人尚且觉得自己无知,更何况经历尚浅的人呢。

一个人只有了解得越多,他才会认识到自己知道得越少,这是一条人类认识的规律。剑桥大学的一个学生认为自己已“学有所成”,去向老师辞行,这位老师深知这位学生的功底,看着这位“学有所成”的学生,老师慨然道:“事实上,你才刚刚入门!”

浅薄的人总以为自己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而富有智慧的哲人和有成就的人都会认为学海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也曾有感于此,他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在大海边拾到几只贝壳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还未曾接触。

自认为学识丰富的人,由于对自己盲目自信,大多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处于领导岗位的人,他们往往强迫别人接受自己错误的判断,或擅自做决定。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随着知识含量的增加,你必须要更加谦虚。即使谈到自己认为很有把握的事,也要以谦和的态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在陈述自己的意见时,切勿太武断。若想说服别人,就先仔细倾听对方的意见,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没有真才实学,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故意卖弄学问,用和周围的人同样的方式说话。不要刻意去修饰措辞,只要纯粹地表达内容即可。绝对不可让自己显得有多么的了不起,或比周围的人更有学问。因为你周围那些说自己无知的人,很可能就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在他们面前卖弄学问只会自取其辱。

骄傲会使人变得无知

做人不可没有骨气,但是绝对不要有傲气,因为骄傲会使人变得无知,是一种可怕的不幸。现实中总有些傲气十足、自以为是的人,他们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最终往往被现实的井壁碰得焦头烂额。

生活中,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就不可能正确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难以服从领导的意志;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就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就必须不居功自傲,加强自我约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与学习。在克服骄傲自大方面,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据《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碰到了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击下车跪拜,田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真不知道是尊贵者可以对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对人可以傲慢,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无礼?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只有贫贱者的计谋不被别人使用,行为又不合于当权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吗?到哪里不是贫贱?难道他还会怕贫贱?会怕失去什么吗?”太子见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说了,魏文侯感叹道:“没有田子方,我怎能听到贤人的言论?”

富贵者、当权者自身本来就容易有骄傲之势,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为统治者,如果不能礼贤下士、虚心受教,他就可能因为自己的骄矜之气而失去政权,富贵者则可能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财势。

俗话讲:退一步路更宽。要退,必先学会忍。事实上,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暂时退却,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退后再进则会更快、更有效、更有力。退是为了以后再进,忍住一时的欲望,暂时放弃某些有碍大局的目标,是为了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这退中本身已包含了进,这种退实际上是一种进取的策略。

咄咄逼人的处世方式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不光自己要懂得适当地忍耐,也要善于接受对方提出的委曲求全的请求。对方提出诚恳的请求,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需要喘息,如果你非要逼着他硬拼,由于他可能做最后的反击,用尽全力和你拼命,那么即使你能取胜,代价也会相当大,因此,适当的“忍耐”和接受对方的忍耐,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维持现状或争取时间,做积极地准备,准备再次的较量。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既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自下而上竞争的一种方略。跳高时,离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子就跳过去并不容易。如果能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人生的进退之道就是这样。

忍,是东方智慧的精髓。志趣高洁,生性淡泊,方能做到“忍”;慎独自律,自控自强,方能体现“忍”。总之,生活中,你只有忍住心中的傲气,才能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有时候,尽管你力量不济,用骨气——仅仅是骨气,就能挫败蔑视你的狂妄的对手。其实我们平常不大注意的是,骨气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它能让一个弱小者霎时变得高大起来。

虚伪的谦逊不是一种美德

谦逊的人使人觉得有教养,因为谁都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你不可能包打一切。就平常人来说,你的能力和家底,大家平常都看在眼里,自吹自擂、高傲自大只会惹人厌烦,所以,一个人尽他的能力,诚恳地去干他本分以内的工作,尽他的智力,去研究他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偶有所得,偶有成就,他绝不夸张,因为他知道,他的所得和成就和过去别人的所得与成就比较起来,真是微乎其微,微不足道。这样积极的、谦逊的人,才是人群中最高尚、最可钦佩的人。

然而,真的谦逊是很难得的,因而成了一种宝贵的东西,也就出现了一些假冒的东西,而这些假冒的东西,正是大家最不喜欢的“虚伪”!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竭力攻击人类的装腔作势,用假的优胜来弥补他们的缺点,用虚伪的自尊来掩饰他们的卑劣。所以,他对于穿着漂亮的衣服在穷人面前摆架子的学生,会叱责其行为的荒谬;相反,一个富有而且心里也以富有为荣的人,却在穷人面前装出一副穷酸相来,他也要叱骂他的虚伪。

虚伪的谦逊,其卑劣比自夸更为厉害,因为自夸是自私自利的直觉,而虚伪的谦逊者的卑劣行为,他还自认是一种“美德”!

