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商业禅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00:39:26

点击下载

作者:汪峻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犹太人商业禅机

犹太人商业禅机试读:

第一章 借势乘力 白手起家

联邦政府重新修建自由女神像,但是因为拆除旧神像扔下了大堆大堆的废料。为了清除这些废弃的物品,联邦政府不得已向社会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也没人应标。因为在纽约,垃圾处理有严格的规定,稍有不慎就会受到环保组织起诉的。

犹太人麦考尔正在法国旅行,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终止休假,飞往纽约。看到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他当即就与政府部门签下了协议。消息传开后,纽约许多运输公司都在偷偷发笑,他的许多同事也认为废料回收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况且能回收的资源价值也实在有限,这一举动未免有点愚蠢。

当大家都在看他笑话的时候,他已开始工作了,他召集一批工人组织他们对废料进行分类: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旧木料加工成女神的底座;废铜、废铝的边角料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尘都被他包装了起来,卖给了花店。

结果,这些在别人眼里根本没有用处的废铜、边角料、灰尘都以高出它们原来价值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卖出,而且居然供不应求。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他甚至把1磅铜卖到了3500美元,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这个时候,他摇身一变成为了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没有能力买鞋子时,可以借别人的,这样比赤脚走得快。”

——《塔木德》

第一节 借用资源经营

“如果你能给我指出一位百万富翁,我就可以给你指出一位大贷款者。”威廉·立格逊在他的《我如何利用我的业余时间,把1000美元变成300万美元》一书中这么说。

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借资金,借技术,借人才。这些为自己所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这个世界是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资源,你所要做的仅仅是把他们搜集起来,并用智慧把他们有机地组合起来。

这就是犹太人的思维方式,他的意思其实是说,生意人应该尽力地贷款,借助银行的资金为自己办事,如果你不能借用别人的资金,做生意是极为困难的。

看看犹太富翁们起家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可以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豪。他们的发财速度之快是让人咋舌的。

一位犹太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当他苦于不能出手时,一个主意冒了出来——给总统送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哪有时间与他纠缠,便随口而出:“这本书不错。”于是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就销售一空。

时间不长,这位出版商又有卖不出去的书,他便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鉴于上次经验,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闻之,灵机一动,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销售一空。

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予回答而将书弃之一旁,出版商却大做广告:“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这就是犹太人,不管怎样他们都能赚到钱。借用资源是犹太商人的拿手好戏,只要他们动脑,总能够成功。

著名的希尔顿从被迫离开家庭到成为身价5.7亿美元的富翁只用了17年的时间,他发财的秘诀就是借用资源经营。他借到资源后不断地让资源变成了新的资源,最后成为了全部资源的主人——一名亿万富翁。

希尔顿年轻的时候特别想发财,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一天,他正在街上转悠,突然发现整个繁华的达拉斯商业区居然只有一个饭店。他就想:我如果在这里建设一座高档次的旅店,生意准会兴隆。于是,他认真研究了一番,觉得位于达拉斯商业区大街拐角地段的一块土地最适合做旅店用地。他调查清楚了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是一个叫老德米克的房地产商人之后,就去找他。老德米克给他开了个价,如果想买这块地皮就要希尔顿掏30万美元。

希尔顿不置可否,却请来了建筑设计师和房地产评估师给“他”的旅馆进行测算。其实,这不过是希尔顿假想的一个旅馆,他问按他设想的那个旅店需要多少钱,建筑师告诉他起码需要100万美元。

希尔顿只有5000美元,但是他成功地用这些钱买下了一个旅馆,并不断地升值,不久他就有了50000美元,然后找到了一个朋友,请他一起出资,两人凑了10万美元,开始建设这个旅馆。当然这点钱还不够购买地皮的,离他设想的那个旅馆还相差很远。许多人觉得希尔顿这个想法是痴人说梦话。

希尔顿再次找到老德米克签订了买卖土地的协议,土地出让费为30万美元。然而就在老德米克等着希尔顿如期付款的时候,希尔顿却对土地所有者老德米克说:“我想买你的土地,是想建造一座大型旅店,而我的钱只够建造一般的旅馆,所以我现在不想买你的地,只想租借你的地。”

