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超元论与人类的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23:19:45

点击下载

作者:何跃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广义超元论与人类的世界

广义超元论与人类的世界试读:

再版序言

《广义超元论与人类的世界》是笔者多年研究成果——“广义超元论”与“人类的世界”的集成。“广义超元论”是笔者提出的一种新的类思维模式,旨在扬弃西方的二元论、东方的单元论(或不二论)以及禅宗的狭义超元论思维模式。10多年以来,笔者尝试着就广义超元论及其运用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先后在各类级别的学术期刊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近20篇相关学术论文。为了比较完整地向读者介绍广义超元论思维模式,笔者将最近10年来已经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收集整理在一起,并将其作为书稿的一部分统一呈现给读者,以方便读者集中阅读并批评指正。“人类的世界”是笔者提出的一种新的哲学观点,旨在回应古今中外思想家有关世界的不同主张。《人类的世界》是笔者于1995年写成并出版的学术著作,出版10多年以来,一直想利用一个机会对这部不尽完美的著作修订一次。非常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给笔者提供这次再版的机会。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持10多年前写成的这部著作的原貌,笔者没有动她的篇章结构,几乎没有改变原有的表述形式。只是对一些有可能引起歧义的表达略微进行了调整,对个别错字、漏字进行了必要的修改。

主要调整的表达有:

①将原文的“认知对象”,替换为“对象物”。

②将原文有关单元论思维模式的表述公式由原来的“‘即A即B’或‘AB不二’模式”,替换为“‘A不异B,B不异A,A即是B,B即是A’(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AB不二’模式”。

③将原文的“生活日用理性”,替换为“日用生活理性”。

④将原文的“非对象性人类意识”,替换为“形上学人类意识”;新引进的“非对象性人类意识”表述等同于原文的“非人类意识”或“非实有的人类意识”。

⑤将“非对象性本体世界”,替换为“形上学人类意识”,或“主观性本体世界”,或“本体性主观实在”。

⑥将原文的“有意识行为”,替换为“显意识行为”。

⑦将原文“本体世界既具有对象性特征,又具有非对象性属性,也就是说它既可以表现为对象性的本体世界,也可以表现为非对象性的本体世界,即非对象性人类意识”,替换为“本体世界既具有客观性特征,又具有主观性属性,也就是说它既可以表现为客观性的本体世界,也可以表现为主观性的本体世界,即形上学人类意识。”

⑧将原文的“星系飞离速度(km/s)=150×距离(千万光年)”,替换为“星系飞离速度(km/s)=20×距离(百万光年)”。

⑨将原文的“意识人类观测感知所及的膨胀宇宙,其尺度大约200亿光年”,替换为“意识人类观测感知所及的宇宙,其年龄大约140亿光年。”何跃2012年6月26日修订于重庆大学B区东村78-8-3

序言

苏天辅《人类的世界》是青年学者何跃同志经过约20年的学习、研究写成的一部哲学、思维科学专著。

该书包括序篇、上篇和下篇三部分。在序篇中分析了各种思维模式,认为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是二元论的,东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思维模式是单元论的,禅宗则是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何跃同志提出了广义超元论思维模式。在上篇中,依据广义超元论思维模式,提出了“人类的世界”学说体系。这个学说体系有三个重要观点:一是认为人类的世界是意识人类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是可以被意识个体直觉、推论、感知、指称和描述言说的现实世界。二是认为人类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意识人类所有的意识活动都用不上力的“空空”、“无一物”世界,是意识个体不能指称和描述言说的非现实世界。三是认为人类的世界与人类意识,现象世界、本体世界与超现象—本体世界,实证世界、神秘世界、本真世界与非人类的世界等都是“虽有分而实不二”的。在这三个观点之上,进而提出“无执的人类意识中心主义”或“无执的人类的世界中心主义”学说。在下篇中,通过对中华禅宗、波普尔的世界1,2,3理论、宇宙学的人择原理思想等的分析、比较,展开了对人类的世界学说的深入论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这部著作确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是经过约20年的学习研究,在千般寻觅,万般思考的基础上因顿悟而最终完成的。读罢全书,给我留下了两个对该书的深刻印象:一是长于分析,二是富于创造。作者长于分析,总是在做了大量分析后才得出结论,结论不是武断指派的,而是分析导出的。如,对各种思维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然后才得出广义超元论较其他思维模式为优的结论。再如,通过具体分析、论证“人类的世界是意识人类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创造出来的”,“人类的世界与人类意识不二”和“人类意识与人类的世界的原态是‘空空’、‘无一物’”等观点,然后才确立“无执的人类意识中心主义”或“无执的人类的世界中心主义”思想。作者富于创造,书中字里行间总洋溢着创造精神。如,针对大乘空宗和禅宗所坚持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提出了“应有所住而生其心”;针对东方传统哲学家所坚持的不同的对象物“虽有分而实不二”,提出了“虽有合而实为二”;针对“心是什么?非物;物是什么?决非心”等视对立、斗争为绝对的西方式二元论思维模式和“色空不二”、“天人合一”、“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等视统一、同一为绝对的东方单元论和狭义超元论思维模式,提出了融三者为一体又超越三者的广义超元论思维模式;对“极高明而道中庸”、“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将“开口不得”、“动念即乖”的超形上学境界与可以被指称和描述言说的形上学和形下学世界打成一片;等等。这些岂仅是新词的提出,而实为某种意义上新概念、新思想的创建。姑且不论这些思想的是非得失,即仅就分析、创造而言,已是十分难能可贵了。

