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要的养生书:中医的生命科学与养生秘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21:37:20

点击下载

作者:何天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想要的养生书:中医的生命科学与养生秘诀

最想要的养生书:中医的生命科学与养生秘诀试读:

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保健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早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就记载了他的养生思想与观点,如《韩诗外传》载哀公问孔子曰:“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者,自取之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指出了人死于非命而不能长寿,是由于居处、饮食、劳逸、疾病等原因造成的。《论语》中还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为酒困”、“食不语,寝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观点,这与中医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内守等养生方法是一致的。老子是古代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所著《道德经》被奉为经典,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养生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他主张以道养生,道是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原理,而人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只有遵循“道法自然”这个原则,才能健康长寿。《老子》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于生存的条件,自然界的变化也必定对人产生影响,因此,人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故《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一养生观点与中医学是相同的。同时,老子还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以虚无为本”、“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安静虚无”等养生观,如同《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学说,强调了“顺应自然,天人相应”的主张,他的天人相应,逍遥齐物,坐忘、修身、守一、养生、心斋、全形、忘我、无欲、无为、返朴等论述,都包含着养生的思想。

纵观中国古代的文献,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都含有丰富的养生文化,这就说明从古至今,人们重视生命,崇尚养生,无不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同时,古代朴素的唯物论与整体观等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养生保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起中医的养生保健,首先离不开《黄帝内经》。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中医理论的经典,被誉为中医学奠基之作,它系统讲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和方法等,为人类的健康和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它也是一部中医养生保健的宝典。《黄帝内经》在开篇的《上古天真论》中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问掌管医学的大臣岐伯:“余闻上古之人,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聪明而仁厚的黄帝,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疑问,过去人能活到百岁而不衰,是时代不同造成的呢?还是人失去了什么?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那些知道养生的人,能遵循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掌握了养生的方法。他们能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现在的人不懂得养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以上说明,人的寿命应该是一百岁以上,造成早衰而不能达到天年的原因是不懂得养生,没有掌握养生保健的方法。再看看现在有些人,不能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不分昼夜,为了金钱和权力而奋斗,欲望无穷;饮食没有节制,生猛海鲜,大鱼大肉,滥饮无度;起居饮食没有规律,到了晚上喝酒、抽烟、唱歌、蹦迪……恣意放纵,不知御神养精,肆意透支自己的生命,到头来只能落得疾病缠身,半百而衰。所以,生命至重,生命至贵,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懂得养生,学会养生的方法,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目前,中医养生保健已成为一个社会的热门话题,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但是,我看现在的中医养生保健有些乱,当你打开电视,很多电视台都在讲中医养生保健;当你走进书店,各种养生保健书籍五花八门;各种养生培训班、养生讲座、保健产品的广告更是满天飞,真有八仙过海、众说纷纭之势。有爱好中医养生保健的朋友对我说:“现在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养生就是锻炼身体;有的说养生就是疏通经络;还有的说可以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更有甚者说吃了某种保健品可以聪明、长寿等等。我都不知道谁讲得对,用哪一种方法好了!”针对中医养生保健的种种问题和疑惑,我在思考,什么是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做好中医的养生保健,这是中医养生保健应该正视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也是我们中医学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实质,正确应用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误区,使其发扬光大。

如何做好中医的养生保健呢?首先,中医养生保健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离开了中医就不是中医养生保健了。所以,一定要学习中医,掌握中医理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这是搞好中医养生保健的要素。同时,也要让老百姓学点中医基本知识,让中医走进千家万户,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好中医养生保健工作。

第二,要知道中医是怎样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掌握中医的生命科学,才能破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密码。中医认为,精是人体生命的起源,有了先天之精,才有了人体的生命。有了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才维持了人体的生命活动。精关乎人的生、长、壮、老、已;精可化生气血津液,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所在,血、津液是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充盛了,人就有了神,就可以统领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使人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以阴阳五行为基础,通过经络把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还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体系。只有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才能懂得珍惜生命。

第三,要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遵循这一规律进行养生保健。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有规律的,如人的精气在女子二七、男子二八时开始充盛,三七与三八时精气旺盛,四七与四八时精气最旺盛,五七与五八时精气开始衰退,到了七八与八八则精气已衰。精气的盛衰,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生长与发育,成熟与强盛,衰退与衰老的变化。又如,五脏的生理功能以藏为主,六腑以通为主,以通为用;阴阳相互依存,相互生长,从而维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相对平衡;经络的循行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等组织器官密切相关,它们在人体生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总结中医养生保健的规律,才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所在。

第四,中医把人体生命活动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形、气、神”的统一,生命观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不仅仅把人看成是一个生物之人,更看做是自然之人、社会之人、心理之人,从人的自然、社会、心理等方面综合地认识人体生命活动。所以,进行养生保健时要树立整体养生观,它是中医养生保健的精髓,也是与其他养生保健的最大区别。

第五,中医养生保健要不断探索人体衰老的奥秘,因为引起衰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到人体衰老的原因,才能从不同层面上减缓人体衰老的进程,从而总结出养生保健的方法,达到抗衰老之目的。

