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儿经:92个场景化祖孙教养示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23:57:10

点击下载

作者:王老墨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隔代育儿经:92个场景化祖孙教养示例

隔代育儿经:92个场景化祖孙教养示例试读:

前言

在校门前,在公园里,每天我们都能看到许多陪伴孩子的老人;他们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放弃安逸生活,殚精竭虑,倾其所有。这让很多年轻父母不禁喟叹:家有一老,如同一宝啊!

是的,有了老人的帮扶,年轻的父母可以安心工作,放手打拼。但是,年轻的父母心中亦常有不安。他们担心老人太辛苦,影响身体健康;也担心老人育儿方式不够科学,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毋庸讳言,鉴于老人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育儿理念等条件所限,老人带孩子也有一些不足。因此,一些育儿专家建议,孩子在幼儿时期最好由父母亲自养育。可就许多家庭而言,现实条件决定只能把孩子交由老人看管。因此,帮助老人转变育儿理念,提高育儿水平;既让老人享受到天伦之乐,又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才是当务之急。这也是笔者出版本书的初衷。

本书通过身边耳熟能详的事例,剖析隔代育儿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旨在引起读者警觉和注意,更新育儿观念,做到与时俱进。任何方法都不是唯一万能的,建议并非最终答案。家庭和孩子不同,育儿方法亦有差别。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这不仅是一本写给老年朋友的书,笔者更希望对年轻的父母有所裨益。因为父母才是家庭育儿的主体,其育儿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第一章 育儿需取经在我国,老年人帮助子女照看下一代的比例高达66%,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作为子女,子女对父辈传统育儿理念有担心和忧虑。老人带孩子常常力不从心。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帮助子女照顾看孩子的比例高达66%,两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老人照顾的家庭高达70%。

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老人与子女一起带。子女白天上班,孩子放在老人家;或老人到子女家照顾孩子,晚上子女下班自己带。②子女在外地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将老人接过来带孩子。③子女外出工作,或外出打工,将孩子长期留在老家,完全由老人照顾。④其他情况,如孩子母亲不上班,老人与孩子母亲一起带孩子;或家中雇有保姆,主要工作由保姆承担,老人做些辅助性工作。

对于隔辈人照看孩子,孩子父母什么反应,老人又有何想法?妈妈们的担忧

小米自生下女儿妙妙后,第一次参加同学聚会。席间面对久未见面的同学,她忙不迭地倒起心中苦水:“你们帮我出个主意,我该怎么办?我家妙妙今年1岁7个月。平时我和老公上班,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下班我们过去吃完晚饭,带孩子玩一会儿。我和老公回自己家睡觉,孩子留在爷爷奶奶家。首先声明一下,本人不是懒惰,也想带孩子睡。可妙妙夜里太闹,我睡不好觉,第二天上班都没精神。婆婆说还是由她带好,我就随他们了。可是,我发现公公婆婆太宠孩子,凡事都由他们包办,孩子得不到锻炼。孩子1岁7个月,走路还摇摇晃晃。孩子的话他们从不违背,孩子越来越任性,坏毛病越来越多。我委婉地公公与婆婆谈过几次,小孩子要有规矩,不能惯。可他们却振振有词,一句话把我顶回去,说孩子太小大了就好了。你们说这是什么逻辑。大了性格已形成,还能改过来吗?还有,我和二位老人之间,育儿理念分歧太大。我要给孩子报早教班,他们死活不让。说一点用处都没有,净骗钱,搞得我哭笑不得。我现在怀疑,把孩子交给他们带是不是个错误?你们家里都什么情况,快跟我说说。”

小米话刚说完,大家便七嘴八舌插起话来。

小麦一摆手,说:“停,先听我说。孩子当然由妈妈爸爸带好,无人能替代。可问题是,我们能办得到吗?有谁能一直待在家里养孩子?小米,主意我给你出,你辞职待在家里自己带。要是嫌累,请婆婆搭把手,省去你多少烦恼和忧虑。你敢不?”小麦反问小米。

小米摇头,无奈地说:“我不敢。没我每月几千元工资,光靠老公养活不起我娘俩,再说……”

小麦又说:“你呀,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有人带;下班有吃有喝,吃饱喝足拍拍屁股走人。去哪儿找?我家四位老人,离得太远,身体又不好,一个也指望不上。没法子,只得掏出我大半月工资雇阿姨。问题是阿姨也不称心,不是年纪太大就是缺少育儿知识;再说,哪有自家老人放心?我两个月换了三位阿姨,家政公司都烦了。我是愁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你还顾虑这个顾虑那个,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小麦话没说完,小丽抢话反驳小麦:“米米担心不是没有道理,隔辈人带孩子,年龄差距太大,带出来的孩子毛病多,性格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就一直坚持自己带孩子。”

小丽被大家打断,众人一起问她:“小丽,难道你准备辞职在家带孩子?”

小丽说:“我把孩子送幼儿园,也不让老人带。”

众人笑道:“想得美,一岁孩子哪家幼儿园能收?”

小瑞说:“孩子最好三岁以后送幼儿园,否则问题太多。当然,有个别幼儿园收两岁前幼儿。我家孩子两岁就送幼儿园,孩子太小,总闹毛病,不是感冒发烧就是咳嗽流鼻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个月去不了几天,后来干脆退园了。我把爸妈从黑龙江接来照顾孩子。现在,孩子由爸妈带我放心,可我们之间矛盾很多。他们太宠孩子,我们之间育儿理念不一样,常常争吵。吵后我就后悔,老人身体不是很好,千里迢迢来帮我带孩子,很辛苦,非常不易。想到这些,我就偷偷掉眼泪。可为了孩子,也不能一味迁就。唉,不说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小瑞说到这儿哽咽了。

提起老人带孩子,有说不完的话。说心里话,老人非常不易。为儿女操劳一生,现在又为孙辈忙前忙后,操碎心,非常辛苦,让人心疼。可孩子交给他们,子女心中亦有许多担忧和顾虑。老人的心思

某住宅小区,十多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带着孙辈在庭院里玩耍,处处洋溢着欢歌笑语。

一岁半的女孩妙妙,走起路摇摇晃晃像只笨小鸭。妙妙走路比同龄孩子晚,这可急坏了爷爷奶奶。只见二老弯腰驼背,一人牵只小手,拉着她学走路。爷爷性急快了半步,妙妙没有站稳,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哇哇大哭。奶奶心疼,一把将妙妙抱起,边哄孩子边数落老伴。

家隔壁邻居马大叔看到这一幕,感叹道:“瞧这老两口,一天到晚围着孙女转,没一会儿闲的时候,可别把自己累垮了。”

刘姥姥怀抱外孙女,接马大叔话:“你儿子现在没结婚,站着说话不腰疼,等你当上孙子,就全明白了。”

马大叔听刘姥姥这话顿时不高兴了,瞪她说:“你这老太太,太不会说话!我当爷爷,怎么是孙子?”

