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东北亚研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11:58:08

点击下载

作者:徐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东北亚研究丛书)

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东北亚研究丛书)试读:

摘要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这种地缘特点决定了其在西部方向和东部方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利益。从俄罗斯所处的地缘空间划分来看,其在西方面对的主要地缘空间是“欧洲-大西洋”空间,在东方面对的主要地缘空间则是“亚洲-太平洋”空间。亚太地区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战略方向之一,因此面向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必定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又是一个十分重视地缘政治和地缘利益的国家。地缘战略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尤其在其欧洲地缘战略空间面临西方国家不断挤压的今天,开展面向亚太地区的积极的地缘战略对俄罗斯稳固本国远东地区的安全和发展,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作为研究的选题,既是对俄罗斯核心地缘战略方向的考察,也是对俄罗斯核心战略内容的考察。本书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思想基础。本章主要探讨形成“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内部因素——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介绍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历史。第二章,“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本章探讨了形成“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外部环境,即“冷战”后俄罗斯周边的地缘格局、地缘环境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第三章,“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构想。本章提出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究竟包含哪些具体构想和措施。第四章,“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实施路径。本章试图勾勒出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实施架构,即俄罗斯通过何种手段和路径实现地缘战略的构想。第五章,“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前景。本章提出了“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在国内层面、地区层面和全球层面都面临的问题。结论部分重新梳理了本书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就未来可能影响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走向的俄罗斯历史上地缘政治思潮的循环问题进行了思考。

Abstract

Russia is a country across Eurasia. Its geo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at Russia has the important geopolitical interests in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Eastern world. From the view of the geopolitical space division of Russia,the major geopolitical space facing in the West is “Euro-Atlantic Space”,and the major geopolitical space facing in the East is “Asian-Pacific Space”.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is one of Russia’s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directions,so the geostrategy to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must occupy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Russia’s foreign strategy. Historically,meanwhile,Russia is a country that places great importance on geopolitics and geopolitical interests. The geostrategy always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in Russia’s foreign strategy. Especially for today that the geostrategy space in Europe of Russia faces the constant pressure from Western countries,carrying out actively geostrategy and diplomacy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on consolidat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ar East,expanding Russia strategic space and enhancing its great power status. Therefore,the thesis chooses the Asian-Pacific Geostrategy of Russia as the research topic which is both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re geostrategy direction of Russia and for the expedition of the core strategic content of Russia. The concret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is as follows:

Chapter 1,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Russia’s Geostrategy toward Asian-Pacific Region:the Russian Geopolitics Thought. The history of the production,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the Russian geopolitics thought is describ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2,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Russia’s Geostrategy toward Asian-Pacific Region:the changes of the geopolitical pattern after the Cold War.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external factors for forming the Asian-Pacific Geostrategy of Russia after the Cold War,namely what is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neighboring geopolitical patterns and th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ussia after the Cold War.

Chapter 3,the Content of Russia’s Geostrategy toward Asian-Pacific Region. The Asian-Pacific Geostrategy of Russia actually contains what specific ideas and measures are provid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4,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Russia’s Geostrategy toward Asian-Pacific Region. In this chapter,the author attempts to outline the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of the Asian-Pacific Geostrategy of Russia,namely what means and paths are used by Russia to achieve the idea of the geostrategy.

Chapter 5,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Faced by Russia’s Geostrategy toward Asian-Pacific Region. In this chapter,the author proposes the problem in the domestic level,regional level and global level of the Asian-Pacific Geostrategy of Russia.

The author combs the basic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in the conclusion part,and thinks the circulation problems of the geopolitics thoughts in the history of Russia which may impact the Asian-Pacific Geostrategy of Russia in the future,and pre-intends the difficult problems which may faced.

序言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民族和文化都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地缘政治特征。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选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其地缘政治特点出发,确定了欧亚平衡的外交战略。一方面,俄罗斯积极发展与欧洲的关系,加强俄罗斯与欧洲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推动建设共同的政治、法律、经济、安全和人文空间,建立统一的没有分界线的“大欧洲”。另一方面,俄罗斯实行积极的亚太地区政策,积极发展与中国、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参加亚太地区多边对话与合作机制,参与解决亚太地区事务,积极融入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