这种分析与创新精神是值得并且应该加以大力提倡的。

要求一部哲学著作完美无缺,无任何瑕疵,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哲学本身就是探索,探索就须不断前进。因此,书中的一些观点、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精确、改进,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何跃同志参阅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大量资料后写出的《人类的世界》,是一部立论高远、富有创见的哲学著作。相信这部书的出版必将有助于哲学百花园的繁荣。

自序

笔者早年曾非常虔诚地阅读过许多领袖人物和革命导师的著作,曾真诚地期望用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精神财富来丰富自己,曾立下发现或信奉绝对真理的宏愿。

自萌生批判意识后,笔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身于各种各样的是或非问题情境之中,一直努力并期望着从这些是或非问题情境中挣脱出来,并发现绝对真理。为此,自己在优秀哲学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地阅读了大量的系统论述辩证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著作,并尝试着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作为对这一时期学习研究活动的总结,1983年至1984年,笔者在华中工学院(即现在的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哲学教师进修班进修期间,在与哲学研究所的部分教师和同学广泛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撰写了一篇三万多字的论文,论文题目为《对思维中感兴趣问题的思维》。该文重点讨论了人类主观思维活动及其类型、客观思维世界的客观存在属性及其演化发展规律、第一性客观存在(即物质性客观存在)与第二性客观存在(即精神性客观存在或客观思维世界)及其与主观存在(即正在进行着的人类主观思维)的相互关系等与人类思维相关的问题;该文第一次明确地将文字等物质载体作为精神性客观存在存在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即认为不存在着可以不依赖于文字等物质载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性客观存在;该文还第一次尝试着将既指称物质性客观存在,又指称精神性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概念与指称哲学物质的客观实在概念区分开,并进一步认为客观存在是一种现象性存在,客观实在应该是有别于客观存在的本体性存在。

该文写成之后,一方面感到很激动,很兴奋,感到自己似乎已经提出或发现了一些别人尚未提出或发现的新观点、新问题;另一方面也明显地感到自己远未将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思想融会贯通,明显地感到自己处在思想家们的巨大阴影之中,没有足够的自信,也确实没有能力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平等对话,没有勇气,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对自己已经意识到的一些敏感问题(如以文字作为载体的精神性客观存在是不以意识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非绝对对立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相互包含的问题,等等)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自武汉学成归来之后,为了解决脑中仍然存在着的大量问题,进一步阅读了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的著作,并在由自己倡导开展的定期学术沙龙活动中,与许多老、中、青理论工作者一道,就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同时,还经常去请教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造诣的老先生、老学者。使自己感到懊丧的是,虽经千般寻觅、万般思考,不仅没有日趋逼近绝对真理的任何感受,反倒被越来越多的自成体系的理论、学说所困,渐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有什么绝对真理”的想法,并萌生了尽早退出理论研究这一是非之地,谋求在应用研究领域发展的念头。就在这犹豫徘徊、欲罢不舍的时候,在一次学术沙龙活动中,因听了一位学人不经意的话——“人的生存方式是思议”而豁然开朗。悟到世界原本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我们所感知、推论、直觉到的所有现实存在着的存在物,概无例外全都是因意识人类而有,因意识人类而定的。顷刻间,自己苦苦思考多年仍不得结果的想法、疑虑、问题与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自己脑海中的众多思想、观点、学说豁然贯通,并随即涌现出了“人定原则”、“人类的世界”、“无执的人类意识中心主义”等对于自己具有全息意义的崭新观念。

顿悟后,为了了却早年立下的宏愿,为了过活耕云大师所倡导的“理得心安”的安详人生,也为了能够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展开平等而具体的对话,产生了设定、建构、创造以“人类的世界”(最初确定的是“人定的世界”,经征求一些学者的意见,后更名为“人类的世界”)为名目的原创性学说的想法,并随即开始了收集、整理资料,撰写、修改书稿的工作。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了呈现在您面前的这部著作。

拙著认为西方式的非此即彼以及亦此亦彼的二元论思维模式与东方的彼此虽有分而实不二的单元论思维模式都是有所执著的思维模式,应该且能够被同时坚持非此即彼、即此即彼以及非此、非彼、非亦此亦彼、非非此非彼的超元论思维模式所扬弃;认为否定物质世界的人类意识中心主义和否定人类意识的物质世界中心主义都是有所执著的思想,应该且能够被同时肯定又同时否定物质世界和人类意识的人类的世界中心主义所扬弃,认为超越人类意识的现实世界概念与超越现实世界的人类意识概念都是有所执著的概念,应该且能够被无执的现实世界(即人类的世界)与人类意识不二的观念所扬弃;认为否定本体世界的形下学学说与否定现象世界的形上学学说以及否定本体—现象世界的超形上学学说都是有所执著的学说,应该且能够被融三种学说于一体的人类的世界学说所扬弃;认为大乘佛学的空空思想与儒家道家的本体—现象思想以及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都是有所执著的思想,应该且能够被“人类的世界是意识人类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现实世界”的思想所扬弃。总之,拙著认为那种认为存在着绝对真理或认为人类认识可以日趋逼近绝对真理的思想都是有所执著的思想,应该且能够被反对执著于任何现实存在物的、彻底否定绝对真理的人定一切的思想所扬弃。

拙著还认为禅宗是对印度佛学(包括原始佛学和大乘佛学的空、有二宗)和中国传统思想的扬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自觉实现了超形上学突破,同时又重新肯定了儒、道意义上的本体—现象世界的思想体系,而人类的世界学说是在继承禅宗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禅宗思想和西方近现代科学、民主思想的扬弃,是成功地实现了自我超越,同时又充分肯定了科学、民主思想的学说系统。禅宗只是成功地将超形上学理性、形上学理性与充分肯定平常心的日用生活理性融合为一体,只是完整地确立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而人类的世界学说在继承禅宗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禅宗理性与充分肯定分别心的实践实证理性融合为了一体,即在坚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应有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从而完整地确立了“应无所执著地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类的世界”以及“应无所执著地直觉、推论、感知和描述言说人类的世界”的实践人本主义思想。