第六,中医的养生保健就是应用中医的方法进行养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意思是说,懂得养生的人,要顺应四时,适应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同时要注意精神情志之调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并安定居处,免受外邪的侵入,做到内外和谐,人就不易生病;还要懂得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通过调节阴阳,达到身体内部的刚柔相济,阴阳平衡,乃养生之真谛。中医养生保健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不要等到病已成而去治病,应在未病之前应用养生保健的方法,使人不得病,少得病,做到无病先防;一旦有了疾病,要有病早治,不要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防微杜渐;病治好了之后,应用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防止病情复发。

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用中医的生命科学指导养生保健,以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构成中医养生保健体系,才能正确应用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何天有2013年10月第一讲精,关乎人的生、长、壮、老、已精乃人类生命的起源《黄帝内经》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以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精为刚,肉为墙。皮肤生而毛发长。”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由精所化生,精是构成人体最根本的物质。精应包括男子之精、女子之精,可包含现代医学中的精子与卵子。当男女相交,两性之精相合,在母胎中孕育并逐渐形成了脑髓、脏腑、骨骼、经脉、肌肉、皮肤等各组织器官,经过发育形成了一个健全的胎儿。

精是人体的物质基础,在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物质代谢不断进行,从而产生了各种复杂的生理活动。

精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来源于父母,是先天而有,藏之于肾,为人类生育、繁殖、滋生、化育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是水谷化生的营养物质。饮食物质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输布,其精微布散到全身,滋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从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先天之精在人体出生之前已为后天之精的摄取储备了物质基础,出生之后,后天之精又不断地供养先天之精,使之得到不断补充而旺盛。所以说,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相互促进,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精,对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关乎人之生死。《黄帝内经》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发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鬃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养生秘诀一】养精,助你优生优育

人乃精所化生,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原始的物质。这种精来自父母,要想发育成健康的婴儿,父母之精必须健康充盛,该怎么做呢?一是父母要选择最佳的年龄结婚或生育。中医认为:女子三七、四七,男子三八、四八时,肾精与肾气最旺盛,应是结婚生育的最佳年龄段。早婚者,精气未充;晚育者,精气开始衰退,均不适宜婚育。此时出生的孩子也会先天禀赋不足,体弱而易生病。因此,养生必先养精,养精要从发育之时做起。二是要选择最佳的时机受孕,因为男性的精子生成与成熟有周期,女性的排卵也有一个生长发育周期。

因此,结婚前要做婚前检查,孕育前做精子或卵子的检查,看它们的形态、功能是否正常,了解性激素功能状况等,并听取专家的意见,选择最佳的受孕期。同时也要注意受孕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充沛的精力,不要劳累与生气,吃一些有益于养精的饮食,不吃有损于精的食物,亦可配合中药进行调理,以提高精的质量。

养精的食物

1.因为肾主藏精,黑色入肾,所以黑色的食物有补肾养精的作用。常吃的黑色食物有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等。

2.动物的骨髓与肾脏有填精髓的作用,因为肾藏精,主骨生髓,精髓相互化生。常用的有牛骨髓、羊骨、猪髓、羊肾、猪肾等。

3.血肉有情之品,有补益精血的作用。如鹿血、狗肉、鸡肉、鸡蛋、虾等。鹿肉、狗肉有补益精血的作用,但其性偏温热,适合于偏虚寒体质的人食用。可在冬季食用,不可过食。鸡肉、鸡蛋的性质比较温和,有益气补中、补精填髓的作用,是可经常食用的佳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鸡蛋有较好的补精益脑的作用。鸡蛋能孵出小鸡,它含有人体生命的重要元素,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故有补脑的作用。我顺便给大家讲一个鸡蛋宝宝的故事,有一个偏远农村的农民有两个儿子,一个考上了清华大学,另一个考上了北京大学,事后有人向他询问秘诀,他说:“我家里穷,没有什么好吃的,更没有什么补品。只是每天给他们两个鸡蛋吃,是鸡蛋宝宝成就了我两个聪明的娃。”鸡肉和鸡蛋同时炖煮,然后食肉吃蛋,有更好的益气养精作用,为养生补精之佳品。

养精的中药

养精填髓的中药,常用的有熟地、紫河车、鹿角胶、何首乌、女贞子、沙苑子、菟丝子、桑椹等,可选择应用。

养精补精的老偏方

1.五子衍宗丸(《养精种子第一方》):由覆盆子、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组成,具有补肾益精之功效,常用于精少、不孕不育等症。

2.十精丸(《普济方》):由熟地、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肉苁蓉、柏子仁、白茯苓、菊花、桂枝、牛膝组成,具有温肾益气、滋精填髓、养心益智之功效。方名十精,是言此十种药为天、地、人、日、月、山、石、水、草、药之精华。本方为唐宋代延年益寿的代表方。方中熟地、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白茯苓、菊花等有补肾填精、延年益寿的作用。【养生秘诀二】藏精,一生永恒不变的主题

精乃精华之意。它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精关乎人的生、长、壮、老、已。

藏,乃收藏之意。很多人喜欢收藏,如钱币、古玩、字画等,因为它具有收藏的价值和意义;自然界的很多植物夏天叶繁茂盛,到了冬天就会枯萎,也是一种收藏,收藏是为了贮存精气,来年生命将会更加旺盛;有些动物冬天都要藏在地下冬眠,也是为了贮存能量,减少消耗,以延长他们的寿命。《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但人活到一百岁而动作不衰是有条件的,人活着就要工作、运动,工作与运动就要有消耗,而消耗的是我们体内赖以生存的物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精气。所以若想养生保健,一定要储备生命的基本物质——精气。

