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对了才治病——孕产妇合理用药问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2:37:56

点击下载

作者:冯欣,韩朝宏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药用对了才治病——孕产妇合理用药问答

药用对了才治病——孕产妇合理用药问答试读:

前言

妊娠、哺乳期用药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优孕、优生、优育不单单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在整个妊娠、哺乳期,妇女的生理、药理特殊性以及胎儿在整个孕期中对药物的敏感性,使得妊娠、哺乳期用药安全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准妈妈在治疗生理性反应和疾病时常常需要应用药物,然而,许多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给母体、胎儿造成损害或带来潜在的危害。在这个特殊阶段,对准妈妈用药时要从母婴两方面考虑,权衡利弊,以防用药不当,确保母婴安全。妊娠期用药意味着母亲和胎儿都会接触到药物,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胚胎或胎儿中的浓度可能比在母体中更高。据统计,妊娠期妇女曾服用过至少1种药物者占90%,服用过至少10种药物者占4%。妊娠期妇女用药不当,不仅会影响胎儿发育,还可能造成胎儿畸形。因此如何选择恰当的药物,既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能将药物对母体、胎儿的不良影响减到最小,成为医务工作者和准妈妈、准爸爸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然而,如果为了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一概拒绝用药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疾病本身既可能影响孕妇健康,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或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介绍了妊娠期常见疾病的治疗药物合理使用,以及妊娠哺乳期日常保健等。妊娠期常见疾病包括妊娠剧吐、早产和先兆流产、妊娠合并贫血、妊娠合并肺结核、妊娠合并慢性肾炎、妊娠合并性传播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心脏病、胎膜早破等。书中针对这些情况,详细讲解了妊娠、哺乳期常用药的使用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并给予合理用药提示,书末附有药物FDA妊娠安全性分级。

本书是一本方便实用的科普工具书,可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药师、护士、患者及家属等在实际工作、日常生活中参考。冯 欣2014年5月

第一部分 孕期合理用药常识一、用药安全1.孕期不用药是否对胎宝宝更安全

一些准妈妈在怀孕后由于担心药物会对胎宝宝有影响,所以孕期生病后拒绝去医院就诊或医生开了药拒绝服用,靠休息、食补等方法来对抗疾病。其实这样做,很多时候疾病本身带来的危害比使用药物要大得多。例如,孕期高热可致先兆流产、宫内发育迟缓,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而一些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的妊娠期用药分级为B级,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药物。准妈妈发热后使用它来降温对胎儿的影响与疾病本身对胎儿的影响相比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所以准妈妈生病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去医院就诊,详细对医生说明病情,医生会根据实际病情来决定用药与否。需要服药的准妈妈,要问清楚药物的服用方法,在服药之前还要自己仔细阅读说明书,尤其是说明书中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储存方法等项目,并按照说明书来使用药品。总之,准妈妈用药要根据病情需要,权衡用药与不用药对胎儿的影响,在必要的时候应用药物,一方面不随意使用药品,另一方面也不能为追求安全拒绝用药而对胎儿产生更大危害,必须用药控制病情时应及时用药治疗。2.如何正确认识孕期用药问题

人类还不能研制出完全有益无害的药物。妊娠期用药意味着母亲和胎儿都会接触到药物,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胚胎或胎儿中的浓度可能比在母体中更高。据统计,妊娠期妇女曾服用过至少1种药物者占90%,服用过至少10种药物者占4%。妊娠期妇女用药不当,不仅会影响胎儿发育,还可能造成胎儿畸形。然而,如果为了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一概拒绝用药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疾病本身既可能影响孕妇健康,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或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因此,有病一定到医院就诊,严格按医嘱用药或治疗检查,也可以咨询药师。并且配合处方医生了解身体状况:①是否可能已经怀孕,或是否正计划怀孕(有时当女性发觉自身怀孕时,胎儿的器官形成过程已经开始相当久了);②一些药物(如抗惊厥药)会降低激素避孕的效果;③相对于合适的药物疗法,疾病本身可能会造成更高的胎毒性风险,例如糖尿病、严重的精神压力等。因而,应如实告知医生基础疾病。3.准妈妈孕期如何安全用药

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药物的剂量、使用药物的持续时间、用药途径、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药物对胎儿、新生儿的安全性等,而最重要的是用药时的胎龄。由于药物对母亲和胎儿的药理作用不同,孕期用药需要慎重。①孕期用药最好咨询医生、药师后用;②如果疾病对胎儿产生的潜在危险大于药物对胎儿产生的危险,要及时用药治疗,并选择孕期相对安全的药物;③禁止在孕期试验性用药。为了正确认识孕期用药的安全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简称FDA)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经验对妊娠期用药分为A、B、C、D及X五大类(详见附录)。4.准妈妈用药后药物是怎样影响胎儿的

由于胎儿、胎盘的存在及激素的影响,药物在准妈妈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妊娠期胃肠蠕动减弱,药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延长,吸收更完全,吸收峰值后推且峰值偏低;孕期血容量增加,药物分布容积随之增加,药物吸收后稀释度增加,故药物需要量高于非孕期;孕期白蛋白下降,使妊娠期药物蛋白结合能力下降,血内游离药物增多,到达组织和通过胎盘的药物增多,用药效力增高;妊娠期高激素水平影响,胆汁淤积,药物首关效应减弱;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约50%,使肾脏排泄药物增加。