哈哈哈哈……小区里的老人一阵哄笑。

刘姥姥一本正经地说:“你以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那么好当,得挨够累才有资格。你没看见幼儿园、小学校门口,站那么多接孩子的老人?就说咱们小区的老家伙们,谁家不是成天围着孙子、外孙子转,有的还得做饭。我说错了吗,不是‘孙子’是啥?”

马大叔恍然大悟,嘿嘿一笑:“老太太话虽糙,多少有点道理。我看妙妙爷爷奶奶,孩子刚出生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现在变得萎靡不振,是不是太累了?”

妙妙奶奶叹了口气,接话道:“家家如此,家家如此,带孩子哪有不累的?咱小区刘姥姥、赵姥姥、马奶奶、李奶奶,谁家不是这样?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每天起早贪黑,忙得脚打后脑勺。工作压力那么大,当老人不帮指望谁帮?唉!挨累倒是心甘情愿,自己孩子嘛。只怕费力不讨好,到头来,人家一大堆意见。”

刘姥姥赞同妙妙奶奶的话,说:“这话太对了,咱们与年轻人想法不一样。这也不是,那也不对,一天没个好。那叫什么来?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这些老人的话,真实、形象地反映了许多老人的内心想法和感受。他们也想安度晚年生活,他们有些牢骚、抱怨,但并不影响实际行动。在他们看来,自己倾尽所有,为什么子女还有那么多抱怨和不满意呢?大爱的无奈

很多年轻的父母对老人带孩子有种种担忧和顾虑。他们不认同老人的育儿方式和方法,两代人之间常产生分歧和矛盾。育儿专家建议在幼儿时期,孩子最好由父母亲自带,或交由条件完善的社会托幼机构照看,不赞成隔辈人育儿。但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料孩子,社会上又缺乏足够条件完善的托幼机构;雇保姆照顾孩子,除经济负担外还有其他方面的顾虑。别无选择只能将孩子交由老人来带。

作为老人,他们倾尽所能帮助子女,减轻其工作生活压力,承担起照看孙辈的任务。无奈,由于年龄、生活经历、习惯不同,育儿理念、方法等方面与子女存在分歧,加之精力和体力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继续壮大的老年育儿大军

实施普及二孩政策后,有媒体发起在线调查,结果显示,40%的人表示不会考虑生二胎,原因有担心养不起、没人带等。许多年轻人生不生二胎主要看父母,老人如愿意带孩子,他们就准备要二胎,否则不敢生。由此可以预见,又将有一批老人加入育儿大军之中。第二章 老年人育儿的优势与弊端老年人育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经验丰富,细心且有耐心,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有些老人育儿理念、方法陈旧,常溺爱孩子,容易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老年人与年轻人育儿方式的区别

老年人与年轻人育儿方式有何区别?不妨从下列几个情景来观察。

1. 某日,某小区门前

雯雯上身穿米色小衫,下身穿小花裙,头上别一蝴蝶结;雯雯妈肩挎小包,和孩子在住宅小区门前等候出租车。

邻居瑶瑶和奶奶走过来。瑶瑶长衣长裤,奶奶肩背一大包。

雯雯妈热情地与瑶瑶奶奶打招呼:“婶,您背这么大包,带瑶瑶去哪儿呀?”

瑶瑶奶奶笑道:“去公园。包里给瑶瑶带的是吃的喝的玩的。你们去哪儿?”

雯雯妈笑道:“太巧了,我们也去公园,一起打车走吧。”

瑶瑶奶奶摇头:“打车多贵,还是坐公交车吧。才两站地,不远。”

瑶瑶摇着奶奶的手:“奶奶,我要打车,不坐公交车。”

雯雯妈说:“打车没几块钱,不贵。坐公交车人多,太挤,您还背个大包。”

雯雯和瑶瑶欢呼跳跃:“太好了,咱们一起去公园!”

瑶瑶奶奶没有再吱声,默许了雯雯妈意见。她上前打量雯雯。

瑶瑶奶奶说:“雯雯妈,雯雯让你打扮得太漂亮了,可孩子穿得有点少。早晨天凉,还有风,应该多穿点。”

雯雯妈看着女儿摇头:“不少。婶,你看现在谁还穿长袖衣服,我倒觉得瑶瑶穿得有点多。”

瑶瑶奶回头摸下瑶瑶的头,“说:不多,不多,这孩子见风就流鼻涕。”

瑶瑶奶奶看了眼雯雯的脚,对雯雯妈说:“你这妈妈真是个马大哈,怎么能把孩子袜子穿错?”

雯雯妈一愣,蹲下身子细看,拍手哈哈大笑:“真是,这是两双袜子,一样穿一只。是雯雯自己穿的,我也没在意。算了,天不凉,干脆光脚吧。”

瑶瑶奶奶说:“不穿袜子可不行。我包里还有一双瑶瑶的袜子,她俩一般大,给她穿上。”

于是瑶瑶奶奶翻包,掏出一双袜子给雯雯穿上。

2. 公园林荫路上

雯雯、瑶瑶欢快地奔跑。

瑶瑶奶奶穷追不舍,口里喊着:“别跑,小心摔着。”

雯雯妈若无其事、不慌不忙地跟在后面。

公园小路有些湿,两个孩子脚下一滑,同时摔倒。两人谁都没有哭,趴在地上,回头望大人。

瑶瑶奶奶吓了一跳,跑上前,一把抱起瑶瑶,心疼地问:“瑶瑶,摔疼没有?叫你别跑,你非要跑,你这孩子太不听话。”

雯雯妈若无其事地走到雯雯面前,问:“摔伤没有?自己起来。”

雯雯没有吱声,自己爬了起来。

3. 公园树荫下游人休息区

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

瑶瑶奶奶目不转睛地盯着两个孩子。

雯雯妈掏出手机,翻看着网页。

雯雯手里拿着一个小玩偶,玩得很专心。

瑶瑶把手里的小汽车扔掉,去抢雯雯手中的玩偶。

雯雯向一边躲闪,不给瑶瑶。

瑶瑶上前一把抓住,口中说:“给我。”

瑶瑶奶奶拉住瑶瑶说:“瑶瑶,咱别抢,跟雯雯好好商量。”

瑶瑶奶奶对雯雯说:“好孩子,你比瑶瑶大一个月,是小姐姐,让瑶瑶玩一会儿。”

雯雯坚定地摇头,就是不给。

雯雯妈抬起头,看雯雯一眼,毋庸置疑地说:“雯雯,让瑶瑶玩一会儿。”

雯雯噘嘴,不情愿地把玩具递给瑶瑶。

瑶瑶接过玩具,奶奶说:“快谢谢雯雯。”

雯雯委屈,暗自流泪。

瑶瑶奶奶不好意思地说:“孩子别哭了,瑶瑶把玩具还给雯雯。”

雯雯妈收起手机,起身将雯雯搂过来,说:“没事,让瑶瑶玩会儿。”

雯雯妈想了想,对雯雯说:“雯雯,咱俩玩老鹰抓小鸡好不好?”

