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上高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18:18:09

点击下载

作者:邝薇,吕乐琪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去美国上高中

去美国上高中试读:

序一 低龄留学,你准备好了吗

近年来,到美国读私立高中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孩子的选择,其中寄宿高中更是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随着申请者数量的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从2016—2017学年申请季的中国学生申请人数看,低龄留学的热潮仍然有增无减。随着前几年中国学生申请数量的急剧增加,各寄宿高中中国学生录取名额整体也有所增长,但现在很多学校又出现了名额减少的趋势。根据《Findingschool2016年白皮书》的统计,前50名寄宿高中的录取率已低于4%,而这个录取率在今后的一两年内仍有可能下降。

由于标准化考试培训市场的逐渐成熟,申请学生托福和SSAT的分数整体性提高,整个申请过程中的参照标准逐渐向其他方面扩展。例如:面试时的口语表达和逻辑能力,竞技性体育特长,音乐绘画等艺术特长,义工活动及其他特长等。尽管竞争如此激烈,仍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到这支竞争的队伍中,努力拼标化,参加各种活动,目标是进入一个顶级私立中学。

作为中国第一个海外低龄教育搜索平台的创建者,我见证了中国低龄留学的迅速发展,也接触了非常多的低龄留学孩子及家长。说实话,我觉得这么小的孩子送出去存在一定风险,只是风险的大小可能因人而异。我很想提醒这些家长和孩子,在决定走这条路之前,需要先想清楚:到底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低龄留学?孩子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那么,该从哪些方面考察孩子是否适合以及是否准备好了呢?我建议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独立性和主动性。自觉主动地完成任务,有主动思考、自我规划的能力。很多家长会有两种极端的想法:一种认为美国学校会像国内学校那样整天盯在屁股后面,管理孩子;另一种认为美国学校的管理非常松散,极大地鼓励自由和个性化。实际上,美国私立中学会最大程度地平衡两者的关系,尽量做到恰如其分。

2.时间管理能力。美国私立中学的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学业、运动、艺术、就餐、自习、自由活动,在一天中相互切换,需要提前认真地规划。在美国高中校园里,每个孩子都“身兼数职”,做到有效安排时间是一个学生在私立中学站稳脚跟的必备能力之一。

3.对新事物的好奇。美国中学教育注重个性化,只要孩子有兴趣,学校会想方设法找到好老师辅导。但是孩子要有内在动力,有发掘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发展兴趣的热情。我见到太多的中国小留学生不去尝试交新朋友、学习新科目、参加新运动,那当初为什么要千辛万苦来美国读书呢?

4.开放的社交能力。私立中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校园,尤其是寄宿学校。老师的身份也是经常性变化的,上午是数学老师,下午是足球教练,晚上又是寝室辅导员。周末或者假期,学生还有可能被邀请去老师家做客。如果孩子不善于言谈和主动积极地交往,他生活学习的圈子会很小,收获也会很少。

5.英语能力。这里指真正的语言应用能力。很多家长经常说孩子托福考多少多少分,认为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强,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语言的提高跟心态也有很大关系,要有开放的心态,积极去学习新单词、新用法。多结交新朋友,在生活中学习,是提高英语的一条捷径。

申请和就读美国私立中学,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但也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希望每个申请美高的孩子,都和本书中的乐琪一样,在申请的过程中成长和进步,让申请美国高中成为这些孩子生命中一段值得回味的重要旅程。张溪(毕业于哈佛大学,国内最全面的美国低龄留学平台FindingSchool.com的创始人。是一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网上产品开发者、设计者和充满热情的创业者,坚信通过互联网技术能为莘莘学子打开一扇自己了解海外教育的大门。)

序二 在“申高”中成长

在我从事留学顾问这八年多的时间里,见证了中国学生申请美国高中热潮的迅速发展。美国高中大门的打开,让很多家庭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很多学生经过认真准备后申请美国高中,也有一些学生在匆忙中决定去美国。

然而,我一直认为,出国是需要做好准备的,必须是优秀的孩子才具备出国的资本。而“优秀”的定义,我认为除了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孩子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这样才具备出国的成熟度,能够在国外应对挑战。

申请学校的准备过程,虽然漫长而艰苦,但也恰恰是一个孩子成长和变得优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成长会体现在很多方面,最明显的应该是英语水平。所有经历过标化考试准备的孩子,无论是英文词汇,还是英文的写作和表达,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最重要的成长,我认为还是孩子在思想上的收获。申请的过程其实是孩子不断挑战自我和审视自我的过程。我见到过一些非常优秀、出类拔萃的孩子,但最让我欣慰的是,我见到了越来越多的普通孩子在经历了申请准备的过程后,思想和行为都更加成熟,变得更加优秀了。

乐琪也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乐琪妈妈在这本书里所写的经历,正是很多申高孩子所经历过的:从有些盲目地向往美国高中,到真正理清目标和方向;在英语标化的准备过程中,面对枯燥和艰苦的语言学习,从犹豫、焦虑到下定决心去努力,在学习中锻炼毅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踏踏实实的面试准备和文书写作过程中认识自我,变得更加自信,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我接触过的一些申请美高的学生和家长,常常走入几个误区:一是以排名来决定学校是否合适;二是以分数来决定孩子是否优秀;三是过分听信身边个别朋友的评价。申请是否成功绝对不是以学生拿到了排名多靠前的学校来衡量的。我认为,成功的申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孩子在申请的过程中,自我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当申请完成后,孩子具备了更加成熟的性格;第二部分则是在申请结束的时候,学生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适合是最重要的,孩子只有在适合他的学校里,才能真正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而一个优秀的顾问,我认为不仅需要合理科学地指导孩子和家长完成申请,与学校沟通,帮助学生获得理想的录取,进入适合的学校,而且还需要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引导,从而使他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与无数学生交流相处,帮助他们成功出国并申请到理想高中的同时,我欣慰地看到了他们成长、进步、变得更加“优秀”的过程,我也得以从这些学生身上学习,自我成长。曾敏敏(华英教育董事长,哈佛校友,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IECA)认证顾问,在哈佛大学设有以个人命名的本科奖学金,曾出版《十年:一个哈佛女孩的故事》,其公众号“哈佛教育专家”拥有20万订阅者。)