胎盘是母体和胎儿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胚胎与母体组织的结合体。母体和胎儿血中的许多物质(包括多种药物)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发育中的胚胎或胎儿遭受药物的药理作用或致畸作用。母婴间药物的胎盘转运于胎儿第五周开始形成,几乎所有用于母体治疗的药物都能通过胎盘转运到胎儿体内。问题的关键是药物通过胎盘的速度和程度是否足以在胎儿体内产生有临床意义的浓度。药物转运的速度与胎盘合体血管膜的通透性及面积有关。药物本身的特点和母体胎儿肝循环中药物的浓度差是影响药物转运速度和程度的主要因素。分子量小、脂溶性高、非结合的、非离子化程度高的药物易通过胎盘,母体循环中药物浓度与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疗程长短有关。

药物经胎盘屏障转运到胎儿体内,并经羊膜进入羊水中,最终形成羊水肠道循环。胎儿肝、脑、心脏占身体的比例相对较大,血流量多,故药物主要分布在肝、脑、心脏等重要器官,但胎儿肝酶缺乏对药物解毒能力低,肾小球滤过率低,药物及降解物排泄延缓,易引起药物蓄积中毒。

妊娠期间,药物可通过影响母体的内分泌、代谢等间接影响胚胎,也可以通过胎盘屏障直接影响胎儿,药物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主要包括:致畸效应、长期潜伏效应、影响智力发育、成年后患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等的倾向性增高等。5.孕期用药与致畸有何关系

导致胎儿畸形的因素极多,自20世纪60年代妊娠期服用反应停导致海豹肢畸形事件发生后,药物的致畸作用备受重视。研究表明,人类出生缺陷有2%~3%是由药物引起的,97%~98%是由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药物的致畸作用取决于药物本身的致畸性能、用药时期的孕(胎)龄、药物的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药物的毒性、物理化学特性及孕妇吸收药物的能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同一种药物在妊娠的不同时期致畸部位有所不同,为防止药物的致畸作用,在妊娠前3个月应避免使用药物,新药尤其慎重。若孕妇必须用药时,应慎重考虑,以选择通常认为无致畸作用的老药,因对新药的致畸性能尚未充分了解,一般应避免应用。

药物可通过母体对胎儿的间接作用或直接作用影响胚胎发育而导致特定部位畸形,同时药物也可通过阻断营养物质穿过胎盘影响胎儿生长发育。胎盘的完整性是胎儿正常发育的先决条件,胎盘结构功能的任何变化均可导致胎儿的发育障碍,引起胎儿畸形。药物致畸作用的许多信息源于动物实验,但这些信息不能用于不同种属或同一种属不同品种,更不能外推用于人类。6.准爸爸用药应注意什么

丈夫或者男性伴侣很少被告知应避免接触已知的可能有胚胎或胎儿毒性的药物。不过,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如果男性接触到有生殖毒性的药物,也可能对他们的后代造成损伤。对于这些物质,至今还没有人可以确定男性在使用或职业性接触之后是否会造成后代的先天性缺陷。理论上,存在3个可能的致病因素:①细胞生长抑制剂类的物质可以在遗传上破坏精子本身,减少精子的产生或延迟精子的成熟;这些物质也可能会附着在精子上并在受精的过程中被带入卵细胞内。②药物可能通过精液而产生影响。多种物质可能被分泌到精液中并随同精子一起经历整个受精过程:受精前、受精和受精(很长时间)后,通过阴道黏膜的重吸收进入母体循环。③男性体内的药物作用间接产生的毒素可能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目前还没有证据支持在父方用的药有致畸性时采取选择性终止妊娠措施。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在服用上述药物后应该等两个精子生成周期(大约为6个月)后再进行受孕行为。7.口服异维A酸进行痤疮治疗的育龄女性要注意什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修订异维A酸制剂说明书的通知,异维A酸胶丸说明书增加了如下警示内容。

本品可致出生缺陷,万勿妊娠(即禁止妊娠)。

异维A酸禁止用于妊娠或即将妊娠的妇女。在服用任一剂量异维A酸期间发生妊娠,即使只是短期服用,都有极高的风险导致严重出生缺陷。妊娠期间服用该药物都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尚无确切的方法用以判断暴露于异维A酸的胎儿是否受到影响。

服用异维A酸后已证实的出生缺陷包括:面部、眼、耳、颅骨畸形,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胸腺、甲状旁腺发育异常。已有伴或不伴有其他异常的智商评分低于85分的病例的报道。已有自然流产及早产风险增高的报道。

已证实的外部缺陷包括:颅骨畸形;耳畸形(如无耳、小耳、外耳道细小或缺失);眼畸形(如小眼畸形);面部畸形;腭裂。已证实的内部缺陷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大脑畸形、小脑畸形、脑水肿、小头畸形、脑神经缺失);心血管发育异常;胸腺发育异常;甲状旁腺发育异常。部分死亡病例也提前确认存在发育异常。

因此,育龄期妇女及其配偶服药前后3个月内与服药期间应严格避孕。

如果育龄女性在服药期间发生了妊娠,应立即停药并由在生殖毒性方面富有经验的妇产科医生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估及咨询。8.用药后才发现自己已怀孕该怎么办

任何药物(处方药、非处方药、中成药、草药、疫苗、生物制品等)并不是百分百安全可靠,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并且药物存在个体差异。同一种药物,某些准妈妈服用后无任何不良反应,某些准妈妈服用后可能会影响到胚胎发育甚至致畸。如果在不知道自己怀孕的情况下服用了某种或某些药物,放松心情,不要谈“药”色变,切勿自行判断,最好咨询相关医生或专家。

在见医生前,最好做好以下准备以便医生做出最佳判断,如果提供的信息模糊不清或错误的话会影响医生的判断:①药物的名称、种类(如果判断不清楚的话最好把药品包装带去);②药物的使用剂量、次数;③给药途径(口服、外用、注射等);④药物的使用时间(具体的日期);⑤药物使用的天数;⑥使用药物的原因(疾病)。医生根据孕期特征、药物使用的相关信息及药物对胎儿的危害程度(药物的妊娠分级)提供给准妈妈最佳建议。9.孕早期应避免使用哪些致畸药物