老德米克有点发火,不愿意和希尔顿合作了。希尔顿非常认真地说:“如果我可以只租借你的土地的话,我的租期为100年,分期付款,每年的租金为3万美元,你可以保留土地所有权,如果我不能按期付款,那么就请你收回你的土地和在这块土地上我建造的饭店。”老德米克一听,转怒为喜,“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好事,30万美元的土地出让费没有了,却换来270万美元的未来收益和自己土地的所有权,还有可能包括土地上的饭店。”于是,这笔交易就谈成了,希尔顿第一年只需支付给老德米克3万美元就可以,而不用一次性支付昂贵的30万美元。就是说,希尔顿只用了3万美元就拿到了应该用30万美元才能拿到的土地使用权。这样希尔顿省下了27万美元,但是这与建造旅店需要的100万美元相比,还是差距很大的。

于是,希尔顿又找到老德米克,“我想以土地作为抵押去贷款,希望你能同意。”老德米克非常生气,可是又没有办法。

就这样,希尔顿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于是从银行顺利地获得了30万美元,加上他已经支付给老德米克的3万美元后剩下的7万美元,他就有了37万美元。可是这笔资金离100万美元还是相差得很远,于是他又找到一个土地开发商,请求他一起开发这个旅馆,这个开发商给了他20万美元,这样他的资金就达到了57万美元。

1924年5月,希尔顿旅店在资金缺口已不太大的情况下开工了。但是当旅店建设了一半的时候,他的57万美元已经全部用光了,希尔顿又陷入了困境。这时,他还是来找老德米克,如实介绍了资金上的困难,希望老德米克能出资,把建了一半的建筑物继续完成。他说:“如果旅店一完工,你就可以拥有这个旅店,不过您应该租赁给我经营,我每年付给您的租金最低不少于10万美元。”

这个时候,老德米克已经被套牢了,如果他不答应,不但希尔顿的钱收不回来,自己的钱也一分回不来了,他只好同意。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并不吃亏——建希尔顿饭店,不但饭店是自己的,连土地也是自己的,每年还可以拿到10万美元的租金收入,于是他同意出资继续完成剩下的工程。

1925年8月4日,以希尔顿名字命名的“希尔顿旅店”建成开业,他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时期。

希尔顿就是用借的办法,用5000美元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他的宏大计划。这不能不说是善于利用别人的高手。其实这样的办法说穿了也十分的简单:找一个有实力的利益追求者,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与自己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让他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

犹太人这种“不做存款”的秘诀,是资金管理的科学。俗语讲:“有钱不置半年闲”,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经。

做生意总得要有本钱的,但本钱总是有限的,连世界首富也只不过拥有几百亿美元左右。但一个企业,哪怕是一般企业,一年可做几十亿美元的生意,如果是大企业,一年要做几百亿美元的生意,而企业本身的资本,只不过几亿或几十亿美元。他们靠的就是资金的不断滚动周转,把营业额做大。一个企业会不会做生意,很重要一条就是看它能否以较少的资金做较多的生意。

犹太人不论在商界、政界还是在科技界的成功者,都是善于借用别人之“势”,巧借别人之“智”的高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他处理白宫内的事务工作时,就是一位典型的巧于借用别人力量和智慧的能手。他有一个惯例,凡是下级呈报来的工作方案或议案,他先不看,压上几天后,把提出方案或议案的人叫来,问他:“这是你最成熟的方案(议案)吗?”对方思考一下,一般不敢肯定是最成熟的,只好答说:“也许还有不足之处。”基辛格就会叫他拿回去再思考和修改得完善些。

过了一段时间后,提案者再次送来修改过的方案(议案),此时基辛格把它看完了,然后问对方:“这是你最好的方案吗?还有没有比这方案更好的办法?”这又使提案者陷入更深层次思考,把方案拿回去再研究。

就是这样反复让别人深入思考研究,用尽最佳的智慧,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这就是基辛格的一手高招,也反映出犹太人的一种成功的诀窍。

犹太人密歇尔·福里布尔经营的大陆谷物总公司,能够从一间小食品店发展成为一家世界最大的谷物交易跨国企业,主要就在于他善于借助先进的通讯科技和善于借助大批懂技术懂经营的高级人才,他不惜成本不断采用世界最先进的通讯设备,宁肯付出极高的报酬聘请有真才实学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公司工作。这样,使他的公司信息灵通,精通操作技巧,因此竞争能力总是胜人一筹。他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才取得这些优势,但他借助这些力量和智慧赚回的钱远比他支出的大得多,可谓“吃小亏占大便宜”。