拙著进一步认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全方位地学习、吸收、改造西方人在近现代设定、建构、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我们的下一步目标是与先行一步的西方人一道,全方位地参与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设定、建构、创造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去努力实现禅宗思想的现代化,去努力实现东西方思想的交融互补。

这部凝聚了自己约20年心血的著作终于脱稿了。尽管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写这部著作,但由于自己才疏学浅,肯定存在许多疏漏和不足,敬请赐教。

最后,衷心地感谢苏天辅、丁润生先生在百忙中为拙著作序作跋,感谢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所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王舜钦老先生的谆谆教诲,感谢张文和教授的关心和帮助。

序篇

第1章 二元论、单元论和超元论

1.1 二元论和单元论思维模式

二元论和单元论既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西方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基本上是二元论的,而东方传统思想及其思维模式主要是单元论的。

1.1.1 二元论思维模式

二元论思维模式是着重从对立、差异的角度去看待和把握周围世界的一种分析型思维模式。可简称为“A即A,B即B,A非B”(“心是什么?非物!物是什么?决非心!”)模式。

二元论思维模式源于笛卡尔的二元论世界观。笛卡尔认为,除了上帝这一最终实体以外,还存在着两种实体,一是物质实体,二是心灵实体,并认为这两种实体彼此分庭抗礼,泾渭分明,谁也不决定谁,谁也不依赖于谁。这种将物质和意识(心灵)割裂为两片的做法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基本含义之一,也是西方思想的主题。

波普尔说:“西方哲学主要是由各种世界图景所组成,他们都是各种身心二元论这个主题的变形以及与之有关的方法问题。对这个西方二元论主题的主要偏离,就是企图用某种一元论取而代之。在我看来,这个企图并没有成功,而且在一元论的面纱后面仍然隐藏着身心二元论。”一部西方思想史,实际上是在坚持同一个基本观点——身即身、心即心、身非心,对同一个基本问题——身心关系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论争史。虽然一些西方思想家极力回避这个问题,潜心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但从未跳出身心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模式,虽然有许多思想家曾尝试用一元论或多元论取而代之,但“这个企图并没有成功”。

应当指出的是,不仅身心二元论或物质意识二元论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表现。而且所有坚持将研究对象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着重分析研究二元之间或多元之间的对立、差异,忽视或否认各元之间根本一致的思想、观点、方法,都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表现。因此,判定一种思想是不是二元论的,并不光是看这一思想是否坚持认为存在两种彼此割裂的实体,更重要的是看这一思想是否坚持认为对象物之间的差异、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多元论本质上是二元论。下面我们仅以波普尔的多元实在论为例来展开这一基本认识。

波普尔在陈述自己的世界1,2,3理论时,称自己是一个多元论实在主义者,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地道的二元论者。

①他认为世界1、世界2、世界3是本体论上泾渭分明的三个亚世界,世界3与世界1和世界2具有同等的“本体论”地位。事实上,世界3并不具有这种地位。从起源上讲,世界3是心智的产物,是主观精神的具体化、物质化。正如波普尔自己说的,“我的第三世界是人造的”。从存在发展上讲,世界3离不开文字、图像、声音、纸张等物质,即世界3必须以物质世界为载体才可能相对于意识人类而自主地存在和发展。尽管波普尔反复强调说,部分世界3对象可以无需物质世界为载体就能自主地存在,但他同时也明确指出,未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是以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没有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就不会有未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因此,世界3不可能离开物质载体而独立自存。如果我们抽掉心智和物质或世界2和世界1,世界3就完全丧失了独立自存的根据和条件。可见,将世界3作为二元之外的独立自存的另一元的所谓多元论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的多元论实质上是二元论。连他自己在晚年也承认自己“始终是一个笛卡尔派的二元论者”。

②波普尔认为世界l、世界2和世界3都是实在的,其根据是这三者都可以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他还认为这种实在是不以意识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自主、客观的存在,是可以或可能被人们感知的现象性存在,是唯一的存在。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现象性的实在与现象性的虚无的差异绝对化,肯定实在,否定虚无,认为实在不是虚无。这种一元论式的实在主义观点与肯定虚无,否定实在,认为虚无不是实在的虚无主义观点,以及既肯定实在和虚无,又肯定实在不是虚无的折中主义观点一样,都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表现。因此,我们认为波普尔的实在论实质上是二元论。

③波普尔的实在论还隐含着一个前提,即对超越于实在之上的先验主体的认可。这种将实在与先验主体割裂为两片的思想也是二元论的。当波普尔把世界2和世界1当成两种泾渭分明的实在世界时,使我们想起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世界观,笛卡尔的二元论有一个前提,即对超越于二元实体之上的最终实体——上帝的认可。波普尔虽然没有明确说过上帝是最终实体,但在他将主观世界(世界2)与物质世界(世界1)作为同等意义下的实在世界时,已经隐含了一个类似于上帝的前提,即对超越于实在世界之上并能够如此这般设定实在世界的先验主体的认可。我们认为,这是他晚年称自己“始终是一个笛卡尔派的二元论者”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一元论或一元决定论本质上也是二元论。

应当指出的是,一元决定论实际上存在着本体一元决定论和现象一元决定论两种类型。前者坚持认为存在着决定现象世界如此这般存在变化的本体世界,并认为这一本体世界要么是客观物质,要么是客观精神或主观精神。后者则坚持认为不存在着本体世界,只存在着现象世界,但是它坚持认为现象世界存在着一种决定各种现象如此这般存在变化的本质属性,并认为这一属性要么是物质性属性,要么是精神性属性。绝大多数的唯物或唯心主义者以及实在或虚无主义者都是现象一元论者。唯物主义一元论或实在主义认为现象世界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或物质性)或实在性,唯心主义一元论或虚无主义则认为现象世界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或精神性)或虚无性。