除了少数特别例外的情况,大多数常见的处方药物在妊娠期相对安全。对于公认的致畸药物,应评估风险收益比,毕竟暴露于一个肯定的致畸因子通常只将妇女生育出生缺陷儿的机会增加1%或2%,而与暴露于药物所造成的治疗风险相比,一些疾病如果不经治疗,对母体和胎儿的危险更加严重。

公认的致畸药物或因素如下:(1)激素:

在孕7~12周之间暴露于外源性性激素(睾酮及蛋白同化甾体、达那唑)可以导致女性胎儿男性化;在孕18周前服用己烯雌酚可影响女性和男性生殖结构的正常发育,女性亦可导致阴道发育不良和癌症。(2)酒精:

长期摄入酒精可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如生长受限、发育迟缓及明显的面目特征(小颌症、小眼畸形、短鼻等),目前无法确定妊娠期摄入酒精的安全阈值。(3)抗癫痫药物: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等可导致口面部裂、心脏畸形、神经管缺损、发育迟缓。(4)华法林:

孕6~9周暴露于华法林,胎儿可能会患有华法林胚胎病(特征为鼻发育不全、斑点状脊椎和股骨骺等)。(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可造成持续的胎儿低血压、低灌注,从而导致胎儿肾缺血、肾小管发育不全以及无尿。(6)视黄醛衍生物:

孕早期暴露于异维A酸、阿维A酯(依曲替酯)、维甲酸可导致胎儿头颅、面部、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和胸腺畸形。(7)抗肿瘤药物: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或氨甲蝶呤、白消安可导致器官多发性畸形。(8)沙利度胺:

海豹肢畸形、自闭症。(9)米索前列醇:

可导致莫比乌斯序列症和四肢萎缩。(10)可卡因:

中枢神经系统、肠道及肾脏损伤。10.药物对孕早期胎儿的发育影响大吗

胚胎或胎儿毒性是指由于出生前母体接触药物导致的对胚胎或胎儿的任何毒性作用,包括出生后表现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而致畸性是胚胎或胎儿毒性的特例,具体体现在后代中结构失调的发生或发生频率的增加。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取决于妊娠分期、胎儿的遗传构成和易感性及药物剂量和浓度等诸多因素。

妊娠可分为3个时期:第一期为着床期(受精后1~10日),此期的受精卵对药物呈“全或无”反应,即或者出现流产、死胎或出生正常婴儿;第二期为器官形成期(受精后10日~第8周),此期处于细胞分化、联合的重要阶段,各系统尚未完全形成,胚胎对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特别敏感,药物对胎儿的发育影响较大,可引起先天出生缺陷、自然流产、染色体异常、死胎等;第三期为胎儿期(8周至出生前),此期胎儿大部分器官已经基本形成,药物可以改变已形成器官及组织的功能或发育,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功能性损伤,经胎盘致癌,可逆性产后功能影响(镇静、低血糖、心动过缓及戒断症状等),但较少引起明显的出生缺陷。因此,药物对孕早期胎儿发育影响最大,如果必须进行药物治疗,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已知的具有胚胎或胎儿毒性的药物。11.孕早期能喝咖啡或者服用含有咖啡因的药物吗

咖啡因危害胎儿的程度目前尚不明确。咖啡因可通过胎盘,增加胎儿心率,降低胎盘血流量,影响准妈妈铁剂的吸收,可能增加患贫血的危险。一般认为,少量服用咖啡因(如每天一杯咖啡)对胎儿影响不大。如果每天饮用咖啡超过7杯可能引起产程延长、早产、低出生体重甚至流产,因此准妈妈应尽量减少咖啡饮用量或者饮用无咖啡因饮料,服用药品(尤其是感冒药复方制剂)时务必看清是否含有咖啡因及含量,如果自己不能判断某剂量的咖啡因对胎儿是否有影响,请咨询医生。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有:咖啡、茶、某些苏打水、可乐、红牛饮料、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的药物有:大多数感冒制剂(如氨酚烷胺类、氨酚黄那敏类)、止痛剂(如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等)、止咳药(如复方甘草片等)、减肥药等。12.孕早期可以选用哪些抗过敏药物(1)首选马来酸氯苯那敏、右氯苯那敏、氯马斯汀、氯雷他定用于妊娠期过敏症状,次选西替利嗪,尽量谨慎使用新的或记录较少的抗组胺剂,禁用阿司咪唑(息斯敏)和特非那定。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在怀孕期间使用抗组胺剂治疗过敏症状会有胚胎或胎儿毒性。(2)如出现过敏性鼻炎,也选用皮质激素经鼻腔给药,孕早期使用时,无需终止妊娠或进行侵入性检查。(3)避免使用肥大细胞抑制剂(如酮替芬、奥沙米特和氮斯汀)。(4)对于可以从中获益并且没有产生不良反应的准妈妈,可以小心持续地进行过敏原免疫治疗。(5)如出现皮肤瘙痒等过敏性皮炎症状,可短期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或丁苯羟酸治疗,也可以选用炉甘石或薄荷醇缓解局部瘙痒症状。13.孕期就诊时关于用药方面应该告诉医生哪些情况

有些准妈妈去医院就诊时,只告诉医生自己的病情,然后等医生检查、诊断、开药。其实,就诊时除了要详细地将病情告诉医生,关于用药也应告诉医生以下几方面的情况,这样对医生开药治疗疾病会更有帮助。首先,应告诉医生正在服用的药品有哪些。这样可以避免医生给你开同种或同类的药品,避免重复用药带来的危害,同时还能避免药物的浪费,为自己减轻经济负担。其次,还要告诉医生你曾对哪些食物、药物和其他物质(像花、草、动物皮毛等)过敏及亲属过敏史,这样有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断,也会避免给你开出造成同类过敏的药物。最后,还要告诉医生是否患过其他疾病,如肝病、肾病等,因为体内一些器官和药物的代谢或排泄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在患有肝病的时候,肝脏的功能就会降低,那些经过肝脏代谢或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就需要调整用药剂量或则避免使用,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增加毒副作用。14.孕吐反应大的准妈妈能将药片掰开服用吗

