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耳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10:03:34

点击下载

作者:孙建军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耳鸣耳聋

耳鸣耳聋试读:

一般知识

健康需知识医理是真知

听觉 的重要性

外界的声音对于我们人类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机器的轰鸣、鸟类的歌唱、江河的奔流以及音乐的演奏。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时无处不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但是,有一些声音并非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如工业噪声、都市的喧闹以及武器的爆破声。对于人类生活而言最为重要的声音是语言和乐声,是人们相互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与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上述过程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人耳的听觉功能。

动物从低等的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和鸟类,直至进化到哺乳类,听觉器官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的外周听觉器官十分精细,进化更为完善,具备了能更好适应外界各种声音的功能,在人类有大约半数以上的信息是由听觉器官接受和传递的。

人类听觉器官的组成

人耳由外向内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以及听觉神经传递通路四大部分。后者还可细分为听神经、皮层下传导系统和大脑颞叶听觉中枢三大部分。外耳和中耳是接受和传递声音的装置,称为传音系统。内耳则是感受并对声音进行初步分析的结构。经过处理的外界声音以神经冲动形式再由听神经、皮层下传导系统到达大脑颞叶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后者称为感音系统。上述听觉系统组成完整的听觉反射通路,相互协调完成人耳对外界声音的收集、传导、分析和感知过程。

外耳的结构与功能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两部分。耳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耳朵,人类耳廓位于头颅两侧,与其约呈30度角,除耳垂外,大部分由软骨组成。耳廓可分为前后两面,表面有许多凹凸,呈不规则漏斗状。人类耳廓附近有6~7条小肌肉,由于长期的进化,它们的运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不像低等哺乳动物 (如猫、狗、马等)还保留着运动功能。

虽然耳廓本身并不能听到声音,但它却有收集和反射声波的作用。比如先天性耳廓缺如时,所听到的声音会略有减弱,但并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人耳虽不能运动,但由于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存在强弱和时差的关系,通过头部的转向,可以准确地对声源进行判断。但人耳对声源的定位过程比较复杂,主要依靠双耳协调的立体听觉效应以及经验因素,并非单纯依赖耳廓结构。由于人耳不规则的表面结构有较大的反射界面,对声波具有绕射和散射作用,加之耳甲腔的共振使外界声场的声波到达鼓膜时可形成大约10分贝的增益。

外耳道并非笔直的管道,而是一略呈 “S”形弯曲、由皮肤衬里的盲管。它的外口向外连接耳廓的耳甲腔,向内抵达鼓膜,全长2.5~3.0厘米。外耳道可分为两部分,外侧约1/3由软骨构成,内侧2/3由骨性结构组成,两者结合部直径最小,称为 “峡部”。软骨段外耳道皮肤生长有许多毳毛,皮肤组织中含有皮脂腺与耵聍腺两种腺体。骨性外耳道段皮肤菲薄,腺体分布很少。

那么外耳道有哪些功能呢?从上述结构特征可以看出:①外耳道皮肤的毳毛和它的 “S”形弯曲,可以防止微小的异物进入耳道,以保护鼓膜。②皮肤耵聍腺体的分泌物除润泽外耳道外,还有杀菌和抑制霉菌生长的作用。③根据物理学的共振原理,一端封闭的管道对波长为其长度4倍的声波可以起到最好的共振作用,故外耳道对波长为10(2.5×4)厘米的声波产生最佳共振,以音速344米/秒计算,应对频率在3440赫兹的声波产生最大共振,通过这一作用,声音增益可提升10分贝。

综上所述,由于耳廓外形特征和对声波的绕射与收集作用,以及外耳道的最大共振,对外界声波起到了一定的滤波放大作用,经过科学计算,到达人类鼓膜的声波在2000~5000赫兹者可提高10~15分贝,而且主要集中在3000~4000赫兹之间。

中耳的结构与功能

人类每侧中耳包括鼓膜、鼓室、3块听小骨及肌肉、韧带、咽鼓管和乳突几个部分。中耳诸腔隙含有气体,其容积约为2毫升。

鼓膜形如一椭圆锥状薄膜,厚度仅1/10毫米,平均面积约为65平方毫米。鼓膜虽然很薄,但它却由3层组织构成,即外面的上皮层、中间的纤维层和内侧的黏膜层。鼓膜可分为紧张部和松弛部,后者仅有上皮层和黏膜层。鼓膜富于弹性,它接受声波并随声波的振动而运动,其频率一般与声波频率一致以保证声音不失真。研究证明,鼓膜的形态与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在传声过程中对声波的增压和降幅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鼓膜与听骨链呈整体运动,另一方面鼓膜有效振动面积远远超过镫骨底板 (约为43∶3.2),故声波的增益是14倍。