前言 我家的小“青蛙”——乐乐

201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作为妈妈的我,和许许多多青春期孩子家长一样,经历了一场作业风波,我和正上初中一年级的女儿乐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吵架持续了两个小时,乐乐大哭,我也哭了,在争吵中两个人的嗓子都哑了,起因却是一件小事——我发现乐乐没有做数学老师留的补充作业,而在下午看了两个小时的电视。乐乐理直气壮地说,这是补充的作业,不是必须要做的,班里有不少同学都是不做的。

乐乐,是我女儿的小名。出生前大名还没想出来,我们就先为她起好了这个小名,这代表着作为家长的我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快乐。然而,父母的期望,却不只有快乐这么简单。从内心深处,我希望她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可什么是优秀呢?我的心里没有实在的标准,觉得总应该是超过大多数别的孩子吧。

然而,随着乐乐逐渐长大,我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按照这个标准,乐乐就是一个“不够优秀”的孩子。在众多家长群的“术语”中,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被称为“牛娃”,而不属于牛娃之列的普通孩子,则被家长们自嘲地称为“青蛙”。而我家乐乐,就是一只小“青蛙”。

乐乐的成绩在班里是中上游,偶尔还能得到个全班前几名;从小也随着大流,参加了各种兴趣班、奥数班、英语班,虽然成绩都不突出,够不上顶尖中学的要求,倒也能上一个不错的初中;乐乐很少因为成绩优异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也很少因为成绩差被老师批评;她也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却从来没在什么活动里成为主角;她似乎从来没有为什么而拼搏过,也从来没有因为太不努力而让老师、让我们操心过。总之,她就是人群中的大多数,在班里最容易被老师忽略的那种孩子。“优秀的毕竟就是那几个孩子。”我似乎也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然而在那个晚上,当我上了一天班,疲惫地走进家门,看到乐乐卧在沙发上,诚实而理直气壮地告诉我看了两个小时的电视时,我联想到她的种种“不优秀”的事实,不由得火从心头起,从下午没有做补充作业这件事说起,一直数落到她没有任何自我挑战的意识,除了被学校要求一定要做的作业外,总是一点都不愿意多做;没有计划性也没有自律性,这么大了起床都需要我不断催,有什么计划好的事情都记不住,总是要问我、问同学;干什么都舍不得花力气,没点拿得出手的特长;一天到晚懒洋洋的;没有目标也没有什么喜欢的事情……乐乐也很生气,不断和我辩驳。而我,作为一个家长的失败感迎面袭来,我知道我发火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这一次作业,是长期以来积累的情绪的爆发:“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愿意更努力一些、更优秀一些呢?”所有的不甘心,所有的焦虑,在这一刻爆发了。而乐乐的大哭,除了因为我的批评而委屈,我不知道是否内心也有一定的不甘心。

几年后的今天,就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刚刚结束了和远在美国的乐乐的视频聊天。这时的乐乐,正在一所优秀的美国寄宿高中读第二年。乐乐告诉我,她现在正在为下学期选课,在已经选到3门高级别课程的情况下,她正在和老师沟通,力争选到第4门高级别课程。我知道高级别课程难度和作业量比普通课程会高很多。乐乐就读的学校对高级别课程的选择要求也很严格,最多只允许选4门高级别课。我劝乐乐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乐乐却让我不用管了,她已经约了相关的老师和同学帮她辅导,甚至想好了如何说服负责安排课程的老师。乐乐还兴奋地告诉我说,她在下午的校际游泳比赛的蝶泳项目里取得了第3名,而两周前教练让她报这个项目时她甚至还不能游完50米的蝶泳,这两周里每天课后她自己刻苦加练,终于取得了好成绩!我提醒她别忘了周末和一位顾问的约谈时,乐乐说她早已安排好了,她展示给我看她这个周末的日程安排表:什么时间做作业,什么时间去找老师,什么时间进行她创建的俱乐部活动,什么时间和顾问约谈……

视频里的乐乐皮肤黝黑,闪着健康的光泽,脸上是自信的笑容。我欣慰地笑了。这时的我已不再纠结于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尽管这时的乐乐仍不是人群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但她正在尽最大的努力,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我知道这正是我所期望的“优秀”。

而乐乐和我的这些变化,正是来自一段艰苦而又收获巨大的申请美国高中的历程。

第一章 决策:“青蛙”是否应该申美高

第1节 遥远的美国高中

第2节 失去目标,就失去了动力

第3节 你的目标就是孩子的目标吗

第4节 那些优秀的美国高中孩子

第5节 美高不是花钱就能去的好学校

第6节 内力觉醒

第7节 高中就去美国

第1节 遥远的美国高中

第一次接触美国高中,是在乐乐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时我正在为乐乐的小升初忙得晕头转向,那段时间几乎逢人就打听小升初经验。一次饭局上遇到一位比我大些的女老总,说到小升初,她很轻松地说:“我很早就决定让女儿到国外读书了,所以小学和初中上的都是国际学校,高中就直接让她到美国读书了。”“高中就出国?”我非常吃惊,第一反应是“女强人就是够狠心啊!”眼前不由得设想出了小小年纪的乐乐独自在美国的情景。一个小姑娘孤零零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有困难不知找谁,有委屈无处诉说,而作为母亲的我却看不见摸不着,什么也帮不上。这情景立刻让我的心都酸了。

乐乐是个比较恋家、独立性不强的孩子,小学五年级暑假我给她报了一个北戴河的五日夏令营,几乎每天晚上她都哭着给我打长达两个小时的电话,诉说遇到的各种委屈:吃得不好,睡得不好,老师严厉,同学霸道……搞得我揪心又无奈。我和乐乐爸都有让乐乐去美国读大学的想法,可和她一说,却马上遭到反对:“美国有什么好的,我非得离开家那么远去那儿上学么?”