孕期服用的一些药片比较大又有一定的刺激味道,如补充营养的复合维生素片一般都比较大,用于补铁的一些药片大多也都有难闻的气味,这些都会使一些准妈妈服药比较困难。于是,不少准妈妈就将药片掰开或研碎后再服用,认为这样易于吞咽药物,药效也会更好一些。殊不知,这样的服药方法有时候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可能会加大药品的不良反应或影响药物疗效,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亚铁片等掰开或研碎服用对胃黏膜有较强刺激和腐蚀作用。此外,有些药物掰开或研碎后服用可能会破坏药物的结构,导致大量的药物瞬间释放,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如孕期用来降压的硝苯地平控释片,是用特殊的制剂技术做成的片剂结构来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和数量,如果掰开或研碎服用,就会使药物瞬间释放,造成血压的快速下降甚至会产生低血压,对准妈妈和胎儿产生危害。还有一些药片是为了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或者增加药物在胃酸中的稳定性,特意设计的肠溶片,如果掰开或研碎服用,就没有了肠溶衣的保护,药物在胃中溶解或破坏,无法顺利到达肠道被吸收,导致治疗失败。因此,除非药品说明书标注或药片本身有可以掰开或研碎服用的标示(通常此类药片上会有横线),药片应尽量整片服用。15.孕期含片类药物可以无节制使用吗

孕期感冒的时候,一些准妈妈对使用直接进入身体的药物都比较谨慎,但对于那些含片类药物如金莲花润喉片、草珊瑚含片等,觉得药物不直接进入体内,就不会对胎儿有影响,所以常常无节制地使用。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含片类药物虽没有直接进入体内,但它也是可以经舌下毛细血管入血的,如硝酸甘油片就是舌下含服快速入血起效的。准妈妈常用的含片类药物一般是用来治疗口腔疾病或咽喉不适的,虽不至于快速产生全身反应,但是过度使用,也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例如,它可能会使口腔内的微生物群遭到破坏,使原本无病的口腔发生疾病,导致类似口腔溃疡的疾病;还可能会使口腔黏膜干燥易损,并且影响肠道中正常的细菌,干扰消化,引起胃肠疾病。因此,应当记住,含片类药物也是药,不能随意无节制地使用,要按说明书规定或在医生、药师指导下使用。16.孕产妇在哪些情况下不应擅自停止用药

怀胎十月,历经四季,孕产妇难免生病。不能因种种顾虑而盲目抗病拒医,延误病情甚至危及母亲、婴儿生命。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应权衡利弊,正确地选择药物,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用药,以保证母婴健康平安。如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于没有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导致病情恶化,从而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一些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患者,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抗甲亢治疗,导致病情进展,甚至出现甲亢危象,而危及生命;又如抗癫痫的药物大多对胎儿有影响,但癫痫发作频繁的孕妇如不及时使用抗癫痫药物,癫痫发作对胎儿的影响可能更大。因此,准妈妈患病应及时明确诊断、合理治疗,包括药物的治疗和考虑是否需要终止妊娠。17.孕期发生药物漏服该怎么办

孕期准妈妈在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时候经常会发生某一次忘记服用药物也就是药物漏服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准妈妈们可以像吃饭那样在下一次服药的时候把上次漏服的药品补回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因就如一些问题答案提到的,一次吃下两次药物的剂量,药物所起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治疗作用了,更多的是有害的副作用。

药物漏服时,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发现漏服药物的时间距离下次吃药还有足够的时间间隔,可以及时按正常剂量服药,把漏服的药补回来,下次服药的时间、剂量不变。但是如果发现漏服药品的时间距离下次服药的时间已经比较近了,就不要补了,等到下次服药的时间服用正常剂量药物即可。但是也有一些情况是例外的,如一些需要饭前、饭后等特定时间点、特定状态下服用的药物漏服,即使发现漏服的时间距离下次服药时间还足够长,也不用再补服了,而是要在下次特定的时间点、特定的状态下正常服药即可。18.如何理解药品说明书中的孕妇“慎用”和“禁用”

所谓“慎”,一般含义为谨慎,“慎用”顾名思义也就是谨慎使用,并非绝对不能用。药品说明书中出现的“慎用”,通常是针对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这些人由于生理上的特点或病理上的原因,体内解毒、排毒的功能低下,或某些重要脏器功能低下,在使用某种药物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用药应格外小心谨慎,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停止并向医生咨询。而“禁用”则指禁止使用,因为使用后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孕期准妈妈使用抗孕吐的沙利度胺后会使胎儿畸形,生出海豹肢畸形儿,所以孕期这种药绝对禁止使用。因此,孕期准妈妈看到药品说明书标注“慎用”的,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并向医生或药师咨询,权衡利弊,谨慎使用,而对说明书标注“禁用”的,不要使用。19.孕期服药时可以随意增减用药量与服药次数吗