雯雯双手抹眼泪,说:“那我当老鹰,你当小鸡。”

雯雯妈妈说:“好吧,我当小鸡。我跑了,快追呀!”

雯雯妈说着话,起身张开两只胳膊,跑起来。雯雯兴奋地去追妈妈。

瑶瑶也要追她们,奶奶拦住她,说:“咱不玩这个游戏,危险,还是玩雯雯的玩具。”

瑶瑶不听奶奶的劝阻,还要追。奶奶无奈,掏出一个棒棒糖塞给瑶瑶。

瑶瑶奶奶与雯雯妈妈带孩子的不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老年人与年轻人带孩子的差别。

老年人更注重孩子的安全。关注孩子安全无可厚非,但过度将适得其反。有的老人总给孩子穿得厚厚的,不停地追着喂孩子食物,一会儿塞一块苹果、一会儿塞一块饼干。带孩子外出游玩,总是大包小包,装着满满的东西。衣服一套怕不够,还要带两套、三套。吃的面包、饼干、水果,用的水瓶儿、奶瓶儿、坐垫、纸巾一样不能少,甚至连尿罐儿都要带上。年轻的父母们则没那么复杂,越简便越好,一个小包、一个水瓶、一点零食足已。老人们怕孩子磕着、碰着,总盯着孩子,与孩子寸步不离。喜欢孩子一个人安静地玩,但凡没有把握的游戏绝不让孩子参与。年轻的父母则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孩子越开心越好。他们喜欢与孩子互动,与孩子一起骑车、跑步、踢球、玩飞盘、玩游戏等。大人孩子累得满身汗还嫌不过瘾。

老人往往比年轻人更为细心,更有耐心。对孩子的每个细节了如指掌,每一个细小变化都非常关注。对孩子的饮食起居比父母更关心,凉了、热了,硬了、软了,用心调理。年轻人由于工作繁忙、压力大,对孩子往往粗枝大叶,不及老人细心和富有耐心,在孩子吵闹时容易发脾气。

老年人容易溺爱孩子。老人往往以孙辈为中心,孩子就是他们的一切;对孩子有利的事就办,不利的事情坚决不办。如同瑶瑶奶奶,两个孩子抢玩具,她宁愿雯雯不高兴,也想方设法叫雯雯放弃玩具,让瑶瑶玩。而年轻的雯雯妈妈则比较理性,培养孩子养成谦让的习惯。她批评雯雯,让她把玩具给瑶瑶。当孩子不理解、落泪时,她用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像瑶瑶奶奶用物质奖励哄孩子。

遇到育儿方面的问题,老年人常凭经验,实在不懂问问街坊邻居;年轻人则喜欢上网查找答案。

总之,老年人和年轻人带孩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隔代人育儿的优势

姥姥姥爷、奶奶爷爷带孙辈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祖孙之间浓厚的血缘亲情是无可替代的。中国俗话“隔辈亲”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老人晚年生活更需要亲情的维系与关爱。孙儿绕膝,欢歌笑语,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愉悦和充满朝气。他们对孙辈的疼爱甚至胜于子女,心甘情愿为孙辈的健康成长付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倾尽所有。老人对孩子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会让他们欢欣鼓舞,牵动着他们的心弦。这些是老人能够带好孙辈的坚实基础。

第二,老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社会阅历,对于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更有经验。他们大都退休赋闲在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他们对孩子每一阶段的变化更为了解;尤其在孩子生病和遇到其他状况时,比起年轻父母更有经验,能够自如地应对和处理。

第三,老一辈人具有的中华民族许多优良品质和作风。他们在照料孙辈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融于教育之中。孩子不仅能接受先进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

第四,老人帮助子女带孩子,可以替子女节省生活开支、减轻压力,免除后顾之忧,使之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心工作,发展事业。隔代人育儿的不足

隔代人育儿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

老人们更容易溺爱孩子。有的孩子骄横跋扈,有的孩子自私自利,有的孩子不懂礼貌,有的孩子目空一切、不守纪律,有的孩子不懂得怎样与小朋友相处,这些都源于老人对孩子的溺爱。过度溺爱给孩子性格发展和成长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些老经验、老法子,跟不上时代发展。思想保守,育儿理念、育儿方法陈旧,不能及时接受和吸收新的育儿理念和方法。与年轻父母存在较大差距。一项调查数据显示,60%以上幼儿父母经常会因为教育方式、方法等问题与老人发生矛盾。

老人因为身体、精力等原因,往往力不从心。想做却做不到;即使勉强去做,也无法做好。在对孩子早期教育、智力开发和身体训练等方面常不能如意。育儿建议

1. 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老人带孩子要“得法”,否则费力不讨好。什么叫“得法”?概括起来就是,扬长避短、取长补短。隔代人带孩子有许多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要想带好孩子,就要学习年轻人的长处,弥补自身不足,特别要克服溺爱孩子的毛病。爱孩子,但不能惯孩子。不仅要满足于做孩子的好保姆,还要做孩子的好老师、好朋友。不因疼爱孩子而放松对孩子的管教,降低对其的要求,预防孩子养成坏习惯、坏毛病。

2. 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

时代在发展,带孩子的标准与要求已有很大不同。老年人不能固守老一套,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新的育儿知识和理念。不能仅满足于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护得安安全全,还要力争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方面,老人可以向年轻的父母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鲜事物。

3. 老人与子女要多沟通

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老人要在幼儿喂养和教育等方面与子女保持同步,不能各自为政。老人遇事要多与子女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育儿建议;同时为年轻的父母创造条件,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接触互动。第三章 该放手时就放手在一些家庭,儿女与老人间的主要矛盾在于:儿女嫌老人操心太多;老人埋怨子女不听话。父母是育儿的主角,老人是育儿的配角,老人应支持子女担负起育儿主角的责任,不可越俎代庖。父母是育儿主角

奇奇今年两岁半。自奇奇出生以后,姥爷姥姥、爷爷奶奶就有一条不成文规矩:凡有关奇奇的重大问题,都由两家老人一起开会做决定。例如,奇奇起一个什么样的学名,参加什么样的早教班,甚至每天吃什么穿什么,都由他们说了算。他们决定带奇奇到6岁直到上小学。

奇奇父母是一对孝顺儿女,虽对老人的做法有意见,也不好坚持,只得默认这条规矩。老人说什么是什么,倒也省心。

有一次,奇奇得了胃肠炎,四位老人带孩子去看医生。医生问:“这孩子平时是不是由老人带呀?可得注意了,孩子太胖,胃肠不好,会对将来发育有影响。”