不管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还是个人的发家发迹过程,都有一个叫做“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对于那些富有的豪门或旺族,后辈自然可以接过父辈打下的江山继续前进,但是对于穷人而言,要想发家致富,光起步时的本钱就是个难题。按照一般的思路,可以去借,但对于一个毫无家底的穷光蛋,谁又能借钱给他呢?现代的银行有严密的信用级别制度,对于一个穷人而言,其资信等级肯定达不到银行的要求,因此,想从银行借钱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总而言之,犹太人懂得任何事业都不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办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办法得当,则可快捷省力。巧于“借力”,精于“借势”,是成功的一大诀窍。

第二节 借鸡生金蛋

西方商界有句名言:只有傻瓜才拿自己的钱去发财。犹太商人也考虑无本经营,他们想出来的办法是“借钱赚钱,借钱发财”。

借钱赚钱是无本经营者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因为两手空空,举步维艰,所以只有靠借才能有出路。

身无分文,寸步难行。然而,船主丹尼尔·洛维格,在其创业之初也是一无所有,但靠自己的才智,他筹集了一笔笔资金,为自己成为“世界船王”奠定了基础。

1897年6月,丹尼尔·洛维格在密西根州的兰海芬降生。小时候的丹尼尔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唯一可以打交道的就是船。他梦想着自己家里养好多好多的船。

九岁那年,他真正地成了“船主”。他发现一艘沉下的小汽艇,便向父亲借了25美元,将汽艇买了下来。船捞上来后,他用整整一冬的时间,将船修好,第二年夏天,丹尼尔将船租了出去,赚了50美元。除去父亲的25美元,他净赚25美元。从那时起,他真想当船主。但是,直到40岁时,这一美梦方实现。

1937年,丹尼尔·洛维格来到纽约,他匆匆出入于几家银行之间,做着儿时做的事—一借钱买船。他想向银行贷款把一艘船买下来,改装成油轮,因为当时载油比载货赚钱。

银行的人问他有什么可做抵押。他说,他有一艘老油轮在水上,正在跑运输。接着,丹尼尔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对方,他把油轮租给了一家石油公司。他每个月收到的租金,正好可每月分期地还他要借的这笔款子。所以,他建议把租契交给银行,由银行定期向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如此也就是他在分期还款。

这种做法似乎荒唐,许多银行肯定叫他走人。但实际上,它对银行是相对保险的。丹尼尔·洛维格本身的信用或许非万无一失,但那家石油公司却是可靠的。银行可以假定石油公司按月会付钱没问题,除非有预料不到的重大经济灾祸发生。退一步说,如果丹尼尔把货轮改装成油轮的做法结果也跟其他做法一样而失败了,但只要那艘老油轮和石油公司存在,银行就不怕收不到钱。最后,钱转到了丹尼尔的手中。

丹尼尔·洛维格用这笔钱买了他要的旧货轮,改为油轮租了出去,然后再利用它去借另一笔款子、再去买一艘船。如此几年后,每当一笔债付清了,丹尼尔就成了某条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去,而是由他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丹尼尔·洛维格没掏1美分,便拥有了一支船队,并赢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不久,丹尼尔又有一个利用借钱来赚钱的方法在他脑海里形成了。此方法是:他设计一艘油轮,或其他有特殊用途的船,在还没有开工建造时,他就找到客户,愿意在它完工后,把它租出去,于是拿着契约,他跑到一家银行去借钱造船。这种借款是延期分摊还的方式,银行要在船下水之后,才能开始收钱。船一下水,租费就可转让给银行。于是这项贷款就像上面所说的方式付清了,最后,等待一块交款完毕,丹尼尔·洛维格就以船主的身份将船开走,但他1美分也没有花。

开始时,银行大为震惊。当他们仔细研究之后,觉得他的话非常有理。此时丹尼尔的信用已没有问题,何况还与从前一样,有别人的信用做出还款的保证。

就这样,丹尼尔·洛维格的造船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他真正成为一位大富豪了。

丹尼尔·洛维格拥有的私人船只吨位,是全世界第一,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甘拜下风。

初涉商场的经营者创业时,须有一定的资金,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有效地运转起来。不论是多么好的目标、设想和计划,如没有一定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撑,只能是纸上谈兵。难怪许多的经营者认为:资金是维系事业生命的血液。

现实生活中,筹措资金的方法有多种,借贷是筹措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总是有许多经营者,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借贷,不愿举债。从而耽误了许多发家致富赚钱发财的机会。记得美国著名的小商品经营大王格林尼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商人敢于拿妻子的结婚项链去抵押。不正是提醒人们要在经商过程中要勇于借贷吗?