很多准妈妈在孕期会服用一些营养类药物,如复合维生素制剂、钙剂、补铁制剂等。一些准妈妈就觉得,既然是营养药,多吃几次、少吃几次、多吃几片、少吃几片无所谓。其实,这种做法和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营养药也是药品的一种,而药品的用量直接关系到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而达到一定的浓度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必要条件。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目的;剂量太大,不一定能增加相应的药物疗效,相反会加重药品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服药次数又是维持血液中有效药物浓度的重要因素。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过程,逐渐被排出体外,如不及时补充,血中药物浓度降低,药物治疗作用将随之减弱。但是如果增加给药次数,就相当于增加了用药剂量,会加重药品不良反应,易造成药物中毒。每种药物的服药间隔时间是由这种药物的消除速度决定的,在体内消除快的药物,用药次数可略多,在体内消除慢的药物,用药次数可少些。由此可见,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不是随便确定的,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此,患者服药一定要遵医嘱或按说明书按时、按量服用。20.准妈妈能否用牛奶、果汁、茶水送服药品

一些准妈妈在孕期为了省事或掩盖药品的味道,减少孕吐,使用牛奶、果汁、茶水来送服药品。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了孕吐,但是往往对药效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我们服药时所选用的送药液体,要求不能引起药物理化性质的改变,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而牛奶、果汁、茶水等本身成分复杂,很容易和服用的药物产生反应,引起药物理化性质的改变。如准妈妈采用牛奶服用补充微量元素的药品,牛奶中的一些成分就会与微量元素产生络合反应,生成不溶性物质,使微量元素不能在体内吸收。茶水中含有咖啡因、茶碱、鞣酸类物质,也会和牛奶一样与微量元素制剂产生络合反应,影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果汁中则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而维生素C又是一种还原剂,它会和一些药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药物失效并生成其他物质,使准妈妈和胎儿发生不良反应。所以,准妈妈为了自身和胎儿的安全,应尽量选用成分单一、不易和药品发生反应而改变药物理化性质的白开水送服药品。21.孕期如何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

准妈妈发生感染时切勿自行诊断,盲目用药,应该在医生确定病原学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抗生素。(1)首选,治疗剂量的青霉素类药物、不同种类的青霉素在妊娠期间的安全性没有明显差异,但要密切注意过敏反应。(2)在确有应用指征时可以选择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但不建议使用新上市的药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青霉素可能存在交叉过敏现象。(3)使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或确有应用指征,可选择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4)青霉素过敏情况下,可首选红霉素替代,次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妊娠中后期不建议使用依托红霉素和醋竹桃霉素,以避免准妈妈肝脏损伤。乙酰螺旋霉素可作为孕早期弓形虫病首选药物。(5)在应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无效时,可改用克林霉素或林可霉素代替治疗。(6)孕早期四环素类药物(多西环素)可作为二线抗菌治疗药物,妊娠15周后禁用。(7)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耐药性时,磺胺类药物(如甲氧苄啶和磺胺甲基异唑)可作为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替代药物,但孕早期需要及时补充叶酸。(8)复杂性感染时,喹诺酮类药物仅作为耐药性抗生素的替代药物,如有必要,可选择使用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9)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呋喃妥因和磷霉素可作为泌尿系感染的替代药物,但禁用乌洛托品。(10)氨基糖苷类药物及氯霉素为妊娠期禁忌药物,仅可在准妈妈确有应用指征(如危及生命)时方可应用。22.哺乳期如何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哺乳期妇女在服用抗生素时,许多药物可经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但其量一般很少超过乳母体重相关剂量的1%,因此,婴儿体内,抗生素很难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有效浓度,但是有可能会对婴儿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如菌群失调、影响婴儿染病时的病原学分析、细菌耐药性及过敏。(1)哺乳期可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2)除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红霉素和罗红霉素是哺乳期首选药物。次选阿奇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及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是,如果新生儿出生时明显黄疸,应注意乳母是否接受过大剂量的大环内酯类药物。(3)在其他抗生素无效时,可选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4)尿路和肠道感染时,可选用甲氧苄啶或磺胺甲唑。如果乳母病情需要,也可应用呋喃类和磺胺类药物。但是应用氨苯砜时,应限制哺乳。(5)哺乳期应禁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复杂性泌尿系统感染或假单胞菌感染时,如必须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可选择环丙沙星。(6)必要时,可谨慎使用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及多黏菌素E/B,但是禁用氯霉素。(7)产后早期限制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密切注意婴儿体内药物的蓄积及吸收,尤其是链霉素的耳毒性。23.甲硝唑禁用于产褥期哺乳的产妇吗

甲硝唑(灭滴灵)在母乳中的浓度与母体血液中的浓度相等,可引起婴儿呕吐和出血性恶病质,因此当母亲需用甲硝唑治疗时,应暂停母乳喂养,否则会引起婴儿血小板减少症、共济失调等毒副作用。如果甲硝唑单次口服治疗滴虫病,美国儿科学会推荐停止哺乳12~24小时,以使药物排泄。24.为什么乳母用药会对乳儿有影响

有些药物有可能通过母乳进入新生儿体内,这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药物分泌至乳汁中的数量,已知能够进入孕产妇血液循环中的药物,几乎均能进入母乳中;二是新生儿能够从母乳中摄入药物的数量,这又取决于药物能否自新生儿胃肠道吸收和吸收数量的多少。