听小骨共6块,是人体最小的骨头,总重量不超过50毫克。每侧3块依次为槌骨、砧骨和镫骨,借微小关节连成链状,故又称为 “听骨链”。它的特殊结构犹如一副杠杆装置,以听骨链移动的轴心为支点,槌骨柄与砧骨长脚为杠杆力臂,二者长度比为1.3∶1。声波传导经此杠杆作用,其增益可提高1.3倍。虽然听骨的声增益有一定限度,但加上鼓膜的作用则可大大增强。依此原理在临床上施行的鼓膜修补和听骨链重建手术,可明显改善病人的听力。

鼓室外观似一长方形的火柴盒状,有上、下、内、外、前、后共6个壁,其间容纳有听小骨和相关的肌肉、韧带。鼓室依其结构特征还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临床上各种炎症、外伤或肿瘤均可以侵犯鼓室,导致黏膜和听骨链损害,引起听力下降。

中耳的另一重要结构为咽鼓管。这是一条连接鼓室腔与鼻咽部的细管,在成人全长约35毫米,两端略膨大,中间狭小,管内有黏膜上皮衬里。咽鼓管平常处于微闭状态,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可有瞬间开放,允许外界空气进入鼓室。咽鼓管的重要功能在于:①维持中耳系统与外界气压的平衡和气体交换。②由鼓室黏膜产生的分泌物经此排至鼻咽。③有一定阻隔自体声波的作用。

中耳诸结构的总体功能是完成声音传导过程的阻抗匹配,使外界声波的能量从低阻抗的空气介质传递到高阻抗的内耳液体介质中得到合理的增强而不衰减。如果中耳传导结构任何一处损坏,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内耳的结构与功能

内耳司理听觉的部分称为耳蜗,存在于颞骨岩部骨质中。骨性耳蜗质地坚硬,内含膜性耳蜗,二者外形相似,其间充满一种称为外淋巴的液体。人类耳蜗是高度进化的感受器官,其结构十分复杂,以蜗轴为中心,耳蜗自基底向顶部盘旋2.75转,全长30~35毫米,形似蜗牛,故得名。

人类听觉的感受器称为螺旋器,存在于膜性蜗管的中间间隙,位于基底膜上方。螺旋器最显著的特征为支持细胞和听毛细胞按一定比例和规律整齐排列。听毛细胞中有外毛细胞约9000~12000个,内毛细胞约3500个。在内、外毛细胞的下方均有大量的神经纤维包绕,其中包括传出纤维和传入纤维的末梢。传入纤维组成听神经,共25000~30000根纤维。

耳蜗的基本功能为接受传入声波的刺激,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编码,将其转换成神经冲动电流,经各级听神经核传入大脑听觉中枢。

耳蜗螺旋器由两种神经成分支配,一种是将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的听神经,另一种则是将神经冲动传至听毛细胞的耳蜗橄榄纤维,后者可能与听觉反射的调控有关。由于听神经存在于耳蜗之后,发生于此部的神经病变又称为 “蜗后病变”,如听神经瘤、听神经元病等。

耳蜗的神经支配

听觉过程的奥秘

外界声波传入耳内产生听觉的过程十分复杂,依其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接受声波并在耳内传递;②声波振动与神经电活动的转换以及耳蜗对声音的分析;③听觉传导系统对传入信息的处理,直至大脑听觉中枢产生音感。上述过程的声波传递,包括在空气中的传导和在颅骨中的传导,正常情况下以前者为主。

声音的基本物理特性

在揭示人耳是如何接受并感觉声音之前,有必要了解声音的物理特性。声音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频率、强度和声谱。在生理学上,人耳主观感觉到的就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频率是指声源物体每秒钟的振动次数,以赫兹为计量单位。物体振动越快,人耳感受到的音调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在生理学上人耳可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介于15~20000赫兹之间,过高或过低的声音人耳都不能感受。

声音的强度是发声物体振动时产生能量的反映,其大小由单位时间内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声波压力决定,计量单位为帕斯卡,在听力学上则表示为分贝。声音的响度为人耳主观感觉的声音强度,它取决于声音的刺激强度和声音频率等因素。

声谱也称为频谱,是指由基音和不同泛音组成的声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仅有极少数情况是单一频率的纯音,绝大多数声音都是由不同频率和不等振幅构成的复合音,而泛音的频率与基音频率成倍数关系。音色是指声音的特征,如不同乐器声音的音色不同。

