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与虚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23:25:52

点击下载

作者:李保平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尊严与虚荣

尊严与虚荣试读:

序言

李保平

在《

尊严与虚荣

》的书题下所呈现的二十篇文字,是我近年来的所想所思和信手所写,虽然是碎义断见一鳞半爪,却凝结了个人多年来在历史典籍中流连忘返思索人生价值问题的点滴心得。

古人云:言者心之声。不论是质白地讲出来,还是诉诸笔端的所谓文字语言,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否则,便是言不由衷、无病呻吟、阿谀奉承。在将这些文字汇总在一起的时候,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由于当初只是想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只是想多视角地鸟瞰这些问题,只是想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可以启发别人同时也启发自己思考的历史案例,只是想通过援引不同的历史案例来校正自己习焉不察的陋习,说服自己走出昨天的认识误区,加之当初并没有想过要将这些碎义短见整理成书,所以不存在言不由衷、无病呻吟、阿谀奉承的问题,尽管这些发自内心的看法和见解并不深刻,甚至挂一漏万地存有诸多缺憾。

收入书中的这些文字,就其动因而言,大抵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类是读书的联想,诸如《信而后谏》、《

直道而事人 焉往而不三黜

》、《何为敝履》、《闲话侥幸》、《什么是毛病》、《林冲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欲说还休话孙权》、《言之不怍 为之也难》等;一类是生活的遐想,诸如《

是非何来

》、《

面子问题

》、《

六十而惑

》、《

忽然心动

》、《因为挡了他的道》、《对小人不可大意》等;一类是读书和生活交相作用而生发的感悟,诸如《尊严与虚荣》、《

眼前有景道不得

》、《恨上心头何时休》、《穿行于智愚之际》、《大路朝天如何走》、《辨析君子小人的十三个难题》等。

撰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没有想过要写得过于严谨细密,而是心驰神往,指尖随着意念行走;没有想过写出标准的答案,而是天马行空,尽量用古书里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说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以为,人生的尊严价值处事准则等等在许多时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高明的读者或许对现成的标准答案并不感冒,但对于古书里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却往往情有独钟。故而书中对于要探讨的各个问题都采取了多视角观察、用事例说话和启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路的表达方式。

撰写这些文字、钻研这些问题,与其说是在和键盘交流,不如说是在穿越时空和古人交流对话。如果放在几年之前,我是决然写不出这些东西来的。近年来机缘巧合,使我有可能将闲暇工夫使用到读书上面,并陆续出版了几本思考人生问题的小书,许多历史掌故人物事件高密度地进入了自己的视野,留在了自己的脑海中,这对于我撰写这些文字思考这些课题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故而,在击打键盘的时候,一个个历史掌故、一张张古人的面孔便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使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进而激活自己的思维,并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写下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些历史掌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本身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堪称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明一种现象;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可以说明另一个问题。因而,我在撰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便曾经多次受到这些历史掌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启迪。在将陆续写就的书稿汇集成书的时候,便发现了问题——有的历史掌故重复出现在书中。尽管我随之进行了一些技术上的处理,但是依旧存有痕迹。好在这些掌故本身便具有多重说服力,对读者思考问题不无启迪意义,故而未作大的修改。无须讳言,出现这个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自己所学所知有限,对于俯拾皆是的案例远远不能做到信手拈来,避免重复。“学然后知不足”,用然后知困。这是我必须向读者朋友陈说的一个问题。

如果这本书对读者朋友思考人生的尊严价值、处世哲学诸多问题能略有启发,则私心将引为荣幸;倘若因为本书的出版使我又结识了若干赤诚相见的新朋友,则私心将引为极大的荣幸。

是为序。尊严与虚荣“人要脸,树要皮。”做人不可以不要脸面,不可以没有尊严。故而,一个人来到世间,从生到死,不仅是一个生存的历程,而且是一个维护脸面和尊严的历程。放眼历史,许多人不是死于饥饿,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颜面扫地,即所谓的“受此奇耻大辱,有何面目立于世间!”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个细节叫做“武乡侯骂死王朗”:魏太和元年冬十一月,七十六岁高龄的司徒王朗以军师身份和大将军曹真一同率军,在渭水河边安营扎寨,与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对峙。两军阵前,老翁王朗天真地打算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诸葛亮投降,没想到被诸葛亮骂得体无完肤,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王朗之死,就是因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无情地扒下了他的面皮,剥去了他的虚荣,使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丧失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如果不相信罗贯中的小说家言,则不妨读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官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心中“可为智者道,难为俗者言”的巨大凄苦跃然纸上,一种生不如死的感受强烈地撞击着人们的心头。阅读这样血泪交织的文字,才能体会到古人为何常讲做人不能须臾没有尊严。

掩卷深思,历史和现实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孔竞相涌现,如同竞技场上的运动员,人人跃跃欲试,意欲有所表达,帮助笔者匡正在“尊严和虚荣”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文字。一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现身说法,讲了一句大实话:“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丘吉尔担任首相时,有次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邀请,前去作直播演讲,不巧半路上专车出了故障,就在丘吉尔着急得要命的时候,一辆计程车司机出现在他的面前。丘吉尔连忙拦住计程车,请求计程车司机帮忙把他送到BBC所在地。不想计程车司机听后却摇摇头,表示爱莫能助,说是如果这么一绕道,会耽误他聆听丘吉尔首相的重要演讲。丘吉尔哭笑不得,问出租车司机听丘吉尔的演讲就那么重要吗?司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丘吉尔是我的偶像。”没想到自己在一个计程车司机心目中形象居然如此重要,丘吉尔立刻激动起来,从身上掏出5英镑递给计程车司机——当时5英镑是个不小的数目,相当于一名计程车司机几天的收入。司机见状,顿时换了一副面孔,打开车门说:“去他的丘吉尔!请快上车吧,我愿意送您去BBC。”计程车司机前倨后恭、见钱眼开,让丘吉尔首相明白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丘吉尔此后曾在各种场合说起这件事,自嘲被计程车司机幽默了一次。“不要自以为是,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地高看你。我们唯有真正看低自己,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专心于自己的领域并有所成就。”丘吉尔的这段名言犹如洪钟大吕,让无数善男信女警醒了过来。