精乃肾所主,肾主封藏,所以《黄帝内经》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即肾是封藏精的地方,它所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具有繁殖后代、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滋养脏腑的作用。它就像国家的国库一样重要。所以,养生保健时,养好肾精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才能固护你的精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顺应四时而藏精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北方壬癸水,冬天属北方,在人体与肾相关联,肾主藏精。养精要顺应四时,《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意思是说,这个季节应以收藏为重,早卧晚起,使精得以封藏,同时要收敛心神,做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以免动精。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依据四时“生、长、化、收、藏”的特征,冬天是主收藏的,冬天把阴精藏好,是为生命储存了能量和物质基础,一年四季的精力就会旺盛。如果冬天没有把阴精养好,到了来年的春天就容易生病。所以,《黄帝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养精固精的食物

常用的有牡蛎、干贝、莲子、鱼螵、芡实、蚕蛹等,具有养精固精的作用。

养精固精的中药

常用的有山茱萸、金樱子、五味子、益智仁、锁阳、菟丝子、桑螵蛸等。

补肾固精的老药方

金锁固精丸由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莲子组成,具有补肾固精之功效,常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等症。精,关乎人的生、长、壮、老、已

精与人的关系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使得人的生长发育迅速,生机活泼,故有器官生长的变化。发育到青春期,肾的精气进一步充盛,女子在十四岁左右,男子在十六岁左右,体内促进性功能成熟的“天癸”物质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女子开始按期排卵而有月经的出现,男子就产生精子而出现排精现象,至此性功能已逐渐成熟,具备了生殖功能,男女的性特征也逐渐明显。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子到了“三七、四七”,男子到了“三八、四八”,肾气到了最强盛的时候,身体的发育到了顶峰,人体的牙齿坚固,连智齿也生长出来了,毛发浓密,筋骨坚强,肌肉强壮,身体强盛。

女子到了“五七”,男子到了“五八”,肾精开始衰退,人也开始衰老,脉象衰弱,面色开始枯焦,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松动;女子到了六七,男子到了六八,三阳脉衰竭于上,面部枯焦,头发变白;女子到了七七,男子到了八八,肾气渐衰,“天癸”这种物质产生渐少,性功能和生殖功能随之而衰退,女子任脉虚,太冲脉衰少,男性精少,肾气衰,就不能生育了,形体逐渐衰弱,从而出现脱发、齿摇、头发花白、弯腰驼背、步履不稳、耳聋眼花等衰老的征象。

精与天癸的关系

中医有“天癸”这样一个名词,“天癸”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天癸”是一种物质,是由肾精所化生,它是先天之精的一部分,又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人从幼年开始随着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到十四五岁左右就会产生“天癸”,当这种物质的生化到达一定的水平,女子就会有月经来潮,男子就会有排精现象,这种情况一般可持续到五十岁左右,之后逐渐减少而衰退。它与现代医学中的男性激素、女性激素有相似之处,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及衰老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人体性器官及人体的生长发育。

2.维持男女的性生理特征。

3.保持了生殖和性功能。

4.保证了人体脏腑功能的协调。

如果“天癸”产生不足或衰少,就会出现男女特征不明显,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或者萎缩,性功能减退,生殖功能衰退,人体生长发育迟缓,也会影响人体的其他功能,导致过早衰老。

精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与气血津液都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的重要元素。由于其形态、性质功能及所在部位不同,所以有精、气、血、津液之别。由于它们都是生理活动的产物,又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彼此之间密不可分,彼此之间有互化功能,如气化精,精可化气,精、血、津、液均可相互化生。【养生秘诀三】养好精,提高性功能

肾精与性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体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肾气逐渐充盛,到了女子二七、男子二八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叫“天癸”的物质,随着性发育逐渐成熟,人也有了性功能,性功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生活和生育子女的需要。

人的性功能以肾精为基础,肾气为动力,只有肾精充足,肾气充盛,性功能才正常,否则易发生性功能低下或者性功能障碍。

现在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遇到男性的阳痿、早泄、遗精,女子的月经不调、性欲低下等问题,就说是肾阳虚了,于是一味地补肾壮阳,结果补得两眼发红,浑身燥热。虽能图一时之快,取一时之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最终丧失性功能。

治疗性功能低下或性功能障碍时,一定要走出补肾壮阳的误区,一是不能一味地壮阳,忽视了肾阴(肾精),因为“阴生阳才能长”,“精可化气”,阴精是保持性功能的基础。所以,最早的中医文献中只有“阴痿”一词,而不见“阳痿”一名。一定要重视阴精,辨证论治。阴虚为主时,补阴为主,兼顾肾阳;阳虚为主时,补阳为主,兼顾肾阴;阴阳双亏时,阴阳同补。

还有一部分病人,乃肝郁气滞所致,应疏肝理气,用疏肝兴阳法;湿热下注者,应清利湿热,湿热除才能阴阳调和。

养好肾精,提高性功能的办法还有很多,常用的食物有韭菜、洋葱、海参、海虾、甲鱼、海马、狗肉、羊肉、鹿肉、鹿血及动物的肾脏等。补肾阴的中药有旱莲草、女贞子、黄精、生地、玄参、鳖甲等;补肾阳的有鹿茸、肉桂、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杜仲、锁阳、肉苁蓉、阳起石等。

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鹿茸酒、三鞭振雄丹等。

穴位有肾俞、血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溪等,均有养精、提高性功能的作用。【养生秘诀四】节欲保精,长寿秘诀

肾主藏精,精为人类生命之源,精与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养好肾精对人的身体健康与养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养好肾精呢?

