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表读懂中国历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6:56:40

点击下载

作者:李光欣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用年表读懂中国历史

用年表读懂中国历史试读:

史前时代

从七八百万年前的云南腊玛古猿化石,到一二百万年前的湖北南方古猿的头骨化石,至170万年前的

元谋人

化石,证明了中国这块土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轨迹。此后170万年间,旧石器时代迈向新石器时代,丰富多彩的石器文明遗迹勾勒出夏朝以前中国先民的文明化过程。

100万年前的陕西

蓝田人

是亚洲北部最早直立行走的人类;70万年至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已懂得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他们以打击制造的石器来捕猎动物,同时采撷植物的果实。

新石器时代约从公元前8000年开始。此时期农耕畜牧变得比渔猎采撷更为重要,花纹斑斓的彩陶和黑陶成为文明前进的象征。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如黄河和长江般,为贯穿中国史前文化的两大主流。仰韶文化东到河南,西达甘肃、青海,南到湖北,北至河套地区。从这些地方发掘出美丽的手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上头绘着植物、动物与几何图案。山东和江苏地区的龙山文化则以黑陶为特征,象征迈入新文明。

中华文明的早期基础,在以母系社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已逐渐奠定。房屋建构的规制,墓葬的方法与仪式,鬼魂、祖先和生殖崇拜的原始宗教萌芽,各种工具的制造,逐渐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轮廓。元谋人

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一带是一大片亚热带草原及森林,爪蹄兽及真枝角鹿等第三纪残存动物在此出没。再晚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及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大多是食草类野兽。元谋人使用原始石器来捕猎它们。在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四段二十八层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里,在第四段第二十二层,发现2枚上内侧门齿化石。以古地磁测定法检测,这2颗牙齿属于170万年前的某个男性青年。同时出土的还有七件脉石英石核与刮削器。蓝田人

约100万年前,有一些在低平的前额上,隆起粗壮眉脊骨的原始人类,在现今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一带生息活动。其所打制的石器,外形又粗又大,但已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这就是蓝田人。1963年到1965年间,蓝田人的化石在当地更新世早期地层中被发现。其大脑容量为778毫升,比之后出现的

北京人

小一些。他们是目前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直立行走是猿演化为人的重要标志。北京人

在中国境内的人类遗址中,出土的化石与标本最多的当属北京人遗址。北京人位于北京周口店的天然洞穴中,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遗址中的堆积物厚达40米以上,主要由石灰岩碎块、黏土及粉砂等堆积物所构成,堆积物中留有用火的灰烬。化石包括头盖骨6个,头骨、面骨碎片12块、下颌骨15块及牙齿157颗。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用火遗迹。从火的遗迹和使用,可得知北京人已开始文明生活。▲北京猿人复原画像

山顶洞人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距今3万年至2万年前。遗址中发现的山顶洞人化石共有8个男女老幼个体。其脑容量与人体特征接近现代人。另外还发现54种脊椎动物化石,绝大部分为华北、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现有生物。山顶洞人不仅会制造石器和骨器,还会制作精致的装饰品,为接近现代人的北京人。这些3万年至2万年前的化石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山顶洞,洞口朝北,内部分上室、下室和地窖。东南部是上室,东西长16米,南北宽8米,是平常生活的地方。西北部是下室,深达8米,保存着3具完整的人骨化石,可能是葬地。地窖里有大量动物化石,应是贮藏食物等生活用品的仓库。对头骨、面骨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山顶洞人与蒙古人种较接近,但也有其他人种的特征。▲半穴居示意图

河姆渡文化

公元前5000年,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今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沼平原及舟山岛。骨器制作发达,有耜、镞、鱼镖、哨、锥、匕及锯形器等器物,磨制精细。遗址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是迄今中国最早的稻谷实物,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除石斧等石质农具外,最有特色的是大量使用骨耜。主要建筑形式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杆栏式建筑,为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与同时期北方的半地穴式房屋明显不同。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于今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发现的遗址,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配偶生活的房间。当时所使用的工具由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及石磨棒等。生产以农业为主,粮食以粟为主。主要家畜是猪、狗和鸡,渔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带倒钩的鱼叉、鱼钩及石矛。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在圆底钵口沿的宽纹上,发现22种不同的刻画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仰韶文化的彩陶鱼纹盆半穴居房屋鼎盛