只想小心谨慎地做自己的生意不敢借贷,往往在商场上成不了什么气候。而大胆地前进一步,勇敢地向银行贷款、举债,则往往会走向成功。其实,在某些时候,机会使得你强迫自己贷款,这样能够帮助自己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

事实上,在商场,如果不是为了消费,为什么不可以贷1万美元或者更多一点钱呢?把贷来的钱用于投资你看准了的项目,一年或二年之后,当你还清本息,你的银行账户上还可以留有一大笔钱。当然,你必须首先还清本息,并且贷款利息要高得很。然而,你还是赚了钱,这笔钱是如何赚来的呢?因为贷款的利息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它是督促你加紧干的最有力的动力。如果你不使资金周转起来并创造利息,你可能连贷款的利息都还不上。

爱默生说过:“我最需要的就是让别人来强迫我做那些我自己能做,并且该做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一种压力。”贷一笔款,给了你一种自然而然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使你不得不放弃首先消费的打算,同时,也改掉你懒散的坏习气,你手里的资金很快周转起来,自觉和不自觉地投入到生意的繁忙之中。

成功的经营者们常常这样说:“借债就是一把双刃的剑,你若小心运用会使你致富,你若不小心,会适得其反。”借债有其不利的一面,但关键要看是什么债。若是消费性借贷,那的确应极力避免。但“投资性借贷”又是另一种情况。事实上,很少有白手起家的富翁不借债的。富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深知借钱、贷款的力量。一个人可能撬起他双手根本无法承担的重量,提起这个原理,令我们不由想起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撬起地球。”

杠杆原理便是利用借贷的款来使一个人的小耕耘变成大收获。杠杆原理和下面四个字有关——别人的钱。不愿借贷别人的钱,不愿负债,那么,只能“保守”地守着摊子,世界上就有这么一个人。

据有关资料刊载: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前任董事长伍德拉是位极保守的金融家。他一生最厌恶负债,经济萧条前夕,他刚好偿清公司的全部贷款。一次,公司里一位财务负责人要以9.75%的利息去借一亿美元的资金来兴建新建筑时,他马上回答说:“撤了他,可口可乐永远不借钱!”他的谨慎战略使可口可乐公司在经济大萧条中免遭灭顶之灾,但也因此产生副作用,使这个公司长期得不到发展,不能进入美国大公司之林。

后来,戈苏塔担任了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一改前任的作风,看准方向,大举借款。他接手时,可口可乐公司资本中不到2%是长期债务,从那以后,戈苏塔把长期债务猛增到资本的18%,这种举动使同行们大惊失色。戈苏塔用这些资金来改建可口可乐公司的瓶装设备,并大胆投资于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他说:“要是看准了兼并对象,我并不怕增加公司的债务负担。“这种不怕负债的勇气将可口可乐公司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公司的利润一下子增长20%,股票也开始上涨。”

戈苏塔不怕负债的勇气是来自于看准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决断。他不是滥借贷款,加重公司负担,而是将债款用到生产的关键环节上。这样,暂时的负债会赢得长时间的盈利,最终债务也会彻底清偿。如果畏首畏尾,不敢冒借债的风险,那么企业就会永远失去发展的机会,最终会在公司竞争中失败。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此,对经营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事实证明,天才的赚钱者了解并能充分利用借贷。世界上许多巨大的财富起始之初都是建立在借贷上的。靠借贷发家是白手起家的经营者的明智之举。记得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在他的剧本《金钱问题》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

事实上讲,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并没多少钱,如果要拿几万几十万去搞一点事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白手创业者如果真是身无分文,要想起家那就机会渺茫了。做任何生意、办任何实业都以最基本的本钱为起点,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仍处于白手起家的朋友来说,头一件要紧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去筹集创业所需的基本资金。当然筹资的方法不一而足,但还是奉劝创业者,大胆借贷是筹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美国亿万犹太富翁马克·哈罗德森说:“别人的钱是我成功的钥匙。把别人的钱和别人的努力结合起来,再加上你自己的梦想和一套奇特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你再走上舞台,尽情地指挥你那奇妙的经济管弦乐队。其结果是,在你自己的眼里,富人会认为不过是雕虫小技,或者说不过是借别人的鸡下了个蛋,然而,世人却认为你出奇制胜,大获成功。因为,人们根本没有想到,竟能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做买卖赚钱。”