医生一席话让他们震惊,想起奇奇的父母早就对他们的喂养方式提出过意见,只是他们一直置之不理。看来,老年人的育儿理念确实存在问题。大家决定把如何抚养教育孩子的决定权交还给孩子的父母,甘愿在子女的指导下,当好配角,做好辅助工作。

奇奇的父母见老人想通了,非常高兴。他们按照科学育儿方法给奇奇制定食谱和早教方案,老人按方案带奇奇。过了半年,奇奇各方面达到同龄孩子的水平,上了幼儿园。

有些家庭,凡涉及孩子的事情,老人事无巨细,都要过问、操心。他们习惯于发号施令,自作主张。子女或是出于无奈,或是出于图清闲;老人说什么是什么,言听计从,一律照办。由于缺少父母的积极参与,老人不合时宜的育儿方式得不到纠正,给孩子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正确方式是将育儿主角退让给孩子父母,共同参与,当好配角。孩子的困惑

球球这几天感冒,没上幼儿园。妈妈把他送到姥姥家。在家时,妈妈对球球说:“球球,在姥姥家要听姥姥的话,不要淘气。妈妈给你带本书,今天,你要学会一首儿歌。能做到吗?”球球点头,乖乖地答应了。

姥姥带球球在小区里玩了一阵子。回到家,球球吃完水果,姥姥拿出书,教球球念唐诗。

球球说:“妈妈给我留作业了,让我学一首儿歌。姥姥,您给我读。”

姥姥摇头:“你妈也真是的,都多大了,还学什么儿歌。不学,咱们今天学唐诗。你看三楼奇奇,比你小,都会背80多首诗。咱们得加油,争取超过他。”

球球固执地说:“不,我要听妈妈的话,学儿歌。”

姥姥不高兴,说:“球球不是好孩子,难道姥姥的话也不听了?你妈临走时怎么跟你说的,不是叫你听姥姥的话吗?”

球球不解:“可是,妈妈的话也得听呀。不听妈妈的话,妈妈会不高兴,说我不是好孩子。”

姥姥说:“球球,这你就不懂了,姥姥给你讲个道理。好孩子要听妈妈的话,姥姥是妈妈的妈妈,妈妈听姥姥的话,球球听妈妈的话,也就是听姥姥的话。懂得吗?”

球球摇头:“才不是,你俩说的话不一样,我不知道应该听谁的话。今天我什么都不学。”球球生气地噘起嘴来。

球球姥姥一番话叫球球既迷茫又无法反驳。“姥姥是妈妈的妈妈,妈妈理所应当听姥姥的话。可是,姥姥和妈妈说的话不一样,我能不听妈妈的话吗?”

这样的情况生活中屡见不鲜,当老人与子女意见不一致时,该如何处理?

球球听信姥姥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当妈妈意见和姥姥不一致时,球球就会反驳:“我不听你的话,我要听姥姥的。”这样的教育只会将孩子带入歧途。

正确做法应该是,既然妈妈有言在先,就先带球球完成妈妈留下的作业,再做别的事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可以背后沟通,别让孩子无所适从。姥姥的心愿

娇娇姥姥喜欢音乐,年轻时就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可惜那时没有条件,买不起钢琴。外孙女娇娇一出生,姥姥便把钢琴搬进家,娇娇刚过完四岁生日,就给她报了音乐班。

姥姥的决定遭到娇娇妈妈的强烈反对。娇娇妈妈说:“孩子学什么,要看她有没有兴趣。家长硬逼着学,不但学不好,还把孩子耽误了。等娇娇再大些,叫她自己选择。”

姥姥反驳说:“你懂什么,兴趣在于培养,再等就晚了。”

娇娇妈妈见说不通母亲,便找来懂音乐的同学杨杨,给母亲做工作。杨杨说:“学琴不是越早越好,因为钢琴琴键比较重,太小的孩子手指没有力量,而且孩子太小注意力很难集中,学琴效率低。”

娇娇姥姥早有准备,说:“你们说的这个道理我也懂,我现在不是要孩子弹钢琴。先让她参加音乐班,让她先接触音乐。学一些基础乐理常识,培养乐感,一年后再学。”

最后,娇娇妈还是听从了母亲的意见,带娇娇去上音乐课。但由于班里的孩子都比娇娇大,只听了两堂课,娇娇就再无兴趣了。

很多像娇娇姥姥一样的老人,年轻时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孩子的发展受到了影响,留下了种种遗憾。他们要在孙辈身上给予补偿,实现夙愿。于是,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结果孩子不愿意,子女也不情愿。对此,老人应做到:不该管的事别管,把权力还给子女,操心太多未必是好事。育儿建议

在一些家庭,儿女与老人间的主要矛盾在于:儿女嫌老人操心太多,干涉太多;老人则埋怨子女不听话,不知深浅,好心当成驴肝肺,等等。那么,老人和子女该如何相处呢?

1. 做好参谋胜过发号施令

有的老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家长自居,事必躬亲,事事操心。他们担心子女社会经验少,生活能力差,照顾不好下一代。一天忙到晚,累得筋疲力尽。

其实,老人的担心和顾虑是多余的。年青一代较之老一辈,虽然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甚至缺少吃苦耐劳精神。但是,他们已长大成人,已独立生活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较之老一辈,受过高等教育,更容易接受新的育儿理念、方式和方法,完全有能力承担生儿育女责任。老人应放手让其负起责任。能放手时就放手,能清闲得清闲。要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2. 隔辈教育不能替代亲子教育

即使最完善的隔代教育也无法代替父母对孩子的亲子教育。特别是在幼儿早期,年轻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无可替代。老人要认清这一点,多为子女与孩子创造互动条件,要让子女担负起父母应负的责任。孩子父母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

3. 明确育儿主角和配角

两代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上各执一词,意见不合,会让孩子茫然,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会学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有条件的老人,可与子女分工合作,共同担负起育儿重担。老人应摆正位子,甘当配角。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及时与子女沟通。子女应尊重老人,认真听取老人的意见,不要当孩子面反驳老人,或无视老人的意见。

在育儿问题上,老人与子女间难免会发生矛盾,持有不同意见。两代人要多背后沟通,协商解决。老人要多听取子女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打算,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在无关是非的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多认可子女的意见,维护育儿主角的权威;多征求子女的意见,不可包办代替。第四章 别把陋习当经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老黄历不能翻,旧风俗习惯不科学,道听途说不可信,带孩子要与时俱进。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说老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及经验,各方面想得十分周全,能为年轻父母提供宝贵的育儿指导。但此一时,彼一时;时代发展了,条件不同了,育儿理念、方式和方法都要随之变化,一样的孩子不能一样来养,老人的那些育儿经验再拿出来未必合适。老皇历不能翻