半穴居既有穴居的优点,又有地面建筑物的特征,是一种由穴居迈向地面土木建筑的过渡形式。

中国的半穴居房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仰韶文化遗址,晚期的代表性建筑以当时的氏族公房为主。

早期的半穴居住房,屋址平面还没有通用的固定形状,穴壁四周无明显的柱洞及构造遗址,也没有能够承重的墙体。屋盖的形状多类似圆锥或方锥,以树枝相互交叉,形成骨架,骨架间隙缝塞以细小的树枝、树叶和苇草,再涂抹上草筋泥。如果棚屋较大、较重,下部则设有支撑柱。中期的半穴居住房,承重立柱出现,墙体增高,建筑所需要的基本因素已具备。到了晚期,出现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及甘肃秦安大地湾等原始氏族群落聚集的大房子。开始养蚕蚕桑技术发源于中国,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蚕形石饰、陶蚕和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蚕纹象牙盎来看,都表示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对蚕不仅有充分的认识,并产生巫术崇拜。这种崇拜蚕的巫术观念,到了商代,演变为统治阶层对蚕神的崇拜,也说明蚕桑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半穴居示意图

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开始于新石器时代,因已能生产丝织品、拥有较高水平的缫丝和织绢技术。

五帝、夏、商

神话与传说是上古先民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经验,对自然与历史现象的理解。“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神话传说,“三皇”是创世神话中的代表人物,也是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的象征,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则是先民的代表;“五帝”则是父系社会部落联盟时代的杰出领袖,从黄帝、颛顼、帝喾到尧、舜,都是古人口耳相传的历史人物。

夏的农业发达,已有谷、稻、麦、大豆及瓜等农产品,并实施“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已存在。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同时,甲骨文与青铜技术,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炎帝传说

距今4500多年前,即父系社会部落联盟时代,地处黄河上游的陕西岐山姜水一带,居住着一支拥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氏族部落,其首领为炎帝,姓姜。相传炎帝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在其领导下,人们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善生产工具,连年丰收。炎帝因而深受爱戴,被尊为“神农”,所以其又有“神农氏”之称。为了解救部落成员的疾病之苦,炎帝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后来,炎帝部落逐步沿着黄河向东迁移,最后定居在中原地区。这时,生活在中原一带,以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逐渐强大。根据《史记》记载,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是个具有无上尊严的中央天帝。

涿鹿之战

黄帝打败炎帝后,居住在东方的九黎族首领蚩尤,联合南方苗民,杀到涿鹿,与黄帝军爆发著名的“涿鹿之战”。传说蚩尤有呼风唤雨召雾的本领,他布起漫天大雾,团团围住黄帝的军队,再左右夹击,使黄帝军损失惨重。万分危急之际,黄帝的手下风后依照北斗星的原理,制造了一辆“指南车”。黄帝的军队靠着这辆指南车指明方向,冲出大雾重围。同时,黄帝又派人到雷泽中捕来龙身人头的雷兽,将之杀死,从其体内抽取最大的一根骨头,用来制作鼓槌。用这鼓槌敲打以夔皮制成的军鼓,竟比雷声还响。黄帝下令将鼓运到战场,一连擂了九响。鼓声犹如雷声轰鸣,大振军威,蚩尤军队望风而逃,黄帝率军追击,杀死蚩尤,获得胜利。

三贤禅让

尧是中国古代传说的著名贤君,据说他处处为人民着想,不乱施特权,住的是简陋的茅屋,过着粗衣淡饭、节俭朴素的生活。但其儿子丹朱却是个不肖之子。尧决心不传位给儿子,于是留心天下贤人,好禅让帝位。后来,尧探知舜是位贤孝又有才干的青年,决定让位给舜。舜名重华,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原先舜被封在虞,所以又称为虞舜。舜天性笃厚,在位几十年,深受爱戴。舜同样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商均,而是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大禹治水