①本体一元决定论尽管认为本体世界决定了现象世界如此这般存在变化,认为本体世界相对于现象世界具有优位,现象世界只是一种次生性的独立自存世界,但终究是承认存在着本体世界(如上帝、自然、客观精神、客观实在、绝对自我、自在之物、存在、太一、第一推动者等)和现象世界(如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等)这两个世界,同时它还认为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以及现象世界中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之间的对立、差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本体一元论的这些思想无疑是二元论的。

②现象一元决定论尽管认为现象世界中的某种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他属性如此这般地存在显示,但毕竟是承认存在着作为决定者的本质属性和作为被决定者的其他属性,同时它还认为在本质属性和其他属性以及非本质的各种属性之间的差异、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现象一元决定论的这些基本思想无疑也是二元论的。

总之,无论是本体一元决定论还是现象一元决定论,无论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还是唯心主义一元论,无论是实在主义还是虚无主义,它们在认识周围世界时,都自觉不自觉地将周围世界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并认为被分解出来的各种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笔者认为就其思维模式而论,它们本质上都是二元论。

二元论思维模式虽然直接源于笛卡尔的二元论世界观,但实际上这一思维模式远在古希腊时代就被当时的希腊思想家们不自觉地运用了,比如德谟克利特的将原子和虚空看成是两种独立自存的本质存在物的思想;柏拉图的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不完美的摹本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关于月下世界和月上世界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世界的思想;等等,都是典型的二元论思想。这一思维模式自古希腊开始,一直作为一种基本思维模式影响着整个西方文化的变化、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这一思维模式,西方文化将不可能被如此这般地建构出来。东方人若不借助这一思维模式,就很难理解和把握西方文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

二元论思维模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它是意识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由混沌走向有序的方法论基础。千百年来,意识人类正是凭借着这种思维模式逐渐地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了辉煌灿烂、极度发达的人的世界,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动物之王。但是,这一思维模式不过是意识人类自觉不自觉使用过的多种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如果执守或执著于这一思维模式,势必大大地限制意识人类的视野和活动领域。

二元论思维模式是西方人自觉不自觉坚持并遵循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一思维模式从根本上限制了西方思想家的眼界,致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像堂·吉诃德似的迷执于斗争、对立,而不清楚斗争、对立的对象和意义。尽管在西方历史上过去、现在都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家意识到了二元论思维模式之不足,并尝试着通过否定上帝,或否定物质及客观实在性,或否定精神实体,或发明辩证思维方法,或对本体问题存而不论等方式来扬弃这一思维模式,但由于西方思想家始终坚持或在潜意识中认可“心是什么?非物!物是什么?决非心!”这一基本观点,致使所有企图扬弃这一思维模式的努力,都最终消融于身心二元论这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超强引力场”中,致使几乎所有的西方思想家以及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近现代东方思想家,在二元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1.1.2 单元论思维模式

与西方二元论思维模式及其变形——一元论和多元论思维模式相对应的,是主要由印度和中国的传统思想家特别加以发展了的单元论思维模式。

单元论思维模式是着重从统一、同一的角度去看待和把握世界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模式,可简称为“A不异B,B不异A,A即是B,B即是A”(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AB不二”模式。

这一思维模式严格说起来,并不完全抹杀将周围世界分解为不同的对象物的意义,也不否认在不同对象物之间存在着对立、差异,只是反对将本来是一个整体的单元世界割裂成彼此泾渭分明、相互对立的多元世界,即反对执著于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反对将这些对立、差异绝对化,坚持不同对象物之间统一、同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立、差异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观点,坚持主要用综合的方法去描述言说周围世界。这一思维模式并不抹杀在本体论意义上设定、建构某种东西为现象世界之本原或始元的意义,也不否认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对立、差异,但是反对将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割裂为两片,反对将本体世界看做是现象世界如此这般存在变化之最终原因的一元决定论观点,坚持即本体世界即现象世界或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不二的观点,即坚持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统一、同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立、差异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观点。

东方思想,尤其是中国传统思想,就其思维模式而论,主要是单元论或不二论。下面我们仅以熊十力的不二论思想为例来展开这一基本认识的论述。

①单元论思维模式即不二论思维模式。在熊十力的学术生涯中,一直重视用不二论思维模式来运作、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曾以这一思维模式对自己一生的思想作了如下总结:“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及于天。此《中庸》赞圣之辞,非真于圣学洞彻渊奥者,莫能言也。内圣外王大备之鸿规。本体、现象不二。(遗现象而求本体,是宗教之迷也。)道、器不二。(道者,本体之目。器,谓物质宇宙。准上可知。)天、人不二。(天者,道之异名,是人生之大原也。人生与其所由生之大原不二,正如‘众沤’与其所由生之大海水,不可析为二也。)心、物不二。(心物,本实体流行之两方面。)理、欲不二。动静不二。(动而不乱、是动亦静也。静而不滞,是静亦动也。大化流行之妙如是。人生不可屏动而求静,亦未可器动而失静。)知、行不二。(《中庸》言修学之方,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理论不践之于行事,则其理论空浮而无实,佛云戏论是也。)德慧、知识不二。(正智无迷妄,与道德合一,故云德慧。通常所云知识,未足语此。而圣学则启导人深造乎知识即德慧之地。)成己、成物不二。(治心养心之道,是成己之实基也。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乃至位天地、育万物,是成物之极致也。人心与天地万物,本通为一体。故圣学非是遗天地万物而徒追求诸心,遂谓之学也。⋯⋯治心者,治其僻执小已之私,去迷妄之根也。养心者,充养其本心天然之明,而不遗物以沦于虚。不遗物以沦于虚,故穷物理、尽物性、极乎裁成辅相位育之盛。故成己成物是一事。非可遗天地万物而徒为明心之学也。成已成物,是人人所应自勉之本分事。)”总之,在熊十力看来,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以及不同对象物或方面之间不是泾渭分明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即此即彼的一体两面关系。“即此即彼”既不同于此非彼、彼非此的二元论或多元论,也不同于此决定彼或彼决定此的一元决定论,即此即彼是“虽有分,而实不二”的单元论。