市场经济中,敢于借贷、善于用贷、巧于用贷、会通过别人的钱来发财的创业者,才是高明的经营者。不要让“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的小本经营的思想理念左右了自己。

犹太商人的变钱之道值得借鉴,“必要的情况下,要敢于借贷、善于用贷,走一条借钱生钱的发财路。”

第三节 空手发大财

《塔木德》指出:“蠢人总是向亲人提出要求,而聪明人总是向银行提出要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资本重要的人总是会借助银行的钱来从事商业,而愚蠢的人只会请求亲戚朋友的怜悯。当然,借用银行的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于白手创业的人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在银行或私人投资者心目中树立较好的信用,自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有些人巧用妙策,大获成功。

白手起家的犹太富豪阿克森,原是一位律师。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觉得借用银行的钱可以赚大钱。他很快找到一家银行的借贷部经理,说要借一笔钱修缮律师事务所。由于他在银行里人头熟、关系广,因此,当他走出银行大门的时候,手里已经有了1万美元的支票。

阿克森一走出这家银行,紧接着又进了另一家银行。在那里,他存进了刚才借到手的1万美元。这一切总共才花费了1个小时。看看天色还早,阿克森又走进了两家银行,重复了刚才发生的那一幕。这两笔共2万美元的借款利息,用他的存款利息充项,大体上也差不了多少。过了几个月以后,阿克森就把存款取出来还债。此后,阿克森在更多的银行玩弄这种短期借贷和提前还债的把戏,而且数额越来越大。不到一年光景,阿克森的银行信用已经“十足可靠”,凭他的一张签条,就能借出10万美元以上,他用贷来的钱买下了费城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几年之后,阿克森成了费城一家出版公司的大老板,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

对于绝大多数成功的犹太商人而言,他们属于赤手空拳闯天下。毕竟象犹太巨擘洛克菲勒一般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人少之又少。一般人要想在商场中出人头地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缺少资金,缺少背景,一切的一切都非常地不利,但很多贫困中出生的犹太商人却在激烈的商场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这不能不叫人佩服。这其中犹太富豪孔菲德就是一例。

孔菲德具有非凡的商业才华。别的人做生意都是从小到大,本利一步步往前滚,最后在自己从事的商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孔菲德则是一个例外。

他不光白手起家,而且是空手道,一分本钱不掏,就成了大富翁。

除了敬业精神之外,他惟一依靠的是经商智慧,这使他从美国杀到欧洲,以股票征服欧洲后又来一个回马枪,杀回美国,入主华尔街。

美国股海“空手道”大师孔菲德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早亡,只能靠勤奋学习去改变现状。

大学毕业后,他漂泊不定地换了很多次工作,他显然是对于人生方面犹豫不决。

1954年,孔菲德告别了费城,只身漂泊到了纽约,找了一份“互助基金”推销员的工作。

互助基金一般由股东提供,股东将这笔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投资于股票,这比自己玩股票要保险得多。就个人来说,谁能看透变化莫测、瞬息万变的股市呢?

推销员的佣金是从投资人资金中提取的,因而孔菲德在受训时,他的推销员老师告诉他不管股票行情如何变化,即便是顾客们赔钱,对于推销员来说也并没有什么大关系,只要你多争取一份佣金,这是显而易见的。

孔菲德最初的老板是纽约一家投资者计划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孔菲德所有的公司所收购),孔菲德并不想长期做推销员生意。

孔菲德起初是为投资者公司推销股票,然而野心勃勃的他并不甘心于只做一名小小推销员。因此,工作之余,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基金的财务组织和管理。

不久他就发现:互助基金犹如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基层推销员,往上是推销主任,再往上是地区和全国性的高级推销员,而高高在上的当然是互助基金的经理们。凡上面的一层都有从其属下的佣金中提成的权力。

孔菲德因此看到了推销员这一领域外更广阔的“天地”。他觉得自己羽翼渐丰,应该冲破现有环境的束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

1955年,经公司允许,孔菲德自费去了巴黎,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政府禁止本国公民购买美国的互助基金股票,以免本国资本以这种方式流向美国。看来向欧洲公民推销股票这条路已行不通了。