首先,要节欲望,欲望多就会耗散精气,如果一个人欲望无穷,就会损伤精血,男子可引起滑精、早泄、阳痿;女子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白带过多等症;日久则头晕眼花,精神疲惫,甚则早衰。

第二,要节性欲,不要房事过度,过之就会直接损伤肾精。因为精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可化生人体生命活动的力量,精充则体健寿长,精耗则体衰,不能尽其天年。现在有些人“饱饭思淫欲”,经常纵欲无度,不知珍惜自己的精气,到晚年只落得疾病缠身,半百而衰。大家去查一下历史,历代皇帝哪一个是长寿的?清代的乾隆帝算是长寿的了,他活到89岁,是因为听了御医教他的“远房帷,习武备”之故。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节欲保精乃长寿之本。

第三,要懂得节欲的方法,如年轻人不要过早开始性生活,要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性欲,否则男子就会伤精,女子就会伤血;中老年人的房事应量力而行,宜节不可纵,正如《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六十者,闭精勿泄。”就是告诫我们节欲保精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说:“以经为浆,以安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遂于安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意思是说,醉酒之后应戒房事。因为醉酒之后,气血逆乱,神气溃散,入房时伤精耗气,可导致人半百而衰。第二讲人活一口气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认为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各种事物的本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然》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何体在《公羊传》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之气,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这种朴素的唯物观也渗透到医学领域里,认为人体也是由气所构成的,所以《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地合气,命之曰人”。

有人问,气是什么?答曰: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有人认为气不存在,它真的存在么?回答是肯定的,气无处不在。因为用肉眼难以观察到,只能通过人的感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或人体的生命活动功能而感觉到它的存在。《难经》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意思是说,人体不仅由气所组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并以气的变化来阐述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医所讲的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先天之精气、水谷精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体,生命的存在即在于它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而这种物质交换式的新陈代谢,又必须依靠气的各种功能活动,二者密不可分,所以气是物质的,又是功能的。

常言道:“佛留一柱香,人活一口气。”气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气在人体无处不在,气足则精力充沛,身强而不病;气虚则无精打采;气散则人就会死亡。所以说,气是人体的第一宝。“气者,人之根本也。”【养生秘诀五】人活一口气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它是人体生长发育、脏腑运动、营养物质传输、代谢产物的传递和排泄的能源。因此,气如同掌握着人体的生杀大权,人没气就是没命了,人死之后俗称断气了,正如《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气乃人生第一宝,养气乃养生保健的第一要务。

气的养生,首先从源头做起,养好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增强气的功能,保证气的畅行,顺应四时而养气,劳逸结合以保存气力,也可从饮食、药物、腧穴、导引等方面进行气的养生保健。【养生秘诀六】注意保温,护住正气

人以气血为本,人体的生命活动靠气来推动,而这种推动作用与人体的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适宜的温度,可使气血流畅;当温度降低时,气血的流动就会减慢甚至停止,人体就会生病甚至危及生命。人体的体温与气血密切相关,人体的气血充足,基础体温偏高,代谢旺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不足则反之。如小儿气血足,火力旺,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也不会怕冷;而老人气血不足,就要围着火炉取暖。

保暖,可固护正气。第一,天寒地冷时,穿适合保暖的衣服,用保暖的被褥以防寒;第二,要保持室内的温度,遇寒冷时尽量减少外出;第三,可适量运动,增强气血循环;第四,食用一些生姜、狗肉等温热食品,避免进食生冷食品;第五,阳虚内寒时可服用附子、干姜等中药以温阳散寒。气的生成

气从何生,源自先天与后天,故有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之分。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的气为先天之气,又称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后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则成为后天之气,又称真气或正气,是人体生命的源泉。《黄帝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故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是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的。《黄帝内经》中说:“其不得无形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可见,气是以“如水之流”的形式存在于体内并发挥生理作用的。

由于气的来源与分布有所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中医常将气归纳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养生秘诀七】顺应四时而养气

中医倡导天人相应,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它的特性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气血如同自然界一样,春天万物生发,向外生长;夏天树叶繁茂,是能量消耗最多的时候;秋天果实累累,能量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树叶开始枯萎;到了冬天,万物收藏,开始储存能量,也是为了下一年春生做准备。

所以,养气也要合乎四时,根据自然界生、长、收、藏的特点来调气养气。如春三月养肝气,以顺应升发之气;夏三月养心气,以顺应生长之气;秋三月养肺气,以顺应收藏之气;冬三月养肾气,以顺应闭藏之气。气的分类