②“体用不二”是熊十力《新唯识论》的核心观点。(“体用不二”不是熊十力最早提出的,但他对“体用不二”作了最为集中、系统的论述。)“体用不二”与东方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心物不二”、“即用即体”、“无为而无不为”、“既出世又入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显章名句一样,都是单元论或不二论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熊十力等提出“体用不二”,并不是要抹杀或否认体用之间的差异、对立,而是强调不能因体用之间存在着表面上的差异而将二者割裂为两片。“他认为,本体与现象、本体与功用是不可能割裂成两片的。他常常借用佛教中的‘海水与波’、‘海水与众沤’的比喻来说明体用关系。大海水是离不开‘众沤’(水泡)而独存的,大海水即是‘众沤’自身。如果说大海水是本体,其固有的腾跃不住是功用,则‘众沤’就是大海水腾跃不住的显现(即现象)。在熊十力哲学体系中,本体即是功用,也即是现象。他认为,那种在变动与生灭的宇宙背后另立一不变不动不生不灭之主宰者的看法是错误的,‘误计本体是超脱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之背后而为现象作根源’的,无异于‘头上安头’。”总之,在熊十力看来,即本体世界即现象世界,本体现象不二或本体功用不二(即体用不二),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对立、差异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统一、同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单元论思维模式是“始于合,中于分,终于合”的思维模式,是能够有效运作、建构融各种本体论思想于一体的圆融无碍之哲学或宗教的思维模式,是能够将不同对象物或认知方面合多为一或合二为一并了无痕迹的思维模式,是在印度佛教和中国的儒家、道家、禅宗思想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的思维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单元论思维模式是设定、建构和运作东方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若没有这一思维模式,东方文化将不可能被如此这般地设定建构出来;若不借助这一思维模式,西方人包括遗忘了传统文化的东方人将很难理解和把握东方传统文化及其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依照东方思想家发明的单元论或不二论思维模式,可以将历代西方思想家所坚持的身非心或物质非意识的二元对立关系,转化为即身即心或即物质即意识的单元不二或一体两面关系。这自然就避免了因身心不统一或物质意识对立而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烦恼。熊十力对此曾有过精彩的说明:“西方有唯心论与唯物论之对峙,各是其是,不可相融。时余孤陋寡闻,姑志其说而已。后博究晚周诸子,即留心此一问题,然终不见有唯心唯物之说(唯心唯物二词,本以对立而始有。中学从来无有于心物各执一端者。故无唯心唯物二词)。”

单元论思维模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它是意识人类积极从事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活动,而又不执著于这种特殊的人类劳动及其劳动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曰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它是意识人类从本质、内容上,而不是从现象、形式上完整理解和把握周围世界及其组成部分的认识论根据;它是意识人类不为艰难困苦所折服,在穷途潦倒的时候仍然能尽性逍遥的方法论基础。千百年来,意识人类正是凭借着这种思维模式从容地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从容地从一次又一次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大劫难中脱逃出来,并在与自然、社会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中,证明了自己是生命世界中最具生命活力和生存智慧的万物之灵。但是,这一思维模式也只是意识人类自觉不自觉使用的多种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如果执守或执著于这一思维模式,势必严重影响到意识人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

必须指出的是,具体运作、建构东方传统文化的单元论思维模式,是一种因强调统一、同一而严重忽视了对立、差异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常常通过傅伟勋所说的“单元简易心态”表现出来,致使东方传统型思想家及普通百姓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笼统先生”和“模糊主义者”,致使整个东方传统文化严重缺乏实证分析的精神。近现代以来,已有许多东方思想家意识到了单元论思维模式之不足,并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如道德良知的自我坎陷(牟宗三)、引进二元论思维模式或实证科学方法等来改造之。但是,所有的努力都因东方思想家执著于“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佛陀)以及“即用即体”或“天人不二”或“心物不二”等单元不二或所谓的圆融无碍之境而终告失败。

1.1.3 一元决定论与单元论的比较

一元决定论和单元论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前者本质上是二元论,后者是与二元论本质不同的不二论。两者比较,可析离出以下差异、对立。

①一元决定论认为存在着使现象世界如此这般存在变化的最终决定者,并认为现象世界或现象世界各种各样的属性,与这一决定者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或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单元论则认为不存在着这一最终决定者,只存在着本体世界,并认为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单元不二或一体两面的关系。

②本体一元决定论认为作为决定者或第一性存在的本体世界,要么是物质性的一元世界,要么是精神性的一元世界,而不可能是亦物质亦精神或非物质非精神的一元世界。单元论则认为与现象世界保持一体两面关系的本体世界是亦物质亦精神,物质与精神并为一体的单元世界。即在单元论看来,本体世界本来就具有物质与精神或身与心以及非生命与生命、生灭变化等现象世界的方方面面属性,只是未显现出来罢了。因此,才有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单元不二或一体两面关系,才有即用即体、即体即用,即体用不二、用体合一等单元论表述。