亚太地区在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亚太地区集中了世界主要大国,成为新的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心。积极融入亚太地区是确立俄罗斯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地缘政治支撑。俄罗斯领土面积的2/3位于亚洲地区,这里有丰富的矿藏和资源。加强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加快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2014年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俄罗斯受到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制裁,欧盟国家试图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的能源依赖。为此,俄罗斯积极开拓亚太地缘战略空间,扩大亚太地区能源出口市场,加强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在经济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力图打破西方的制裁和孤立政策。“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地缘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国际背景下,研究俄罗斯的亚太地缘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俄罗斯是一个世界大国,中俄两国也互为最大邻国。研究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有利于深化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助于深化中俄两国在亚太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繁荣。《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是中国俄罗斯亚太政策研究的一部新作,它是徐博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重要科研成果。本书深入地研究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变迁和“冷战”后的三大地缘政治思潮,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俄罗斯地缘战略的定位与选择,论述了俄罗斯的亚太地缘战略构想和实施路径。这部著作的鲜明特点和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来解析其亚太地缘战略及其变化过程。这对于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尝试和创新,这种尝试对于一名年轻的学者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徐博精通俄语和英语,他收集和阅读了大量俄文文献和资料,对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历史与当代思潮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不仅从地缘政治视角,而且运用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理论来研究俄罗斯的亚太地缘战略,表现了他勤奋、执着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赴美国留学一年,从美国大学图书馆收集了相关的地缘政治学和俄罗斯问题的研究资料,与美国研究俄罗斯问题和国际问题的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极大地扩充和深化了俄罗斯地缘政治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研究。

徐博的学术著作《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出版了,我作为徐博的博士生导师,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希望徐博继续努力,在俄罗斯地缘政治理论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科研成果,做出新的学术贡献。刘清才2014年11月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所谓地缘战略就是指一个国家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1]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而一个国家的地缘战略的制定,则要求这个国家根据其所处的现实的地缘政治环境,通过结合本国独特的历史条件,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来维护本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由于其地缘位置和地缘特点不同,所奉行的地缘战略也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疆域、国家综合实力、邻国国力的变化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地缘战略。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这种地缘特点决定了其在西方和东方都有十分重要的地缘利益。从俄罗斯所处的地缘空间划分来看,其在西方面对的主要地缘空间是“欧洲-大西洋空间”,在东方面对的主要地缘空间则是“亚洲-太平洋空间”。亚太地区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战略方向之一,因此面向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必定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又是一个十分重视地缘政治和地缘利益的国家。地缘战略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尤其在俄罗斯的欧洲地缘战略空间面临西方国家不断挤压的今天,开展面向亚太地区积极的地缘战略和外交更是对俄罗斯稳固本国远东地区的安全和发展,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提升大国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书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作为研究的选题,既是对俄罗斯核心地缘战略方向的考察,也是对俄罗斯核心战略内容的考察。

俄罗斯作为世界地缘政治大国,其植根于本国历史、文化特点的地缘政治思想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内容,是世界地缘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尽管“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丧失了超级大国的地位,其地缘政治影响力出现了下降,但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世界上第二大核武库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无可置疑的地缘战略强国。俄罗斯所奉行的亚太地缘战略也必然会对亚太地区的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随着亚太地区近年来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这一地区开始凸显出对俄罗斯越来越重要的地缘战略利益。尤其是21世纪以来,俄罗斯积极发展与亚太地区邻国的关系,广泛参与亚太地区事务,参与多边对话和一体化进程,体现出对亚太地区越来越明显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而亚太地区也成为俄罗斯整体对外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战略演变的全貌,更加客观和系统地分析俄罗斯对外战略的成因和走向。

其次,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和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开展积极的地缘战略也对中国的周边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冷战”结束之后,尤其是自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重要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中国需要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俄罗斯“冷战”后亚太地缘战略的调整和演变与中国自身的发展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在21世纪俄罗斯重新走上国家复兴的道路之后,其对亚太地区的影响更是日益提高。因此,对“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中国在21世纪调整对外战略,开展更加有效的周边外交和大国外交。

同时,对“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作为制定亚太地缘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界的地缘政治理论对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俄罗斯地缘政治理论的出发点是俄罗斯本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地缘战略空间,其理论本身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与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有很大的不同。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制定对外战略的基础已经由过去的以意识形态为核心转变为以地缘政治为核心。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很有限。而在探讨俄罗斯的亚太政策时,通过研究俄罗斯本国的地缘政治理论来考察俄罗斯的亚太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的研究更是缺乏。本书希望能够在这一理论问题上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其次,在中国的俄罗斯问题研究中,尚缺乏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和宏观视角上对“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外交和战略进行梳理和总结,尤其缺乏对梅德韦杰夫成为俄罗斯总统之后这一时期俄罗斯在亚太地缘战略上出现的新变化的总结和分析。本次研究也力图在这方面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同时对未来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可能走向做出分析。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以及“冷战”后俄罗斯的亚太政策给予了相当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出版单独有关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专著。但在其他专著和文章中,国内的学者还是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俄罗斯的亚太政策以及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形成的历史,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研究:《事实与真相——俄罗斯地缘政治与外交》(顾志红著,长春人民出版社,2010年)是国内学界有关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和实践的最为完整、系统的专著。作者在书中论述了俄罗斯地缘政治学产生的背景、演化的历史以及经典的俄罗斯地缘政治学流派。同时,书中也分析了“冷战”后俄罗斯地缘空间的变化,通过分析俄罗斯中心与边缘地带的关系来阐释俄罗斯的地缘位置与地缘关系。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总结了在全球层面中俄罗斯重要的地缘政治伙伴。该书对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发展史的论述比较系统,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实践的论述也有独到的观点。但其美中不足在于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实践和地缘政治思想的运用拘泥于俄罗斯外交中的欧洲和独联体方向,对俄罗斯在亚洲方向如何运用其地缘政治思想以及如何建构地缘战略基本没有提及。同时也没有论述“冷战”后俄罗斯如何与美国、中国、印度、日本等世界主要大国建构地缘关系。