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和那位女老总说:“你真舍得啊,我肯定舍不得孩子这么早出去的。”

那时候的我,觉得去美国读高中这种事离我家乐乐很远,甚至完全不可能。然而世事难料,那次饭局之后不到两年,从乐乐初二下学期开始,我们就下决心让乐乐初中毕业就去美国读高中。不同于有些家庭由于孩子嫌中考太辛苦或是没有考好而立即决定让孩子出国,我们做出这个决定则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认真考虑。第2节 失去目标,就失去了动力

乐乐初中进入了一所区重点学校的实验班,我松了一口气,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随着学习压力加大,乐乐又进入青春期,我发现她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小孩,而是有了更多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她曾很多次问我: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努力是为了什么?现在这么拼命努力只是为了上一个好高中吗?那么上了好高中呢,努力就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吗?上了好大学呢,努力就是找一个好工作吗?工作之后还为什么要努力呢?就是能买大房子吗?那么买了大房子之后,我这辈子还需要为什么努力呢?如果我现在就已经有了大房子,或者我根本不需要大房子,是不是从现在开始我就根本不需要努力了呢?我现在每天在做这么多我不喜欢甚至厌烦的事情,只是为了追求一个我根本就不想要的结果吗?

学校老师找我谈话,让我再多花些精力督促孩子,因为她们觉得乐乐完全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她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知道老师是为孩子好,我为自己作为家长却没有尽到责任而感到惭愧。但同时,我也有些委屈。说实话,自从孩子上了学,我把除工作之外的时间几乎都奉献给了孩子,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习,我晚上除了工作必要的外出活动外,几乎从不外出,放弃了所有的饭局、聚会,放弃了自己的娱乐活动。孩子晚上在自己房间做作业,我在外面看书,随叫随到,端茶送水,为她解答各科问题。难道我还真的要像一些家长那样,做作业时陪在旁边,做完一项帮她检查一项?我知道确实有些家长这样做,这样也确实提高了孩子的成绩。

可是转念一想,自己小的时候,父母都很忙,几乎没有管过我的学习,可是我的学习成绩仍然很好,似乎家长的紧逼也不应该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学习动力。可是为什么乐乐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像我们那个年代的很多孩子那样,自觉而努力呢?我想不明白,只能感叹:有个学习好、自觉的孩子,父母该是多好的运气啊。

然而就在乐乐上初一之后不久,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件让我很震惊的事情:一个和乐乐一样刚上初一的女孩,在一个周末,莫名其妙地跳楼了。她的妈妈无论如何不能相信孩子是自杀的。这个孩子就是大家所认为的那种让人省心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班干部,有写作特长,性格也很开朗,刚刚考上市重点初中。据家长说当天一切正常,孩子没有遇到什么考得不好之类特别的事,也没有谁批评过孩子,或者感觉孩子有什么不高兴,怎么会突然自杀呢?作为一个母亲,我感同身受,一直在为这个孩子、这个母亲而难过、揪心,也非常希望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随着警察调查的深入,发现了这个孩子不为大家所知的另一面,在她的QQ空间里,全部是黑色的背景,这个很有文采的女孩在QQ里写了不少诗歌作品,然而很多是关于死亡,关于对未来、对人生的迷惘、无望。在她的作品中,她提出了和乐乐同样的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似乎有些明白了,现在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不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什么,也就不明白自己所有付出的价值。这是孩子们的普遍问题,即使那些乖乖地按照我们家长的要求做的孩子,没有说、没有反抗,不代表他们没有这样想。第3节 你的目标就是孩子的目标吗

我不由得想,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在同样的年龄似乎没有这种茫然呢?我们当初为什么会那么努力呢?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发展最快速、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改变的时代。从年幼时买糖、麻酱都要限量、排队的物质匮乏到逐渐取消了限购,再到物质丰富甚至需要促销;从家里唯一的一件电器——收音机,到洗衣机、冰箱之类的大电器,再到现在无处不在、细致入微的种种小家电;从没有厨房、共用厕所的筒子楼,到有厨房厕所的单元房,再到宽敞舒适的别墅;从全楼共用一部电话到家家安电话、可以随时通知到你的神奇的BP机,再到可以随时随地联络的移动电话……

我的小升初是纯考试,没有推优、特长生,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市重点中学,后来也是靠努力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大学毕业时按成绩进行工作分配,成绩好分得就好,大家也都认可。

我们这一代人目标是明确的,道路是清楚的,就是——努力学习,超过别人,你排在前面,你就有更多机会,就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

所以当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我们的潜意识里,仍然是这样的思路。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社会和时代已经发生变化,我们的孩子们心里想的,能和当年的我们一样吗?