大凡是人就要面子,就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足够高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丘吉尔也是如此。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丘吉尔在计程车司机说怕耽误了听首相的演讲时,内心深处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对计程车司机来说,听首相的演讲只是一种无关紧要的休闲式喜好,如果有超出平常几倍的钱可赚,首相的演讲便会被置诸脑后。丘吉尔从这次对话中悟出了自己作为首相,尽管在民众的心目中形象重要,但也只是相对的,在特定情形之下是可以被忽略的。因而,切不可因为听了一句赞美之词,就飘飘然起来,忘了自己几斤几两。太把自己当回事,结果就会被他人不把自己当回事的现实所严重伤害。“人贵有自知之明。”太把自己当回事,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由此可知,虚荣这个东西,固然出自人的本性,却必须随时加以适度的抑制。一旦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就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虚荣心的奴隶。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什么叫做虚荣心?那就是当人家过高地看你的时候,你不是感到问心有愧,却是沾沾自喜。”计程车司机的一番话,让丘吉尔真正理解了虚荣心和自尊心的微妙关系。一句“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不仅使丘吉尔的形象高大了许多,而且给了彷徨在自尊和虚荣之间的芸芸众生一个有益的警示。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毛泽东为国人选择了一个有工农兵背景的造反派头目王洪文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时间不长,毛泽东便告诉王洪文要认真读读《后汉书·刘盆子传》。刘盆子出身皇族,王莽建立新朝以后,贵族刘盆子变成了普通百姓,以放牛为生。后来,赤眉起义大军成了气候,想找一个刘邦的后裔做头领号召天下,于是,年仅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便阴错阳差地成了皇帝。刘盆子只是个名义上的皇帝,实权仍操在大将军王崇等人的手上,说穿了只是个傀儡而已。毛泽东让王洪文读《后汉书·刘盆子传》,实际上是在含蓄地告诫他,不要以为自己当了大官便骄傲起来,你其实和刘盆子一样,不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而是机缘巧合被别人捧起来的,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能被虚名所误。王洪文当然不可能理解老人家的意味深长,故而最后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对富贵的极度眷恋虽然不难理解,却往往使人泥潭深陷而不能自拔,犹如“飞蛾扑火,不死不休”。这里,不能不提及秦国的宰相李斯。

战国时期,楚国上蔡的年轻学子李斯通过对常人“习焉不察”的“仓中鼠”和“厕中鼠”的比较观察,悟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被人称之为“老鼠哲学”:人生际遇如同老鼠,关键在于能否占据一个好位置。此后,李斯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出师之后经过一番打拼,在秦国站稳了脚跟,先任廷尉,后做宰相,辅佐秦王嬴政扫平六合,消灭诸侯割据,建立了大秦帝国。秦始皇暴毙于沙丘以后,重权在握的宰相李斯因为贪恋富贵,竟被宦官赵高所左右,为虎作伥,伙同赵高玩弄阴谋,赐死公子扶苏,拥立胡亥为君。接下来,李斯又被赵高陷害,丢了官职,身陷囹圄,最后被送上断头台。李斯在走向刑场时,看着陪自己一同赴死的儿子,百感交集,悲怆地说了一句:“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官迷心窍到了李斯这个程度,真可谓不可救药,死到临头尚不知悔悟,仍然眷恋着早已远逝的昔日的风光,确实称得上是后来无数大小官迷们的祖师爷。如果有闲暇浏览一下近年来入狱贪官们的忏悔录,大都在用不同的言词述说着一个相同的意思,即明白了什么叫做“得不偿失”。这些人所谓的“醒悟”,说穿了不过是对往昔在体制内所享有的虚荣的某种眷恋,这和当年李斯临死之前的喟叹堪称异曲同工。

古往今来,世人多喜欢用“悔之已晚”一类字眼来表达自己对李斯者流的厌恶,但问题不在于旁观者或后来人厌恶与否,而在于如何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精明过人的李斯能够轻而易举地算计自己的老同学、才华横溢的智者韩非,令其死得不明不白,却斗不过一介阉人赵高,最后把性命也赔了进去,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李斯过于眷恋功名富贵、过于看重宰相的位子。为此,他不惜对老同学痛下杀手,以防其日后取而代之;为此,他不惜出卖人格,伙同赵高赐死老主子安排的接班人长公子扶苏。但是,李斯毕竟还想做点事,毕竟还是名正言顺的宰相,于是便不可避免地与野心勃勃的宦官赵高发生矛盾和冲突,而赵高之所以要对李斯痛下杀手,无非是因为李斯占据的位置和拥有的权力是赵高梦寐以求的。“匹夫非罪,怀壁其罪。”深谙“仓中鼠”与“厕中鼠”之差别的精明人李斯,一生都在努力做“仓中鼠”,却没有弄明白粮仓的位置不光他自己死死地盯住不撒手,为数众多的耗子也都在死死地盯着那个地方。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固然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尊荣,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潜在的巨大威胁。一旦火候成熟,李斯就会成为别人算计的目标,如同当年他算计韩非一样。始终没有想到这一层的李斯直到临死之前,心里所思所想的,除开愤懑不平而外,便是对顷刻间消逝殆尽的尊荣和风光的眷恋不舍。因此之故,他在世人的眼里,只能是一个人格低下、爱慕虚荣的不折不扣的名利客。三“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明人李绅咏韩信的这两句诗,逼真地道出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韩信辅佐汉高祖刘邦功成名就以后,究竟是因为忠诚度不够和亲近佞人而招来不幸,还是因为刘邦吕雉欲加之罪、刻意寻找借口铲除异己使然?今人大可对此见仁见智,各抒其见。但是,韩信做了刘邦的大将军以后,与日俱增的自尊心、虚荣心成了他日后挥之不去的沉重心理负担,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韩信早年生活困顿,时乖运蹇,当他面对年少狂妄的淮阴屠户无端的挑衅、逼迫他在杀人或者钻裤裆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志向远大的韩信毅然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胯下之辱。因为韩信后来成就了大功业,故而年轻韩信的这一选择便被世人诠释为“忍小耻而就大计”,先前带有侮辱性的“胯夫”称谓,也被注入了新的内涵。有道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韩信时来运转,脱颖而出,被刘邦封坛拜将,成了大将军,以后又做了代理齐王,西汉政权建立后被封为楚王。在楚汉相争的长时间里,大将军韩信威风八面,自尊心也随之膨胀,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好景不长,盛宴难在。韩信做了楚王后不久,便被处心积虑欲加之罪的高祖刘邦玩弄诡计,通过“伪游云梦”将其擒获并押解到京师。虽然查无实据,刘邦还是撤了韩信的楚王封号,将其贬为淮阴侯。开始走下坡路的韩信在京师虽然处处小心,却还是感受到了难以承受的压力。最让他不堪的,居然是无法接受与昔日的众多部属平起平坐这一现实。《史记·淮阴侯列传》称:韩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一天,韩信前去拜访舞阳侯樊哙,受到了樊哙极其隆重的欢迎,亲自跪拜迎送,言称臣,以韩信的光临为荣幸。不想,韩信的感慨却由樊哙的虔诚而生,哭笑不得地说了一句:“生乃与哙等为伍!”正是出于同样的心理,韩信在和刘邦谈论时才脱口说出刘邦至多可以统领十万大军,而他却不限于此数,而是“多多益善耳”。韩信的不服气,韩信的过于自负,固然为后世留下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典故,同时却祸根深种,进一步加重了刘邦对他的戒心。

韩信的坎坷经历再一次说明,人是环境的产物。贫穷潦倒的时候钻人家的裤裆神色坦然、了无惭意,功成名就以后却不肯接受与昔日部属平列的事实。究竟是当年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懂得自尊,还是成了淮阴侯的韩信苦为虚荣所累?