药物通过乳腺是以被动扩散方式从乳汁中排出,但药物含量很少,只是哺乳妇女摄入药量的1%~2%,药物排出数量和速度与乳腺的血流量和乳汁中脂肪含量相关。脂溶性高、弱碱性、分子量< 200和离解度高的药物,在母乳中含量高。对新生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药物性能,但不同药物在母乳中的含量可以有较大差异,例如哺乳期妇女服用红霉素、磺胺类、异烟肼、甲硝唑,乳汁中各药物浓度约为血清中该药物浓度的50%,而青霉素、头孢菌素在乳汁中的浓度仅不足25%。药物进入新生儿体内,因其血浆蛋白含量少,与药物结合能力又差,致使具有药理活性的游离型药物增多,为成年人的1~2倍,加之新生儿肝功能尚不健全,葡萄糖醛酰转换酶活力不足,影响新生儿对多种药物的代谢,肾滤过能力也差,清除药物代谢的能力低下,容易引起药物在新生儿体内蓄积中毒。25.乳母服用哪些药时应该格外警惕(1)乳母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可引起小儿嗜睡和生长发育迟缓。(2)服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硫氧嘧啶可引起婴儿甲状腺功能减退。(3)服用四环素类可诱发小儿过敏反应和耐药菌株产生,同时引起小儿牙色素沉着、牙釉发育不全,进而易发生龋齿。故对新生儿或8岁以下儿童禁用。(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对儿童的肾和听神经有严重损害,常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功能障碍而致耳聋,部分小儿造成永久听力下降和听力丧失。(5)异烟肼的乙酰化代谢物对乳儿有肝毒性。(6)磺胺药和呋喃妥因(呋喃坦啶)可引起小儿溶血性贫血。如果小儿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乳母不仅口服伯氨喹可引起小儿中毒,吃蚕豆也能引起急性溶血。(7)氟喹诺酮类药(诺氟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可造成幼犬承重关节损伤,所以儿童和乳母禁用。(8)止痛药:6个月以内的婴儿,呼吸中枢对吗啡类镇痛药极为敏感,可引起呼吸抑制。(9)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使婴儿血液缺氧而出现发绀,也有的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全身呈现大淤斑、嗜睡、虚脱。(10)解痉药:乳母服用阿托品,不仅减少乳汁分泌,而且使婴儿出现高热、皮肤干热、瞳孔散大、躁动不安。(11)抗心律失常药:乳母服用普萘洛尔(心得安)、心保平、吲哚洛尔(心得静)等药,会在婴儿体内蓄积,导致脉缓、气管痉挛、低血糖等反应。(12)降血糖药:乳母服用甲苯磺丁脲等,易引起婴儿低血糖。(13)降血压药:乳母使用利血平,会引起婴儿鼻塞、口唇发紫、食欲缺乏、腹泻等症状。(14)平喘药:乳母服氨茶碱后,婴儿易兴奋激动、烦躁不安、恶心、呕吐。(15)其他:乳母不能应用避孕药、抗癌药、酗酒或吸毒。26.哺乳期母亲的用药原则有哪些(1)择优选药:

乳母选药的标准是尽量避免采用对乳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以抗感染药物为例,不宜选用氯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而应首选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此外,有些症状可采用理疗、热敷、针灸等方法加以解决,不须全身用药。(2)择位选药:

为使乳母用药不影响乳儿,有些疾病能局部用药者就避免全身用药。如支气管哮喘,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或皮质激素时,能用喷雾吸入就不用口服或注射。轻症的咽炎可用含片。皮肤病尽量用涂剂、搽剂治疗。便秘选用开塞露等。(3)择时哺乳:

利用用药与哺乳之间的时间差。因为用药后1~2小时,血药浓度最高,乳药浓度也较高,此时哺乳不合时宜,最好是用药前15分钟内哺乳。例如,一日3次的口服药,一般在每次用药前哺乳,此时血药、乳药浓度都很低;乳母进行静脉输液,输液前哺乳一次,若输液中乳儿饿了,可用奶粉替哺一次,输液完毕4小时后再哺乳,期间乳儿饿了仍可用上法替哺。但乳母在停哺期间,应每隔3~4小时吸奶一次以维持泌乳状态。

总之,乳母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尽量不用药物治疗,必须用药时,应首选对婴儿影响最小、作用时间最短的药。服药时间应选在哺乳时或哺乳后马上服用,以避免在血(乳)中药物浓度高峰时哺乳。如果必须应用对婴儿有害的药物,应暂时中断母乳喂养。二、用药基本常识27.孕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就可以不看药品说明书了吗

孕期准妈妈用药都比较谨慎,一般用药之前都会咨询医生或药师,这是否就意味着所选用的药物就正确无误,用法不会有任何问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因如下:首先,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相对缺乏,一个医生每天要接诊很多患者,这样每个患者接诊的时间就有限。其次,很多准妈妈就诊时,不能准确把需要向医生传递的信息表达清楚。这两点就造成了接诊医生对准妈妈的疾病史、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等方面的内容不能完全掌握,而这些信息又和正确选择、使用药物紧密联系。那么准妈妈如何弥补这一点呢?这就需要准妈妈在服药之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因为药品说明书不仅能为医生和准妈妈提供用药的重要信息,如详细地列举了药品的功能、适应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信息,同时它提供的这些信息还具有法律效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医生和准妈妈的利益。所以,准妈妈使用药品之前应养成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好习惯。28.准妈妈阅读药品说明书时要重点看哪些内容

要做到正确阅读说明书,让它尽可能地为准妈妈的用药提供帮助,就需要在阅读说明书时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了解药品的名称,尤其是通用名,只有准妈妈正确理解记住了使用药品的通用名,才能做到避免重复用药。因为一种药只有一个通用名,而商品名则可能有若干个。其次,要搞清楚药品的适应证,对于适应证和自己病情不符的患者,要咨询医生并获得肯定后再使用。再者,要了解药品的用法,如饭前、饭后、睡前服用,一天1次或3次,是口服、外用还是注射都必须看仔细。同时,还要注意药品的用量,并按说明书的规定使用或者遵医嘱使用。最后,特别重要的是,在阅读说明书时,对禁忌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要重视,如遇不明之处,应向药师或医生咨询。29.孕期如何避免重复用药

一些准妈妈为了加强营养或达到疾病快速治愈的目的,会同时服用几种药物,这样做有时候确实可以达到目的,但也会带来一定的用药风险。风险之一就是可能会发生同种或同类药物同服,也就是重复用药问题,比如,临床上经常碰到的复合维生素“爱乐维”与“玛特纳”一起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钙制剂同时服用等。这样做,轻者造成药物的浪费,重者可能会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引起不良反应,对准妈妈和胎宝宝产生危害。