社会学家对于当前的时代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这个世界发生了一个从古至今整个人类进化史上都不曾发生过的变化,就是温饱大体解决了。”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优渥地活着,至少是轻而易举地生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他们之前,数千年来人们教育子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在当今时代,这个逻辑正在失效。

我曾经觉得今天的孩子娇气、幼稚、不懂事、不能吃苦,似乎比我们当年差了很多。然而细想,其实现在的孩子,起点比我们高。他们出生在物质更为丰富也更为稳定、更有安全感的时代。他们这个时代的变化是巨大的,但不是在物质上,而是在思想上的飞跃。他们对于物质,缺少我们当年的渴望,但对于精神上的追求高于我们当年。他们这一代人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自由与快乐,恐怕是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活到四五十岁都不曾考虑过的精神上的奢侈品,而他们却从很小的年龄就开始追求。

他们可以努力,也应该努力,但他们缺少的是前进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于梦想和目标。然而我们当年“物质更丰富、有房有车”之类的目标已经很难成为他们,特别是家境比较好的孩子努力奋斗的目标。那么他们应该追求些什么?作为一个家长,如何来改变这个状况?我仍然没有头绪。第4节 那些优秀的美国高中孩子

乐乐初一那年圣诞节,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她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刚刚进入美国高中,趁假期回来组织了一次介绍美国高中的公益活动,建议我们全家一起去听听。我想我们并没有去美国读高中的打算,周末的时间也很宝贵,本想婉言拒绝,但是在她“帮忙捧场”的力劝下我们还是去了。

这次讲座是由几个刚刚进入美国寄宿高中的学生组织的,介绍他们在美国高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各自所在的学校。在分享会上,那几个美高孩子用非常自信大方、幽默风趣的演讲征服了我们,我从台下家长们的表情中看到了和我一样的震惊。我不由得悄悄和乐乐爸说:“我接触过的这么多硕士毕业生也没多少能达到这样的演讲水平啊。”

我们之前之所以没有对美国高中动心,除了舍不得孩子,也因为对美国高中一点都不了解,不知道美国高中和我们国内的高中有什么不同。而现在,这些孩子通过介绍和图片,展示了多样且充满乐趣的学习、丰富多彩的活动、优美的校园,让我突然看到了另一种学习生活方式。

然而,更为触动我的,是那些孩子本身。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些在乐乐以及周围一些高中生身上没有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自信和笃定。在他们的口中,经常会提到的是:我的目标、我喜欢的、我选择的——那是一种人生就在自己手中的自信,是怀揣自己的梦想,一步步朝前走的笃定。而现在的乐乐,只是忙于应对眼前的每一次考试,恐怕从未考虑过、规划过自己的未来,全部精力需要用于埋头走好自己眼前的每一步,至于最终走到哪里,她不知道。而从这些美高孩子的口中,我感觉在美国高中,孩子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也必须让你去考虑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的兴趣和擅长是什么,从而决定自己眼前的选择。

正因为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这些高中生常常会满脸喜悦地介绍说“这是我选的dream school(梦想的学校),我喜欢这所学校,我喜欢这里的生活”“我选择了这门课,我觉得非常有趣又很有收获”。

让我对他们印象深刻的另一点是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从小到大都始终感觉学习就是一件苦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说有什么乐趣的话,那就是考了第一、被别人羡慕时的感觉,是考上重点学校、手握成绩单的成就感。而在这些孩子口中,更多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而并非结果:语文老师在课上和大家讨论一本有意思的小说,自己在课后写出了有独到见解的读后感;历史课上如何写出了两个不同国家领袖的对比分析;外语课上如何在两个多月内就从零基础到可以用这门语言与外国人对话,而考试是教会学校里很多老师用这门语言说一句话;体育课上自己由一个国内时的体育差生成长为壁球的校队选手,代表学校参加校际比赛——我想到了我们常说的的一个词,“寓教于乐”,我们习惯于考虑的是,即使是孩子在玩,我们也要尽可能使其变得有教育意义,总得学到点什么才有价值;而在他们口中,似乎是“寓乐于教”,让教育的过程也充满乐趣,让学习本身也成为一种快乐。

回想起来,似乎多数事情对于乐乐来讲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在学校,学校、老师把多数事情都给定了;在家里,很多事情我们家长都给定了,大到去什么学校,上什么课,小到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家长、老师要么急于给孩子一个最好的选择,要么是没有条件提供更多选择。久而久之,她似乎也不爱做选择了,即使我问她什么,她说得最多的也是“随便”。

我感觉到,这似乎正是我一直在找的、我觉得乐乐在中学阶段应该学习到的东西:是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是学会自己做选择,为自己负责;是享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掌握自己不断学习的能力。在她未来进入大学、走向社会之前,能够奠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基础。

我也意识到,对于乐乐来讲,还可以选择一条不同的路——申请美国高中。第5节 美高不是花钱就能去的好学校

听完讲座之后我征求了乐乐的意见,她说:“从他们的分享中,我觉得自己很喜欢美国高中。但我还是不愿意离开家,想到要一个人去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我还是害怕。不过我想大学的时候我可以去美国。”

我理解乐乐的想法,其实即使她想去,我和乐乐爸也尚未下定决心。美国高中是吸引人的,可是它是否真的好到需要我们与孩子付出天各一方的代价的程度?乐乐能有这种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上的自我管理能力吗?更何况还有一个实际问题,高中去美国留学,一年需要40万~50万元人民币,到本科毕业8年就需要300万~400万元人民币,即使对于我们这样收入还不错的工薪家庭来说,也是巨大的负担,这会完全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笔投入是否值得呢?