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有原始、基本的意思。所以,元气是人体诸气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气。元气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藏于丹田。元气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补充和滋养,通过三焦分布全身,内至脏腑器官,外达腠理肌肤,无所不到。《黄帝内经》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难经》中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命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之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可见,元气不仅有“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同时,人体各脏腑组织得到元气的激发才能各自发挥其不同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原气可谓人体生命的原始动力。因此,原气越充沛,脏腑功能越强健,身体就健康少病。《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气通畅,人即安和。”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先天的受损,就会出现元气衰弱,脏腑功能低下而产生病变。因此,原气是否充沛,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

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由饮食水谷所化生之气与吸入的自然清气结合而成,称为“上气海”(即膻中),是全身之气运行输布的本始。《黄帝内经》对其功能进行了描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意思是说,宗气能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心尖部位的搏动可观察宗气的盛衰,呼吸、语言、声音的强弱及肢体的活动能力与宗气有关。所以,宗气有“动气”之说,《读医随笔》中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营气

宗气灌注于血脉中的营养之气为营气,它循行于脉中,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营运周身并发挥其营养推动作用。《黄帝内经》中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环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可见,营气与血液的作用密不可分,故有营血之称。

卫气

卫,有“卫护”、“保卫”之意。宗气宣发于脉外的气为卫气,其性彪悍滑疾,善于走散,达于体表,温润皮肤,滋养腠理,司汗孔之开阖,以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故称卫气。《黄帝内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当外邪侵入机体时,卫气卫外而抗邪,临床常见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卫气胜邪,则恶寒解,邪退病除;反之则寒热不去,疾病由浅入深并进一步发展。还有一部分人卫气不足,卫外不固,经常会出汗,反复感冒。

脏腑之气

气行于脏腑者,称为脏腑之气。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腑有胃气、胆气、大小肠之气、膀胱之气等。各个脏腑之气,均是本脏腑的动力,它维持了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不足,则会出现脏腑功能的衰退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现象,如肺气不足,就会出现呼吸无力而气短;心气不足则见心慌气短、汗出等。【养生秘诀八】补气重在脾肾,肾为气之根,脾为气之源

中医认为,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也称为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由肾所主;后天之气,是由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与肺吸纳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生。先天之气为气的起源,后天之气为气的源泉,二者相合称为真气或正气。《黄帝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故气足则精力充沛,身强不病;气虚则精神不振,百病始生。所以,补气应重视脾肾。

补气健脾的食物有山药、薏米、白扁豆、胡萝卜、香菇、鸡肉等;益气补肾的食物有黑豆、黑芝麻、山药、乌鸡。

补气健脾的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米等,方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益气补肾的药物有冬虫夏草、黄芪、熟地、山萸肉等,方有金匮肾气丸等。气的运行

气是一种活动能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输布于全身,无处不在。气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及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类型不同,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但“升降出入”则是各种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黄帝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气的升降出入,是通过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和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来完成的。如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呼气与吸气;又如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气要升,胃气要降,肺主吸气,肾主纳气等。故气机的升降出入,保持了“气机条畅”,维持了脏腑的生理功能。所以,一旦升降失调,出入不利,就会产生气的运行阻滞或逆乱。这种脏腑经络、上下内外的协调统一与平衡被破坏,就会产生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而横逆,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肺不肃降,肾不纳气等。所以,《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故在临床上也常以治气为首,《医方考·气门》说:“良医以气为首务也。”《黄帝内经》中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指出了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生命活动也将结束。【养生秘诀九】调理气机,畅通为顺

气有推动与气化作用,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气机以调畅为顺。气机运行不畅就会产生气滞,出现胀痛等症;气机郁结在内就会产生气逆,出现头晕脑胀、头痛易怒、恶心呕吐等;气机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就会产生气陷,出现泄泻、小便频数、内脏下垂等。

调理气机,要顺其气机升降出入的特性因势利导,使气机调畅,脏腑功能协调,气机在运化中生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调理情志,不要生气,做到“心平气和”;可食用一些有利于气机通降的食物,如萝卜、青笋、紫菜等;可服一些调理气机的中药,如陈皮、香附、枳壳、莱菔子、厚朴、枳实、檀香、佛手等理气降气之品;亦可服一些疏肝理气、行气降气的中成药,如木香顺气丸、柴胡疏肝散等;亦可选取相关的腧穴进行针灸或按摩,如膻中、中脘、内关、太冲等,均可达到调理气机的目的。【养生秘诀十】适量运动,气机旺盛,气血畅通

运动能增加气血能量,使气机生机勃勃。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根本物质,气的运动也是人体生命的象征。人们常说“没力气”,这是人体气虚的表现;“断气”了,就是表明人体生命的结束。生命在于运动,气机也是一样,人们在运动时,气的活力也随之旺盛,血中的含氧量也会增加,脏腑功能也会加强,并且加快了血流速度,促进了经络之气的运行,一些闭塞的经络也会打通,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人体中的废物加速排出,人体的免疫力和五脏功能都会得到提高。故常运动的人会气机顺畅,容光焕发,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现象。