记得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信息: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曾经有个副厅长陈锡诚,因贪腐东窗事发,锒铛入狱。他犯法的动因与别人不同,不是出于简单的贪婪,而是因为他的部下后来居上,成了他的领导,引发了他的不满,在灰心失望、对现实极度不满之际,竟然自甘堕落,通过贪腐来自我麻醉。此人的心态很有些类似当年的韩信,只是比韩信等而下之而已。

还是找个史书有载的名人来说事吧。明代嘉靖年间权臣严嵩的心路历程值得一提。此翁与韩信迥然不同。韩信是武将,凭借其杰出的军事天才建立了不世之功,严嵩是文人,通过科举之路走上政坛,“耳顺”之年以后又做了二十多年首相;韩信少年时贫穷潦倒、落魄困顿,严嵩的青少年时代则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不慌不忙地做了翰林院编修;韩信在少年时忍受胯下之辱,拔剑四顾心茫然,严嵩进了皇帝的秘书班子后却主动选择退出,以身体有病为由辞职回乡,过了整整十年的隐居读书生涯;韩信官大脾气长,走下坡路以后羞与昔日的部属为伍,严嵩则深知韬光养晦、以屈求伸的官场秘诀,不仅在“奔六”之年几度向老对手夏言低头,带着儿子严世蕃长跪在夏言的卧榻前,而且在朝不保夕的耄耋之年审时度势,在府中宴请同僚徐阶,让家人对徐阶行跪拜大礼,自己则“举觞属曰:‘嵩旦夕死,此曹唯公乳哺之。’”饶是如此,毕竟人算不如天算,严嵩最后还是栽倒在徐阶的手下。罢官以后的严嵩被赶回家乡,儿子严世蕃又被处死,家产被查抄,两手空空的老严嵩衣食无着,在家乡到处遭人白眼,没奈何最后竟“寄食墓舍以死”。

如果说在战场上韩信罕有对手的话,在官场上他绝对是个低能儿。韩信因对与从前的部属平起平坐不满而溢于言表,说明他已然被官场的陋习所俘虏;严嵩在官场上呼风唤雨几十年,可谓是能屈能伸的佼佼者,他在对手面前的奴颜卑膝,比起韩信的出言不逊来,要可怕得多、厉害得多。遭遇贬黜的韩信依然端着官架子,不肯放下曾经的虚荣,严嵩备位宰臣,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自尊也罢,虚荣也罢,官架子也罢,为了需要,统统可以放弃,这才是世间最厉害最可怕的对手。幸亏严嵩到头来落得两手空空,颜面丧尽,才让道学家们有话可说,才让“天道好还、报应不爽”的老话得到了验证。其实,在官场里,因善于伪装而欺世盗名、生荣死哀的大有人在,倒霉的严嵩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四“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孜孜以求的,其实仅仅是个好名声而已。清代的名臣张廷玉,奉行“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凭借自己优渥的家庭背景,良好的涵养,过人的才华,勤勉的业绩,先后服侍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成为有清一代唯一身后“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可是有谁知晓,为了身后“配享太庙”这个虚荣,张廷玉曾经蒙受了多么大的屈辱!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在康熙三十八年入阁拜相,张廷玉于是年顺利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在康熙晚年担任刑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开始成为一颗政坛新星。雍正即位后,张廷玉倍受器重,雍正三年拜相入阁,兼任户部尚书,雍正六年又兼任吏部尚书,成为雍正皇帝的股肱大臣。雍正皇帝成立军机处以后,张廷玉又是首批进入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刻薄寡恩的雍正皇帝一直对张廷玉青眼有加,临终前留下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对于张廷玉来说,酒色财气不能羁绊他,政务繁重不能压倒他,别人趋之若鹜的权柄也不能诱惑他,但雍正皇帝的一纸遗诏却紧紧地抓住了他的心神,使他终生念念在自兹,不能忘却。

等到乾隆皇帝荣登九五以后,一向总被表彰的张廷玉开始领略了什么叫做“天威难测”,什么叫做“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出于权力制衡的需要,乾隆皇帝通过各种方式给三朝元老张廷玉难堪,甚至寻找借口降级处分。对乾隆皇帝的用意,张廷玉心知肚明,年逾古稀、深谙韬光养晦功夫的他选择了退出,以老病为由请求致仕,却未被批准。后来,张廷玉获悉乾隆打算南巡,便以此为由请求致仕回乡恭迎圣驾,这回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首肯。张廷玉见乾隆皇帝高兴,便乘机把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愿望说了出来:“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大恩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这是公然要乾隆皇帝写字据,承诺日后兑现雍正遗言。乾隆皇帝虽然不悦,还是满足了张廷玉的请求。不过,心里窝了火的乾隆皇帝不肯就此罢休,随即挑了张廷玉一个毛病,下诏罢免了其身后配享太庙的资格。晚年一直以此为最高荣耀的张廷玉遭此重创之后,声望急剧下降。在乾隆的一再打压之下,赋闲家居的张廷玉终日战战兢兢、无所适从,在郁郁寡欢中结束了自己的余生。张廷玉死后,乾隆皇帝良心发现,下诏恢复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赐祭葬,谥文和。”张廷玉生前眼巴巴地被剥夺走的虚荣,在死后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盖棺论定”,悲哉斯言!