除了专著之外,国内对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学术论文也有很多,包括曹阳所著的《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分析》,该论文分析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冷战”后地缘政治态势以及地缘政治战略中的俄中关系。该论文从总体上考察了“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实践和奉行的一些基本地缘政治原则,但其论述并不具体,也缺乏从理论的高度来归纳“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规律。陈训明著有多篇论述俄罗斯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的文章,主要包括《萨维茨基及其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古米廖夫及其欧亚主义述评》《阿列克谢耶夫及其欧亚主义国家思想》《俄罗斯的欧亚主义》等,这些文章主要分析了从20世纪初到“冷战”结束之前的俄罗斯古典欧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对一些欧亚主义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但并未触及“冷战”后俄罗斯新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曹志平所著的《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主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杨丽华所著的《欧亚主义与冷战后俄罗斯外交》主要分析了欧亚主义对俄罗斯外交的影响,探讨了欧亚主义思想演进的历史、欧亚主义地缘政治观以及欧亚主义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探讨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还有肖贵纯的《俄罗斯外交中的欧亚主义文化特征》(《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5期)、朱晓姝的《俄罗斯地缘政治观管窥》(《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4期)、王树春的《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理念与对外政策》(《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2期)、刘峰的《当前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欧亚主义》(《欧洲》1996年第5期)、毕洪业的《欧亚主义政治思潮与俄罗斯外交》(《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2期)等。(2)“冷战”后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有关“冷战”后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的学术专著。有关俄罗斯与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亚太国家关系的论述主要分散在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专著的章节中。同时,专著在分析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时很少将其统一置于亚太地区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基本都将其划分为俄中关系、俄印关系、俄日关系等双边关系,或者划分为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俄罗斯南亚政策、俄罗斯东南亚政策这种俄罗斯对次地区层次地缘空间内的政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海运、李静杰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的第七章题为“寄予厚望的亚太外交”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叶利钦政府的亚太外交政策,从俄中、俄印等双边关系入手来考察俄罗斯亚太政策的演变,但其论述方法基本以举实例为主,缺乏从理论角度的学理探讨,同时也没有将双边关系的分析纳入俄罗斯整体亚太外交的体系内,难以体现双边关系在地区内的互动性。《俄罗斯与大国及周边关系》(冯绍雷、相蓝欣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一书探讨了从“冷战”结束到普京总统第一个任期结束时的俄罗斯与日本、中国、朝鲜半岛、南亚以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俄罗斯在这些地方的外交政策演变进行了梳理,但是并没有将其置于亚太战略的框架下。《普京八年——俄罗斯复兴之路(2000~2008)》外交卷(郑羽、蒋明君总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对普京总统8年任期内俄罗斯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进行了总结,尽管论述比较翔实和具体,同时也不乏对普京政府对外战略思想的探讨,但仍然将俄罗斯与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分别阐述,没有对俄罗斯整体亚太战略进行总结,也没有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进行分析。《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地缘政治与国家关系》(刘清才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对俄罗斯“冷战”后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在亚洲方向的地缘战略进行了分析,并深入探讨了俄罗斯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国等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东北亚这一地缘空间之内,因此并没有探讨俄罗斯与南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学界有关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比较有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许志新的《俄罗斯的亚太政策》(《当代亚太》2005年第2期),该论文根据2004年前后俄罗斯亚太政策出现的新变化分析了俄罗斯亚太战略的主要构想和目标,并对俄罗斯亚太战略实施的受限因素进行了分析。徐萍和刘守绪的《俄罗斯亚太地缘政策透析》(《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3期)主要分析了2011年前后的俄罗斯亚太政策,考察了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安全层面与亚太国家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俄罗斯亚太政策的主要考量和制约因素。邢广程的《俄罗斯亚太战略和政策的新变化》(《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5期)主要分析了2012年俄罗斯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前后俄罗斯亚太战略的新变化以及未来的走势,分析了俄罗斯亚太战略增强的动因和对中俄关系的影响。这些论文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对俄罗斯的亚太战略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但是很少探讨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影响,同时这些研究均是分析一段特定时间内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变化和走势,并没有通盘考察“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变化和演进。(二)国外研究现状(1)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研究:在俄罗斯国内,对地缘政治思想的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这方面的专著也有很多。20世纪90年代是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研究的高峰,此时俄罗斯出版了很多关于地缘政治思想的专著,比如索罗金在1996年出版的《当代地缘政治学和俄罗地缘战略》,克切多夫在1997年出版的《地缘经济学和俄罗斯的战略》,图洛夫斯基在1999年出版的《政治地理学》等。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研究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但此时,俄罗斯的众多地缘政治学者开始对俄罗斯“冷战”后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进行总结。这一时期有较高学术影响的著作是纳尔托夫的《地缘政治学》。纳尔托夫在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和俄罗斯地缘政治流派的演进,以及俄罗斯地缘政治学派的一些主要观点及其成因。在书的第二部分,他主要阐述了“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以及俄罗斯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关系。在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研究方面,纳尔托夫着重介绍了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并认为这是最适合“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思想。纳尔托夫的《地缘政治学》一书在俄罗斯地缘政治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并被很多俄罗斯大学采用为地缘政治教学的教材。此外,加吉耶夫的《地缘政治学导论》也是一本重要的地缘政治研究著作。加吉耶夫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放到整个世界地缘政治思想史中进行考察和比较,并将其与全球化、国际体系演变等国际政治现象相结合,从而阐述俄罗斯应在当今世界中扮演何种角色。德米特里·特列宁作为俄罗斯重要的大西洋主义学者,在2002年出版了《欧亚主义的终结》一书,从大西洋主义的视角对俄罗斯所奉行的欧亚主义地缘战略进行了批判。