如何判断虚伪的谦逊?起码有一点,拒绝帮助别人的谦虚必定是虚伪的,比如,你和别人在儿童时期犯了行为上的错误,你因此抑郁不快,感觉惭愧。而当别人长大成人之后,谈过恋爱,结过婚,把儿童时的事情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的时候,你却无法从罪过中自拔并为此自责不已,你就不敢走到人群社会里去。如果有人希望你在一桩慈善事业上帮一点忙,你也会摇着双手拒绝,因为你自以为这种高尚的事业是不配你参加的,无论别人如何恳请,都不能使你动摇,改变你的决定。

你的这种做法貌似谦逊,实是虚伪,不过是拒绝和社会合作的一种掩饰罢了。你本可以伸出手为社会做一点好事,可是你情愿在“谦逊”中过着寂寞的生活,因为你要避免你不体面的回忆再现,这样,你就心安理得,觉得自己很高尚。然而,你的谦逊不过是表示了你的虚荣、利己、不合作的心理罢了,于社会于自己毫无好处。

世上没有一个人是谦逊到甚至不能帮助他人的程度的,如果有,便是虚伪的谦逊,是需要放弃的虚伪。

虚伪的谦逊,是人们的一种恶习,他借此可以逃避一切义务和责任,推托一切合作;真正的谦逊,用不着过多的表白,是从他的力量和成就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何不撕开那一层虚伪的面纱,露出真实的自己——虽然可能有阵痛,但这样可以活得轻松而有意义。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绝非虚伪,低调不是自卑。难怪英国文学评论家艾迪生说:“谦逊不仅可以增添光彩,也可以维护美德。”而法国小说家勒纳尔则大声疾呼道:“谦逊吧!它是一种最不能冒犯别人的骄傲。”

总把自己当珍珠,就有被埋没的痛苦

年长的人总忘不了给那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以忠告: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把自己看轻些。这忠告,尽管包含了几缕沧桑,但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超越。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懦,而是清醒中的一种苦心地经营。

谁不想让自己的人生放出夺目之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该是必然的规律。只是每个人虽都有良好的愿望,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因为它还取决于自我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做出的应有的姿态。

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与成绩;一个沉湎于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精彩与繁华。只有把自己看轻些,才会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才会在挑战面前,自信沉着,冷静对待;才会在挫折面前,一笑了之,屡败屡战。当阳光驱散最后一丝阴云,你会发现,看轻自己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的境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775年6月,在波士顿郊区来克星顿和康科德的抗英战斗爆发后的几个星期,乔治·华盛顿被提名为大陆军总司令的候选人,并获大陆议会投票通过。然而,年仅34岁的华盛顿眼睛里闪烁着泪花,对人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将成为我的声誉日益下降的开始。”

是啊,华盛顿获得提名后,并没有陶醉于荣誉中,相反,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与大陆军总司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间的差距,以及不排除别人在背后议论、指指点点等。这就使他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他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低处,看轻自己,为他以后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和荣任美国第一届总统奠定了人格基础。

诗人鲁藜曾说道:“如果在一个群体里,老把自己当做主角,别人不仅不会接受,反而会嘲笑你。”把自己看轻不是自暴自弃,也不是胆怯懦弱。看轻自己,你的谦逊必能为大家所折服。你越看轻自己,就越能被人看重。

有一位省长,在他三十多岁担任矿务局局长时,有一段时间,被派去监督工人劳动,可工人们不让他去危险的地方,他们说:“看你不是坏人,将来国家要用你。”这何不令他感激涕零?道理自然明显,他能获取普通工人这份最真诚的关爱,自是一直以来放低自己的位置,把工人看重的结果。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每年总是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安全设施的更新换代,以改善工人的安全条件。他每年都去看望他们。他说:“我不考虑继任者怎么评论我,关键是老百姓怎么评论我。”这肺腑之言,不是为看轻自我作了最生动的注解么?