关于禹的神话很多,其出生也很神秘,据说鲧偷了天帝的宝物“息壤”,以治洪水,天帝震怒,命火神祝融将鲧杀死在羽郊。鲧死了3年尸体都没腐烂,便有人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了禹,鲧则化成一头黄熊(有说黄龙)隐入山中。

禹忙于治水,到了30岁还未婚。这时有只九尾白狐,化身名叫涂山氏的美丽姑娘,向禹唱歌示爱,禹于是跟她结婚。不过,婚后禹仍忙于治水,很少回家,涂山氏想念禹,就去治水工地找他,却见禹变身成一头熊在挖山洞。涂山氏觉得嫁给一头熊很丢脸,转头就跑,禹追于其后,涂山氏便变成一块石头。禹对着石头大喊“还我儿子来!”接着石头就裂开了,生出一个小孩,这小孩便取名“启”或“开”。▲涿鹿之战中,蚩尤布起漫天大雾,将黄帝的军队团团围住一幕的示意图

关于禹治水的神话有很多,传说他得到许多神灵的帮助,如黄龙曳尾替他疏导河川;鱼身人脸的河精送他河图,助他治水;还有蛇身人面的神送给他玉简,用来量度天地等。

夏代的建立

尧舜时代深受洪水之苦,鲧用围堵方式治水,9年不成。舜即位后,命禹治水,改以疏导治平洪水。因其治水有功,受封于夏。禹接受舜的让位成为部落领袖后,常会诸侯并划九州岛,显然已具备天子的权威。

夏的政治中心在今河南省,政治制度较为简单,设有负责观察天体四时的羲氏、和氏;管理政事的牧正、车正、庖正;囚禁犯人的“夏台”。羲氏与和氏制定历法,将1年分为12个月,是最原始的夏历;掌管政事的牧正、车正和庖正带领人们制造石器、木器等工具,并组织生产活动。夏代的农业很发达,已有谷、稻、麦、大豆及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皆要按收入比例纳税给中央。

禹死后,儿子启继位,打破禅让制度,确立王位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度,出现中国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公元前1751年,商汤起兵,放末代君王夏桀于南巢,自此夏亡。▲大禹治水因治水有功受封于夏

成汤灭夏

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夏桀的军队,建立商朝。汤,又名成汤,甲骨文记载为“大乙”。商族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壮大,至汤时,迁都于毫(今河南濮阳),欲讨伐夏桀。成汤联合各部落征伐夏桀。出发前,汤发表誓师词,即现存于《尚书》的《汤誓》篇。灭夏后,商汤在诸侯的拥戴下登基,宣告商朝成立。商汤吸取了夏桀的教训,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受到各地诸侯尊敬。

盘庚迁殷

从商建国至盘庚执政,历经4次迁都。公元前1398年,阳甲死,其弟盘庚继位,为解决王室纠纷,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但有不少人反对,盘庚表示先王们曾按天帝的旨意迁都,此次迁都也同样得到天帝允许,不服者,天帝将会惩罚其祖先的灵魂。商民不敢违背,于是跟随盘庚迁至殷地,从此安定下来,直到商朝灭亡,共历8代12王,共计273年。殷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间作为商代后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可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迁都至殷为商代的重要转折,从此政治有所改善,社会较稳定,经济和文化也有显著的发展。▲成汤像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因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而得名,其分布范围与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相符。遗址发现有宫殿遗迹,显示夏代已有城堡和大型宫殿。另外还出现大量青铜器和▲二里头遗址复原图陶器,一方面反映出夏代的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显示夏代已步入青铜器时代。▲周代方鼎妇好及妇好墓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是中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武丁十分宠爱她,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但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将之葬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1976年发掘时,发现墓葬保存完好,出土的玉石雕刻种类繁多,显示当时制玉水平极高,尤以玉石人像,为后人研究商代的雕塑艺术、人种、服饰制度、▲妇好墓玉人像阶级关系及生活形态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繁荣的青铜文化

夏、商时期,中国古代青铜技术由产生、发展,逐步走向鼎盛,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夏至商代早期的发明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生产青铜器;二是商代中期的发展期,青铜器的生产逐渐大型化和复杂化,并走向社会应用;三是商代晚期至