春丽产后住在父母家。春丽爸妈见小宝宝非常可爱,满心欢喜,将其照顾得无微不至。宝宝出生时正值寒冬腊月,气温零下三十多度。春丽妈生春丽时也正值这个季节,由于没有注意保暖,春丽得了冻疮,至今还留有伤疤。这段经历叫老人刻骨铭心,她担心再犯同样的错误,每天把宝宝捂得严严实实的。没想到,宝宝被捂得得了湿疹,反反复复发作。小小的孩子成了红脸关公,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才好。

春丽爸爸是个爱读书之人,他买了几本育儿书来读。他与老伴心平气和地谈了自己的看法:“老伴,当年生春丽,我们住平房。虽然有火炉,还是十分寒冷,当然要注意保暖。现在住的是楼房,家里都在零上二十多度,还那样捂孩子,能不得湿疹嘛?我再跟你说个事,你别生气。春丽在月子里,你只让她吃小米粥和鸡蛋,吃得她现在见这些东西就想吐,就不能让吃点别的东西?比如……”

春丽妈打住老伴的话:“你别说了,孩子得湿疹,是我做得不对。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吃小米粥鸡蛋有什么不对?女人坐月子不都吃这些东西,没道理祖辈能流传下来?”

春丽爸说:“这都是老皇历。以前条件不好,月子里吃小米粥加鸡蛋就是好的了。现在时代发展了,生活好了,想吃什么有什么,讲究营养均衡,为啥非守着这几样不放?”

春丽爸说得对,育儿不能墨守成规,翻老皇历。旧习俗不科学

梅子刚生完孩子,姥姥来看她。姥姥见孩子长得胖嘟嘟的,小胳膊小腿,乱踢乱蹬,很是喜欢。老人从兜子里掏出一条布带扔在床上,对梅子说:“孩子这么养可不行,得把他绑上。来,我教你。”姥姥说着做起示范。她将孩子两腿拉直,两个胳膊紧贴在身体两侧,然后用被单把孩子包紧,再用带子绑紧。姥姥说:“这样做的好处太多了,孩子不会长成罗圈腿,还能保暖。孩子睡得安稳、不会受到惊吓。你看有的孩子睡觉一惊一乍的,就是没有捆好。”

梅子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暗中向她摆手,示意她别顶撞老人。梅子坐月子前看过一些育儿书,书中介绍,老辈的这个方法并不科学。刚刚出生的宝宝小腿内弯,大部分是正常生理性弯曲,与宫内姿势有关。把宝宝捆裹在“蜡烛包”内,其四肢活动受到限制,失去自由,会影响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如果裹得太紧,还容易造成髋关节脱位,不利宝宝健康成长。梅子让妈妈看,妈妈很赞同,开明地说:“旧习俗不科学,这回咱们不按姥姥的办法做。”

梅子笑着对姥姥说:“姥姥,我刚出生时,您是不是也给我这样捆起来?”

姥姥说:“是呀,你和你妈我都是这样养的。”

梅子说:“我说呢,我这两条腿没有长好,夏天都不敢穿裙子。”

姥姥不高兴了,噘着嘴说:“净瞎说,我这办法还是我妈传给我的,捆了几代人,没听说谁的腿没有长好。”

现代科学认为,孩子罗圈腿是由于缺钙造成的,与捆绑无关。梅子姥姥的做法是一种陋习,不能当成育儿经验传承。道听途说不可信

张小娅生下了一个漂亮女儿,每日端详可爱的小公主,都让她喜不自禁。女儿眼睛很大,嘴巴也很好看,美中不足是鼻梁有些扁,如果女儿再有个高鼻梁,那就完美了。小娅向母亲说出了自己的遗憾。小娅妈记得邻居张婶跟她说过。刚出生的孩子,经常给捏捏小鼻子,鼻梁会渐渐隆起来,长大了就是个高鼻梁。

张小娅听信妈妈的话,没事就给宝宝捏鼻子。一天,张小娅发现孩子鼻子又红又肿,心里很害怕,忙抱孩子去医院。医生批评了她的这种错误做法,指出:小儿鼻梁骨是软骨组织,鼻腔黏膜娇嫩,血管丰富。常捏会损伤黏膜和血管,使鼻腔防御功能降低,容易被细菌、病毒侵袭。另外,小儿的耳咽管较粗、短、直,乱捏鼻子会使鼻腔中的分泌物通过耳咽管逆行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孩子鼻梁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刚出生的宝宝基本上都是扁鼻梁,随着生长发育,鼻梁会慢慢发育起来。

民间流传的一些育儿方法有待检验,如给孩子刮眉毛眉毛会长得又黑又粗,常捋耳朵会使耳郭更加圆润,等等。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甚至当成经验传给年轻的父母,造成不良后果。封建迷信害死人

果果姥姥有很多讲究,如女人坐月子、伺候孩子的许多禁忌;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果果妈妈又是个随和的人,老人说什么是什么。

果果妈单位有急事,需出趟远门,她就把孩子送到娘家。

果果半夜总是哭闹,不睡觉。果果姥姥和姥爷观察半晌也没看出什么毛病,心中着急,不知所措。于是,果果姥姥去找与自己对脾气的刘姥姥。刘姥姥育儿经验丰富,果果姥姥有什么难题都愿意向她求教。

刘姥姥问果果姥姥:“你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果果姥姥摇头,说:“没有,孩子白天好好的,就是夜里闹得厉害。”

刘姥姥说:“孩子闹夜,有人教我一招。拿张纸,上面写上:天黄黄,地黄黄……哎,我想不起来了,一会儿打电话给你问问,然后把纸贴在街上电线杆上。”

果果姥姥问:“管用吗?”

刘姥姥说:“反正也不用花钱,试试呗。”

果果姥姥心急说:“我这有电话,你现在就给我问问。”

果果姥姥回到家,找出一张纸,将刘姥姥告诉她的几句话写在纸上,晚上把纸贴到大街电线杆上。这天夜里,果果果然没有哭闹,一直沉睡,第二天早晨还没有醒。果果姥爷见不对劲,就喊果果姥姥。果果姥姥说:“没事儿,孩子闹腾好几天了,还不得往回捞觉。”可是,到了中午,果果还是不睁眼。果果姥姥姥爷害怕了,忙抱孩子去医院。

医生检查后对果果姥姥和姥爷说:“孩子得了脑膜炎,出现嗜睡症状,你们再晚来就危险了。”要求立即住院治疗。

婴儿时期孩子哭闹很常见,原因多种多样。例如,孩子没有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睡前喂哺奶量不足,微量元素缺乏,不适等都会导致哭闹。实在担心可带孩子去医院查一查,切勿相信封建迷信害了孩子。育儿建议