为杜塞天下悠悠众口,乾隆皇帝专门为张廷玉写了一首御制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悬车归故里,乞言定后荣。斯乃不信吾,此念讵意萌。……求享彼过昭,仍享吾意精。斯人而有知,犹应感九京。”有道是欲盖弥彰,乾隆皇帝的这首御制诗,并没有描黑张廷玉,倒是让世人看清了张廷玉为虚名所累的辛苦坎坷。

在古代官场上,求荣取辱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但是张廷玉这个例子却不能说不是一个例外。从获得雍正皇帝“命他日后配享太庙”的遗命,从此战战兢兢却被乾隆皇帝宣布剥夺,到死后仍享太庙,张廷玉的尊严,张廷玉的虚荣,张廷玉的无所适从,似乎都在诠释着俗得不能再俗的那句老话: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五“祸福无门,为人所招。”“祸从口出。”“多言贾祸。”人之招致祸患,多与自己的性格、修养有关。同样在朝为官,有的人安于平淡,很少表现,有的人不甘寂寞,总爱显摆,于是,前者相对于后者而言,可能没有人家那么风光,但一般也没有后者那么多的不测之变。三国时期,军阀割据,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反倒给怀才不遇而又志向远大、野心勃勃的政客们提供了出人头地的舞台和机会。曹操颁布《求贤令》,刘备三顾茅庐,都彰显了人才在乱世之中的分量。一些颇有几分才华的智谋之士,在建立了若干功劳、引起了主子重视以后,虚荣心也极度膨胀,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许攸可谓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代表。

许攸原本是冀州牧袁绍帐下的谋士,又与曹操是故交。在曹操和袁绍两军对垒的官渡之战中,因为怨恨袁绍不采纳自己的建议,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出卖了袁绍的核心机密,让曹操率军连夜偷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反败为胜,大败袁绍。在曹军攻打冀州时,又是许攸献计,使得曹军顺利地拿下了城池。凭借着这些功劳,许攸多次在大庭广众面前自我炫耀,引起了曹操内心的厌恶,习惯于卸磨杀驴的曹操随即起了杀心,于是便有了许褚刺杀许攸的悲剧。许攸本来有功无罪,仅仅是因为过于喜欢自我炫耀而在无形之中贬低了曹操,便身首异处,做了刀下之鬼。

曹操手下另一个谋士杨修才冠一时,聪明过人,只知道尽情地在人前卖弄才智,却不知道喜欢表现的风险系数极大。由于几次卖弄聪明拆穿了曹操的心机,更由于他不知深浅地介入了曹操的家事——在曹丕、曹植兄弟争储当中,公然站在曹植一方为之出谋划策,结果得罪了曹操,被曹操假借“造言生事,惑乱军心”,斩首于斜谷军前。有关杨修自逞其能得罪奸雄曹操的典故人们耳熟能详,于此仅抄录《三国演义》里感叹杨修之死的一首诗: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慨叹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广汉人彭羕是三国时有名的狂士,刘备入川时,彭羕毛遂自荐,进入了刘备阵营并受到重视。刘备自领益州牧后,任命彭羕为治中从事。彭羕受到重用后,轻薄狂士目无余子的旧病复发,很快便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人们的议论传到诸葛亮耳中以后,诸葛亮立即采取组织措施,“左迁羕为江阳太守”,让他到基层历练。彭羕闻讯后大为不满,便向将军马超发牢骚,大骂刘备“老革狂悖”,并蛊惑马超说:“公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语涉悖逆,马超不敢隐瞒,便向刘备作了汇报。结果,彭羕被逮捕入狱,死在了狱中。

彭羕之后,又出了一个廖立。武陵临沅人廖立是刘备在荆州时延至帐下的名士,先是担任长沙太守,长沙被孙权夺取后,廖立来到成都,刘备又任命他为巴郡太守。刘备自称汉中王以后,廖立又迁升为侍中。刘备的器重使廖立感激涕零,让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憧憬。后主刘禅继位后朝中人事变动,廖立满以为会有喜事降临,“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没想到却被左徙为长水校尉。廖立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不仅“常怀怏怏”,而且口无遮拦地与人谈论朝政得失,批评刘备战略上用人上的失误,说了许多不该公开议论的话。廖立的这些议论很快便传到了诸葛亮那里,于是,诸葛亮遂上表弹劾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后主刘禅立马下诏,将罪臣廖立贬徙至当时的不毛之地汶山。

彭羕和廖立两个犯了一样的毛病:自我感觉良好,期望值很高,本来是盼着获得更大的尊荣的,没想到当头泼来一盆冷水;极度的虚荣在遭遇巨大的打击之下迅速由狂热转为灰心失望,因为管不住自己的那张嘴,故而给自己招来了更大的祸患。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挫折的人,在和接踵而至的挫折不期而遇时,往往会犯和彭羕、廖立相似的错误。老话说:“城里赶不到,乡下也误了。”彭羕、廖立者流,就是这类“点背”到了极致的人。六“人不可以有傲气,不可以无傲骨。”然而,在大千世界里,却经常看见一些不仅有傲骨而且傲气十足的人,傲骨成就了他的伟岸,傲气则带给他难以想象的苦难。“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于谦的这首诗作人们耳熟能详。于谦在史称“土木之变”的危局中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功绩人们交口称赞,于谦被奸臣陷害含冤而死的悲剧人们感慨唏嘘至今,而史书的记载清楚地说明,于谦的人生悲剧和他过于自负过于爱憎分明的性格分不开。于谦在抗击也先大军的入侵中居功至伟,战后权臣石亨受赏封侯,心里过意不去,乃上表举荐于谦的战功,景帝遂下诏封赏于谦之子食邑一千户。于谦不但不接受皇上的封赏,还以受石亨举荐为耻辱,公开对景帝说:“纵臣欲为子求官,自当乞恩于君父,何必假手于石亨?”于谦的这番真心表白,展现了正邪不两立的风骨,却极大地伤害了石亨,认为是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随着接踵而来的英宗复辟,权臣石亨捏造谎言,充当了陷害于谦的凶手。如果于谦能够和光同尘,不为表面的虚荣而伤害石亨的颜面,或许石亨就不至于恼羞成怒,必欲置于谦于死地而后快。

三国时吴国的名士虞翻傲气逼人,因为他文武双全,智勇出众,曾经救过孙策的性命,深得孙策的倚重,故而在服侍孙权时总是喜欢意气用事,以老资格自居,全然不顾孙权的虚荣感受,结果引起了孙权极大的反感。在魏、蜀、吴三家当中,孙权称王最晚。等到孙权以为羽毛丰满时,便也公开称吴王。称王后孙权心里痛快,大宴群臣,席间亲自敬酒。当来到虞翻面前时,虞翻装醉倒地,孙权过去以后,虞翻又坐了起来。如此不给孙权脸面,无怪乎孙权勃然大怒,非要仗剑杀了虞翻不可。多亏群臣苦苦相劝,虞翻才得以逃过此劫。但是,生性疏狂的虞翻并没有接受教训,依然我行我素。一次朝会前,虞翻看见孙权和大臣张昭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谈论神仙之事,便走向前去冲动地斥责说:“你们都是死人吗?居然谈论神仙之事!这个世界上哪有神仙呢?”虞翻的横炮彻底得罪了孙权,立马被贬黜到了交州。当时的交州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用虞翻自己的话来说,临近海隅的交州是地地道道的荒蛮不毛之地,“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