除了俄罗斯国内的研究之外,美国学者拉鲁尔(Marlene Laruelle)在2008年出版的《俄罗斯欧亚主义》一书也是研究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力作。她从俄罗斯欧亚主义思想的发端、俄罗斯早期欧亚主义的发展和观念,以及古典欧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俄罗斯欧亚主义的整个发展演变历程。但这本书美中不足的是未能将欧亚主义与俄罗斯亚太外交进行有机的结合,而仅在独联体地缘空间内分析了欧亚主义的作用。美国耶鲁大学著名俄罗斯问题学者杰弗里·曼科夫在其2009年出版的著作《大国政治的回归——俄罗斯外交政策》一书中也阐述了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他将俄罗斯的外交-地缘政治思想流派划分为民族主义、欧亚主义、中心主义、大西洋主义四种,并对这四种流派的主要观点和意识形态进行了探析。杰弗里·曼科夫这种新的划分方法对理解21世纪俄罗斯地缘战略思想的演变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但对“中心主义”能否被划分为一种单独的地缘政治思想流派仍然存在争议,“中心主义”与“新欧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是研究21世纪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中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问题。(2)“冷战”后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在俄罗斯国内的亚太战略研究中,形成完整的著作仍然较少。尽管亚太地区是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缘空间,但俄罗斯学者对双边地缘问题的研究明显多于对地区地缘问题的研究。巴尔舒科夫的《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家》一书是系统描述“冷战”后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关系的专著。书中巴尔舒科夫通过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的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来分析“冷战”后的俄罗斯亚太战略。但巴尔舒科夫的著作更倾向于对历史和现状事实的阐述,而没有从地缘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俄罗斯在亚太地区中的地位以及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关系的未来。梅尔古罗夫的《俄罗斯与亚太——利益交汇点》一书则主要从地缘经济角度分析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的经贸关系。此书梳理了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经贸交往的历史,并对当前俄罗斯与中、日、印等亚太国家的经贸关系中的热点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但该书更加注重地缘经济角度的分析,对地缘安全、地缘文化方面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的合作与联系则基本没有关注。

除了专著之外,俄罗斯国内也有很多学术论文关注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维克多·尼古拉耶夫的《亚太地区与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国际生活》2010年第4期)、亚历山大·伊万诺夫的《亚太地区与俄罗斯:全球发展过程中的新角色》(《国际生活》2010年第8期)、谢尔盖·拉夫罗夫的《亚洲的崛起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亚洲方向》(《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2006年第2期)。这些文章分别从国家安全、经济合作、政治合作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俄罗斯在亚太地区所拥有的利益以及俄罗斯应当采用怎样的外交战略来维护这些利益。而亚历山大·卢金的《加强亚洲方向》(《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2009年第2期)一文则将俄罗斯的整体亚太战略分为“俄罗斯-中国”“俄罗斯-印度”“俄罗斯-东南亚”等双边及次地区层次来进行对比研究。