立体听觉的形成

如同眼睛观察物体产生三维的立体视觉一样,人体通过双耳聆听,也可以形成立体听觉,其意义在于辨别声音的方向,确定声源位置,亦称作 “双耳效应”。此外,双耳听觉所产生的响度感较单耳高3~6分贝,言语识别率也可明显提高。人类头颅近似于球形,双耳分别位于两侧,声波到达双耳的时间和强度存在差别。人耳对声源的空间定位,正是这种时间和强度差别的结果。当一耳或双耳发生病变时,这种立体听觉功能将明显降低,除表现失聪外,还可出现声源辨向错误和定位障碍。

噪声与乐音的区别

人们从外界听到的各种声音,可以大致地分为噪声和乐音两类。根据物理学原理,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地杂乱组合所产生的声音称为噪声,如空压机的轰鸣、钻井气锤声、枪炮的爆炸声等,这些都是对人类健康有害的。而乐音则相反,它是发声物体有规律、周期性振动发出的声音,具有一定的频率和波形,如提琴、长笛、歌唱声等,悦耳动听,有益健康。

何谓耳聋

由于听觉器官病变造成的听力严重损失,称为耳聋。而听力部分丧失者多称为重听 (或叫作弱听)。一般临床上对程度不等的听力损失,也可称为耳聋。

耳聋的分类

临床上可以根据耳聋的原因、部位或性质以及程度进行分类。

根据耳聋时间分为:①先天性耳聋;②后天性耳聋。

根据耳聋性质分为:①传导性耳聋;②感音神经性耳聋;③混合性耳聋。

根据耳聋部位分为:①蜗性耳聋;②蜗后性耳聋;③中枢性耳聋。

根据耳聋原因可分为:①遗传性耳聋;②噪声性耳聋;③老年性耳聋;④中毒性耳聋;⑤外伤性耳聋;⑥自身免疫性耳聋。

比较实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耳聋性质和耳聋病因进行的分类。

耳聋的主要病因

人类听觉器官时常会受到疾病或创伤的损害而发生形态与功能的障碍,引起耳聋。现将常见的病因列举如下:

1.传导性耳聋(1)外耳:先天性外耳畸形、耵聍栓塞、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炎、大疱性鼓膜炎。(2)中耳:分泌性中耳炎、硬化症、中耳外伤、先天性中耳畸形、急慢性中耳炎、胆脂瘤中耳炎、耳气压性损害、中耳肿瘤、特发性血鼓室、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2.先天性耳聋(1)遗传性:常染色体显性与隐性连锁遗传,如Down氏综合征、前庭导水管综合征、Michel综合征、Collins综合征等。(2)非遗传性:①妊娠期:感染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梅毒、弓形虫)、药物中毒 (奎宁、反应停、水杨酸、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溶血性黄疸 (Rh血型不合)。②分娩期:头颅产伤、缺氧、窒息、早产。

3.中毒性耳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毒,袢利尿剂中毒、水杨酸中毒、抗肿瘤剂中毒。

4.感染性耳聋: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疱疹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细菌性脑膜炎。

5.全身疾病引起的耳聋:糖尿病、肾脏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压、高脂血症。

6.其他:突发性耳聋、蜗后病变、外伤性迷路漏、老年性耳聋、免疫性耳聋及噪声性耳聋。

引起耳聋的常见疾病

听觉器官如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也会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攻击,在从末梢到中枢的任何部位发生病变,均可导致听觉功能的障碍。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种病变。

外耳道炎 系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皮肤炎症,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 (即外耳道疖肿)两种。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或杆菌为主。挖耳、耳道进水及中耳炎分泌物刺激可诱发本病。急性外耳道炎主要症状为耳痛、发热,有少量炎性渗出液。检查时可见耳道皮肤红肿,压痛及牵拉耳廓疼痛明显。局限性炎症称为外耳道疖,可有化脓性改变。上述病变阻塞耳道会出现耳闷及听力下降。治疗原则:①清洁外耳道,去除分泌物;②局部热敷或超短波理疗,可促进炎症吸收;③全身应用抗生素;④耳道内可敷用10%~15%鱼石脂膏或涂以酚甘油;⑤如疖肿成熟可切开排脓;⑥疼痛剧烈者可酌情应用止痛剂。

外耳道霉菌病 由于霉菌感染引起,挖耳及耳内灌入污水为其诱因。本病主要表现为耳内奇痒,经常有少量渗出,伴耳鸣和听力下降,局部可见鳞片状或斑块状霉菌集落。治疗原则:①清洁外耳道;②局部应用抗霉菌剂;③避免挖耳及污水入耳。