③一元决定论认为现象世界由无数现象组成,并认为各种现象之间对立、差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即认为现象世界本质上是多元世界。单元论也认为现象世界由无数现象组成,但认为各种现象之间对立、差异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统一、同一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所有现象都不过是本体世界的不同表现侧面而已,现象与现象之间是一体两面或单元不二的关系,即在单元论看来,现象世界本质上是单元世界。

④一元决定论只是在讨论现象世界的本原(即本体)或本质属性等有限问题时,坚持有条件的一元论,而在讨论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以及现象世界中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时,则自始至终坚持地道的二元论。单元论坚持认为不存在着独立于现象世界的所谓一元本体世界,也不存在独立于其他现象世界属性的所谓一元本质属性,坚持认为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不二,本质属性与其他现象世界的属性不二。即单元论在讨论有关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所有问题时,自始至终都坚持单元论。

⑤一元决定论在否定了作为第一推动者或世界秩序安排者的上帝之后,要使自己的一元唯心论或一元唯物论学说自圆其说,就必须引入或外借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是一元决定论本身不具有的内容。单元论从来就否认终极性的决定者,从来就不认为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以及现象世界中各种现象之间是绝对对立、泾渭分明的,因此,单元论无需外借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是单元论本身就具有的内容。当然,单元论尚需发展出有关过程的辩证法思想。

总之,一元决定论与单元论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前者属于二元论,后者是与二元论本质不同的不二论。

1.1.4 二元论与单元论的比较

单元论思维模式在一定意义上确实超越了二元论思维模式,克服了后者夸大身与心或物质与精神对立,夸大本体与现象以及各种现象之间对立的缺点。但是,绝对不能因此就断言,单元论思维模式一定优越于二元论思维模式。事实上,单元论思维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集中表现在过分注重本体—现象以及不同现象之间的统一、同一方面,明显地忽视它们之间的对立、差异。而单元论这一主要缺点恰恰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主要优点。

要完整、具体地认识、理解或建构、创造人的世界,这两种思维模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遗憾的是,意识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未能妥善处理好如何同时运用这两种思维模式来认识或构造人的世界的问题。西方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表现出对二元论思维模式的执著,致使被显现、构造出来的人的世界多少显示出“四分五裂”的状况;而东方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过程中则程度不同地表现出对单元论思维模式的偏爱,致使被显现、构造出来的人的世界多少显露出“笼统模糊”的痕迹。

仔细分析起来,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至少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差异、对立。

①二元论是一种分析型思维模式,重视分析、特别是实证分析,并强于分析,相对来说弱于综合。或者说,二元论还停留在以分析为主的阶段,尚未发展到分析、综合并重,既强于分析,又强于综合的完备阶段。单元论是一种综合型思维模式,重视综合,并长于综合,相对来说短于分析。或者说,单元论的综合方法不是以细密的分析为基础的,而是直接综合方法,单元论要发展到完备阶段,必须大力加强分析方法,特别是实证分析方法的引入或建构。

②二元论认为周围世界可以分解为许许多多的对象物,并认为各种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即认为A即A,B即B,A非B,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存在亦A亦B的情况,但亦A亦B不是即A即B。也就是说,A、B虽有合,但终究为二。单元论则认为周围世界是一个单元整体世界,它可以被分解为许许多多不同的对象物,但各个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统一、同一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即认为即A即B或A、B不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存在A非B的情况。也就是说,A、B虽有分,但终究不二。

因此,二元论存在着注重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明显忽视统一、同一的倾向,而单元论则过度重视对象物之间的统一、同一,存在着严重忽视对立、差异的缺点。

③二元论强调要尽可能具体、细致地去认识、理解或显现、构造人的世界,但有执著于清楚明晰、非此即彼之嫌。单元论则强调要尽可能完整、统一地去认识、理解或显现、构造人的世界,但有沉湎于笼统模糊、即此即彼之弊。

④二元论常常引导人们执著于是非对错和没完没了的纷争以及所谓的绝对真理、科学事实,致使人们深陷于是是非非的泥潭不能自拔。单元论则常常引导人们执著于无是无非、性本善或性本恶的讨论以及概念化的佛性、真如、乾道、空无和虚幻的顿悟,致使人们迷失于混沌模糊的境界不能自悟。

⑤二元论是一种分析型思维模式。当人们运用这一思维模式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许多实际问题并非都是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常常有亦对亦错、亦此亦彼的情况存在。于是,在坚持二元论的前提下,引入或发展出辩证法思想,以用来妥善处理亦对亦错、亦此亦彼的问题。但是辩证法思想对于二元论来说终究是一种外在形式和运作工具,而不是二元论本身就具有的内容或含义。单元论是一种综合型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不仅认为存在着亦对亦错、亦此亦彼的情况,而且认为从本质上讲对错有分实不二,此彼有异实不二。即辩证法思想是这一思维模式自身具有的内容,无需从外引入。当然,与外在于二元论而自成体系的西方式辩证法思想比较起来,单元论思维模式所具有的辩证法思想偏重于对状态的辩证分析,而弱于对过程的辩证分析。因此,单元论尚需发展出对过程的辩证分析,即尚需引入或发展出过程辩证法思想。