看轻自我的人总不轻易放弃。他们深知,自己的成功是上天的安排,然而,是否去追求成功却在于自我的努力。

看轻自我的人总是不知足,对于成功总是低调却执著地追求。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进,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看轻自我的人,总是把过去的成功抛之脑后,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向更高的平台;看轻自我,是把面临的挑战作为一种潜在的动力,心静如水,勇敢地去迎接;看轻自我,是全身心地去展现自我,乐观、自信、充满活力。

所以,努力去做一个看轻自我的人,即使面临的将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也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其实是一种福分。

个性不必太张扬

年轻人可能都认为个性很重要。他们最喜欢谈的就是张扬个性。他们最喜欢引用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时下的种种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电视等,也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极其粗野,画家梵·高是一个缺少理性、充满了艺术妄想的人。

名人因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们许多怪异的行为往往被社会广为宣传。有人甚至产生这样的错觉:怪异的行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标志,是其成功的秘诀。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名人确实有突出的个性,但他们的这种个性,往往表现在创作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正是他们的成就和才华,使他们特殊的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如果是一般的人,一个没有多少本领的人,他们的那些特殊的行为,可能只会得到别人的嘲笑。

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谈个性,那么喜欢张扬个性呢?我们先探讨一下年轻人所张扬的个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他们张扬的个性,相当一部分是一种习气,是一种希望自己能任性而为所欲为的愿望。年轻人有许多情绪,他们希望畅快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不希望把自己的行为束缚在复杂的条条框框中,所以年轻人喜欢张扬个性。

张扬个性肯定要比压抑个性舒服,但是,如果张扬个性仅仅是一种任性,仅仅是一种意气用事,甚至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陋习的一种放纵的话,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对你的前途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年轻人非常喜欢引用但丁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我们真的能这么“洒脱”吗?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仅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规则的话,警察就会来干涉你,会罚你的款。如果你走路不注意安全,横冲直撞的话,还有可能出车祸。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行得通的。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人群,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并不很大,所以,当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时候,必须注意不要碰到别人。当我们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我们张扬的是什么,必须注意到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这种个性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缺点,你最好的选择还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

我们必须注意:不要使张扬个性成为我们纵容自己缺点的一种漂亮的借口。社会需要我们创造价值,社会首先关注的,是我们的工作品质是否有利于创造价值。个性也不例外,只有当你的个性有利于创造价值,是一种生产型的个性,你的个性才能被社会接受。

巴顿将军性格粗暴,他之所以能被周围的人接受,原因是他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能打仗,否则他也会因为性格的粗暴而遭到社会的排斥。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社会需要的是生产型的个性,只有你的个性能融入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你的个性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如果你的个性没有表现为一种才能,但仅表现为一种脾气,它往往只能给你带来不好的结果。

要有一颗谦卑的心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永远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越是有成就的人,态度越谦虚;相反,只有那些浅薄的、自以为有所成就的人才会骄傲。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说过:“当我从事的石油事业蒸蒸日上时,我晚上睡觉前总会拍拍自己的额角说:‘如今你的成就还是微乎其微!以后路途仍多险阻,若稍一失足,就会前功尽弃,切勿让自满的意念侵吞你的脑袋,当心!当心!’”

1860年,林肯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他的竞争对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

当时,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辆豪华富丽的竞选列车,车后安放了一门礼炮,每到一站,就鸣炮30响,加上乐队奏乐,气派不凡,声势很大。道格拉斯得意洋洋地对大家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下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

林肯面对这种情形,一点也不泄气,他照样买票乘车,每到一站,就登上朋友们为他准备的耕田用的马拉车,发表了这样的竞选演说:“有许多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其实我只有1个妻子和3个儿子,不过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我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1张、椅子3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书架上的书值得我们每个人一读。我自己既穷又瘦,脸也很长,又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以信赖的就是你们。”

选举结果大出道格拉斯所料,竟然是林肯获胜,当选为美国总统。

聪明人总是把谦虚与恰当的自我标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而走上通向成功的大道。大智若愚既可以保护自己不受猜忌和伤害,又可以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创造条件,使自己一鸣惊人。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这尊跪射俑,它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做持弓弩状。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陶俑1000多尊,除这尊跪射俑外,其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这尊跪射俑保存得最完整,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这尊跪射俑为什么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导游解释说,这得益于他的低姿态,或者说是他的“低调”。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是18~197米。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受到损坏,低姿态的跪射俑则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态,重心在下,增强了其俑身的稳定性。这尊跪射俑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自己当成泥土,如果老是将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这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保持谦虚态度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处处受人欢迎,做起事来别人也愿意帮忙,因为在人际交往的世界里,人们大多喜欢聪明、谦让而豁达的人,讨厌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这些愚蠢的人,最终会使自己在交往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当然,我们提倡谦卑做人,并非要你做“老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相反,要求我们在原则面前去掉怯懦的“老好人”性格,摒弃庸俗的作风,成为一名大智大勇、大慈大悲的人。提倡低调做人,也绝不意味着低沉,意味着因循守旧,而是要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工作。自豪而不自满、低调而不低沉,这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