1. 这些陋习得改

嘴对嘴喂食。有的老人认为孩子牙齿没长好,自己不会咀嚼食物,喜欢将食物咀嚼好后喂给孩子吃,这样做很不卫生。幼儿极易被成人口腔内的细菌所感染;另外,幼儿吃咀嚼过的食物,会影响咀嚼能力的锻炼,对发育不利。

给孩子烫伤涂抹酱油、牙膏。酱油中含有盐,会使创面细胞脱水收缩,加重损伤;且酱油并非无菌,很可能引起感染。涂抹牙膏则会让热能包裹在皮肤内,继续伤害皮肤。更有甚者,有人在孩子烫伤后向伤口撒盐,更加危险。

孩子哭闹就喂食。幼儿哭闹有多种原因,要查清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担心幼儿没有吃饱,一哭就喂食,容易把胃喂坏,留下病根。

通过摇晃哄孩子睡觉。当幼儿哭闹或者不愿意睡觉时,有些老人习惯于抱着摇晃哄其睡觉。过度、持续地摇晃孩子,会对幼儿大脑造成伤害。如果一定要抱着哄,要贴抱幼儿,轻拍其后背,让幼儿有安全感,从而安然入睡。

孩子吃东西时引逗。边逗孩子边喂食,非常危险。孩子吃饭时精神不集中,或哭闹、大叫大笑,食物容易呛入气管,引起呼吸道梗阻,导致呼吸困难、窒息。

随便亲吻孩子。有些老人随意亲吻幼儿,很容易使幼儿染病。

2. 带孩子的方式方法要更新换代

现代育儿方式及方法已有很多改进提高,现代育儿理念讲究饮食要科学、营养、均衡,睡眠要充足。对孩子的动作技能、智力开发、社会行为和人格发展进行全面训练,不只是保证孩子能够吃饱饭、睡好觉。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和成长环境都存在差异,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

老人要摒弃旧的、过时的育儿观念,学习新的育儿经,与时俱进。这样,既保留了传统育儿经验,又增添了新的育儿知识,不落伍、不拖子女的后腿,带起孩子来更加得心应手。第五章 包办代替不了孩子成长原本在家能做的事情,到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家就不会做了,原因只有一个——老人太宠爱孩子。照看孩子不应只尽到好保姆职责,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老师、导师作用,帮助引导孩子战胜挫折健康成长。孩子为什么会变“笨”

多多有一个月没来爷爷奶奶家了,这个休息日,他在爷爷奶奶家过得很开心。晚上,爸爸接他回家,多多不想回。他跟爸爸说,还要在爷爷奶奶家多住一天。

爸爸说:“你再住一天可以。不过,多多,你得如实回答爸爸几个问题,不许撒谎。”

多多说:“你问吧,我不撒谎。”

爸爸问他:“你吃饭前洗手了吗?”

多多说:“洗手了。”

爸爸问:“是你自己洗的手吗?”

多多说:“奶奶给我洗的。”

爸爸问:“是自己吃饭,还是奶奶喂?”

多多答:“奶奶喂的。”

爸爸问:“地上的玩具是谁收拾的?”

多多答:“爷爷。”

爸爸问:“和爷爷奶奶去公园,出门时谁给你系的鞋带?”

多多说:“爷爷。”

爸爸问:“回来时,叫没叫爷爷背?”

多多没有吭声,点了一下头,鼻子一酸,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多多这一哭,奶奶不高兴了,数落多多爸爸:“孩子这一天玩得非常开心,你一来就把他惹哭了。哪有你这么当爸爸的!孩子这么小,不会做的我们帮他做,怎么就不对了?你不想在这儿待就快走吧。”

多多爸爸对母亲说:“刚才问多多的这些事情,在家都是他自己完成,干得好好的。为什么一到这儿就变“笨”,什么都不会了?还不都是你们给惯的。”

奶奶数落多多爸爸:“我们惯他什么?他要是像你这么大,想让我们给喂饭、系鞋带,我们还不干呢。”

多多爸爸反驳母亲:“其实,您没有必要那么担心,早晨让他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做不好就让他学。自己不吃饭,就让他饿着,看他吃不吃?玩完玩具,让他自己收捡。为什么不让他自己做,非得替他做呢?”

爸爸问多多:“爸爸说的这些事,你自己能做到不?”多多点头:“我能办到。我是要自己吃饭,奶奶非要喂我。还有,我会系鞋带,爷爷非要给我系。”

奶奶听这话一旁苦笑:“好你个小坏蛋,我帮你,你还告我的状。说来说去,都是我的不是。”

为什么孩子在家能做的事情,到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家就不会了?原因只有一个,很多老人太宠爱孩子,把孩子宠“笨”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让他们做,一切包办代替。孩子正是抓住老人这一心理,能做的事情也让老人做。如果不注意加以纠正,会使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快乐明明的一天

明明一直住在姥姥家,由姥姥姥爷带。

明明是个勤快的孩子,每天早晨起床后,自己穿衣服、洗脸。出门也是自己穿衣,系鞋带,不用大人帮忙。

饭前明明和姥爷一起玩半小时,在地板上摆起两队汽车,开来开去,很有意思。

姥姥做好早饭大家一起吃。明明虽然吃得有些慢,却吃得很干净,姥爷和姥姥及时表扬他。

吃过早饭,姥爷带他到公园玩一个多小时。回家看绘本,听故事,看电视。看电视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明明虽然有时也舍不得丢下电视,但能约束自己。中午明明午休,下午和小区里小朋友玩一会,明明很愿意把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们分享。常有老人拿一些零食给孩子吃,也给明明,明明拒绝说:“姥姥姥爷说了,一边玩一边吃东西不好。”

时间到了,该回家了。有的孩子耍赖,叫大人背回家;有的孩子非要买小食品,只有明明非常乖巧地跟着姥爷上楼。

小区里其他带孩子的老人都羡慕明明的姥爷姥姥,问:“明明这么懂事,你们带孩子有什么诀窍?”