除了俄罗斯本国的学者之外,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国际政治学者也给予21世纪日渐加强的俄罗斯亚太战略充分的关注。尽管在美国尚未形成有关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完整专著,但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还是有很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杰弗里·曼科夫在《大国政治的回归——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一书的第五章“中国的崛起及俄罗斯的亚洲定位”中,详细分析了中俄关系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其对俄罗斯整体亚太战略的影响。美籍俄罗斯学者安德烈·齐甘科夫在《俄罗斯外交中政策——国家身份的演变与延续》一书中,通过梳理俄罗斯对自中国家身份的认知来考察“冷战”后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变化。而在该书的每一章中,俄罗斯面向亚太地区的外交战略都是主要内容。美国著名俄罗斯问题专家吉尔伯特·罗兹曼则在《俄罗斯在东北亚——寻找一种战略》一文中,通过分析俄罗斯在东北亚所采取的均势政策,以及俄罗斯与东北亚五国的关系来考察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演变过程。美国塔尔萨大学教授罗伯特·唐纳森在《俄罗斯:亚洲大国?》一文中通过分析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诸如人口减少、经济发展落后、地缘安全压力增大等现实地缘困境以及俄罗斯的亚太战略来思考俄罗斯能否在21世纪继续保持其亚洲大国的身份。三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本书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首先,本书将“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作为一个整体大系统,在这一个大系统之内又包含地缘安全战略、地缘经济战略、地缘文化战略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全貌。同时,在分析系统运作的有效性方面又将其分为支点国家、多边平台、主要手段等多个体系运作层次,注重通过研究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来进行分析。(2)历史分析法。本书通过采用历史分析法对俄罗斯“冷战”后亚太地缘战略进行分期,以俄罗斯不同的地缘政治思潮为界,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分为大西洋主义时期、新斯拉夫主义时期和新欧亚主义时期,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内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异同。同时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分析这些不同时期的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与俄罗斯古典哲学思想以及俄罗斯传统地缘环境之间的联系。(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本书采用的又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通过纵向层次(大西洋主义时期,新斯拉夫主义时期,新欧亚主义时期)和横向层次(地缘安全战略,地缘经济战略,地缘文化战略)的交叉比较,构成了对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多维度、多层次的考察,进而有效地展示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全貌。四创新之处

本书试图通过对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来重新解析“冷战”后俄罗斯东方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同时为中国更好地制定亚太政策,更客观地判断俄罗斯在东部方向的地缘战略意图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具体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首次对“冷战”后俄罗斯在对外地缘战略中将亚太地区作为一个统一的地缘空间进行考察。在中国以往的俄罗斯亚洲战略研究中,俄罗斯与中、日、印等亚洲国家的双边关系是研究的最主要方面,俄罗斯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多边关系也时常被关注,但是很少将亚太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地缘空间,将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纳入其中进行全面的考察。随着地区层次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中日益成为具有关键意义的分析层次,我们只有将俄罗斯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间的双边及多边关系放到整体亚太地缘战略中加以考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俄罗斯地缘战略的整体走向。

二是首次将俄罗斯的经典地缘政治思想作为分析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工具,突出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界的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影响。在以往的俄罗斯亚太政策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十分重视使用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来对俄罗斯问题进行思考,而对俄罗斯本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思想了解和分析得不够。然而事实证明,俄罗斯本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思想对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广泛深刻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缘战略都是建立在本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也唯有如此,这一战略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并获得民众和精英阶层的共同认可。

三是首次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划分为地缘安全、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三个层次进行考察。在传统的地缘战略分析中,地缘安全是最主要的考察对象,然而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政治”与“低政治”的界限正在逐渐变得模糊,“任何一种地缘的控制力在目前都不可能单独发挥其作用。从安全所涉及的领域来看,现在我们所讲的空间安全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安全因素,单纯的军事安全不再等同于真正的国家安全,对地缘政治安全要素的考量需要一种综合的安全观”。因此,将地缘战略划分为地缘安全、地缘经济、地缘文化三个层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

四是首次提出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的基本架构。本书提出了在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大系统下,各个子系统是如何通过相互运作、相互影响来共同实现战略的有效性。本书提出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基本实施框架是“以中国、印度、越南为地缘战略支点国家,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俄罗斯—东盟对话机制为多边合作平台,以能源外交和军事技术合作为连接支点与平台的手段,三种路径共同合作,相互影响来实现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地缘利益”。而这一架构的提出也基本勾勒出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实施路径。五结构设计

本书共分为五章,基本逻辑设计是要解答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战略基础、战略目标、战略手段、战略影响这一系列问题。第一章和第二章解答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战略基础问题,即什么影响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形成。第三章解答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战略目标问题,即“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构想。第四章解答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战略手段问题,即俄罗斯通过何种路径来实现其亚太地缘战略。第五章解答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战略影响问题,即“冷战”后的亚太地缘战略面临哪些问题,其前景和影响又如何。本书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思想基础。本章主要探讨形成“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内部因素: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描绘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产生、发展、形成的历史,主要包括从地理性、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等方面总结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基础,同时阐述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从沙俄时期至苏联解体前的演变与发展,着重介绍“冷战”后俄罗斯三种主要地缘政治思潮:大西洋主义、新斯拉夫主义、新欧亚主义。