西周

的鼎盛期,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甲骨文鼎盛

甲骨文是指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兽骨或骨角器上的文字,是商代通行的字体。商朝灭亡后,甲骨文鲜为人知,直到1899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才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上的契刻文字,是比西周金文还要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相当完整、成熟的文字体系,共5000多个单字,显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构字原则。甲骨文已有从一到十和百、千、万等十三个记数单字,使用十进制记数,并已有奇数、偶数、倍数的概念。

从甲骨文可知当时已有完整的六十甲子,用天干地支记日;有1月至12月,甚至13月的历法,并出现大量记时用的专名。卜辞大多用刀刻,有些字只有横笔或竖笔;其中有朱书、墨书,表示当时已有毛笔,或先书后刻,或刻后填朱墨,但大多是直接刻成的。甲骨文记录了殷商时期各个领域的状况,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第一手史料。商代天文历法学

商代大规模的祭祀和占卜,要求准确的祭祀时间、周期,加上农业生产的进步,气候对农业、畜牧业及田猎等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商人正是通过观测天象来掌握气候变化,使得商代历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商代历法是迄今已知较为完整的最早历法。分为阴阳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1周,即365又1/4日为1回归年,也称“四分历”;阴历以月亮绕地球1周,即29或30日为1朔望月。商代采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12个朔望月为1年,与回归年有差数,所以阴阳历在若干年内置闰,闰月置于年终,称为13月。

季节与月份有大致固定的关系。商代每月分为3旬,每旬为10日。1天分为若干段时刻,天明时为明,以后有大采、大食;中午为中日,以后有昃、小食、小采。旦为日初出之时,朝与大采相当,暮为日将落之时。对于年,也称“岁”、“祀”。商代天文学中的许多天象在卜辞中均有记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西周

西周是由分封诸侯及宗法制度来治理国家的。宗法制度原则一般来说,是由相对而言的大宗和小宗的树形结构组成的。这种树形结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最大限度地保证各个权力阶层嫡长子式的世袭制度。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相辅相成,保证权力的存在及运作。

西周的国家机器也有着比较周密的设计。周天子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之下的各级机构和各种官职,都是为天子个人服务的。辅佐天子的主要官员有“三公”,即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之下则是负责日常政务的百官。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等级制。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此种等级制,已开始动用军队和法制等强硬手段。

相较殷商,西周的经济发展水平则高出许多,与井田制相适应的集体劳动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之一。周人本身就是以农业起家,农业发展一直是西周经济的重心。农业工具、农作物和农业技术相结合,西周的农业发展因而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以纺织染织、酿造、烧制和冶炼为主的手工业也颇为兴盛。在商业贸易方面,虽然货币交易仍处于萌芽阶段,但“以货易货”十分普遍。因此使得西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远胜前人,也比周边民族高出许多,并为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提供物质保障。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年初,周武王亲率45000位穿戴盔甲的战士及敢死队3000人,跟早已与周结盟的其他封国的部队会师,东渡孟津,展开讨伐纣王的战役,武王所到之处纷纷归附。公元前1042年,周联军于殷都郊外的牧野,与纣王的军队决战。纣王也集结了十几万人与之相抗衡,但其部队反而倒戈相向。周联军没有花费太大的力气,便攻入商朝都城朝歌。纣王眼看大势已去,于是登上鹿台,自焚身亡,商朝就此覆亡。

周武王封邦建国

牧野之战时武王进占商都,将商的畿内交由武王之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别管理,合称“三监”,用以监视纣王之子武庚。武王克商后,班师西归,在新迁的都邑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举行盛大的典礼,正式宣告建立周朝。

周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相当严峻,为了巩固政权,武王决定按功行赏,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先后受封的功臣有姜太公、周公旦及召公奭等。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将王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诸侯国,用以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地区。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及虢等71个诸侯国。▲周武王像

周公旦摄政,平定管蔡之乱

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对周公辅政大为不满。除了宣告天下周公有篡权的野心,还积极准备以武力来对付周公,就在周公与管叔和蔡叔针锋相对时,受监管的纣王之子武庚也谋划复国,与管叔和蔡叔结成反对周公的政治联盟。管叔和蔡叔也乐于得到殷商遗民的支持,来加强自己的力量。公元前1104年,反周公联盟联合各方起兵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经过3年战争,终于平定叛乱。为了消灭殷商残余势力,周王朝在洛邑(成周)营建新都。东都建成后,将曾反对周王朝的殷商遗民迁至东都,便于控制。同时,再次分封与就近监督殷商遗民,周王朝的基础才趋稳固。