虞翻的被流放完全是咎由自取。如果虞翻不是那么喜欢表现,不是那么恃才傲物,不是那么冲动,而多少懂得一些尊重领导,就不会自取其辱。仅仅为了逞一时的口舌之利,便不管不顾地任性而为,实在是太过失之肤浅。值得称道的是,虞翻在栽了一个大跟头之后并没有消沉。远离官场之后,虞翻没有像寻常的失意政客那样丧魂落魄,而是充分发挥其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优长,在交州潜心学问,收徒讲学,为《老子》、《论语》、《国语》、《易经》等典籍作训注,如此生活了十余年之后,老死在了交州。生活中不乏像虞翻一样因不明事理过于张扬而栽了大跟头的人,却很难寻觅像虞翻一样在泥沼中奋起的斗士。因为爱慕虚荣,使官场上少了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虞翻,却让天下读书人多了几本百看不厌的好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耶非耶,谁来评说?七“士可杀,不可辱。”然而在历史上,专门以侮辱别人、强迫别人忍辱含垢为乐趣的,却大有人在。于是,便出现了人类文明史上惨不忍睹的一幕又一幕。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打败越王勾践之后,没有杀死被围困在会稽山上的越国君臣,而是将勾践夫妇带回吴国做奴仆,让他们在自己的车前马后跑来跑去,极尽侮辱作践之能事,而勾践为了东山再起,竟然不顾廉耻,在夫差生病时亲自品尝夫差的粪便。夫差和勾践,一个在变态中享受虚荣,一个在变态中作贱自己,因而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提示和无穷的遐想空间。

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改变汉军的被动局面,多次派人去拉拢项羽手下的大将九江王英布。但当英布背叛项羽、投奔汉王来到刘邦的帐前时,为了羞辱英布、打煞他的狂傲之气,刘邦竟然一边让人给他洗脚一边接待英布。英布见状,引为奇耻大辱,甚至想到了自杀。就在英布愤愤不平时,却看到刘邦早已为他准备好的府舍气派豪华,规格和刘邦的汉王府一样,又大喜过望,认为刘邦还是很看重自己的,于是安下心来,为刘邦争夺天下,建立了汗马功劳。老流氓刘邦对英布先羞辱后安抚,所侮辱和玩弄的,就是英布的自尊心和虚荣心。

公元316年,大汉国皇帝刘聪率军进攻西晋,西晋末代皇帝愍帝司马邺兵败被俘,成了刘聪的阶下囚。是年冬天,刘聪要去狩猎,命令司马邺身穿军服,手持画戟,在刘聪的车驾前充当先导。刘聪举办宴会时,命令司马邺斟酒洗杯,充当汉国君臣的奴仆。可气又可恨的是,宴会中间刘聪说要小解,命令司马邺在左右服侍,为他掀马桶。饶是如此,司马邺也未能逃脱一死。刘聪将司马邺尽情地戏弄之后,认为已无多少利用价值,便残忍地下令杀害了这位屈辱投降了的亡国之君。

公元465年,刘子业子承父业,做了刘宋王朝的皇帝,史称废帝。这位暴君因为担心皇位不稳,便以凌辱有可能取代他的几位叔父为能事。湘东王刘彧、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佑皆是刘子业的叔父,刘子业下令把他们都关在竹笼子里,称湘东王刘彧为“猪王”,称建安王刘休仁为“杀王”,称山阳王刘休佑为“贼王”。他让人在宫中放了一个大木槽,把饭菜放到里面搅拌,又让人在木槽旁边挖了一个大坑,里面全是泥巴、脏水,然后命人扒光湘东王刘彧的衣服,将其扔到坑中,命他用嘴啃食木槽中的食物。刘子业凌辱建安王刘休仁的手段更是令人齿冷:刘休仁的生母杨太妃容貌姣好,风姿犹存,为了恶心刘休仁,刘子业竟然当着众人之面,命令身边的近臣去奸污杨太妃。有个叫刘道隆的将军,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竟在众目睽睽之下行奸污之事,令刘休仁无地自容。刘子业这样做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企图通过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彻底摧毁对方的心理自尊,让他们乖乖地臣服于自己。

东汉末年,因为在屠杀黄巾起义中立了大功,皇甫嵩被封为槐里侯,官拜左将军,领冀州牧。因为得罪了宦官,没过多久,皇甫嵩便被罢了官。几年后,西北战事又起,能征善战的皇甫嵩又被任命为左将军,率军前往西北,与前将军董卓一起征讨凉州的叛军。董卓先是过于轻敌,等到战机来临时,又临阵畏惧,裹足不前。皇甫嵩虽然成功地击败了凉州叛军,却招来了董卓的忌恨。接着,朝廷下令调董卓领并州牧,命他将军队交由皇甫嵩指挥。董卓一向把军队视为自己的命根子,说什么也不肯交出军队。此后,董卓被昏庸无能的大将军何进调至朝中,很快控制了朝政大权。得势以后,董卓没有忘记拿皇甫嵩开刀,下令将皇甫嵩逮入狱中,并要处死他。经朝中大臣苦苦哀求,董卓才放了皇甫嵩一马,让他官复原职。紧接着,董卓决定迁都长安,命令公卿百官在道路上对他行叩拜大礼。皇甫嵩已经领略了董卓的厉害,尽管心里面一百个不愿意,但为了保住项上人头,还是和大伙一起,乖乖地跪倒在董卓面前。董卓看见皇甫嵩居然也跪在人群中,顿时心花怒放,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得意地问皇甫嵩说:“你现在服气了吗?”皇甫嵩回答说:“当初没想到您会有如今的风光啊!”董卓张狂地说道:“鸿鹄当然有远大的志向,只是小小的麻雀不知道罢了。”皇甫嵩又说道:“从前我和明公您都是鸿鹄,但今天您变成凤凰了啊!”明眼人一望即知,皇甫嵩言不由衷,如此言说,意味着尊严丧失殆尽;董卓志得意满,如此张狂,表现了小人得志的不可一世。

在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上,诸如此类的故事不胜枚举;在记录中华文明的二十五史中间,这样的典故俯拾皆是。不论是业已远离现实的历史,还是发生在当下的真实,都是人类尊严缺失、虚荣扭曲的反映。人生而平等,尊严亦然。但是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上,众生平等仅仅存在于佛家的理念当中,无怪乎人们张狂变态、夜郎自大、自甘堕落,冷酷严峻的生活才是教育人们懂得如何对待尊严和虚荣的最好的老师。八“人到无求品自高。”在很多时候,人的尊严是和欲求相联系的。求荣取辱,屡见不鲜,没有欲求,不存侥幸,安于贫贱,反倒可以保住自己的人格尊严。曾听友人讲他聆听过一个官迷向他讲授做官秘诀:做官好比过矮檐,先须低头毕恭毕敬,然后才能昂首趾高气扬。当时少年意气,对之不屑一顾,而今垂垂老矣,方才明白此话大有深意,确乎是官场的不传之秘。只是此类秘诀只能对一门心思想做官的人有用处,对于不愿做官的人则没有任何诱惑力。