我也开始关注和研究美高,通过研究才发现,原来美国高中也是良莠不齐,并非质量都那么好。而大家公认的那些知名的好高中,在美国当地也如同北京的人大附中、四中一样很难考进。随着美国高中在中国的迅速升温,对于这些名校,特别是大家更为倾向的优秀寄宿高中,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

当时我听讲座时对于美国寄宿高中的名字尚无概念,但仍然记住了其中几个孩子的学校,因为这几所学校在孩子们的描述中是那么吸引我,我努力记下这些陌生的英文名字:Lawrenceville(The Lawrenceville School,劳伦斯威尔高中)、Choate(Choate Rosemary Hall,乔特罗斯玛丽中学)、Webb(The Webb Schools,韦伯中学),我心想,如果乐乐要去美国,那就得奔着这样的学校!然而当我稍加了解后,才知道那几所都是美高圈子里鼎鼎大名的顶尖寄宿学校,按现在的行情,基本是全中国申请者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而那几个进行介绍的孩子,其实之前在国内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比如,一个出国前在人大附中的女生谈到刚去美高时在学习上很不适应,但是很快就找到了方法,当她把她的学习经验一条条清晰地讲出来时,我就在心里感叹,这一看就是个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很好的孩子,这种孩子放到哪儿都差不了啊!另一个原来在国内上国际学校的孩子在准备托福考试期间,仍然保持了年级前几名的校内成绩,为此每天学到很晚,几乎每一分钟都精确地利用上。有一次实在太困了就稍微打个盹儿,让爸爸20分钟后叫自己。而她的父母也是很拼,为了让住在郊区寄宿学校的女儿晚上有更多时间准备托福,他们专门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陪孩子住在学校附近,而自己不惜放弃离工作地点更近的家,每天往返奔波。

而乐乐与这些孩子相比显然在实力上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作为父母,和人家的父母相比差距也不小。即使我们想去,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美高离乐乐还是有很远的距离。

不管怎样,从那一天起,在我们全家人的心里还是留下了一个“美高”的种子。第6节 内力觉醒

虽然决定暂时不考虑美高,但是那几个孩子的状态还是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我意识到,作为家长,我们一方面在抱怨国内教育方方面面的弊端:过于功利,死记硬背,不给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只重学习不重全面成长……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却在不由自主地做着连自己都反对的事情:为孩子报满各种课外班;把有限的时间只放在那些对升学有用的事情上;虽然明知道孩子不喜欢但是只要我们认为是对的就替她决定;明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总焦虑地认为每一步都得走对了、走好了,否则下一步甚至再下一步就会如何如何。我们在做的,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反对的事情添砖加瓦、推波助澜。

之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尽心竭力、甘于奉献的家长,可现在我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不合格的家长,我虽然付出了精力和时间,但是却没有好好思考,缺少不随波逐流的勇气。我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明白了现在需要做的不是进一步监督、督促她,而是相反——放手。给她一定的自我成长空间,她需要明白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自己要追求什么,自己喜欢什么,她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能够持续的动力来自于她自己的内驱力,而不是父母的督促。我相信,从更长远看,乐乐不会太差的,她有美好的愿望、有潜质,缺的只是动力。如果她有动力,我根本不需要拉她。如果她无论怎样也没有动力,那么我拉她也无用,因为我不可能一辈子拉着她。她需要的是内力觉醒,而我需要做的是静待花开。

遵照乐乐的意愿,我们放弃了她的周末数理化补习班,而是让她参加了一直想去的戏剧团以及攀岩活动。另外我们也计划让乐乐每个暑假参加美国的夏令营或夏校,了解美国的学校和学习生活,最终决定是否去美国读大学。第7节 高中就去美国

初一的暑假,我为乐乐报了一个美国知名的探索夏令营。夏令营有200多门课可供选择,从学术课程、科研、辩论、模拟联合国,到体育、艺术、烹饪,无所不有。这实在是太符合爱体验新事物的乐乐了。面对密密麻麻的课程表,她勾选出了很多门课程,经过反反复复研究,最后留下了她最喜欢的5门课程。

夏令营的录取还需要经过Skype面试,事先我帮乐乐准备了一些自我介绍之类我认为可能会问的问题。面试的时候,乐乐把我推到了房间外。大约20分钟后,乐乐高高兴兴地出来了,我赶紧问:“怎么样?问的问题都是咱们准备过的吗?”乐乐说:“准备的那些问题一个也没问,都是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如果老师突然宣布明天学校不上课了,你会做些什么?如果你可以发明一件东西,你会发明什么?如果你有能力改变世界,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这种天马行空的问题,我想如果是问我,让我提前一天思考总还是能回答的,可是如果直接在Skype里问我,我可能还真得卡壳,更何况乐乐这样年龄的孩子,怎么能马上答出来呢?

然而,当乐乐告诉我她当时的回答时,我真的非常吃惊。她不仅对每个问题都马上作答,而且在我看来回答得很好,有趣又有新意。并且,她很享受讨论这种“没有答案”的问题,似乎终于有机会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胡思乱想”展示给别人,看得出来她非常开心。总之她觉得这是最有趣的一次“考试”。

后来收到夏令营的通知,乐乐通过了考试,可以选择她喜欢的那些课了。这也让我有些触动。乐乐经常会在回家后吐槽学校语文课上的课文分析:“我明明觉得作者是这个意思嘛,答案非要说作者是想说那个,编教材的人怎么知道作者的真实想法呢?为什么一定要有标准答案呢?”我说:“你也可以在课堂上讲出你的想法啊。”乐乐说:“算了吧。课时那么紧,课堂上那么多人,老师需要抓紧时间给大家讲正确的答案,不管我怎么说,最终和教科书答案不一致的肯定是错的,我就别给老师打岔,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也许,一个更加宽容、更加能让乐乐表达自己想法和见解的环境,会更适合她?