经过观察,孔菲德发现了欧洲这个禁区中的“新大陆”——外国的侨民市场。

当时的欧洲各国到处都有美国的驻军、外交人员和商人,他们大部分都在此已居留相当长的时间,因此,都是携眷前往。他们都渐渐地进入了欧洲的经济圈子。这些美侨有很多余钱,他们中有很多人都读到关于华尔街空前缺少资金的报道,而投资于美国股票市场。

而今,孔菲德的出现,正好与侨民的愿望不谋而合,真乃天赐良机。孔菲德经过广泛游说,卖了很多投资者计划公司的股票,为公司和他本人赢得了巨额利润。

孔菲德赢得了声誉,向他投资的人渐渐增多,他想这足以证明在海外存在着一个广大而富足的市场。当然,这种市场就目前而言,还是潜在的,还需要去开拓。至此,孔菲德野心勃勃,他现在已不再满足于从前的投资者计划公司了。

孔菲德注意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垂法斯基金公司。这家公司当时的基金股票销路很好,比投资者计划公司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于是他毅然作出决定,脱离投资者计划公司,加入更有名气的垂法斯公司。

随后,孔菲德写信给垂法斯基金公司,谈论了他发现的欧洲市场情况,并提出了一个快速开发统计报告,要求垂法斯委派他担任欧洲总代理。

这一建议很快送到了垂法斯的高层决策群中,他们反复研究讨论之后,一致认为这项计划对垂法斯的发展非常有利,如果成功就可以扩大经营范围,打开国际市场的局面。于是孔菲德的要求很快就被答应了。

不久,孔菲德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并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投资者海外服务公司(简称IOS)。

开始时他自己一个人推销垂法斯股票,然后他招聘了许多推销员,这种安排是互助基金的标准组织方式:孔菲德可以从每一个推销员的每笔交易中提取1/5的佣金。

随着推销员队伍的继续壮大,孔菲德从佣金提成的收入颇高,他已无须亲自去推销了,开始专心于训练新的推销员,健全他的代理机构并开拓更广阔的基金市场。

IOS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到50年代末,它已拥有100个推销员,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它的推销员队伍壮大到孔菲德一人难以控制的地步。

于是他就一层层地增加中间机构,原来他的推销员被提升为推销主任,他们就有权拥有自己的推销员并从佣金中提成。而当推销主任的推销员太多时,他又设立了次一级的中间机构,自己的地位也上升了一级。

就这样,孔菲德也建立了金字塔般的组织,这回他已距离“金字塔”的塔尖不远了。他一层层地从每一个下属身上提取他应得的那部分佣金。到1960年,孔菲德已净赚100万美元,而他自己从未投入一分一厘的资金,实际上他不是“一本万利”,而是“无本万利”的空手道高手。

孔菲德手中拥有了雄厚的资本,加之公司的声誉越来越高,他成立了他自己的互助基金公司。孔菲德的第一家互助基金,名叫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简称IIT)。

长期以来,孔菲德对他只能向美国公民推销的限制,一直感到气恼。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个国家的政府抱怨IOS的推销员(也许并未得到孔菲德的支持)私下违背这个规定,而大批地将垂法斯的股票,通过银行和以货币交换的方式,卖给非美国公民。孔菲德现在决定要设法使这一限制一国一国地解除。

他去见每一个国家的财政当局,说:“你们现在担心资金流出贵国,对不对?好吧,我告诉你我的做法。我的新基金IIT,将投入一部分资金,购买贵国企业股票,但你们要准许我向贵国人民推销基金股票,作为交换条件。”

他一国接一国地说服了对手。他就是这样一步步地使自己从推销员、推销主任、超级推销员,到了老板的地位,登上了互助基金的“金字塔”塔尖,他的财源滚滚而来。

孔菲德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默默无闻,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他脱颖而出,一下子成了美国股票巨星并富裕得令人难以置信。在他走运的那几年,曾令世人刮目相看,一跃成为全美头号新闻人物。

谁说白手不能起家?犹太富豪孔菲德以自己传奇般的经历向世人展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致富路。

犹太商人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人,其最让世界折服的是他们惊人的富有和奇异的赚钱能力。犹太人是个谜一般的民族,他们是世界上的少数人,但是却掌握了世界上庞大的资产;他们遭受了千年的凌辱,备受打击,四处流浪,却惊人富有。他们特立独行,思考诡秘,让世人觉得神秘莫测;他们没有什么资本,但是却始终处于金钱的顶峰。