这里,不由得想起了哲人庄周,想起了《庄子·秋水篇》中所讲述的两则著名寓言故事:

楚王的两位使者风尘仆仆,找到了在濮水之滨垂钓的庄子,向他转达楚王的敬意,请求他到楚国做官。庄子继续专注于垂钓,随口问道:“我听说楚国有个死了三千多年的神龟,被楚王视为宝贝,将其遗骨珍藏在庙堂之上。请问:它究竟是愿意死了遗骨被人供奉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呢?”两位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接着说:“你们请回去吧!我选择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行。”

惠施做了梁惠王的相国后,庄子去见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前来,是想要代替您做相国呀!”惠施害怕了,命人在全国搜索了三天三夜。庄子见到惠施,对他讲了鹓雏和鸱鹰(猫头鹰)的故事,留下了“不知腐鼠成滋味,着意鹓雏竟未休”的历史名典。“诱以官禄德。”当权者引诱人们上钩的诱饵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官禄德”。如同狗为了一块骨头而放下一切甘心被人驱使一样,许多人为了官禄德、为了实惠和虚荣而甘愿丢掉自己的脊梁骨。只有从内心深处鄙视高官厚禄、根本不把官帽子当回事的人们,才能像庄子一样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嗤之以鼻,才能真正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人毕竟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现实的俗世里,真正做到一生一世都不为世俗的功名富贵荣辱所动,确乎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体。东汉初期的隐士王霸,原本是西汉末年的一名官员,王莽篡逆建立新朝以后,王霸毅然决然地“弃冠带、绝交谊”,回到乡间过上了隐居生活。东汉王朝建立后,多次征召王霸入京为官,都被他婉言谢绝,继续在乡间隐居。转眼多少时光过去,甘于平淡的王霸似乎已经彻底忘却了名利之心。然而,老友令狐子伯派遣其子的一次专程来访,却在王霸的心中激起了无边涟漪。原来,令狐子伯的儿子衣着华丽、谈吐不凡,与正好从田里归来的王霸的儿子相遇后反差明显,于是,爱子情深的王霸便开始怀疑自己拒绝做官是不是错了。好在王霸的夫人见识高超,三言两语便将夫君从迷惑中解脱出来,一家人继续坚守自己的坚守。

以上故事警示人们,有所得就会有所失。不受世俗的诱惑,可以保持做人的尊严,但同时意味着要丢失许多东西,不仅会让自己一生清贫凄苦,而且会把清贫凄苦延续给子孙。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人不幸地丢失了人格尊严,想要保守人格尊严的人又不得不放弃许多人生享受。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代名臣范仲淹执着的人生信念和不懈追求,为自己争得了无尚的尊严和荣耀,赢得了中华儿女的衷心爱戴和无限敬仰。

范仲淹一生有过许多传奇故事,其中三次遭贬黜三次享受荣耀的故事,更是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公元1029年,年轻的范仲淹因为上表请求章献太后还政给已经年满二十岁的仁宗赵祯,被朝廷贬黜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出京赴任时,前来为他送行的秘书阁同事纷纷勉励他:“范君此行,极为光耀!”三年后,章献太后去世,仁宗下令将范仲淹调回京城,迁升为右司谏。不久,因为范仲淹率领言官公开反对仁宗废黜郭皇后,再次被贬黜为睦州(今浙江建都)知州。离京前,送行之人称赞他说:“范君此行,愈觉荣耀!”出任睦州知州时间不长,范仲淹又转徙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得以重返京城,相继担任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国子监,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等要职。因为看不惯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范仲淹特地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并呈递给仁宗赵祯。范仲淹此举,严重冒犯了宰相大人的权威,很快便被吕夷简弹劾,于是第三次被贬黜出京,前往饶州(今江西鄱阳)任职。与前两次不同,同事们知道他得罪了宰相,罪名很大,前来送行的人仅有集贤校理王质和龙图阁直学士李纮二人。他们二人满怀深情地宽慰范仲淹:“范君此行,尤为荣耀!”

范仲淹先后三次遭遇贬黜,不待说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感受颇深。“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哀翁也自知。”范仲淹的这句诗真实地写出了他内心的凄苦。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就在范仲淹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之际,他的爱妻又在他到达饶州不久病故。好友梅尧臣目睹范仲淹迭遭不幸,特地写了一篇《灵乌赋》,委婉地劝告范仲淹汲取从前的教训,不要再像晦气的乌鸦一样喋喋不休了。范仲淹看到友人的书信后,马上写了一首同题诗回复,坚定地表示,不管如何遭人厌恶,他都不会放弃坚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范仲淹以实际言行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不论是在刀光剑影、生死对决的西北战场上,还是在昙花一现、虎头蛇尾的“庆历新政”改革中,范仲淹始终知难而进,有我无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有句名言:“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从一定意义上说,“惟知跃进,惟知雄飞”这八个大字,可谓是范仲淹生平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尽人皆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诵读《岳阳楼记》的时候,如果我们了解范仲淹的仕途多舛,了解范仲淹的不屈不挠,了解范仲淹的宽广胸怀,我们就会更加真切地理解范仲淹为何会赢得世人的普遍认同和景仰。范仲淹的人生诠释了一个任谁也无法小觑的道理:人的尊严具有伸缩性,只有把生命的光辉演绎到极致,自己的尊严和荣耀才会大放光彩,以至于和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十“命运喜欢作弄人,原本想去这个房间,结果却去了另一个房间。”环顾周遭,的确是如此。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不论是官员还是商人,大都走着同样的路径:拼命往自己脸上涂脂抹粉、不遗余力地自卖自夸的,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了众人嘲弄挖苦讥讽的对象;从来不自我炫耀、不争夺什么虚荣的,却赢得了人们的一致称赞,享有无上的人格尊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果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尊严和虚荣也不例外。

前些日子在党校学习,授课老师中有位是我大学同学,讲授的内容早忘记了,但课件前面的一段自我介绍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这成果那称号,真实客观的和多少夸大了的,一行,一行,又一行,本来应当为他高兴的,却没来由地感到为他脸红——一个快要退休的教师,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的虚荣心?有没有学问,学问大与小,通过授课全都能表现出来,为什么还如此没有自信,需要通过这样一番铺垫来支撑门面?于是,我在听课之间不由得想到了这个题目:尊严与虚荣。尊严与虚荣不是大人物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可能面对的课题。在那位同学老师喋喋不休地授课时,我却神游八极,开始了对尊严和虚荣问题的思索。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业已驾鹤远行,但是健在的学人一定还对他印象殊深。这位名满天下的学者,生前一再推却人们强加在他身上的一顶顶桂冠的故事,在学界已传为佳话。老先生能做到的,为什么远不能望其项背的晚生后辈们却做不到呢?“好汉不提当年勇。”英雄好汉尚且不屑于谈论陈年往事,为什么平庸如我辈却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自吹自擂炫耀呢?美国人帕格森说得深刻:“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也许有人不肯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是逻辑的力量终究是不可战胜的。