人格境界的高低,是判断一个人如何的重要标准。一个人在物质方面追求太多,追求享受超出了自己所需,必然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境界;而有较高人格境界的人,一般不会对物质生活过分讲究。虽然并不是说要有较高的人生境界,但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到超然物外,却能看出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如何。也许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怎样,与他的人格境界关系不大,至少可以说没有必然联系,人格境界也不决定于物质生活是否豪奢。我们看到的却是:由于降低了人格,貌似聪明,实际上却十分愚蠢。如果想使自己有较高的人格境界,首先就要从对物质生活上的“低姿态”做起。

第二章低调:弯得低才能站得高

为人处世,你有必要对“拟态”和“保护色”进行了解。在动物世界里,“拟态”和“保护色”是很重要的生存法宝。“拟态”,是指动物或昆虫的形状和周围的环境很相似,让人分辨不出来。“保护色”,是指动物或昆虫的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接近。因为“拟态”和“保护色”,所以大自然的各种生物才能代代繁衍,维持起码的生存空间。做人之学,也可从中得到相应的启示——这就是时下流行的“低调”。为了不“折”,弯一下腰又何妨

假如你和对手或上司产生了冲突,论力量,你是鸡蛋,而对方是石头,你怎么办?是像头脑简单的拼命三郎那样以卵击石,白白地送命呢?还是避其锋芒,等自己也变成石头,变成比对方更大的石头时再有所图谋呢?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就可以从中看出你是办大事还是办不成大事的人了。

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科给事中,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

一日,他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将他斩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假如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将他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思想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的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面这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也许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

张某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的一所大学里教书,虽然已在省城安家立业,但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

于是,张某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

可是,不到两个月,他就和村干部们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吃吃喝喝,张某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可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小子,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了!”

又一次,因为乡里干部们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张某找干部评理,又一次得罪了乡里的干部。

张某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了石屋,开始了农场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乡里的干部开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乡里干部的冷眼……有人劝张某,为了你的事业,去找干部服软认错,以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给有实权的部门送点礼,换取贷款,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张某口气强硬道:“做人要有人格,我绝不向卑劣的行为卑躬屈膝!”

张某最终只能无奈地守着空屋,守着他的农场,守着他的人生梦想。

另一位大学生李某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山里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

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张某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乡选矿厂时,李某发现,用来建厂的大部分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道:“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李某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李某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地渡过了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李某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李某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处心积虑、四处奔波。与此同时,他也不得不一次次地做了许多违背自己初衷的事,但他又一次次地原谅了自己。

人们夸奖李某脑子特别灵活。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某悟通了不少“人情世故”。他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的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自然地,李某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翻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

由于他突出的“政绩”,三年以后,他被提拔为乡长、乡党委书记。又过了两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张某和李某两人的态度和方法导致两人的命运不同。虽然,我们会在内心钦佩张某这种高洁的人格,但又不能不看到:他的确一事无成,不但自己的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而且也无法给他的乡亲们带来一丁点儿好处,只能固守着他的清高孤傲而一无所成;李某为了不“折”而“弯”了一下,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初衷,另一方面走了一条圆通的道路,这使得他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为乡亲们办了实事,所以在现实中,李某的这种为办大事而宁弯不折的方法,只要严守法律的界限,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行得通的做法;而张某的那种心高气傲的书生气是办不成事的。

立世为人,心可高,但气不能傲。倘若总是盛气凌人,便容易惹火烧身。真正聪明的人,就算骨子里再傲,也能够做到外表谦和、敬人如师。只有这样,做人做事才能少一些羁绊,多一些顺畅。

隐退不是失败

人们习惯于对爬上高山之巅的人顶礼膜拜,实际上,能够及时主动地从光环中隐退的下山者也是“英雄”。

有多少人把“隐退”当成“失败”。曾经有过非常多的例子显示,对于那些惯于享受欢呼与掌声的人而言,一旦从高空中跌落下来,就像是艺人失掉了舞台,将军失掉了战场,往往因为一时的难以适应,而自陷于绝望的谷底。

一个人若是能在适当的时机选择短暂的隐退,不论他是自愿还是被迫,都是一个很好的转机,因为它能让你留出时间观察和思考,使你在独处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在真正的世界。