犹太人图德拉原是委内瑞拉的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他从一位朋友处打听到阿根廷需要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并且知道阿根廷的牛肉过剩。

图德拉灵机一动,他飞到西班牙,那里的造船厂正为没有订货发愁,他告诉西班牙人:“如果你们向我买2000万美元的牛肉,我就在你们的造船厂定购一艘2000万美元的超级油轮。”西班牙人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样,他就把阿根廷的牛肉转手卖给了西班牙。

此后,图德拉又找到一家石油公司,以购买对方2000万美元的丁烷为交换条件,让石油公司租用他在西班牙建造的超级油轮。

结果,图德拉不费1美分就做成了这笔生意。

不管是什么投资商或是生意人,总希望投入越少,收益最多。但利益场中的双方总是矛盾着的,谁也不想平白无故地将利益拱手让人。这时,倘若你能利用彼此之间的需求去平衡这种矛盾,巧妙地找到了这种需求的结合点后,你便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有时甚至还可以什么都不用付出,就能获利无穷。由此看来,白手发财绝对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四节 让对方为自己谋利

犹太商人尊奉一种“使彼知己”的财富哲学,其主要的目的,还在于让对方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这种精明的处世方式,能最有力地调动对方。

古时候,耶路撒冷的一个犹太人外出旅行,途中病倒在旅馆里,当他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没有希望时,便将后事托给了旅馆主人,并请求他说:“我快要死了,如果有知道我死而从耶路撒冷赶来的人,就请把我的这些东西转交给他。但是,不要告诉他我在哪家旅馆。”

说完,这个人就死了,旅馆主人按照犹太人的礼仪埋葬了他,同时向镇上的人发表这个旅人的死讯和遗言,让大家遵守这个犹太人的遗言即不要将他住的旅馆告诉来找他的人。

他的儿子在耶路撒冷听到父亲的死讯后,立刻赶到父亲死亡的那个城镇。他不知道父亲死在哪一家旅馆里,也没有人愿意告诉他,所以,他只好自己寻找。

这时,刚好有个卖柴人挑着一担木柴经过,儿子便叫住卖柴人,买下木柴后,吩咐卖柴人直接送他到有个耶路撒冷来的旅人死在那里的旅馆去。然后,他便尾随着卖柴人,来到了那家旅馆。

旅馆主人对卖柴人说:“我没有买你的木柴啊?”

卖柴人回答说:“不,我身后的那个人买下了这木柴,他要我送到这里来。”

通过一笔木柴交易,他把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成交的条件,让卖柴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他解决了难题。

从根本上来说,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尤其在上述年轻人同卖柴人和旅馆主人这样非亲非故的关系中。其他考虑包括道德考虑也是需要的,但真能击中要害,调动对方的,惟有利益。

只有他人的利益同你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的时候,他人才可以像为他自己谋利或避害一样,为你着想,因为这一着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努力,可以同时带来其自身利害的相应变动。让利益出面比空口说教有力量得多。在犹太商业文化中,犹太人也同样将这种让对方为自己着想的哲学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所以,与人相处或调动对方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人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犹太人加利曾为一个贫穷的犹太教区写信给伦贝格市一位有钱的煤商,请他为了慈善的目的赠送几车皮煤来。

商人回信说:“我们不会给你们白送东西。不过,我们可以半价卖给你们50车皮煤。”

该教区表示同意先要25车皮煤。交货3个月后,他们既没付钱也没买煤。

不久,煤商寄出一封措辞强硬的催款书,没几天,他收到了加利的回信:“……您的催款书我们无法理解,您答应卖给我们50车皮煤减掉一半,25车皮煤正好等于您减去的价钱。这25车皮煤我们要了,那25车皮煤我们不要了。”

煤商愤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他在高呼上当的同时,却又不得不佩服加利教区犹太人的聪明。

在这其中,加利既没耍赖,又没搞骗术,他仅仅用这个口头协议的不确定性的利益,就气定神闲地坐在家里等人“送”来25车皮煤。这就是犹太人的赚钱高招。犹太人爱钱,但从来不隐瞒自己爱钱的天性。所以世人在指责其嗜钱如命、贪婪成性的同时,又深深折服于犹太人在钱前面的坦荡无邪。只要认为是可行的赚法,犹太人就一定要赚,赚钱天然合理,赚回钱才算真的聪明。这就是犹太人的经商智慧的高超之处。