耵聍栓塞 外耳道软骨段皮肤含有耵聍腺,如因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 (耳道狭窄、异物),均可使其积存,日久可形成耵聍栓子,堵塞耳道,导致听力减退,少数病人还可因压迫引起头晕、耳鸣症状。此时患者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并将耵聍取出。如耵聍质地坚硬,可先用10%碳酸氢钠液软化后再取出。

鼓膜炎 可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常见有急性鼓膜炎和大疱性鼓膜炎两种,冬季多发。临床表现包括患侧耳痛,鼓膜充血、渗出。大疱性鼓膜炎可见鼓膜表面出现一个或数个疱疹,伴有耳闷、耳鸣和听力下降。本病如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中耳炎症。治疗方法:早期可用2%酚甘油滴耳,如大疱形成可在无菌操作下将其刺破,局部用0.3%氧氟沙星滴耳。耳痛较剧者,可用利多卡因滴耳。为预防继发感染,可口服抗生素。

急、慢性中耳炎 在引起听力障碍的疾病中,中耳炎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将中耳炎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两大类,各自又有急、慢性之分。(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指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细菌分为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全身抵抗力下降,邻近部位病灶 (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以及小儿腺样体肥大可为发病诱因。临床表现为耳痛、耳鸣及听力下降,全身可有发热、畏寒、疲乏等症状。耳部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和炎性分泌物溢出。中耳乳突放射学检查可有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浑浊,密度增高。听力学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失可达40~50分贝。(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所致。表现为急性期过后鼓膜穿孔,间断或持续性耳流脓和听力减退。根据病变特点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两方面):

①在急性期应尽早应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②鼻腔和鼻咽部应用减充血剂 (1%麻黄素、达芬霖)收缩黏膜以利咽鼓管排液功能恢复。

③全身症状明显者,可给予补液支持,以及退热、通便等对症处理。

④鼓膜穿孔前,可按急性鼓膜炎给予2%酚甘油滴耳。为便于引流,缓解耳痛,可在局麻下行鼓膜切开排脓。

⑤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清除耳内分泌物后,可应用无毒性作用的抗生素液滴耳,如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等。

⑥手术治疗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重要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彻底去除病灶,有效预防并发症,同时尽可能保留或恢复听觉功能。主要的手术类型包括中耳乳突根治术、鼓膜修补术、听骨链重建术等。

分泌性中耳炎 属于非化脓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与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命名比较混乱,如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胶耳、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症等等。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凡病程达3~6个月以上者,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本病小儿较成人多见,无明显季节规律。目前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咽鼓管通气功能不良,包括机械压迫性阻塞、慢性炎症、鼻咽或鼻腔结构发育畸形。②咽鼓管黏膜功能下降,如黏膜纤毛运动障碍,表面活性物质不足。③感染,包括病毒和细菌及其毒素作用引起。④免疫反应,如致敏性抗原引起的Ⅰ型变态反应和细菌感染后诱发的Ⅲ型变态反应。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耳黏液或浆液性分泌物积聚,其中含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浆细胞。在这些分泌物中还含有IgA、IgG、白细胞介素等活性物质。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包括三方面:①局部治疗:鼓膜穿刺抽出积液或切开排液后置放通气管。可向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或糜蛋白酶。②去除邻近病灶:刮除肥大的腺样体,矫正鼻中隔弯曲和鼻甲肥大,治疗鼻窦炎等。③全身治疗:抗过敏,增强抵抗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等。

耳硬化症 本病的得名是由于人们发现在内耳骨性迷路的前庭窗附近,正常骨质吸收后代以新生海绵状骨,直接影响听骨链中镫骨的活动而产生耳聋。其病因至今不明。据文献介绍,德国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贝多芬的耳聋即是由本病所致。耳硬化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耳或双耳缓慢进行性的传导性耳聋。病程数年至10余年不等,听力改变以低频听力损失为主,骨传导增强,气骨导差强阴性,晚期可呈混合性耳聋。此外,耳硬化症病人约80%伴有耳鸣和 “闹境返聪”,环境嘈杂,听力反觉提高。本病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而且多在妊娠期发生。对于耳硬化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进行耳科手术,切除固定的镫骨以解除硬化症;此外,也可选配助听器以提高听力。口服氟化钠,每日40毫克,有一定治疗作用,但不宜超过12个月。