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求准妈妈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弄懂药物的通用名,通用名相同的药物不同时服用。其次,对一些西药的复方制剂、中成药、中药汤剂要看具体的药物成分,有相同成分的,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经过他们的判断,决定是否同时服用。30.什么是药品的商品名和通用名,正确区分它们有何意义

看药品物说明书时,在药品名称项,都可以看到“商品名”和“通用名”字样。很多准妈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药品会有两个名字,它们又有何区别。其实,药品的通用名是指国家规定的统一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它和药品的成分和剂型相联系,所以成分和剂型相同的药物通用名应该是一样的。而商品名则是药品生产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给自己的药品注册的名字,具有专用权。所以,同一种通用名的药物由不同药厂生产的产品往往具有不同的商品名。举个简单的例子,硝苯地平控释片是一种降压药,它的主要成分是硝苯地平,其剂型为控释制剂,所以含有硝苯地平这种成分并被做成控释剂型的药物,无论是哪个厂家生产的,其通用名均为硝苯地平控释片。但是每个厂家为了让自己和其他厂家的产品相区别,就分别给起了其他的名字。例如,上海现代药业给自己生产的硝苯地平控释片起名叫“欣然”,德国拜耳药业给自己生产的硝苯地平控释片起名叫“拜新同”。“欣然”和“拜新同”就是药物的商品名。准妈妈服药时,不能只看药物的商品名,一定要看药物的通用名,通用名相同的药物一定不要同时服用,以免造成重复服药。在医院就诊的时候,告诉医生服药信息的时候最好也要说药物的通用名,这样对医生正确使用药物很有帮助。31.何谓药物的剂型

市售药品的原料药不是粉末就是液体或半固体,很多还带有苦味或刺激性的气味,如果直接服用它们,一方面患者服药时会比较痛苦,另一方面很多原料药直接进入人体,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产生中毒,而且作用时间短暂,达不到治疗疾病的需求。为了治疗需要和使用方便,往往把原料药制成各种不同性状的制剂,在药剂学上称为“剂型”,如打针用的注射剂、粉针剂,口服的片剂、胶囊剂、滴丸剂、干混悬剂、糖浆剂,吸入用的气雾剂、吸入剂,五官用的滴眼剂、滴鼻剂、滴耳剂,外用的软膏剂、乳膏剂、贴膜剂等。还有用于腔道的栓剂、灌肠剂、泡腾剂等。药物做成不同的剂型,往往是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在体内的作用特点、治疗的目的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种药物因为剂型不同,使用的方法就可能不同。32.了解药物剂型有何意义

同一品种、不同剂型的药物,其使用方法、在体内的作用特点、不良反应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服药时,就需要了解这种药物剂型的特点,才能正确使用该种药品,使药物疗效得到充分发挥又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例如,口服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一定要用适量水送服,不要干吞,否则黏附在食管壁上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刺激;喷雾剂使用时一定按说明书要求放准位置,手压喷雾钮与吸气应同步,否则药物多落在口腔而达不到治疗效果;难溶性的混悬剂要求每次使用前摇匀,这样才能保证药物在溶液内的均匀分布;肠溶片剂、肠溶胶囊,控释(缓释)片剂或胶囊剂,不能掰开或嚼碎服用,否则会失去原有作用。所以,准妈妈在服用药品时,不能因为药物成分相同就采用同样的服药方法,而要根据其剂型特点服用,如碳酸钙D3片剂要求用水送服,而碳酸钙D咀嚼片则是直接嚼服,这样才能在3保证药物疗效的同时又尽量避免副作用。33.何谓药物的规格,正确理解药物规格有何意义

药物的规格指单位剂量药品中含有的药物的量,一般有两种表示方法:(1)按照每片(粒、袋)中含有主要成分的含量来定:

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就是以每片药物中所含阿司匹林的量来定规格的,市面上常见的两种规格有25毫克和100毫克,即每片药物中含有纯的阿司匹林分别为25毫克和100毫克。(2)药物规格按照每片(粒、袋)的重量来定:

比如银杏叶胶囊,里面的主要成分是银杏叶提取物,其组成比较复杂,有黄酮类物质,还有内酯类物质,如果简单地用每片(粒、袋等)中一种物质的含量来表示规格就不准确了,一般情况下用每片(粒、袋等)的重量来表示规格,并保证每片(粒、袋等)药物成分的量符合国家标准。例如,银杏叶胶囊说明书中标示其规格为0.2克,指每粒胶囊中的药物和乳糖、微粉硅胶等辅料的总重量为0.2克,而且要符合国家的规定,每粒胶囊含黄酮类物质不少于9.6毫克、内酯类物质不少于2.4毫克。

单一成分的西药制剂一般用第一种方法来表示规格,而大多数的西药复方制剂、中成药会用第二种方法表示规格。正确理解药物的规格,对我们正确使用服药剂量意义很大。如上面阿司匹林的例子,如果医嘱为100毫克/次,那么使用25毫克规格的准妈妈就需要每次吃4片,使用100毫克规格的准妈妈只需每次服药1片就行。34.一日3次就是指早晨、中午、晚上各服药一次吗