掩卷深思,不知不觉之间,想到了田横五百壮士。因为与敌人战斗到穷途末路却不肯忍受屈辱而慷慨赴死的五百名好汉,成就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尊严。田横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不过是五百人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而已。除了田横,谁能说得出其余壮士的尊姓大名?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好汉,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但他们却组合起来,共同创造了那永远也无法泯灭的一幕。他们当初选择赴死的时候,一定不曾想过会受到后人的讴歌和景仰,一定无暇顾及名利客们念念不忘的所谓“虚荣”。因而,真正的不可泯灭无法替代的尊严和荣耀从来都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刻意为之欺世盗名的所谓尊荣,或许可以得逞于一时,长久却未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通过下三滥手段骗取来的东西,威望也好,荣誉也罢,都会逐渐褪去伪装而暴露出原形。

尊严和虚荣虽说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却又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可以多少看出一点蛛丝马迹。换言之,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使是细致入微的小事情,有时也会触及人们的自尊心虚荣心。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表高见的问题面前,谁有心显摆,谁便会作茧自缚。笔者只是利用工作的间隙,随手记录自己的思绪,拉杂成篇,所谓抛砖引玉,如此而已。是非何来

过年没事喝大酒,酒足饭饱人不走。谈古论今话是非,是非只为多开口。

癸巳新春,气象一新。“光盘行动”成效初显,大小饭店皆有一股清新之风。闲来无事聚会多,老同学老朋友老同事聚在一起,天南海北,无话不谈,谈得投机时相得甚欢,谈不拢的时候便拜拜走人。经过几次这样的聚会,这样的争执,心里忽然产生了一个怪怪的想法:何来是非?是非何来?本来是一个习焉不察的老话题,到了要击打键盘的时候,却又百感交集,无从下手。原本以为可以轻松地写完这篇文字,没承想看似容易却艰难,只得在磕磕绊绊中浏览书籍,调理思绪,打发光阴。

如果从表象上看,几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随时随地都有“是非”向人袭来,人之为人,从生到死,始终都无法躲避“是非”先生的光顾。

——是非从利害而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争名夺利乃世之常态。围绕着“利害”二字,从古至今,各色人等之间展开了无休止的角逐。不论是官场、商场,不论是同事、朋友,不论是老人、少年,大都在围绕着“利害”打转转。秦朝的宦官赵高上演过指鹿为马,唐朝的李世民上演过骨肉相残,宋代的赵匡胤上演过陈桥兵变,民国初年的袁世凯上演过复辟帝制,而时下的欧洲则上演着一场“挂牛头卖马肉”的闹剧——因为马肉的价格只有牛肉的五分之一,所以贪图利益的欧洲商家便纷纷效法中国古人的“挂羊头卖狗肉”,用马肉来冒充牛肉,结果在欧洲制造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马肉风波”。

——是非从欲望而来。“名缰利锁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贪欲是人生的麻醉剂,又是人生的兴奋剂,人生的许多是是非非,概由贪欲滋生而来。出于贪婪的驱使,人们忘记了自我,迷失了方向,费尽了心机,结下了数不清的是非恩怨。春秋时竖刁自阉谋的是接近齐桓公改变命运,纵横家苏秦悬梁苦读想的是出人头地,始皇帝嬴政兴修万里长城为的是江山永固传诸千秋万代,宋人邓绾卖身投靠图的是“笑骂由他笑骂,好官还我为之”,而古往今来街头上讨饭人乞求的则仅仅是填饱肚子。不同的欲望导致不同的追求,衍生出不同的是非,呈现出不同的结局。

——是非从多话而来。“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人生的经历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祸从口出。”因为管不住自己的那张嘴,因为改不了快人快语的毛病,因为总爱发表见解,因为总是传播小道消息,因为总爱议论张长李短,故而总是是非缠身,招致许多本来与己无关的麻烦。三国时的杨修聪明过人而不知内敛,听到军中以“鸡肋”为口令便让人收拾行囊准备回家,以致招来曹操的嫉恨,以惑乱军心为借口砍了他的脑袋;唐朝德宗时京兆少尹、给事中窦申依恃乃叔窦参官居宰相,以透漏官场上的升迁信息为能事,被时人称为“喜鹊”,结果惹来大麻烦,先是被贬黜,随后又被处死;《金瓶梅》里的王婆,尖牙利嘴而又胆大妄为,给西门庆、潘金莲拉皮条,结果被武松取了性命;《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最让人讨厌的地方,就是总在师父面前说悟空的坏话;同事苟某聪明伶俐却人见人烦,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他喜欢往头头的办公室跑,打别人的小报告,与领导套近乎。多嘴饶舌、惹是生非的事例任谁都能举出一大堆,发生在生活中的真人实事,远比古人写进书本里的故事更有说服力。

——是非从坚守而来。“君子有所不为”,讲的就是仁人志士所必不可少的坚守。做人不可以没有坚守,不可以没有原则。许多志士仁人就是因为有坚守有原则,而得罪了没有坚守没有原则、“无所不为”的小人,而给自己招来无穷的是非,陷入无休止的官司口舌当中的大有人在,为此而丢了性命的也屡见不鲜。伍员、屈原、岳飞、杨继盛、杨涟等人,因为坚守对国家的忠诚而开罪权奸,结果或自刎或投江或遇害。汲黯、桓谭、颜真卿、于谦等人,因为在真理面前不肯低头,结果或被贬黜或被出卖或被冤死。当年,汲黯曾经对汉武帝的用人思维提出过尖锐的批评:“陛下用人,犹如积薪,后来居上。”如今的职场上,不少品德好、有才能、业绩突出、口碑不错的人,由于不习惯看领导的颜色、总是直来直去实话实说,而被巧言令色者捷足先登,所谓鸠占鹊巢,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令人啼笑皆非,徒唤奈何。