第二章,“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本章主要探讨了“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形成的外部因素,即“冷战”后俄罗斯周边的地缘格局、地缘环境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本章将俄罗斯的外部地缘环境分为四个层面,即全球地缘环境的变化、原苏联地区地缘环境的变化、欧洲地区地缘环境的变化以及亚太地区地缘环境的变化。而在分析变化的具体内容时,又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地缘安全环境的变化、地缘经济环境的变化、地缘文化环境的变化。

第三章,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构想。本章提出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究竟包含哪些具体的构想和措施。与俄罗斯面临的地缘环境相对应,俄罗斯的亚太地缘战略也包含三个方面:地缘安全方面、地缘经济方面和地缘文化方面。根据“冷战”后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不同环境,俄罗斯制定了相应的亚太地缘战略构想。同时,“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潮又不断影响这三个方面的总体构想。而笔者则分析了在不同地缘政治思潮主导下,俄罗斯地缘安全构想、地缘经济构想、地缘文化构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调整。

第四章,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实施路径。在这一章中,笔者试图勾勒出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实施架构,即俄罗斯通过何种手段和路径实现了地缘战略的构想。在俄罗斯的亚太地缘战略中,双边关系是支撑其前进的最主要动力,因此俄罗斯与中国、印度和越南三个亚太地区地缘战略的支点国家建立了稳固的双边关系。同时为了拓宽自身地缘利益实现的空间,俄罗斯积极打造和参与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平台。这主要包括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俄罗斯—东盟对话机制。最后,笔者分析了实现俄罗斯与这些支点国家和多边平台有效互动的两个重要战略手段:能源外交和军事技术合作。“支点国家”“多边平台”“有效手段”构成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路径中的“点”“面”“线”。

第五章,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前景。在本章中,笔者提出了“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在国内层面、地区层面和全球层面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历史性的,比如俄罗斯国家身份的界定问题,俄罗斯如何在三个支点国家之上取得平衡;也有现实性的,比如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以及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俄罗斯地缘战略的影响。之后,文章预测了未来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前景。最后,文章探讨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将对中俄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笔者重新梳理了本书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就可能在未来影响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俄罗斯历史上地缘政治思潮的循环问题进行了思考,也对本书可能面临的疑难问题进行了预测。[1] 潘忠岐:《地缘学发展与中国地缘战略》,《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2期。第一章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思想基础

地缘政治学作为国际政治研究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其基本的研究视角是以地理为基点,着重研究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以及环境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地缘政治研究在西方拥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论述过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他也相信,“人们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人们既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让·博丹、孟德斯鸠等哲学家也在自己的哲学理论中表达出了朴素的地缘政治思想。

众所周知,西方世界经典的地缘政治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派,即以拉采尔、契伦、豪斯浩弗、施密特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派和以马汉、麦金德为代表的英、美地缘政治学派。

德国地缘政治学派的主要影响力集中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其理论根源主要来源于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理论”,而瑞典学者契伦则第一次提出了“地缘政治”的概念。德国学者豪斯浩弗通过自己的“大陆联盟”理论将德国地缘政治学派推向了高峰。

与德国地缘政治学派同时存在的还有以英国和美国学者为首的英、美地缘政治学派。其典型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汉和哈尔福德·麦金德。马汉的“海权论”和麦金德的“陆权论”都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其影响十分深远。与此同时,美国籍的荷兰学者尼古拉斯·斯巴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也是英、美地缘政治学派中重要的学说。“二战”之后,科恩提出的“多极世界理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等也曾为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尽管地缘政治学自诞生以来就被打上了强烈的欧美政治哲学思想的烙印,但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同样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创立带有自身文化色彩和思想印记的地缘政治理论。俄罗斯作为长期以来一直拥有强大影响力和独特文明特性的国家,加之其鲜明的地缘特点和宗教信仰,也创造出了反映其自身特点的独特的俄罗斯地缘政治理论。而这一政治理论在经过了帝俄时期、苏联时期和新俄罗斯时期的漫长历史发展之后,在今天正逐渐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了大西洋主义、新斯拉夫主义、新欧亚主义等主要的地缘政治思想流派,并对俄罗斯的对外地缘战略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基础

俄罗斯独特的地缘政治思想的出现和发展是有其充分的历史和文化基础的。由于现代地缘政治学的真正价值是对构成国际关系基础和影响政治互动的地理因素的分析,因此一国的地理条件无疑是其独特地缘政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最核心要件。除此之外,一国的文明形态及其对自身身份归属的认知也对其地缘政治理论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俄罗斯广阔的领土占了欧亚两洲面积之和的42%和将近地球陆地面积的1/6,其地理条件十分多样,边界形成的历史也十分复杂。同时俄罗斯地处欧亚文明的结合部,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宗教信仰造就了俄罗斯文明与外部文明的巨大差异和冲突。因此,在笔者看来,俄罗斯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性和宗教信仰是俄罗斯独特的地缘政治思想形成的最重要基础。(一)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地理基础