在医生给准妈妈开药或药师发药时,经常会交代准妈妈一日服药几次。很多准妈妈对服药次数的理解有时候是错误的,如一日服用3次,就简单地理解为和吃饭是一样的,早晨8点、中午12点、晚上6点各服药一次。其实,这种理解是不科学的,尤其是对一些抗生素类药物,采用这种服药方式,服药的间隔分别为4小时、6小时、14小时,体内药物浓度变化幅度大,间隔时间太短使得药物浓度高,容易出现毒副作用,间隔时间太长,使得体内药物浓度低,非但起不到杀菌的效果,还容易造成细菌耐药。药剂学上,药物一日服药几次是指把一日24小时均分为几段,每隔这么长时间服药一次,例如一日3次正确的含义是每隔8小时服药一次,一日2次是指每12小时服药一次,一日1次指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服药一次。两次服药间隔时间过长,会影响疗效;两次服药间隔时间过短,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医院对住院患者用药管理时,一般将服药时间定于早晨8点、下午4点、晚上12点,但是考虑到晚上12点患者已经睡了,可以在睡前服用晚上12点的药,这样既方便了患者,也保证了所服用药物的安全和疗效。35.如何理解药品说明书中标注的药物服用方法

准妈妈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时候会发现,不同的药品,其标注的服用方法是不同的,如一些厂家的阿奇霉素说明书中标注的服用方法为“顿服”,一些退热类、解痉止痛类药品说明书服用方法往往标注“必要时服”等。每种药品所采用的服用方法,是由其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决定的,如果服药方法不对,轻则会使药物疗效降低,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重者还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危害准妈妈和腹中胎儿。那么,准妈妈如何正确理解说明书中常用的药品服用方法的术语呢?这里,我们就将一些常见的说明书中出现的药品服用方法罗列出来,供准妈妈们参考。顿服:将用药量一次服下;空腹服:清晨或饭前1小时服,或饭后2小时服;饭前服:进餐前30分钟服;饭时服:吃饭时和食物一起服;饭后服:进餐后15~30分钟服;睡前服:睡前15~30分钟服;必要时服:急病发作时服;特殊时间服:按医嘱要求的时间服。36.胰岛素在冰箱中不小心冷冻了,化开后还可以接着用吗

孕期患了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经常会用到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在取药的时候,发药的药师通常会交代胰岛素要放到冰箱,2~8℃冷藏,可是,很多准妈妈因为在取药窗口没听清楚这种交代,尤其是关于温度的要求,回家后又没有仔细阅读说明书中规定的储存条件,就把胰岛素放到了冷冻室,结果就把药液冻住了。等到使用的时候,化开发现和冷冻前没有异常,就觉得没问题,仍旧选择使用了。殊不知,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因为胰岛素成分是一种蛋白质,如果不小心冷冻了,蛋白质发生变性,结构和功能都可能随之发生变化,丧失了降血糖的生物学功能,使用后非但起不到正常的降糖作用,还有一些潜在的风险。所以,孕期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胰岛素使用前一定按说明书规定的条件在2~8℃冷藏该药品,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的药品变性,保证药品质量。

同样的道理,对其他需要冰箱储存的药品,如果没有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条件储存,使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能否接着使用该药品,他们会根据药物的特点去判断并告知患者能否继续使用。37.冰箱储存药品时该注意些什么

准妈妈在疾病治疗中可能会碰到使用需要冰箱储存的药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准妈妈都对冰箱储存药品的细节了解得很清楚,为了便于准妈妈正确存放冰箱保存的药品,保证药品质量,这里就把冰箱储存药品的一些注意事项列出来供准妈妈们参考。(1)冰箱储备药品的区域应放入温度计监测温度,使其在药品说明书保存温度范围内,并定期校准温度计并查看温度计温度是否在所需范围之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正确区分哪些药物需要放冷藏室(如胰岛素、人血白蛋白等),哪些药物需要放冰箱冷冻室(如卡孕栓等)。(2)先将药物(尤其是开封后的药物)放入密封的容器中,再放入冰箱,避免药物受潮变质。(3)药物不能紧贴冰箱壁,应与其保留至少2厘米的缝隙。(4)储存药物的区域应保持干净,避免与易滋生细菌的食材(如生鲜类)放在一起,以防止污染。(5)发现药物性状发生变化,如潮解、冻结、变色等,应停止使用。38.如何正确理解药物的有效期

所谓药物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能保持质量的期限。在药品标签上都明确标注有药品的有效期。通常药品有效期的表示方法有3种:(1)有效期至某年某月,就是指可以使用到所标明月份的最后一天,次日即无效。如有效期至2008年7月,是指有效期到2008年7月31日为止,8月1日就无效了。(2)有效期至某年某月某日,如有效期至2010年9月21日,表示2010年9月22日药品就无效了。(3)还有一种用失效期表示药品质量期限的方法,如“失效期:2012.11”表示该药到2012年11月1日就失效了。

须注意的是,药品的有效期并不等于保险期。因为,如果药品在储存过程中保管不当,如应冰箱低温保存的药品却置于室温中,即使在有效期内,也可能引起药品变质失效。39.有效期内的药品都可以放心使用吗

有效期内的药品,如果储存的方法不对,也可能会造成变质,变质的药品是不能使用的。一般来说,通过外观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药品是否变质,所有外观明显的异常变化都应视作变质的征兆。还有一些外观看起来没有变化,例如滴眼剂,原是无菌溶液,但是打开并反复使用后,溶液极易被细菌污染,所以,一般要求开启使用3~4周后也不宜再用了。40.如何正确理解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储存温度

在许多厂家的药品说明书中标注的药物储存温度并不是直接标注具体的温度,而经常用“阴凉处”、“冷处”等类似的专业术语。很多准妈妈对这样的专业术语不能正确理解,所以即便注意了说明书中规定的储存条件,也经常发生药品储存不当造成药物失效的事情。这里我们就把说明书中常见的药物储存条件罗列出来,供准妈妈在保存药品的时候使用。

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药品保存温度的定义如下:冷处保存为2~10℃,阴凉处保存应不超过20℃,凉暗处保存为避光且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