二元论思维模式造就了精明的西方人和极其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决不能因此推断西方人完全没有单元论的思维头脑,西方社会及其文化完全不可能产生出超拔于物质世界之上的高明洒脱的易、道、禅文化;单元论思维模式造就了智慧的东方人和超凡脱俗的形上学以及超形上学文化,但也决不能因此推断东方人完全不具有二元论的思维头脑,东方社会及其文化完全不可能创造出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高度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世界逐步走向统一,西方人向东方人讨教精神解脱之法,东方人向西方人学习经世致用的科学技术的今天,积极倡导和推动两种思维模式之互补、统一是十分有意义的大事。依据彻底的单元论观点,二者本质上是不二的。东西方之所以出现思维模式上的分裂、对立,这主要是由于在东西方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制度、经济运行机制以及伦理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东西方思想家和普通百姓自觉不自觉地偏执于二元论或偏执于单元论所致。倘若东西方人能够自觉地克服各自的心理行为偏执,倘若西方人能够自如地运用单元论思维模式,同时又不放弃二元论思维传统,倘若东方人能够熟练地运用二元论思维模式,同时又不丢掉单元论思维传统,东西方人就可以实现思维模式上的历史性统一,携手并肩、共同铸造一个东西合璧、完整具体、单元式的后现代文明。日本人、新加坡人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1.2 广义超元论思维模式

广义超元论思维模式是一种整合型思维模式,是构造“人的世界”学说时设定、建构、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是以二元论、单元论和狭义超元论思维模式为基础的。在具体介绍这一思维模式之前,有必要对有关二元论、单元论和狭义超元论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说明。

1.2.1 二元论思维模式及其优缺点

二元论思维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指执著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同时又执著于各种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的笛卡尔式的二元论思维模式。

广义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既指笛卡尔式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又指执著于物质实体(或客观实在),并认为精神实体不存在,精神现象终究是一种物质现象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思维模式,或执著于精神实体(或客观精神或主观精神),并认为物质实体是第二性或派生性存在,物质现象终究是精神实体之异化或对象化的唯心主义一元论思维模式,还指执著于物理世界、主观世界、观念世界或客观精神世界的实在主义多元论思维模式等。

二元论思维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它是一种建构性的思维模式。人们运用这一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地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对象性世界,可以将人的世界分解为许许多多不同的对象物,并一一对这些对象作出具体、详实的描述言说,可以指导自己过活有明确生活目的,满怀着希望,积极、高效、充实的现实人生。

二元论思维模式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它是一种过于执著的思维模式。它要么执著于一种实体,要么执著于两种或多种彼此对立的实体;同时还执著于不同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正是由于二元论思维模式是一种过于执著的思维模式,才使得所有以这一思维模式为认识—实践活动方法论基础的思想家和普通百姓,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抵达为大乘空宗和禅宗特别加以强调了的“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或“既无心,也无佛,也无一物”的超形上学(傅伟勋语)境界。

1.2.2 单元论思维模式及其优缺点

单元论思维模式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单元论思维模式是指执著于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以及现象世界中各种现象之间统一、同一或单元不二关系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不执著于本体世界,不执著于现象世界,也不执著于某种现象,而是将本体世界、现象世界以及现象世界中的各种现象看成是同一个单元整体世界的不同表现侧面。正是因为这一思维模式除了执著于单元整体之外,什么都不执著,因此,它事实上将各个表现侧面看成是彼此平等的侧面,并给予了同等程度的重视。表现这一思维模式的思想主要有,印度佛教的缘起论思想,老庄的“道法自然”或“大道自然”思想,儒家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思想,王弼的“应物而无累于物”思想,郭象的“名教即自然”思想,《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思想,禅宗的“烦恼即菩提”、“平常心是道”思想,等等。这一思维模式集中地表现了智慧东方人的思维特点:平常、平等、平安、平和、中庸、实在。

这一思维模式的最大的优点是,它是一种介于建构和解构之间的思维模式。人们运用这一思维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然界馈赠的食物和美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或参与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活动,并对人的世界作出无先人之见、客观公允的描述言说,可以过活不刻意追求,也不有意回避的平和、实在、淡泊的现实人生。

这一思维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缺乏实证分析精神、忽视不同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由于这一缺点,致使这一思维模式向外只发展出了用以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的笼统、模糊的日用生活理性,而未能进一步发展出以各类实证科学和科学化的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具体、精确的实践实证理性。因此,以这一思维模式为主要思维工具的东方人未能像西方人那样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如此发达的实证理性世界或科学化的世界。其二,终究未克服执著于某种存在物的执迷。由于这一缺点,致使这一思维模式向内只发展出了以直觉、证悟及形上学描述言说活动为其主要特征的形上学理性,而未能进一步发展出以彻底反对执著,扫荡所有名相为主要特征的负面的或解构式的超形上学理性。因此,以这一思维模式为主要思维工具的绝大多数东方人未能像空宗和禅宗历代大师那样,借助超形上学理性方法进一步证得“空空”、“无一物”或“不思议”的超形上学境界。广义的单元论思维模式,除了指狭义的单元论思维模式外,还指另外两类准单元论思维模式:一类是既执著于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统一、同一关系,又执著于本体世界的扭曲的单元论思维模式;二类是反对执著于本体世界,也反对执著于各种对象物之间统一、同一关系,但存在着执著于名相化的“空空”、“无一物”或现实化的超形上学境界倾向的解构性的准单元论思维模式(因其有所执著,我们仍将它归入单元论思维模式)。

扭曲的单元论思维模式一方面认为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都是现实存在,且彼此保持一体两面或单元不二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又认为只有本体世界才是绝对真实的存在,而现象世界是非真实的存在。这样一来,存在于不同对象物之间的所谓统一、同一或单元不二关系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原本与本体世界具有同等地位的现象世界也终于被黑洞般的本体世界所吞灭。这样一来,事实上就否定了意识人类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现实活动。另外,因这一思维模式执著于本体世界,也不可能引导思想家和普通百姓抵达“空空”、“无一物”的超形上学境界。