中耳气压性损伤 本病最早由英国医生阿姆斯特朗于1937年报道,称之为 “航空性中耳炎”,系由于大气压力发生急剧变化时,中耳腔气压与外界气压相差悬殊所造成。本病多发生于飞行员及飞机乘员或高气压作业人员 (潜水员,包括在高压氧舱中的人员)。本病属于一种物理因素造成的损伤,主要表现为耳内闷胀,伴有耳痛和听力减退。多数病人可有低调性耳鸣,多呈持续性。耳镜检查见鼓膜内陷、充血,可出现鼓室内积液。听力检查为轻度传导性耳聋。极少数病人可出现短暂眩晕,如气压变化过快,可发生鼓膜破裂。本病的治疗包括:①脱离发病环境,如高压舱缓慢减至常压,飞机降至地面等。②鼓膜充血者,可用酚甘油滴耳。③用氦-氖弱激光照射鼓膜。④急性期过后可用咽鼓管吹张,纠正鼓室负压。⑤中耳积液难以排出或吸收者,可行鼓膜穿刺抽液或切开排液。

声损伤性耳聋 广义的噪声是指一切人耳所不习惯的声音,而这类噪声却有增无减。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工业与交通的发展,噪声的危害已成为继废水、废气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对噪声损害而言,听觉器官首当其冲,特别是某些职业者如机场地勤人员、纺织工人、钻井工人、炮兵、军舰船轮机兵等长期接触噪声,更容易受到噪声的损害。医学上将85~90分贝(A声级)以上强度的噪声视为有害噪声,这是目前大多数国家制定的工业噪声标准。

噪声根据其声学特性,可分为稳态性噪声(机器或马达)和脉冲性噪声 (枪炮、气锤)。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稳态噪声或短时暴露于高强度脉冲噪声,均可造成听觉器官损害,导致耳鸣及听力下降。如离开噪声环境数小时后能恢复至原有听力水平,称为暂时性阈移。停止暴露于噪声环境后听力无恢复,甚至加重者,称为永久性阈移,是听觉器官受损后不可逆改变的结果。听力学检查呈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气骨传导下降程度一致,多数在4000赫兹处呈陡然下降,在6000赫兹处上升,形成典型的“V”形曲线,晚期听力曲线可呈 “U”形或全频下降。

目前认为对噪声性耳聋,预防重于治疗。必要的个人听觉防护,降低噪声强度,脱离噪声环境都是有效的措施。在噪声损伤后亦应及时进行治疗,如应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和神经营养剂、吸氧等也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上述治疗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突发性耳聋 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力可在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下降到最低点,可以伴有耳鸣和眩晕。有学者认为突发性耳聋可能是耳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关于本病的发病原因迄今还无定论,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内耳微循环障碍:由于受寒、疲劳、过敏或精神焦虑、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内耳迷路动脉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耳蜗供血不足;在中老年人或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及高脂血症者,也可因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内耳供血下降,从而直接影响耳蜗毛细血管和听神经功能。②病毒感染:相当一部分病人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此外,病毒血清学检查也支持这一观点。目前认为与此有关的病毒有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等10余种。

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为:①听力下降,呈感音神经性耳聋。②伴有持续高调性耳鸣。③可出现视物旋转、不稳等眩晕症状,重者可有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症状。尽管有文献报道本病患者中有一部分人可自然痊愈,但正确的治疗包括以下几点:①扩血管剂,如尼莫地平、西比灵、丹参、金纳多,口服或静注。②抗血栓剂,如东菱克栓酶、尿激酶。③改善血流变剂,如低分子右旋糖酐。④能量合剂,如辅酶A、ATP。⑤糖皮质激素。⑥吸氧 (常压氧或高压氧)。本病治疗效果各家报道不一,其愈后与病变程度、就诊时机及患者体质等有一定关系。我国于1996年制定了疗效评价的标准,将其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级别。总之,及时正确诊断与治疗对于突发性耳聋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老年性耳聋 指由于听觉系统老化引起的耳聋,不包括其他原因引起者。人类听觉器官的发生和发育最晚,但它的衰老却最早,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与它终生要接受声音的刺激 (特别是噪声)有关。有调查发现同龄老年人中,远居山乡者要比城市居民好。听觉器官的退变、老化也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遗传有关。有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耳聋者占30%~60%,无明显性别差异。国外有学者根据病理变化,将老年性耳聋分为感音性老年性耳聋、神经性老年性耳聋、血管性老年性耳聋和耳蜗传导性老年性耳聋四种类型。其共同表现为听力减退,尤以高音为主,言语辨别力下降,可以伴有轻度眩晕。听力检查可见各种感音神经性耳聋,少数可呈混合性耳聋。本病无特殊有效的药物,采取预防措施,如低脂饮食、戒除烟酒、治疗心血管病变、禁用耳毒性药物、加强体育锻炼等均可延缓听器老化过程。对于已经患病者,选配助听器以改善听觉功能,不失为最佳措施。

中毒性耳聋 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许多药物和化学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