过量运动,消耗气血,透支生命。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加气血的能量。

锻炼之人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经常适量运动可使人健康长寿。如果运动过量,出汗太多,就会消耗气血的能量。所以,运动一定要适量,同时也要注意休息,保存气力,储存能量。人体的气血就如同你的手机电池一样,要不断地充电,补充能量。只为了单纯的运动,不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过度运动而消耗体内的气血,等于透支气血和生命。【养生秘诀十一】生命活动的核心——真气运行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中医学的真气是生命活动的核心,也是抗病、免疫、健康的主要动力。真气充足,身体健康;真气不足,身体衰弱;真气消失,生命消失。李少波教授所创的真气运行法,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真谛,为我们提供了养生保健的宝典。

真气在人体有着巨大的潜能,真气运行法就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动静相育,体用并存,促进生理功能的平衡。用五步功法,集中思想,调整呼吸,培养真气,疏通经络,发挥先天与后天的生理作用,从而达到调气、养气、养生保健的目的。

真气在人体内就和空气一样充满着空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在体内循经络而运行,随着呼吸的运动,按照一定的方向构成小周天与大周天。

小周天:呼气时真气沿任脉下行至丹田,沿冲脉上行至胸,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待真气贯通督脉后,吸气时真气则由督脉上行至头。任、督二脉相通,故称小周天。

大周天:手三阴经在呼气时,真气由胸走手;手三阳经在吸气时,真气由手走头;足三阳经在呼气时,真气由头走足;足三阴经在吸气时,真气由足走腹。十二经脉相通,故称大周天。

真气运行重在“调呼吸”、“守丹田”

调呼吸:真气在经脉中运行,要借助呼吸运动的力量推动。呼吸时借助胸胁的收缩、横膈膜的升降,形成了肺的呼吸运动。呼吸有内呼吸和外呼吸之分。内呼吸即体内真气运行,细胞摄取氧气养料并转换成能量的过程。真气运行法练到一定的程度,鼻息微弱,若存若无,好像停止了呼吸,一呼真气沿任脉下入丹田,一吸由督脉上升至百会;同时手三阴的真气,由胸趋向手指,与手三阳经相接;足三阳经真气,由头走足,与足三阴经相接。这时任、督脉相通,十二经脉相通,就像胎儿没有外呼吸,只有旺盛的内呼吸,能量源源不断,生机勃勃。

呼吸是真气运行的动力,练真气运行法,必须从调整呼吸入手,用自然的呼吸把真气送入丹田,培育真气。

守丹田:历来养生家都很重视丹田,武术家说:“练成丹田混元之气,走遍天下无人敌。”

歌唱家认为:“歌唱能用丹田气,声音洪亮力不疲。”故有人把丹田看得很神秘。关于丹田的部位有三个说法,一个指头顶的百会穴,称为上丹田(有指眉心的);一个在心窝处,称为中丹田(有指脐中的);一个在脐下3寸处,称为下丹田。真气运行所讲的丹田,即脐下3寸这一范围,它是人体一个重要的部位,为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诸经汇集之所。又为男子藏精,女子受孕之处,人体生命由此而生。在真气运行法中,用呼气运动,推动真气下行,意守丹田,把真气集中在丹田,给下一步贯通督脉(积气、冲冠)打下基础,这是真气运行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真气运行五步法【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方法:准备好,闭目内视心窝处,排除杂念,呼气默数一,再呼气时默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再从一到十反复操作,直到杂念不再兴起。

时间:要求早、中、晚3次,每次20分钟。如果认真操作,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反应:练功时感到心窝部沉重,并且有一股热流注入此处,便为练第二步功打好基础。

效果:开始时有些不习惯,只要坚持锻炼,慢慢就会感到自然放松。【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方法:慢慢地把一股暖流从心窝处推向小腹部。

时间:如第一步。

反应:每次呼气时都感到有一股暖流进入丹田。矢气的现象增多,这是一种驱邪外出的表现。

效果:一般都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现象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

方法:当第二步功做到丹田处有明显的感觉时,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

时间:每日3次,每次增至半小时以上,40天左右小腹部就开始有反应。

反应:会阴跳动,四肢及腰部有时会发热。

效果:睡眠有改善,体重有所增加,女子月经不调有所改善。【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

方法: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但不要强行上行,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等到真气充足时再上行。

时间:每天可酌情增加练功次数,每次时间可延长至1小时。通关是后天返先天的生理现象,人人可通过,极个别不通过则另有原因。

反应:有“肾间动气”的自觉现象,头部周围有拘紧感,背部常有向上拔的感觉,在这一阶段必须强加练功,一旦督脉通畅后自然轻松愉快。

效果:古称此现象为“小周天”。由于肾精亏虚引起的诸多症状可望改善,长期坚持练功,可望恢复。一般人的表现是精神充沛,身体轻捷,判若两人。【第五步】元神畜力育生机

方法:原则上还是“意守丹田”。

时间:每日3次,每次1小时或者更长时间。

反应:表现因人而异,有时无限高达,有时眉心鼻骨紧张,在丹田则如水涵珠,在百会则如月华涌现。这种境界概括为真气充足,生物电集中的现象。

效果: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强,坚持锻炼可以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气的功能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因其分布的部位不同,各有其功能特点,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推动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方能保持正常。如气虚推动无力,就会导致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脏腑经络功能衰退,血液运行受阻,甚至瘀阻,水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等。故有“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之说。