巧干加实干是犹太人经商中的秘诀之一,借势打出自己的品牌是他们惯用的手段,以此来营造强大的声势。

下面举的例子,是在犹太人“借势经商”生意经影响下的一个成功个案:

在德国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却有一家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阿迪达斯公司。这个小镇只有1.7万人,而这家公司却有4万名职工,分布在全世界40个国家的子公司中,这家公司经营各种体育用品,但是传统的、最主要的产品是足球鞋,每年各公司总共生产25万双足球鞋。

70多年前,阿迪·达斯勒兄弟俩在母亲的洗衣房里开始了制鞋业,他们边制边卖,销路看好,兄弟俩重视质量,不断地在款式上创新,他们不厌其烦地量下顾客的脚的尺寸、形状,然后制鞋,于是每一双鞋都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由于种种有利于顾客的经营方式,使他们的家庭制鞋作坊发展很快,没几年时间就扩展成一家中型制鞋厂。

1936年的奥运会来临之前,阿迪·达斯勒兄弟发明了短跑运动员用的钉子鞋。他又派人打探参赛运动员情况,当得知美国短跑名将欧文斯很有希望夺冠的消息后,便无偿地将钉子鞋送给欧文斯试穿,后来欧文斯不负众望,果然在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于是欧文斯穿的钉子鞋一举成名,阿迪鞋厂的新产品成了国内外的畅销货,阿迪鞋厂也就变成了阿迪公司。

用体育明星来创牌子的方法太妙了!此后,老阿迪屡屡使用这种手法,不久老阿迪又发明了可以更换鞋底的足球鞋,并把新产品无偿送给德国足球队。1954年,世界杯足球赛在瑞士举行,不巧,比赛前下了一场雨,赛场上尽是泥泞,匈牙利队员在场上踉踉跄跄,穿着“阿迪达斯”的联邦德国队却健步如飞,并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至此,“阿迪达斯”名震海内外。

阿迪·达斯勒兄弟的成功是与他们的出色的服务分不开的。在赛场上,阿迪达斯公司总是派职员在那儿为运动员服务。只要哪位运动员感到鞋子不舒适,阿迪达斯公司的人马上就为他解决问题。在一次世界杯足球赛上,有一位德国主力队员的腿腱受伤,阿迪达斯公司连夜为他赶制了一双特制球鞋,才使他能够重上球场。有一次在西班牙世界足球赛上,有一位前苏联足球队员穿的鞋子不合脚,公司的派员马上描下他的脚样,立即坐飞机回公司,连夜为这位前苏联足球队员赶制了一双合脚的鞋子。由于阿迪达斯公司的出色服务,使它赢得了广阔的市场。

可见,创新款式、抓质量只是一个方面,而销售方式出色才是关键。为了公司的声势,阿迪达斯公司利用犹太的“借势变钱术”,将商品的2%-6%拿出来作馈赠,他们不遗余力找运动尖子穿上阿迪达斯公司的鞋。运动员在大赛中穿着“阿迪达斯”做活广告,比花钱做任何电视广告都更为有效。对于体育明星,阿迪达斯公司常常慷慨赞助。通过努力,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有124名金牌得主穿着“阿迪达斯”鞋。在这之后的西班牙世界杯大赛中,运动场上所有的人员有四分之三是全身披挂“阿迪达斯”为品牌的商品。

可以说,出色的赞助艺术,使“阿迪达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这就是犹太人一贯提倡的经商原则:让别人来为自己赚钱。

生活中,我们可能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选择比较敏感,犹太商人则认为,不要怕别人来借你的钱,只要借钱有助于成功,就可以变出更多的钱。先看以下问题:“想借钱给别人的人”多,还是想“想借钱的人”人多呢,犹太商人会告诉你“想借钱给别人的人”多。而在其他的人看来可能是“想借钱的人”多,与犹太商人形成明显不同。犹太商人喜欢开银行,尤其是开投资银行、发行股票等的原因,就是看准了大多数人“想借钱给别人”的愿望,借给他人的钱来发财。

再如,借钱不还,是债务人急呢,还是债权人着急?一般人都以为债务人害怕凶神恶煞般的债权人上门催讨而着急。犹太商人却全然相反地认为,是债权人更着急。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

雅可夫借给亚瑟500美元。明天就到期了,但亚瑟身上连1美元都没有。雅可夫三天前就不停地提醒亚瑟,还有多少天就该还钱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