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对这个国家的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政治行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俄罗斯在世界版图中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正是其地缘政治思想形成的最核心要素。

在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中,俄罗斯一般被认为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或“枢纽地带”,这一概念是由哈尔福德·麦金德在1919年发表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同时麦金德也认为控制这一“心脏地带”对控制整个欧亚大陆乃至世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可见俄罗斯在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中的“枢纽”作用。同时,俄罗斯幅员广阔,无论是在当今还是过去,俄罗斯都有一半以上的领土地处亚洲,而这种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或亚洲国家的地理位置也使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都充当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角色。因此,“俄罗斯在地缘政治方面的天然属性并不会依其意识形态、集团利益、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只要俄罗斯存在,它必然是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大[1]陆枢纽国家”。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覆盖“心脏地带”的地理位置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的。俄罗斯国家的疆域和边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发生过多次大幅度变更,而不同时期俄罗斯领土和疆域的变化都对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俄罗斯地缘政治的核心地带西起于东欧的基辅,东至乌拉尔山的秋明。俄罗斯国家起源于东欧平原,核心地带地处东欧的这一地缘政治特点也决定了面向欧洲的外交一直以来都是俄罗斯地缘战略的核心方向。这里也汇集了在俄罗斯地缘政治中最具核心作用的城市,比如基辅、诺夫哥罗德、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公元9世纪,在第聂伯河地区出现了第一个以东斯拉夫人为主要民族的国家——基辅罗斯。基辅罗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斯拉夫文明的发展。公元10世纪末,在弗拉基米尔大公的主持下,基辅罗斯接受了东正教作为本国的国教。这一被称为“罗斯受洗”的历史事件对未来俄罗斯地缘领土的确定以及俄罗斯文明的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尽管在苏联解体之后基辅成了乌克兰的首都,但其在俄罗斯文化、历史、宗教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占据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莫斯科则长期以来一直是莫斯科公国、苏联和俄罗斯联邦的首都,在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最核心的角色,同时也是俄罗斯的经济、文化中心。在13世纪,斯拉夫人受到了来自东方的蒙古部落的攻击。随着1240年蒙古大汗拔都攻陷了基辅,东斯拉夫人已经基本处于蒙古帝国的控制之下。1242年,拔都在萨莱(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附近)定都,建立了金帐汗国。从此,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进入了金帐汗国时期。金帐汗国的领土包括自黑海至里海的广阔区域,可以说为俄罗斯未来所占有的地缘政治枢纽的位置勾勒出了轮廓。而俄罗斯的欧亚主义学者也十分重视金帐汗国在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萨维茨基就认为鞑靼的统治帮助俄罗斯“获得了自己的地缘政治独立并保护了自己的精神独立,不受侵略性的诺曼底-日耳曼世界的制约……没有鞑靼统治时期就没有俄罗斯”。同时在另一方面,蒙古帝国的压迫统治也促进了金帐汗国版图内部各个不同斯拉夫民族势力的联合,加速了当时软弱而四分五裂的罗斯诸公国向一个强大、自律和统一的专制政权过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莫斯科大公一方面依靠自己的财富,另一方面依靠鞑靼人和教会的支持,逐渐成了俄[2]罗斯所有诸侯的首领”。莫斯科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取代诺夫哥罗德、罗斯托夫等其他城市开始成为俄罗斯地缘版图的核心。

此外,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核心区会聚了俄罗斯工业和农业链条中最发达的部分。在核心地带的南部,顿巴斯至彼尔姆一线是俄罗斯煤矿的主要储藏区,而在核心地带的东部区域则是俄罗斯石油产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地处核心区域西北部的圣彼得堡作为俄罗斯帝国曾经的首都,是经济规模仅次于莫斯科的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在俄罗斯的地缘版图中被誉为“北方首都”,而其在历史上也象征着俄罗斯迈向欧洲的步伐。随着彼得一世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沙皇,俄罗斯面临的主要地缘难题是如何获得一个常年不封冻的出海口,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地缘空间。为此,彼得大帝先后发动了几次对南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来获得对亚速海和黑海的控制权,但其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的最大影响无疑是通过“北方战争”击败了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进而在1703年建立圣彼得堡并将其确定为未来帝国的新首都。这一举措使俄罗斯“无可逆转地走向了西方世界”,“打开了一个通往欧洲的窗口”。同时,俄罗斯面向西部的地缘扩张也进一步提高了俄罗斯在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中“心脏地带”的影响力,“其结果是把处于欧洲边缘的斯拉夫人吸引到了斯拉夫沙俄的周围”。