夏令营结束,我们去机场接乐乐。乐乐上车落座后,第一句话竟然是:“我想高中就去美国上学,不想等到大学了!”“为什么?”我和乐乐爸同时问出这个问题。我说:“你这次去的是夏令营,以玩为主,可是别以为美国的学校是这样光玩不学习的,你可得想清楚。”乐乐说:“我当然知道这点。”在之后长达一周多的时间里,乐乐每天都兴奋地、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她在夏令营的种种经历和感受。归纳起来她的想法改变来自于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乐乐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更自信了。乐乐从小就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为了小升初,英语证书也拿了好几个。可是她说,在此之前,她一直觉得英语只是一门课,是用来考试的。以前我们出国旅游的时候,偶尔让乐乐用英语去和别人说些什么,她仍然觉得和一个外国人说话是不可能的事情。去夏令营之前,乐乐想到要用英语和老师同学沟通就很害怕。而这三周下来,乐乐发现自己用英语沟通和交流是没有问题的。她的室友是一个美国女孩,乐乐说她们每晚都聊很久。有几次她主动去找老师调课或者协调一些事情,发现每一次都能讲明白,事情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因此,她不再害怕去美国后语言不通的问题了。

其次,她发现想家的问题其实没有那么难克服。开营之前夏令营就曾经给家长发了一份几十页的注意事项,其中一条,就是在第一个星期里,家长不可以给孩子打电话,孩子也不可以给家里打电话。我想象中乐乐一周后来的第一个电话,应该是像前两次在夏令营一样,向我哭诉她多么多么想家,这一个星期她自己过得多么地委屈。然而让我意外的是,乐乐第一次打电话过来一点没提想家的事,而是非常兴奋地给我描述,她们的各种活动是多么新鲜有趣!她的同学多么有趣!在那里她每天有各种有趣的事情要做,根本没有时间想家。这让乐乐相信,只要是她自己喜欢的生活,她不会那么想家。

而对于乐乐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里的老师非常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尽可能激发内心的兴趣。夏令营里的老师都非常有耐心,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做错了,更多的是靠规则来约束,而不是靠严厉的批评。这一点,让一向畏惧成年人的乐乐非常喜欢。

乐乐说:“其实我从上次听讲座之后就感觉他们介绍的美国高中更适合我,但是我有很多担心,怕自己适应不了,所以不敢去。但是现在,我不害怕了,我想立刻就去。”

我们和乐乐一起又去参加了一些美国高中分享会,购买了一些介绍美国高中生活的书,又找了认识的几位已经去美高的学生和家长了解情况,详细地询问他们在美国高中的学习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之后我们全家一起就乐乐是否出国进行了讨论,核心问题是:出国对于乐乐、对于我们全家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需要付出的代价和风险是什么。

乐乐认为,从她了解的情况看,美国高中吸引她的地方是:在课程内容、难度上可以有一定自己选择的自由度,文科课程更侧重思考而不是背诵,文体活动丰富,老师对学生的平等态度等。她担心的问题是,到了美高以后是否能尽快完成不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会想家和适应集体生活。

而对于作为家长的我们,担心的问题有很多:

美高学习压力也很大,并且需要更多的主动性,一向在学习上不太主动的乐乐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是会变得更加主动还是越来越懒、成绩越来越差?

我听说在申请美国大学时,美高的中国学生是和美国学生是按一样的学术标准来考核,例如更看重平时的GPA、老师推荐、课外活动,SAT也要利用放假自己准备而学校不管;而国内学生主要看SAT成绩,学校也会专门留出上课时间来准备,这样一来美高学生在申请结果上不见得比国内直接申请美国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更有优势。

从就业形势看,将来毕业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而“海归”现在也没有什么优势,工作后甚至不知道要用多少年可以挣回我们投入的高中和大学期间的学费。

一个人在国外,生病了怎么办?情绪不好了怎么办?受欺负了怎么办?会不会受到美国校园里毒品、性行为泛滥的影响?

我们就这一个孩子,一旦走上这条路,孩子会不会和作为父母的我们渐行渐远,在思想上、感情上产生隔阂?眼前可见的是,至少在高中、大学的8年间,所有春节、乐乐的生日我们都不可能在一起过了,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否适应这种生活状态的改变?

然而最终,虽然面临这些问题和风险,我和乐乐爸仍然决定选择美高。现在的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作为父母,已经很难为孩子指出一条未来的光明大道。现在学什么知识,未来孩子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哪些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作为家长恐怕很难帮孩子规划和预测,规划了也未必有用。但是,我们相信有一些东西,不管社会怎样变化,都会让孩子的一生受用,那就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自驱力和主动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非常希望在高中这个阶段,在孩子走向成人、走向社会之前的这个重要的阶段,需要着力培养的。不得不说,这些所谓的“素质教育”,在国内教育中的小学阶段强调得还比较多,年级越高越需要让位于中考和高考。在高中阶段,面向高考的准备工作几乎占据了绝对垄断地位。尽管我们也希望孩子上一所好的大学,但那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我告诉乐乐,如果她决定去美高,那就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挑战,一个更高的目标,而不是作为一个逃兵,去美高回避国内学习的压力。美国高中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要去美高,就要去一所好的学校,这样教学质量、周围同学素质都更有保障。而申请一所好的美高寄宿学校,目前看来竞争压力未必低于国内中考。如果决定申请美高,需要这一年在学好校内课程的同时,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托福、SSAT以及其他申请的准备。

美国学校也要看之前几年的平时考试成绩,所以国内学校的成绩也不能落下。这就意味着决定出国后,不仅不会轻松,反而压力会远远大于以往。我对乐乐说,如果这种压力她都承受不了,将来去美高后,需要独自面对的学习压力会更大,肯定更承受不了。那不如现在就放弃这个想法,按原来的计划,先在国内读高中,大学再申请去美国。

乐乐说,我想好了,我要去美高,我会努力,我有信心!