在周公的主持下,周王朝进行第2次大规模的分封。周公与召公是朝中最重要的两位大臣,自陕以西的诸侯由召公管理,以东则由周公管理。周王朝从此逐渐强盛。▲周公像

西周灭亡

周幽王因宠爱褒姒,于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大臣群起反对,但幽王仍一意孤行。宜臼遭废后,逃往其母娘家申国。此时王室衰微,与中等诸侯国无异,齐、鲁、晋、卫早已摆脱王室控制。幽王八年,幽王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遂使周、申间的矛盾趋于表面化。

幽王九年,申侯与西戎及缯国结盟。次年,幽王与诸侯会于太室山(今嵩山),并派兵讨伐申国。幽王十一年,申侯与缯国、犬戎攻破镐京,幽王燃烽火而诸侯不至,势穷力孤,于是带着褒姒、伯服及郑伯友(桓公)等东逃,于骊山下被追及,遭戎兵杀害。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则另立王子余臣,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余臣则在公元前760年为晋文侯所杀。▲褒姒深受周幽王宠爱,无论是多么无理的请求周幽王都会答应,最后造成西周灭亡。井田制度

一种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土地制度,据古代文献记载,在西周之前就存在已久,至西周才臻于完备。此制度因耕作井字形块状土地而得名,耕作者无土地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周礼》以九夫为井,方一里为一井,方十里为“成”,即百井;方百里为“同”,即一万井,以此构成井田体系。

井田制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八家为井有公田,及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井田制度下,劳动者的经济负担有田地税和赋。到了西周中期,在贵族之间已出现土地私有。春秋时期,晋国的“作爰田”、鲁国的“初税亩”等,实际上已承认土地私有制普遍存在,也显示井田制度逐渐瓦解。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废井田,井田制度正式崩溃。《周易》《周易》是一部有关古人卜筮的书籍,也称为《易》,汉代通称为《易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周易》的成书,传说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现今则认为其是古人和古代卜筮之官长期积累的卜筮纪录,成书时间在西周初期。《易经》的具体内容是由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的兆象符号(卦图)部分和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及三百八十四爻辞语言部分所组成的。

卦图的结构,是由称作阳爻的“—”及阴爻“--”这两个基本符号组成,三行一组,排列而成八个“经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经卦两相重迭,组成六十四个“重卦”,如乾卦、坤卦及屯卦等。这些卦象是占卜判断吉凶的主要依据,各有卦辞和爻辞来加以说明。《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东周——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此时期的政治中心逐渐从周室转移至诸侯各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王室权力削弱,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实力。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陆续出现,打破“诸侯并列,王室独尊”的局面。在兼并过程中,西周旧制度逐渐遭破坏,特别是宗子世袭、不得买卖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向个人私有且可以买卖的家族土地所有制转化,成为东周社会各种变动中最根本的变革。一般来说,西周社会比较安定,东周则进入动荡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苦痛,但也推动社会向前进步。此时期既是诸侯、大夫兼并盛行的时期,也是华夏民族和南方蛮国争霸的时期。战争破坏旧制度,产生新制度,旧的世袭领主阶级逐渐被新兴的地主阶级所取代。

战争频繁发生及军费的巨大支出是东周出现的一个新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以鲁国“初税亩”为开端,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另外,由于广泛运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促进了各诸侯国广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东周时期文化高度发达,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纷纷著书立说,战国时期因而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

周王室东迁洛邑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迁后,周王室迅速丧失权威,势力范围局限于以洛邑为中心、方圆600多里的京畿,实力还不如中等诸侯国。随着王室丧失政治和军事权威,以周王朝为指标的西周礼制、法制和文化制度迅速崩溃,王室不再享有独占九鼎、巡狩天下的特权,使得政治与经济面貌发生极大的转变,“礼崩乐坏”间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王室东迁与衰微是从西周政治和文化的专制、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