解构性的准单元论思维模式认为,现象世界是无自性的,本体世界也是无自性的,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原本“空空”、“无一物”。这样一来,这一思维模式事实上已经站到了超形上学境界的“门口”,但因执著于名相化的“空空”、“无一物”,将超形上学境界视为一种与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类似的现实存在,终于未能“跨入”超形上学境界。另外,因这一思维模式完全否定本体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可能重视意识人类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现实活动。

总之,无论是扭曲的单元论思维模式,还是解构性的准单元论思维模式,均未真正克服单元论思维模式存在着的不足。

1.2.3 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及其优缺点

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即“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的思维模式,可简称为“非A,非B,非亦A亦B,非非A非B”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旨在破除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对于本体世界、现象世界以及超形上学境界的执著,助人究竟解脱。

空宗和禅宗特别地显扬发展了这一思维模式。事实上,这一思维模式早已为佛陀、庄周等超一流思想家不自觉地意识到了,只是未能像空宗和禅宗历代大师那样,将这一思维模式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而已。自佛陀、庄周开始,这一思维模式就已被许多超一流思想家自觉不自觉地用来超度迷途凡夫了,只是未形成空宗时代和禅宗时代那么激动人心的规模罢了。

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与解构式的准单元论思维模式相比,已发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即在后者否定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否定了名相化的“空空”、“无一物”以及现实化的超形上学境界。至此,作为一种非思量可及,非指称和描述言说可及的非现实存在的超形上学境界才被最终确证出来。至此,我们才能够说单元论思维模式执著于某种存在物的缺点被真正克服了。至此,我们才能够说意识人类终于向内发展出了以彻底反对执著,扫荡所有名相为主要特征的负面的或解构式的超形上学理性。

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在发展出了超形上学理性,圆满证得超形上学境界之后,如何防止执著于超形上学境界行为的发生便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大乘空宗自觉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终究未能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禅宗历代大师也自觉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接受了大乘空宗失败的教训,不再去与人反反复复地争辩“空”、“有”之谁是谁非,也不再费心竭力地去向人反反复复地宣示“空空”、“无一物”的道理。在禅宗历代大师看来,超形上学境界不是现实存在着的境界,而是不能被指称出来,不能被思量和描述言说的超越人类意识和现实世界的“既无心,也无佛,也无一物”的非实有或非现实境界,是根本没有办法从正面说清楚、道明白的非思量境界。因此,人们只能从“空”(超形上学)“有”(形上学)不二的关系,从融“空”、“有”含义于一体的“佛性”概念中去间接指称或把握“空”,绝不可能直接指称或把握“空”,更不可能向人宣示出“空空”的一番道理来。

禅宗相对于空宗,在论“空”道“无一物”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一进步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再像空宗那样从正面或直接说“空”(如空宗说“空”为“最高实在”,为“毕竟空”,为“非有非无之中道”,说“空亦复空”),而是着重继承了空宗从负面说“空”的传统(如空宗说“空”为“不可得”,为“无自性”,为“离有无边见”,为“不可描述的”)。禅宗认为“空”为“既无心,也无佛,也无一物”,为“非思量”或“不思议”,为“开口不得”、“动念即乖”,为“说似一物即不中”,为“万法不立”、“一亦不立”,为“本来无一物”,等等。这样一来,能够直接确证“空”的唯一方法,即负面的或解构式的理性方法,终于经禅宗历代大师的努力,被最终确立了下来。第二,不再论“空”、“有”之谁是谁非,而是将“空”所蕴含的超形上学含义与“有”所蕴含的形上学含义融入“佛性”概念之中,不自觉地打通了连接超形上学和形上学的通道,无意中将“空”、“有”打成了一片。这样一来,人们便可以通过直接说“有”达到间接说“空”的目的(参见第6章)。应当说明的是,禅宗历代大师并未将“佛性”概念中所蕴含的“空”的超形上学含义与“有”的形上学含义析离开来。第三,禅宗远较空宗重视日用生活理性。禅师们由“山是山,水是水”这些平常的事实出来,参悟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超形上学和形上学道理之后,并未滞留,而是进一步发展出或经纯化后重新肯定了“山是山,水是水”或“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文偃)的日用生活理性,并以“平常心是道”、饥食困眠是道、搬柴运水是道、眼横鼻直是道、睁眼即看是道等单元论思想,成功地将超形上学境界、形上学世界(本体世界)和形下学世界(现象世界或世俗世界和理性世界)打成了一片。这样一来,禅宗在向内发展出负面的或解构式的超形上学理性之后,终于又成功地向外发展出了与超形上学理性和形上学理性居于平等地位的日用生活理性,并自觉地运用这种理性来间接说“空”(参见第6章)。至此,作为大乘佛教最精彩的般若性空思想才最终被拯救出来,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发展。至此,《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最了不起的东方思想,才得到了最完整的揭示。

遗憾的是,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在发展出日用生活理性之后,未能进一步发展出实践实证理性,未能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应有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特别重视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活动的西方二元论思想。

1.2.4 广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

广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是在扬弃二元论、单元论和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设定、建构、创造出来的集这三种思维模式优点于一身的整合型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由以下三种彼此保持一体三面关系的分支超元论思维模式整合而成:①二元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即超“A即A,B即B,A非B模式”的模式;②单元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即超“A不异B,B不异A,A即是B,B即是A模式”的模式;③超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即超“非A,非B,非亦A亦B,非非A非B模式”的模式。

所谓二元的超元论思维模式,是指融以下几层含义于一体的思维模式:①坚持所有的对象物都是意识人类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现实存在物的人定原则观点,并坚持认为所有的对象物要么可以被形上学描述言说,要么可以被形下学描述言说(或想象性的或唯象性的或实证性的描述言说)。②选择不同的划分标准,慎重地将现实世界划分为彼此保持一体两面关系的多种对象物,并细心地显现、设定、建构出不同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③反对执著于任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