最终促使我和乐爸下定决心的,是乐乐第一次如此坚定地提出自己的目标,下定为一件事情付出努力的决心,我们觉得在我们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支持她。未来怎样我们无法预测,但是当前,我们相信,能够让乐乐努力去追求她的目标就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我们全家终于决定,去美高!

干货分享

1.1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读美高

前些年,很多学生和家长被一些中介的宣传误导,认为美国学校轻松无压力,但是却容易上好大学、成为精英人物。于是很多家庭经济实力强、学习不好的孩子为逃避中、高考,被家长送往美国。但是这几年,随着国内这方面信息的更加通畅,国人对美国高中越来越了解,明白了美国中学也并不都是好学校,在美国成为好学生、上好大学需要付出的努力不比国内少。如果只是想出国留学并不难,难的是真正上一个好的高中,成功完成学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所以,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出国,什么时候出国,都要抱着对自己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充分准备,制定规划,才能走好出国留学这段旅程。规划开始的第一步,就是评估一个孩子是否真的适合出国。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读书?在评估孩子是否适合出国时又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1.出国的意愿和目标

孩子出国后,在生活上、学习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果孩子自己出国的意愿非常强,目标明确,那么在遇到困难后自己努力克服的动力也会很强。而本身就不太想出国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会归因于父母为自己选择的错误道路,更容易抱怨别人而不是自己努力去面对。

2.语言能力

一些急于劝家长把孩子送出去的中介会告诉家长,孩子语言不好没关系,出去有了语言环境语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实际上,孩子出国后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口语和听力确实会很快提升,但是,学术英语(上课、作业、阅读、写作中需要用到的英语)是不会在短期内自然而然提高的,而较低的英语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上课交流、作业和成绩,让孩子失去自信。同时,语言能力也是孩子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的基础,如果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得磕磕巴巴,时间长了就很难和同学建立互动性的交流。

3.自觉学习、自我施压的能力

美国高中和国内高中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国内高中目标明确,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奔着高考这一个目标,使用同一套教材学习,有无数的辅导教材供练习。每天的作业老师都检查,有错误老师会督促修改,老师甚至追着给差生补习,确保班里不会有同学掉队。在中国,孩子只要老老实实按老师要求做,学习自然就不会太差。

但是在美国,高中老师是没有学生考试成绩的压力的。在私立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试都是任课老师自己决定的。在课程选择上,学生可以选择难度低的科目,也可以选择难度高的科目。课上听不听课老师不管,只要你不影响别的同学;课后作业做不做老师不管,老师只会记下你的作业成绩,但不会督促你完成作业;考试前复习不复习老师不管;考完后错题改不改老师不管。但是,只要你主动去问老师,老师会非常认真地给你单独讲解,给你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学生先要对自己有要求,老师才会进一步帮助你,所有压力都来自于自己。而在国内,很多孩子的压力则来自于老师和家长。因此,出国读书对孩子的自我施压、主动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试想一个孩子在国内有父母、老师监管的情况下都无法好好学习,如果把他送到没人督促的美国,很有可能会因为没人管、没有压力,觉得非常轻松非常高兴,成绩又怎么会提高?在国内有老师、家长督促还不至于落队太多,但在美国,由于没有人督促,成绩有可能会越来越差。这些学生是不适合出国的。

4.时间管理能力

在中国的学校中,一个班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时间表,一起上课、一起上自习,很少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作业基本上是今天留、明天交,考试前有专门的时间老师带领进行复习,基本上不需要自己规划什么。

在美国高中,每个人的时间表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也都有一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例如自习课时间、不上体育课的时间(每个人参加体育课的时间、长度可能不同)等,很多老师留的又是长作业,可能几天甚至几周后才需要交。某门课考试前老师不会安排复习,需要自己安排,如果赶上别的课作业多又有体育比赛等,就根本没有时间复习。如果缺乏时间规划和管理能力,很有可能会让自己有时闲得没事干,有时又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影响了成绩。

5.自控能力

在美国的校园中,存在一些比国内校园严重得多的问题,例如吸毒、酗酒、黑社会、性开放等问题,如果孩子自控能力差,很容易被一些“朋友”拉入泥潭。美国学校普遍的教育原则是自己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会按校规毫不留情地处理。这时候哪怕孩子平时学习很好、家长苦苦哀求,都很难改变开除之类的严重后果。

还有一些问题,在国内并不算严重,但是在美国被视为很严重的问题,例如作弊、用语言威胁他人、欺侮他人等,一旦发现后果也非常严重。有些孩子在国内小错不断,学校也无可奈何,但是在美国可能就会成为后果严重、悔之莫及的问题。

6.融入能力

国内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性格霸道,难以和别人合作、融合。一旦独自到美国学习,不管是在寄宿家庭还是在寄宿学校里,与不是家人的人一起生活,孩子需要更多地承担责任和包容他人。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愿意帮助别的孩子往往很受欢迎,而只顾自己、总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让着自己、事事都要争先的孩子最后往往被孤立,在集体中也会感觉很难受。

7.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去国外留学,孩子面对的问题会很多,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话,难保孩子心理不会出现问题。有一些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失恋、和寄宿家庭处不好关系等原因,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得了抑郁症,最终不得不退学。

总体来讲,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计划,英语基础良好,拥有较强的自制和自理能力,沟通及表达能力强,性格积极向上的学生更适合选择出国留学。