气化作用:气可以化生万物,它将人体的水谷之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精,以滋养人体,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又可以将食物的残渣转化为糟粕、二便而排出体外;此外,人体水液代谢、脏腑功能的转化等,都要靠气化作用完成。

温煦作用:《难经》说:“气主煦之。”人体之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恒定,主要是靠气的温煦作用的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需要的热量,精、血、津、液(温而不凝),均赖于气的温煦。气的温煦作用如同人体的“锅炉”一样,温暖着全身。如果气不能温煦,就会出现四肢不温,畏寒怕冷,脏腑功能衰退,精、血、津液的运行障碍。

防御作用: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入。一是指气能抵御外邪侵入,《医旨绪全》中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二是指当外邪侵入人体时,气可与外邪相争,以驱邪外出,使之恢复健康。如果气虚则防御作用低下,人就会容易生病,预后较差。正如《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讲的就是气的防御作用,中医的防御功能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相似。研究证明,某些补气的中草药有增加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

固摄作用:固摄,就是固护、统摄的意思。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摄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而不溢于脉外。如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就会引起各种出血症状。二是固摄肾精,使其不过度外泄,摄纳肾气。如肾气虚则精不能固,就会出现遗精、滑精、早泄等。肾不纳气就会出现呼吸表浅,气短咳喘。三是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使其有节制地排出体外,防止体液过度丢失。如不能固摄津液,就会出现自汗、尿频、遗尿、多尿、流涎、泄泻等;又如,气虚不能固摄,就会出现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营养作用:气对人体具有营养作用,它不仅能“肥腠理”、“荣四末”,而且能“内注五脏六腑”,营养人体内外上下。《妇人良方》中说:“营者,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其较为具体地论述了气在人体内的营养作用。【养生秘诀十二】食疗养气

注重调理脾胃

首先要把脾胃调理好,有较好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并有合理的营养搭配,气血才能充沛。

细嚼慢咽补气血

气血乃水谷精微所化生,食物乃气之母。人们所吃的食物中,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后才能被吸收。可见,消化吸收与食物的形态有很大的关系,糊状的小分子容易被吸收,才能转化为气血。另外,唾液中也有很多利于消化吸收的成分,故细嚼慢咽有利于气血的化生。

可食用具有补益气血的食物

补益气血的食物包括山药、薏米、生姜、大枣、胡萝卜、扁豆、鸡肉等;也可常食用山药芡实大枣粥。【养生秘诀十三】补气的秘诀

中药补气:常用的补气中药有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等。

老药方补气:偏脾气虚者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偏肺气虚者可服补肺散;偏肾气虚者可服肾气丸。

腧穴补气:选用有补气作用的腧穴,应用补法,可达益气补气之目的,能治疗气虚证。常用的腧穴有百会、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肺俞、心俞、肝俞、胃俞、大肠俞、肾俞等。第三讲养生之道,在于养神什么是神

人的生命活动有三宝,那就是精、气、神。神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它在人体的生理、病理、养生保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黄帝内经》中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来源于先天之精,父母的两精结合,就有了神,故又称“元神”、“先天之神”。有了神,生命才能生机活泼,目光炯炯有神。人们常说,“这个人很有精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神是人体生命的表现,是维持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人的生命活动是在神的支配下进行的,所以《黄帝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是精神、意志、思维、智能和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在中医学中,其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精神活动,如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二是指情志反应,如喜、怒、忧、思、悲、恐、惊。【养生秘诀十四】养生之道,在于养神

人的生命活动以神为统领,中医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它强调了神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讲的就是精神与意志的关系。故养生之道,在于养神。

神来源于精,精可以化气,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神又有统领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为维持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故养生之道的秘诀在于养神。

养护五脏神,则精神内守

中医认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此为五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也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故养好五脏神至关重要。

五脏神,分布于五脏之中,所以养好五脏,才能保证五脏神的正常功能;五脏神,藏于五脏,做到精神内守,神才能守于内,不浮散于外;五脏神中,心神是最主要的,心神对魂、魄、意、志有统领作用,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人要学会掌控自己的精神,做到心无杂念,心平气和,把神藏于内,减少欲望,懂得节制,真气存于体内,就可减少疾病的发生,疾病少了也就能健康长寿。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保持心情愉快、乐观的人,就不易衰老;很难看到某个斤斤计较、心事重重、心胸狭窄、心生杂念、欲望无穷的人是健康长寿的。传说中,伍子胥过韶关,一夜之间白了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精神的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日益发展的心身医学,也非常重视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影响。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益于身心健康,并有益于疾病的康复;不良的情绪,如长期忧郁、恐惧、悲伤、嫉妒、乞求、惊怒、紧张等,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也容易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等重大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一个精神负重的非常时期,精神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到了一个不能忽视的程度。所以,在养生保健时,一定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使精神守于内,不要散于外,才能做到“病安从来”,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养神,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人有神,则身体健康;若无神,人就会死亡,强调了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神乃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人的目光、表情、神志、言谈举止等,可测知神的变化。根据神的变化,可采用相应的方法,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神的变化有以下几种:

有神(得神):有神的人目光明亮,面色荣润,表情丰富,神志清楚,言语清晰,问答切题,反应灵敏,活动自如。表明精气充盛,脏腑协调,阴阳平和,身体健康。如果有病,病邪也较浅,正气未衰,预后良好。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与失神只是程度的区别,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表现为眼不能炯炯有神,精神困倦,言语无力而懒言,表情稍显呆板,反应不太灵敏,动作缓慢,或见困倦欲睡,健忘多梦等症。表明神已衰弱,精气已损,脏腑功能失调,多见于体质较弱和过度劳累的人群,也可见于轻病与恢复期的病人。见到此证,应及时调养神志,补益正气,调理脏腑,则可恢复正常的神态。若调养不当,则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失神。

无神(失神):是少神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目光晦暗,瞳神呆滞,或双目向上直视;精神萎靡,表情呆板,言语低微,或断续不清,甚至语无伦次;神志恍惚,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反应迟钝,或动作失灵,甚则猝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呼吸微弱,手足冰凉等。表明正气虚损,脏腑与精气衰败,神浮于外。多见于病重或病危患者,预后不好。

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如原来神志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言语不多,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这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阳气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或称“残灯复明”。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神气已散,是临终前的先兆。一定要高度重视,不要为“假神”所惑。

神乱:即精神错乱甚至异常。轻则神情淡漠,焦虑悲惧,寡言少语,或喃喃自语,哭笑无常,俗称“文痴”;重则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六亲不认,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躁动不安,不知饥饱,俗称“武疯”。或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常见于癫、狂、痫、脏躁等病证。临床分属于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或肝风内动,或痰火扰心等。应辨证论治,分型调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黄帝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思是说,人体的阴气平和,阳气固秘,阴阳平衡,精神活动才能正常。因为阳气与阴精相互转化,阴精是产生阳气(机能)的物质基础;由于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阳气与阴精相互为用,从而保持了阴阳的平衡。正如张景岳所说:“人生所赖,惟精与神,精从阴化,神从阳起,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阴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阳气的功能活动表现,只有人体的阴阳保持动态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精神活动。

阴阳平衡失调,人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变化,如阴虚火旺之人,常表现为精神亢奋,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甚则神昏乱语等;阳虚阴盛之人,常表现为精神不振,萎靡语少,甚则形寒倦缩,嗜睡不起等。阴阳的平衡失调,也会影响与脏腑相应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变化。

阴阳失调而引起神志的异常时,阴虚或阴虚阳亢者,可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的食品,如百合、藕、水果汁、海带、木耳、莲子、牡蛎、柏子仁等;阳虚或阳虚阴盛者,可食用一些补益阳气、温阳散寒的食品,如羊肉、狗肉、葱、姜、蒜、韭菜、大枣、龙眼肉等。如影响到五脏神的变化,可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养神,先养精、气、血

中医认为,神来源于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黄帝内经》中说:“故生之本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有了精,人才有“精神”。因此养神时,在养好先天之精的同时,还要重视后天之精的保养。《黄帝内经》还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说明精神还要依赖气血的滋养,气血旺盛,才能精神充沛,益气养血可调神。

精、气、血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精足了气就足了,气足了才能生血,精、气、血旺盛了,神也就能主宰了。所以人在养神时,一定要重视精、气、血的保养与调护。五脏神

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密切相关,神分布在五脏中,形成了脏腑精神活动系统,因此,有“五脏神”的学说。即心、肝、肺、脾、肾五脏,分别藏有神、魂、魄、意、志五志。

心藏神,就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些活动是由心主管的。如《黄帝内经》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即担任、接受的意思。说明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反应的思维过程,是由心完成的。正如《医学入门》中说:“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意思是说,气血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心的气血充盛,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精神充沛,与外界协调统一。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枢,又是精神藏舍之处,对全身各脏腑器官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黄帝内经》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此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说明心对人体生命活动与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所以,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在胡说。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中医所讲“心”的含义,《孟子》中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黄帝内经》也说:“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说,心有思维、思考的功能,它包括了大脑的这一方面的功能。我们不妨再解剖一下“思”这个字,思由一个“田”字和一个“心”字组成,“田”在篆文中写作“囟”,是指人的囟门,在脑的顶部,可见,思是大脑与心共同完成的。说明古人很早以前就已经认识到了心与脑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作用。现代一些研究也表明心与脑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心脑同治”的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肝藏魂,就是指人的谋虑、精神、情志活动与肝有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中说:“肝者……魂之居也”,“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这里所说的“魂”与“谋虑”都是属于神的范畴,都是肝主疏泄功能的调节。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则心情舒畅,情绪乐观,神魂安藏,谋虑计划周密而思维正常。反之,就会伤神,正如《黄帝内经》指出的“肝,悲哀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引起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

肺藏魄,也是神的功能活动之一,如人的魄力、果毅、指挥调配能力等。《黄帝内经》中说:“肺藏气,气舍魄。”中医认为,肺气旺盛的人,做事有魄力而果敢,有较强的指挥调配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有气魄。魂与魄是不可分离的,魂魄合则为实,离则为虚,人们常说“魂飞魄散”就是这个道理。魂魄是在心神的主导下进行的精神活动,如失去了心神的主导,就会为梦为幻。心神、魂魄相互为用。

脾藏意,肾藏志,是指人的“意志”和“智力”。《黄帝内经》中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脾肾功能好,人的意志就会坚定,反应能力快,智力强健,人也聪明,故“意志和,则精神专有,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