明明姥姥姥爷笑着说:“我们的诀窍就是,孩子能做的都让他自己来做。”

明明的姥爷姥姥说得非常好,孩子能做的都让他自己来做。如果我们事无巨细,全部包办代替,只能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试想一下,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之后,怎么能够自强、自立?“神童”的启示

有关媒体报道:一位“神童”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重点中学,13岁高分考入大学,17岁考取硕博连读。可因为无法独立完成学业被迫退学。原来在其8岁上中学期间母亲就开始陪读,上高中时母亲还喂饭。为让他专心读书,任何事情都不让他插手。洗衣服、端饭、甚至挤牙膏都不会,以致在脱离家人照顾后无法独立生活。热了不知减衣服,冷了不知加衣服;房间不会打扫,袜子、脏衣服乱扔。甚至连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都忘记,结果一门功课被记零分,最终失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儿子退学之后,母亲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她悔恨地说:“全是我的错,是我害了他。”

一个人要想成才,对社会有所贡献,只有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补上生活这一课,学会自立、自强。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若缺乏自主自立精神,事事依赖他人,就是个生活低能儿,不会有大作为。“神童”一例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方面,为了孩子成才,家长不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另一方面,却忽视了从身边小事做起,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结果,孩子虽然长大了,学业有成,却无法立足社会独立生活。育儿建议

1. 做好老师胜过做好“保姆”

在有些家庭,老人就是一名优秀的保姆。他们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却忽视了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好教练。我们不仅要照顾好孩子的日常起居生活,保证孩子吃好喝好睡好玩好,还应更多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和教育。姥姥姥爷、奶奶爷爷们应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帮助指导、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教育孩子树立爱劳动、爱学习、自强自立的思想意识,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行为习惯。包办无法替代孩子成长,家长服务得越是细致入微,孩子的自理能力往往越差。

任何不会做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难题。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总要经历一个又一个挫折。家长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包办代替?怨天尤人?还是逃避?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只有战胜困难才能成长进步。缺乏挫折历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通常较差,常因生活中的一点小困难而情绪低落。从这一点来看,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家长应让孩子适当地体检、感受挫折,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困难,找出战胜困难的办法;而不是包办代替、怨天怨地,或是逃避,孩子才会进步得更快一些。

2.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只要家长少一点溺爱,放开孩子的手脚,多给他们一些锻炼机会就能办到。如此简单,何乐而不为?

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来做。如让孩子自己吃饭,不怕孩子吃得满嘴都是米粒,把饭撒满餐桌,成长总是需要一个过程。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孩子可能仍笨手笨脚,未必能穿好,但不要着急,要有耐心。一遍一遍,鼓励他们多多实践,一次总比一次做得好。

家长都想锻炼孩子,希望他们早日独立。问题在于,一些老人心里这样想,做起来就变样。原因有两点:一是太着急。看孩子笨手笨脚,忍不住伸手代劳。二是心疼。看孩子做不好不想难为孩子。孩子从而失去锻炼的机会。所以,该“偷懒”则“偷懒”,您若是勤快,孩子就会偷懒。

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开始,可以给玩具找个固定的安放位置,给孩子做一两次归位示范。不管孩子做得如何,家长都应当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替孩子打扫“战场”。这不仅仅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刚开始孩子或许会有抵触情绪,但我们可以启发、鼓励孩子。孩子受到鼓励,通过训练,主动性一般会明显增强。一些孩子甚至喜欢做些大人的事情,如擦地板、摘菜等。尽管他们可能无法完成,会搞得一塌糊涂,家长也不要一概拒绝。应协助、指导其尝试,给予必要的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就感。即便孩子把事情做砸了,家长也不要随意批评孩子。“看看,我叫你不要做,非得做,逞什么能!”类似这样的语言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点非常重要,年轻父母和老人意见要保持一致。当孩子向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求援时,老人千万不能心软,代替包办。如此不但无益孩子成长,还会导致孩子有事就寻找“保护伞”的习惯。

孩子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问题时,会产生困惑,不知所措,提供帮助是应该的;但是,帮助不是替代。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启发孩子,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孩子能够独立完成,就让其独立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可协助其完成,不要代替。要让孩子在历练中健康成长。第六章 “小霸王”是怎样养成的老人对孩子百依百顺,轻易妥协,一味袒护,易使孩子养成任性的性格。这样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易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小霸王”是惯出来的

流流上学了,苦恼随之而来。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事情还得从一次玩足球说起,一次课间活动,流流和几名同学一起玩皮球,流流要控制球,同学不给。流流胖,追不上球,心里生气,将一位同学推倒。流流抓住球不放,气狠狠地说:“不带你们玩,我自己玩。”同学们不干了,气愤地说:“球是学校的,你凭什么霸占?”双方吵起来,险些动起手。老师知道后,批评了流流一顿。流流姥爷知道这件事后,就给流流买了一个新球,叫他带到学校玩。下课,流流抱着皮球,只叫奇奇和圆圆和他玩,不带其他同学。让流流没有想到的是,奇奇和圆圆也不和他玩,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他玩,流流被孤立了。

流流回到家,痛哭流涕,说同学不和他玩。流流妈埋怨姥姥姥爷,“流流在家当‘小霸王’,到学校谁会买他的账,都是你们给惯的。”

流流姥姥姥爷不服气:“都是这样带孩子,怎么是我们惯的?”流流妈妈说:“孩子从小到大,要什么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叫你们上东从来不往西,就差没上天给他摘星星、摘月亮。”“小霸王”们生活在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任性、霸道,有时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要求,有时是为得到别人的注意、称赞和夸奖,得不到满足就哭闹。孩子这种毛病若得不到纠正,走向社会之后,往往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不懂谦让包容,缺之团结友爱精神,容易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小霸王”“小皇帝”是怎样炼成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一点:就是家长的宠溺,尤其是隔代育儿家庭孩子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百依百顺。只要孩子有要求,不管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是否对孩子成长有好处,一律答应。要什么给什么,想买什么就给买什么,有求必应。许多老人一生省吃俭用,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可是在孩子身上毫不吝惜。在老人心中,花多少钱无所谓,只为让孩子高兴。

轻易妥协。孩子对付老人的法宝是一哭二闹。一旦要求没有达成,就会在老人面前撒娇哭闹,甚至以不吃饭、不写作业、不睡觉相威胁。一哭一闹,许多老人就会心软屈服,缴械投降,满足孩子的要求。在孩子面前如果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标准、没有底线,孩子一次得逞就会经常如法炮制,得寸进尺,越来越任性。

一味袒护。孩子做错事情家长如不加以批评教育,易使孩子没有是非观念,长此以往便会为所欲为。为何不能与孩子说“不”

没有人愿意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小霸王”,父母老人也想把孩子培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只是做起来有许多难言之隐。

牛牛的爷爷被大家称为“好爷爷”,牛牛的奶奶被大家称为“行奶奶”。因为他们在孙子牛牛面前,从来只一个字:“好”,或是“行”。

周末,牛牛不上幼儿园,在爷爷奶奶家住。爷爷奶奶非常高兴,要带孙子痛痛快快地玩两天。

祖孙三人来到玩具店,牛牛手指一辆玩具车要买。尽管牛牛的小汽车玩具已摆满了爷爷家一地,爷爷还是说:“好,咱们就买那车。”

牛牛手拿着小汽车,说:“爷爷,一台车太少了,我要三台。”

爷爷有些为难,问:“牛牛,一样的车要买三台,为什么呀?咱们可以买别的玩具。”

牛牛说:“不,我就想三台,我要排兵布阵。”

爷爷说:“你排兵布阵可以用不同的车,为什么非要三台一样的车?……”

爷爷没有说完,奶奶表态了:“行,咱们就买三台。”

服务员摇头说:“对不起,这个型号的车只有一台。小朋友,你选个别的车吧。”

牛牛摇头:“不嘛,我就要这个车。”牛牛落泪了。

奶奶见孙子落泪心疼了,哄牛牛:“别哭,好,咱就买三台。咱们换一家玩具店看看。”

爷爷对服务员说:“我孙子喜欢这款玩具,麻烦你到库里看看还有没有。”

服务员想了想说:“我和店长说一说,看看别的店有没有。如果有,可以给您调过来。”

其间,牛牛看中一个儿童投球架子,要买。奶奶与他商量:“牛牛,咱们家地方小,没有地方放,不买了吧?”