留学是一个挑战与风险并存的选择。建议家长从以上几个方面判断孩子是否适合留学,而不是匆忙做出决定。

1.2 读美国高中需要多少费用

去美国读高中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都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那么从开始准备留学考试,到申请学校,最后去美国高中读书,全程一共需要多少费用呢?以下以申请寄宿学校为例,给大家计算一下。(续)

1.3 申请美国寄宿高中应该如何规划

以准备2018秋季入学为例,入学前各项工作的准备时间规划如下:

1.托福准备及考试:2017年12月前

立即开始、越早越好,最晚2017年12月前向申请学校提交成绩。比较理想的安排是在2017年6月前取得理想的托福成绩,这样从暑假开始就可以转入SSAT的准备。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提前二三年,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开始语言方面的准备了。

2.选择顾问:2017年3—9月

每年3月份上一年度的录取结束后,各家顾问机构都会立即开始下一年度的宣传,各家机构的发布会不断,可以借机广泛考察接触各家顾问机构。4—6月期间可以多通过已录取的学生和家长重点了解一些顾问,进行进一步考察。最好2017年7—8月选择确定,最晚2017年10月确定,因为11月开始就需要确定选校名单、预约面试,最晚12月底前要完成面试培训和文书撰写。再晚各项申请准备工作就会比较仓促了。越早确定顾问,就可以更好地规划一些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等。

3.SSAT准备及考试:2017年7—11月

托福80分以上就可以开始进行SSAT培训,最晚不超过2017年10月,直至达到理想分数,最晚2017年12月前通过SSAT系统向学校提交成绩。

4.维立克面试:2017年8—11月

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寄宿高中要求进行维立克面试。维立克面试越早完成越好,因为维立克面试结束到出成绩要10个工作日,在选择完需要送成绩的学校后,维立克机构需要一周左右时间将成绩送到学校。而很多学校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来审核录像,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可以提供后续面试的机会。

5.申请材料准备:2017年9—12月

申请材料包括:课外活动材料,包括奖状、证书、照片、视频等;老师的推荐信,也包括一些体现自己特长的科目或课外活动老师的推荐信;在读证明、前三年的成绩单、存款证明;文书写作,包括标准文书及学校的个性化文书等。

6.选择学校:尽早研究,最晚2017年11月确定

早期可根据对标准化成绩的预估,确定选校的大致范围。

分数基本达到目标后,或最晚11月(再晚有可能约不到面试),根据自己的成绩将选校的范围缩减至10~15所,基本确定。

7.申请材料提交:2017年11—12月

填写学校申请表格及缴报名费。多数学校要求12月31日前完成。

8.参观学校及面试:2017年10月—2018年1月

面试预约最晚12月前进行安排,校园面试最晚1月完成,Skype面试有可能晚一些。

9.收到录取通知:2018年2—3月

大部分学校3月10日左右发录取通知,也有的学校在2月初开始发提前录取通知。

10.决定接受录取或争取补录:2018年3—5月

学校一般要求收到录取通知后一个月内交定金和签合同。因此大部分在3月10日收到录取通知的同学需要在4月10日前决定是否接受。对于没有收到offer但收到waiting的学校,可在4—6月间争取补录。

1.4 申请顶尖美国寄宿高中需要什么条件

2006年,中国在美国就读中学的学生只有65名,5年后的2011年,这一数字增长了100倍,达到6725名。而再4年后的2015年,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统计,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已增至34578人,10年间增长了500多倍。而目前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中。虽然美国多达3000多所的私立高中可以吸收这么多的学生,可顶尖的学校,特别是顶尖寄宿学校本来规模就比较小,每所学校每年总共招生都不到100人,中国学生的名额只有几个,虽然近年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在报考人数成倍增长的情况下,仍无法避免录取率急剧下降的趋势。

很多家长或学生在准备申请美国寄宿高中的时候,听说有学校排名,立即就说:“我们只去前10的学校!”“我们就去前30的学校,否则就不去了!”这样说的时候,这些家长和学生在潜意识里其实有一个误解,就是觉得申请美国高中比较容易,毕竟能拿出这笔学费的家庭在中国还是少数的。况且孩子很优秀,在国内就是上的最好的学校,去了美国上个前10的顶尖寄宿高中还不是理所当然?

然而,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1.录取率

某位多年从事美高申请的顾问曾感叹说,8年前,她的一个托福60分的学生就进了一所很好的高中,而现在,同一所高中,托福95分是最底线。

2016年北京市参加中考的人数为8.3万,除去其中报考中职的2.8万,报考高中的总人数为5.5万。按北京市排名前10的高中每个年级10个班,每班50人计算(实际上应超过这个数量),进入全北京前10名校有5000个名额,也就是说,报考高中的学生进入北京市前10名校的比例接近10%。而在美高寄宿名校的竞争中,录取率已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根据Findingschool网站对于2016年录取情况的统计,前10名寄宿名校的录取率只有1%~2%,前50~60名的学校录取率也只在3%~5%。

2.录取分数标准

多数美高学校都没有明确的录取分数标准,有些虽然有,但是远低于实际录取的分数,比如有些学校网站标明最低的托福分数要求是80分,但实际录取的学生都在100~110分之间。所以,实际录取学生的成绩更具参考价值。

以某培训机构2014~2016年对所培训学生的分数和最终录取学校的统计,可以看到当前的名校录取分数大致如下:录取前10名寄宿学校的,托福成绩多在110分以上,SSAT多在2300分以上;录取20~30名寄宿学校的,托福成绩多在105分以上,SSAT多在2250分以上;录取前50名寄宿学校的,托福多在100分以上,SSAT多在2200分以上。

3.学生来源及特长

分数只是一个基本条件。但是,很多中国孩子和家长以为托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