唯有离开自己当主角的舞台,才能防止自我膨胀。虽然,失去掌声令人惋惜,但往好的一面看,心理专家认为,“隐退”就是在进行深层学习,一方面挖掘自己的潜能,一方面重新上发条,平衡日后的生活。当你志得意满的时候,是很难想象没有掌声的日子的,但如果你想要一辈子获得持久的掌声,就要懂得享受“隐退”。

据说,在日本,很多中高年龄的男子,因为忍受不了退休后无事可做的现状,结果纷纷走上了自杀一途,成为日本自杀率最高的人群。

事实上,“隐退”很可能只是转移阵地,或者是为下一场战役储备新的能量,但是,很多人认不清这点,反而一直缅怀着过去的光荣,他们始终难以忘记“我曾经如何如何”,而不甘于从此做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作家费奥里娜曾说过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在其位的时候,总觉得什么都不能舍,一旦真的舍了之后,又发现好像什么都可以舍。”曾经做过杂志主编、翻译出版过许多知名畅销书的费奥里娜,在她40岁事业巅峰的时候却退下来,选择当个自由人,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

费奥里娜带着两个子女悠然地隐居在新西兰的乡间,充分享受山野田园之乐。因为要适应新的环境,她才猛然发现,人生其实有很多其他的可能,后退一步,才能使自己从执迷不悟中解放出来。

40岁那年,麦利文从创意总监被提升为总经理,3年后,他自动“开除”自己,舍弃堂堂“总经理”的头衔,改任没有实权的顾问。

正值人生巅峰的阶段,麦利文却激流勇退,他的说法是:“我不是退休,而是转进。”“总经理”3个字对多数人而言代表着财富、地位,是事业身份的表征。然而,短短3年的总经理生涯,令麦利文感触颇深的,却是诸多的“无可奈何”与“不得不为”。

他全面地打量自己,他的工作确实让他过得很光鲜,周围想巴结他的人更是不在少数。然而,除了让他每天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之外,他其实活得并不开心。这个想法,促使他决定辞职。“人要回到原点,才能更轻松自在。”他说。

辞职以后,他把司机、车子一并还给公司,应酬也减到最少。不当总经理的麦利文,感觉时间突然多了起来,他把大部分的精力拿来写作,抒发自己在广告领域多年的观察与心得。“我很想试试看,人生是不是还有别的路可走。”他笃定地说。

人生机遇不同,有人是“开高走低”,少年得志,结果却晚年凄凉;有人则是“开低走高”,原先不怎么顺畅,到了中年以后才开始发迹。

10年前,曾经使中国台湾地区股市刮起一阵旋风的胡立阳声称,自己就是典型“开高走低”的人,年纪轻轻,不到35岁就博得过满堂喝彩。然而,当精彩表演结束,离开了光芒四射的舞台时,他过去所有的丰功伟业全部被一笔勾销了。

胡立阳当红时,“股市教父”、“股市天王巨星”等美名接踵而来,所至之处,更是人群簇拥。当他由幕前走入幕后,昔日情景一去不返时,胡立阳非常难以适应,总是喃喃自叹:“怎么,这个世界居然把我遗弃了?”

当他看到一些比他晚出道的后辈,如今几乎个个拥有一片天,心情之落寞更是难以言喻。胡立阳不讳言,有一阵子,他真是患得患失到了极点,并且严重失眠。

就这样过了两三年,直到去淡水看海,一个人独坐海边整整6个小时,望着潮起潮落,他突然有所领悟:“大海不永远都是后浪推前浪的吗?这就是人生啊!不光是我一个人的际遇而已,我又有什么好自怨自艾的呢?”

从淡水看海以后,胡立阳算是彻底地醒悟过来,他认识到,人不应该一直缅怀过去,否则会愈来愈消沉,冲劲会流失。他决定让自己重新“归零”,把从前的记忆全部抛开,做一个“没有过去,只有未来”的人。

经过高峰到谷底,胡立阳形容目前的自己是“打着光脚走路”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他只想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如果你自认只是个平凡人,你就不会觉得自己失去过什么。”

当你站在最高处,随着地平线上升,大地万物已没有了高低之分,所有的都成了微小的蚂蚁,直到被云淹没。此时不由想起《圣经》故事里,大卫王的谦卑祷告:人在上帝的脚下渺小得如同灰尘……大卫王说得真好啊!若心态洒脱,就无所谓高调或低调。

低谷中往往埋藏着生机

希腊船王奥纳西斯1906年出生于土耳其西海岸的伊密尔,1922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