在俄罗斯地缘政治的核心地带之外,是西伯利亚和东欧的广阔平原地带。这些平原地带没有可以阻碍扩张的天然屏障,这一方面使历史上的俄罗斯可以轻易地进行扩张,“俄国人一路挺进到太平洋,甚至到了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这一扩张进程只有伟大的美国西进运[3]动可以与之匹敌”。而在另一方面,这一地缘特点也使俄罗斯在历史上易受到不同方向的攻击。这迫使俄罗斯只有不断地进行对外扩张,不断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而相对于较早建立民族国家和完善政权机制的欧洲方向,散落于西伯利亚地区的各种原住民则十分脆弱,易于征服。因此俄罗斯在历史上对这一区域的扩张相对容易得多。

从16世纪中叶开始,沙皇伊凡四世率领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的军队逐渐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向东和向北进行扩张。在相继吞并了喀山汗国(1552年)、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年)之后,于1556年抵达里海,在1581年莫斯科公国的哥萨克骑兵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了西伯利亚。在占领当时西伯利亚汗国的首都西伯利亚城之后,俄罗斯开始了对西伯利亚的有效控制。至此,莫斯科公国由一个地处东欧一隅的小国发展成横跨欧亚两大洲的重要力量。而俄罗斯在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中的地位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完成了其在地处“世界地缘政治枢纽区域”的构建。此后,俄罗斯的哥萨克人一路向东,在17世纪到达了地处西太平洋边缘的鄂霍次克海。尽管在当时中国清政府的军事压力下俄罗斯很快放弃了这一区域,但此时东部地区已经成为俄罗斯整个地缘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向西伯利亚方向的毛皮贸易成为这一时期俄罗斯的重要财富来源,同时为保护毛皮贸易而建立的城堡巩固了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使这一区域完成了和俄罗斯欧洲部分领土在地缘上的有效连接。

随着19世纪初俄罗斯反击拿破仑侵略的胜利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俄罗斯已经从欧洲地缘政治舞台的边缘走到中心,成为在地缘政治领域对欧洲事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的国家。随着国力的强盛,沙皇俄国在这一时期向东扩张的脚步也逐步加快。随着19世纪中国国力的日渐衰落,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扩张面临的阻力也小了很多。而其“在远东的种种努力也是针对太平洋沿岸地区的……俄罗斯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定居点都朝向重要河流的下流区域,或者朝向鄂霍[4]次克海、日本海以及白令海”。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立终于使俄罗斯将其欧洲部分的领土和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领土充分连接起来,进一步扩大了俄罗斯在地缘上横跨欧亚大陆的战略纵深,将中央政府的影响力有效扩展到其东部边疆。而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最东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也在俄罗斯地缘战略中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最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渔业基地。其重要性在日俄战争时俄罗斯失去旅顺港之后更明显。

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沙皇俄国的领土面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绵延5700英里,领土总面积为864万平方公里),但由于其经济发展十分落后,政权和军队腐败严重,加之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击败,俄罗斯对东北亚事务的影响迅速收缩。因此俄罗斯此时的地缘影响力相比于19世纪实际上已经严重衰落了。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罗斯国内革命的爆发又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地缘有利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中心,苏联时期俄罗斯的地缘空间又重新恢复了。苏联在这一时期将一些波罗的海沿岸的国家和领土并入本国,扩大了自己在西部地区的地缘战略纵深。同时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联的军队挺进东欧,将东欧很多国家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苏联在这一时期完全控制了麦金德所说的“枢纽区域”,其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和统治力达到了巅峰。

尽管如此,苏联时期的俄罗斯面临的地缘战略环境却并不安全。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心脏地带”的南部和西部均被西方集团控制,“美国垄断了周边的海域和大洋,对苏联造成了极大的威

[5]胁”。而苏联此时面临和17世纪沙皇俄国同样的地缘政治困境,即要寻找到通向大洋的通道以稳定自身所处的战略环境。而苏联此时面临的选择只有从北部进入北冰洋或从南部进入太平洋。尽管苏联曾努力实现这一战略目的,比如在印度洋沿岸的苏丹港、亚丁湾等地打造军事基地,在越南打造通往西南太平洋的金兰湾基地,入侵阿富汗以获取通往印度洋的通道。但这些努力最终都未能使苏联获得稳定可靠的出海口。另一方面,苏联地缘政治影响力所覆盖的“心脏地带”也并不稳定,苏联在社会主义体系内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等地处“心脏地带”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与苏联产生过冲突,同时在东部地区苏联与中国的战略结盟也在20世纪50年代末破裂。这一系列危机的爆发加之苏联本身的政治、经济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其竞争力和国力日渐衰落,最终导致了苏联在1991年解体,其对“心脏地带”的地缘影响力也分崩离析。

苏联的解体被包括普京在内的很多俄罗斯政治家和地缘政治学者认为是其历史上的巨大“地缘政治灾难”。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俄罗斯“以前核心区的收缩,一些矿藏储量丰富的有效国家领土和空旷区的丧失以及领土边界的变化”。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冷战”的结束在欧亚大陆中心造成了一个“黑洞”,造成了自莫斯科公国对外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