牛牛摇头,说:“不,我就要买。”

爷爷说:“好,咱们买。”

过了十几分钟,服务员又拿来两辆小汽车。牛牛高兴了。爷爷扛着球架,奶奶拎着三辆小汽车走出了玩具店。

出了玩具店,牛牛说:“奶奶,我渴,要吃冰淇淋。”

奶奶说:“行,奶奶给你买冰淇淋。”

牛牛吃完冰淇淋,又说:“我饿了,要吃比萨。”

奶奶说:“行,咱们吃比萨。可去哪里吃呢?”

牛牛说:“我知道前面有家店,妈妈带我去过。”

爷爷奶奶带牛牛来到比萨店,牛牛点了薯条、烤肉、冷饮。牛牛要什么,爷爷都说“好”,奶奶都说“行”。两人陪孙子大吃一顿,然后带牛牛回家。走到半路,牛牛难受地说:“爷爷奶奶,我肚子坏了,要上厕所。”“孩子,你喝冷饮、吃冰淇淋,又是比萨、又是烤肉……好,行,咱们找卫生间。”爷爷奶奶四处张望,哪有卫生间呀?“牛牛,你再忍一会儿。”

牛牛说:“我憋不住了。”

牛牛之所以得寸进尺,步步升级,是因为牛牛的所有要求,在“好爷爷”和“行奶奶”那里从来没有遇到过障碍。如果“好爷爷”“行奶奶”能够果断地说“不”,孩子可能会不高兴、会哭闹,可他的要求就会到此为止。问题在于,很多老人见不得孩子不高兴,看不得孩子哭闹,这就纵容助长了孩子的坏习惯。总是“心太软”

小钢这几天胃肠不太好,没上幼儿园,在奶奶家休息两天。奶奶带他在小区里玩,小钢见其他小朋友吃冰淇淋,要吃。奶奶劝他:“小钢,你这两天肚子不好,妈妈不让你吃凉东西。咱们不吃了,等你肚子好了再吃。”

小钢坚决地说:“不,我就要吃。”

奶奶说:“不行,你答应过妈妈就不能吃。”

小钢一屁股坐在地上,扯着嗓子大声嚎叫。

小钢爷爷走过来,抱起小钢,说:“小钢不哭,爷爷给你买冰淇淋。”

小钢顿时止住哭声,手抹眼泪说:“爷爷,我要个大的。”

爷爷说:“好,咱买个大的。”爷爷抱着小钢去买冰淇淋。

小区里的其他老人指着小钢爷爷说:“看看,这个爷爷心又软了。”

小钢奶奶生气地说:“这个老头子,是个两面派。叫我管,他来当好人。”

刘奶奶说:“你们两口子要一致,狠下心,不能孩子一哭一闹,就心软。这样不但改不了,还会越来越厉害。”

李姥姥对小钢奶奶说:“你没看见,你孙子一边哭,一边盯着你,观察你的态度。你一心软,他就得寸进尺;你要是态度坚决,他也会让步。”

刘爷爷笑着说:“你说得太对了,这孩子像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

别看孩子小,但他们很聪明。他们就像弹簧一样,你强他弱,你弱他强。老人管孩子,往往心太软,见不得孩子哭闹,架不住孩子软磨硬泡,更禁不住孩子撒娇相哄,心一软便“执法”不严,自食其言。有的老人一时高兴,主动放行,便不好再坚持了。育儿建议

1. 不给孩子充当“保护伞”

流流姥姥姥爷与流流父母、学校老师几次交谈、沟通后意识到在孩子教育上的失误,与流流父母在思想上统一了想法,一起帮助流流改掉坏习惯。

流流放学,和爸爸妈妈来到姥姥家吃晚饭。吃完晚饭,流流将玩具汽车摆了出来,要与姥爷玩汽车大赛。妈妈上前阻止说:“流流,老师留作业了没有?”

流流说:“留了,不多,一会儿就能写完。”

妈妈说:“那好,你先把作业写完,然后再玩。”

流流说:“不,我先玩一会儿再写。”

妈妈坚定地说:“不行,必须先写作业。”

流流立即噘嘴,向姥爷救援:“姥爷,妈妈不让我玩。”

若在以前,姥爷会立刻说:“好好,听姥爷的,咱们先玩一会儿再写作业。”这次,姥爷没有袒护流流,而是说:“流流,听妈妈话,先写作业。”

流流见姥爷没有支持他,便哭着去找姥姥告状。

姥姥也没有妥协,和老伴一个态度,坚持让流流听妈妈话,先写作业。

流流哭了一阵子,见没有人支持他,只能按妈妈的要求去写作业。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改掉孩子不良习惯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勇于对孩子说“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和教育,告诉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溺爱不是爱,是对孩子的坑害。饮食不合理,会使孩子养成偏饮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想要什么给什么,不仅铺张浪费,还会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坏习惯。家长袒护孩子,实质上是纵容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危害。

在这里有一个反面实例:一个小男孩酷爱打游戏,不爱学习,每天泡在游戏厅里。父母为了管教他,收缴了他的零花钱,并给其布置作业和家务活。孩子去找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心疼孙子,背着子女悄悄塞钱给孙子,出手帮孙子写作业、做家务。结果,由于爷爷奶奶的袒护,孩子的不良习惯非但没有改掉,反而更加严重。

孩子做错事,家长不但不指明反而袒护,孩子就无法分辨是非,不知道错在何处,就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有的老人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指责别的小朋友,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这导致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中自以为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长久以往,就会成为骄傲自满、自私自利的人。

第二,不娇惯孩子。有的老人认为孩子小,担心说多了说重了,孩子接受不了,对其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利影响。等到长大了,懂道理了,自然就改过来了。殊不知,良好习惯是一点一点养成的。小时候不批评、不教育,等到长大时为时已晚。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该说“不”时就说“不”。面对孩子的哭闹,打骂自然是不妥的,但心软妥协亦会前功尽弃,下次会更厉害。怎么办?方法,因人而异,答案不会唯一,只能因材施教。

2. 教育孩子口径要一致

在教育孩子上,家庭成员要统一口径,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犯了错误受到批评时,往往会寻求老人的保护和支持。这时,切不可过度干预子女对孩子的管教。一旦妥协,不仅孩子的不良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还会助长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