——是非从任性而来。过于任性是做人处事的明显缺点,许多是非皆因当事人过于任性而滋生。三国时祢衡名冠一时,和孔融交往甚深,两人之间互相吹捧,孔融称祢衡是“仲尼不死”,祢衡夸孔融是“颜回复生”,恃才傲物的祢衡和孔融经常嘲笑大权在握的曹丞相,祢衡当众裸衣辱骂曹操,孔融则抓住曹操曹丕父子争夺袁绍儿媳一事不放,“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公开取笑羞辱。结果,祢衡被曹操假刘表之手杀害,孔融则直接死在曹操手上。孙权手下的大臣虞翻性情疏直,行事张狂,任性乖张。在酒宴上,看见主公孙权前来敬酒,虞翻没来由得假装酒醉倒在地上,等孙权过去后又翻身坐了起来——摆明了是给孙权难堪。此后不久,虞翻见孙权和重臣张昭在一起谈论神仙之事,便走过去放横炮:“彼皆死人也,而语神仙?”孙权大怒之下,将虞翻流徙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交州,虞翻的后半生也交代在了那里。

——是非从交际而来。交友不慎会让人惹上无穷麻烦甚至是无穷祸患,已经为无数的事例所证明。孔夫子提倡慎交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为了高质量地体面地生存,人们都想提高知名度影响力,扩大交际圈,广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是,由于人是最难识别的动物,“画虎画龙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历史上被同窗好友、异姓兄弟、落难朋友所欺骗、玩弄、坑害的悲剧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孙膑和庞涓、韩非和李斯都是曾经的同窗好友,刘邦和项羽、朱元璋和徐达都是拜把子的兄弟,伍员和伯嚭、周兴和来俊臣都有过相类似的经历,然而,斗转星移,形格势禁,好友成对手,同事变仇敌,过去倾全力相助过的,后来却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寻常百姓之间的交际自然没有大人物之间的交际那么被关注,但是鸡虫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算计、尔虞我诈、反目成仇,也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几天前,一个生意已经做得很好的年轻人向我倾诉了他近日的焦虑:去年初因为生意扩大而找了一位帮手,几个月过后发现了问题,于是给了人家一大笔钱,以好合好散的方式将其辞退。那人见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便缠上他,一再勒索,最近又通过网络进行敲诈。这个年轻人的遭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堪称是现代版的交友不慎惹是非。而且,这类现代版的烦心事例每天都在层出不穷地发生着。

——是非从炫耀而来。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的人大都容易惹是生非。炫耀是虚荣心的一种表现形式,虚荣心并不选择学历资历富贵贫贱官大官小,因而虚荣心仅仅和人的修养水准相联系。乡间老农可能在自己的交际圈里跟邻家老汉炫耀儿子女儿姑爷从城里捎回来的名烟名酒或者是一件好衣服,陕西的某厅官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在媒体面前显摆自己的名表,富二代则会开着名车到处横冲直闯,出了事故还会高声大嚷他爸是谁谁,扶摇直上的新贵们则喜欢在部下面前尽量摆谱端官架子,退了休的老人有的也总爱对人提及当年之勇,暗示自己余威尚在、不可小觑。炫耀的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尽管可以显摆于一时,却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无尽的是非。前面提及的陕西省那位显摆名表的“表哥”厅官,便在成为“网上名人”之后丢了官帽子,又被逮捕判刑,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是非从强势而来。强势者占据了支配地位,相对于弱势者而言,强势者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掌握了支配别人甚至是“生杀予夺”的权力,人们为了功名利禄,为了更进一步或保住现有的一切,都不得不求助于强势者。但这并不能说明强势者就不会有是非纠缠,相反,“树大招风”,强势者因为其强势,往往会比弱势者更容易招惹是非。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一直是他手中的傀儡,但因顾忌天下人的反对,曹操也不敢公然篡汉自立,只能以周文王自诩,而把称帝之事寄托在儿子曹丕身上。即使如此,曹操的生前死后,依然是骂名滚滚而来。几年前,薄熙来、王立军都是不可一世的强势人物,“赞声起处,谤亦随之。”曾几何时,强势的薄熙来、王立军,如今都成了阶下之囚。

——是非从弱势而来。弱势者处在人际关系的下风口,很容易无端受人欺负。淮阴屠户本是一介无赖少年,看见贫穷潦倒的韩信整天无所事事,身上却总是带着一把宝剑,顿时起了坏主意,威逼人家钻他的裤裆;东京破落户“没毛大虫”牛二看见运交华盖的杨志在街头卖刀,一肚子的坏水涌上脑门,便使泼耍赖,硬要以自己脑袋做赌注抢夺人家的宝刀。旧时的“黑社会”成员游手好闲,以欺行霸市、欺压良善、向老实巴交的小商小贩征收“保护费”为职业,到了今天,各地的“黑社会”势力也不容小觑,依然是压在正经生意人头上的一块石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处于被动地位上的弱势者,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面前,不论怎样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动辄便会招来意想不到的是非纠结。“匹夫非罪,怀璧其罪。”弱势者身上的是非,大多因自身的劣势地位而挥之不去。

——是非从天上而来。“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古书中的小说家言绝非凭空虚构,而是以无情的生活为基础的。发生在人们身上的许多是非,有的渊源有自,事出有因,有的却不讲道理、毫无理由地突如其来,诚所谓古人常说的“祸从天降”。伍员和兄长伍尚在家中自由自在,楚王的鹰犬却破门而入,要将他们逮捕入狱;孔融寄养在别人家中的一双小儿女正在专心致志地下棋玩耍,曹操的爪牙却闯进来,要把他们送入枉死城。山庄里的老王头闲来无事在街头散步,却被违章行驶的小轿车撞成了重伤。邻家的周老夫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注做学问,网上却匪夷所思地出现了他的“绯闻”。诸如此类的事情人人都能随口讲出几个十几个几十个甚至更多,由此可见,出人意外、防不胜防的是非,绝非是个别现象。

粗看起来,是非问题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略加分析,就会感到是非问题深不可测,难以窥其边际。近在身边的是非问题之所以耐人思量,是因为它早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仅仅是按照惯常的逻辑路数、思维定式,便很难解释纷纭复杂眼花缭乱的是非现象。——公事公办惹是非。出于种种考量而公事私办,徇私枉法,践踏国家制度法律,容易犯众怒惹是非,到头来触犯法律的事情屡见不鲜,可谓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但是,严格执法,公事公办,不徇私情,同样也会惹上是非。远的不说,前些日子国内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一桩交警执法风波,即是典型一例。山西太原市的一名交警,执勤时接到指令,拦截了违章的一辆黑色现代越野车,司机是太原市公安局的民警,这名交警公事公办,按规定查扣了行车证等证件。违章司机的父亲是山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兼太原市公安局局长,居然有人敢扣押他的证件,实在感到颜面无光,咽不下这口气,于是跳下车来,大打出手,要对交警实行“家教”。交警身材魁梧,正常执法却被人打骂,向领导求助,顶头上司却劝他息事宁人,于是借助媒体曝光,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结果,违章司机的父亲受到牵连,职务被免。这名交警惹上的这场是非,完全是出于被动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